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不逆耳

合集下载

让忠言不再“逆耳”

让忠言不再“逆耳”

47让忠言不再“逆耳”王 薇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教研室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一定有很多不良的现象发生,那么教师不能无原则地盲目表扬,中肯的建议和善意的批评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今天,要让那些挖苦、告状、预言、体罚等粗暴的批评方式避之又避,教师批评时要讲究艺术,教师要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多替他们着想,就更能让学生心悦诚服、让忠言不再“逆耳”。

一、鼓励性的批评人人都爱听好话,小学生最喜欢听表扬的话了,但是教师切忌简单机械地评价说“好”“棒”“对”等,而应用具体而生动的语言给予肯定,同时对学生发言存在的问题一定要指出来。

那就抓住时机把要指出的错误说得好听些,让学生容易接受自己的不足,教师适当地点拨引导,这样就不打消孩子们的积极性了。

比如在一次语文课上,有位同学叫高阔,他很爱读书知识广博,每次上课他总是积极发言,而且一站起来就啰啰嗦素地说个没完没了,讲的也不是很清楚,一次我针对这样的情况对这个学生说:“你的知识渊博,懂得可真多呀,声音也很洪亮,很有勇气,如果你在发言时能把重要的内容讲清楚,无关紧要的话去掉,加上你的表情神态就更完美了!”我说话的眼神一直亲切地认真地看着这个孩子,最后还对这个孩子伸出大拇指表示鼓励,这个孩子也认真地听着我的“批评”,而且我发现他是那么开心!二、暗示性的批评如果有哪些学生在上课时的精力不集中,教师可通过表扬听讲专注的学生使精力不集中的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

比如:在一次低年级的语文实践活动课上,我提出这节活动课的具体要求,可是很多学生应为年龄小好动已经迫不及待了,我想大声制止,可是我又怕影响了孩子们的情绪,于是我扫了一下全班同学,发现有三五个同学正聚精会神的听老师讲要求的呢,于是我就趁机用手势指向他们并加以表扬:“你们快看,张宁、胡杨和李俊三位小同学听得多认真呀,他们的样子多可爱呀!我相信都能像他们一样认真听讲的!”其他同学立刻都坐好像被表扬的同学学习。

忠言未必逆耳的正反例子

忠言未必逆耳的正反例子

忠言未必逆耳的正反例子一、正面例子。

(一)邹忌讽齐王纳谏。

1. 事例内容。

- 邹忌是齐国的美男子,他分别问自己的妻、妾和客人,自己与城北徐公谁更美丽。

他们都回答邹忌更美丽。

但邹忌见到徐公后,自愧不如。

他经过思考后,向齐王进谏。

邹忌以自己的经历类比,说:“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 分析原因。

- 邹忌的进谏方式非常巧妙,他没有直接指出齐王的过错,而是用自己生活中的小事引出一个普遍的道理。

这种类比的方式让齐王很容易接受。

齐王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下令广开言路,最终齐国走向强盛。

这个例子说明忠言可以用一种委婉、巧妙的方式表达,并不一定逆耳。

(二)触龙说赵太后。

1. 事例内容。

- 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要求赵国以长安君为人质才肯出兵。

赵太后溺爱长安君,坚决不同意。

大臣们极力劝谏,赵太后却恼怒地说:“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触龙求见太后,他先是从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对儿子的疼爱说起,慢慢拉近与太后的距离。

然后他谈到太后对女儿燕后的爱,指出太后为燕后长远考虑,送她出嫁并希望她的子孙后代能世世代代继承王位。

接着触龙话锋一转,说长安君现在地位尊贵,却没有为国家建立功勋,如果现在不让他为国立功,将来一旦太后去世,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足呢?2. 分析原因。

- 触龙的进谏是循序渐进的,他没有一开始就提及长安君为人质的事,而是从关心太后的身体和谈论子女问题入手,使太后的态度逐渐缓和。

他用一种温和、体贴的方式说出了让长安君为质的必要性,让赵太后认识到自己对长安君的溺爱可能会害了他,最终同意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

触龙的忠言以一种顺耳的方式被赵太后接受,达到了进谏的目的。

二、反面例子。

(一)比干谏纣王。

1. 事例内容。

- 商纣王在位期间,荒淫无道,横征暴敛。

忠言逆耳成语的含义及典故

忠言逆耳成语的含义及典故

忠言逆耳成语的含义及典故忠言逆耳,汉语成语。

拼音是zhōng yán nìěr,指的是忠诚直率的劝告听起来不大舒服。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忠言逆耳利于行。

”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忠言逆耳成语的含义及典故,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忠言逆耳成语的解释逆耳:不顺耳。

