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君主称谓研究

合集下载

汉朝人的互相称呼

汉朝人的互相称呼

汉朝人的互相称呼一、背景介绍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朝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汉族人建立的王朝。

在汉朝时期,人们对于互相称呼有着一定的规范和礼仪,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文化传统。

二、尊卑之称在汉朝社会中,人们对于互相称呼存在着明显的尊卑之分。

根据社会地位和身份不同,人们有着不同的称谓。

1.君主:皇帝是汉朝统治者,被尊称为“陛下”、“圣上”、“天子”等。

2.官员:官员根据官职不同有着不同的称呼,如“大司马”、“太尉”、“卫将军”等。

3.贵族:贵族地位高于一般平民百姓,他们被称为“公”、“侯”、“伯”等。

4.平民百姓:平民百姓之间通常以“兄弟”或者“友人”的方式相互称呼。

三、家庭称呼在汉朝时期,家庭对于人们的称呼也有一套规范。

根据家庭成员的关系和年龄,人们有着不同的称谓。

1.父亲:父亲被尊称为“父亲”、“爹”等。

2.母亲:母亲被尊称为“母亲”、“娘”等。

3.兄弟姐妹:兄弟姐妹之间通常以“兄弟”、“姐妹”的方式相互称呼。

4.子女:子女对于父母的称呼分为两种,对父亲叫“爸爸”或者“老爸”,对母亲叫“妈妈”或者“老妈”。

四、师生之间的称呼在汉朝时期,师生之间也有一套严格的称谓规范。

1.师傅:学徒拜师学艺时,会尊称师傅为“师傅”或者“大师兄/姐”。

2.徒弟:学徒被师傅尊称为“徒弟”,还会加上自己排行老几的序号。

五、朋友之间的称呼在汉朝时期,朋友之间的称呼也有一定的规范和习惯。

1.同学:同学之间通常以“同学”相互称呼。

2.朋友:朋友之间通常以“朋友”或者“好友”相互称呼。

六、尊卑混用的称谓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尊卑混用的称谓也会出现。

1.子女对父母:在某些场合下,子女为了表达尊敬和礼貌,也会称呼父母为“父皇”、“母后”等。

2.平民对皇帝:在与皇帝见面或者书信往来时,平民百姓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尊重,会称呼皇帝为“陛下”。

七、总结汉朝人的互相称呼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文化传统。

中国古代皇帝称谓

中国古代皇帝称谓

中国古代帝王的称谓,除了称王、称皇帝、称谥号、称庙号、称年号以外,还有一些别称,散见于一些典籍当中。

平时读书,搜集了一些。

下面列出一些,供大家参考。

1、皇王:对君王的敬称,犹言大王。

见于《诗经·大雅·文王有声》:“四方攸同,皇王维辟,皇王烝哉。

”朱熹《集传》:“皇王,有天下之号,指武王也。

”2、皇祖:帝王的祖先。

明朝规定,朝廷祭告宗庙,高祖以上概称皇祖。

3、皇辟:帝王的别称。

《隋书·王劭传》:“皇辟出者,皇,大也;辟,君也。

大君出,盖谓至尊受命出为天子也。

”4、主:古代对国君的称呼。

《商君书·君臣》:“故国治而地广,兵强而主尊。

”5、主上:臣下对国君的称呼。

《资治通鉴》卷二一四,李林甫曰:“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

”6、主公:臣下对君主的称呼。

《三国志·蜀志·法正传》:“或谓诸葛亮曰:…法正于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

‟7、主君:国君的别称。

《墨子·贵义》:“且主君亦尝闻汤之说乎?”8、君:君主、天子。

《尚书·大禹谟》:“奄有四海,为天下君。

”9、君王:对帝王的称呼。

《国语·吴语》:“今君王不察,盛怒属兵,将残伐越国。

”10、人主:人民的主宰,指君主。

《商君书·慎法》:“人主莫能世治其民,世无不乱之国。

”11、君人:指皇帝。

《商君书·慎法》:“君人者不察也,非侵于诸侯,必劫于百姓。

”12、先帝:当朝帝王已死的父亲。

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13、先君:古代帝王称其先代君王的称呼。

《诗经·邺风·燕燕》:“先君之恩,以勖寡人。

”14、先后:先世君王的称呼。

《汉书·韦贤传》:“我既此登,望我旧阶,先后兹度,涟涟孔怀。

”颜师古注:“先后,即先君也。

”15、先正:先代君长,已故的帝王。

《礼记·缁衣》引逸诗云:“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

古代皇帝称呼一览表

古代皇帝称呼一览表

古代皇帝称呼大全“皇帝”一词最早是由“皇”和“帝”两个称呼合并而来。

其源自于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天下,他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因此将“皇”和“帝”连起来,作为自己的帝号,以表明自己的功绩,自称始皇帝。

