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水利工程郑国渠共37页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

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

芍陂(安丰塘)与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芍陂(安丰塘)与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

郑国渠郑国渠作用不仅仅在于它发挥浇灌效益100余年, 而且还在于首开了引泾浇灌之先河, 对后雨。

泾水一石, 其泥数斗, 且溉且粪, 长我禾黍。

衣食京师, 亿万之口。

”称颂就是引泾工程。

1929年陕西关中发生大旱, 三年六料不收, 饿殍遍野。

引泾浇灌, 急若燃眉。

中国近代著名人亲自主持下, 此渠于1930年12月破土动工, 数千民工辛劳苦干, 历时近两年, 最终修成了现在泾惠渠。

1932年6月放水灌田, 引水量16立方米/秒, 可浇灌60万亩土地。

至此开始继续造福百姓。

人力物力消耗在水利建设上, 无力进行东伐, 派水工郑国到秦国实施疲秦之计。

郑国给秦当初韩王是叫我来作间谍, 不过, 水渠修成, 不过为韩延数岁之命, 为秦却建万世之功(《汉书·沟恤志》)。

秦王政认为郑国话有道理, 让她继续主持这项工程。

大约花了十年时间这项工程才告完工。

因为是郑国设计和主持施工, 所以大家称为郑国渠。

灵渠元前2凿成通航, 距今已22, 仍然发挥着功用。

灵渠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 也叫兴安运河或湘桂运河, 因为是在秦朝开凿, 又叫江上游, 她依据当初需要处理南征部队粮饷运输问题, 作出了使监(御史)禄(人名, 一名史禄)凿渠运粮(《史记·主父偃传》)决定。

在杰出水利家史禄领导下, 秦朝军士和当地都江堰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城市都江堰市灌口镇, 是中国建设于古代并使用至今大型水利工程, 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鼻祖”, 是著名旅游胜地。

通常认为,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 是全世界迄今为止, 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宏大水利工程, 也是关键文物保护单位。

每年雨季到来时, 岷江和其它支流水势骤涨, 往往泛滥成灾; 雨水不足时, 又会造成干旱.远在都江堰修成之前二、三百年, 古蜀国杜宇王以开明为相, 在岷江出山处开一条人工河流,芍陂quèbēi东汉至唐可灌田万顷。

古代水利工程郑国渠课件

古代水利工程郑国渠课件
• 在汉白渠流入郑国渠的交汇处(今泾阳县王桥乡船头村西 北),郑国渠引水渠的南岸,有北高南低的退水渠,其宽度 基本与引水渠相等。“退水渠的设置, 也是一种创新,它 可以把引水渠里多余的水量退到泾河里。保证了渠道的安全, 还起到了排沙的作用。再者,退水路也有排泄山洪的作用。
渠线设计
• 郑国渠的渠线设计,充分利用了北山以南,东西数百里,西 北略高,东南稍低的地形特点。它的主干线沿北山南麓自 西向东展开。
• 根据郦道元《水经注》有关郑国渠的记述,结合地形、地 貌及秦汉时期的古城遗迹可知,郑国渠流经礼泉、泾阳、 三原、富平、渭南、浦城、临潼六县市,约二十个乡村,最 后在晋城村南注入洛河。
• 泾河年输沙量近 3 亿吨, 这样大的泥沙量, 会很快淤满 水库, 更不用说洪水期, 库容根本无法调节洪水量。
SUCCESS
THANK YOU
2019/9/19
引水路与退水路
• 所谓引水路,又叫“引水渠”或“水勃子”,是指由渠口到 灌溉干支渠间的输水渠段。在今天泾阳县王桥乡船头村西北 的泾河东岸上,还保留有明显的引水渠故道遗迹。渠首西北 向东南,宽15-20米,渠堤高3-5米。” 在开通引 水渠时,因势利导,使渠的位置与泾河水流构成一适当的夹 角, 自然地起到了多引水的效能。
自流引水
郑国渠干渠渠线布置在沿海拔450到370米高度的渭北平 原二级阶地的最高线上。干渠故道宽24.5米,堤高3米, 深10米。史书记载:“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 田”。从瓠口至洛河,渠线实测距离为126103公里,它是 都江堰灌溉干渠的两倍多,是魏国邺渠长的15倍,灌溉面 积达4万顷。
根据调查结果推算,当年郑国渠干渠平均坡降约为 0.64‰。自流引水式渠道,选取多大的纵坡,才能保证 顺利的自流引水呢?

