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谈创造性思维》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和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谈创造性思维》这一课题具有浓厚的兴趣,但可能对文章中涉及的深层次思维方法掌握不足,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启发。此外,学生在团队协作、自主学习等方面能力参差不齐,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4.能够通过查阅资料、开展课堂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创造性思维的相关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如思维导图制作、创意写作等,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新课,如创意广告、科技创新等,让学生感受到创造性思维的魅力。通过展示一组富有创意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些作品有么共同点?”“它们背后蕴含了什么样的思维方法?”
2.学生分享自己对创造性思维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和作用。
练习题例如:“请运用类比思维,设计一个与环保相关的创意活动。”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的疑问给予解答。
教师指导:“这个想法很有创意,你可以尝试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让活动更具吸引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技巧。
教师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有哪些收获?”“你们觉得创造性思维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作用是什么?”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生活中的实例导入,让学生感受到创造性思维在现实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第20课《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初中语文《谈创造性思维》一、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美国人罗迦·费·因格的作品。
他是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
教材收录这篇文章因为它是围绕中心论题,运用论据,逐层展开论述的结构。
这种结构,使学生对于议论文的类型了解得更加全面。
另一方面,也鼓励学生积累知识,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二、学情分析这篇文章从选择图形的问题入手,逻辑清楚,语言简洁,学生读来并不困难。
所以建议启发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弄清文章的结构。
三、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的结构。
2.赏析本文语言,体会设问的作用。
四、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题展开论证的结构。
五、教学难点梳理文一部分文段的论证思路并画出思维导图。
六、教学过程(一)环节一:导入教师引导:请大家观察以下两张图片。
它们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联系呢?学生活动:请观察老师手中的数字6,翻过来却是9,这说明什么问题呢。
预设:这两张图片都是互为颠倒的一幅图片,是正看与倒看的角度不同,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效果。
这种现象就是因为不同角度看待问题而产生的。
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
师:我们学过的哪两句诗可以描述这个观点?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对,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大家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才会出现不同的观点、看法,才会使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笔下的《谈创造性思维》去寻找答案。
(二)环节二:分析开头特点教师引导:本文开头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学生活动:引导学生体会生动的议论文开头的妙处。
(三)环节三:分析文章阐述的问题教师引导: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什么?本文围绕什么问题进行阐述的?学生活动:我们得出“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的认识是错误的。
围绕创造性思维进行阐述。
(四)环节四:理清文章的内容教师引导:具有创造性思维需要哪些条件呢?请分组讨论一下,并以小组为单位对文章5-8段的结构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展示出来。
20谈创造性思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副本
20 谈创造性思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谈创造性思维》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课文《谈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内容,掌握其核心观点。
2. 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关键生字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讨论、分析、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利用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创造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创造性思维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追求创新的兴趣。
2. 通过课文学习,鼓励学生勇于探索,不满足于现状,积极寻求新思路。
【教学重点】1. 课文《谈创造性思维》中关于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观点。
2. 课文中的关键生字词及其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和重要性。
2. 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创造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1)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同样的题目,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呢?(2)是的,因为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思考的方式也不同,这就涉及到了我们今天要探讨的主题——创造性思维。
2. 定义阐述(1)创造性思维,是指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能够超越常规,提出新颖独特见解的能力。
(2)它要求我们不局限于传统思维模式,勇于探索未知,寻找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3. 生活中的应用(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创造性思维无处不在。
比如,设计一款新的手机应用,或者解决一个家庭小问题。
(2)通过创造性思维,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变化,提高生活质量,甚至改变世界。
4. 课文链接(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谈创造性思维》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去理解和培养这种能力。
(2)课文通过一系列生动的例子,向我们展示了创造性思维的力量和它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5. 激发思考(1)那么,你们认为创造性思维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哪些具体的影响和帮助呢?(2)请大家思考一下,我们可以如何在学习中培养和运用创造性思维,来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教学设计
谈创造性思维教学目标1、了解创造性思维的要素。
