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子昂临王羲之十七帖-三希堂法帖刻本

合集下载

《十七帖》全本解析

《十七帖》全本解析

《十七帖》全本解析《十七帖》之一《郗司马帖》【释文】十七日先书,郗(xi)司马未去。

即日得足下书,为慰。

先书以具示,复数字。

【译文】十七日先给你写了一封信。

郗司马(郗昙tan字重熙)没有去。

当天收到你的信,很是欣慰。

先前的信已经都陈述清楚,写几个字作为回复吧。

《郗司马帖》是著名法帖《十七帖》丛帖的第一通尺牍,3行,26字。

因《郗司马帖》首行有“十七日先书”一语,《十七帖》之名即由此而定。

【书法赏析】1、变化从心。

《郗司马帖》局部相比《十七帖》其他诸帖,如《省别帖》《诸从帖》等等,《郗司马帖》首行即作变局,行轴线左旋右盘,如风吹杨柳。

第二行和末行的行气则平铺直叙,但字本身的欹侧变化仍与首行呼应。

审视其点画,俯仰自如,顾盼有姿,变化从心,神融笔畅。

2、动静得宜。

《郗司马帖》用笔方圆并用,寓方于圆,藏折于转,而圆转处,含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外标冲融而内含清刚,简洁练达而动静得宜。

3、云水胸襟。

《郗司马帖》的作者王羲之其豁达随和的云水胸襟,刚正真诚的骨鲠个性,是以简炼安详的笔墨形式实现的。

在临习和欣赏《十七帖》时,不仅可以从中领会到作品的内在意境美,同时还能感受到右军的人格美,给人以意蕴深长的无限遐想。

《十七帖》之二《逸民帖》《逸民帖》是王羲之《十七帖》第二通尺牍。

写於永和十—年(二五五)。

4行,39字,草书。

帖中,王羲之申言:“吾为逸民之怀久矣。

”王羲之曾於二十八岁许推迁不拜护军将军,有报殷浩书,曰:“吾素自无廊庙志……自儿娶女嫁,便怀尚子平之志”,此帖似重申夙志。

可能是由於友人来函劝其再次出仕,所以在这封复信中说:“您怎么又这样劝说呢?对我来说,这简直象听到梦语一般!”文意显见隐逸之志,字势转顾多姿。

《十七帖》共有二十九通书信。

【释文】吾前东,粗足作佳观。

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方复及此,似梦中语耶!无缘言面为叹,书何能悉!【译文】我过去在会稽内史任上时,总体上看还是有政绩的。

