阈下知觉广告(subliminal_Advertislng)

合集下载

消费者行为学第二章 知觉

消费者行为学第二章 知觉
第二篇 作为个体的消费者
重点研究消费者行为的内在动力,将考察那些别人看不见而对自己至关重要的个人的不同方面。
第二章 知觉
第三章 学习和记忆 第四章 动机与价值观 第五章 自我 第六章 个性与心理图式
第二章
第二章 知觉
产品、广告等营销刺激只有被消费者知觉才会对其行为产生影响。消
费者形成何种知觉,既取决于知觉对象,又与知时的情景和消费者
◆ 物理属性(颜色、形状、大小、软硬、光滑、粗糙等)
◆ 化学属性(容易挥发、溶解、气味、味道) ◆ 生理变化(疼痛、舒适、凉热、饥、渴、饱)
◆ 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 “感觉剥夺”实验
◆ 外部感觉
◆ 视觉 ◆ 听觉 ◆ 嗅觉 ◆ 味觉 ◆ 肤觉
◆ 内部感觉
◆ 运动觉 ◆ 平衡觉 ◆ 内脏感觉
视频:成龙A计划片段
知觉的种类
① ② ③ ④
空间知觉:对物体的大小、距离、形状、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时间知觉:对客观事物和事件的连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运动知觉:对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移产生的知觉。 错觉: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这种歪曲往往
带有固定的倾向。
知觉的基本特征

② ③ ④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② ◆
知觉的完整性: 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知 觉的整体性是知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依赖于刺激物的结构,即 刺激物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

整体与部分相互依存,整体由于个别。
(2)相似律。物理属性(强度、颜色、大 小、形状)相似的个体易被知觉为一个 整体。
先前的知识与经验密切联系。本章重点讨论知觉过程及影响知觉的因 素,同时探讨消费者对品质和购买风险的知觉。

阈下知觉和隐性广告的作用及启动效应研究_石文典

阈下知觉和隐性广告的作用及启动效应研究_石文典

阈下知觉和隐性广告的作用及启动效应研究石文典钟高峰(宁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银川,750002)鲁 直(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433)摘 要 采用2(组别) 2(有无指导语) 2(是否学习)的3因素实验设计对80名大学生进行施测,以研究阈下知觉和隐性广告的作用。

结果表明:阈下知觉和隐性广告不能单独起作用,阈上知觉作用非常显著;阈上和阈下启动效应明显。

关键词:阈下知觉 阈上知觉 启动效应 隐性广告1 引言外界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被人意识到,人们才能听清楚、看明白,这一强度就是意识阈限(t he threshold ofaw ar eness)。

低于意识阈限的刺激,人们不能清楚地意识到,但仍然会有反应,这种情形叫做阈下知觉。

刺激强度在意识阈限以下的广告,叫做隐性广告。

20世纪50年代,某些广告主开始考察隐性广告对消费者的影响,在新泽西的一家电影院里,在电影放映期间,把可口可乐和炒玉米的广告快速地闪现在银幕上,以至于观察者不能清楚地看到它们。

据说,在6个星期内,炒玉米的销售量提高了58%,可口可乐的销售量提高了18%。

此后,越来越多的人对隐性广告感兴趣,美国已有30多家 隐性广告 公司,为各厂家在电影中作 隐性广告。

然而,研究者不能重复这种结果。

尽管有一些证据证明阈下刺激可以影响情绪反应,却没有迹象证明阈下刺激可以影响消费动机或消费行为。

[1]最近有些证据显示,阈下知觉的作用是通过持续的长期的重复累积过程来实现的,而且要和阈上知觉结合起来。

实际上,阈下知觉只是起到了对阈上知觉的启动效应。

实验中很难把阈下知觉和阈上知觉分离开来,因为阈下知觉是无法直接测量的,只能通过行为反应来间接推测。

M erikle 与他的同事(2001)发现,阈下启动中能观察到典型的Stroop 效应,而阈上启动则观察到的是反转的Stroop 效应[2]。

Stroop 效应是指,在阈下启动中,被试对启动刺激的知觉是无意识的,由此所引起的对靶刺激的反应是自动的、不受控制的;而在阈上启动中,由于启动刺激被有意识地知觉到,使得被试可以根据启动刺激预期即将到来的靶刺激,因此,被试的反应是有目的的[3]。

阈下知觉广告

阈下知觉广告

20世纪50年代,在新泽西的一家电影院里,在电影放映期间,把可口可乐和炒玉米的广告快速地闪现在银幕上,以至于观察者不能清楚地看到它们。

据说,在6个星期内,炒玉米的销售量提高了58%,可口可乐的销售量提高了18%。

这是阈下知觉广告第一次的实验和应用。

在传播的过程中,阈下知觉广告往往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受众在接受信息时,可以同时收到主体和客体的信息。

受众在注意力集中的条件下,一般不会对客体产生不良印象,因而这一传播往往具有较强的麻消费者的心理解决了这方面问题。

在传播的过程中,阈下知觉广告表现出了其极强的渗透性,它以“隐性”的名义将信息隐藏于载体之内并与载体融为一体,以铺天盖地之势让受众防不胜防。

阈下知觉广告的表现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闪现式前面提到过的可口可乐的广告用的就是这种方法,在影院播放时,每隔5秒钟就会闪现3毫秒的广告刺激,而由于广告播放的时间只有几毫秒,速度太快,以至于根本无法达到观众的视觉阈限,所以观众,,也无法动态地变化,因此很多平面广告就在视知觉上下足了功夫。

其中,很多广告都利用阈下的性象征或者标的物来引诱顾客购买和使用产品或服务。

有一个例子,是钻石金酒(Gilbey's Gin)的广告。

可以看到,图中左边为原广告,其中右边那个杯子中的冰放大后(右图)看,会发41“隐藏”起来,视觉的呈现绝对是在观众的视觉阈限以上,只是在此过程当中,观众关注的是故事情节,而不是这些本应引起注意的背景商品。

也就是说,是观众自己把这些商品给“隐藏”起来,视而不见。

这种情况出现的次数很多,如某年的春节晚会上,朱军和冯巩表演的情景相声《笑谈人生》中,两人喝的啤酒一直是“喜力啤酒”;又如电影《天下无贼》中,佳能摄像机,长城润滑油,惠普电脑,诺基亚手机等品牌无数次地出现在镜头正中央。

