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和叙事心理学

合集下载

七大心理学流派简介

七大心理学流派简介

七大心理学流派简介1、构造主义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研究方法:内省法观点: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

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元素,认为其他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

评价:构造心理学的诞生使心理学摆脱了思辨的羁绊走上了实验研究的道路,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但这个学派所从事的纯内省分析,严重脱离实际。

2、机能主义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安吉尔等主要观点:主张心理学的研究目的是意识的作用于功能,强调意识是一个连续的不断变化的整体,即“意识流”,反对把心理学只看作一门纯科学,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评价:机能主义是在反对构造主义心理学的过程中产生的,其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推动了美国心理学面向实际的发展。

3、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班杜拉研究方法:实验法主要观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可以观察的行为,遵循S-R的公式,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应是寻找预测和控制行为的途径。

行为是在环境因素影响下学习的结果。

评价:行为主义学派的主张过于极端,否定意识研究的重要性,限制了心理学的健康发展,但他们对于研究客观性的强调,有利于心理学沿着客观科学的道路走下去。

4、格式塔代表人物: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研究方法:实验法主要观点:该学派主张心理学的整体性,著名观点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心理学是一个整体,一种组织完型。

评价: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是主观唯心论,但他们强调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且他们对于知觉、学习及思维等的研究成果至今还具有积极的意义,促进了认知心理学的兴起。

5、精神分析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等研究方法:自由联想、个案法等主要观点:理论来源于临床经验,强调心理学研究无意识现象,无意识会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行为中。

评价: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动机的研究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但是他们过分强调无意识的作用,早期的理论具有泛性论的特点,这些都是错误的。

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精神分析学派修正了弗洛伊德原有的理论,更强调其他因素对精神疾病和人格发展的影响。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关于心理学研究对象问题,自心理学独立以来,一直在探索,一直在争论,形成了不同的学派,以下介绍主要的几个学派。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构造主义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是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E.B.Titchener,1867—1927),是自心理学独立后的第一个心理学派。

该学派于1899年产生于德国,后在美国得到发展,20世纪30年代以后渐趋衰落。

构造主义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即心理经验的构成元素及结合的方式与规律,并主张心理学应该用实验内省法研究意识经验的内容或构造,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及它们如何结合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

他们强调心理学是一门纯科学,其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人的一般心理规律,但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

该学派是用实验法独立研究心理学问题的学派,促进了西方心理学派的兴起和美国心理学的发展。

它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现代心理学组成部分。

但由于它确定的研究对象过于狭窄并陷入元素主义与内省主义境地,因而遭到许多心理学家的反对。

(二)行为主义学派行为主义学派(又称早期行为主义学派)于1913年产生于美国,其创始人是华生(J.B.Watson,1878—1958)。

这一学派不同意心理学探讨意识,认为心理学是行为的科学,心理学的目的应是寻求预测与控制行为的途径。

他们认为心理学应当研究“客观观察所能获得的并对所有的人都清楚的东西”,也就是人的行为,并提出“刺激—反应”(S—R)的行为公式。

行为主义主张客观的研究方向,有助于摆脱主观思辨的性质,更多从实验研究中得出结论。

但他们无视行为产生的内部过程,反对研究意识,引起不少人的非难与反对。

新行为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托尔曼(E.C.Tolman)、赫尔(C.L.Hull)、斯金纳(B.F.Skinner)。

新行为主义认为,有机体不是单纯地对刺激作出反应,它的行为总是趋向或避开一个目标。

在动物和人的目的行为之间,必须有一个“中介”因素,这就是个体的认知。

建构主义心理学

建构主义心理学

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

建构主义理论一个重要概念是图式,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

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

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认知发展受三个过程的影响:即同化、顺化和平衡。

理论概述1、图式、同化、顺应、平衡2、建构主义的发展历史学习理论1、关于学习的含义2、关于学习的方法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3.建构主义的学生观4.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5.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6.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随机进入教学(RandomAccessInstruction)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原则(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2)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3)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关键作用(4)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5)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6)强调学习过程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理论概述1、图式、同化、顺应、平衡2、建构主义的发展历史学习理论1、关于学习的含义2、关于学习的方法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3.建构主义的学生观4.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5.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6.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展开编辑本段理论概述1、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同化(assimilation)是指学习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过程。

也就是说个体在感受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由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

顺应(accommodation)是指学习者调节自己的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

当学习者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

教育叙事的理论探究

教育叙事的理论探究

总之,教师个人实践理论强调了教师个人经验和悟性在教学中的重要性。通过 不断反思、总结和分享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教师可以逐步完善自己的教学方 法和理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这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于培养教师 的专业素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评价:除了学业成就之外,学生在教育叙事探究中的情感收 益也是不容忽视的。教师需要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变化,通过观察、问卷调 查、自评等方式,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收益情况。这有助于教师及时 调整教学策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评价体系完善:为了更好地推动教育叙事探究的实施,需要建立完善的评 价体系。这包括对学生学业成就和情感收益的评价,也包括对教师教学过程的 评价。通过构建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教育叙事探究的实际效 果,为未来的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
一、教育叙事探究的内涵与基本 范畴
教育叙事探究是通过讲述和分析教育故事的方式,理解和解决教育问题,探究 教育的本质和价值。这些故事可以来自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等参与教育的 各个方面。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教育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从 而更好地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二、教育叙事探究的实施策略
首先,老师在课前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并收集与课文相关的人物和事件信息。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讲述与课文有关的故事。这些故 事可以是关于课文中的人物、情节或背景的亲身经历,也可以是学生对课文内 容的想象和创造。在小组讨论后,学生们纷纷讲述了自己的故事,课堂氛围变 得活跃起来。
接下来,老师挑选几个学生代表,分享他们讲述的故事。这些故事有的课文中 的细节,有的则对课文进行了延伸和拓展。在故事的分享过程中,学生们展现 出了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对语言的运用能力。此外,学生们还学会了倾听 和尊重他人的观点,形成了良好的课堂互动。

