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陵寝建筑

合集下载

第二章 宫殿、坛庙与陵墓建筑(录课)

第二章 宫殿、坛庙与陵墓建筑(录课)

4-2-3 陵墓建筑
帝陵
西汉陵邑 文帝霸陵 白鹿原 宣帝杜陵 少陵原 武帝茂陵等9陵 咸阳原
长安汉陵
4-2-3 陵墓建筑
汉武帝茂陵
4-2-3 陵墓建筑
汉宣帝杜陵
4-2-3 陵墓建筑
汉宣帝杜陵
4-2-3 陵墓建筑
老山汉墓动画演示
4-2-3 陵墓建筑
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的乾陵
4-2-3 陵墓建筑
陵墓的由来
4-2-3 陵墓建筑
4-2-3 陵墓建筑
3、墓葬制度的完善-- --“事死如生”的陵寝观
基本形制 地下墓室:存放棺椁之处 地面纪念性建筑:享堂、牌坊、石像生 殉葬及陪葬制度 人殉制度到了殷商时期最为鼎盛 公元前384年,秦献公曾下令废止人殉 西汉初年,制度性的人殉正式被废除 明代帝王的人殉制度在明英宗朱祁镇临死前被废止 康熙皇帝即位后发布了禁止殉葬之令 陵墓的由来
战国 形制: 传统竖穴墓---横穴墓 木椁室---空心 砖椁室 封土堆、享堂 积石、积碳、屯沙、石膏泥 漆器、礼器、乐器随葬
湖北 九连墩楚墓群
4-2-3 陵墓建筑
虎座飞鸟 木雕明器 祥兽和瑞鸟,虎、凤、鹿,威严与祥和的象徵 古代凤神飞廉的造像或者是楚人灵魂升天的引导神
湖北 江陵李家台楚墓
4-2-3 陵墓建筑
4-2-3 陵墓建筑
秦始皇陵
4-2-3 陵墓建筑
2、汉 形制:横穴式的洞穴作墓圹﹐用砖和石料筑墓室﹐ 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房屋。 崖墓、土洞墓、西汉空心砖墓、砖室墓、画像砖墓 砖椁、石椁、有棺无椁、黄肠题凑 随葬漆器、陶质明器、车马 坟丘、祠堂、寝殿、石阙﹐石像生、石碑
4-2-3 陵墓建筑
崖墓
4-2-3 陵墓建筑
陵墓的沿革

帝陵探古陵寝建筑的布局特征

帝陵探古陵寝建筑的布局特征

宋永裕陵东侧武士
北宋陵神道及石刻
陵墓建筑实例(5)--明十三陵
明初,营建南京孝陵、泗州祖陵、凤 阳皇陵,已形成定制。 明代迁都北京后,在昌平天寿山形成 集中陵区,称“十三陵”,其制度基本遵循孝陵 形制。十三陵距北京约45公里,陵区的北、东、 西三面山峦环抱,十三陵沿山麓散布,各据岗峦, 面向中心——长陵。长陵(明成祖)据天寿山主 峰前,其南6公里处,有崛起对峙的小山两座,成 为整个 陵区的入口。环抱的地形造成内敛 的完整环境;整个陵区,南北约9 公里,东西约6公里,结合自然地 形,各陵彼此呼应,成为气象宏廓 而。汉长安城的东南与北面设置 了七座城市---陵邑(长陵、安陵、霸陵、阳陵、 茂陵、平陵、杜陵),这些陵邑都从各地强制迁 移富豪之家来此居住,用以削弱地方豪强势力, 加强中央政权的控制。陵邑的富户常勾结官吏, 囤积居奇,飞扬跋扈。他们的子弟是些喜在长安 闹事的纨绔公子,被称为“五陵少年”。陵邑的 规模也相当大,如长陵(汉高祖陵邑)有5万户, 茂陵(汉武帝陵邑)有6万户(一说为27万口)。
明十三陵长陵棱恩殿


明陵石面
定陵地宫是陵墓的主要部分,开掘于1956年, 是十三陵中第一个被发掘出的帝王陵墓。1959年正 式建成定陵博物馆。 定陵为十三陵中仅次于长陵及永陵(嘉靖)的 第三位,其地宫结构是可代表明陵规制。墓室以一 个主室和两个配室为主体,主室前有甬道,门三重, 地宫结构为石砌拱券。除石门有檐楣雕饰外,朴素 无华。 地宫在地下27米,由前、中、后和左右5个厅组 成,构筑面积1195平方米。其中左右配殿是相对称 的两个殿,全部用石头起券,殿高7.1米,宽6米, 长为26米,各自中间有一个用汉白玉垒起的棺床, 长17.4米,宽3.7米,高0.4米,棺床平面用金砖平 铺,中央有一长方形孔穴,内填黄土,称为“金 井”。

中国帝王陵

中国帝王陵

古代封建帝王制度下生死的同一————论明清二代帝王陵寝建筑摘要中国古代帝王陵寝是我国古代建筑体系中规格最高的,前期出于对封建制度下帝王至高无上的推崇,陵寝庞大复杂,后期植根于正统的儒家礼制思想既强调尊卑有序、等级森严, 又能体现出对先人“志意思慕之情”。

中国传统建筑基本上都逃不出这种封建等级制度的限制,而作为封建制度下最高一级的帝王,其陵寝建筑一直是后世研究的典范,其中明清二代封建制度到达鼎盛,其陵寝更能反应出古代人们视死如生的等级概念。

关键字:明清建筑帝王陵寝园林封建等级前期帝王陵寝的建筑中国建筑历史源远流长、自成体系,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东方魅力。

神密静穆的陵寝建筑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类型。

其实早在新石器时期,我国就已出现了坟墓这种建筑形式,而在殷周时期的墓葬是没有坟丘的。

中原地区出现坟丘式墓葬,在等到孔子时代,当时孔子把父母亲合葬,曾说:“古也墓而不坟”。

而根据河南发现的属于纪元前五世纪中叶的固始侯古堆的宋墓,可以推断在春秋中后期,中原地区就已出现坟丘高大的陵墓建筑。

这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社会奴隶主贵族已经没落,以宗族为单位的墓葬制度开始瓦解,以家族为单位的墓葬制度开始兴起了。

一方面是由于在当时,建筑大型的坟墓,由于棺材的重数多,陪葬品的数目也多,所以墓室就要扩大,所挖掘墓圹的土方就加多了。

而陵寝一词也是出现在这一时期,据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一书中,记载有赵肃侯十五年起寿陵一句,这是中国古代第一次将君王的坟墓称为陵。

这既是由于在古代,帝王作为封建等级最高的一级,人们将其视为山陵,也是由于其坟墓高大也如山陵一般。

这同时也是至高无上皇权的象征。

园寝制度的起源与古代帝王墓葬制度息息相关, 在东汉班固《前汉书·郊祀志》,东汉蔡邕所著《独断》中均有记载。

原先作为祭祀场所的宗庙建筑出现“陵”旁, 古制宗庙包括包括“庙”和“寝”, 这两个部分是相连接的。

秦始皇即位后不久即着手营建“山陵”,并把宗庙中的“寝”单独设置于墓葬一侧, 功能保持不变, “寝”与“陵”合称为“陵寝”, 自此“寝”从宗庙中剥离成为单独的一组祭祀建筑,这种制度为西汉采纳。

