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传统建筑文化(百度上传)

合集下载

羌族文化资料只是分享

羌族文化资料只是分享

羌族文化——羌笛
在我国古代文学中有很多边塞诗词中有羌 笛出现,例如: 唐代,王之焕《凉州词》有这样的名 句: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北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有: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 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族文化——工艺篇
羌族文化——羌笛
羌笛是我国古老的单簧气鸣乐器,是众多少数民 族中历史最久远、最具代表性的乐器,已有两千 多年的历史。羌笛两管数孔(以前五孔,现在多 为六孔),用当地高山上生长的油竹制成。羌笛 双管并排用线缠绕连接一起,全长13-19厘米, 管口直径2厘米左右,笛管上端装有4厘米长的竹 制吹嘴。吹嘴正面用刀削平,并在上端约3厘米 处,用刀切开一薄片作为簧片。羌笛主要用于独 奏,有十余首古老的曲牌,乐曲内容相当广泛。 音色清脆高亢,带有悲凉之感。羌笛在汉代就已 经流传于甘肃、四川等地了,也是少数民族或军 队中所用的一种自娱自乐的乐器。羌笛吹奏及制 作技艺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
羌族文化——婚礼礼俗
No Image
No Image
N Noo IIm maaggee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羌族文化——服饰篇
羌族文化——工艺篇
羌绣:羌族传统刺绣针法多样,主要有挑绣、 纳花绣、纤花绣、链子扣、扎花、提花、拼花、 勾花和手绣等。羌族刺绣主要用来装饰头帕、头 巾、衣裙、围腰、飘带、褂子、裤子、鞋帮、鞋 垫、香包等,色彩绚丽、图案丰富,既是精美的 装饰,也韵涵了羌民族的思想观念、宗教文化、 礼仪道德等人文内涵,寄予了羌族人民对美好生 活的向往。到了明清时期,羌绣就已普遍盛行, 而后,逐渐吸收汉族挑花技艺并发展成独具特色 的羌绣,羌绣已经从单纯古朴的生活服饰升华为 精美的艺术品。 和苏绣、粤绣、湘绣等其他名绣相比,羌绣 粗旷大气、用色鲜艳、喜庆,色彩对比度强烈, 物象突出,工艺精巧,结构完整,有大山般的豪 情。羌绣在远古时代就已形成的抽象纹饰,反映 了羌族祖先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羌族建筑文档

羌族建筑文档

羌族建筑引言羌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甘肃、青海等地。

羌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建筑风格独特,体现了羌族人民的智慧和美学追求。

本文将介绍羌族建筑的特点、历史和传统建筑类型等。

羌族建筑的特点羌族建筑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羌族建筑主要以木材和石材为主要材料,建筑结构简洁而坚固。

以下是羌族建筑的主要特点:1.四合院式布局:羌族传统居住建筑通常是四合院式布局,中间为天井,四周为各种功能房间。

这样的布局有助于提供充足的采光和通风。

2.飞檐翘角:羌族建筑的屋檐通常采用飞檐翘角的造型,具有独特的美学效果。

3.彩绘装饰:羌族建筑立面常常采用各种花纹和彩绘进行装饰,这些装饰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

4.独特的屋顶设计:羌族建筑的屋顶常采用翘角瓦或者板瓦,屋顶形状多样,有山形、牛脊形等。

羌族传统建筑类型羌族传统建筑主要分为住宅建筑、公共建筑和宗教建筑三大类型。

住宅建筑羌族住宅建筑主要是以四合院式布局为主,屋内分为前房、中房和后房三个部分。

前房通常是客厅和起居室,中房是主人的起居空间,后房则是家庭成员居住的区域。

传统羌族住宅多采用木结构,屋顶常常是石瓦或者竹片瓦。

住宅建筑常常以独特的彩绘装饰和飞檐翘角来增加美观度。

公共建筑羌族公共建筑包括集镇和村庄中的各类设施,如集市、学校、会堂等。

这些建筑通常较大,采用独特的建筑样式和装饰,体现了羌族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社会活动。

宗教建筑羌族信仰多元,有佛教、道教、土教等,因此羌族的宗教建筑也多种多样。

羌族的宗教建筑通常采用宏伟的建筑形式,以彰显信仰的威严和庄严。

宗教建筑也经常以彩绘和雕刻进行装饰,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羌族建筑的历史羌族建筑的历史可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历史的长河中,羌族建筑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和发展。

受到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羌族建筑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羌族建筑在汉代达到了巅峰,当时的建筑风格受到了汉文化和西南边民族建筑的影响。

羌族内部建筑

羌族内部建筑

羌族内部建筑2013-09-24 16:54 | 来源:中国羌族文化资源库 | 作者:中国羌族资源库点击:57次共有 0条评论免责声明打印|字号:羌族内部建筑的分布和格局。

