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建筑美与中国哲学宇宙观

合集下载

天坛的建筑特点

天坛的建筑特点

天坛的建筑特点天坛是中国古代敬神的重要场所之一,它位于北京市中心的东南部,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帝祭天之地。

这座庄严肃穆的建筑群体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天坛的建筑特点在于其独特的布局和精巧的结构,它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

首先,天坛的建筑特点之一是注重天人合一的理念。

整个建筑群体的布局在几何形状上呈现出完美的圆形,象征天地之间的和谐与统一。

从外部看,天坛的围墙是圆形的,以示天圆地方的观念;而在内部,有一个三层的圆形祭坛,分别是圆形的祈年殿、圜丘、祈谷地,从上至下依次递减,形成层次感。

这种建筑布局力求达到宇宙与人类之间互动的效果,凸显了中国古代人们对天地和谐统一的价值观。

其次,天坛的建筑特点是独创的木质结构。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木质结构被广泛应用,而天坛则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之一。

天坛的主要建筑都采用了优质的木材,如楠木、香樟木等。

这些木质结构具有优良的弹性和稳定性,能够抵御风霜雪雨的侵蚀,保证建筑的稳固性。

同时,这些木构件经过精巧的加工和榫卯结合,形成了宏伟的建筑形态。

木构件的运用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追求自然与人文融合的理念,也展示了中国木工技艺的卓越成就。

第三,天坛的建筑特点还在于其丰富的色彩应用。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色彩的搭配,在天坛中也不例外。

天坛的建筑表面采用了多种鲜艳的颜色,如黄、红、绿等,使整个建筑群体呈现出瑰丽多彩的景观。

这种色彩应用不仅起到了装饰作用,还具有象征意义。

比如,黄色被视为帝王的颜色,代表皇权和权威,因此在天坛的建筑中经常可以看到黄色的应用。

这些丰富的色彩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使整个建筑群体更加生动鲜活。

此外,天坛的建筑特点还包括对数学和天文的运用。

天坛的建筑群体严格依照数学法则和天文知识设计,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宇宙规律的理解。

例如,圜丘的直径是祈谷地的约3倍,正好构成了一个黄金分割的比例。

这些精确的计算和布局使得天坛的建筑在视觉上更加和谐,也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科学与艺术的并重。

天坛的科学原理

天坛的科学原理

天坛的科学原理The Temple of Heaven, also known as Tian Tan in Chinese, is a complex of religious buildings in Beijing, China. It is a UNESCO World Heritage Site and is one of the city's most famous landmarks.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the Temple of Heaven is unique and reflects the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ven and earth.天坛,又称天坛公园,是一处位於北京市区的古代建筑群。

其独特的建筑设计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关於天地之间关系的思想。

这个神圣的地方充满了文化和历史的厚重感,许多人到访这里都会感受到来自古代的悠远庄严。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people visit the Temple of Heaven is to appreciate the incredible architecture of the main buildings, such as the Hall of Prayer for Good Harvests, the Circular Mound Altar, and the Echo Wall. These structures were meticulously designed and built to symboliz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heaven and earth and to facilitate the emperor's communication with the gods.人们到访天坛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欣赏主要建筑物的不可思议的建筑风格,例如祈年殿、圜丘坛和回音壁。

北京天坛的宗教仪式与文化底蕴

北京天坛的宗教仪式与文化底蕴

北京天坛的宗教仪式与文化底蕴北京天坛是中国古代帝王祭天的重要场所,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其宗教仪式和文化底蕴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建筑风格、祭天仪式和文化底蕴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探究北京天坛的独特魅力。

一、历史背景天坛的建立可以追溯到明代,具体时间是公元1420年。

当时,皇帝朱棣为了祈求丰收和国泰民安,决定建造一个祭天的场所。

天坛的建设是中国古代帝王权力象征的体现,也是中国传统宗教信仰的一部分。

二、建筑风格天坛的整体建筑风格严谨而庄重,充满了古代中国文化的独特特色。

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祈年殿、圜丘坛和皇穹宇。

其中,祈年殿是一个庄重而壮丽的建筑,也是天坛的核心部分。

圜丘坛是一座圆形的祭坛,象征着天和地的交汇。

皇穹宇是圆顶建筑,是天坛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祭天仪式天坛的宗教仪式被视为祈求丰收和国家安宁的重要活动。

每年农历的农历八月底,皇帝会带领文武百官来到天坛,举行盛大的祭天仪式。

整个仪式充满了庄严、肃穆的氛围,祭祀行为被视为神圣而古老的。

四、文化底蕴天坛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

首先,天坛的建筑设计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家对天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解。

其次,天坛的宗教仪式反映了中国传统宗教信仰的重要价值观,如对天神的崇拜和对国家昌盛的期盼。

此外,天坛也是历史文化名城北京的一部分,向人们展示了中国古代帝王的威严和智慧。

总结:北京天坛的宗教仪式和文化底蕴体现了古代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它不仅是帝王祭天的场所,更是中国传统宗教信仰和价值观的重要象征。

天坛的建筑风格庄重而庄严,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天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解。

每年举行的祭天仪式,让人们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庄严。

天坛的存在,为人们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信仰与价值观的多样性和深度。

总之,北京天坛的宗教仪式与文化底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天地、生命和社会的理解。

它是中国传统宗教信仰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天坛的名词解释

天坛的名词解释

天坛的名词解释天坛,又被称为北京天坛祭天园,位于北京市的东城区,是一座古代祭祀用途的建筑群体。

它是中国古代帝王祭天、祈求丰收的重要场所,也是中国古代建筑与宗教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天坛占地面积约273.31公顷,园区内主要建筑有皇穹宇、圜丘坛、祈年殿等。

天坛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世界遗产,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的目光。

天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的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在位时,始建了这座雄伟的建筑群体。