自此以后,皇帝一词变成了中国封建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专称。

中国古代朝代不断更迭,历经夏商周与秦汉,直至清朝灭亡,标志着中国封建王朝寿终正寝。

以下便是中国历史朝代皇帝的称呼以及在位时间,供您参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46年-公元前210年在位;秦二世胡亥,公元前210年-公元前207年在位;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汉高帝刘邦,公元前206年-公元前195年在位;汉惠帝刘盈,公元前195年-公元前188年在位;汉文帝刘恒,公元前180年-公元前157年在位;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57年-公元前142年在位;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在位;汉昭帝刘弗陵,公元前87年-公元前74年在位;汉宣帝刘询,公元前74年-公元前49年在位;汉元帝刘奭,公元前49年-公元前33年在位;汉成帝刘骜,公元前33年-公元前7年在位;汉哀帝刘欣,公元前7年-公元前1年在位;汉平帝刘衎,公元前1年-公元5年在位;孺子刘婴,公元6年-公元8年在位;新帝王莽,公元9年-公元23年在位;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汉光武帝刘秀,公元25-公元57年在位;汉明帝刘庄,公元57年-公元75年在位;汉章帝刘炟,公元75年-公元88年在位;汉和帝刘肇,公元88年-公元105年在位;汉殇帝刘隆,公元105年-公元106年在位;汉安帝刘祜,公元106年-公元125年在位;汉顺帝刘保,公元125年-公元144年在位;汉冲帝刘炳,公元144年-公元145年在位;汉冲帝刘缵,公元145年-公元146年在位;汉桓帝刘志,公元146年-公元167年在位;汉灵帝刘宏,公元167年-公元189年在位;汉少帝刘辩,公元189年4月-9月在位;汉献帝刘协,公元189年-公元220年在位;三国(公元220年-公元280年)三国·魏(公元220年-公元265年)魏文帝曹丕,公元220年-公元226年在位;魏明帝曹叡,公元226年-公元239年在位;魏齐王曹芳,公元239年-公元254年在位;魏高贵乡公曹髦,公元254年-公元260年在位;魏元帝曹奂,公元260年-公元265年在位;三国·蜀(公元221年-公元263年)蜀汉昭烈帝刘备,公元221年-公元223年在位;蜀汉后主刘禅,公元223年-公元263年在位;三国·吴(公元229年-公元280年)吴大帝孙权,公元222年-公元252年在位;吴会稽王孙亮,公元252年-公元258年在位;吴景帝孙休,公元258年-公元264年在位;吴乌程侯孙浩,公元264年-公元280年在位;西晋(公元265年-公元316年)晋武帝司马炎,公元265年-公元290年在位;晋惠帝司马衷,公元290年-公元306年在位;晋怀帝司马炽,公元306年-公元312年在位;晋愍帝司马邺,公元313年-公元316年在位;东晋(公元317年-公元420年)晋元帝司马睿,公元317年-公元322年在位;晋明帝司马绍,公元322年-公元325年在位;晋成帝司马衍,公元325年-公元342年在位;晋康帝司马岳,公元342年-公元344年在位;晋穆帝司马聃,公元344年-公元361年在位;晋哀帝司马丕,公元361年-公元365年在位;晋废帝司马奕,公元365年-公元371年在位;晋简文帝司马昱,公元371年-公元372年在位;晋孝武帝司马曜,公元372年-公元396年在位;晋安帝司马德宗,公元396年-公元418年在位;晋恭帝司马德文,公元418年-公元420年在位;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南朝·宋(公元420年-公元479年)宋武帝刘裕,公元420年-422年在位;宋少帝刘义符,公元422年-公元424年在位;宋文帝刘义隆,公元424年-公元453年在位;宋孝武帝刘骏,公元453年-公元464年在位;宋前废帝刘子业,公元464年-公元465年在位;宋明帝刘彧,公元465年-公元472年在位;宋后废帝刘昱,公元472年-公元477年在位;宋顺帝刘准,公元477年-公元479年在位;南朝·齐(公元479年-公元502年)齐高帝萧道成,公元479年-公元482年在位;齐武帝萧赜,公元482年-公元493年在位;齐郁林王萧昭业,公元493年-公元494年在位;齐海陵王萧昭文,公元494年7月-10月在位;齐明帝萧鸾,公元494年-公元498年在位;齐东昏侯萧宝卷,公元498年-公元501年在位;齐和帝萧宝融,公元501年-公元502年在位;南朝·梁(公元502年-公元557年)梁武帝萧衍,公元502年-公元549年在位;梁简文帝萧纲,公元549年-公元551年在位;梁元帝萧绎,公元552年-公元554年在位;梁敬帝萧方智,公元555年-公元557年在位;南朝·陈(公元557年-公元589年)陈武帝陈霸先,公元557年-公元559年在位;陈文帝陈蒨,公元559年-公元566年在位;陈废帝陈伯宗,公元566年-公元568年在位;陈宣帝陈顼,公元569年-公元582年在位;陈后主陈叔宝,公元582年-公元589年在位;北朝(公元439年-公元581年)北朝·北魏(公元386年-公元534年)北魏道武帝拓拨珪,公元386年-公元409年在位;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公元409年-公元423年在位;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公元423年-公元452年在位;北魏南安王拓跋余,公元452年3月-10月在位;北魏文成帝拓拔濬,公元452年-公元465年在位;北魏献文帝拓跋弘,公元465年-公元471年在位;北魏孝文帝元宏,公元471年-公元499年在位;北魏宣武帝元恪,公元499年-公元515年在位;北魏孝明帝元诩,公元515年-公元528年在位;北魏孝庄帝元子攸,公元528年-公元530年在位;北魏长广王元晔,公元530年-公元531年在位;北魏节闵帝元恭,公元531年2月-10月在位;北魏安定王元朗,公元531年-公元532年在位;北魏孝武帝元脩,公元532年-公元534年在位;北朝·东魏(公元534年-公元550年)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公元534年-公元550年在位;北朝·西魏(公元535年-公元556年)西魏文帝元宝炬,公元535年-公元551年在位;西魏废帝元钦,公元551年-公元554年在位;西魏恭帝拓跋廓,公元554年-公元556年在位;北朝·北齐(公元550年-公元577年)北齐文宣帝高洋,公元550-公元559年在位;北齐废帝高殷,公元559年-公元560年在位;北齐孝昭帝高演,公元560年-公元561年在位;北齐武成帝高湛,公元561年-公元565年在位;北齐后主高纬,公元565年-公元577年在位;北齐幼主高恒,公元577年正月在位;北朝·北周(公元557年-公元581年)北周孝闵帝宇文觉,公元557年正月-八月在位;北周明帝宇文毓,公元557年-公元560年在位;北周武帝宇文邕,公元560年-公元578年在位;北周宣帝宇文赟,公元578年-公元579年在位;北周静帝宇文阐,公元579年-公元581年在位;隋朝(公元581年-公元618年)隋文帝杨坚,公元581年-公元604年在位;隋炀帝杨广,公元604年-公元618年在位;隋恭帝杨侑,公元617年11月-公元618年5月在位;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唐高祖李渊,公元618年-公元626年在位;唐太宗李世民,公元626年-公元649年在位;唐高宗李治,公元649年-公元683年在位;圣神皇帝武则天,公元684年-公元690年在位;公元690年-公元705年在位;唐中宗李显,公元683年-公元684年在位;公元705年-公元710年在位;唐睿宗李旦,公元684年-公元690年在位;公元710年-公元712年在位唐玄宗李隆基,公元712年-公元756年在位;唐肃宗李亨,公元756年-公元762年在位;唐代宗李豫,公元762年-公元779年在位;唐德宗李适,公元779年-公元805年在位;唐顺宗李诵,公元805年正月-八月在位;唐宪宗李纯,公元805年-公元820年在位;唐穆宗李恒,公元820年-公元824年在位;唐敬宗李湛,公元824年-公元826年在位;唐文宗李昂,公元826年-公元840年在位;唐武宗李炎,公元840年-公元846年在位;唐宣宗李忱,公元846年-公元859年在位;唐懿宗李漼,公元859年-公元873年在位;唐僖宗李儇,公元873年-公元888年在位;唐邵宗李晔,公元888年-公元904年在位;唐哀帝李柷,公元904年-公元907年在位;五代十国(公元907年-公元979年)五代·后梁(公元907年-公元923年)后梁太祖朱全忠,公元907年-公元912年在位;后梁末帝朱友瑱,公元913年-公元923年在位;五代·后唐(公元923年-公元936年)后唐庄宗李存勖,公元923年-公元926年在位;后唐明宗李嗣源,公元926年-公元933年在位;后唐闵帝李从厚,公元933年-公元934年在位;后唐末帝李从珂,公元934年-公元936年在位;五代·后晋(公元936年-公元947年)后晋高祖石敬瑭,公元936年-公元942年在位;后晋出帝石重贵,公元942年-公元947年在位;五代·后汉(公元947年-公元950年)后汉高祖刘知远,公元947年-公元948年在位;后汉隐帝刘承祐,公元948年-公元950年在位;五代·后周(公元951年-公元960年)后周太祖郭威,公元951年-公元954年在位;后周世宗柴荣,公元954年-公元959年在位;后周恭帝柴宗训,公元959年-公元960年在位;五代·十国·吴(公元902年-公元937年)吴太祖杨行密,公元902年-公元905年在位;吴烈祖杨渥,公元905年-公元908年在位;吴高祖杨渭,公元908年-公元920年在位;吴睿帝杨溥,公元920年-公元937年在位;五代·十国·南唐(公元937年-公元975年)南唐烈祖李昪,公元937年-公元943年在位;南唐元宗李璟,公元943年-公元961年在位;南唐后主李煜,公元961年-公元975年在位;五代·十国·吴越(公元907年-公元978年)吴越武肃王钱镠,公元907年-公元932年在位;吴越文穆王钱元瓘,公元932年-公元941年在位;吴越忠献王钱弘佐,公元941年-公元947年在位;吴越忠懿王钱红椒,公元948年-公元978年在位;五代·十国·南汉(公元917年-公元971年)南汉高祖刘岩,公元917年-公元942年在位;南汉中宗刘晟,公元943年-公元958年在位;南汉后主刘鋹,公元958年-公元971年在位;五代·十国·北汉(公元951年-公元979年)北汉世祖刘旻,公元前951年-公元前954年在位;北汉睿宗刘钧,公元954年-公元968年在位;北汉英武皇帝刘继元,公元968年-公元979年在位;五代·十国·南平(公元924年-公元963年)南平武信王高季兴,公元924年-公元928年在位;南平文献王高从海;公元928年-公元948年在位;南平贞懿王高宝融,公元948年-公元960年在位;南平贞安王高保勖,公元960年-公元962年在位;南平德仁王高继冲,公元962年-公元963年在位;五代·十国·前蜀(公元907年-公元925年)前蜀高祖王建,公元907年-公元918年在位;前蜀后主王衍,公元918年-公元925年在位;五代·十国·后蜀(公元934年-公元966年)后蜀高祖孟知祥,公元934年在位;后蜀后主孟昶,公元934年-公元965年在位;五代·十国·楚(公元927年-公元951年)楚武穆王马殷,公元927年-公元930年在位;楚衡阳王马希声,公元930年-公元932年在位;五代·十国·闽(公元909年-公元945年)闽太祖王审知,公元909年-公元925年在位;闽惠宗王延翰,公元925年公元926年在位;闽太宗王延钧,公元926年-公元935年在位;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宋太祖赵匡胤,公元960年-公元976年在位;宋太宗赵炅,公元976年-公元997年在位;宋仁宗赵祯,公元1022年-公元1063年在位;宋英宗赵曙,公元1063年-公元1067年在位;宋神宗赵顼,公元1067年-公元1085年在位;宋哲宗赵煦,公元1085年-公元1100年在位;宋徽宗赵佶,公元1100年-公元1125年在位;宋钦宗赵桓,公元1125年-公元1127年在位;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宋高宗赵构,公元1127年-公元1162年在位;宋孝宗赵眘,公元1162年-公元1189年在位;宋光宗赵惇,公元1189年-公元1194年在位;宋宁宗赵扩,公元1194年-公元1224年在位;宋理宗赵昀,公元1224年-公元1264年在位;宋度宗赵禥,公元1264年-公元1274年在位;宋恭帝赵㬎,公元1274年-公元1276年在位;宋末帝赵昺,公元1278年-公元1279年在位;辽朝(公元907年-公元1125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公元907年-公元926年在位;辽太宗耶律德光,公元927年-公元947年在位;辽世宗耶律阮,公元947年-公元951年在位;辽穆宗耶律璟,公元951年-公元969年在位;辽景宗耶律贤,公元969年-公元982年在位;辽圣宗耶律隆绪,公元982年-公元1031年在位;辽兴宗耶律宗真,公元1031年-公元1055年在位;辽道宗耶律洪基,公元1055年-公元1101年在位;辽天祚帝耶律延禧,公元1101年-公元1125年在位;金朝(公元1115年-公元1234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公元1115年-公元1123年在位;金太宗完颜晟,公元1123年-公元1135年在位;金熙宗完颜亶,公元1135年-公元1149年在位;金海陵王完颜亮,公元1149年-公元1161年在位;金世宗完颜雍,公元1161年-公元1189年在位;金章宗完颜璟,公元1189年-公元1208年在位;金卫绍王完颜永济,公元1208年-公元1213年在位;金宣宗完颜珣,公元1213年-公元1223年在位;金哀宗完颜守绪,公元1223年-公元1234年在位;西夏(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夏景宗李元昊,公元1032年-公元1048年在位;夏毅宗李谅祚,公元1048年-公元1067年在位;夏惠宗李秉常,公元1067年-公元1086年在位;夏崇宗李乾顺,公元1086年-公元1139年在位;夏仁宗李仁孝,公元1139年-公元1193年在位;夏恒宗李纯祐,公元1193年-公元1206年在位;夏襄宗李安全,公元1206年-公元1211年在位;夏神宗李遵顼,公元1211年-公元1223年在位;夏献宗李德旺,公元1223年-公元1226年在位;夏末帝李睍,公元1226年-公元1227年在位;元朝(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元太祖铁木真,公元1206年-公元1227年在位;元太宗窝阔台,公元1229年-公元1241年在位‘元定宗贵由,公元1246年-公元1248年在位;元宪宗蒙哥,公元1251年-公元1259年在位;元世祖忽必烈,公元1260年-公元1294年在位;元成宗铁穆耳,公元1294年-公元1307年在位;元武宗海山,公元1307年-公元1311年在位;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公元1311年-公元1320年在位;元英宗硕德八剌,公元1320年-公元1323年在位;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公元1323年-公元1328年在位;元天顺帝阿速吉八,公元1328年九月-十月在位;元明宗和世㻋,公元1329年正月-八月在位;元文宗图贴睦尔,公元1328年九月-公元1329年正月,公元1329年八月-公元1332年在位;元宁宗懿璘质班,公元1332年十月-十一月在位;元顺帝妥懽帖睦尔,公元1333年-公元1368年在位;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公元1368年-公元1398年在位;明惠帝朱允炆,公元1398年-公元1402年在位;明成祖朱棣,公元1402年-公元1424年在位;明仁宗朱高炽,公元1424年-公元1425年在位;明宣宗朱瞻基,公元1425年-公元1435年在位;明英宗朱祁镇,公元1435年-公元1449年,公元1457年-公元1464年在位;明代宗朱祁钰,公元1449年-公元1457年在位;明宪宗朱见深,公元1464年-公元1487年在位;明孝宗朱佑樘,公元1487年-公元1505年在位;明武宗朱厚照,公元1505年-公元1521年在位;明世宗朱厚熜,公元1521年-公元1566年在位;明穆宗朱载垕,公元1566年-公元1572年在位;明神宗朱翊钧,公元1563年-公元1620年在位;明光宗朱常洛,公元1620年八月在位;明熹宗朱由校,公元1620年-公元1627年在位;明思宗朱由检,公元1627年-公元1644年在位;清朝(公元1636年-公元1912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公元1616年-公元1626年在位;清太宗皇太极,公元1626年-公元1643年在位;清世祖福临,公元1643年-公元1661年在位;清圣祖玄烨,公元1661年-公元1722年在位;清世宗胤禛,公元1722年-公元1735年在位;清高宗弘历,公元1735年-公元1795年在位;清仁宗颙琰,公元1796年-公元1820年在位;清宣宗旻宁,公元1820年-公元1850年在位;清文宗奕詝,公元1850年-公元1861年在位;清穆宗载淳,公元1861年-公元1874年在位;清德宗载湉,公元1874年-公元1908年在位;清宣统帝溥仪,公元1908年-公元1911年在位;。

