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德宏科学思想史整理-古代-【3】中国的元气论

合集下载

中国人讲“气”

中国人讲“气”

中国人讲“气”中国人讲“气”(元气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人体脏腑机能的活动,都要依靠气。

《黄帝内经》中说”真气者,经气也。

”“所授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这种“气”在体内运行周身,成为人体生命的原动力,也可以发于体外作用于他人,成为治病的一种手段。

一、气的生成1.先天精气:来自父母。

脏腑定位在肾(命门)。

2.后天水谷之气:乃消化吸收之物质。

脏腑定位在脾胃。

3.清气:呼吸而入,主要是氧气。

脏腑定位在肺。

二、气的种类根据它分布在脏器的部位和不同功能,因而有不同名称。

气在阳叫阳气,气在阴叫阴气,在脾叫脾气,在经络叫营气,在中焦叫中气,在上焦叫宗气,在下焦叫元气。

依气的来源作标准划分1.元气:是人体中最基本、主要之气。

乃由肾中精气、脾胃水谷之气、及肺中清气所组成,分布于全身各处。

2.宗气:由清气及谷气相合而成。

“宗气”,是由自然界吸入的氧气和由脾胃消化产生的水谷的精微结合而成的。

它形成于肺而聚之于胸,具有帮助肺脏进行呼吸和贯通心脉以行营血的作用。

因此,呼吸声音的强弱,血气的运行,肢体的活动能力。

都与宗气有关。

“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滞”。

3.营气:谷气之精专部分。

“营气”是脾胃转输于肺中的精微物质,它进入脉道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随血液运行于周身。

它的功能除了发生血液外,还有营养全身的作用。

4.卫气:水谷之悍气也。

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

卫气是肾中阳气所生,出自下焦,滋养于中焦,升发于上焦。

卫气在发挥其功能时,必须依靠中焦脾胃化生水谷精微之气。

卫气和营气一样,皆生于水谷,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

卫气虽然行于脉外,却敷布全身,内而脏腑,外而皮毛,都有一种温暖和保卫的作用,是阳气的一部分,能使毛孔开合抵抗外邪。

卫气虚则易汗易感冒。

5.脏腑经络之气:和全身的气一样。

是精气清气、水谷之气经肺、脾、肾共同作用而化生。

元气论

元气论

风气 升 散 云气 降 聚
无形之气聚散 形成、毁坏万物
电闪雷鸣 降雨 正常
过大
毁坏万物
产生、滋润万物
即《老子· 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 生于无”, 《周易· 乾凿度》所谓的“有形生于无形”
这类无形无状之物则被 进一步抽象为 “气”
2、气本原论
所谓气本原论,是指以元气作为宇宙万物之本 原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即认为元气是哲学逻 辑结构的最高范畴,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原始 的本原 由于把“气”作为宇宙的最初本原,故称“元 气”,因而凡将气作为宇宙最初本原的哲学思 想,皆可称为“气本原论”,或“气一元论”, 或“元气一元论”。
《医门法律》“气聚则形成,气散则形亡”
(二)气是运动不息的物质
1.精气运动具有普遍性. 《素问· 六微旨大论》“是以升降出入,无 器不有” 《素问· 五常政大论》“气始而生化,气散 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 致一也”。
(二)气是运动不息的物质
精气运动根源在于其本身固有的阴阳相互 作用。 阳 升、浮、动、散、排斥
气别阴阳,以成天地。天地交感,以生万物。天地万物 既生,它们之间就是相对独立的物体。但它们不是彼 此孤立,互不相关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由于气是宇宙万物化生的共同本原,天地万物之间又 存在和充斥着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气,而且这无形之气 还能渗透于有形物体之中,与已构成有形物体的气进 行各种形式的交换活动,因而气不仅是宇宙万物的构 成本原,而且还是宇宙万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的中介性物质;气不仅是宇宙万物构成的物质材料或 元素,而且还充当宇宙万物之间各种信息的传递载体。
阴—下、内 夜
秋冬 寒凉 湿润 重
晦暗
降、静、抑制、衰退
普遍性例子

林德宏科学思想史整理-古代-【5】古代的地理学、医学和生理学思想

林德宏科学思想史整理-古代-【5】古代的地理学、医学和生理学思想

古代的地理学、医学和生理学思想(一)古代的地理学思想在地中海流域希腊化时代和中国古代,地理学也很繁荣,出现了一批地理学家,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理论思想。

一、埃拉托色尼埃拉托色尼(前275-前195)曾任亚历山大图书馆馆长,他第一次用“地理学”的名称来代替传统的“地方志”,并建议在地理学研究中采用物理学的原理与教学的方法。

他认为地球同整个宇宙一样是球形的,地表的地震、蒸发等变化都不会改变地球总的形状,因为在这样巨大的范围内,任何显著的变化都是看不出来的。

但他又强调地球表面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他说他常在陆地上发现贝壳、古代海船的碎片和含有海水的湖泊。

