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风情习俗简述
羌族的礼仪知识
羌族的礼仪知识羌族的礼仪知识羌族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交往活动中,重情义,讲友好,注重礼尚往来。
且在羌人的一生中,有生育礼仪、成年礼仪、婚礼和葬礼等习俗。
在礼仪民俗中的色彩运用上,同样没有离开羌族的代表色。
1、挂羌红亦称“挂红”,是羌族的一种传统礼俗。
羌族人民在重大节庆活动和各种典礼中,都喜用红色,以示喜庆和吉祥,由此衍生了挂红的习俗。
挂羌红是羌族传统的最高礼仪,亦是最具羌民族特色的一种文化。
凡应邀做客的贵宾、喜结连理的新人、凯旋归来的英雄、管辖一方的头领以及人民敬信的神祇都要挂羌红。
给老人生日祝寿时,贺者也要给寿星挂羌红。
羌红为6尺(有的为9尺)长、1尺宽的红布或红绸条。
挂法是男左女右,即男从左肩斜挂于右胁下方并挽一小结,余下的顺垂在右下方,女的则相反。
给神祇不是挂红而是献红,即将羌红平放在白石神的前下方。
挂羌红表达了羌人对对方的尊敬、热爱和欢迎。
2、婚礼羌语称为“舌得布”。
在羌族的人生礼仪中,婚姻被视为十分重要。
其婚俗从说媒到结婚须经一系列复杂的程序。
结婚是特别喜庆的大事,处处呈现出热烈、欢快、吉祥的气氛,都与红色有极大的关联。
现从涉及色彩的角度作些介绍:媒人通称为“红爷”。
有的地方,红爷到女家提亲时,要拿一对三角形的小白旗,如果女家答应这门亲事,就收下小白旗。
报期,即通报拟定的婚期。
红爷和男家人到女家报期时,礼品中黑、白帕子,绣花围腰必须要有。
婚礼前,男女两家都要在神龛上挂神衣,即挂用木刻板印刷的红、蓝两色纸莲花等图案,意为办喜事了,为家神换新衣,以祈纳结纳禄(吉祥如意)。
婚礼前一晚,吃过晚饭后男方家举行挂红仪式,称“开挂”,即给新郎挂羌红,由老少母舅先挂,然后老少姑孃、家门亲戚依次再挂。
挂羌红时要吹奏唢呐(吹喇叭),有的还要吹奏羌笛。
新娘离家前夜,要举行“花夜”,女家摆干盘子,寨子中的姑娘们(姊妹会成员)到新娘家给新娘送上自己挑绣的围腰,或衣裳,或衣料等,亲戚族房也要送礼。
姑娘和妇女们喝酒、吃干盘、唱《花尔纳吉》,并给新娘梳头结发戴银簪子。
羌族的风俗习惯
竭力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羌族的风俗习惯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最早是河煌地区的牧羊民族,以后向东向南迁徙,是华夏族的主要族源之一,也是古代蜀族和今天藏族、彝族的主要族源。
它们大部分融合到汉族和其它少数民族之中,只有在四川的岷山地区保留了全国唯—一块羌族聚居区,这包括阿坝州的茂县、汶川、理县、黑水、松潘,以及绵阳市的北川县。
其中以茂县羌族集中聚居最多,占全部羌族人口总数的60%。
羌族具有独特的物质文化成果和民族风情,绵延几千年而不间断,被称为中国各民族演化史上的一个“活化石”。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至今仍存的碉楼、栈道和溜索等建筑形式。
碉楼在羌语里叫做“邛笼”,“皆依山居止,垒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著名的有茂县黑虎乡的群碉、明嘉靖年间修筑的桃坪碉。
栈道在羌族地区的特色是险峻,茂县较场一带的栈道遗迹,传为是蜀人的祖先蚕丛氏的遗作。
溜索古称“窄”,是用于渡河的竹索,羌族中心区茂县古有“绳州”的设置,其名称即来源于古羌的绳桥。
现存的历史文物中,以横架于滔滔服江之上、长达100多公尺的茂县石鼓“鸳鸯溜”最为著名。
羌族地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这里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有蚕丛和大禹的遗迹。
“禹兴于西羌”,汶川刳儿坪和茂县石鼓乡(原名石纽乡)以及北川的石纽,都有大禹诞生的纪念地。
茂县县城名“凤仪镇”,也是源于歌颂大禹的“凤凰来仪”的古语。
在茂县维城乡有蜀汉大将姜维修筑“维城”的遗说。
叠溪本为古蚕丛重镇,因地震而变成今日风光秀丽的地震湖。
羌族的民俗亦很有特色,至今保留着白石崇拜习俗,户户羌寨庄房都供奉白石。
羌笛传自远古,各种歌舞欢快多情,羌族服饰有独特的魅力。
其民族著名节日有羌历年、祭山会、牛王会,娱乐活动有跳莎朗舞、爬天杆、射兽馍、放索套。
其它如挑花刺绣、云云娃、喝咂酒等,都可令人享受羌族文化的独特风情。
羌族地区盛产花椒,“茂椒”至今仍是烹好川菜的重要调味品。
羌族主要分布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茂县、理县,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
介绍羌族的风俗习惯
介绍羌族的风俗习惯介绍羌族的风俗习惯羌族主要聚居在中国西南地区四川省西部,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羌族流传已久的特别的民间习俗,希望大家喜欢!羌族人的饮食风俗羌族玉食玉米、土豆,辅以小麦、青稞及荞麦。
副食是蔬菜、豆类及肉食等。
调味品有花椒、辣椒等。
常见的吃法是玉米继内加菜。
把青稞与小麦做成炒面。
羌族民间大都一日两餐,即吃早饭后出去劳动,要带上馍馍(玉米面馍),中午就在地里吃,称为"打尖"。
下午回家吃晚餐。
羌族主食大都离不开"面蒸蒸"。
常年食用白菜、萝卜叶子泡的酸菜,以及青菜做成的腌菜。
肉食以牛、羊、猪、鸡肉为主,兼食鱼和狩猎兽肉。
散居在山区的羌族一般不常食新鲜猪肉,而是吃"猪膘"。
"猪膘"是羌族人的传统风味食品,将猪宰杀后去毛,剖成两半或切成几大块,吊在屋梁上,用文火熏干制成。
存放时间越长,味道更佳。
吃时切成小块和菜一起炒,加入花椒、辣椒等佐料。
存放时间一般为一年。
羌族特别讲究药膳,较为典型的药膳菜有:羊肉附片汤;羊归汤;猪肉加杜仲1-2两清炖。
以上三种都能补肾。
黄芪炖鸡或黄芪(当归、党参也可)加上几两炖猪肉也能补血益气。
虫草炖鸭,能滋阴补肺益肾。
羌族一般饮用的酒称为咂酒,咂酒的制法是用青稞煮熟拌上酒曲,封入坛内,发酵7-8天后即可饮用。
饮酒时向坛中注少量开水,用细竹管吸饮,全家人轮流吸,吸完再加水至味淡再将酒渣食尽。
俗称"连渣带酒水,一醉二饱"。
每逢节日、婚丧、祭祀、聚会、待客或换工劳动,除饭菜丰盛外,还必备美酒。
结婚吃"做酒",宴客吃"喝酒",重阳节酿制的酒称为重阳酒,需储存一年以上方可饮用,重阳酒因储存时间较长,酒呈紫红色,酒醇味香,是重阳节期间必不可少的美酒。
兰花烟是羌族人自制的一种土草烟,其叶形如兰草,故俗称"兰花烟"。
羌族传统节日