皇帝称谓的由来 古代皇帝的称谓是怎么来的?

皇帝称谓的由来 古代皇帝的称谓是怎么来的?

皇帝称谓的由来古代皇帝的称谓是怎么来的?>皇帝称谓的由来:历史上把君主称为“皇帝”,是从秦始皇开始的。

在此之前,中国的最高统治者称“王”或单称“皇”和“帝”,如周文王、周武王、“三皇”、“五帝”等。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一些国力强大的诸侯国的国君也自称为王,如秦王、楚王、齐王、赵王、燕王等。

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灭掉六国,平定天下。

赢政自认为这是亘古未有的功业,甚至连三皇五帝也比不上他,如果不改变“王”的称号,“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让李斯等人研究一下怎么才能改变自己的称号,以显示自己的”丰功伟绩”。

李斯等人商议后报告秦王说,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贵,可改“王”为“泰皇”。

秦王反复考虑,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决定兼采“帝”号,称为“皇帝”,以显示自己的尊贵。

另一种说法:秦灭六国后,秦王政觉得自己的功绩超过三皇五帝,如果不改名号,显不出他的伟大,更不能让后代明白他的豊高德厚,於是他招集了李斯和博士们商议改帝号之事。

丞相王绾禀奏:“三皇五帝的名称,是天下共主,实际上本身所占有的领土,不过方圆千里,而自商周称王后,才真正拥有天下,而且周维持了八百年的朝代,所以臣认为王的称号最好。

