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 哥白尼革命
哥白尼革命
每当史学家们著书立说论述科学中那些富有戏剧性的变化时,首先跃入他们心头的便是宇宙中心问题的根本性转变,这一转变,一改那种把地球看作是宇宙的静止不动的中心的观点,而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亦即众所周知的哥白尼革命。
这一变革,常常被描述为我们天文学参考系的一次全面性变更,是富有革命性的转变,而哥白尼本人也因为这场“宇宙概念结构中的革命”被称为“反叛的宇宙设计师”;托马斯·库恩更称其为一场“思想中的革命、一场人类宇宙观及人类自身与宇宙的关系的观念等的转变”,认为它不只是天文学基本概念的革新,人类对大自然理解上的一次根本性变更,更是西方人价值观转变的一部分原因。
然而,即使被这无数的歌颂与赞美冲击得眼花缭乱,我也需要静下心来,认真地来思考一下这个几个世纪以来众说纷纭的话题:“在这场被称作‘哥白尼革命’的变革中,哥白尼本人到底是不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场以哥白尼为始点的伟大的革命在此后的一个世纪中又经过了怎样漫长的探索与发展?”,“这场革命的真正价值是什么,真的只是提出‘日心说’那么简单么?”首先,既然这个众说纷纭的时期被称作“哥白尼革命”,那么我们就不妨从这个主角谈起。
中世纪的欧洲,以罗马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的势力十分强大;神权胜过君权,成为实际的统治者和反动势力的总代表。
按照教义,自然界是上帝创造出来的,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并把他们安置在地球上,地球在宇宙中应占有特殊地位。
这样,托勒密体系正好为基督教义提供了“科学根据”,它变成了与宗教教义具有同等意义、同样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
“地心说”也就和人们由日常所见而积淀的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教会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连在一起。
科学在当时是神学的婢女,教会对新科学总是尽力压制,人们稍有科学探索的越轨行为,便会招来教会以异端名义的迫害。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哥白尼是犹豫的。
1533年,60岁的哥白尼在罗马做了一系列的讲演,提出了他的学说的要点,当时并未遭到教皇的反对。
哥白尼革命的主要内容
哥白尼革命的主要内容一、哥白尼革命的概念哥白尼革命是指1543年,由意大利天文学家哥白尼发表的《太阳系的结构》(De Revolutionibus),用来解释太阳系动力学移动的新理论。
它把太阳系从柏拉图及伽利略天体学的观点中甩开,定义出一套新的动力学理论,从而奠定了现代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
二、哥白尼动力学理论的基本内容1、地心说:哥白尼动力学理论对伽利略的地心说做出了改变,他认为地球、其他行星和星球都是以太阳为中心,依照统一的运动规律围绕着太阳运行。
2、复数律:同时,哥白尼还提出了一套复数律,以解释和描述宇宙中行星的移动。
这些规律被称为哥白尼复数律,它合并了放射性原理、力学原理和引力原理,统一了行星运行的机制。
3、不可逆原理:哥白尼动力学理论还提出了不可逆原理,也就是说,行星的运行轨迹不可能被反向操纵或修改。
这一原理证明了每一次行星运行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这又被称为哥白尼不确定性原理。
三、哥白尼革命对科学发展的意义1、哥白尼革命对当时西方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使西方人从伽利略的地心说观点中解脱出来,探索客观实在,使科学思想从宗教信仰观点中解放出来,实现了从教派和宗教信仰中解放出来,进入了客观实在认识上,这也是西方科学的一次腾飞。
2、在发展科学知识方面,哥白尼的动力学理论也给科学家、天文学家等提供了理论基础,使其可以更好地观察和研究现存的宇宙系统,特别是宇宙中的各种生物的发展历史,从而帮助科学家们进行深入地研究和理解。
3、哥白尼的理论也为现代天文学及物理学的研究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
在现代物理学和天文学中,哥白尼的理论仍然被广泛的使用,在研究宇宙系统、太阳系的运动时特别有用,它也被用于探索宇宙大爆炸的历史。
科学技术史 哥白尼革命
近代科学革命之天文学革命近代科学大致进程• 科学复兴:16世纪中叶~开花结果:17世纪• 哥白尼(《天体运行论》)、第谷(庞大的天文新数据)、开普勒(行星三大定律)、伽利略、牛顿(经典力学)回顾古代天文学拯救现象的技术性装置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论传统• 亚里士多德把天分成月上区和月下区。