还有些广告是通过人物。

如这种方式主要是通过广告语来实现的。

这类广告的广告语一般都是经过艺术修饰的能够使人发生联想并引发本能冲动的隐藏符号。

广告心理 期末复习

广告心理 期末复习

广告心理名词解释阈下知觉广告:刺激对感受器来说。

有一个可觉水平,即极限水平或阈限水平。

超过该水平是阈上刺激,低于该水平是阈下刺激。

通常的广告是阈上刺激。

因为只有阈上刺激,人们才可以看见它或听见它。

相反,对于阈下刺激人们觉察不到,却仍然会有反应,这种情形定义为阈下知觉。

很多广告都是采用阈下知觉。

采用这种方式的广告就是阈下广告。

条件反射的泛化:当受试者学会对某个刺激作特定反应时,这种反应不仅可以由原有的刺激所引起,还可以有类似的刺激所引起。

这种现象称作条件反射的泛化。

泛化的程度与两个刺激的相似有密切相关,即新刺激与原有条件刺激越相似,泛化越明显:相反,两者差异越大,泛化越小。

原型启发:原型启发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意指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而产生新的设想和创意。

原型启发是一种创新思维方法。

生活中所接触的每个事物的属性和特征在头脑中可形成“原型”。

原型指进行创造想象时对解决问题起启发作用的食物。

在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中,在许多场合下,是受到原型启发而成就的。

原型启发理论有助于人们更清楚的认识创造性的思维过程,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

联觉:联觉是由一种已经产生的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它是感觉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表现。

联觉现象遍及所有感觉,但是,个体之间的差异却很大:有人明显,有人不明显。

(联觉的特性对于广告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望梅止渴,色彩的联觉,甜美的歌声,宏亮的笑声等。

认知失谐:认知失谐通俗的讲,就是认知“反常态”。

在现实环境中,人们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事物,获得了许多经验和知识。

这些熟悉的事物、知识和经验,在人的大脑会形成一定的定势,也就形成了习惯性思维。

当熟悉的事物、经验和知识突然以一种反常的方式出现时,业已形成的思维定势会被破坏,出现认知失谐的现象。

(广告中经常使用的认知失谐的策略有“反时空”、“反常态”、“反比例”等。

)认知反应理论:P136该理论的基本要点是,当接受者接受和加工传播时所产生的思想会影响说服效果。

感知规律在广告中的应用

感知规律在广告中的应用

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指最近所获得的信息在 印象的形成中所起的作用较大, 它可以冲淡以前的信息所形成的 印象。
三鹿奶粉
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叫光环作用,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心 理现象。一般来说,客观事物往往具有多方面 的特征和属性,当人认为某事物的某一方面或 某一特点好时,就认为其他方面或特点也好; 如果认为其一方面不好,也会认为其他方面也 不好,这就是晕轮效应。
广告中的主观偏差
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 晕轮效应 刻板印象 移情作用
首因效应
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 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 的解释,形成先入之见,就是首因效应, 又叫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一旦形成以后,就会起到一个过 滤器的作用,凡是与第一印象一致的信息, 就会得到清晰的知觉,而与第一印象不一 致的信息,则可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知觉过程
定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的过程。其先决 条件是,对象与背景的刺激物之间必须要有差 别。 知觉过程的最终产物是对特定对象的认知,形 成该物体的完整映象。 对广告的启示:避免两可图形
知觉的特性及其在广告中的运用
1、选择性 知觉的超负荷
超出——排斥 选择的感受性 知觉的防御性
误导性广告
它借助于文字、图案等知觉线索,让人对特 定对象产生错误的理解。利用误导,使消费 者对产品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造成了负面 社会效应。
原因:语言往往带有多义性或模糊性、境联 效应、主体的期待心理
阈下知觉与植入式广告
下一页
1904
1915
1925
1930
1963
1971
B
感觉的三大规律
感觉适应
感觉适应是指感受器在同一刺激的连续作用下,感受性发 生变化。

阈下条件法

阈下条件法

阈下条件法1. 什么是阈下条件法阈下条件法(subliminal priming)是一种心理学实验方法,旨在研究无意识刺激对个体行为和认知的影响。

它通过在个体无意识下呈现刺激,来探究这些刺激对个体的潜在影响。

在阈下条件法中,研究人员将刺激以一种个体无法察觉的方式呈现给实验参与者,如通过极短且低对比度的闪烁,或将刺激与其他任务同时进行,以分散参与者的注意力。

这些无意识的刺激被称为阈下刺激(subliminal stimulus)。

2. 阈下条件法的原理阈下条件法的核心理论基础是“无意识加工”(unconscious processing)的存在。

根据心理学研究,人们的大脑会处理并存储无意识下的刺激,即使在没有意识察觉的情况下。

这些无意识加工的刺激可能对个体行为和认知产生影响。

阈下条件法通过在个体无意识下呈现刺激,试图揭示无意识加工的影响。

比如,研究人员可以在屏幕上以极短的时间内呈现一系列图片,其中一个被设定为目标刺激,而其他图片则是干扰刺激。

参与者无法察觉这些图片的存在,但他们的反应和认知可能受到目标刺激的影响。

3. 阈下条件法的应用阈下条件法在心理学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研究领域和应用:3.1 情绪研究阈下条件法可以用来研究无意识刺激对情绪的影响。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无意识刺激呈现正面或负面情绪的图片,然后测量参与者的情绪反应。

这种方法可以揭示无意识情绪加工的作用,并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情绪调节和情绪障碍。

3.2 行为研究阈下条件法可以用来研究无意识刺激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无意识刺激提高或降低个体的行为反应,以探究无意识加工对行为的调节作用。

这种方法有助于理解个体行为的潜在因素,并可以在广告、销售等领域中应用。

3.3 决策研究阈下条件法可以用来研究无意识刺激对个体决策的影响。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无意识刺激操纵个体对信息的处理方式,从而影响他们的决策行为。

这种方法可以用于探究判断偏见、意见塑造和消费决策等方面。

电影阈下知觉广告研究

电影阈下知觉广告研究

电影阈下知觉广告研究作者:许璐来源:《今传媒》2011年第12期摘要:阈下知觉广告可以看作是一种意识形态,它植入的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广告、商业、色彩与符号,从某种广泛的意义上来说,优秀的电影本身就是广告,因为它讲述的不仅是故事,它更表现的是关于情怀与胸怀的情感融合。

