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合集下载

2015综自第二章

2015综自第二章

二、全大陆和全大洋的地域分异规律 1、大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按其形成因素可分为两类:纬度地带性和 经度省性。 纬度地带性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组成 成分及自然地理综合体大致按纬线方向延 伸而按纬度方向有规律的变化。
地带性分异因素——太阳能按纬度呈带 状分布所引起的温度、降水、蒸发、水 文、风化和成土过程、植被等呈带状分 布的结果。
世界植被类型分布图
• 大陆东岸的地带段性十分明显,它不仅 与大陆内部的地带段不同,而且和大陆 西岸也不同。
• 在欧亚大陆内部地带段性的表现是围绕 大陆的干旱中心,大致呈马蹄形分布。
2、地区性(大地构造-地貌规律性) 地区性是由海陆分布带来的经度省性与大 地构造—地势单元同热量带的相互作用形 成的大陆内部、大陆东岸、大陆西岸的区 域性分异规律,或者说地区性是经度省性 与热量带相互作用所表现的区域性分异规 律,而大地构造—地势单元加强了这种分 异。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 地域分异
第一节 地域分异:概念、因素 与尺度
一、地域分异的定义 地域分异是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各组成 成分的特征沿地理坐标确定的方向,从高 级单位分化成低级单位的现象。
二、地域分异因素 影响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有二: 一是太阳能按纬度分布不均及与之有关的 许多现象按纬度有规律的分异,这种地域 分异因素称为地带性因素; 二是决定海陆分布、地势起伏、岩浆活动 等现象的地球内能在地表分布不均,这种 地域分异因素称为非地带性因素。
例如,花岗岩与流纹岩,虽然化学成分相 似,但花岗岩结晶粗大,其风化物以粗砂 为主,透水性强;而流纹岩则为非晶质或 含少量斑晶的岩石,其风化物多为细粒物 质,质地较粘。花岗岩风化较快,而流纹 岩风化甚慢,所以花岗岩常有厚的风化层, 而流纹岩的风化层常常较薄。

自然地理环境及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pptx

自然地理环境及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pptx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及自然地理环境的地 域分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地带性分异规律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的尺度 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一、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指地理环境各组成 要素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和空间组合 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结成一个整体。 其中某一要素影响另外要素,某一部分影响另外 的部分。
纬向地带性规律和非纬向地带性规律是两种基 本的、互不从属的区域分异规律,从全球讲,它们 是第一级的区域分异规律,它直接反映纬向地带性 因素(生物、气候因素)和非纬向地带性因素(地 质、地貌因素)对地理环境结构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形成,是纬向地带
性因素和非纬向地带性因素矛盾斗争的结 果。
9、春去春又回,新桃换旧符。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这醉人芬芳的季节,愿你生活像春天一样阳光,心情像桃花一样美丽,日子像桃子一样甜蜜。2 0.11.1320.11.13Friday, November 13, 2020
(一)地带性分异规律
纬向地带性规律:指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它们 所形成的自然综合体,具有大致沿纬线方向东西延伸 成一定宽度的带状,而按经线方向有规律地南北更替, 循序排列的变异性,这种变异性常简称纬向地带性规 律。
纬向地带性的表现基本上决定于地球的球形、太 阳辐射对地球表面不同的入射角引起不同纬度上热量 差异。
T H E E N D 17、一个人如果不到最高峰,他就没有片刻的安宁,他也就不会感到生命的恬静和光荣。上午8时4分53秒上午8时4分08:04:5320.11.13
谢谢观看
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各单 独组成要素或各单独组成部分所不具备的统一的 结构和功能,因此不能把个别成分各自特征的组 合代替整体特征。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自然界——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耦合组成的整体。

)第一章绪论1.1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地球表层。

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天然环境+人为环境=自然综合体=景观研究范围:上界——以对流层的高度为限;下界——岩石圈上部;范围:对流层、沉积岩石圈、水圈及生物圈特征:(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球表层,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球表层进行。