”秦王政不悦的说:“我不要商朝七百年或周朝八百年的天下,而是要万世永传的朝代。

”李斯上奏道:“陛下平定天下,如今海内都已成为郡县,法令由中央统一,这是自古以来从未有的事,所以陛下的功业为三皇五帝所不及。

臣认为古有天皇、地皇、泰皇,而泰皇最尊贵,臣建议称泰皇。

”秦王政一听,高兴的说:“泰皇仍与以前分别不出来,我看,去「泰」留「皇」,采上古「帝」号,称「皇帝」。

我称始皇帝,后世以数计,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传之无穷。

另追尊庄襄王为太上。

”就这样,赢政被称为“秦始皇帝”,通称“秦始皇”。

皇帝为何自称“朕”在秦始皇以前,朕只是一个普通的字,谁都可以用的,并非国君专有。

此前国君专有的是孤和寡人,意思是寡德之人,谦称。

古代君主的称谓

古代君主的称谓

古代君主的称谓。

夏、商、周代,天子的正号是王,如周武王即可被称天子;在秦汉至清代,天子则称皇帝。

所谓“天子”,意指君主君临天下,犹天之子,如《礼记。

曲礼下》:“君天下曰天子”;《尚书。

洪范》:“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白虎通。

爵》:“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

”总之是为君主专制的神圣,合法性而造说。

古代的诸侯和封建帝王常常自称“孤”、“寡人”、“不谷”。

“孤”,谓自己不能得众;“寡人”即“寡(少)德之人”;“不谷”,可以养人,为善物,不谷即不善。

这些都是君主的谦称。

《老子》说:“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是以候王自为孤、寡、不谷。

”显然在“自谦”的背后,隐藏着笼络人心,以求巩固一己统治的目的。

“朕”,在古代为大家通用的第一人称代词,相当“我”。

如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首句中云:“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遂成帝王自称的专用词,别人是不准再用的。

“天子”,“天子”即“天之骄子”,他拥有的权利是上天所赋予的,因此“天子”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万岁”,约始约战国,盛行于秦汉。

“万岁”一词本是人们于喜庆时的欢呼语。

如《战国策。

齐策》记冯谖替孟尝君烧掉债券,“民皆呼万岁”。

秦汉以后,臣子朝见国君,拜恩庆贺,以呼“万岁”为常,遂成为帝王之代称。

“陛下”本指侍卫在宫殿台阶下的国君近臣或侍卫人员。

群臣与天子言,不敢直呼天子,恐有渎圣颜,故呼其身旁侍卫之人以传达。

“陛下”遂成为对国君的尊称。

至今人们仍用这些词汇来尊称外国国家首脑,但只限于外交场合了。

古代对帝王称“君主”,又简称“君”。

君字古体从“群”字,意即“群下之所归心也”(《白虎通》。

号篇)。

君字的本意,说明了国君是从原始的部落群体发展而来的,随着私有制和国家的产生,原来部落首领逐渐成为以阶级压迫为基础的国家元首,而具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如《尚书。

益稷》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庶哉。

”这里“元首”即指君,股肱指臣;《汉书。

古代百姓对帝王的称谓有哪些

古代百姓对帝王的称谓有哪些

古代百姓对帝王的称谓有哪些?皇上皇上是一种最常用的称呼。

是臣下对皇帝的称呼。

西晋文学家陆机在诗作《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诗》中写道:“皇上篡隆,经教弘道”。

陛下陛下也是一种最常用的称呼,尤其是官员都会这样面对面称皇帝。

“陛”字本是宫殿台阶之意。

《国策·燕策》中写道:“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

”周秦以后,臣子在朝见国君时,常以陛下作为对君王的尊称。

东汉末年的文学家蔡邕在《独断》卷中解释道:汉代天子的正号是“皇帝”,自称“朕”,臣民呼之为“陛下”。

万岁、万岁爷万岁也是一种常用的称呼之一。

因为只有皇帝才有资格称呼万岁。

“万岁”一词,原为古人饮酒上寿的祝词,是人们在喜庆时所使用的一种欢呼用语。

如《战国策·齐策》记冯谖替孟尝君烧掉债券,“名皆呼万岁”。

将国君称为“万岁”,大约始于战国时期,盛行于秦汉。

秦汉以后,臣下觐见国君,都要呼“万岁”。

后来,“万岁”一词逐渐演变为对国君的专用称谓。

天子殷周时期,君主只是称“王”。

春秋时期,随着吴楚诸侯国君的相继称王,诸侯便尊称周王为天子,以示区别于其他诸侯王。

从此,“天子”便成了君主的一种代称。

所谓“天子”,意即“上天之子”、“天之骄子”,他拥有的权力是上天所赋予的。

《礼记·曲礼下》写道:“君天下曰太子。

”《尚书·洪范》中写道:“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

”《白虎通·爵》中写道:“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

”天子用来最高统治者,不光古代可以用,现代也可以的。

圣、圣上、圣人圣、圣上、圣人,也是一种对帝王很普遍的称呼。

不过除了称呼帝王之外,还可以称呼一些有优秀品德的人,如孔子就被称为孔圣人。

《礼记·大传》中写道:“圣人南面而治天下。

”官、官家官、官家也是对皇帝的敬称。

《晋书·石季龙载记上》写道:“官家难称,吾欲行冒顿之事,卿从我乎?”上主上主,指贤明的君主。

这个称呼比较少见。

由于皇帝高高在上,故以“上”字代替皇帝。

中国古代帝王皇族的称谓

中国古代帝王皇族的称谓

太皇太后、皇太后、太妃、皇后、嫔妃
康熙帝的祖母孝庄太皇太后
康熙的第一位皇后赫舍里氏
太上皇、皇太子、皇太孙
(一)太上皇——帝王尊其父为太上皇,或历代皇帝传位于太子,并自称 太上皇。
(二)皇太子——皇帝诸子中皇位的法定继承人,也称为“太子”。 (三)皇太孙——由皇帝册封的有皇位继承权的嗣孙。
公主、驸马
者的专有名称。 “孤”、“寡人”:君主的谦称。 “朕”:秦始皇以后,成为帝王自称的专用词。
秦始皇
太皇太后、皇太后、太妃、皇后、嫔妃
(一)太皇太后——皇帝的祖母 (二)皇太后——皇帝的母亲 (三)太妃——已故皇帝的遗妃 (四)皇后——皇帝的正妻 (五)嫔妃——皇帝诸妾的通称。有美人、贵人、才人、 昭仪、婕妤、贵妃、 贵嫔等称号。
(一)公主——皇帝之女 1.皇帝的姊妹称长公主,皇帝的姑母称大长公主。 2.清代除皇帝之女外,其他皇族之女均称“格格”。
(二)驸马——皇帝的女婿 1.魏晋因驸马都尉(掌管皇帝辅车之马)多为皇帝女婿专任,简称“驸 马”。 2.清代的驸马称“额驸”。
王、诸侯等
(一)郡王——次于亲王的爵位 (二)妃——对王、诸侯妻子的称呼 (三)继室——诸侯次妃的别称
中国历史常识
中国古代帝王皇族的称谓
课件提纲
一、后、王、天子、皇帝 二、太皇太后、皇太后、太妃、皇后、嫔妃 三、太上皇、皇太子、皇太孙 四、公主、驸马 五、王、诸侯等
后、王、天子、皇帝
后”、“王”、“天子” (三)秦嬴政称“皇帝” ,历代沿用,成为最高统治

古代不同身份称谓大全

古代不同身份称谓大全

古代不同身份称谓大全
古代的身份称谓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称谓:
1. 君主类:
- 皇帝/天子: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如中国的皇帝、罗马的凯撒大帝。