关键詞:阈下知觉;意识形态;电影;公益中图分类号:G2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12-0048-02阈下知觉广告是指,人们对一同呈现的画面总是优先注意重要的图形,这样就可以在人们不注意的地方投放广告。

所以利用差别阈限以下的刺激来做的广告指的就是阈下知觉广告,一般称为隐形广告或植入性广告[1]。

电影中阈下知觉广告的出现,给产品和品牌的传播打开了一条新的途径。

其隐性广告的植入应该在不影响影片艺术性的前提下,且同时影片的内容与意境、植入的方式和植入产品品牌的定位、品牌的受众群都要相互匹配,才能自然、潜移默化地对品牌巧妙的宣传。

这样才能使得品牌的知名度在目标受众中得到提升,更有力地保护了品牌的美誉度。

鉴于电影中的植入性广告已经被议论得很通透,所以本篇论文主要想讨论的是电影中的公益广告。

而这里的阈限就是我们的感同身受,差别阈限就是我们对于身边每一个细节的观察能力,阈下知觉广告其实就是我们的生活。

以下就从电影想要表现出的精神来分析电影中阈下知觉广告的公益气质。

一、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它主要是一个用来分析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力分配不公平、社会结构不协调的概念。

广泛的概念里包括了失业者、贫困者、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孤儿、单身母亲、灾难中的求助者、农民工、性工作者、精神病患者、同性恋者、心理障碍者等等。

大家都想为他们做出点什么,以此为他们的生存与发展腾出更开放的空间。

因此在整个社会都在倡导着要维护弱势群体的浪潮下,电影工作者理所应当地充当着先锋者的作用,予他们以真诚的关注与安慰。

众所周知的很多经典电影想要呼吁的都是对于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皮囊》里呼吁的是对暴露癖者与多毛症患者的理解与保护;《四月三周两天》里每个长镜头都在记录着未婚先孕少女的无助与苍白;《米克尔》讲述的就是一位遭到保守势力责难与攻击的同性恋者的政治奋斗史;《大象》里所有的悲剧其实都来源于人们对于自闭症、孤独症患者内心想法的漠视;就连《楚门的世界》在展示完媒介时代现代人娱乐至死的空虚本性之后,还展示了作为孤儿命运的悲戚。

阈下知觉广告(subliminalAdvertislng)

阈下知觉广告(subliminalAdvertislng)

阈下知觉广告(subliminal Advertislng)是在消费者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将产品图片、品牌名称或其他营销刺激物呈现给他们的一种技巧。

通过这种呈现,营销者希望消费者会在阈下水平对信息进行加工.并做出购买反应.避免消费者对传统广告侵入式营销的反感.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阈下知觉:在听觉,视觉或其他感觉阈限值之下产生的知觉。

阈下广告:在其他媒体背景上呈现极微弱或极短暂的广告的信息.有必要先得介绍心理学中的阈限概念,这是心理学感觉研究的一个基础,心理学认为人们无论视觉还是听觉(当然还有其他感觉),要使刺激对象被人们感觉器官感受到必须有一定的强度,比如声音,如果声音太弱人们是无法听见的,而那个刚刚能让人听到的声音强度就是听觉的阈限,同理刚刚能让人看见的光的强度就是视觉的阈限。

阈限之上的信息可以被人们获得,但是对于阈限以下的刺激人们是不是也会获得一定信息?答案是肯定的。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阈限以下的信息也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工。

阈下广告其实就是把广告中的某种刺激设置到人们阈限以下来进行诉求的.最早的研究很有意思,那是1957年在美国新泽西州的一个趣事,当时电影院正在播放一部电影,但是电影的胶片被处理过,加入了“请喝可口可乐”,“请吃爆米花”的广告语,只是这两条广告信息播放的时间是3/1000秒,非常快以至于人们根本就没有觉察到,但是比较实验前后电影院周围的可乐和爆米花销量人们惊奇地发现:爆米花销售上升了58%,可口可乐销售量上升了18%。

这说明阈限以下的信息也能达到说服的目的,从而可以作为广告诉求的手段,从此以后就涌现除了各式各样的阈限广告。

但是最后研究者想要再次重复这一实验,却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对于阈限广告是否有用,人们仍然在讨论。

2006/4/4阈下广告阈就像一个阀门把人的精神活动分成两个部分处于阀门上的精神活动是人们意识得到的,即意识活动;而处于阀门下的精神活动则是人们所意识不到的,即潜意识活动。

隐藏的说客——浅谈阈下广告

隐藏的说客——浅谈阈下广告

The "hidden persuader" --A study of the
subliminal advertising
作者: 王香甜[1];程艳[1,2]
作者机构: [1]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南昌330022;[2]上饶师范学院小教分院,江西上饶334000
出版物刊名: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页码: 58-61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4期
主题词: 阈下广告;心理阈限;说服效果
摘要:阈下广告是在消费者无意识的情况下将产品的图片、品牌名称或其他营销刺激物呈现给消费者的一种广告技巧,消费者对铺天盖地的广告信息的警惕与反感给阈下广告的发展带来了契机。

阈下广告通过操纵消费者的潜意识为广告带来了巨大的说服效果,但其在使用上也存在着法律、道德、实效性等一系列的限制性因素;应争取做到充分利用阈下广告的说服效果,但又不伤害消费者的情感。

阈下知觉广告(subliminal Advertislng)

阈下知觉广告(subliminal Advertislng)

阈下知觉广告(subliminal Advertislng)是在消费者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将产品图片、品牌名称或其他营销刺激物呈现给他们的一种技巧。

通过这种呈现,营销者希望消费者会在阈下水平对信息进行加工.并做出购买反应.避免消费者对传统广告侵入式营销的反感.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阈下知觉:在听觉,视觉或其他感觉阈限值之下产生的知觉。

阈下广告:在其他媒体背景上呈现极微弱或极短暂的广告的信息。

有必要先得介绍心理学中的阈限概念,这是心理学感觉研究的一个基础,心理学认为人们无论视觉还是听觉(当然还有其他感觉),要使刺激对象被人们感觉器官感受到必须有一定的强度,比如声音,如果声音太弱人们是无法听见的,而那个刚刚能让人听到的声音强度就是听觉的阈限,同理刚刚能让人看见的光的强度就是视觉的阈限。

