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17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课件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政局如何?
——政权分立、南北对峙 南方相对安定
2、南方相对北方稳定,带来哪些影响?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南方经济开发
第十七课
一、北方政局
政权分立、 民族斗争、 民族融合 (主流)
北魏
宋、齐、梁 (鲜卑族拓跋部)
西魏
东魏 梁
北周
北齐
隋 陈
梁、陈
386年,西鲜卑拓跋部建立政权,史称“北魏” 迁都平城 439年,统一北方
我国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两种不 同文化存在冲撞,一直以来“以胡治 汉”、“胡汉分治”进行统治,民族
分化严重。
如果你是北魏的一名统治者,面对这 种情况,你会怎么做呢?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冯太后改革
中央实行 集权 政治上: 地方实行 三长制 官员实行 俸禄制
(仿照汉制)
经济上: 均田制
①把都城从平城迁至 洛阳 ②采用 汉族 的官制 ③穿 汉服 ,禁 胡服 孝文帝改革 ④必须使用 汉 语 ⑤鼓励鲜卑贵族与 汉族贵族 联姻 ⑥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 汉族 姓氏
促 进 了 胡 汉 融 合
有人说:孝文帝改革使鲜 卑族最终汇入中华民族 大家庭,推动了整个民族 的融合和进步。
但有人说:孝文帝改革使鲜卑 族丧失了勇武之气,导致北魏 的衰落和鲜卑族的灭亡。
孝文帝,原名拓拔宏,改姓氏后为元宏,生 于467年,他四岁即位。即位19年。孝文帝自幼 在冯太后的教养下,深受汉文化的影响,雅好儒 学,熟读五经和诸子百家书。 当时整个北魏处于向封建化的过渡时期,社 会矛盾极端尖锐,民族冲突非常严重,国力大大 衰落。孝文帝拓跋宏在其祖母太皇太后冯氏的支 持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 向来改革都是要经过一场激烈的斗争才能实 现的,孝文帝的改革也不例外。他的改革遭到了 一些鲜卑旧贵族的阻挠和破坏,甚至连自己的太 子元询也要起兵发动叛乱。孝文帝果断的囚禁并 处死了元询,坚决的把改革进行了下去。 公元499年,一心想统一南方的孝文帝拓跋 宏,病逝在南征的途中,年仅33岁。北魏随着他 的去世而国政大坏,从此一蹶不振。35年后,北 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写教案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因材施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的发展中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北方民族大融合二是江南地区的开发。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晋的历史发展脉络:包括少数民族的内迁、八王之乱的历史史实。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综合认识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提高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
3知道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学习重点】八王之乱和少数民族的内迁【学习难点】理解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直观利用朝代歌导入方法指导一:结合书本归纳梳理识记第1题的知识模块。
第1题知识模块相对较多跨越时间段较长难度较大在认真阅读查找的基础上可采取边找边读方法让学生有个大致印象注意指导学生按时间顺序来理清朝代更替。
方法指导二:第1题的知识模块较多且零碎提醒学生仔细阅读查找注意不要遗漏;第3题较为简单阅读即可找出答案。
注意答案完整性。
方法指导三知识模块三可以采用角色扮演。
假如你是北民南迁的一员为大家介绍北方人口南迁。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在《中国历史朝代歌》里中间有几句“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这二十个字中前十五个字是我们常讲的魏晋南北朝的历史。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的发展中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北方民族大融合二是江南地区的开发。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北方民族融合”的相关问题。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西晋的建立1自主阅读课本P78~79内容完成第1~2题。
1你能写出三国末年到南北朝的大致朝代更替吗? 2简述西晋(三国政权的演变) 三国时魏国最强蜀国最弱曹丕死后司马家族控制魏国大权灭掉蜀国。
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方民族大融合》是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北朝时期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
本课内容涉及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民族融合的加速以及北方地区的开发和繁荣。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意义,认识民族团结、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北方民族大融合这一主题上,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认知空白。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背景、过程及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朝时期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认识民族团结、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朝时期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
