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 专题复习

合集下载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1.与传统的经典生态学不同,环境生态学侧重于研究人类干扰下生态环境破坏所产生的影响及生态系统自身的一系列变化。

1.Gaia假说认为地球是一个生物、海洋、大气和土壤组成的复合系统。

2.适应强光照地区生活的植物称为阳地植物,适应弱光照地区生活的植物称为阴地植物。

3.根据生长环境中水的深浅不同,可划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

4.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称为生态幅。

5.竞争的主要方式有两类:资源利用性竞争和相互干涉性竞争。

6.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原则通常包括自然法制、社会经济技术原则、美学原则三个方面。

7.生态系统管理中的“3S技术”是指 RS(遥感)、 GIS(地理信息系统)、 GPS(全球定位系统)的总称。

1.“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在( A )中首次提出的。

A.《我们共同的未来》B.《只有一个地球》C.《人口炸弹》D.《增长的极限》2.一般来说,生态系统越复杂、越高级,则越不容易( D )A. 保护B. 恢复C. 维护D. 破坏3.一种生物的耐受范围越广,对某一特定点的适应能力也就( C )A. 越高B. 越强C. 越低D. 越弱4.固氮菌和豆科植物根系的关系是( C )A. 寄生B. 偏利共生C. 互利共生D. 没关系5.物种繁多、结构复杂、生产力高,对环境影响大的生态系统是( A )A. 森林生态系统B. 湿地生态系统C. 湖泊生态系统D. 海洋生态系统6.一个在食物网中既是捕食者,又是被食者的物种是( B )A. 顶位种B. 中位种C. 基位种D. 关键种7.用来表示毒物毒性大小的指标“LC”是指( D )50A. 绝对致死剂量B. 绝对致死浓度C. 半数致死剂量D. 半数致死浓度8.农业生产是属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中的( A )A. 直接使用价值B. 间接价值C. 潜在使用价值D. 存在价值9.土壤常常成为动物极好的隐蔽所是因为 BA 土壤中食物多B 环境条件较稳定C环境条件最好 D 天无敌10.以独立生活时相比,2个物种间的竞争必将导致 DA 2个种死亡B 一个种的重量增加,另一个种的重量减少C 2个种的重量等量减少D 2个种的重量不等量减少11.中国植被分类系统中的基本分类单位是 CA 种群 B植被型 C 群丛 D 群系12.在北半球从赤道北上可能依次遇到的地带性森林分别是 D 。

(完整版)《生态学》复习题

(完整版)《生态学》复习题

《生态学》复习题一、名词讲解:1. 生态因子28. 流通率2. 限制因子29. 氨化作用3. 基础生态位30. 生态承载力4.阿伦 (Allen) 规律5.趋异适应6.生活型7.主导因子8.种群增加种类9.生态位10.生活史对策11.毗邻效应12.遗传漂变13.密度14.重要值15.优势种16.先锋植物17.构件生物18.存活曲线19.会集种群20.复合种群21.群落最小面积22.逆行演替23.群落交叉区24.中度搅乱理论25.物质循环26.生态平衡27.林德曼效率二、简答题1.20 世纪,生态学界出现了四大出名生态学派,请写出学派的名称及其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研究重点。

2.什么是耐受性定律?3.生态因子作用的特点有哪些?4.简述水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5.种群数理统计的常用方法有哪些?6.比较动向生命表与静态生命表的异同。

7.种群拥有哪些不相同于个体的基本特点?8.阐述自然种群数量颠簸的种类。

9.什么是植物种内竞争所表现的密度效应?10.种间竞争的本质是什么?写出 Lotka-Volterra 的种间竞争模型,并说明各参数的生态学意义。

11.描述逻辑斯谛增加曲线的形成过程及各阶段的特点。

12.高斯假说的中心内容是什么?13.空间异质性是怎样影响群落结构的 ?14.简述植物群落的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一般特点及其异同。

15.层片拥有哪些特点?16.生物群落的数量特点有哪些?17.陆地上呈大面积散布的地带性植物群落主要有哪几类?18.中国东北湿润区从南到北依次出现哪些植被?中国东部温带从东到西依次出现哪些植被?19.何谓群落交叉区和边缘效应,它们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什么意义?20.植物群落散布为什么拥有"三向地带性 "?21.试说明影响植被散布的主要要素和植被散布的地带性规律。