正直的劝告听起来不顺耳,但有利于改正缺点错误。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

”二、忠言逆耳成语的典故留侯张良,他的先人是韩国人。

祖父开地,做过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相。

父亲平,做过釐王、悼惠王的相。

悼惠王二十三年(前250),父亲平去世。

张良的父亲死后二十年,秦国灭亡了韩国。

张良当时年纪轻,没有在韩国做官。

韩国灭亡后,张良家有奴仆三百人,弟弟死了不厚葬,用全部财产寻求勇士谋刺秦王,为韩国报仇,这是因为他的祖父、父亲任过五代韩王之相的缘故。

张良曾经在淮阳学习礼法,到东方见到了仓海君。

他找得一个大力士,造了一个一百二十斤重的铁锤。

秦始皇到东方巡游,张良与大力士在博浪沙这个地方袭击秦始皇,误中了副车。

秦始皇大怒,在全国大肆搜捕,寻拿刺客非常急迫,这是为了张良的缘故。

张良于是改名换姓,逃到下邳躲藏起来。

张良闲暇时徜徉于下邳桥上,有一个老人,穿着粗布衣裳,走到张良跟前,故意把他的鞋甩到桥下,看着张良对他说:“小子,下去把鞋捡上来!”张良有些惊讶,想打他,因为见他年老,勉强地忍了下来,下去捡来了鞋。

老人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既然已经替他把鞋捡了上来,就跪着替他穿上。

老人把脚伸出来穿上鞋,笑着离去了。

张良十分惊讶,随着老人的身影注视着他。

老人离开了约有一里路,又返回来,说:“你这个孩子可以教导教导。

五天以后天刚亮时,跟我在这里相会。

”张良觉得这件事很奇怪,跪下来说:“嗯。

”五天后的拂晓,张良去到那里。

老人已先在那里,生气地说:“跟老年人约会,反而后到,为什么呢?”老人离去,并说:“五天以后早早来会面。

高中议论文:忠言未必要逆耳

高中议论文:忠言未必要逆耳

高中议论文:忠言未必要逆耳要指出一个人的错误,得让当事人听得进去,直来直去,不顾听者的心理,随意地伤害他人的自尊心,只会适得其反。

其实忠言不一定非要逆耳,打个比如,讲个故事,或者设身处地地权衡利弊,让当事人自已去反思去醒悟,是最好的规劝。

邹忌从身边琐事讲起,触龙从关心子女讲起,都没有冒犯龙颜,但都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近朱者不一定赤,近墨者也不一定黑。

池塘中的淤泥可以算脏了吧,但是在池塘中亭亭玉立的却是那清秀的荷花,为什么不见的荷花也变脏?又比如说那龌龊的苍蝇,要是把它放进香水里,你可以让苍蝇变成什么,它始终就是那只龌龊的苍蝇,本性总是难改的。

近朱者不一定赤,近墨者也不一定黑。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同志,出身于一封建地主家庭。

几个哥哥都游手好闲,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而吴玉章从小便同情劳动人民的苦难,在上学时便把自身的财物救济给贫苦的同学。

长大后他不安于舒适的生活,积极四外求学,并且接受了变法的主张,热心传达变法,被人称为“时务大家”。

后来,吴玉章毅然与家庭决裂,踏上了寻求革命真理的道路。

在旅途上,他望着祖国那锦绣的河山,满怀激情地赋诗曰:“莫道东方皆落后,亚洲崛起有黄人!”可见,只要是质地坚硬的美玉,不论出自何种环境,它总是美玉!要指出一个人的错误,得让当事人听得进去,直来直去,不顾听者的心理,随意地伤害他人的自尊心,只会适得其反。

其实忠言不一定非要逆耳,打个比如,讲个故事,或者设身处地地权衡利弊,让当事人自已去反思去醒悟,是最好的规劝。

邹忌从身边琐事讲起,触龙从关心子女讲起,都没有冒犯龙颜,但都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近朱者不一定赤,近墨者也不一定黑。

池塘中的淤泥可以算脏了吧,但是在池塘中亭亭玉立的却是那清秀的荷花,为什么不见的荷花也变脏?又比如说那龌龊的苍蝇,要是把它放进香水里,你可以让苍蝇变成什么,它始终就是那只龌龊的苍蝇,本性总是难改的。

近朱者不一定赤,近墨者也不一定黑。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同志,出身于一封建地主家庭。

忠言怎么说不逆耳

忠言怎么说不逆耳

忠言怎样说不逆耳--何岸中层管理培训专家人们都喜欢听好听的、顺着自己心思的话,当有不同的声音、反对的言语时,就觉得不舒服。

在企业中,我们的上司也是这样,都喜欢听一些拍马屁的话,当你说出不同的意见时,就算你的观点很中肯,上司也会或多或少有些不舒服。

那么,忠言逆耳要不要说?怎么说?作为一名下属,只要有利于团队和公司发展的言语肯定是要说出来的,不能明知上司的观点不对还去阿谀奉承。

但,怎样才能使忠言不逆耳呢?当然,首先取决于上司的胸怀。

另外,就要靠下属的沟通技巧及下属如何管理上司。

当我们不认同上司的观点时,首先不要立刻反对,而是要先“跟”,就是要理解和认同上司的出发点。

然后再“导”,就是在理解、接纳的基础上,再去阐述自己的观点,引导上司重新考虑。

比如,上司对一位员工的过错很气愤,决定给予过重的处罚,而这种过重的处罚很难让这位员工服气和接受,同时也将影响整个团队的士气。

这时,作为下属的你该怎么办呢?你认为上司的决定不对,但你不能说:领导,您这样处罚是不对的。

你可以试着这样说:领导,这位员工犯了不该犯的错误,影响很不好,让您很生气(接纳上司的情绪),您这样处罚也是为了教育他及让其他员工知道不可以再犯这样的错误(理解、认同上司的出发点)。