而真正的祭天活动则要追溯到明成祖的父亲朱棣的时代,他在位期间,为了祈求天佑皇家,解除天灾,特意修建了天坛。

天坛坐落在南北轴线上,设计通透大方,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古代的帝王们相信,只有通过祭祀天地神明,才能使得天下太平,丰收如常。

因此,天坛的建筑格局以及祭祀仪式都非常重要,并且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和完善。

天坛的核心建筑是“皇穹宇”,它是一座圆形的祈年殿。

殿内供奉着明代时期的历代天子的牌位,表明他们对天道的虔诚。

皇穹宇的建筑概念独特,突出了“天”字的主题。

建筑师运用了大量的圆形元素,包括圆形的壁龛、圆形的金顶等,以体现对天地万物的敬意。

此外,皇穹宇的屋顶上镶嵌着各种吉祥图案,美轮美奂。

在这里,天子每年农历正月的第一天举行祭天仪式,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除了皇穹宇,天坛另一个重要的建筑是“圜丘坛”。

它是一座石栏围绕的大坛台,在古代以土山的形式呈现。

坛顶上有三层圆台,顶部最高处有一块圆形的石板,象征着天空。

在圜丘坛的顶部,是举行祭天祈福仪式的地方。

每年的夏至,天子都要在这里行祭仪式,祈求太阳的光明给予人民光明和温暖。

天坛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建筑设计以几何学和哲学思想为基础。

有趣的是,天坛的建筑设计充满了数学计算和神奇之处。

它的主要建筑物按照一定的比例和规律排列,使得整个园区呈现出一种和谐美感。

天坛的建筑和历史意义深远。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帝王祭天的场所,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每年,无数的游客和学者都会来到这里,欣赏和研究这座古老建筑群体的独特之处。

天坛到底有多美?被誉为“人间天庭”,东方玄学的深邃诠释

天坛到底有多美?被誉为“人间天庭”,东方玄学的深邃诠释

天坛到底有多美?被誉为“人间天庭”,东方玄学的深邃诠释要说中国最恢宏威严的建筑一定是故宫,最气势磅礴的建筑一定是长城,而最具有东方玄学和美学的建筑非天坛莫属。

很多人对天坛的印象就是这三层圆顶建筑的祈年殿,它确实美妙绝伦、独一无二,但真正的天坛更蕴藏着无处不在的玄妙与乾坤。

自古以来,人们对大自然、对天都充满了无限的敬畏与幻想,中国传说天空中心有三垣,是天皇大帝的都城,其上垣太微垣为天帝布政之所;下垣天市垣为天帝聚众贸易之所;而中垣紫薇垣则是天皇上帝的帝宫。

古代皇帝自称“天子”,也就是上天的儿子,所以天子祭天就成为了非常重要的仪式。

随着人们对天宫的幻想越来越具象,祭天的形式和场所也越来越盛大,天坛便这样诞生了,天坛就是人间再现的紫薇垣,因此有着“人间天庭”的别称。

这也是为什么天坛的面积比皇帝住的紫禁城还要大将近四倍,为了表现对“天皇上帝爸爸”的孝敬,“儿子们”自然要对“人间天庭”修建得特别用心。

作为“天地日月”诸坛之首,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的天坛经过明、清两代帝王的不断加建和改建,成为了我国古代王朝现存等级最高、最完整,也是最精美、最庞大的古代祭祀建筑群,在崇文区还没并入东城区之前,它占了崇文区1/4的面积。

不过天坛并不像天安门、故宫等皇家建筑建在中轴线上,而是在中轴线偏东一些,这是因为东南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皇家认为将祭天的场所设在都城的东南方,有利于皇帝和他统治的王朝。

天坛的建筑设计十分考究,无论是整体布局,还是单一建筑,无不反映着天地之间的关系。

天坛有两层围墙,呈“回”字形,北围墙成圆弧形,南围墙成直角方形,象征“天圆地方”,所以这围墙也叫“天地墙”。

我们如今熟知的祈年殿其实并不是祭天的,而是祈谷的,即祈祷五谷丰登,它和祭天的“圜丘”一北一南,由一条360米长的丹陛桥相连。

除了这两个重要祭坛,天坛里还有放置祭祀牌位的“皇穹宇”(回音壁的所在地)和“皇乾殿”、供皇帝祭祀礼前斋戒居住的斋宫、负责祭祀时礼乐演奏的神乐署,以及准备祭祀供品的神厨和宰牲亭,不过后几个地方不出名,很容易被忽略,但建得都十分讲究。

中国古代哲学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中国古代哲学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中国古代哲学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这种影响也延伸到了建筑设计领域,中国古代哲学对建筑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设计理念上体现出来,也在建筑结构和装饰上有所体现。

中国古代哲学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对建筑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

天人合一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

这种观念体现在建筑设计中,建筑师在设计建筑时会注重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尊重自然规律,追求与自然的和谐。

例如,古代的园林设计中常常采用自然山水、湖泊、花草树木等元素,营造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景观。

中国古代哲学强调阴阳平衡的观念对建筑设计产生了影响。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事物的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方面。

在建筑设计中,阴阳的观念体现在建筑的形式、结构和材料等方面的平衡。

例如,在建筑的布局中,前后左右需要相对平衡,以达到整体的和谐;在建筑的形式和材料选择上,需要考虑到阴阳的平衡,避免过于极端或失衡。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儒家思想对建筑设计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人伦道德和社会秩序的维护,这种观念在建筑设计中体现为注重建筑的功能和适用性。

古代的宫殿、庙宇等建筑都充分考虑到了使用者的需求和功能要求,追求实用与美观的统一。

同时,儒家思想还强调敬畏天地万物,尊重传统和历史,这种观念在建筑设计中体现为注重传统建筑风格和文化符号的运用。

道家思想对建筑设计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道家思想强调自然之道和无为而治,这种观念在建筑设计中体现为注重自然材料的使用和建筑的自然环境保护。

