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体制、机制改革综述
我国教育技术人才培养方式研究综述
王 夏
( 云 南师 范大学信 息学院
摘
云南 ・ 昆明 6 5 0 5 0 0)
要 教 育技术专业的发展虽然称不上历史悠久, 但发展的势头绝对是强劲广 阔的, 对于这个新 晋专业的人才培养
方式也是跟随社会发展 的趋势和需求而不断变更, 本文就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存在 的问题和创新进行梳理和总结 , 对以
差异, 但所有 院校的愿 景和 目标是一致 的: 培养出合格 的教育
技术人才 。作为新兴发展起来的专业,教育技术在不断探索 自擅长的领域为培养方案找新的出路 ,引进新的方法和新的
不断改善培养方案 , 跟上时代 的潮流和 步伐, 为培养 出 前进的道路上 , 人才培养方案也需要 不断改革和调整 , 跟上社 技术 ,
后人才培养方式的再进步提供些许借鉴 。
关键词
教育技术 人才培养方式
文献标识码 : A
中图分类号: G 4 2 0
0 前 言
践教学环节 。因此 , 要加强实践环节, 注重能力的培养 , 还要 真 正 做 到 学 以致 用 近几年 , 开办教育 技术专业的院校越来越多, 各个 院校根 强 调 理 论 到 实践 的迁 移 , 据 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 出的培养方案虽然存在一些细节上的 2我国教育技术人才培养方式不断创新 不断创新是推动事物发展 的重要动力,各个学者也在各
评价作为人才培养的专业基础课程,这有力于我国信息化教
育的可持续发展 。 3 结语
据调查 目前教育技术专业学生实践过程 中还存在 以下问 题:教育实习时间短且集中。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实习时
培养既优秀又实用 的教育技术人才不仅需对培养方案 间为三个 月至半年不等, 而且教育实习都集中在第七学期。 短 的不 断 调整 和 创 新 ,还 需要 所 有 制 定 者实 施 者和 受 教 育者 的 期的实习难 以获得足够 的教学经验。而且实 习内容基本上是 共 同努力, 为教育技术领域注入更多新生力量, 为专业的发展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综述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综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涉及了很多方面,包括教育理论、教育政策、教学方法、评估方式等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综述。
1. 教育理论的发展:教育理论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传统的教育理论强调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被动接受,而现代的教育理论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发展。
现代教育理论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2. 教育政策的变革:教育政策的变革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过去,教育政策主要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现在的教育政策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政府对教育改革的重视和投入也促使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改善。
3. 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方法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部分,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
过去,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和讲解为主,而现在,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例如,问题解决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案例教学等方法都在不断地被引入到课堂上。
4. 评估方式的变化:评估方式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也非常大。
过去,评估主要注重学生的书面考试成绩,而现在,评估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例如,口头报告、项目作业、实习实训等方式都在评估中得到了应用。
需要注意的是,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综述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领域,上述仅是其中的一些方面。
此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也需要关注不同学科领域和不同教育阶段的特点和需求,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和教育制度的差异。
因此,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并密切关注实际问题和需求。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报告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报告2011年7月我校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被批准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重点支持建设专业,建设期为两年。
两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建设方案和任务书中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预定建设目标,开展建设工作,现将两年的改革情况总结如下。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情况1、深入调研,科学论证,确立“工(农)学结合、两轮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成立了由行业专家、企业(合作社)技术骨干、学校骨干教师组成的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了项目建设调研论证机制,组建调研组,制定调研计划,先后组织3批60余人次对本地农业生产、农机生产企业、农机销售公司、农机合作社进行广泛调研,收回调研表格、问卷1500余份,形成调研报告4份。
通过分析本行业的人才需求状况,经专业建设委员会论证,确定了主要工作岗位;分析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根据任务的典型性、重要程度确定了典型工作任务;依据工作任务的情况、完成任务的方式归纳、整合形成行动领域;按行动领域所包含的知识、能力的相互关系构建学习领域;从职业素质、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等方面确定学习领域能力目标,依托“校企社”共建平台,根据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实施“工(农)学结合、两轮实践”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轮实践(协岗实习):在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农机作业季节,学生到合作企业、农机合作社(部分农机户学生安排回村)进行第一轮生产实践。
在每个生产环节的生产实训之前,安排相关课程的学习。
在生产实践中,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培养学生农业机械的生产、使用、销售及基本维护能力。
第二轮实践(顶岗实习):在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农机作业季节,学生到合作企业、农机合作社等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第二轮顶岗生产实习。
在校学习期间,学生主要进行农机作业标准、农机机务管理、农机新技术等课程的学习,为第二轮生产实习做准备。
在生产实习中学生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农业机械操作、机务管理、农机检修等项目的生产实习,强化学生的农机操作和使用维护、农机标准化作业、机务管理、农机检修和故障排除的能力,为下一步的选岗打下基础。
教学模式与评价模式改革综述
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综述一、预期目标:深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改革,通过项目教学、模拟仿真教学、理实一体教学等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开发学生技能培养途径,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实现学生技能培养途径多元化。
加强实训教学,设置项目课题,进行训练,让学生了解企业是如何组织生产、经营、管理活动。
二、验收要点:1。
项目教学案例;模拟仿真教学案例;理实一体教学案例.2.通过教学模式改革的研讨制定教学模式改革方案,对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的内涵和实施方案进行了解释,并付诸实施。
3。
选取了优秀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案例,并且进行了阶段性教学效果的讨论,总结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了教学。
4。
选取了有挂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的优秀案例进行了展示与推广,并对实施成效进行了反思.5.通过研讨制定了评价模式的实施方案。