我想做隐士的想法已经很久了,你(郗愔)怎么现在还犹豫不决?像是说梦话一样哩!没有机会见面,甚为感叹,书信中如何能表述清楚我的心意呢?【书法赏析】1、章草之韵。

三希堂法帖简介

三希堂法帖简介
● 译文:珣拜上再拜上,伯远兄弟在事业正盛之时辞世,距今已经一周年了,他生前深受众兄弟们的尊重,因 为体弱多病,一直想优游自在地生活,当初事业刚刚有起色这样的事就发生了,没能达成愿望。和他的分别 好像就在昨天,而他却永久地作了古人,远远地隔着山道,再也不来看我。
● 卷前引首有乾隆御书:“江左风华”四大字,上有“乾隆御笔”一玺。并御题:“唐人真迹已不可多得,况 晋人耶!内府所藏右军快雪帖,大令中秋帖,皆希世之珍。今又得
● 1951年11月5日,“三希帖”中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辗转数年后在周恩来总 理的亲自指示下以35万元港币的价格从香港购得,重新回到了北京故宫博物院。
● 现今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收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是仅存于世的王羲之的真迹精品,王献之 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 这件书迹以圆笔藏锋为主,起笔与收笔,钩挑波撇都不露锋鋩,由横转竖也多为圆转的笔法,结 体匀整安稳,显现气定神闲,不疾不徐的情态,明代鉴藏家詹景凤以 “圆劲古雅,意致优闲逸裕, 味之深不可测”形容它的特色,并且认为赵孟頫受到这件书迹的影响。不过王羲之内敛沉潜,赵 孟頫微有锋鋩外露,比较对幅赵孟頫的题跋,可以得到这样的印象。
了,打败了对手,又怎么样呢?还要搞盛大的庆祝活动吗?浩浩荡荡的军队还要得胜还朝吗?
中秋帖
● 作品推测
● 竹料纸书写,这种纸东晋时尚制造不出,约到北宋时方出现。从行笔中可知,所用毛笔是柔软的 无心笔,而晋朝使用的是有心硬笔,吸水性较差,笔的提、按、转折往往不能灵活自如,常出贼 毫,如此帖那种丰润圆熟、线条连贯、行气贯通、潇洒飘逸的效果是写不出来的。《书画舫》云: “献之《中秋帖》卷藏檇李项氏子京,自有跋。细看乃唐人临本,非真迹也。”清吴升《大观录》 云:“此迹书法古厚,黑采气韵鲜润,但大似肥婢,虽非钩填,恐是宋人临仿。”据当代书画鉴 定家研究,大多认为是宋朝画家米芾所临摹,故同样宝贵。

十七帖原文及释文

十七帖原文及释文

十七帖的翻译(林丽娥教授)(2010-08-28 16:42:08)今依日本二玄社《十七帖》原色法帖進行翻譯,計28則尺牘。

【本文】(1.郗司馬帖)十七日先書,郗司馬未去,即日得足下書為慰。

先書以(已)具,示復數字。

【翻譯】十七日這天,信已寫好了,本想請郗司馬(王羲之的妻弟郗曇)帶去,還未啟程,當天就得到您(王羲之的好友周撫)的來信,甚感安慰。

要說的的話已都寫在先前的信上了,這裏只簡單寫幾個字作為答覆。

【本文】(2.逸民帖)吾前東,粗足作佳觀。

吾為逸民之懷久矣,足下何以方復及此,似夢中語耶!無緣言面為歎,書何能悉?【翻譯】我上次東行,略見當時美好的山川景物。

我想隱居當逸民的想法已經很久了,你(王羲之的妻弟郗愔)怎麼現在才又提起,像是夢中的話哩!沒有機緣見面,甚為感歎,書信中何能盡表我的心意?【本文】(3.龍保帖)龍保等平安也,謝之。

甚遲見卿舅可耳,至為簡隔也。

【翻譯】龍保(王羲之的幼輩)等人都平安,謝謝您。

很想見您舅舅(遲,待也),他可好?真是疏隔得好久、好遠呀!【本文】(4.絲布衣帖)今往絲布單衣財(才)一端,示致意!【翻譯】茲送上絲布做的單衣,只此一件,聊表一點心意!【本文】(5.積雪凝寒帖)計與足下別,廿六年於今,雖時書問,不解闊懷。

省足下先後二書,但增歎慨。

頃積雪凝寒,五十年中所無。

想頃如常,冀來夏秋間,或復得足下問耳!比者悠悠,如何可言?【翻譯】算算日子,和您(王羲之的好友周撫)分別,至今已廿六年了,雖時常有書信往來,卻難以舒解久別思念的情懷。

讀您先後寄來的兩封信,只更增加心裏的喟歎和感慨!最近積雪未消,天氣嚴寒,是五十年來所未曾見的景象。

想您近況一切如常,希望明年的夏秋之間,或能再得到您的來信。

方今歲月漫長,要從那裏說起呢?【本文】(6.服食帖)吾服食久,猶為劣劣。

大都比之年時,為復可可。

足下保愛為上,臨書但有惆悵。

【翻譯】我煉丹服藥雖久,功效還是不怎麼理想,但是和比起往年來,大概還是差強人意的。

王羲之十七帖临习指南

王羲之十七帖临习指南

王羲之十七帖临习指南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晋朝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被尊为书法圣手。