心理学十大流派

心理学十大流派

心理学十大流派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它多年来涌现了许多不同的流派和理论。

这篇文章将介绍心理学领域的十大流派,包括结构主义、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社会学习理论、生物心理学、进化心理学、人类发展心理学和系统论。

1. 结构主义结构主义是早期心理学的一种流派,以其关注分析心理过程的结构和组成部分而闻名。

代表人物包括威廉·詹姆斯和爱德华·塔奇纳。

结构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可以通过将其拆分为更小的组成部分来理解。

然而,随着行为主义的兴起,结构主义逐渐式微。

2. 行为主义行为主义是一种心理学流派,强调观察和测量可观察行为,而忽视内心思想和情绪。

行为主义的先驱是约翰·沃森和伯福斯·斯金纳。

行为主义者相信,行为是通过外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所确定的。

他们使用实验和条件反射来研究行为模式和学习过程。

3. 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关注人类思维和信息处理的过程,强调我们如何获取、处理和保存信息。

代表人物包括乔治·米勒和乔姆斯基。

认知心理学研究记忆、学习、语言、注意力和问题解决等认知过程。

它通过实验和模型构建来研究人类思维和心理活动。

4. 人本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类的主观体验和个体的自我实现。

卡尔·罗杰斯和亚伯拉罕·马斯洛是该流派的代表人物。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受到自由意志、自我概念和情感需求的驱动。

它注重个体的成长和达到个人潜力的过程。

5. 精神分析学精神分析学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是心理学领域最早的一种探索潜意识和个人心理动力的流派。

精神分析学主张人的行为和人格特征受到心理冲突和潜意识欲望的影响。

精神分析学使用自由联想和解析技术来揭示潜意识,并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

6.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将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结合起来,强调观察、模仿和情境的重要性。

阿尔伯特·班达和朱利安·罗特尔是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教育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教育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强调我们学生都有原有的基本知识体系,就是听课有原有的知识,强调老师在学生原有的知识上生长成出新的知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是一个特定的学习理论,而是许多理论观点的统称。

它是对学习的认知理论的一大发展。

它的出现被人们誉为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

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斯腾伯格、卡茨、维果斯基等。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不同取向建构主义本身并不是一种学习理论流派,而是一种理论思潮,并且目前正处在发展过程中,尚未达成一致意见,存在着不同的取向。

在目前的各种建构主义思潮中,对教育实践具有一定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四种理论。

1.激进建构主义这是在皮亚杰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以冯•格拉塞斯费尔德和斯泰费为代表。

激进建构主义有两条基本原则:(1)知识不是通过感觉被个体被动地接受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地建构起来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2)认识的机能是适应自己的经验世界,帮助组织自己的经验世界,而不是去发现本体论意义上的现实。

2.社会建构主义以维果茨基的理论为基础的建构主义,以鲍尔斯费尔德和科布为代表。

(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对每个认识世界的个体来说是共通的。

(2)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的社会性的过程。

(3)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交往和游戏等活动中,形成了大量的个体经验,这可以叫做“自下而上58的知识”。

(4)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则形成的公共文化知识称为“自上而下的知识”。

3.社会文化取向社会文化取向也受到了维果茨基的影响。

(1)心理活动是与一定的文化、历史和风俗习惯背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知识与学习都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的,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知识的来源。

(2)个体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解决所出现的各种问题,最终达到活动的目标。

(3)这种观点提倡师徒式教学,就像工厂中师傅带徒弟那样去教学。

4.信息加工建构主义信息加工建构主义比信息加工理论前进了一步。

叙事心理学视角

叙事心理学视角

叙事心理学视角里的舒适心理学是什么叙事心理学指的是心理学中的这样一种观点或立场,他关心的是人类行为的故事性。

(沙宾,1986)。

具体一点说,叙事心理学关注的焦点是人类行为是如何通过故事而组织起来并且赋予意义的。

当用叙事方式取代传统心理学的实证主义范式,人们的生活故事应该成为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叙事心理学认为,人们正是通过话语来建构自我,任何一种体验中,有通过语言的建构才变得有意义,人格在叙述中建构的。

最简单一点说,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人生叙事。

叙事提供了一个框架,可以使人理解过去,也可以用来构想未来,它是人类存在获得意义的一个主要框架。

叙事心理学的出现可以看作是后现代主义对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反思而引出的另种思考。

叙事建构论——自我、身份及主体建构的叙事研究

叙事建构论——自我、身份及主体建构的叙事研究

叙事建构论——自我、身份及主体建构的叙事探究引言自古以来,人们通过叙事的方式来记录、沟通和理解自己与世界之间的干系。

而叙事建构论便是对于叙事的探究,尤其是关注叙事如何构建个体的自我认同、身份识别以及主体建构等方面。

本文将探讨叙事建构论在理解人们自我认知和身份建构中的作用,并分析其对于主体建构的影响。

Ⅰ. 叙事与自我认知在人类社会中,叙事既是一种方式,也是一种认知的工具。

通过叙事,个体能够构建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观念,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干系。

在叙事建构论中,自我认知被视为对自身过去、此刻和将来的一种认知方式,而叙事则是这种认知方式的详尽表述。

叙事可以填补我们关于自己的知觉和记忆之间的空白,并给我们提供整体的自我认同。

通过叙事,我们能够将自己置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中,把自己的阅历转化为一个个故事,从而为自己建立起虚拟的生活世界。

