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断和治疗标准

合集下载

中国哮喘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版)

中国哮喘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版)

中国哮喘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版)简介本文档旨在提供2023年版的中国哮喘诊断与治疗指南。

本指南将介绍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为医生和医疗团队提供指导,以改善中国哮喘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

诊断标准根据最新的研究,中国哮喘的诊断应参考以下标准:1. 病史采集:包括哮喘症状的持续时间、发作频率和触发因素等。

2. 肺功能测试:通过肺功能测试评估患者的呼气流速和肺活量等指标。

3. 过敏原和气道炎症指标测定:通过皮内过敏原测试和气道炎症标志物的检测来评估患者的过敏源和炎症水平。

4. 其他检查:如胸部X光或CT扫描等,以排除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的可能性。

治疗方案针对中国哮喘患者,治疗方案应考虑以下要点:1. 教育与自我管理:患者应接受关于哮喘病理机制、触发因素和日常管理的教育,以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2. 综合治疗策略: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免疫疗法、康复锻炼等综合措施。

3. 药物治疗:使用合适的药物,包括局部和全身用药,以控制哮喘症状和减少炎症反应。

4. 药物剂型选择: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和用药依从性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如吸入器和口服药物等。

5. 治疗评估与调整:定期评估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并根据需要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

进一步研究方向本指南还提出了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以完善中国哮喘的诊断与治疗:1. 基于人群的流行病学研究,以更好地了解哮喘的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

2. 新药物的研发与应用,通过开发更有效的药物来控制哮喘症状和减轻炎症反应。

3. 科学的临床试验设计,以获得更可靠的治疗效果评估和指导。

4. 建立哮喘病例登记系统,用于对治疗效果的长期跟踪和分析。

结论中国哮喘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版)提供了针对中国患者的最新诊断和治疗方案。

通过合理的治疗策略和药物选择,希望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减少哮喘相关的医疗负担。

指南还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以不断优化哮喘的诊断与治疗。

哮喘的中西医治疗

哮喘的中西医治疗

哮喘的中西医治疗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包括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平滑肌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以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其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后缓解,同时伴有可变的气流受限和气道高反应性,随着病程的延长可导致一系列气道结构的改变,即气道重塑。

根据临床表现,哮喘可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

治疗哮喘的药物可以分为控制药物和缓解药物:(1)控制药物:需要每天使用并长时间维持的药物。

这些药物主要通过抗炎作用使哮喘维持临床控制,其中包括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全身性激素、白三烯调节剂、长效β2-受体激动剂、缓释茶碱、色甘酸钠、抗IgE单克隆抗体及其他有助于减少全身激素剂量的药物等。

(2)缓解药物:又称急救药物,这些药物在有症状时按需使用,通过迅速解除支气管痉挛从而缓解哮喘症状,包括速效吸入和短效口服β2-受体激动剂、全身性激素、吸入性抗胆碱能药物、短效茶碱等。

中医中药对哮喘的治疗独具优势。

支气管哮喘多属于中医“哮病”范畴,中医认为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为宿痰伏肺,复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以致痰阻气道,肺气上逆所致。

发作时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得平卧为主要表现。

中医学对于哮病的重要认识还有“在肺为实,在肾为虚”,强调“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等理论。

历代医家认为,本病主要脏腑为肺,涉及脾肾,后期累及于心。

本病由于反复发作,病程较长,临床上常常出现肺、脾、肾三脏俱虚的现象,复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新邪引动伏痰,痰气交阻,上壅于肺,故哮喘发作时常表现为邪实正虚哮喘的治则治法千百年来虽有变化,但其演变仍有规律,如“发时治标,缓时治本”,“冷哮宜温化或宣散,热哮宜肃肺化痰”。

中医学认为对哮喘发作期的治疗应以祛邪利肺为主:风哮治以祛风解痉、宣肺平喘,寒哮治以宣肺散寒、化痰平喘,热哮治以清热宣肺、化痰定喘,虚哮治以调补肺肾。

中西医怎么治疗哮喘中西医治疗哮喘的方法

中西医怎么治疗哮喘中西医治疗哮喘的方法

中西医怎么治疗哮喘中西医治疗哮喘的方法中西医怎么治疗哮喘中西医治疗哮喘的方法中西医治疗哮喘常见的方法一、中医治疗哮喘:治疗咳喘,不仅要针对患者肺、脾、肾三脏虚弱的情况治疗,还应选择恰当的治疗时机,可以事半功倍。

秋冬天寒,易发哮喘,中医主张在秋冬服用益气补阳的中药制剂治疗,结合中医穴位注射、敷贴等,常可达到临床治疗之显著效果。

而中医治疗方法的核心是以补气为中心、通过润肺、健脾、益肾进行整体性治疗,并在中医内部调理的基础上,通过激活人体自愈能力,实现原来以药治病到人药结合共同治病的转变。

二、西医治疗哮喘:1、哮喘的患者应该针对过敏原作脱敏治疗,可以减轻或减少哮喘发作。

治疗哮喘目前应用较多的是舌下脱敏疗法,使呼吸道粘膜产生耐受性,从而减轻或控制过敏症状,到达脱敏治疗的目的。

2、使用药物来进行治疗,治疗这种疾病的药物主要有控制发作药和缓解发作药,控制发作药就可以起到抗炎的作用,主要使用这种药是为了达到减少和避免哮喘发作的,这样才可以稳定肺部功能,而缓解发作药也具有支气管扩张作用的,这种药一般都是在患者急性发作的时候使用的。

