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思潮与叙事心理学_施铁如
什么是叙事心理治疗
什么是叙事心理治疗一.什么是叙事治疗?“叙事”是一种比喻,正如“机器”、“系统”等等。
比喻的不同隐含着世界观的差异。
比如拉·梅特利提出“人是机器,”得到普遍认可,因为这个比喻充分体现了机械主义和庸俗唯物论的世界观,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最终证明是不可取的。
在家庭治疗领域曾经被“系统”、“控制论”等比喻代替,但是学界最终选择了“叙事”、“故事”这样一种比喻。
因为之前的各种说法尽管给人的自主性留出的空间越来越大,终究没有充分承认人对自己生活的意向性,没有充分肯定人可以为自己作主的能力。
只有“叙事”这种比喻旗帜鲜明地体现了人可以做自己生活的主人(作者)这样一种世界观、人生观。
在心理治疗领域“叙事”意味着一种“活出自己”的承诺、人生哲学、世界观等。
大卫·爱普斯顿(David Epston)就认为:“或许它(指叙事心理治疗)可以被看作一种世界观?或者可以这么说,但这还不够。
或许它是一种认识论(epistemology)、一种哲学、一种信心(commitment)、一种政治、一种伦理、一种践行、一种生活等”。
叙事治疗(narrative therapy)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叙事治疗是指以后现代叙事思想为理论指导的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狭义的叙事治疗特指由澳大利亚人米歇尔·怀特(Michel White) 和新西兰人大卫·爱普斯顿提出的叙事治疗理论和模式。
广义的叙事治疗可以包括转化叙事治疗、叙事评估、叙事艺术治疗等,同时斯宾塞·唐纳德(Donald Spence)认为广义叙事治疗可以包括精神分析,他将弗洛伊德称为“叙事传统”的“大师”,因为他善于将当事人“支离破碎的联想、梦和回忆的片断”编织成连贯完整的故事,然后用来理解“本来毫不相关的经历”和记忆。
广义的叙事治疗虽然从思想根基上始于后现代思潮,但是我们认为她最终不可能止步于此,必然能够超越仅仅为反对现代范式而生的某种“后现代”,而成为更为深广的文化视野中的一面旗帜。
自我的社会建构观与叙事辅导
自我的社会建构观与叙事辅导Ξ施铁如ΞΞ(广东教育学院教育系,广州,510303)摘 要 叙事辅导以自我在话语中形成的社会建构主义观点为理论基础,认为人类依据故事而生活;强势故事和强势话语塑造着人们的生活;生活是不断超越旧我走向新我的非等同圆运动的过程。
叙事辅导通过引导当事人解构旧的生活故事,重写新的生活故事而达到对问题的解决。
关键词:心理辅导 叙事心理学 叙事辅导 自我1 叙事辅导的自我理论基础 20世纪80年代,许多社会科学学科采用叙事方法和叙事概念研究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中的人类生活。
叙事理论认为:生活中充满了故事,人的每一经历就是一个故事,人生就是故事发展的过程。
一方面,故事使我们认识世界、他人和自己。
没有人们对所发生和经历的各种事件的叙说,我们就无从知道世界发生了什么以及人们所想所做的心理历程;另方面,故事又以它所传递的社会文化规范、风俗习惯塑造着每一个人。
这充分展现了故事在个体社会化中的强大力量。
叙事的这种功能,使它必然为心理学所关注。
当两者紧密联系在一起时,便有了叙事心理学(Narrative Psychology )。
一个叙事总是回答着“然后发生什么事”的问题。
即是说,叙事是对沿着时间的线性方向运动的事件的顺序展开。
因此它给人予完整的有血有肉的、渗透着意义的事件,这不同于把事件切割成样本、变量,把生活变成数据的实证方法。
这使得叙事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在心理学研究中具有其独特作用。
首先,叙事在研究中是获得作为数据资料补充的深度资料的重要手段。
研究者通过倾听研究对象的故事进入其内心世界,可以获得对包括极其隐蔽的情感侧面和动机结构的心理世界的全息了解。
其次,叙事可作为干预手段在研究中使用。
叙事总是与反思联系在一起。
当人们建构生活故事(经验)并把它叙说出来时,也就在反思和体验个人生命进程和表达个人的内心世界,使体验得以进入意识层面而清晰化,从而建构着过去的事件与行为,以获得个人认同与建构生活。
什么是叙事治疗
什么是叙事治疗“叙事治疗”――后现代心理学的一枝独秀,被誉为心理咨询界“革命性的思考”,现盛行于欧美港澳等地。
所谓叙事心理治疗( narrative psychotherapy) 就是指咨询者通过倾听他人的故事,运用适当的问话,帮助当事人找出遗漏片段,使问题外化,从而引导来访者重构积极故事,以唤起当事人发生改变的内在力量的过程。
叙事治疗是一种关于在世生存的对话,它以故事叙说的方式,透过“故事叙说”、“问题外化”、“由薄到厚”等技巧,鼓励人们探索自己的内心,重新构建自己渴望的生活,引导当事人从自己的故事中重新诠释生命的意义。
叙事治疗的特点叙事心理治疗是目前受到广泛关注的后现代心理治疗方式,它摆脱了传统意义上将人看作为问题的治疗观念,咨询师带着“相信每个生命都是有力量”的咨询态度,透过精微、细致、神奇富有“叙事”特色的问话,不断解构主流文化对人们的影响,从使人变得更自主、更有力量去面对问题和挑战。
叙事疗法与过去心理治疗最大的不同就是,叙事疗法相信当事人才是自己的专家,咨询师只有陪伴的角色,当事人应该对自己充满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并且更清楚解决自己困难的方法。
叙事治疗的基本方法叙事心理治疗涉及的方法和策略很多,这里列举主要的几种:问题外化——将问题与人分开叙事治疗的另一个特点是“外化”,也就是将问题与人分开,把贴上标签的人还原,让问题是问题,人是人。
如果问题被看成是和人一体的,要想改变相当困难,改变者与被改变者都会感到相当棘手。
问题外化之后,问题和人分家,人的内在的本质会被重新看见与认可,转而有能力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例如:对于一个抑郁的来访者,叙事的治疗师会问:这个“抑郁”是什么时候来到你身边的,这个“抑郁”对你的影响是什么,而不是问“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抑郁的,”。
把“抑郁”拟人化以,让来访者觉得他本身不是问题,他在面对问题,问题是可以来,也可以走的。
让来访者觉得自己是有主动权和力量可以去和问题抗争的。
后现代心理学
后现代主义简介
后现代主义也称后现代思潮,是20世纪中叶西方发达国家 开始由现代工业社会转入“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 )而出
现的一种文化思潮。
后现代主义的特征有: 1.反对理性至上和科学至上;
2.反对基础主义,倡导不确定性和差异性;
3.主张多元论,反对中心主义,反对一元论; 4.怀疑理性和科学能带来自由和解放。
格根在学生学时代接受的是系统的实证主义的心理学 训练。正是在这种信念的激励下,格根开始了他早期的职 业生涯。他努力仿效自然科学的研究模式,因为他相信通 过心理学实验,可以确定某些特定刺激与被试的内在心理 过程之间、以及后者同被试的行为反应之间的因果关系链 。 进入20世纪70年代,格根的心理学思想开始从实证范 式向历史主义的转变,从那时起到80年代中期,是格根心 理学思想由实证主义走向社会建构论的过渡时期。其主要 特点是心理观和知识观上的历史主义,以及在方法论上比 较接近释义学。格根从实证主义向历史主义的转变在《社 会比较、自我同一性与自我概念》(1970)中初见端倪, 此后发表的《作为历史的社会心理学》(1973)是这一时 期格根心理学思想的代表作。
(二)淡化普适性真理的追求
后现代学者开始意识到无法在自己的领域中找到普 适性真理的存在,他们建议每一位研究者在从事自己研究 的时候,都应该考虑这项研究的历史文化背景及环境因素. 后现代心理学对抽象的、普遍的客观知识的追求转向了 社会有用的、局部的知识的追求.