这样一种对自我的认知和建构,不仅形成了个体的认同感,还为我们塑造了一种自我意识。

Ⅱ. 身份建构与叙事叙事建构论强调了叙事在身份建构中的作用。

个体通过复杂的情节、角色干系和心理描写来展示自己的角色定位、身份认同、社会干系等。

这种叙事过程不仅有助于建立个体的身份认同,还可以提供社会化背景和道德标准,以便人们更好地认同和理解这个世界。

身份建构是一个再三沉淀和重构的过程,而叙事则成为了个体进行身份表达和再沉思的媒介。

通过叙事,我们能够将自己的阅历和情感转化为语言,构建出一个个凝固了个体认知和情感的“我”。

通过反思并重构过去的叙事,我们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适应当前的身份需求。

Ⅲ. 主体建构与叙事在叙事建构论中,主体建构的观点指的是将个体从被动的主体转化为能动的主体,并通过叙事来表达和实践自己的意愿和目标。

在个体的主体建构过程中,叙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叙事,人们能够反思自己的行动,理解自己与他人的互动干系,从而为自己的目标和欲望提供动力。

叙事能够为个体提供一个理解、辩护和改变自己的框架,借此实现个体对于世界的主观塑造。

什么是叙事心理学(二)

什么是叙事心理学(二)

什么是叙事心理学(二)引言概述:在本文中,我们将继续探讨叙事心理学的概念与应用。

叙事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如何通过叙事方式来构建和理解自身经验的学科。

通过深入探讨叙事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人类的心理活动以及叙述对个体认知和情感的影响。

正文:一、叙事心理学的理论基础1. 叙事的定义与特征2. 叙事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3. 叙事的功能与作用4. 叙事理论的流派与观点5. 叙事心理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二、叙事心理学的实践应用1. 个体叙事与自我认同2. 叙事心理学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3. 个体叙事与情绪调节4. 叙事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5. 叙事心理学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三、叙事心理学与个体认知1. 叙事与记忆的关系2. 叙事与个体思维能力的培养3. 叙事对个体决策与问题解决的影响4. 叙事与个体信息处理的方式5. 叙事心理学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四、叙事心理学与情感体验1. 叙事对情感体验的塑造2. 叙事对情绪调节与自我理解的作用3. 叙事与情感回顾的关系4. 叙事对个体情感表达的影响5. 叙事心理学在情感管理中的应用五、叙事心理学的未来发展与挑战1. 叙事心理学的前景与发展方向2. 技术创新对叙事心理学的影响3. 跨学科研究在叙事心理学中的作用4. 叙事心理学研究的伦理问题与挑战5. 叙事心理学的跨文化研究与比较研究的重要性总结:通过了解叙事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叙事在个体认知和情感体验中的重要性。

叙事心理学的研究不仅对个体发展和心理治疗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教育和组织管理等领域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然而,叙事心理学的未来仍面临着技术创新、伦理问题和文化差异的挑战。

通过进一步研究和跨学科合作,我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叙事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五分钟了解心理学七大流派

五分钟了解心理学七大流派

五分钟了解心理学七大流派心理学是一门具有长远历史但又很年轻的科学。

因为,早在古希腊时就已经有了心理学的萌芽,但心理学被确立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还只是一百多年的事情。

由于心理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心理学在独立后的一百多年中,出现了各种心理学流派。

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及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于1879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各种最基本的心理现象,使心理学开始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它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的始祖。

冯特考虑到化学把物质分解成各种元素,那么心理学应该也可以同样地通过实验方法分解出心理的基本元素。

根据这一思路,冯特用实验的方法来分析人的心理结构,冯特的心理学因此被称为'构造主义心理学'(Structuralism)。

构造主义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意识的结构,认为意识的内容可以分解为基本的要素,把心理分解成这样的一些基本元素后,再逐一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就可以达到理解心理实质的目的。

这一学派强调内省方法,认为了解人们的直接经验,要靠被试者自己对经验的观察和描述,也就是内省。

到20世纪20年代,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影响逐渐衰落。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Functionalism)的创始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其代表人物还有杜威(John Deway,1859~1962)等人。

机能主义心理学与构造主义心理学都主张研究意识,但构造主义心理学主张研究意识的结构,机能主义心理学强调研究意识的功能。

因此,詹姆斯的心理学思想被称为机能主义心理学。

詹姆斯认为意识是像水流一样的,他称之为'意识流'。

詹姆斯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工作不应局限在实验室内,还要考虑人是如何调整行为以适应环境不断提出的要求的。

为此,后来他的一些追随者们走向了心理测量、儿童发展、教育实践的有效性等各种应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

结构主义与叙事学

结构主义与叙事学

结构主义与叙事学简介一什么是结构主义?什么是叙事学?20世纪是一个思想的世纪。

在这个世纪里,人类的思想,在哲学、政治、经济、艺术、文化等各个领域里都发生了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变革。

像走马灯一样频繁变幻的各种文艺理论和思潮也如繁星般璀璨了20世纪的文学天空。

这些此起彼伏、不断翻新的文学批评流派有: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精神分析学、存在主义、现象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接受美学、女权主义……结构主义和叙事学,是文学理论的星空中颇受关注、十分耀眼的明星。

结构主义,说到底是一种方法论。

正如结构主义大师列维-斯特劳斯所说:“结构主义不是一种哲学理论,而是一种方法。

它对社会事实进行试验,把它们转移到实验室。

在这里,它首先注意的是关系,试图以模型的形式把它们表现出来。

”叙事学,则是运用了结构主义的方法,对叙事作品、叙述、叙事结构以及叙事性的理论进行研究的科学。

下面,我们将对结构主义和叙事学的理论进行一个简明扼要的疏理和阐释。

一、结构主义1、结构主义有什么了不起?对于一般读者而言,结构主义似乎是离我们很远的东东。

即使是一些专业的文学工作者,如果不太接触西方理论,也很可能会不以为然地说:“结构主义是什么东西?有什么了不起?”事实上,结构主义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早已渗透进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思想方法上的一场广义的革命。

