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采莲曲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王昌龄《采莲曲》阅读答案

王昌龄《采莲曲》阅读答案

王昌龄《采莲曲》阅读答案王昌龄《采莲曲》阅读答案此诗《采莲曲》写美丽自然的采莲少女,表现出采莲女天真浪漫、朝气蓬勃的性格。

王昌龄《采莲曲》阅读一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①谈谈你对前两句诗的理解:答:诗人巧妙地将采莲女与周围的环境组成了一个和谐完美的整体。

荷叶像罗裙,罗裙似荷叶,一样绿来一样美;少女的脸庞似荷花,荷花的娇艳又映衬着少女的脸庞,一样的红来一样的艳。

②三、四句写出了伫立凝望着在刹那间所产生的感觉,请你谈谈这种感觉:答:是一种人花难辨的朦胧飘渺之境,令人情飞思动,禁不住会问:“花耶?人耶?”又禁不住会自答道:“花也,人也。

”回味不尽,品咂不尽,余韵无穷。

③请谈谈这首诗的`艺术构思:答:如果说可以把这首诗看成是一幅《少女采莲图》的话,那么画面的中心自然应该是采莲的少女们,但诗人却自始至终也没有让采莲女们在画面上出现,而是将她们“隐”在了田田的荷叶、艳艳的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人与荷花,人与自然,浑然一体。

全诗洋溢着浮动着一种飘渺朦胧的美。

王昌龄《采莲曲》阅读二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结合诗句,概括采莲女的形象特点。

(3分)2.从修辞角度,赏析“芙蓉向脸两边开”一句的妙处。

参考答案1.从“采莲”看出勤劳,从“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看出美丽,从“乱入池中”“闻歌”看出活泼。

2.用衬托的手法,明写荷花,实则为了衬出人之美。

描绘出一群采莲女拨开满池荷花划船前行的情景。

译文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注释①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②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③芙蓉:指荷花。

④乱入:杂入、混入。

⑤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⑥闻歌:听到歌声。

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质量检测试题答案

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质量检测试题答案

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质量检测试题答案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观沧海》是曹操诗《》的第一章,诗中“”字起统领全诗的作用。

(2)请对本诗画线的句子作简要分析。

2.下面这两首诗都是咏荷诗,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采莲曲唐·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赠荷花唐·李商隐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春兴(唐)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1)诗中“”一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一词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现。

(2)这首诗的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早寒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①。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①诗人家住襄阳,古属楚国,故诗中称“楚云端”。

(1)请结合诗歌首联内容,具体说说诗人是如何写出“早寒”特点的。

(2)“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两句集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它们在抒情方式上又有什么不同?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画眉鸟(宋)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高低”二字与第一句诗中的哪一个词语照应?(2)后两句诗句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权德舆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1)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之情。

(2)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

2024届高考语文诗歌专题训练采莲曲(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诗歌专题训练采莲曲(含解析)

诗歌专题训练-------采莲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采莲曲①李白②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注】①采莲曲,古曲名。

王琦注:“《采莲曲》起梁武帝父子,后人多拟之。

”②天宝六年,李白因受谗,不为玄宗所喜,愤而辞官后,漫游至会稽,其时正值采莲季节,于是他写下这样一首《采莲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笑隔荷花共人语”一句,写出了采莲女隔着莲花,似有若无的朦胧之美,富有生活气息。

B.诗人描写了采莲女的笑声、新妆与香袖,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感受到采莲女的欢愉。

C.诗人写岸上“游冶郎”驻足垂杨下,想引起采莲女的注意。

紫骝马的嘶叫,惊扰了采莲女。

D.本诗采用正侧面描写结合的手法,塑造了妩媚、活泼的采莲女形象;语言清新脱俗、委婉传神。

2.诗人为什么“见此踟蹰空断肠”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下面小题。

采莲曲刘孝威金桨木兰船,戏采江南莲。

莲香隔浦渡,荷叶满江鲜。

房垂易入手,柄曲自临盘。

露花时湿钏,风茎乍拂钿。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正值采莲时节,一条精致华丽的小舟在水中缓缓划动,采莲女边玩耍边采莲。