• 地上的运动:用四元素说、自然位置来说明• 天上的运动:用完美的圆周匀速运动来说明而这就是数理天文学家们的使命——拯救现象经院哲学(亚里士多德主义)● 经院哲学☐ 中世纪(兴起)—>文艺复兴(抵抗柏拉图主义)—>科学革命(衰落)☐ 经院哲学的宇宙观亚里士多德主义+基督教+托勒密宇宙模型• 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却是宇宙中最易腐朽之物,而宇宙间最黑暗的地狱就设在地球的中心• 水晶球是永恒的、完美的、透明的,他由至高无上的上帝来推动(不彻底的物理学改造)新柏拉图主义● 新柏拉图主义☐ 教父哲学(罗马帝国)—>衰落(在拜占庭帝国的式微,在西欧被经院哲学取代)—>文艺复兴时期(复兴)托勒密的基本假定1、天是球形的并且像球那样转动2、地作为一个整体也是球形的3、地位于整个天的中央,好像一个中心☐柏拉图主义+基督教•万物皆数•太阳是至高无上的哥白尼革命哥白尼•1473年2月19日生于波兰•18岁进入波兰的克拉科夫大学学习医学•1496年来到意大利,先后在波洛尼亚大学和帕多瓦大学学习法律、医学和神学•从波洛尼亚大学天文学家德·诺瓦拉那里学到了天文观测技术和希腊的天文学理论•1506年回到波兰,1509年写出了《概要》•1539年写出了天文学史上伟大著作《天球运行论》《概要》的基本概括1.不存在一个所有天体轨道或天体的共同的中心2.地球只是引力中心和月球轨道的中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3.所有天体都绕太阳运转,宇宙的中心在太阳附近4.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同天穹高度之比是微不足道的5.在天空中看到的任何运动,都是地球运动引起的6.在空中看到的太阳运动的一切现象,都不是它本身运动产生的,而是地球运动引起的,地球同时进行着几种运动7.人们看到的行星向前和向后运动,是由于地球运动引起的。
天文学家哥白尼精神分析 哥白尼革命是怎么回事
天文学家哥白尼精神分析哥白尼革命是怎么回事哥白尼革命是怎么回事哥白尼革命是一本著作,这本书中涵盖了哥白尼多个方面的理论知识。
准确的说是对哥白尼革命性的理论的一个总结。
书中仔细介绍了哥白尼革命的原因及背景及过程结果。
仔细的叙述了革命的方向就是对天文学知识的深究,因为这本书结合了社会的种种方面,革命性的理念表现的十分突出,就称为哥白尼革命。
这是后人对哥白尼的革命的一个总结,让后人可以更加了解哥白尼时期发生的事件。
哥白尼革命首先阐述的是天文学知识,哥白尼对宇宙的看法。
行星运行的问题,这些天文学基础的知识都在哥白尼革命这本书中提到了。
其中主要叙述的还是哥白尼在哥白尼那个时代运用自己的知识对社会上地心说知识的纠正。
这个方面的内容可以称得上是历史性的革命。
因为哥白尼通过对月夜的观察及细节性的观察发现了太阳中心论的观点,这虽说是天文学的一个新突破,但对于当时的社会而言,除了对天文学发展的意义,更重要的是打破了教会的封建思想,解除教会对人们的压迫,这个事件的背后就是哥白尼的著名理论的发表,所以可以称得上是哥白尼的一场革命。
所以可以这样说,哥白尼革命虽然是他人对哥白尼成就的一个总结,但总体而言,这些都是哥白尼的发现,不仅影响了整个世界,对当时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所以称为哥白尼革命一点都不为过。
哥白尼发现了什么理论关于哥白尼发现了什么这个问题,答案是他发现了日心说理论。
此理论的发现对世界都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
哥白尼经过长时间对星空的观测,得出了日心说的理论,这个理论是哥白尼一生中最大的成果,哥白尼日心说的观点主要就是表明了太阳的中心地位不可动摇。
日心说理论主要陈述了三个方面的观点。
第一个观点是地球是圆形的,它有固定的运转规律。
哥白尼用船来解释说明了一个圆形的球体是怎么运转的,一艘船从岸边出发,在一段距离后,岸边的人所看到的船上的光影会越来越模糊,直至消失。
第二个观点是地球一直处于运动状态的,并且有自转,且24小时就可以转一圈。
哥白尼革命及其影响
哥白尼革命及其影响绪论目的: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什么是哥白尼革命,理解哥白尼的革命道路之艰辛和他在发表“日心说”时的犹豫。
让人们明白哥白尼革命对近代及现代科学和社会的影响尤其是对牛顿思想的影响。
研究现状:哥白尼革命已经离我们很遥远了,但是它对我们现在科学以及思想的影响还是很大的,目前人们对它的研究基本很少,“日心说”在我们大脑里已经根深蒂固了。
本论文是在前人的基础之上总结并归纳了哥白尼革命的意义和它的影响,在人们更好认识哥白尼革命的道路上提供了方便。
1 哥白尼革命的必然性哥白尼革命作为人类文明由蒙昧到光明的转折点早已深入人心,成为现代科学诞生的标志与现代社会发展的起点。
1543年哥白尼《天球运行论》一书的出版,揭开了天文学和宇宙论思想上一场剧变的序幕,我们称之为哥白尼革命。
哥白尼革命是一场观念上的革命,是人的宇宙概念以及人与宇宙之关系的概念的一次转型。
总的来说,哥白尼革命就是以日心地动说为基础的新天文学取代了地心地静说的旧天文学,进而又引出以物理学革命为主干的科学革命。
在文艺复兴思想史上的这一幕,被一再的宣称为西方人思想发展的划时代转向。
但这场革命也揭开了天文学研究中许多最晦暗和最隐秘的细节。
哥白尼是为数不多的一群最早复兴整个希腊化技术性的数理天文学传统的欧洲人之一。
《天球运行论》不仅模仿《至大论》,而且它差不多只是针对当时一群有能力阅读托勒密论著的天文学家。
《天球运行论》正是为解决在哥白尼看来托勒密体系及其继承者尚未解决的那些行星问题而著。
在哥白尼的著作中,地球运动的革命性观念最初只不过是这位熟练而又忠实的天文学家试图改良计算行星位置的技巧时一个反常的副产品。
这是《天球运行论》中第一个重要的不协调之处:激发哥白尼之革新的目标同革新本身之间的不相称。
哥白尼说,对当时天文学的坦率评价表明,靠地心说解决行星问题希望渺茫。
托勒密天文学的传统方法没有也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相反还产生了一个怪物。
他断定,在传统行星天文学的传统思想中,一定存在一个根本性的错误。
哥白尼革命
• • •
人的天职在于探索真理 ——哥白尼
祝大家期末取得好成绩!源自哲学上:引起了机械自然观和数理分析法犯法的广泛传播 宗教上:标志着科学脱离宗教枷锁而宣告独立 人文社科方面:影响了人们思想与信仰,鼓励了人们追求客观真理
开普勒三大定律------太阳为焦点的宇宙
1、所有行星绕太阳的轨道都是 椭圆,太阳在椭圆的一个焦点 上。 2、行星和太阳的连线在相等时 间间隔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哥白尼日心说要点:
1、宇宙是一个球体,太阳是它 的中心。 2、所有的行星包括地球都绕太 阳同向运动,轨道都是圆,且大 致都在同一平面附近。 3、由行星到太阳的距离远近排 列顺序为水星、金星、地球、火 星、木星、土星。 4、月亮绕地球做圆运动。
哥白尼日心说体系图
“让我们打一架吧!”