6。
对多元评价模式的实施过程以及效果进行了总结.7。
提取了评价模式的典型案例。
三、总体说明教学模式的改革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为核心,在“专业教学”中,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模拟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的实现即通过与专家研讨,设置项目课题,每一个项目对应一个工作过程和目标要求。
通过循序渐进的课题导入,通过改革,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模拟教学的实现是在学校已有的实验设备和软件系统的基础上,利用教学管理和实训现场管理系统,结合企业实际运行过程,形成企业仿真实训教学流程。
教学模式的改革努力实现培养目标和岗位标准的对接,教学和生产的对接。
开展技能拓展活动,进行技能大比武,以赛带训、赛训结合,强化学生的操作技能.建立“双核心、三看重、四体系”的综合评价模式(具体内容见图1),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价,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社会交往能力、方法使用能力、专业技能水平。
“双核心”是指以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为考核核心;“三看重”指在考核中看重学生的学习过程、看重职业发展、看重激励作用;“四体系”包含文化素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以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专业素质评价体系(专业基础理论素质课、专业技能素质课)、实习实践教学评价、健康教育考核评价体系。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一、引言高等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重要基石。
作为高等教育的主力军,高校肩负着培养优秀人才的历史任务。
然而,面对如今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形态,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已逐渐显现出无法满足人才市场需求的不足。
因此,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传统模式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通常采用“一切以课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师生关系理解为传统意义上的传授与接受的关系,追求“四点一线”(听、看、记、做、证明)、达到规定校内外的课程学分就可以毕业的标准。
大量的教授、学生、课程和学科迅速发展起来,但培养出了的学生无法满足社会各个方面对人才的综合素质需求。
而且,课程中存在较为明显的语数外重、文理分科、理论研究缺乏实践模拟的问题,因此在学生就业和应用能力等方面的表现难以达到社会要求。
三、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代化改革1、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应采取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坚持以“人”的发展和“学”的发展相统一,品质与能力、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相互交织,使“实践教学”成为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并不是接受单向的教育,而是通过实践探索自己所学的知识,同时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
能够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更好地从学术研究走向实践应用。
2、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不断扩大。
因此,高校应该着重打造创新型人才,培养学生具备创业、创新和实践的基础素质。
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建立多维度人才培养模式:一是面向国家和社会,以国家和社会对所需人才及时性、全面性和差异性的需求为导向;二是面向眼界、知识、思维、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充分激发学生对所学领域的兴趣和积极性;三是注重创新在专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中的重要性,同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能力;四是注重与产业界的深度合作与社会需求的关联性,这有利于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并参与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调研报告
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调研报告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已经成为了各个行业发展的关键。
因此,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也成为了当前教育界面临的主要问题。
本报告将围绕此问题,展开相关调研和分析。
一、人才培养模式1.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师为主,学生为被动接收者。
模式单一,缺乏创新,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思维僵化,创新意识欠缺,无法满足时代需求。
此外,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很多的弊端,如解决不了学生的实际问题,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等问题。
2.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针对这些问题,现代教育开始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在于“授人以渔”,鼓励和帮助学生探索自己的兴趣和潜能。
教师的作用变为学生的学习设计者、引导者和观察者,而学生则成为自己的主导者和学习者。
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注重学生问题的解决,还关注学生能力的挖掘和成长,使学生更加独立、自主和创新。
3.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情况目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不少学校的尝试,有的学校采用创新专业、多元化开设选修课、“学科融合”等方式,积极推进课程建设和创新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专业实践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这些措施的成功实施,也为更多学校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二、课程体系改革1.传统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传统的课程体系主要体现为大而空,面面俱到,重视知识的传递而轻视学生的能力培养。
由于教材厚重,教学内容张繁复杂,学生的阅读量大,思维难度大,容易造成学生的学习疲劳和失去学习兴趣。
2.新型课程体系为了改善传统课程体系的弊端,新型课程体系强调深度与广度的协调。
它将重点放在能力培养上,注重学生的反思、探究和实践,致力于建立更优的课程和教材,在学生的兴趣、职业发展方向等方面都更能与市场需求接轨。
3.新型课程体系实施情况众多高等院校正积极探索新型课程体系的实施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据调查,新型课程体系的实施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显著提高,学生的思维模式在多样性、创新性、实践性等方面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国内外关于人才培养的研究进展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国内外关于人才培养的研究进展人才培养一直是各国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之一,而在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中,对国内外关于人才培养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和总结,有助于了解当前人才培养领域的研究热点、趋势和不足之处。
本文将从国内外的角度出发,对人才培养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国内人才培养研究进展近年来,国内对人才培养的研究逐渐深入,涉及到教育体制、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多个方面。
在教育体制改革方面,研究者们关注教育资源配置是否合理、教育评价体系是否科学等问题。
例如,某些研究指出当前教育资源存在城乡差距,建议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的投入,以促进人才均衡培养。
此外,还有研究关注学校课程设置是否符合社会需求,是否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教学方法方面,国内研究者们开始尝试引入现代化技术手段,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来提高教学效果。