2、了解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3、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教学重难点1、学习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2、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正如古诗所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看事物的角度不同,答案也多种多样。
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因素,使我们在解决事情的方法上也不止有一种选择,那么我们如何让自己的思维突破常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写的一篇文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浏览感知——明白文章论述的话题1、了解文体。
通过预习,我们知道本文属于哪一种文体明确:议论-------即对人或事物、社会现象、问题等表示自己的立场、意见、观点。
以议论这种表达方式为主的文章,就是议论文。
在了解文中作者的观点、立场之前,首先要了解议论的话题。
2、明确话题。
浏览1—3段,思考:文章开篇,从分析一个问题的答案入笔,否定哪一种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有什么弊端倡导哪一种思维方式学法指导:注意文中的关键词“模式”和“方式”的不同,以理解文段的主要意思。
学生讨论、交流发言。
·否定“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模式,倡导“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
小结:本文开篇,通过一个现象,来引出论述的话题——那就是创造性思维。
三、紧扣问题——理清文章的脉络1、跳读4——12段,思考:围绕“创新思维”,作者提出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学法指导:注意设问句在文中出现的位置及其作用。
——往往出现句末或句首或独句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讨论、而后交流发言。
明确:1)产生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
2)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
四、仔细琢磨——分析文章的内容1、轻声朗读4--8段,思考:1)作者认为产生创新思维所必需的要素有哪些2)难句理解:“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6分钟以后……”。
这种情况”指代什么“它”指代什么2、学生分组讨论,质疑,交流明确:渊博的知识;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第20课《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谈创造性思维教学目标1.了解创造性思维的要素。
2.理解观点和支撑观点的材料之间、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写作思路;学习本文运用举例论证(事实论证)的方法。
4.认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重点难点重点:学习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难点:培养创新能力。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简介作者,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精读、探究第一部分内容。
教学步骤:导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同是一座庐山,诗人看到的山的样子并不相同。
这说明了: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由此可见,事物的正确答案并不是唯一的,这是为什么呢?《谈创造性思维》一文会给我们以满意的答案。
一、简介常识,资料助读。
(一)走近作者。
提问:大家在预习时可曾了解本文的作者?【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家。
他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
他之前写作过两本创意思考的书籍:《当头棒喝》《踢醒沉睡之星》和议论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并推出广受欢迎的《创意大惊奇》卡片书。
“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提问:有谁知道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许多人在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因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他们只知死学知识而不知活用,不会跳出圈外去思考问题。
生活中还有许多人以为搞发明和创造的都是天才人物,不相信自己也能有所发明和创造,结果导致创造性被自我压制,最终丧失。
本文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写的。
二、检查预习,识记字词(1)读一读,写一写。
罗迦.(jiā)探.求(tàn)创.意(chuàng)根深蒂.固(dì)行.之有效(xíng)压榨.(zhà)恭.喜(gōng)模.式(mó)孜.孜不倦(zī zī)持之以恒.(héng)汲.取(jí)驾驭.(yù)渊博.(bó)锲.而不舍(qiè)(2)读准多音字。
《谈创造性 思维》教学设计
作业
作业:
积累文中的相关资料,并对一些哲理性的语句做感悟与思考。
板
书
谈创造性思维
罗迦·费·因格
形式新颖
层层深入
欣赏思考
畅所欲言
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二、字词文常
(一)检查预习,疏通字词
预习教材“读读写写”字词,查字音及成语解释,课上实物投影展示,其他同学补充订正。
训练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解决字词。
4
(二)走近作者
出示罗迦·费·因格的资料
一生朗读
了解作者
2
三、问题化学习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围绕提出的问题进行问题化学习,通过朗读、讨论等方法理解创造性思维所必须的关键要素,领悟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难点
如何理解文章通过层层深入来深化观点的论证思路。
教具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时间
一、视频导入
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三国古战场赤壁。……雄浑苍凉的历史总让人感慨万千。同一个赤壁,为什么苏轼高歌“雄姿英发……”,而杜牧却低吟“东风……”请同学们说说感受,分析一下包含着怎样的哲理。
同学们经过预习,对文章的内容及写法提出很多耐人寻味的问题。老师归纳整理后,选出几个让很多人都感到困惑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共同解决。
师实物投影展示问题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学生用心读课文,圈点勾画
2、学生畅所欲言
3、理清思路,画出思维导图
理解文意
探究写法上的特点
30
四、小结
出示“人生寄语”
生受到鼓励
师小结将学生的理解提升一个高度。
第20课《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汲取、根深蒂固、孜孜不倦、不言而喻”等词语。
(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把握论证思路。
(3)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默读、小组讨论等方式,理解文章内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习运用创造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敢于突破思维定式,勇于创新。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把握论证思路。
(2)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学会运用创造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最强大脑节目来我们学校啦!向大家发出邀请,邀请大家参与本次活动,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创造性思维大挑战”,优胜者将获得最强大脑称号,并颁发奖杯,期待大家的优异表现!(展示邀请函)(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积累词语展示词语:汲取(jí qǔ)、根深蒂固(gēn shēn dì gù)、孜孜不倦(zī zībù juàn)、不言而喻(bù yán ér yù)学生朗读,注意字音。
2.明确观点默读课文,找出作者提出了哪些观点。
正确的答案不止一个。
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创造性思维)。