阈限之上的信息可以被人们获得,但是对于阈限以下的刺激人们是不是也会获得一定信息?答案是肯定的。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阈限以下的信息也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工。

阈下广告其实就是把广告中的某种刺激设置到人们阈限以下来进行诉求的。

最早的研究很有意思,那是1957年在美国新泽西州的一个趣事,当时电影院正在播放一部电影,但是电影的胶片被处理过,加入了“请喝可口可乐”,“请吃爆米花”的广告语,只是这两条广告信息播放的时间是3/1000秒,非常快以至于人们根本就没有觉察到,但是比较实验前后电影院周围的可乐和爆米花销量人们惊奇地发现:爆米花销售上升了58%,可口可乐销售量上升了18%。

这说明阈限以下的信息也能达到说服的目的,从而可以作为广告诉求的手段,从此以后就涌现除了各式各样的阈限广告。

但是最后研究者想要再次重复这一实验,却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对于阈限广告是否有用,人们仍然在讨论。

2006/4/4阈下广告阈就像一个阀门把人的精神活动分成两个部分处于阀门上的精神活动是人们意识得到的,即意识活动;而处于阀门下的精神活动则是人们所意识不到的,即潜意识活动。

subliminal科学依据

subliminal科学依据

"Subliminal"(潜意识)一词通常用于描述那些在意识阈值以下,或者在有意识的觉察之外的过程或体验。

在心理学和认知科学中,它常被用来描述那些未被意识到的刺激或情境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和决策。

然而,关于"subliminal"的科学依据存在一些争议。

一些研究表明,潜意识过程确实存在,并且对我们的行为和决策有重要影响。

这些研究通常涉及实验条件,如快速呈现的刺激或无意识的刺激,以避免被试的有意识的干扰。

另一方面,批评者指出,潜意识过程的证据在科学界并不普遍接受,并且对实验结果的解释可能存在偏差。

例如,一些早期的研究方法可能存在一些潜在的偏差,如选择偏差、反应偏差等。

总的来说,关于"subliminal"的科学依据存在争议,但一些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研究提供了支持潜意识过程的证据。

然而,这些研究的结果需要谨慎解释,并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得到进一步验证。

消费者行为学中英基本概念

消费者行为学中英基本概念

消费者行为学核心概念的中英文对照表1.差别阈限differential threshold2.最小可觉察差别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3.韦伯定律Weber’s Law4.阈下知觉Subliminal perception5.知觉警惕perceptual vigilance6.知觉防御perceptual defense7.知觉地图perceptual map8.消费者行为学consumer behavior9.Role theory 角色理论10.重度使用者(频繁使用者) heavy user11.关系营销relationship marketing12.Global consumer culture 全球营销文化13.经典性条件反射classical conditioning14.非条件刺激Unconditional stimulus15.正强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16.光环效应halo effect17.刺激泛化stimulus generalization18.操作性条件反射instrumental conditioning19.条件刺激Conditional stimulus20.负强化Negative reinforcement21.Masked branding 品牌伪装22.刺激甄别Stimulus discrimination23.复兴品牌retro brand 24.心理需要psychogenic needs25.Utilitarian needs 功利需要26.Expectancy theory 期望理论27.Approach-approach conflict 双趋冲突28.终极价值观terminal values29.Consumption-specific values 消费特定价值观30.价值观列表list of values31.产品介入product involvement32.Approach-avoidance conflict 趋避冲突33.工具性价值观instrumental values34.Product-specific values 产品特定价值观35.绿色消费green consumption36.Avoidance-avoidance conflict 双避冲突37.大规模定制mass customization38.崇拜式产品cult product39.互动式营销interactive mobile marketing40.Cultural values 文化价值观41.Consumption microcultures 消费微文化42.Means-end chain model 手段目的链模型43.自我概念self-concept44.身份营销identity marketing45.Self-esteem 自尊46.延伸自我extended self47.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48.自我意象一致模型self-image congruence models49.Gender socialization 性别社会化50.形体意象body image51.品牌个性brand personality52.品牌资本brand capital53.Brand equity 品牌资产54.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系统values and lifestyle system55.生活方式lifestyle56.生活方式营销观点lifestyle marketing perspective57.身份文化status culture58.Symbolic community 象征性团体59.消费者群体consumer group60.联合品牌策略co-branding strategies61.认知一致性原理principle of cognitive consistency62.自我知觉理论self-perception theory63.社会判断理论Social judgment theory64.认知失调理论theory of dissonance65.得寸进尺技术foot-in-the-door technique66.多属性态度模型Multiattribute attitude models67.态度功能理论functional theory of attitudes68.Attitude toward to the advertisement 对广告的态度69.态度追踪attitude tracking70.按次计费pay-per-view71.Fake blogs 假博客72.Theory of trying 尝试理论73.Sleeper effect 睡眠效应74.Permission marketing 许可营销75.信息源可信性source credibility76.source attractiveness 信息源吸引力77.平衡理论balance theory78.双因素理论two-factor theory79.非真人的代言人——Nonhuman Endorsers80.文化含义cultural meaning81.Match-up hypothesis 匹配假说82.知识偏见knowledge bias83.Reporting bias 报告偏见84.Halo effect 晕轮效应85.广告疲劳advertising wear-out86.双因素理论two-factor theory87.支持性论述supportive arguments88.Refutational arguments 反驳性论述89.比较式广告comparative advertising90.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91.Peripheral route 外围路线。

隐藏的说客——潜意识广告研究

隐藏的说客——潜意识广告研究

隐藏的说客——潜意识广告研究隐藏的说客——潜意识广告研究隐藏的说客——潜意识广告研究The Hidden Persuader ——Research on Subliminal Advertising2009年11月9日隐藏的说客——潜意识广告研究一、阈下知觉广告定义二、阈下知觉广告类型三、植入式广告历史与形式四、植入式广告的影响因素五、植入式广告效果的评估洞察人性人心叵测显意识传播模式和潜意识传播模式把一只青蛙放进装有沸水的杯子,它会马上跳出来。

