羌族风情习俗简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羌族风情习俗简述

羌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早在3000多年前殷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他们主要活动在我国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区。

今天的羌族主要聚居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及其附近地区,以茂汶羌族自治县最为集中。唐时,一部分羌人同化于藏族,一部分同化于汉族,今天四川西北部的羌族人是古代羌人中保留下来的一支。羌族人自称“尔玛”或“尔咩”,意思是“本地人”。羌族人使用羌语,大多数通汉语。

1、宗教信仰

普遍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少数与藏族人居住在一起的羌族人信仰喇嘛教。

2、节日

最隆重的是两个,“祭山会”和“羌年节”。

第一,“祭山会”(又称转山会)。祈祷风调雨顺。祭山会的时间各地并不统一,有正月、四月、五月之分,亦有每年举行1次或2—3次不等,祭山程序极为复杂,所献牺牲因各地传说不同,图腾不同而有差异,大致可分“神羊祭山”、“神牛祭山”利“吊狗祭山”三种。大典多在神树林一块空坝上举行。一些地方祭山后还要祭路三天,禁止上山砍柴、割草、挖苗、狩措等。

第二,羌年节(又称羌历年)。答谢天神赐予的五谷丰登。于每年家历十月初一举行庆典,一般为3-5天,有的村寨要过到十月初十。按民间习俗,过羌年时还愿敬神,要敬祭天神、山神和地盘业主(寨神)。全寨人要吃团圆饭、喝咂洒、跳莎朗,直到尽欢而散。整个活动仪式由“许”主持,咂酒则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开坛。节日期间亲朋好友可互道祝贺,相互迎请。(在茂县一带,过羌年有特殊规定:当年全寨没有成年人死亡过羌年,否则只能过春节。)

其他节日还有:“牛王会”,羌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一月一日举行,节期一天。此日,要让耕牛休息,喂以面馍和麦草。有的地方,要做日月形馍馍挂在牛角上,然后放其出圈自由活动。主人到牛王庙焚香烧纸,并宰羊一只、鸡一只,祈求牛王爷保佑耕牛平安不遭瘟疫。“颔歌节”,主要流行天茂县北部的羌族聚居山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只有妇女参加。“羌族端午节”,也是羌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这天,男女老少都要饮一点雄黄酒,并擦一点在耳边和鼻边,撒一点在门前和窗前,以防蚊蝇虫蛇及秽气进入,保佑家人无恙。凡能走动的人,尽可能到山上踏青踩青露,认为沾了端午露能强身健骨。

3、饮食

羌族饮食以自产的玉米、小麦、乔麦、豆类、土豆及蔬菜为主食,一日三餐。饮食主要有蒸蒸饭(面蒸蒸)、烧膜膜、刀片子膜膜、面皮子(面块)、麦拉子(面汤)、土豆磁粗等。

特色食品为蒸蒸酒、血膜膜等。普遍吸食自产的兰花烟。

羌族人将玉米磨成细颗粒、蒸成玉米饭,称为面蒸蒸;或加蔬菜煮成玉米稀饭,称为面汤;有的是将玉米磨成面,不经发酵加以麦面做成膜,用锅炕而后再用火烧食,俗称"锅塌子"。

制作饮食、烹调较简单。常见万法是玉米粥内加蔬菜,叫“麦拉子”,用大米煮到半生拌玉米面蒸熟,此饭如以玉米面为主叫“金裹银”,以大米为主叫“银裹金”。有把青棵或小麦做炒面用以放牧或外出时食用。

蔬菜有青菜、莲花白、萝江园根、花椒、辣椒、瓜类和豌豆、黄豆、杂豆、雪山大豆等豆类。吃新鲜菜的时间只有几个月,常年多食用白莱和萝卜叶子泡的酸菜及青菜等做的腑菜。羌族地区资源丰富,经济林木有花椒、核桃、茶树、漆树等,还盛产虫草、贝母、鹿茸、庸香等名贵药材。

羌族人平时很少吃新鲜猪肉。一般在冬至后杀猪,喜欢将猪肉连皮带毛切成小块,挂在梁上以烟熏干,做成“猪膘”,存放越久远,颜色越黄越是珍品。陈年的猪膘,肉色嫩黄、晶莹剔透,吃起来油而不腻、十分可口。猪膘可以用作日常炒菜助调料,也是赠送客人的上等礼品。杀猪后的新鲜瘦肉,洗净后灌进小肠作香肠,一般在年节食用。

羌族酿酒的历史也非常悠久,羌族男人皆有海量,所以虽喜豪饮,但却很少烂醉滋事。独特的饮酒方式是喝咂酒。酒以青稞、大麦、玉米酿成,封于坛中,饮时启封,注入开水,插上竹管,众人轮流吸吮,因而称之为喝"咂酒"。

4、习俗

(1)跳“萨朗”是羌族的一大特色。

“萨朗”为羌语,意为:“唱起来,摇起来”。羌族的“萨朗”在藏语中,是“锅庄”的意思,可译为“羌族锅庄”,是羌族古老的民间自娱性舞蹈,流行广泛,在羌族民间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其音乐体现了羌族民间音乐的整体特色。舞蹈粗犷豪放,节奏清晰,强拍突出,顿挫有力。