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群之一
01 建筑结构
03 建筑特色 05 典型陵墓
目录
02 历代皇陵 04 建筑形式
基本信息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宏伟、最庞大的建筑群之一。这些陵墓建筑,一般都是利用自然地形,靠山而建; 也有少数建造在平原上。中国陵园的布局大都是四周筑墙,四面开门,四角建造角楼。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普遍重视丧葬,因此,无 论任何阶层对陵墓皆精心构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陵墓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 大的古代帝、后墓群;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陵墓建筑逐步与绘画、书法、雕刻等诸艺术门派融为一体,成为反 映多种艺术成就的综合体。
十三陵
明朝皇帝的陵墓主要在北京的昌平,即十三陵,为明代定都北京后13位皇帝的陵墓群。
明十三陵规模宏伟壮丽,景色苍秀,气势雄阔,是国内现存最集中、最完整的陵园建筑群。其中规模最宏伟 的是长陵(明成祖朱棣)和定陵(明神宗朱翊钧)。经挖掘发现,定陵地宫的石拱结构坚实,四周排水设备良好, 积水极少,石拱无一塌陷,这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人建造地下建筑的高超技术。
典型陵墓
秦始皇陵
明清皇陵
秦始皇陵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骊山北麓的秦始皇陵是中国最著名的陵墓,建于2000多年前。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的秦始皇兵马俑就是守卫这座陵墓的“部队”。秦始皇兵马俑气势恢弘、雕塑和制作工艺高超,于1987年被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曾这样评价:那些环绕在秦始皇陵墓周围的著名陶俑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 战马、战车和武器,都是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风水观念 祭祀特征
宗教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上始终保持着独特的体系,具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点,宫殿建筑所反映的是 一个时代建筑艺术及其技艺的最高成就。宫殿建筑的起源虽然很早,但保留至今的仅有明、清两代的宫殿。

浅谈中国古代陵寝园林

浅谈中国古代陵寝园林

浅谈中国古代陵寝园林摘要:本文就中国古代陵寝园林展开讨论。

主要探讨了古代中国陵墓的起源、演变以及风格特点。

指出中国古代陵寝园林反应中国古代经济政治文化。

是我们宝贵的艺术财富。

关键词:中国陵寝园林文化陵寝园林是埋葬先人、纪念先人实现避凶就吉之目的而专门修建的园林。

陵寝园林包括地下寝宫、地上建筑及其周边环境。

1.陵寝园林的发展历史30000-18000年前,山顶洞人发明了原始的墓穴文化人尸同洞,上室为居,下室为葬。

10000-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人居与墓穴逐渐分开两地。

[1]三代时期中原地区以树为坟茔的标志。

西周,为了区别墓主,不同等级的墓主的墓圹上栽植不同品种和数量的树木。

在墓葬顶上或边侧造“寝”,便于死者灵魂“饮食起居” 。

从战国中叶开始,对地上坟丘外观规定等级。

秦汉以后墓葬制度日臻完善。

2.帝王陵寝制度及其演变君王的坟墓称“陵”,是从战国中期开始,它首先出现在赵、楚、秦等国。

由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王权的不断加强,当时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国王,其坟墓造得越来越高达宽阔,状似山陵,坟墓也因此被称为“陵”。

西周以前,帝王坟墓多为木椁大墓,地面不封不树;以秦始皇陵为代表的秦汉时期的帝王陵寝,封土形状多为覆斗式,并以营造豪华墓室和堆筑高大封土为这一时期的特色;以李世民的昭陵为代表的唐朝陵寝,因山为陵,在山腰开凿墓室,展现了大唐盛世的风貌。

五代十国和两宋时期,因战争频仍,国力颓弱,陵寝规制相对缩减;元朝帝王死后则实行深葬,地表不留任何痕迹。

中国古代陵寝的发展经过这一段近四百年的低潮之后,开始进入一个辉煌时期——明清时期。

明太祖朱元璋对前代陵寝制度作了重大改革:将覆斗式封土改为圆式宝顶,增加祭奠设施;改方形院落为多进长方形院落,创立了一个崭新的陵寝制度。

清代陵寝不仅承袭了明代陵制,而且作了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从而把中国古代陵寝营建活动推向了最后的顶峰。

清代陵寝更加注重环境质量。

不仅要对水文、地质、气候等诸因素进行严格的考察,而且更注重山川形势,要求所选的环境能够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

2024/2/1
10
唐乾陵
乾陵是中国唐代高宗皇帝李治与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 的合葬之地,是全国乃至世界上唯一的一座夫妇皇帝合葬陵。陵地 距古都西安80公里,其居梁山。三峰耸立,风景秀丽,远望宛如一 位女性仰卧大地而有“睡美人”之称。乾陵利用自然山势修建,陵 园雄踞整个梁山山峦,海拔1047.9米的主峰如首而高昂,东西对峙 之南峰似其乳,俗谓之奶头山。因处于长安西北方八卦的乾位而称 乾陵。
唐乾陵在唐代18座帝王陵墓 中是目前唯一未被盗掘过,且保 存最完整、气势最雄伟。
北宋陵
• 北宋陵位于河南省巩县嵩山北麓与洛河间的丘陵和平地上。总 面积约30平方公里。其陵墓均坐北朝南呈正方形,各陵尺度和 墓前石刻数目整齐划一。墓室上建造方形三层陵台,每门各有 石狮一对。由南门向北的神道两侧排列文武大臣和各种石像。 陵园布局和唐陵一样分上宫和下宫,分别为上陵谒拜祭祀和日 常供奉起居的场所,所不同的是唐代下宫建筑在陵墓南面偏西 处,而宋代建筑在陵墓北面偏西处。北宋 9个皇帝,除徽、钦 二帝被金所虏囚死漠北外, 7个皇帝以及被追尊为宣祖的赵弘 殷(赵匡胤之父)均葬于此。世称七帝八陵。
夫妻合葬(父子合葬)私有制、贫富分化、阶级对立产生 出现墓穴和棺椁。 商周时期: 出现了墓道、墓室、椁室以及祭祀杀殉坑等。 石墓室和砖墓室逐渐替代木椁,利于长期保存。 战国末年: 大块空心砖代替木材作墓室壁体, 西汉:大块空心砖墓盛行一时,墓室中已经出现穹窿顶。 东汉以后: 小砖与拱顶墓室代之而起。 唐、 宋: 穹窿顶结构,得到广泛应用。 明、 清: 墓室以中间3进为主,用石作拱券结构,形成豪华 的地下宫殿,且更讲究棺椁的密封与防腐措施。
中国古代丧葬的主要方式 由于不同地域自然条件的差异,不同民族的观念和传统习俗的 差异,所以在我国历史上形成了多种处理已故亲属的丧葬方式。 主要有:土葬、火葬、水葬、天葬、悬棺葬等。 陵墓类型 陵墓是安放故人的尸体,祭奠故人的场所的总称。若分开来讲, 陵一般指地上建筑,墓则是地下部分。 由此陵墓景观可分为: 无陵无墓、有陵无墓、有陵有墓三类。