思考:这些观点中哪个是本文中心论点呢?中心论点: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创造性思维)。
(三)再读课文,梳理结构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划分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1 - 3):提出“正确的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并通过图形选择题的例子进行论证。
第二部分(4 - 8):论述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以及具备创造性思维的关键要素,通过约翰·古登贝尔克和罗兰·布歇内尔的事例进行论证。
《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三套 附导学案)
《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初步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能力目标1.默读。
在快速高效的默读中,筛选信息,初步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了解议论文中常用的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体会本文语言严谨平和的特点。
3.理解体验设问句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白事物的正确答案真的不止一个,建立“我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自信,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朝创造型、创新型人才的方向健康成长。
【教学重点】1.区分观点和材料的关系,认识本文的论证方法。
2.体会周密严谨又亲切平和的语言风格。
突破方法:抓住设问句和过渡段,找到作者的观点,体会论证过程,识别论证方法。
再通过语文活动尝试提出观点,并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的论证思路。
静心阅读课文,沉浸于字里行间,聆听智者亲切教诲,领会课文意旨。
遇到疑难,师生讨论探究。
语言体会除默读外,全文朗读,学生指出重点疑难的句子,师生互动品味探究。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思路、设问句的作用。
突破方法:模拟一个“对话”节目。
组织学生分别扮演主持人、作者、观众。
强调和作者平等对话、互动参与的意识,活跃课堂氛围,激活第一次学习议论文的兴趣。
在主持人的不断追问中,作者和观众体验设问引领思考的作用,并在不断对话互动中一步步深入进去,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探究到文章的论点。
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和对话交流能力。
对话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力的锻炼,可以获得最大化的课堂效益。
2.培养创造性思维。
突破方法:通过语文活动,激发学生思考,引领学生关注生活细节,通过设计“自创名言”“异想天开”“我是小发明家”等语文活动,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实践尝试。
【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文本并不艰深,浅易的文字却极富有思维价值的底蕴,通过情境设计,师生共同思考,着力提高思维品质。
2.对话讨论。
通过对话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思路。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 第20课《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 教案
本文议论的对象是“创造性思维”。
【交流·提升】
1.你知道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吗?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活动。与常规性思维相对。它能突破常规和传统,不拘于既有的结论,以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具有开放性、开拓性、灵活性、独创性、新颖性等基本特点。主要有横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想象思维、直觉思维等表现形式。在创造性思维中,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渊博的科学知识等智力因素,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和独立自主的创造性等非智力因素,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内容
谈创造性思维
三维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汲取、推敲、根深蒂固、孜孜不倦”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看问题角度不同,常会有不同结果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1.区分文章的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联系,理解评价作者的观点。
2.把握本文的论证方式及其方法,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创造性思维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做一个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人。
教学重点
掌握本文紧扣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以及运用事实论证的写法。
教学难点
1.理解“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这一句话的含意。
2.品味设问句的表达效果。
教与学互动设计
教学札记
第 一 课 时
【预习·导入】
一、新课导入
苏东坡的诗句所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每一种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结论也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我们具有创造性思维。
【检测·反馈】
.写出下列句子使用的论证方法。
(1)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事实论证)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年新编)第20课《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
20《谈创造性思维》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归纳、把握作者的观点2.能够理清文章思路3. 感受文章严谨且平和的语言风格【重点难点】运用所学方法可以归纳作者观点,并能理清文章思路【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一株草的启发,鲁班发明了锯子,然后因着锯子的发明,这款工具有了新的变“型”和功用。
从草到工具的跨越就是一次思维的跨越,这种能够实现跨越的思维能力就是创造性思维。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1.字词积累与词义理解。
根深蒂固(dì) 孜孜不倦(zī) 汲取(jí)渊博(yuān) 锲而不舍(qiè) 持之以恒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孜孜不倦:勤勉的样子。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2.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3段):由图表问题引出对“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的反思,强调“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第4-12段):写怎样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论述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基本素质。
第三部分(第13段):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三、问题研读,感悟章法1.本文开头有何特点?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交流点拨】本文开头用带图表的问题引入,新颖别致,引人思考。
然后通过对不同答案的分析,巧妙将议题引到创造性思维上来。
2.研读课文,把握作者观点作者引出话题之后,是如何层层推进去展开论述的?提出了什么观点?【交流点拨】作者通过两次设问,然后通过解答来阐明自己的观点。
第4段提出“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作者回答了三层意思:汲取知识、活用知识、尝试。
和第9段提出问题“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作者又提出了两个观点:留意自己的小想法,坚信自己具有创造力。