羌族传统节日羌族是我国西部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我们都知道所有的少数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羌族也是一样,它也有属于自己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接下来店铺给大家介绍羌族传统节日,希望可以帮到大家!羌族传统节日羌历年羌族最重要的的传统节日是羌历新年。
时间是农历十月初一,一般为3-5天。
节日期间停止劳动、出门。
聚集家中,用面粉做成各种形状的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以祭祀祖先和天神。
有的地方还由端公跳神至神树林,杀羊撒血在祭坛前敬神,羊肉分给各家带回,再合家并请亲友饮自制的咂酒,唱酒歌、跳锅庄舞,共庆丰收。
羌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男女老少大都会唱本民族的民歌,不论是在劳动生产、婚丧嫁娶,都要唱歌跳舞。
而节日则是唱跳的最好时机。
因此,逢年过节,羌民都要尽情歌舞。
酒歌是年节时"咂酒"对唱的一种传统的歌唱形式。
唱时主客并排而坐,轮流对唱,节奏缓慢而旋律优美,声音高吭,拖腔婉转,具有典雅朴素的优美风格。
歌词长,多表达吉祥,视贺与酬谢谢意或叙述家史与追忆祖先业绩。
节日的歌唱常常伴以舞蹈。
羌族的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形式有"跳锅庄","跳盔甲"、"皮鼓舞"等,而以"跳锅庄"最为流行。
舞蹈时,一唱一落,男女互相变换位置,造成节日热烈欢乐的气氛。
约半分钟后,一阕才终二阕又起。
参加的男女多至数十人,并伴以唱咂酒,往往歌舞达旦。
歌舞时伴奏的乐器主要是羌笛。
这是一种古老的六声阶的双管竖笛。
此外是小锣、手铃、唢呐、羊皮鼓、胡琴、口弦等乐器。
这些乐器能吹、奏、弹出具有独特风格的民族乐调,使节日的人们异常欢乐。
羌族最早是以太阳历推算年月。
秦朝时期,太阳历改为月亮历(即现在的农历)。
因此,现在的羌历年均以农历推算,即每年的十月初一。
春节羌族过春节极为隆重且历时已久。
虽春节不是本民族传统节日,但羌族把羌年节的内容移入春节,使其别具特色。
羌族的风俗习惯
羌族的风俗习惯羌族的习俗习气羌族是外国西部的一个十分今嫩的平易近族,如今外国民间仍定的羌族次要聚居正在四川等天,人心约莫有三十万摆布余人。
每一个平易近族皆有每一个平易近族的民风文明,因而羌族也有本人的习俗习气。
衣饰昨天的羌族人,年夜多借衣着传统的平易近族服拆。
羌族人平易近的衣饰朴艳、雅观而具特征。
今代羌族多着皮造、毛造衣拆。
亮代以去纺织业兴旺起去,则较多以夏布衣服代替皮、毛拆。
束缚后至古,衣饰的里料愈加多样化。
女子怒包青色头帕,冬日有的借怒带狐皮帽,脱麻、棉、绸、毛里料的少衫,有的少衫饰有花边。
中套为无袖的羊皮或毛、棉造皮褂,能够御寒、遮雨、垫立,且适于逸动。
女子手裹毛造或麻、棉造的绑腿,有的饰有斑纹,能保暖、滤火、护腿,手脱皮鞋、如此鞋、绣花编耳子鞋战胶、布、草等鞋。
束毛、麻、棉造腰带,系吊刀、水镰战皮、绣花绸、绵裹兜子,用以拆人民币、枪弹、炸药及烟等物。
夫父衣饰娇艳多彩。
头饰果区域差别分三类。
一类续年夜大都包青色头帕,绣以斑纹,再覆绣花头巾,辉煌光耀多彩。
乌虎地域夫父则包皂色头帕,留念传说外的英豪格鲁从波,认为孝。
东南部囊括赤布苏、理县等天夫父头顶瓦状绣花乌头帕。
羌族夫父都着绣花少衫,系玄色羊毛腰带或红棉腰带、绣花围腰,后腰系绣花飘带。
怒摘银牌、发花、耳饰、耳坠、脚镯子、戒指等金、银尾饰战称为“色吴”的卵形项链。
每一遇节日丧事,羌父衰拆素丽,雍容华贱。
修建羌族正常由几十户聚寨而居,村寨多修正在半山腰、平地上,形如乡堡,故名羌寨。
古代羌族的住房圆形仄顶,墙壁以片石砌成。
羌族修建脚艺崇高高贵,砌墙时没有画图、没有吊线,疑脚而成。
壁里仄零,棱角清楚,构造匀称。
近看似碉堡,故雅称碉楼。
屋有坐柱、年夜梁,椽子上添油竹或树枝,上糊土壤盖顶,脆固耐用。
正常为两层或三层半,顶层客房储物,外层为客人野住宿、起居,基层养畜,房顶否穿粒、晒粮、晾衣。
传统窗心很小,光线差,烟尘不容易集没但利于御寒防窃,现年夜多未改成年夜窗户。
羌族传统节日
羌族传统节日羌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在羌族人的日常生活中,节日是他们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羌族传统节日丰富多彩,体现了羌族人民对祖先的敬意和对生活的热爱。
本文将介绍羌族传统节日的特点、庆祝活动和意义。
一、羌族传统节日的特点羌族传统节日的特点之一是丰富多样。
羌族人民有许多节日,每一个节日都有自己独特的庆祝方式和意义。
例如,羌族新年是羌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他们会在这一天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
除此之外,还有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等等。
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俗称,展现了羌族人民的丰富想象力和独特的文化传承。
其次,羌族传统节日强调家庭团聚。
在羌族传统节日,人们会返乡与家人团聚,共同庆祝节日的到来。
他们会一起准备传统美食,享用丰盛的年夜饭。
整个家庭会围坐在一起,相互祝福,并参与各种庆祝活动。
这一传统强调了亲情的重要性,增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最后,羌族传统节日讲究独特的礼仪和仪式。
羌族人民重视传统礼仪,他们会按照特定的仪式来庆祝节日。
例如,在羌族新年时,人们会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祈求祖先的保佑和丰收的好运。
这些仪式通常都有特定的步骤和顺序,体现了羌族人民对祖先和传统文化的敬意。
二、羌族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1. 祭祀仪式祭祀仪式是羌族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庆祝活动之一。
羌族人民会在特定的场所,例如祠堂或公共广场上,摆放丰盛的祭品,如水果、糕点、酒等,向祖先祈求祝福和庇佑。
人们会穿着传统的服饰,手持鞭炮,燃放烟花,表达对节日的喜悦与敬意。
2. 舞蹈表演羌族传统舞蹈在节日庆祝中占据重要地位。
人们会穿上鲜艳的民族服饰,跳起欢快的舞蹈。
羌族传统舞蹈通常以优美的动作和跳跃为特点,展现了羌族人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舞蹈表演不仅能够展示羌族的文化特色,也是人们聚在一起欢度节日的方式之一。