古代的道观、庙宇等建筑常常利用天然的材料,如木材、石材等,使建筑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同时,道家思想也注重建筑的简朴和空间的开放,追求宁静与和谐。

中国古代哲学对建筑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天人合一的观念使得建筑追求与自然的和谐;阴阳平衡的观念使得建筑追求形式和结构的平衡;儒家思想使得建筑注重功能和适用性;道家思想使得建筑注重自然和环境的融合。

浅述明清天坛建筑风格及其思想

浅述明清天坛建筑风格及其思想

浅述明清天坛建筑风格及其思想摘要: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拥有6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拥有文化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是一座有三千余年建城历史、八百六十余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历史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

其中天坛作为皇帝祭天的场所,其建筑风格和理念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建筑技巧和建筑思想珠联璧合的结晶。

关键词:天坛建筑风格天人合一一、考察经过一下北京西站,在乘坐出租车去往酒店的路上,看着北京城的蓝天白云让本来就很欢喜的心情变得更加雀跃起来,路边不管是豪华的商业建筑还是古老地道的四合院,都感受得到琉璃瓦的气息,十足的京城味。

安顿好行李之后,已是下午四点多,和同学一道在附近的胡同里找吃的,在一条名为鹞儿胡同的地方,和同学转悠了一会儿,见识了真正的胡同,有人力三轮车,红色的小木门,穿着白色背心遛狗的大爷,地道的北京儿化音,还有老北京酸奶、五角钱的老北京冰棍、豆汁儿和油条、嚼劲十足的老面馒头,各种甜食糕点……,一条小小的胡同,让我们见到了老北京人民生活的真实场景。

在这条胡同的尽头转了弯,又是一条比较宽阔的巷子,能容得下出租车穿行,又陆续穿过了几条胡同,发现虽然巷子多且都互相连接在一起,但并不是毫无章法,因为这些巷子几乎都是横平竖直的。

在北京问路,如果是问年纪大一点的老爷爷或是老奶奶,他们大都会告诉你往北走或是往南边去,这着实让我们一些南方来的同学找不着“北”。

北方人一般用东西南北来辩方位,而南方人一般讲前后左右,北方多平原,视野开阔;南方多山,地形蜿蜒曲折,这也算是一个由地形原因引起的文化差异吧。

吃完饭回到酒店,休息了一晚,第二天便正式开始了为期七天的考察。

第一站,理所应当的是故宫,之后的六天里,我们分别参观了景山、颐和园、圆明园、国子监、夫子庙、清华大学、八达岭长城、十三陵(定陵)、天坛、南锣鼓巷、毛泽东纪念堂、人民大会堂等地方。

参观故宫,让我领略到了皇家建筑的雄伟、富丽堂皇以及在古代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侵犯;在景山,爬到最高点向南俯瞰整个故宫,雄浑壮阔的故宫呈现在眼前,心中顿生豪迈之情;颐和园和圆明园都是著名的皇家园林,不过,在欣赏今日美丽的园林风光时,也为当初慈禧挪用军费修建颐和园的奢侈而感到愤怒,当亲眼在圆明园看到中学历史教科书的那幅残留的大水法时,心里的怒火仍然难以消减,然而,更让人难过的是,看到圆明园里那么多商业建筑,那么多的商铺,心里不觉得一阵发酸,虽然能理解这是充分利用资源,不过,心里总觉得那些商铺就像一个巨大的疙瘩,搁在心里不舒服。

浅谈天坛建筑中体现的天人观念

浅谈天坛建筑中体现的天人观念

浅谈北京天坛建筑中体现的天人观念摘要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明清北京天坛,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光辉典范,也是中国古代社会意识观念的一个缩影。

走近天坛,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古代天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

本文通过对天坛建筑和祭祀文化的解读,浅谈天坛中蕴含的以“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天人观念。

关键词:天坛,天人合一,回音建筑,天坛建筑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明清北京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后历经明清两代近500 年的不断完善,伴随着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辉煌,它不仅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光辉典范,同时也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意识观念的一个缩影。

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国家的存亡兴旺和上天的关系极为密切。

在一定的场所、以一定的形式寻求上苍的庇佑,以实现江山永固和风调雨顺是社会生活中的头等大事。

天坛便是承载这一形式、完成这一目的的场所。

通过对天坛的解读,可以折射出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内涵。

其中,我们还可以进一步了解古代天与人之间的种种微妙关系。

一、天坛与祭祀文化天坛由内外两重围墙环绕,整个建筑平面呈回字形,北面围墙高大,半圆形; 南面围墙略低,方形。

这是传承“天圆地方”说的古制,又寓意“天高地低”、“天尊地卑”。

1天坛建筑群落如同中国其他古建筑一样,由一根主轴线贯通。

这根主轴线上分布着南北两个主要的建筑群落,南部为圜丘坛,北部是祈谷坛,中间被一条高4 米,宽30 米,长360 米的“丹陛桥”连通。

人类社会的一切行为、制度、设施都受占统治地位的哲学宇宙观思想的制约。

同样,天坛建筑从形制到祭天时的供品也无不出自古人对“天”“地”的理解。

除了整体布局喻意天圆地方以外,古人称祭天坛为“圜丘”(音圆通圆),祭地坛为“方泽”。

明清祭天时的供品“苍壁”也依天圆之意,苍通青,为天的颜色; 璧是中间有孔的圆形扁平玉器,玉是石之精,石是天地之精。

敬献“苍壁”为祭天时必备的礼仪,象征将人们创造的财富呈报于皇天上帝,故祭天典礼也称作“苍壁礼天”。

天坛的建筑特点及美学意义

天坛的建筑特点及美学意义

天坛的建筑特点及美学意义
天坛是中国古代皇帝祭祀天地的重要场所,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

