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六年级上《3地球仪》word教案(1)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第三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

小学科学第三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

小学科学第三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地球的运动教案设计【导语】《地球的运动》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单元,也是学生学习自然与生活的基础知识的关键内容之一。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地球的自转、公转和倾斜等基本运动特征,培养他们对地球运动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地球的自转、公转和倾斜的概念和特点;2. 能力目标:观察、描绘和模拟地球的运动过程;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地球的自转、公转和倾斜的特征;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物模型和实际观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教学准备】地球仪、简易模型、绳子、圆盘、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前几个单元学习的内容,复习并回忆一下地球的基本知识,例如地球是什么,地球的形状等。

二、新课呈现(20分钟)1. 通过展示地球仪,向学生介绍地球的自转,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标志,并解释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

2. 利用投影仪呈现由美国宇航局提供的地球仪上的实时影像,让学生感受地球的自转运动。

3. 制作简易模型,通过绕着自己旋转来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

教师可以示范一下,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并体验。

三、讨论与探究(30分钟)1. 提出问题:地球不仅有自转运动,还有其他的运动吗?请同学们思考。

2. 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共享一个地球仪和一个圆盘。

要求他们先观察地球仪和圆盘上的标志,然后通过移动圆盘和地球仪,尝试模拟地球的公转运动和倾斜。

鼓励他们观察并思考,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分享。

3. 各小组代表介绍自己的观察和模拟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地球公转和倾斜的特点。

四、拓展应用(20分钟)1. 利用投影仪展示地球上不同地方的日出和日落时间,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对时间的影响。

2. 让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季节变化,并思考地球公转和倾斜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3.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例如昼夜交替带来的生活区别、气候变化等。

鲁教版(五四制)地理六年级上册《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3

鲁教版(五四制)地理六年级上册《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3

鲁教版(五四制)地理六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鲁教版(五四制)地理六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是本册教材的第一节内容,主要向学生介绍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经纬度的划分等基本地理知识。

本节内容为学生学习更复杂的地理知识打下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于地球和地球仪的概念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具体的经纬度划分、地球的形状等知识可能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认识地球仪的概念。

2.掌握经纬度的划分,了解经纬度在地球仪上的表示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概念。

2.经纬度的划分及其在地球仪上的表示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展示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构造。

3.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经纬度的划分和表示方法。

4.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地球仪模型。

3.经纬度划分图。

4.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地球仪是什么?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造和经纬度的划分,让学生初步了解相关知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操作地球仪,观察和理解经纬度的划分及其在地球仪上的表示方法。

4.巩固(5分钟)学生回答关于地球形状、地球仪和经纬度划分的问题,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经纬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导航、地图等。

6.小结(3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概念和经纬度的划分。

7.家庭作业(2分钟)布置作业:绘制一幅简单的地球仪,标注经纬度。

最新版本六年级上册科学课件+-3+地球仪+(鄂教版)+(共39张PPT)

最新版本六年级上册科学课件+-3+地球仪+(鄂教版)+(共39张PPT)
3.在地球仪上找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1.【目标1】关于地球仪的说法错误的是( C )
A.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 作的地球的模型
B.通过地球仪可以方便地知道地球的地貌 C.转动地球仪,它绕一根轴在运动,证明地球里有一根 旋转轴 D.在地球仪上,地轴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叫北极
新知3 辨别经度和纬度
在地球仪上,能绘出无数条经线和纬线。人们 为了区别不同的经线而给经线标定的度数叫经度, 为了区别不同的纬线而给纬线标定的度数叫纬度。
新知3 辨别经度和纬度
0°经线以东称为东经“E” 0°经线以西称为西经“W” 西经20°向东到东经160°为东半球 西经20°向西到东经160°为西半球
地球仪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和主要用途。 学习目标 2 运用地球仪,知道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并
能够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学习目标 3 熟知经纬网的构成,能够在地球仪上利用经纬网确定某
地点的经纬度。 通过制作简易地球仪,感知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和重要经
学习目标 4 纬线 。
不是篮球不是蛋, 用手一推它就转。 不要看他个子小, 载着山河飞快跑。
—了解经线和纬线 新知3 辨别经度和纬度
新知1 地球的模型
地球仪是人们根据地球 的形状,按一定比例将地 球缩小,制作而成的地球 模型。
新知1 地球的模型
认识地球仪,对地球仪的形状、结 构以及球体上的图案、线段、颜色、文 字等进行观察,并相互交流。
座位 座位 座位 座位 座位
座位 座位 座位 座位 座位
座位 座位 座位
座位 座位 座位
座位 座位 座位 座位 座位 座位