- 英王/法王/德皇:各国的国王。

- 王子/公主:王室子女的称号。

- 国君/藩王:统治诸侯的君主。

2. 贵族类:
- 侯爵:低于王爵,高于伯爵的贵族地位。

- 伯爵:低于侯爵,高于子爵的贵族地位。

- 子爵/男爵:低于伯爵的贵族地位。

- 亲王/公爵:特殊高贵地位的贵族称号。

3. 士人类:
- 大夫:古代中国的官员称谓,高于卿、低于公。

- 卿:古代中国的官员称谓,高于大夫、低于王。

- 文官/武官:古代中国的官员划分,分为以才学为主的文官和以武力为主的武官。

- 出使大使/公使:代表国家出使他国的高级外交官。

4. 常人类:
- 士人:古代中国的知识分子。

- 隐士/仙人:追求自我修养、与尘世隔绝的人。

- 商人/贸易商:负责商品交易的人。

- 百姓/庶民:普通民众的称谓。

5. 佛教/道教类:
- 和尚/僧人:出家修行的佛教徒。

- 圣人/道士:修炼道教的人。

最新古代帝王的别称

最新古代帝王的别称

古代帝王的别称中国古代帝王的称谓,除了称王、称皇帝、称谥号、称庙号、称年号以外,还有一些别称,散见于一些典籍当中。

平时读书,搜集了一些。

下面列出一些,供大家参考。

1、皇王:对君王的敬称,犹言大王。

见于《诗经。

大雅。

文王有声》:“四方攸同,皇王维辟,皇王烝哉。

”朱熹《集传》:“皇王,有天下之号,指武王也。

”2、皇祖:帝王的祖先。

明朝规定,朝廷祭告宗庙,高祖以上概称皇祖。

3、皇辟:帝王的别称。

《隋书。

王劭传》:“皇辟出者,皇,大也;辟,君也。

大君出,盖谓至尊受命出为天子也。

”4、主:古代对国君的称呼。

《商君书。

君臣》:“故国治而地广,兵强而主尊。

”5、主上:臣下对国君的称呼。

《资治通鉴》卷二一四,李林甫曰:“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

”6、主公:臣下对君主的称呼。

《三国志。

蜀志。

法正传》:“或谓诸葛亮曰:‘法正于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

’7、主君:国君的别称。

《墨子。

贵义》:“且主君亦尝闻汤之说乎?”8、君:君主、天子。

《尚书。

大禹谟》:“奄有四海,为天下君。

”9、君王:对帝王的称呼。

《国语。

吴语》:“今君王不察,盛怒属兵,将残伐越国。

”10、人主:人民的主宰,指君主。

《商君书。

慎法》:“人主莫能世治其民,世无不乱之国。

”11、君人:指皇帝。

《商君书。

慎法》:“君人者不察也,非侵于诸侯,必劫于百姓。

”12、先帝:当朝帝王已死的父亲。

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13、先君:古代帝王称其先代君王的称呼。

《诗经。

邺风。

燕燕》:“先君之恩,以勖寡人。

”14、先后:先世君王的称呼。

《汉书。

韦贤传》:“我既此登,望我旧阶,先后兹度,涟涟孔怀。

”颜师古注:“先后,即先君也。

”15、先正:先代君长,已故的帝王。

《礼记。

缁衣》引逸诗云:“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

”郑玄注:“先正,先君长也。

”16、先皇:前代帝王的称呼。

唐,杜甫《忆昔》诗之一:“忆昔先皇巡朔方,千乘万骑入咸阳。

”17、先主:对开国君主的称呼。

中国古代帝王皇族的称谓

中国古代帝王皇族的称谓

者的专有名称。 “孤”、“寡人”:君主的谦称。 “朕”:秦始皇以后,成为帝王自称的专用词。
秦始皇
太皇太后、皇太后、太妃、皇后、嫔妃
(一)太皇太后——皇帝的祖母 (二)皇太后——皇帝的母亲 (三)太妃——已故皇帝的遗妃 (四)皇后——皇帝的正妻 (五)嫔妃——皇帝诸妾的通称。有美人、贵人、才人、 昭仪、婕妤、贵妃、 贵嫔等称号。
(一)公主——皇帝之女 1.皇帝的姊妹称长公主,皇帝的姑母称大长公主。 2.清代除皇帝之女外,其他皇族之女均称“格格”。
(二)驸马——皇帝的女婿 1.魏晋因驸马都尉(掌管皇帝辅车之马)多为皇帝女婿专任,简称“驸 马”。 2.清代的驸马称“额驸”。
王、诸侯等
(一)郡王——次于亲王的爵位 (二)妃——对王、诸侯妻子的称呼 (三)继室——诸侯次妃的别称
太皇太后、皇太后、太妃、皇后、嫔妃
康熙帝的祖母孝庄太皇太后
康熙的第一位皇后赫舍里氏
太上皇、皇太子、皇太孙
(一)太上皇——帝王尊其父为太上皇,或历代皇帝传位于太子,并自称 太上皇。
(二)皇太子——皇帝诸子中皇位的法定继承人,也称为“太子”。 (三)皇太孙——由皇帝册封的有皇位继承权的嗣孙。
公主、驸马
中国历史常识
中国古代帝王皇族的称谓
课件提纲
一、后、王、天子、皇帝 二、太皇太后、皇太后、太妃、皇后、嫔妃 三、太上皇、皇太子、皇太孙 四、公主、驸马 五、—“后”、“王” (二)奴隶社会——“后”、“王”、“天子” (三)秦嬴政称“皇帝” ,历代沿用,成为最高统治

古代臣民对君主的称谓

古代臣民对君主的称谓

古代臣民对君主的称谓
古代臣民对君主的称谓
时间:2012-03-08 10:33来源:未知作者:admin 点击: 115次
在我国古代,诸侯臣子、平民百姓对君主的称谓主要有以下几种:天子:殷周时期,君主只是称王。

春秋时期,随着吴楚诸侯国君的相继称王,诸侯便尊称周王为天子,以示区别于其他诸侯王。

从此,天子便成了君主的一种代称。

所谓天子,意即上天之子。

万岁:将国在我国古代,诸侯臣子、平民百姓对君主的称谓主要有以下几种:天子:殷周时期,君主只是称“王”。

春秋时期,随着吴楚诸侯国君的相继称王,诸侯便尊称周王为天子,以示区别于其他诸侯王。

从此,“天子”便成了君主的一种代称。

所谓“天子”,意即“上天之子”。

万岁:将国君称为“万岁”,大约始于秦汉。

“万岁”一词,原来本是人们在喜庆时所使用的一种欢呼用语。

秦汉以后,臣下觐见国君,都要呼“万岁”。

后来,“万岁”一词逐渐演变为对国君的专用称谓。

陛下:“陛”字本是宫殿台阶之意。

周秦以后,臣子在朝见国君时,常以陛下作为对君王的尊称。

据蔡邕《独断》中载,称臣有事上奏天子,却不肯当面禀告,而要通过“天子”身边的侍卫人员转达,而奏事者都要在离皇帝老远的宫殿的台阶下等候。

长此,臣下便将“陛下”用于对天子的尊称。

对那些残暴无道的国君,臣民在私下也有一些称谓,如“独夫”、“民贼”等等。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中国古代的社会等级制度非常复杂,人们之间的称谓也非常讲究。