(三)终结实证方法的霸权
采用多元的思维方式,多角度的看问题,并主张心理 学的研究方法应多元化.在后现代心理学工作者的努力下,
1、扩大心理学的视野
后现代心理学家主张心理学研究应扩大视野,直面人生,通过多 途径、启用多元思维和方法来揭示人类丰富多彩的心理世界,关
叙事心理疗法综述
叙事心理疗法综述摘要:家庭叙事疗法是家庭治疗领域中的新方法。
它摆脱了传统意义上将人看作为问题的治疗观念,通过外化问题,故事改写,问话,支持程序等方法,使人变得更加自主,更有动力。
叙事法不仅仅被用于心理治疗领域,更是广泛的进入公共卫生系统、社会工作领域、学校,帮助解决各种问题。
关键词:叙事疗法,后现代主义,心理治疗1 引言20 世纪中期, 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开始由现代工业社会步入后工业社会,其文化思潮也由现代主义转入后现代主义。
受其影响,叙事心理治疗,作为一种后现代主义心理咨询与治疗模式应运而生。
叙事心理治疗从根本上不同于现代心理学领域中的心理治疗, 它是对现代心理治疗模式的解构。
〔Michael White〕〔David Epston〕。
他们在 1980年代就提出了此理论,1990 年代他们的书籍得以在北美发行,叙事心理治疗开始大为流行。
怀特和爱普斯顿在其代表作《故事、知识、权力——叙事治疗的力量》(Narrative Means Therapeutic Ends)一书中,系统阐述了他们有关叙事心理治疗的观点和方法。
1992年怀特与爱普斯顿又共同出版《经验、矛盾、叙事和想象》。
1995年和1997 年怀特相继出版《重写生命》和《治疗者的生活表达》。
1993年和1997年爱普斯顿相继出版了《内化对话与外化对话》和《叙事心理治疗实际的做法一希望的考古学》,这些著作从叙事心理治疗的理论基础,基本理念,治疗中的对话等方面展开论述,试图建立起叙事心理治疗的理论框架。
除了两位创始人,还有一些学者对叙事心理治疗的理论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如Neimeyer,Rober A(1993)把叙事心理治疗作为建构主义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进行了整体介绍,Alphons J.Richert(2003)从心理治疗中治疗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叙事心理治疗。
最初,叙事治疗只是作为一种辅助的治疗手段,后来由于其对社会公平、权利等话题的关注,很快就被一些非主流文化治疗团体所接受,将其用于对同性恋、残疾人、双性恋者等的心理治疗。
叙事心理治疗:一种更广阔的人生视角
叙事心理治疗:一种更广阔的人生视角作者:肖瑞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09期【摘要】随着心理学学科的发展,以科学主义、实在论等为基础的现代主义理论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其学科研究和发展的要求。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出现为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叙事心理治疗作为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疗法之一,以社会建构论为元理论,是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在咨询领域的有力体现。
不同于传统的心理治疗方法,叙事疗法提供了一种更广阔的人生视角。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社会建构论;叙事心理治疗现代主义理论以科学主义为中心,形成了一整套的思想理论体系,其典型特征是相信存在客观真理,认为只要有适当的方法就可以找到心理学和其他学科的普遍规律和客观真理(叶浩生,2009)。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现代主义的观点在心理学领域受到了挑战。
作为研究“人”的一门科学,现代主义心理学倾向于将个体的心理分成几个模块,而不是把个体当作一个完整的“人”来研究,给心理学的学科发展带来极大的局限。
后现代主义思潮和社会建构论的出现为心理学学科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在此基础上,叙事心理学与叙事心理治疗应运而生。
叙事心理治疗是以社会建构论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心理治疗方法,其追求一种积极的人生叙事方式,并提供了一种新的,更广阔的人生视角。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和社会建构论1.后现代主义与心理学后现代主义思潮大体形成于上世纪六十代。
到了八十年代,后现代主义思潮已经成为兴盛于西方的一种泛文化思潮(2013,陈艳)。
后现代主义作为对现代主义理论的批判出现,隐含着对理性主义、权威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批判思维,其更关注事实、微观或本土的叙述,批判全然的科学实证方法。
后现代主义在心理学的诸多领域及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范式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与现代心理学在认识论、方法论上存在根本分歧:其一,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批判本质主义,倡导主客互动,主张整体观和生态观;其二,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批判经验主义,后现代认为一切都是特定历史文化条件下通过话语获得的一种解释事实,事实是话语建构的;其三,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批判普遍主义,认为规律具有历史局限性和文化依赖性(杨莉萍,叶浩生,2003)。
叙事治疗
浅谈叙事治疗赣南师范学院邱龙慧英【摘要】叙事治疗由澳大利亚心理学家麦克怀特夫妇以及新西兰的大卫艾普斯顿于20世纪八十年代提出来,并得到迅速发展。
它浸润了后现代主义精神,在叙事理论和社会建州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本文在阅读大量相关书籍和文献的基础之上,阐述了叙事治疗的原理,特征以及相关技术,并探讨了叙事治疗在中国临床应用中的适应性问题。
【关键词】叙事治疗后现代主义叙事治疗是咨询师通过倾听来访者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帮助来访者澄清他是如何使用故事组织经验,赋予意义的,并通过发现其生活故事中遗漏的部分,引导来访者重建具有正向意义的生命故事,唤起来访者内在力量的疗法。