地球仪的应用教案

地球仪的应用教案

地球仪的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成和使用方法2.掌握地球仪的使用方法3.熟悉地球仪的应用领域4.培养学生地理科学和公民素养二、教学内容:1.地球仪的基本构成和使用方法学生通过简短的视频或图片和人为操作练习等方式,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成和使用方法。

构成部分:地球仪由加工和制造的透明塑料圆球,各种标记和符号、经线和纬线,以及质地坚硬、透明、易被加工刻画的支架、转盘等部分组成。

使用方法:确定地球仪的纬度、经度、自转周期和自转方向,找到所要查询的国家或地区位置,按照对应的区域查找地球仪上的位置,并进行确认。

2.地球仪的应用领域学生通过老师演示和自主探究,了解地球仪的应用领域。

(1)教育领域:地球仪广泛应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作为教师和学生学习地理科学的工具之一。

(2)科研领域:地球仪广泛应用于地球科学领域的研究中,特别是地质学和气候变化领域。

(3)旅游领域:旅游领域是使用地球仪的最基本领域之一,包括旅游规划、景点查找和线路规划等。

(4)商业领域:地球仪也广泛应用于商业领域,包括地图制作、航运和交通规划等。

三、教学手段:使用实课演示、互动问答、小组讨论和课堂综合应用等教学手段。

老师也会使用一些地球仪和相关软件和应用程序来指导学生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步骤:1.学习以前的回顾和预习在课堂上,老师会让学生回顾上一堂课所学的内容,并准备好今天的课程内容。

2.演示地球仪的构成和使用方法通过人为操作或简短的视频来演示地球仪的基本构成和使用方法。

老师会让学生基础上自行练习和理解。

3.探究地球仪的应用领域老师将会就地球仪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作简短的介绍,并让学生主动探索、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

4.课堂综合应用老师将为学生提供一个实际问题,并让学生在地球仪和相关应用软件和程序的帮助下解答问题。

五、教学心得:通过这次探究和演示,我深刻的认识到地球仪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广泛和重要性。

地球仪不仅是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工具之一,而且也广泛应用于商业、政治、科研、旅游等领域。

《地球和地球仪》第3课时示范课教学课件【六年级地理上册】

《地球和地球仪》第3课时示范课教学课件【六年级地理上册】

侧视经纬网
俯视经纬网
经纬网的判读步骤

把排作为纬线 ,列作为经线 。每排间隔30度,每列间隔45度。
赤道
0°经线
确定自己经度、纬度,判读自己在哪个半球、哪个纬度带。
( 限时3分钟)
经纬网的判读步骤

假设我们是救援指挥中心。
全部同学请注意,每位同学负责自己所在位置的救援工作。现在收到了来自东经90度 ,南纬60度的求救信号,请同学们判断是哪位同学需要出发去救援。
读出该点的经度度数,并根据东大东经,西大西经判断是东经还是西经。
写出经纬度,先写纬度,用逗号隔开,再写经度。
(20°N,30°W)
(40°S,60°E)
在经纬网图中找到对应位置