一些研究表明,利用在线教育平台和智能化教学系统,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提升教学效率。
此外,还有研究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提升,认为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应该加强教师培训和评价机制建设。
二、国外人才培养研究进展在国外,人才培养的研究也备受关注,各国在人才培养领域积极探索创新。
在教育体制改革方面,一些国家提倡多元化的教育模式,鼓励学生在校园内外进行跨学科、跨领域的学习和实践。
他们认为,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在教学方法方面,国外研究者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他们倡导项目化学习、问题导向学习等教学方法,通过实际项目的设计和实施,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合作中成长。
这种教学方法被证明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国内外人才培养研究的比较与启示通过对国内外人才培养研究的综述,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点和差异性。
国内外研究都强调了人才培养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都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综述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综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综述导语:人才培养是国家发展的基础,而人才培养模式则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
在现代社会,各国普遍面临着人才供需不平衡、培养模式与实际需求不匹配等挑战。
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深度和广度地探讨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现状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启示,并结合个人观点和理解,为我们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指导。
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1. 基于知识传授的经典模式基于知识传授的经典模式是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主要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
这种模式以传授为中心,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巧。
然而,这种模式存在知识抽象化和实践脱节的问题,使得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应用所学知识。
2. 以人才培养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人才培养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这种模式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束缚,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这种模式注重学生和人才的个性化培养,鼓励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3. 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搭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将学校培养计划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实际需求。
这种模式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将学生培养为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专业人才。
产学结合还能促进产业发展和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机会。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未来发展趋势1. 多元化的教育资源整合未来,人才培养模式将越来越注重教育资源的多元化整合。
这意味着不仅要注重学校内部的培养,还需关注与社会资源的合作与整合。
通过与企业、研究机构等合作,学校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际案例,使培养模式更加贴近实际需求。
2. 强调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未来,人才培养模式将更加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
除了知识传授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和高等教育的普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显得尤为迫切。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关系着学生的未来发展以及国家经济的进步。
本文将从专业设置、实践教学、产学研结合等方面探讨如何创新与改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培养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首先,高职院校应积极推进专业设置的创新与改革。
传统的专业设置模式过于固化,无法满足社会对新兴行业和职业的需求。
因此,高职院校应根据社会需求以及产业发展的趋势,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
可以引入前沿的新技术和新知识领域,开设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专业,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
同时,高职院校还应加强与企业和行业协会的对接,了解市场需求,根据实际情况对专业设置进行动态调整,以确保所培养的学生具备就业竞争力。
其次,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需要进行创新与改革。
过去的实践教学主要以实习为主,但实习机会有限、时间短暂,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实践教学的创新,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实验基地和实训中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同时,还可以开设模拟实训课程,通过模拟实验、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真实的工作场景,并进行操作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
此外,高职院校还应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科技实验精神。
此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还需要加强产学研结合。
近年来,社会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期望越来越高,希望他们不仅具备实际操作能力,还要具备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
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加强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促进产学研结合。
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实践,让学生直接参与实际项目的研发和运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
同时,高职院校还应鼓励教师参与科研项目,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实践经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资源。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文献综述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文献综述导读:本文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文献综述,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文献综述张少平摘要:国家宏观政策强调高校人才培养改革,促进了学者对人才培养的研究持续升温。
研究主要集中在人才培养要素、人才培养理论两方面,其研究趋势是培养模式创新研究、国别研究和个案研究。
关键词:高校人才培养综述一、我国政府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当代大学肩负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与科学研究三大使命,首要任务就是人才培养。
进入21世纪,国家宏观政策一直强调高校人才培养改革。
周济同志在2004年12月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曾指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关键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要坚定不移的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培养大批社会需要的各种类型的高素质人才。