22.捕食作用拥有哪些生态意义?23.为什么生态恢复时要考虑群落的演替要素?三、阐述题1.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范围。

生态系统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系统生态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生态系统概论1、生态学起源洪堡《植物地理学随笔》关注的是什么决定了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相对多度。

达尔文《物种起源》“是什么驱动力决定着这一草坪上每种植物种类与比例”恩斯特.赫克尔首次提出“生态学Ecology”坦斯利 1935 首次提出“生态系统ecosystem”,定义强调了生态系统中无机成分与有机成分以及生物有机体之间物质交换的重要性。

G.Evelyn Hutchinson(G.伊芙琳.哈钎森) “现代生态学之父”Raymond Lindeman(莱曼德.林德曼)“十分之一定律”Odum兄弟,能流,开创了“生态系统”研究的热潮,创建了能值理论与方法。

20世纪中叶,“生物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的观点形成了以Robert MacArthur(侧重于研究较小等级的生态学系统)和Eugene Odum为首的两大学派。

广泛应用数学模型工具。

20世纪50-60年代酸雨等环境问题,导致环境生态学兴起,开始了生态系统定位研究。

《寂静的春天》1962 蕾切尔.卡逊2、生态系统的特性:(1)生态系统是生态学上的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2)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物种数目越多,自我调节能力也越强。

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超过了这个限度,调节也就失去了作用;(3)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

能量流动是单方向逐级递减的,物质流动是循环式的,信息传递则包括营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构成了信息网;(4)生态系统中营养级的数目受限于生产者所固定的最大能值和这些能量在流动过程中的巨大损失。

因此生态系统营养级的数目通常不会超过5-6个;(5)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要经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育过程,其早期发育阶段和晚期发育阶段具有不同特性4、反馈:指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过程5、生态系统生态学:指研究(1)生态系统组成要素、结构与功能、格局与过程、变化与演替,(2)系统内部组分之间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3)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反馈,(4)人为影响与调控生态系统的生态学原理、过程机理及管理技术的科学。

《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版)一、名词解释。

1、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空间一切要素的总和,包括生物生存空间内的各种条件。

生境:又称栖息地,是生物生活的空间和其中全部生态因素的综合体,即生物生活的具体场所。

因此,相对于一般“环境”而言,生境对生物具有更实际的意义。

2、种群:在特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3、互利共生:两物种相互有利的共居关系,并且彼此间有直接的营养物质交流,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双方获利。

4、群落演替:生物群落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某些物种消失而某些物种侵入,使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的发展变化的过程5、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加工、改造而建设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

6、生态系统:即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体系。

7、生物群落:特定空间或生境中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

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种群,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8、生物量:在某一特定的的调查时刻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的量。

dB/dt=NP-H-D9、食物链: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生物间错综复杂的网状食物关系。

10、生态位: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11、温室效应: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12、生物多样性: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第一篇:生态学复习资料生态学名词解释: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见相互关系的科学。

2环境概念: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3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要素。

(生态因子是环境因子中的一部分).4环境因子:生物体研究中心以外的都叫环境因子。

5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或繁殖的因子。

6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最小食物的量7耐性定律:生物生长或繁殖的环境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的不足或超过生物的耐性,就会导致该生物不能存活后死亡。

8生态幅: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的适用范围的大小。

9内稳态:生物通过自身体内环境使生活环境保持稳定。

10指示生物:能够指示环境中某些生物。

11光周期:指昼夜周期中光照期和暗期长短的交替变化12温周期:温周期现象在自然条件下气温是呈周期性变化的,许多生物适应温度的某种13节律性变化,并通过遗传成为其生物学特性。