托勒密观点
天球是球形的而且像球 那样转动 地球也是球形的 地球位于天天球的中央
哥白尼观点
赞同 赞同
反对
地球静止不参与转动
反对
哥白尼在天文学的贡献及其重要影响
哥白尼革命的影响: 1.哥白尼革命对天文学的影响:
为后继者开辟了一条追求天文学理论的简洁性与一致性的道路
2.哥白尼革命对天文学之外的自然科学的影响:
走出天文学领域,引起科学思想的大革新
3.哥白尼革命对哲学、宗教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影响:
哥白尼革命
The Copernican Revolution
主讲人:扈明月、贾宇琪
托勒密地心说的要点: 1、地球处于天球的中心。 2、各行星与日、月绕地球做 等速圆周运动,而且还进行沿 着绕自己平均位置为中心的小 圆(本轮)做等速运动。 3、星空是一个以地球为中心 的24小时旋转一周的球体。
思想解放史录—哥白尼革命
思想解放史录——哥白尼革命一、地心说遥远的星空,神秘的宇宙,人们仰望苍穹,往往遐思无限。
我们生活的世界之外是什么样的地方,太阳又是个什么样的星球,如果万物由上帝来主宰的话,那么他又在哪里?远古时代人们坐地观天,观察天空、日、月、星辰的运行时,便相信所谓心眼见到的事实。
起初他们认为地球是一张四方桌子的桌面,被许多支架支撑着。
到了公园前610年,古希腊思想家泰勒斯提出大地是浮在水上的,是静止的。
之后,柏拉图时代的天文学家开始认为地球是圆的。
到了公元前120年,一位叫托勒密的古希腊天文学家,发展了亚里斯多德的地球中心说,写下了13卷巨著《至大论》,又称作天文集。
在他这部巨著中地球被描绘成绝对静止的星球,处于宇宙的中心。
在地球之外,分别是月球、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土星和恒星与原动力天层这九重天。
无所不能的上帝就居住在最外层,也就是宇宙边界的原动力天层中。
由于上帝的推动,各天层的天体才得以自息绕地球旋转。
在当时托勒密能够提出这样完整系统的学说,尽管他的基本观点是错误的,但也是相当可贵的,因为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总是逐步深入有片面性有错误并不奇怪。
然而由于托勒密的地心说符合基督教神学的观点,有人便把他捧上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地心说被赋予了宗教的使命,人们开始相信自己与地球共同沐浴在上帝的光辉之中。
圣恩笼罩万物,高高在上的上帝正目不转睛的注视着我们的一举一动。
张绪山我们知道这个学说本身最初的创立并不是在《圣经》里,后来教会取得统治以后,它认为这个学说可以为己所用,于是他把这个“地心说”和“创世学说”联系在了一起。
也就是说这个世界、这个地球,是上帝创造的,然后上帝又在地球上创造了人,所以上帝创造的这个地球就是宇宙的中心。
天上的星星都是(上帝)为了给人带来光明温暖,才由上帝创造的,这就是“地心说”。
托勒密的学说与圣经的说教不谋而合,开始为宗教所利用,成为了中世纪宗教神学的重要理论支柱。
吴彤那么在这一段历史时期,宗教神学它把一切都看成是要证明上帝存在,上帝对人类,对世界,产生了那些很重要的作用,很重要的奇迹,甚至证明奇迹的这样一个上千年的历史,因此在这一段历史当中有一个禁区要承认创世者是上帝,这是不容触动的,那么在这样一个前提下。
康德哥白尼革命
康德哥白尼革命哥白尼由于把恒星的运动部分归之于观察者的运动从而解释了恒星的表面上的运动一样,康德则通过揭示客体与心灵相符合——在认识中,不是心灵去符合事物,而是事物要符合心灵——而证明了心灵的先天原则如何适用客体。
“这种情形正与哥白尼最初的思想的情况相同。
哥白尼假设一切天体都围绕观察者旋转,因此不能很好地说明天体的运动。
于是,他假定观察者旋转,恒星静止不动,以尝试其是否更易于成功”。
——“依据几何学家和物理学家所确立的例证,使形而上学革命化,以改变迄今为止一直流行的形而上学的程序,这种尝试即纯粹思辨理性批判的主要目的”。
康德以前的哲学认为,真理即是知识符合对象,我们的认识能力围绕着事物展开,努力去寻求事物的本质,这在哲学上被称为本体论哲学。
康德则认为,事物的本质不可知,我们所能知的只是事物的现象,只是事物显现在我们面前的样子(这就是所谓的康德的不可知论,其实康德的意思是物自体不可知)。
而事物如何在我们面前显现,决定于我们的认识能力,通俗地理解,比如人有色盲,则具此一颜色之物可能显现为彼一颜色。
当然,康德其实主要不是表达这种意思。
这种意思主要是英国哲学家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观点。
但的确有相通之处,而又有很大不同。
所以,当时哲学界有人称康德是贝克莱主义,是有些道理的;而康德听了很生气,以为大不同,也是有道理的。
康德的主要意思是,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决定于人类先天的认识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先天直观形式如时间和空间,包括人类先天的知性结构和范畴,如质、量、关系、模态等四个方面下属的十二种范畴。
正是这些具有普遍有效性和客观必然性的先天认识能力,决定了人类知识如何可能,决定了人类知识的普遍有效性和客观必然性。
正是康德,让近代哲学发生了转向,即由本体论哲学转向认识论哲学,转向研究人的认识能力。
真理不是知识符合对象,而是对象符合知识,正如不是太阳围绕地球转,而是地球围绕太阳转,因此哲学界认为康德的哲学革命意义之重大就如天文学上的哥白尼革命一样。
哥白尼的革命性理论
哥白尼的革命性理论尼古拉.哥白尼被吓得心烦意乱。
虽然他曾经试着不去理睬那些数字,然而他所有的数学计算都得出了一个相同的结论:地球不是太阳系的中心。
只有当你把太阳放在中心位置上,天空中其他行星的运动才能说得清楚。
他的这个理论可不能告诉任何人,因为即使他只暗示有这种想法,他都会收到强大的基督教教会势力的惩罚。
教会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正因为如此,地球就具有特殊的意义,它必定要成为太阳系的中心。
这样,问题就来了,因为天文学家以前发现过,天上有些行星停顿下来,往后移动,然后再成环状向前移动,而其他行星看上去有时亮些,有时又不怎么亮。
如果地球是太阳系的中心,而所有的行星环绕着地球转的话,那么这种现象就很奇怪了。
哥白尼曾经对这种问题苦苦思索过很久,试图找出问题的答案。
他曾经收集过观测星球的数据,并且利用他的全部数学知识来解释这些数据。
但是只有他的新理论才能作出解释。