可是,如果我们这样处罚,是不是有些过重了,可能会影响到他以后工作的积极性,也可能会让其他员工觉得不合理。

我觉得,我们应该以教育为主,不如这样……处罚吧,您看呢?(阐述并引导“逆耳的忠言”)“先跟后导”的方式阐述忠言,应该更容易被对方接受,并且听到这些忠言时,也不觉得很逆耳。

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这些忠言要单独与上司沟通,不要在公众面前去说服上司,要给足上司面子、维护上司的权威。

忠言一定要逆耳吗

忠言一定要逆耳吗

忠言一定要逆耳吗
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

忠言就一定要逆耳吗?愚以为,忠言不一定要逆耳。

平时在与同学、、父母、师长等的交往过程中,在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如果能讲究说话方式,语言含蓄委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方容易接受。

战国时的邹忌向齐国的君主进谏时,就采取了顺耳的说法,使齐威王很快采用了他的建议;而商朝的比干向商纣王进谏时用了逆耳的话,结果遭来了挖心的结局。

同样是进忠言,方式方法不同,效果就明显两样。

在今天,我们要向别人进忠言,同样要采用顺耳的方式,让人听到舒服,他就很容易采用你的意见或建议了。

忠言也可不逆耳--浅谈批评的学问

忠言也可不逆耳--浅谈批评的学问

【 关键词 】 批评 ;人才 ;原则 ;素质 ;
艺 术 ;策略
俗话说 : “ 良药 苦 口,忠言逆 耳。”有 人认为批评是得罪人的事。之所 以有这样的 认识 , 可能在于我们缺乏对批评的正确认识。 实际上 ,批评是 一门学问,也是一 门艺术。 魏征是唐朝的名臣 ,以进谏而有名 。但他批 评进谏时常直来直去,不讲究艺术 ,甚至连 世名君唐太 宗也产生 了反感 ,便把他贬到 了乡下,还不时骂他乡 巴佬 ,甚至萌发了杀 他的念头。 一次唐太宗罢朝后怒气 冲冲的说 : “ 魏征每廷辱我”, “ 会须杀此 田舍翁。” 幸亏长孙皇后说:“ 臣闻主明臣直, 今魏征直, 由陛下 之故也 ,妾敢不贺 !”唐太宗 闻言转 怒 为喜。如果不是长孙皇后的 “ 主明臣直” 的艺术性 的劝谏 ,魏征恐怕早会因缺乏艺术 性 的直谏 而招杀身之祸了。 医药发达到今天, 许 多的良药 已经包上 了糖衣 ,早 已不再苦 口 了,那么 ,我们 是否也 应该认真地研究一下 批评 的学 问和艺术 ,尤其是教育工作者批评 学生的艺术 , 使批评不再惹人 , 忠言不再逆耳 。 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批评的 目的 中小 学学生 由于受到是非观念和生活阅 历 的制约 ,必然要出现一些错误 ,作为教师 当然有权利也有责任去批评教 育学生 ,但批 评学生一定要明确批评 的 目的。斯大林 曾经 说过 : 伟 大的精神 只是为 了伟大的 目的而产 生 的。那 么什么样 的人是现代化高素质的人 才?著名的科学 家朱清时院士说 : “ 人才的 素质绝不仅仅是 知识、能力和才干 ,更重要 的是人才的人文 素质 ,或者说是他们 为人的 品质。”二 战中,法西斯德国的一些医生就 用了专业技术 , 残害无辜 , 成 了历史的罪人 , 因此,人才最关键 的因素是要有崇尚的道德 品质 ,其次还要有 良好的心理品质 。 那么我们批评学生要究竟要达到什 么样 的效果和 目的呢,第一 ,是让学生知道 为什 么错 了,这是批评 的首要 目的 ,第二是要让 学生 知道这样错 的结果会怎样 ,第三是让学 生知道如何去做好这件事 , 第 四是让 学生知 道错误的等级以及每一等级 的危害和严重性 , 第 五 是 让 学 生 引 以为 戒 ,不 能 一 而再 ,再 而 三重复犯 同样的错误。 二、批评者 育人是教师工作的核心之 一。我们 明确 了教育学生 的目的是为了使其 改正错误 ,学 会做人。明确批评 的 目的是为 了达到 良好的 教育效果 ,同样 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需具备一 定 的素质 ,遵循 一定 的原则也是必要 的,然 后才能把握批评的艺术。 我以一个字——尊 ,来概括教育工作者 在此应具备 韵素 质,这是批评是否服人的前 提。尊,首先是 自 尊。人必 自尊而人尊之, 正人先正 己。懂得 自尊的教师首先要在外 表 上赢得学生 的尊重 。 例如他平时应该在言行, 服饰 上严格要求 自己。要有 自尊 , 教师更要 在 内在素质上不断提高 自己。尊 , 其次是尊 重学生 。人必尊人而人尊之。作 为教师不能