结构主义诞生之后,它像一把利剑一样改变着人们看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并无孔不入地渗透到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各个角落:作为文化思潮,它涉及社会科学的各个部门,如语言学、人类学、心理学等;作为文艺思潮,结构主义几乎影响到文学艺术的所有领域,从理论到创作,从小说、戏剧、诗歌到电影。

这一思潮还产生了相当广泛的国际影响,从60年代中期开始,它以法国为中心,迅速扩展到英、美、西德、意大利、丹麦,并对苏联、东德、波兰、捷克等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产生了影响。

它是战后继英美新批评派和法国现象学派而成为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界的第三大思潮。

什么是叙事心理治疗

什么是叙事心理治疗

什么是叙事心理治疗叙事心理治疗是一种心理疗法,其核心理论为人们在自己思维和行为中,通过叙述个人经历和故事来理解和解释自己的内心体验和感受。

叙事心理治疗帮助个体探索和重新构建故事,以更加积极的方式来理解和应对自己的生活经历。

叙事心理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帮助个体理解和接受自己的故事,并赋予其积极的意义。

通过叙述个人故事,个体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并从负面的叙述中解放出来。

叙事心理治疗的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故事采集:治疗师会鼓励个体叙述自己的故事,包括他们的生活经历、困难和成就等。

这些故事展示了个体如何理解自己的经历以及他们所面临的挑战。

2.故事解释:治疗师会与个体共同探索和解释这些故事中的主题和意义,以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心体验。

通过对故事中重要元素的分析,个体可以发现一些潜在的模式和信念,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为和情绪。

3.故事再建:在理解个体的故事后,治疗师会与个体一起探索新的叙事方式,以创造积极的自我形象。

个体被鼓励重新构建自己的故事,强调个体的积极特质和潜力,并将困难和挑战视为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4.故事共享:通过与治疗师共享个人故事,个体可以获得情感支持和理解。

治疗师会倾听和接纳个体的故事,并提供鼓励和肯定,以帮助个体从自己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和希望。

叙事心理治疗的理论基础源于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心理学。

建构主义认为个体通过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建构了自己的意义和现实。

社会建构主义则强调社会和文化环境对个体认知和行为的重要影响。

叙事心理治疗将这些理论应用到心理疗法中,认为通过对个人故事的重塑和重新解释,个体可以改变自己对困难和挑战的理解,从而实现心理成长和发展。

叙事心理治疗适用于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创伤,包括焦虑、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等。

通过重新构建个人故事,个体可以改变对过去事件的理解,减轻负面情绪,并为未来的积极变化打下基础。

叙事心理治疗通常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个体的参与和投入。

治疗师会提供安全和支持的环境,以帮助个体通过叙述和重新构建自己的故事来实现心理健康和成长。

有关《叙事心理学》的介绍(转载)可编辑全文

有关《叙事心理学》的介绍(转载)可编辑全文

有关《叙事心理学》的介绍(转载)说起来,叙事心理学既属较新的理论(隶属于后现代心理思潮之一),又是久已有之。

说它新,是因为系统的叙事心理学,该诞生于1986年,在萨宾(Theodore R. Sarbin)所主编的论文集《叙事心理学:人类行为的故事性》中第一次提出。

说它久已有之,是因自弗洛伊德时代起(甚至更早)就不断有心理学家尝试运用叙事的研究方法或者治疗手段:弗洛伊德,阿德勒,詹姆斯,罗杰斯……只不过他们都并未创建一个系统完整的理论。

(一)萨宾的叙事理论萨宾在最初提出叙事心理学时,目的实是想以一种新的研究范式来替代传统已有的实证主义范式(这也正是将叙事隶属于后现代思潮的依据所在)。

萨宾吸收了哲学家斯蒂芬·佩栢(Stephen Pepper)“根比喻”的概念。

人们在接触新事物时,习惯将其与已有知识里的现成形象,或者“部分相似”的事物联系起来理解。

这个“部分相似”,就是所谓的根比喻(感觉书里的这种解释有些不清不楚)。

而根据“根比喻”内容的不同,可将所有现有的世界观划分为四类:形式论(Formism)、机械论(Mechanism)、机体论(Organicism)、语境论(Contextualism)。

以行为主义为首的实证范式即属于机械论的世界观,其根比喻为机器;而叙事范式则是语境论的,其根比喻为历史事件。

语境论主张,对任何一种现象的理解都离不开事件发生当时的历史背景,力求设身处地、历史性地理解语言、心理、行为等各种社会现象。

这本身就含有建构的因素,并且由此可以看出,叙事心理学与语言和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

萨宾还将叙事与“角色采择”联系起来。

在他看来,叙事就是一种角色采择的行为表现,是以他人的身份来审视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与其相类似的还有“想象”。

如果说想象是一种“无声的角色采择”,那么叙事则是“有声的角色采择”。

除了萨宾的理论外,较有影响的叙事理论还有汤姆金斯的剧本理论;麦克亚当斯的同一性人生故事模型理论;赫曼斯的对话自我理论;胡克的人格六焦点模型;格里格的音乐人生理论等等。

叙事疗法

叙事疗法

叙事疗法【理论背景】(1)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把社会建构主义作为认识论的基,以社会建构的观点来解释知识、真理、意义和事件;(2)人的认识是建立在以往的经验、先前的理论基础之上,认为人总是在建构被观察的事物;(3)建构并非个体内在水平的建构,而是社会互动相互协商和共同意识所决定的。