”党的“十七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
2010年5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指出,目前“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将“人才培养”作为今后十年重点工作。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重视实用人才培养,引导人才向科研生产一线流动。
”报告为我们进一步研究高校人才培养创新指明了方向。
二、人才培养要素的研究(一)培养模式的研究郄海霞总结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变迁。
李亚萍等通过分析人才培养模式内涵、人才培养模式外延及构成要素、人才培养模式特点。
胡轩魁等以“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为主线,总结了清华大学等5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刘玉琼分析了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资源与结构、需求与供给的三大关系。
(二)能力视域的研究何成辉等探讨了大学生能力培养途径。
查志琴等探讨了大学生专业能力培养方法,提出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与评估的量化体系。
人才发展体制改革 综述
人才发展体制改革综述人才发展体制改革是指针对当前国家人才发展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进行制度和机制改革,以促进人才培养、引进、流动和使用的良性循环,提高国家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
本文将综述我国人才发展体制改革的历程、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历程我国人才发展体制改革的历程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改革进程。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人才发展体制改革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领域,如实行大规模对外开放,鼓励海归人才回国等;九十年代,我国开始进一步完善人才选拔机制,如实行公务员考试招录制度,引进高层次人才评价制度,以及建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才应用需求的不断增长,人才发展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包括建立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推行分类培养和量化评价等。
二、现状目前,我国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我国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还不完善,高校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不太匹配。
其次,人才评价和选拔机制还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导致人才资源的浪费。
第三,人才流动机制不畅,难以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
最后,人才激励机制亟待加强,以吸引和留住一流的人才。
三、未来发展方向未来,我国人才发展体制改革需要在以下几个方向上深入推进。
首先,要进一步改革高等教育体制,调整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效果。
其次,要完善人才评价和选拔机制,突出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避免过分依赖学历和经验。
第三,要加强人才流动机制的建设,打破地区和部门的壁垒,促进人才的自由流动。
最后,要建立健全的人才激励机制,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和福利待遇,吸引和留住高层次的人才。
综上所述,人才发展体制改革是我国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通过改革人才发展体制,可以提高我国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引进、流动和使用的机制和制度,为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是提供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基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才培养也需要不断创新和。
本文将介绍一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以及教学取得的成效。
一、创新措施1.引入实践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可以引入实践教学。
例如,增加实验课、实习、社会实践等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2.强化实践培养: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学校可以加强实践培养,例如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竞赛、项目研究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推进综合实践教学:综合实践教学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以应用为导向,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进行学习。
通过综合实践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培养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强化实习实训环节:学校可以加强实习实训环节,与企业合作,提供实际工作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锻炼。
这种实习实训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提高就业竞争力。
1.培养了更加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通过实践教学和实践培养的创新措施,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他们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而且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2.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通过与企业合作的实习实训环节,学生接触到了真实的工作环境,了解了岗位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提前适应了就业环境。
这样的实习实训经历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简历,也增强了他们的职业素养和竞争力,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就业。
3.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综合实践教学,学生需要主动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这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学生在项目研究、竞赛等活动中需要与团队合作,这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教学需要教师的支持和参与。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教育界必须进行深入的改革和创新。
本文将探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以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1、实施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通过设置跨学科的课程,学生可以拓宽知识面,增强综合素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识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
2、推行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
通过实验、实习、项目合作等方式,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同时,实践教学也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需求,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3、开展合作教育合作教育是将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教育资源整合在一起,通过合作培养人才的一种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和资源,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1、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实施通识教育、推行实践教学和开展合作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