其建筑特点和美学意义如下:
一、建筑特点
1. 建筑布局:天坛的建筑布局非常精致,整个建筑群分为内外两个圆形区域,内圈为祭天区,外圈为祈年区,两个区域之间由环形的墙壁隔开。

2. 建筑材料:天坛的建筑材料主要采用木材和砖石,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三大圆形建筑,即祈年殿、皇穹宇和圜丘坛,这三个建筑都是由木材构成的。

3. 建筑形式:天坛的建筑形式非常独特,其建筑主要采用圆形和方形相结合的形式,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也表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圆地方”的思想。

4. 建筑装饰:天坛的建筑装饰非常精美,建筑上采用了大量的彩画、雕刻和金字招牌等装饰,这些装饰不仅美观,也富有象征意义。

二、美学意义
1. 宗教意义:天坛是中国古代皇帝祭祀天地的场所,其建筑和装饰都是为了表达对天地神明的敬仰和崇拜之情,具有深刻的宗教意义。

2. 历史意义:天坛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其建筑形式和装饰风格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3. 艺术意义:天坛的建筑和装饰非常精美,其采用的彩画、雕刻和金字招牌等装饰手法都是中国古代艺术的代表之一,具有重要的艺术意义。

4. 哲学意义:天坛的建筑形式和装饰风格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圆地方”的思想,这种思想不仅在建筑中得到了体现,也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

综上所述,天坛的建筑特点和美学意义非常丰富,其建筑形式和装饰风格不仅具有宗教、历史、艺术和哲学意义,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天坛古代祭祀之地皇权象征的圣殿

天坛古代祭祀之地皇权象征的圣殿

天坛古代祭祀之地皇权象征的圣殿天坛,位于中国北京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古代祭祀圣地。

作为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天坛不仅承载着人们的崇拜与祈福,更是地皇权象征的圣殿。

本文将从建筑结构、祭祀仪式以及历史意义等方面,全面探讨天坛作为古代祭祀之地的特殊地位与重要意义。

一、建筑结构的奇妙设计天坛的建筑结构十分独特,融合了中国古代宇宙观念、哲学思想以及宫殿建筑技艺。

整个建筑群分为内外两重环,外环代表天圆地方的天人合一,而内环则寓意神圣至尊的地位。

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天坛的核心建筑-圜丘坛。

圜丘坛高6米,用圆砖垒成3层,象征天、地和人的关系。

庄严壮观的气势,彰显了尊崇神明的态度。

二、祭祀仪式的庄重隆重天坛作为古代祭祀之地,每年都会举行隆重的祭天仪式。

这一仪式始于明代,以祈求丰收和国泰民安为目的。

当天,皇帝会亲自前往天坛祭拜。

整个仪式分为祭天、祭地和祭祖三个环节。

在祭天仪式中,皇帝会代表天子向上天祈福。

祭地则寓意着皇帝代表万民向地神致敬,祈求土地的庇佑。

最后,在祭祖环节中,皇帝会向先祖们表达崇敬之情,以示对祖先的感恩。

三、天坛历史意义的彰显天坛不仅仅是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的重要场所,更是中国封建帝王体制的象征。

天坛的建立,体现了统治者与天地神明的紧密关系,以及地皇权的合法性和至高无上的地位。

通过祭天仪式,皇帝向天称臣,祈求天神赐福,体现了权力与神圣的结合。

同时,天坛还成为国家集体记忆的象征,见证了中国古代帝王的崇高地位和功绩。

总之,天坛作为中国古代祭祀之地的圣殿,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其建筑结构的奇妙设计、祭祀仪式的庄重隆重以及历史意义的彰显,使得天坛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

如今,天坛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吸引着各地游客前来观赏与学习。

希望通过对天坛的深入了解,人们能更好地体验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的独特魅力,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天坛的建筑特点及美学意义

天坛的建筑特点及美学意义

天坛的建筑特点及美学意义
1. 天坛的建筑特点
天坛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古典建筑,与其他古典建筑相比,天坛的建筑特点有哪些呢?
首先,天坛的建筑都是有重山叠水的设计的,山水布局构筑出宏大的空间,满足空间的表达要求,使空间有层次感。

其次,天坛的建筑大多采用室内外相连的设计,突出中庭的感觉,使得空间能够充分利用,非常精细。

最后,天坛的建筑一般都拥有壮观的正门和殿堂,使之呈现出宏伟的视觉效果,从而展示着建筑的重要性。

2. 天坛的美学意义
天坛的建筑具有宏伟的外观,但它不仅仅是外观美,它还有深刻的美学意义。

首先,天坛是以“建筑艺术”的形式来表达社会的文化功能,它是建筑史上的精品,刻画了中国古老传统文化的精髓,把中国古代建筑的精粹发挥到最大程度,充分展示了天坛的建筑美学价值。

其次,天坛的建筑融合了古代与现代的风格,使之成为中国神秘的历史文化的象征,它不仅具有艺术美感和宗教文化仪式作用,而且能够传承传统文化,使人们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生活,更深刻地认识中国古代历史文化。

- 1 -。

建筑史论述题试论述北京天坛建筑的艺术特色

建筑史论述题试论述北京天坛建筑的艺术特色

北京天坛是我国古代皇帝祭祀神灵的场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它是我国明清时期建筑艺术的杰作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本文将从建筑的历史背景、总体布局、建筑形式和装饰艺术等方面对北京天坛的艺术特色进行论述。

一、建筑的历史背景北京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修建过程中融合了我国古代祭祀思想和宇宙观念。

天坛建筑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它代表了我国古代皇帝尊崇天地、帝王祭祀的权力象征和神圣仪式。

在地域文化以及宗教信仰方面也体现出我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总体布局1. 祈年殿祈年殿是天坛的主体建筑,是皇帝举行祭天的地方。