在地球仪上找出自己所处的经纬度位置,并分组展示。
( 限时3分钟)
在经纬网图中找到对应位置

根据纬度找出相应的纬线。
甲:(20°S,20°E),南半球、东半球。乙:(40°N,0°),北半球、东半球。丙:(0°,40°E),赤道上、东半球。
4.读经纬图,回答下列问题。 (1)完成图中A、B、C三点的经纬度A ,B ,C 。(2)A、B、C三点中,按东西半球划分,位于东半球的有 ,位于西半球的有 ;位于中纬度的有 。
(22°N,122°E)
(23°N, 119°E)
( 限时3分钟)
经纬网的应用

利用经纬网定位,然后发送出商船所在海域的经纬度位置信息。
( 限时3分钟)
2012年8月28日,正在索马里海域附近执行护卫任务的中国海军,收到求救电报,称一伙海盗正在袭击一队商船,中国海军“昆仑山号”战舰和“兰州号”导弹驱逐舰,迅速准确地赶到商船被袭击海域,并成功将海盗击退,整个行动只用了约30分钟。在茫茫大海上,被袭商船应该如何在求救电报中说明自己的位置,才能让护卫舰队迅速准确地找到自己,实施救援呢?

人教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课本教案

人教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课本教案

人教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课本教案第一课:宇宙中的地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形状。

2. 使学生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2. 地球的形状3.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 难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示意图。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地球仪和星空图,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形状。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3. 直观演示法:利用地球仪和模型,直观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五、教学步骤1. 导入:展示星空图,引导学生观察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 讲解:讲解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3. 讨论:分组讨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4. 演示:利用地球仪和模型,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5. 练习:让学生绘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示意图。

六、作业布置1. 绘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示意图。

2. 观察星空,记录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第二课:地球的气候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主要气候类型。

2. 使学生掌握气候的影响因素。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主要气候类型2. 气候的影响因素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的主要气候类型,气候的影响因素。

2. 难点:气候的影响因素的示意图。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气候图片,了解地球的主要气候类型。

2. 讨论法:分组讨论气候的影响因素,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3. 直观演示法:利用模型和图表,直观展示气候的影响因素。

五、教学步骤1. 导入:展示气候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主要气候类型。

2. 讲解:讲解气候的影响因素。

3. 讨论:分组讨论气候的影响因素,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4. 演示:利用模型和图表,展示气候的影响因素。

5. 练习:让学生绘制气候的影响因素示意图。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新版)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新版)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新版)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运动认识的历史过程,以及科学家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方法得出地球运动规律的过程。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本课学习之前,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基本知识,对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等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认识不足,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加以巩固。

此外,学生可能对地球运动的历史过程认识不够清晰,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说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能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方法,了解人类对地球运动认识的历史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2.人类对地球运动认识的历史过程。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2.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科学家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方法得出地球运动规律的过程。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球仪、地球运动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2.准备科学家探究地球运动的历史案例。

3.准备与本课相关的问题和讨论话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如:“你们知道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吗?”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仪、地球运动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的运动。

鲁教版(五四制)地理六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说课稿3

鲁教版(五四制)地理六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说课稿3

鲁教版(五四制)地理六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鲁教版(五四制)地理六年级上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是本学期的第一节地理课,也是学生接触地理学科的重要一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球仪模型等直观教具,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使用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在地理学科的专业术语和地球仪的操作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新学科的兴趣和动机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地球的形状,掌握地球仪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环节,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2.教学难点:地球仪的操作方法,地理学科的专业术语。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问题-探究”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利用地球仪模型、多媒体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此外,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操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的形状和构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构造。

3.问题探究: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仪的作用和操作方法。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地球仪的操作心得。

5.操作实践:学生动手操作地球仪,熟悉地球仪的各项功能。

6.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7.布置作业:布置有关地球仪操作和实践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仪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1.1地球和地球仪(Word教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初一地理同步备课(人教版)