学生不仅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具备了广阔的视野、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这些改革措施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推动了学校的课程改革为了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学校需要不断进行课程改革。
通过实施通识教育、推行实践教学和开展合作教育,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从而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使课程更加符合社会实际需求。
3、增强了学校的竞争力通过进行深入的教学改革,学校可以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提高学校的竞争力。
这些改革措施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报考该校,进一步增强学校的竞争力。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和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对于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我们需要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综述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体制机制改革综述
综述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体制机制改革综述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体制、机制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也是推动
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内容和影响等方面对学校人才
培养模式体制、机制进行综述。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的历史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
过去传统的教育模式无法满足社会对多元化、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对于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体制、机制的成为
当务之急。
其次,的内容可以分为多个方面。
首先是培养目标的转变。
过去学校
主要培养的是知识型人才,而现在需要培养的是能够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的
创新型人才。
其次是教学方法的改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理论
知识的灌输,而后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此外,还有
课程设置的、教师角色的转变等。
另外,对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体制、机制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首先,能
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其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此外,还
能够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声誉,增加就业竞争力,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综上所述,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体制、机制是当今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通过对的综述,我们可以看到,的目标是培养更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的内容包括培养目标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改变等等,的影响是巨大且
持久的。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体制、机制的重要性,积
极推动的进程,为社会发展贡献更多的优秀人才。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其效果评估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其效果评估中国的教育改革一直在不断地进行中,为什么?因为这是发展的需要。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需求的不断更新,高校对人才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高校既要用优秀人才为社会做贡献,也要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
而如何进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进行有效的评估,成为了摆在高校教育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和努力。
高校担负着人才的培养使命,必须要不断探索与创新,完善各种培养模式。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提高教育质量教育质量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提高教育质量就是要优化课程设置,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此基础上,高校可以运用创新思维和现代技术,推进教育信息化。
2.开展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它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专业知识,增加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高校可以发起各种实践教学课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促进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发掘自己的潜能。
3.拓展教育渠道拓展教育渠道就是要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育资源。
高校可以通过开展网络教育、职业教育、研修班等方式,使学生在不同的教育环境中取长补短,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多的知识储备。
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效果评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只有得到有力的评估才能真正落地,才能改善培养质量。
所以,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效果评估也是十分必要的一个环节。
1.构建评估体系评估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效果评估的基础。
高校应明确评估的目标,运用有效的方法,构建科学的评估体系。
评估以学生为主体,分为教学质量评估、学生综合素质评估、学生成长评估等。
2.指标体系的确定指标体系是评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应结合评估目标和实际,明确评估指标,制定科学的指标体系。
指标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学科竞赛获奖情况、就业率等。
3.评估数据的收集评估数据的收集是评估的重要环节之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各行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高校和教育机构必须采取创新措施,推动教学改革,以培养具备先进技能和知识的全面发展人才。
本文将探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以及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成效。
首先,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我们需要从课程设计入手。
在课程设置上,要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要关注行业发展趋势,定期更新课程内容,确保学生所学知识能够适应市场需求。
此外,开展跨学科课程,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够从多角度思考,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关键。
教师应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采用项目式、探究式等新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和独立思考能力。
同时,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网络课程、虚拟实验室等,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