忠言不逆耳,批评也甜蜜

忠言不逆耳,批评也甜蜜

忠言不逆耳,批评也甜蜜摘要:学习也是学生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

学生都爱听表扬,但批评也是必不可少的。

都说忠言逆耳,忠言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过于直白,芒刺太多自然扎人。

因此批评能否被学生真正从内心接受,并达到修正其言行的目的真是大有讲究。

关键词:否定性评价;幽默化;儿童化;激励化;期待改错有许多老师都感叹学生不好教。

现在大多孩子是独生子女,个个都是从糖水中灌出来的,习惯了听师长的表扬,被批评两句就小嘴一翘,根本听不进。

平常所说的批评就是指的否定性评价语言。

所谓否定性评价语言,就是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的否定性评判,也是教师给予学生自我反领悟的反馈,从而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作出调节。

心理学家认为:“学习也是学生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

”因此,在对学生进行真诚赞美的同时,善意的否定性评价也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由于采取的方式不同,收到的教育效果也大相径庭,委婉的评价可以引领学生走入正确的轨道,过于直白的断言或许会造成对学生进步的消极影响。

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出错的时候比较多,但理解能力有限。

老师的否定性评价不恰当就不能取得效果,甚至会产生反作用阻碍学生的发展,那么,在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否定性评价时,该如何有效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同时又能达到修正学生错误的目的呢?一、否定性评价语言尽可能儿童化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年幼的、生理和心理都尚不成熟的孩子,避免用“长篇大论”来教育他们,那些“大道理”只会使学生眼里的老师“高高在上”,使学生跟老师之间产生距离感,儿童化的语言使学生倍感亲切,易于接受。

在学习《青蛙看海》一课时,正当我讲到关键处,“啪”的一声一枝自动铅笔掉在了地上,“你看,小朋友不专心听讲,铅笔生气了,它要跟可爱的小青蛙玩了,你不想吗?”我拾起了铅笔:“老师先帮你收起来,等你会读青蛙的话了,它就会回来跟你做好朋友了。

”学生立刻坐得端端正正,目光集中到黑板上来了。

一句话,既指出了他不专心听讲的错误又把他的注意力吸引到所讲的课文内容上来了。

忠言不必逆耳,良药不必苦口_人生哲理

忠言不必逆耳,良药不必苦口_人生哲理

忠言不必逆耳,良药不必苦口忠言不必逆耳,良药不必苦口最近在读一本书:“禅林妙语”,其中一个故事中的一小段话,让自己思考了很久。

也让自己自认为诚实的坚持,遇到了考验。

这个考验,在生活中已经很久很久了,久到自己自认为是正义的使者,却因为一颗不够柔软的心,而做着伤害人的行为而不自知。

故事大意是这样的。

有一个山顶住着一位很有智慧的老和尚,有天有位年轻人来求老和尚给他一点忠告,老和尚带着他做了一个实验后,对着年轻人说:“忠言不必逆耳,良药不必苦口。

人们津津乐道的逆耳忠言、苦口良药,其实都是笨人的笨方法。

硬碰硬有什么好处呢?说的人生气,听的人上火,最后伤了和气,好心变成了冷漠,友谊变成了仇恨。

我活了这么大,只有一条经验,那就是绝对不直接向任何人提忠告。

当需要指出别人的错误时,我会像螺丝钉一样婉转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古人云:“善启迪人心者,当因其所明而渐通之,毋强开其所闭。

”此句的意思是:善于启发别人的,应当根据其所明白的道理逐步诱导提高,不宜生硬地灌输其一时无法领悟的道理。

这在佛法上叫做“善巧方便”,亦即根据不同的根性灵活地运用各种适当的方法去循循善诱。

佛教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正是指各式各样的教育方式和修行途径。

那种不问青红皂白,对各种物件都采用同种方法、提出同种要求的做法,虽省事,效果却好不起来。

看完这个故事,我总想到一件事情。

每次只要家中长辈问我:“你觉得我的发型如何?”如果好看,我就很诚实的说:“好看”。

但是,十次有八次我都觉得不好看。

于是,我不想骗长辈,就会老实说:“不好看。

”当然结果是,长辈不开心,而我,因为惹长辈不开心,也跟着不开心。

这样的事情常常上演,有人跟我说:“你怎么这么笨?就说好看又不会少一块肉,为何不说让人听起来舒服的话?”我还有点气愤的说:“做不到。

说不出口。

那根本不是真话!”我一直认为自己是没错的。

诚实是美德,孔子不是说了吗?“巧言令色、鲜矣仁。

”,所以,我是对的。

我一直深信做人要诚实,怎可说谎?然而,以下这个故事,又再次让自己受到打击。

忠言不必逆耳

忠言不必逆耳

4 3 3 4 0 2
例如: 少数同学上课讲小话 , 做小动作, 注意力不集中, 如果 教师突然中断有序 的教学 , 使教室气氛沉静下来, 这突如其
来的瞬 间安静 , 会使 学生马上警觉起来 , 立即“ 收心” , 专心
求 自己行为的真理 。 但是, 教师对学生的批评 , 其“ 忠言” 如 果逆到学生不可接受的程度, 就会导致逆其“ 忠言” , 反而行 之。 因此 , 在使用批评这个武器时, 我们必须讲究一些实际上是通过诙谐 的 语言, 以看似玩笑的话语隐含对事物的严肃态度 , 让学生在
幽默产 生的联想中 自悟其错误 , 主动接 受教育 。 例如 : 上课 时有位学生打瞌睡, 头不时一上一下摇晃着, 此时老师 生气 但没有发火 , 只是说 了一句 : “ 瞧, 我们班上有位 同学正在 专 心钓鱼, 不知钓到一条大鱼没有?” 这一说 , 学生们笑了, 那 位 睡觉 的学生也在 笑声中惊醒, 露 出羞愧的神 色。这位老 师巧妙设置一种心 理相融 的教育情境 , 让学生在轻松 的气 氛中领悟其错误 , 这 比单纯 的粗暴训斥更能发挥奇效 。再 如, 一位教师在讲分 子运动时 , 发现一个 学生在偷吃橘子, 便故作惊讶的提 问;“ 请 同学们注意,教室里有股什 么气 味?”很快就有学生判断出橘 子的气味 , 这位教师风趣的 说: “ 你看 , 我刚讲过分子的扩散现象 , 不知哪位同学就开始 忍不住要做实验 了, 有实验精神很好 , 不过, 像这样的实验,