郑国渠

郑国渠

白渠
• • • • • 田于何所,池阳谷口。 郑国在前,白渠起后。 举臿为云,决渠为雨。 泾水一石,其泥数斗。 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白渠
• 西汉太始十年(公元95年)赵中大夫白公建议增建新渠, 引泾水东行,至栎阳(今临潼东北)注于渭水,名 白渠 ; 此后灌区称 郑白渠 。 郑白渠有三条干渠,即太白渠、中白渠和南白渠,又称 三白渠。灌区主要分布于今石川河以西,只有中白渠穿 过石川河,在下县(今渭南东北50里)注入金氏陂。唐初 郑白渠灌田10000多顷,后来由于大量建造水磨,灌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面积减少到6200顷。当时郑白渠的管理制度在 《水部 式》中有专门条款。渠首枢纽包括有六孔闸门的进水闸 和分水堰。
自流引水
郑国渠干渠渠线布置在沿海拔450到370米高度的渭北平 原二级阶地的最高线上。干渠故道宽24.5米,堤高3米, 深10米。史书记载:‚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 田‛。从瓠口至洛河,渠线实测距离为126103公里,它是 都江堰灌溉干渠的两倍多,是魏国邺渠长的15倍,灌溉面 积达4万顷。
根据调查结果推算,当年郑国渠干渠平均坡降约为 0.64‰。自流引水式渠道,选取多大的纵坡,才能保证 顺利的自流引水呢?
丰利渠
由于泾水河床下切,历代曾多次将引水渠口上移。北宋 乾德年间(963年~967年)、至道元年(995年)、景德三 年(1006年)、景枯三年(1036年)、庆历七年(1047年)、 熙宁五年(1072年)、大观二年(1108年)多次维修郑白 渠,其中以大观年间赵佺主持施工的规模最大,共修 石渠3141尺,上宽14尺,底宽12尺,土渠3978尺,干 渠设节制闸和退水闸以及一系列交叉建筑物,省去了 渠口梢桩坝,灌溉面积号称25093顷,改称丰利渠。

郑国渠:一个间谍造就的伟大水利工程

郑国渠:一个间谍造就的伟大水利工程

郑国渠:一个间谍造就的伟大水利工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美国总统里根搞了个“星球大战”计划,把苏联领导人忽悠得不轻。

此后苏联领导人带领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大力发展军备,最终拖垮了苏联。

早在两千多年前,“战国七雄”中的韩国也有这么一个“惊天大阴谋”——疲秦计划,但适得其反,“疲秦”变成“强秦”,秦国由此更加强大,一举吞并六国,统一中国。

这个“疲秦计划”就是兴修郑国渠。

谋秦战国时期,天下无主,诸侯纷争,以强并弱,兼并战争日趋惨烈。

而此时,原先偏居在西北一隅的蛮夷小国秦国已跃升为“战国七雄”之首。

《战国策》记载,至秦庄襄王时,秦国已经占据天下三分之一的土地,五分之三的财富。

随着国力的不断加强,秦国也加快了兼并天下的步伐。

秦国东边的韩国因为距离最近,首当其冲。

公元前293年伊阙之战,秦军大胜,杀死韩魏联军24万人。

公元前291年,秦军攻取了韩国的中原重镇,冶铁中心宛。

公元前256年秦拔韩阳城、负黍;公元前249年秦拔韩城皋、荥阳;公元前247年,秦悉拔韩之上党。

面对强秦的威胁,韩国成了惊弓之鸟,都城数度迁移。

韩国处在亡国的边缘,何去何从?硬拼,韩国是打不过秦国的,“合纵”也不管用。

当时的韩恒惠王终于憋出了一个大招:派人游说秦王兴修一个大型的水利工程,耗费秦国的人力和财力,把秦国拖垮,使之无力再侵犯韩国。

韩恒王把这个任务交给了韩国水利工程师郑国,这便是《史记.河渠书》中司马迁所说的“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

”说秦当时的秦国政局有点混乱,秦王政刚刚即位,年仅13岁,还没有能力执掌朝政,朝政掌握在太后和吕不韦手上。

郑国此时来搞间谍活动,比较容易成功。

关中地区是秦国故地,这里降水量稀少,当时关中平原还没有大的水利设施,农作物生长,几乎全靠自然降水。

一遇到旱灾更是束手无策,即便泾水、洛水滚滚而下,田里的禾苗照常枯萎。

当时都江堰已经修成,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

但当时秦国的主战场在北方,从川西运送粮草,运输成本高,财政开支大。

郑国渠

郑国渠

采用自流引水方式设计思想的先进之处
a.
筑坝成库拦水:瓠口这个有利地形上做石堰坝,既
可以抬高水位,又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水量,省工又省 料,是拦泾入渠的最佳位臵
b.
无坝自流引水:无法指认退水槽、溢洪设施等配套
工程的遗迹, 看不出郑国渠“完备的渠首枢纽建筑”, 而 且连 “直横河谷, 壅拦泾水”的拦河大坝也不能确认。 泾河年输沙量近 3 亿吨, 这样大的泥沙量, 会很快淤满水 库, 更不用说洪水期, 库容根本无法调节洪水量
政治军事建造原因
战国时,兼并战争十分剧烈 为了增强自己的经济力量,很需要发展关中 的农田水利,以提高秦国的粮食产量 韩国设“疲秦”之计
1. 2.
3.
历史沿革
古代
前 246 年(秦王政元年)开始修建郑国渠
汉武帝太始二年( 公元前95 年) ,修建了白渠,成为郑 国渠的第二代工程,沿用1 2 0 0 余年
明清两代,先后又兴建了通济渠、龙洞渠、鄂山新渠、 袁保恒新渠,其工程性质各有不同,规模很小。
近代

