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第一节 体温调节教案苏教版必修3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体温调节》名师教案1
《体温调节》名师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方面】(1)通过数据分析、师生互动,能够说出人的体温及其意义(知道)。
(2)通过阅读教材、教师讲解,能够说出体温的调节的过程(知道)。
【学科素养】(1)基本思想(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对比,并绘制直观图;培养化繁为简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相关生物学素养)(2)基本活动经验(人的体温过高或过低并非一定是坏事,应辩证对待。
通过科学家征服南极的故事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勇气)。
教学重点体温的意义及其调节。
教学难点体温的调节教学模式小组讨论探究学习。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设计思路教师从学生最熟悉的体温测量开始,以不断地设置疑问来引出体温调节的课题,然后以问题串的形式层层推进,分小组合作学、教学、互学、讨论学,并将小组的答案记录在纸上,推荐小组代表到讲台上展示出来,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合作.表达、分析、舞台表现能力,另一方面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说读写四个语言中枢以提高学生记忆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经讨论后解疑。
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索的过程,能够体现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作业,完成下表。
家庭成员一日内体温变化调查表(腋窝温度)一、引言教师讲述班级趣事。
吹牛皮同学对学霸同学炫耀说:“我去过南极!”学霸同学问道:“那你发现了什么趣事了吗?”吹牛皮同学说道:“我看到了一只企鹅和一条蛇在一起玩耍。
”“哈哈,你又在吹牛皮了!”请问你知道学霸怎么判断他在吹牛皮的吗?引出恒温动物及人类体温平衡调节。
二、新课【教师活动】(提出问题,投射在大屏幕上)某人用三种常用测体温的方法,得到了三个不同的数值,到底哪个是他的体温呢?【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得出结果)学生明确:体温指的是身体内部的温度,即内环境的温度,而上述的三种方法测出的都是体表温度,用于代替体温。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讨论从表中得出什么结论。
(1)面对全班同学的数据,如何进行比较?(进行研究方法的训练)(2)如何使比较的结果更直观?(组织学生绘制直观图)【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得出比较项目:1.选择一个人的数据可得出什么结论?2.选择一个家庭的数据可得出什么结论?3.选择同一年龄同一性别学生的个人数据可得出什么结论?学生绘制上述比较的直观图,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并得出结论:1.同一个人的体温昼夜有差别,不超过一度。
苏教版必修三 体温调节 教案
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第一节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体温调节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明确人的体温及体温维持相对恒定的意义;(2)能说出人在寒冷及炎热环境中的体温的调节的过程。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识别、理解图表的能力;(2)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说明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学习意识。
二、教学重点:体温的意义及其调节。
四、教学难点:体温的调节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这节课,我们继续一起来探索我们人体自身的奥秘。
首先,抬起你的手,用手背贴着你的额头,你有什么感觉?(教师同时示范)学生回答可能很多,教师注意纠正,用“热”不合适,用“暖”。
提问:当然,我们的探索也不能只停留在对现象的表述上,更要研究其深层次的原因,请同学们思考,你的额头会是暖暖的,根本上是由于什么原因引起的?(一)人的体温同学们感觉到的温度是不是你的体温?师生共同分析总结:体温指的是身体内部的平均温度,即内环境的温度,而自己感觉到的是体表温度不是体温,只是体表温度体温。
由于身体内部的温度不易测量,临床上常用什么温度来代表体温?师生共同分析总结:口腔温度:36.9℃-37.9℃腋窝温度:36.7℃-37.7℃直肠温度:36.0℃-37.4℃其中直肠温度最接近人体内部温度。
(二)体温的调节学生阅读教材P11-12相关知识,并联系自身生理情况对以下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得出结论:(1)人体是如何保持我们体温的相对恒定的?(2)人体内的能源物质是什么?主要能源物质是什么?(3)人体的主要产热的器官是什么?(4)人体的主要散热的器官是什么?师生共同得出结论:(1)体温的相对恒定: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共同调节下,产热和散热的过程保持动态平衡。
(2)人体内的能源物质是: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
(3)人体的主要产热的器官是: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时----骨骼肌收缩;安静状态---内脏(肝脏)产热的细胞器是线粒体。
江苏省高邮市送桥中学高中生物 第二章 第一节 体温调节学案(无答案)苏教版必修3
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第1节人体的稳态体温调节【学习目标】1.知识方面(1)人的体温及其意义(知道);(2)体温的调节(知道)。
2.态度观念方面人的体温过高或过低并非一定是坏事,应辩证对待。
通过阿蒙森(Roald Amundsen l872—1928)征服南极的故事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勇气。
3.能力方面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对比,并绘制直观图;培养化繁为简的思维能力。
【考纲要求】说出人的体温调节过程:A级【基础回顾】1.体温的概念:指人身体的温度。
2.体温的测量部位:、、。
3.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共同调节下,人体的和过程保持的结果。