(2)同时存在气、固、液三相物质和三相圈层的界面。

(3)具有本身自我发展的形成物,通常称为表成体。

(4)互相渗透的各圈层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

(5)存在复杂的内部分异,其各部分的特征差别显著。

(6)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场所。

1.2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地位和特点学科地位:自然地理学友三个层次: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综合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社会经济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学;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各个部门的部门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位于第二层次,是该层次的基本组成部分。

是在第三层次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同时也为第一层次的综合地理学提供基础。

之研究部分无法回答整体的综合特征,而要研究综合特征就要从研究部分着手,一方面分析每个组成部分在整体背景下的具体特征,另一方面又要着重研究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

(自然地理学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sectorial physical geography)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区域自然地理学(regional physical geography))(部门自然地理学:研究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即研究其组成、结构、时空运动和地理分布规律。

如:水文学、地貌学气候学等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把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着重研究其整体的各组成要素及各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区域自然地理学: 研究一定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个组成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对区域的部门情况和区域的综合情况进行研究。

综合自然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

1地域分异: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部分及整个自然综合体,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称之为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2经度省性:又称为干湿度地带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和整个自然综合体,从沿海向内陆按经度方向发生有规律的更替。

3纬度地带性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组成部分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按纬线方向延伸而按纬度方向有规律的变化。

4垂直带性:是指自然地理综合体及其组成成分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而随山势高度发生带状更替的规律。

5自然带:是地表沿纬线延伸的宽阔部分,在其范围内有大致相同的辐射净值及与热力条件相关的基本相同的自然地理过程,如:风化过程,成土过程,地貌过程等。

6地带段:地带与国叠置后的第二级带段性单位,是国内次一级的、水热对比关系相对一致的区划单位。

7显域性:把地表各水平分布的自然地带和亚地带在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相互作用下所具有的明显的自然地理综合特征的现象。

8土地结构:是指各种土地类型在某一区域中的组合方式、比例和彼此间相互联系所构成的分布格局,包括质的对比关系和量的对比关系。

9相:最低级的土地单位,是在同一地貌面上,具有相同的岩性、土质、地下水和排水条件,并具有一种小气候、一个土壤变种和一个植被群从德自然特征最一致的土地地段。

10地方:一些在地理上和发生上有联系的限区有规律组合而成的高级土地单位。

11微域性:是由于受小地形和成土母质的影响,在小范围内最简单的自然地理单元既重复出现又相互更替或呈斑点状相间分布的现象。

填空1地方性分异规律:系列性、微域性、坡向性2综合自然区划的基本原则: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3综合自然区划的一般性原则: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区域共轭性原则4综合自然区划的界线的类型:较明显界限、较模糊界限、镶嵌状界线5土地评价常用的定量方法:层次分析法、回归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多元分析法、模糊数学方法6土地分级的基本单位:相(立地)、限区(土地单元)、地方(土地系统)。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程目录2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程目录2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综合自然地理学作者:伍光和,蔡运龙绪论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中的地位一、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二、从系统论看地理学的分科三、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基本特征四、自然地理学的分科五、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六、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实践意义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认识的发展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及能量基础一、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二、地理环境的能量基础三、太阳辐射的地理分布特征四、自然地理环境中的能量循环和转化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一、分层结构二、渗透结构三、地域结构或水平结构第四节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物质交换一、对流层的物质交换二、水圈的物质交换三、岩石圈的物质交换四、有机界与其他地圈的物质交换第五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化一、古代自然地理环境的一般发展过程二、新生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趋势三、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规律四、关于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节律性参考文献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第一节地域分异:概念、因素与尺度一、地域分异的定义二、地域分异因素三、地域分异的尺度第二节纬度地带性分异与自然地带学说一、地带性地域分异的基础——热力分带性二、大陆的纬度地带性分异三、海洋的纬度地带性分异四、自然地带学说第三节非纬度地带性(非地带性)地域分异一、海陆分异二、海陆起伏分异三、大陆形状与面积分异四、陆地干湿度分带性五、具有构造-地貌成因的地域分异六、地方气候差异引起的地域分异七、地带性区域内的非地带性分异八、小尺度非地带性分异第四节垂直带性分异一、垂直带性分异概说二、垂直带谱第五节三维地带性与高原地带性问题一、三维地带性(three—dimentional zonation)二、高原地带性分异第六节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一、水平地带的平面结构二、水平地带和垂直带的关系三、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四、研究地域分异规律的意义第七节地域分异实例研究一、地带性特征和分异描述二、非地带性特征和分异描述三、地表结构参考文献第三章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第四章土地与土地单位第五章土地分类与土地结构第六章土地评价第七章土地变化第八章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第九章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