泾惠渠是郑国渠的第六代工程。民国时期兴建, 是我国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兴建的第一个大型灌 溉工程 在我国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的倡导主持和 陕西省政府主席杨虎城将军的支持下兴建 在中国和陕西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宋代丰利渠,是郑国渠的第三代工程(两次修建,公元1 0 6 9 一1 0 7 7 年和公元1 1 08 年)。 元代由于泾河河床下切,致使工程报废。
王御史渠是郑国渠第四代工程。 元延佑元年( 公元1 3 13 年)开工,五年完工。 至今石渠遗迹尚存,保存完好。
广惠渠是郑国渠的第五代工程。 明代宪宗成化元年( 公元1 4 6 5 年)动工,历经艰辛, “ 积十七年之久,始告竣。”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之五(疲秦阴谋反成万世之功——郑国渠)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之五(疲秦阴谋反成万世之功——郑国渠)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之五(疲秦阴谋反成万世之功——郑国渠)郑国渠是古代劳动人民修建的一项伟大工程,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战国末年由秦国穿凿。

公元前246年(秦王赢政元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约十年后完工。

位于今天的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

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300 余里(灌溉面积号称4万顷)。

工程本是韩桓王为耗竭秦国实力,派出间谍郑国穿凿而建的“疲秦之计”,但令韩国始料不及的是,郑国渠建成后使关中干旱平原成为沃野良田,粮食产量大增,直接支持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战争,为秦建“万世之功”。

为纪念郑国的功绩,时人遂将该渠命名为郑国渠。

背景公元前246年,韩桓王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采取了一个非常拙劣的所谓“疲秦”的策略。

他以著名的水利工程人员郑国为间谍,派其入秦,游说秦国在泾水和洛水(北洛水,渭水支流)间,穿凿一条大型灌溉渠道。

表面上说是可以发展秦国农业,真实目的是要耗竭秦国实力。

这一年是秦王政元年。

本来就想发展水利的秦国,很快地采纳这一诱人的建议。

并立即征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任命郑国主持,兴建这一工程。

在施工过程中,韩国“疲秦”的阴谋败露,秦王大怒,要杀郑国。

郑国说:“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

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

秦王政是位很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认为郑国说得很有道理,同时,秦国的水工技术还比较落后,在技术上也需要郑国,所以一如既往,仍然加以重用。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全渠完工,人称郑国渠。

渠建成后,经济、政治效益显著,《史记》、《汉书》都说:“渠就,用注填阏(淤)之水,溉舄[xì戏]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名曰郑国渠。

”一钟为六石四斗,比当时黄河中游一般亩产一石半,要高许多倍。

郑国渠工程沿途拦腰截断沿山河流,将冶水、清水、浊水、石川水等收入渠中,以加大水量。

在关中平原北部,泾、洛、渭之间构成密如蛛网的灌溉系统,使高旱缺雨的关中平原得到灌溉。

郑国渠

郑国渠
郑国渠
郑国渠是最早在关中建设大兴建,约十年后完工。
位于今天的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 300 余里(灌溉面积号称4万顷)。富平郑国渠遗址:流经富平的郑国渠,全长约150公里,可灌溉18万余公顷。其引水口至干渠段,修有宽15~20米,高3~5米,长达6公里的引水渠堤。现存郑国渠口、郑国渠古道和郑国渠拦河坝,附近有秦以后历代重修、增修的渠首、干道遗址,并有大量的碑石遗存。郑国渠修成后,灌溉面积达280万亩,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条灌溉渠道,使秦国从经济上完成了统一中国的战争准备。郑国渠遗址,目前发现有三个南北排列的暗洞,即郑国渠引泾进水口。每个暗洞宽3米,深2米,南边洞口外还有白灰砌石的明显痕迹。地面上开始出现由西北向东南斜行一字排列的七个大土坑,土坑之间原有地下干渠相通,故称“井渠”。
郑国渠的建设也体现了比较高的河流水文学知识,郑国渠渠首工程布置在泾水凹岸稍偏下游的位置,这是十分科学的。在河流的弯道处,除通常的纵向水流外,还存在着横向环流,上层水流由凸岸流向凹岸,河流中最大流速接近凹岸稍偏下游的位置,正对渠口,所以渠道进水量就大得多。同时水里的大量的细泥也进入渠里,进行淤灌。横向环流的下层水流却和上层相反,由凹岸流向凸岸,同时把比较重因而在河流底层移动的粗砂冲向凸岸,这样就避免了粗砂入渠堵塞渠道的问题。
郑国渠修成后,大大改变了关中的农业生产面貌, 用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就是用含泥沙量较大的泾水进行灌溉,增加土质肥力,改造了盐碱地4万余顷(相当于现在280万亩)。一向落后的关中农业,迅速发达起来,雨量稀少,土地贫瘠的关中,变得 富庶甲天下 (《史记·河渠书》)。
郑国渠的修成,为充实秦的经济力量,统一全国制造了雄厚的物质条件。
郑国渠工程之浩大、设计之合理、技术之先进、实效之显著,在我国古代水利史上是少有的,也是世界水利史上所少有的郑国渠工程,西起仲山西麓谷口(今陕西泾阳西北王桥乡船头村西北),郑国在谷作石堰坝,抬高水位,拦截泾水入渠。利用西北微高,东南略低的地形,渠的主干线沿北山南麓自西向东伸展,流经今泾阳、三原、富平、蒲城等县,最后在蒲城县晋城村南注入洛河。干渠总长近300华里。沿途拦腰截断沿山河流,将冶水、清水、浊水、石川水等收入渠中,以加大水量。在关中平原北部,泾、洛、渭之间构成密如蛛网的灌溉系统,使高旱缺雨的关中平原得到灌溉。