产热器官:主要是和(另还有)散热器官:皮肤(与皮肤中、的活动有关)4.体温调节过程:(1)寒冷环境→感受器(皮肤中)→产热器官产热:、、产热增加,分泌增加散热器官散热:皮肤血管,汗腺分泌汗液→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感受器(皮肤中)→散热器官散热:皮肤血管,汗液分泌产热器官产热:骨骼肌、肝脏、立毛肌产热→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5.体温恒定的意义: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条件,主要通过对的活性的调节体现。
【共同探究】【思考题1】某人用三种常用测体温的方法,得到了三个不同的数值,到底哪个是他的体温呢?【思考题2】选择一个人的数据可得出什么结论?选择一个家庭的数据可得出什么结论?选择同一年龄同一性别学生的个人数据可得出什么结论?【思考题3】体温恒定是不是体温维持一个数值?体温恒定的意义是什么?恒定的体温是怎样影响新陈代谢的呢?【资料】1910年英国斯科特(Scott Robert Falcon l868~1912)探险队和挪威阿蒙森探险队都宣布将向南极点进军,两支探险队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角逐。
阿蒙森一行五人,用狗拉雪橇,经过千辛万苦于1911年12月14日成为第一批到达南极极点的人。
而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使用的是马拉和人拉的雪橇,结果马在严寒中陷入了泥沼。
人体的稳态之体温调节教案苏教版必修
一、教学目标1. 理解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2. 掌握体温调节的相关激素和神经调节途径;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2. 体温调节的相关激素和神经调节途径3. 体温调节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2. 体温调节的相关激素和神经调节途径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2. 使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地展示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3. 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体如何维持恒定的体温;2. 讲解:介绍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讲解相关激素和神经调节途径;3. 示例:展示体温调节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冬泳运动员如何维持体温;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讨论并解答实际问题,如感冒发热时的体温调节;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6.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体温调节原理的理解程度;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问题解决能力;3. 作业批改:检查学生对体温调节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讲解了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以及相关激素和神经调节途径;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体温调节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八、拓展与延伸1. 介绍其他生物体的体温调节机制,如鸟类和哺乳动物;2. 探讨体温调节在特殊环境下的应用,如宇航员在太空中的体温调节;3. 讨论体温调节研究的新进展,如体温调节与疾病治疗的关系。
九、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及相关激素和神经调节途径的图像和动画;2. 教学素材:提供相关案例和实例,用于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3. 参考书籍: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教科书和学术文章,加深对体温调节的理解。
必修三体温调节教学设计
必修三体温调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的体温调节机制;2.掌握人体体温调节的方法与途径;3.了解体温异常对健康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5.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体温调节的机制和途径,以及体温异常对健康的影响;2.体温调节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
三、教学内容1.体温的概念和意义a.体温的定义与测量方法;b.体温在维持人体生理功能和健康状态中的重要性。
2.体温调节的机制a.体温调节中枢的位置与作用;b.体温调节中的热产生和散热机制;c.人体对外界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
3.体温调节的途径a.皮肤散热;b.呼吸散热;c.汗腺分泌和蒸发;d.血管调节。
4.体温异常的影响a.高温、低温和持续性体温升高对生理功能和健康的影响;b.如何预防和处理体温异常。
5.实验设计与探究a.观察并记录不同环境温度下人体对外界温度变化的反应;b.观察并记录不同活动强度下人体体温的变化;c.使用实验数据进行结果分析。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向学生介绍体温调节的机制和途径,强调相关知识点的重要性和应用;2.实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体温调节的过程,培养其实验和观察能力;3.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班级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分析,促进交流和学习;4.案例分析: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体温异常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五、教学资源1.教科书和参考书籍;2.实验器材和实验用品;3.多媒体投影仪。
六、教学评价1.实验报告: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和分析,撰写实验报告;2.小组讨论记录:对学生的讨论和交流进行记录和评价;3.提问与回答: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4.个人表现评价:结合平时的表现和课堂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发展。
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二章第一节第2课时体温调节水和无机盐的调节