历史上羌族房屋多傍山脊、河谷台地修建。

十余家或数十家相聚为一村寨。

历史上羌族房屋多傍山脊、河谷台地修建。

十余家或数十家相聚为一村寨。

其中,碉楼有四角、六角、八角几种,大都高十三四层。

多建在住房傍,既作防御,有可储粮。

住房以三层为多,也有二层、四层,赤不苏地区一般为四层。

内部建筑最高一层做经堂,除底层外,每层铺有地板,由木板梯或独木梯上下。

各层留有三个一尺见方的窗洞,内大外小。

室内无厕所。

内部一般底层做牛、羊、猪、鸡圈畜,堆草垫肥。

房屋大门大都朝南,两边挂牛角、蜂罩。

屋中住人,分堂屋、卧室和厨房。

木梯斜对方一角神龛供祖宗、家神、财神。

堂屋中间为火塘,以木石做框,火塘上置铁三角,三角周围置放矮条凳。

烧水煮饭用铜壶、铁锅。

另有木票、铜勺置石水缸上。

火塘上直挂铁链,可自由升降,供烧水做饭、熏烤食物、调剂火候。

50年代以后,有在火塘旁边立汉式锅灶。

墙壁挂锄头、镰刀等。

屋内光线不足,新中国成立前多用油竹松光照明。

房屋第三层为平台和储藏室。

平台有凉架、仓笼,四周砌矮墙,可作息、晒粮、堆草。

房屋四角砌台置放白石,另在屋顶矮墙砌石龛,羌语“勒克西”,底及长1.5尺,高2尺余,顶置白石,代表天神和其他诸神,羌语“阿屋尔”。

同时置牛、羊角,在白石上插杉树枝祭祀神灵。

80年代以后,县境沙坝、赤不苏地区村寨有农户将屋顶平台照楼改建成红瓦屋面。

90年代以后,开始将小窗户改造成大窗户,有的安装上了铝合金窗户。

2000年以后,县境所有乡镇政府驻地砖混房屋树立,原有石木结构房屋多数改造。

县境县城各种款式框架、砖混结构房屋普遍,公共设施完善,和内地接近,除办公、商业用房意以外,大多数房屋为县城各族群众居住。

责任编辑:尔玛星魂。

总结羌族房屋特色

总结羌族房屋特色

总结羌族房屋特色1. 引言羌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着独特而传统的建筑风格。

羌族房屋是羌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特色和魅力。

本文将总结羌族房屋的特点,包括结构、装饰和功能等方面。

2. 结构特点羌族房屋的基本结构是木结构,采用传统的榫卯结构,没有使用钉子或螺丝等金属连接件,非常环保和稳固。

房屋一般由粗壮的木柱和横梁组成,经过精心的搭建和拼接而成。

房屋的屋顶多采用独特的抬歇式结构,两端高而中间低,形状如同一个弓。

这种结构不仅增加了建筑的稳定性,还能有效抵御雨水和积雪的侵蚀。

同时,屋顶覆盖着草皮,增加了保温性能。

3. 装饰特色羌族房屋的外墙和屋顶经常被精美地装饰着,这是羌族人民独特的艺术创作和审美追求的体现。

在外墙上,常常可以看到红、白、黑等颜色的几何图案和饰带,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绚丽多彩的效果。

羌族人民还利用石头在墙壁上浮雕出各种图案,如花草、鸟兽、山水等,石雕的工艺精湛,形象逼真,给房屋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屋顶的草皮经常被镶嵌着颜色鲜艳的唐卡,通过细致的绣制工艺,展示了羌族人民丰富的文化内涵。

4. 功能特点羌族房屋的布局合理,功能齐全。

一般来说,房屋分为生活区和储物区。

生活区通常位于前部,有客厅、卧室、厨房等功能室;储物区位于后部,用于存放谷物和家畜等物品。

羌族人民非常注重家庭的温暖和和谐,因此设计了独特的庭院,用于举行家庭活动和社交聚会。

庭院中经常种植着各种树木和花草,给人一种宁静和美好的感觉。

5. 继承和保护现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化的发展,羌族房屋面临着许多挑战。

一些传统的建筑技术和装饰工艺正在逐渐失传,一些老旧的房屋面临废弃和拆除的命运。

为了保护和传承羌族房屋的文化遗产,国家和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设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和保护组织,组织相关的研究和保护活动,以及培养新一代的传统建筑师和手艺人。

6. 结论羌族房屋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结构、装饰和功能特点。

总结羌族房屋

总结羌族房屋

总结羌族房屋1. 引言羌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青海和甘肃等地。

羌族的传统房屋是他们丰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羌族房屋进行总结,介绍其特点和传统建筑风格。

2. 羌族房屋的种类羌族房屋主要分为两种类型:藏式房屋和土地神庙。

2.1 藏式房屋藏式房屋是羌族最常见的居住建筑。

它们依山而建,通常由木材、石块和泥土构成。

这种房屋的特点是牢固耐用、抗震能力强。

藏式房屋有两层或三层。

一层是用来存放谷物和家畜,二层是居住空间,三层用作仓库。

2.2 土地神庙土地神庙是羌族的宗教建筑,用于祭祀土地神。

这种房屋通常较小,由石块和木材拼接而成。

它们常用于丰收祈福和庆祝节日。

3. 羌族房屋的特点3.1 建筑形式羌族房屋建筑形式独特,通常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它们采用木结构和石块建造,外墙使用泥土加以涂饰。

