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肺复张和俯卧位通气

合集下载

俯卧位通气的研究进展及护理体会

俯卧位通气的研究进展及护理体会

俯卧位通气的研究进展及护理体会摘要:患者在进行机械通气时采用俯卧的体位,就是进行俯卧位通气,主要应用于重症肺病患者当中,例如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症等,可以改善患者的低氧血症情况,使患者的死亡率降低,预后水平提升。

但是因为该治疗方法过程较为复杂,需要注意完善其中的护理措施,以保障治疗过程的有效和科学。

所以本文主要探讨俯卧位通气相关的护理问题,以供参考。

关键词:俯卧位通气;治疗;护理常见的肺部重症包括急性肺部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患者普遍低氧血症严重、呼吸困难,需要提升吸入氧气的浓度,改善呼吸末正压。

治疗时患者可能出现并发症,使预后水平下降。

治疗过程中采用俯卧位通气,也就是安排患者在病床上俯卧,同时进行机械通气,可以减轻心脏对于肺部产生的压迫,还能优化患者的氧合指数,提高其中的预后水平[1]。

所以开展俯卧位通气以及护理措施的研究工作十分重要。

一、俯卧位通气的适用范围俯卧位通气治疗措施适合在重症肺病患者中使用,如果临床上患者处于积极肺复张状态,但是不能接受将吸氧浓度降低到60%以下,就应该考虑使用俯卧位机械通气,但是如果患者同时伴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急性出血、颅内压上升、行骨科手术治疗等情况,则不可使用俯卧位通气治疗。

二、俯卧位通气的介入时机和通气时间一般来说,在患者确诊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肺部重症之后的24~36h时,即可开始应用俯卧位通气治疗,有相关研究显示,在患者氧合指数在100mmHg以下时,尽早使用俯卧位机械通气,患者的死亡率可以大幅度降低。

原因在于,应用俯卧位机械通气时,患者的复张肺泡时间依赖性较强,所以若患者的病情为重度,建议每日通气时间为16~20h,同时应该根据患者对于治疗的反应进行合理调整[2]。

将患者体位转换成为仰卧位的4h以后,其氧合指数超过150mmHg,不需再次进行俯卧位通气治疗,即可终止俯卧位通气。

并且,如果治疗过程中患者的氧合指数呈现出进行性下降的情况,应该立即终止俯卧位通气治疗。

俯卧位通气及护理

俯卧位通气及护理

俯卧位通气及护理俯卧位通气是一种通过将患者置于俯卧位并结合机械通气来改善气道通畅度和通气功能的方法。

俯卧位通气的原理是通过重力作用改变胸腹部腔压,增加胸腔内的气体交换。

俯卧位通气可以提高气道清洁度、改善气道栓塞和肺不张等问题,对于重症患者和呼吸衰竭患者尤为重要。

1.确定适应症:俯卧位通气适用于有气道分泌物潴留、气道狭窄、呼吸功能不全或肺不张等情况的患者。

在进行俯卧位通气之前,需要仔细评估患者的病情,确定是否适合进行俯卧位通气。

2.准备设备:准备好所需设备,包括呼吸机、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管等。

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清洁度。

3.位置控制:将患者翻至俯卧位,通常需要2-4人协助。

在翻身过程中需要小心患者的皮肤,避免划伤或压迫。

4.定位辅助:在进行俯卧位通气时,需要对患者进行定位辅助,以确保其充分获得通气支持。

调整床位的高度和角度,使患者的气道保持通畅。

5.观察监测: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呼吸频率、血压等。

观察气道分泌物的变化、呼吸机参数的调整、血氧饱和度的监测等。

6.高效翻身:定期进行高效翻身,以保持患者的皮肤完整和舒适度。

高效翻身应该在机械通气前后进行,避免机械通气时的异常呼吸和气道不稳定。

7.安全保护:保护患者的安全,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

确保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管的稳定和安全,避免意外脱出和移位。

8.疼痛管理:监测患者的疼痛程度,并进行相应的疼痛管理措施。

合理使用镇痛药物,缓解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

9.护理交流:保持良好的护理交流,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了解其需求和意见。

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鼓励,促进患者的康复和健康。

10.定期评估:定期对患者进行评估,包括气道清洁度、通气功能、皮肤完整性等。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护理措施和护理计划。