他是由澳大利亚心理学家麦克怀特夫妇以及新西兰的大卫•艾普斯顿于20世纪八十年代提出来,并在后来得到快速发展。
一叙事治疗的基本理念后现代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是叙事治疗的两种理论基础,在这两种理论基础之上,叙事治疗形成了自己的治疗理念:1.1现实是经由语言构成的。
后现代主义者的观念则不同,把焦点放在语言如何组成我们的世界和信念,认为社会是在语言中建构他们的现实。
言语并不是中性或被动的。
每当我们说话的时候,就揭示一个现实,每当我们以言语表达时,就把言语所产生的区别予以正当化。
对心理治疗师而言,工作中的重心在于,不管是信念、关系、感受或自我概念的改变,都牵涉到语言的改变。
语言的变动性使治疗师与求治者之间对话,充满发展新语言的机会,因而可以把有问题的信念、感受和行为转化协调出新的意义,以新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生活经验,藉此产生许多新的可能性[1]。
1.2问题才是问题,人不等于问题。
叙事治疗认为:人不等于问题,家庭也不等于问题,许多问题都是种族,阶级,性取向,性别等文化环境所营造出来的,那么它也就有可能在这些知识与标准失效的情况下消失。
因此,问题是独立于人和家庭的,人如果能够和问题的故事分开,就会开始感觉个人的自主,感觉自己有能力介入自己的生活和各种关系中。
1.3每个人都是自己问题的专家。
后现代主义下的叙事治疗及其临床应用
本精神 , 提倡各种治疗理论和方法的整和与兼容 。
2 2 治 疗 范 式 的 分 类 .
的、 积极的生活故 事的作者 , 以此改 变病态 的心境 。在此
过程 中, 治疗 师 不 被 看 成 是 一 个 具 备 特 权 故 事 或 观 点 的 专 家 , 为 治 疗 会话 的 参 与 者 及 管 理 者 , 一 个 会 话 艺 术 的 仅 “
独 立 的心 理 学 分 支 。之 后 , cel i 和 D v p tn在 Mi a Wht h e ai E s i d e
现代心理学是近 代培根 、 洛克的经验 主义和法 国启 蒙主 义运动 的产物 , 其根本特征是客观实证 主义。现代心理 学认 为现实是独立于人之外 、 以人 的意 志为转移 , 不 但可 以被认
学客观真理 , 忽视 了不 同文 化背 景 下人 们 心 理 的差 异。 这
“ 管 历 史上 曾努 力 使 心 理 学 成 为 科 学 , 理 学 家 也 有 信 心 尽 心
建了 自己以及他人 的世界 , 任何 人们关 于生活 的故事 的叙述
如 果 变得 相 互 冲突 或 者 强 迫 性 地 做 出负 面 的 、 定性 的解 释 否 和说 明 , 理 问 题 就会 出 现 。 心 既然 心理 问题 是 由于 病 态 的 叙 事 观 所 致 , 么 叙 事 治 疗 那
述他们 的感受 和经历 ” 。不过 , 正如后现代主义主张多元 化一样 , 争论治疗范式 的分类 并无太 大意义 , 下文就叙 事治
疗 的 应 用 作一 管窥 。 3 后 现 代 主 义 基础 之上 的叙 事 治 疗
从叙事疗法中探索后现代心理咨询的发展趋势
l 5 所以解决问题的方法首选话语分析。 的, 所以咨询师的工作重心是让来访者感悟理解语言及其 的。 背后的可能含义。而焦点解决短期疗法中, 咨询师需帮来
访者寻找非问题性的“ 例外 ” 情况 , 让问题客观化 , 而不是
2 . 叙事疗法的后现代精神体现。
叙事疗法注重客观化的对话 , 将人和问题分开, 即使人 强调了文化、 风俗习惯对人的影响, 使来访者理解对方的行
2 . 叙事疗法的咨询理念。
该法的核心理念是: 我们的生活受他人所描述的我们的
大卫 ・ 爱普斯顿( D a v i d E p s t o n ) 。 _ 1 其影响 日 益扩大, 已成 故事及我们自己诉说的故事的影响。主张现实建构于我们
而 为后现代心理咨询的主要疗法之一。该法认为个人的经验 的所见所闻中。也就是说问题本身不是单纯的个体问题, 是通过语言建构出来的, 事物的本质意义不是客观绝对的, 是社会文化所造成 的。即不 可忽视 问题的错误存在外 而是经过多重解释来展现的。
中和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极端倾向。作为后现代心 需要博采众长。如学习行为疗法的快速见效, 表扬强化求 学习认知疗法的循循善诱, 启发鼓励求助 理咨询的疗法之一 , 叙事疗法处处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建 助者的积极用词; 构思想。也将在实践中逐步克服缺点, 吸收释义学等新思 者寻找问题的例外结果。 潮的精华 , 推动后现代心理咨询的发展。
对待问题 , 引导其重新建构积极的故事 , 从而激发来访者内 发, 辨驳来访者绝对性的问题视角, 探索消极事件的对立
在动力的过程。
面, 从而组造积极故事。 1 . 后现代主义精神的实质。
1 . 后现代心理咨询的疗法对比。 后现代心理咨询的疗法包括了社会建构主义疗法、 焦
后现代主义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影响
[收稿日期] 2008-10-20[个人简历] 李 倩(1985-),女,陕西西安人,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在读研究生。
哲学后现代主义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影响李 倩(陕西师范大学 心理学系, 陕西 西安 710062)[摘 要] 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与现代心理咨询与治疗之间有着诸多差异。
它以社会建构理论为认识论的基础,使得心理咨询与治疗在认识论、知识观、自我观、语言观、方法论等方面发生转变。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与治疗和叙事心理咨询与治疗等方法,通过具体的治疗技术进一步揭示了心理咨询与治疗后现代变革的实质。
[关键词] 心理咨询与治疗;后现代主义;社会建构论[文章编号] 1672-2035(2009)01-0042-03 [中图分类号] B84-05 [文献标识码] B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后现代心理学思潮在西方心理学界逐渐兴起并传播开来。
在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强烈批判中,心理学应用体系中受到最大启示的是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
后现代心理咨询与治疗不仅仅体现了时间性的概念,而且还包括着咨询与治疗基本理论以及范式上的差异。
一、现代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范式1.对现代心理咨询与治疗范式的回顾。
弗洛伊德开创精神分析心理学派至今,各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流派和方法不断涌现。
其中影响较大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体系包括三大范式:精神分析范式、认知 行为主义范式、人本主义范式。
