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图形教材分析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图形(二)》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图形(二)》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图形(二)》教材主要让学生在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一)》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和掌握圆形、三角形、方形等常见图形的特征,学会用这些图形进行简单的组合和拼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图形的特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空间想象力,他们能够识别和命名一些常见的图形,如圆形、正方形等。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图形的特征和命名还不够熟悉,对图形的组合和拼接有一定的困难。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较高,喜欢通过实践活动来学习,但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激励。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掌握圆形、三角形、方形等常见图形的特征,学会用这些图形进行简单的组合和拼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圆形、三角形、方形等常见图形的特征,学会用这些图形进行简单的组合和拼接。
2.教学难点:对图形特征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图形组合和拼接的创新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图片,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知图形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进行图形的组合和拼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和图形的组合拼接过程。
2.教学道具:准备一些图形卡片和实物模型,方便学生观察和操作。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二)》教案(通用10篇)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二)》教案(通用10篇)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二》教案篇11教学目标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使学生感知“面来自于体”。
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直观感受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根据特征辨别这几种图形。
通过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重点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感知“面来自于体”。
3难点体会“面”在“体”上,会辨认这五种图形。
4教学准备师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三棱柱、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活动平行四边形、纸张5教学过程5.1第一学时5.1.1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认识图形一、由立体图形导出平面图形小朋友们,这是什么(城堡)谁住在城堡里面呢(出示王子公主,学生回答)你们想住在城堡里面吗(想)瞧,小精灵飞来了,他来帮大家实现愿望了,为大家搭建了一座城堡,你们喜欢吗(喜欢)其实这座城堡就是由一些简单的图形组成的,你们能说出这些图形的名字吗(先齐说,然后根据回答情况指名说)注意咦,这是什么图形呢你们在哪里见过这种图形呢(出示图片)你们看,我们的屋顶像这种图形吗(像)这样的图形叫做三棱柱。
这些图形都叫做立体图形。
但在图形城堡中,除了立体图形,还有平面图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平面图形。
(板书课题平面图形)二、新授(一)正方形1、出示正方体现在每个小组都有四种立体图形,每个同学手中都有一叠卡片,这些图形都在美美的睡着觉,你们可不要随便乱动,打扰它们休息哦!请同学们在这些立体图形中找出正方体,找到了吗2、动手操作这个正方体有什么特别之处呢(有个面是红色的)我们来把正方体这个红色的面给撕下来,注意要慢慢的撕,撕下来了吗3、引出正方形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图形吗(正方形)回答得真准确!你们真了不起!真行!真棒!真是好样的!和老师一起叫醒正方形吧!(齐读正方形,出示动画)正方形醒了吗(醒了,它在摇身体呢!)4、找正方形,摸一摸你能在这一叠卡片中找出正方形吗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正方形,正方形有几条边呢(四条)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出示手势1条,2条,3条,4条)四条边有什么特点呢(每条边都相等)5、认识各种正方形我们的正方形小朋友可调皮了,总喜欢滚来滚去,它还是正方形吗(是,只是转了几圈)你在哪里见过这样的正方形呢(出示图片,生说过年的时候,墙上贴的福字)6、你们能在教室里找一找正方形的物体呢(二)长方形1、出示长方体请同学们放下手中的正方形,在立体图形中找出长方体,你找对了吗动手操作这个长方体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有一个面是红色的)请小朋友把红色的这一面撕下来,这又是什么图形呢(长方形)长方形也在睡觉,我们来叫叫它吧!(齐读长方形,出示动画)它醒了吗(醒了,它在伸懒腰呢!)找长方形,摸一摸你能在你手中的卡片中找出长方形吗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长方形,它有几条边呢(四条)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出示手势1条,2条,3条,4条)四条边有什么特点呢(相对的两条边相等,上下两条边相等,左右两条边相等,上面的边和左面的边不相等)4、你们能在教室里找一找长方形的物体吗(三)圆1、由圆柱学习圆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图形呢(圆柱)请同学们找出圆柱。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二)》说课稿1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二)》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认识图形(二)》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一些常见的几何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这些图形的特征,能够辨别和命名这些图形,并且能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生动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图形认知基础,他们能够辨别一些简单的图形,如圆形、正方形等。
但是,对于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的特征和关系,他们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通过生动的活动和实例,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这些图形。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和理解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特点,能够辨别和命名这些图形。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认识和理解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特点。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这些图形之间的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图形卡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和掌握这些图形。