我国陵墓建筑的发展

我国陵墓建筑的发展

陵墓建筑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普遍重视丧葬,因此,无论任何阶层对陵墓皆精心构筑。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陵墓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大的古代帝、后墓群;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陵墓建筑逐步与绘画、书法、雕刻等诸艺术门派融为一体,成为反映多种艺术成就的综合体。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骊山北麓的秦始皇陵是中国最著名的陵墓,建于2000多年前。

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就是守卫这座陵墓的“部队”。

秦始皇兵马俑气势恢弘、雕塑和制作工艺高超,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曾这样评价:那些环绕在秦始皇陵墓周围的著名陶俑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都是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陕西西安附近是中国帝王陵墓较为集中的地方,除了秦始皇陵外,还有西汉11个皇帝的陵墓,唐代18个皇帝的陵墓。

其中汉武帝刘彻的茂陵是西汉皇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埋藏的宝物也最多;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陵园面积极大,园内还有17座功臣贵戚的陪葬墓,昭陵地上地下都是珍贵的文物,最负盛名的是唐代雕刻精品“六骏图”。

明清皇陵明清两代皇陵是中国帝王的陵墓中保存最为完整的。

明朝皇帝的陵墓主要在北京的昌平,即十三陵,为明代定都北京后13位皇帝的陵墓群,位于北京市昌平县城北天寿山下一个三面环山、向南开口的小盆地内。

小盆地内的山坡上错落有致地分布着这些帝王的陵墓,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

陵区内共埋葬着13位帝王、23位皇后和众多的妃子、皇子、公主及丛葬的宫女等。

明十三陵规模宏伟壮丽,景色苍秀,气势雄阔,是国内现存最集中、最完整的陵园建筑群。

其中规模最宏伟的是长陵(明成祖朱棣)和定陵(明神宗朱翊钧)。

经挖掘发现,定陵地宫的石拱结构坚实,四周排水设备良好,积水极少,石拱无一塌陷,这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人建造地下建筑的高超技术。

中国现存陵墓建筑中规模最宏大、建筑体系最完整的皇家陵寝——清东陵占地78平方公里,其中埋葬着清朝5位皇帝,14位皇后,百余名嫔妃。

浅析中国古建筑之皇陵

浅析中国古建筑之皇陵

浅析中国古建筑之皇陵摘要:中国古代建筑按功能分为以下7 个大类:居住建筑、城市公共建筑、宫殿建筑、礼制与祠祀建筑、陵墓建筑、佛教建筑、园林和园林建筑。

陵墓建筑,是专供安葬并祭祀死者而使用的建筑。

由地下和地上两大部分组成。

地下部分用以安葬死者及其遗物、代用品、殉葬品。

地上部分专供生人举行祭祀和安放死者神主之用。

大致说,汉代以后,帝王墓葬称陵,臣庶称墓。

陕西临潼县秦始皇陵,是中国第一座帝陵。

明北京昌平十三陵是一个规划完整、气魄宏大的陵墓群。

关键字:中国功能古建皇陵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源远流长的独立发展的体系。

该体系最迟在3000 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初步形成,其风格优雅,结构灵巧。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7 个时期。

直至2 0 世纪,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结构和布局原则,而且传播、影响到其他国家。

儒家传统的礼制思想是指导建筑创作的主要思想,而以玄学、风水堪舆之说作为补充。

充满了中国人现实主义的处世态度。

中国古代皇陵景观在从无到有的形成过程中,受到风水形势学意识、法自然意识、伦理意识的制约和影响,产生了丰富多样的景观形态。

借鉴景观设计学的相关理论,把皇陵景观从场所、伦理、符号三个角度进行分类研究。

皇陵景观场所根据皇陵系统的形态和结构特点可以划分为重势型和重形型两种类型:其中重势型场所包括强势型模式、强势弱形型模式、山势型模式;重形型场所包括强形弱势型模式、强形型模式。

同样地,皇陵景观伦理根据皇陵系统的形态和结构特点可以划分为重理型和偏情型两种类型:其中重理型伦理包括强理型模式、强理弱情型模式;偏情型伦理包括强情弱理型模式、强情型模式。

皇陵景观符号根据皇陵符号的形态特点可以划分为几何型符号和象征型符号两种类型,象征型符号包括图形象征和数字象征等等。

通过不同视角的研究从整体上把握了皇陵景观的特点和一般性规律……在总体布局上,它采用了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形若都邑、轴比皇城等手法;在空间形态上,它采用了有无同一、大象无形,有无相生、高山景行,韵生象外、景外之景等手法;在流线处理上它采用了进程铺垫、序列展开,轴线辅翼、统驭辐射,巧施因借、意凝神聚等手法。

秦始皇陵建筑论文五千字

秦始皇陵建筑论文五千字

秦始皇陵建筑论文五千字众所周知,中国有许多世界文化遗产,这些都是古代人民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我们应当好好珍惜。

今天我就给大家好好介绍一下“秦兵马俑”。

这得先从嬴政说起。

嬴政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就是秦始皇。

大家对他褒贬不一,“贬”的居多。

但不可否认他确实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如统一文字、钱币、度量衡、修建长城等等。

公元前243年,年仅13岁的嬴政登基王位,自称“始皇帝”,至50岁去世。

他的陪葬品中就有许多兵马俑。

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先后吸引了伊丽莎白女王、克林顿和比利时国王前来参观。

他为何那样有魅力呢?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

兵马俑,从1974年发现并开始发掘,到90年代初停止发掘。

共发现兵马俑8000个以上,尺寸和真人差不多。

除此之外,还出土了4万余件兵器,大都是秦军征战时用的“真家伙”,有矛、戈、铍等。

有两个要点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一是被压弯的青铜剑。

1974年,在挖掘过程中,考古人员找到了一把长94厘米,被一座150公斤的高级官俑压弯了45度的青铜剑。

然而,把它拔出来时,剑居然自动弹回了。

更令人叫绝的是,历经20xx年,它依然寒光闪闪。

原来它涂了10-15微米厚的含铬的防氧化物质。

二是消失的颜色。

兵马俑刚出土时是都有颜色的。

红的、绿的、黄的……色彩各异。

但是他们都在几分钟之内褪色了,变成了现在的灰黑色。

至于为什么?卖个关子,请大家自己找一找答案哦。

还有很多很多关于秦兵马俑的未解之谜。

为什么所有的'兵马俑都没有戴头盔?为什么青铜剑上会有铬盐这一物质?要知道,铬盐是20世纪美国和pn德国的发明专利,而且只能防锈60年左右,那么20xx年前的中国怎么就有了呢?而且还实现了20xx年不生锈!为什么兵马俑会有紫色衣服?那种紫色颜料至今都没有从任何自然物里找到过,只是20世纪,用高科技仪器提取出来了,20xx年前的秦国是怎么得到的呢?为什么94公分的青铜剑却不断?剑是铜和锡烧制而成的,一般65公分以上就很容易断了,而这把长剑居然完好无损,古人又有什么更先进的方法呢?这么多的未解之谜,相信随着我们的不断探究,更多真相会水落石出的。