⾼中⽣物苏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章第⼀节第2课时体温调节⽔和⽆机盐的调节第2课时体温调节⽔和⽆机盐的调节1.⼈的体温是指⼈体内部的平均温度,直肠温度最接近⼈的体温。
2.⼈的体温能够保持相对恒定,是在神经—体液的共同调节下,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3.⼈体主要产热器官是肝脏和⾻骼肌,⼈体主要散热器官是⽪肤。
4.寒冷环境中,⽪肤⾎管收缩,⾎流量减少,减少散热;甲状腺、肾上腺等分泌激素增多,产热增多。
5.炎热环境中,⽪肤⾎管舒张,⾎流量增多,汗液分泌增多,散热增加。
6.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分泌并由垂体释放的,其作⽤是促进肾⼩管和集合管对⽔的重吸收。
⼀、体温调节1.体温的概念⼈的体温是指⼈体内部的平均温度,常⽤直肠温度、⼝腔温度和腋窝温度来表⽰。
2.体温来源及恒定原理(1)⼈的体温来⾃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产⽣的热量。
(2)体温能保持相对恒定,是在神经—体液的共同调节下,⼈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3)⼈体主要的产热器官是肝脏和⾻骼肌,主要的散热器官是⽪肤。
3.体温调节过程(1)在寒冷环境中,⽪肤⾥冷觉感觉器接受刺激,将兴奋传⾄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肤⾎管收缩减少散热量;甲状腺和肾上腺等分泌的激素增多提⾼了细胞的代谢⽔平,机体产热量增加。
(2)在炎热的环境中,⽪肤⾥的温觉感受器接受刺激,将兴奋传⾄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肤⾎管舒张,⾎流量增加,汗液分泌_增多,散热量增加。
4.⼈体体温恒定的⽣理意义(1)体温相对恒定是⼈体⽣命活动正常进⾏的必要条件。
(2)当体温过低或过⾼时,酶的活性都会降低,甚⾄丧失,⽣命活动也会出现严重异常。
⼆、⽔和⽆机盐的调节1.⽔和⽆机盐的来源和去路[填图](1)⽔的来源和去路:(2)⽆机盐的来源和去路:2.尿的形成(1)肾脏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肾单位:肾单位肾⼩体?肾⼩球肾⼩囊肾⼩管(2)尿的形成过程:①⾎液经过肾⼩球滤过,进⼊肾⼩囊,形成原尿。
(精品人教)2020版高中生物第二章生物的个体稳态第一节第2课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学案苏教版必修3
第2课时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学习目标1.简述体温概念、产热和散热的主要器官。
2.说出体温的调节过程。
3.能说出人体水和盐的主要摄入和排出途径。
|基础知识|一、体温调节1.体温(1)概念:人身体内部的平均温度,大约37 ℃。
(2)常用测量部位:直肠、口腔和腋窝。
其中直肠的温度最接近体温。
2.体温调节(1)体温恒定的原理体温能够保持相对恒定,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共同调节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2)热量的来源和去向①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
肝脏是人体内代谢旺盛的器官,产热量很大;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的产热量剧增。
②热量由糖类、脂肪、蛋白质等的分解代谢产生。
③散热器官:主要是皮肤。
④散热方式:辐射、传导、对流等直接散热,散热的多少取决于皮肤和环境之间的温差。
(3)调节中枢:下丘脑。
(4)温度感受器:有温觉感受器和冷觉感受器两类。
(5)体温差异:个体间的体温相差一般不会超过1__℃,女性的体温平均比男性约高0.3 ℃,且随月经周期而变化。
此外,人在患病、剧烈运动、精神紧张或刚刚进食后,体温也会略微上升。
(6)体温相对恒定的意义当体温过低或过高时,都会影响酶的活性,代谢速率变慢,使各种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功能紊乱,甚至生命活动停止。
因此维持体温相对恒定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二、水盐调节1.水的平衡(1)饮食和物质代谢过程中产生水,其中饮食摄入的水是主要来源。
(2)去向:泌尿系统、皮肤、肺和大肠,其中泌尿系统是排水的主要途径。
2.盐的平衡(1)主要来自于饮食。
(2)去向:通过尿液、汗液和粪便排出。
3.尿液的形成(1)肾脏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肾单位⎩⎪⎨⎪⎧肾小体⎩⎪⎨⎪⎧肾小管肾小囊肾小球(2)尿液的形成过程血液――→肾小球滤过血细胞、大分子蛋白质除外原尿――→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尿液 4.水平衡的调节(1)引起调节的因素: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或降低。
(2)调节中枢:下丘脑。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 2.1.2体温调节_教案设计
一、课题:生物高二苏教版新课标 2.2《人体的稳态之体温调节》教学设计二、教材分析:苏教版《人体的稳态》一节涵盖内容丰富,其中体温调节、水和无机盐的调节的考试要求层次为A,而血糖调节的考试要求层次为B。
这些知识与人体健康联系密切,一般可结合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等相关知识进行综合命题,可能以选择题或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而本节内容为体温调节的知识点,具体讲的是人体自身在寒冷和炎热环境中如何调节体温的相对稳定状态。
首先了解人体的产热过程和散热方式,明确体温相对恒定的机制;然后结合学生在寒暑天的自身体验,复习寒冷环境与炎热环境下的体温调节过程和调节方式,提醒学生注意完整反射弧的书写。
三、学情分析:1.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学生。
2. 高中学生的认知体系基本形成,认知结构迅速发展,认知能力不断完善。
他们能够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思维有了较大的发展。
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认知活动的自觉性,认知系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也有了相应的发展。
该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实验、探究、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在本节课学习中要充分运用已有知识、生活经验和多媒体材料来构建学习新知识的桥梁。
体温调节的过程及调节机制是本课题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涉及到的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等很抽象,而寒冷与炎热环境中的产热与散热的动态变化更令学生难以捉摸。
因此在知识的教学中要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以丰富学生对产热和散热的感性认识。