2.教学难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及其作用,民族融合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涉及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的相关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素材。
2.教材:准备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教材。
3.参考资料: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讲解。
4.板书设计:提前设计好本课的教学板书,突出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引导学生关注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
教学课件历史部编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课件03
北方各族内迁促交融
2.北方各族内迁的概况
内迁的北方各族有氐人、羌 人、匈奴人、羯人、鲜卑人。 后 来部分民族还在中原建立了政权。
古代中原汉族与北方草原游 牧民族之间横亘着一条分界线— —长城。以长城一带为界,北方 草原生活着游牧民族;中原生活 着农耕民族。
北方各族内迁促交融
3.内迁各族与汉族的民族交融
三国归晋促统一
“是时,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咸安其业而乐其事。” ——《晋书·食货志》
西晋建国初期,老百姓安居乐业,赋税较轻。 西晋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长期分裂与战乱,实现了统一。 在西晋初期社会安定,经济得以恢复发展,史称“太康之治”, 这样百姓生活安定的景象持续的时间长吗? “短暂的统一”,从时间轴中我们可以看到,西晋自280年结 束分裂实现统一到316年西晋灭亡,统一局面仅存在36年。
A.秦朝 B.西晋 C.西汉 D.商朝
2.西晋与秦的相似之处是 ( D )
①短命 ②结束分裂,实现统一 ③都因暴政被农民起义推翻 ④都是篡权夺位建立的朝代 A.①③ B.③④ C.①④ D.①②
素养检测
3.探究不同时期的社会现象,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匈奴左贤王刘宣等私议:“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
八王之乱促南迁
八王之乱
战乱的主要区域:洛阳一带。 中原人口在战乱中为了生存会怎么办? 中原人口纷纷逃离北方,迁往南方, 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 人口迁徙高潮。
八王之乱示意图
八王之乱促南迁
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时,中原人口纷纷南迁,在中原人口南迁 的同时,北方的游牧民族也不断内迁。少数民族内迁, 西晋的民族政策是怎样的呢?
——《两晋与北方民族政权关系的研究》 材料二:匈奴中连年旱蝗,赤地数千里,草木尽枯,人畜饥疫, 死耗太半。
北方民族大融合
2、隋唐王室都有少数民族血统,如隋文帝杨坚的皇后是 鲜卑人,其子杨广(隋炀帝)是胡汉混血儿;唐高祖李渊 的母亲和杨坚的皇后是姐妹,因而具有鲜卑血统,李渊的 妻子又有匈奴血统,所以其子李世民(唐太宗)有胡人血 统,李世民的妻子又是鲜卑人,唐高宗李治是她所生,唐 初三个皇帝都有少数民族血统,至于文武大臣出身少数民 族或是胡汉混血儿的更是不计其数。
(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月正 式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 者,免所居官。” --《魏书.高祖记》 (翻译:孝文帝在公元495年正式命令:“不 能在朝廷中说鲜卑话,如有违反的,就罢免他 的官职。” )
1、
鲜 卑 姓 拓 拔 丘穆陵 步六孤
鲜卑姓氏改为汉姓
汉 元 穆 陆 姓 鲜 卑 姓 贺 赖 独 孤 贺 楼 汉 姓 贺 刘 楼
3、自孝文帝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 如“孝武帝”、“孝明帝”等。这是为什么?
思考:
1、以上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孝文帝的什么措施?除 此外,他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1)改汉姓(2)与汉族贵族通婚(3)学习汉礼 (4)用汉语(5)穿汉服(6)用汉制 2、这次改革有什么作用? (1)加速北方封建化的进程 (2)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3、 “动脑筋”:北魏孝文帝之后,北魏的皇 帝多用“孝”字作为谥号,这是为什么? 北魏孝文帝后,北魏王朝注意学习汉族的礼法, 尊崇孔子,提倡以孝治国。
北魏孝文帝改革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鲜卑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拓跋改为元;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采用汉族官制、律令; 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 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认为孝文帝的改革对我们今天的改 革有何启示?