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

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
2000多年的历史
功能:利用地下水进行 灌溉,缓解干旱问题
结构:由竖井、暗渠、 明渠、蓄水池等部分组

特点:充分利用地下 水资源,节能环保,
且不受季节影响
影响:对当地农业、经 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
远影响
3
古代水利工程的技术特点
水利工程的选址与设计
选址原则:选择地势平坦、水源 充足、交通便利的地方
水利工程的运行与管理
定期检查:对水利工程进 行定期检查,确保其正常
运行
维修保养:对水利工程进 行维修保养,延长其使用
寿命
调度管理:根据实际需要, 合理调度水利工程的运行
安全管理:确保水利工程 的安全运行,防止事故发

4
古代水利工程的文化内涵
水利工程与古代文学
古代水利工程在文学作品 中的描绘和赞美
程的历史和成就
水利工程与古代社会生活
水利工程在古代 社会的重要性
水利工程对古代 农业的影响
水利工程对古代 城市的影响
水利工程对古代 文化的影响
5
古代水利工程的现代意义
古代水利工程的历史价值
古代水利工程的 历史背景和意义
古代水利工程的 技术特点和成就
古代水利工程对 现代水利工程的 影响和启示
古代水利工程在 现代社会中的应 用和价值
功能:防洪、灌溉、水运
特点:无坝引水,自动调节 水量,生态环保
灵渠
地理位置: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 兴安县境内
功能: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连接南北交通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建成时间:公元前214年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历史意义:促进了岭南地区的经 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坎儿井

古代一些主要水利工程

古代一些主要水利工程

古代⼀些主要⽔利⼯程古代⼀些主要⽔利⼯程⼀、芍陂芍陂,⼜称安丰塘,建于公元前613年⾄公元前591年,据传由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