3.学生已经知道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有关知识,但对集体如何调节产热与散热的机制还不知道。
4. 学生对体温的变化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感性认识,但学生所具有的知识和经验仅仅是感性的,有些是零碎、片面的,甚至是不科学的。
四、教学目标(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突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体温的概念,来源。
2、解释体温的相对恒定。
3、探究体温的调节机制;描述体温的调节过程。
人体的稳态之体温调节教案苏教版必修
人体的稳态之体温调节教案苏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理解体温调节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
3. 了解人体体温调节的生理过程。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体温调节现象。
二、教学内容1. 体温调节的概念和意义解释体温调节的定义强调体温恒定对人体的生理重要性2. 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介绍体温调节的生理机制讲解温度感受器、传导神经、调节中枢和效应器的作用3. 人体体温调节的生理过程阐述体温调节的感应阶段、传导阶段、中枢处理阶段和效应阶段举例说明各阶段在体温调节中的具体作用4. 体温调节的生活实例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体温调节现象举例说明运动、环境温度变化等对体温调节的影响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体温调节的概念、原理、机制和生理过程分析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2. 讨论法分组讨论体温调节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经验3. 案例分析法提供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并解释体温调节的过程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对体温调节的理解和应用能力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评估学生对体温调节的掌握程度五、教学资源1. 教材:苏教版必修《生物学》2. 多媒体课件: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生理过程、生活实例等3. 案例材料:相关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4. 教学辅助工具:黑板、粉笔、挂图等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人体的稳态概念,引出体温调节的重要性。
2. 讲解体温调节的概念和意义:解释体温调节的定义,强调体温恒定对人体的生理重要性。
3. 讲解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介绍体温调节的生理机制,讲解温度感受器、传导神经、调节中枢和效应器的作用。
4. 分析人体体温调节的生理过程:阐述体温调节的感应阶段、传导阶段、中枢处理阶段和效应阶段,举例说明各阶段在体温调节中的具体作用。
5. 体温调节的生活实例分析: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体温调节现象,举例说明运动、环境温度变化等对体温调节的影响。
高中生物第一节 体温调节教案苏教版必修3
第一节体温调节教学目标1知识:体温的调节方式。
2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学习意识。
3能力:培养识别、理解图表的能力,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说明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人体稳态的基础知识,体温的调节方式。
教学过程导入:无论春夏秋冬,我们的体温都保持37°C左右,这是人体产热和散热过程不断协调表现出的相对平衡。
机体是怎样保持这种平衡呢?实施目标:二、体温调节(一)了解“体温”讲解:在动物界,许多动物的体温是不恒定的,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等。
它们的体温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这些动物叫做变温动物。
变温动物通常通过一定的行为来调节体温,保护自身。
如鱼类通过在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改变栖息的场所来调节体温。
两栖类和爬行类通过冬眠来调节体温。
只有鸟类和哺乳类动物才获得维持自身体温相对稳定的能力。
人类具有较完善的体温调节机构,在一定条件下,能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人体体温的调节是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来完成的。
人的体温指身体内部的温度。
用直肠温度(36.9-37.9°C),口腔温度(36.7-37.7°C),腋窝温度(36.0-37.4°C)来表示。
直肠温度最接近人的体温。
(二)提出问题具有恒定的体温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致关重要的。
保持正常的体温是人体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
体温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严重时会导致人体死亡。
那么,人体是如何通过神经系统来调节体温的呢?(三)自学讨论,弄清原理我们知道,人体由于不断进行着新陈代谢,不断产生着热量,所以人体本身是一个产热体。
因此,人体的温度就决定于人体产生的热量能否及时地散发出去。
体温调节的核心问题就是产热与散热相互平衡的问题。
人体产热的部位有哪些呢?人体又是通过哪些渠道散发热量的呢?带着这两个问题,请同学们阅读书本“积极思维”部分内容。
请学生就刚才的两个问题作答后教师小结:1.产热部位:内脏(安静时)、骨骼肌(运动时),精神活动和进食也能影响产热量。
高中生物《人体的体温及其调节》教案、教学设计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以下活动: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针对某一体温调节现象进行讨论。
2.讨论主题:如“运动时如何保持体温稳定”、“寒冷环境下如何防止体温过低”等。
3.互动交流:鼓励小组成员分享自己的观点,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4.汇报: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5.学生在认知和心理发展上存在差异,教学中需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人体体温调节的基本原理、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体温调节相关激素的功能。