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推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行个性化教育。
为此,教育机构应建立完善的学生评价体系,从多个维度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每个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
经过一系列创新措施的实施,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学生的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满意度也显著高于改革前。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普遍较高,认为他们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总之,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推动教学改革,我们能够培养出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未来,教育工作者应继续努力,不断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做出贡献。
普通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综述
普通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综述1. 引言1.1 研究背景目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加快,对高校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式也亟需创新和改革。
对普通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研究,深入探讨其现状、问题与挑战、发展趋势以及对策与建议,对于提高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高校专业人才需要具备更加全面的素质和技能。
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和考试评价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探讨如何改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更具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当前高校教育领域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研究背景】为普通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有助于推动高校教育向更加高质量、人才需要更加贴合的方向发展。
1.2 研究目的专业人才培养是高校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备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需求。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对当前普通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为进一步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提高教学质量和推动人才培养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与挑战、发展趋势、对策与建议以及关键技术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旨在为高校教育部门和相关机构提供参考和借鉴,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展专业人才培养工作。
本文也将结合实际案例和数据分析,对不同高校和行业领域的专业人才培养进行比较研究,为进一步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平和质量,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做出贡献。
1.3 研究意义当前高校教育是国家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专业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
研究普通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在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推动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
通过对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前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推动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研究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研究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平台,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研究日益受到关注。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要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本文将围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研究,从专业人才培养、双创教育和课程建设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二、专业人才培养高职院校作为专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机构,应该在培养方向上有更多的选择,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开设与社会需求、就业岗位相匹配的专业课程,以便更好地将学生培养成为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同时高职院校要注重开展产教融合式的人才培养,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掌握专业技能,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此外,高职院校应该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推荐机制,帮助学生顺利毕业后顺利进入就业市场。
三、双创教育双创教育是当前大力推行的一项教育政策,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抓手。
高职院校要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积极开展学生创新创业和信息化教育,开发新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此外,高职院校还应加强产学研合作,将创新创业教育和产业发展紧密关联,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推动技术进步和人才培养的协同发展。
四、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点环节之一。
高职院校应通过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改变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应用型技能。
可以引入面向需求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交流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加大新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和推广。
此外,在课程建设方面,高职院校要关注知识结构的转变和更新,要让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仅具备专业技能,还应拥有宽阔的人文社会知识结构。
五、结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研究涉及到教育领域的基础性和长远性问题。
高职院校应在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同时,加强教学管理与教师专业能力建设,攻克培养过程中的难点和问题,推动高职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在新时代背景下,全面协调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研究。
本科人才培养情况综述
本科人才培养情况综述
作为辅导员,我一直以来都非常关注本校本科人才培养的情况。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学校的本科人才培养情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果,以下是我对这几年来本科人才培养情况的综述:首先,我们学校高度重视本科人才培养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措施,如加强教学设施建设、加大对学生的资助力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等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为本科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其次,我们学校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加强课程建设,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强化教学效果和质量。