⼯程位于今安徽寿县南,属淮河淠河⽔系。

与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利⼯程。

芍陂,是我国有记载可考的早期平原⽔库之⼀,但是灌溉⾯积缺记载。

其⼯程效益⼀直延续到现代。

解放后成为淠史杭⼤型灌溉⼯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邗沟邗沟,今⾥运河。

建于公元前486年,位于江苏扬州—淮阴段,沟通长江和淮河。

邗沟是我国有记载可考的第⼀条⼈⼯运河,沟通江、淮两⼤⽔系,是南北⼤运河的最早⼈⼯河段。

三、引漳⼗⼆渠引漳⼗⼆渠,建于公元前400年,位于河北临漳。

属海河漳河⽔系。

古代伟⼤的⽆神论者西门豹破除“河伯娶妇”残害⼈民的迷信,兴⽔利,除⽔害,引漳灌溉。

四、鸿沟建于公元前360年,位于河南荥阳。

属于黄河—淮河⽔系。

鸿沟沟通黄淮两⼤⽔系,西汉时⼜名荥阳漕渠,东汉⾄北宋改称卞河。

从荥阳引黄,东南流为鸿沟,航运兼灌溉。

其范围约包括今豫东、鲁西南、皖北、苏西北等地区。

五、都江堰建设于公元前256年⾄公元前251年。

位于四川灌县。

属长江岷江⽔系。

都江堰是秦代劳动⼈民在法家路线影响下兴修的⼀项灌溉、防洪、航运综合利⽤⼯程。

经历代劳动⼈民维修,⼀直发挥⼯程效益。

灌溉⾯积曾⼤三百多万亩。

解放后,经过当地⼈民的扩建维修,灌溉⾯积已达七百多万亩。

六、郑国渠建于公元前246年,位于陕西泾阳、⽩⽔。

属黄河泾河—洛河⽔系。

郑国渠在秦代法家路线影响下,建成的西引泾⽔、东注洛河长达三百余⾥的⼤型灌溉渠。

当时灌溉“四万余顷”,相当现在的⼀百⼀⼗五万余亩。

⼀说为⼆百⼋⼗万亩。

七、灵渠建于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19年,位于⼴西兴安。

属长江、珠江、漓江⽔系。

灵渠是在秦代法家路线的影响下,沟通长江、珠江两⼤⽔系的⼈⼯运河。

⼋、关中漕渠建于公元前129年,位于陕西西安、潼关。

属黄河。

渭河⽔系。

关中漕渠在西汉法家路线影响下,由劳动⼈民“⽔⼯”徐伯勘测定线,以渭河为主要⽔源,从长安沿终南⼭北麓,东达黄河,长达三百余⾥的⼈⼯运河,沿河居民并⽤以灌⽥。

郑国渠的故事

郑国渠的故事

郑国渠的故事战国后期,秦国逐渐强大,要出兵讨伐东方各国,韩国首当其冲,岌岌可危。

想到秦国大兵压境,吞并韩国的情景,韩王不免忧心忡忡。

一天,韩王又召集群臣商议退敌之策,一位大臣献计说,秦王好大喜功,经常兴建各种大工程,我们可以借此拖垮秦国,使其不能东进伐韩。

韩王听后,喜出望外,立即下令物色一个合适的人选去实施这个“疲秦之计”。

后来水工郑国被举荐承担这一艰巨而又十分危险的任务,受命赴秦。

郑国到秦国面见秦王之后,陈述了修渠灌溉的好处,极力劝说秦王开渠引泾水落石出灌溉关中平原北部的农田。

秦王采纳了郑国的建议,委托郑国负责在关中修建一条大渠。

郑国根据关中平原北部的地形特点,经过精心测量,决定从中山(今陕西泾阳西北)以西谷口的地方开渠,直至洛河,渠长30余里。

工程进行当中,韩国的疲秦之计被发觉,秦王要杀掉郑国。

郑国平静地说:“不错,开始我确实是作为间谍建议修渠的。

我作为韩臣民,为自己的国君效力,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杀身成仁,也是为了国土社稷。

不过当初那疲秦之计,只不过是韩王的一厢情愿罢了。

陛下和众大臣可以想想,即使大渠竭尽了秦国之力,暂且无力伐韩,对韩国来说,只是苟安数岁罢了,可是渠修成之后,可为秦国造福万代。

在郑国看来,这是一项崇高的事业。

郑国并非不知道,天长日久,疲秦之计必然暴露,那将有粉身碎骨的危险。

郑国之所以披星戴月,为修大渠呕心沥血,正是不忍抛弃我所认定的这项崇高事业。

若不为此,渠开工之后,恐怕陛下出事。

秦王被郑国的话打动了,让他继续主持修渠。

经过几个寒冬酷暑,经过成千上万民众的艰苦努力和辛勤劳动,大渠终于修成了。

渠成之后,引来含有泥沙的泾水灌溉关中北部的盐碱地四万多顷,每亩可以收获粮食六石四斗。

于是关中成为肥沃的田野,再也没有荒年。

秦国因此富强起来,吞并了各个诸侯国,统一了天下。

关中地区的老百姓为了纪念郑国的业绩,就把这条渠命名为“郑国渠”。

这项原本为了消耗秦国国力的渠道工程,反而大大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加速了秦统一天下的进程。

古代水利工程

古代水利工程

战国时期秦国在巴蜀地区修建的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在关中地区修建的郑国渠战国时期楚国在淮水流域修建的芍陂秦朝时期秦朝为征伐岭南的南越,于湖南地区修建的灵渠西汉时期汉武帝在关中地区修建的龙首渠、白渠隋朝时期修建北起渔阳南到余杭的大运河我国是文明古国,科学技术在18世纪之前一直处于世界领跑地位,科技创新、发明一直占世界总量的60%,伟大的水利工程数不胜数。

代表作:郑国渠、都江堰、灵渠、京杭大运河、钱塘江海塘。

1它山堰、郑国渠、灵渠、都江堰合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

它山堰位于宁波市鄞县鄞江镇西南它山旁,建于833年(唐太和七年)。

它山堰长134.4米,面宽4.8米,皆用长2至3米、阔0.2至0.35米条石砌筑,左右各36石级。

堰面全部用条石砌筑而成,堰身为木石结构,有逾抱大梅木枕卧堰中,历干余年不腐,被称为"它山堰梅梁"。

修建它山堰的目的,是为了抵御潮汐,使海水与江河分流,咸淡阻隔。

江河水经过该堰分流两道:一支入月湖,另一支入鄞江和奉化江,灌溉千亩良田,化水害为水利。

它山堰与郑国渠、灵渠、都江堰同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

迄今千余年,历经洪水冲击,仍基本完好,继续发挥阻咸、蓄淡、引水、泄洪作用。

1988年12月28日,国务院公布它山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郑国渠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后期,韩桓惠公看到当时秦国统一六国已是大势所趋,为了削弱秦国的强大实力,公元前237年,他特派韩国水工郑国赴秦兴修水利,妄图利用这种浩大工程来消耗秦国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从而达到他预想的“疲秦”目的!?不料事与愿违,当时的秦王嬴政(后来的秦始皇)采纳了郑国的建议,命令郑国在秦国修建郑国渠。