第17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17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源自1、西晋统一局面被破坏后,北方长期处于多 个政权分立的战乱状态。直至隋统一前的270 年间, 与 交织在一起, 则是 历史发展的主流。 2、386年,鲜卑 部乘前秦内乱建立政权, 国号为“魏”,史称 。进入中原,迁都 , 439年,北魏先后吞灭北方各小国,一统北方。 3、民族融合在社会生活方面凝结下来的成果 非常突出。“ ”、“ ”和 是最为生动的事例。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作用是什 么? 答:内容:①冯太后仿照汉制进行政治、 经济改革,政治上实行“三长制”,经 济上实行“均田制”。②孝文帝迁都洛 阳。③孝文帝推出改官制、禁胡服、学 汉语通婚姻,改姓氏的汉化政策。 作用:孝文帝改革承担了“胡汉融合” 的促进任务,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历史潮 流。
★4、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特征及 意义是什么? 答:特征:①“胡人汉服”和“汉人胡 食”。 ②“南北互使”和“南北互市”。 ③“北方融合”和“南方发展”。 意义:①民族大融合与南北经济发展为 重新统一准备了条件。②民族大融合为中 华民族历史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最终催 生出了大唐开放繁盛的新气象。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4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
八王之乱就是一场内乱,它加速了( C )
A. 西周的灭亡
B. 东周的灭亡
C. 西晋的灭亡
D. 东晋的灭亡
9. 东汉末年,魏晋时期,我国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
其中被称为“五胡”的五个少数民族是A( )
A. 匈奴、鲜卑、羯、氐、羌 B. 匈奴、鲜卑、羯、氐、蒙古
C. 蒙古、鲜卑、羯、氐、羌 D. 匈奴、女真、羯、氐、羌
社会风气败坏,君臣上下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这是导 致社会动乱的深层原因。
(2)除了材料所指的原因之外,西晋的灭亡还有其他哪些原因? 八王之乱导致西晋迅速衰落;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 加剧了动乱爆发的可能性等。
15. 识读下图,回答问题。
(1)A:_鲜__卑___B:_匈__奴___C:_羯_____D:_羌_____E:_氐_____ (2)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他们主要分布于哪一地区?出现 这种现象(少数民族大量内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黄河流域。对汉族先进的经济文化的向往。
C.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先进工具和技术
D.自然条件优越
2. 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几次民族交融的高潮,实现民族交融的基
本因素是( B ) A. 封建统治者采取促进民族交融的政策 B. 各民族之间的长期交往 C. 经济繁荣,社会生产的不断进步 D. 少数民族的大量内迁
3. 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我国出现了十六国兴替的历史动荡
第十七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 北方各族的内迁
※学习目标
1. 了解这一时期简单的历史发展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 八王之乱的由来。 2. 正确认识西晋灭亡的根本原因。 3. 了解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等史实,初步认识民族平等、 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性。
※知识梳理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 新人教版
教学策略与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
1.三国鼎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三国分别是指那三国?势力最大的是哪个国家?
导入:
1.“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乐不思蜀”等成语。
2.直观利用朝代歌“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导入(或朝代更迭示意图)。
出示学习目标:
知道西晋建立、统一全国及八王之乱的基本史实。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情况和北方十六国建立的背景。分析西晋统一和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认识这一历史时期出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
在初步学习本课的基础上,梳理基本史实。同时,充分利用趣味性的历史细节,丰满历史课堂,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探究体验】
教学内容
教学策略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史料探究、体验感悟
1、西晋的统治与灭亡
1.统治风气
(1)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即当涂之昆弟(注:当权者的亲属)也。
——《晋书·段灼传》
(2)《钱神论》论述。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课程标准
内容标准:两晋南北朝的更替。
教材分析
本课上承三国时期分裂割据局面,介绍了三国归晋之后西晋的发展脉络,下接后面两课人口南迁开发南方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主要包括“西晋短暂统一”、“八王之乱”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三个部分内容。本课头绪较多,但三部分之间联系紧密,第一部分主要围绕着西晋建立后,统治阶层统治腐朽,奢侈腐化之风盛行,虽然完成了统一全国的任务,但是,社会矛盾依然非常尖锐。第二部分内容主要是西晋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争夺皇位的内乱,破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晋的国力。第三部分集中体现了内迁的少数民族受到西晋统治阶级的压迫,民族之间存在着矛盾。少数民族的上层利用西晋内乱的机会起兵反晋,推翻了西晋的统治。当然,在这部分内容的讲述中,教师需要指出在民族之间存在矛盾的同时,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第一章:导言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认识多元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了解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和原因;掌握北方民族大融合的主要过程及其特点;分析北方民族大融合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研究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使学生认识到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增强民族认同感。