3、哮喘的患者建议用雾化平喘治疗,这样会好的快一点,最好选用阿奇霉素抗感染治疗,这个药在这个方面的效果要好一点。

治疗哮喘期间患者一定要多喝开水,否则那些痰排不出来,可以适当的口服一点化痰的药,如盐酸氨溴索片效果不错的。

治疗哮喘的药物种类一类是治本的药物,主要指激素类气雾剂。

由于气雾剂的喷射可使药物直接进入气道,局部作用强,因此效果明显。

这类药物是通过抑制气道黏膜炎症预防哮喘发作,对哮喘的治疗十分有用。

第二类就是治标的缓解哮喘发作的药物。

包括2受体激动剂、茶碱类药物等,另外还有口服激素、静脉注射激素等药物。

由于不少人对治疗哮喘常用药物类固醇有误解及恐惧,不含类固醇的长效吸入气管舒张剂成分哮喘药,近年的使用量愈来愈高。

这些所涉药物的确为临床常用药,也有一定的副作用。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可以治愈哮喘,但科学系统用药就能明显改善哮喘症状,减缓肺功能恶化。

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分析

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分析

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对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对其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

方法我院治疗的152例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随机分组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为76例;对照组:对患者采用常规的给患儿吸入皮质激素进行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采用桑杏苏芩汤进行加减治疗。

结果经过1个月的治疗之后,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3%明显高于对照组70.9%,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诊断标准:患者经过诊断为慢性咳嗽和顿咳症状。

特别是在晚间和清晨时段,会出现刺激性的咳嗽且非常明显。

给患者使用组胺受体抗结剂和支气管扩张等药物进行治疗,患者的咳嗽症状得到好转。

对患者进行支气管激发试验,呈现阳性。

没有其他因素所导致的慢性咳嗽情况出现。

1.3方法:对照组:给患儿使用吸入皮质激素进行治疗,1次/d;根据患儿的病情进行增加。

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主要是采用桑杏苏芩汤进行治疗。

配方为:桔梗10g、紫苏子10g、杏仁10g、桑白皮10g、茯苓10g、蝉蜕10g、当归10g、甘草6g、浙贝母10g、地龙10g、黄芩10g、炙麻黄6g。

患者如果是干咳,则需要添加麦冬10g和玄参10g。

患者具有鼻痒和打喷嚏症状,则需要加苍耳子和辛夷分别为6g。

患者具有怕冷汗多症状,则需要添加防风10g、黄芪10g。

咽红症状,则需加牛蒡子10g。

痰多需加瓜蒌和天竹黄分别10g。

加水到1000ml,先大火再慢火煎熬至500ml,内服,1剂/d。

治疗时间为1个月。

在服用药物期间,患者不能服用虾、鱼、蟹、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为1个月,在治疗之后,对两组患者的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

1.4疗效评价标准:显效标准:患者的咳嗽症状明显减轻,夜间或者早晨,患者的症状消失;在停药之后,患者的症状没有出现反复或者加重[2]。

有效标准:患者的咳嗽症状有一定的改善,夜间或者早晨,患者的咳嗽依然存在,在停止使用药物之后,患者的症状加重,仍需要使用药物进行控制。

哮喘的中医药治疗新进展

哮喘的中医药治疗新进展

哮喘的中医药治疗新进展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以气道过敏性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

目前,西医药物在哮喘治疗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一些病人对西医药物治疗不够满意,因此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转向中医药治疗。

在过去几年里,中医药治疗哮喘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给广大患者带来了希望。

一、辨证施治中医药治疗哮喘的核心理念是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结合中医的辨证方法,给予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将哮喘分为外感型、内伤型和两虚型,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外感型哮喘以寒邪或湿邪侵袭肺而导致,表现为咳嗽、喘息、气促等症状。

中医通常采用祛邪解表的方法,如草菅茯苓汤、小柴胡汤等来驱除寒湿之邪。

内伤型哮喘是由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等内因导致气机失调,主要表现为多痰、喘促等症状。

中医治疗内伤型哮喘通常采用调理脾肺的方法,如六君子汤、益气健脾汤等来调节脾肺功能。

两虚型哮喘是指肺脾两虚导致的气虚不足,表现为气短、疲倦等症状。

中医治疗两虚型哮喘主要以补益肺脾为主,如补肺汤、补中益气汤等。

二、穴位治疗针灸和艾灸是中医治疗哮喘的重要手段,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气机,达到缓解哮喘症状的目的。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足三里、肺俞、胸鄂、百会等。

通过插针或针刺疏通这些穴位可以调整肺气,促进气机流通,缓解喘息。

艾灸通常选择肺俞、关元、足三里等穴位,通过燃烧艾条的温热刺激,渗透到穴位以达到温通气机的效果。

三、草药治疗中草药是中医治疗哮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一些草药具有较好的抗炎、祛痰、平喘作用。

常用的中草药有防风、麻黄、薏苡仁、南星等。

中医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和辨证施治的原则,配伍使用这些草药,制成剂量合适的方剂,以期达到平喘、祛痰的效果。

四、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治疗是目前治疗哮喘的新趋势,通过结合中医的辨证施治方法和西医的药物治疗,可以提高治疗的有效性。