3.实例讲解: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图形之间的关系。
4.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图形的更多特点和关系。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二)》教案
认识图形(二)单元备课本单元主要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创新思维。
将从单元主题解读、教材与学情分析、单元整体规划、单元教学建议这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单元主题解读(一)图形的出现与概念图形一词,最早出现于原始社会,人类以画图为手段,记录自己的思想、活动、成就,作为一种沟通交流的媒介,这就成为最原始意义上的图形。
图形是指在一个二维空间中可以用轮廓划分出若干的空间形状,图形仅仅是空间的一部分,并不具有空间的延展性,它是局限的可识别的形状。
(二)数学本质图形的本质是用来描述空间关系和定义形状结构的。
认识图形本质上是一个(概念建立)的过程,建立这种平面图形的空间观念。
(三)认识图形的教育价值学习图形有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人类的生活空间,获得必须的知识和必要的技能;并初步发展空间观念、学会推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想象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在知识的体系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课标分析2011版《课标》中明确提出四基的概念,具体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那么,在学习“图形的认识”过程中,除了要把握图形的特征与性质以外,还要深入理解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教育功能和价值。
从数学的视角来看,教学图形的认识,其核心要把握五个方面:图形的抽象、图形的分类、图形的定义、图形的性质和图形的转化。
什么是空间观念?在课程标准中是这样描述的: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描述画出图形等。
由此可见,空间观念的培养贯穿于图形与几何的整个教学活动中二、教材和学情分析纵向梳理教材,整体把握教材内容纵观教材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主要包含四个方面: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的运动和图形与位置。
图形的认识主要包含认识立体图形和认识平面图形。
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三维图形到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二维图形,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由具体的三维图形到抽象抽象的二维图形,培养了学生们的几何思维。
小学数学教案《认识图形》
小学数学教案《认识图形》小学数学教案《认识图形》(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认识图形》,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认识图形》1教学目标: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4、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辨认和区别各种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生:(每个小组一份)鞋盒、牙膏盒、药盒、磁带盒子;易拉罐、铅笔、茶叶罐;魔方、骰子、小立方体10个;玻璃珠、小皮球、乒乓球。
师:课件、各种形状的实物若干、奖品、四种抽象出的图形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出示讲台上的一些实物: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朋友,你认识它们吗?(学生自由说各个实物名称,师指出:它们都是同学们生活中的好朋友。
师:同学们,你们都带来了哪些朋友啊?跟你的小伙伴们大声介绍一下?其他小朋友仔细听,看看你们组里有不同的吗?生分组活动:说出带来的东西的名称师:大家带的东西可真多啊!看看这些物体,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吗?(鼓励质疑)。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物体(板书课题)二、自主探索1、学具分类,初步感知a、动手操作师:你们看一看这么多物品中,有没有形状相同的物品呢?你们能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块儿吗?请每个小组里的小朋友共同动手分一分。
学生分组操作,师巡视(2分钟)b、汇报反馈师: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说说你们分了几类?是怎么分的?(3分钟)让学生边说边举起来让大家看。
师:他们小组是这样分的,和你们组是一样的吗?c、小结概念师:每种形状的物体它们都有个共同的名字,你能给每类物体起个名字吗?指名生回答,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来规范各种名称,并板书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2、动手操作,感知特点a、感知长方体师:(举起球)看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请你也举起一个球,互相看看拿对了吗?把你拿的球放回盒子里。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说课稿及反思(共三篇)
《认识图形》说课稿及反思(一)一、说教材认识图形。
(教材第36、第37页的内容)本节课主要是认识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教材分三个问题设计。
第一层次,“做一做,认一认”使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在体上”,感受平面图形与对应立体图形的关系,直观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特征,进而从物体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初步形成空间观念;第二层次,通过“分一分、连一连”分类活动,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些平面图形,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
最后,通过寻找生活中的平面图形,帮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探究数学现象的意识和能力。
三个问题从认识平面图形到正确辨认再到应用,从具体到抽象再回到生活,环环相扣,步步深入。
二、说学情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一年级上册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了解了它们的特征。
低段儿童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而且喜欢动手操作,尤其是动手画。
认识平面图形对于该学段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也比较弱。
所以只有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展示,在动手操作中感悟、体验,用儿童易懂的语言进行表述才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三、说教学目标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3.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从感性上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形状。
难点:根据图形边的特点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教具准备】长方形纸、正方形纸、长方体、正方体。
五、说教学过程板块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一定都喜欢玩积木吧!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玩积木。