B.淡雅的莲香隔着长满蒲草的渡口传来,莲叶密布,江面上铺满了鲜艳的颜色。

C.莲蓬低垂,很容易就可以摘下;莲茎弯曲,使莲花和莲蓬自然下垂接近莲叶。

D.本诗写莲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语言质朴自然、明快流畅,给人以清新之感。

4.刘孝威的这首《采莲曲》情感丰富,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采莲方干采莲女儿避残热,隔夜相期侵早发。

指剥春葱腕似雪,画桡轻拨蒲根月。

兰舟尺速①有输赢,先到河湾赌何物。

才到河湾分首去,散在花间不知处。

[注]①尺速:速度相差在尺,形容船速相近。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采莲女儿为了避开天气的酷热,在头一天就相约好,天刚亮就出发去采莲。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田园乐(唐)王维萋萋芳草春绿,落落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1)诗的第二句中“夏寒”一词似乎违背季节常理,你是怎么理解的?(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诗歌鉴赏(甲)西洲曲南北朝乐府民歌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乙)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到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甲)(乙)两首诗所写的季节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知识卡片,分析两首诗是如何表达诗人的离愁别绪。

3.下面这两首诗都是咏荷诗,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采莲曲唐·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赠荷花唐·李商隐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小题。

淮上渔者(唐)郑谷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①船移江浦②风。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③花中。

【注释】①逐:跟随。

②浦:水边,岸边。

③获:草本植物,形状像芦苇。

(1)本诗第二句中体现渔家生活特点的两个字是、。

(2)诗的三,四句展现了怎样的情景?请用几句话进行描述。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野步周密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1)诗题“野步”意为郊野漫步。

诗中“”与“”两字说明诗人已经被美景深深吸引。

(2)前两句诗中“翠”、“浪”、“斜”、“肥”、“噪”等字体现了春的气息,选择其中一个字,加以具体分析。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诗歌前两句写景营造了怎样的氛围?(2)简要分析“闲敲棋子落灯花”中“敲”“落”两个动词的妙处。

王昌龄采莲曲阅读答案

王昌龄采莲曲阅读答案

篇一:王昌龄采莲曲阅读答案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6.结合诗句,概括采莲女的形象特点(3分)7.从修辞角度,赏析“芙蓉向脸两边开”一句的妙处(一)6.从“采莲”看出勤劳,从“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看出美丽,从“乱入池中”“闻歌”看出活泼7.用衬托的手法,明写荷花,实则为了衬出人之美描绘出一群采莲女拨开满池荷花划船前行的情景王昌龄《采莲曲》阅读答案篇二:王昌龄采莲曲阅读答案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结合诗句,概括采莲女的形象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九年级语文-魔方格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结合诗句,概括采莲女的形象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修辞角度,赏析“芙蓉向脸两边开”一句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从“采莲”看出勤劳,从“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看出美丽,从“乱入池中”“闻歌”看出活泼。

2.用衬托的手法,明写荷花,实则为了衬出人之美。

描绘出一群采莲女拨开满池荷花划船前行的情景。

马上分享给同学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主要考查你对古诗词鉴赏等考点的理解。

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考点名称:古诗词鉴赏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当代学生更要学习、汲取古代智慧,加强自身修养,达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内涵,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

诗词题材和作者的风格特点:田园: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归隐田园的渴望。

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试题答案

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试题答案

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试题答案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展开合理想象,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画面。

(2)结合具体诗句,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来表现思乡之情的?2.诗歌鉴赏(甲)西洲曲南北朝乐府民歌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乙)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到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甲)(乙)两首诗所写的季节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知识卡片,分析两首诗是如何表达诗人的离愁别绪。

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边题目。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________。