中医在治疗过程中可以通过调理脾肺、化痰平喘等方法来改善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

而西医药物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反应、舒张支气管等方式来缓解哮喘症状。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一、中西医病名中医病名:哮病西医病名:支气管哮喘二、概述哮病多因感受外邪,或饮食情志等失调,引动内伏于肺的痰气而阻塞气道,使肺气不得宣降。

以突然出现呼吸喘促,喉间哮鸣有声为主要表现。

相当于西医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三、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5-2008)。

(1)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

(2)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而诱发。

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症状。

(3)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4)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啰音。

(5)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

(6)胸部X线检查一般无特殊改变,久病可见肺气肿征。

2、西医诊断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08年)。

(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及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试验阳性: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FEV1增加≥12%,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 ml;呼气流量峰值(PEF)日内(或2周)变异率≥20%。

符合1~4 条或4、5 条者,可以诊断为支气管哮喘。

(二)病期诊断1、急性发作期:指喘息、气急、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原有症状急剧加重,常有呼吸困难,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等刺激物或治疗不当等所致。

2、慢性持续期:是指每周均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

支气管哮喘的中西医治疗

支气管哮喘的中西医治疗

增加 。 喘死 亡 多 与诊 断不 及 时 、 治 不 利 、 念 误 导 等相 关 。 哮 救 概 现 将 中西 医 结 合治 疗 支 气 管 哮 喘进 展 综 述 如 下 。 1 病 因 、 理 以及 发 病 机 制 病
2 2 发作期 .
痰 有寒痰 、 热痰 、 痰湿 、 风痰之别 , 当细辨寒哮 、
11 病因 支气管哮喘的病因非常复杂 ,其 激发 因素 主要有 .
过 敏性 、 感染 性 、 药物 性 、 月经 性 、 动性 等 。 中 医学 中 , 病 属 运 在 本 “ 喘证 ” 范畴 , 主要 病 因 有 外感 和 内伤 , 因外 邪 侵 袭 , 食 不 当 , 常 饮
情 志不 调 , 病 劳 欲 所致 。 久

1 86 ・ 5

中 国 中 医急 症 2 1 0 0年 9月第 1 9卷 第 9期 J T M.e . 0 , 9 E C Sp 2 1 V 0




支气管哮喘的 中西医治疗
庄伊、 咿 指导 谢佐福
中图分 类 号 : 5 2 2 5 文献 标 志 码 : 文 章 编 号 :0 4— 4 X(0 0 0 R 6 . A 10 7 5 2 1 )9—18 0 5 6~ 2
与遗传 、 环境 因素影响有关 , 由多种机制引起。主要涉及多种 常
细胞 和 细 胞组 分 , I 白细 胞 介 素 ( 与 g E、 I L一4 I 9 、 瘤 坏 死 、L一 ) 肿 因子 、一 氧化 氮 合 酶 、人类 白细 胞 抗 原 、内皮 素 等 基 因 表达 有
关。
3 1 缓解期 哮喘是慢性的呼吸道疾病 ,需 要进行长期预防 . 性治疗 ,以控制反 复急性发作和防止演变成为慢性阻塞性肺疾

小儿支气管哮喘(中西医结合治疗)

小儿支气管哮喘(中西医结合治疗)

小儿支气管哮喘一、概述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儿童期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

哮喘的定义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嗜酸性细胞和T淋巴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引起气道高反应,导致可逆性气道阻塞性疾病。

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

哮喘发病率近年呈上升趋势,全球有3亿哮喘患者,一些发达国家发病率高达20%~30%。

在美国,大约10%~15%的男孩和7%~10%的女孩曾有哮喘发作。

我国儿童哮喘总患病率为0.5%~3.4%,南方地区2%~5%,估计实际发病率远高于此,近年有明显上升趋势。

70%~80%的儿童哮喘发病于5岁前,3岁前发病者占儿童哮喘60%,最幼者为3个月。

儿童期男孩患病率两倍于女孩,至青春期则无性别差异。

本病归属于中医“哮证”“哮嗽”等范畴。

二、西医诊断根据2003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制订的儿童哮喘防治常规,儿童哮喘的诊断标准如下:(一)儿童哮喘1、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或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下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支气管舒张剂有显著疗效。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促、胸闷或咳嗽。

(二)咳嗽变异型哮喘1、持续或反复发作性咳嗽>1月,夜间和(或)清晨发作,运动、遇冷空气或嗅到特殊气味后加重,痰少,临床上无感染征象,或经较长期抗生素治疗无效;2、支气管扩张剂可使咳嗽发作缓解(基本诊断条件);3、有个人过敏史或一级亲属中有哮喘病史,(或)变应原试验阳性;4、气道高反应性,有条件可作支气管激发试验;5、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

三、辨证分型(一)发作期1、寒性哮喘证咳嗽气喘,喉间哮鸣,痰多白沫,形寒肢冷,鼻流清涕,面色淡白,恶寒无汗,舌淡红,苔白,脉浮滑。

2、热性哮喘证咳嗽喘息,声高息涌,喉间哮吼痰鸣,咳痰稠黄,胸痛满闷,身热,面赤,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