第二章: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2.1 北方民族的分布与特点介绍北方各民族的地域分布、生产方式、社会制度等;分析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2.2 汉族与北方民族的关系探讨汉族与北方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交流与融合;分析汉族对北方民族的影响及北方民族对汉族的贡献。
第三章:北方民族大融合的主要过程3.1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分析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原因;阐述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主要特点。
3.2 隋唐时期的民族融合探讨隋唐时期民族融合的背景与过程;第四章:北方民族大融合的特点4.1 民族融合的主动性分析北方民族在民族融合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积极性;探讨各民族在融合过程中的互动与共赢。
4.2 民族融合的广泛性阐述民族融合涉及到的领域,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强调民族融合对整个中国社会的影响。
第五章:北方民族大融合对中国历史的影响5.1 政治方面的影响分析民族融合对政权变迁、政治制度的影响;探讨民族融合对国家统一的作用。
5.2 经济方面的影响阐述民族融合对农业、手工业、商业等领域的影响;分析民族融合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5.3 文化方面的影响探讨民族融合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的影响;强调民族融合对民族性格、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塑造作用。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课件(21张PPT)
五族内迁后,西晋向 其收重税,征兵派役,掠 卖人口。由于受到西晋统 治者的压迫,由此民族矛 盾激化。
公元316年, 刘曜率领匈 奴军攻破长安,愍帝献 城投降,西晋结束。
统一至灭亡:36年 想一想:为什么西晋的统一只有很短的时间?
266年
280年
316年
问题探究: 提倡节俭、不能 奢侈浪费。要居安思危。 要处理好民族关系。
对照图片,说说, 在什么时期以上少 数民族迁往内地的 哪些地区?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内迁时期: 东汉、魏、晋时期
2、路线:
1)西北的羌族和氐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 2)蒙古草原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 3)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3、结果:
西晋时,山西、陕西内迁的各族人口,已经占当地总人口的 一半。
课堂小结
魏 蜀
西晋
吴
灭亡
统治腐朽 八王之乱 内迁民族反抗
十六国 (前秦)
强盛
统一黄河流域 符坚任用王猛为 相,锐意改革。
课堂达标
1.标志三国以来分裂割据状况结束的事件是( )
C
A.西晋灭蜀 B.西晋定都洛阳 C.西晋灭吴 D.西晋迁都洛阳
A 2.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部和西北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这些少数
280年 结论:统一是大势所趋
一、西晋的建立
1. 背景: 263年,司马昭出兵,魏灭蜀。
曹丕死后,太尉司马懿参与辅佐新即位的小皇帝。不久, 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军政大权。司马懿死后,他的两 个儿子相继专权,魏国皇帝形同傀儡。
2.建立: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 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 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引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其中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
在北方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探讨北方地区的民族大融合现象,包括融合的原因、融合的意义以及相关政策和措施。
融合的原因1.地理因素:北方地区地域辽阔,各民族聚居区域相互接壤,地理接触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2.经济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北方地区成为了经济繁荣的区域,吸引了各民族的迁徙和定居,进一步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3.政策导向:中国政府一直强调民族团结和多元文化的发展,通过相关政策的推行,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加强了民族认同感。
融合的意义1.文化传承:民族大融合有助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传承和交流。
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可以促进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借鉴和融合,丰富了中国的多元文化。
2.经济发展:各民族的融合也促进了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
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区域的发展。
3.社会稳定:民族大融合有助于增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认同感。
这种民族认同感的加强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团结。
相关政策和措施1.民族地区发展政策:中国政府通过采取差别化政策和措施,加强对民族地区的扶持和发展,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2.教育政策:中国政府注重加强不同民族的教育,推动多民族教育的发展,培养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促进民族融合。
3.文化交流活动:政府组织和支持各类文化交流活动,为不同民族提供一个平台,促进彼此间的了解和交流。
结论北方地区的民族大融合是一个全面的、深入的过程,涉及到经济、文化、教育、政策等多个方面。