在郑国的亲自指挥和参与下,一条长达100多公里的大型水利工程--郑国渠在关中大地上蜿蜒盘旋,仿佛一条金光闪闪的银带铺在了三秦大地上。

它巧妙利用了北仲山南麓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把渠修建在了渭北平原三级阶梯的最高线上,灌溉着今礼泉、泾阳、三原、高陵、临潼、富平、渭南、蒲城、大荔等县(区)的280多万亩土地。

陕西郑国渠简介

陕西郑国渠简介

陕西郑国渠简介
郑国渠,位于今陕西省泾阳县西北50公里处的泾河中游,
是由战国时期秦国的丞相吕不韦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型灌溉工程。

郑国渠始建于战国时期秦昭王时期,在秦统一后,秦始皇把它作为全国灌溉系统中的骨干工程而继续使用了15年之久。

它是战国时期秦国兴修最早、持续时间最长
的大型水利工程,在中国水利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该渠从陕西泾阳县泾河河谷中穿山越岭,向东南流至陕西长安县高山镇与惠王渠相汇后,始称郑国渠。

在泾阳县城以东20公里处,泾
河北岸有一条南北流向的郑国渠故道。

郑国渠全长190多公里,在陕西关中平原上灌溉农田130多万亩。

到了唐代,随着关中
平原农业经济的发展,关中人对水渠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扩建。

唐玄宗开元年间(713年—741年),渠道基本成型。

宋太宗太
平兴国五年(980年)又在旧渠基础上修建了规模更大的“太平渠”。

此后,渠道又经过多次整修扩建。

—— 1 —1 —。

古代水利工程 pdf

古代水利工程 pdf

古代水利工程古代水利工程是人类为了利用水资源、防治水害、保障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而进行的各种水利建设和设施建造的活动。

在世界各地,古代水利工程都有很多杰出的代表,其中中国的古代水利工程尤为著名,如都江堰、郑国渠、灵渠等。

以下是一些关于古代水利工程的基本信息:1.都江堰: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由秦国蜀郡守李冰父子设计建造,始建于公元前256年。

都江堰是一项综合性的水利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泄洪道、宝瓶口引水口等部分,主要功能是防洪、灌溉、供水和航运。

都江堰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无坝引水工程。

2.郑国渠:位于中国陕西省关中平原,由韩国水利专家郑国于公元前246年至前251年间主持修建。

郑国渠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灌溉工程,全长约300公里,主要作用是灌溉农田,增加农业产量。

郑国渠的修建对于秦国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灵渠: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由秦始皇时期的官员赵佗于公元前219年至前214年间主持修建。

灵渠是一项连接湘江和漓江的运河工程,全长约34公里,主要功能是沟通南北水系,便于物资运输。

灵渠的修建对于加强岭南地区的军事防御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4.芍陂:位于中国安徽省寿县,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陂塘灌溉工程之一。

芍陂由孙叔敖创建,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芍陂的主要水源是淠河,灌溉面积广泛,对于当地的农业生产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5.大运河:位于中国东部,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全长约1800公里。

大运河的开挖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隋唐时期达到鼎盛。

大运河的主要功能是连接南北水系,便于粮食运输和军事调动,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古代水利工程的建设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其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强国防建设以及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文化常识:都江堰 郑国渠

文化常识:都江堰 郑国渠

都江堰是秦昭王在位(公元前306—前251)时蜀守(蜀郡的长官)李冰兴建的(一说是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时李冰担任蜀守时兴建的)。

四川都江堰市、成都一带,正当岷江从西北多山地区流经成都平原南向注入长江的去道上。

水在山间流得很急,一到平原,流速顿减,水中挟带的泥沙随着沉积下来,容易堵塞河道。

因此每年一到夏季,岷江水势骤涨,常发生水灾,水退之后又常有局部旱灾。

怎样克服水旱灾害以保证农业丰收,这是古代四川人民长期以来最希望解决的一个问题。

李冰担任蜀守时,吸取了前人治河的经验,视察了都江堰市一带的地势,找出了岷江泛滥的关键,研究了防治洪水的方法。

他和儿子二郎一起,领导当地的人民,就地取材,经过长期艰辛的劳动,最后完成了这项闻名于世界的,我国古代最大、最成功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古书上叫作“都安堰”)。

这项工程,修建在都江堰市城外,是一个综合性的防洪灌溉系统,主要工程包括:起分水作用的“都江鱼嘴”;保护河岸、减少流水冲刷力量的“百丈堤”;隔离岷江内、外江水道的“内金刚堤”和“外金刚堤”;宣泄内江过多水量的湃水坝——“飞沙堰”;弧形的护岸建筑“人字堤”;以及人工开凿的内江通道“离堆”和“宝瓶口”。

从百丈堤到宝瓶口,各项工程连绵共约三公里。

内江经过宝瓶口流到都江堰市东南分成三大支流,输水灌溉农田;外江向正南流,沿途分成六大支流,输水灌溉农田。

总计分支流有五百二十多条,分堰有二千二百多道,渠道总长约一千一百六十五公里,灌溉面积合古代亩数三百多万亩(古代每亩合今亩五分二厘)。

都江堰修成后,完全改变了成都平原的面貌。

从那时起,直到现在,二千二百多年来,这一工程一直都在为农业生产服务。

郑国渠开在陕西的渭河平原上。

这里原是黄土冲积地带,由于雨量较少,常闹旱灾,所以粮食产量不高。

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采纳韩国水利专家郑国的建议,从谷口(今陕西礼泉县北)起,开凿渠道,引泾水直达中山(今陕西泾阳县北),又向东通到洛水,这就是著名的郑国渠。