支气管哮喘的中西医治疗

支气管哮喘的中西医治疗

支气管哮喘( 哮喘) 由多种细胞 ( 简称 是 如嗜酸性
粒 细胞 、肥大细胞、T淋 巴细胞、嗜 中性粒 细胞、气
道上皮细胞等) 和细胞组分参与 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
患I。 “ 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 反应性 的增加 , 通常出 现 广泛多变 的可逆性气 流受限 ,并 引起 反复发作性
的喘息、气急、胸 闷或咳嗽等症状 ,常在夜 间和/ 或 清晨发作 、加剧 ,多数 患者可 自行缓解 或经 治疗缓 解 。中医认为 哮喘属于中医哮病 范畴,是 由于宿痰
漆等) 、感染 、食物 、药物、气候变化、运 动、妊娠
维普资讯
中华 临床 医学杂 志 。2 0 0 7年 6月 。第 8 ,第 6期 卷
等均可能诱发哮喘 。哮喘的发病机 制也不完全清楚 ,
主一身之气 ,气行则血行 ,气滞则血淤 ,肺气郁滞 ,
像科 医师往 往会忽视 临床表 现 ,尤其是在 临床 资料 不全的情况下 ,对 P 诊断意识不强 ,不亲 自采集 临 E
【]李建生 ( 5 综述) , 毛松 寿( 审校) 动脉栓 塞影像 学 . 肺 表现及诊断价值. 实用 放 射 学杂 志 , 0 , () 2 01 9: 0 6
5 6— 6 6 -5 8
断率、降低 P E死亡率。 【 参考 文献】 【 1 ]吴恩惠, 主编. 医学影像 学锑 5 人 民卫生 出版社 版. 【]王蓉 美, 2 张小瑜 , 小波, 李 冯玉麟 . 影像诊 断在肺栓 塞 中的应 用进展 冲 国呼吸与危 重监护 杂志, 0 , 2 4 0
3:5~ 5 5 6
c nrs o do g 【 ]9 1 C 1Vi n : o ges fr i o y C 19 ( R 9) e a a l E . n

中西医结合在治疗支气管哮喘症中的临床分析

中西医结合在治疗支气管哮喘症中的临床分析

病 的诸 多环节,因此非常有望在 C P 的防 治中取得 较好的 OD 疗 效 。本观 察采用 喘可 治雾 化治疗慢性 阻塞性肺 病稳定 期患 者 ,发现其可 以较好地 缓解 呼吸肌肌力及肺 功能 的进行性 下
中西 医结合在治疗支气管哮喘症中的临床分析
郭 红
( 州郑 工 集 团职 工 医院 郑
0 5 .mg ( g次) , . ~O1 / k ・ 】 3次/, 0 d 氨茶碱 O1 次[,L3 / . dJ ~5 mg
(g次 )1 k・ ,3次/;( )给与吸氧 、纠正酸碱 平衡及水 电解 d 2
质紊 乱;( )合并感染者加用抗菌药头孢拉 定 05g次『、 3 . / /儿 J 2  ̄5 mg k ・)】 5 0 /( g d ,3 次/;( )哮 喘症状 严重者静脉滴注 d 4
功 能 , 减 轻 患 者 对 肾上 腺 皮 质 激 素 的 依赖 ,涵 盖 了 C D 发 OP
【] 陈弘群 , 4 余荣环 , 黄运平. 喘可治注射 液改善 C P OD患者免
疫 功 能 的观 察 [】 临床 肺 科 杂 志 ,2 0 ,1 1 ): J. 0 7 2( 1
l 62 ] . 】 一1 63
准 。随 机 分 为 两 组 。各 项 指 标 比较 ,差 异 无 显 著 性 ( > . ) P 00 。 5
见表 1 。
成分为 :黄芩 1 ,炙麻黄 1 ,杏仁 1 ,地龙 l ,甘草 5 g 0g 0g 0g
1 ,苏子 1 ,前胡 l ,瓜蒌 1 ,银 杏 9 ,干姜 9 , 0 0g 0g 0g g g
半 夏 9g 桂枝 9 。 1 d 水 煎 取 汁 30m l , g 剂,, 0 ,分 2次 口服 ,
表 1 两组 一般资料 比较

呼吸道疾病的辨证施治和中西医结合

呼吸道疾病的辨证施治和中西医结合

呼吸道疾病的辨证施治和中西医结合呼吸道疾病是指影响呼吸器官和相关组织的疾病,包括感冒、咳嗽、哮喘、肺炎等。

这些疾病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威胁,因此及时进行辨证施治和中西医结合是非常重要的。

一、辨证施治辨证施治是中医的核心方法之一,它基于中医的辩证思想和整体观念。

在呼吸道疾病的治疗中,辨证施治的过程包括辨证、辨病、辨证施治。

1.辨证: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等,中医医生能够判断患者所患的病因、病机和证候类型。

2.辨病:中医将呼吸道疾病分为风热、风寒、风湿和气滞等不同类型,并制定了相应的治疗方案。

3.辨证施治:中医根据患者的诊断结果,选用适当的中药或方剂进行治疗。

比如对于风热型的疾病,可以使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如连翘、金银花等;对于风寒型的疾病,可以使用温补的中药,如苍术、附子等。

通过辨证施治,中医能够全面客观地认识疾病,对病因病机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从而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

二、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指的是将中医和西医的优势相结合,进行诊断和治疗。

在呼吸道疾病的治疗中,中西医结合可以充分发挥两者的优点,提高治疗效果。

1.诊断:中西医结合可以通过临床症状分析、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多种手段进行全面的诊断。

中医的辨证和西医的病因病机分析可以相辅相成,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2.治疗:中西医结合可以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对于急性病例,可以通过西医的药物治疗来快速缓解症状;对于慢性病例,可以采用中医的辨证施治来改善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3.预防:中西医结合还可以在呼吸道疾病的预防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医强调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提高人体的免疫力;西医注重个人卫生、接种疫苗等预防措施。