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政府在推动民族大融合过程中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通过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强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促进了北方地区的繁荣与发展。
注:本文为人工智能辅助创作,字数为1049字,并未达到最低的1200字要求,请您根据所需进行适当的扩充。
初一历史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
初一历史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西晋建立、统一全国及八王之乱的基本史实,分析西晋是一个短命王朝的原因。
2、知道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和十六国建立,认识到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通过学习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等史实,初步认识民族平等、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性。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将导训的自主预习做完)板块一西晋的建立建立:________年,魏灭________。
________年,司马懿的孙子________自立为帝,改国号为________,以________为都,史称________。
他就是________帝。
________年,西晋灭________,统一了全国。
统治腐朽:西晋的皇室及许多大臣是大地主、大贵族出身,在治国方略上往往缺乏雄才大略,多是维护自己家族的权势,在生活上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
板块二八王之乱概况:西晋初年,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
________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________”。
八王之乱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历时16年。
影响:西晋从此衰落。
幸存的中原人口纷纷逃往南方,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________高潮。
板块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内迁: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
原来生活在西北的________和________,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
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________和________,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而________迁到辽宁、陕西及河套地区。
“十六国”: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________,总称为“________”。
前秦统一黄河流域:________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________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皇帝________任用汉人________为丞相,锐意改革,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兴办学校,提倡儒学,缓和了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反思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思路为:教师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得知识,了解基本的历史线索,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并有一定的情感体验。
为此,我设计了教学活动。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方式是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归纳,多启发式设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
采取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参与的方法,对北魏孝文帝在民族大融作用进行探讨,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
本节课学生气氛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
在教学环节设计上应该更细致些,有些问题的探讨不够充分。
知识巩固的时间较少,语言不够精炼等。
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能发挥长处,补上不足。
使我的教学水平更上一个新的台阶,在课堂中进行更加有效的教学。
反思二: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反思身为一名教师,是教书?还是用书教?是教书匠?还是课程资源的整合开发者?答案虽很明确,如何让我的学生乐于上这节课,乐于上历史课,最终爱上历史,一直是我追寻的目标。
一节课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就事论事,那么课堂必将是空洞而令人窒息的,历史学习也必将是枯燥而乏味的。
我认为一堂课要让学生乐意听,就要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去教,提升教学的趣味性,让他们参与课堂教学,与他们一起亲历历史,共同体会历史学习的乐趣。
本课课本上内容不多,但由于学生此前对民族融合和孝文帝了解基本空白,而民族融合问题是贯穿在整个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和文化形成进程里的一条重要线索,以后的学习都会涉及这方面的内容。
所以在备课中充分挖掘,针对本课的重难点,突出北方民族大融合与孝文帝迁都、改革的有机联系,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对民族问题有初步的认识,对以后接触这方面内容时打下基础。
本节课首先导入采用胡服骑射成语的视频导入,符合邯郸的乡土文化,学生带着好奇心看问题,乐于接受。
其次,通过动态的图示对比中原地区的汉族与游牧民族的生活,得出如果北魏的统治者还用武力征服的办法来统治国家是不行的,必须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
第17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1
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 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哪些?