请大家仔细观察桌子上的积木,你能说出哪块积木的名字,指给大家看一看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举起积木介绍:•这是长方体的。
•这样的叫正方体。
•这样的叫圆柱。
……师:同学们,看这个涂上色的图形,老师是从这个长方体上描下来的。
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图形二》教案
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图形二》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图形二》教案 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0页例2及相应的课堂活动与练习。
教学目标1苯岷仙活实际认识三角形和圆,能辨认三角形和圆,会三角形和圆拼组简单的图形。
2痹谌鲜锻夹蔚墓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备惺芩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结合生活实际认识三角形和圆,能辨认三角形和圆。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学生准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圆柱的学具和钉子板。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教师:我们在前面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你能在下面的图形中辨认出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吗?出示。
学生辨认后,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辨认的。
教师:你在上节课是怎样认识这些图形的呢?学生自由地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作以下的板书。
观察分析生活中的图形—图形分类—物体与图形的联系—说生活中的图形。
教师:这节课就小朋友们掌握的这些方法来认识新的图形—三角形和圆。
板书课题。
二、教学例2教师:根据我们前一节课的学习方法,我们还是从观察分析生活中的图形开始。
出示例2。
教师:这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能说一说它们的名字吗?引导学生说出这些物品分别是硬币、红领巾、钟面、锦旗。
教师:知道这些物品的形状是什么图形吗?如果学生能凭借生活经验说出硬币和钟面的形状是圆,红领巾和锦旗的形状是三角形,教师则追问“你怎么知道它是圆或三角形的?”促使学生说己判断的依据;如果学生不知道是什么形状,教师则引导学生这样思考。
教师:能把这些物品分成两类吗?学生可能有多种分法,教师抓住学生按形状分这种分法进行追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分?”让学生说出硬币、钟面都是圆圆的,所以把它们分到一起;红领巾、锦旗都有三条边、三个角,所以把它们分到一起。
教师:像这样圆圆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圆;这种有三个角和三条边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教师在图形的下面板书圆、三角形。
教师:看看这些学具,你能在这些学具中找出三角形和圆吗?引导学生在学具中找出三角形和圆。
小学数学_认识图形(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青岛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图形》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8-19页,认识图形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和了解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形四边形和圆。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增强学生合作意识。
3、通过几何图形的学习,体会数学美。
教学要点分析:4、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和了解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形四边形和圆。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彩色卡纸,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等立体图形,剪刀等。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过程设计:谈话导入。
请同学们看屏幕。
(课件依次出现太阳、小鸟、小草、大树,接着出示牧童骑着牛缓缓走来,背景音乐是悠扬的笛声。
你们看到了什么?这幅图真漂亮,你知道这幅画是怎么做成的吗?对,就是由好多图形拼起来的。
找找都有哪些图形呢?【设计意图:通过欣赏“牧童与牛”图,让学生感受数学美,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活动一:认识“面在体上”1、你认识上面的哪些图形?上来指一指、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在课件及黑板上呈现相应的图形,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水平,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教学】2、刚才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我们桌子上有好多物体,你能从上面找到这些图形吗?说一说你在什么物体找到了什么图形。
(学生可能的回答:在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在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在圆柱上找到了圆形等等。
)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上演示立体图形上的平面图形。
3、你们能想办法把它们从立体图形上搬出来,单独留在纸上吗?请小组讨论一下有什么办法。
分小组在彩纸上印一印或描一描,再用剪刀把图形剪下来,每种图形可以多剪几个(可以剪出不同的颜色、不同大小的)。
学生分组动手做出这几种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观察、课件演示和动手操作,更加直观地明确“面在体上”。
同时利用多种方法制作图形,让学生感知方法的多样化。
】活动二:认识图形1、每个小组都剪了这么多图形,你们能把这些图形分一下类吗?每个小组里交流一下,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分。
一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认识图形(二)》人教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认识图形(二)》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认识图形(二)》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的第二单元,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认识图形(一)》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特征,能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方法,进一步巩固对图形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根据对学生前期的观察和了解,学生们对图形的基本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还需要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
此外,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和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图形的特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方法,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特征,能够正确地识别这些图形。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特征,能够正确地识别这些图形。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操作、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图形的特征。