这五个观点,其实就是创造性思维需要具备的五个要素。
九年级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
九年级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创造性思维的概念和特点。
(2)学生能够掌握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技巧。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创造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创造性思维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创造性思维的概念和特点。
(2)掌握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技巧。
2、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创造性思维。
(2)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创造性思维的概念、特点、方法和技巧,使学生对创造性思维有初步的了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创造性思维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4、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亲身体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和效果。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具有创新性的产品或设计,如独特的建筑、新颖的科技发明等,引发学生的兴趣。
(2)提问学生对这些创新作品的感受和想法,引导学生思考创新的重要性。
2、讲授新课(1)创造性思维的概念讲解创造性思维的定义,强调它是一种突破常规、开拓创新的思维方式。
(2)创造性思维的特点①新颖性:创造性思维的成果具有独特性和新颖性。
②灵活性: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灵活变换思维方式。
③综合性:善于整合多种信息和知识,形成新的思路和方案。
④风险性:创新往往伴随着不确定性和风险。
(3)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技巧①打破常规:鼓励学生敢于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和方法。
②多角度思考: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寻找更多的解决方案。
③联想和想象:通过联想和想象,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第20课《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
第20课《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与学习要素1.梳理文章结构,把握观点。
2.细品语言与论证思路,深入感受议论文逻辑严密的特点。
3.在言语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学习要素层进式论证结构--前后内容之间逐层推进、逐步深入,层进式结构中各个层次、段落之间的前后顺序不能随意变动,体现出严密的逻辑性。
议论文逻辑严密的特点--议论文逻辑严密主要体现在语言的逻辑性和论证思路的逻辑性上。
二、教学建议本文是一篇转译日文的作品,原题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文章一开始就用四个不同的图形,出了一道选择题:从下列图形中,找出一个性质与其他三个不同的。
通过分析指出,“由于看图形的角度不同,四种答案全都正确“,进而提出自己的看法,”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然后又进一步指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
“文章第1-4段在论述要有创造性思维的原因后,接着就论述了创造性思维具备的条件,并通过两个事例:古登堡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乒乓球电子游戏,来进行有力的证明。
然后提出两个疑问,将如何拥有创造力的议论引向深入。
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坚信这点,并做到三个关键:“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结合文章标题,根据文章内容的分析梳理,不难理解,写作此文的目的是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做一个有创造力的人。
学习本文,除了要了解阐述的观点,还要注意文章论证的思路,看看文章运用了哪些材料,这些材料有什么作用。
更重要的是,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体会创造的乐趣。
因此在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出发,谈谈生活中哪些创造性思维给自己或他人带来改变。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0.《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语,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理解观点和支撑观点的材料之间、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3.培养独立阅读、认真探究、积极讨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快速高效的默读中,把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思路,了解议论文中常用的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
并把握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实践,鼓励学生独立、自由思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1.掌握本文紧扣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以及运用事实论证的方法。
2.理解观点和支撑观点的材料之间的关系。
【教学资源】教学PPT【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
2.互动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趣味导入(观察图片,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不同的图画)可见,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正如苏东坡的诗句所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每一种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结论也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我们具有创造性思维。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讲述这个道理的课文——《谈创造性思维》。
二、检查预习1.作者档案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
发表过《踢醒沉睡之心》《当头棒喝》等著作。
“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语基积累(1)生难字蒂(dì)孜(zī)汲(jí)渊(yuān)恒(héng)榨(zhà)锲(qiè)(2)重点词语探求:探索追求。
汲取:吸取。
渊博:(学识)深而且广。
创意:创造性的见解或意见。
素材:指还没有经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
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行之有效:实行起来有成效,指某种方法或措施已经实行过,证明很有效用。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孜孜,勤勉,不懈怠。
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
恒,恒心。
新2024秋季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谈创造性思维》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谈创造性思维》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文中关于创造性思维的论述,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主要观点。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文本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激发其探索未知、解决问题的兴趣。