他赞同被人称为“物理学家”的斯特拉唐的看法:海洋干旱后就变成了陆地。

在我们居住世界的周围是海洋还是大陆?这是古代地理学家有争论的一个问题。

埃拉托色尼是海洋论者。

他根据印度洋与大西洋潮汐的相似,主张两洋相通,欧亚非三大洲连成一片,因此乘船从西班牙出发,绕过非洲南端,就可以到达印度。

他错误地认为里海是北冰洋的一个海湾。

尤其宝贵的是他计算了地球的大小,他所用的方法简单而又科学。

夏至的正午,在距离亚历山大约5000斯塔季亚的塞恩城(现今的埃及阿斯旺水坝附近),阳光可以一直照到井底,所有直立的物体都没有影子。

而这时的亚历山大城,直立物体都有一段很短的影子,说明照在亚历山大城的阳光与直立物体形成了一个夹角,这个夹角应当同假想的从地心出发,引向塞恩城与亚历山大城的两根直线所形成的夹角相等。

那么测出亚历山大直立物体与阳光的夹角,再利用两地相隔的距离就可以计算出地球的圆周长度了。

他测出这个夹角大约是7度,约为地球圆周的1/50。

因此地球圆周长是25200斯塔季亚。

这个数值约为40000千米,实际上地球赤道的长度是40076千米。

在那样的时代埃拉托色尼能对地球大小测得如此准确,实在难能可贵。

二、辛尼加古罗马地理学家辛尼加(前4-后65)的主要著作是《自然科学诸问题》,书中详细地描述了水、气、风、地震等各种地理现象。

略谈中国古代的“元气论”

略谈中国古代的“元气论”

元气



元 气论

认为
,
宇宙 夭 地 和 世 界万 物都 是 由 一 种



构成 的
,
,



希 微无
形 气
,
人 眼 察 觉不 到
但 是它 却充 满宇宙大 空
,
元气 的聚集 生成 万物
万物 离 散 而 为 元
,

元 气 还 处在 不 停 的 运 动 状态 之 中

由 于 元 气 巾 阴 阳两 种 属 性 的 矛 盾 冲突

阴阳
思 想 十分 鲜 明
,
阴阳说
还 广 泛 地 用 来解 释 各 种 自然 现 象
阴 不 可 以 乘 阳也
“ ”

《 淮
南子
说 山 训 》 解 释 月食
,

月望
日夺 其 光

阴阳 说


后来 发
为 两 个方 向 展成
一是 与

五行说

结 合而 成 为
阴 阳 五行 说

;
一是与
元 气论 ” 结
67
合 而 成 为 我 国 古 代 独 特 的 科 学 思 想 休系
逐 渐 形成 的
,
集 中
,
并 用 来 比 拟 人 间涡 福

,
形 成 了 原 始 的 宇宙
,
生 成 观 和 对立 统 一 观 点 腹背
. 、

易有 太 极

,
是生 两 仪
“ “

两 仪生 四 象

第四讲 元气论与中医

第四讲 元气论与中医
“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两在故不测),两故化 (推行于一),此天之所以参也”。
“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 两体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其 究一而已”。
(二)道家(道教)
张君房
张君房,字尹方(或作尹才、 允方),岳州安陆人(今湖 北)。北宋景德道士。生卒 年不详。
“无劳尔形,无摇尔精,归心静默”,“生命之 根本,决在此道”,“以有极之性命,逐无穷之 嗜欲,亦代医学家(1693-1771年)。原名大业,字 灵胎,晚号洄溪道人。江苏吴江(今属江苏) 人。前后行医五十年,经验丰富,曾两次被召 入京为皇室治病。毕生著述甚丰,尤注重阐发 经典医著。
编成《大宋天宫宝藏》4565 卷。又撷取其精要,辑成 《云笈七签》122卷。道藏菁 华,备具如是,对于保存古 代道教典籍贡献颇大。
张君房《元气论》的几个观点
1.元气即道,是化生万物之根本,包含阴阳、五行 之气。
“元气本一,化生有万,万须得一,乃遂生成;万若失一, 立归死地,故一不可失也。一谓太一,太一分而为天地, 天地谓二仪,二仪分而立三才,三才谓人也,故曰才成人 备。人分四时,四时分五行,五行分六律,六律分七政, 七政分八风,八风分九气,从一至九,阳之数也;从二至 八,阴之数也。九九八十一,阳九太终之极数;八八六十 四,阴六太终之极数也。一舍五气,是为同包;一化万物, 是谓异类也。既分而为三为万,然不可暂离一气。五气者, 随命成性,逐物意移,染风习俗,所以变化无穷,不唯万 数……夫一含五气;软气为水,水数一也;温气为火,火 数二也;柔气为木,木数三也;刚气为金,金数四也;风 气为土,土数五也。五气未形,三才未分,二仪未立,谓 之混沌,亦谓混元,块如卵,五气混一。一既分元,列为 五气,气出有象,故曰气象。”

气一元论:元气未分,混沌为一!

气一元论:元气未分,混沌为一!

气一元论:元气未分,混沌为一!气的学说属于中国古代哲学范畴,其核心思想是用一元论来认识世界。

中国古代哲学关于气的学说,渗透并融入中医学理论体系,深刻地影响着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

同时,由于气的学说在中医药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也促进了中国古代哲学相关理论的发展。

气的学说气一元论,即天地万物即是一气所生,元自一炁也,而又天地万物无非是炁,是曰气一元论。

而又有关键,心气也,心与气对,心与气相应相感。

粗心有粗气,冷心有冷气,细微心有细微气,而浊气能令心浊,躁气能令心躁。

气的概念的形成关于气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甲骨文,《说文解字·气部》说:“气,云气也,象形。