[1]精神分析范式致力于对人内在精神结构的探索,心理疾病是本能的欲望和冲动遭到压抑而引发严重内心冲突的结果,心理治疗的目的是帮助患者在意识层面上认识这种冲突并获得对问题的领悟;认知 行为范式认为人在生活中产生不良情绪或行为,是由于人对客观现实有不合理的认识,心理治疗的目的是在强化刺激的控制下改变不合理的信念与认知;人本主义范式认为现实世界把人置于一种疏离状态,中断或歪曲了个人成长和朝向健康的自然倾向,大多数心理问题来源于来访者缺乏内在的自尊,或者自我实现的潜能得不到正常发挥,心理治疗的目的是帮助来访者找回失去的自我,并用真实的自我去感受这个世界。
后现代心理学思潮与中国本土心理学的兴起
次 国际心 理 学 大会 上做 的一场
《 向后 现代 心 : 走 理
学 》 专题 报 告 , 志着 后 现 代 心 理 学 的正 式 兴 起 。 的 标
背景 之 上 的 . 要 是 取 自白种 人 、 人 、 方 人 尤其 主 男 西
是 美 国人 。这 种 知 识 能 否 适 合 于 其 他 人 种 、 人 、 女 东
[ 图分 类 号 ] B 4 0 中 8—5 [ 献标识码] A 文 [ 章 编 号 ]0 7 5 7 (0 0 0 — 0 9 0 文 10 — 6 4 2 1 )5 0 1 — 4
后 现 代 , 学 是 后 现 代 哲 学 和 心 理 学 的 结 合 。 1理 2
点 : 1反 文 化 中 心 主 义 .
第 5期
21 0 0年 9月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 文社会科学版 ) 人
Ju f inN r l nv ri ( u a ie & S cM S i c dt n o mM o l oma U i s y H m nt s Ji e t i o i c n eE io ) e i
西 方 心 理 学 的 霸 主 地 位 。唤 起 了 非 西 方 国 家 从 事 本
现 代 西 方 心 理 学 把 自 己 的 理 论 与 方 法 作 为 客 观 普适 的真理 . 斥异 己 , 否定 其科 学性 。 如大 卫 ・ 排 并 诚 格 里 芬 指 出 的 那 样 : 但 它 自 己 的 经 验 和 理 性 观 却 被 “
冠 之 为 科 学 方 法 的 桂 冠 . 这 种 经 验 和 理 性 观 中 间 内
土 化 研 究 的 意 识 . 进 而 直 接 或 间 接 促 进 了 中 国 本 土
叙事心理学
叙事心理学摘要:关键词1 叙事心理学的发展视窗1.1 叙事心理学的兴起首先,伴随着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发展,现代心理学在争取科学地位的同时,面临着一系列困境:心理学的分裂与破碎愈演愈烈;个体主义方法论取向忽视人的社会性;与现实生活脱节,忽视人们的精神生活,与生活的意义背离。
由此,人们越来越拷问一个问题:自然科学的取向是否适合心理学?我们如果承认心理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人们精神生活的和谐、快乐与幸福,就应该承认心理学与自然科学是不一样的科学。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人的经验世界,而人的经验世界与物理世界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其次,是后现代心理学思潮对心理学的影响。
后现代思潮的核心就是:科学知识并不是绝对的,即使是在科学主义崇尚的观察中,也存在观察者与观察对象的互动,观察对象并不是绝对不变的存在;真理依赖具体的语境而存在,因此不能够用任何非语境地的方式予以证实。
在后现代思潮下,人格、情绪、态度等心理现象不是存在于人的内部,只存于人际交住之中,是特定时间、地点、社会习俗等语境的产物。
在这里,语言变成了应该研究的对象,而对话语的分析应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后现代心理学对人的研究强调从个体的早期经历、成长历史、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入手,综合考察其心理学与行为,看重质化研究。
最后,在动摇科学主义霸主地位时,一种新的心理学范式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一新的范式便是叙事。
当用叙事范式取代传统心理学的实证主义范式,人们的生活故事应该成为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叙事心理学认为人们正是通过话语来建构自我,任何一种体验中有通过语言的建构才变得有意义,人格是在叙述中得以建构的。
1.2叙事心理学的诞生叙事心理学这一概念是由心理学家萨宾(Theodore R.Sarbin,1911-2005)于1986年提出。
萨宾最初接受的是行为主义训练,后来在自己的研究及临床实践中,越来越认同角色理论,越来越坚信:角色是人格与社会的桥梁,每个人的行为都有必须与特定的社会角色期望相符,角色对行为的影响甚至比个体自身的态度更大。
叙事心理治疗:一种后现代思潮的治疗理念和方法——兼谈与传统心理治疗的比较
静 (9 5 ) 女 . 东 省 青 岛 市人 . 州 师 范 学 院教 育科 学 与 技 术 系 2 0 18 一 . 山 漳 0 8级 硕士 研 究 生
2曾 天 德 (9 5 ) 男 , 建 省 平 和 县人 , 州 师 范 学 院 教 育科 学 与 技 术 系 教授 。 . 16 一 , 福 漳
・
1 0・ 5
冷 静 、曾 天 德 :叙 事 心 理 治 疗 :一 种 后 现 代 思 潮 的 治 疗 理 念 和 方 法
第 2期
期, 心理 学 的 发展 也 只停 留在 思 辨 阶 段 . 没 有成 还 为一 门独 立 的学科 。在 现代 哲 学期 , 认为 事物 是 客
并对 叙 事感 兴 趣 的 学者 合 作完 成 的一本 介 绍叙事 的著 作— — 《 事 心理 学 :人 类行 为 的故 事性 》 [ 叙 ,] 3 ¨ 在 本 书 中第 一 次 引用 “ 事 心 理 学 ” 叙 的概 念 。
心 理 学 是 从 哲 学 中衍 生 出来 的一 门学 科 。 哲 学 的发 展 自然会 对 其产 生 重要 影 响 。在哲 学思辨
它 尊重 来 访 者 , 来访 者 共 情 , 信 人性 本 善 , 与 相 与
[ 稿 日期 】0 O 4 l 收 2 1 一0 一 6 ( 者 简 介 】. 作 1冷
为 、 绪 中的重 要作 用 。由于认知 疗法是 从思维上 情 对来 访者进 行调 整 , 以它很快 被人们接 受 。1 所 【 2) 这 些心 理治 疗 方法 存 在 的 同时还有 其他 几十 6在 6 种甚 至 上百 种 的心 理治 疗 方法 出现 .但 它们 的影 响远 不及 精神 分 析 、 行为 主 义 、 人本 主义 以及认 知
有关《叙事心理学》的介绍(转载)可编辑全文
有关《叙事心理学》的介绍(转载)说起来,叙事心理学既属较新的理论(隶属于后现代心理思潮之一),又是久已有之。
说它新,是因为系统的叙事心理学,该诞生于1986年,在萨宾(Theodore R. Sarbin)所主编的论文集《叙事心理学:人类行为的故事性》中第一次提出。