总之,俯卧位通气是一种有效的气道管理方法,可以改善患者的通气功能和气体交换。

在进行俯卧位通气时,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护理措施,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护理人员需要熟悉俯卧位通气的原理和操作技巧,定期进行评估和监测,及时调整护理措施,以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俯卧位通气PPT培训课件

俯卧位通气PPT培训课件

实施
1进行俯卧位通气前评估
实施
2 充分吸净痰液并分离呼吸机。 3 至少四个人站在病人两边,一人在病人
头侧,另一人负责放置垫枕。 4 把病人抬到一侧,然后协助病人转身,
接着四个人把病人反转抬起悬空,站在病 人头侧的负责固定病人的头和颈椎,负责 放置垫枕的就在这时把垫枕放在额头、胸 部、腹部。 头部垫高20-30度,气管插管处悬空,头部 左右侧位1-2h更换一次
9 心理疏导。
管路放置
俯卧位通气专用
• 头部
胸腹垫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3 固定和放置各管路以有利于翻身为易,留 足够长度。
4 预防因牵拉、挤压导致的神经损伤。 5 预防面部受压和眼部水肿,勤更换位置 (受压部位垫软枕)。

6 肠内营养的患者俯卧位通气前 30min1h停止。 7 翻身方向:可向右向左翻,如颈内静脉 在右侧,通气时优先考虑向左翻。
8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神志,监测生命体 征。
俯卧位通气PPT
概念
是肺复张技术之一,利用翻身 床、翻身器或人工徒手操作,使患 者在俯卧位进行机械通气。主要用 于改善ARDS患者的氧合。
ARDS中俯卧位通气的原理
• 1.提高肺泡通气功能,提高通气血流比值,
改善氧合(背侧肺泡复张、心脏和纵膈对 下垂肺区的压迫减少)以及预防呼吸机相 关肺损伤。
• 2功能残气量的增加(平静呼气后肺内残留
的气量)
• 3改善膈肌运动 • 4促进分泌物排出(气管内分泌物由于重力作
用进行引流)
禁忌症
• 1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 2颅内压增高 • 3急性出血 • 4脊柱损伤 • 5近期骨科、腹部手术 • 6妊娠

俯卧位通气的临床意义

俯卧位通气的临床意义

血流动力学稳定 患者清醒,能够合作
无影响氧合或CO2潴留的严 重呼吸系统疾病
无影响俯卧位通气的严重心 脑血管疾病
患者俯卧位姿势的摆放 调整呼吸机参数 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注意事项
确保患者安全:在实施俯卧位通气前,应确保患者身体状况稳定,无严 重并发症,以避免意外发生。
医护人员协作:实施俯卧位通气需要医护人员密切协作,确保操作过程 安全、有效。
平。
促进痰液排出: 俯卧位时,重力 作用有助于痰液 排出,改善气道
通畅性。
减轻肺损伤:对 于急性呼吸窘迫 综合征(ARDS) 等严重疾病,俯 卧位通气可以减 轻肺组织损伤, 促进肺功能恢复。
降低呼吸机相关性 肺炎(VAP)的发 生率:通过改善通 气和减少胃食管反 流等机制,俯卧位 通气有助于降低
VAP的发生率。
俯卧位通气可以改善氧合,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俯卧位通气可以减轻肺水肿,改善呼吸功能 俯卧位通气可以降低气道阻力,增加潮气量 俯卧位通气可以改善肺顺应性,减少呼吸做功
定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肺部疾病,导致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 病因:通常由肺炎、创伤、手术等引起。 症状:呼吸急促、紫绀、气喘等。 治疗:采用俯卧位通气作为治疗方法之一,可以改善氧合和呼吸功能。
禁忌症:严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禁忌症:严重脊柱畸形或脊柱骨折 禁忌症:腹部手术术后恢复期或腹膜透析 禁忌症:颜面部创伤或手术
患者年龄和体质:俯 卧位通气可能不适用 于所有年龄段和体质 的患者,需谨慎评估。
并发症风险:俯卧位 通气可能导致一些并 发症,如皮肤压疮、 呼吸窘迫等,需密切 监测。
操作规范:实施俯卧 位通气时需遵循操作 规范,避免因操作不 当导致意外事件。
俯卧位通气可以减少肺内细菌量,改善肺部感染症状。 俯卧位通气能够降低细菌在肺部的定植和繁殖,从而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 俯卧位通气可以改善肺部通气功能,提高氧合指数,有助于控制感染。 俯卧位通气可以促进痰液排出,减少细菌在肺部的滞留和繁殖。