把一只青蛙放进温水并慢慢加热,开始它很舒适,等到发现水太热时,却已没有能力跳出。

温水煮青蛙:让消费者处于温水之中一、阈下知觉广告定义“阈下”(below the threshold) 在心理学中早已不是什么新鲜名词了。

“阈”,指的是“感觉的阈限”,人的感官只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做出反应。

只有在这个范围内的刺激,才能引起人们的感觉。

这个刺激范围及相应的感觉能力称之为感觉阈限(sensory threshold)和感受性(sensitivity)。

感觉阈限以下,即能够刺激人类感官的最低强度以下。

一、阈下知觉广告定义阈下知觉广告(潜意识广告或隐性广告)是在消费者无意识的情况下将产品图片、品牌名称或其它营销刺激物呈现给他们的一种广告技巧。

通过这种呈现,营销者希望消费者会在阈下水平对信息进行加工,并做出购买反应,避免消费者对传统广告侵入式营销的反感,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目的。

二、阈下知觉广告类型一)快速切换(Tachistoscopic Displays) ((二)对象背景反转,或称和谐幻像 (Figure-Ground Reversals orSyncretistic Illusions)(三)嵌入,植入,置入 (Embedding,Product Placement)(四)双关(Double Entrende)(五)背景声光学处理(一)快速切换1957 ,Packard在《隐藏的说客》一书中介绍的“吃爆米花”和“喝可口可乐”实验:一位动机研究者Jame Vicary在电影正常播放的时候,在一个活动的屏幕上每隔5秒以3/1000秒的速度呈现信息“请吃爆米花”和“请喝可口可乐”,在6周内,影院附近爆米花的销量增长了58%,可口可乐的销量增长了18%。

奶酪广告语

奶酪广告语

奶酪广告语篇一:Johnnolan奶酪广告Johnnolan奶酪广告Johnnolancheeseadvertising产品、广告等营销刺激只有被消费者知觉才会对其行为产生影响。

消费者形成何种知觉,既取决于知觉对象,又与知觉时的情境和消费者先前的知识和经验密切联系。

消费者知觉的影响因素Products,advertisingandothermarketingstimulionlyconsumerperceptionwi lltheiractionshaveanimpact.Theconsumersthe formationofwhatkindofperception,bothdependontheperceptionoftheobject, andclosetieswiththepreviousknowledgeandexperienceoftheperceptionofsit uationsandconsumers. consumerperceptionofinfluencingfactors??刺激的特性??背景与环境??消费者的特性(包括消费者的动机、知识、情绪与情感等)知觉的特性?Thestimuluscharacteristics?Thebackgroundandenvironment(context)?Theconsumercharacteristics?a(includingconsumermotivation,knowledge,emotionsandfeelings)?知觉的整体性:接近律,相似律,连续律,闭合律?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恒常性:大小知觉,明度和颜色,形状,方向?知觉的理解性?characteristicsofperception?perceptionofwholeness:closetothelaw,thelawofsimilarity,continuouslegal closurelaw?selectivityofperception?Theperceptualconstancy:sizeperception,lightnessandcolor,shape,directio n??understandingofperception一、展露阶段展露是指将刺激物展现在消费者的感觉神经范围内,使其感官有机会被激活。

阈下知觉广告

阈下知觉广告

20世纪50年代,在新泽西的一家电影院里,在电影放映期间,把可口可乐和炒玉米的广告快速地闪现在银幕上,以至于观察者不能清楚地看到它们。

据说,在6个星期内,炒玉米的销售量提高了58%,可口可乐的销售量提高了18%。

这是阈下知觉广告第一次的实验和应用。

在传播的过程中,阈下知觉广告往往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受众在接受信息时,可以同时收到主体和客体的信息。

受众在注意力集中的条件下,一般不会对客体产生不良印象,因而这一传播往往具有较强的麻消费者的心理解决了这方面问题。

在传播的过程中,阈下知觉广告表现出了其极强的渗透性,它以“隐性”的名义将信息隐藏于载体之内并与载体融为一体,以铺天盖地之势让受众防不胜防。

阈下知觉广告的表现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闪现式前面提到过的可口可乐的广告用的就是这种方法,在影院播放时,每隔5秒钟就会闪现3毫秒的广告刺激,而由于广告播放的时间只有几毫秒,速度太快,以至于根本无法达到观众的视觉阈限,所以观众,,也无法动态地变化,因此很多平面广告就在视知觉上下足了功夫。

其中,很多广告都利用阈下的性象征或者标的物来引诱顾客购买和使用产品或服务。

有一个例子,是钻石金酒(Gilbey's Gin)的广告。

可以看到,图中左边为原广告,其中右边那个杯子中的冰放大后(右图)看,会发41“隐藏”起来,视觉的呈现绝对是在观众的视觉阈限以上,只是在此过程当中,观众关注的是故事情节,而不是这些本应引起注意的背景商品。

也就是说,是观众自己把这些商品给“隐藏”起来,视而不见。

这种情况出现的次数很多,如某年的春节晚会上,朱军和冯巩表演的情景相声《笑谈人生》中,两人喝的啤酒一直是“喜力啤酒”;又如电影《天下无贼》中,佳能摄像机,长城润滑油,惠普电脑,诺基亚手机等品牌无数次地出现在镜头正中央。

还有些广告是通过人物。

如这种方式主要是通过广告语来实现的。

这类广告的广告语一般都是经过艺术修饰的能够使人发生联想并引发本能冲动的隐藏符号。

广告心理学知觉

广告心理学知觉
First poster - A man lying in the hot desert sand...totally exhausted and fainting. Second poster - man is drinking our Cola. Third poster- Our man is now totally refreshed. Then these posters were pasted all over the place "That should have worked," said the friend.
绝对的布鲁 塞尔:小男 孩用自己的 尿水浇灭了 炸药,保住 了城市。
绝对的伦敦: 唐宁街10号 英国首相府 的门框。
绝对的零下40度
绝对的气候: 气温图竟然 也呈现出绝 对伏特加的 酒瓶状。
绝对的罗马: 摩托车。
绝对的莫斯 科:红场一 角。
点子有三个层次
策略点子(SAY WHAT) —定义出要达成目的的核心(说什么) 创意点子(HOW TO SAY) —将无关的两个想法,或是两个元素做创新式 出乎意料的结合,从而让人以一种全新的角度 看一件事情(怎么说) 执行点子(SAY WELL) —技巧,“资产”和制作价值,帮助表达出创 意点子(说得好)
绝对的智慧: 伏特加使人 头脑清晰, 就像计算机 电路板一样 精确无误。
绝对的 “酷”:电 脑中的乱码, 口香糖粘在 鞋底上。
绝对的心理: 著名恐怖片 中杀人癖在 洗澡间里用 刀劈帘布。
绝对的细菌: 显微镜下的 细菌竟然也 呈伏特加酒 瓶状。
绝对的真实: 医生告诉病 人家属:病 人发病前肯 定喝了一大 瓶绝对伏特 加,有心电 图为证。
问题解答
“对广告加以剖析,了解其发挥功能的方法,判断其对社 会的反映,是一件极有趣的事。这也是一件危险的事,因为 我们所探讨的可能不是社会的奇思幻想,不是广告设计者的 奇思幻想,而是我们自己的奇思幻想。”