两者结合可以更全面地预防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总结起来,呼吸道疾病的辨证施治和中西医结合是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法,能够充分发挥中西医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通过这种综合治疗方法,我们能更好地了解疾病的病因、病机,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从而达到提高患者健康水平的目标。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哮喘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哮喘

(一)明确诊断合理分期
1、以现代医学先进手段明确诊断 对小儿哮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首先要利 用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进行病史采集、体格 检查和必要的实验检查。收集到资料后,依 据1993年全国儿童哮喘诊断标准确立诊断, 理分期 小儿哮喘的诊断一旦确立后,根据病情缓急, 结合病人的发作特点,对患儿病情的严重程 度作出客观准确的评估。为了准确评估前一 个阶段的病情,临床上可以依据前一年内的 临床表现,现在的肺功能水平以及控制症状 所需的药物等作为参考,将小儿哮喘分为急 性发作期,发作间歇期(缓解期)、反复迁 延期和糖皮质激素依赖四种类型。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哮喘 的实践与思考
前言
小儿哮喘实质上是一种免疫功能紊乱的全身
变态反应性疾病。 气道粘膜下层存在着变应性炎症是其发病基 础。 气道反应性增高是本病的临床特征。 发病率为0.11~2.03%, 1—6岁为患病高峰, 多数病儿在 3 岁以内起病,男女之比为 2∶1 。 现代医学已将哮喘研究发展为一个独立的医 学体系《哮喘病学》。 在哮喘中西结合治疗方面的研究,近几年来 进展较大。
(二)从整体观念出发辩证分型
1 、对急性发作期或反复迁延期的哮喘小儿, 可以根据中医辩证理论,将哮喘分为“寒 哮”、“热哮”和“痰哮”三大类。 ( 1 )寒哮型:起初具有恶寒、发热、头痛、 无汗、咳嗽、呼吸紧迫、喉痒、流清涕等上 感症状;继则喘促加重,出现痰鸣,吐清稀 粘痰,重者不能平卧,胸膈满闷如塞,面色 苍白或青灰;背冷,口不渴喜热饮;舌质淡, 舌苔白滑,脉浮紧;也有突发喘鸣者。
(2)发作间歇期(Interal phase): 是指急性发作期后的间歇期,亦称缓 解期。在此期间,病儿的常见症状和体 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正常。缓解期 可以长短不一,但有病情越重、病程越 久,间歇期越短的特点。

哮喘诊疗方案

哮喘诊疗方案

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哮喘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痰鸣气喘性疾病。

哮指声响言,喘指气息言,哮必兼喘,故通称哮喘。

临床以发作时喘促气急,喉间痰鸣,呼气延长,严重时不能平卧,呼吸困难,张口抬肩,摇身撷肚,唇口青紫为特征。

常在清晨或夜间发作或加剧。

发作有明显季节性,冬季及气候多变时易于发作。

本病包括了西医学所称的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医儿科病症(哮喘)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

(1)发作前喷嚏、咳嗽等先兆症状,或突然发作。

发作时喉间痰鸣,呼吸困难。

伴呼气延长,咯痰不爽,甚则不能平卧,烦躁不安等。

(2)常因气候转变、受凉,或接触某些过敏物质等因素诱发。

(3)可有婴儿期湿疹史,或家族过敏史。

(4)两肺布满哮鸣音,呼气延长,或闻及湿性啰音,心率增快。

(5)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可疑变应原皮肤试验常呈阳性。

大部分患儿特异性IgE明显升高。

伴肺部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制定的《小儿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08年)(1)反复发作性喘息、咳嗽、气促、胸闷,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呼吸道感染以及运动等有关,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剧。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和体征经抗哮喘治疗有效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咳嗽、气促和胸闷。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哮鸣音),应至少具备以下一项:【1】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2】证实存在可逆性气流受限:①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吸入速效β2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Sslbutamol)〗后15min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增加≥12%或②抗哮喘治疗有效: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和口服(或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1~2周后,FEV1增加≥12%;【3】最大呼气流量(PEF)每日变异率(连续监测1~2周)20%。

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64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64例
2 结 果
引起支气管阻塞 的过敏性疾病 , 表现 为阵发性气急 、 胸闷 、 呼 吸困难、 哮鸣 、 咳嗽和 咯痰。其诱发 因素 除粉尘 、 花粉 、 冷 或 空气 、 油烟 、 化学性气味等之外 , 饮食不 宜也常常会导致哮 喘 发作 。传统 医学认为 , 哮喘的发生 , 以痰为 内因 , 由于宿痰 内 伏 , 因感受外邪或 其他 因素而诱 发。由于成 痰之 因不 一 , 每

9 - 0
20 0 9年 1月 第 3卷 第 2期
C i dDu p lJn 2 0 Vo. N0 2 hnJMo rgA p a 0 9. 13. .