【代表人物】澳大利亚,麦克.怀特夫妇,新西兰的大卫.艾普斯顿在20世纪80年代在家庭治疗的基础上,提出了叙事心理治疗的理论。

叙事心理治疗就是指咨询者通过倾听他人的故事,运用适当的方法,使问题外化,帮助当事人找出遗漏的片断,从而引导来访者重构积极故事,以唤起当事人发生改变的内在力量的过程。

”【核心思想】叙说是人类的天性,人都活在生活中,人也都有说其故事;故事是有生命的东西,每个人用其故事来展现其人生;自己是故事的作者.生命中发生的事很多,但我选取其中的情节来成为我的故事人会过滤生活事件中何者会进入我的主要故事;总有特定的事特别突显,不断的储存记忆,成为围绕着某个主轴、曲调的我的主要故事; 不符合这个主轴,曲调的,不被注意的事件,称为替代故事;治疗师应相信生命中有其它部分,虽未被描述,但仍在许多可能性,治疗师的职责即在求与当事人共同寻求新的事件,创造新的故事叙说,并赋予新的生命意义一个替代故事可以纳入当事人的生命故事曲调之一时,即使有问题的故事(主要故事)依然继续存在,但当事人可以有更新的不同可能。

【叙事心理治疗的主要方法】1.故事叙说——重新编排和诠释故事叙述心理治疗主要是让当事人先讲出自己的生命故事,以此为主轴,再透过治疗者的重写,丰富故事内容。

心理学家认为,说故事可以改变自己。

因为,我们可以在重新叙述自己的故事甚至只是重新叙述一个不是自己的故事中,发现新的角度,产生新的态度,从而产生新的重建力量。

叙事心理治疗的故事所引发的不是封闭的结论,而是开放的感想。

有时在故事中还需要加入“重要他人”的角色,从中寻找新的意义与方向,让当事人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生命过程。

建构主义心理学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心理学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心理学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心理咨询作为一种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受到重视。

心理学中的建构主义派别给了心理咨询一个新的视角和方法,使其更加灵活和个性化。

本文将探讨建构主义心理学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以及其对个体的帮助与影响。

建构主义心理学的核心理念是“人们通过对经验的解释和解读来构建自己的认知和理解”。

在心理咨询中,建构主义心理学采用了一种以“对话”为基础的方法,通过引导和倾听,帮助个体探索并重建自己的心理经验。

这一方法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和个人意义的重要性,与传统心理咨询中的专家导向相比,建构主义心理学更注重个体的参与和主动性。

在心理咨询中,建构主义心理学提供了一种开放和平等的环境。

咨询师不再是权威的专家,而是与个体平等对话的伙伴。

这种平等的关系使个体更加放松和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体验和情感。

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个体通过言语交流和对话,才能将内在的经验和意义转化为分享和共同理解的对象。

因此,在心理咨询中,建构主义心理学强调咨询师的倾听和理解能力的重要性。

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个体通过与他人的对话和交流,不断构建和调整自己的心理经验和意义。

在心理咨询中,借助建构主义的理念,咨询师可以引导个体重新审视和解释自己的经验,探索不同的心理视角和可能性。

通过这种重新构建的过程,个体可以找到新的解决方案或改变现有问题的看法。

这种探索和提问的方法使得个体在咨询过程中逐渐对自己的问题和困惑有了新的认知和理解。

在心理咨询中,建构主义心理学还强调个体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对心理经验和意义的影响。

每个人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成长和生活,这些环境塑造了个体的认知和价值观。

因此,在心理咨询中,建构主义心理学鼓励个体关注自己身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并探索其中的心理影响。

这样的关注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自己的问题和困惑,并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

总之,建构主义心理学为心理咨询提供了一种开放和个性化的方法。

通过与个体的对话和引导,建构主义心理学帮助个体探索和重新构建自己的心理经验和意义,从而实现问题的解决和心理的成长。

叙事心理治疗理论对积极的师生关系建构的意义

叙事心理治疗理论对积极的师生关系建构的意义

叙事心理治疗理论对积极的师生关系建构的意义一、叙事心理治疗理论的基本理念叙事心理治疗是一种关注个体生命中故事、经历和意义的心理治疗方法。

该理论认为,个体通过叙述和重构自己的故事,能够减轻心理困扰、改善心理健康状态,并找到积极的生活方向。

叙事心理治疗理论关注个体的身份认同、情感体验和自我探索,强调了个体的主观体验和心理世界,提倡尊重和关怀。

在这一理论框架下,师生关系的建构可以得到更深入的思考和丰富的展开。

二、叙事心理治疗理论对积极师生关系的意义1. 强调积极的叙事叙事心理治疗理论强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对个体的身份认同和人际关系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师生关系中,教育者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故事和经历,帮助他们重新理解和塑造自己的叙事,从而树立积极的自我认同和情感体验。

教育者可以通过倾听、理解和共情,促进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叙事,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成长潜力。

2. 培养积极的情感体验叙事心理治疗理论注重情感体验的表达和处理,在师生关系中,教育者可以引导学生表达真实的情感,倾听和支持他们的情感体验。

通过敏感的反馈和有效的倾听,教育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处理负面情感,增强积极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能力,建立更健康、积极的情感态度。

这有助于促进师生之间情感沟通和情感连接,增进双方的亲和力和信任感。

3. 提升自我意义和社会认同叙事心理治疗理论强调个体的自我意义和社会认同的重要性,教育者可以通过帮助学生重塑积极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促进其更好地适应学校和社会环境。

通过与学生分享故事、经验和心得,教育者可以建立更加亲密和深入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自我探索和自我实现的欲望,引导他们探求更全面和有意义的人生。

4. 培养积极的应对能力叙事心理治疗理论注重在情感困扰和心理困境中培养积极的心理韧性和应对能力。

在师生关系中,教育者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讲述自己的生活故事和应对经验,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理应对策略,克服挑战和困难,培养积极的心态和情感调节能力。