”可见,气的原意是对云气的表述。

春秋战国时期,气作为哲学概念逐步形成。

最初,以《管子内业》为代表的宋钘、尹文学派主张“精气学说”,认为“精者也,气之精者也。

”当时,精、精气、气的概念基本相同。

精气学说提出,气(精气)是物质,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即“气一元论”的思想。

精气学说是气的学说的早期概念。

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标志之一的《黄帝内经》,在其成书的时期正是精气学说风靡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领域的时代。

因此,在中医学理论体系内,至今仍然或多或少地保留着精气学说的思想。

东汉时期,以王充为代表的古代哲学家继承“精气学说”,创立“元气学说”。

《论衡·谈天》说:“元气未分,混沌为一”;又在“言毒”篇说:“万物之生,皆禀元气”。

说明宇宙开始是一个混沌状态气在宇宙巨变中产生,作为产生和构万宇宙万物的元始物质,由无形之气变化而生成有形之物。

同时代的《难经》也相应地第一次使用“原(元)气”的概念。

其后,唐宋明清的哲学家几乎言必称气,例如,宋代张载《正蒙》等著作,提出“太虚即气”的学说,肯定气是构成万物的实体,由于气的聚散变化,形成各种事物现象。

明清之际,方以智、顾炎武、王夫之和戴震等思想家进一步发展气一元论,使气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

气的哲学概念中国古代哲学关于气的基本概念:气是物质,是构成世界的物质本原。

【推荐】古代哲学气一元论疏释

【推荐】古代哲学气一元论疏释

【推荐】古代哲学气一元论疏释所谓气一元论,是指以气作为宇宙万物之本原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即认为气是哲学逻辑结构的最高范畴,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原始的本原,在气之上,没有道、太极等的存在。

由于把气作为宇宙的最初本原,故称元气。

因而凡将气作为宇宙最初本原的哲学思想,皆可称为气一元论,或元气一元论,或气本原论。

元气说始于西汉时期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该书《王道》认为,气即是本始之气,说:元者,始也。

同书《重政》又指出,元气存在于天地之前,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原,说:元者,为万物之本。

东汉时期,元气思想广为传播。

张衡主张浑天说,认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

天地万物由元气产生,而元气由玄产生。

《全后汉文-玄图》说:玄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与先,包含道德,构掩乾坤,橐龠元气,禀受无原。

玄是万物的最初本原,包含天地最大的道德,故又称为道。

道经过长久的运动,产生元气,元气是一种未成形的气体,但蕴含万物,又称为太素。

可见张衡的元气,是一种原始物质,是道生万物的中间环节,还未发展到元气本原论。

《古微书-春秋纬》认为:元者,气之始。

但元气并不是宇宙的最初本原,宇宙的最初本原是太易。

如《周易乾凿度》说:夫有形生于无形。

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

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

元气生于太易,无形而动,产生天地,也并非宇宙之最初本原。

王充的《论衡》认为气即元气。

元气自然存在,没有任何东西在元气之前存在,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支配元气。

元气是天地万物的构成本原,也是人类智慧的产生本原。

此元气是王充哲学逻辑结构的最高范畴,是宇宙的最初本原。

故说王充确立了元气本原论,标志着元气一元论的形成。

何休认为元气为天地万物生成的最初本原,《公羊传解诂》说:元者,气也。

无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

两汉以前的有关气的各种思想、各种学说,至此也多被元气本原论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所同化。

林德宏科学思想史整理-古代-【1】中国古代的宇宙理论

林德宏科学思想史整理-古代-【1】中国古代的宇宙理论

中国古代的宇宙理论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天文学在中国有着十分古老的历史。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神话传说,就生动地体现了我们祖先对宇宙的丰富想象,也包含了对天体运行规律的一些猜测。

天象观测的记载也很早,在殷代的甲骨文中就有不少关于日食、月食的记载,春秋鲁庄公七年(前687年)记述了流星雨现象,春秋鲁文公十四年(前613年)就对哈雷彗星作了记录。

中国古代天象观测资料之丰富,在近代自然科学诞生以前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这些天文学史上的光辉记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与智慧。

在这些丰富的天象观测资料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古代丰富的宇宙理论。

从周代到晋代,就陆续出现了各种不同学说。

这些学说的共同课题是探索天地的形状,研究天地之间的关系。

宇宙是什么?天与地的形状是怎样的?古埃及人设想宇宙像一个箱子,稍凹的箱底是大地,箱盖是天,其形状有人说是圆的,有人说是方的。

古巴比伦人认为天像个圆罩,地是个圆形平面。

天空之上、地面之下全都被水包围着。

天空上有一个天窗,天窗打开,就会下雨。

太阳每日沿着天穹东升西落,然后又在夜里通过地下管道再回到东边,而天穹本身是不动的。

中国古代的宇宙理论也对天地的形状问题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

这些看法是直观的产物,是观测经验的总结,同时义具有一定的思辨色彩。

中国古代宇宙理论所依据的主要是如下三方面的事实。

第一,重物下落。

人们在生活与生产实践中,每天都要碰到这样的现象:重的物体若没有东西支撑,就必然直线下落。

古人认为天有形,有形就会有重量,因此中国占代的各种宇宙理论都要回答天为何不往下坠落的问题。

杞人忧天的故事就提出了这个问题。

杞人之忧在今天看来显然幼稚可笑,但在古代它并不是毫无认识根据的。

第二,水成平面。

水总要从高处流向低处,最后当各处都一样平时,就停止流动。

这就使一些人由此想象大地也应当是平的,即使是主张大地球形的人,也要认真考虑为何水会成平面的问题。

第三,天体作圆周运动。

“斗转星移”,说明北斗围绕北极星作圆周运动。

元气论全文及译文

元气论全文及译文

元气论全文及译文《元气论:探寻古老智慧的奥秘》元气论,那可是咱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宝藏啊。