诗中的“轮台”在这里代指________。

(2)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4.下面这两首诗都是咏荷诗,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采莲曲唐·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赠荷花唐·李商隐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秋行》徐玑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停柳边行。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1)诗人描写了鸣蝉、________ 、________ 、等景物,有动有静,以动衬静,构成了一幅安谧恬静的早秋风景画。

(2)你从这首诗中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感情?6.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语文初一上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综合检测试卷附答案

语文初一上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综合检测试卷附答案

语文初一上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综合检测试卷附答案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观沧海》是曹操诗《》的第一章,诗中“”字起统领全诗的作用。

(2)请对本诗画线的句子作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汉①上晚步(宋)赵长卿何处一声鸣橹,惊起满川寒鹭。

一著画难成,雪霁②乱山无数。

且住,且住,数遍溪南烟树。

【注】①汉:汉江。

②霁:雪后转晴。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A. 忆江南B. 如梦令C. 浣溪沙D. 沁园春(2)“且住,且住,数遍溪南烟树”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边题目。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________。

诗中的“轮台”在这里代指________。

(2)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4.下面这两首诗都是咏荷诗,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采莲曲唐·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赠荷花唐·李商隐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暮春【宋】黄庚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________斜阳叫子规。

(1)从诗中落花、________、________等词中可见暮春之景。

(2)诗歌最后一联空缺处有人填“树”,有人填“道”,你赞成哪个词语?请结合诗歌内容说明理由。

6.读辛弃疾的《西江月》,完成下列各题。

西江月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语文试卷附答案

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语文试卷附答案

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语文试卷附答案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古诗,回答小题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成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中“僵”“孤”二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处境?(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来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阅读诗歌,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2)阅读画线诗句,观察下面两幅图画,简要说明哪一幅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为什么?3.阅读下面古诗,回答小题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成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中“僵”“孤”二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处境?(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4.下面这两首诗都是咏荷诗,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采莲曲唐·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赠荷花唐·李商隐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5.读下列诗行,完成以下题目:如梦令·春思【北宋】苏轼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

帘外百舌儿,惊起五更春睡。

居士,居士。

莫忘小桥流水。

【注释】这首词是苏轼离开黄州多年后,回想起当年的生活情景而写的;百舌儿:鸟名;居士,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

这里是作者的自我呼叫。

(1)词中第二句“无限”一词写出景物怎样的特点?(2)你从“莫忘小桥流水”中读出苏轼怎样的情怀?6.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中画线句描绘了大海怎样的景象?有何用意?(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写作特色。

诗技巧答案

诗技巧答案
十四、《采莲曲》主要运用了烘托的写作技巧。诗人将采莲 少女和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让少女的逻裙和碧绿的荷叶,粉嫩 的脸庞与鲜艳的荷花互相映衬,相形之下,衬托出少女的清新娇 艳。少女形象在画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留下悠然不尽的情致。 十五、参考答案: (1)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 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 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 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 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 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十六、程千帆说“西风吹老洞庭波”有三奇:秋城的到 来,不从草木变衰而从湖水兴波见出,一奇也;湖波能老,二奇 也;湖波之老,是由于西风之吹,三奇也。其实这首诗还有一奇, 那就是只此一句写实,其余三句均为虚。“一夜”句是想象中有夸 张,“醉后”句哪来实景?“满船”更在梦中。 十七、“无数铃声遥过碛。” ⑴一列长长的骆驼队远远地

古诗词比较阅读

古诗词比较阅读

古诗词比较阅读古诗词比较阅读1、关于意象、意境的比较鉴赏2、关于思想情感的比较鉴赏3、关于表现手法的比较4、关于字词的比较题型一:意象类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白居易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注: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

飐风:在风中摇摆。

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子。

【思考】简析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之点。

【答案】(1)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

(2)王诗中少女美丽,欢乐,充满青春活力。

白诗中少女羞涩,纯真,情感真挚。

题型二:意境类①找意象;②点特点③析感情例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节选)(唐)王维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周弼虚堂人静不闻更。

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思考】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