《综合自然地理》第02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综合自然地理》第02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方性:由局部因素的差别造成的分异现象


局部因素:地貌部位、小气候、岩性、土质、排水条件等
地方性是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充分分异(背景)后的进一步分异 地方性是最低级的地域分异
二.地方性分异因素
(一)地貌部位和小气候 1.地貌(形态)部位:坡高、坡形、坡向
2.小气候

概念:近地面的光、热、风、水分等方面的综合状况。 小气候的形成:取决于下垫面的差异,其中主要是地貌部位的差别 小气候的分异:不如地貌部位明显,但却更为直接

不同坡向坡地上的太阳辐射 (北纬40°、坡度40°、全年)
格鲁吉亚巴统植物园南北坡气温和相对湿度差异(C· A萨鲍日尼娃)
不同高度南北坡气温 5 50 高度(cm) 28.0 23.8 南坡(℃) 23.8 22.2 北坡(℃) 4.2 1.6 气温差(%)
150 22.0 21.8 0.2
不同高度南北坡相对湿度 5 50 高度(cm) 54 64 南坡(%) 70 72 北坡(%) -8 相对湿度差(%) -16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 不同空间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 三维地带性 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地域分异
热带
亚热带
北温带
亚寒带
寒带
湿润
半湿润半干旱
干旱
第一节 地域分异 一.基本概念
1.地域分异:地球表层各组分及自然综合体沿着地理坐标方向,分化 成相互更替的各级地理单位。 2.地域分异规律:反映地球表层各组分及自然综合体分异的客观规律 (空间地理规律)。
热带雨林带的发育
一.全大陆地域分异规律
2.干湿地带性(非地带性):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自然综合体从沿 海到内陆沿经线方向延伸,按经度方向发生有规律的更替(与经度无 关:经度地带性、经度省性)。

综合自然地理学2.

综合自然地理学2.
Βιβλιοθήκη 七、地带性区域内的非地带性分异
1,地带性区域内的非地带性分异,主要由地貌— —气候分异引起。 2,赤道内的非地带性分异不及中纬度区,但比之 高纬度依然不可忽视。 如非洲和南美洲。 3,中纬度地带性单位内的非地带性分异非常明显, 其中尤以北半球中纬度为甚。
八、小尺度非地带性分异
1,地貌部位——小气候变化引起的分异 2,岩性、地表组成物质和排水条件引起的地域分 异
二、海陆起伏分异
1,海陆起伏曲线:陆——875m,海——3800m。 2,海陆起伏在任一具体地区,都是自然地理环境发生垂直 带性分异的背景。
三、大陆形状与面积分异
1,大陆的形状: 三角形,尖端指向南方。地中海为陆间海。 2,面积愈大的大陆地域分异愈显著和复杂,面积小的大陆 地域分异则可能比较简单。
2,垂直带谱中不出现比基带纬度偏低的带。
A,山地纬度愈低,海拔愈高和相对高度愈大,垂直带性分 异愈显著,垂直带谱也可能愈完善。
B,从沿海向内陆,相同高度和相对高度下,垂直带谱由复 杂变得愈简单。
3,高山冰雪带是衡量垂直带发育完备的标志,其取
决于山顶海拔是否突破地球冰冻圈下限。
冰冻圈——全球冰川积累消融零平衡线即粒雪线形成的
(三)地带性理论的“危机”与发展 1,危机 道库恰耶夫在世和去世后,地带性理论受到责 难。 2,发展 A,牛文元的观点:三阶段 B,作者的看法:
突破单纯考虑热量因素; 从要素到整体自然地理环境; 将地带性规扩展到海洋; 揭示沿海与大陆腹地地带谱的差异; 确认非地带性区域存在地带性地域分异; 分异规律的量化和模型化研究。
2,分异因素与分异规律
导致分异的原因——地域分异因素;制约或支配分异的 规律——地域分异规律。
3,地域分异与整体性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自然区划第2章(已修改)