于是,他在1510年至1514年期间从事这项研究,逐步修改他的理论,直到他感到完善时为止。
1514年,他把他的新理论私下里给他的朋友们看。
他对旧理论的修改是具有革命性的。
他把太阳固定在太阳系的中心位置上,而行星则围绕着太阳转,只有月球仍然绕着地球转。
他还提出地球在围绕太阳转的同时,它自身还自转,这样就说明了行星运动的变化情况以及星球的亮度问题。
他的朋友都热情地鼓励他把他的想法公诸于世,而他却小心谨慎,他不想遭到基督教教会势力的攻击,所以他只是在1543年临终之前才把它公布出来。
当然,他小心谨慎是对的。
基督教教会拒绝接受他的理论,说这种理论违背了上帝的旨意,而支持这种理论的人都会受到打击。
然而哥白尼的理论却是我们宇宙观赖以建立的基础。
他的理论还改变了基督教对地心引力的看法,他们认为物体往地球上掉落是因为上帝创造了地球,而地球正是宇宙的中心。
哥白尼表明这是明显错误的。
如今人们可以看到,他的这些想法与艾萨克.牛顿、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以及斯蒂芬.霍金等人的研究都有着直接的联系。
康德的哥白尼的革命
康德认为科学知识的真理性即普遍必然性不能来源于经验,而只能是先天的。
问题在于我们如何能够先天的认识对象。
按照形而上学的传统观念,真理仅在于知识符合对象,由此决不可能说明知识的先天性。
于是,康德仿照哥白尼提出日心假说的方法,将知识和对象的关系颠倒过来。
认为不是知识符合对象,而是对象必须符合知识,即符合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因而一方面外界事物提供给我们认识所必须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则由主体赋予它们普遍必然的形式。
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确立了其哲学的基本原则,他一方面以突出主体能动性的方式证明了科学知识的可能性,批判了传统形而上学,另一方面则限制了知识以便为道德自由留地盘,亦即为形而上学留地盘,将形而上学的对象从认识领域转到道德领域。
康德的“哥白尼革命”以其独特的方式证明了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突出了主体在认识中的地位、作用和能动性,但是与此同时也产生了极其严重的消极后果。
因为如果不是知识必须符合对象而是对象必须符合主体的认识形式,那就意味着事物对我们来说被划分成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主体的认识形式所认识的事物,康德称之为事物对我们的“表现(Erscheinungen)”,另一方面是未经认识形式限制因而在认识之外的“事物自身”、“物自体”或“自在之物(Dinge an sich)”。
主体先天的认识形式虽然构成了知识之普遍必然性的根据,但是亦限制了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我们只能认识事物对我们的表现而不可能认识事物本身。
这样一来,不仅自然科学要求按照自然本来的面目认识自然的原则发生了动摇,而且更严重的是,形而上学企图超越自然的限制而把握宇宙自然之统一的本质和规律的理想注定是不可能实现的。
这就是说,自然科学是可能的,而形而上学是不可能的。
从这个角度看,“哥白尼式的革命”归根结底是对理性认识能力的限制,其结果完全是消极的。
然而在康德看来,这个消极的限制完全可以转化为某种积极的成果。
虽然认识形式的限制体现了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但是另一方面它也表明在我们的认识领域之外还有一个不受认识形式限制因而可能是无限自由的领域。
哥白尼革命
哥白尼革命近代科学是在一场科学革命中诞生的。
这场革命首先是一场观念革命,是在既有的古典数理科学中的一场基本概念框架的变革。
由哥白尼所发动的天文学领域的革命是整个近代科学革命的第一阶段。
l.中世纪的宇宙结构基督教兴盛之初直至黑暗年代终结,希腊精致的宇宙理论被当作异端加以抛弃,代之以犹太人原始粗陋的宇宙图景:宇宙是一个封闭的大盒子或大帐蓬,天是盒(蓬)盖,地是盒(蓬)底,圣地耶路撒冷居盒(蓬)底的中央,日月星辰悬挂在盖上。
这就是所谓宇宙帐蓬说,它连大地球形的概念都没有。
随着欧洲第一次学术复兴,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所代表的希腊宇宙论开始深入人心,特别在托马斯·阿奎那将亚里士多德理论融合入基督教神学之后,地球地心理论获得了正统的地位。
地球居宇宙中心的思想被赋予了宗教意义,人类及其居住的地球被置于上帝的怀抱之中,它沐浴着上帝的光辉,被圣恩所笼罩,上帝位处宇宙的最外层,推动着宇宙的运行,注视着人类的一举一动。
人生活在地球上,无比安稳,如同母腹中的胎儿,从母体吸收着营养。
整个宇宙全都以地球为中心,朝着人类的地球闪烁星光。
托勒密的宇宙体系还被附会于一种人间的等级结构,天上高贵,地下卑贱,越往高处越进入神圣美妙的境地。
但丁的《神曲》则这一等级宇宙作了诗意的描述,在他的《天堂篇》中,但丁在少女贝亚德的引领下依次上升到了月球天、水星天、金星天、太阳天、火星天、木星天、土星天、恒星天、水晶天(原动天),并在原动天那里窥见了上帝的景象,沉浸在至高无上的幸福之中。
实际上,经过亚里士多德物理学注释加工过的托勒密宇宙体系,正好是一种等级宇宙,这主要体现在它们的物质构成之中:地上物体由土、水、气、火四种元素组成,而天上物体由透明无重量的以大构成,地上的物质是速朽的,而天上的以大是永恒不朽的。
对托勒密体系的背叛,不仅是一种天文学上的变革,而已也是同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的决裂,不仅是一种宇宙图象方面的改变,而且也是对当时宗教情绪和精神生活方式的挑战。
哥白尼革命
•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与亚里士多 德的运动理论不符,如果接受 日心模型,那么就需要为日心 模型建立全新的运动理论。
元素的自然运动是朝着宇宙中心的“下
落”,而轻的元素则是趋向于宇宙边缘的
“上升”; • 构成天体的第五种元素的自然运动是匀速 圆周运动。
• 地球静止在宇宙的中心。这不但符合亚 里士多德的物理学,而且也符合人们的 直觉经验。
• 太阳、月亮和行星在各自以地球为中心 的圆周上匀速运动。
﹡托勒密的地心模型
