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体制、机制改革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体制、机制改革综述
2013年12月21日,邯郸学院颁布了《中共邯郸学院委员会邯郸学院综合改革指导性意见》(党字〔2013〕34号),对新时期学校在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教师聘任与考核机制、推进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联合人才培养、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为主要内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加快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建设进程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要求。关于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文件中指出: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30条)为指导,坚持适应社会需求、适应学生全面发展需求和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标准体系三大标准,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快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建设进程。
二、总体目标
1、构建开放合作、协同交互、自主调控、动态优化,政产学研用联合制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
2、构建“大类招生、专业分流、模块培养、学教互选、注重应用、强化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度。
3、构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建设体系和学科专业结构体系,
构建支持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应用型课程体系,提高学科专业与课程对人才培养的支撑度。
4、构建双能型教师队伍、教学团队、实习实训基地、课程资源、社会资源、经费投入、基础设施等建设体系;实施教师教学工作差异化考核机制,创新教师薪酬体系,提高教师与资源对人才培养的保障度。
5、构建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二级学院为重心的教学二级管理机制体系,构建进攻性状态、创新性工作、精细化管理、优质化服务的教学管理体系,提高教学质量监控、教学管理运行的有效度。
6、构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改革体系,构建政产学研用联合人才培养机制体系,提高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三、工作思路与总体要求
工作思路:依据教育部、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学院综合改革的指导性意见,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课程标准、教学质量工程项目”三个体系,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学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四项改革;创新“教学管理与协同人才培养、教师聘任考核评价、组织管理与人事分配”三项制度;强化实施“教学资源建设、教研室建设、双能型教师队伍和教学团队建设、教育教学研究、实践育人、合作办学体系”六项工程。
总体要求:学校统筹组织谋划,各处室、各教学单位全程全员参与跟进,把工作内容变成项目,按照项目管理形式,建立项目负责人制,分级分类分工负责,边改革实践,边学习总结,边整改提高,切实有效推进各项改革工作,形成丰硕的改革成果。
四、主要任务
1、构建完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体系
从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求出发,构建开放合作、协同交互、自主调控、动态优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深入调查研究,了解社会与学生需求,开展校地、校企、校校、校研交互合作的基础上,协同制订符合学校定位、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标准体系,引导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2、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布局
根据《服务邯郸行动计划》和我校学科专业发展现实,按照“相近性、均衡性、发展性、优化性”的原则,研究制订院系调整实施方案,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一是修订《邯郸学院专业建设管理办法》,按照以学生为本的要求,创新专业管理模式,搭建完善的专业申报、预警、退出论证、审核机制。二是根据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整合同类专业,调整院系设置,平衡学科专业布局,逐步形成较为合理的学科专业群。三是按照基础性学科专业服务社会,应用型学科专业对接产业的思路,看长远、看发展,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强化学科专业的应用性和针对性。四是按照学科相近、行业相近的原则,组建由行业企业、高水平院校、科研院所、用人单位、政府机关等专家与我校相关部门负责人、教授、专家、优秀学生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搭建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有效平台,科学化开展专业建设,增强服务地方的能力。
3、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在总结“3+1”人才培养改革成果与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大类招生、专业分流、模块培养、学教互选、注重应用、强化实践”的要求,以增强学生学习与成长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为目标,贯彻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研究制订大类招生实施方案,确定专业类的划分和模块划分办法,确定
专业分流的标准、程序和组织管理办法;以学生为本,形成完善的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专业方向,专业和专业方向合理选择学生,并探索研究学生与课程互选的开放性、自主式教学模式,构建知识、能力、素养协调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4、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按照大类招生、模块培养的要求,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依据“教、学、做”一体化和强化能力的原则,达到学科基础知识够用、专业基础知识适用、专业发展知识有用、专业技能实用的要求,启动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针对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需要,重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三大模块构成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应用特征,能更好的支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5、建立知识、能力、文化素质三位一体的课程标准体系
按照“规范性、系统性、发展性、应用型”的原则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抓好课程外在形式和程序标准的建设,抓好课程内容、课程教与学、课程资源等内在标准的建设,建立完善的课程标准体系和评估验收机制,做到知识标准有梯度、能力标准成体系、文化素质标准有抓手、建设程序规范化、外在形式标准化。经过2—3年的建设,所有的课程标准达到合格要求,并进行全面的课程标准评估验收,评选出一定比例的优秀课程标准和优秀文化素质教育案例,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
6、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构建科学的评估与激励机制,以项目形式推进课堂教学改革,鼓励教师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