中国陵墓建筑

中国陵墓建筑
封土形制:是关于帝王墓穴上方堆土成丘的形状和规模的制度。“厚葬以明 孝”起源于周礼。帝王陵墓封土形制自周朝以来,经历了“覆斗方上”式、“因山 为陵”式和“宝城宝顶”式的演化过程。
覆斗方上式 :它在墓坑上用土层夯筑,形成上小下大的方锥体。因其上部为 一小方形平顶,如锥体截去掉顶部,故名曰“方上”。这种封土形制沿用的朝代最 多,自周朝一直延续到隋朝。之后,又被宋朝选用。在诸多使用这种封土形制的陵 墓中,以秦始皇陵墓的墓冢形体最大。 因山为陵式 :起源于汉代文帝灞陵,将墓穴修在山体中,以整座山体作为墓 冢,气势宏大,雄伟壮观。唐朝帝王陵墓使用这种封土方式。利用山的丘峰作为陵 墓坟头,既能体现帝王的浩大气魄,又可防盗。 宝城宝顶式 :在地宫上方,用砖砌成圆形围墙,内填黄土,夯实,顶部做成 穹隆状。圆形围墙称宝城,穹隆顶则称宝顶。在地宫之上砌筑高大的砖城,在砖城 内填土,高出城墙成圆顶状,称此为宝城宝顶。宝城前有一个向前突出的方形城台 ,台上建方形明楼,楼内树立皇帝或皇后等谥号碑,也是陵名的标志。这种由宝城 、宝顶和方城明楼构成的坟头,在结构上较以前复杂多了,艺术性加强了,也增添 了庄严肃穆的气氛。
十三陵
长陵
清陵共分三处:辽宁省有老陵三座(永陵、福陵、昭陵)、
河北省遵化县的马兰峪有清东陵、河北省易县境内有清西陵。
清东陵是我国现
存陵墓建筑中规 模最宏大、建筑 体系最完整的皇 家陵寝。这里埋 葬着顺治(孝
陵)、康熙 (景陵)、乾 隆(裕陵)、 咸丰(定陵)、 同治(慧陵)5 个皇帝,14个 皇后,136个嫔 妃,共15个陵墓,特别感谢: 图片, 知道,网上视频,
友Fra bibliotek赞助!致谢!
我国皇帝的陵墓中明清两代的皇陵最为完整。 明朝皇帝的陵墓主要在北京的昌平县天寿山下, 即十三陵。明十三陵中规模最大最宏伟的是长 陵(明成祖朱棣)和定陵(明神宗朱翊钧)。 定陵已于1956年发掘。定陵地宫距地面27米, 总面积1195平方米,由前、中、后及左右5个 殿联成,全部用砌石卷拱。地宫除放置皇帝神 宗的棺木外,还有他的两个皇后的棺木。地官 石拱结构坚实,四周排水设备良好,很少积水, 石拱无一块石头塌陷,充分说明我国建造地下 建筑的高超技术。

陵寝建筑.ppt

陵寝建筑.ppt

前朝后寝:明清时期。 2.地上陵园(帝王陵体结构变化 的三个阶段) 方锥形:战国、秦汉时期。 以山为陵:唐初。 宝城宝顶:明清时期。 战国到宋代,帝王的陵体皆以方 型为主。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 陵体有规矩的方形变成圆形
柏木是中国北 方特有的上等名 贵木材,古人之 所以选择它用于 墓葬,主要取决 于其材质优良、 耐水湿、抗腐性 强、有香味,可 以保护棺木不受 损坏。
明长陵
十三陵中保存最完好的大殿 —长陵祾恩殿
明十三陵是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群, 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 山山麓的天寿山。这里自永乐七年 (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 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 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 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 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 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
随葬品; 1)原始社会: A、早期:陶器、石器、骨器。 B、晚期:出现贫富分化。有的墓随葬精 美的玉器及象牙器等。 2)阶级社会: A、贫富分化悬殊。 B、商周时期:青铜器、玉石器等。人殉。 C、战国时期:俑。 D、汉朝:陶质明器,包括仓、灶、井、 磨、楼阁等模型和猪、狗、鸡等模型。
E、魏晋南北朝:陶瓷器皿、陶 制模型、陶俑和镇墓兽。 F、隋唐五代时期:陶俑。 G、宋——明清:实用物品和珍 宝,包括陶瓷器、金银器和玉器。
帝王陵按等级分有三种
1、黄杨提腠 2、金缕玉衣 3、厚葬 王侯级:一般的厚葬,银 缕玉衣... 百官:普通的厚葬 百姓:最一般的
1.地下幽宫(玄宫) 布局特征 黄肠题凑:先秦至秦汉时期。 “黄肠”是指堆垒在棺椁外的 柏木;“题凑”是指木头头部 向内堆放的墓葬结构。因西汉 流行用柏木构筑,故称“黄肠 题凑”。 以砖石代替木材:东汉以后至 清代。
桥梁津渡牌楼、风景园林 牌楼等等。从建筑材料上看 有木牌楼、砖牌楼、石牌楼、 琉璃牌楼、砖石混建牌楼、 木石合造牌楼、钢筋混凝土 牌楼等。牌楼飞檐挑出,翼 角翘起,玲珑精巧,古朴雅 观,堪称中国古建筑之精品。

中国古代墓葬旅游文化——以古代帝王陵墓为例

中国古代墓葬旅游文化——以古代帝王陵墓为例

明代陵墓
• 明代的帝陵形制承自北宋的帝陵﹐基本上仍沿汉唐以来的 旧制。泗州的祖陵年代稍晚﹐其形制已与南京朱元璋的孝 陵相近﹐而明孝陵则为此後的明代陵制开创了先例。
• 明代从成祖朱棣起﹐13个皇帝都葬在北京昌平县﹐集中在 一个总的陵园内﹐称明十三陵。陵园的总门在南面﹐称大 红门。入门不远﹐立“长陵神功圣德碑”。由碑亭往北﹐ 神道两侧依次立石望柱及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 ﹑武将﹑文臣等石雕像﹐ 而各陵之前则不再立石望柱和 石象生。出於总体布局上的考虑﹐陵的方向虽多向南﹐但 也有向东或向西的。各陵规模大小不一﹐但形制和布局彼 此相同。陵的前部主要是恩殿﹐基本上相当於唐宋陵前的 献殿与汉唐以来的帝陵相比﹐明陵最大的特点是坟丘不成 方形而成圆形﹐周围砌砖墙﹐称为宝城﹐其位置不在陵域 的中部而居全陵的最後。宝城之前设明楼﹐楼上树石碑﹐ 上刻皇帝的谥号﹐这也是明陵的新创。
清东陵
清东陵:
陵寝四周绕以红墙,内分前后两 部分,用宫墙隔开,象征前朝后 寝。
前朝正门为隆恩门,两侧为朝房 和班房。
中间为隆恩殿,两侧有配殿,后 面是琉璃花门。隆恩门面阔五间, 单檐歇山顶。
隆恩殿是举行祭祀活动的地方, 建在汉白玉石砌成的巨大基座上, 前有月台,陈列铜制鼎、鹿、鹤, 周围绕以汉白玉石栏杆。大殿面 阔五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顶。 两侧建有配殿。
• 风水也不全是迷信,还含有建筑、地理学知识。 古代帝王的陵墓选址和建设就用到了风水学当 中的建筑、地理学相关知识。
帝陵的选址特点
• 帝王陵墓受中国传统的建筑观念——依山造陵 •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兴起了依山造陵的观念。后
来人们选择墓地又特点重视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 依山傍水被古人视作最佳风水宝地。至于这个观 念始于何时,无从考起。应该说秦始皇陵是“依 山傍水”造陵的典范。唐朝帝王陵墓的特点也是 “依山为陵”。不同的是唐陵建筑在山岭顶峰之 下,居高临下,形成"南面为立,北面为朝"的形 势。