俯卧位通气的相关常识和操作指导

俯卧位通气的相关常识和操作指导

俯卧位通气的原理俯卧位通气作为肺保护性策略的一种手段在ICU内广泛应用,其主要原理为有效改善通气血流比例,使背侧萎陷的肺泡复张,使肺及气管内分泌物在重力作用得到良好的引流,以及减少心脏与纵膈对下垂肺区的压迫俯卧位通气的适应症1.早期ARDS顽固性低氧血症的患者2.机械通气的患者,在积极肺复张及适当的PEEP水平的基础上。

仍不能将吸氧浓度降至60%以下(PaO2/FiO2≥0、6、PEEP≥5),可考虑俯卧位通气。

3.气道引流困难患者,机械通气可促进塌陷肺泡复张,促进气道分泌物引流。

俯卧位通气禁忌症1.严重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2.颅内压增高3.急性出血性疾病4.颈椎脊柱损伤5.骨科手术6.近期腹部手术需要限制体位7.妊娠不能耐受俯卧位姿势等俯卧位通气并发症及注意事项1.皮肤黏膜压迫受损2.人工气道、动静脉管道及各种引流管的压迫、扭曲、移位、脱出。

3.注意患者气道的引流,防止气道阻塞。

4.颜面部水肿。

5.手臂位置不正确导致神经麻痹。

俯卧位通气操作步骤1、操作前:(1)气道准备:吸尽口腔、鼻腔、咽喉与气管内的分泌物。

胃肠道准备:泵入肠内营养者暂停肠内营养,抽吸胃管查瞧有无胃潴留。

(体位翻转前0、5-1h暂停肠内营养避免翻动时反流、呕吐导致误吸、窒息等并发症)。

(2)管道准备:查瞧并加固各级管路防止脱出 ,从上至下依次检查。

(3)皮肤准备:骨隆突及受压部位给予减压敷料保护(例如:额头、鼻梁、下颌、肩胛、乳房、肋缘、髂嵴、膝盖、脚趾),头部可采用U型硅胶枕。

(4)患者准备:评估患者配合程度,躁动患者适当约束,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与肌松药物,以减低患者的不安,建议RASS为-4至-5分。

意识清楚的患者做好心理护理,提前取得信任与配合。

(5)监护准备:严密监测生命体征,适当提高吸氧浓度,待患者生命体征相对平稳后方可实施俯卧位通气。

(6)物品准备:准备好中单,软枕、凹形枕等各种器具。

准备好负压、吸痰管等。

(7)人员准备:大于五名医护人员且高年资有操作经验者为宜。

最新俯卧位通气的相关常识和操作指导

最新俯卧位通气的相关常识和操作指导

最新俯卧位通⽓的相关常识和操作指导俯卧位通⽓的原理俯卧位通⽓作为肺保护性策略的⼀种⼿段在ICU内⼴泛应⽤,其主要原理为有效改善通⽓⾎流⽐例,使背侧萎陷的肺泡复张,使肺及⽓管内分泌物在重⼒作⽤得到良好的引流,以及减少⼼脏和纵膈对下垂肺区的压迫俯卧位通⽓的适应症1.早期ARDS顽固性低氧⾎症的患者2.机械通⽓的患者,在积极肺复张及适当的PEEP⽔平的基础上。