听课 。 三、 用表扬反衬批评 在班级管理中, 常会 出现这样的情况: 好心办坏事或无 意犯错 。对这类 问题的处理 , 我们不妨 出乎学生意料给学
生一番表扬, 通过表扬学生的优点来反衬其不足, 造成一种 积极进取、 奋发 向上 的氛围。例如 : 一次学校运动会上, 班

忠言不必逆耳

忠言不必逆耳

忠言不必逆耳批评教育是教师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重要武器,也是教师及时矫正学生错误言行的重要手段。

常言道:“良药苦口,忠言逆耳”,这句话无疑是教育人们正确对待批评与要求自己行为的真理。

但是,教师对学生的批评,其“忠言”如果逆到学生不可接受的程度,就会导致逆其“忠言”,反而行之。

因此,在使用批评这个武器时,我们必须讲究一些艺术。

一、用幽默隐含批评用幽默含蓄的方式去批评学生,实际上是通过诙谐的语言,以看似玩笑的话语隐含对事物的严肃态度,让学生在幽默产生的联想中自悟其错误,主动接受教育。

例如:上课时有位学生打瞌睡,头不时一上一下摇晃着,此时老师生气但没有发火,只是说了一句:“瞧,我们班上有位同学正在专心钓鱼,不知钓到一条大鱼没有?”这一说,学生们笑了,那位睡觉的学生也在笑声中惊醒,露出羞愧的神色。

这位老师巧妙设置一种心理相融的教育情境,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领悟其错误,这比单纯的粗暴训斥更能发挥奇效。

再如,一位教师在讲分子运动时,发现一个学生在偷吃橘子,便故作惊讶的提问;“请同学们注意,教室里有股什么气味?”很快就有学生判断出橘子的气味,这位教师风趣的说:“你看,我刚讲过分子的扩散现象,不知哪位同学就开始忍不住要做实验了,有实验精神很好,不过,像这样的实验,还是应该在课后进行。

”学生也笑了,那位违纪学生也悄悄地收起了橘子。

这位教师将批评教育与课堂知识结合的天衣无缝,既让大家对分子的扩散现象加深了印象,又含蓄、温和地批评了学生的违纪行为。

像这样的批评,既达到了预期效果,又适当照顾了学生的面子,对增进师生关系很有帮助。

二、用沉默暗示批评面对学生的不良表现,教师若微露不悦,而且沉默不语,就会给学生造成一种心理压力,感受到教师内心不满和责备,这种无声的批评可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例如:少数同学上课讲小话,做小动作,注意力不集中,如果教师突然中断有序的教学,使教室气氛沉静下来,这突如其来的瞬间安静,会使学生马上警觉起来,立即“收心”,专心听课。

忠言不必逆耳

忠言不必逆耳

忠言不必逆耳古人云: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良药不仅已不苦,甚至变成了甜的,而且药效更高、更快,更有利于去病。

那么,忠言是否仍需逆耳才能利于行呢?笔者认为:忠言不必逆耳。

首先,忠言本身并不要求逆耳。

忠言是忠诚正直的话,一般来说,有三个特征:真实、正确、可靠。

真实要求不虚伪,说的是实际情况;正确就是不错误,分析判断及推理都符合实际;可靠就是靠得住,不害人。

忠言之所以是忠言就是因为它真实、正确、可靠。

从其特征看,忠言并不要求逆耳。

反过来说,逆耳之言并非都是忠言。

试想,恶毒的攻击、无理的指责、别有用心的诬陷,以及毫无根据、不负责任的猜疑,是不是都让人听起来不舒服,这些逆耳之言与忠言毫不相干,其本意与忠言背道而驰。

其次,忠言利于行并不需要逆耳。

忠言的本质是真心实意地劝告别人,以利于别人的行动。

一般来说,在别人出现错误,有些事没有做或没做到位,有些事做过分了,或者有些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时,给予纠正、忠告、提醒,以达到让人改正错误、把握好分寸、看清形势的目的,它的出发点是与人为善。

要与人为善,只有让人接受,让人感觉你分析的对,你说的正确,才能发挥忠言的作用,才能使人改正自己的错误,改变自己的认识,改进自己的做法,才能真正达到忠言相告的目的。

一个忠告如果只有好的出发点,因为逆耳没有被人接受,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那么这是不是忠告就值得怀疑,要打一个大问号,因为它没有利于别人的行动。