2.难点:体温调节机制的深入理解,尤其是产热和散热的平衡过程;实验操作中数据的准确记录和分析。
(二)教学设想
-在实验活动中,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数据处理技巧,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4.教学评价设想: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实验报告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互评,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能力。
-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在认知、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5.教学拓展设想:
-结合生物学科的前沿动态,引入体温调节领域的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医院、采访医生等,让学生深入了解体温调节在临床中的应用。
-组织学生参加生物学竞赛、科普讲座等,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提高生物学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时,我将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提问:询问学生在生活中是否经历过体温异常的情况,如发烧、中暑等,让他们谈谈对这些现象的感受。
高中生物体温调节教案
高中生物体温调节教案主题:生物体温调节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体温调节的基本原理和方式;2. 掌握人类体温调节的机制;3. 分析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体温调节策略。
教学重点:1. 体温调节的基本原理和方式;2. 人类体温调节的机制。
教学难点:1. 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体温调节策略。
教学准备:1. 教材:生物教材相关章节;2. 备课资料:PPT、实验材料等;3. 教学工具:投影仪、实验器材等;4. 实验操作指导书。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实例,引发学生对体温调节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需要体温调节。
二、讲解体温调节的基本原理和方式(10分钟)1. 讲解体温调节的定义和重要性;2. 分析体温调节的基本方式:代谢产热、散热、蒸发散热等;3. 通过PPT展示生物体温调节的基本原理。
三、探究人类体温调节的机制(15分钟)1. 讲解人类体温调节的主要器官:皮肤、血管、皮脂膜等;2. 分析人类体温调节的机制:出汗、散热、血管收缩等;3. 展示实验:测量不同环境温度下人类的体温变化。
四、分析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体温调节策略(15分钟)1. 讲解生物在高温环境和低温环境下的体温调节方式;2. 分析寒冷环境下动物的体温调节策略:冬眠、体温减缓等;3. 展示实验:观察不同动物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体温变化。
五、总结与展望(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激发学生对生物体温调节的兴趣,展望下节课的内容。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练习题目,巩固本次课程内容。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生物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方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分析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体温调节策略。
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实验和案例分析,引发学生的兴趣,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人体的稳态之体温调节教案苏教版必修
人体的稳态之体温调节教案苏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体温调节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
3. 了解人体温度平衡的维持及调节方式。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体温调节的原理、机制及应用。
2. 教学难点:体温调节过程中各器官、系统的协调作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体温调节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利用图表、动画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体温调节过程。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资源:体温调节的相关图表、动画等。
2. 案例材料:生活中的体温调节实例。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人体稳态的概念,引出体温调节的话题。
2. 讲解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讲解体温调节的基本原理,阐述各器官、系统在体温调节过程中的作用。
3.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体温调节实例,让学生理解体温调节的实际应用。
4.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体温调节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和应用,分享讨论成果。
5. 总结与评价: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体温调节在人体稳态中的重要作用。
6.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探讨体温调节在其他动物中的特点和适应性。
2. 分析体温调节研究的新进展及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七、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体温调节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