3. 传统体育竞技羌族人民热爱传统的体育竞技活动,这些活动也是节日庆祝的一部分。
例如,射箭比赛是羌族传统节日中常见的活动。
羌族的家乡风俗作文
羌族的家乡风俗作文
羌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在四川西南部,羌族居住的地方是四川最早的羌区。
羌族人有自己的语言,但与汉族人无异,羌语称汉语为“羌”,汉语称羌语为“羌”。
他们的风俗与汉族差异很大,但在其他方面与汉族差不多。
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期间,人们都要举行盛大的“跳神”活动。
传说“跳神”是为了驱邪,使大家平安吉祥。
人们先在一块平整的地上盖上一块木板或石板,然后把自己准备好的牛、羊、猪等家畜宰杀后,带到“跳神”地点;接着点燃篝火,人们围着篝火跳起欢乐的舞蹈;最后在地上放一块木板或石板,人们用手或脚在上面不停地踩踏。
直到把木板或石板踩踏成平整的石板地为止。
羌族人的房屋大都是用石头和木材盖成的,其中以木结构建筑最为普遍。
一般人家多为两层楼或三层楼;顶层有天窗,便于通风和采光;底层是灶房和储藏粮食的地方。
羌族人喜欢用竹子作门楣、窗楣、屋檐、门帘等装饰品。
他们在门上都画有各种图案:有太阳、月亮、山川等图案;还有动物形象:老虎、狮子、麒麟等;也有植物图案:牡丹、莲花等。
—— 1 —1 —。
羌族风情习俗简述
羌族风情习俗简述羌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早在3000 多年前殷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他们主要活动在我国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区。
今天的羌族主要聚居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及其附近地区,以茂汶羌族自治县最为集中。
唐时,一部分羌人同化于藏族,一部分同化于汉族,今天四川西北部的羌族人是古代羌人中保留下来的一支。
羌族人自称“尔玛”或“尔咩”,意思是“本地人”。
羌族人使用羌语,大多数通汉语。
1、宗教信仰普遍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少数与藏族人居住在一起的羌族人信仰喇嘛教。
2、节日最隆重的是两个,“祭山会”和“羌年节”。
第一,“祭山会”(又称转山会)。
祈祷风调雨顺。
祭山会的时间各地并不统一,有正月、四月、五月之分,亦有每年举行 1 次或2—3 次不等,祭山程序极为复杂,所献牺牲因各地传说不同,图腾不同而有差异,大致可分“神羊祭山”、“神牛祭山”利“吊狗祭山” 三种。
大典多在神树林一块空坝上举行。
一些地方祭山后还要祭路三天,禁止上山砍柴、割草、挖苗、狩措等。
第二,羌年节(又称羌历年)。
答谢天神赐予的五谷丰登。
于每年家历十月初一举行庆典,一般为3-5 天,有的村寨要过到十月初十。
按民间习俗,过羌年时还愿敬神,要敬祭天神、山神和地盘业主(寨神)。
全寨人要吃团圆饭、喝咂洒、跳莎朗,直到尽欢而散。
整个活动仪式由“许” 主持,咂酒则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开坛。
节日期间亲朋好友可互道祝贺,相互迎请。
(在茂县一带,过羌年有特殊规定:当年全寨没有成年人死亡过羌年,否则只能过春节。
)其他节日还有:“牛王会”,羌族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十一月一日举行,节期一天。
此日,要让耕牛休息,喂以面馍和麦草。
有的地方,要做日月形馍馍挂在牛角上,然后放其出圈自由活动。
主人到牛王庙焚香烧纸,并宰羊一只、鸡一只,祈求牛王爷保佑耕牛平安不遭瘟疫。
“颔歌节”,主要流行天茂县北部的羌族聚居山寨。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只有妇女参加。
“羌族端午节”,也是羌族传统节日。
羌族的饮食节日习俗和婚礼风俗
羌族的饮食节日习俗和婚礼风俗羌族,自称尔玛,是中国西南的一个古老民族。
那么你知道羌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吗?下面,店铺来为你介绍羌族的饮食节日习俗和婚礼风俗。
羌族的节日习俗羌族的传统节日就是羌历年,羌语称“日美吉”,根据地方的不同,又有“羌历新年”、“过小年”、“丰收节”、“还原节”等多种叫法,但名称不同,内容却完全一样,都以庆祝丰收和感恩还愿为主要内容,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举行,持续三至五天。
还有就是祭山会,这是羌族独有的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一。
这是一种祈祝丰年的活动,到了这天,每家每户的房顶上插着杉树枝,室内的神龛上挂着剪纸花,点燃松光、柏枝,祀祭天神“木比塔”。
祭祀时,宰羊作祭品,巫师敲着羊皮鼓,唱本民族的史诗。
当天,全寨男女老少,都要喝咂酒、唱酒歌、跳锅庄舞,祈求年景丰收节日礼祭每逢节日、婚丧、祭祀、聚会、待客或换工劳动,除饭菜丰盛外,还必备美酒。
正如一首羌谚所云:“无酒难唱歌,有酒歌儿多,无酒不成席,无歌难待客”。
结婚吃“做酒”,宴客吃“喝酒”,重阳节酿制的酒称为重阳酒,需储存一年以上方可饮用,重阳酒因储存时间较长,酒呈紫红色,酒醇味香,是重阳节期间必不可少的美酒。
另一种被称为蒸蒸酒的饮料是将玉米面蒸熟拌酒曲酿制而成,饮用时既有酒香又能顶饭,类似汉族的醪糟。
无论年节或待客,羌族都以“九”为吉,故宴席时都要摆九大碗,菜肴与川菜相同。
炖全鸡,习惯于用竹签撑起鸡头,使之昂起。
以鸡头飨上宾(如舅父等)。
农历十月初一为羌族年节。
年节的宴会又称“收成酒”。
年节这天全寨人到“神树林”还愿,焚柏香孝敬祖先和天神,要用荞麦粉做成一种馅为肉丁豆腐的荞面饺,有的还要用面粉做成牛、羊、马、鸡等形状不同的动物作为祭品。
次日,设家宴,请出嫁的女儿回娘家。
进行各项节日活动。
祈祷丰收的祭山会是全村寨的一种祭祀活动,除已婚的妇女不准参加外,全寨的人都要带上酒、肉和馍去赴会。
会首由全寨各户轮流担任。
羌族风情
羌族风情一、羌族概况:说到羌族大家一定不陌生。
他们自称尔玛、尔麦,居住的地方称为邛笼,全世界共有19.83万羌族人,全部聚居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岷山山脉的茂县、理县、黑水县、松潘县以及龙门山那边的北川县等地。
在我国多民族的大家庭中,羌族是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汉民族的前身----华夏民族的主要族源之一。