自然区划第2章(已修改)

R K Lr
草原 半荒漠 荒漠
苔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森林
<0.35
0.35-l.1
1.l-2.5
2.3-3.4
>3.4
辐射干燥指数在地带划分中存在着许多问题
2. 20世纪自然地带学说的发展
1)在地带性分异因素研究中的突破
2)各要素及综合体都有地带性,但并非“环球带状区域” 3)对地带性规律的研究由陆地扩展到海洋 4)揭示了沿海岸与大陆腹地纬度地带谱全然不同的事实 5)确认了非地带性区域内存在地带性地域分异 6)许多学者致力于地带性分异规律的量化和模型化研究
第三节 非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
一、海陆分异
四大洋和七大洲
海洋大于陆地
各纬度海陆面积不同
二、海陆起伏分异
三、大陆形状与面积分异 三角形地震、火山带,岛弧分布区,地中海 面积愈大的大陆地域分异愈显著和复杂
四、陆地干湿度分带性
1.干湿度分带性成因 海陆质能交换距海陆分界线愈远而愈弱
2. 陆地干湿度分带性表现
4)各种水文过程的纬度地带性差异
5)地貌营力的地带性表现 6)景观的地带性表现 相互共轭性 横贯、断续与重复
大陆非地带性分异的表现
1)海陆分异
2)海陆起伏分异 3)大陆形状与面积分异 4)陆地干湿度差异 5)具有构造-地貌成因的地域分异 6)地方气候差异引起的分异 7)地带性区域内的非地带性分异
8)小尺度非地带性分异
四、自然地带学说 1.道库恰耶夫的自然地带学说
1)太阳辐射能是自然带和地带形成的能量基础 2)太阳辐射分布不均是形成自然带的动力学原因
3)带和地带在理想情况下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
4)地带性规律并非惟一的空间地理规律,还存在另 一种规律

综合自然地理第2章地域分异

综合自然地理第2章地域分异

3、纬度地带性因素和非纬度地带性因素的 相互关系
纬度地带性因素和非纬度地带性因素均出自于自 然地理系统之外,前者来自太阳辐射, 然地理系统之外,前者来自太阳辐射,后者来自地 球内能,这两种能量本身不直接联系,互不从属。 球内能,这两种能量本身不直接联系,互不从属。 他们在自然地理环境空间上或时间上是作用都是 不平衡的,其作用的效应呈现出显著的矛盾性。 不平衡的,其作用的效应呈现出显著的矛盾性。二 者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 者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使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地 带性和非地带性特征,使地域分异复杂化。 带性和非地带性特征,使地域分异复杂化。
上发生,因而总是带有较高地域分异规律的烙印, 上发生,因而总是带有较高地域分异规律的烙印, 并受高级分异规律的制约; 并受高级分异规律的制约; • 低级的地域分异特性的逐级综合也将把高级分
异反映出来,从而构成较大尺度地域分异的基础。 异反映出来,从而构成较大尺度地域分异的基础。
第二节 纬度地带性分异和干湿度地带性分异 • 热量分带和构造分区都是基本地域分异规律的典
二、干湿地带性 • 干湿地带性(有的称为经度或经向地带性) 干湿地带性(有的称为经度或经向地带性) 是非地带性规律在大陆的具体表现。 是非地带性规律在大陆的具体表现。 它表现为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大 致沿经线方向延伸, 致沿经线方向延伸,按经度由海向陆发生 有规律的东西向分化。 有规律的东西向分化。
气候: 气候: • 纬度地带性首先反映在大气过程中。热量带影响 纬度地带性首先反映在大气过程中。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降水 量及降水季节不同。 量及降水季节不同。 气温与降水都与纬度相关(其中起主导作用的 气温与降水都与纬度相关( 是气温),因而地球表面就存在自赤道到两极的 是气温),因而地球表面就存在自赤道到两极的 ), 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气候带。 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气候带。气候的纬向 地带性分异往往成为导致其他自然要素纬向地带 性分异的主导因素。 性分异的主导因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指地球表面上的各种自然要素在相互作用中形成具有统一性和整体性的地理环境体系。