再次,忠言顺耳才更有利于行。

忠言,即真心实意的劝告,目的是利于行。

如果忠言逆耳,甚至刺耳,使人听起来不舒服,难接受,就不能利于行。

相反,如果忠言更委婉些,更顺耳些,那么仍然是忠言,它并不会因为委婉、顺耳而变成虚言、妄言、谄言,并且可以增加忠言的效力,更加有利于行。

这正象给婴儿喂药,如果很苦,不仅喂药困难,还往往因为吐出一些而影响疗效。

而把药变成甜的,一般不会降低药效,喂得顺利,治疗效果也会更加明显、迅速。

忠言不逆耳的事例

忠言不逆耳的事例

忠言不逆耳的事例忠言不逆耳的事例古人有"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之说,可是苦口的良药毕竟让人难以咽下,往往达不到利病的目的。

所以人们才研制出糖衣药片、胶囊药片,使"苦口'变"甜口',让病者满意咽下,自然会达到治病的目的。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人们更喜爱听赞扬和激励的话,而严厉的指责甚至谩骂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对方即使明知正确,但还是会抵制或是拖延接受。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

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抗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

南北则缓缓吹动,轻柔温暖,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之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同样是吹风,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他顺应了人的内在必须要,使人的行为变为自觉。

同样,批评上所以经常"逆耳',也是因为批评与被批评者的情绪状态相抵触。

一般说来,人们是乐于接受正确批评的,所不愿接受的,往往是批评的方式方法。

所以,批评者假设能合计到被批评者的情绪状态,采用对方容易接受的批评方式,使被批评者在"优良的心境'下认知,那么,批评就能收到预期效果。

一个人如果买了件新衣服,从颜色到款式都有不少缺憾,倘假设实事求是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一定弄得他心里很不愉快。

换作自己大概也是如此。

如果工作中也用这种方法与人交流,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看法与看法,或者用激烈而直接的言辞批评对方,必定会引起情绪上的波动甚至口角,这样遭受对方极大反感的用语习惯得不偿失。

要想做到忠言不逆耳,必须要掌握以下技巧:1.将批评夹杂在肯定和赞扬之中先肯定和赞扬对方的优点和取得的成绩,待对方防卫心理松弛下来再进行批评,最后还要友善地予以激励,这样的批评方式易于被人接受而不致引起反感。

2.要远远道来,放松对方心理保持自己的人,往往有激烈的防卫心理,在说服他时,他首先就持抵触态度,根本不愿耐心听下去。

让“忠言”不再“逆耳”

让“忠言”不再“逆耳”

让“忠言”不再“逆耳”作者:武莹李秋云来源:《读写算》2019年第19期摘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理应以表扬、鼓励为主,但是批评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重要教育手段,对于学生的过失错误,不能视而不见。

班主任要使批评达到良好的效果,就要注意批评方式,讲究批评艺术,否则,不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可能引起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隔阂。

关键词班主任;批评教育;问题学生;原则和艺术性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19-0057-01新时代的教育不仅需要表扬,也需要批评,没有批评的教育是没有温度的教育,但批评教育学生是需要遵循一些原则和讲究艺术性的,如此才能起到教育学生、帮助学生成长的作用。

一、批评教育学生需把握的些许原则(一)尽量不公开原则班主任在批评学生时,不适宜在有其他教师或者同学在场的情况下,要考虑学生的脸面问题,以免使其更难堪,对于一些不太大的错误,可以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教育,尽可能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对那些犯错误很严重而且影响恶劣的学生,班主任可以公开进行处理。

(二)公平原则学生犯了错误,要允许他们说明原因。

批评的时候要公平,把当事人双方的责任定性清楚,不能有所偏袒,这样处理,双方都没有意见。

班主任在批评教育之前,需要先深入到学生当中,广开言路,了解学生犯错误的来龙去脉,然后再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教育。

不论是好生还是差生,只要所犯错误性质相同,班主任就要一视同仁,公平地进行批评教育,绝对不能区别对待,否则,容易导致同学间的关系不和谐,达不到批评教育的目的。

二、批评教育学生需懂得的点滴艺术(一)起——“爱”字先行!尊重“问题学生”,让他们感受爱的温暖每个班都有这么一些“问题学生”,他们也有许多优点,但是很多“问题学生”感情有缺失,他们渴望得到尊重、得到关爱、得到温暖,所以学生做了错事或违反了纪律,班主任首先要尊重他们,怀着爱心,含着理解,心平气和地加以引导,想尽办法给他们以更多的关注,尽力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友爱的气氛,让他们体验集体的温暖和同学间的友谊,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在班上有一席之地。

