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技术规范_2002_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6-3110(2007)02-0444-01
消毒技术规范(2002)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谢荣珍
中图分类号:R187 文献标识码:B
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实施以来,使消毒产品的检测有章可循,并具指导意义。目前,全国CDC进行消毒产品检验均按照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进行。但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发现规范存在一些欠妥的地方,本文提出如下问题与各位专家和同仁进行探讨。
1 关于消杀试验中的中和剂鉴定试验
试验分为6组:第1组:消毒剂+菌悬液,观察消毒剂对试验菌有无杀灭或抑制能力;第2组:(消毒剂+菌悬液)+中和剂,观察残留消毒剂被中和后,受到消毒剂作用后的试验菌是否能恢复生长;第3组:中和剂+菌悬液,观察中和剂是否抑菌;第4组:(消毒剂+中和剂)+菌液,观察中和产物,或未被完全中和的残留消毒剂对试验菌的生长繁殖是否有影响;第5组:稀释液+菌悬液,作为菌数对照;第6组:稀释液+中和剂+培养基,作为阴性对照。
只有符合规范中关于中和剂评价规定的中和剂才符合要求。评价规定中要求:(1)第1组无试验菌或仅有极少数试验菌菌落生长;(2)第2组有较第1组为多,但较第3、4、5(组)为少的试验菌菌落生长,并符合表1要求者;(3)第3、4、5(组)有相似量试验菌生长,悬液试验在1×107/ml~5×107/ml之间,载体试验在5×105/片~5×106/片之间。其组间菌落误差率应不超过15%;(4)第6组无菌生长;(5)连续3次试验取得合格评价。
表1 中和剂鉴定试验合格标准中对第1组与第2组菌落数的要求第1组平板菌落数第1组平板菌落数
0>5
X(1~10)>(X+5)
Y(>10)>(Y+0.5Y)实际工作中,消毒剂使用最高使用浓度与相应浓度中和剂作用,很难符合评价规定中(2)的要求,很多时候(2)组无菌落生长。这时按规范要求缩短时间,最少不应少于30s,否则难以控制试验的准确性。而作用时间30s时,(2)组的试验结果也很难符合评价规定的要求。因为只有中和剂鉴定试验符合评价规定后,才可以进行消毒剂杀微生物试验,所以有时导致后面的试验无法进行。在大量的实际工作中,作者发现,把消毒剂浓度和中和剂浓度同时下降相同的倍数(比如5~10倍),会得到符合评价要求的结果。再反推回去,同样适用于最高使用浓度的消毒剂和中和剂的中和鉴定试验。建议规范再版时写明:如果作用时间30s时尚不能符合评价规定,可将消毒剂和中和剂同时稀释相同的倍数再做试验。
2 关于滤膜冲洗法鉴定试验
试验设4组:
第1组:消毒剂+悬菌液,观察消毒剂对试
验菌有无杀灭或抑制作用;第2组:(菌悬液+消毒剂)+过滤
冲洗法处理,观察所用去消毒剂处理后,受到消毒剂作用后的
试验菌是否能恢复生长;第3组:(菌悬液+水)+过滤冲洗法
处理,观察去除消毒剂处理是否影响试验菌的生长数量;第4
组:菌悬液直接培养,作为菌悬液阳性对照值。
此方法的思想是在实在找不到相应的中和剂时,用滤膜冲
洗法来去除消毒剂的影响。滤膜孔径0.22um,对于离子型消
毒剂可以通过此膜。但对于复合型大分子型的消毒剂,就有可
能不能通过滤膜而被截留。这时,如果经冲洗后细菌不长,就
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微生物确实被杀灭;另一种可能是残
留于滤膜上的消毒剂对微生物的持续作用。如果是后者,则达
不到滤膜冲洗法的效果。能否将消毒剂去除干净,直接影响以
后的微生物杀灭试验。建议规范再版时,加一组试验,即:滤膜
+消毒剂+菌悬液,观察细菌生长是否受到抑制。如果未被抑
制,则说明消毒剂未被滤膜截留,此滤膜冲洗法可行。否则此
滤膜冲洗法不行。
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消杀产品需要检
验,消毒技术规范急待修订和完善,以满足实际检验的需要。
(收稿日期:2006-12-05)作者单位:厦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建 厦门 361004)
作者简介:谢荣珍(1969-),女,副主任检验师,研究方向:消杀,食物中毒快速检验及溯源。
444实用预防医学 2007年4月 第14卷 第2期 Practical Preventive Medicine,Apr.2007,Vol14,N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