构造心理学特点

构造心理学特点

构造心理学特点构造心理学是一种探究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心理学分支,其核心在于研究人类如何通过感知、思考和记忆等过程来构建对世界的认知。

本文将从构造心理学的定义、发展历程、主要理论和实验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更全面地了解这一心理学分支的特点。

一、构造心理学的定义构造心理学是一种探究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心理学分支,其核心在于研究人类如何通过感知、思考和记忆等过程来构建对世界的认知。

它关注个体如何从各种信息中提取出有意义的元素,并将它们组合成可用于认知任务的概念和模型。

同时,它也关注个体如何根据先前经验和现有信息来生成新的认知结构。

二、构造心理学的发展历程1.早期阶段:启蒙时期早在启蒙时期,就有哲学家开始探讨关于人类认知过程中“先天”与“后天”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问题。

例如,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John Locke)在其《人类理解论》(An Essay ConcerningHuman Understanding)中,提出了人类思维是通过感官经验来获取知识的观点。

2.中期阶段:行为主义心理学在20世纪初期,行为主义心理学成为了心理学界的主流。

行为主义者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由环境刺激所决定的。

因此,他们强调通过对行为进行观察和实验来研究人类认知过程。

然而,这种方法忽略了个体内部的思维和情感等因素。

3.现代阶段:构造心理学20世纪50年代末期和60年代初期,一些心理学家开始反思行为主义对认知过程研究的局限性,并提出了构造主义心理学(Constructivist Psychology)这一新兴领域。

构造主义者认为,人类思维是一种活跃的、自我组织的过程,不仅受到外部环境刺激的影响,也受到内部因素如个体先前经验、动机、情感等因素的影响。

三、构造心理学的主要理论1.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建构主义是构造心理学最核心的理论之一。

它认为人类认知不是被动接收外部信息的过程,而是一种主动建构认知结构的过程。

叙事心理治疗理念之——叙事空间

叙事心理治疗理念之——叙事空间

叙事心理治疗理念之——叙事空间叙事空间首先是一种心理空间。

学者乔治.凯利(Ggorge kelly,1905~1976)在1955年的论文中提出了心理空间的“个人建构”理论。

他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具有连续的二分性,“个人建构”在“混沌”的人的生活体验中创造了某种有秩序的空间,并提出了心理空间的不真实性和建构特征。

那么什么是个人建构呢?首先,在我们看来建构(construct)这个词和通常所说的概念(concept)意思相近,但建构的概念包含了十九世纪的心理学家们所说的知觉(percept),含义更加具体。

凯利认为,心理空间并不是一个预先存在的世界——里面存放着经验元素的器皿。

他认为是我们通过一个建构的过程创造出这么一个世界,我们把解释经验的过程中出现的元素放在这个空间里,我们不断的再个人的心理空间里创造出一些难度,并把这个过程做为我们整理我们经验的方式,并且强调这个空间的拓扑结构就是产生于生活经验被我们分割的过程。

其次,凯利在他的理论中强调,人的心理几何学是二分(dichotomie)的几何学,而非传统认为的逻辑概念几何学,也不是经典数学中线段的几何学。

我们的每一个二分都同时具有区分和整合双重功能。

我们通过区分的介入活动整合事物,使他们能够被知觉。

而这种区分的逻辑就像非欧几里得几何学,关系的方向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心理空间是一个没有物理距离和物理结构的空间,带有主观的意向性特征。

这就是心理空间的个人建构特征。

心理空间的不真实性的意思并不是不存在,相反这种存在在人的意识中应该说是最真实的。

我们在咨询中发现多数来访者最根本的的问题就是这种心理空间太过狭窄,以至于生活中的可能性太少,并且这种空间似乎具有跨文化的有效性。

叙事空间是指当我们在生活中意识到还有很多新的选择和新的可能性的时候豁然敞开的心理空间。

在这个空间中,我们可以讲述各种构成我们生活的故事。

通过找到或者发现叙事空间开启一扇新的大门,一扇通向新故事、新情节、新的看待自我的方式的大门。

叙事心理治疗理论对积极的师生关系建构的意义

叙事心理治疗理论对积极的师生关系建构的意义

叙事心理治疗理论对积极的师生关系建构的意义叙事心理治疗理论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致力于帮助个体改变消极的扭曲和限制性的自我叙事,以达到积极的自我认同和成长。

在教育领域,这种理论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师生关系建构方面,积极的叙事心理治疗理论可以为师生关系的发展和提升师生关系的质量提供帮助。

首先,积极的叙事可以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

叙事心理治疗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形象,是来源于他们对自己的经历进行的解释和理解。

因此,在教育领域中,教师可以通过倾听和探询学生的个人叙事,了解学生的个性、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这种了解不仅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和相处,也能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节奏和教学方式,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个性化。

其次,积极的叙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

叙事心理治疗理论认为,积极的叙事有助于个体建立强大的自我参照框架和自我概念,并促进个体对未来有积极的期望和愿景。

在教育领域中,教师可以以积极的方式描述学生的优点和潜力,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这种积极的反馈和叙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最后,积极的叙事可以提升师生间的互动和信任。

叙事心理治疗理论认为,通过积极的叙事,个体不仅能够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还能够建立与他人的良好互动和信任。

在教育领域中,教师可以用积极的语言和叙事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并尝试建立起师生间的信任关系。

这种信任关系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合作。

总之,叙事心理治疗理论对积极的师生关系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积极的叙事,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创造力、提升师生间的互动和信任。

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积极运用叙事心理治疗理论的思想和方法,为师生关系的建立和维护提供有力的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构主义和叙事心理学Luis Botella 雷门立大学1994年心理学在其短暂的发展历史过程中,未经批判就接受了诸如以下那些被冠以客观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假设。