浅析唐昭陵陵园形制中蕴含的中国古典美学思想

浅析唐昭陵陵园形制中蕴含的中国古典美学思想

浅析唐昭陵陵园形制中蕴含的中国古典美学思想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在古代时,帝王的陵寝建筑形制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重要反映,同时也是王权和社会文明的象征。

“陵”字在《诗经?小雅?天保》中就有记载,“如冈如陵”,陵者,高起之土也。

[1]帝王陵寝又称山陵,在《水经注?渭水》中记载“秦名天子冢曰山,汉曰陵,故通称山陵矣”[2]。

诸多帝王陵墓中,唐朝帝王陵墓又是中国古代陵墓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30余座唐陵就是唐朝289年的历史缩影,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价值,值得国内外学者挖掘。

本文拟从中国古典美学的角度运用艺术史的研究方法,浅析昭陵墓葬形制背后所体现的中国古典美学思想。

一、唐陵简介唐陵为唐代帝王陵墓,陕西关中地区的唐十八陵墓区主要分布在唐长安城周围。

唐朝是继秦汉之后中国古代第二次陵墓建造的高潮,最大的特点就是“因山为陵”,昭陵开创了唐陵“因山为陵”的先例,放弃了之前人工夯筑地面封土的形制,改为了气象更加广阔的山陵。

在十八座唐陵中,仅献陵、庄陵、端陵位于平原,其余均利用天然山体修建皇陵,很能体现帝王的宏大气派,而且还能在一定的程度上防止盗掘。

始于唐初的陪葬制度也是唐代皇室丧葬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陪葬者多为皇族及名臣,这是封建帝王给予皇室成员和文武大臣的一种奖励,也是笼络人心和巩固政权的一种手段。

其中以昭陵的陪葬墓为最多,实际陪葬人数超过200位,以后各代逐渐减少。

二、昭陵的陵园形制说到唐陵,就不得不提到唐太宗李世民与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合葬陵墓――昭陵,昭陵陵园的修建历时107年之久,陪葬墓多达180余座,除了主陵、墓道、地宫以外,还在陵山周围建起了规模宏大的建筑群。

其形制规模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园中最大的一座,远超后世,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

自然地理环境昭陵位于陕西省礼泉县东22公里,依九■山主峰而建,昭陵的选址据《旧唐书?列传第一?后妃上》记载,长孙皇后临终留言说“但请因山而葬,不须起坟,无用棺椁,所须器服,皆以木瓦,俭薄送终”,且唐太宗之前就属意九■山,故太宗在皇后去世后,把她临时安厝在九■山的石窟中,同时决定把昭陵也作为自己的身后之地。

中国古代十大帝王陵墓

中国古代十大帝王陵墓

中国古代十大帝王陵墓古代帝王陵墓对于我们来说是惊人的,无论是对于考古还是对于普通人群,对神秘古墓的探悉就像是想要了解另一个世界,了解我们的祖先,了解过去灿烂的几千年。

下面店铺整理了中国古代十大帝王陵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著名的中国古代十大帝王陵墓中国古代十大帝王陵墓一、秦始皇陵地点: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城东骊山北麓秦始皇陵位于距西安市30多千米的临潼县城以东的骊山脚下,修筑时间长达38年,工程之浩大、气魄之宏伟,创历代封建统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是中国第一个巨大且完善的陵墓。

在陵墓的周围环绕着那些著名的陶俑。

那些略小于人形的陶俑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成为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成为全世界游客竞相前来的理由。

中国古代十大帝王陵墓二、乾陵地点:陕西省咸阳市乾县梁山乾陵,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座两朝帝王、一对夫妻皇帝合葬陵,位于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东距西安市约80公里。

它是唐代第三个皇帝高宗李治和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

乾陵修建于公元684年,经过23年的时间,工程才基本完工。

气势雄伟壮观。

梁山有三峰,北峰最高,在海拔1047.9米。

南面两峰较低,东西对峙,中间为司马道,故而这两峰取名叫“乳峰”。

“唐高宗乾陵”墓碑,最初为陕西巡府毕源所立,但后期原碑已毁,重立的碑是清乾隆年间重建的。

中国古代十大帝王陵墓三、成吉思汗陵地点: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甘德利草原位于鄂尔多斯市中部伊金霍洛旗境内,距东胜区65公里,座落在高高的甘德尔山岗上。

成吉思汗的墓并不是很大,但却是比较有特色的。

相传,七百多年前,成吉思汗率军远征西夏途经鄂尔多斯高原,目睹这里水草丰美,花鹿出没,心里特别高兴,陶醉之际,失手将马鞭掉在了地上。

部将刚要拾起马鞭,却被成吉思汗制止了,并即兴吟诗一首:“梅花幼鹿栖息之所,戴胜鸟儿孵化之乡,衰亡之朝复兴之地,白发吾翁安息之邦。

”成吉思汗死后,人们就遵嘱将他葬在这里。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精品)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精品)