就像一颗深埋在土里的明珠,一旦被发掘出来,就会闪耀出无尽的光芒。

元气论讲的元气,那可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东西。

它就好比是一个人的精气神儿的总和。

你想啊,咱们平常看到一个人,要是他整天病恹恹的,无精打采,那他的元气肯定是不足的。

相反,那些活力四射、容光焕发的人,就像充满了电的小马达,元气满满。

这元气就像汽车的汽油一样,汽油充足的时候,汽车跑得又快又稳,一旦汽油没了,汽车也就趴窝了。

人要是没了元气,就像失去了动力的机器,运转不起来了。

元气论里对元气的阐述可详细了。

它好像一张大网,把人的生命现象都给网罗其中。

从人的出生到成长,再到衰老,都和元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咱就说小孩子吧,刚生下来的时候,那小脸蛋红扑扑的,眼睛亮晶晶的,就像一个充满了能量的小太阳。

这时候的小孩子,元气是最纯净、最充沛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要是不注意保养,元气就会慢慢损耗。

这就好比是蜡烛在燃烧,一点一点地消耗着自己。

到了老年,蜡烛就烧得差不多了,元气也变得很微弱了,人也就变得体弱多病了。

那元气论的译文呢?它就像是一把钥匙,帮我们打开理解元气论的大门。

译文把那些古老晦涩的文字,变得通俗易懂。

就像把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一样,让我们这些现代人也能领略到古人的智慧。

如果说元气论原文是一座神秘的古堡,那译文就是通向古堡内部的桥梁。

元气论里提到的元气还和周围的环境有关。

这就像是鱼和水的关系。

鱼离开了水就不能活,人要是处在一个糟糕的环境里,元气也会受到影响。

比如说,在一个空气污浊、充满噪音的地方,人的心情就会烦躁,心情烦躁了,元气就像被乌云遮住的太阳,散发不出光芒。

而在山清水秀、宁静祥和的地方,人就会感觉神清气爽,元气也会像被春风吹过的花朵,蓬勃生长。

我们可不能小瞧了元气论啊。

它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生活的指导。

就像指南针一样,指引着我们如何去保养自己的元气。

元气论的主要内容

元气论的主要内容

元气论的主要内容
元气论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之一,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 元气论认为,万物都是由“元气”所构成的。

这种元气是宇宙中最为基础的物质,也是最为原始的力量。

2. 元气既有形态又有功能,它可以转化为各种物质、能量和运动形式。

3. 元气学派认为,人类的身体、思想、精神都是由元气所构成,因此生命可以通过调节元气的运动和转化来延续。

4. 元气论主张,世界的发展是由元气的运动所导致的,这种运动有一定的规律和节律,可以被人类所把握和利用。

5. 元气学派还强调了道德和修身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修炼,调节自身的元气,才能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总的来说,元气论强调了宇宙中最基础的物质和力量的作用,同时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密切联系和互动关系,提出了一种结合哲学、自然科学和道德伦理的综合理论体系。

- 1 -。

3气一元论

3气一元论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哲学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观点和体系,即研究世界观的学问,是对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科学是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

科学离不开理论思维,离不开世界观的指导。

所以,哲学和科学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

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是特殊和普通的辩证关系。

医学研究生命运动的特殊规律,而哲学则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通规律。

要探索生命的奥秘和健康与疾病的运动规律,医学就必须以先进的哲学思想为建构自己理论体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中医学属于中国古代自然科学范畴,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来建构理论体系,并使之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系统中一个最重要的最基本的范畴,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普遍的范畴。

气一元论,又称元气论,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人认识世界的自然观。

阴阳学说是在气一元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中国古代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认识,气是阴阳对立的统一体,物质世界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地运动变化。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普通系统论,和阴阳学说一样,着眼于事物的矛盾作用,着眼于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从事物的结构关系及其行为方式,探索自然界物质运动动态平衡的中国古代哲学认为:气是天地万物统一的基础,是世界的本原。

它以气为最高哲学范按着气——阴阳——五行的逻辑系统,揭示了世界万物包括生命的本质,阐明了世界运动变化。

中医学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用以阐明人类生命活动和外界环境的关系,疾病发生、发展及其防治规律,以及增进健康、延年益寿和提高劳动能力的措施等,建立了中医学的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中医学是中国古代的一门比较系统的学科,在探索人体生命运动规律时,把当时先进的哲学理论和医学理论熔铸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属于自然哲学形态。

中国古代物理学-元气说的思想特点

中国古代物理学-元气说的思想特点

中国古代物理学-元气说的思想特点“元气说”在中国历史上得到长期持续的发展,它描述了一幅丰富多彩的物理世界的图景。

许多自然现象被古代人看成是“气”的作用。

甲骨文中的“气”字像一股上升的气流。

云雨变化是“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天地之“气”的作用。

煮水做饭,见一股气滚滚上升;射进黑暗土屋中的一缕阳光,人们看到其中尘灰像野马似的不停地翻滚运动;甚至刮风也被看成是大地“噫〔yi一〕气”(《庄子·逍遥游》或《庄子·齐物论》)。