14有效积温:是指某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累积之和。

K=N(T-T0),N指天数、T代表当地的平均气温,T0生物生长最低气温。

15生命表:系统描述同期出生的一生物种群在各发育阶段存活过程的一览表。

16繁殖成效:个体现在的输出和未来的输出的总和。

17繁殖价值:指在相同的时间内,特定年龄个体相对新生个体的潜在繁殖能力、包括现时价值和剩余繁殖价值。

18亲本投资:有机体在生产子代,护养子代所消耗的时间,能量和资源所有的量。

19繁殖成本:有机体在繁殖后代时对能量和资源所有的消耗。

20分配原理:某一空间内的能力是固定的,消耗了就会减少。

21高斯假说: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和空间时产生的种间竞争现象,两个物种越相似,生态位重叠越多,竞争就越激烈。

22生态位:指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地理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间的功能关系。

23他感作用:是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的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生态学基础复习资料

生态学基础复习资料

生态学基础第一章绪论1.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从纵向来说,包括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

2.根据生境的类型,可以把生态学分为水生生态学、陆地生态学和太空生态学。

3.最早提出生态学一词并给以明确定义的是德国人海卡尔。

4.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认为:“生态学是一门多科性的自然科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5.生态学源于生物学。

6.生态学发展的时期分为生态学萌芽时期、生态学建立时期、生态学巩固时期和现代生态学时期。

7.现代生态学时期为20世纪50年代末。

8.研究全球尺度生态问题的生态学分支叫全球生态学。

9.研究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的生态学分支叫景观生态学。

10.生态学传统的研究方法是描述。

11.现在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法、实验室研究和系统分析及模型应用法。

12.实验室研究分为原地实验和受控实验。

13.以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是现代生态学发展的重要标志。

14.植物生态学是以植物群落生态学研究为主流。

15.动物生态学是以动物种群生态学研究为主流。

16.新生特性原则又可称为功能性整合原理,即系统的总体功能要大于组成该系统各组分的分功能之和。

17.陆地生态学分为森林生态学、草地生态学、荒漠生态学和冻源生态学。

18.要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五大”危机,必须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

19.层次机构包括纵向的垂直分异和横向的水平分异。

简答题20.什么是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其定义可描述为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21.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自己的生产实践中,运用最早、最多的生态学原理是因地制宜原理、生物多样性原理和食物链原理。

22.试举出五位在生态学发展史上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中外科学家,并说出他们的主要贡献。

海卡尔:提出生态学一词并给出明确定义。

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

坦斯利,提出生态系统观念,林德曼提出著名的生态金字塔定律。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

可定义为: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2.生态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主要包括野外与现场调查、实验室分析、模拟实验、数学模拟与计算机模拟、生态网络及综合分析。

3.生态学的方法包括层次观察、整体观察、系统观察、综合观及进化观。

在全球变化中,目前比较严峻的最引人关注的是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丧失、酸雨、荒漠化及生态安全等生态问题。

4.臭氧洞:臭氧浓度较臭氧洞发生前减少30%的区域5.荒漠化: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所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6.广义的生态安全是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需资源、社会秩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

狭义的生态安全是指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生态系统健康的整体水平的反映。

7.可持续发展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第二章:生态系统1.系统是又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体。

它具有结构的有序性、组分的整体性、功能的整合性、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可控性4大特点。

2.系统的功能的整合作用:指系统的整合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系统的整合功能不等于特各组分功能的相加,而是一种集体效应,即有各组分的功能,又有各组分之间交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

3.系统分析的4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定性分析阶段,包括划分系统边界、确定系统组分、分析系统层次,明确研究目标。

第二阶段为定量研究阶段,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主要是系统结构有序性分析。

第三阶段为模型分析阶段,是在系统动态规律认识的基础上,确定系统模型的参数,进行模型试验,优化系统功能。

第四阶段为系统结构优化阶段,是通过模拟分析,优化系统结构,实行系统调控,使系统具有功能整合特性,实现优化的系统功能。

4.系统研究方法:可分为“白箱”“黑箱”“灰箱”三种5.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构成一个功能整体。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0.绪论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研究的四个组织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数学模型研究)。

生态学研究的逻辑结构:观察、预测、假设、检验。

第1章生物与环境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落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群落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生态因子按性质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

按生态因子对动物群落数量变动的作用分:密度值约因子(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和非密度制约因子(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

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分:稳定因子和变动因子。

生态因子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2.主导作用因子3.阶段性作用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利比希最小值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耐受调整的形式:驯化、休眠、周期性变化、内稳态和适度组合。