1.1地球和地球仪(Word教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初一地理同步备课(人教版)
-地球仪上的国家和地区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世界各地的地理分布。
3.地球仪的应用
-学习和研究地理:地球仪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研究地理知识,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经纬度、国家和地区等地理信息。
-导航和定位:地球仪在航海、航空和卫星导航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可以帮助人们确定位置、规划路线和进行导航。
-制图和测量:地球仪可以用来制作地图,展示地球的形状、大小、经纬度、国家和地区等地理信息。
-地球仪可以用来测量距离、角度和方向等,帮助人们了解地球的地理特征和进行导航。
4.地球仪的制作和测量
-制图:地球仪可以用来制作地图,展示地球的形状、大小、经纬度、国家和地区等地理信息。
-测量:地球仪可以用来测量距离、角度和方向等,帮助人们了解地球的地理特征和进行导航。
5.地球仪的优缺点
-优点:地球仪可以直观地展示地球的形状、大小、经纬度、国家和地区等地理信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地球仪相关的拓展资源(如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地球仪的结构和特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地球和地球仪第3课时 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第3课时 教案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第3课时
【学习目标】
1.熟练运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2.经纬网定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用途。

【重点难点】
熟练运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地理位置。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决难题。

2.展示交流自学成果。

3.疑难汇总。

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精讲点拨,突破疑点1、经纬度如何书写
以15°N 20°E为例
经纬度坐标书写方法如下:经度数+东或西经字母
纬度数+南或北纬字母
2、引导学生分析经纬度变化特点,总结方向符号添加方法:
向东增大为东经,加字母“E”,向西增大为西经,加字母“W”,
向南变大为南纬,加字母“S”,向北变大为北纬,加字母“N”
3、根据经纬度定位
根据经纬度在图中标出A、B两
点的位置
A:北纬15°东经20°
B:南纬15°西经20°
教师讲授并总结经纬度定方法:首先找出该地纬度所在纬线,
然后再找出该地经度所在的经线,它们的交点就是该地所在的
位置。

4、判定经纬度坐标
写出右图中A点的经纬度
A
教师逐步讲授做题的步骤。

5、写出右图中B点的经纬度
B
学生思考、回
答用心听并记
忆。

本节知
识点较
难,通过
教师的
精讲点
拨,使学
生对知
识掌握
的更牢
固,理解
更加透
彻。

B。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3课地球仪 ppt课件2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3课地球仪  ppt课件2
√C 经线都指示南北方向
D 地球仪上只有360条经线
90oN
0o
90oS
20oW
160oE
20oW
哪个半球?
45oN
60oN
75oN
90oN
NF
30oN
E
15oN
C
W0o
B 60o 45o 30o
15o
15oS
30oS
A
45oS
0o 15o
本 初 子 午 线
30o 45o 60o D
60oS
S
75oS o
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是无论南北半球, 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强化专练 1.读下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点的地理坐标是 (15°S,15°,W) 所属的半
球是
南半球、 半球
,B东点与A点之间的距离为
1110千米,
所属的纬度地带是 低纬度 。
(2)图中C点的地理坐标是 (60°S,170°E) ,所 属的半球是 南半半球球、西,C点和D点之间的距离
本 初 子 午 线

1.形状—— 半圆 2.经线的特点: 2.长度—— 相等
3.方向—— 南北 4.指示南北方向
北极点
经线特点: 1.所有的经线都是
半圆形; 2.所有经线等长; 3.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南极点
4.所有经线相交于南北两极
N S
特殊经线
0°: 东西经分界线,以东为东经,以西为西经。 180°:东西经分界线,以东为西经,以西为东经;
E
方向、位置、 哪个半球、 哪个纬度范围
关于地球仪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仪上的地轴是竖直的 B.地球仪上的赤道和地轴呈23.5°的夹角 C.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在地球上是真实存在的 D.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3课时)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3课时)
2.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别南纬、北纬、东经、西经。让学生读出赤道、本初子午线的度数。
(展示地图)五带分布图(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继续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
2.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画出0°、30°、60°三条纬线,教师补充低、中、纬度的划分。
(让学生在地球仪标出低纬、中纬、高纬的三个区域。)
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天圆地方→太阳和月亮形状→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片)
(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知道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2.能够用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3.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4.能够制作简易地球仪。源自教学难点1.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2.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分小组、每小组至少准备一小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等。
(学生活动)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
1.纬线的特点,经线的特点。
2.认识地轴、南极、北极。
(提问)地球真有一根轴吗?地球表面能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线?
(学生活动)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
(引导学生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片“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160°E和20°E组成的经线圈。(提问)1.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2.东西半球是怎样划分的?(南北半球的划分比较容易,让学生说出。东西半球的划分比较难,教师指图引导,让学生充分想象、理解。)