2.教学手段:利用实物、图片、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图形的特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特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方法,进一步认识和理解这些图形。
3.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思考和交流,巩固对图形的认识。
4.总结提升:通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图形的特点。
人教新课标数学一年级下册:1《认识图形》(二)说课稿2
人教新课标数学一年级下册:1 《认识图形》(二)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认识图形》(二)是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的一部分,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认识图形》(一)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学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常见的几何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并能够区分它们的特点和性质。
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空间想象力,他们对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学生还缺乏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图形的特点和性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识别和区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了解它们的特点和性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培养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识别和区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了解它们的特点和性质。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图形的特征和性质,提高空间想象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深入认识和理解图形的特点和性质。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图形卡片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引导学生回顾和复习已学的图形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四种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它们的特点和性质。
3.教学互动:学生分组讨论,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图形的特点和性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二)》教案五篇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二)》教案五篇【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篇一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预习要求:看课本第2、3页,与同学说一说自己看懂了什么。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某一个面和圆柱的底面,以及用这些几何形体的面画图形等活动中,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2、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数学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积累对数学的兴趣。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物体中分离出面,再从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丰富直观体验,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用具:积木(长方体、正方体、平行四边形、圆柱)、水彩笔、方格纸、白纸、各种彩色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
教学过程:一、游戏中梳理回顾(1)小朋友,你们喜欢搭积木吗?今天我们就来搭积木。
先请每组的小朋友商量一下,你们准备搭什么。
学生小组内商量后,教师提出要求:请小朋友边搭边注意观察这些积木的形状,有哪些是自己认识的?(2)在学生活动后,指定几名学生拿出已经认识的积木,并介绍它们的形状,相机也让其他学生找一找相同形状的积木。
二、探索中合作感知(1)引导认识长方形。
①看一看、摸一摸。
讲述介绍:(教师依次指长方体的几个面)这是长方体的一个面,这是长方体的另一个面,这也是长方体的一个面,长方体有6个面。
布置操作:请你任意选择一个面,正对着自己,仔细看一看它的形状,再用手摸一摸。
②画一画。
动一动脑筋,把自己选择的面的形状在纸上画下来。
想一想,该怎么画呢?让我们来动手试一试吧。
③比一比。
请小朋友把自己画下来的图形在小组里交流,互相看一看得到了什么样的图形。
教师借助实物投影仪进一步展示学生画出的各种各样的长方形。
小学数学_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37~38页。
[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这些常见的图形名称,并能正确识别这些图形。
2.在学习活动中,体会“面来自于体”,建立初步的空间感,发展形象思维。
3.在观察、操作活动中,能主动与同伴合作交流,发展合作意识。
4.在图形拼摆和欣赏活动中,感受图形美、数学美。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等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1.从物体表面抽象成平面图形。
2.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抽象图形卡片;学具:习题纸、小组用学具盒(积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由歌曲《找朋友》导入,带来几位老朋友,采用摸一摸的方法,分别说出各是什么?(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锥)回忆立体图形的特点:1有几个面?面与面之间是怎么样的关系?2 观察三棱锥每个面的特点。
二、直观感受,探究新知活动一:认识“面在体上”1、你们能想办法把它们从立体图形上走下来,单独留在纸上吗?请小组讨论一下有什么办法。
分小组在纸上描一描,学生分组动手做出这几种图形。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点拨:我们今天认识的新朋友都藏在老朋友的一个面上。
(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上演示立体图形上的平面图形。
)(1)三角形师:那我们先来看第一类图形,知道它叫什么吗?师:这些图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学生一边用手比划一边说:三个角,三条边等,教师适时评价。
(2)圆师:接下来看一看,从圆柱哪里来了什么朋友?师:原来它会滚动,圆圆的,所以它的名字就叫圆(生齐说名字)。
(板贴圆的图、板书:圆)它是什么样子的?我们能不能也用手比划比划?(3)正方形、长方形师:这类图形(正方形)有什么特点?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评价。
师:再来看看这类图形(长方形),它们又有什么特点?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贴长方形。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材分析PPT
注意问题
1、强调注意:圆和球的区别。(圆是平面 图形,球是立体图) 2、教会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谢谢!