同时,我们还积极引进优质师资和先进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水平和质量。
再次,我们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术科技活动,如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学术讲座、科研实践等等。
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最后,我们学校还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文艺比赛、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等等。
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总的来说,我们学校的本科人才培养情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果。
但是,我们仍然需要不断努力和完善,提高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我相信,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学校的本科人才培养工作一定会更加出色,为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综述
“3+3+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综述)建筑教研室近年来,随着建筑企业的发展壮大和企业股份制改革的逐步完成,中国建筑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对建筑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新的要求.1。
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模式确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在制定人才培养培养方案中首先思考的两个关键问题。
前者是人才培养目标,后者是人才培养模式。
1。
1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一个专业培养出毕业生是否是合格的毕业生,需要社会来检验。
通过对建筑领域相关单位的调查和走访,以及对毕业生跟踪调查,我们对建筑领域人才需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征求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建议,整合出建筑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土建施工企业,主要从事项目组织、质量控制、材料检测、质量验收、施工安全、工程监理等工作,核心岗位是施工员,相关岗位是工程现场的质检员、安全员、造价员、材料检员等.因此,我们把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掌握建筑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相关领域工作的岗位能力和专业技能,适应建筑工程生产一线的生产、技术、管理等职业岗位要求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专业定位是在广泛调查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的,定位准确,符合社会、行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1.2“3+3+2"人才培养模式确定当前,随着社会对建筑行业人才规格要求的不断提高,建筑行业用人单位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熟练现场操作技能,进入企业马上能正式上岗,不需要企业去过多的岗前培训.传统的“2.5+0.5”的人才培养模式整个教学过程以理论教学为主,用两年半时间完成课堂教学,最后一个学期让学生到施工现场进行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现场管理能力。
该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强调理论学习,忽视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既缺乏扎实的工程设计能力,又乏工程施工能力,丧失了高职学生应具备的优势与特长。
因此传统的“2.5+0。
5"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体制、机制改革综述2013年12月21日,邯郸学院颁布了《中共邯郸学院委员会邯郸学院综合改革指导性意见》(党字〔2013〕34号),对新时期学校在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教师聘任与考核机制、推进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联合人才培养、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为主要内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加快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建设进程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要求。
关于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文件中指出:一、指导思想以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30条)为指导,坚持适应社会需求、适应学生全面发展需求和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标准体系三大标准,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快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建设进程。
二、总体目标1、构建开放合作、协同交互、自主调控、动态优化,政产学研用联合制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
2、构建“大类招生、专业分流、模块培养、学教互选、注重应用、强化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度。
3、构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建设体系和学科专业结构体系,构建支持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应用型课程体系,提高学科专业与课程对人才培养的支撑度。
4、构建双能型教师队伍、教学团队、实习实训基地、课程资源、社会资源、经费投入、基础设施等建设体系;实施教师教学工作差异化考核机制,创新教师薪酬体系,提高教师与资源对人才培养的保障度。
5、构建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二级学院为重心的教学二级管理机制体系,构建进攻性状态、创新性工作、精细化管理、优质化服务的教学管理体系,提高教学质量监控、教学管理运行的有效度。
6、构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改革体系,构建政产学研用联合人才培养机制体系,提高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三、工作思路与总体要求工作思路:依据教育部、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学院综合改革的指导性意见,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课程标准、教学质量工程项目”三个体系,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学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四项改革;创新“教学管理与协同人才培养、教师聘任考核评价、组织管理与人事分配”三项制度;强化实施“教学资源建设、教研室建设、双能型教师队伍和教学团队建设、教育教学研究、实践育人、合作办学体系”六项工程。
总体要求:学校统筹组织谋划,各处室、各教学单位全程全员参与跟进,把工作内容变成项目,按照项目管理形式,建立项目负责人制,分级分类分工负责,边改革实践,边学习总结,边整改提高,切实有效推进各项改革工作,形成丰硕的改革成果。
四、主要任务1、构建完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体系从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求出发,构建开放合作、协同交互、自主调控、动态优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在深入调查研究,了解社会与学生需求,开展校地、校企、校校、校研交互合作的基础上,协同制订符合学校定位、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标准体系,引导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2、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布局根据《服务邯郸行动计划》和我校学科专业发展现实,按照“相近性、均衡性、发展性、优化性”的原则,研究制订院系调整实施方案,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一是修订《邯郸学院专业建设管理办法》,按照以学生为本的要求,创新专业管理模式,搭建完善的专业申报、预警、退出论证、审核机制。
二是根据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整合同类专业,调整院系设置,平衡学科专业布局,逐步形成较为合理的学科专业群。