地球上的自然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生态系统。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大气圈和水圈的相互影响大气圈和水圈是地球上两个最主要的自然圈层,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非常密切。

大气圈中的温度、湿度和气压等因素影响着水圈水汽的凝结和降水,从而影响了地表的水文循环。

2. 地壳运动和地貌形态的变化地球上的地壳板块在不断运动,地壳运动也带动了地貌形态的变化。

地壳运动还引发了地震和火山等地质灾害,对地理环境造成了影响。

3. 气候与植被的相互作用气候是植被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不同的气候条件对植被的类型和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

植被的分布又会影响气候的形成和变化,形成气候与植被的相互作用关系。

4.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不同的生物在生态系统中起着不同的作用,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完整的生态系统。

生物的相互依存、互利共生,维持着整个地球生态平衡。

二、地域分异地域分异是指地球上不同区域之间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而表现出的各种特征和规律。

地域分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气候分异由于地球自转、公转等因素导致不同地区的气候不同。

赤道地区气候炎热湿润,而极地地区气候寒冷干燥。

气候分异会影响到生物的分布和人类的生活方式。

2. 土壤分异土壤是地球表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地区的土壤类型和质地各有特点。

土壤的养分含量、排水性等特征对植被的生长和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

3. 地貌分异地球上的地貌形态千奇百怪,由于地质构造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地貌特征各具特点。

山地、平原、盆地等地貌类型各具特色,对当地的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4. 经济发展分异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分布和经济条件不同,导致了地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高考地理总复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PPT-优质版

高考地理总复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PPT-优质版

B型.植③被—是④亚—热⑤带植常被绿的硬变叶化林主。第要2是题太,①阳—辐②射—的③影植被响的变化主要是随纬
C度.变高化山,植主要物是的热垂量直的变影化响体;③现—了④非—地⑤带植性被的现变象化主要是水分条件的影
D响.;⑤高处山植物被的种垂类直贫变乏化,结是构山地简垂单直,生地态带系性统的脆表现弱;⑤处深居大陆内部,气
星点点,路旁出现了积雪,远处已经能够看到冰川的边缘,此时飘起了大雪……”据此完成第3~4题。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3)山体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
(2)图中针叶林分布高度不
因 山地的基带与山地所在的纬度所属气候带、自然带相同,根据山地自然带的分布分析,甲山山麓的自然带是针阔混交林带,乙山的基带是 素 地 区 地带性分布 非地带性分布(现 成 因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丙山的基带是热带雨林带,因此三座山脉的纬度按由高纬到低纬排序是甲—乙—丙。 (理想状态) 实状况) ”据此完成第3~4题。
-14-
3.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 (1)山体所在纬度——相同高度的山体,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 杂。 (2)山体海拔——纬度相当的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 (3)山体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 拓展延伸垂直地带性分析时应注意的问题 (1)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很大,一般而言,海拔每升高1 000米, 气温约下降6 ℃,因此,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布类似于由赤道到 两极的自然带分布,但并不完全一致。 (2)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一般而言,从山麓到山顶 降水量呈“少—多—少”的变化,因此,有时基带为草原或荒漠的高山, 随山地海拔升高,降水增多,可能会出现森林带,如天山、阿尔泰山 等。 (3)山地中自然带基本沿等高线分布,同一自然带内水热状-15况- 相似。