人们更从呼吸中感到气的存在。

这些生活实例使人们想象宇宙中各种气:“气有六:阴、阳、风、雨、晦、明”,自然界“有六气,降则生五味,发则成五色,徵则成五音。

”(《左传》昭公元年)这些可能是中国古代关于宇宙万物是由“气”组成的思想来源。

战国时期,宋钘〔jian肩〕(约公元前360—前290年)、尹文(约公元前350—前285年)等人就提出了宇宙万物统一于“气”的学说:凡物之精,比则为生。

下生五谷,上列为星;流于天体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名气。

杲〔gao稿〕乎如登于天,杳〔yao窈〕乎如入于渊,淖〔nao闹〕乎如在大海,卒乎如在于屺〔qi起〕。

(《管子·内业》)这意思是,万物是由各种精气结合而产生的。

在地面生出五谷,在天上分布出许多星,流动在天地之间的叫作鬼神,在心中藏着就成圣人,所以叫它“气”。

它有时光明照耀,好像升在天上;有时隐而不见,好像没入深渊;有时滋润柔和,好像在海里;有时高不可攀,好像在山上。

从这个叙述中,我们看到构成宇宙万物的“气”存在于天上、地下、天地之间,甚至人心中。

它具有光明、黑暗、滋润以及运动等性质。

后来,元气说又加入了《易经》中阴与阳的概念。

“气有阴阳”,同一种气就有两种不同特性。

气成为阴与阳两方面对立统一的物质实体,更便于解释自然界的各种物理的或化学的、医学的、生物的运动现象。

元气论与原子论

元气论与原子论

中医问题与思考:医学与哲学自然观及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后者决定医学的不同的态及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哲学的元气论自然观规定了中国传统科技特别是中医学重整体的基本特征;西方传统哲学的以分析为思维路径的原子论自然观决定了西医的重视局部的基本特征。

如何正确认识两种医学体系之间的互补性,充分发挥中西医学各自不同的侧重与优势,将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

元气论与原子论的差异及其对中西医学发展的影响元气论和原子论作为东西方占主导地位的自然观,都属于朴素的唯物主义,它们“十分自然地把自然现象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看做不言而喻的,并且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

”这些表现了人类早期认识的某种一致性,但比较元气论和原子论,我们可以发现,这两种自然观还存在着重大差异。

张岱年先生曾指出:“西洋哲学中之原子论,谓一切气皆由微小固体而成;中国哲学中元气论,则谓一切固体皆是气之凝结。

亦可谓适成一种对照。

”深刻地指出了西方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自然观是原子论,而中国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自然观是元气论.其中,气一元论思想认为: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运动是气的存在形式及固有属性.气是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的中介,气分为阴阳二气或五行之气,阴阳二气的升降交感,氤氲合和,五行之气的交互作用,产生了宇宙万物并推动着它们的发展与变化。

气一元论思想是中国传统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基础,中医学的发展深受气一元论思想的影响。

气一元论思想注重整体、分化、相互作用、内在矛盾,包含着有机整体论观点和朴素系统论思想。

原子论思想认为,原子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无数的原子永远在虚空中向各个方向运动着,相互冲击,形成漩涡,从而产生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

原子是事物不可分割的单元,它没有质的差别,只有大小,形状的不同,原子以不同的秩序和位置互相结合而形成各种事物.作为欧洲传统唯物主义哲学形成的基础思想,原子论思想注重粒子、实体、组合、可分解性、外部作用,其所形成的理论观点:机械论观点和还原论观点.气一元论思想和原子论思想相比较,气范畴和原子范畴除都具有物质性和运动性的特性外,气范畴还具有弥散性、透达性、能动性、多样性、化生性、经验性;原子范畴尚具有组合性和机械性。

“元气”演化史

“元气”演化史

“元气”演化史“元气”演化史——《易纬》的自然史观研究萧洪恩在古代中国哲学中,对本体问题的探讨无疑以“元气”说最为精当。

“元气”说以“精气”说为基础,以《鶡冠子·环流篇》“阴阳不同气,然其为和同也”的思想为根据,以《鶡冠子·泰录篇》中“天地成于元气,万物乘于天地”为初始,以汉代“元气”说为盛行。

“元气”论是汉代哲学本体论的主题,而《易纬》又是汉代“元气”论的全面阐述者。

阐明《易纬》的“元气”演化史观——自然史观,是易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全面把握《易纬》历史观的重要基础工作。

一、《易纬》对《易传》“太极”说的超越《易纬》自然史观的直接理论基础是《易传·系辞》中的“太极”分化衍生说。

《系辞》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但这里对“宇宙本体是什么”的问题说得并不明确。

所以,后人对之歧解也特别的多。

如在后人的注释中,《文选》注引郑康成释“太极”云:“极中之道,淳和未分之气也。

”又虞翻注曰:“太极,太一也。

”汉代人注此四句,一般都以为系宇宙生成变化之序,即自然史的演化序列。

时至宋代,大儒朱熹却仅以此为阐明八卦之来历,即画卦之序(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与郭冲晦》)[1]。

清人李塨又主揲蓍之说而以为“易有太极”,“非谓太极为一物生天地万物也”(李塨《存学编书后》、《周易传注》)[1]。

由此看来,《系辞》的说法,不仅没有明确回答天地万物从何而来这一宇宙本体问题,而且还会造成各种思想混乱,引起歧义。

《易纬》也正是在这个容易引起歧义的地方,发展并阐释了自己的宇宙生成论,并进而论述了自己的自然史观。

《易纬·乾凿度》指出:孔子曰:易始于太极。

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

天地有春、秋、冬、夏之节,故生四时。

四时各有阴阳刚柔之分,故生八卦。

[2] 避开“生化”的实际内容以后,我们看到《乾凿度》回答的是天地万物的起源问题,即宇宙本体的生化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业