二、古代帝王陵墓形制的演化
1、“方上”式
• “方上”式,具体方法是挖坑筑石为基,用黄土层层夯垒 成覆斗型,呈三阶逐级收缩的方形夯土台,形状很像倒扣 的斗,亦称“覆斗方上”式。这种封土形制沿用的朝代最 多,自周朝一直延续到隋朝。之后,又被宋朝选用。在诸 多使用这种封土形制的陵墓中,以秦始皇陵墓的冢体最大。
昭陵六骏之一
(2)乾陵
• 唐代陵墓的规模远远超过前代,现保存较好的为 高宗与武则天合葬的乾陵,以陕西乾县的梁山为 陵,地宫凿于梁山主峰下,南边两峰,东西对峙, 山上置阙,形成天然门户,气势雄伟异常,在中 国帝王陵墓中极为罕见。
乾陵石刻
六十一藩丞
述圣记碑
无字碑
无主殿
泰陵平面图
泰陵
清朝12帝陵墓名称
• 1、努尔哈赤 (福陵: 今辽宁省沈阳市) • 2、皇太极 (昭陵: 今辽宁省沈阳市) • 3、顺治 (孝陵: 今河北省遵化县) • 4、康熙 (景陵: 今河北省遵化县) • 5、雍正 (泰陵: 今河北省易县) • 6、乾隆 (裕陵: 今河北省遵化县) • 7、嘉庆 (昌陵: 今河北省易县) • 8、道光 (慕陵: 今河北省易县) • 9、咸丰 (定陵: 今河北省遵化县) • 10、同治 (惠陵: 今河北省遵化县) • 11、光绪 (崇陵: 今河北省易县) • 12、溥仪 (华龙皇家陵园: 今河北省易县)
二、古代帝王陵墓形制的演化
2 、“因山为陵”式
• “因山为陵”式,就是利用山峰作为陵墓,将墓穴修在山 体中,以整座山体作为墓冢,山丘四周筑方形陵墙,四面 辟门,门外设石狮,四角建角楼,陵墓气势宏大,雄伟壮 观。唐朝帝王陵墓使用这种方式。
二、古代帝王陵墓形制的演化
3、“宝城宝顶”式
• “宝城宝顶”式,是在地宫上方,用砖砌成圆形(或椭圆形) 围墙,内填黄土,夯实,顶部做成穹隆状。圆形围墙称宝 城,穹隆顶称宝顶。由南向北分为3个院落,第一个院落由 碑亭、神橱、神库等组成;第二个院落是祭殿和配殿;第 三个院落是埋葬先皇的地方,设牌坊、五供座、方城明楼 和保城等。这种形制用于明清两朝,清朝的宝城宝顶多为 椭圆形。

中国古代墓葬的特点

中国古代墓葬的特点

和前代所有帝王陵区都不同的是,清朝皇家的陵园被分割在两个地区,一个位于北京东面的河北省遵化市,叫东陵,另一个位于北京西面的河北省易县称西陵,两个陵区之间相隔300多公里。
清朝最初选择的皇家陵区在东陵,但是清朝的第四位皇帝雍正帝却出人意料地找了另一处风水宝地作为自己的墓地,也就是西陵。
在陕西渭河的北岸,分布着9位西汉皇帝的陵墓,其他贵族墓葬一共500多座,它们中的很多都曾被盗墓贼光顾。
今天看这些皇帝的陵区,显得有些荒凉。实际上,当年的陵园里面有很多建筑,祭祀用的寝殿、便殿和庙宇,还有几千名常备工作人员住的房子。寝殿一般直接建在封土上。
汉阳陵博物馆副馆长王保平介绍说:当时史书明确记载,为了修陵,他把东方豪强、达官显贵,还有南方的一些官僚贵族,都迁徙到这陵邑里居住,也是当时相对一个稳定国家的举措,像当时的长陵有25万人左右,茂陵住了有28万人左右,阳陵我们推测也有十多万人,所以说是一座中小的比较繁华的城市。
公元14世纪,当欧洲还处在黑暗的中世纪时,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强盛的王朝明朝建立了。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一个曾经当过僧侣和流浪汉的下层平民,但是他当上皇南京郊区。
后来,朱元璋的子孙把都城迁到了北京,有13位皇帝埋葬在北京郊区,因此叫十三陵,这也是当今世界上保存最大、保留最完整的皇帝陵墓群。
□到公元7世纪唐朝建立后,皇帝陵墓的建造又开始了气派庄严,唐朝的皇陵一般建在山中,依托山体的自然形态,营造出皇家的威严。
唐朝皇陵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是乾陵。
乾陵的主人是唐太宗的儿子李治和他的妻子武则天。和中国其他陵墓不同的是,这座陵墓的两位主人地位完全颠倒了———妻子的名声远远超过丈夫,乾陵总是被人们说成是武则天的陵墓,而不是唐高宗李治的陵墓。
也正是这位雄才大略的女人用自己的陵墓完善了中国的陵寝制度。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班级指导老师姓名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薛航中文摘要:本论文将主要从陵墓的构造、布局以及发展来介绍陵墓建筑,并且会通过一些陵墓建筑的实例来表现陵墓建筑的特点以及发展过程。

关键词:陵园墓室秦皇陵明陵陵墓是我国古代最隆重的建筑物。

历代朝廷都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使用当时最成熟的技术和艺术来营建陵墓。

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一个时期的建筑成就。

同时,陵墓可以反映一个帝王的政治性。

下面我从几方面来介绍一下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

一古陵墓构成陵墓构成包括陵墓建筑、陵墓建筑上的绘画雕刻等文化艺术和随葬品三部分。

我国现存古代陵墓景观有两种展示方式:第一种,地面和地下建筑规模都很庞大,在严格保护的情况下就地开放;第二种,地下规模与布局不适于人流行动,多集中、复制展示,如洛阳的中国第一座古墓博物馆。

二古陵墓类型古墓中,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可分为3类:1.帝王陵寝:规模大,随葬品丰富。

主要有秦始皇陵、汉高祖长陵、汉武帝茂陵、唐太宗昭陵、唐高宗和武则天乾陵、河南巩义宋陵、宁夏西夏王陵、内蒙古成吉思汗陵、南京明孝陵、北京明十三陵、河北清东陵和清西陵等。

2.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名人墓地:除个别著名人物外,一般规模不大,墓中随葬物微薄稀少。

如孔林、司马迁墓、岳飞墓等。

3.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墓葬:主要有辽宁辽阳汉魏壁画墓、新疆阿斯塔那古墓群、吉林集安高句丽古墓群、麻浩崖墓等。

三、古陵墓结构古墓葬一般分为两部分,即地下部分和地面部分。

地下部分包括墓室结构和随葬品,地面部分包括封土和其他陵园建筑。

(一)地下部分墓室使用木、砖、石3种材料构造。

大型木椁墓室从殷商开始直到西汉达到高潮,出现了“黄肠题凑”的形式。

砖筑墓室始于战国末年,此后砖的种类越来越多:空心砖、画像砖等。

西汉晚期开始出现石室墓,五代时已经盛行,从明朝开始地宫建筑发展到顶峰,用巨型条石建造大型拱券墓室。

墓室中雕刻画像,故称“画像石墓”,从打开的墓穴看,五代前蜀王建与清代乾隆墓穴地宫都有石像雕刻。

读《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有感

读《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有感

读《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有感作者简介:何艳,女,单位:四川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专业: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研究方向:汉唐考古。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1-0000-01历代统治者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修建规模巨大的陵墓以及用来供奉、祭祀、朝拜的建筑,即所谓“陵寝”。

杨宽先生的《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以皇陵为重点,比较系统的探讨了中国古代陵寝制度的发生及其演变过程,并就古代陵寝制度有关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坟丘墓的起源:春秋、战国之际中原地区殷周时代的墓葬是没有坟丘的。