仍不能将吸氧浓度降⾄60%以下(PaO2/FiO2≥0.6.PEEP≥5),可考虑俯卧位通⽓。

3.⽓道引流困难患者,机械通⽓可促进塌陷肺泡复张,促进⽓道分泌物引流。

俯卧位通⽓禁忌症1.严重的⾎流动⼒学不稳定2.颅内压增⾼3.急性出⾎性疾病4.颈椎脊柱损伤5.⾻科⼿术6.近期腹部⼿术需要限制体位7.妊娠不能耐受俯卧位姿势等俯卧位通⽓并发症及注意事项1.⽪肤黏膜压迫受损2.⼈⼯⽓道、动静脉管道及各种引流管的压迫、扭曲、移位、脱出。

3.注意患者⽓道的引流,防⽌⽓道阻塞。

4.颜⾯部⽔肿。

5.⼿臂位置不正确导致神经⿇痹。

俯卧位通⽓操作步骤1、操作前:(1)⽓道准备:吸尽⼝腔、⿐腔、咽喉和⽓管内的分泌物。

胃肠道准备:泵⼊肠内营养者暂停肠内营养,抽吸胃管查看有⽆胃潴留。

(体位翻转前0.5-1h暂停肠内营养避免翻动时反流、呕吐导致误吸、窒息等并发症)。

(2)管道准备:查看并加固各级管路防⽌脱出,从上⾄下依次检查。

(3)⽪肤准备:⾻隆突及受压部位给予减压敷料保护(例如:额头、⿐梁、下颌、肩胛、乳房、肋缘、髂嵴、膝盖、脚趾),头部可采⽤U型硅胶枕。

(4)患者准备:评估患者配合程度,躁动患者适当约束,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与肌松药物,以减低患者的不安,建议RASS 为-4⾄-5分。

意识清楚的患者做好⼼理护理,提前取得信任和配合。

(5)监护准备:严密监测⽣命体征,适当提⾼吸氧浓度,待患者⽣命体征相对平稳后⽅可实施俯卧位通⽓。

(6)物品准备:准备好中单,软枕、凹形枕等各种器具。

最新俯卧位通气的相关常识和操作指导

最新俯卧位通气的相关常识和操作指导

俯卧位通气的原理俯卧位通气作为肺保护性策略的一种手段在ICU内广泛应用,其主要原理为有效改善通气血流比例,使背侧萎陷的肺泡复张,使肺及气管内分泌物在重力作用得到良好的引流,以及减少心脏和纵膈对下垂肺区的压迫俯卧位通气的适应症1.早期ARDS顽固性低氧血症的患者2.机械通气的患者,在积极肺复张及适当的PEEP水平的基础上。

仍不能将吸氧浓度降至60%以下(PaO2/FiO2≥0.6.PEEP≥5),可考虑俯卧位通气。

3.气道引流困难患者,机械通气可促进塌陷肺泡复张,促进气道分泌物引流。

俯卧位通气禁忌症1.严重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2.颅内压增高3.急性出血性疾病4.颈椎脊柱损伤5.骨科手术6.近期腹部手术需要限制体位7.妊娠不能耐受俯卧位姿势等俯卧位通气并发症及注意事项1.皮肤黏膜压迫受损2.人工气道、动静脉管道及各种引流管的压迫、扭曲、移位、脱出。