房屋的屋顶倾斜,有助于排除雨水和雪。

3.2 装饰风格羌族房屋的装饰风格非常精美,多采用独特的木刻和彩绘。

房屋外部常常雕刻有羌族图案和神秘的符号,在阳光下闪烁着绚丽的色彩。

内部装饰精美,常见的装饰有挂毯、花草图案和壁画等。

3.3 空间布局羌族房屋的空间布局非常合理,通常将家畜和仓库分开,以保持居住空间的整洁和卫生。

居住空间通常采用开放式布局,屋内常设有火塘,保持温暖。

4. 羌族房屋的传统保护羌族房屋经过多年的使用,需要定期维修和保护,以确保其长久的使用寿命。

4.1 维修和保养羌族房屋的维修主要涉及木材和泥土的修补。

因为木材容易腐烂,需要及时更换;而泥土涂抹需要周期性地进行,以保持房屋外观的一致性。

4.2 环境保护羌族房屋的建筑材料主要来源于自然资源,因此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当羌族房屋建造完成后,需要采取措施保护周边环境,避免破坏生态平衡。

5. 结论羌族房屋作为羌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和精美的装饰风格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

保护和传承羌族房屋文化对于维护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非常重要。

我们应该加强对羌族房屋的研究和保护,以保留这段宝贵的文化记忆。

“垒石而居”——羌族建筑碉楼

“垒石而居”——羌族建筑碉楼

“垒石而居”——羌族建筑碉楼居住,是人类从蛮荒落后走向文明进步的标志。

从华夏西北“逐水草而居”沿岷江迁徙而来的古老羌民族,在千里岷江沿岸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千百年来,留下了“垒石而居”的古老建筑艺术。

这些“凝固的音乐”,犹如“天堂九寨”、“仙景黄龙”随着时代的发展被世人所感知。

当你融入时,你便被古老而沧桑、雄伟而简朴的羌族建筑所震撼,其历史厚重感便是古老羌族的历史记载。

观赏羌族建筑就是在默默地读着羌族的历史。

神秘的“东方古堡”——桃坪羌寨闻名中外的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桃坪羌寨,是一座有着2000多年悠久历史,传统民族风情保存完好,民居建筑古朴、独特的风景名胜旅游景点。

被赞誉为神秘的“东方古堡”——桃坪羌寨,那巧夺天工的古羌精美建筑群,雄伟壮观的羌碉楼,都在默默的向游人倾诉着她见证的沧桑历史和厚重文化。

羌族建筑的活化石——萝卜寨萝卜寨位于世界遗产中国四川九寨沟、黄龙途中的主干道上。

离四川省成都市166KM,为冰水堆积阶坡,地形平缓,全寨共有200户2000余人居住,民房均为高土房,二至三层,户户相连,层层叠叠,井然有序,环环相扣,整个寨子宛如一座数条街巷的缩微小城,是黄泥羌寨的大型群体,被喻为人类羌族遗迹的活化石。

羌山福地——增头寨离成都才200公里,有一个几乎没有外界知道的奇好地方:从四川理县著名的桃坪羌寨穿寨而过,沿着怪石嶙峋的峡谷小道一路走去,在白云深处的山上,散布着一群古老的羌族部落,它们统称为增头寨,也称为增头村,属桃坪乡所辖,主要由上寨、中寨、小寨、下寨四个人口集中的村子组成,现有107户共467口人。

冬季的羌寨很宁静丰收的季节,金黄的羌寨白石在羌族建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或者这么说,白石就是镶嵌在羌族建筑中的一颗绿宝石。

用白石勾画出的各种精美图案就是羌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羊头,表明羌族曾经与羊为生,与羊为伴;白石神,传达着羌民族无比向往光明、和平、安乐的信息。

羌族人的住房是互相连接的,巷道千回百转,暗道星罗棋布,像迷宫一样,一旦打起仗来,便可以相互支援,出奇制胜,这也是历史形成的特点,使羌民族在与外来侵略者的抗争中获得胜利。

羌族建筑艺术及民风民俗

羌族建筑艺术及民风民俗

羌族建筑艺术及民风民俗羌族碉楼羌族建筑以碉楼、石砌房、索挢、栈道和水利筑堰等最著名。

“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

碉楼多建于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用以御敌和贮存粮食柴草。

碉楼有四角、六角、八角几形式。

有的高达十三四层。

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

墙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

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上向内稍倾斜。

修建时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

羌族民居羌族民居为石片砌成的平顶房,呈方形,多数为3层,每层高3米余。

房顶平台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伸出墙外成屋檐。

木板或石板上密覆树丫或竹枝,再压盖黄土和鸡粪夯实,厚约0.35米,有洞槽引水,不漏雨雪,冬暖夏凉。

房顶平台是脱粒、晒粮、做针线活及孩子老人游戏休歇的场地。

有些楼间修有过街楼(骑楼),以便往来。

羌族的建筑很有特色。

因为羌族聚居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的岷江上游地区,这里山脉重重,地势陡峭。

羌寨一般建在高半山,因而羌族被称为“云朵中的民族”。

羌族节日一、羌历年羌族最重要的的传统节日是羌历新年。

时间是农历十月初一,一般为3-5天。

节日期间停止劳动、出门。

聚集家中,用面粉做成各种形状的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以祭祀祖先和天神。

有的地方还由端公跳神至神树林,杀羊撒血在祭坛前敬神,羊肉分给各家带回,再合家并请亲友饮自制的咂酒,唱酒歌、跳锅庄舞,共庆丰收。

羌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男女老少大都会唱本民族的民歌,不论是在劳动生产、婚丧嫁娶,都要唱歌跳舞。