阈下知觉

阈下知觉

187商业故事BUSINESS STORYEducation·教育教学阈下知觉屈班(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心理学专业,加拿大 多伦多 M2J4A6)摘要:对于阈下知觉是否真实存在这一问题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一直是饱受争议的。

关键词:阈下知觉;实验;潜意识有些人认为这一现象从未被有根据地证实;因为这一概念本身就很模糊。

还有些人不同意这种说法,他们认为人们在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是被阈下知觉所影响的,或者说是被“一种在不知觉中就感知到物体的感受”(Perloff, R. M. ,2013)所影响,也就意味着在此过程中潜意识相比意识是更加重要的。

Huang and Murnighan (2010)做过一项支持阈下知觉存在的实验。

在他们的实验中,实验目标是为了检验潜意识的暗示是否在信任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他们认为潜意识的暗示会引发“具有冒险性的个人信任行为”(Huang and Murnighan, 2010)。

实验分为三部分。

大体来说,他们预测使用潜意识的暗示会影响实验者的信任行为(三个实验的方法基本类似,所以我会主要阐述第一个实验)。

在实验一中,104个本科生(35男,69女)被随机分配到三个小组--正面或负面的相关暗示和没有暗示(自变量)。

所有的实验对象首先被要求填写一份试卷调查;实验对象通过填写李克特量表的答案来反映出他们“对于信任的倾向性”(Huang and Murnighan,2010)。

第二项任务是给喜欢和不喜欢的人的姓名给予排名以及给出相对的理由。

之后,每个实验对象会被要求同时完成两个任务--数字与单词的计算工作。

在这个任务中,实验者仍被分为之前提到的三个小组中:正面的或负面的相关暗示和无意义的字母暗示(控制组)。

每个小组潜意识的暗示分别是实验者最喜欢的人的姓名,最不喜欢的人的姓名,和无意义的字母。

在下一项任务中,实验对象会得到五美元然后被要求将其以随便面值给予一个陌生人(因变量)。

陌生人会随机以三倍数目返还给实验者。

关于阈下刺激有效性的探讨

关于阈下刺激有效性的探讨

“阈下”就很好理解了,它指的就是感觉阈限以下,即能够刺激人类感官的最低强度以下。

从表面上看,既然阈下刺激存在于人类感觉阈限之外,通过实验表明不能引起人的感觉,那么阈下的刺激对人应该是无法产生影响的。

可是大量的心理学实际研究结果发现,阈下刺激对人仍然有很大的影响。

这些研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威尔逊在1979年所做的“两耳分听”实验:在实验中“受试者两耳各戴一个耳机,唯两耳机之声源不同;一耳机倾听一篇文章,并规定受试者必须随声逐句朗诵(如此设计旨在使其注意该耳讯息);另耳声源则是受试者从未听过的数段音乐曲调。

在如此设计的情境下,因受试者的注意力必须集中于一耳,对另一耳的声音,在意识上是无法觉察得到的。

因此,从心理历程的观点言,另一耳的曲调声音,可视为阈下刺激……该实验研究发现的结果是:如将实验时听过的三个曲调和另外从未接触过的三个新曲调混合呈现。

让受试者辨别何者在耳机中听过时,发现受试者的回答并不正确。

此点说明阈下刺激的影响并不明确,但如果改变问题的方式,让受试者从混合的六段曲调中,凭自己的感觉指出,何者听起来比较熟悉顺耳时,却发现他们辨别得相当准确。

此点说明了,阈下刺激不知不觉之中,仍然发生影响。

”(2)另外,通过仪器测量也能证明,人们在接受阈下刺激时虽然没有感觉,但却有一定的生理反应。

例如低于听觉阈限的声音刺激能引起脑电波的变化和瞳孔的放大等等。

(3)由此可见,通过实验的证明,我们能够确定阈下刺激对人类确实存在影响。

问题的关键只是这种影响到底有多大,是否足以改变人们态度和行为从而妨碍人们做出自主的选择。

传播行为中的阈下技术在承认阈下刺激能够对人产生影响的前提下,利用人类这种特殊的体验方式,传播有意设计和制作的特殊讯息以刺激人的阈下反映,试图影响人们态度倾向甚至选择与行动的技术就是阈下技术(subliminal techniques)。

可见,阈下技术是一种潜意识诉求,“即通过提供人所无法意识到的信息达到说服的目的。

实验12-1Stroop效应,无觉察知觉和盲视实验

实验12-1Stroop效应,无觉察知觉和盲视实验
二、实验仪器与实验材料 1、实验仪器:采用CRT显示屏(黑色背 景),计算机控制下的实验Stroop效应程序 或GenPsy中的Stroop效应实验程序,语音 报告用的麦克风和语音控制反应程序
实验 处理
1
2
3
45
6
7
8
......
1读数 字
12
14
54

75
81
19
48
.....
2读颜 色
12
• 实验材料:选取一组广告(20个),每个时间为30秒左右,内容较为 抽象(广告语和图片中不含有关广告产品的图片或词语,消费者不易 识别出广告产品是什么)。对各广告分别以5秒,10秒的间隔插入相 应阈下刺激,图片或文字。
• 下面举其中一个广告为例:
• 材料制作:原广告的画面是一组世界名胜的风景,凯旋门一艾菲尔铁 塔一金字塔一长城等,以连贯的方式依次呈现,如同在汽车中一路浏 览窗外的景色一样。最后从画面中跳出产品一轮胎,并出现一行广告 语“×××轮胎,让你畅行天下”,原来刚才的画面都是轮胎一路滚动 看到的风景。
• 实验材料截去原广告的最后部分,即整个广告既不呈现产品的画面, 也不呈现有关产品的任何文字信息。阈下刺激的内容为:其一,图片, 即该产品一轮胎的画面,轮胎大小约占屏幕的三分之一,居中,背景 用白色,整个图片清晰明了。其二,文字“轮胎”(100号黑体字), 位置居中、背景为白色。具体呈现方式分别为:A、B、C三组呈现图 片,插入图片分别在播放5s、10s、15s时呈现;D、E、F三组呈现文 字,插入文字分别在播放5s、10s、15s时呈现。插入图片和文字呈现 的时间均为30ms。G组为控制组,不插入任何图片或文字。
ABC三组呈现图片,DEF三组呈现数字,插入图片 和文字呈现的时间均为30毫秒,G组为控制组,不 插入任何图片和文字。