第2章能量环境光的三个因素对生物产生影响:光照强度、光照时间和光质。

阳性植物:生长在阳光充足、开阔栖息地为特征的植物。

阴性植物:生长在遮阴栖息地为特征的植物。

根据植物开花对日照长度的反应,植物可分为四种类型:1.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萝卜、菠菜、小麦、凤仙花及牛蒡。

2.短日照植物,日照小于某一数值或黑夜长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玉米、高粱、水稻、棉花、牵牛等。

3.中日照植物:昼夜长度接近相等时才开花的植物,如甘蔗。

生态学复习资料全

生态学复习资料全

生态学复习资料全什么是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和它们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学科。

它关注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化。

生态学的基本原则- 相互依赖性:生物和环境彼此依赖,相互影响。

- 营养网络:生物通过食物链相互连接,形成复杂的营养链。

- 演化:进化是推动生物适应环境变化的重要过程。

- 能量流动:能量在食物链中流动,支持生物的生存和生长。

- 物种多样性:不同物种的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生态系统的类型- 森林生态系统:由树木、植物、动物等组成,起到氧气供应、土壤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的重要作用。

- 海洋生态系统:包括海洋生物、海洋水文和海洋地质环境,影响全球气候和生物圈。

- 湿地生态系统:包括河流、沼泽和湖泊等,是重要的水资源储存和净化场所。

- 草原生态系统:包括草地和牧场,对动物饲养和土壤保护至关重要。

- 城市生态系统:城市中的人类活动对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产生重要影响。

生态学的应用- 自然保护:生态学研究为自然保护提供依据和策略,保护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

- 农业发展:生态学原理应用于农业生产,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土壤质量。

- 水资源管理:生态学研究帮助规划和管理水资源,提高水质和水量利用效率。

- 城市规划:生态学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有助于构建更可持续的城市环境。

以上是关于生态学的简要复资料,希望对你的研究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Smith, J. (2018). Ecology: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生态学复习重点

生态学复习重点

生态学复习重点1. 生物世界的等级结构为:分子→细胞组织器官器官系统生物个体生态种群生态系统→生态圈。

2. 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表现为生态系统由(1)生物成分和(2)非生物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的功能特征表现为(3)物质流和(4)能量流。

3. 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按其功能可分为(1)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部分。

4. 依能量的来源可将生物分为(1)自养生物和(2)异养生物,其中(1)自养生物包括(3)光能自养和(4)化能自养;(2)异养生物包括(5)草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腐生物5. 食物链包括(1)草木食物链腐生食物链两种类型。

6. 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包括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化学循环三种类型。

7. 地球化学循环中的沉积循环包括气象途径生物途径地质水文途径三种途径。

8. C进入陆地生态系统的途径分别有植物光合作用碳酸氢根离子含碳岩石风化物8. C离开陆地生态系统的途径分别有(1)呼吸作用释放co2 通过食物链由异养生物呼吸作用以CO2、CH4返回大气8. 有机N降解包括氨化作用和硝化作用,其中氨化作用是将(1)氨基酸变成(2)NH3或铵盐___的过程,硝化作用是将(3)有机氮_____变成(4)__无机氮___的过程。

9太阳辐射的波谱按波长自短至长分别由将(1)_伽马射线 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10美国的霍普金斯(Hopkius)研究认为,在北美温带,每向北移动纬度1度或向东移动经度5度,或上升124米,植物在春天和初夏的物侯期将各(1)_延迟____4天,秋天的物侯期将(2)_提早____4天,这个规律被称为霍普金斯物侯定律。

11土壤有效含水量是(1)_田间持水量和(2)__凋萎系数___的差值。

12按照植物对水分的适应性可将植物分为陆生植物水生植物中生植物三种类型。

13我国采用的干燥度指标计算公式为:K=0.16x大于等于10摄氏度的活动积温/同期降水量14小集水区水量平衡公式为:Δw=P-(ts+Et+Qs+Qss) ts:树冠节流量P:降水量 Et:蒸散量 Qs:地表径流量 Qss:土壤径流量Δw:土壤含水增量(若用符号表示,须写出其含义)。