《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分异》

《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分异》

【思维提示】从景观类型来看,世界自然带大体可分 为三种类型,即:森林带、草原带和荒漠带。其成因 和分布的差异可列表分析:
自然带 分布 植被
因纬度和热量条件 差异分出的种类
热带雨林带、亚热带 常绿阔(硬)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等 热带草原带 温带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温带荒漠带
湿润和半湿润地区 森林 (年降水量大于 自然带 450mm) 半湿润、半干旱的 草原 内陆地区(年降水 自然带 量250~450mm)
13.图中①②③依次代表 ( ) A A.积雪冰川带、高寒荒漠带、高山草原带 B.高寒荒漠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带、高山草原带 C.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高山草原带 D.高山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寒荒漠带
14.决定该山山麓自然带的主导因素是 (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A C.山脉走向 D.山体坡度
2.梅里雪山位于横断山区,雪线高度4000米左右。 A 该山雪线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抬升,降水丰富 C.距海远,降水比较少 B.纬度低,气温比较高 D.山坡陡,冰雪下移快
3、山地垂直自然带谱中,同一自然带在阴阳坡
分布有何不同?
3、山地垂直自然带谱中,同一自然带在阴阳坡
分布有何不同?
纬度的两地,主要考虑气温;若为位于同纬度的两
地或某山地的两侧,主要考虑降水的因素。
例2(09广东)雪线为山地永久积雪区的下界。下列选项 与雪线高度无关的是:
A.纬度高低 C.植被覆盖程度
B.降水量多少 D.气温高低
例2(09广东)雪线为山地永久积雪区的下界。下列选项 与雪线高度无关的是:
C
A.纬度高低 C.植被覆盖程度
(3)在图上甲、乙、丙、丁四地区中,垂直地带性最

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的大陆地域分异可能比较单调
大陆外形格局
返回
世界地形
世界地震震中分布
返回上页
1.4.2 (全)大陆和大洋的地域分异规律
纬度地带性
大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干湿度地带性
大陆和大洋的
垂直地带性
大洋表层纬向自然带
大洋的地域分异规律 大洋底层自然区域
第二节 纬度地带性和干湿度地带性
2.1 纬度地带性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大陆的东部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亚寒带针叶林带(泰加林带) 极圈地区
苔原气候-苔原带
冰原气候-冰原带
陆地自然带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典型植被 热带雨林 热带季雨林 热带草原 热带荒漠
典型土壤 砖红壤 砖红壤性红壤 燥红土 荒漠土
1.6
11.2
2.2
22.6
4.5
28.9
5.7
39.9
7.8
37.0
7.3
0.8
0.1
海洋 (深度:m)
0-200 200-1000 1000-2000 2000-3000 3000-4000 4000-5000 5000-6000 6000以上
148.9
29.2
各级深度所占面积
×106km2
占地表面积 (%)
塔克拉玛干沙漠 青藏高原
北极熊 热带丛林
A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差异的产生,这些
差异反映出什么样的地理规律B 呢?
D
C
赫特纳(德国人,1859~1941 ):从 远古到现在,地理学的明确的主题 乃是认识地理区域之相互差异。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知识清单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知识清单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知识清单一、什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指的是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在地表沿一定方向分异或分布的规律性现象。

简单来说,就是地球表面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不是随机的,而是遵循一定的规律。

二、地域分异规律的主要类型1、纬度地带分异规律也称为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由于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分布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导致气候、生物、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也大致沿纬线方向延伸,随纬度变化而发生更替。

比如,在低纬度地区,气候炎热潮湿,植被以热带雨林为主;而在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干燥,植被多为苔原和冰原。

2、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又称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在同一纬度带内,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从而引起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植被、土壤等要素也相应地发生变化。

一般来说,沿海地区气候湿润,植被茂盛;内陆地区气候干旱,植被稀疏。

3、垂直地带分异规律随着山地高度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降水在一定高度内增多而后减少,导致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发生垂直更替。

例如,在喜马拉雅山,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可以看到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寒温带针叶林、高山草甸和高山荒漠等景观。

4、地方性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是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它是在地方地形、地方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的影响下,自然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组合沿一定地势剖面发生变化的规律。

比如,在河谷地区,由于谷底和谷坡的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不同,植被和土壤也会有所差异。

三、影响地域分异规律的因素1、太阳辐射太阳辐射能是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的能量基础。

不同纬度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量不同,导致热量差异,从而形成了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2、海陆位置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很大。

沿海地区受海洋影响大,气候湿润;内陆地区受海洋影响小,气候干旱。

这是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形成的主要原因。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精品课件)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精品课件)