浅谈“阈下刺激”原理下的电影植入式广告

浅谈“阈下刺激”原理下的电影植入式广告

作者: 赵琳[1]
作者机构: [1]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上海200444
出版物刊名: 艺术科技
页码: 281-281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5期
主题词: “阈下刺激”;植入式广告;植入形式;问题研究
摘要:新媒体环境下,广告市场的品牌投放日趋饱和,广告受众逐渐显现出愈来愈明显的回避心理与逆反倾向。

基于以上背景,根据“阈下刺激”原理衍生出的植入式广告应运而生,这一形式在消费者无意识下将品牌名称、实物图片或其他营销刺激物等信息潜移默化地呈现出来,达
到“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

本文结合植入式广告在电影中的具体应用,深入分析了道具植入、场景植入、对白植入、音效植入等植入形式,进一步探讨了现阶段植入式广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植入式广告”的繁荣与发展提供了可参考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阈下知觉广告(subliminal Advertislng)是在消费者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将产品图片、品牌名称或其他营销刺激物呈现给他们的一种技巧。

通过这种呈现,营销者希望消费者会在阈下水平对信息进行加工.并做出购买反应.避免消费者对传统广告侵入式营销的反感.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阈下知觉:在听觉,视觉或其他感觉阈限值之下产生的知觉。

阈下广告:在其他媒体背景上呈现极微弱或极短暂的广告的信息。

有必要先得介绍心理学中的阈限概念,这是心理学感觉研究的一个基础,心理学认为人们无论视觉还是听觉(当然还有其他感觉),要使刺激对象被人们感觉器官感受到必须有一定的强度,比如声音,如果声音太弱人们是无法听见的,而那个刚刚能让人听到的声音强度就是听觉的阈限,同理刚刚能让人看见的光的强度就是视觉的阈限。

阈限之上的信息可以被人们获得,但是对于阈限以下的刺激人们是不是也会获得一定信息?答案是肯定的。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阈限以下的信息也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工。

阈下广告其实就是把广告中的某种刺激设置到人们阈限以下来进行诉求的。

最早的研究很有意思,那是1957年在美国新泽西州的一个趣事,当时电影院正在播放一部电影,但是电影的胶片被处理过,加入了“请喝可口可乐”,“请吃爆米花”的广告语,只是这两条广告信息播放的时间是3/1000秒,非常快以至于人们根本就没有觉察到,但是比较实验前后电影院周围的可乐和爆米花销量人们惊奇地发现:爆米花销售上升了58%,可口可乐销售量上升了18%。

这说明阈限以下的信息也能达到说服的目的,从而可以作为广告诉求的手段,从此以后就涌现除了各式各样的阈限广告。

但是最后研究者想要再次重复这一实验,却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对于阈限广告是否有用,人们仍然在讨论。

2006/4/4阈下广告阈就像一个阀门把人的精神活动分成两个部分处于阀门上的精神活动是人们意识得到的,即意识活动;而处于阀门下的精神活动则是人们所意识不到的,即潜意识活动。

潜意识活动虽然人们意识不到,但它对人的心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最早进行潜意识诉求实验的是美国学者维克利。

他于1957年在美国新泽西州的一家电影院里,在电影正常播放的时候,在一个活动的屏幕上每隔5秒以3/1000秒的速度呈现信息“请吃爆米花”和“请喝可口可乐”。

这样快的速度呈现信息,可以说观众是丝毫觉察不到的,观众在意识层面上是没有主动地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

但它的结果却是令人出乎意料的——影院周围的爆米花和可口可乐的销售量分别增加了57%和18%。

这说明了这些广告信息是进入观众的潜意识当中,是潜意识的力量勾起了观众的购买欲望,从而做出了购买爆米花和可口可乐的行为。

由于担心阈下广告被不正当的使用,比如用于酒业可能引起人们酗酒,所以在许多国家都明令禁止使用阈下广告。

虽然阈下广告没有得到推广,但大量研究证明,人们确实对阈下刺激作出了反应。

其他变相的阈下潜意识诉求却经常出现于媒体中,而且往往收到良好的效果。

比如美国获纽约广告金奖的一则宣传汽车轮胎的电视广告,画面中没有直接打出轮胎的镜头,而是一位运动员穿着一双旧运动鞋在山上跑,跑着,跑着,鞋面跑开了几道口子。

运动员无可奈何地脱下破鞋,只见鞋底完好无损,崭新如初,鞋底中间却出人意外地印着那家汽车轮胎公司的轮胎商标,消费者看后,不知不觉地记住了广告中所宣传的产品。

这则广告中汽车轮胎的信息虽然只是以很快的速度显示了一下,读者、观众还没来得及探感到这些刺激,但他们却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在他们的潜意识当中牢牢地记住了广告诉求的内容。

个人说明:关于阈这个概念:18世纪赫尔巴特提出了意识阈的概念,意识阈的意思是,任何时候占意识中心的观念只容许与它自己可以和谐的观念出现于意识上,而将与它不和谐的观念抑制下去。

意识并不是全部心理生活,在意识阈限以下,称为无意识活动。

关于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弗洛依德认为意识是由不同意识水平的三个部分所组成即无意识(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

意识是最表层的部分,它由人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组成。

它的特点是逻辑性、时空规定性和现实性。

无意识(潜意识)则是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和本能有关的欲望。

这些原始冲动、本能多数不容于风俗、习惯、道德、法律而被压抑到意识阈之下而成为不被意识到的潜意识。

人的潜意识就像一个大仓库,包含着许多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及各种欲望,而各种欲望以性欲为主。

前意识则处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前意识由那些不能立即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可以意识到的主观经验组成。