一、中国传统哲学1、古代元气学说元气学说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自然观学说,对于我国古代科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元气学说对于西方科学的发展以及理解现代物质结构理论都有启发作用。

万物组成: 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

概述自然界的物体,大到日月星辰,小到灰尘微生物…早在西周初年,中国人便提出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这就是“五行说”。

意义元气学说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自然观学说,对于我国古代科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元气学说对于西方科学的发展以及理解现代物质结构理论都有启发作用。

有人曾把张载的元气论与近代科学奠基人之一——17世纪的法国大科学家笛卡尔的以太漩涡理论,进行详细比较,发现两者惊人地类似。

而现代科学中的电场、磁场、引力场以及电子、质子、中子等概念,都与“以太”有关。

2、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

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

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马克思哲学知识拓展阅读 班级:142001学号:102295姓名:龚坤林 阴阳学说和宁静等。

五行学说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

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阴阳与五行的关系阴阳学说主要说明事物对立双方的互相依存、互相消长和互相转化的关系;五行学说是用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及生克乘侮规律,以说明事物的属性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中国的宇宙源起学说:精气学说|古代哲学的精与气,究竟所指为何

中国的宇宙源起学说:精气学说|古代哲学的精与气,究竟所指为何

中国的宇宙源起学说:精气学说|古代哲学的精与气,究竟所指为何凡物之精,此则为生。

下生五谷,上为列星。

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

是故此气,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渊,淖乎如在于海,卒乎如在于己。

——《管子·内业篇》精气学说,是中国古代有关宇宙万物本源及其发展、变化的学说,它滥觞于先秦时期,至两汉时期发展完善成了“元气说”,对中国古代的天文、地理、历法、中医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古代哲学的精与气的概念宇宙万物包括人类自身都是由精气构成的精与气的概念,在古代哲学范畴中基本上是同一的,如《管子.内业》中所说:“精也者,气之精者也”,只是在中医中二者的含义才有了较大区别,下面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将对二者分别加以讨论。

(一)精的基本涵义精,又称精气,是一种充塞于宇宙之中的无形且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的物质。

一般泛指为气,在某些时候特指为气的精纯部分,构成人体的本源。

精气,首见于《周易·系辞上》,到《管子》时,则有了对其的详细描述,“一气能变曰精”、”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

和乃生,不和不生“等。

精是一种极其精微的,能够运动变化的物质,宇宙万物包括人类自身皆是由其构成,故而在这个意义上宇宙万物包括人类自身是一体统一的。

宇宙万物都是由一元气而生(二)气的基本涵义气,在古代哲学中是指,宇宙中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

气的概念起源于“云气说”。

云气是气的原初含义,如《说文》中所说:“气,云气也”。

古人用观物取象的方法,“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周易·系辞下》),将直接观察到的云气,风气等加以抽象概括得出了气的一般概念。

由于宇宙万物是变化不居的,古人在对云、水气甚至人的呼气之气的思考感悟中,认识到一切有形之物都是由无形无相的极精微的气聚合而成的。

气聚则生。

气散则死——《庄子·知北游》在气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古代先哲们抽象出了冲气、精气、天地之气等不同的概念。

元气学说

元气学说

元气学说。

下边先给大家讲一下这个‘元气’,然后在讲经典的过程中,穿插着提示一些大家关心的一些个病症怎么治疗。

问大家一个问题:现在大家考试或者是研究生写论文,必须要有多少多少病例:几十例、上百例的病例。

那些个明清两朝的这些个温病学派的医生都有医案。

但是《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中为什么没有医案呢?谁想过没有,给大家说一下中医是干什么的呀?是给人治疗疾病的呀!对,那么人是什么呀?人是最复杂的高级生物,或者是身体变化是最复杂的生物。

不光是人,灵长类动物、哺乳动物、或者什么低等动物,就连那个细菌。

现代的高科技把它搞懂了吗?记住,只要是生命就是复杂的。

生命这个东西体内里边,你想用意识探测,是绝对探测不到的。

我吃进去的东西到那而去了,吃了一口烤鸭、又吃了一口窝窝头,能控制人体只吸收烤鸭,而不吸收窝窝头吗?是吧!所以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一点。

人的身体是最聪明的,就是那个大傻瓜,脑子傻的人。

他的身体都是最聪明的。

而反过来说:咱们人的脑子绝顶聪明的人,身体反倒有点傻瓜了,为什么呀?被你这个聪明的脑瓜反给损害了,自以为是地认为:这个东西的营养多、这个食物营养好。

什么维生素、卵磷脂、深海鱼油乱七八糟乱吃一气、乱补一通,又不会养生,就这样子把身体给糟蹋坏了,机能全部乱套了,生病了。

乱了以后还在重新想:应该怎么样治疗、应该用什么药。

但是客观生物体的规律,是绝对不会按照你的意志思想为转移的。

所以,咱们要想学好中医,一定要把咱们脑子中事先设计好的东西:例如这个人将来一定怎么怎么样的,这个念头一定要去掉。

将来会怎么样呢?晚上我就被车撞死了,就没有什么将来!就算这个疾病,我以前治疗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对一个病人治疗着,挺好的!但是明天、后天,就像伤寒论中说的一样:六日、七日、八日会怎么怎么样。