在古代,称谓不仅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些中国古代的称谓大全。

1. 君。

君,是对君主的尊称,也可以用来称呼贵族。

在古代,君主是统治者,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因此被称为君。

2. 臣。

臣,是对君主的臣民的称谓。

臣民对君主效忠,尊敬君主,称自己为臣。

3. 王。

王,是比君还要高一级的尊称,是对国家的统治者的尊称。

在古代,王是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4. 帝。

帝,是对皇帝的尊称。

在中国古代,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被尊称为帝。

5. 太子。

太子,是对皇帝的儿子的尊称。

太子是未来的继承人,地位非常高。

6. 公。

公,是对贵族的尊称。

贵族是封建社会的统治阶层,享有特权和地位,被尊称为公。

7. 侯。

侯,是对封建社会中的贵族的尊称。

侯是封建社会中的地方统治者,地位高于一般的贵族。

8. 伯。

伯,是对贵族的尊称。

伯是封建社会中的地方统治者,地位低于侯。

9. 子。

子,是对封建社会中的贵族的尊称。

子是封建社会中的地方统治者,地位低于伯。

10. 士。

士,是对有学问、有才华的人的尊称。

士在古代是非常受尊敬的社会阶层,他们通常是文官,担任重要的政治和文化职务。

11. 庶民。

庶民,是对一般平民百姓的称谓。

庶民是封建社会中的最底层阶层,地位低下,没有特权。

12. 婢女。

婢女,是对女性奴仆的尊称。

在古代,婢女通常是贵族家庭的奴仆,地位非常低下。

13. 郎。

郎,是对年轻男子的尊称。

在古代,郎是年轻有为的男子的尊称,通常是指有才华、有学问的年轻人。

14. 女子。

女子,是对年轻女子的尊称。

在古代,女子通常是指年轻的女性,地位低下,受到男性的支配。

15. 贤良。

贤良,是对有德行、有才华的人的尊称。

在古代,贤良是非常受尊敬的社会阶层,他们通常是文官,担任重要的政治和文化职务。

以上就是中国古代的一些称谓大全,这些称谓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古代帝王称谓的演变

古代帝王称谓的演变

《古代帝王称谓的演变》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讲讲古代帝王称谓的演变,可有意思啦!在很久很久以前,最早的帝王被称为“后”。

就比如说夏朝的君主,那时候大家就叫他们“后”。

后来到了商朝,帝王的称谓变成了“王”。

像商纣王,大家都知道他吧,“王”这个称呼就很常见啦。

再往后到了周朝,又有了新的变化,叫“天子”。

为啥叫“天子”呢?因为古人觉得帝王是上天的儿子,是代表上天来管理人间的。

到了秦朝,秦始皇觉得以前那些称呼都不够霸气,就给自己起了个新称呼叫“皇帝”。

秦始皇多厉害呀,统一了六国,觉得自己的功绩无人能比,“皇帝”这个称呼就一直沿用了很久很久。

汉朝的时候,皇帝的称呼就很普遍啦。

像汉武帝、汉光武帝,那可都是有名的皇帝。

同学们想想,为什么帝王的称谓会不断变化呢?其实这和每个朝代的文化、政治都有关系。

比如说唐朝,除了叫皇帝,还会尊称他们“圣上”,这是不是听起来很尊敬呀?古代帝王称谓的演变,就像是一部历史的小电影,很有趣呢!同学们,你们觉得有意思吗?《古代帝王称谓的演变》同学们,咱们接着聊聊古代帝王称谓的演变。

一开始啊,帝王的称呼比较简单。

后来,随着朝代的更替,就变得越来越丰富多样了。

咱们先说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候各国的君主称呼也不太一样。

有的叫“公”,有的叫“侯”。

等到了秦朝统一之后,皇帝这个称呼就定下来了。

可到了明清时期,又有了新的叫法。

比如说“万岁爷”,是不是感觉特别尊敬?我给你们讲个小故事。

有一次,一个大臣在朝堂上叫错了皇帝的称呼,结果可惨了,被皇帝狠狠地惩罚了。

还有啊,不同的称呼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气和人们对皇帝的态度。

像在比较开放的唐朝,对皇帝的称呼就比较多样,也比较亲切一些。

同学们,通过帝王称谓的演变,咱们能了解到好多历史知识呢!你们是不是也觉得很神奇呀?《古代帝王称谓的演变》同学们,今天咱们继续说说古代帝王称谓的演变。

你们知道吗?在古代,帝王称谓的变化可大着呢!比如说在周朝,除了“天子”这个称呼,还有“天王”。

我国古代君主称谓探源

我国古代君主称谓探源

,
君 主 称 谓 并非 是人们 随 意 编 造 的 而 是政 治 文 明 发 展 变 化 的标 志 从夏 启 始 称 后 期改 称 予一 人
到 殷 商后
表 明着 在 中 国 政 治 运 动 中原 始 民 主 制 向 王 权专 制 的 过 渡 历 程
, , ,

何 以夏代 最初几个
, 。
君 主 称 后 而 不 称 王 这 是 有 原故 的 因 为 那 时 国家 刚 刚从 氏 族社会 组 织 中 脱 胎 出 来 还 带 有 比 较 浓 厚 的 氏 族 社 会群 体 色 彩
,Leabharlann ,便开 始有 了 君主 称 谓 在 我 国 典 籍 里 股脑 良哉
“ ’ . “
.
,
很 早就 出 现 了 元 首 这 个 词
, “


.
《 尚
,
元 首明哉

,
元 本意 为大
,

,

首 显 然是 指头
, . ”

股肪

即 四 肢 无疑

.
显然 《尚
.
书 》 所言 之

元首


股脸
,

,
已 经 不 是 什 么 生 理 学 上的 术 语

,
天 下唯此 一 人地位 最 高 最值 得 人 们 信 赖
, ,
当 作 自称 有 人 以 为 是 帝 王 谦虚 之 词 意思 是 说 自己 亦 是 笔 者 认为 帝 王 自

众 人 中之 一 员 这 种 解 释从 语 义上 似乎 讲 得 通 但 并 不符 合 历 史实 际 在 阶 级 社 会 里 帝 王 从 来 就 是 高 高 在 上 唯 我 独 尊 的 怎 么 可 能 将 自 己 降 至 于 众人 中 的 一 员 这样普 通 的 地 位 呢?

中国古代帝王称谓

中国古代帝王称谓

一前言中国古代帝王的称谓可谓五花八门,年号、庙号、谥号以及这些帝王们自己的名字,真是把人搞得头晕。

别说我们小学生,就连那些大学毕业的高才生们恐怕也弄不清楚康熙、清圣祖还有玄烨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其实他们都是一个人的称呼)。

我们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要了解我们国家灿烂的历史文化,不可避免得就要知道每个朝代的皇帝,因为他们中的很多都是历史舞台上的主角。

而要知道这些皇帝们的丰功伟绩或是他们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就必须搞清楚他们的称谓,否则一会儿说康熙、一会儿又说清圣祖,如果连这都分不清楚,又怎么能真正地去认清他们真实的面貌呢?我从二年级开始跟随父亲一起学习历史,通过这三年的学习,总算对这些帝王们的称谓有了一些认识,现在就把他们总结出来,供大家再看历史书时参考。

二古代帝王的几个基本称谓要搞清楚古代帝王的称谓,首先要知道古代帝王的称谓都有哪些,下面我就简要介绍一下古代帝王常常采用的称谓。

1 皇帝和王你可能要问了,皇帝和王有区别吗?古代一个国家里最大的官不就是皇帝吗?错了。

皇帝是从秦始皇以后才有这个称谓的,也就是说秦始皇是中国的第一个皇帝。

在秦始皇以前,并不称皇帝,而是称王,如周文王、周武王。

到了秦始皇重新统一六国后,他认为自己的功劳很大,超过了“三皇五帝”,所以就自称为皇帝。

后面的也就这么顺着叫下来了,当然后面的很多皇帝的功劳可真没法和“三皇五帝”比。

我在这篇文章中称“古代帝王”而不是“古代皇帝”就是因为秦朝以唐太宗李世民前的君主并不是皇帝。

2 名字这是最简单的称谓了,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帝王们自然也不例外,如大家都知道的嬴政就是秦始皇,姓嬴名政;唐太宗就是李世民,姓李名世民。

这个非常简单,不用说太多。

3 年号年号是历代帝王纪年的名号,也是时代的标志。

大家知道,现在我们采用的是公元纪年法,比如今年是2009年,我是1998年出生的,一说哪一年哪一年,你就知道是什么时候了。

但古代不行,因为那时没有公元纪年法,那怎么纪年呢?这时年号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古代皇族的称谓