他的书法作品博大精深,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兰亭集序》和《九成宫醴泉铭》。

除了自创的作品外,王羲之还以传世的帖为主要表现方式,其中有名的是《十七帖》。

《十七帖》是王羲之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收录了他临写的十七篇帖,被誉为王羲之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

这些帖篇风格各异,展示了王羲之广博的学识和卓越的书法技艺。

以下是王羲之十七帖临习指南。

一、《王右军帖》:这是王羲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字体刚劲有力,结构严谨。

临习时要注意它的方正整齐和笔画的力度。

二、《人字帖》:这是王羲之用人字形状构成的帖,形态独特,显示了他独创的创造力。

临习时需要注重每个字形的准确和整体的协调。

三、《十七学帖》:这是王羲之的自我评价之作,帖中包括了他学习古人书法的心得。

临习时要注意字体的流畅和书写的潇洒。

四、《大草帖》:这是王羲之运笔狂放的代表作之一,字迹飘逸,线条有张有弛。

临习时要注意抓住草书的特点,注重节奏的控制。

五、《皇甫君碑》:这是王羲之临写的一块碑帖,气势恢宏,笔画工整。

临习时要注意字体的严谨和碑刻的铭刻感。

六、《麻姑仙帖》:这是王羲之运用骨格写法创作的帖,字体简洁明快,给人以轻盈的感觉。

临习时需要注意字体的轻重节奏和平衡。

七、《说文解字帖》:这是王羲之专门用篆书书写的帖,形态古朴,线条简练。

临习时要注意篆书的笔画结构和方正稳重。

八、《成书诀》:这是王羲之总结了自己书法艺术心得的帖,内容丰富,字体流畅。

临习时要注重字形的优美和行书的连贯性。

九、《归去来辞帖》:这是王羲之的一篇行书小楷,字体匀称,结构紧凑。

临习时要注意字形的端正和行楷的平稳。

十、《祭侄文稿帖》:这是王羲之为自己侄子写的一篇祭文,行楷端庄凝重。

临习时要注重字形的规范和行楷的雅致。

十一、《邓公昌书》:这是王羲之临写的邓公昌的楷书,字体挺拔有力,结构严谨。

临习时要注重字形的准确和线条的力度。

历代名家临王羲之《十七帖》(上)

历代名家临王羲之《十七帖》(上)

历代名家临王羲之《十七帖》(上)作者:江理平来源:《书与画》2019年第04期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记载:”《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二字。

是煊赫著名帖也。

太宗皇帝購求’二王’书、'大王’草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书迹及言语,以类相从,缀以卷。

”因卷首有“十七日”,故冠名《十七帖》。

当时弘文馆曾将此帖摹勒上石,末有一大“敕”字,俗称“馆本”,惜原刻本已失传,现存传世本皆为“馆本”的摹刻本或唐、宋人临摹本的再刻本。

《十七帖》属今草中的小草,是全面体现“大王”草书成就的代表作,为历代“二王”追随者倾全力临摹的法帖。

然而太宗以后,原帖不存,“馆本”失传。

现存版本繁多,良莠不齐。

因而如何从传世的资料中索取信息,尽可能还原羲之真迹的原貌,成了放在当今书学者面前的一个难题。

为此,我们首先是要选好的临摹范本,目前比较公认的善本为上海图书馆藏的宋拓本,内有张正蒙跋,原为吴宽所藏:还有现在日本的王文治旧藏本、王樨登旧藏本等。

其次是参考晋唐流传至今的真迹,如王瑜《伯远帖》、孙过庭《书谱》等、从中领略羲之用笔技巧与韵味。

除此之外,还须留意唐人的双钩摹本,如《游目帖》《远宦帖》、因其本身就是《十七帖》中的二帖,另外还有《寒切帖》以及其他羲之简牍的唐人摹本,这些都是真迹一等的资料,比之刻本更接近原帖,尤其是在点画特征、结构造型、起落笔走向等方面交代得较为清楚。