请具体说明。

【答案】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

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

1.面两首著名的咏物诗蕴含的人生境界有何不同?请你从中国历史上选出两个著名人物,分别代表这两种境界,并说明理由。

(2008深圳一模)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

【答案】(1)竹子象征人生的“坚劲”,石灰象征人生的“清白”。

或:《竹石》表现的是逆境中个性的坚持与张扬;塑造了一个百折不挠、顶天立地的强者形象。

(2)《石灰吟》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2.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生查子元夕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王昌龄《采莲曲》及赏析

王昌龄《采莲曲》及赏析

王昌龄《采莲曲》及赏析采莲曲唐代: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译文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间,相互映照。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注释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芙蓉:指荷花。

乱入:杂入、混入。

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闻歌:听到歌声。

始觉:才知道。

创作背景在唐天宝七年,王昌龄任龙标尉已经有了一段时间,初次与阿朵见面,却是别有一番情趣。

那时候,王昌龄独自一人行走在龙标城外,在东溪的荷池,看见了一幅绝美的画面,那就是看见酋长的公主、蛮女阿朵在荷池采莲唱歌的情景,遂作采莲曲。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

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

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画面上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说女子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采莲曲》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采莲曲》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采莲曲体裁:诗题文: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作者:名字:王昌龄年代:唐代描述: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翻译:原文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译文: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原文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译文: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这首诗是王昌龄被贬龙标时所做,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七载(748)夏。

有本事载,王昌龄任龙标尉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一次,王昌龄独自一人在龙标城外游玩,在东溪的荷池,见当地酋长的公主、蛮女阿朵在荷池采莲唱歌的情景,深深被其所吸引,遂作《采莲曲》。

赏析二:思想内容《采莲曲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主要描写了采莲女子的美貌,都具有诗情画意。

这首诗以写意法,表现采莲女子的整体印象,诗人将采莲少女置于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少女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赏析三:艺术特色她们划着采莲船来到一个花的世界,而最后两句点出她们直到月上江头才回去。

诗人不急着写回程,而是插叙采莲女来的情境,她们来时被花儿所迎接,可见花儿是很乐意为她们所造访,而隐着一层写她们对采莲这一活动是非常喜爱,近乎于享受。

当她们回去时,那月儿实际上也就是花儿,便依依不舍地送她们了。

“花迎人”和“月送归”运用了拟人手法,把整个采莲活动的现场给写活了,极富诗意,写荷花迎接采莲女和月亮送别采莲女,实际上还是为了表现采莲女之可爱。

《白石滩》《采莲曲》的阅读理解答案

《白石滩》《采莲曲》的阅读理解答案

《白石滩》《采莲曲》的阅读理解答案
白石滩
王维
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

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

采莲曲
刘方平
落日清江里,荆歌艳楚腰。

采莲从小惯,十五即乘潮。

(1)王维的《白石滩》是如何描写月光的?请举例分析。

(3分)
(2)两首诗都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请分别指出来。

(3分)
(3)两首诗描写的内容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3分)
参考答案
(1)这首诗用侧面描写的手法来写月光。

(1分)它通过刻画沉浸在月色中的景物,暗示出月光的皎洁、明亮。

如“清浅白石滩”,写滩上的水、水底的石清晰如画。

(1分)夜色之中,能看得如此分明,这正暗示月光的明亮。

唯其月明,照彻滩水,水才能见其“清”,滩才能显其“浅”,而水底之石也才能现其“白”。

月之明,水之清,相映相衬,给人造成了极其鲜明的视觉感受。

(1分)
(2 )《白石滩》前两句是静态的景物描写,后两句写一群少女明月下浣纱的动态画面。

(1分)《采莲曲》前两句写日落时分,江水清澈,余辉掩映,荡漾着采莲女子婉转的歌声。

(2分)
(3 )相同:两首诗都是写勤劳可爱的女子的`一种健康淳朴的美,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1分)两首诗都表现了一种自然、纯真的美,寄托着诗人对自然、纯真的美的追求。