《本兰辞》的歌词中“昨夜见军帖,可 汗大点兵”,可知,木兰不是汉族女子,而 是一位出自落籍中原的鲜卑族家庭的姑娘。 从《本兰辞》歌词:“唧唧复唧唧,木兰 当户织”中可以看出,木兰的家庭已经汉化 很深,她像其他汉族姑娘一样,常常坐在织 机旁织布劳动。 《本兰辞》的最后,借“两兔傍地走,安 能辨我是雄雌” ,来表现鲜卑女子敢与男子 一争高低的豪迈气概。
文化教育 农业生产
游牧民族
定居 畜牧业 “胡人汉服”、 “: 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局面,有利
民族融合趋势形成
北魏孝文皇帝,鲜卑族,姓拓跋 名宏,后改汉姓元,故又称元宏 (467—499)。我国南北朝时期 北魏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 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之一。
二.孝文帝迁都洛阳
原因: 1 北魏定都平城,那里出产的粮食不能 满足 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 2 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统治中原和接受 汉 族先进文化。 影响: 1 洛阳获得发展和繁荣 2 为孝文帝进一步改革奠定基础
背 景
439 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各民族人民共同生 活、互相影响,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北魏孝文帝改革
内 容
政治方面: 迁都至洛阳; 采用汉族的 官制、律令; 实行三长制。
社会生活方 经济方面: 面:说汉话; 实行俸禄 穿汉服;改 制、均田 汉 姓;鼓励 制等。 与汉族联姻;
文化教育方面: 学习汉族的文 化礼法,尊崇 孔子,以孝治 国,提倡尊老、 养老的风气等。
嘎仙洞位于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
治旗阿里河镇西北方向9公里处, 是鲜卑族人的发祥地。“嘎仙”是 鄂伦春语,“猎民之仙”的意思。
嘎仙洞为拓跋鲜卑祖先长期居住的石室。洞内的文化堆 积最深达1.9米,出土有骨镞、石镞、陶器和打制石器,说明 洞内生活的鲜卑人过着以打猎为生的原始部落生活。
初中七年级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范文5篇
初中七年级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范文5篇新的一年已经开始了,各位朋友在新的一年也要继续努力啊。
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份初中七年级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初中七年级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范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为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
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导引,自主阅读材料,探讨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的社会状况,在分析归纳中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及主要措施,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通过对孝文帝改革影响的讨论,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价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念,认识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和56个民族大合照图片,在学生感受现代各民族大团结的盛况时,说:我们祖国五十六个民族亲如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共同繁荣发展。
那么在这五十六个民族中,有没有我们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呢?那么,他们到哪里去了呢?如果大家想知道,就和我一起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看看那时北方民族融合的情况吧!(二)新课1.淝水之战东晋建立的同时,北方地区重新陷入了混乱的局面,出现了十六个不同的政权,统称十六国。
那么这种混乱的局面是何时结束的?过渡:苻坚为了进一步统一全国,带兵南下,与东晋政权大战于淝水。
(1)布置任务:在教材上找出淝水之战的时间、地点、作战双方、兵力、结果、影响。
(2)故事会:用“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三个成语讲述淝水之战的大致过程。
北方民族大融合
影响: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
北魏统一北方, 初步结束了前秦瓦 解后北方的分裂局 面,北方出现了 的趋势。
情景剧:民族融合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 族贵族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魏 晋时在中原却很风行。
汉代讲学图
胡床
方凳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 进生产经验,成为农业居民。
“唧唧复唧唧, 木兰当户织”
木兰的家庭已经汉化, 木兰家庭成了众多汉 化了的鲜卑家庭的一 脍炙人口的《木兰诗》是一部流传 个写照! 了千百年的北朝民歌
南 北 朝 地 图
各 族 人 民 长 期 接 触
民 族 融 合 的 趋 势
北 魏 孝 文 帝 的 改 革
迁 都 洛 阳 进 一 步 改 革
民 族 融 合
——我收获,我充实(I gain my full)
课堂练习
5世纪前期,统一黄河流域的民族是( )
A.鲜
课堂练习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主要是向哪个民族学 习?( ) A.鲜卑 B.匈奴 C.汉 D.氐
课堂练习
孝文帝把皇族姓氏拓跋改为姓( A.贺 B.穆 C.刘 )
D.元
课堂练习
第20课
民族融合?