这些假设主要来源于实证主义和逻辑经验主义。

第一,客观主义心理学赞同机械论的世界观,将世界及人类看做是一个复杂的机器,事件不过是各种力相互作用的产物。

第二,客观主义心理学将知识看作是人类价值中立的观察过程和各种证据碎片的累积;凯利称之为“累积的片段”。

第三,客观主义心理学将真值作为判断一个命题的唯一有效标准。

第四,关于人类研究的诸如此类的客观主义应用甚至让位于这样一种观点,即人类完全是单维的由环境所决定并被动的对此作出反应的有机体。

然而,在心理学发展史的最后几十年中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用客观主义对人类进行研究是不恰当的。

建构主义和叙事心理学就是其中两个最有希望取代客观主义心理学的选择。

相对于客观主义,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同样的认识论假设。

第一,建构主义和叙事心理学都赞同语境主义世界观,将世界看作是持续变化的情境,必须灵活的加以解释和建构才能理解。

第二,建构主义和叙事心理学将知识看作是对个人和社会意义进行建构和再建构的过程,凯利称之为“建构选择论”。

第三,建构主义和叙事心理学将“实际的和可能的有用性”作为判断标准,即便命题最终真理的有效性是不可获知的。

第四,建构主义和叙事心理学认为人类具有前瞻性,人是指向未来的。

两者还均将人与环境的关系看作是辩证的,各个部分能够相互作用以实现自我矫正。

尽管建构主义和叙事心理学极尽相似,但两者关于人类心理过程的核心特征却基于不同的根隐喻并不足为奇。

建构主义特别是PCP持“个人理论”的知识隐喻,而叙事心理学则持“个人叙事”的知识隐喻。

剩下的工作就是阐明这两种隐喻在何种程度上是兼容的,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反映了人类心理过程特别是个人身份建构过程的不同理解。

这种对比对它们自身也是颇有价值的,建构主义和叙事心理学彼此借鉴更能够潜在塑造一个取代停滞不前的客观主义心理学模式的强力选择。

自我理论和自我叙事;差异性及一致性建构主义特别是PCP支持基于“自我作为个人理论的隐喻”进行自我认同;相比之下,叙事心理学更倾向于“自我作为个人叙事的隐喻”。

这两种隐喻都可以被看做语境主义世界观的例证,他们隐含的一些假设值得进行更加精细的分析。

因此,本文接下来将以与自我理论途径和自我叙事途径相关的五个方面为焦点。

这五个相关方面分别是:(1)自我理论建构和自我叙事建构潜在的心理过程;(2)基本架构;(3)主要功能;(4)发展变化的过程;(5)理论假设的发端。

(1)自我理论和自我叙事建构的潜在心理过程根据PCP,意义建构的基本心理行为是对个体观念的抽象。

这种抽象基于特征注意过程,这些特征使某些事件与众不同又使另一些事件具有典型性,即基于相似性和事件对比。

根据叙事途径,特别是西奥多.萨宾的周密论述,意义建构的基本心理行为是隐喻的生成。

在西奥多.萨宾那里,隐喻的生成和个体观念的抽象极具相似性。

他写道:当一个人面对一个尚不能加以归类的新异事件时,在一个新的类别生成之前这个事件始终处于非实在的、未分类的或者未同化的状态。

关于某些维度或者观念的局部的相似性认知为分类提供了基础,如果有需要进行语言转译,则局部的相似性就以隐喻被加以表现。

并不仅仅自我理论以隐喻生成和叙事形式下的情节编制为特征,这一点通常也同样适用于所谓的科学理论。

例如,肯尼斯.格根曾经描述过勒温的“场论”是如何借鉴电场,以及平衡失调理论采用身体内平衡的隐喻。

班尼斯特以一种更加另类的方式将精神分析理论等同于这样一个隐喻:人就是一个上演着由一个神经过敏的银行职员裁定的一个处女和一只发情的猴子的战争的黑暗地下室。

他还将学习理论等同于这样的隐喻:人是一个有记忆的乒乓球。

在自我认同中,很容易就能解释很多个体观念的隐喻性质。

例如,将自己描述为“胜任的、努力工作的、有野心的和有攻击性的”使人想起这样的隐喻:生活就像一场自相残杀的比赛。

另一方面,将自己描述为“活泼好动的、易于相处的、乐享生活的和轻松愉悦的”容易使人想起这样的隐喻:生活就像一个令人愉悦的派对。

在治疗过程中,往往对病人的话进行解构以使他或她认同根隐喻,进而对其进行提炼以帮助他或她修复隐喻。

总之,如果在某种程度上接受这样一种观念,即,隐喻生成就是“关于某些维度的局部的相似性认知”,那么,自我理论和自我叙事建构的潜在心理过程在本质上就可以看做是相同的。

(2)自我理论和自我叙事的基本架构根据PCP,自我理论的构造单元是一些彼此联系的诸如假设或者预感的个人观念。

例如,如果约翰认为自己是一个勤奋工作的人,同时他期望勤奋工作的人应该是可值得信赖的,那么,他因而也会在合适的时候期望自己成为一个可值得信赖的人。

根据休伯特.赫尔曼关于经由叙事达到自我认同的论述,自我叙事的构造单元是价值评价。

在赫尔曼那里,个体的价值评价可以是积极的、消极的或者矛盾意义的任何单元。

例如,约翰可能评价过去的自己“我曾经是一个勤奋工作的人”;他现在的自我评价可能是“由于我已经退休了,我不再是曾经的那个人了”;同时他对未来的自我评价可能是“我希望找一个社区志愿者的兼职以重新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综上所述,这三种自我评价根据约翰的重要个体观念——我是一个无价值的人,我希望通过其他方式再次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定义了一种自我叙事。