并创造了灿烂的牧业文化及独特的邛笼文明。
由于羌族没有文字,他们的历史是靠口传至今。
据羌族口传史诗《羌戈大战》中说,在很久以前,突然魔兵从北而来,有可能是秦皇统一六国时的秦军,也可能是元朝的军队,羌人在首领阿巴白构率领下从黄河上游一带迁到了四川岷山及龙门山一带。
与这里的戈基人展开大战,羌人屡战不胜。
后来阿巴白构在梦中得到天神阿罗巴木比塔的指引,在每个人的颈上系羊毛线为标志,用坚硬的白石与木棍作武器,才战胜了用麻杆和雪团作武器的“戈基人”,从而定居了下来。
阿巴白构居住在古日补坝也就是今天茂县境内,后来人口增长,阿巴白构的9个儿子分别住在北至松潘,南至都江堰的岷江上游一带。
第九子乐国住在巨达地方,即今天北川县境内。
羌族信仰万物有灵和祖先崇拜。
如羌语“阿爸尔嘿比”原意是“羌人的祖先”,新意为“天神”,体现了对祖先的崇拜。
天地之间万物的一切神灵很多,羌族均以崇拜。
如白石神、羊神、牛神、山神、火神、水神等等。
因这种石头帮助羌族打败戈基人建立了自己的家园。
再加上古代没有火的时候,“阿爸尔嘿比”托梦给羌人,用两块白云石敲击取火,为羌族带来了火种,所以白云石成为羌民族最高保护神。
羌语称白云石为“哦许”。
放在门窗、塔上和地里,被视为天神的象征,能避邪也能保佑家宅平安。
刚初生的婴儿床上放或佩戴白云石,能保佑它健康成长。
大年初一,拿白云石进屋,象征进宝。
过人户串亲戚,送一块白云石,并喊“财来了”象征送财宝。
打猎放羊佩戴或祈祷白云石,都会得到白石神的保佑,从而吉祥顺利。
除此以外,在山上和寨子的附近,有一种方形的小石塔,约1.5米左右。
羌族的服饰特色和风俗
羌族的服饰特色和风俗
羌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具有独特的服饰特色和风俗。
以下是羌族的一些主要特点:
1.服饰特色:羌族男性的传统服饰包括长袍、短褂、长裤等。
他们通常会佩戴羽毛、毛毡帽子和藏银饰品,给人一种豪
放和威严的感觉。
女性的传统服饰则以长袍、腰带和围裙
为主,衣服上通常装饰有繁复的刺绣和彩色织物,展现出
浓厚的民族风情。
2.风俗习惯:羌族有着丰富的传统风俗习惯,其中包括:
o婚嫁习俗:羌族的婚嫁习俗庄重隆重,婚礼通常持续数天甚至更久。
新娘和新郎穿着传统服饰,结婚
队伍热闹喜庆,常常伴有鼓乐和舞蹈等表演。
o藏羌节:藏羌节是羌族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的春天或秋天举行。
人们欢聚一堂,进行祭祀活动和
各类娱乐表演,如歌舞、马术表演、射箭比赛等。
o祭祀仪式:羌族人信仰自然界的神灵,他们会定期进行祭祀活动,如祈年祭、祭山、祭祖等。
祭祀中
常有祭师主持仪式,人们会穿着传统的服饰,祈求
神灵保佑家庭和社区的平安和繁荣。
o土地信仰:羌族人对土地有着特殊的崇拜和信仰,认为土地是神圣的,有保护、祝福和灵验的力量。
因此,他们通常会在农田或村庄周边建立土地神庙,
进行祭祀和祈求农作物的丰收。
以上是羌族的服饰特色和部分风俗习惯,这些传统也在现代社会中保留并发扬光大。
羌族民俗文化总结
羌族民俗文化总结一、节日祭山会是羌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
又称转山会、塔子会、祭天会、山王会、山神会或者碉碉会。
是羌族对代表着天神、山神等诸多神灵的白石神进行祭祀的活动,也是人们祈求保佑来年人畜兴旺、五谷丰登、地方太平、森林茂盛的大典。
因各地气候差异,举行的时间、次数并不统一,有正月、四月、五月之分,亦有每年举行一次或二、三次。
领歌节,羌语称“瓦尔俄足”。
主要流行于茂县曲谷一带。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如该寨有13岁至50岁妇女死亡,则当年不举行)。
是为了纪念天上的歌舞女神莎朗姐。
整个节日活动持续3天时间。
妇女们尽显其能,忘情欢跳莎朗,农事和家务事皆由男人操持。
二、婚嫁新中国成立前,羌族男女婚姻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存在“指腹婚”、“怀抱婚”、“童子婚”、“买卖婚”等婚姻形式。
婚姻讲究门当户对,有转房、入赘、抢婚的习俗。
新中国成立后,自主婚姻逐渐居多。
但传统的礼仪程序一直保留至今。
随着羌寨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得到改善,昔日的婚姻仪式更增添了新的内容。
传统和现代相结合,将羌族的传统文化发挥得淋漓尽致,更增添了喜庆气氛。
婚嫁仪式主要有订婚和结婚。
在羌寨,媒人被称为“红爷”。
如果男子对女子有意,男方家就会备礼,请红爷到女方家提亲。
女方家要征得母舅同意才可允婚。
之后,红爷会带上猪膘、酒等礼物,去女方家吃“许口酒”。
数月或数年后,男方家又请红爷携礼到女方家,以“小订酒”招待近亲,并请释比测算双方生辰八字,定下结婚吉日。
随即,男方家要备重礼前往女家报期,并在女家办酒席,即“大订酒”,作为正式订婚礼,欢宴女方整个家族。
此后,两家开始婚礼筹备,期待着“女方家花夜、男方家正宴”好日子的到来。
“花夜”意即为新人举办的喜庆晚会,是结婚最为隆重的一道程序。
一般在娶嫁的前一天晚上举行,男方办的叫“男花夜”,女方办的叫“女花夜”,男的庆祝娶妻,女的欢送出嫁。
这一天,女方家高朋满座,桌上放着咂酒和12盘“干盘子”(即花生、核桃、红枣、柿子、苹果、桔子、糖果等,饱含圆满、吉祥、喜庆之意)。
羌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羌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羌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羌族是中国西部的一个非常古老的民族,现在中国官方;今天的羌族人,大多还穿着传统的民族服装;羌族人民的服饰朴素、美观而具特色。
下面由店铺为你整理的羌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大家希望!羌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篇1礼仪在西南羌族等少数民族中流行着一种饮咂酒的待客礼仪。
家有贵宾至,主人往往请客人喝当地特有的泡坛酒(即“咂酒”),以表敬意。
先将桌子和盛有糯米酒的酒坛放在堂屋中,桌子四周不设座,客人围桌而立。
饮前,主人叫主妇出来启封开坛,并端上一只盛满热水的盆或碗。
人们以通节细竹就水中一吸,然后注入酒坛中,使酒不欠不溢。
接着,主客轮流以细竹吸酒而饮。
酒液将完时,须加水,直到酒味清淡为止。
服饰羌族的服饰较为朴素而华丽,男人喜着青色或白色头帕,穿自制的麻布长衫,外套一件无袖子的羊皮褂子,这种褂子可用来防寒、挡雨、垫坐。
脚穿有鼻的“云云鞋”,鞋子绣有云彩图案及波纹,鞋尖微翘,还穿皮鞋、布鞋脚上裹牛、羊毛制的毡子绑腿,绑腿有保温和护腿的作用,年轻女子还在绑腿上缠红脚带子,男女皆束腰带。