郑国渠

郑国渠

郑国渠的建成, 郑国渠的建成 , 使关中干旱平原成为沃野良 粮食产量大增, 田 , 粮食产量大增 , 直接支持了秦国统一六 国的战争。为纪念郑国的功绩, 国的战争 。 为纪念郑国的功绩 , 时人遂名该 渠为郑国渠。渠首在今泾阳西端的瓠口, 渠为郑国渠 。 渠首在今泾阳西端的瓠口 ,当 年的遗迹尚存。 年的遗迹尚存 。 郑国渠沿北仲山南麓的地势 东行,流经今泾阳、三原、高陵、临潼、 东行 , 流经今泾阳 、 三原 、 高陵 、 临潼 、 富 蒲城而抵洛水, 全长300余里 。 当时灌 余里。 平 、 蒲城而抵洛水 , 全长 余里 区粮食亩产达到245斤 , 使关中成为全国最 区粮食亩产达到 斤 富庶的地区。后来的汉王朝以长安为国都, 富庶的地区 。 后来的汉王朝以长安为国都 , 也与郑国渠的修成有直接的关系。秦以后, 也与郑国渠的修成有直接的关系 。 秦以后 , 此渠灌溉范围虽有缩小,但一直不绝, 此渠灌溉范围虽有缩小 , 但一直不绝 , 为关 中地区的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史记河渠书》 郑国“ 《 史记河渠书》载:郑国“凿泾水 自中山西邸瓠口( 自中山西邸瓠口(今陕西泾阳西北 仲山)为渠, 仲山)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 欲以溉田” 渠就, 里,欲以溉田”。 “渠就,用注填 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 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 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 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 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近年来,当地一些不法分子私自 近年来, 挖掘泾河两岸的土石, 挖掘泾河两岸的土石,卖给周边大 型基建工程谋取暴利。 型基建工程谋取暴利。虽然当地政 府不断严厉打击非法盗挖土石行为, 府不断严厉打击非法盗挖土石行为, 但盗采行为屡禁不止, 但盗采行为屡禁不止,郑国渠首引 水口、 水口、汉白渠引水口等遗址面貌还 是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

古代水利工程郑国渠课件

古代水利工程郑国渠课件

横绝技术
• 郑国渠在向东穿越冶峪水、清峪水、浊峪水这些小河时, 采取了“横绝”工程技术。 “横绝”工程扩大了郑国渠 的水源,增加了灌溉面积;另外,诸小河下游也开辟为耕 地, 增加了耕地面积。
• 所谓“横绝”,就是把小河的流水拦腰截断,让小河水注 入郑国渠里。这种横绝工程技术,也同样运用了渠首拦河 堰坝的设计方法。具体做法是,把南边的渠堤用堆石的方 法加高加厚,小河水很自然地从北边注入郑国渠,而且在 渠岸北边修一条灌溉支渠,在南堤一旁的横绝处稍东,修 一条退水渠。
天窗
• 从北数第七个土坑出口,东南连郑国渠故为明渠,渠宽 13.5米,深5.5米。 当时人们在修渠时,因进水口水量 大流速快,两壁黄土容易崩塌,发明了拱形地下渠道,使 渠壁不易崩塌,又为施工方便和便于掌握方向、深浅,便 间隔一段开凿一井(即上述七个土坑)俗称“龙眼” 或 “天窗”。
干渠布置示意图
• 郑国渠队后世关中水利的兴修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其历史渊 源就是西门豹、史起引漳灌邺所开凿的具有压碱性质的十二 渠。
引漳十二渠
• 中国战国初期以漳水为源的大型引水灌溉渠系。灌区在漳 河以南(今河南 省安阳市北)。《史记》等古籍记为战 国西门豹创建(公元前422年)。第一渠首在邺西18里, 相延12里内有拦河低溢流堰12道,各堰都在上游右岸开引 水口,设引水闸,共成12条渠道。灌区不到10万亩。漳水 浑浊多泥沙,可以落淤肥田,提高产量,邺地因富庶起来。 《吕氏春秋.乐成》记渠为魏襄王时邺令史起创建,在西 门豹后约100多年,并批评西门豹不知引漳灌田。《汉书. 沟洫志》采用这一说法,和《史记》有矛盾。后人调和两 说,说是西门豹先开渠,史起又开。
渠首位置变化
• 郑国渠口高出水面50尺,白渠口高出一丈一尺,丰利渠口高 出七尺有余。

郑国(战国时期水利家,郑国渠和都江堰、灵渠并称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

郑国(战国时期水利家,郑国渠和都江堰、灵渠并称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

郑国(战国时期水利家,郑国渠和都江堰、灵渠并称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郑国(战国时期水利家,郑国渠和都江堰、灵渠并称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郑国,战国时期韩国卓越的水利专家,出生于韩国都城新郑(现在河南省新郑市)。