唐人临《十七帖》之《瞻近帖》《龙保帖》《旃厨胡桃帖》在敦煌文献中已被确认的三件唐人临《十七帖》的残本《瞻近帖》《龙保帖》二帖现藏大英博物馆,《旃厨胡桃帖》现藏法国国家图书馆,这三帖与原帖相比,虽结体位置稍有差异,但行笔流畅自然,与羲之神韵十分契合,有理由推断此三帖很有可能是对着原帖或原刻”馆本”临写的,这对于现今学书者来说是很有借鉴作用的。

康里崾堰临《十七帖》之《严君平帖》《胡母帖》《儿女帖》《谯周帖》《汉时帖》《诸从帖》康里巎巎(1295-1345),字子山,号正斋。

王羲之书法全集:迄今为止收集最全面,图片质量最好的版本

王羲之书法全集:迄今为止收集最全面,图片质量最好的版本

王羲之书法全集:迄今为止收集最全面,图片质量最好的版本帝王名臣像册之王羲之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出身名门,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又称“王右军”。

他早年以卫夫人(铄)为师,后来草书学张芝,正书则取法钟繇,自出机杼,推陈出新,创出妍美流变的书体,取代了以往古拙质朴的书风,自成一家。

评者谓其草书浓纤折衷,真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媚劲健,千变万化,而体势自然。

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继往开来的巨大贡献,对日本书法界也有深刻影响.有“书圣”之誉。

所书《兰亭序》尤脍炙人口,被称为天下行书第一。

传世唐代摹本有《兰亭序》《快雪时晴帖》《丧乱帖》《上虞帖》等,刻本有《乐毅论》《十七帖》以及唐僧怀仁集王书的《圣教序》等。

兰亭序(五种版本)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山阴名士四十一人集于兰亭,修禊祭,宴曲水。

即席赋诗,汇为一卷,由王羲之当场作序。

这篇序情文并茂,心手双畅,向称“天下第一行书”。

其妍美流便的风神,被后世视为行书的典范和楷模。

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羲之书法,在得到《兰亭序》真迹后,曾命当朝书法名家褚遂良、欧阳询以及弘文馆拓书人冯承素等勾摹数本,分赐臣下,以广布扬。

兰亭真迹据记载已随唐太宗殉葬昭陵。

这些唐摹本主要有两个系统,一为褚遂良摹本,存世的褚遂良、虞世南、冯承素等墨迹摹本,多属此系统,以冯摹的“神龙本”最为接近原作;一为欧阳询摹本,刻帖“定武本”即源自欧本,为存世最佳的石刻帖本。

兰亭序(兰亭八柱第一)卷,唐,虞世南摹,纸本,行书,纵24.8cm,横57.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本质地为白麻纸,系唐代物,一些字有明显勾笔痕迹,当属唐人勾摹本。

此卷直至明代,一直被认为是褚遂良摹本,后董其昌在题跋中认为“似永兴(虞世南)所临”,后世就改称为虞世南摹本,清代梁清标还在卷首题签“唐虞世南临禊帖”。

因卷中有元代天历内府藏印,故亦称“天历本”。

《三希堂法帖》释文

《三希堂法帖》释文

《三希堂法帖》释文《三希堂》原名“温室”,本为乾隆皇帝读书之所。

乾隆帝在此珍藏了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殉的《伯远帖》三件稀世墨宝,并时常把玩,遂以此更名。

后乾隆帝敕令朝臣编刻《三希堂法帖》,收录内府所藏魏晋以来书法家名迹,其中就包括此三珍。

姨母帖摹本,硬黄纸本。

行书。

高26.3厘米。

6行,42字。

辽宁省博物馆藏。

释文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顷NE5DC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