单元重难点
让学生经历由立体图到立体图上的面,过渡 到学习平面图形。
课时知识点
1、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2、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 形的方法。
课时重难点
学生能区别立体图与平面图形。会画长方 形、正方形、三角形。
新知教学层次
1、兴趣导入。(如搭积木) 2、照样子画一画。 3、认识平面图形的名称及特征。 4、练习巩固。 5、归纳总结,强化记忆。
一年级数学下册
认识图形(二) 教材分析
单元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 直观地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知道这
些平面图形的名称,能正确识别这些图形。
2.使学生在画、折、围、剪、拼、分、涂等操 作活动中,初步体会面与体的关系,感受平面图 形的相互转化,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初步的 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认识图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数 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增强与同伴合作 交流的意识。
(寓教于乐,多设计游戏或比赛类的活动)
练习类型题
1、会画图形。P19 第3题( 重点) P20第6题(重难点) 2、会找图形。P17 第1题 3、会数图形。P18 第3题 P20思考题(重难点) 4、会围(画)图形 。 P17 第2题 5、会折图形。P19 第2题 第4题 P20第5题 6、会摆图形。P19 第1题 7、会剪图形。P20思考题
人教版数学一年下册《认识图形(二):认识平面图形》说课稿及反思(共3篇)
人教版数学一年下册《认识图形(二):认识平面图形》说课稿(一)一、说教材:本课是人教版新教材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在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础上来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这些平面图形,体现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
认识这几种图形不仅是今后学习他们的特征、周长,还有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平行四边形,体会“面在体上”。
(2)能力目标: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会辨认这五种图形;教学难点:体会“面”在“体”上。
四、说教法、学法教法:对于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它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好动,爱说。
针对这种情况,我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采用情景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活动教学法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
学法: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我还会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我融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为一体,动眼、动手、动口、动脑中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平行四边形这些平面图形的特征。
五、说教学过程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为五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展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和三棱柱,并提出问题一:这里有大家熟悉的朋友吗?我想通过这个问题帮助学生回忆起已学过的知识,这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学生应该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可能有部分学生不认识三棱柱,这里我要简要的介绍一下。
提出问题二:今天我们来这里要认识几位新朋友,在交朋友之前你想要知道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我想知道它的名字,还想知道它长得怎么样等等,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一年级苏教版数学下册《认识图形(二)》教案
一年级苏教版数学下册《认识图形(二)》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图形(二)》是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的一章节,主要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平面图形,包括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特点和性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识别和比较这些图形,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接触过一些基本的平面图形,但对于图形的特点和性质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较强,但抽象思维能力还在发展中。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物操作、观察比较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图形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和比较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识别和比较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图形的特点和性质,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图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游戏教学法:通过趣味性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理解和掌握图形的性质。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相关图片或实物。