生态学复习资料(精华版)

生态学复习资料(精华版)

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或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型。

生活型:不同种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具有类似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

耐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性限制时,而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命表:列举同生群在特定年龄中个体的死亡和存活比率的一张清单。

生物群落: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环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有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

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它们所包含的基因以及由这些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的多样化程度。

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是朝着一个方向连续的变化过程。

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

建群种:群落的不同层次可以有各自的优势种。

比如森里群落中。

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和地被层分别存在各自的优势种,其中优势层的优势种起着构建群落的作用,成为建群种。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遵循人类、自然、社会在相互间和谐发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也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1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2、最小因子定律3、竞争排斥原理4、冻原5、边缘效应6、社会等级7、红皇后效应8、耐受性定律9、生物种10、种群间的协同进化二、简答题1、简述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2、简述关于群落演替过程的主要观点。

3、简述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

4、简述初级生产量的概念和测定方法。

5、何为光周期现象?简述植物的光周期现象。

答案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3、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4、冻原:冻原又称为苔原,是寒带植被的代表,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北部和北美洲北部,形成一个大致连续的地带。

5、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被称为边缘效应。

6、社会等级: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

7、红皇后效应: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另一种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

进化生物学家Van Vallen将捕食者与猎物之间这种协同进化关系描述为红皇后效应。

8、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9、生物种:生物种概念认为种是一组具有相似形态和遗传特性的可以相互交配的自然种群,它们与其他种群之间具有繁殖隔离。

10、种群间的协同进化:指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映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映而进化。

二、简答题1、简述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答:生态学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研究、实验室研究以及系统分析和模型三种类型。

(1)野外调查研究是指在自然界原生环境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考察研究,包括野外考察,定位观测和原地实验等方法。

高考专题复习——生态学

高考专题复习——生态学

2
出生率和死亡率
1.概念: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 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表达方式:通常以a%表示 3.举例说明:例如2007年我国平均每10万人口出生
1862个孩子,该年度人口出生率为1.862%
4、意义: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根 本原因。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数量及密度改变的直接表现。物 种的内部和外界因素影响都以改变出生率和死亡率来体现。

植物也有(化学信息为主)

也有物理信息—含羞草、捕蝇草
种间关系
•生物间相互关系的类型
类型 竞争 捕食 共生 合作 附生 寄生 A B - - + + + + + O + 特 点 彼此互相抑制 A种杀死或吃掉B种 彼此有利,分开后不能生活 彼此有利,分开能独立生活 A种有益,B种无影响 对A有利,对B有害
种群概念
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同种生 物个体的集合体,叫种群。
种群是结构单位,也是功能单位
种群还是遗传单位和进化单位
——是物种在自然界中的基本存在单位,繁殖单位,是动态基因库
种群并不是许多同种个体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 有机单元,种群具有单独生物个体没有的特征
种群的数量特征(主要) 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空间特征
防治害虫 适时捕捞
合理放牧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逐个计数 分布范围大,个体较小的种群:估算(取样调查) 估算方法: 不运动或活动范围小的生物:
样 方 法
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标志重捕法
样方法:在被调查的种群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 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 的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 种群密度估计值。

复习 生态学复习重点

复习 生态学复习重点

生态学复习重点Chap 1 绪论1.生态学定义: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及人类本身,即不同的生物系统;环境:生物生活其中的无机因素,生物因素和人类社会,即环境系统①环境对生物的决定作用②生物对环境的适应③适应环境的生物对环境的改造作用2.生态学研究对象层次: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生物圈3.现代生态学与传统生态学的不同(研究层次、研究手段、研究范围)(要扩展)㈠研究层次上向宏观与微观两级发展:经典生态学以个体、种群、群落为主要研究对象,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在宏观方向上扩展到生态系统、景观与全球研究,在微观上也取得了不少进展,出现了分子生态学等新分支。

㈡研究手段的更新:传统生态学着重研究对象的描述,所有方法、仪器都很简单。

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同位素示踪、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产生了系统生态学。

㈢研究范围的扩展:经典生态学以研究自然现象为主,很少涉及人类社会,现在扩展到自然——经济——社会符合系统。

因此生态学在解决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有重要作用,而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