3. 课后作业:分析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评估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清晰地讲解了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3.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体温调节的实际应用是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九、教学修改:1. 根据学生反馈和教学评估,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体温调节-苏教版必修3 稳定与环境教案
体温调节-苏教版必修3 稳定与环境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体体温的调节机制和影响因素。
2.掌握人体体温调节的方法和技巧。
3.了解环境对人体体温的影响,掌握适应环境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人体体温的调节机制;2.人体体温调节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人体体温调节的机制原理;2.掌握适应环境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1.组织学生观看相关视频,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人体体温调节机制;2.制定体温调节实验方案,让学生亲手体验和感受不同环境下,人体体温自动调节的过程;3.可以结合讨论或实验结果,组织学生展开探究,寻找适应环境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1.讲解人体体温调节机制的一些背景知识;2.引入实验:教师:我们现在要进行一个实验,体验人体的自动调节机制。
现在我们先来观看一段关于人体体温调节机制的视频。
第二步:观看视频1.观看视频;2.学生分组讨论视频中的问题和想法;3.整理讨论结果,并向全班汇报。
第三步:体验人体自动调节机制1.分组实验;2.将同学放置于不同环境中,观察和记录学生的体温变化;3.整理数据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第四步:探究适应环境的方法1.教师导入不同环境下如何适应的讨论;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五、课堂作业1.将实验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本中,并进行分析和总结;2.思考如何在生活中更好地适应环境;3.阅读相关文献,拓展知识面。
六、教学总结1.总结此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巩固;2.了解学生对此次教学的反馈意见;3.为下次教学做好准备。
七、教学反思此次教学方法相对灵活,通过实验和讨论积极引导了学生探索问题、发现规律的能力;同时,也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主观感受和思维习惯,使他们能够积极思考和交流。
但也存在着实验流程操作过于简单,没有附加控制变量等一些不足之处。
在下次教学中,可以更加注重细节,完善控制变量的要求,使实验得到更加准确的结果,达到更加理想的效果。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体温调节(共14张PPT)
练习
2)中暑的根本原因是
(B )
A、在炎热环境中偶尔着凉
B、环境温度过高,体内热量散发不出去
C、由于气温过高,人体出汗过多
D、人体不能适应外界气温的突然升高
• 下图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
题:
(1)从反射弧的各个环节看,①和②属于 传入神,经 ③和④属于 传出神,经皮肤血管、立毛肌等在反射弧中属 于________效__应_。器 (2)当环境温度较低时,皮肤血管会___收__缩____,骨骼肌 会 不自主收缩(,打甲颤状)腺分泌活动会_______。加强 (3)神经和激素都可以对体温进行调节,其中以__神__经__ 调节为主。
2)低于22℃时,可能导致死亡
3)高于41℃时,引起中枢神经系统障碍, 出现说胡话,神志不清等症状
4)高于43℃时,有生命危险
5)成年人体温每升高1℃ ,心率每分钟增 加10次,儿童可增加15次。
长时间处于寒冷环境,产热不足以补偿散热量,引起体温 降低.
(冻疮:皮肤血管持久性收缩引起)
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产热多而散热困难,引起体温升高.
人体的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中11对温觉敏感的温觉感受器22对冷觉敏感的冷觉感受器体温恒定的调节机制冷热冷觉感受器温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入神经传出神经传出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效应器效应器汗液汗液增多增多血管血管扩张扩张血流血流加快加快散热增加立毛肌立毛肌收缩收缩血管血管收缩收缩血流血流减慢减慢散热减少骨胳肌骨胳肌战栗战栗产热减少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增加增加体温恒定体温恒定甲状腺素甲状腺素增加增加神经体液调节产热增多?3
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在哪里? 下丘脑
温度感受器的分布和种类 分布:人体的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中 种类:1)对温觉敏感的温觉感受器 2)对冷觉敏感的冷觉感受器
高中生物 2.1.2 体温调节同步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3
2014-2015学年高中生物 2.1.2 体温调节同步导学案苏教版必修3一、目标导航1、学习目标体温调节的过程2、重难点重点:体温调节的过程难点:体温调节的过程二、知识网络三、导学过程1.体温是哪来的?产热的主要器官是什么?主要细胞器是什么?主要能源物质是什么?体温是机体代谢活动的结果,也是生命活动必需的条件体温因年龄、性别、活动量等不同而变化同一个人的体温昼夜有差别,不超过一度体温会有个体差异,不同年龄的人体温有差异,年轻者体温高于年老者产热的主要器官是骨骼肌和肝脏安静状态下以肝脏产热为主,运动时以骨骼肌产热为主,产热的主要细胞器是线粒体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2.散热的结构有哪些?散热主要由皮肤经传导、对流、辐射和蒸发完成3、分析在寒冷和炎热的环境中怎样调节产热与散热以保持体温的相对恒定(1).增加产热的生理活动有:骨骼肌会不自主地颤抖,皮肤立毛肌收缩,增加产热;有关神经作用于肾上腺促使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导致机体的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2).减少散热的生理活动有:几乎不出汗,以减少蒸发散热;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的血流量,以减少对流散热和辐射散热;皮肤立毛肌收缩,产生“鸡皮疙瘩”,缩小汗毛孔,减少热量散失4、体温调节机制是什么?是神经调节还是体液调节?神经调节的调节中枢在哪里?