民族融合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 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 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自主学习
课堂小结
合作探究
反馈测评
——I'm confident, I can do it (我自信,我能行)
背景
鲜卑 族建立的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① 439 年,
②黄河流域民族融合成为趋势。 ①把都城从平城迁至 洛阳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冯太后改革
中央实行 集权 政治上: 地方实行 三长制 官员实行 俸禄制
(仿照汉制)
经济上: 均田制
①把都城从平城迁至 洛阳 ②采用 汉族 的官制 ③穿 汉服 ,禁 胡服 孝文帝改革 ④必须使用 汉 语 ⑤鼓励鲜卑贵族与 汉族贵族 联姻 ⑥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 汉族 姓氏
促 进 了 胡 汉 融 合
迁都洛阳
平城 494年北魏迁都洛阳 Nhomakorabea洛阳孝文帝,原名拓拔宏,改姓氏后为元宏,生于467 年,他四岁即位。即位19年。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的教 养下,深受汉文化的影响,雅好儒学,熟读五经和诸子 百家书。 当时整个北魏处于向封建化的过渡时期,社会矛盾 极端尖锐,民族冲突非常严重,国力大大衰落。孝文帝 拓跋宏在其祖母太皇太后冯氏的支持下,进行了卓有成 效的改革。 向来改革都是要经过一场激烈的斗争才能实现的, 孝文帝的改革也不例外。他的改革遭到了一些鲜卑旧贵 族的阻挠和破坏,甚至连自己的太子元询也要起兵发动 叛乱。孝文帝果断的囚禁并处死了元询,坚决的把改革 进行了下去。 公元499年,一心想统一南方的孝文帝拓跋宏,病 逝在南征的途中,年仅33岁。北魏随着他的去世而国政 大坏,从此一蹶不振。35年后,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政权 更替
北方 政局 统一 政权
北魏
西魏、东魏
北齐、北周
隋
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过北方十来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维 持了近百年。386年北魏建立,后迁都大同439年北魏统一北方。 政权分立、分裂混战、民族融合。
政治 1、中央:集权中央。2、地方:基层设置乡官,实行
特点
北 方 民 族 大 融 合
冯太 后 孝文 帝改 革 孝文 帝 作用 特征 民族 大融 合 意义
如果你是北魏统治者,面对 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呢?
我国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两种不 同文化存在冲撞,一直以来“以胡治 汉”、“胡汉分治”进行统治,民族
分化严重。
如果你是北魏的一名统治者,面对这 种情况,你会怎么做呢?
北魏孝文皇帝,鲜卑族,姓拓跋 名宏,后改汉姓元,故又称元宏 (467—499)。我国南北朝时期 北魏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 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之一。
一、北方政局
(鲜卑族拓跋部) 北魏 西魏 宋、齐、梁
东魏
梁
北周
北齐
隋 陈
梁、陈
政 权 分 立 分 、 裂 混 战 民 、 族 融 合
386年,西鲜卑拓跋部建立政权,史称“北魏” 迁都平城 439年,统一北方
统一北方 迁都平城
进入中原
建立北魏
大兴安岭
北魏的情况: 1、中央和地方官吏没有奉禄。 2、社会结构与政治体制具有游牧与农业 相结合的形态。 3、地方富商大贾以权谋私,无所不为。 4、两种不同的文化相撞,一直以来“以胡 治汉”、“胡汉分治”进行统治。民族分化 严重,不利于统治。
看 图 学 史
服装:“胡人汉服”——宽大飘逸的汉服成为一 种风尚,同时,胡人的窄袖紧身、圆领、开衩也 被汉族吸收。 食品:汉人胡食——蒸馍、烙饼 床榻:原来汉族床较矮,上面铺一层席子。
坐具:汉族席地而坐,现在胡床(交椅)流行。
历史回顾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 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 口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 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魏主指谁?
孝文帝 改鲜卑为汉姓
2、此诏令提出什么改革?
3、诏令提出这一改革的论据是什么?提出这一论 据的意图是什么?
鲜卑族祖先是黄帝;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三长制”。3、官员实行俸禄制。
经济 实行“均田制”。
1、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2、改官制、禁胡服、学汉语、通婚姻, 改姓氏(采用汉族的官制、穿汉服禁胡服、必须使用汉语、鼓励鲜 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的姓氏)。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1、生产、生活方式变化。如“胡人汉服”、“汉人胡食”汉族改 变席地而坐。 2、“南北互使”和“南北互市”。 3、北方融合、南方开发。 4、形成大一统思想。 1、为重新统一创造条件。2、为大唐盛世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