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地理学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主要名词术语

1、灾害:是指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带来灾祸的自然与人为现象和过程。

2、自然灾害:通常把以自然变异为主因产生的并表现为自然态的灾害称之为自然灾害.

3、灾害系统则是由孕灾环境、承灾体、致灾因子和灾情共同组成的、具有复杂特性的地球表层变异系统。

4、灾链就是一系列灾害因成因上有关联而相继发生的现象,还包括出现某种灾害以后使另一种灾害不在发生的情况。

5、灾害群—是指灾害在空间上群聚与时间上群发的现象,是灾害时空方面的两个标识

6、灾害群发——由于灾害在时间上分布的不均匀性,结果产生了灾害在时间上众灾丛生与少发现象,把这种现象称为灾害群发。

7、干旱——由于较长时间内无雨或少雨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

8、旱涝指数I=某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降水量/年降水量标准差。

9、寒潮——指高纬度地区聚集的强冷空气南侵造成大范围的急剧降温,并伴有大风、大雪、霜冻等特殊天气现象。

10、孕灾环境——包括孕育产生灾害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孕灾环境是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物质文化(人类—技术)圈所组成的综合地球表层环境。

11、致灾因子——指可能造成财产损失、人员伤亡、资源与环境破坏、社会系统混乱等孕灾环境中的异变因子。

12、承灾体——指各种致灾因子作用的对象,是人类及其活动所在的社会与各种资源的集合。

13、灾情——指在一定的孕灾环境和承灾体条件下,因灾导致某个区域内,在一定时期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的情况。

14、自然灾害风险——是指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空间、强度的可能性。

15、自然灾害风险分析——对尚未发生的自然灾害进行各种可能性分析,称为自然灾害风险分析。

16、自然灾害风险评价(Risk Assessment),是指通过风险分析(Risk Analysis)的手段,对尚未发生的自然灾害之致灾因子强度、受灾程度,进行评定(Assessment)和估计(Estimate)。

17、自然致灾因子多度(HD)——指自然致灾因子在一定区域内的群聚性程度,

18、自然致灾因子相对强度(Hi)——自然致灾因子造成的相对破坏或毁坏能力的程度

19、自然致灾因子被灾指数(HC)——各种致灾因子影响面积的百分比

20、自然灾害成灾多度(DD)——指自然灾害灾种在一定区域内的群聚性程度

21、自然灾害频次(DF)——一定区域内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

22、脆弱性评价——面对自然灾害袭击时易于受灾的程度评价

23、自然灾害损失评估——评估风险区一定时段内可能发生的一系列不同强度自然灾害给风险区造成的可能后果,即可能遭受的实际损失。

24、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是指通过风险分析的手段或观察外表法,对尚未发生的自然灾害之致灾因子强度、受灾程度等进行评定和估计

25、致灾因子风险分析——指超过某强度致灾因子发生的概率。

2、自然灾害的共同特征

自然灾害的普遍性与恒久性特征

自然灾害的多样性与差异性特征

自然灾害的全球性与区域性特征

自然灾害发生的不确定性与可预测性特征

自然灾害的突发性与迟缓性特点

自然灾害的迁移性、滞后性和重现性特征

自然灾害后果的双重性特征

3、灾害生态机制——指灾害系统所具有的一系列共同或相似的生态学特征,主要揭示成灾过程。

(1)反馈机制

正反馈机制——使系统越来越不稳定的过程。

负反馈机制——使系统越来越稳定的过程。

从致灾强度看:环境灾害普遍具有正反馈机制(灾害系统的放大过程);自然灾害则常出现负反馈机制。

例如: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植被破坏洪涝灾害等

(2)阀值机制——在致灾因子与承灾体的相互作用下,出现致灾的临界值(域)的机制。

①环境演变敏感地带或孕灾环境的不稳定地带;

②审社会——经济系统脆弱地区;

③减灾措施(防、抗、救灾能力)不强的地区;

则灾害系统阀值就低,即易于成灾;反之则灾害系统的阀值就高,不易于成灾

(3)迟滞与综合加重机制

迟滞——环境灾害、人为灾害均表现出明显的致灾与成灾的时间差,把这种时间差理解为灾害系统的迟滞机制。如:沙漠化;人吃污染水等等。

迟滞机制的作用——对灾害系统致灾成灾的预报,进而进行减灾等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综合加重机制——即通常所说的“1+1>2”的系统放大机制,是灾害系统致灾群发与群聚在成灾过程中的集中表现。

4、自然灾害风险基本原则、基本原理:

只要将自然致灾因子可能性数值、各种破坏的可能性数值、各种损失的可能性数值组合起来,就能全面完成自然灾害风险分析的任务。这种基本原则,是从技术层面看问题,将其上升到理论层次,就形成了自然灾害风险分析的基本原理。

自然灾害风险分析的基本原理——正视自然灾害系统本身所固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从最基本的元素着手分析,对其进行组合,进行不确定性意义下的量化分析,这就是自然灾害风险分析的基本原理。

4、自然灾害评估指标建立原则

系统性原则:指标体系要能够全面完整的反映自然灾害系统的综合情况,所以指标体系必须抓住主要问题。

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的设置和指标的结构必须科学合理,能够正确反映自然灾害系统的基本内涵和适当的外延,逻辑结构要合理;

结构层次原则:包括指标层、因素层、综合层三个层次。

定量化原则:实现自然灾害系统进行综合预测、模拟、评估、管理和决策的定量化;

可操作性原则:指标体系所采用的指标应该能为有关部门所接受的计算单位、标准等;

兼容性和普适性原则:

5、自然灾害风险评价指标特征

1.多样性特征:○1自然属性(时间特征、空间特征、程度特征、动态特征);○2社会经济属性(人口、房屋、农作物、基础设施、工商企业)

2.不同评估深度特征:○1简单影响评估(对资料的要求较低,但可以获取自然灾害影响范围内的各种信息,并且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对灾中应急评估有较大的价值);○2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