因反惨塞,不次。

王羲之顿首顿首。

寒切帖摹本,纸本。

草书。

高26厘米,横21.5厘米。

5行,51字。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

释文十一月廿七日羲之报:得十四、十八日二书,知问为慰。

寒切,比各佳不念忧劳,久悬情。

吾食至少,劣劣。

力因谢司马书,不一一。

羲之报。

初月帖摹本,硬黄纸本。

草书。

纵26.3厘米,横32厘米。

8行,61字。

辽宁省博物馆藏。

释文初月十二日山阴羲之报:近欲遣此书,停行无人,不办。

遣信昨至此。

旦得去月十六日书,虽远为慰。

过嘱,卿佳不吾诸患殊劣殊劣!方涉道,忧悴。

力不具。

羲之报。

平安帖摹本,硬黄纸本。

纵24.7厘米。

4行,27字。

行书。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亦称《修载帖》,与《何如帖》、《奉橘帖》共一纸,横46.8厘米。

释文此粗平安。

修载来十余日。

诸人近集,存想明日当复悉来。

无由同,增慨。

何如帖摹本,硬黄纸本。

纵24.7厘米。

3行,27字。

行书。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又名《不审尊体帖》。

此帖与《平安帖》、《奉橘帖》共一纸,横46.8厘米。

释文羲之白:不审尊体比复何如迟复奉告。

羲之中冷无赖。

寻复白。

羲之白。

奉橘帖摹本,硬黄纸本。

纵24.7厘米。

2行,12字。

行书。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与《平安帖》、《何如帖》共一纸,横46.8厘米。

释文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快雪时晴帖摹本,麻纸本。

纵23厘米,横14.8厘米。

4行,28字。

行书。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

书写名人诗词

书写名人诗词

书写名人诗词一、王羲之羲之书法最清真,曲水流觞翰墨匀。

放浪形骸身自在,兰亭一序笔如神。

注:王羲之,字逸少。

官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多称王右军。

传世书作有《兰亭序》、《乐毅论》、《十七帖》、《丧乱帖》、《奉桔帖》、《孔侍中帖》、《行穰帖》、《快雪时晴帖》、《远宦帖》等,皆墨林至珍,世以为宝。

唐太宗最爱其《兰亭序》,殁以之殉葬。

现传之《兰亭序》墨迹,以冯承素所摹即所谓神龙本最为著名。

对于王羲之,我认为说再多的话都是多余的,要想领略羲之书法的妙处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多临多看,方可窥其妙处,除此之外,别无它法!二、王珣元琳墨妙散云晖,东晋风流万象归。

伯远留香宗古淡,优逰志在鹤孤飞。

注:王珣字元琳,书有《伯远帖》,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同为三希堂法帖。

三、陆机文赋垂名万古传,宏才大略帝王篇。

古风犹带珠玑润,平复恐难笺诂诠。

注:陆机,字士衡。

所作《文赋》被认为我是国古代著名的文学论文之一。

机有治国大略。

所书《平复帖》真迹一千七百余年流传有绪,实为罕见,无愧旷世奇珍,墨林瑰宝也。

帖中数字至今无法辨识。

四、颜真卿鲁公祭稿位兰亭,意不在书书境灵。

满纸云烟神鬼恸,忠肝义胆照丹青。

注:颜真卿,字清臣,封鲁郡开国公,世称颜鲁公。

所作《祭侄稿》与王羲之书《兰亭序》齐名,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间有以为过兰亭者。

兴元元年八月三日李希烈杀公于汝州,时年七十七岁。

五、王献之子敬中秋月下书,风流倜傥问谁如。

羲之已死官奴在,笔墨当怜大令余。

注:王献之,字子敬,小名官奴,羲之第七子也。

尝任中书令之职,故又称王大令。

书法与父齐名,世称“二王”,有《中秋帖》(一说为米芾所临)、《鸭头丸帖》、《地黄汤帖》等墨迹传世。

六、孙过庭飘逸沉着晋法传,唐风流彩胜前贤。

墨痕婀娜犹刚健,书谱醇香醉砚田。

注:孙过庭,字虔礼。

工行草书,深得逸少之法。

北宋米芾谓之云:“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

”所书《书谱》不仅是后世学习草书的范本,也是我国书法史上著名的书论之一。

十七帖原文及释文

十七帖原文及释文

十七帖原文及释文《十七帖》原文及释文嗨,小伙伴们!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超级厉害的《十七帖》。