3.注意患者气道的引流,防止气道阻塞。

4.颜面部水肿。

5.手臂位置不正确导致神经麻痹。

俯卧位通气操作步骤1、操作前:(1)气道准备:吸尽口腔、鼻腔、咽喉和气管内的分泌物。

胃肠道准备:泵入肠内营养者暂停肠内营养,抽吸胃管查看有无胃潴留。

(体位翻转前0.5-1h暂停肠内营养避免翻动时反流、呕吐导致误吸、窒息等并发症)。

(2)管道准备:查看并加固各级管路防止脱出,从上至下依次检查。

(3)皮肤准备:骨隆突及受压部位给予减压敷料保护(例如:额头、鼻梁、下颌、肩胛、乳房、肋缘、髂嵴、膝盖、脚趾),头部可采用U型硅胶枕。

(4)患者准备:评估患者配合程度,躁动患者适当约束,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与肌松药物,以减低患者的不安,建议RASS 为-4至-5分。

意识清楚的患者做好心理护理,提前取得信任和配合。

(5)监护准备:严密监测生命体征,适当提高吸氧浓度,待患者生命体征相对平稳后方可实施俯卧位通气。

(6)物品准备:准备好中单,软枕、凹形枕等各种器具。

准备好负压、吸痰管等。

(7)人员准备:大于五名医护人员且高年资有操作经验者为宜。

肺复张和俯卧位通气

肺复张和俯卧位通气

The first Publish on PP
Five patients
PaO2 increased 47±16 mmHg
DOI 10.1007/s00134-015-3918-7
• Both prone positioning and neuromuscular blockade are promising therapies that may improve mortality for patients with moderate–severe ARDS, their relative place in our treatment armamentarium remains uncertain.
Mortality reduction
Price
Yes
Expensive
Yes
Cheap, but requires motivated and skilled caregivers


Prone positioning reduces mortality from ARDS in the low tidal volume era
Recruitment Maneuvers
控制性肺膨胀(SI)
PEEP递增法
压力控制法(PCV)
PCV Advantages --Same Recruiting Pressure --Repeated Maneuvers --Lower Mean Pressure --Preserved Ventilation
不能复张塌陷肺泡 加重低氧血症
肺复张的方式
Spontaneous breathing High VT and Sigh High PEEP Recruitment Maneuvers Prone position

俯卧位通气的相关常识和操作指导

俯卧位通气的相关常识和操作指导

俯卧位通气的相关常识和操作指导一、适应症:1.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ARDS是一种严重的、有潜在致死风险的急性肺损伤。

俯卧位通气可以改善ARDS患者的通气和氧合,并减轻呼吸机相关肺损伤的风险。

2.剧烈呕吐或误吸:俯卧位通气可以减少误吸物进入呼吸道的风险,并改善气道清晰度。

3.危重病患者:俯卧位通气可以提高危重病患者的氧合水平,并减少对呼吸机的依赖。

4.急性心力衰竭:俯卧位通气可以降低左心室充盈压力,减轻肺水肿,改善通气功能。

二、操作指导:1.确保患者合适的姿势:将患者从仰卧位慢慢调整到俯卧位时,应注意保持患者头部和颈部的正中位置,以避免扭转或屈曲颈部,造成气道阻塞。

2.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管的调整:如果患者已经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管,需要调整管道的位置以适应俯卧位。

保持管道通畅,避免压迫或扭曲,以确保气道的稳定。

3.密切监测患者状态:在转换到俯卧位后,密切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和呼吸频率。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不适或不耐受的症状,如呼吸困难或胸闷。

在任何不适或症状加重的情况下,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或转换姿势。

4.注意床位的调整和固定:在将患者调整到俯卧位后,确保床位稳固且正确固定,以防止患者在姿势调整后的移动或滑动。

5.定期翻身和床位改动:俯卧位通气很可能导致压疮和肌肉疼痛,因此,需要定期改变患者的床位,保持皮肤的完整性,并促进血液循环。

6.注意补液和监测体征:俯卧位通气可能影响患者的液体平衡,因此要注重补液和监测患者的尿量、血压和心率等体征,及时调整补液和药物治疗。

三、注意事项:1.患者应始终处于监控下,人员熟悉机械通气技术和监护设备的操作,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2.对于非创伤性脊柱损伤或颅脑损伤等存在骨折或损伤风险的患者,需要慎重选择俯卧位通气。