它呈圆形,寓意天圆地方,呈现了我国古代人对宇宙的崇敬和理解。

祈年殿的建筑结构复杂巧妙,屋顶覆盖着金碧辉煌的琉璃瓦,彰显了古代我国建筑的工艺水准。

2. 圜丘圜丘是天坛的主祭坛,呈圆形,象征着天的神圣。

圜丘的建筑结构十分美丽,传统的斗拱结构和精致的装饰无不展现了古代我国工匠的智慧和技艺。

3. 祈谷坛祈谷坛是天坛的辅祭坛,用来祭祀五谷之神。

建筑形式简约优美,外观圆形的祭坛体现出我国古代人对丰收的向往和祈求。

三、建筑形式1. 皇穹宇皇穹宇是天坛的标志性建筑,呈现出典型的我国式建筑风格。

它的屋顶呈圆形,象征着天空,整个建筑寓意着天与人的通联,展现了我国古代人对天文的敬畏和崇拜。

2. 祈年殿祈年殿的建筑结构是我国古代建筑工艺的精华之一。

它的设计巧妙,建筑材料精美,装饰艺术独特,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工艺的高超水准。

3. 协天门协天门是天坛的正门,其建筑形式充分展现了我国传统建筑的庄严和威严。

门前巨大的圆形石墩、高大而宽厚的墙体和斗拱结构都体现了古代我国建筑的气势恢宏和雄浑大气。

四、装饰艺术1. 彩绘天坛建筑的彩绘装饰形式多样,包括了宫廷画、颜色描金、漆画等多种表现形式。

这些彩绘图案以神话传说和宗教故事为题材,体现了我国古代人的审美情趣和宗教信仰。

2. 瓦当天坛的瓦当装饰精美,其造型多样,雕刻工艺精湛。

天坛-承载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髓

天坛-承载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髓

天坛设计天坛(见图1)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座落在皇家园林当中,四周古松环抱,是保存完好的坛庙建筑群。

天坛建筑群具有规划合理的建设格局,极富特色的建造形制,完备系统的建筑功能以及寓意深刻的设计内涵。

其建造设计极具时代特色,浓缩了史学、美学、伦理学、建筑学、声学、哲学、天文学等多方面的珍贵价值,堪称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精品之作。

本文将从天坛建筑群的主要建筑、布局、功能性、所体现的古代观念等方面阐释天坛的设计特点。

一、天坛建筑群的主要建筑1、祈谷坛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东西配殿、祈年门、神厨、宰牲亭、长廊,附属建筑有内外壝墙、具服台、丹陛桥。

祈年殿(见图2)是明清两朝历代皇帝祭天、祈谷和祈雨之地。

祈年殿外形恢弘威严、有擎天之势,静雅之中又带动感。

由28根金丝楠木大柱支撑,柱子环转排列,中间4根“龙井柱”支撑上层屋檐,12根金柱支撑第二层屋檐。

朱红色底漆上以沥粉贴金的方法绘有精致的图案,极具观赏性;其独特的三重檐攒尖式建筑结构也同样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

图1(天坛)图2(祈年殿)2、圜丘坛圜丘坛(见图3)主体建筑由三层台基组成,是举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场所。

在设计思维中巧妙的运用了声、力、美学原理,天心石(见图4)更是享有“亿兆景从”的美名。

主要建筑有圜丘、皇穹宇及配殿、神厨、三库及宰牲亭,附属建筑有具服台、望灯等。

图3(圜丘坛)图4(天心石)3、神乐署神乐署(见图5)位于天坛西外坛,为明清时期演习祭祀礼乐的场所,殿宇众多,环境优美。

图5(神乐署)二、由天坛造型特点看古代的天人观念无论在整体布局还是单一建筑上天坛的设计都反映出强烈的天人之间的关系。

天坛中的设计把抽象的“天”具体地物化成了可见可触的建筑。

以祈年殿为例,一句“三重蓝顶,一道圆墙,二十八柱,四海名扬。

”可以概括祈年殿的鲜明特点。

“三重蓝顶”说的是祈年殿是琉璃瓦圆攒尖顶的三重檐圆形大殿。

三重檐覆三色琉璃瓦,从上至下依次为蓝、黄、绿,分别代表昊天、皇帝和庶民。

中国传统建筑的建筑学思想与哲学

中国传统建筑的建筑学思想与哲学

中国传统建筑的建筑学思想与哲学中国传统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在建筑学与哲学的视角下,中国传统建筑融合了众多的建筑学思想与哲学,以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和哲学观念。

本文将就中国传统建筑的建筑学思想和哲学进行探讨。

一、天人合一的建筑学思想与哲学中国传统建筑的建筑学思想和哲学根植于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思想"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观念强调宇宙与人类的和谐关系,认为个体与整体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宇宙与人类是相互渗透的。

在建筑学中,这一思想得到了体现。

在设计中,中国传统建筑注重与自然的和谐。

建筑师运用自然元素,将建筑与周围环境相融合,使建筑与自然形成有机的一体。

例如,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假山、水池等元素都是根据山水意象创造而成,旨在与自然景观相结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建筑学思想。

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中国传统建筑倡导使用自然材料,如木材、石材和瓦片等,这些材料不仅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而且具有天然美观的特点。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建筑在建筑学思想和哲学上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观念。

二、阴阳五行的建筑学思想与哲学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概念,也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阴阳五行理论强调了宇宙和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事物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

这一理论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和构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布局上,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对称与平衡。

建筑师通过将建筑物划分为左右对称的部分,以及前后的主次关系,使整体呈现出和谐的结构。

这种布局方式既符合了阴阳的哲学概念,也使得建筑物在视觉上更加美观。

在构造上,中国传统建筑注重五行的运用。

木、火、土、金、水代表了五行的特征,这些特征在建筑的设计和施工中得以体现。

例如,建筑的承重构件多采用木材,象征着木的特性;建筑的色彩和装饰中运用金、水、土等元素,表达了五行的哲学观点。

三、宜则久的建筑学思想与哲学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建筑的寿命与耐久性,这也是中国古代建筑学思想和哲学的体现。