羌族妇女亦喜缠青色或白色的头帕,青年妇女常包绣有各色图案的头帕或用瓦状的青布叠顶在头上,用两根发辫盘绕作鬓;一般冬季包四方头巾,上绣各色图案,春秋季包绣花头帕,穿有花边的衣衫,衣领及袖口上镶排梅花形银饰,腰系绣花头帕,系有花边的绣花飘带;喜戴银牌、领花、耳环、圈子和和戒指等饰物,富有人家还在戒指上镶嵌玛瑙、玉石及珊瑚,有的胸前带椭圆形的“色吴”,上用银丝编织的珊瑚珠,用来祈求佑福增寿。
建筑羌族建筑以碉楼、石砌房、索桥、栈道和水利筑堰等最著名。
羌语称碉楼为“邛笼”。
碉楼多建于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用以御敌和贮存粮食柴草。
碉楼有四角、六角、八角几种形式。
有的高达十三四层。
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
墙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
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上向内稍倾斜。
修建时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
北川古羌族风土人情
北川古羌族风土人情北川古羌族是一个以养羊为主的畜牧民族,由于羊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北川羌族逐渐形成了对羊的崇拜。
据动物学家研究,早在1万多年前,羊就生活在甘、青草原上。
由于羊性情温顺,易于驯服,肉食鲜美,皮毛又是御寒的最佳物品,具有多种实用价值,羌族先民们很早就开始驯化和饲养羊,从羊身上获取生活的必需品,并从中获得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力量。
当时的羌人认为羊除了能提供日常生活的需要外,还具有灵魂能保护自己部族的成员,因此在众多的自然物中,羌族先民选出了与自己生存最密切、最亲近、最重要、影响最大的羊,将它放置在特殊的位置上,采用一定的专门仪式,经常对之崇拜,期望能得到它的庇护和好处。
由此产生出羊崇拜。
北川羌族先民在对羊崇拜过程中,逐渐将羊注入了人类特有的血缘和亲族的观念,羊开始显示出它从来没有过的神圣性,羊伴随着羌族人部落集团自身来源的传说、种的繁衍活动以及人们的社会组织和制度而发展起来,羊逐渐成为羌人氏族的标志和符号,继而演进到了一个独特的崇拜时期——羊图腾崇拜阶段。
北川羌族自古以来对羊就有着特殊的感情。
以羊祭山是古羌人的重大典礼,在一些羌人活动地区,羌民所供奉的神全是“羊身人面”,视羊为祖先。
现在的羌族地区,仍然存在许多视羊为血缘关系形式的崇拜。
在羌人的日常生活中,羌人喜欢养羊、穿羊皮褂、用羊毛织线,祭祀活动中常用羊作祭品,羌族少年成年礼时,羌族巫师用白羊毛线拴在被祝福者的颈项上,以求羊神保佑。
羌族巫师所戴的帽子有两个角,是用羊皮制成的,巫师所持法器,也全是用羊角、羊皮、羊骨等制成。
传说羌族在向岷江上游迁徙途中,羌族巫师劳累过度,昏昏入睡,他们的经书掉落在地上被羊吞吃,后羊托梦给羌人说:“我死后,可将皮做成鼓,敲三下,经书就会道出来。
”由此可以看出,羊被羌人赋予了高于巫师的地位,甚至成为了羌族文化的神圣传承者。
羌人死后,要杀一头羊为死者引路,俗称为引路羊子。
羌人认为,死者的病都可以在羊身上反映出来,杀死羊子后要寻找死者病根,并认为羊为人的一半,他们将羊血洒在死者手掌上,意为人骑羊归西。
九寨沟的人文风俗
九寨沟的人文风俗九寨沟是中国四川省的一处著名旅游景点,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而闻名于世。
然而,除了壮丽的山水之外,九寨沟还具有丰富多样的人文风俗,吸引了众多游客深入了解这个地区的文化传统。
本文将就九寨沟的人文风俗进行探讨。
一、羌族风俗九寨沟地区是羌族人的聚居地,羌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
在这片土地上,羌族人一直保留着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
他们喜欢穿戴鲜艳的民族服饰,其中女性的婚礼服装尤为精美。
在特定的节日和婚庆仪式上,羌族人会进行传统的歌舞演出,舞蹈动作优美、独具风情。
此外,羌族人还有一种称为“住迁”的婚姻习俗。
根据这一习俗,新婚夫妇会暂住在女方家中,由男方的亲属去照顾女方的家务。
这种婚姻习俗体现了羌族人对家庭和亲情的重视,也反映了他们自古以来的民族传统。
二、藏族文化除了羌族人,九寨沟地区还有着众多的藏族人。
藏族是中国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有独特的语言、宗教和文化传统。
在九寨沟的藏族聚居地,游客可以亲身体验到藏族人的生活方式和习俗。
藏族人崇尚自然,尊敬动物、植物和大自然的力量。
他们相信在大自然中存在着神灵,因此会举办丰富多样的祭祀仪式。
其中,最为知名的是封山祭,这是为了保护自然环境,预祝一年的农业丰收而进行的仪式。
封山祭是藏族人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的表达,也体现了他们对环境保护的理念。
此外,藏族人还有一种独特的民俗体育活动,称为“藏式摔跤”。
这是藏族男子在传统节日和庆典上进行的一项体力对抗活动。
摔跤比赛不仅是一种体育竞技,也是藏族人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方式之一。
三、民间艺术九寨沟地区的人文风俗还体现在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中。
当地居民擅长绘画、刺绣、木雕等手工艺品制作,这些艺术作品往往以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为主题。
游客可以在当地的工艺品市场购买到精美的九寨沟特色纪念品。
此外,九寨沟还流传着古老的民间传说和故事。
比如,关于九寨沟形成的传说就极具吸引力。
这些传说不仅为九寨沟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也向人们讲述了这片土地上的人文发展史。
羌族的礼仪文化范文
羌族的礼仪文化范文羌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丰富的礼仪文化。
羌族人民重视礼仪,礼仪在羌族社会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被视为传承民族传统和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