Chap 2 生物与环境1.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2.环境因子和生态因子的区别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有的学者认为没有区别,有的认为有:环境因子是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因素,而生态因子是环境因子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3.主导因子:在诸多环境因子中,有一个生态因子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

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也发生变化。

4.限制因子: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的忍耐范围,它就会成为这种生物的限制因子。

5.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㈠“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元素(最小因子)补充:当限制因子增加时开始增产效果很大,继续下去效果递减。

生态学复习资料(老师上课讲的重点)

生态学复习资料(老师上课讲的重点)

生态学复习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环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

生境: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

生态因子作用特征: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阶段性作用;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霍普金斯物候定律: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北美洲温带地区每向北移动纬度1度,向东移动经度5度,或上升400英尺,植物的阶段发育在春天和初夏将各延迟4天;而秋天则相反,即向北移动纬度1度,向东移动经度5度,或向上推进400英尺,都要提早4天。

种群: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逻辑斯蒂方程:dN/dt=rN(1-N/K) 曲线分为五个时期:开始期;加速期;转折期;减速期;饱和期。

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其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个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邻接个体间出现的相互影响,称为密度效应。

他感作用:也称异株克生,通常是指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他感的生态学意义:1)对农林业生产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如农业的歇地。

2)对植物种群的种类组成有重要影响,是造成种类成分对群落的选择性,以及某种植物的出现引起另一类消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3)引起植物群落演替的重要内在原因之一。

动物竞争的方式:竞争食物;竞争配偶;雌性个体竞争产卵和育幼场所。

利他行为:指一个个体牺牲自我而使社群整体或其他个体获得利益的行为。

竞争排斥原理: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种不能在同一地区长期共存。

种内竞争的类型:负竞争;分摊竞争;争夺竞争。

种间竞争类型:利用竞争型;干扰竞争型。

竞争的特征:竞争结果的不对称性;对一种资源的竞争,能影响对另一种资源的竞争结果。

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

生态学复习

生态学复习

生态学复习第一章绪论1、生态学的概念: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2、国内外生态学领域的主要杂志3、生态学研究的途径?三个主要途径:理论的Theoretical、室内的Laboratory、野外的Field这三种途径是相互联系的,相辅相成的。

复杂的生态学问题需要在不同尺度上进行研究,需要结合不同途径,需要来自不同学科的不同生态学家的团结合作。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1、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2、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3、耐受限度:生物必须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存活(Survival),生长(Growth)和繁殖(Reproduction)。

物种所能存活的环境因子的上下限即是该物种的耐受限度。

4、驯化:如果一个生物种长期生活在最适生存范围的一侧,将逐渐导致该物种耐性限度的改变,适宜生存范围的上下限会发生移动,并形成一个新的最适点。

5、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是什么?综合作用: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彼此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主导因子作用:在诸多环境因子中,有一个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区分直接和间接作用对认识生物的生存和分布非常重要;阶段性作用:生物生长的阶段性对生态因子的需求不同;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不同,但各具重要性。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光照不足,增加二氧化碳来补充。

第三章种群1、种群:特定空内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在生态学中,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

2、年龄金字塔、年龄锥体或年龄结构: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或百分比的分布呈金字塔形,这样的年龄分布称为年龄金字塔或年龄锥体。