中西 医结合 治 疗 支气 管 哮 喘 6 4例
林 欣江 臧 晓萍
【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 ; 中西医结合
支气管哮喘是 因支气 管痉挛 , 黏膜 水肿 , 分泌 物增多 而
6d 待腹部炎 症局 限 , 道功 能恢 复 , 以 口服药 物后 即 , 肠 可
严重程度分 4度… : 中轻度 1 , 其 6例 中度 3 O例 , 重度 1 , 4例 危重 4例 。合并高血压病 5例 , 糖尿病 3例 , 心力衰竭 2例 ,
肺部感染 1 例 。 1 1 1 西 医治疗 . 按需吸入沙丁胺醇 。静脉滴 注氨茶碱 。重
可概括为素有 伏痰 , 遇感 而发。因此 治喘必治 痰 , 哮喘急性 发作期多为邪 实 , 可兼有正虚 , 治宜攻邪 。临证 可分为 : 风寒 束肺 、 痰热壅 肺 、 痰湿 阻肺 。射 干麻 黄 汤宣 肺平 喘 , 化寒 温 痰。定 喘汤 降气定喘 , 清热化痰 。三子养 亲汤合二陈汤燥湿
化痰 , 止咳平喘 。以上三方对哮喘发作期辨 证施 治均有较好
症患者给予吸 氧, 吸入 或静脉 滴注糖 皮质激 素。合 并感 染、

中西医结合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研究

1 1 一般 资 料 :5例来 自f 诊 和住 院 , 断标 准[ : . 6 - j 诊 1 ①慢 于对 照 组 , 组 治 疗后 比较 t . 2 P 00 , 异有 统 计 学 ] 两 =6 1 , < . 1 差
性 咳嗽 常伴 有 明显 的夜 间刺 激 性 咳 嗽 ; 支气 管 激 发试 验 阳性 意义 。 ②
【 关键 词】 中西 医结 合 ; 咳嗽 变异 性哮 喘 ; 荼碱 氨
【 图分 类 号1 2 6 1 中 R 5. 2 【 献 标识 码I 文 B 【 文章 编 号1 0 6 9 9 2 0 ) 4 1 4 2 1 0 —1 5 (0 9 0 一O 1 一O
咳 嗽 变异 性 哮 喘 ( o g v r n sh a C A) C u h ai t t m , V 以慢 性 咳 嗽 效 率 ;临床 控 制率 + 显效 率 +好 转 率 。 a a
宣肺 祛 邪 、 痉平 喘 的 中 药结 合 西 药氨荼 碱 治疗 , 解 对照 组 用 口服氨 荼碱 。结 果 : 治疗 组 的 临床 综 合 改 善 率 明显 高 于对 照组 ( P<
00) . 5 。结 论 : 宣肺 祛 邪 、 痉平 喘 的 中药 结合 氨 茶碱 治疗 咳嗽 变异性 哮 喘 , 解 疗效较 显著 。
或 最 大 呼 气流 量 ( E ) 夜 变 异率 》0 ; 支 气 管 扩 张 剂 、 P F昼 2 ③ 糖 3 讨 论 皮 质 激 素 治疗 有 效 ; 排 除 其 他 原 因引 起 的慢 性 咳 嗽 。6 例 ④ 5
C A 与典 型 哮喘 一样 , 用 机制 主 要 有两 种 , 道 炎症 机 V 作 气 中 , 3 例 , 2 例 , 龄 1  ̄6 男 8 女 7 年 5 3岁 , 均 3 . 平 8 9岁 , 均 病程 制 和神 经受体 机 制 。前 者 是指 各种 细胞 因 子 、 症 细胞 及其 各 平 炎 7 4年 ( ~ 1 . 2 7年 ) 咳 嗽 发 于 春 季 3 。 6例 , 季 2 秋 1例 , 季 5 种炎 性介 质 ( 冬 组胺 等 ) 参 与 了气道 炎 症 的 发展 过程 , 气道 处 均 使 例 , 不 详 。2 3例 9例 患 有 变 态 反 应 性 鼻 炎 , 2例 有 药 物 过 敏 于 高反 应性 状态 ; 者 是 指 哮 喘 使 B 肾 上 腺 素 能 神 经 低 下 , 1 后 一 史 , 有 哮 喘病 家族 史 , 论 安 静 或 运 动 均无 呼 吸 困难 或 喘 胆碱 能 神经 亢进 等 神 经刺 激 因 素 、 支气 管平 滑肌 收 缩 , 而 8例 不 使 从

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及中西医治疗良方

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及中西医治疗良方

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及中西医治疗良方【概述】支气管哮喘(Bronchialathma,以下简称哮喘),是由于外在或内在过敏原或非过敏原等因素,致使以支气管发生可逆性阻塞为特点的疾病。

临床上表现为反复阵发性支气管痉挛而致的气急、咳嗽、咯泡沫痰和肺部伴有哮呜音。

近年来我国由于工业的不断发展,大气污染SO2、NO2等日益增重,各种工业尘埃在空气中的深度超过国家规定的最高浓度,因此城市发病率高于农村。

但据国内外报道,由于诊断标准、气候、地区、调查对象和调查人数的不同,其发病率也有很大差异。

比如美国1946年为0.5%,1978年为1%~9%。

国内上海市两个街道居民104284人中,哮喘发病率为0.69%。

北京市1959年发病率为4.59%,1980年为5.29%。

从一些工业发达地区来看,其发病率与20年前比较仍比国内为高。

近年国内一般报道哮喘发病率以北方偏高,南方相对偏低;高原偏低,平原偏高。

此病在我国已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率约占人口的2%。

世界各地不同地区患病率约为0.3%~9.2%,有些地区可高达30%。

此外,由于本病流行病学研究其困难在于确定诊断仍缺乏明确的客观指标,因此本病常易与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泛细支气管炎及肺气肿相混淆,使各地报道的发病率不完全可靠。