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弧实现的,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如下图体温的调节:(生理性调节)阐述:对体温调节的理解:(1)、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是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2)、人体产热:是物质氧化的结果由于代谢强度的不同,代谢旺盛的组织器官产热多;安静时产热最多的是肝脏,运动时产热最多的是骨骼肌(3)、人体散热:主要通过皮肤,分为直接散热(辐射、对流、传导)和蒸发散热直接散热:由皮肤毛细血管控制、舒张时血流量加大而增加散热,收缩时减少散热蒸发散热:由汗腺分泌汗液带走热和汗液蒸发带走热,发生在高温环境和剧烈运动时,蒸发散热是高温环境中主要散热途径立毛肌控制:收缩时,皮肤板结增厚,减少机体散热(4)、产热与散热相等则体温相对恒定,在整个产热与散热的生理活动中,是以神经调节为主,由神经和体液共同参与完成5、分析下列两个不等式:散热>产热、散热<产热时,人的体温将会怎样变化?分析其中的利与弊因为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是有限的,当长时间置身于寒冷环境中,机体产生的热量不足以补偿散失的热量,会引起体温降低;而在高温环境中过久,会因体内热量散不出去,导致体温升高6、体温过低与过高无论人还是动物,一旦体温出现过低或过高时,那肯定是生病了这是因为当人出现炎症、过敏、神经系统紊乱等症状时,人自身的新陈代谢发生变化,于是我们的体温升高,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发烧发烧是我们肌体一种自然的防御反应(低热:37.3--38.0;中热:38.1--39.0;高热:39.1--41.0) 发热后体温一般不超过40 ℃体温高于40 ℃,称为体温过高,体温高达44.5 ℃而能生存的已是罕见一般认为人的最高致死体温大约是45.5 ℃,这可能与蛋白质在45~50 ℃之间开始变性有关体温在35度以下,那就是体温过低一般早产儿以及全身衰竭的危重病人才会出现体温过低的现象人体能够忍受的高温极限是44°C,当体温上升到44°C时人将失去意志而在零下10°C至20°C时,保暖不良的人体开始出现冻伤7、体温的正常变动在一昼夜之中,人体体温呈周期性波动清晨2-6时体温最低,午后1-6时最高波动的幅值一般不超过1℃体温的这种昼夜周期性波动称为昼夜节律或日周期(circadian rhythm)女子的基础体温随月经周期而发生变动在排卵后体温升高,这种体温升高一直持续至下次月经开始这种现象很可能同性激素的分泌有关实验证明,这种变动性同血中孕激素及其代谢产物的变化相吻合体温也与年龄有关一般说来,儿童的体温较高,新生儿和老年人的体温较低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由于体温调节机制发育还不完善,调节体温的能力差,所以他们的体温容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而变动因此对新生儿应加强护理肌肉活动时代谢加强,产热量因而增加,结果可导致体温升高所以,临床上应让病人安静一段时间以后再测体温测定小儿体温时应防止哭闹此外,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进食等情况对体温都会有影响;环境温度的变化对体温也有影响;在测定体温时,就考虑到这些情况7.体温恒定的意义:(1)体温相对恒定是指体温在一个范围内变动(2)体温恒定是生命活动进行的必要条件(3)恒温动物能摆脱环境的限制,无论天气如何,只要体温恒定就能进行代谢活动(4)相对恒定的体温可以保证酶在最适温度下发挥催化作用四、达标检测1.(2014·平顶山期末)正常人在寒冷环境中,短期内散热量与产热量相比( )A.基本相同B.产热量多C.散热量少D.不能确定【解析】寒冷环境中人体通过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使体温保持相对稳定,即产热和散热基本相同。
人体的稳态之体温调节教案苏教版必修
人体的稳态之体温调节教案苏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理解体温调节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
3. 了解人体体温调节的实验方法和观察指标。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体温调节的定义和意义2. 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a. 温度感受器的作用b. 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c. 产热和散热的平衡3. 人体体温调节的实验方法和观察指标a. 实验设计b. 数据采集和处理c. 结果分析4. 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人体体温调节的实验方法和观察指标。
2. 难点:体温调节的神经和体液调节机制,实验结果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2. 实验法:指导学生进行人体体温调节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体温调节的意义和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结合示意图和实例进行说明。
3. 实验:指导学生进行人体体温调节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
4.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理解体温调节的神经和体液调节机制。
5. 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如感冒发热时的体温调节。
7. 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讲解评估:观察学生对体温调节原理和机制的理解程度,以及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2. 实验操作评估:检查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规范性,数据采集和处理的准确性。
3. 课后作业评估:通过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讲解了体温调节的原理和机制,实验方法是否清晰易懂。
2. 反思教学方法:讲授、实验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策略。
3. 反思学生反馈: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提高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体温调节
教学目标
1知识:体温的调节方式。
2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学习意识。
3能力:培养识别、理解图表的能力,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说明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人体稳态的基础知识,体温的调节方式。
教学过程
导入:无论春夏秋冬,我们的体温都保持37°C左右,这是人体产热和散热过程不断协调表现出的相对平衡。
机体是怎样保持这种平衡呢?