说它久已有之,是因自弗洛伊德时代起(甚至更早)就不断有心理学家尝试运用叙事的研究方法或者治疗手段:弗洛伊德,阿德勒,詹姆斯,罗杰斯……只不过他们都并未创建一个系统完整的理论。
(一)萨宾的叙事理论萨宾在最初提出叙事心理学时,目的实是想以一种新的研究范式来替代传统已有的实证主义范式(这也正是将叙事隶属于后现代思潮的依据所在)。
萨宾吸收了哲学家斯蒂芬·佩栢(Stephen Pepper)“根比喻”的概念。
人们在接触新事物时,习惯将其与已有知识里的现成形象,或者“部分相似”的事物联系起来理解。
这个“部分相似”,就是所谓的根比喻(感觉书里的这种解释有些不清不楚)。
而根据“根比喻”内容的不同,可将所有现有的世界观划分为四类:形式论(Formism)、机械论(Mechanism)、机体论(Organicism)、语境论(Contextualism)。
以行为主义为首的实证范式即属于机械论的世界观,其根比喻为机器;而叙事范式则是语境论的,其根比喻为历史事件。
语境论主张,对任何一种现象的理解都离不开事件发生当时的历史背景,力求设身处地、历史性地理解语言、心理、行为等各种社会现象。
这本身就含有建构的因素,并且由此可以看出,叙事心理学与语言和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
萨宾还将叙事与“角色采择”联系起来。
在他看来,叙事就是一种角色采择的行为表现,是以他人的身份来审视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与其相类似的还有“想象”。
如果说想象是一种“无声的角色采择”,那么叙事则是“有声的角色采择”。
除了萨宾的理论外,较有影响的叙事理论还有汤姆金斯的剧本理论;麦克亚当斯的同一性人生故事模型理论;赫曼斯的对话自我理论;胡克的人格六焦点模型;格里格的音乐人生理论等等。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回归生活的心理学——叙事心理学理论与方法研究
摘要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叙事和生括故事的概念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社会科学中,在各种不同学科的理论、研究、以及应用领域都有了一席之地。
有人称这场历史性的变革为“叙事革命”,还有人将其看作是社会科学的实证主义范式衰落的标志。
本研究试图系统地总结叙事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以及研究方法。
1986年,TheodoreR.Sarbin在《叙事心理学:人类行为的叙事本性》一书中提出:叙事是心理学的“根比喻”,他认为人们通过创造故事、讲故事来为世界赋予意义,叙事心理学应该取代实证主义范式。
传统心理学的目标是寻找普遍规律以达到对行为进行预测和控制的目的,叙事心理学的目标是在历史、文化、社会的大背景下达到对行为的理解和解释。
叙事的研究法更加类似于历史学,而传统心理学更像是化学或物理学。
人们天生就是故事的述说者,故事为一个人的自我提供一致性与连续性,同时在我们与他人的交往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故事形成并建构了一个人的自我与人格。
在对阅读、解释和分析叙事资料时有两个重要的、彼此独立的维度:总体与部分,内容与形式,由此产生四种研究方式:整体一内容,整体一形式,部分一内容,部分一形式。
叙事心理学的贡献在于将叙事思维引入心理学,用生活故事架起了一座连接特质与自我的桥梁,故事意味着自我的统一与整合:被重新建构的过去。
知觉到的现在,以及所期待的未来。
叙事心理学被认为是对日常生活和现实世界中的行为进行研究的一种极其有效的方法。
叙事提供了一种方式,使我们能够让研究在自然变化的情境下进行。
叙事研究的另一个优点是,在叙事研究中被试不是被“测试”的对象,而是被“倾听”的对象,他们得到更多的尊重。
叙事研究不仅对研究者有利,对参与研究者也有利。
当然,叙事研究也有很多局限,尤其是研究效度方面。
无论如何,叙事研究可以为量化研究提供重要的补充。
关键词:叙事心理学,自我,叙事研究法iAbstractSincethemid一1980s,theconceptsofnarrativeandlifestoryhavebecomeincreasinglyvisibleinthesocialscience.Graduallytheyhaveearnedaplaceinthetheory,research,andapplicationofvariousdisciplines.Somehavetermedthishistoricalevolution“thenarrativerevolution.”whileothershaveviewedit船amanifestationofthedemiseofthepositivisticparadigminsocialscience.Thisstudyisanefforttogeneralizethemaintheoriesandmethodsofnarrativepsychology.TheodoreR.Sarbinclaimedthatthenarrativeisarootmetaphorofpsychologyin<NarrativePsychology:Thenarrativenatureofhumanconduct>in1986.Hesuggestedthathumanbeingscreatedandtoldstoriestomakesenseoftheirworld,andnarrativepsychologyisaviablealternativetothepositivistparadigm.Thegoaloftraditionalpsychologyistheformulationofgenerallawsofbehaviorforthepurposeofpredictionandcontr01.Thegoalofnarrativepsychologyisunderstanding.Thenarrativeapproachismorelikehistory,andthemodelsfortraditionalpsychologyarclikechemistryandphysics.Peoplearestorytellersbynature.Storiesprovidecoherenceandcontinuitytoone’sselfandplayallimportantroleinourcommunicationwithothers.Storiesshapeandconstructthenarrator’Sselfandpersonality.Therearetwomainindependentdimensions:holisticversuscmegoficalandcontentverSuSform,whichresultinginfourmodesofnarrativeI譬searchasfollows:holistic-content,holistic-form,categorical-content,categorical-form.Narrativepsychologyintroducestheconceptofnarrativethinkingtoandself.Thepsychologyresearch.Thelifestorybuildsabridgebetweenthetraitnotionofstoryimpliestheunityandintegrationoftheself-theconstructedpast,foundperceivedpresent,andanticipatedfuture.Narrativeapproachhasbeenandreal—worldbehavior.particularlyusefulinthestudyofeverydayunderstandingsiidamdoc为您倾心整理(小店)(QQ@2218108823)⑨硕士学位论文llASTER’SnfESISNarrativeprovidesawayofstudyingwithitsnatureandever-changingcontext.Andanotheradvantageofnarrativeresearchismatthesubjectsarenotbeing“tested”.theyalebeinglistenedto.Sotheyearnedthemorerespect.Narrativeresearchnotonlyhasbenefitfortheresearcher,butfortheparticipant.Butthenarrativeresearchalsohaslimitation,especiallythevalidity.Anyway,narrativeanimportantadditiontoquantitativemethods.approachmayprovideKeywords:narrativepsychology,self,narrativeresearchdamdoc为您倾心整理(小店)(QQ@2218108823)⑨硕士学位论文I《ASTER’STHESIS1前言1.1心理学的两种文化心理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渴望能够成为一门科学,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心理学家们一直以物理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为楷模,奉行客观实证的原则,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方法上都以自然科学马首是瞻。
《达洛卫夫人》中缺失的叙事治疗
《达洛卫夫人》中缺失的叙事治疗李伟【摘要】文章以叙事治疗理论为依据,探讨了《达洛卫夫人》中创伤主体赛普蒂莫斯·史密斯的悲剧根源,认为由于叙事治疗的缺失,小说的主人公没能通过叙述外化问题走出身份危机,因而未能重新建构自我.【期刊名称】《安顺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15)006【总页数】2页(P11-12)【关键词】《达洛卫夫人》;创伤;叙事治疗;自我【作者】李伟【作者单位】宿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宿州 23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561.06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下,弗吉尼亚·伍尔夫第一部成功的实验性作品——《达洛卫夫人》里弥漫着悲伤、迷惘的气氛。
它不仅主题上表现了创伤,而且在形式上采用了意识流等全新手法潜入人物内心,书写战争带来的身份危机和创伤感。
在《达洛卫夫人》中,创伤主体赛普蒂莫斯·史密斯没能通过叙述外化走出身份危机,去重新建构强大的自我,因而使自己陷入了悲惨的境地。
一、创伤与叙事治疗叙事治疗理论,聚焦于西方经典历史叙事或后殖民叙事的创伤研究,逐步发展成一门涉及心理学、文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跨学科研究。
创伤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损伤”。
当代创伤研究专家卡西卡鲁斯把创伤定义为“一种突如其来的灾难性的无法回避的经历。
人对这一事件的反应往往是延宕的无法控制的,并通过幻觉或其它闯入方式反复再现”[2]。
创伤主体患有“创伤后精神障碍”,随之引起如失眠、自闭、自残、滥用药物等症状,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对创伤源起事件的失忆。
大部分学者认为这种失忆或事件的“不可言说性”源于三个层次:创伤主体的认知系统遭受破坏,被迫超越了符号层与绝对真实正面相对,创伤被置于了语言之外;创伤是人类所有参照系框架之外的异类,在心理和记忆机制上的“不可再现性”;创伤在元话语的暴力下被禁止了“直接诉说”的可能。
然而,只有对这种不可呈现性的呈现才能彰显解构的力量。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创伤研究经历了“叙事转向”。
后现代主义心理学
二、后现代心理学思想的研究取向
(三)终结实证方法的霸权
采用多元的思维方式,多角度的看问题,并主张心理 学的研究方法应多元化.在后现代心理学工作者的努力下, 定性的、互动的、协商的、领悟的、释义的、积极参与 的、与历史文化有关的研究受到了重视,叙事式、阐释式、 建构式、解构式等多元化研究方法得到了心理学工作者 的认可.
(四) 跨文化研究的思路
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不同阶层的心理学研究者 已明确地意识到,心理学知识及其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理 解是建立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上的,主要是取自对白种人、 男人、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的心理世界的考察。这种知识 和对人的理解能否适用于其他人种、女人、东方人或者经 济落后地区的人便不免令人怀疑。
第二节 后现代心理学思想的方法论与研究取向
一、后现代心理学思想的方法论
(一)整体论对原子论
在心理学研究中,凡是认为经验或行为可以分析为几 种简单元素的,都可以化为原子论心理学。 构造主义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都坚信原子主义的立 场.前者为主观原子论,后者为客观原子论,它们都强调对心 理现象进行元素分析. 现象学的创设者胡塞尔注重整体分析的方法, 机能主义心理学反对元素主义, 格式塔心理学强调经验与行为的整体性,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主张采用整体观研究心理学. 以格里芬(D.R.Griffin)等人为代表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 者尝试着用后现代整体有机论来代替现代机械论世界观.