成年后,郑国曾任韩国管理水利事务的水工(官名),参与过治理荥泽水患以及整修鸿沟之渠等水利工程。

后来被韩王派去秦国修建水利工事,从而“疲秦”,而郑国渠修建之后,关中成为天下粮仓,赢得了“天府之国”的美名。

虽然郑国作为间谍不成功,但是作为一名卓越的水利专家,治理水患,改变了关中农业区的面貌,使八百里秦川成为富饶之乡。

郑国渠和都江堰、灵渠并称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

本名郑国所处时代战国民族族群华夏族出生地新郑出生时间?去世时间?主要作品郑国渠主要成就设计修建郑国渠简介郑国(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韩国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人,水利家,韩国水工。

秦始皇元年(前247),受命入秦游说,建议引泾水东注北洛水为渠,企图疲劳秦人,勿使伐韩。

秦王采纳其议,命他主持开凿工程。

工程进程中被秦察觉此意图欲杀之,他说渠凿成亦秦利,因得继续施工,终于完成。

是渠从仲山(今陕西泾阳西北)引泾水向西到瓠口作为渠口,利用西北微高、东南略低地形,沿北山南麓引水向东伸展,注入北洛水,全长三百多里。

利用泾水含沙而有肥效的特点,用以灌溉,并冲压、降低耕土层中的盐咸含量,收到改良土壤的效用。

灌溉土地四万余顷,使每亩增产到一钟(六石四斗)。

“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史记·河渠书》)。

战国后期秦国地图当时韩国为阻止秦国东伐消灭各国,遣郑国赴秦,游说秦王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倡言凿渠溉田,图谋削弱秦国国力,使其无力征伐。

秦采郑国建议,命其开凿引泾渠道。

后来秦国察觉到韩国的用意,欲杀郑国。

郑国坦诚相告:“始,臣为间,然渠成,变秦之利也。

”秦王要杀郑国,郑国辩解说,修此渠不过“为韩延数岁之命”,为秦却“建万世之功”,始皇于是让他继续主持这项工程。

中国著名水利工程简介(六)——郑白渠

中国著名水利工程简介(六)——郑白渠

中国著名水利工程简介(六)——郑白渠中国著名水利工程简介(六)——郑白渠(2011-09-27 17:37:50)郑白渠古代关中地区的大型引泾灌区,秦代郑国渠和汉代白渠的合称,近代陕西泾惠渠的前身。

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郑国渠,十向年后完工。

干渠西起泾阳,引泾水向东,下游入洛水,全长300余里,灌溉面积号称4万顷。

由于泾水含有大量肥沃的淤泥,灌溉时还可改良盐碱地,故使产量提高到每亩一种(六石四斗)。

郑国渠的建成直接支持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战争。

西汉太始十年(公元前95)赵中大夫白公建议增建新渠,引泾水东行,至栎阳(今临潼县东北)注于渭水,名白渠。

干渠长200里,灌溉面积4500顷。

此后灌区称郑白渠。

前秦付坚时期(357-384)曾发动3万民工整修郑白渠。

唐代的郑白渠有三条干渠,即太白渠、中白渠和南白渠,又称三白渠。

灌区主要分布于今石川河以西,只有中白渠穿过石川河,在下县(今渭南县东北50里)注入金氏陂。

唐初郑白渠灌田10000多顷,后来由于大量建造水磨,灌溉面积减少到6200顷。

当时郑白渠的管理制度在《水部式》中有专门条款。

渠首枢纽包括有六孔闸门的进水闸和分水堰。

分水堰称“将军”,长宽都有百步(唐代一步等于五尺)。

宋代改为临时性梢桩坝,每年都要重修。

由于引水困难,后代曾多次将引水渠口上移。

主要有北宋大观二年(1108)的改建工程,共修石渠3141尺,土渠3978尺,灌溉面积号称2万余顷,并改称丰利渠。

元初改渠首临时坝为石坝,至延右元年(1314)延展石渠510尺,有拦河坝仍系石结构,后称王御史渠,灌溉面积曾达9000顷。

灌区有分水闸135座,并订立了一整套管理制度,在元李好文著《长安志图.汉渠图说》中有详细记载。

明代曾十多次维修泾渠,天顺至成化年间(1456-1487)将干渠上移一里三分,改称广惠渠。

由于渠口引水困难,灌溉面积缩小。

至清代乾隆二年(1737)将引泾渠口封闭,专引泉水灌溉,改称龙洞渠,灌溉面积7万多亩,至清末更减少到2万多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利工程郑国渠
21、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 适应孤 独,没 有人会 帮你一 辈子, 所以你 要奋斗 一生。 22、当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 是坚强 。 23、要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24、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 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余 的德性 。--温 斯顿. 丘吉尔 。 25、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 ,它只 是让人 们的脚 放上一 段时间 ,以便 让别一 只脚能 够再往 上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