(1分)
不同:王维的诗写一群少女明月下浣纱,刘方平的诗写一位少妇日落时分采莲。

(1分)。

【古诗专项训练】《采莲曲》王昌龄

【古诗专项训练】《采莲曲》王昌龄

【古诗专项训练】《采莲曲》王昌龄采莲曲[唐代]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诗歌在开始就展现出一幅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丽画面,采莲女的罗裙和荷叶的颜色一样青翠欲滴,比喻虽不新奇,但用在此处却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既描绘了田田的荷叶,又写了采莲女美丽的衣裳,两者相互映衬,恍若一体。

尤其是“裁”字,用得极其巧妙,罗裙是裁出的,可是此处也用在荷叶上,似从贺知章《咏柳》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句中得到了灵感,让人感到荷叶与罗裙不仅颜色相同,似乎也是同一双巧手以同一种材料制成的。

娇艳的芙蓉花似乎都朝着采莲女美丽的脸庞开放,明写荷花,实则为了衬出人之美,采莲女的美丽,不是闭月羞花式的惊艳,而是如阳光般健康温暖,似乎能催开满池的荷花。

诗的第三句“乱入池中看不见”是对前两句的补充和深入。

它有两重含义:一是突出荷田的稠密, 使人荷莫辨更真实可信;二是突出了观望者的感受和心理活动。

其中“乱”字用得十分微妙。

末句“闻歌始觉有人来”除了从另一面说明少女被荷田遮蔽与消融,难以被观望者发现以外,又写出一种声音的美,增添了诗的活泼情趣“。

乱”字既指采莲女纷纷入池嬉笑欢闹的场面,也可指人与花同样娇嫩难以辨别,眼前一乱的感觉而“看不见”呼应上文,也更显荷叶罗裙,芙蓉人面之相像了,同时也虚写了荷塘中花叶繁茂,人在其中若隐若现之景,并引出下句:“闻歌始觉有人来。

”这一句描写细腻入微,仿佛让读者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了诗人当时真实的感受。

“始觉”与上句“看不见”呼应,共同创造出了一种“莲花过人头”的意境。

“闻歌”也与“乱”字呼应,悠扬动听的歌声表现出她们活泼开朗的天性,同时也为整个采莲的场景添上了动人的一笔。

这首诗句与句联系紧密,意蕴深远,精雕细琢却给人带来清丽自然之感,可以看出王昌龄炼字炼意的高超技艺,对中晚唐的诗歌有着重要的影响。

王昌龄《采莲曲》阅读答案及赏析

王昌龄《采莲曲》阅读答案及赏析

王昌龄《采莲曲》阅读答案及赏析
罗裙:丝绸制作的裙子。

芙蓉:即。

1.结合句,概括采莲女的形象特点。

(3分)
2.从修辞角度,芙蓉向脸两边开一句的妙处。

参考答案
1.从采莲看出勤劳,从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看出美丽,从乱入池中闻歌看出活泼。

2.用衬托的手法,明写荷,实则为了衬出人之美。

描绘出一群采莲女拨开满池荷花划船前行的情。

二:
①谈谈你对前两句诗的理解:
答:巧妙地将采莲女与周围的环境组成了一个和谐完美的整体。

荷叶像罗裙,罗裙似荷叶,一样绿来一样美;少女的脸庞似荷花,荷花的娇艳又映衬着少女的脸庞,一样的红来一样的艳。

②三、四句写出了伫立凝望着在刹那间所产生的感觉,请你谈谈这种感觉:
答:是一种人花难辨的朦胧飘渺之境,令人情飞思动,禁不住会问:花耶?人耶?又禁不住会自答道:花也,人也。

回味不尽,品咂不尽,余韵无穷。

③请谈谈这首诗的艺术构思:
答:如果说可以把这首诗看成是一幅《少女采莲图》的话,那么画面的中心自然应该是采莲的少女们,但诗人却自始至终也没有让采莲女们在画面上出现,而是将她们隐在了田田的荷叶、艳艳的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人与荷花,人与自然,浑然一体。