• 在缺乏对行星运动精确 观测的早期,地心模型 只是与亚里士多德物理 学符合的简单模型,后 来为了与更精确的观测 结果相一致,希腊的天 文学家对早期的地心模 型进行了修正。
托勒密(85-165)
行星在逆行期间比其他时间更亮
为了解释行星亮度 的变化以及行星的
逆运动,引入了均
论、本轮以及偏心 圆的概念。
76到1597年的20年间, 观测并记录了太阳、月 亮和行星运动的大量精 度非常高的数据,发现
托勒密的地心模型和哥
白尼的日心模型都与观 测 结 果 不 符 。
第谷(1546-1601)
曾作为第谷助手的开普勒
相信哥白尼的理论,他花
了四年的时间,发现最接 近第谷的火星数据的哥白 尼轨道仍然差了8 ′,这个 可以归为观察误差的差别
﹡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
• 物质的本质是四种基本性 质:冷、热、湿、燥,它 们两两结合而形成四种元 素:土、水、气、火;
• 地上的东西有生有灭,由 上述四种元素构成的;天 体则完美而永恒,由第五 种元素构成。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
• 构成地上物体的元素的自然运动是直线运
动,轻和重是这些元素的本质属性,重的
• 人们一直试图用圆的组合来描述行星的
康德“哥白尼式革命”及其历史意义
康德“哥白尼式革命”及其历史意义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序言中宣称他在认识论上发动了“哥白尼式革命”,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进行的“哥白尼式革命”就是其先验批判哲学的发端:第一,推动了哲学研究活动的转向,为认识论研究开拓了新天地;第二,康德在认识论中高扬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能动性作用;康德对主体的认识能力和认识过程系统考察之后,提出了认识发展阶段的思想。
从人类认识发展史的角度来看,这场革命构成了人类认识史的一次重大轉向,并对西方哲学发展产生了划时代的意义。
标签:“哥白尼式革命”;认识论;唯理论;经验论;历史意义一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和奠基者,对德国哲学研究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且对近代西方哲学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大检阅,对近代以来的西方哲学地发展起到了巨大地推动作用。
正如人们常说康德哲学是“现代哲学的源泉”,是“认识论和形而上学历史上的转折点”。
[1]康德哲学被誉为哲学史上的一场革命,而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进行的“哥白尼式革命”就是其先验批判哲学的发端。
二自近代以来经验论和唯理论的争论,使得西方哲学在认识论问题上陷入困境,最终走向了死胡同。
这种无休止的争论,一方面,意味着我们不能证明我们关于客观对象的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另一方面,作为建构科学知识的基础即理性也发生了动摇,开始怀疑理性的能力。
康德所建立的批判哲学充分汲取了两派哲学(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长处,康德主张“调和”经验论和唯理论。
康德认为,科学知识的构成有两个缺一不可的元素:其一,是由感觉经验提供的后天质料,作为认识内容的基础来源;其二,是认识活动主体所具有的先天知识形式,作为认识可能的先天条件。
在康德看来,为了确保科学知识的客观性,需要同意经验论的基本原则。
康德指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从经验开始,这是没有任何怀疑的”。
[2]但是,康德又批判经验论,认为经验论者只是强调感觉经验的作用,却没有考察感觉经验是如何可能的,也没有为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提供保障。
哥白尼与科学革命
哥白尼的学说提供了对地球和宇宙的新视角,对现代科学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哥白尼的学说对于现代科学的理论框架和思维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科学研究的进步和 发展。
哥白尼学说对现代科学的启示
哥白尼的日心说为现代天文学奠定了基础,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
哥白尼学说对科学革命的影 响
哥白尼学说在历史上的争议
哥白尼学说对天文学的贡献
哥白尼学说对现代科学的启 示与评价
哥白尼学说的现代价值与意义
推动天文学的发展:哥白尼的日心说为天文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促进了现代天文学的发 展。
对科学的贡献:哥白尼的学说对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科学家提供了重要 的启示和借鉴。
物理学:哥白 尼的学说对牛 顿的万有引力 定律等物理学 理论产生了影 响,促进了物 理学的发展。
哲学:哥白尼 的学说挑战了 传统的宇宙观, 引发了科学革 命和哲学思想
的变革。
宗教:哥白尼 的学说对宗教 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改变了 人们对宇宙和 宗教的理解。
哥白尼的学说对人 类思想的影响
哥白尼学说对宗教思想的影响
促进思想解放:哥白尼的学说挑战了传统的宇宙观,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人类精神的觉醒。
对社会的影响:哥白尼的学说不仅影响了科学界,还对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改变了人们 的认知和思维方式。
THANK YOU
汇报人:XXX
哥白尼的生平与成 就
哥白尼的生平经历
出生于波兰的富商 家庭
大学期间学习医学 和天文学
担任教士,致力于 天文学研究
提出地心说的替代 理论
哥白尼的主要成就
提出日心说
发表《天体运行论》
哥白尼革命
《至大论》