天坛建筑特点

天坛建筑特点

天坛建筑特点天坛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独特形式,其特点在于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丝绸之路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影响。

从外观到内部结构,天坛建筑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审美观念。

本文将探讨天坛建筑的特点,从其整体布局、建筑材料、装饰艺术和文化意义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天坛建筑的整体布局往往呈现出周而不比的形态。

这种布局方式被称为“天人合一”的理念,在整体造型上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追求。

天坛的中心是圆形的祈年殿,围绕其四周是一系列环形、方形和八角形的殿堂。

这种分层布局给人以升腾的感觉,同时也强调了祭祀活动的庄严和神圣性。

其次,天坛建筑所采用的建筑材料也是其独特之处。

天坛建筑大多选用上等的木材和石料进行建造,尤其是檀木和花岗岩。

这些材料不仅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还能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使建筑更加协调和谐。

同时,建筑师还注重利用材料的质感和纹理来增强建筑的美感和触感,使观者能够有更丰富的感官体验。

天坛建筑的装饰艺术也是其独特之处。

天坛建筑的外墙往往被绘有精致细腻的图案和文字,这些图案和文字大多以五彩斑斓的彩绘形式呈现。

绘画中以龙、麒麟、凤凰等瑞兽图案为主,寓意吉祥和祝福。

同时,建筑内部的天花板和壁画也是其装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装饰用具象、抽象的绘画手法来展示中国古代神话和历史故事,以及对天地神明的崇拜和敬意。

此外,天坛建筑还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天坛是中国古代皇帝祭祀天地神明的重要场所,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

在中国古代的理念中,皇帝是人间与天地之间的中介者,通过祭祀仪式来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的安定和繁荣。

因此,天坛建筑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古代中国皇权的象征,并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体而言,天坛建筑以其独特的布局、建筑材料、装饰艺术和文化意义,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瑰宝。

无论从建筑学的角度还是文化学的角度,天坛建筑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对天坛建筑特点的探索,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审美追求,进一步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天坛建筑美与中国哲学宇宙观

天坛建筑美与中国哲学宇宙观

天坛建筑美与中国哲学宇宙观中国哲学宇宙观思想高远恢宏,其精义是对在天地之间活动的人类言行提供一个根本方向性的指导,并最终达到一个人天合一的太和境界。

这一哲学宇宙观思想渗透在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而中国古代建筑是其物化的形式,其建筑中尤以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祈谷的北京天坛最为突出。

作为一个重要的祭祀场所,天坛以象征手法完美地表达了中国哲学宇宙观,以至使建筑与哲学思想、艺术形式水乳交融达到了共臻其美的境地。

一、整体布局与中国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 年)明初迁都北京之时,当时皇家实行天地合祭制度,故原名天地坛。

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 年),颁立京华四郊分祀天地的新祭祀制度,因而四年之后天地坛更名为天坛。

天坛由内外两重围墙环绕,整个建筑平面呈回字形①,北面围墙高大,半圆形;南面围墙略低,方形。

这是传承“天圆地方” 说的古制,又寓意“天高地低”、“天尊地卑”②。

天坛建筑群落如同中国其他古建筑一样,由一根主轴线贯通。

这根主轴线上分布着南北两个主要的建筑群落,南部为圜丘坛,北部是祈谷坛,中间被一条高4 米,宽30米,长360 米的“丹陛桥”连通。

南端的圜丘坛,是皇帝冬至时分祭天的场所,周围被两重矮墙环绕,内墙圆外墙方,又一次强调了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两重矮墙四面正中均辟棂星门,每组三门,共24座,是24节气的象征。

棂星,即灵星,又名天田星。

《辞海》曰:灵星主谷,祭灵星是为祈谷报功。

汉高祖刘邦始祭灵星,后来凡是祭天前先要祭祀灵星。

棂星门多用于坛庙建筑和陵墓的前面,门框为汉白玉石造,上饰如意形云纹板,有“云门玉立”之美称。

[1](142)双层围墙和双层云门重重拥立,覆以蓝琉璃筒瓦的围墙不高,只及肩耳,门上云纹飘逸似乎天上白云触手可及,烘托的是一种踏祥云登临天界的清朗感觉。

北端的祈谷坛,是皇帝孟春时分祈谷的场所,周围被方墙环绕,主体建筑祈年殿座落在圆形台基之上,仍是天圆地方宇宙观的表达。

该殿最初作为天地合祀之所,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 年),祭天地在中国所有祭祀活动中位列第一,故名大祀殿。

天坛建筑设计特色与成就

天坛建筑设计特色与成就

天坛建筑设计特色与成就成就天坛建筑浓缩了史学、美学、伦理学、建筑学、声学、哲学、天文学等多方面的珍贵价值,堪称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精品之作,它规划合理的建筑格局,极富特色的建筑形制,完备系统的建筑功能,寓意深刻的建筑内涵。

天坛是建筑和景观设计之杰作,朴素而鲜明地体现出对世界伟大文明之一的发展产生过影响的一种极其重要的宇宙观.许多世纪以来,天坛所独具的象征性布局和设计,对远东地区的建筑和规划产生了深刻影响两千多年来,中国一直处于封建王朝统治之下,而天坛的设计和布局正是这些封建王朝合法性之象征。

在天坛广阔的坛域内,除了古老的祭祀建筑外,最令人心旷神怡的就是那些历经沧桑依旧生机勃勃、茂密葱郁的古柏林了。

中国自古就在坛庙四周植松柏,以示尊崇。

天坛古柏是明清时期随着天坛的初建、扩建而栽植的,也有少数为元代所植,至今已有数百年的树龄,现颇具规模,坛内古柏达3500余株,集中分布在中轴线祭祀建筑的周围,为祭坛增添了无限的庄重和肃穆,营造出一片清幽静谧的园林景观。