3.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判断和评估,准确选择俯卧位通气的时机和持续时间。

4.对于长时间的俯卧位通气,需要定期进行床位改动和体位转换,以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俯卧位通气(Prone Positioning)机制及流程(附表格)

俯卧位通气(Prone Positioning)机制及流程(附表格)
(7)准备气道吸引装置,防止大量气道分泌物突然干扰通气。
(8)决定向左翻还是向右翻。
(9)准备好所有静脉输液管和其它俯卧位后与病人相连的管道。
a. 确认管道长度够长
b. 将所有引流袋放在床的另一边
c. 将胸管管道放在两腿之间
d. 将静脉导管放在患者头侧,在床的另一边。
(10)操作过程需要熟练的医生、护士及呼吸治疗师5位,分别为头侧1位,身体两侧各2位。确定翻身方向。
Best outcomes reported when prone positioning is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both low tidal volume ventilation (6 cc/kg) and neuromuscular blockade.
2.考虑是否有禁忌症:
机械通气是ARDS重要治疗手段之一,目前得到一致认可的机械通气手段包括肺保护性通气(小潮气量、高呼气末正压)、肺复张及俯卧位通气。
(俯卧位通气临床研究提示治疗益处)二、 俯卧位通气的病理源自理学效应1.促进塌陷肺泡复张
ARDS主要病理改变为重力依赖区域的小气道陷闭和肺泡萎陷不张,非重力依赖区域肺泡过度通气。
(2)在可能的情况下,向患者或者家属解释俯卧位通气实施的过程。
(3)从最近的胸腔X 光片确认气管内插管的尖端位于隆突上2至4厘米。
(4)检查并确认气管内插管和所有中心导管和大口径外周导管牢固固定。
(5)考虑患者的头部,颈部和肩带在俯卧位后如何更容易支撑。
(6)停止鼻饲,确认胃已经完全清空,夹闭胃管。
俯卧位通气时,胸腔内负压由背侧向腹侧逐渐减小,背侧胸腔内负压增大,跨肺压增大,促进背侧肺泡重新开放。腹侧胸腔内负压减小,跨肺压减少,腹侧通气量减少,但仍能维持腹侧肺泡开放。

善用俯卧位通气进行肺复张

善用俯卧位通气进行肺复张

3.准备好吸痰管给予及时吸引,保持呼吸道通畅,观察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
4.查看人工气道以及各种管路的位
俯卧位通气的使用时机尚无统一观点,随着研究在不断更新和变化,目前对
文/ 梁硕(天津市胸科医院影像科主治医师) 【指导老师】张洪(天津市胸科医院影像科主任医师)

位原因,如果能在早期阶段(尤其是Ⅰ
期)进行手术切除,患者的预后将显著
改善。

因此,多年来国内外一直致力于
通过筛查来实现肺癌的早期诊断和早期
治疗,并最终降低病死率。

自20世纪90
年代起,随着胸部低剂量CT(LDCT)
技术的发展,肺癌筛查研究进入LDCT
时代,并成为近20余年来肺癌筛查研究
的热点。

俯卧位通气法的操作

俯卧位通气法的操作

俯卧位通气法的操作一、定义俯卧位通气是利用翻身床、翻身器或徒手操作,使患者在俯卧位进行机械通气。

主要用于ARDS患者的氧合。

二、俯卧位通气改善氧合的机制①通气血流改善,W/Q匹配。

②背侧肺泡的复张是俯卧位通气改善氧合的可能机制。

③其他次要机制可能有气管内分泌物由于重力作用得到良好的引流,心脏和纵隔对下垂肺区的压迫减少。

三、俯卧位通气应用时机①无论任何原因的肺水肿,合理使用PEEP仍不能将FiO2降至60%以下。

②在ALI/ARDS早期,即使没有严重的氧合障碍,也可以使用。

四、操作标准1.操作前准备(1)患者准备①评估患者是否是俯卧位通气适应证,病情允许早期进行俯卧位治疗;②俯卧位之前停止肠内营养1小时,从而协助胃排空和降低翻身过程中误吸的危险;③身体前面的伤口敷料会由于俯卧位发生改变和移位,在翻身之前换药;④在翻身之前排空回肠/空肠造口袋。