年龄锥体有三种类型:下降型种群、稳定型种群和增长型种群。

3、内禀增长率:在种群不受限制的条件下,即能够排除不利的天气条件,提供理想的食物条件,排除捕食者和疾病,我们能够观察到种群最大的增长能力(r m),即内禀增长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所有的反馈调节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例题:(2009年浙江高考)经调查,某生态系统中Y、X、Z分别为第一、 第二和第三营养级,每个营养级不同物种的个体数量如图甲所示 (图中每一柱条代表一个物种)。一段时间后个体数量发生变化, 结果如图乙所示。
A.X营养级的生物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 B.Z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增加是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的 C.Y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是由于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
4、模型的变式
输入有机物
10.0 25.0
12.0 15.0
变式1:能量来源的增加
4、模型的变式
生产者
70.0
7.0
1.2
变式2:“□”内数据为未利用的能量
例题:(2011年绍兴市一模)发生汶川大地震的龙门山地震带是我国生物 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80%的大熊猫种群、我国近1/5的特有种子植物均 分布于此。据不完全统计,地震后植被毁损达到30%以上,还出现了200米 宽、1公里长、30米厚的大型泥石流带。下图为地震毁损的某自然保护区人 为干预下恢复过程的能量流动图[单位为103 kJ/(m2·a)]。
讨论1:符合逻辑斯蒂增长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是否一定 为“S”型?
当种群的初始密度增加时,曲线将会变得不像“S”形
总结: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和指数增长的重要区别是种群的 增长是否受到环境容纳量(K)的限制,因此只要存在一个 种群增长的最大值(K)就符合逻辑斯谛增长。
讨论2:若环境条件发生改变,逻辑斯谛增长曲线将如何变化?
3-4 种群 (2)种群的增长方式 (3)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
3-4 种群 (1)种群的特征
要求
备注
矩形图 II II
II
曲线图
I
调查记录表 I
2、考查特点:
① 题型和分值:相对稳定(都为1道选择题,6分);
② 题干都借助 “数学模型”呈现,并涉及模型的模型的解读、 模型的构建、模型的转换等。(考法稳定:考查生物学模型)
生殖后期
生殖期 生殖前期
英吉利海峡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三、如何利用模型方法,帮助学生突破“生态学”疑难点
一)通过指导学生构建生物学模型及分析模型,帮助学生理解疑难概念
1、增长率和增长速率
教材语句“……自然增长率”
教材模型“种群增长曲线”
增长率概念
增长速率概念
数学模型 增长率=(Nt+1 - Nt)/ Nt·t
二、学生对于“生态学”内容可能存在哪些疑难点
1、对某些概念的理解存在偏差,如增长率、增长速率、 生物量、初级生产量、次级生产量、未利用的能量等。
2、缺乏对教材经典生物学模型的准确解读能力。 3、忽视经典生物学模型的应用条件,导致对模型的死记,
而不能形成模型的变式。
4、缺乏利用生物学建模的思维方式解答试题。
择的结果 D.X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且其中某种生物
处于竞争劣势
解题方法: 构建概念模型
第一营养级
生物总个 体数量变
化情况
Y1 Y2 Y3 Y4 Y5
基本不变
第二营养级
X1 X2 X3
明显减少
第三营养级 Z1 Z2
明显增加
例题:(2009年浙江高考)经调查,某生态系统中Y、X、Z分别为第一、 第二和第三营养级,每个营养级不同物种的个体数量如图甲所示 (图中每一柱条代表一个物种)。一段时间后个体数量发生变化, 结果如图乙所示。
二)指导学生准确解读教材中的经典模型,帮助学生提高模型解读能力 实例:“赛达伯格湖能量的定量分析”模型
1、“
”的含义:植食动物通过取食的方式能够获得总
初级生产量中的15.0,其中“取食”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式,“15.0”表
示能量值。
二)指导学生准确解读教材中的经典模型,帮助学生提高模型解读能力 实例:“赛达伯格湖能量的定量分析”模型
A.X营养级的生物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 B.Z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增加是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的 C.Y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是由于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
择的结果 D.X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且其中某种生物
处于竞争劣势
四、总结
1、一般而言,拟题主要是拟题者根据自己头脑中选择的一 个理想化的生物学模型,再结合某些生物学事实,给出 已知条件,提出需要得出的结论。解题的过程就是还原 生物学模型的过程,学生若能正确建立生物学模型,就 能极大地提高解题效率。既然如此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 学中不断渗透模型方法。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计算可知,肉食动物需补偿输入的能量值为5×103 kJ/(m2·a) B.由图可知营养级较高的生物,在这场地震中受到的影响较大。 C.在人为干预下,能量在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之间传递效率为15.6% 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三)明确生物学模型的应用条件,探讨条件改变对生物学模型的影响 实例:“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模型