苏教版科学小学科学六年级第二单元备课 Microsoft Word 文档

苏教版科学小学科学六年级第二单元备课 Microsoft Word 文档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备课主备人:马连凤单元课题:我们的地球单元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3.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

4.知道火山与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是自然现象。

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及地震的预防措施。

5.意识到要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解释。

感叹自然的力量,欣赏自然的美,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从人类探索地球的形状开始,引领学生从地球表面到地球内部去认识地球。

第一课以历史发展的轨迹为线索,展示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说明地球的形状。

内容安排了:一.介绍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

二、了解地球的大小情况。

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探索真理的过程是曲折漫长的。

第二课在认识地球形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宏观上总体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内容有:一、认识多种形态的地貌。

二、制作两种地貌模型。

三、说明描绘地貌的手段在不断发展。

第三课从地球的一些自然现象来导入,认识人类是如何认识地球内部情况的。

内容有:一、进行猜测黑盒子里舞台的活动。

二、教材展示火山、温泉、地震的图片,启发学生思考:科学家是如何掌握地球内部信息的。

三、指导学生模仿鸡蛋的结构,制作一个地球的内部结构模型。

第四课火山和地震是显著的地质变化,是小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本课从实例出发,引导学生建立模型研究,知道火山和地震的成因,了解人们对火山和地震的监测和保护自己的方法。

内容有:一、了解火山。

二、研究地震。

第五课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一、从喜马拉雅山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推测喜马拉雅山很久以前的情况。

二、研讨千姿百态的地表的形成,欣赏千姿百态的地表风光。

三、教材以由小到大排列的岩石图片引导学生认识风化作用。

四、通过模拟实验和研讨,认识侵蚀作用。

单元教学重、难点及关键点:重点: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特征;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

2024《地球仪》说课稿范文

2024《地球仪》说课稿范文

2024《地球仪》说课稿范文一、说教材1、《地球仪》是人教版小学地理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时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地理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而且地球仪在地理学习和实际观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地球仪的作用和构造,掌握使用地球仪进行地理观测和测量的方法。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地理实践和观测的技能。

③情感目标:在学习地球仪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地理探索和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爱。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地球仪的作用和构造,能够使用地球仪进行地理观测和测量。

难点是:掌握地球仪的使用方法,能够进行实际的地理观测和测量。

二、说教法学法本节课的教学法:示范引导法,讨论交流法;学法是:观察实践法,合作学习法。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一架地球仪和相关的测量工具,以及实地观察地理现象的素材。

通过直观的展示和实际的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仪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因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谈话引入,导入新课。

在课堂开始前,我会和学生进行简短的交流,引发学生对地球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

例如,我会问学生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了解和观察地球呢?”通过引发学生的思考,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设计意图: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和热爱。

环节二、观察探究,理解地球仪的构造和使用。

我会向学生展示地球仪,并简单介绍它的构造和功能。

然后,我会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各个部分,分析它们的作用。

通过讨论和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地球仪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环节三、实地观测,学习使用地球仪进行地理观测和测量。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的运动》教学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的运动》教学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的运动》教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这一课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探究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他们对地球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地球运动这一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逐步理解地球的运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科学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实际地球现象,了解地球的运动。