2.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些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卡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物图形,如桌子、窗户、三角形堆积木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你们能找出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吗?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本节课要学习的四种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形。
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这些图形的形状、边长、角等特点,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图形的性质。
第二单元《认识图形》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认识图形》教材分析第二单元《认识图形》教材分析◆您现在正在阅读的第二单元《认识图形》教材分析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第二单元《认识图形》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
教学要求是:整体感知每种图形的形状,形成初步的表象;能识别各种图形,在常见物体上找到这些形状的面,并说出它们的名称;能用简单的方法制作这些图形,初步感受图形的变换。
在本单元里不细致研究图形的边和角,不用语言描述图形的特征。
全单元的内容分两部分编排,先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再教学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
这样安排有两个原因:一是低年级学生一次学习的内容不宜过多,把五种平面图形分两次教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知识的能力。
二是有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面的物体很容易找到,学生的生活经验也比较丰富。
先安排这些图形的教学,再以它们为基础教学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便教利学。
建立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表象的教学过程是:选择积木画图形→在积木的其他面上寻找同样的图形→出示标准的几何图形并交代名称→在常用的物体上找出图形的实例。
建立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表象的教学过程是:折纸或拼图“做”出新的图形→给予名称→在熟悉的物体的面上寻找图形。
感知形状。
至于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且大小一样,长方体一般有三组不同的长方形面,都仅是渗透的内容,不是基本的教学要求,教学时不必十分清楚地揭示这些知识。
2加强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让学生通过“做”图形(画、折、拼)来认识图形,虽然得到的图形比较标准,建立的表象比较正确,但也会使学生产生新知识脱离现实生活的错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材在两次“试一试”里都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见到的有关图形。
“试一试”分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在已经提供的素材里识别。
如从信封、禁烟标志、手帕等实物图中找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从红领巾、交通标志、篱笆等实物图中找三角形和梯形。
这个层次的教学要充分利用素材,信封的形状是长方形、信封上写邮政编码的格子是正方形;篱笆上可找到许多位置不同、大小不等的平行四边形……第二层次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想想在哪里见过这些图形。
《认识图形(二)》单元教学分析(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
《认识图形(二)》单元教学分析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
2.通过拼、摆、画、折等活动,使学生直观感受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
3.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受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4.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感受图形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周围的世界。
二、内容安排及其特点1.教学内容和作用本单元是学生正式学习平面图形的开始。
由于学生难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与平面图形相似的物体的某一部分,因而,学生学习平面图形要比学习立体图形困难。
也正因为如此,教材在修订中将这部分内容放到了一年级下册。
教学的内容也只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在由立体图形描画出平面图形并分类的活动中,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二是通过用同样的平面图形进行拼组的活动,初步体会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三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具体结构如下。
2.教材编排特点(1)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以与立体图形的认识相类似的编排方式进行编排。
本单元整体的编排结构与立体图形的编排类似,分为知识的引入(描画)、知识的教学(分类)、知识的应用3个层次,形成了教材编排结构上的一种“节奏美”,教师也更容易把握教学的层次。
考虑到学生已经能够辨认立体图形并且初步感知了立体图形的特征,教材在编排这部分内容时,充分利用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从描(画、印、拓)出简单的立体图形的面入手,引入平面图形,既渗透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又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利用旧知去探索新知。