公元2世纪,托勒密: 《至大论》(《天文学大 成》、《伟大论》、《大集合论》、《大综合论》) 经过亚里士多德物理学注释加工形成托勒密宇宙 体系。 该体系是由亚历山大学派的许多天文学家不断努 力完成的。 书中构造了完备的几何模型,以描述太阳、月 亮、五大行星、全天恒星等天体的各种运动; 并根据观测资料导出和确定模型中各种参数; 最后再编算成各种天文表,由此能够在任何给定 的时间点上,预先推算出各种天体的与宇宙的地心论以一 种明晰的和系统的批判,而且摧毁了那种牢不可 破的见解和目视的幻觉。
– 在其他方面,他和前人一样,仍然坚持一切唯美的和 哲学的观点。 – 他象古人一样相信有一个球形的小宇宙、圆周轨道和 等速运动, – 这些假说不能解释观察现象时,他不得不再引入他已 经从托勒密体系抛弃了的偏心圆和本轮等来作解释。 – 他甚至还主张亚里士多德的物质天体论,认为中央的 太阳仅仅是具有光照的作用,重力是维持各个天体内 部结合力。
2010-9-14 6
托勒密的天文体系的基本思想
基本思想:地球处于宇宙的 中心和所有天体的运行轨道 都是圆形。 – 前者来源于日常生活经 验,后者则是因为圆是非 常完美简洁的形状。 以本轮和均轮的复杂系统, 详细阐释了“地心说”。 2世纪,被体系化。 13到17世纪,成为天主教 教会公认的世界观。
2010-9-14 11
日心说的基本观点
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行星都围 绕太阳运转 地球是绕太阳运转的一个普通 星,它本身也在绕轴自转 月亮是地球的卫星,绕地球一 周为一个月,地球带着月亮绕 太阳运行 行星在太阳系中的排序及绕太阳运动的周期,由近 到远,分别是:水星为80天,金星为9个月,地球 &月球为1年,火星为2年,木星为12年,土星为30 年,处于这些行星中心的是太阳。
世界上下五千年:哥白尼的天文革命
公元1473年2⽉19⽇,波兰维斯⽡河畔的托伦城诞⽣了⼀个漂亮可爱的男婴.这个男婴名叫尼古拉·哥⽩尼,后来成为近代天⽂学的奠基⼈.哥⽩尼的⽗亲是个商⼈,曾任托伦市市长,母亲是本城⼀个富商的⼥⼉.但是,在哥⽩尼幼年时,⽗母就双双去世.好⼼的舅舅务卡施伸出了援助之⼿,把四个外甥接到⾃⼰家⾥抚养.务卡施舅舅是个牧师,也是⼀个⼈⽂主义者.他的家⾥常有⼀些学者名⼈来闲聊.这些客⼈⼤多通晓天⽂地理、⽂学⾳乐,他们谈笑风⽣,妙语连珠,常常聊到半夜.每当舅舅与客⼈们忘情地畅谈时,哥⽩尼总是静静地坐在⼤⼈们的⾝边,眨巴着蓝⾊的眼睛,仔细听那些令⼈神往的故事和独特的见解.这样⽇积⽉累,⼀些知识就沉淀在哥⽩尼的脑海⾥,神秘的⼤⾃然激起了他那强烈的好奇⼼.光阴似箭.⼀晃,哥⽩尼长成了⼀个英俊少年.舅舅考虑到外甥的前途,决定将来让他到教会⼯作.为此,他把哥⽩尼送到克拉科夫去上⼤学.克拉科夫是当时波兰的经济、⽂化中⼼,地处东、西欧交通要冲,较早受到意⼤利⽂艺复兴思潮的影响.哥⽩尼兴趣⼴泛,如饥似渴地吸收着新思想、新知识.他对学校的天⽂学和⼏何学特别感兴趣,⼀捧起书本就舍不得放下.哥⽩尼在克拉科夫⼤学研究了古罗马天⽂学家托勒密的天⽂学理论,学会了利⽤天⽂仪器进⾏观察.1495年,哥⽩尼来到⽂艺复兴的发源地意⼤利,先后在⼏所的意⼤利⼤学学习.1499年,⼆⼗六岁的哥⽩尼受聘到罗马⼤学教授天⽂学.在欧洲的⼤学⾥,天⽂学都是按照托勒密的“地球中⼼说”(也叫“地⼼说”)来讲授的.最早提出“地球中⼼说”的是古希腊哲学家亚⾥⼠多德.公元⼆世纪,托勒密使它系统化了.托勒密认为地球是⼀个静⽌球体,居于宇宙的中⼼,⽇⽉星⾠都环绕地球运转.这种理论后来被罗马教会看中,说什么地球是上帝创造的,它是宇宙的中⼼.上帝“按照⾃⼰的形象”创造了⼈,把⼈安排在地球上.⽇⽉星⾠也都是上帝创造出来装饰宇宙的.所以,教会⼀千多年来,⼀直把托勒密的“地⼼说”奉为经典,不允许⼈们有丝毫的怀疑.哥⽩尼在研究中发现,早在公元前三世纪,古希腊哲学家阿⾥斯塔库斯就提出了与亚⾥⼠多德相反的观念.他认为,宇宙的中⼼不是地球⽽是太阳,地球只是围绕太阳运⾏的⼀个星体.哥⽩尼通过对前⼈著作的钻研和天⽂测量的实践,越来越对“地球中⼼说”产⽣了怀疑.1506年哥⽩尼离开意⼤利,回到波兰,在弗赖堡⼤教堂担任教⼠.从此,他获得了⼀定的报酬和充裕的时间,专⼼从事他所热爱的科学研究⼯作.弗赖堡濒临波罗的海,是个⼩⼩的渔港.教堂建在⼀座⼩⼭包上,周围有坚固⾼⼤的城墙,墙上筑有箭楼.哥⽩尼搬进了城门上的⼀间箭楼,⼀住就是三⼗年,直到去世.这座箭楼三⾓形的楼顶向前倾斜,⼏乎伸到城墙的外边.楼的上层有三个窗⼝,从那⾥可以看到辽阔的天空,外边有⼀个⼩阳台,每当在窗⼝观察天象受到限制时,他便跑到阳台上,那⾥⼀览⽆余,是观天的好地⽅.哥⽩尼⽇复⼀⽇地在这个简陋的住所凝视宇宙,常常忘了吃饭睡觉.哥⽩尼⾃⼰动⼿做仪器,他制作了测量⾏星距离的“三弧仪”、测量⽉球和⾏星位置的“捕星器”和测定太阳⾼度的“象限仪”.哥⽩尼在阳台上设置了⼀个⼩⼩的天⽂台,⽤这些简陋的天⽂仪器进⾏天体观察.就是在严寒的冬夜,只要星星在夜空中闪烁,哥⽩尼就抓住机会,穿上⽪袄,束紧风帽,把笨重的仪器搬到箭楼的阳台上,通宵达旦地观察.1525年秋天,哥⽩尼开始在弗赖堡聚精会神地写他那本不朽名著《天体运⾏论》.这本书中选⽤的⼆⼗七个观测事例,有⼆⼗五个就是他在箭楼上亲⾃观察记录下来的.这时,他住的箭楼上来了⼀个⼥管家,名叫安娜.她⾦发碧眼,⽪肤⽩皙,漂亮迷⼈.她的家庭很富有,有许多富家⼦弟对她竞相追逐.但是极有主见的姑娘不去理会那些花花公⼦,⽽⼀⼼⼀意地爱着才华横溢的哥⽩尼.尽管当了教⼠的哥⽩尼没有结婚的权利,但勇敢的安娜还是抛弃了世俗的偏见,与哥⽩尼住在⼀起.哥⽩尼⾝边添了⼀个温柔可爱的⼥⼦,更加灵感倍增,写作的速度加快了.《天体运⾏论》是⼀部长达六卷的巨著.在书中,哥⽩尼⼤胆地提出:太阳是宇宙的中⼼,所有⾏星都围绕太阳运转;地球不是宇宙的中⼼,⽽是绕太阳运转的⼀颗普通⾏星.⼈们每天看到太阳由东向西运⾏,是由于地球每昼夜⾃转⼀周的缘故,⽽不是太阳在移动.天上的星体看上去在不断移动,也是因为地球本⾝在转动,⽽不是星体围绕着静⽌的地球转动.⽉亮是地球的卫星,⼀个⽉绕地球转⼀周.哥⽩尼在书中有⼒地批判了托勒密关于地球是静⽌的理论.他指出,地球运动时,地球上的⼈似乎觉得整个宇宙在转动,这正如⼈在⾏船时,不觉船动⽽觉得陆地和城市后退⼀样.地球不动是假象,地球围绕太阳转动是确实⽆疑的.哥⽩尼的学说被称为“太阳中⼼说”(也称“⽇⼼说”),它否定了统治⼀千多年的“地⼼说”.这是天⽂学上⼀次重⼤的⾰命,⼤⼤扩展了⼈类的视野,使⼈类对宇宙有了全新的认识.由于担⼼教会的迫害,他迟迟不敢将书稿送去付印出版.直到1542年,他已是六⼗九岁的⽼⼈,⾃知将不久于⼈世时,才同意把《天体运⾏论》书稿送到德国纽伦堡出版.1543年5⽉24⽇,《天体运⾏论》的样书从纽伦堡寄来了.此时,躺在病榻上的哥⽩尼已⽆⼒翻阅此书,他只是摸了摸书的封⾯,就告别了⼈世.哥⽩尼是波兰⼈民的光荣和骄傲.1830年,波兰⼈民在华沙竖⽴起了哥⽩尼的纪念像.在盛⼤的揭幕典礼上,波兰诗⼈激动地朗诵道:“这个喜庆的⽇⼦终于来临了!哥⽩尼曾以半个世纪的⼯夫凝眸注视太阳,今天太阳终于把它仁慈的光芒倾注在他的⾝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讲哥白尼革命文艺复兴以后,有三次科学革命对人类生活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他们在不同层次上不断地对人类的自恋情结进行着无情的摧毁。