而节日则是唱跳的最好时机。

因此,逢年过节,羌民都要尽情歌舞。

酒歌是年节时"咂酒"对唱的一种传统的歌唱形式。

唱时主客并排而坐,轮流对唱,节奏缓慢而旋律优美,声音高吭,拖腔婉转,具有典雅朴素的优美风格。

歌词长,多表达吉祥,视贺与酬谢谢意或叙述家史与追忆祖先业绩。

节日的歌唱常常伴以舞蹈。

形式有"跳锅庄","跳盔甲"、"皮鼓舞"等,而以"跳锅庄"最为流行。

羌族建筑艺术的“活化石”——羌碉

羌族建筑艺术的“活化石”——羌碉

2012-10理论研究建筑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中国的民居建筑,既受宗教信仰观念的影响,又受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及生活方式的影响,形成了建筑式样丰富、分布广泛、特色鲜明的类型特征。

羌族建筑最大的、最为重要的特点就是:依山势而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建筑的墙体主要由黏性很好的黄泥和片石砌成。

羌寨民居建筑中各层各室分工明确,住宅建筑功能通常分为:一层为“圈”,饲养家禽及耕牛;二层为主功能区,有堂屋、居室、客房、厨房等;三层楼主要为储藏室:由于通风好主要存放粮食、腊肉等杂物,也有居室;四层羌人称之为“房背”晒场层:用于晾晒和加工丰收的农作物;五层为“神圣”空间,是特别筑建的专门用于放置、供奉白石神———天神。

这些碉楼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年代久远的门窗大都窄小,年代近的门窗宽大;大都墙体厚实,整体由下往上渐渐内收,逐渐形成底宽、顶端窄上轻下重的建筑力学原理;一般每座碉楼通高达二十至三十多米;内部空间大部分都为上下通体四方形、有通体圆形的但很少见;碉楼内部一般分设十多层左右不等,每层前后左右都有射击孔兼观察孔,孔形外窄内宽便于观察和射击;顶层最上方供奉白石神,下面作观望平台。

有的羌寨筑有四至五座碉楼,多的则有十几座,每座都是杰作,结构没有瑕疵,边角像刀刃一样笔直,墙壁坚固平整。

岷江上游的羌碉,以建筑精美、风格各异、布局和谐、错落有致而著称。

所以在川西高原有“无碉不成寨”之说,碉楼集居住、防卫、防盗、防灾等功能为一体,且星罗棋布,一碉有警,相互呼应。

在四川省理县桃坪村,有一处当今世界上唯一保存完好的羌族古寨,这就是被专家学者称之为神秘的“东方古堡”的桃坪羌寨。

桃坪羌寨以古堡为中心筑成了放射状的8个出口,出口连着甬道构成路网,本寨人进退自如,外人如入迷宫。

寨房相连相通,外墙用卵石、片石相混建构,斑驳有致,寨中巷道纵横,有的寨房建有低矮的围墙,保留了远古羌人居“穹庐”的习惯。

民居内房间宽阔、梁柱纵横,一般有二至三层,上面作为住房,下面设牛羊圈舍或堆放农具,屋内房顶常垒有一“小塔”,供奉羌人的白石神(一块卵状白色石头)。

请谈谈羌族地区的特色建筑形式

请谈谈羌族地区的特色建筑形式

请谈谈羌族地区的特色建筑形式羌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甘肃、青海、云南等地。

羌族地区的特色建筑形式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木结构建筑:羌族地区的建筑多以木结构为主,很少使用砖石等材料。

羌族人民普遍使用大木椽和大榫卯的传统建筑工艺,从而使得建筑结构非常牢固。

羌族木结构建筑主要有羌寨、羌屋和神庙等,其中以羌寨最为著名。

羌寨多由木头搭建而成,屋顶为对角梁盖,松木地柱分布均匀。

寨子的结构主要包括男寨、女寨和家户,居民分布有序,整体呈现出一种严谨而有序的格局。

二、彩绘装饰:羌族建筑以彩绘装饰为主要特色。

羌寨内外的房屋壁板、梁柱、门窗等均会进行精心装饰,常以鲜艳明快的颜色为主,形成独特的装饰风格。

羌族彩绘装饰多以抽象的图案为主,也有一些以动植物为主题的图案,寓意着祈求丰收和幸福。

彩绘装饰不仅起到了美化房屋的作用,更体现了羌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三、斗拱结构:斗拱结构是羌族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特征。