三是按照基础性学科专业服务社会,应用型学科专业对接产业的思路,看长远、看发展,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强化学科专业的应用性和针对性。
四是按照学科相近、行业相近的原则,组建由行业企业、高水平院校、科研院所、用人单位、政府机关等专家与我校相关部门负责人、教授、专家、优秀学生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搭建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有效平台,科学化开展专业建设,增强服务地方的能力。
3、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在总结“3+1”人才培养改革成果与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大类招生、专业分流、模块培养、学教互选、注重应用、强化实践”的要求,以增强学生学习与成长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为目标,贯彻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研究制订大类招生实施方案,确定专业类的划分和模块划分办法,确定专业分流的标准、程序和组织管理办法;以学生为本,形成完善的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专业方向,专业和专业方向合理选择学生,并探索研究学生与课程互选的开放性、自主式教学模式,构建知识、能力、素养协调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4、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按照大类招生、模块培养的要求,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依据“教、学、做”一体化和强化能力的原则,达到学科基础知识够用、专业基础知识适用、专业发展知识有用、专业技能实用的要求,启动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针对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需要,重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三大模块构成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应用特征,能更好的支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5、建立知识、能力、文化素质三位一体的课程标准体系按照“规范性、系统性、发展性、应用型”的原则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抓好课程外在形式和程序标准的建设,抓好课程内容、课程教与学、课程资源等内在标准的建设,建立完善的课程标准体系和评估验收机制,做到知识标准有梯度、能力标准成体系、文化素质标准有抓手、建设程序规范化、外在形式标准化。
经过2—3年的建设,所有的课程标准达到合格要求,并进行全面的课程标准评估验收,评选出一定比例的优秀课程标准和优秀文化素质教育案例,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
6、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构建科学的评估与激励机制,以项目形式推进课堂教学改革,鼓励教师进行案例式、探究式、情景式、拓展式等教学方式的改革,鼓励教师创新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改革学业考试方法。
使教学观念从“传授知识”向“知能并重”转变,教学目标从“教给知识为主”向“教会方法、教会做人为主”转变,教学方法从“重授受”向“重参与合作”转变,从“单、双向交流,动口为主”向“群体、多向交流,动口、动手并重”转变,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水平。
学校将制订政策,构建教学改革项目体系,鼓励各种类型的教学改革,重奖双能型、水平高、贡献大的教师。
7、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建立实验、实训、见习、实习、社会实践、劳动实践等在内的第一、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体系。
以培养学生完善的专业技术能力为目标,构建完善的以实验、实训、见习、实习为主要内容的第一课堂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编写实践教学教材,加强实训案例库建设,提高学生参加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完善以社会实践、劳动实践等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实践教学规程和规范,明确实践教学要求,保障实践教学质量和效果。
8、创新教师聘任考核评价制度体系深化教师聘任考核制度改革,探索灵活多样的用人制度和教师考核制度,保证引得来、发展好、用得上、留得住。
一是以资源共享、规范实施为原则,构建多样化的教师聘用制度,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专业化的人力保障。
二是构建以学生考核为主体的多方式、多渠道、多主体、立体交互的教师业务考核机制,科学考核,促进提高。
三是进一步完善教师工作规程和教师教学工作奖惩机制,激励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和指导学生发展之中。
四是健全师德师风建设的有效机制,全面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五是创新教师进修机制,通过国内外知名高校访学、挂职锻炼,进企业、行业、机关等生产管理一线学习锻炼等措施有效开展教师业务培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9、加强双能型教师队伍和教学团队建设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完善双能型教师标准,按照专业特点分别制订双能型教师岗位标准。
特别是要本着“立足于培养,着眼于提高,选择性引进”的原则,建设一支双能型教师队伍,开展双能型优秀教师和双能型名师的评选,进行表彰奖励。
要本着“专业成品牌、课程成精品、教学高质量、团队有特色、整体有创新”的教学团队建设总要求,努力建设若干个教学团队,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团队精神建设、教育教学研究、各类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发挥作用。
10、加强教研室建设进一步研究完善教研室设置,制订《邯郸学院教研室工作规程》,规范教研室工作,力争把教研室建设成为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督导型、服务型的基层教学组织。
充分发挥教研室在学习提高、教学研究、师德建设、教师培养、集体备课、教学督导等方面的作用,使教研室成为愿景相同、勤学善思的教学组织,成为亲密友善、勤勉互助的和谐团队,成为活动规范、开拓创新的战斗群体。
各教学单位要制定教研室建设规划,制定教研活动计划,做到有规划、有计划、有活动、有总结、有提高。
11、进一步加强教学资源建设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进一步加强课程资源、应用型教材资源、教学案例资源、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完善教学资源体系,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
特别是要按照现代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改革学生学习方式为目标,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研究制订《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实施方案》,构建名师慕课(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资源和校内外网络课程资源为主要内容的网络教学资源体系。
12、大力推进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研究制订《邯郸学院教育教学研究的指导性意见》,完善促进教学研究的制度体系和政策体系,以应用型教育教学研究为重点,以提高教学能力和育人水平为目标,围绕学校综合改革,每年发布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指南,对立项项目进行经费支持,开展项目评奖,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使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有质的提升。
13、构建完善的教学质量工程项目体系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建立政策到位、组团攻关、建设精品等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的长效机制,以提高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的社会地位为目标,以引领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内涵特色建设、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基础设施条件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建设为主要内容,制订《邯郸学院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建设规划》,构建完善的教学质量工程项目体系,充分发挥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的引领、示范作用,各类项目由各教学单位自主论证申报,通过评审,学校给予经费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