起初,人类的直觉告诉我们,所有的天体都是围绕着地球旋转,作为宇宙的中心,地球是静止不动的。
但是,发生在16世纪的哥白尼革命,则揭示了这样一个出乎意料的真理,我们人类居住的家园并不是宇宙的中心,在浩瀚的星空中,地球不过是千万颗行星中的普通一员。
后来,直觉继续告诉我们,上帝在创造生命时,人类是区别于其他生物的。
但是,19世纪中叶的达尔文(Charles Darwin, 1809 –1882,英国)的革命,用进化论的观点,指出人类并不是想象中的生命的特殊载体,他与千万种普通的生物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只不过是进化得快一点而已。
最后,直觉安慰我们,人类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的动物,是因为他们是有理性的。
但是,20世纪初的弗洛依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奥地利)革命,将心理学发展成为一门自然科学,他告诉我们,人类的绝大多数行为是非理性的结果,是在潜意识,或者无意识的支配下进行的,理性,不再是人类绝对的优越感。
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革命的历史,就是理性主义不断战胜人类直觉的一个过程。
哥白尼革命拉开了近代科学的序幕。
1. 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观Cosmos一词,是由古希腊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ca 560~ca 480 BC)创造的,原意为“一个和谐而有规律的体系”。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天文学的目的,首先是追求宇宙的和谐,而不是狭义地去拟合观测。
因此,对于古希腊的科学家来说,科学的目的,是为了揭示宇宙的奥秘。
构建模型、解释现象,要比追求实用、迎合世俗的价值观更加重要。
在他们的心目中,科学一定是美的,作为宇宙论的一个基本特征,和谐与简单,就是这种美学的最高标准。
这种科学观,最终形成了绵延持久的学术传统,对西方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在其《蒂迈欧》(Timaeus)一书中,柏拉图(Plato, 428~348)是这样论述天体运行所应该采用的轨道:宇宙的本质是和谐的,而和谐的体系应当是绝对完美的,由于圆是最完美的形状,因此,所有天体运动的轨道都应该是圆形的。
按照这种假说,柏拉图提出了一种同心球宇宙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月亮、太阳、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依次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固定的球面上做圆周运动。
这个模型提出后,很快就遭到人们的质疑。
因为,行星在天空中时而顺行、时而逆行,凭直觉就可以判定,它们的视运动轨迹显然不是一个圆周。
对此,柏拉图认为,行星运动所表现出来的这些现象是表面的、个别的,并不能够证明宇宙遵循“和谐”的这个理性主义的美学原则错了。
为了对付这些异常现象,他发起了一场所谓的“拯救现象”运动,试图继续用同心球模型的框架来解释行星逆行之类的异常现象。
在“拯救现象”的运动中,涌现出了一位杰出的几何学家,他就是在缓解古希腊第一次数学危机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欧多克斯(Eudoxus,409~356 BC)。
在柏拉图同心球理论的基础上,欧多克斯提出了一种新的同心球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日月五星的视运动轨迹,每个都是由一系列的同心球按不同的速度、绕不同的轴旋转而成的。
我们以太阳视运动为例,来说明欧多克斯模型的构造(图4-1)。
为了说明太阳视运动轨迹,欧多克斯构造了三个均以地球为中心的天球,最外层的天球,每24小时绕赤极转动一周,带动着第二、三层的天球一起旋转;而第二层的天球也绕赤极自转,每年转动一周,同时带动着第三层的天球一起旋转;太阳附缀在最里层的天球上,每年绕黄极旋转一周。
由此,就可以模拟从地球上看到的太阳运动。
在欧多克斯的同心球模型中,太阳、月亮的运动各由3同心天球构成,五星则分别由4个同心天球构成,加上最外层的恒星天,整个模型共有27个以地球为中心的同心球。
古希腊的天文学家很早就发现了日月五星运动的不均匀性现象,但是,在欧多克斯的同心球模型中还不能反映出来。
为了更精确地模拟天体的运动,后来有人对日月五星分别增加了一层天球,使整个模型中同心球的数目达到34个。
欧多克斯的同心球理论建立之后,基本上达到了柏拉图“拯救现象”的目的。
公元前340年前后,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Aristotle,384-322 BC)在欧多克斯的同心球理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所谓的水晶球体系。
这个模型修正了柏拉图同心球体系中天体的排列次序,调整了太阳与内行星(水星和金星)的位置,地球之外,次第为:月亮、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土星、恒星天。