天坛群体建筑设计特色:1中轴线布局2主体建筑与附属建筑相得益彰体量对比:祈年殿崇高孤兀地位对比:附属建筑远离主体主建筑与环境: 祈年殿高高在上,超然于林海之上,有超凡出生与天接近之感,除建筑外,遍植柏林,使建筑落于绿色之中,景观构图完美,建筑单体精美(祈年殿、皇穹宇)。

建筑尺度:天坛虽为祭天之所,却未象西方建筑那样一味地追求超大的建筑尺度,而是按照“百尺为形”的原则进行控制,即使是最高的祈年殿,绝对高度也不过38米。

然而,由于祈年门的欲扬先抑手法、三层台基的烘托积极层层渐收的三重檐攒尖顶的视错觉,使祈年殿获得了气势恢弘的尺度感和视觉效果。

四、天坛体现的"尚无思想"和"以少总多"的方法.绿化的大量运用和建筑的数量和体量上的少来充分体现“天”.通过主轴线来控制建筑.同时用扩大台基来表现建筑.不以形象取胜,而以境界取胜.有的节省,“无”上做文章,物质功能简单,精神功能复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坛建筑美与中国哲学宇宙观北京天坛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祭天建筑群之一,建于公元15世纪上半叶,坐落在皇家园林当中,四周古松环抱,是保存完好的坛庙建筑群,无论在整体布局还是单一建筑上,都反映出天地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关系在中国古代宇宙观中占据着核心位置。

同时,这些建筑还体现出帝王将相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

中国哲学宇宙观思想高远恢宏,其精义是对在天地之间活动的人类言行提供一个根本方向性的指导,并最终达到一个人天合一的太和境界。

这一哲学宇宙观思想渗透在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而中国古代建筑是其物化的形式,其建筑中尤以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祈谷的北京天坛最为突出。

作为一个重要的祭祀场所,天坛以象征手法完美地表达了中国哲学宇宙观,以至使建筑与哲学思想、艺术形式水乳交融达到了共臻其美的境地。

一、整体布局与中国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明初迁都北京之时,当时皇家实行天地合祭制度,故原名天地坛。

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颁立京华四郊分祀天地的新祭祀制度,因而四年之后天地坛更名为天坛。

天坛由内外两重围墙环绕,整个建筑平面呈回字形,北面围墙高大,半圆形;南面围墙略低,方形。

这是传承“天圆地方”说的古制,又寓意“天高地低”、“天尊地卑”。

天坛建筑群落如同中国其他古建筑一样,由一根主轴线贯通。

这根主轴线上分布着南北两个主要的建筑群落,南部为圜丘坛,北部是祈谷坛,中间被一条高4
米,宽30米,长360米的“丹陛桥”连通。

南端的圜丘坛,是皇帝冬至时分祭天的场所,周围被两重矮墙环绕,内墙圆外墙方,又一次强调了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两重矮墙四面正中均辟棂星门,每组三门,共24座,是24节气的象征。

棂星,即灵星,又名天田星。

《辞海》曰:灵星主谷,祭灵星是为祈谷报功。

汉高祖刘邦始祭灵星,后来凡是祭天前先要祭祀灵星。

棂星门多用于坛庙建筑和陵墓的前面,门框为汉白玉石造,上饰如意形云纹板,有“云门玉立”之美称。

双层围墙和双层云门重重拥立,覆以蓝琉璃筒瓦的围墙不高,只及肩耳,门上云纹飘逸似乎天上白云触手可及,烘托的是一种踏祥云登临天界的清朗感觉。

北端的祈谷坛,是皇帝孟春时分祈谷的场所,周围被方墙环绕,主体建筑祈年殿座落在圆形台基之上,仍是天圆地方宇宙观的表达。

该殿最初作为天地合祀之所,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祭天地在中国所有祭祀活动中位列第一,故名大祀殿。

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建圜丘坛,此后冬至大祀改在圜丘坛举行,大祀殿在后来被改建成大享殿,成为祈谷专用的殿堂。

清代时,乾隆认为“大享”之名与祈谷不符,遂命名“祈年殿”,并将三层屋顶全部换成蓝色琉璃瓦,与蓝天相应,喻意此处是皇帝专门祭天祈祷五谷丰登、天下太平的地方。

人类社会的一切行为、制度、设施都受占统治地位的哲学宇宙观思想的制约。

同样,天坛建筑从形制到祭天时的供品也无不出自古人对“天”“地”的理解。

除了整体布局喻意天圆地方以外,古人称祭天坛为“圜丘”,祭地坛为“方泽”。

明清祭天时的供品“苍壁”也
依天圆之意,苍通青,为天的颜色;璧是中间有孔的圆形扁平玉器,玉是石之精,石是天地之精。

敬献“苍壁”为祭天时必备的礼仪,象征将人们创造的财富呈报于皇天上帝,故祭天典礼也称作“苍壁礼天。

”。

中国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源远流长,自伏羲时代就已经产生,在距今5000年前的辽西红山文化遗址中已经发现了最早象征天地的天圆地方祭坛。

但是对天圆地方绝不可望文生义作具体形状的理解,即不可理解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它其实指的是测天量地的方法。

“天圆”指测天须以“圆”的度数、即圆周率来计算,古谓“三天两地”的“三天”指的即是圆周率;“地方”指量地须以“方”来计算,“两地”即“方”,指边长乘以边长。

数术学家陈维辉先生在《邹衍阴阳学说》一书中指出“规为天,矩为地,‘大环在上,大矩在下’表示天圆地方,规矩图数之来由。

”古人对伏羲、女娲氏的记载与留下的画像,均是以伏羲执规、女娲执矩和人首蛇(龙)身的形象传予后世的。

伏羲执规代表“圆”为测天之工具,女娲执矩代表“方”为量地之工具。

“天圆地方”告诉人们的是一个测天量地的方法,介于天地之间的人们以此“规矩”作准绳来安排人类方方面面的生活,于是昌盛兴隆,得而不失。

此外,伏羲执规、女娲执矩和人首蛇(龙)身的形象不但传达出天地的一般概念,同时一般概念贯穿下来还有阴阳、男女的概念,包含天、地具有绝对支配主宰而不可违的哲学思想。

因而,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思想,既表达的是天地的一般概念,又是一个有生
动形象和可以实际操作的测天量地的具体方法。