3.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的逻辑美和语言美,鼓励学生尝试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文学创作或问题解决。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创造性思维在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文化自信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文章中关于创造性思维的定义、特征及其重要性。
•培养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创造性思维与常规思维的区别与联系。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创造性思维。
教学资源•教材《新2024秋季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谈创造性思维》原文及相关辅助材料。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小组讨论话题卡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个人见解,促进思维碰撞。
•案例分析法:引入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中蕴含的创造性思维元素。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展示一幅创意广告或一幅抽象画作,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作品是如何产生的,引出“创造性思维”的主题。
•问题引入:提问学生:“你认为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引发学生思考并讨论。
新课教学1.初读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注出生字词和难句。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文章大意,初步了解文章结构和主要内容。
2.精读理解•定义与特征:详细讲解文中关于创造性思维的定义和特征,通过举例说明帮助学生理解。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对比创造性思维与常规思维的区别与联系,理解创造性思维在解决问题中的独特优势。
•案例分析:选取文中或课外的具体案例,分析其中创造性思维的运用过程和效果。
第20课《谈创造性思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20课《谈创造性思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是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议论文。
文章聚焦创造性思维,谈如何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问题。
文章先用四个图形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然后层层推进,提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的重要性,以及创造性思维必备的要素;最后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学生可以通过课文打破思维定势,激发创造的火花,展开创造的魅力。
【设计思路】《谈创造性思维》是一篇议论文,文章先用四个图形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然后层层推进,提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的重要性,以及创造性思维必备的要素;最后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设计本课时考虑以诵读为手段,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方式,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小组交流中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论证思路。
以学生发展为主,强调自主感受,学会合作,辅以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及意义。
初步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自由朗读中,初步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理清文章思路,了解议论文围绕论点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建立我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自信,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朝着创造型、创新型人才的方向健康成长。
【教学重难点】重点:在自由朗读中,初步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理清文章思路,了解议论文围绕论点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难点:建立我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自信,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朝着创造型、创新型人才的方向健康成长。
【教学方法】1. 朗读教学法。
在反复朗读中引导学生找出文章的论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2. 小组讨论点拨法,合作探究鉴赏法。
【教学准备】1. 查找资料,了解作者。
预习字词。
2. 读通文章,了解文章大意。
【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两幅图片,先来看第一幅,你看到了什么(人脸,月亮)再来看下一幅,这一幅图片上你看到了什么呀(枯树,人脸)观察同一个事物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发现呢这是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这也和我们的思维有关系,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谈创造性思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谈创造性思维
1、把握本文的论点,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
2、了解、掌握设问句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3、理解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1、把握本文的论点,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
2、理解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1课时
一、新课导入
正如古诗所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看事物的角度不同,答案也多种多样。
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因素,使我们在解决事情的方法上也不止有一种选择,那么我们如何让自己的思维突破常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写的一篇文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走进作者,知识备查,字词积累
掌握议论文相关知识
三、合作探究
1.给课文梳理一下结构
2.目标导学一:(1).默读课文,找出文中代表作者观点的句子;
(2).请你说说本文的论证思路。
(3).结合上述两点概括文章的论点。
四、细读感悟
1.阅读课文开头部分,思考:本文怎样开头?
2.这种开头方法有什么好处?
3.阅读4-12自然段,思考: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要的要素?
4.阅读结尾,思考:怎样才能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呢?
5.目标导学二:把握论证方法
(1).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
(2).作者在阐述观点的时候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举例赏析!
6.目标导学三:体会议论文的语言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课文中所有的设问句找出来,体会其表达效果?
四、学以致用,激发创造激情
1.你如何理解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2.列举创新科技实例,激发学生为国创新的激情。
五、随堂测验
六、课后作业
积累文中的相关资料,并对一些哲理性的语句做感悟和思考。
板书设计
提出问题论点
创造重要
分析问题论据关键要素
保持好奇心富有创造
解决问题探求新思路
相信小灵感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