这个只是经脉的传变的一个规律,绝对不是确定不变的,你说人是怎么确定呢?就像这个人,今天治疗的好好的,可能后天就该好了,可是第二天,因为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件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元气论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一大特色,就是它比较早地提出了一些关于天体演化的思想,这是古代天文学采用气的概念的必然结果。

气态物质不断改变它的形状和体积,在一定条件下还会发生物态的变化。

在古人看来,物态的变化是物质最显著的变化,用气的概念能较好地解释气态、液态和固态物质的形成与转换。

因此能解释自然界许多变化。

承认气是世界的本原,很自然地会承认事物的变化。

元气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关于演化的理论。

气化论是古代的发生之学,演化之学,生化之学,变化之学,它试图对自然界做动态的描述。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和天文学家只要把“气”用于天文学,往往都要讨论天体的演化问题。

一、元气论的自然观早期道家就把“气”引入世界的演化过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四十一章)这是主张先有天地,然后有气,再生万物。

庄子曰:“通天下元气耳。

”这实际上是认为先有气,然后才有天地.这才有可能用“气”来说明天地的形成过程。

所以《鹖冠子》曰:“天地成于元气。

”(《泰录》)气可派生出“形”的概念。

“气”和“形”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被看作足天地发生和变化的基本机制。

宋代的吕坤说:“形气混而生天地,形气分而生万物。

”(《呻吟语·天地》)有人认为,成书于汉代的《淮南子》记述了我国最早的天体演化的理论。

“天坠未形,冯冯翼翼,洞洞漏漏,故同‘太始’。

道始于虚霩,虚霩生宇宙,宇宙生气。

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

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

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积阳之热气久者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久者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日月之淫气精者为星辰。

”(《淮南子·天文训》)空廓生字宙,宇宙生元气。

清轻的气互相摩荡向上成为天,重浊的气逐渐凝固向下成为地。

清轻之气容易聚集,故天先成;重浊之气不易凝固,故地后定。

阳的热气积聚久了产生火,火的精气变成太阳;阴的寒气积聚久了产生水,水的精气变成月亮;日月多余的精气变为星辰。

这段文字概述了太始、虚霩、宇宙、气、天、地、日月、星辰的演化过程,并且提出天地形成的机制是“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一直为后来的元气论者所继承。

轻物上浮,重物下沉,这符合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

关于天地日月形成的机制,朱熹说:“天地初间,只有阴阳之气。

这一个气运行,磨来磨去,磨得急了,便拶许多渣滓,里面无处出,便结成个地在中央。

气之清者便为天,为日月,为星辰,只在外常周环运转。

地便只在中央不动,不是在下。

”(《朱子全书》卷四十九)整个宇宙都是气不断运行的结果,除地以外,日月星辰仍运转不止。

这同笛卡儿的以太旋涡颇为相似。

中国古代思想家还把天体的演化分为几个阶段。

成书于汉代的《易纬·乾凿度》写道:“夫有形生于无形。

天地之初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

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

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日浑沦。

”这把天地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一无所有,后三个阶段分别出现了气、形和质。

张衡说:“太素之前,幽清玄静,寂寞冥默,不可为象。

厥中惟灵,厥外惟无,如是者永久焉。

斯谓溟滓,盖乃道之根也。

道根既建,自无生有。

太素始萌,萌而未兆,并气同色,浑沌不分。

故道志之言云,有物浑成,先天地生。

其气体固未可得而形,其迟速固未可得而纪也。

如是者又永久焉。

斯谓庞鸿,盖乃道之干也。

道干既育,有物成体。

于是元气剖判,刚柔始分,清浊异位,天成于外,地定于内。

”(《灵宪》)张载认为弥漫在宇宙空间中的气,可以凝聚为一个个天体;天体又可分散为弥漫在宇宙中间的气,这是一个无限循环的过程。

“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

”(《正蒙·太和》)有生于无,有形生于无形,气不断运行,轻者为天,重者为地,气聚为物,物散为气,这就是元气论的自然观。

二、中国式的气不可能成为机械力学研究的对象连续的、弥漫的、无形的气,不可能成为牛顿力学所要求的机械运动的物质载体。

这种形态的物质不可能用牛顿力学来描述。

中国式的气不可能成为机械力学研究的对象。

1、所谓“气”气是一种连续性、整体性物质,弥漫于整个空间,没有明确的空间范围。

气“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管子·心术上》)孟子曰:“其为气也……则塞于天地之间。

”(《孟子·公孙丑》)王夫之说:“气充满太虚.……亦无间隙。

”(《正蒙注·太和》)气无边无际,亦无间隙,同分立的微粒属两种不同的物质形态。

机械运动的物质载体,应当是有明确空间界限的宏观物体或分立状态的微粒,而不可能是没有明确空间界限的、连续的气。

从元气论出发,无法形成牛顿力学的质点、刚体概念。

若没有这些概念,就不可能建立牛顿力学体系。

由于气没有明确的空间界限,它也就没有明确的空间位置,我们不可能像描述粒子和分立的实物那样,用一个坐标系来确定气的位置。

关于位置,元气论一般只笼统地讲上与下,内与外。

“一气充溢,分为两仪。

……轻清者上为阳为天,重浊者下为阴为地。

”(《无能子》)《易传》说:“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

”(《系辞传》)《内经》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在这里上与下只是相对的方向。

“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

”(《彖传》)这儿的内与外也只是表示一种相对的空间关系。

对气的上与下、内与外部无法作确定的量的描述。

2、气的聚散元气论常讲到气的聚散。

张载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正蒙·太和》)由于元气论没有粒子的概念,不认为气是由微粒构成的,所以即使讲到气的聚散,也不会涉及粒子的接近或分离,不会提出牛顿力学中的“中心力”概念。