下面将介绍羌族的一些礼仪文化。
一、婚俗礼仪羌族的婚俗礼仪非常独特。
在婚礼上,新郎会准备一匹马来接亲,新娘则会穿着羌族特色的婚纱。
在迎亲过程中,新娘的父亲会用特制的竹筒,将新郎的头发剪下一小捧,然后由新娘用丝帕拭去前额上的汗水并亲吻新郎的额头,以表示接纳新郎为自己的儿子。
此外,新郎在婚礼上还要展示自己的勇猛和智慧,剑舞、箭术等表演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婚后,夫妻双方还有一系列吉利的礼仪,如夫妻同穿一条裤子、共踏红木等。
二、葬礼礼仪羌族的葬礼礼仪也相当重要。
在羌族人的心目中,办好葬礼是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
葬礼的最大特点是服饰豪华,如使用漂亮的绸缎为逝者缝制葬衣,并将逝者置于精心雕刻的木质棺材中。
在葬礼中,亲友们会佩戴精美的襟章和袖章,并将饰有珠宝的玉石链子戴在身上,以示哀悼和尊重。
羌族的葬礼还注重保留祖先风俗,如吹奏葬笛、撒洒米酒等,以祈福逝者来世的安宁。
三、迎接客人礼仪羌族民众对待客人非常热情好客,重视迎接客人的礼仪。
当有客人来访时,富裕的家庭会准备一桌丰盛的佳肴和美酒。
主人还会亲自烹饪各种特色菜肴,以热情地款待客人。
在客人离开时,主人还会亲自送客,直到客人离开他们的视线范围。
这些作为寒暄礼仪的举动,体现了羌族人民对客人的尊重和友善。
四、重大节日礼仪羌族人还有一些重大的节日,如羌族的传统节日,牛王节。
在这一天,人们会举办盛大的祭祀活动,以表达对牛王神的崇敬。
同时,羌族人也会穿上传统的节日服饰,进行各种舞蹈表演和庆祝仪式。
在牛王节期间,人们还会举办各种体育竞赛,如射箭、摔跤、拔河赛等,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友谊。
五、尊敬长辈礼仪羌族人特别讲究孝道和尊重长辈。
无论男女老少,见到长辈时都要立即行礼,并用敬辞表达虔诚的敬意。
当年轻人有喜事时,他们也会主动向长辈请教,听取他们的意见和指导。
盘点羌族的风俗习惯
盘点羌族的风俗习惯盘点羌族的风俗习惯中国住着56个民族,是一个大家庭。
不管是哪一个民族,就连那些人口分布相对较少的少数民族,他们都有着自己的风俗习惯。
那么下面我们要来介绍的便是羌族的风俗习惯,一起来看看都有些样的羌族习惯吧。
羌族的风俗习惯羌历年农历10月1日,这隆重的节日里羌族人们会穿着本民族的服装欢聚在一起跳起锅庄,还有一些祭祀活动。
感恩”、“祈福”、“和谐”为主题的2009羌族“俄苴”庆典在茂县曲谷举行1月30日(农历正月初五),阿坝州茂县曲谷乡河坝村,羌笛悠扬,爆竹声声,唢呐齐鸣,锣鼓喧天,全乡2000余群众欢聚在这里,载歌载舞,兴高采烈,共庆一年一度的羌族“俄苴”节,祈祷新的一年风调顺,安康,国泰民安。
“俄苴”意为农历正月初五,是羌族村寨的狩猎节,又叫男子节。
记者了解到,曲谷乡是羌语标准音点(羌语普通话)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瓦尔俄足”传承地,是羌族语言、服饰、饮食、村落布局、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礼仪节庆、民间艺术、手工技艺等羌文化保留完整的行政乡。
在这条偏远的山沟里,有流传千年的领歌节(“瓦尔俄足”,又叫妇女节)、狩猎节(又叫男子节),阴阳互补,刚柔相济,构成共同的主题:感恩一切给予的惠及,规劝人们尊重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本真和恬美,而且还有历经千年的洪木基神塔,这里的人们每年都要举行“俄苴”庆典活动。
由于现在禁止捕杀野生动物,所以智慧的羌族人们通过用面粉烧制兽形馍馍来狩猎,以纪念羌族中的一个神,其实是人,是因为羌族人们太崇拜他,对他的尊敬。
狩猎节时德高望众的老人取圣火胜利而归。
正月初五那天早上,他们到山一株神树那里取圣火,他们用白石头摩擦生火。
其中白石头是羌族的圣物,放在房屋上面。
羌族寨中建有石碉楼,方形,底大上小,高达数丈,房顶放有白石和羊头,用来敬神。
羌碉以功能分有战碉、哨碉、界碉、风水碉、官寨碉,以形状分有四角、五角、六角、八角碉等,以质材分有石碉、夯土碉、木碉。
石砌楼房利用地形而建,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宛如城堡,蔚为壮观。
羌族习俗简介 羌族人日常饮食都有啥习惯
羌族习俗简介羌族人日常饮食都有啥习惯
>羌族家家户户都烧着永世不熄的“万年火”,名曰“锅庄”。
锅庄既在堂屋中间的火塘或火炉上架一个“希米”(三脚架),上安一个直径近一米的大锅圈,圈上架锅。
“锅庄”既是羌族的火神,又是羌民取暖和烧饭的热源,还是欢歌狂舞的中心。
“锅庄”是神圣的,任何人都不得踩、蹬,不得在上面烤衣、裤、鞋、袜及尿布等。
不能向火塘里吐唾沫,也不能跨过火塘。
羌民多不分家,故三代同居者常见。
平日吃两顿饭,由媳妇做;从清明节起,农事繁忙,则吃三顿。
早饭由媳妇做,多为“玉米蒸蒸”(玉米粗渣粒,先煮后焖而成);午、晚饭由婆婆做(媳妇上山劳动),多为菜稀饭家加馍馍,晚上还喜欢吃“砣砣肉”,喝白酒,以解乏。
盛饭由主炊妇女担任,盛好后,先捧给长辈,后送给男人,最后给女的。
切肉则是男人的专职,女人是绝对不准的。
据说是因为屠宰家畜与祭祀有关,必须由男人来干。
在家中,座次是固定的,一进门是孩子们的座位,孩子对面是上席,供老人坐,老人背对后山墙,山墙上镶嵌着白石(既最尊贵的白石神)。
老人左侧是男人位,右侧使女人位。
切肉的刀放男座旁,炊具、餐具皆放妇女座旁。
客人来,则男客坐男位,女客坐女位。
如是贵宾,经老人邀请,可与老人同坐。
羌族极重视年纪,其次是辈份,再次才是社会地位。
虽贵为一寨之长,未经长者允许也不能坐上席。
在羌族人家里作客,不能翘二朗腿,否则会被视为轻浮、无礼。
羌族历史文化与习俗传承
羌族历史文化与习俗传承羌族,是中国的56个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甘肃、青海等地。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羌族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习俗。
本文将从羌族的历史渊源、文化特色以及习俗传承等方面,探讨羌族的魅力所在。
一、羌族的历史渊源羌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秦时期,2000多年的历史造就了丰富的文化底蕴。
羌族的祖先最早定居在黄河上游的巴蜀地区,后来逐渐向四川东部、青海西部等地扩展。
在历史长河中,羌族与中原文化、藏族文化、土家族文化等民族形成了交融、融合发展的局面。
二、羌族的文化特色1.语言文字方面:羌族使用汉字和东羌语,东羌语属于藏缅语系。