水晶球体系的中心为地球,这个地球是圆的、不动的。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384-322 BC)在他的《论天》一文中,对于“地球是个球体”进行了论证,他提出了当时的人们已经发现的两个很好的论据:第一,月食是由于地球运行到太阳与月亮之间而造成的,由于月亮圆面被蚀时的缺口总是弧形的,可以证明遮挡了太阳光线的地球的外形一定是圆的;第二,希腊人从旅行中知道,在越是往南的地区看星空,北极星就越是靠近地平线,这说明地球的表面应该是弧形的。
再后来,希腊人还给出了第三个证据:在高山上看远处驶来的帆船,首先露出海平面的一定是船帆、然后才是船身,这说明海平面也呈现一个弧形的表面。
由此可以证明,地球应该是一个球体。
在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论中,有两点基本的假设:首先,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是绝对静止不动的。
为了证明这一点,他举出了两条论据,其一,假设地球是运动的,就会有所谓的“恒星视差”,但是,当时对恒星的观测并没有发现这一点;其二,假设地球是运动的,从高处坠落下来的物体就不应该是它的垂直的投影点。
第二,天体运动必须符合统一的圆周运动(uniform circular motion)。
这一条,在欧多克斯的同心球模型提出来后,基本上可以确立了。
这两个基本假设,成为哥白尼之前所有天文学家必须遵守的信条。
2. 托勒密的本轮-均论体系按照欧多克斯的同心球模型,可以比较好地解释日月运行的快慢,以及行星的顺行、逆行等现象,虽然复杂一些,但是不失“和谐”,可以说是一个很“完美”的宇宙模型。
可是,不久人们便发现,行星(特别是金星、火星)的亮度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而对于这个现象,欧多克斯的同心球模型却无法解释,因为按照同心球理论,行星到地球的距离始终是一样的,不应该产生亮度的变化。
那么,行星的亮度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这个问题成为亚里士多德之后的一些学者关注的焦点。
以研究圆锥曲线著称的阿波隆尼(Apollonius of Perga,260 ~220 BC)认为,行星并不是直接绕地球作圆周运动,因此,行星与地球的距离并不总是相等的,有时远,有时近。
当行星离地球较远的时候,看起来较暗,当行星离地球较近的时候,看起来较亮。
为了说明他的想法,阿波隆尼提出了一种“本轮-均论”模型(见图4-3)。
在这个模型中,行星P本身绕空间中的一个点C作圆周运动,这个圆被称为“本轮”。
本轮的圆心C则绕地球作圆周运动,这个圆被称为“均轮”。
这两个圆周运动的合成,所画出的轨迹,就是我们看到的行星运行的真实路径。
根据这个模型,行星在“留”的附近,离地球最近,也最亮;在顺行时段的中间,离地球最远,也最暗。
不仅简单明了地演示了行星的逆行现象,而且完满、合理地说明了其亮度的变化原因。
后来,以发现岁差现象而知名的古希腊天文学家希帕恰斯(Hipparchus,公元前2世纪),为了解释太阳与月亮视运动的不均匀性现象,又提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偏心圆模型(图4-4)。
他认为,地球E可能并不是处在太阳运动轨道的中心。
太阳S的轨道圆心为O,太阳绕O作匀速圆周运动。
在远地点A的附近速度较慢,在近地点B的附近速度较快。
利用这个模型,可以简明地解释日、月运行的快慢。
在亚里士多德之后的近500年中,古希腊的数理天文学基本上只重视对宇宙模型的构建与修改,并不太关心这些宇宙模型对具体的天体运动的计算精度。
实际上,各种模型的提出E和改进,都是为了提高它的解释功能,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计算上的精度。
因此,这些模型,虽然可以很简明地演示天体的运动,但是,都不具备历法意义上的实用性。
这种状况,在公元150年,被亚历山大利亚的托勒密进行了根本性的改变,这一年,他出版了一部数理天文学著作《天文学大成》(Almagest)。
托勒密(Ptolemy, ca.100~ca170,又称Claudius Ptolemaeus)是哥白尼之前最伟大的天文学家,关于他的生平我们所知甚少。
他生活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利亚,那里是当时古罗马帝国的学术中心。
据说他住在一所非常大的图书馆附近,与许多学者为邻,享受着良好的学术氛围,深受柏拉图与希帕恰斯的影响。
他的一生著述甚丰,至今仍然留存着他的四部巨著。
除了《地理学》(Geography)、《星体》(Tetrabiblos)、《光学》(Optics)之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就是《天文学大成》。
《天文学大成》共13卷,是那个时代的天文学百科全书,按照希腊原文的,这部书的名字叫《数学汇编》(Mathematical Compilation),由于这里的“数学”指的就是“天文学”,所以被翻译成《天文学大成》。
在罗马帝国衰亡后,这部书便逐渐在欧洲丢失了,大约在公元850年,被阿拉伯学者Hunayn ibn Ishaq重新发现,并命名为Almagest,意指The Greatest Compilation,因此,在中国它又被翻译成《至大论》、《大汇编》。
《天文学大成》是为托勒密赢得荣誉的最重要的著作,在哥白尼之前,一直是天文学家的必读书籍。
在托勒密之前,古希腊的天文学家们已经构造许多的宇宙模型,但是,这些模型在应用于实际计算时,都很不精确。
对于托勒密来说,仅仅用来解释现象的宇宙模型是不够的,如果它不能够精确地与实际观测相吻合,就说明这样的模型是有问题的。
他希望建立一套崭新的理论,既可以很好地解释现象,又能够应用于精确的计算。
托勒密仔细地研究了前人的成果,特别是阿波隆尼的本轮-均轮模型与希帕恰斯的偏心圆模型,在这两种模型的基础上,托勒密构造了一种新的本轮-均论模型。
利用这个模型所建立的计算方法,与当时的天文观测相当吻合。
托勒密模型中最重要的创造,是提出了一种叫“对应点”(equant)的概念(图4-6)。
根据阿波隆尼的本轮-均轮模型,行星P在本轮上绕圆心C作匀速圆周运动。
与阿波隆尼不同,托勒密将均轮设计为一个偏心圆,以圆心O 为中心,选择与地球E 相对称的点E ’,称之为“对应点”。
本轮的圆心C 绕对应点E ’作匀角速度运动。
有时候为了进一步提高算法的精度,还可以在本轮上再增加一个本轮。
这个新的本轮-均轮模型的提出,在古希腊历史上,第一次为所有的天体运动提供了一种系统的、完整的、精确的、统一的宇宙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