古代皇族的称谓

18、媵御、媵妾——随嫁的侍妾。又称媵侍、媵婢。
皇族称谓——王、诸侯
1、郡王——隋唐以后,郡王为次于亲王一等的爵名。清代郡王并不取郡名,而是取美名冠之,如顺承郡王等。
2、妃——对王、诸侯的妻子的称呼。西汉时期诸侯王正妻称王后,母称王太后。东汉时,随着诸侯王封地日渐缩减,王后被改称为王妃,王太后改称王太妃。
3、元妃、元嫡——国君或诸侯元配夫人的称号。《左传》隐公元年:“惠公元妃孟子,孟子卒,继室以声子,生隐公。”
皇族称谓
皇帝,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称"始皇帝",从此历代封建君主都称皇帝。
三皇五帝之说:
一说:三皇为伏羲(太昊)、神农(炎帝)、轩辕(黄帝亦称有熊氏)。五帝为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及帝舜有虞氏。
二说: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称为“三皇”。黄帝、颛顼、帝喾、尧帝、舜帝称为“五帝”。
所谓太后,就是皇上的妈。中国古代的帝位,一般都是等先皇死后才传给后代(儿子)的。那就是说既然是皇上,那就是没有父亲的,那她的母亲就是寡妇了,也就是说,皇后一定要等死了丈夫以后才能成为太后。所以,太后自称是哀家。“哀”隐含先帝去世之意,称“哀家”的只能是太后、太妃。
5、太妃——已故皇帝的遗妃。清制,皇帝的祖父或父亲遗留的妃嫔,分别称皇贵太妃、贵太妃。
(1)元后、元配——帝王的正妻,元配皇后。《明史。后妃传二》:“穆宗即位,礼臣议:‘孝洁皇后,大行皇帝元配,宜合葬袝庙。”
(2)坤极——皇后的别称。《后汉书。梁皇后纪》:“梁小贵人宜配天祚,正位坤极。”
(3)皇孋——皇后的别称。《后汉书。皇后纪赞》:“祁祁皇孋,言观贞淑。”

中国古代皇室辈分称谓的研究与解读

中国古代皇室辈分称谓的研究与解读

中国古代皇室辈分称谓的研究与解读中国古代皇室辈分称谓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通过称呼和排列来体现不同成员在家族中的地位和身份。

这些辈分称谓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等级制度的特点和演变过程,也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家族观念和血缘关系的重视。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皇室辈分称谓进行研究与解读,探讨其起源、演变及其在社会中的影响。

一、古代皇室辈分称谓的起源1.1 人文起源中国古代皇室辈分称谓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古代部落社会。

在部落内部,人们根据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族长和继承人的地位,由此形成了一套辈分制度。

随着部落的融合与统一,这种辈分制度逐渐演化为更为复杂的皇室辈分称谓体系。

1.2 宗教影响古代中国的皇权思想与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

皇帝被认为是天神子孙,其地位超然于凡人之上。

这种宗教观念影响了古代皇室辈分称谓的发展,使得皇帝的辈分称谓与其他社会阶层的人有着明显的区别。

二、古代皇室辈分称谓的演变2.1 历史时期区分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皇室辈分称谓的具体内容呈现出明显的时期特征。

早期的周朝,辈分称谓主要体现了君主与贵族之间的关系;隋唐时期,辈分称谓逐渐成为反映皇帝地位高低的标志;明清时期,辈分称谓更加细致地区分了皇帝与其他亲戚的地位。

2.2 文化影响中国古代皇室辈分称谓的发展也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

例如,古代儒家思想中的孝道观念对于辈分称谓的规定产生了重要影响。

尊重长辈和敬重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这在皇室辈分称谓中有着明确的体现。

三、古代皇室辈分称谓的社会影响3.1 社会关系维持古代皇室辈分称谓的存在维系了家族与社会的秩序,促进了家族内部和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

通过明确的辈分称谓,人们在家族、宫廷和政治中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

3.2 政治稳定皇室辈分称谓的存在对于政权的稳定和继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称谓的准确使用和传承规范了权力的继承,确保了政权正常运转。

3.3 礼仪规范皇室辈分称谓也对社会的礼仪规范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讲中国古代的君主制度

第二讲中国古代的君主制度
统原则和本民族的风俗习惯来择立皇位继承人 根据本王朝的政治需要,从王朝本身的存在和发
展考虑,择立堪任政事和胜任统治的继承人(雍 正改革制定的密建皇储制度) 迫于形势,不得不以所谓“有功于社稷”,已经 拥有重大军政实力的皇子为继承人 “内援外助”是保证皇位继承的重要条件,也是 择立继承人的主要标准
大家好
1
第二讲 君主制度
2
一 君主称号的演变
1、从“后”到“帝王” (1)后 夏代最初建立时,最高统治者称为“后”,
所以夏启又被称为“夏后启”, 后羿的“后”字也是此意 “后”的本意是生育,亦有祖先的意思。
也写作“毓”
3
金文“毓”字,象形文字,本意为 生育
4
金文“育”
5
金文“后”
16
1、皇帝的名号制度
(1)称谓方面的专用词语 (2)衣食住行方面的专用名称和格式 (3)政令运作上的专用凭据 (4)在皇权专制的情况下,名位制度得到不断扩
大 以皇帝有血缘和婚姻关系的人都有了专用称呼 庙号、谥号、年号、尊号、陵寝号等制度的发展
17
2、皇帝名位制度的特点:
(1)集中反映了皇权专制的本质 (2)渗透了天命观念,以天人合一来证明
27
(3)防范措施 重视对太子的教育和培养,为太子选定师、
傅,设立东宫宫属,并给予一定从政实践 的机会 托孤、建藩,以期匡正和藩卫新主 消除妨碍皇位继承的政治势力,以期继承 者能在安定的环境下实行统治
28
3、宗室制度
“封诸侯,建藩卫”的“封建制度” 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后,为抑制兄弟之间的
9
10
金文“王”字
11
“夫王者,能攻人者也” 《韩非子·五蠹》。 “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

帝王的别称

帝王的别称

中国古代帝王的称谓,除了称王、称皇帝、称谥号、称庙号、称年号以外,还有一些别称,散见于一些典籍当中。

平时读书,搜集了一些。

下面列出一些,供大家参考。

1、皇王:对君王的敬称,犹言大王。

见于《诗经。

大雅。

文王有声》:“四方攸同,皇王维辟,皇王烝哉。

”朱熹《集传》:“皇王,有天下之号,指武王也。

”2、皇祖:帝王的祖先。

明朝规定,朝廷祭告宗庙,高祖以上概称皇祖。

3、皇辟:帝王的别称。

《隋书。

王劭传》:“皇辟出者,皇,大也;辟,君也。

大君出,盖谓至尊受命出为天子也。

”4、主:古代对国君的称呼。

《商君书。

君臣》:“故国治而地广,兵强而主尊。

”5、主上:臣下对国君的称呼。

《资治通鉴》卷二一四,李林甫曰:“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

”6、主公:臣下对君主的称呼。

《三国志。

蜀志。

法正传》:“或谓诸葛亮曰:‘法正于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

’7、主君:国君的别称。

《墨子。

贵义》:“且主君亦尝闻汤之说乎?”8、君:君主、天子。

《尚书。

大禹谟》:“奄有四海,为天下君。

”9、君王:对帝王的称呼。

《国语。

吴语》:“今君王不察,盛怒属兵,将残伐越国。

”10、人主:人民的主宰,指君主。

《商君书。

慎法》:“人主莫能世治其民,世无不乱之国。

”11、君人:指皇帝。

《商君书。

慎法》:“君人者不察也,非侵于诸侯,必劫于百姓。

”12、先帝:当朝帝王已死的父亲。

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13、先君:古代帝王称其先代君王的称呼。

《诗经。

邺风。

燕燕》:“先君之恩,以勖寡人。

”14、先后:先世君王的称呼。

《汉书。

韦贤传》:“我既此登,望我旧阶,先后兹度,涟涟孔怀。

”颜师古注:“先后,即先君也。

”15、先正:先代君长,已故的帝王。

《礼记。

缁衣》引逸诗云:“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

”郑玄注:“先正,先君长也。

”16、先皇:前代帝王的称呼。

唐,杜甫《忆昔》诗之一:“忆昔先皇巡朔方,千乘万骑入咸阳。

”17、先主:对开国君主的称呼。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称谓的演变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称谓的演变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称谓的演变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此文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e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s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演变过程中,统治者的称谓随着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变革而不断演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 武
子 ”、“ 万 岁 ”、“ 陛 下 ”、“ 圣 上 ”、