斗拱是指屋顶的构造形式,由多个悬臂状的木柱组成,形成弧形的拱状结构。

斗拱结构不仅使得建筑更加牢固稳定,还能够增加内部空间的通透感和采光效果。

斗拱结构在羌族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成为羌寨、羌屋等建筑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石板屋顶:羌族建筑中常见的屋顶形式是石板屋顶。

石板屋顶由坚硬的石板拼接而成,具有极强的耐久性和防水性能。

石板屋顶一般呈弯曲状,让雨水顺利流往屋外,保证了建筑的干燥和舒适。

同时,石板屋顶还能够承受较大的风力,有效防止房屋被风吹倒。

五、土地神庙:土地神庙是羌族特有的建筑形式。

土地神庙主要建在羌寨附近或者寨子的出入口处。

土地神庙一般为木质结构,整体呈现简单朴实的风格。

羌族人民对土地神庙有着特殊的崇拜,认为土地神庙能保佑大地的肥沃和人民的幸福。

因此,在土地神庙中举行祭祀仪式成为羌族人民传统的宗教活动。

总之,羌族地区的特色建筑形式体现了羌族人民对自然、生活和美好的追求,具有较高的价值和文化内涵。

羌族的建筑文化不仅是羌族人民认同自身身份和民族特色的象征,也是中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羌族简介(ppt)

羌族简介(ppt)

传统节日
羌族的传统节日就是羌历年,羌语称 “日美吉”,根据地方的不同,又有 “羌历新年”、“过小年”、“丰收 节”、“还原节”等多种叫法,但名 称不同,内容却完全一样,都以庆祝 丰收和感恩还愿为主要内容,具有浓 郁的宗教色彩,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初 一举行,持续三至五天。
传统节日
祭山会,这是羌族独有的传统节日, 时间在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一。这是一 种祈祝丰年的活动,到了这天,每家 每户的房顶上插着杉树枝,室内的神 龛上挂着剪纸花,点燃松光、柏枝, 祀祭天神“木比塔”。祭祀时,宰羊 作祭品,巫师敲着羊皮鼓,唱本民族 的史诗。当天,全寨男女老少,都要 喝咂酒、唱酒歌、跳锅庄舞,祈求年 景丰收
封建王朝时期的羌族(2)
在这一时期的羌人,被历代王朝压迫、征 服、屠杀··· ··
1、两汉王朝对羌族的统治 2、西汉王朝对羌族地区的征服 3、羌族反抗两汉统治的斗争 4、三国时期地方割据政权对羌族的争夺 5、魏国统治下的羌族 6、蜀国统治下的羌族 7、西晋时期的统治和羌人的斗争 8、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前凉、前赵、后赵、 前秦、夏国、南梁西秦、吐谷浑、仇池国、后 凉、北凉、西凉、北魏、西魏、)统治下的羌 人
羌族—
川北群山之中的云朵上的民族
历史 民俗文化 语言 音乐舞蹈 服饰
历史
一、远古时期的先羌族群 二、羌族的诞生 三、传说时代的羌族 四、夏商周时期的羌族 五、古代羌族(夏商周之后-民国之前) 六、近代羌族(略)
先羌族群
距今十万年左右,远古的东非人群开始走出非洲大陆,向 欧洲以及中东、东南亚地区迁徙。其中最早走出非洲的一支 大约在距今五六万年前进入并逗留在中南半岛一带。 随着末冰期一个回暖期的到来。他们开始进入中国大陆。 远古先民进入中国大致有两个通道、三条分化路线,其中一 支绕过老挝的崇山峻岭和北部湾,从越南、广西方向进入中 国,沿海岸线往东北进行。形成百越族群。顺怒江、澜沧江、 金沙江以及伊洛瓦底江进入云贵高原西侧并继续向北跋涉的 人群在中途发生分裂,其中一支沿长江向东,在洞庭湖一带 形成苗瑶族群;而另外一支以小石器文化趋势或特征的人群 则继续北上,最后到达渭河流域及黄河中上游盆地,他们被 后人称为先羌族群,即今天汉藏语系各民族的共同祖源。

羌藏碉楼:神秘的东方古堡

羌藏碉楼:神秘的东方古堡

月的时间,才艰难向前推进了 2 O里的路 程 。平均下来 , 携带有当时较为先进 的火
炮武器冲天炮的清军 , 加上熟悉碉楼建镝 的健锐云梯营参 战 , 1 个月 时间里 ,部队 只能前进 l O : ) 7 o多米 ,每天只能如蚂蚁般
行 进不 足 4 O米 , 每 小 时 时速 不到 2米 , 连
水道 , 村寨老少青壮 , 一旦隐入其 中, 可数 月不出 , 而生计照常 , 不受影响。 这一切因 素综合起来 , 也难陉第一次金川战役 中张
广泗失败后 , 接任的大学士傅恒在上奏中
实物 比较丰 富、各类传统碉楼较为集 [ 的省份 , 其中尤以阿坝地区羌 、 藏等 民
的碉楼最 富特色 , 也最具典型 I 生, 曾被一 世纪 f j 勺 西方探险家尊称为 “ 东方古堡 ” 。 羌藏 民族形态多样 、特质独具 的 楼建筑 ,不 仅是羌藏 人民生活与生存自
中国最早碉楼西南邛笼
客观而言 ,沙井文化之 中的营 堡具 备了碉楼的性质 ,但形态上并不完全等
同于碉楼 。 依文献记载 , 四川仍是全 国最
早 兴 建碉 楼 的地 方 。 中 国古 代 文 献 对碉
闭, 以防贼盗” 。清代李J 【 在其《 金川琐 记》 中对金川地区碉楼的防御结构和形状
老人” 的乾隆 闹得六神无主 , 也搅得清庭