此外,前意识还扮演“检查官”的作用,它不许那些与社会道德不容的原始欲望和本能冲动,及使人产生焦虑的不良情感进入意识,而把它们压入潜意识当中,把意识和潜意识隔开。

所以可以这样理解,潜意识是"人性本恶"的1种理论依据.广告诉求利用潜意识理论的意义:潜意识诉求有利于消费者在接受信息时减少心理能量的消耗.美国广告研究的先驱史考特教授归纳出使广告引人注目的六大法则:干扰越少则诉求力越强;诉求力的强弱决定于是否能直接唤起人内心的注意;强烈的视觉对比带来较高的注目度;易读易懂的内容可以提高诉求效果及注目度;广告的出现次数会影响注目度;注目度的高低取决于广告引起感受的强弱。

史考特的法则对广告表现、媒体投放和文案写作都有重要的意义。

史考特的法则对广告表现、媒体投放和文案写作都有重要的意义。

特别是其第一法则主张的“干扰越少”和第四法则主张的“易读性”。

一个实验证明了他的法则:先将有4个字母的卡片给被试看1/25秒,结果,他完全能记住这4个字母。

接着,将多加了4个字母的卡片再作测试,这时被试还是只能答出4个字母,并且无法正确记住内容。

当继续增多卡片上的字母至12个时,被试依然只记住4个字母,而记住其中特定的4个字母的可能性随之减小。

这个实验说明,干扰的信息越多,广告的主要诉求点就越弱,其背后隐藏的原因是因为人的认知能力的有限性。

人们在对广告的认知活动中,常常都是被动地接受广告信息的,人们一般不期望从广告宣传中得到什么有利于自己的知识,只不过是因为广告本身的吸引力或别的原因(如果刚好打算买某种商品)他们才会注意广告。

一般情况,受众不会费力去进行有关广告的认知活动——因为要消耗心理能量。

所以我们不但要考虑如何精简广告信息而且要考虑如何让人们轻松地接受广告信息。

潜意识的诉求方式在这里可以充分发挥它的优势——既然广告信息不易从人心理的“前门”——意识进入,那么可以悄悄地从人心理的“后门”——潜意识进入,这样人们虽然没有在广告认知上投入多少精力,但却不知不觉地接受了广告信息。

按照潜意识理论,潜意识是被压抑的欲望、本能冲动。

非理性、冲动性、非逻辑性、非时间性、不可知性、非语言性等是潜意识的特点。

这些东西总要按着快乐原则去追求满足。

我们不能因为人们没有意识到这些东西而忽略它们的存在,相反它们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基础和人类外部行为的内动力。

许多广告的成功,在于它诱发了很多人没有注意到的、同类产品广告中没有说出来的消费者的潜在需要。

在消费者的购买活动中,大部分是潜在需要在发挥作用。

据美国有关资料表明,消费者72%的购买行为是受朦胧欲望所支配的,只有28%的购买行为是受显现需要制约的。

例如,顾客到商店购买商品,常常没有明确具体的购买目标,走走看看,遇到合适的商品才购买。

在这里一则商品广告的成功与否通常看它是不是引发了消费者内心的潜在需要。

如中国与西文不同,中国人特别重视仁爱、亲情,是非观的道德化与人情化倾向十分突出。

广告活动中人情道德化最直接的表现是“爱”,以“爱”作为广告的基本诉求,也最容易打动消费者的心弦。

如“鄂尔多斯羊绒衫,温暖全世界”所以说尤爱逛街女性是受潜意识广告所影响的1大消费群体.关于潜意识在广告中的作用:广告诉求方式指广告制作者运用各种方法,激发消费者者的潜在需要,形成或改变消费者的某种态度,告知其满足自身需要的途径,促使其出现广告主所期望的购买行为。

广告宣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消费者对广告主的产品的选择,尽管广告所宣传的产品多种多样,但是它总是通过诉求对象来宣传的,所以对消费者的心理是否有很好的把握将关系到广告是否成功。

“科学的广告术是遵循心理学法则的”(广告界流行语)。

广告信息的传播一般都带有强制性,消费者每天面对的是庞大的广告信息,他们不可能在意识层面上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人们对那些对自己工作、生活至关重要的信息已感到难以对付,更何况是广告信息呢。

于是在消费者意识当中对广告信息总是有一种强烈的抵触情绪。

潜意识诉求便成了许多广告制作者的一种策略,其目的是让消费者在毫不费劲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接受广告信息。

潜意识诉求的另外一个作用是激发消费者的潜在需要。

对于潜意识,许多心理学家对它进行过解释,利用好这些解释对我们进行广告诉求有很好的帮助。

消费者是盲目的,我们不需要知道消费者们需要什么,我们仅仅需要知道他们的需求.准确的讲,1957年的那个实验并不完美,这个并不完美的意思是说,它在操作过程中所处的条件并非"理想状态",至少没有牛顿第1定律的验证中那么"理想".造成爆米花和可口可乐销售量增加的原因也可能是那天兜售爆米花的服务员穿的超级性感,或者那天可口可乐推出了"购买可口可乐,赠送魔兽世界刮刮卡"之类的活动...不过从各国明令禁止使用阈下广告看来,大家还是对于这种可能是万恶之源的广告形式报以宁可信其有的谨慎态度.关于目的:利用潜意识进行广告诉求成了许多广告人的一种策略,其目的是为了让消费者轻松地接受广告信息,并激发他们内心深处潜在的需要。

结合这种解释与那则汽车轮胎广告,以及为了让消费者轻松的接受广告信息的诉求目的,这种"变相的阈下潜意识诉求"倒是值得1提的.每个人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都会出现或看到这种现象,与一个口音较重的人交谈时,不是努力去听清楚对方讲的话,而是设法避开与他交谈,或是听而不闻;看到难懂的文章,不是努力去理解,而是先把它搁置一旁;在听人说话时,如果对方的声音太小听起来费劲,则干脆不听;在看书学习时,阅读材料字体太小,字迹模糊,不易看懂,则干脆不看。

总之,当需要投入较多精力去倾听、去阅读时,人们常常设法避开。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在接受信息时,常常按“认知最省力原则”进行的,这样才能尽量减少自己的心理能量消耗。

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大量的广告信息,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是不会可以去注意这些广告信息的.所以,"让消费者轻松的接受广告信息的诉求目的"变成为广告从业人员的1个很好的努力方向.作为电影这一普遍的娱乐形式变成为了潜意识广告的突破口...-----------------------待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