自我理论和自我叙事途径之间的相似性再一次显现出来。

无论观念还是价值评价都是伴随着认知、情感和行为含义的个体意义单元。

然而,正如赫尔曼自己所说,自我叙事更加具有明确的时间维度上的结构性,特别是指涉过去的时间。

而PCP的自我理论则主要是指向未来的,并潜在的关涉个体建构的积极方面(例如,约翰更乐意在未来的生活中使用“轻松愉悦的”来代替“勤奋工作的”)。

(3)自我理论和自我叙事的主要功能根据Berzonsky关于藉由PCP途径实现自我认同的论述,自我理论的功能主要是实用主义的:“是否能够为适应、解决生活问题和诠释自我相关信息提供充分的基础?是否能够使个体整合经验,是否具有跨时间和情境的一致性,是否使个体具有高自尊感,以及在快乐和痛苦中更多的保持积极的心态?”一个有用的自我理论应该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和预测思想、情感和行为,也应该有助于对我们作为一个健全的人的体验,有助于我们对生物核心连续性(即便确有某些特殊的变化)的体验。

例如,当约翰坚信自己是一个可值得信赖的人时,如果他大多数先前的老板都抱怨他不能稳定的按时完成自己的工作,最终他就必须修改其自我理论。

在这个意义上,约翰的自我理论就可能被认为不是有用的,因为这个理论并不能使他理解与自己相关的重要信息。

如果约翰的自我理论继续退化而不是推进,越来越少的预测到约翰的未来经验,他就很可能需要心理治疗来矫正他的自我理论。

根据格根的观点,自我叙事的意义生成功能在本质上与自我理论是相同的。

通过自我叙事,“不是将一个人的生活简单的看做是一件接一件的糟糕事件”,个体试图将生活事件理解为彼此相关的系统。

这种叙事次序的创造对于赋予生活以意义和方向很可能是必要的。

两种途径之间的相似性又一次显现出来。

它们都是被作为这样一个基本假设被使用的,即人类最好在时间的维度上被加以理解,以及我们目前的自我认同是一种与过去及未来相关的独特的个体方式。

例如,Ernest Keen曾经在妄想症中所讨论过的,个体连续性的感觉似乎丧失了。

在这些事例中,自我叙事在以下意义上是灾难性的:无法憧憬未来,无法履行社会价值,甚至无法言尽总的损失。

而且,正如认知治疗家所强调的,消极的自我叙事和自我理论描绘的是一幅消极暗淡的未来图景。

第一种假设似乎是自我理论和自我叙事所共有的,然而剩下的两个假设则是矛盾的。

我则想证明它们并不是矛盾的。

(4)自我理论和自我叙事的发展变化过程根据PCP,自我理论的变化发展藉由它们有效-无效的周期性的预测。

一般而言,一个预测的结果当与我们所期望的是相和谐的时候就是有效的,当不相和谐时则是无效的。

例如,玛丽可能预测她未来能够很好地处理日益增加的工作压力,因为她是一个强大的人。

如果她做到了,她的自我理论就是有效的。

然而,如果她由于繁重的工作负担无法自控或者生病了,她的自我理论就是无效的,就需要加以矫正。

从叙事途径达到自我认同时,自我叙事是否有效取决于事件发生的社会情境。

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自我叙事特别需要重要他人的支持。

如果一个人拒绝诱惑和贿赂的事件得到了重要人物的支持,那么他就认为自己是诚实的。

就此而言,如果其他个人都认为一个人之所以拒绝贿赂是因为他害怕自己的受贿行为会被发现,那么他就很难称自己是诚实的。

判断是否有效时,PCP强调个体的直接经验,而叙事途径则强调社会共识。

那么,它们是矛盾的吗?我认为不是的。

凯利强调个体经验很可能是因为PCP是临床中心的,而叙事途径强调社会共识是因为它主要是社会中心的。

然而,社会共识可以被认为是个体经验的一个特例;其次,个体并不是依赖直接行为或者行为经验而是依赖社会和个体交互作用过程。

此外,社会认同在本质上要求作为认同团体的重要他人的个体地位,从而也就成为个体经验的一种形式。

(5)自我理论和自我叙事的发端我在进行比较时,这很可能是最为矛盾的一点。

很显然,PCP和叙事心理学(特别从社会建构主义者的角度解释时)就是在这一点上相互对立的。

一方面,凯利不厌其烦的重申个体建构在本质上是个人的、个体的、独特的。

另一方面,格根反复声明自我叙事在本质是语言的产物而不是私人的,而语言是一种社会行为。

根据格根的看法:个体一开始就被局限在具有文化流通意义的语词上。

一个人一生的构成不可能是毫无文化意义的。

一个人不可能不具有叙事连贯性。

设想自我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对话的和对位法的叙事建构(正如后现代主义小说那样)导致了建构主义理论关于PCP是否是太个人主义以及是否应该提出一种对社会更加敏感的分析模型的矛盾不断激化。

建构主义者赫尔曼、Kempen、和Loon提出了复调小说(即一本非单一作者的小说,不同作者发出的声音各自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作为自我的隐喻。

根据他们的观点,我能够想象性的出现在自我空间的不同位置,并且能够和其他位置的我进行对话(就像不同作者彼此对话一样)。

这些不同的声音都可被视为可能的自我(Markus and Nurius,1986),“他们有关各自的我和世界的信息交流导致了一个复杂的、叙事结构的自我。

”对话自我的观念和后现代复调小说的隐喻与Mair早期的工作一致。

他根据PCP的观点提出,自我作为一个集合体更容易被理解,因而预言到了一个现在在社会建构主义中的一般假设。

然而,根据我的观点,发端于个体一极的自我理论和发端于社会一极的自我叙事代表了统一连续体的两个极端。

当然,在PCP中还试图考虑所谓的“企业建构”和“家庭建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