这《十七帖》啊,可是书法史上的一个大宝贝呢!《十七帖》的原文有好多字,就像一群小士兵排列得整整齐齐,每个字都有自己的故事。

比如说其中有“十七日先书,郗司马未去。

即日得足下书,为慰。

先书以具,示复数字。

”这几句啊,看起来简单,可是这里面包含的情感可丰富啦。

就好像你和好朋友写信一样,先告诉你前面发生的事情,郗司马还没走呢,然后就收到你的信啦,心里可高兴了。

我就想啊,那时候的人写信多有意思呀,不像我们现在,发个信息就完事儿。

再看这帖中的字,那真是写得妙极了。

每个笔画就像是小舞蹈家在纸上跳舞。

我听老师说,写这些字的人叫王羲之。

哇塞,王羲之可是书法界的大明星呢!他写的字就像是被施了魔法一样,让人看了就喜欢。

你看这字的笔画,有的像小柳枝一样弯弯的,柔软又有韧性;有的像小山峰一样挺拔,直直地立在那儿。

那《十七帖》的释文呢,就像是一把小钥匙,能打开这些神秘文字背后的大门。

通过释文,我们能更清楚地知道王羲之当时在想什么,他和朋友之间的那些事儿。

比如说有一处提到了他对朋友病情的关心,字里行间都是满满的担忧,就像你知道你的好朋友生病了,你心里那种着急和牵挂的感觉。

“足下今年政七十耶?知体气常佳,此大庆也。

想复勤加颐养。

吾年垂耳顺,推之人理,得尔以为厚幸,但恐前路转欲逼耳。

以尔要欲一游目汶领,非复常言。

足下但当保护,以俟此期。

勿谓虚言,得果此缘,一段奇事也。

”这里面他问朋友是不是已经七十岁了,知道朋友身体还不错,觉得是件大好事,还让朋友好好保养呢。

他自己也说自己快六十岁了,感觉时间过得好快呀,还想和朋友一起去游玩呢。

这就像是两个老友在聊天,你一言我一语的。

我记得我和我的同桌讨论过《十七帖》呢。

我同桌说:“这帖里的字看起来好复杂呀,怎么能写得这么好呢?”我就跟他说:“你想啊,王羲之肯定是练了好久好久的,就像我们做数学题一样,多做就熟练啦。

王羲之《十七帖》(大图全本)

王羲之《十七帖》(大图全本)

王羲之《十七帖》(大图全本)王羲之《十七帖》(大图全本)wnagxizhi_shiqi00.0.jpg (592.69 KB)2010-11-16 23:58 《十七帖》书法地位《十七帖》是著名的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

原墨迹早佚,现传世《十七帖》是刻本。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记载了《十七帖》原墨迹的情况:“《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

是煊赫著名帖也。

太宗皇帝购求二王书,大王书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书迹与言语以类相从缀成卷。

”此帖为一组书信,据考证是写给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

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

清人包世臣有《十七帖疏征》一文可以参考。

《十七帖》是一部汇帖,以第一帖首二字“十七”名之。

凡27帖,134行,1166字。

其中的一些帖尚有摹本墨迹传世,如《远宦帖》、《游目帖》等。

据载:唐太宗好右军书,搜集王书凡三千纸,率皆以一丈二尺为一卷,《十七帖》即其中的一卷。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云:“《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煊赫著名帖也。