羌族仍保留着一部分传统的羌族文字,这对于研究羌族历史和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
2.衣着服饰方面:羌族的传统服饰色彩丰富多样,男子通常穿着翻领上衣和短裙,而女子则着装更加华丽,以彩色的花朵图案为主。
这些服饰不仅体现了羌族人民独特的审美观念,也是对羌族传统文化的一种诠释。
3.艺术表现形式方面:羌族的传统音乐、舞蹈和手工艺术等都具有鲜明的特色。
羌族的舞蹈动作优美独特,常常伴随着悠扬的歌声,给人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
三、羌族的习俗传承1.婚礼习俗方面:羌族的婚礼十分重视,婚礼的庆祝活动通常持续数日。
新娘穿上传统的羌族婚装,新郎则骑马接新娘。
婚礼期间,亲友们围绕着新人开展各种传统的欢庆活动,如舞蹈、歌唱等。
2.节日习俗方面:羌族有丰富的节日文化,其中最重要的是盂兰节和鲜花节。
盂兰节通常在农历六月或七月举行,羌族人民会在这一天祭祀祖先、扫墓、跳舞等。
而鲜花节则是在每年的农历春节后举行,人们会欣赏花朵、品尝美食,亲友团聚共度佳节。
3.礼仪习俗方面:羌族崇尚礼仪和传统美德,重视尊老爱幼、尊重祖先、邻里互助等价值观念。
在羌族的传统习俗中,人们会礼让长辈,重视家族观念,并通过丰富多样的仪式和习俗来表达尊敬和感恩之情。
总之,羌族历史文化的丰富与传承凝结在羌族人民的血脉中。
通过对羌族历史、文化及习俗的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
羌族民族性格特征及风俗
羌族民族性格特征及风俗
羌族民族性格特征及风俗:
1、悠久的历史与长期闭塞的生活环境,使羌族的精神文化中保留了不少淳朴厚重的古代遗风。
中国古代最早产生的两种文学形式是古代诗歌与古代神话。
这两种文学形式至今在羌族民间仍有巨大影响,而且传承着不少优秀作品。
2、羌族的男女老幼大都会唱民歌,歌词多为4或7个音节一句,类似于汉文中的四言诗与七言诗。
从内容来说,有苦歌、山歌、情歌、酒歌、喜庆歌和丧歌等。
3、羌族结婚操办喜事,新郎要陪新娘回娘家,娘家要备好"回门酒",亲友要向新婚夫妇馈赠礼物,并致词祝福。
4、羌族民间有的地方还有"逗新郎"的习俗。
即在回门酒的宴席上娘家人要给新郎用四尺长的筷子,而且还要在筷子的后面加几个用马铃薯做的筷子坠,要新郎使用这种筷子,隔着几盏油灯去夹用肉丁和豆粒做成的菜,如果因为筷子长,夹不起菜,或油灯烧着下巴,就要被罚酒,这种活动既是节日聚餐,也是一种娱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羌族风情习俗简述羌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早在3000多年前殷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他们主要活动在我国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区。
今天的羌族主要聚居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及其附近地区,以茂汶羌族自治县最为集中。
唐时,一部分羌人同化于藏族,一部分同化于汉族,今天四川西北部的羌族人是古代羌人中保留下来的一支。
羌族人自称“尔玛”或“尔咩”,意思是“本地人”。
羌族人使用羌语,大多数通汉语。
1、宗教信仰普遍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少数与藏族人居住在一起的羌族人信仰喇嘛教。
2、节日最隆重的是两个,“祭山会”和“羌年节”。
第一,“祭山会”(又称转山会)。
祈祷风调雨顺。
祭山会的时间各地并不统一,有正月、四月、五月之分,亦有每年举行1次或2—3次不等,祭山程序极为复杂,所献牺牲因各地传说不同,图腾不同而有差异,大致可分“神羊祭山”、“神牛祭山”利“吊狗祭山”三种。
大典多在神树林一块空坝上举行。
一些地方祭山后还要祭路三天,禁止上山砍柴、割草、挖苗、狩措等。
第二,羌年节(又称羌历年)。
答谢天神赐予的五谷丰登。
于每年家历十月初一举行庆典,一般为3-5天,有的村寨要过到十月初十。
按民间习俗,过羌年时还愿敬神,要敬祭天神、山神和地盘业主(寨神)。
全寨人要吃团圆饭、喝咂洒、跳莎朗,直到尽欢而散。
整个活动仪式由“许”主持,咂酒则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开坛。
节日期间亲朋好友可互道祝贺,相互迎请。
(在茂县一带,过羌年有特殊规定:当年全寨没有成年人死亡过羌年,否则只能过春节。
)其他节日还有:“牛王会”,羌族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十一月一日举行,节期一天。
此日,要让耕牛休息,喂以面馍和麦草。
有的地方,要做日月形馍馍挂在牛角上,然后放其出圈自由活动。
主人到牛王庙焚香烧纸,并宰羊一只、鸡一只,祈求牛王爷保佑耕牛平安不遭瘟疫。
“颔歌节”,主要流行天茂县北部的羌族聚居山寨。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只有妇女参加。
“羌族端午节”,也是羌族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
这天,男女老少都要饮一点雄黄酒,并擦一点在耳边和鼻边,撒一点在门前和窗前,以防蚊蝇虫蛇及秽气进入,保佑家人无恙。
凡能走动的人,尽可能到山上踏青踩青露,认为沾了端午露能强身健骨。
3、饮食羌族饮食以自产的玉米、小麦、乔麦、豆类、土豆及蔬菜为主食,一日三餐。
饮食主要有蒸蒸饭(面蒸蒸)、烧膜膜、刀片子膜膜、面皮子(面块)、麦拉子(面汤)、土豆磁粗等。
特色食品为蒸蒸酒、血膜膜等。
普遍吸食自产的兰花烟。
羌族人将玉米磨成细颗粒、蒸成玉米饭,称为面蒸蒸;或加蔬菜煮成玉米稀饭,称为面汤;有的是将玉米磨成面,不经发酵加以麦面做成膜,用锅炕而后再用火烧食,俗称"锅塌子"。
制作饮食、烹调较简单。
常见万法是玉米粥内加蔬菜,叫“麦拉子”,用大米煮到半生拌玉米面蒸熟,此饭如以玉米面为主叫“金裹银”,以大米为主叫“银裹金”。
有把青棵或小麦做炒面用以放牧或外出时食用。
蔬菜有青菜、莲花白、萝江园根、花椒、辣椒、瓜类和豌豆、黄豆、杂豆、雪山大豆等豆类。
吃新鲜菜的时间只有几个月,常年多食用白莱和萝卜叶子泡的酸菜及青菜等做的腑菜。
羌族地区资源丰富,经济林木有花椒、核桃、茶树、漆树等,还盛产虫草、贝母、鹿茸、庸香等名贵药材。
羌族人平时很少吃新鲜猪肉。
一般在冬至后杀猪,喜欢将猪肉连皮带毛切成小块,挂在梁上以烟熏干,做成“猪膘”,存放越久远,颜色越黄越是珍品。
陈年的猪膘,肉色嫩黄、晶莹剔透,吃起来油而不腻、十分可口。
猪膘可以用作日常炒菜助调料,也是赠送客人的上等礼品。
杀猪后的新鲜瘦肉,洗净后灌进小肠作香肠,一般在年节食用。