其落脚点是对生活在天地之间的人的关怀,它既有哲学一般通用的意义,又有可以计量具体操作的数学意义,是一个定性与定量相统一的哲学宇宙观概念。

天坛的建筑形制体现了中国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思想,中国古代统治者在承载这一思想的天坛中祭天正是为了不忘天地“规矩”。

连接圜丘坛与祈年殿的丹陆桥南低北高,祭天时皇帝从南天门进入,寓意先后有别方能步步高升,即冬至祭天崇天道在先,孟春祈大地五谷丰登、万物葱茏在后。

因此,体味古人对中国哲学宇宙观把握的用意,由南至北为天坛最佳游览路线。

古人为什么把冬至祭天放在先?古人根据对天的观测发现,从冬至这一天起太阳开始向北移动,天由阴转阳,万物复苏,所谓“一阳资始,万物更新”,总结为《易经》乾卦卦辞的一般理论,即是“乾,元亨利贞”,意思是乾为天,尊天顺从天道,于是就:元初安泰,亨通顺利,普受恩泽,永保太平。

这一重视初始尊天顺天以至会影响未来的思想,以围绕圜丘坛东南西北的四座坛门体现出来,它们分别是泰元门,昭亨门,广利门,成贞门。

就这样,中国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思想在天坛整体布局与具体的建筑构制中被传达、表现出来,成为后人取法天地而景仰的所在。

二、圜丘坛与中国宏观哲学思维方法
圜丘坛为三层同心圆坛,此为名副其实的天坛,故还有神坛、祭坛、祭天台、拜天台之称。

作为祭天之所的圜丘坛,其最独特之处是以远古露天郊祭为原型,所谓“郊天须柴燎告天露天而祭”。

它由三层圆形汉白玉石台叠落而成,整个造型简洁质朴,上覆天宇下承黄土,
披星戴月,“坛而不屋”,是人工建筑融入宇宙天地空间的极富想象力的构思。

坛四周遍布林木植被,环境肃穆,引人情接蓝天,融入于开放的宇宙大和、太和的广袤境界。

这种仰望苍天蕴怀辽阔宇宙视野的建筑形制,应该说与放眼宇宙的中国传统的宏观整体思维方法有关。

远古时代中国先人为了生存,最关心的就是环境,如日夜的更替,气候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均与天文学有关。

经过一个经验与知识的积累过程,古人从观测天文中产生出一种从宏观上把握事物的能力,在文明刚刚开始,距今大约6000—7000年以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这种能力就上升为自宏观而微观、自上而下的哲学思维方法。

这种思维方法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是绝无仅有的,与西方自下而上、自微观而宏观的思维方法截然不同。

有了这一宏观思维方法,我们的祖先就从被动求生本能的盲目行为迈入为生存求发展的主动生产时期,并使自身站在了一个历史的巅峰之上,以至后人在许多方面均很难企及。

形成的标志或者说从宏观上把握事物的理论就是易经与阴阳五行的思想。

在圜丘坛这一祭天的建筑中,描述立体宇宙图式的天数“九”因此而成为当仁不让的主角,它以其不断重复的音符,高奏着“苍璧礼天”的旋律。

坛面中心是“天心石”,圆形;其余均为扇形,依次以“天数”向外作辐射状倍增,寓意围绕在“天道”中央周围。

坛分三层,是天地人三才之意。

第一层从第一圈九块、直至第九圈“九九”八十一块白石成一个系列;第二层、第三层也各为九圈,直到最后一圈白石数为243(9×27)块。

整个排列按“周天”360度的天象,寓
意“九重天”。

栏板也含九数,如上层栏板七十二块,中层一百零八块,下层一百八十块,总共三百六十块,合历法周天三百六十度。

坛面上所有望柱及台阶数也是“天数”,反复强调有关“九”的天数象征意义。

圆坛第一层径9丈,取“一九”之意,第二层径15丈,取“三五”之意,第三层径21丈,取“三七”之意,以全一、三、五、七、九之满数,象征“一个都不能少”系统整体配合所达到的完满吉祥;三层径数相加等于45丈,符“九五”之尊,既是中正天子之位的象征,又合《易经》乾卦“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的理论概括,喻示八方四面,空间无限,前路无量,大吉大利。

这里,包容全体的博大胸怀与肯綮要中提领主旨的清醒认知在数字的表达中以巧妙的形
式完美而和谐地统一起来,令人折服,堪称举世无双。

圜丘坛就是这样以简洁的造型和数字体现出中国宏观哲学思维
方法,整个建筑于辽阔中放眼,放眼到整个宇宙,建筑造型“坛而不屋”,无有障碍,这样就有如天空北斗星指路一样不会迷失方向,掌握了根本的主动权;同时建筑构造又于具体数字中着手,脚踏实地在定量中确立位置,建筑造型与建筑构造融通相合,顶天立地,把握了这一定性与定量的宏观哲学思维方法就真正可以做到“东方不败”。

“天不变道亦不变”,在把这一宏观思维方法赋形而具体化的建筑形制中举行祭天仪式,就是对这种思维方法的接受与浸润,每年举行的祭天仪式由皇帝亲领参加然后昭告于天下,实则就是皇帝垂范于民的一种具有教育示范意义的哲学思维方法的宣传活动,千百年来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