”此载略与今传本异。

摹刻本甚多,传世拓本最著名的有明邢侗藏本、文徵明朱释本、吴宽本、姜宸英藏本等。

唐蔡希综《法书论》说:“晋世右军,特出不群,颖悟斯道,乃除繁就省,创立制度,谓之新草,今传《十七帖》是也。

”唐宋以来,《十七帖》一直作为学习草书的无上范本,被书家奉为“书中龙象”。

它在草书中的地位可以相当于行书中的《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

《十七帖》风格冲和典雅,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绝无一般草书狂怪怒张之习,透出一种中正平和的气象。

南宋朱熹说:“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其所谓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者。

”全帖行行分明,但左右之间字势相顾;字与字之间偶有牵带,但以断为主,形断神续,行气贯通;字形大小、疏密错落有致,真所谓“状若断还连,势如斜而直”。

王羲之书法名帖及其释文

王羲之书法名帖及其释文

王羲之书法名帖及其释文1《频有哀祸帖》摹本,纸本。

纵26.9 厘米。

3行,20字。

行书。

字间倾侧、俯仰、钩连,笔画轻疾、圆转、牵引,结体多有取横势者。

释文频有哀祸,悲摧切割,不能自胜,奈何奈何!省慰增感。

1.1王羲之《孔侍中帖》摹本,纸本。

纵26.9 厘米。

6行,42字。

行书。

释文:九月十七日羲之报:且因孔侍中信书,想必至。

不知领军疾后问。

忧悬不能须臾忘心,故旨遣取消息。

羲之报。

2.姨母帖《姨母帖》行书,纸本,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唐摹万岁通天帖》之一。

字间多断、顿挫,除“奈何”两字上下牵连,其余都字字独立;笔画凝重、朴拙,其“哀痛摧剥,情不自胜”的心绪直露无遗。

释文:臣十代再从伯祖晋右车将军羲之书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

顷遘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

王羲之顿首顿首。

3.初月帖《初月帖》,纸本,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帖为《唐摹万岁通天帖》之二。

王羲之父名“正”,为避父讳,“正月”书为“初月”。

首句‘山阴羲之报’,知此帖写于山阴。

山阴是会稽郡郡治所在地。

穆帝永和七年(三五一年)王羲之赴山阴为会稽内史,其年四十九岁。

此帖当是其四十九岁以后所写。

此帖是王羲之留存至今最好的书帖之一。

此帖用笔、结字和章法都有章草的特点。

梁陶弘景在与梁武帝《论书启》中云:‘逸少自吴兴以前,诸书犹为未称。

凡厥好迹,皆是向在会稽时永和十许年中者。

’此书正当其时,大有晋人倜傥风流、傲物任情的俊气,逸笔草草,率意畅达,天真自然。

释文:初月十二日,山阴羲之报。

近欲遣此书,停行无人,不辨遣信。

昨至此,且得去月十六日书,虽远为慰,过嘱。

卿佳不?吾诸患殊劣殊劣。

方陟道忧悴,力不具。

羲之报。

4.平安何如奉橘三帖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全貌王羲之《平安》帖点击浏览高清晰图片释文:此粗平安修载来十余日诸人近集存想明日当复悉来无由同增慨释文:羲之白不审尊体比复何如迟复奉告羲之中冷无赖寻复白羲之白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不多得《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均为尺牍。

历代名家临王羲之《十七帖》(中)

历代名家临王羲之《十七帖》(中)

历代名家临王羲之《十七帖》(中)作者:江理平来源:《书与画》2019年第05期姜宸英临《十七帖》之《积雪凝寒帖》《瞻近帖》《米处仁帖》姜宸英(1628-1699),字西溟,号湛园、韦间,浙江慈溪人。