经线方向(南北方向)
分布特征
更替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南 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
北方向)
向)
水平方向上(同一海 拔上)
垂直方向上(山麓至 山顶)
图示
典型地区 典型案例
低纬度和高纬度
中纬度地区
低纬度高海拔山地
拓展 林线
林线是指高纬度地区或高山地带,由于气温、水分、风力及土壤等条件而不能生 长乔木的界线。(林线附近一般为针叶林)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01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自然带
2021中图版
自然带的形成
地理 位置
纬度 热量 决 气候 影 海陆 水分 定 类型 响
植被 形 土壤 成
自 然 带
特 点
具有一定宽度 呈带状分布
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活动
比较分析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的关系
1.同一自然带自然 地理环境各组成要 素和整体保持特征 的相对一致性。
地域分异规律
纬度地带性 陆地干湿度地带性
垂直地带性
主导因素 热量(太阳辐射)
水分(海陆位置)
影响因素
重要因素 成因总结
水分
太阳辐射由赤道 向两极递减,即 以热量为基础
热量
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 方向变化,即以水分为 基础
热量(海拔差异) 水分
海拔不断升高,水热 条件发生改变
延伸方向
纬线方向(东西方 向)
雪线高;迎风坡雪线低。
阅读
地方性(非地带性)
实际上,在自然地理环境地带性分异规律基础上, 自然界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盛行风、洋流等因 素的影响,会出现一些比较复杂的分布现象。
【材 料】
地方性是由于局地地势起伏、小气候差异、岩性和土质差异、地表水和地下水 的聚积和排水条件的不同等引起的小范围、小尺度的分异规律。在野外考察时,直 接观察到的往往是地方性差异现象。即使在一个很小的区域内,地貌部位的变化也 会引起水热不同组合及重新分配,进而形成不同的气候和植物群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带性规律是指在地带性因素作用下发生变化 和分布的规律;非地带性规律是指在非地带性 因素制约下发生变化和分布的规律。
1.4 地域分异的尺度
以分异现象涉及的范围为依据,分为:
1.4.1 全球性分异 1.4.2 (全)大陆、 (全)海洋分异 大尺度分异 1.4.3 区域性尺度分异
中尺度分异 小尺度分异 大尺度分异是中小尺度分异的背景,通过小尺度区 域分异的比较和概括,可以反映大尺度分异规律。
19世纪末,道库恰耶夫以土壤发生 学观点进土壤分类,并由此创立自 然地带学说,同时指出它对地表各 种自然现象的普遍意义。
划分出苔原地带、森林地带、森林 草原地带、草原地带、干草原地带、 荒漠地带、潮湿森林地带,对地域 分异规律研究做出新的贡献。
地域分异(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1.2 地域分异的概念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 成分及整个自然综合体,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 化(异),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
地域分异因素:导致地域分异的原因和因子。 地域分异规律:制约或支配地域分异的规律。
1.3 两类地域分异因素
地带性因素:太阳能沿纬度方向(南北)分布不 均及与此相应的许多自然现象沿纬度方向有规律 的分布,这种地域分异因素,称为纬度地带性因 素,简称为地带性因素。
洪堡1859年5月6日在柏林逝世。洪堡是近代自然地理学 的奠基者,近代气候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植物地 理学和生态学的创始人之一,他把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 了科学事业,留下了大量的著作。洪堡的主要著作有《 宇宙》5卷,《中部非洲》3卷和《新大陆热带地区 旅行 记》30卷等。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德国科学院 在1860年建立了洪堡基金会。
1.6
11.2
2.2