(2)精心设计各种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同时积累关于图形认识的基本的活动经验。
这一特点也反映了几何学习的一个特点。
例如,例1的用积木画出平面图形、第3页“做一做”第2题的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形,既渗透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又让学生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
又如,例2的拼组图形、第6页的第4题等,都是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有所感受,有所体验。
一年级下册数学评课稿认识图形
一年级下册数学评课稿认识图形听了江老师讲授《明白图形》讲堂传授后,我的感觉是:江老师明确这节课的传授目标,抓住了传授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举行传授。
她的传授思路比较明白,教法比较灵敏,学法指导到位,效果也明显,抵达了传授目的。
一、亮点。
(一)、教法上。
1、连合了生活实际。
教者议决展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等实物和让学生用手摸一摸这些实物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从这些实物中提取出所要传授的图形。
这种用“体”描“形”的要领引入,使学生感知了整体与部分的干系,也为以后明白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提供基础。
2、运用“自主合作、交流探究”方法。
教者在传授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明白时,让学生动手操纵量一量,比一比长方形、正方形的对边的长度,从中明白图形。
(二)、学法上。
1、教者出示情形图让学生查看后说说图意并辨认各图形,哪些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就变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培育了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2、在查抄学生掌握知识的反馈时,(1)西席采取学生最身边实物让学生辨认,如:问课堂里哪些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样使学生明白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办事于人类。
(2)让学生动手画、三角形,这不光加深了对知识的明白,而且培育学生的操纵努力。
(三)采取多种类型练习,增强知识的稳固。
二、建议。
1、本节课的讲堂氛围不敷活跃,有部分学生的不集结听老师讲课。
低年的学生主要是凭兴趣学习知识的,他们的控制能力不强,简略疏散注意力。
所以,要接纳多种激趣方法增强组织传授。
2、教者传授图形明白时,应当重点说明、夸大图形的特点并在实物图片上比画一下,让学生更明白掌握其特点。
3、西席对学生掌握知识效果反馈时质疑不敷到位。
如:西席出示图形让学生说“哪个是长方形?哪个是正方形?哪个是三角形?哪个是圆?”后没有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
4、在学生画出了各类不同的图形后,西席对作品作了展示,此时可否让学生将作品分分类,这样一方面可以成长学生的查看、剖析、思考的能力,同时又能渗透分类的思想,进一步突破“长方形、正方体(形)”异同点比较这一难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认识图形(二)】本单元在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一)》的基础上编排。
那时,学生直观认识四个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现在要直观认识四个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直观认识是对图形的整体性认识,是以感知(尤其是观察与操作)为主的认识。
直观认识的结果是在头脑里形成图形的表象,以此作为记忆图形、识别图形、区别图形的主要依据。
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学生整体感知每种平面图形的形状,形成初步的表象;能依据表象识别各种图形,在常用的物品表面找到这些形状的面,并说出它们的名称;能用简单的方法做(画)出这些图形,能对这些图形进行拼、折等变换活动。
把这四种图形作为教学内容,主要原因有三点。
一是这些图形比较常见、比较简单,适合儿童认识。
二是这些图形是几何里的基本图形,后面还有很多这些图形的学习内容要安排,提前作些铺垫或准备有好处。
三是有些学具就是这些形状的,学生初步认识图形,也方便了操作活动的进行。
本单元的教学难点在于“体”与“形”的联系和区别。
“形”作为“体”的某个面的形状,既离不开“体”,又不同于“体”。
儿童要感受到这些关系和区别,确实很难,他们把长方形说成长方体,不只是一般的口误,深层次的原因是“形”与“体”的混淆。
教学既不能淡化“形”与“体”的联系和区别,也不能对儿童提出过高的认识要求,实事求是地把握住教学的“程度”十分重要。
1. 儿童建立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表象,教材设计的过程是:选择积木画图形→在积木的其他面上寻找同样的图形→出示标准的几何图形并给出图形名称→在身边的物体上找出图形的实例。
这个过程从具体到抽象,再回归具体,符合儿童形成图形表象的一般规律,其中前三步安排在例题里进行,最后一步在“想想做做”里进行。
(1)选择积木画图形。
例题从玩积木开始,让学生仿照着教科书的图示,每人选择一块积木,摁在纸上,沿着底面的边,画出一个图形,把积木某个面的形状留在纸上,并把学习兴趣集中到画出的图形上。
设计这种方式呈现平面图形有两个好处:一是能够得到比较标准的图形。
积木是比较规则的形体,借助积木画出的图形也比较规范。
让学生接触规范的图形十分重要,标准的形体才能形成正确的表象。
二是操作方便,内含的数学内容丰富。
学生只要把积木摁在纸上,沿着底面的边就能画出图形。
在画图活动中不仅能产生兴趣,而且初步感受了“面”与“体”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时,应要求学生认真地画图形,沿着积木的边把图形的边画直,图形的顶点处不要断开。
还应要求学生看看积木的那个面,看看纸上画出的图形,体会图形是从积木上“分离”出来的,表示积木的那个面的形状。
如果要求儿童用语言表述“形”与“体”的关系和区别,是很难做到的。
让他们看看、比比,体会这些联系和区别是能够的。
(2)在积木的其他面上寻找同样的图形。
图形的表象是许许多多同类图形形状的概括,需要在丰富的感性认识基础上形成。
学生每人用积木只画出一个图形,对图形的感受还不够充分。
上面进行的画图形活动,只是利用了积木的一个面。
在长方体积木上还有其他长方形的面,正方体积木上的每一个面都是正方形,三棱柱的两个底面都是三角形,圆柱的两个底面都是圆形。
所以,在积木上还能找到与所画图形相同的图形。