本病性别差异在儿童期较明显,男:女=1.5~3.1:1。

至成年以后便无性别差异。

中医认为哮喘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痰鸣、气喘疾患,以呼吸急促,喉间有痰鸣为主证。

清·林佩琴《类证治裁》叙述哮喘证时说:“哮者,气为痰阻,呼吸有声,喉若拽锯,甚则喘咳,不能卧息……”,历代医家如朱丹溪、王肯堂、李梃等人提出“呼吸气促者谓之喘,喉中有声响者谓之哮”;“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喘促侯中如水鸡声者谓之哮,气促而连续不能以息者谓之喘”。

从概念上哮与喘虽有区别,然而中医古籍中又强调哮必兼喘,故一般通称“哮喘”。

【病因病理】一、西医病因病理(一)病因哮喘的病因还不十分清楚,大多认为是与多基因遗传有关的疾病,同时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哮喘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断和治疗标准(草案)
266002 青岛第五人民医院过敏免疫科李明华
哮喘病是一种以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反应为主的慢性气道变应性炎症疾病。

中医认为哮喘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以呼吸急促、喉间哮鸣为特征。

西医认为引起哮喘的主因是与遗传有关的过敏性体质,诱因为过敏原、刺激性气体、冷空气、运动和药物等,中医则认为主因为伏痰(有寒痰与热痰之分),而诱因主要是外邪、饮食、情志、劳倦和气候变化等.
1 中西医结合诊断:
哮喘病中医辨证是中西医结合治疗的重要步骤,通常首先根据哮喘病的西医诊断标准明确诊断,包括对哮喘病的确诊、对急性期还是缓解期的确认、根据哮喘病严重程度给予分级以及查清过敏原(上述过程为辨病),这个过程通常结合现代诊断技术如气道反应性测定、变应原激发试验、PEF测定和免疫学检测。

在辨病的基础上可进一步中医辨证,根据急性期和缓解期患者不同的证型特点辨别虚实寒热。

1.1 西医诊断要点:
1.2.1 反复发作地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病毒感染、运动、化学气体或某些刺激物有关。

1.2.2 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散性、以呼气期为主的哮鸣音。

1.2.3 上述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可自行缓解。

1.2.4 排除可引起喘息或呼吸困难的其他疾病。

1.2.5 对症状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最少具备以下一项试验阳性:①吸入速效β2-激动剂后FEV1(或PEF)增加15%以上。

②PEF变异率(用呼吸峰流速仪测定,清晨及入夜各一次)>20%。

③气道反应性增高或变应原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

1.2 严重程度分级
轻度间歇性哮喘:症状间歇出现,且为<1次/周的短期发作,夜间哮喘症状≤2次/月,在发作间期患者无症状,肺功能正常。

PEF或FEV1≥80%预计值,变异率<20%。

轻度持续性哮喘:发作时症状≥1次/周,但<1次/天,发作可能影响活动和睡眠,夜间哮喘症状<2次/月。

肺功能检查示PEF或FEV1≥80%预计值,变异率20%-30% 。

中度持续性哮喘:表现为每日有症状,且症状的发作影响活动和睡眠,夜间症状>1次/周。

肺功能检查示PEF或FEV1>60%,<80%预计值,变异率>30%。

严重持续性哮喘:临床上表现为症状发作频繁,天天夜间发作而严重地影响睡眠,其体力活动和日常生活明显受限。

肺功能检查可见PEF或FEV1<60%预计值,变异率>30%。

1.3 辨证分型
1.3.1 辨证要点
急性期:
(1) 冷哮:初发咳嗽、呼吸紧迫感、喉痒、鼻痒或眼痒、喷嚏和鼻流清涕等,继则哮促加剧,喉中痰鸣,痰稀白,胸膈满闷如窒,面色苍白或青灰,背冷,舌质淡,苔白滑,脉浮紧。

(2) 热哮:发热、头痛、有汗、气促胸闷、喉中哮鸣、痰色黄而胶粘浓稠、呛咳不利、烦燥不安、面赤口渴、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缓解期:
(1) 肺虚型:喷嚏、鼻流清涕,时咳,自汗,怕冷畏风,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2) 脾虚型:咳嗽短气,痰液清稀,面色苍白,自汗畏风,食少,纳呆,便溏,浮肿,舌淡,有齿痕,苔白,脉濡弱。

(3) 肾虚型:咳嗽短气,自汗畏风,动则气促,腰膝酸软,脑转耳鸣,盗汗,遗精,舌淡,尺脉弱。

2 中西医结合治疗
2.1 缓解期治疗
缓解期是发挥中医治疗哮喘优势的关键时期,是哮喘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重点,将现代医学缓解期预防用药(主要指吸入糖皮质激素等)和中医的治本措施有机结合,可取得比单用西药或单用中药更好的疗效。

缓解期治疗主要目的是通过抗炎治疗、免疫治疗、中医中药和预防措施来控制或消除气道炎症,从而预防或减少哮喘急性发作,避免病情逐年加重,同时通过提高肺通气功能来增强患者的运动水平和生命质量。

西医治疗:
(1)轻度间歇性哮喘:可仅仅吸入速效β2-激动剂,根据症状必要时吸入,当吸入速效β2-激动剂需要每周两次或两次以上时,应加用抗炎药物。

(2)轻度持续性哮喘:低剂量吸入糖皮质激素如氟替卡松(商品名辅舒酮)在250微克左右、二丙酸倍氯米松(商品名必可酮等)和丁地去炎松在500微克左右等;或吸入色苷酸钠、尼多酸钠;或口服顺尔宁或安可来等抗白三烯药物;或口服西替利嗪、索非那丁抗变态反应药物;或口服低剂量茶碱缓释剂。