(2)用物及人员准备枕头或俯卧位垫,5名或6名工作人员。

(3)护士准备着装整齐,洗手,戴口罩、帽子。

2.操作步骤(1)核对医嘱及患者,确认患者,减轻恐惧。

(2)吸痰严格无菌操作,监测生命体征,确保气道通畅,减少分泌物流出观察吸痰效果。

(3)正确放置管道所有管道和有创管线防止扭曲、脱落。

从前胸壁消除心电图贴,避免皮肤受压。

记录此时患者的生命体征。

翻身时接触身体上躯干的管线放置在肩的一旁,其余管道放在床头(除腹外管道),腹部管道和下躯干的管道放在腿的一边,延伸到床尾,将多余的呼吸机管道盘绕在患者头部。

(4)操作者站位床两边各2名工作人员,其余在床头。

(5)俯卧位操作①拉着单子将患者移到床边远离呼吸机,准备翻至俯卧位(为患者翻身180°提供足够的空间)。

②患者面向呼吸机转动45°。

③腿交叉靠近床沿放在另一腿的踝部。

④在呼吸机一侧的两名工作人员分别托住患者的胸、骨盆和腿等部位。

⑤在另一侧的工作人员托住相同的部位,在头部的工作人员护住头部同时确保所有管道线路安全。

俯卧位心肺复苏

俯卧位心肺复苏

重症患者俯卧位通气的流程
• 2)将FiO 增加到100%,并记录通气模式,潮气量,分钟通气,以及峰值和平台气 道压力。
• ⑤其他:检查各导管在位通常,并确认可否暂时夹闭;检查局部敷料是否需 要更换;检查易受压部位皮肤状况。
重症患者俯卧位通气的流程
• 2. 物品准备:翻身单(可承担患者重量且大小合适的单子)、方形与椭圆形 泡沫敷料数张、头枕(软枕或马蹄形枕头)、2~3个圆柱形枕头、硅胶软枕 数个。
重症患者俯卧位通气的流程
④在患者面部颧骨处、双肩部、胸前区、髂骨、膝部、小腿部及其他骨隆突 俯卧位易受压处垫上泡沫型减压敷料或硅胶软枕。
重症患者俯卧位通气的流程
• 、操作流程 • (1)位置与分工 • 第一人位于床头,负责呼吸机管道和人工气道的固定、头部的安置和发口令 • 第二人位于左侧床头,负责固定该侧管道、胃管 • 第三人位于左侧床尾,负责尿管、及该侧管道 • 第四人位于右侧床头,负责固定该侧管道 • 第五人位于右侧床尾,负责其他 • 第六人位于患者稍后侧卧转俯卧的方向,负责放软枕或啫喱垫。
普通病房不宜实施的绝对禁忌证
•: • ①存在严重氧合障碍,氧合指数[动脉氧分压(PaO2)/吸氧浓度(FiO2)]<100
mmHg或SpO2/FiO2<140; • ②存在明显呼吸困难,呼吸频率>40次/min; • ③经皮氧饱和度无法实现准确连续监测; • ④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需使用血管活性药(在充分容量复苏前提下,仍存在
• ①伴有颜面部创伤、烧伤或骨盆骨折、多发伤伴不稳定性骨折; • ②有癫痫经常发作等神经系统问题; • ③存在过度肥胖(体重指数>40 kg/m2); • ④中晚期妊娠妇女; • ⑤相关部位存在严重压力性损伤; • ⑥ Ⅱ型呼吸衰竭,除外慢性稳定的代偿期(pH值>7.36)患者; • ⑦有近期腹部创伤或外科术后或重度腹腔内高压; • ⑧新发的下肢深静脉血栓。