全诗洋溢着浮动着一种飘渺朦胧的美。

2023南平市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语文试卷

2023南平市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语文试卷

2023南平市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语文试卷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这首诗写了哪两个时间?哪两个空间?(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宿牛群头①(元)胡助荞麦花开草木枯,沙头雨过拙②蘑菇。

牧童拾得满筐子,卖与行人③供晚厨。

【注】①牛群头:地名。

②拙:同“茁”。

③行人:行旅之人,指作者自己。

本诗和《天净沙·秋思》都写到了干枯的树木,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两首诗歌的内容简要回答。

【附】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从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昼梦”、“南风”等意象可知,这首诗写的是夏季的生活场景。

(2)本诗中“偷”字用得好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4.诗歌鉴赏。

书湖阴先生①壁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②送青来。

【注释】①湖阴先生:王安石寓居金陵紫金山下时的邻居。

②排闼:推开门。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请你展开合理想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两山排闼送青来”所表现的画面具体地描述出来。

5.诗歌鉴赏(甲)西洲曲南北朝乐府民歌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乙)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到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甲)(乙)两首诗所写的季节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知识卡片,分析两首诗是如何表达诗人的离愁别绪。

6.下面这两首诗都是咏荷诗,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采莲曲唐·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两首《采莲曲》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

两首《采莲曲》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

《采莲曲》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两首《采莲曲》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需要适量地做些阅读题,就有可能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具有开放性,不是唯一的,我们要敢于辨证扬弃,吸取精华,弃其糟粕,使其更完善。

那么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两首《采莲曲》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菱叶萦波①荷飐风②,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③落水中。

【注】①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

②风:在风中摇摆。

③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子。

①飐(zhǎn)风:在风中摇摆。

(1)白居易与▲(人名)世称“元白”,发起“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2分)(2)两首《采莲曲》都塑造了可爱的采莲少女形象,试分析两诗采莲女形象的差别。

(4分)(3)结合诗句简析两首诗塑造形象艺术手法的有何不同。

(4分)参考答案(1)(2分)新乐府(每点1分)(2)(4分)白诗中少女腼腆羞涩、多情纯真。

王诗中少女青春美丽、活泼欢乐。

评分建议:每小点1分,白诗少女形象答出“羞涩”“害羞”1分,答出“多情”之类1分。

王诗少女形象答出“美丽”“娇艳”之类1分,答出“活泼”“开朗”“欢乐”“充满活力”1分)(3)(4分)白居易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以欲语而笑、搔头落水两个细节的描写,刻情窦初开的少女形象。

王昌龄运用比喻和衬托的手法,将罗裙比作荷叶,采莲女比作娇嫩的莲花,人花相互照映,难以分辨,表现采莲女的青春娇艳。

评分建议:每点2分,手法1分,结合诗句解说1分。

白诗要答出细节描写或神态动作描写,王诗答出“比喻”或“衬托”皆可。

二:1、简析这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点。

共同点: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

不同点:王诗中的采莲少女美丽、欢快,充满青春活力;白诗中的采莲少女羞涩、纯真,情感真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王昌龄采莲曲阅读答案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6.结合诗句,概括采莲女的形象特点(3分)7.从修辞角度,赏析"芙蓉向脸两边开"一句的妙处(一)6.从"采莲"看出勤劳,从"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看出美丽,从"乱入池中""闻歌"看出活泼7.用衬托的手法,明写荷花,实则为了衬出人之美描绘出一群采莲女拨开满池荷花划船前行的情景王昌龄《采莲曲》阅读答案篇二:王昌龄采莲曲阅读答案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结合诗句,概括采莲女的形象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九年级语文-魔方格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结合诗句,概括采莲女的形象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修辞角度,赏析"芙蓉向脸两边开"一句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从"采莲"看出勤劳,从"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看出美丽,从"乱入池中""闻歌"看出活泼。