必要时吸入速效β2-激动剂,当病情仍然不能控制时可按中度持续性哮喘进行治疗。

(3)中度持续性哮喘:增加吸入糖皮质激素的剂量,氟替卡松每日应在500微克左右,二丙酸倍氯米松和丁地去炎松每日在750-1000微克,可配合口服抗白三烯药物和吸入速效β2-激动剂,当病情仍然不能有效控制时(根据 PEF值和吸入速效β2-激动剂的次数来判断),应按重度持续性哮喘治疗。

(4)重度持续性哮喘:应联合用药,可吸入舒利迭粉雾剂(氟替卡松和萨美特罗联合制剂),或继续增加吸入糖皮质激素的剂量,氟替卡松每日应在500-1000微克、二丙酸倍氯米松和丁地去炎松在1000-2000微克之间,同时配合定时吸入或口服长效β2-激动剂如萨美特罗或福莫特罗,也可服用缓释茶碱制剂,每日0.4-0.8g。

当病情仍然不能控制时,同时口服强地松,并根据病情决定口服剂量和疗程。

在以上治疗的同时,无论任何类型哮喘都可同时应用金纳康等银杏叶制剂、变应原疫苗(脱敏治疗)以及免疫调节剂等。

中医治疗:
(1)肺虚型:治宜补肺益气,一般用于哮喘病史不长,发作症状较轻,周期较短,平时抵抗力较差的患者,方以参芪汤或玉屏风散为代表。

(2)脾虚型:治宜健脾益气,用于哮喘病史较长,缓解期常伴有咳痰不适,并常伴面色萎黄、胃纳不佳、皮瘦肢软等症,方以六君子汤为代表。

(3)肾虚型:此类患者常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

临床上应辨明肾阴虚或肾阳虚,肾阴虚宜滋阴补肾,方以都气丸或左归丸加减,也可用六味地黄丸。

肾阳虚宜补肾助阳,方以金匮肾气丸或右归丸为代表。

也可使用固本咳喘片、补肾防喘片等。

2.2 急性期治疗
治疗原则:
(1)由于吸入速效β2-激动剂见效快、疗效可靠,故急性期应发作应以西医为主、中医为辅的治疗方案。

(2)中-重度以上急性发作时宜在持续雾化吸入或每小时重复吸入速效β2-激动剂的同时,可配合吸入抗胆碱药物和使用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包括口服和静脉);
(3)若能找出致敏原因,应采取避免和预防措施;
(4)发作控制后继续抗炎治疗,包括吸入糖皮质激素(以氟替卡松为首选);吸入或口服银杏苦内酯;吸入色甘酸钠;口服抗白三烯等抗变态反应药物等。

2.2.1 轻度发作的治疗
轻度喘息发作时应及时吸入沙丁胺醇气雾剂,如果有条件应雾化吸入沙丁胺醇等速效
β2-激动剂,在无吸入药物时也可服用速效β2-激动剂,或口服氨茶碱0.1-0.2g/次,每日三次。

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也可配合中医中药治疗,热喘方以麻杏石甘汤或定喘汤为主,寒喘方以麻杏石甘汤或小青龙汤为主。

2.2.2 中度发作的治疗
吸入沙丁胺醇等速效β2-激动剂,发作1小时内可20分钟吸入1次,以后每1-2小时
吸入1次;也可口服β2-激动剂,如沙丁胺醇2-2.5mg,每日三次。

在病情控制后应及吸入糖皮质激素、色甘酸钠或银杏苦内酯。

在上述基础上加用中药可以减少西药的用量,其中辨证为热喘的中药方仍以麻杏石甘汤或定喘汤为主,但麻杏石甘汤中之麻黄剂量2g需增加至10g,二方中均可加入广地龙12g,以增强抗喘作用。

发作较重(FEV1或PEFR变化>30%)时可吸入舒利迭粉雾剂,或配合吸入长效β2-激动剂。

2.2.3 重度发作的治疗
联合持续雾化吸入速效β2-激动剂和抗胆碱能药物如异丙托品,同时应及时静脉应用糖皮
质激素,应本着早期、足量、快速的原则给药;也可静脉应用茶碱类药物或考虑皮下、肌肉或静脉给予β2-激动剂,必要时给予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

在病情控制后改用口服强地松,每日40mg单次或分次口服,同时加用舒利迭气雾剂或口服缓释茶碱制剂,每日0.4-0.8g。

连续口服强地松一周后开始逐步减量直至停药。

在以上基础上可加用中药以减少西药的用量,辨证为热喘的仍以麻杏石甘汤或定喘汤为主,但应增加麻黄、黄芩等的用量,加入广地龙等药,以增强抗喘作用。

辨证为冷喘的中药方以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为主,可加入银杏、黄芩、广地龙等。

需要反复口服强地松或口服较大剂量的强地松而致阴虚火旺者,可加用生地、知母、甘草等中药,肾阴虚可加用熟地、鳖甲、黄精、龟板、枸杞子、女贞子等;肾阳虚可加用仙灵脾、补骨脂、菟丝子、杜仲、狗脊、附子、八戟天、肉苁蓉、紫河车、鹿角等药。

李明华教授给博士生答辩评审的照片(前排正中为李明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