清康熙三十六年探花,与朱彝尊、严绳孙称为“三布衣”。

书画皆能,书法学米芾、董其昌,晚年上追晋唐,尤精小楷。

《频罗庵论书》对其临帖作了非常贴切的评述:“韦间先生每临帖多佳,能以自家性情,合古人神理、不似而似,所以妙也。

”图示其所临《十七帖》,正如上述评述,一看就是羲之神韵,疏朗秀逸。

使转调锋无明显唐楷提按痕迹,如对照原帖,也未必处处一致。

大凡高手临帖,其对原帖的理解力和着眼点都会比常人高。

临帖追求与原帖神形皆似。

然而同样的帖不同人临出来的面目是不一样的。

这原因是很多的,有个性喜好差异、有学书经历不同等等、而最关键的还是对原帖的理解分析能力。

赵冷月先生曾说:“我从不临不理解的碑帖。

”这是很实在的话,经常看到初学书法的学生,不经过认真读帖分析,翻开碑帖就临,临好了也不对照原帖寻找差异,这不仅浪费精力,而且会一次次重复自己的错误写法,这是事倍功半的方法,不值得提倡。

姜宸英临帖,以自己的性情与古人神交,达到不似而似的境地,其临作就是一件完美的书法作品。

宋曹临《十七帖》之《蜀都帖》宋曹(1620-1701)。

字彬臣,自号射陵逸史。

明末清初书法家,爱国诗人。

官至中书舍人,因受株连身临囹圄,获释后便隐居不仕,浪迹江淮、苏杭等地、寻师会友、饱览古迹名碑、遂形成其对书法的精深见识。

所撰《书法约言》即为其书论的代表作,其中谈到书法笔意贵淡雅、不贵艳丽贵流畅。

不贵紧结:贵含蓄,不贵显露:贵自然,不贵做作。

谈到临写主张初写字不必多费纸墨临摹,应取古拓善本,仔细玩赏,对之加以熟悉、进而须背帖而求之、还要求边学边思,反复进行,成竹在胸,然后举笔为之。

这些都是切中要害的学书心得。

图示宋曹临《十七帖》为大立轴,明清以后时兴大件作品,或中堂或立轴置于大厅。

“三希”法帖的流传故事

“三希”法帖的流传故事

G A N B U W E N Z H A I
一过程中扮演了导演的角色,这固然与中原王朝对书画收集的文化传统有关,但乾隆的文化追求和对书画艺术的痴迷,想必也是促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推动力。

乾隆皇帝虽然痴迷书画,可由于本身资质平平,鉴赏力也不足,经常出现看走眼的时候。

最著名的故事当是关于真假外,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
王献之的《中秋帖》都是赝品。

《快雪时晴帖》纸本墨迹。

纵23厘米,横14.8厘米,4行,28
字,是王羲之所写的一封手札,
主要写了自己在大雪初晴时的愉
快心情及对亲朋的问候,现藏中
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然而,这幅作品历来存在争
的拥趸。

《中秋帖》在宋徽宗宣和时
期《宣和书谱》中已有著录,名
为《十二月帖》。

这也是存在争
议比较多的一幅作品,但是越来
越多的人将此帖归入米芾名下,
而不再作为王献之书法作品进行
介绍。

此作行书写成,行书3行,
共22字。

笔势连贯,用笔外拓,
”重新聚首还有待时。

王羲之《十七帖》有几个拓印版本

王羲之《十七帖》有几个拓印版本

王羲之《十七帖》有几个拓印版本
/现代艺术品
本文摘要王羲之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后世称其为“书圣”。

王羲之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后世称其为书圣。

王羲之《十七帖》《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两个字而得名。

此帖是一组书信,据史料记载,是写给友益州刺史周抚的。

书写时间在公元347-361年,时间长达14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

今人王壮弘称传世刻本有四:一、唐摹馆本。

即勒充馆本,摹勒充作馆中副本。

一般说来,馆本著名而且影响大。

馆本后有大字行书敕字,下有楷书付直弘文馆,臣解无畏勒充馆本,臣褚遂良校无失二十小字,末有僧权二字押署。

二、缺十七行本(或云即北宋魏泰家藏唐硬黄本)。

三、唐贺知章临本。

四、宋人临本,即河南本。

唐摹馆本最好,卷首有敕字及解(无畏)、褚(遂良)勒定。

猜你喜欢:中国第一草书——怀素自叙帖鉴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