片 乌姻瘴气 的建筑之物 ,就是我们今
天在 西南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居住地仍见 的独特建筑物 : 碉 楼。 中国碉楼 是汉 族和 其他少数 民族在 不同历史时期兴建的一种以防御为主 的 多层塔楼式乡土建筑 ,也是一种独特 的
军事建筑物 。在不同的 民族和不 同的地
在 华夏大地的少数民族中 ,考古发
现与碉 楼相 国西北甘 肃

川西北羌族名族特色建筑

川西北羌族名族特色建筑

• 我们从以上羌族的特色建筑不难看出,一 个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形式的形成除了受 当时历史环境的影响外,更重要是受当地 的地理环境的影响。在长期的文化交流中 各民族相互借鉴吸收,在民族个性的同时 细节处也体现了民族融合的特点。 • 而羌族的这种独特的石木结构建筑在中国 大地上也是少有的。 • 这些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技术在现如今 的工程建筑中也时常运用到,可谓影响深 远。
– 受历史、地理环境等的影响,羌 族在文明的进程中形成了不少别 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其中最值得 一提的莫过于羌族的建筑了。 – 我们不难看出羌寨建筑的结构和 用材上都有他突出的特点——结 构上的多用途碉楼的空间布局, 选用当地石木作为建筑材料。 – 特别是这种石木结构,在全国都 是少有的。
•羌族建筑以碉楼、石砌房、索桥、 •栈道和水利筑堰等最著名。
石砌房 碉楼
水利筑堰
栈道
索桥
• 羌语称碉楼为“邓笼”。 早在2000年前《后汉书'' 西南夷传》就有羌族人 “依山居止,垒石为屋, 高者至十余丈”的记载。 碉楼多建于村寨住房旁, 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 用以御敌和贮存粮食柴 草。碉楼有四角、六角、 八角几形式。有的高达 十三四层。建筑材料是 石片和黄泥土。墙基深 1.35米,以石片砌成。石 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 侧由下而上向内稍倾斜。 修建时不绘图、吊线、 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 技艺与经验。建筑稳固 牢靠,经久不衰。1988 年在四川省北川县羌族 乡永安村发现的一处明 代古城堡遗址“永平
碉楼
小开口,高楼阁,体型了战 时特殊环境现实需求。 骑楼式造型回廊
想必这种组合式碉楼布局也是战时的特殊考虑所为 碉楼也成为羌寨的标志性建筑,隐瞒于羌寨各处。
石砌房
• 羌族民居为石片砌成的平顶房,呈方形, 多数为3层,每层高3米余。房顶平台的最

羌族建筑 羌族建筑有啥文化内涵

羌族建筑 羌族建筑有啥文化内涵

羌族建筑羌族建筑有啥文化内涵
>羌族建筑风格独特,技艺高超,材料以石材为主,与汉族建筑以木料为主,罕用石材、追求“盛德在木”的基本原则大相径庭。

羌族建筑融合了我国传统建筑的三种主要形式——游牧民族的帐幕式、汉族的窑洞式和干栏式建筑的主要特征,风格古朴。

羌族建筑在对游牧民族帐幕式的继承上,体现为其室内至今还完整保留中心柱的结构形式,且羌人已将中心柱演化为室内空间中的精神之柱。

这种表现形式,与羌族的历史经历关系密切。

羌族先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西北迁移至岷江上游,虽然生产方式由游牧转为农耕,但很多游牧民族的文化特征仍然被保留下来,成为羌族文化中的鲜明特色。

羌族文化结构多元,受汉文化的影响尤为深刻。

定居岷江上游之后,羌族建筑在保留一部分游牧民族文化特征的基础上,对其建筑形式进行了适应性的改造,如帐幕式穹顶结构,由于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更主要是因为穹顶结构在中原汉族的主流文化中已成为统治阶级权力、秩序、等级的象征,于是羌族转而务实地选择了窑洞式的平顶结构形式。

羌族群体建筑为一体化的布局,单体建筑的布局,则呈外部封闭,内部开敞的院落形式,合理有序,不仅受四川盆地汉区穿斗木结构四合院的影响。

还有仿造北方四合院形制的痕迹,并且,羌族的“四合院”在汉族四合院形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向空中发展,形成了具有羌族特色的退台式四合院样式。