羌族生活的区域长期与藏族比邻,深受其影响,羌族的一些生活习俗、文化现象和语言均融入藏族成分。羌语的“圆圈舞”本应称作“洒朗”,但因随藏俗现在被人们几乎都称作了“锅庄”。

羌族“锅庄”的种类很多,有供老人跳的“老年锅庄”、有礼仪性的“迎客锅庄”、还有顾名思义属于未婚男女的“青年锅庄”等等。

“萨朗”的种类很多,又分为“喜事萨朗”和“忧事萨朗”,不同的萨朗,动作风格也不同。参加者大都围成圆圈状或者开口的半圆而舞。“喜庆萨朗”多于场院或火塘边举行。舞者有的男女各半圈,有的男女间隔、男前女后站成圆圈或弧形,人数不限。舞蹈过程无伴奏,歌舞相伴。歌词以四音节句式结构为主,富于歌唱性,内容多为颂扬神灵、赞美劳动、歌唱爱情与友谊等。“忧事萨朗”仅在葬礼上跳,不是很普遍。音乐多具吟诵性,节奏平稳。萨朗一般都是自跳自唱。

黑水县色尔古特有的《女子锅庄》,也是有着特殊诱人情趣和魅力的圆圈舞蹈。服装艳丽、精神焕发的姑娘们在《女子锅庄》开场前,首先要接受村寨中德高望重老人们的诵经、祝福和按照礼仪饮一巡咂酒,然后才开始跳舞。舞蹈形式和语汇雷同于藏族“锅庄”,但又远比藏族“锅庄”动作幅度大,速度快,转身多,其优美程度简直可以称作表演性舞蹈。而极为罕见的是,姑娘们经常面向圈外作舞,以展现每个人的身姿容颜。随着乐曲展开和节奏的加快,少女们从优美、抒情的集体舞蹈转入各自显示摆动“髋关节”幅度与技巧水平的独舞竞赛。她们有的在旋转中快速摇动髋部;有的在左右摆动髋部数次后,紧接一个原地旋转;还有的在原地连续地做着 360度的髋部大回旋摆动。每当这时,她们的肩、臂、腰、臀、腿以至双脚,无处不迸发出女性青春的魅力。这些姿态各异的旋、摆,使身上佩戴的各种饰物也随摇晃而发出叮铛撞击声,更增加了舞蹈的韵律感和动态美。姑娘们个个不但显得格外热情洋溢、端庄大方,而且竭尽所能地表现自己舞蹈技能的高超、娴熟和“三道弯”身段的优美。其目的只有一个,要以此来获得小伙子们的钟情和爱慕。

歌舞除了“萨朗”,还有“跳盔甲”。跳时吼声震天,威武雄壮。把勇武不屈、豪放豁达的民族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使粗犷淳朴的古代民风跃然再现。

(2)吹羌笛。羌笛是羌族最著名的乐器,音色明亮柔和,哀怨婉转,悠扬抒情,牧人常于山间吹奏自娱。古羌笛既是乐器,又是鞭竿,因有"吹鞭"之说。

(3)缠头也是羌族的特色。

羌族缠头之俗在乾隆年间《职贡图》中已经出现。缠头,即以布帕缠绕头顶,妇女缠头本为羌族古俗,但男子缠头显系四川汉区影响。

(4)妇女喜戴特大的银质耳环和圈子,其它还有银质的簪子、戒指和牌等饰物。这些饰物也有用玉或珊瑚制成的。妇女腰上佩银质针线盒一个,男子则佩银质烟盒一个。

(5)白石崇拜习俗。户户羌寨庄房都供奉白石。

(6)羌族的葬式有火葬、土葬、岩葬三种。

(7)禁忌有:妇女分娩时在门外挂枷单或背兜,忌外人入内,家有病人时在门上挂红纸条,忌外人来访;不能跨火塘或用脚踩三角架,也不能在三脚架上烘烤鞋袜衣物;忌坐门槛和楼梯;饭后不把筷子横在碗上,也不能倒扣酒杯。

5、服饰

羌族古代服饰多以皮裘、毛麻织品为衣,以“披毡”最具特色。毡的制作工艺远比纺织毛布简单,其产生应该也是三千年前的事。汉朝已有文献记载,唐宋时期,羌族披毡已较普遍。这一服饰传统,至今仍在羌支民族彝族中保存。

近代羌族服饰基本上承袭了袍服之制,服饰面料仍以皮裘、毛、麻织品为主。

现在的羌族,男女皆穿自织的白色麻布长衫,形似旗袍。男则长过膝盖,女则袭脚背。妇女衣服绣有鲜艳的花边,领上镶有一排梅花图案银饰。男女都在长衫外套一件羊皮背心,俗称“皮褂褂”,晴天毛向内,雨天毛向外以防雨。还有一种背心是羊毛毡子做的,较前者略长。男女头部皆缠青色和白色的头帕。女的或头顶瓦状的青布一叠,然后以两根发辫缠绕其上作髻。男子也有梳辫包帕子的。松潘、黑水一带的男子蓄发,缠以丝绒编成辫子绕成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