实施目标:
二、体温调节
(一)了解“体温”
讲解:在动物界,许多动物的体温是不恒定的,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等。
它们的体温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这些动物叫做变温动物。
变温动物通常通过一定的行为来调节体温,保护自身。
如鱼类通过在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改变栖息的场所来调节体温。
两栖类和爬行类通过冬眠来调节体温。
只有鸟类和哺乳类动物才获得维持自身体温相对稳定的能力。
人类具有较完善的体温调节机构,在一定条件下,能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人体体温的调节是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来完成的。
人的体温指身体内部的温度。
用直肠温度(36.9-37.9°C),口腔温度
(36.7-37.7°C),腋窝温度(36.0-37.4°C)来表示。
直肠温度最接近人的体温。
(二)提出问题
具有恒定的体温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致关重要的。
保持正常的体温是人体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
体温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严重时会导致人体死亡。
那么,人体是如何通过神经系统来调节体温的呢?
(三)自学讨论,弄清原理
我们知道,人体由于不断进行着新陈代谢,不断产生着热量,所以人体本身是一个产热体。
因此,人体的温度就决定于人体产生的热量能否及时地散发出去。
体温调节的核心问题就是产热与散热相互平衡的问题。
人体产热的部位有哪些呢?人体又是通过哪些渠道散发热量的呢?
带着这两个问题,请同学们阅读书本“积极思维”部分内容。
请学生就刚才的两个问题作答后教师小结:
1.产热部位:内脏(安静时)、骨骼肌(运动时),精神活动和进食也能影响产热量。
2.散热部位:皮肤(由血液循环带到皮肤)。
3.散热方式:直接散热和间接散热。
在对直接散热和间接散热作进一步介绍后,强调:环境温度决定散热方式;在特定的环境温度下,采用何种散热方式是由神经系统来控制的。
为了帮助学生了解神经系统对温度调节的控制,教师可根据“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画出下图协助讲解(见板书)。
生完成“分析1”
补充:
当环境温度升高到28℃~30℃以上时,汗液分泌增加;
当环境温度达到35℃以上时,主要靠汗液蒸发散热。
提问:人体体温相对恒定有何意义?
学生阅读,自学讨论后,选择几组派代表向大家介绍学习体会和讨论结果。
(四)运用原理,解决问题
提问:由于人的体温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人体由于某些原因(如:患传染病、严重外伤、烧伤等疾病)而大量产热,超过人的调节能力时就会发热。
发热对人体有害吗?人在高烧时食欲下降为什么呢?
学生交流讨论后,选择几组派代表向大家介绍讨论结果。
(五)教师小结,扩展知识
请几位学生回答后小结:发热是人体的一种防御性反应,有利于消除病原体,使人体恢复健康。
再问:根据以上的情况,发热是不是就没关系了,不用看医生了?
再请几位学生回答后小结:体温过高会引起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等的功能障碍,而且发热过程消耗大量的能量,对人体不利。
对高热病人必须进行降温处理,如头部冷敷、用酒精涂擦身体降温等。
五、板书设计
第六节体温的调节方式
一、体温
保持正常的体温是人体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
人体体温的调节是通过神经系统等的调节作用来实现的。
二、体温的调节
1.产热部位:内脏(安静时)、骨骼肌(运动时)
精神活动和进食也能影响产热量。
2.散热部位:皮肤(由血液循环带到皮肤)
3.散热方式:直接散热和间接散热
4.神经系统对体温的调节
(1)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兴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
(2)环境温度较高时:热感受器→兴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
枢→
三、发热
发热是人体的一种防御性反应。
四、习题与解析
1.课后作业
(1)正常的体温是人体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
人体体温保持相对恒定是通过神经系统等调节和过程相对平衡的结果。
(2)人体在安静时产热的部位主要是;运动时产热的主要部位是。
人体散热有和两种。
(3)直接散热是通过皮肤流经的血流量来调节的。
当外界温度高时,皮肤血管,血流量,皮肤温度,它与外界的温度差越大,散热就越。
(4)皮肤中调节体温的主要结构是()
(A)皮脂腺(B)汗腺(C)血管(D)表皮
2.参考答案
(1)新陈代谢,产热,散热(2)内脏器官,骨骼肌,直接散热,间接散热(3)舒张,大,升高,多(4)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