二、关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从事后现代心理学思想研究的学者们,反对科学主义心 理学对研究对象可观察性的强调,也不将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 作为心理学唯一合法的研究任务。
格根(Gergen)倡导:研究者应富有冒险精神,通过提供新 的理论的、解释性的和可理解性的体裁,突破传统心理学所设 置的障碍,扩大心理学的疆界。
从叙事疗法中探索后现代心理咨询的发展趋势
从叙事疗法中探索后现代心理咨询的发展趋势郭绵玲;应湘【期刊名称】《鸡西大学学报》【年(卷),期】2013(000)009【摘要】叙事疗法吸收了后现代主义的思想精华,也从实践运用中预示了后现代疗法的未来走向。
摆脱传统的以问题为中心、以人为机器的治疗模式,叙事疗法将人置于具体的文化背景中,认为问题故事来源于主观语言的建构,可通过话语分析等手段重塑未来。
体现了后现代心理咨询以人为本的理念。
叙事疗法在应用演变中将逐步克服后现代心理咨询的缺点,与释义学等的新思潮渐行渐近。
%The thought of the narrative theory includes the essence of postmodernism and the application of it predicts the future of postmodern counseling .It is no longer the mode of treatment that focusing on the problem and treating men just like machines . People are considered with their specific cultural background in the narrative theory .What is more, the source of their story i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ir concepts , which can be changed by analyzing the communication .All in all, the narrative theory which treats men respectfully changes gradually in practice and absorbs more and more advantage of Hermeneutic Approach .【总页数】2页(P147-148)【作者】郭绵玲;应湘【作者单位】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广东广州,510006;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广东广州,51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44.2【相关文献】1.叙事疗法在心理咨询案例中的应用 [J], 井潇潇;2.心理咨询工作方法在个案社会工作中的运用--以叙事疗法为例 [J], 尤舒睿3.叙事疗法在心理咨询案例中的应用 [J], 井潇潇4.叙事疗法在中小学校心理咨询工作中的运用初探 [J], 金小燕5.叙事疗法与德式桌游相结合在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中的运用 [J], 蒲昕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3年3月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Mar.,2003 第2期Journal of Nanjing N ormal University(S ocial Science)N o.2后现代思潮与叙事心理学施铁如(广东教育学院,广东广州510303) 摘 要:后现代思潮对科学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霸主地位的否定,引起了包括心理学、人类学等有关学科在内的“叙事革命”。
作为心理学领域内革命成果的叙事心理学,实质上体现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
它比起传统的心理学研究范式自有深刻之处。
叙事以其建构意义、追寻价值、创造生活的独特性,将使心理学在为解决人的现实心理问题、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服务的追求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后现代;语境;叙事研究;叙事心理学;方法论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608(2003)022*******于17、18世纪的教化和19世纪工业和科学革命基础上形成的欧美世界观相信人类可以通过能如实地展现世界的客观、科学的知识来理解世界,并认为这种知识将形成富裕、公正与普遍和平的理性基础。
这被视为现代性的两条公理。
但在20世纪中后期,这两条公理受到质疑。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发现表明,观察对象不是绝对不变的实在,而是在与观察者的互动中不断变化的。
观察者的参与活动制约着对事物的认识,知识是“社会建构”的;另一方面,富裕、公正、普遍和平也令人怀疑,因为它与“征服”相联系,造成了太多的死亡与破坏。
后现代思潮在这一气候下出场了。
一、后现代思潮对叙事的推出后现代思潮隐含着反理性主义、反权威主义和反教条主义的趋向。
这些趋向主要地是针对长期以来据于霸主地位的科学主义的。
反理性主义是反对以抽象取代丰富的生活意义与人的情感世界。
后现代拒绝追求抽象、普遍的元叙述(meta-narrative),而更关注称为事实的微观的或本土的叙述(micro or local-nar2 rative)。
反权威主义和反教条主义是反对方法中心,反对科学实证方法的霸权,反对对规律、原理的迷信。
美国科学哲学界的怪才P・费耶阿本德提倡一种多元的方法论,反对把任何确定的方法、规则作为固定不变的和有绝对约束力的原理,用以指导科学事业。
因为没有一种方法、一条规则能避免有朝一日在某个场合遭到破坏的厄运。
他提出“只有一条原理可以在一切境况和人类发展的一切阶段上加以维护。
这条原理就是:怎么都行”[1](pp.327-328)。
“后现代主义的核心就是,它评判了认为科学认识是普遍的,因而它能够通过非语境的方收稿日期:2002209213作者简介:施铁如(1947-),男,广东教育学院心理学教授。
式予以证实的主张”。
其典型的口号是“真理的标准是依赖语境的”[2](p.3)。
Pepper在其《世界的假设》(1942)一书中描述了四种世界的假设或纯哲学立场:形式论(formism)、机械论(mechanism)、机体论(organicism)、语境论(contextualism)。
前三者作为科学主义的基础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后,语境论逐渐出来争夺主角了。
有人认为,语境论似乎能给人类科学提供更为合适的指引[3](p.28)。
于是,语境、语言、故事、叙事这些与大众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活动与词语成为了后现代思想家讨论知识建构、自我建构等哲学话题的多频词或关键词。
事实上,20世纪哲学在从语言学转向,到解释学转向,再到修辞学转向的一系列转向中,语言始终是一个中心。