不逆耳的忠言

不逆耳的忠言

忠言是一种警告,但听格言说:忠言逆耳利于行。

那么也就是说忠言必须逆耳咯。

不,我否定这个回答。

为什么忠言不讲得娓娓动听呢?以谈笑风生来教育人呢?
忠言的警告听起来总是让人浑身感到不自在。

就好比父母批评孩子的时候,就因为长幼有序的关系总觉得那忠言就好像一把大铁锤将一撮叫做教育的钉子钉入心坎里,可是没效果。

有时候反而却造成了负面影响,就愈不往这条大道上走,坚信小径通幽处,于是一路错下去。

我认为不逆耳的忠言是我们的实际行动。

一自己做到的标准下勉励别人。

别只说不做。

或丈着自己多吃了几粒米说着胡话,却未想到说的都是歪理。

逆耳的忠言上了和气,好心变成了冷漠,友谊变成了仇恨。

主张:不逆耳的忠言。

忠言不一定逆耳的例子

忠言不一定逆耳的例子

忠言不一定逆耳的例子
在一座山的山顶上住着一位禅师,他的眉毛和胡子都已雪白,谁也说不清他有多大年纪。

附近村庄的男女老少都非常尊敬他,不管谁遇到大事小情,他们都来找他,请求他提些忠告。

但禅师总是笑眯眯地说:“我能提些什么忠告呢?”
这天,又有年轻人来求他提忠告。

禅师仍然婉言谢绝,但年轻人苦缠不放。

禅师无奈,他拿来两块窄窄的木板,两撮钉子:一撮螺钉,一撮直钉。

另外,他还拿来一个榔头,一把钳子,一个改锥。

禅师先用锤子往一块木板上钉直钉,但是木板很硬,他费了很大劲,也钉不进去,倒是把钉子砸弯了,不得不再换一根。

一会儿功夫,好几根钉子都被他砸弯了。

最后,他用钳子夹住钉子,用榔头使劲地砸,钉子总算弯弯扭扭地进到木条里面去了。

但他也前功尽弃了,因为那根木条也裂成了两半。

禅师又拿起螺钉、改锥和锤子,他把螺钉往另一块木板上轻轻一砸,然后拿起改锥拧了起来,没费多大力气,螺钉钻进木板里了,没有一点缝隙。

禅师指着两块木板笑笑:“忠言不必逆耳,良药不必苦口,人们津津乐道的逆耳忠言、苦口良药,其实都是笨人的笨办法。

硬碰硬没有什么好处,说的人生气,听的人上火,最后伤了和气,好心变成了冷漠,友谊变成了仇恨。

我活了这么大,只有一条经验,那就是绝对不直接向任何人提忠告。

当需要指出别人的错误的时候,我会像螺丝钉一样婉转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感悟
人们通常认为,忠言必定逆耳,良药必定苦口。

所以,在人际关系中,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说的人生气,听的人也不舒服。

其实,忠言不必逆耳,良药也不必苦口,只要婉转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就能做到这一点。

“忠言”也能不“逆耳”

“忠言”也能不“逆耳”

“忠言”也能不“逆耳”
邓书忠
【期刊名称】《天津教育》
【年(卷),期】1992(000)006
【摘要】国人有“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之说。

可是“苦口”的良药毕竟让人难以下咽,往往达不到“利于病”的目的。

故医药工作者研制出糖衣药片,使“苦口”变为“甜口”,让病者满意咽下,自然就会达到“利于病”的目的。

由此我想到:你说的尽管是“忠言”,由于“逆耳”往往就达不到“利于行”的目的。

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倘若能从医学工作者那里受到启迪,也来个变“逆耳”为“顺耳”,岂不对学生的教育就容易达到“利于行”的目的。