2.用衬托的手法,明写荷花,实则为了衬出人之美。

描绘出一群采莲女拨开满池荷花划船前行的情景。

马上分享给同学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主要考查你对古诗词鉴赏等考点的理解。

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考点名称:古诗词鉴赏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当代学生更要学习、汲取古代智慧,加强自身修养,达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内涵,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

诗词题材和作者的风格特点:田园: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归隐田园的渴望。

(陶渊明、王维、孟浩然)边塞:反映边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乡亲人,渴望国家安宁和报效祖国、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

(王昌龄、高适、岑参、范仲淹)忧国:(民):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担忧、不满。

(陆游、杜甫(沉郁顿挫)、辛弃疾、文天祥、)咏史:感慨历史,希望统治者以史为鉴,吸取教训.(刘禹锡、杜牧、李商隐、张养浩、)送别:诉说友情,表达依依不舍的思念之情和对友人的劝慰、祝愿.(李白、王勃、)思乡:抒发自己在他乡的孤独、寂寞、凄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马致远、崔颢、苏轼、)咏(物)志:借歌咏自然事物来表达志向、心愿,抒发愤慨、不满。

(曹操、李白、韩愈、)写景: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叙事:通过所见闻的事情来抒发自己的喜悦(同情、愤慨、痛恨、悲伤之情)。

(白居易《观刈麦》、杜甫《石壕吏》)爱情: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抒发一种相思、离别之苦。

(温庭筠、李商隐、李清照)怀古:对古人、物、事发出感慨,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不满,或对。

寄予。

古诗歌题材分类: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并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地判断。

常见的题材如下:1、爱情诗: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

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

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

2、讽刺诗: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

讽刺诗同样源远流长,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

如《硕鼠》、《伐檀》、《蜂》(唐·罗隐)、《题临安邸》(南宋·林升)、《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元代无名氏)等等。

3、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

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

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等。

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也应注意。

4、送别诗: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

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

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等。

5、记行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

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

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

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便不可视作山水诗。

6、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

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

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7、咏史诗: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也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让读者思考的。

咏史为题的诗以班固的《咏史》、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为早期著名代表作。

此后不断发展,出现了更多的咏史诗,如章碣的《焚书坑》、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与之曾唱反调)、温庭筠的《经五文原》等,均为名篇。

8、咏物诗: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

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

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9、咏怀诗: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

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

如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令人感动的咏怀名作。

10、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诗就是怀古诗。

怀古诗可归入咏怀诗大类之中,但独有特色;怀古诗与咏史诗略有不同,怀古诗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

古诗歌鉴赏常见考点及技巧:古诗词的鉴赏中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考察重点。

古诗词的考察包括诗眼、炼字以及意象等。

"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

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

"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

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

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古诗词鉴赏技巧:1、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

因此,我们要全面提高鉴赏能力,不能有偏废。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通过分析诗歌意象的个性特征,感悟其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社会意义。

1、意象的色彩(字面和暗示)。

色彩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

暖色-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冷色-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诗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出无比欢欣的心情。

2、通过动静结合,相互映衬的手法开拓诗境,传达情感。

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诗中"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又突出显示了"春涧" 的幽静。

3、诗歌的形象有时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各方面发生联系,被赋予某种特殊意义。

我们在鉴赏时要优先考虑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特殊意象。

特殊意象:"望月怀远" 、"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

鸿雁--思乡,信使;杜鹃--薄命佳人,忧国志士,哀惋,至诚;鹧鸪--思乡,凄情;东篱--山尘脱俗之境;菊花--高洁品质;杨柳--依依离别;岁寒三友(松、竹、梅)--傲骨;桃花--美人;鸟--自由。

分析诗歌形象应注意景和情、物与情;景和人,物与人之间的关系。

a.借景抒情"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瞑》)b.托物言志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c.感物伤怀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杜甫《孤雁》)d.情景交融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1、熟记常用术语,如:准确、生动、形象、传神、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隽永、新奇、优美、绚丽、工丽、含蓄、质朴、自然、奔放等。

2、注意"诗眼"("炼字")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