殷代的武官村大墓和妇好墓(即小屯5号墓)都不见有坟丘,至春秋晚期开始出现坟丘式墓葬。

从考古调查结果来看,春秋晚期中原地区确实已出现坟丘很高的大墓,如河南固始侯古堆的宋墓。

到战国时代,就普遍流行坟丘式墓葬,如湖北江陵楚都郢的周围就有许多坟丘墓。

二、陵寝制度的创始时期:战国中期至西汉君王的坟墓称“陵”,是从战国中期开始的,首先出现于赵、楚、秦等国,《史记﹒赵世家》、《史记﹒秦始皇本纪》都有记载。

东汉﹒蔡邕《独断》最早讲到陵寝制度起源:“秦始皇出寝,起之于墓侧”。

即将“寝”从原来的宗庙里分出来,造到了陵墓的边侧。

西汉时,陵侧起“寝”,陵旁立“庙”。

即“庙”造在陵园以外的附近地方,“寝”则造在园陵之中。

三、陵寝制度的确立时期:东汉1、推行上陵礼,确立以朝拜祭祀为主要内容的陵寝制度。

东汉开始每年定期举行“上陵”朝拜祭祀仪式,从此陵寝在祭祀祖先礼仪中的地位就凌驾于宗庙之上。

2、改革宗庙制度,明帝时实行“同堂异室”的供奉神主的办法。

不但废除了西汉在陵园附近设立宗庙的制度,而且取消了为每个神主建立一庙的制度,只是把许多神主供奉在一个祖庙里。

3、陵园南门外大道(神道)两旁陈列有石刻群,表示皇帝的威严。

四、陵寝制度的衰退时期:魏晋南北朝此时陵墓多建在山腰,不起坟丘,不造殿屋,如曹操“高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陵寝建筑陵寝秦始皇陵明孝陵摘要:中国古代人崇信人死之后,在阴间仍然过着类似阳间的生活,对待死者应该“事死如事生”因此,他们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根据帝王生前所居的宫廷建筑格局和礼制规定设计、修建规模巨大的陵墓和其他用来供奉、祭祀、朝拜的建筑,以将生前的荣华富贵延续至阴间。

这些建筑群组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即所谓的“陵寝”。

陵寝作为推崇皇权和加强封建统治的一种手段,是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简要介绍了中国陵寝制度的起源,并且以秦始皇陵、与明孝陵为例阐述古代帝王陵寝的建筑特色和文化意蕴。

正文:中国帝王的陵寝建筑文化举世闻名,灿烂辉煌,从战国时代开始建设“陵寝”起,下迄明清两代,陵寝制度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陵寝的建筑方式、格局、规模随供奉、祭祀、朝拜的礼制的变化而不断改革;故中国古代各王朝帝王陵寝各具风格,反映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变化和宗庙、陵寝以及丧葬等等重要礼制变革的关系。

一、陵寝建筑的发展在我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坟墓建筑,而直至殷周时期,墓葬还是没有坟丘。

大约在孔子时代,中原地区出现坟丘式墓葬,当孔子把父母亲合葬的时曾说:“古也墓而不坟”。

属于纪元前五世纪中叶的河南固始侯古堆的宋墓,坟丘高 7 米,直径 55 米①,由此可证,春秋晚期中原地区确实已经出现了坟丘很高的大墓。

随着墓葬形式越来越受人们重视,陪葬品的数目也日益增多,墓室规模不断扩大,所挖掘墓圹的土方量也随之不断加大。

由于要靠大量的木材和石材巩固建筑,因此挖出来的泥土却不能回填,便堆成高大的坟丘。

这样高大的坟墓看上去像土山一样,所以当时的人就把这种大坟墓比作山陵,统治者高大的坟墓很自然成为当之无愧的“陵”。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王权的不断加强,战国时代人们便索性用山陵比作最高统治者,把最高统治者去世隐讳地称为“山陵崩”。

因此,当最统治者活着预先建筑坟墓的时候,为了避免不吉利,也就隐讳地称坟墓为“陵”或“寿陵”。

东汉著名学者蔡徽在其所著(独断》中说:“宗庙之制,古者以为人君之居,前有‘朝’、后有‘寝’,终则前制‘庙’以像朝,后制‘寝’以像寝。

‘庙’以藏主,列昭穆;‘寝’有衣冠、几杖、像生之具;总谓之宫,……古不墓祭,至秦始皇出寝,起之于墓侧,汉因而不改,故今陵上称寝殿,有起居、衣冠、像生之备,皆古寝之意。

”由于祭祀祖先的活动围绕着死去的列祖列宗进行,这就为宗庙和陵墓的结合提供了可能;加上帝王的坟墓造得越来越大,因而也就越来越具有王权的象征,这也为宗庙祭祀活动与陵墓祭奠活动的结合有了其现实性。

所以根据文献记载结合考古资料来看,自从战国中期以后,魏、秦、楚、中山等国就已经实行宗庙之寝与陵墓相结合的制度。

二、帝陵的建筑特点帝陵的地面建筑一般可以分祭祀建筑、神道、护陵监 3 个部分。

祭祀建筑是陵园建筑的主体部分。

其间有祭殿,早期称寝殿、享殿等。

这是主殿,在旁边有配殿,前面设有焚帛炉以及大门等等。

殿后面有祭坛等。

这一建筑区的建筑物非常密集。

神道是通向祭殿和坟前的引导大路。

神道由墓道发展而来,起初很短。

后为了有更壮观的视觉效果,有些神道旁边设有石像。

一般的帝陵都有一条神道,并以第一个皇帝者为主神道。

护陵监明清陵称陵监,是专门用以保护陵园的设施。

每一个帝陵都有一个,外面以城墙围绕,里面则有衙门、街市、住宅等等。

早秦始皇的陵墓就已经有了护陵监。

帝陵豪华的地下宫殿最重要建筑组成部分便是地宫。

地宫又称为“玄宫”、“幽宫”。

内部结构装饰极其奢华,堪与皇帝的人间宫殿相媲美。

地宫主要是用来埋葬帝王的尸骨和殉葬的大量珍贵物品,是秘密的地下宫殿。

三、帝陵的文化意蕴古人相信人的灵魂的存在,以为人虽死了,但灵魂仍然在活动,为了不至让他们到处游荡、危害国家或活着的子孙,只有让他像活人一样从事处理政务工作并获得生活用品。

所以作为帝王来说,活着时有“朝”,死后也要设“朝”(即为“庙”);活着的时候有用于饮食起居的“寝”,死后也要设“寝”。

所以陵园被称为寝园,或者就干脆合陵墓、寝殿叫陵寝了。

考古资料显示,西汉诸帝王的“寝”被建筑在陵墓隔墙外区,有些则把“寝”直接修建在陵墓的顶上。

总之,寝的位置离陵墓不是很近,就是完全在一起。

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把寝、陵墓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建筑整体。

人们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因为当时人迷信死者灵魂藏在陵墓的墓室中,它会经常出来游荡,于是就应该有“寝”类的建筑让其栖身,并提供其衣食住行的物品供其享用。

有了“寝”,亡者灵魂才得以安身和“生活”下去,也便于后人将其灵魂接到不远处的宗庙里接受祭祀。

陵寝建筑因此成为中国建筑文化发展史的重要内容。

四、中国帝陵建筑范举(一)秦始皇陵秦始皇陵位于西安以东 30 公里的骊山北麓,南依骊山,层恋叠嶂,山林葱郁;北临渭水,逶迤曲转,银蛇横卧。

这位生前声名赫赫的君主长眠之地规模十分宏大,不仅是中国的陵墓之最,也堪称世界之最。

秦始皇陵目前还没有完全发掘,地宫的情况尚不明确,但就现以发掘的情况来看,其陵园有以下的特点:2007.1 (下旬刊)(1)陵墓有内外两重城围,是南北狭长的“回”字形。