2.实验法:通过模拟地球运动实验,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4.案例分析法:分析地球运动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地球运动模型等教具。

2.PPT课件。

3.实验材料:如陀螺、直尺等。

4.相关案例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地球运动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地球运动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2.呈现(10分钟)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概念,通过地球仪和PPT课件,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运动。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地球运动实验,如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的运动。

4.巩固(10分钟)讨论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探索记录表+微课)六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

3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探索记录表+微课)六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
(1)地球自转: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现象。
(2)地球公转: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现象。
3. 了解人类对地球运动认知的历史:介绍科学家们如何通过观察和实验,逐渐揭示地球运动的规律。
4. 实践与应用:
(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地球运动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昼夜交替、季节变化等。
3. 信息化资源:相关科普文章、视频资料、在线地球仪演示。
4. 教学手段:小组讨论、实践活动、问答互动、实例分析。
五、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提供教科书P34-37页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阅读并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 设计预习问题:提出问题如“地球自转和公转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你能找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例子吗?”
2. 拓展要求:
- 学生应在课后自主阅读《地球:我们的家园》一书,并完成阅读笔记。
- 学生应在课后观看《地球的运动》纪录片,并撰写观后感。
- 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查找更多关于地球运动对地球环境和生态的影响的研究论文,并进行阅读和理解。
- 学生如有疑问,可以随时向老师提问,老师将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提升学生对地球运动的理解和认识。通过学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其周期,使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通过了解人类对地球运动认知的历史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3. 设计实践活动,如绘制地球运动示意图,加深学生对地球运动的理解和记忆。
4. 提供相关资料和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有助于解决难点问题。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3地球仪》word教案 (1)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3地球仪》word教案 (1)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3.地球仪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认识到建立事物的模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2.了解地球仪的一些主要标识,知道地轴、两极、赤道、经线、纬线;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线;知道利用经纬网能够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3.通过对地球仪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团结协作精神。

4.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5.学会制作简易地球仪,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演示用大地球仪一个,学生每小组观察用小地球仪一个。

2. 关于地球仪的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的故事片和观赏介绍地球仪种类的图片。

3. 制作地球仪的材料:乒乓球、彩笔、细铁丝、钻孔用的铁锥等。

4.演示用的篮球一个。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狂风暴雨的夜晚,波涛汹涌的海面被阵阵闪电撕碎。

在狂风巨浪中喘息的豪华巨轮被翻天巨浪吞噬。

倾斜不定的船舱内一片狼籍。

船长拼命地呼救:“帝国号遇险,我是帝国号,请求支援,我们的位置是……”。

国际救援总部内-片忙碌的身影,墙上喇叭里传来船长嘶哑的声音:“东经102°,南纬38°,请求支援,请求支援”。

救援工作人员迅速围在一个大型地球仪前,通过一番熟练地描点画线后果断地说:“它们位于南半球A国附近的海域,立即命令A国救援部队马上行动!”(上述故事情节也可以由教师口述,学生倾听。

)教师提问:救援部队怎样迅速地判断出“帝国号”的位置?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适时地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地球仪二、介绍模型,了解功用。

1.了解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

我们生活的地球实在是太大了,尽管我们的脑海里有地球的模样,但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是很难一下看到它的全貌的,为了认识和研究地球,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按照比例缩小若干倍后,制成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3.地球仪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认识到建立事物的模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2.了解地球仪的一些主要标识,知道地轴、两极、赤道、经线、纬线;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
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线;知道利用经纬网能够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
的位置。

3.通过对地球仪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团结协作精神。

4.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
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5.学会制作简易地球仪,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准备
1. 教师演示用大地球仪一个,学生每小组观察用小地球仪一个。

2. 关于地球仪的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的故事片和观赏介绍地球仪种类的图片。

3. 制作地球仪的材料:乒乓球、彩笔、细铁丝、钻孔用的铁锥等。

4.演示用的篮球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狂风暴雨的夜晚,波涛汹涌的海面被阵阵闪电撕碎。