例题要求学生“在积木上找到这样的图形”有两个目的,一是丰富感知材料,充实对图形的感性认识;二是体会每一个图形都是积木的一个面的形状,感受“形”与“体”的联系。
如果让学生把找到的图形都画在纸上,就能同时看到两个或几个同类的图形。
如果让学生交流各人所画的图形,就能看到许多个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图形。
他们对图形的直观感知就比较充分了。
(3)讲述图形的知识。
这一步教学要概括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几何图形,还要给出各种图形的名称。
例题在两个积木的长方形面的下面画出长方形图形并写出“长方形”,在两个积木的正方形面的下面画出正方形图形并写出“正方形”……指出了教学图形知识的方法和线索。
让学生意义接受这些知识,可以组织他们先把所画的图形按形状分类,然后把同一类图形概括成一个标准的几何图形,同时指出这种图形的名称。
如把学生画的所有长方形图形都陈列在黑板上,体会这些图形的形状有明显的共同点;教师因势利导给出(或画出)一个规范的长方形图形,指出“它”叫“长方形”,代表画出的所有长方形。
这个图形进入学生头脑,就是他们关于长方形的表象。
学生把积木分类的难点,在于长方形和正方形分在同一类还是分在不同类。
确实,正方形具有长方形的所有特点,是特殊的长方形,这些都是以后的教学内容,现在要把它们视为两种不同的图形。
如果学生把图形分成四边形、三角形和圆三类,应该组织他们继续观察四边形,想想“还能分一分吗?”直至把长方形和正方形分成两类。
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边形,其形状有相似之处,其名称仅是一字之差。
为此,要把长方形图形和正方形图形并列呈现,让学生体会它们在差别,防止混淆。
关于这两种图形的不同,只要求学生“看在眼里”,能够直观识别,不要求学生“说在口里”,不对两种图形的差别进行细致的描述。
当然,部分学生说出长方形的边“有长有短”,正方形的边“一样长”是很好的,这些感觉能帮助他们识别长方形和正方形。
(4)在常用物品上找到图形的实例,是头脑里的图形表象的具体化。
学生先由若干个具体的同类图形形成图形表象,再凭借表象识别现实图形,是他们直观认识图形所需要经历的两个阶段。
在常见物品上寻找图形,一方面能反馈出初步形成的图形表象是否正确,另方面继续对有关图形的感知,能进一步加强表象。
“想想做做”第1题给出九个常见物品的面让学生识别哪些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或圆形。
他们识别的时候,会把头脑里已有的几何图形与这些物品的面进行比对,这就检验了已有的表象是否正确、是否稳定,也促进了表象的进一步深刻和牢固。
学生能够指出各个面是什么图形就可以了,不必追问为什么。
2. 安排学生“做图形”是为了加强图形的表象,主要有:在钉子板上围图形,在方格纸上画图形,用长方体或正方体画图形,通过摆、折、拼等活动做出图形等。
(1)在钉子板上围图形,让学生把头脑里的图形表象表现出来。
钉子板与橡皮筋为学生做出图形提供了方便,还能激发学生做图形的兴趣。
在钉子板上只能围出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不能围成圆。
因为前三种图形是“直边”图形,圆是曲线图形。
教材通过“能围成一个圆吗”引导学生感受圆和另外三个图形有明显的不同,体会圆的边是“弯”的,另三个图形的边是“直”的。
(2)在纸上画图形,让学生体验图形的特点。
教材两次安排画图形的练习,一次在“想想做做”里,用一个长方体画出不同的长方形,用一个正方体画出相同的正方形。
另一次是练习四第5题,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例题时,学生曾经用积木画出图形。
练习里继续用长方体画长方形,用正方体画正方形,可以再一次体会“面”与“体”、“形”与“体”的联系和区别。
可以发现用同一个正方体的各个面画出的都是正方形,而且大小一样。
发现用同一个长方体的各个面画出的图形一般都是长方形,有些长方形完全相同,有些不完全相同。
这些画与比,能让学生初步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
对此,教学必须把握住画图形的主要目的。
本单元是直观认识平面图形,用立体的面画出平面图形并看出图形的相同与不同,是教学活动的内容与要求。
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仅是可以有的初步感受,不要在这里加深、加宽教学内容。
在方格纸上画图形稍难些,因为学生还不会使用画图工具。
教材只要求学生沿着方格纸的横线和竖线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暂时不要求画三角形。
教学时,应该就使用直尺以及利用方格纸的横线与竖线画图,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做到图形的边画在方格纸的线上,图形的顶点画在方格纸横线和竖线的交点上。
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图形,在方格纸上画图形,基本过程一般是:根据画图的要求提取记忆中有关图形的表象(想一想要围或画的是什么图形,是什么形状)→动手围或画(把头脑里想的形状表达出来)→验证做出来的图形(观察围成或画出的图形是否符合要求)→确认或修改图形(图形符合要求就确认,不符合要求就修改或重做)。
在动手做图形时,这几步是连贯且融合在一起的,既有知识技能因素,也有态度习惯的成分。
教学要重视验证图形这个环节,让学生联系已有的图形表象,检验做出的图形是不是长方形、正方形或三角形,达到通过做图形加强图形表象的目的。
(3)通过折、拼等手段改变图形,渗透事物运动变化的思想,为以后的几何教学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如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两次,能折出长方形、正方形或三角形,折法不同,折出的图形不同。
学生需要在图形的变化中随时识别各种图形,从而使头脑里的图形表象更加深刻。
又如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一个正方形,再一次体会长方形与正方形的不同,更好地识别这两种图形。
应该注意到,教材只提出图形变化的要求,“怎样折”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尝试。
教学不要把折法直接告诉学生,应该鼓励他们探索、实践与交流。
学生对图形的变换活动会很有兴趣,教学要抓住原来是什么图形、变成了什么图形、怎样变化的这三点进行。
3. 编排“动手做”,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体现数学的图形美。
本单元的最后,编排了“动手做”,是一次创造性拼图案活动。
教科书的附页里有四个黄色的圆、四个蓝色的正方形、四个绿色的长方形和八个红色的三角形,把这些图形剪下来,就能进行拼图案的活动。
拼图案活动可以分两次进行。
第一次仿照着教材给出的图案拼,体会拼成的图案像某种动物或某样东西,如一只小船、一辆汽车、一座房屋,感受拼图也能表达某些意思,从而产生拼图案的兴趣。
第二次是创造性地拼,拼出自己喜欢的图案,和同学交流。
体会拼图案能表达自己的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交流的内容可以是:图案像什么,用了哪几种图形,各用了几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