羌族建筑以碉楼、石砌房、索桥、栈道和水利筑堰等最著名。

羌族建筑 羌族“碉楼”为何会让人惊讶

羌族建筑 羌族“碉楼”为何会让人惊讶

羌族建筑羌族“碉楼”为何会让人惊讶>羌族的碉楼就是一部迁徙史、一部战争史,也是一部文化史。

它曾是羌人的哨兵,守护着羌人的土地、财产和生命,现在,碉楼守护的是羌人的文化、民俗的延续。

碉以功能可分为:战碉、哨碉、界碉、风水碉、官寨碉。

分石砌碉和夯土碉。

碉的建筑,以石碉为例:选好地基后,先深挖基脚,用大石下垫基础,每边墒厚三尺,就地取材,用毛石、片石,相互错落搭接,“横压筋,顺压脉”,上下石石错缝,用小石片楔垫平,黄泥粘土为粘合剂,下大上小逐层收分垒砌,层间墙内里横木作墙筋。

墙体下宽大,上窄逐渐内收成台锥形。

每层高一丈,层间用横梁相隔,铺木板,留上下楼梯口置独木梯,碉底层全封闭。

外面用独木梯上下,可抽上二楼放着。

二层设小门能进出。

自二层起四面开窗,内大外小的竖式条形窗,俗称“罗汉窗”。

以作通风、隙望和射击弓箭用。

最高顶处设置箭垛四个,放置若干石块,在紧要时可向碉下投石块打击敌人。

有的碉底预埋有陶料水管,暗通水至碉内有进水洞和出水洞。

一旦有外族侵扰时以高碉为中心构成整体防护体系。

各家只要紧闭大门,以房顶抗击来敌。

而且还可以用暗巷、暗门向中心碉集中。

在古代冷兵器战争中没有火器的情况下,这显然是可靠的防御体系。

如果说迄今为止的羌建筑数千年演变,还是出于世易时移的自然进化的话,则是对这些千年的建筑活化石进行高强度地考验。

行于茂汶的公路间,可以清楚地看到,大量高耸的石碉,或倒塌,或折损。

海拔1970米的萝卜寨黄泥夯土建筑,与布瓦的黄泥碉,是羌区仅有的两处黄泥建筑群,是世界上最高的夯土建筑群。

地震之时,据目击者说,只见一朵黄色的蘑菇云腾空而起,数百座黄泥碉房已全部倒下。

这些碉楼或碉房,不少已存在成百上千年,身处于地震频繁的龙门山断裂活动带而存留至今,应该说历经考验。

羌族碉楼分析

羌族碉楼分析

1. 展碉楼而获“外收益” 2. 登碉楼而晓“他文化” 3. 望碉楼而想“真回归”
防御功能的传承
在险峻的高山峡谷中,哨碉、寨碉、家碉又相 互协调配合,加大了防御功能,使整个羌寨变成 一道羌族长城,建筑之美和防御之美结合的恰到 好处。
发展思考
羌族碉楼的现代价值
审美艺术价值
1. 羌碉的艺术美 2. 羌碉的几何美 3. 羌碉的雄壮美
民俗价值
1. 婚嫁礼仪 2. 祭祀礼仪
旅游价值
发展思考
烽火碉:一般建在大山高处,是寨与寨之间传递信号
用的,这种碉一般坚固实用,结构严谨。
走近碉楼
四、碉楼的砌筑技术
① 修建碉楼时,一般选在沿河谷的高山上或半山腰有耕地 和水源的地方依山而建,数十家聚为一寨,分台筑室。 ② 选材时充分利用河边取之不尽的石块和山上的黄土,施 工时不绘图,不吊线,也不用柱架支撑。
• 地理因素——羌族聚居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的岷江上游 地区,这里山脉重重,地势陡峭。羌寨一般建在高半山。 • 气候因素——羌民居住的山区四季风大,气候温差大,为保暖防 风,住房多建在向阳背风的地方。 • 民族信仰因素——羌族信仰万物有灵,保留了浓厚的原始宗教遗 迹。建造碉楼时讲究风水信仰,完工后开鼓开坛经。 • 生存因素——羌族迁徙后需要抵御外敌,保护家园,储存粮食柴 草。
走近碉楼
二、碉楼的规模
• 羌族的碉楼有四角、六角、和八角等几种样式。(据说同一 姓氏的羌族人家发展到一定规模时集体捐资兴建的象征本族 人家存在与兴盛的碉楼,如果是四家人修建的就修成四角形, 六家人就修成六角形) • 碉楼的层数有七八层的,有十三、四层的。上小下大,上薄 下厚,结构匀称,棱角端正理直,墙面弄波兴纹。
走近碉楼
三、碉楼的分类

羌族的风俗文化

羌族的风俗文化

羌族的风俗文化一、礼仪在西南羌族等少数民族中流行着一种饮咂酒的待客礼仪。

家有贵宾至,主人往往请客人喝当地特有的泡坛酒(即“咂酒”),以表敬意。

先将桌子和盛有糯米酒的酒坛放在堂屋中,桌子四周不设座,客人围桌而立。

饮前,主人叫主妇出来启封开坛,并端上一只盛满热水的盆或碗。

人们以通节细竹就水中一吸,然后注入酒坛中,使酒不欠不溢。

接着,主客轮流以细竹吸酒而饮。

酒液将完时,须加水,直到酒味清淡为止。

二、服饰羌族的服饰较为朴素而华丽,男人喜着青色或白色头帕,穿自制的麻布长衫,外套一件无袖子的羊皮褂子,这种褂子可用来防寒、挡雨、垫坐。

脚穿有鼻的“云云鞋”,鞋子绣有云彩图案及波纹,鞋尖微翘,还穿皮鞋、布鞋脚上裹牛、羊毛制的毡子绑腿,绑腿有保温和护腿的作用,年轻女子还在绑腿上缠红脚带子,男女皆束腰带。

羌族妇女亦喜缠青色或白色的头帕,青年妇女常包绣有各色图案的头帕或用瓦状的青布叠顶在头上,用两根发辫盘绕作鬓;一般冬季包四方头巾,上绣各色图案,春秋季包绣花头帕,穿有花边的衣衫,衣领及袖口上镶排梅花形银饰,腰系绣花头帕,系有花边的绣花飘带;喜戴银牌、领花、耳环、圈子和和戒指等饰物,富有人家还在戒指上镶嵌玛瑙、玉石及珊瑚,有的胸前带椭圆形的“色吴”,上用银丝编织的珊瑚珠,用来祈求佑福增寿。

三、建筑羌族建筑以碉楼、石砌房、索桥、栈道和水利筑堰等最著名。

羌语称碉楼为“邛笼”。

碉楼多建于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用以御敌和贮存粮食柴草。

碉楼有四角、六角、八角几种形式。

有的高达十三四层。

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

墙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

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上向内稍倾斜。

修建时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

建筑稳固牢靠,经久不衰。

羌民居住的石屋大多筑于高半山腰台地,靠近泉水,少数居高山河谷地带,三五家、七八家聚住一起,石屋顺山排列,或高或低,错落有致。

羌族民居为石片砌成的平顶庄房,呈方形,多数为3层,每层高3米余。

羌族建筑与村寨

羌族建筑与村寨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收稿时间:2003 年 4 月
古代文献中提到“羌”的有很多,商周以 前的“羌”,是华夏民族共同的祖先早期西北 先民的统称。在中华民族产生的过程中,他们 做出过很多的贡献,其流传可以推广到汉、 藏、西北和西南众多的民族,所涉及的地区也 相当广泛。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羌族则是这一民 族大家庭中最完整地保留了古老羌民生活习俗 的那一部分。
● 局部
碉房屋顶靠山的一侧通常有 2m 左右进深
火塘是全家人起居的地方,位于碉房中最
的小房间,称为“照楼”,用以储藏和半户外 重要的房间,多为圆形或方形凹坑,加设三足
活动,三面石墙,南面开敞,下设楼梯连通三 铁圈,四周设兽皮坐垫或条凳,塘内火种常年
层。在照楼顶正中和两侧安放羌族崇拜的白 不熄,称为“万年火”。火塘一侧还常有神龛
传统建筑 TRADITIONAL BUILDING
羌族建筑与村寨
任浩
提要 /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许多民族的先 祖,研究羌族民居的特点对于分析中国传统民居有特殊意 义。本文通过对羌族住宅、碉楼、村落形态等的概略性介 绍,为了解羌族建筑的文化艺术价值提供一些线索。 关键词 / 羌族 建筑 村落 碉房 碉楼 ABSTRACT/ Qiang nationality is one of the oldest nationalities in our cou ntry, and might be the ancestor of lots of nationalities.The researchesonvernaculardwelling ofQiang Nationality areof special importance to the analysis of the traditional vernaculardwelling ofChina.In thispaper, abrief account of dwelling houseof Qiang nationality,watchtower and form of village, etc. offers a clue for understanding the culture &artistic value ofarchitectureof Qiang nationality. KEY WORDS/ Qiang nationality, Building, Village, Blockhouse, Watchtower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羌族民居又分为石碉楼、石碉房、土 屋、板屋等。
碉楼
邛笼 四角至十三角 内外收分 石砌和泥筑两大类
石砌民居
收分 三层 墙体较厚 木棒作“墙筋”
土屋 泥土夯筑 墙体收分 三层左右
坡顶板屋
坡面屋顶 穿斗木构 上屋下圈
碉楼民居
与碉楼有直接空间关系 三种关系
北川羌族建筑代表性符号
(1)白石崇拜 (2) 过街楼 (3) 挑台 (4) 屋脊 (5)泰山石敢当 (6)羊头骨 (7)四角神塔
• 2008年5月12日14时27分59.5秒,四川省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 地震,地震造成69227人遇难,374643人 受伤,17923人失踪。
• 重灾区:汶川、北川、都江堰,彭州等
羌族主要建筑类型
羌族建筑的建筑类型有羌碉、民居、 官寨、寺庙、桥梁、栈道、作坊、关隘、 磨房,其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是羌族 民居。“破顶挑台” 罩楼 挑枋Fra bibliotek走马转角楼 挑阳台
“堆灰”
女儿墙正中或转角砌筑白色塔
以北川新县城为例
感谢聆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