在狂风巨浪中喘息的豪华巨
轮被翻天巨浪吞噬。

倾斜不定的船舱内一片狼籍。

船长拼命地呼救:“帝国号遇险,我是帝国号,
请求支援,我们的位置是……”。

国际救援总部内-片忙碌的身影,墙上喇叭里传来船长嘶哑的声音:“东经102°,南纬38°,请求支援,请求支援”。

救援工作人员迅速围在一个大型地球仪前,通
过一番熟练地描点画线后果断地说:“它们位于南半球A国附近的海域,立即命令A国救援部队马上行动!”(上述故事情节也可以由教师口述,学生倾听。


教师提问:救援部队怎样迅速地判断出“帝国号”的位置?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适时地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地球仪
二、介绍模型,了解功用。

1.了解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

我们生活的地球实在是太大了,尽管我们的脑海里有地球的模样,但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是很难
一下看到它的全貌的,为了认识和研究地球,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按照比例缩小若干倍后,制成
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借助地球仪这个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了解地球的一些知识。

2.了解地球仪的种类及简单结构。

教师提问:大家见过的地球仪是什么样的?它有哪些种类?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自由发言。

教师播放搜集的地球仪种类的图片,并适当介绍地球仪的种类。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学习地球仪的组成。

(对于地球仪种类的介绍,也可以由教师直接口述。


三、观察模型,探求新知。

1.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分组观察地球仪,大家有哪些发现?将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看哪
个组的发现最多。

在观察的同时,还可以看看文中的小资料。

学生观察、交流,并做好记录。

教师巡查,及时地提示观察内容,给学生以帮助。

2.小组汇报交流,学生自由发言。

(有的学生看到了陆地和海洋,还有许多国家;有的学生看到上面有洲界线和国界线;有的学
生看到了南北回归线、南极圈、北极圈;有的学生还提出问题,不明白为什么地球仪的轴是倾斜的;有的学生看到地球上密布着经线和纬线;有的学生看到北极点在海洋之中,而南极点却在陆地上;
有的学生看到了中国的形状象一只雄鸡;有的学生看到了大片的沙漠;有的学生观察到有的国家很
大,有的国家却找不到……)
(上述学生的发言是凌乱的,也有一些是不准确的,教师要有选择地板书。

板书时,尽量将有
联系的名词分类写,为后面的梳理做好铺垫。


3.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地球仪的主要标识。

同学们有很多发现,有必要进行梳理。

(演示讲解,并适时地将板书归类整理)
⑴篮球不绕轴转动,就会在地上乱滚,而地球仪是绕地轴运动的,始终自西向东绕地轴转动。

地轴是一根假想的轴。

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

⑵在地球仪上,有一条将“地球”平均分成南北两个半球的圆周线,即赤道。

与赤道平行的
圆周线叫纬线,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其中,北半球有两条特殊的纬线:北回归线、北极圈,在南半球,有两条相对应的纬线:南回归线、南极圈。

⑶在地球仪上,还有许多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半圆弧线,叫经线。

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

为使英、法等国和非洲大陆上的各国同属一个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是以东经160°和西经20°为界。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⑷地球仪上还有图例,表示陆地、海洋、国家位置、洲界等
⑸经线和纬线构成了经纬网,利用经纬网能够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四、简单制作,巩固知识。

1.教师提出要求:学习了地球仪的一些主要标识,同学们的头脑中一定有了大致的轮廓,请同
学们用手中的材料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仪。

说一说,你准备怎样制作?
2.学生自由发言,然后看课后的制作提示。

3.学生动手制作,并让学生展示、介绍自己做的简易地球仪。

五、课后延伸,深化拓展。

关于地球仪的知识还有很多,我们今天只是认识、了解了一些主要的标识。

请同学们课后再找
一找,看谁还有新的发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