一页笔记:俯卧位通气

一页笔记:俯卧位通气

一页笔记:俯卧位通气
1.俯卧位通气为何会改善氧合?
1.改善通气的不均一性:
•仰卧位肺的重量大导致背侧胸膜腔内压高,因而跨肺压(=气道压-胸膜腔内压)低,导致背侧肺泡萎陷;而俯卧位通气可使萎陷的背侧肺泡通气改善;
•俯卧位时心和膈肌均不压迫肺,使该处萎陷的肺泡通气改善;
促进痰液引流;
什么情况下实施俯卧位通气有益?
1.ARDS患者,且P/F<150,FiO2 ≥ 0.6,PEEP ≥ 5(根据PROSEVA试验);
禁忌证:
1.绝对禁忌证:不稳定脊柱损伤;
2.相对禁忌症:严重心律失常、严重血流动力学异常、颅内压高、腹部切口、不稳定骨折、孕妇;
俯卧位通气需要多长时间?
1.病变早期(插管后36-48h内),给予每日≥16h的俯卧位通气;
俯卧位通气何时终止?
1.氧合明显改善:仰卧位时P/F ≥ 150,FiO2 ≤ 0.6,PEEP<10,且持续4h(根据PROSEVA试验);
2.氧合无改善或恶化;
3.出现严重并发症;
注意:
1.俯卧位时应保持床头抬高,防止反流,利于排空,减轻颜面部水肿;
2.俯卧位翻转前应充分镇静、呼吸机纯氧,从而预防翻身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和氧合的变化。

关于俯卧位通气的操作,推荐NEJM上的视频:。

最新:ARDS的俯卧位通气(完整版)

最新:ARDS的俯卧位通气(完整版)

最新:ARDS的俯卧位通气(完整版)俯卧位技术,能够帮助ARDS患者更好呼吸肺部广泛炎症可导致ARDS,甚至危及生命,严重感染如COVID-19和流感即是如此,导致患者呼吸困难。

住院病人通常平躺,背部附着床面,即平卧位。

而俯卧位,病人腹部朝下,通常用于需要呼吸机的病人。

俯卧位益处与以下原因有关:(1)仰卧位时,肺部受到心脏和腹部器官压迫。

气体交换,即二氧化碳交换氧气的过程,在肺塌陷区域减少,导致低氧。

俯卧位时,肺压缩减少,肺功能改善。

(2)人体通过自身机制来调节血液流向肺的不同部位。

ARDS通气血流失衡,导致气体交换不良。

俯卧位可使通气血流更加均一,减少不平衡,改善气体交换。

(3)俯卧时肺功能改善,呼吸机不需要太大支持力度就能达到足够氧和水平。

可以减少呼吸机相关肺损伤风险,这种损伤是由于肺的某些部分过度膨胀和过度拉伸造成的。

(4)俯卧位可改善部分患者心功能。

俯卧位时,右心回流增加,肺部血管收缩会减少,可能有助于心脏泵功能,从而促进氧气输送到全身。

(5)俯卧时口鼻朝下,肺部产生的分泌物可以更好地排出。

病人处于俯卧位俯卧会引起严重并发症,如呼吸管路脱落或低血压。

由训练有素的临床医生组成的团队,包括呼吸治疗师、护士和医生,是病人安全复位所必需的。

多数医院每天至少让病人俯卧12个小时,不过做法各不相同。

在氧水平持续改善之前,或者尚未改善的情况下,可以继续。

虽然俯卧位一般仅限于使用呼吸机的患者,但目前正在研究COVID -19患者的自愿、清醒俯卧位,这些病人需要监测恶化的呼吸状况。

ARDS俯卧位挑战俯卧位需要个体化考虑。

虽然某些情况下有益,但并非适合所有人,甚至会恶化。

随着体位的改变,医疗设备、呼吸管路和引流管可能会脱落(无意中脱落)。

如果呼吸管路脱落,俯卧位下难以更换。

俯卧位进行操作或心肺复苏同样有挑战性,可能需要立即复位。

而且,俯卧姿势时,皮肤、胸部、膝部和面部受压,容易出现压疮。

这也可能导致神经损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