元气论谈论气的聚散,是从演化和发生的角度来谈的,而不是从位置移动的角度来讲的。

“聚则为生,散者为死”,是元气论谈论气的聚散的本意。

既然元气论不可能对气作定量的位置分析,当然也就无法讨论气的位置移动。

因此,在元气论的影响下,中国不可能有描述位置移动的牛顿力学。

3、元气论的一个重要内容:事物的变化元气论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讨论事物的变化,即主要讨论无形之气与有形之物的相互转化,讨论有形之物的发生和演化。

北宋哲学家周敦颐说:“二气交感,化生万物。

”(《太极图说》)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元气论看作一门“化学”一一“化生之学”。

何谓“化”?张载提出了一种界说:“气有阴阳,推行有渐为化。

”(《正蒙·神话》)他认为“变”与“化”有区别,“变言其著,化言其渐。

”(《易说·乾卦》)前者比较显著、激烈,后者则比较含蓄、缓慢。

化,即“潜移默化”之化。

庄子曰:“寨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

亲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

”(《庄子·至乐》)后来的元气论主要是讨论从无形到有形的问题。

宋应星则把“气化形”和“形化气”这两个过程合称为“形气生化”。

由此可见,“气化”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的气化是指未成有形物质的气的变化以及向有形物的转化。

广义的气化是指气化形、形生形以及形化气等各种同气有关的变化。

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说气化有“演化”与“变化”二义。

气化二字,首先由《黄帝内经》提出。

“各从其气化也。

”(《素问·气交变大论》)《内经》把气化过程分为化始、成形、布散、化终四个阶段。

“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繁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

”(《素问,五常政大论》)无论各位元气论者对气化做何种解释,都没有机械位移的意思。

元气论是思辨的“演化学”和“转化学”,它同西方近代研究位移为主的力学真有天壤之别。

中国的元气论者像这样讨论下去,无论如何也得不出牛顿动力学三定律的结论。

气本身具有运动的能力。

无需外在推动者的推动,所以也无需力的概念。

机械运动的一个特点,是可以分解为作用一方(推动者)与接受作用一方(被推动者)。

这作用的一方,就是形成力的概念的根据。

元气论认为,气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这种永恒的运动是气本身所具有的,而不是外物推动的结果。

王克一再强调“气自出”,“气自起”,“气自变”。

“天地台气,万物自生。

”“阳气自出,物自生长;阴气自出,物自成藏。

”(《论衡·自然》)“物之变,随气也。

”(《论衡·无形》)柳宗元说;“山川者,持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

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非国语·三川震》)在中国的元气论中,没有“惯性”的概念。

既然气能自动、自变,那它就不需要一个能克服它的惯性使其产生运动的力。

4、自然感应“自然感应”是元气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根据这种观点,物体可以相隔很远而产生相互作用。

阴阳五行家认为,万物“类同则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

王充说:“同类通气,性相感动。

”(《论衡·偶会》,后来元气论推广了感应的范围,认为不仅同类相感,异类也可相感。

唐代孙颖达说:“各从其类者,言天地之间共相感应,各从其气类。

……其造化之性,陶甄之器,非惟同类相感,亦有异类相感者。

若磁石引针,琥珀抬芥,蚕吐丝而商弦绝,铜山崩而洛钟应,其类烦多,难一一言也。

皆冥理自然,不知其所以然也。

感者动也,应者报也,皆先者为感,后者为应。

”(《周易正义·乾卦·文言》)张载等人把各种作用都看作是感应作用。

张载说:“声者,形气相轧而成。

两气者,谷响雷声之美;两形者,桴鼓叩击之类。

形轧气,羽、扇、敲矢之类;气轧形,人声笙簧之类。

是皆物感之良能,人皆习之而不寨尔。

”(《正蒙·动物》)北宋哲学家程颐甚至说:“天地间只有一个感应而已,更有甚事?”(《二程遗书·卷十五》)有些元气论者认为,感应的速度极快,不受空间距离的影响,也不需要传播时间。

《淮南子》写道:“同气相动,不可以为远也。

”张载说:“感如影响,无复先后,有动必感,成感而应,故日咸速也。

”(《横渠易说·咸》)用西方近代的科学语言来说,感应是一种超距作用。

自然感应是一个极为广泛的相互作用的概念,常被用来作为例证并有重要科学意义的就有五类自然现象:乐器共振、共鸣现象;阳燧召火现象;磁石吸铁,琥珀抬芥现象;日月吸地海为潮汐,天地相互吸引现象;生物钟现象。

有些元气论者认为感应作用由气来传导,这又像近代西方的近距说。

在这里气就作为一种传递感应的媒介,起着类似于西方科学的“以太”的作用,王夫之说:“气有动之性,犹水有渡之性。

”(《庄子解·达生》)宋应星用类似西方的波动说来解释感应作用:“物之冲气也.如其激动,……以石投水,水面迎石之位一拳而已,而其文浪以次而开,至纵横寻丈而犹未歇,其荡气也犹是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