20世纪早期,维特根斯坦在其《逻辑哲学论》中围绕七大命题建构了其语言的世界: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语言是命题的总和,语言和世界又是同构的,因此,语言是世界的图式[4](pp.389-391)。
20世纪后期,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罗蒂从解释学视角提出其主张:哲学的本质不再是一种探索理性世界图景和阿基米德点的理智活动,而是人类多种对话中的一种声音;哲学的方法不再是论证的或提供证据的,而是一种文明的、启示的、智力的、显现的、兴奋的对话,应以文学风格代替科学风格;哲学的目的不再是发现客观真理或追求绝对基础、而是保证对话的有效进行[4](p.153)。
20世纪后期,作为心理学后现代方式基础的后结构主义变得非常流行。
心理分析学者Jacques Lacan等人视“个人和自我为由语言包装起来的东西”,认为“后现代主义的任务就是‘解构’言语结构和社会-历史叙事,以便发现我们的知识实际上以什么为基础”。
后现代主义的一个核心观念是:“知识不是由逻辑或理性所确定的,而是由语言的迂回曲折所确定的。
虽然我们可能相信我们自己是语言的驾驭者,但更合适的说法是语言驾驭着我们”[5](p.26)。
P otte 和Wetherell在其颇有影响的《话语与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指出,“人们使用语言‘做事’和获得一定结果。
语言不仅仅是用以描述事物的抽象工具,它更多地用于建构自我和世界,并因此使事件发生”[5](p.28)。
这样,当哲学领域轰轰烈烈的后现代思潮超越其探究世界图景的领地而延伸到探究人的内部世界的心理学,并不断摇撼着科学主义在研究中的霸主地位时,一种新的心理学范式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这新的范式就是叙事,叙事的平民思维和话语方式开始作为常客被推上心理学研究的大雅之堂了。
二、叙事进入心理学20世纪80年代以来,叙事和生活故事的概念在社会科学中变得越来越引人注目,并不断进入包括了心理学、教育、社会学和历史等学科的理论、研究和应用中。
这实质上标志着心理学和人类科学与人文学科中的有关学科被后现代主义革了一场命。
一些人把这历史的进化视为社会科学中实证主义范式的退位,一些人称此为“叙事革命”。
什么是叙事?对此有各种各样的表述,如“叙事是我们解释世界的源泉”;叙事是“记述,或设计以表达所发生的事情的前后联系的例子”等。
比较清楚的一种表述是:“叙事是为了‘告诉某人发生什么事’的一系列口头的、符号的、或行为的序列”。
相应地,“叙事研究是指任何使用或分析叙事材料的研究”。
在研究中采用叙事方法可以视为对现存的实验、调查、观察和其它传统方法的补充,或作为对这些“贫瘠”的研究工具外的另外选择[6](p.2)。
这另类选择是对“怎么都行”的后现代呼喊的积极回应。
不管怎样,叙事方法成为了社会科学家庭中的重要成员。
为什么人们应该进行叙事研究?Amia Lieblich认为,人们天生地是故事的叙说者。
故事使人们的经验得以一贯和连续,并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发挥核心作用。
了解内部世界的一个最清晰的频道是通过口头叙述,由个人叙述关于他们的生活和所经历的真实的故事。
换言之,叙事给了我们通向人们认同和人格的入口。
故事临摹生活并展示内部真实于外部世界。
但同时,故事也塑造和建构着叙事者的人格和实在。
故事是人的认同。
一个故事通过生活而得以创造、叙说、修改和再叙说。
我们通过我们所说的故事了解和发现自己,并把自己向他人展示[6](p.7)。
Huber J.M.Hermans指出,所有年龄的人和所有的文化都使用故事或叙事(神话、传说、传记、史诗、歌剧、电影、小说、电视)给其环境和自己的生活予赋意义。
叙事方法的著名倡导者T.R.Sarbin认为,故事是组织情节、举动和总结一定时空中的事件的一种方式。
故事组织着我们的梦想、我们缄默的故事、我们的计划、记忆,甚至我们的爱和恨[7]。
叙事对意义的建构、人格的形成的作用,使得它与心理学紧密联系在一块。
于是叙事心理学便应运而生。
70年代初,Sarbin开始系列地考虑把叙事作为心理学的扎根隐喻(root meta2 phor),以取代着过去制约着大量的理论和研究的“机械”和“机体”的隐喻[8]。
像机能主义的代表人物詹姆斯把意识看作是一种器官,特别是复杂有机体适应高度复杂的环境所需要的器官;行为主义者“把行动着的有机体看成一个完全自我维持的机器人”[9](p.143-261);认知主义则把人。
这些隐喻所联系的科学-理性主义研究范式,着重于心理过程和功能方面的探索。
这种探索把人的心理过程抽象为一套概念、模型或表达式,而人的心理世界中丰富多彩的意义(内容)被弃置了。
有血有肉的心理生命变得只剩下一堆概念的骷髅。
这些研究可能可以很好地回答“是什么”的认识论问题,但无法回答“为什么”的价值论问题。
而叙事的隐喻则显示了一种全新的生命力。
1979年,Sarbin在美国心理学会的学术年会上首次发布了“经验的叙事结构”的观点。
叙事作为人格心理学的核心部分的思想得到了广泛而热烈的接受。
1983年春,Sarbin发表了《作为心理学一个扎根隐喻的叙事》,进一步阐述了其观点。
他指出,叙事与历史行动是同一块布上裁下的料。
它们都基于时间结构:过去、现在、将来;开始、中间和结尾。
因此两者是交叠的。
Pepper曾把历史行动视为语境论观点的扎根隐喻,Sarbin则把叙事视为语境论观点的另一扎根隐喻。
1986年Sarbin又主编了《叙事心理学:人类行为的故事性》。
该书集中于一个观点:故事是修整经验和指引判断与行动的基础[3](p.32-33)。
Sarbin及其他一些学者的不断深入研究,使叙事心理学越来越清晰地从心理学家族中显现了出来。
叙事心理学从何而来?Sarbin说:“叙事心理学是从‘我们生活于一个故事塑造的世界’的命题走出来的”。
叙事心理学走向何目标?Sarbin说:“叙事心理学不是追寻传统心理学同样的、仍未达到的目标———发现行为的一般规律以便达到预测和控制行为。
叙事心理学的目标是理解”。
Sarbin还提出了所谓叙事原则:“我们在解释自己或他人时,受叙事的情节所指引。
不管是正式的传记、自传,还是心理治疗、自我袒露、或消遣,我们往往不限于列举出一连串事件,而是做得更多,把事件组织成故事。
我把这一人类倾向定义为叙事原则”;“叙事原则引导着对人类事件的解释以及人类行为的实施”[3](p.7-8)。
他对此还具体解释道:“如果你向一个人呈现两三个图片或描述短语,他会自动地把它们连在一起而形成一个故事、一个理由。
它们以某种模式化的方式与图片或短语的意义联系着。
在反思中,我们发现图片或短语的意义通过隐含地使用情节而结合在一起。
如果图片或短语描述人,这故事将反映人的情感目标、目的、价值和判断。
这情节将影响故事所叙述的人物的行为的发展”[5](p.46)。
三、叙事隐喻的后现代立场从上述界定来看,我们说叙事心理学,并非把它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而是着重于把它视为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方法取向。
而这种方法取向是以叙事为隐喻和命名的。
叙事的隐喻比起“机体”、“机械”隐喻有着更深刻的思想。
首先它把心理过程-叙述和心理内容-故事结合起来,克服其它隐喻忽视内容的倾向。
作为过程的叙述,既是回忆、也是反思、还有意义的组织、再组织。
它既是意义的建构过程,也是人格的建构过程。
叙事理论认为:生活中充满了故事,人的每一经历就是一个故事,人生就是故事发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