“忠言”为什么“逆耳”?依我管见,多数是因
【总页数】1页(P35-35)
【作者】邓书忠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527.21
【相关文献】
1.“忠言逆耳”与“逆耳忠言” [J], 赵丕杰
2.忠言也可不逆耳 [J], 谢唯东
3.忠言也可不逆耳——课堂批评艺术之我见 [J], 李骧
4.批评的“逆耳忠言”与“顺耳忠言” [J], 李小三
5.“忠言逆耳”与“忠言悦耳” [J], 郝湛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 human voice: it’s the instrument we all play. It’s the most powerful sound in the world, probably. It’s the only one that can start a war or say “I love you.” And yet many people have the experience that when they speak, people don’t listen to them. And why is that? How can we speak powerfully to make change in the world? What I’d like to suggest, there are a number of habits that we need to move away from. I’ve assembled for your pleasure here seven deadly sins of speaking. I’m not pretending this is an exhaustive list, but these seven, I think, are pretty large habits that we can all fall into. First, gossip. Speaking ill of somebody who’s not present. Not a nice habit, and we know perfectly well the person gossiping, five minutes later, will be gossiping about us. Second, judging. We know people who are like this in conversation, and it’s very hard to listen to somebody if you know that you’re being judged and found wanting at the same time. Third, negativity. You can fall into this. My mother, in the last years of her life, became very negative, and it’s hard to listen. I remember one day, I said to her, “it’s October 1 today.” and she said, “I know, isn’t it dreadful?” It’s hard to listen when somebody’s that negative. And another form of negativity, complaining. Well, this is the national art of the U.K. It’s our national sport. We complain about the weather, sport, about politics, about everything, but actually, complaining is viral misery. It’s not spreading sunshine and lightness in the world. Excuses. We’ve all met this guy. Maybe we’ve all been this guy. Some people have a blamethrower. They just pass it on to everybody else and don’t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their actions, and again, hard to listen to somebody who is being like that. Penultimate, the sixth of the seven, embroidery, exaggeration. It demeans our language, actually, sometimes. For example, if I see something that really is awesome, what do I call it? And then, of course, this exaggeration becomes lying, and we don’t want to listen to people we know are lying to us. And finally, dogmatism. The confusion of facts with opinions. When those two things get conflated. You’re listening into the wind. You know, somebody is bombarding you with their opinions as if they were true. It’s difficult to listen to that. So here they are, seven deadly sins of speaking. These are things I think we need to avoid. But is there a positive way to think about this? Yes, there is. I’d like to suggest that there are four really powerful cornerstones, foundations, that we can stand on if we want our speech to be powerful and to make change in the world.Fortunately, these things spell a word. The word is “hail,” and it has a great definition as well. I’m not talking about the stuff that falls from the sky and hits you on the head. I’m talking about this definition, to greet or acclaim enthusiastically, which is how I think our words will be received if we stand on these four things. So what do they stand for? See if you can guess. The H, honesty, of course, being true in what you say, being straight and clear. The A is authenticity, just being yourself. A friend of mine described it as standing in your own truth, which I think is a lovely way to put it. The I is integrity, being your word, actually doing what you say, and being somebody people can trust. And the L is love. I don’t mean romantic love, but I do mean wishing people well, for two reasons. First of all, I think absolute honesty may not be what we want. I mean, my goodness, you look ugly this morning. Perhaps that’s not necessary. Tempered with love, of course, honesty is a great thing. But also, if you’re really wishing somebody well, it’s very hard to judge them at the same time. I’m not even sure you can do those two things simultaneously. So hail. Also, now that’s what you say, and it’s like the old song, it is what you say, it’s also the way that you say it. You have an amazing toolbox. This instrument is incredible, and yet this is a toolbox that very few people have ever opened. I’d like to have a little rummage in there with you now and just pull a few tools out that you might like to take away and play with, which will increase the power of your speaking. Register, for example. Now, falsetto register may not be very useful most of the time, but there’s a register in between. I’m not going to get very technical about this for any of you who are voice coaches. You can locate your voice, however. So if I talk up here in my nose, you can hear the difference. If I go down here in my throat, which is where most of us speak from most of the time. But if you want weight, you need to go down here to the chest. You hear the difference? We vote for politicians with lower voices, it’s true, because we associate depth with power and with authority. That’s register. Then we have timbre. It’s the way your voice feels. Again,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we prefer voices which are rich, smooth, warm, like hot chocolate. Well if that’s not you, that’s not the end of the world, because you can train. Go and get a voice coach. And there are amazing things you can do with breathing, with posture, and with exercises to improve the timbre of your voice. Then prosody. I love prosody. This is the sing-song, themeta-language that we use in order to impart meaning. It’s root one for meaning in conversation. People who speak all on one note are really quite hard to listen to if they don’t have any prosody at all. That’s where the word “monotonic” comes from, or monotonous, monotone. Also, we have repetitive prosody now coming in, where every sentence ends as if it were a question when it’s actually not a question, it’s a statement? And if you repeat that one over and over, it’s actually restricting your ability to communicate through prosody, which I think is a shame, so let’s try and break that habit. Pace. I can get very excited by saying something really quickly, or I can slow right down to emphasize, and at the end of that, of course, is our old friend silence. There’s nothing wrong with a bit of silence in a talk, is there? We don’t have to fill it with ums and ahs. It can be very powerful. Of course, pitch often goes along with pace to indicate arousal, but you can do it just with pitch. Where did you leave my keys? Where did you leave my keys? So, slightly different meaning in those two deliveries. And finally, volume. I can get really excited by using volume. Sorry about that, if I startled anybody. Or, I can have you really pay attention by getting very quiet. Some people broadcast the whole time. Try not to do that. That’s called sodcasting. Imposing your sound on people around you carelessly and inconsiderately. Not nice. Of course, where this all comes into play most of all is when you’ve got something really important to do. It might be standing on a stage like this and giving a talk to people. It might be proposing marriage, asking for a raise, a wedding speech. Whatever it is, if it’s really important, you owe it to yourself to look at this toolbox and the engine that it’s going to work on, and no engine works well without being warmed up. Warm up your voice. Actually, let me show you how to do that. Would you all like to stand up for a moment? I’m going to show you the six vocal warm-up exercises that I do before every talk I ever do. Any time you’re going to talk to anybody important, do these. First, arms up, deep breath in, and sigh out, ah, like that. One more time. Ah, very good. Now we’re going to warm up our lips, and we’re going to go Ba, Ba, Ba, Ba. Very good. And now, brrrrr, just like when you were a kid. Now your lips should be coming alive. We’re going to do the tongue next with exaggerated la, la, la. Beautiful. You’re getting really good at this. And then, roll an R. That’s like champagne for the tongue. Finally, and if I can only do one, the pros call this the siren. It’s really good. It starts with “we” and goes to “aw.” The “we” ishigh, the “aw” is low. Fantastic. Give yourselves a round of applause. Take a seat, thank you. Next time you speak, do those in advance. Now let me just put this in context to close. This is a serious point here. This is where we are now, right? We speak not very well to people who simply aren’t listening in an environment that’s all about noise and bad acoustics. I have talked about that on this stage in different phases. What would the world be like if we were speaking powerfully to people who were listening consciously in environments which were actually fit for purpose? Or to make that a bit larger, what would the world be like if we were creating sound consciously and consuming sound consciously and designing all our environments consciously for sound? That would be a world that does sound beautiful, and one where understanding would be the norm, and that is an idea worth spreading. Thank you.。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