羌族酿酒的历史也非常悠久,羌族男人皆有海量,所以虽喜豪饮,但却很少烂醉滋事。
独特的饮酒方式是喝咂酒。
酒以青稞、大麦、玉米酿成,封于坛中,饮时启封,注入开水,插上竹管,众人轮流吸吮,因而称之为喝"咂酒"。
4、习俗(1)跳“萨朗”是羌族的一大特色。
“萨朗”为羌语,意为:“唱起来,摇起来”。
羌族的“萨朗”在藏语中,是“锅庄”的意思,可译为“羌族锅庄”,是羌族古老的民间自娱性舞蹈,流行广泛,在羌族民间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音乐体现了羌族民间音乐的整体特色。
舞蹈粗犷豪放,节奏清晰,强拍突出,顿挫有力。
羌族生活的区域长期与藏族比邻,深受其影响,羌族的一些生活习俗、文化现象和语言均融入藏族成分。
羌语的“圆圈舞”本应称作“洒朗”,但因随藏俗现在被人们几乎都称作了“锅庄”。
羌族“锅庄”的种类很多,有供老人跳的“老年锅庄”、有礼仪性的“迎客锅庄”、还有顾名思义属于未婚男女的“青年锅庄”等等。
“萨朗”的种类很多,又分为“喜事萨朗”和“忧事萨朗”,不同的萨朗,动作风格也不同。
参加者大都围成圆圈状或者开口的半圆而舞。
“喜庆萨朗”多于场院或火塘边举行。
舞者有的男女各半圈,有的男女间隔、男前女后站成圆圈或弧形,人数不限。
舞蹈过程无伴奏,歌舞相伴。
歌词以四音节句式结构为主,富于歌唱性,内容多为颂扬神灵、赞美劳动、歌唱爱情与友谊等。
“忧事萨朗”仅在葬礼上跳,不是很普遍。
音乐多具吟诵性,节奏平稳。
萨朗一般都是自跳自唱。
黑水县色尔古特有的《女子锅庄》,也是有着特殊诱人情趣和魅力的圆圈舞蹈。
服装艳丽、精神焕发的姑娘们在《女子锅庄》开场前,首先要接受村寨中德高望重老人们的诵经、祝福和按照礼仪饮一巡咂酒,然后才开始跳舞。
舞蹈形式和语汇雷同于藏族“锅庄”,但又远比藏族“锅庄”动作幅度大,速度快,转身多,其优美程度简直可以称作表演性舞蹈。
而极为罕见的是,姑娘们经常面向圈外作舞,以展现每个人的身姿容颜。
随着乐曲展开和节奏的加快,少女们从优美、抒情的集体舞蹈转入各自显示摆动“髋关节”幅度与技巧水平的独舞竞赛。
她们有的在旋转中快速摇动髋部;有的在左右摆动髋部数次后,紧接一个原地旋转;还有的在原地连续地做着 360度的髋部大回旋摆动。
每当这时,她们的肩、臂、腰、臀、腿以至双脚,无处不迸发出女性青春的魅力。
这些姿态各异的旋、摆,使身上佩戴的各种饰物也随摇晃而发出叮铛撞击声,更增加了舞蹈的韵律感和动态美。
姑娘们个个不但显得格外热情洋溢、端庄大方,而且竭尽所能地表现自己舞蹈技能的高超、娴熟和“三道弯”身段的优美。
其目的只有一个,要以此来获得小伙子们的钟情和爱慕。
歌舞除了“萨朗”,还有“跳盔甲”。
跳时吼声震天,威武雄壮。
把勇武不屈、豪放豁达的民族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使粗犷淳朴的古代民风跃然再现。
(2)吹羌笛。
羌笛是羌族最著名的乐器,音色明亮柔和,哀怨婉转,悠扬抒情,牧人常于山间吹奏自娱。
古羌笛既是乐器,又是鞭竿,因有"吹鞭"之说。
(3)缠头也是羌族的特色。
羌族缠头之俗在乾隆年间《职贡图》中已经出现。
缠头,即以布帕缠绕头顶,妇女缠头本为羌族古俗,但男子缠头显系四川汉区影响。
(4)妇女喜戴特大的银质耳环和圈子,其它还有银质的簪子、戒指和牌等饰物。
这些饰物也有用玉或珊瑚制成的。
妇女腰上佩银质针线盒一个,男子则佩银质烟盒一个。
(5)白石崇拜习俗。
户户羌寨庄房都供奉白石。
(6)羌族的葬式有火葬、土葬、岩葬三种。
(7)禁忌有:妇女分娩时在门外挂枷单或背兜,忌外人入内,家有病人时在门上挂红纸条,忌外人来访;不能跨火塘或用脚踩三角架,也不能在三脚架上烘烤鞋袜衣物;忌坐门槛和楼梯;饭后不把筷子横在碗上,也不能倒扣酒杯。
5、服饰羌族古代服饰多以皮裘、毛麻织品为衣,以“披毡”最具特色。
毡的制作工艺远比纺织毛布简单,其产生应该也是三千年前的事。
汉朝已有文献记载,唐宋时期,羌族披毡已较普遍。
这一服饰传统,至今仍在羌支民族彝族中保存。
近代羌族服饰基本上承袭了袍服之制,服饰面料仍以皮裘、毛、麻织品为主。
现在的羌族,男女皆穿自织的白色麻布长衫,形似旗袍。
男则长过膝盖,女则袭脚背。
妇女衣服绣有鲜艳的花边,领上镶有一排梅花图案银饰。
男女都在长衫外套一件羊皮背心,俗称“皮褂褂”,晴天毛向内,雨天毛向外以防雨。
还有一种背心是羊毛毡子做的,较前者略长。
男女头部皆缠青色和白色的头帕。
女的或头顶瓦状的青布一叠,然后以两根发辫缠绕其上作髻。
男子也有梳辫包帕子的。
松潘、黑水一带的男子蓄发,缠以丝绒编成辫子绕成发髻于脑后。
男女皆束腰带,打绑腿,绑腿用羊毛织成,目的是御寒。
男子脚着草鞋、布鞋或牛皮靴,行路时多赤足。
妇女着尖钩鞋,鞋面素净或锈花。
男子亦有穿尖钩鞋的。
妇女与男子衣服不同的地方是领边、袖口、腰带和鞋子上常挑有圆圈纹、三角纹等几何花纹图案,衣领上镶有一排小颗颗梅花形图案银饰。
挑绣的图案在都反映现实生活中的自然景象,如植物中的花草,动物中的鹿、狮、兔及人物等等。
所挑绣之景物,无不栩栩如生,内容则多含吉祥如意以及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渴望的意义,如“团花似锦”、“鱼水和谐”等。
羌族妇女的挑花历来在我国工艺美术上占有一定的地位.边缘地区的羌民,服饰多受藏族或汉族的影响。
有的甚至穿着嘉戎藏族的服装和鞋子。
发辫缠丝绒可能是从藏族传来的。
6、建筑羌族民居为石片砌成的平顶房,呈方形,多数为3层,每层高3米余。
房顶平台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伸出墙外成屋檐。
木板或石板上密覆树丫或竹枝,再压盖黄土和鸡粪夯实,厚约0.35米,有洞槽引水,不漏雨雪,冬暖夏凉。
房顶平台是脱粒、晒粮、做针线活及孩子老人游戏休歇的场地。
有些楼间修有过街楼(骑楼),以便往来。
羌族碉楼(羌语称为“邓笼”)多建于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用以御敌和贮存粮食柴草。
碉楼有四角、六角、八角几形式。
有的高达十三四层。
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
墙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
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上向内稍倾斜。
修建时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
建筑稳固牢靠,经久不衰。
1988年在四川省北川县羌族乡永安村发现的一处明代古城堡遗址“永平堡”,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仍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