“今上”、“上”等。在表示年代时,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王 雏 可以用年号但绝对不准用皇帝
的 名 字 ,不 准 说 、不 准 写 ,否 则
‘诏’,史官记事曰‘上’。车马衣 “犯讳”是会掉脑袋的。如果在文章中碰到
古代有三皇五帝的神话传说,按照
统治者,成了我国古代政权与神权合一的 了“年号”,叫“建元”;新皇帝登位就“改 笔。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象征。由于皇帝“父天母地,为天之子”,所 元”。从汉武帝建元元年开始,我国两千多
皇帝的冠服、乘舆等方面也有一套专
以一切都与常人不同,故而规矩也多,制 年的历史每一年都以年号为称。起初,一 门的规定。《清史稿·舆服志》:“龙袍,色用
度也繁。
个皇帝可以使用几个年号,乃至十几个年 明皇,领袖俱石青,片金缘,绣文金龙九,
皇帝的称谓,衣食住行就有一套独用 号,但到了明清,每个皇帝就只有一个年 列十二章,间以五色云,领前后正龙各一,
的、与众不同的称呼。仅以汉代为例,如蔡 号了,所以明清两代都以年号作为皇帝的 左、右交襟处行龙各一,袖端下龙各一。下
德。”西汉董仲舒竭力宣扬君权神授,说皇
在汉武帝之前,我国纪年都是以该帝 如宋高宗赵构绍兴八年版《世说新语》,即
帝就成了“天子”,成了“口衔天宪”,“驾驭 王之名为称,如鲁僖公二十八年,秦始皇 用缺笔法避宋家帝王讳。凡遇“玄朗”、“弘
万民”的至高无上的、代天帝行使权力的 八年之类。从汉武帝开始,每个帝王又有 殷”、“敬”、“匡胤”、“恒”、“桓”等字皆缺末
服器械百物曰‘乘舆’。所在曰 当朝皇帝(包括皇帝的父 、祖等)的 名 字
代 《史记》的说法,三皇指天皇、地皇、泰皇;
‘ 行 车 ’,所 居 曰‘ 禁 中 ’,后 曰 时,必须改用“圣讳”、“上讳”、“庙讳”、
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但是 直到商周,帝都不是人间君主的称号,而
‘省中’。印曰‘玺’。所至曰 “某”,如果遇上与皇帝的名字相同的字,
了独尊的地位,因而 一些国力强大的诸
其名曰“蒙尘”,当了俘虏,叫 县;到唐代,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世”字,
研 “北狩”;生日叫“万岁节”;死了 就改为“富义县”;到了宋代,又要避宋太
侯就将过去专指天 神或远古圣贤的
要说“驾崩”、“晏驾”、“登遐”、 宗赵光义的“义”字,就只好再改为“富顺
究 “大行”;死后不能叫尸,要叫 县”。又比如,唐代大史学家刘知几死后,
帝王死了还要盖棺论定,要加“谥 康熙之名玄烨的“玄”字相同,于是只得改
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劝其称 号”,当然“谥者行之迹,号者功之表。”如 为“刘了元”。
“泰皇”,但嬴政并不满意,他自以为功过 汉代的文帝,经纬天地曰文;景帝,布义行
所谓空字法,即将应避讳之字空而不
三皇五帝,于是下令“去‘泰’著‘皇’,采上 刚曰景;武帝,刚强真理曰武。死后的皇帝 书,或作“某”,或作空围“□”,或直书“讳”
词作为我国专制君主的称呼直至清朝帝 的帝王有时称庙号,有时称谥号。大体上 过隋末瓦岗军的王世充,在唐人撰写《隋
制被推翻而告废止,共流传了二千余年。 唐以前称谥号,唐以后称庙号。如唐玄宗、 书》时,为避李世民讳,改“王世充”为“王
皇帝不是普通人,所以《史记·项羽本 宋仁宗、明武宗等都是称的庙号。从唐代 □充”,空“世”字。
春秋战国,周王室衰

落,各诸侯国纷纷称


王,王这一称呼失去
称 谓
皇帝生了病叫“不豫”;干
所谓改字法,即遇到与君主的名字相
了错事,叫“浮云蔽日”;有人批 同的字时,用另一个意义相近、读音不同
点皇帝的不是,叫“指斥乘舆”; 的字来代替它。比如,四川古代最著名的
外出叫“行幸”;被迫外逃,要美 盐井叫“富世盐井”,北周时就在此设富世
邕《独断》卷一所说:“汉天子正号‘皇帝’, 称号,如洪武、顺治、康熙等。
幅八宝立水,襟左右开。棉、祫、纱、裘各惟
自称‘朕’,臣民称之‘陛下’。其言曰‘制’、
皇帝在世时,自 称“ 朕 ”,或“ 孤 家 ”、 其时。”
兰 台 世 界 65
2009.4 上 半 月
古‘帝’为号,号曰‘皇帝’”,并决定“朕为 要入太庙祀奉。从汉代起,又有了立“庙 字,或空一格、开天窗。如《史记·孝文本
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 号”之制。一般开国君王叫太祖、高祖、世 记》:“元年正月,‘子某最长,纯厚慈仁,请
传之无穷”。自秦始皇制“皇帝”号,皇帝一 祖,其次者叫太宗、世宗。我国古代对死去 建以为太子’。”“某”即汉景帝刘启。镇压
文史知识
“孤家”、“寡人”是我国古代封建君主 的自谦之词,百姓称之为天子、皇帝、陛下 等。君主是古代国家机器的核心和至高无 上的总指挥,是古代官场上百官之上的 “官”。所以《说文解字》把“皇”解释为“大 也”,把“帝”解释为“王天下之号也”。
中 国 古
“ 寡 人 ”。 臣 下 、百 姓 只 能 称“ 天
纪》中范增说刘邦头上的云气“成五彩”, 起又加了“尊号”,如唐高祖叫“神尧大圣
所谓缺笔法,即对所避之字的最后一
是“天子气”。“帝王之兴,天无隐祥,地无 大光孝皇帝”,唐太宗叫“文武大圣大广孝 笔不写。讳制极盛的宋代,缺笔法尤为盛
蓄宝,是以因神物以表运,见星云以观 皇帝”。
行,在宋刻古籍中,“缺笔”不少于“改字”。
“帝”这一称号加到
“大行皇帝”;棺材叫“梓宫”,入 他的著作上就不能写刘知几,“几”字与唐
了自己的头上,如秦昭王就自称西帝,齐
土叫“大安之礼”;坟墓也必须 玄宗李隆基的“基”字音近,所以都写成他
泯王自称东帝。秦王嬴政一统天下,踌躇 称之为“陵”。
的表字“刘子玄”。到了清代,“玄”字又和
满志,为了显示其权威,专门议帝号,丞相
君 ‘幸’,所进曰‘御’。其命令一曰 或相同的字音时,也要避讳,称这为“避国
是指上帝、天上的神,古代传说中的神。商 周最高统治者一般称王,王是人间君主最
‘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 讳”。避讳的方法一般有“改字法”、“空字
主 书’,四曰‘戒书’。”
法”、“缺笔法”三种。
尊贵的称呼,如周代有文王、武王之称。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