外城四角有角楼。

内外城都是狭长的长方形。

内外城的东、西、南三面都有双重城门,陵墓正处于三个双重城门的交汇点上。

(2)在陵墓西面墓道的一个配宫中,埋有成组的车马,既有彩绘的铜御手,也有铜御马。

(3)陵墓西北角的内城之间,发现有左右饲官的建筑遗址。

所谓饲官就是陵寝中供给饮食的官吏。

(4)在内城中心,南距陵墓封土 150米的地方,有一组建筑遗址,有非常考究的地面、门道,有的以素面石板铺地,有的以精美的菱形铺地石铺地,石上还有编号。

(5)从内城中心的建筑遗址,向东有一条东西向的城墙,直到东边的内城,同时向北有一条南北向的城墙,直到北边内城。

这样,使得内城的东北部形成一个长方形的区域,向北有门可以通向外城,向南有门可通向陵寝与陵墓。

(6)在陵墓内外城的南部以东,有一条南北向的陪葬区域,是一些亲属和大臣的葬地。

(7)在陵墓东边外城 1000 米处,正当东门大道的北侧,有三个放置兵马俑的葬坑。

南边是东西向的长方形大坑,现已经建成兵马俑博物馆。

北边有和南边大坑并列的东西向的坑.三个坑大约埋葬步兵、车兵、骑兵等万件兵马俑。

秦始皇陵园的总体布局与其它国君陵园相比有以下显著特点:(1)在整体的布局上体现了一墓独尊的特点。

比较过去发现的魏国帝王陵园,其中并列着 3 座大的陵墓,中山国王陵园内也排列着 5 座大的陵墓,而秦始皇陵园内只有一座高大的坟墓,充分显示了一墓独尊的特点。

这一特点正是秦国尊君卑臣的传统思想在陵寝布局上的反映。

(2)其封冢位置也不同其它的帝王陵园。

其它国君陵园大多是将封冢放置在回字形陵园的中部,而秦始皇陵封冢则位于内城南半部。

从陵园总体布局来看,始皇陵封冢并不在西半部。

造成封家围起于陵园南半部的原因正是当时封家 " 树草木以象山 " 的设计思想所决定的。

(二)明孝陵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与马皇后的陵墓,今属南京市中山陵园风景区,是一个以朱元璋陵墓为主体的、占地约297 公顷的文化遗存,其可分作三大块:第一块为明孝陵,第二块为明东陵,第三块为明功臣陪葬墓。

从陵墓形制上看,又可分神道和陵寝两大部分。

神道依山就势,作蜿蜒曲折布置,全长 865 米,可分为两段。

一段两侧布置神兽 6 种12 对24 只,均相对而置,两卧两立,依次为狮、獬豸、麒麟、骆驼、大象、马。

二段神道有石望柱二,雕镂云龙纹;紧随其后的是 4 对石人,分别为文臣、武将各两对。

走完神道,就进入陵寝主体建筑部分。

这一部分自棂星门至宝顶,包括棂星门、内御河及金水桥、文武方门、特别告示碑、御碑亭、碑殿、享殿、宝城前御河及升仙桥(大石桥)、方城、明楼、宝城、宝顶等。

方城为明孝陵地面建筑的最后部分,外部用大石条建成,中间为拱门,中通圆拱形隧道,两边底部作须弥座状。

出隧道,正北即宝城南墙,上横刻楷书“此山明太祖之墓”。

在宝城前垣分左右两路夹道,直通方城顶部的明楼。

宝城位于陵宫的最后面,是朱元璋的陵寝所在,宝城内中部隆起的部分为坟头,称为“宝顶”,经科学探测,证明内建有玄宫。

明孝陵作为中国杰出的陵寝建筑代表,有如下建筑特色:(1)整体布局呈“北斗星”形状。

明孝陵选址是朱元璋、刘基、徐达、汤和等人亲自选定的风水宝地。

从空间上看,其走势呈“北斗星”状。

从玄宫所在地的宝城来看,其东有青龙象,西有白虎象,西南面的前湖为朱雀象,宝城所依之玩珠峰呈玄武象。

与正对陵宫的孙陵岗(孙权墓),远处江宁境内的东山又构成“近案”“远朝”的风水形势,而北斗星布局又正好处于“四象”之间,体现了中国历代帝王的“君权神授”、“天人合一”思想。

(2)开创了“前朝后寝”的陵宫制度和“前方后圆”的陵墓格局。

明孝陵一改汉、唐、宋以来帝陵方上、灵台、方垣、上下宫的制度,合上下宫为一区,新创了方城、明楼、享殿、圆丘(改方坟为圆丘)及宝城、长方形陵宫的制度。

在陵寝建筑平面布局上,开创了“前方后圆”的基本格局;在陵宫建筑内容上,首次仿皇帝生前宫殿分前朝后寝的格局,建立“前朝后寝”的陵宫制度。

(3)蜿蜒曲折的陵墓神道设计。

我国汉、唐、宋以来的历代帝陵大都采用中轴对称式的神道设计,明孝陵的神道却是蜿蜒曲折,不拘一格。

(4)精美厚重的神道石刻艺术。

明孝陵神道石像形体高大,庄严肃穆,栩栩如生,题材、造型、雕琢技巧具有鲜明特色,代表了14世纪晚期到15 世纪初叶的中国石雕艺术最高水平。

如石象高达3.47 米,长4.21米,宽2.16 米,所用石材重达80 多吨。

白石望柱高6.25米。

神功圣德碑通高达8.78 米。

石刻造型厚重简朴,线条圆润流畅,但细部雕镌精致,在艺术上达到了整体的宏大与局部的细腻融为一体的创作效果。

(5)开创了第一代皇帝陵寝神道作为后世子孙(世子或继位皇帝)共用神道的制度。

在孝陵陵域内,东有与之相隔仅 60 米的皇太子朱标的东陵没有自己的单独神道和御河及御河桥,而是与孝陵共用一个神道及御河桥。

这一制度被后来的明十三陵所使用。

北京明十三陵受孝陵影响,共用一个神道,从石牌坊到长陵,总长达7000米,从而使之成为世界上最宏伟的陵墓建筑群。

(6)砖石结构的大量使用与体系完善的排水系统。

明孝陵地面大型单体建筑物普遍使用砖石起券,用石须弥座做基础,中部墙身以巨石或巨砖叠砌作拱顶,挑檐作石制,建筑物顶部依尊卑级别高低覆盖不同釉色的琉璃瓦构件。

用砖来起拱券,从而出现了无梁殿建筑,这是我国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的一个大发展,从而奠定了明清帝陵建筑技法的基本格调。

这种建筑材料的普遍使用,使明孝陵具有了相当的防火功能。

与此同时,明孝陵的排水系统与建筑空间分割达到了和谐有序。

明孝陵利用天然水系,设置外御河、内御河及宝城御河三道由东向西的水系,通过御桥在空间上实现联接,使整个陵区和谐完美,富有生命的活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