22.6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5
28.9
5.7
39.9
7.8
37.0
7.3
0.8
0.1
海洋 (深度:m)
0-200 200-1000 1000-2000 2000-3000 3000-4000 4000-5000 5000-6000 6000以上
148.9
29.2
各级深度所占面积
×106km2
占地表面积 (%)
古希腊的埃拉托色尼(Eratosthenes,公元前 275-前193)根据当时对地球表面温度的纬度 差异的认识,将地球划分为5个气候带,是最 早对气候分异规律的认识。
中国2000多年以前的《尚书·禹贡》据名山大川的自然分 界,将当时的国土划分为九州。这是中国最早对地貌分 异规律的认识。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水道1000多条,一一穷源 究委,详细记述了流经地区的山陵、原隰、城邑、关津 的地理情况。
Humboldt,Alexander (1769~1859)
德国探险家和科学家。早年赴南美考察五年,出版了30 卷本的《1799~1804新大陆亚热带区域旅行记》。洪堡 最先确定了等温线与等压线的概念。绘制了全球等温线 图。他也是研究动植物群落与地球环境关系的先驱。在 对火山的考察中,认识到了岩石水成论的局限。洪堡在 各个领域的贡献使他成为近代地质学、气候学、地磁学、 生态学的创始人之一。
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海陆变迁、地壳的变动、河流 沉积作用、侵蚀作用、物候、山地气温的垂直变化。
明末的《徐霞客游记》,地理考察、比较的方法,对河 流的侵蚀作用、岩石特征、腾冲火山现象、西南的岩溶 现象、山地植被垂直变化的观察。
19世纪德国洪堡经过实地考察,研究了气候与 植被的相互关系,提出了植被的地域分异规律。
1.4.1 全球性地域分异规律
全球性地域分异有四种表现形式: 海陆分异 热力分带性(地带性分异) 海陆起伏分异 大陆外形格局
海陆分异
海洋和大陆的对比(四大洋和七大洲),如何造 成的?
大陆基本成对分布 海洋面积比大陆大 海陆分布在各纬度上分布不均匀,陆地集中分布
于北半球
热力分带性
非地带性因素:海陆分布、大地构造和地貌差异 等导致不沿纬线方向(东西)的地域分异,其所 形成的大地构造、地貌分区和干湿度分区不沿纬 线方向延伸,相对于地带性而言,称为非纬度地 带性因素,简称非地带性因素。
因素和规律的区别
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是指①太阳辐射的 纬度分布;②地球内能所形成的海陆分布对比 关系、地势起伏、岩浆作用和构造运动。
五带划分
海陆起伏分异
海陆起伏曲线 地壳形态 两级最大的地貌形态:大洋盆地和大陆
8844.43
不同高度和深度所占面积比
陆地 (高度:m)
3000以上 3000-2000 2000-1000 1000-500 500-200
200-0 0以下
各级高度所占面积
×106km2
占地表面积 (%)
8.5
塔克拉玛干沙漠 青藏高原
北极熊 热带丛林
A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差异的产生,这些
差异反映出什么样的地理规律B 呢?
D
C
赫特纳(德国人,1859~1941 ):从 远古到现在,地理学的明确的主题 乃是认识地理区域之相互差异。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第一节 地域分异:认识过程、概念、因 素与尺度
27.5
5.4
15.3
3.0
14.8
2.9
23.7
4.7
72.0
14.1
121.8
23.9
81.7
16.0
4.3
0.8
361.1
70.8
大陆的外形格局与面积分异
大陆外形呈三角形,尖端指向南方 环太平洋为地震火山带;西太平洋为岛弧分布区 海沟主要分布于大陆的边缘 南北大陆之间为“地中海”带 面积愈大的大陆地域分异愈显著和复杂,面积小
第二节 纬度地带性和干湿度地带性 第三节 垂直带性分异、三维地带性、高
原地带性 第四节 地域分异的相互关系
第一节 地域分异:概念、因素与尺度
1.1 认识过程 1.2 概念 1.3 两类地域分异因素 1.4 地域分异的尺度
1.1 认识过程
地域分异规律是在人们认识自然的过程中逐步 获得并加深认识的。
地球获得太阳能的数量主要取决于日地距离、 中天时太阳光线对该区的入射角以及太阳光线 经过大气圈时所发生的变化。
太阳能的纬度分布不均决定着气温、气压、湿 度、降水和风向等气象要素在地表呈带状分布。
热力分带横贯海陆的大气圈,是全球性的。
热力分带性形成的基本原因是? 日地距离和黄赤交角是热量不均匀的背景或前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