2、初级生产量、生物量、未利用的能量
思考2:群落演替过程第一营养级以及整个群落的“未利用”能量 变化情况
逐渐增加
2、初级生产量、生物量、未利用的能量
思考3:在t1、t2两个时间点调查同一顶级群落某一营养级的“未 利用”能量,两次获得的数据的大小关系
基本相等
顶极群落(climax community)是生态演替的最终阶段,是最稳定的群落阶段, 其中各主要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达到平衡,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以及产生量和消耗量 (如呼吸)也都达到平衡。
思考1:生态系统某营养级(或种群)生物生产的有机物,除了 “呼吸消耗”、“流入下一营养级”、“分解者分解”之外,还 可能以哪些形式存在? ①生物量;②土壤腐殖质;③化石燃料 同化量 = 呼吸消耗 + 分解者分解 + 流入下一营养级 + 未利用 未利用 ≈ 生物量 + 土壤腐殖质+ 化石燃料
除未分解的动、植物组织和土壤生命体等以外的土壤中有机化合物的总称
2、图中两个15.0的含义不同,其一表示生产者流入植食动物的能量值 为15.0,其二表示植食动物固定的能量值为15.0 。
3、传递效率应理解为某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中,流入下一营养级的比例。 并不是相邻两个营养级固定的能量的比值,如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 级的传递效率为15.0/111.0=13.5% 。
数学模型 增长速率=(Nt+1 - Nt)/ t
关系
数学模型 增长速率=增长率·Nt
模型转换(曲线图)
指数增长
X轴的平行线
增 长 率
“J”形曲线
增 长 速 率
逻辑斯谛增长
反“S”曲线
“正态分布”曲线。
例题:如图为两种生物种群的生长曲线,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按甲曲线增长的种群无K值,无种内斗争,增长率始终不变 B.按乙曲线增长的种群,到a点后种内斗争最为激烈,且增长率为零 C.按乙曲线类型增长的不同种群,在同一环境下,b点时的增长速率
2、初级生产量、生物量、未利用的能量
说明1:若为生产者,同化的能量就为总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 量=总初级生产量-呼吸消耗 总初级生产量=呼吸消耗 + 分解者分解 + 流入下一营养级 +未利 用(生物量 + 土壤腐殖质+ 化石燃料) 净初级生产量=分解者分解 + 流入下一营养级 + 生物量 + 土壤腐 殖质+ 化石燃料 说明2:“未利用”的能量除了部分最终形成化石燃料之外,其余 部分仅仅是暂时未利用,最终也将以呼吸消耗或者流入下一营养 级又或者被分解者分解。
例题:(2010年浙江卷第3题)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 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 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 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 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谛增长
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 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
b-c段相似 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
c-d段相似
四)运用模型方法,分析生态学问题
实例1:探讨各因素对标志重捕法结果的影响情况
计算公式: N M (教材) 或 n N
nm
mM
N:种群总个体数; n:重捕个体数;
M:标记个体数; m:重捕中标记个体数
运用物理模型直观表现原理
不同,但均为最大值 D.甲曲线的数学模型为Nt= N0λt ,其中代表增长率λ
解析:指数增长无环境阻力;逻辑斯谛增长种群到达K值时,种群数量 处于最大值,增长率和增长速率均为0;K/2时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用 数学模型Nt= N0λt 代表逻辑斯蒂增长种群,则增长率为 λ- 1。
2、初级生产量、生物量、未利用的能量
“生态学”专题复习 应注重模型方法
一、高考如何考“生态学”的
一)考试说明的要求
知识内容 (1)种群特征 3-4 种群 (2)种群的增长方式 (3)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 3-5 (1)群落的结构 群落 (2)群落的演替 (1)生态系统的结构 3-6 (2)生态系统中的生产量和生物量 生态 (3)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 系统 环的基本规律及应用 (4)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
2、生物学模型的本质是生物学规律,甚至包括解题规律、 分析方法和语言表述形式等。
要求 I II I I I I I
II
II
一、高考如何考“生态学”的
二)近三年浙江高考考查情况分析
1、考查情况统计
表1 2009~2011年浙江省高考理综试题生态学考查情况统计表
年份 2009 2010 2011
题号 6 3 5
分值 6 6 6
内容
3-6 生态系统 (3)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 环的基本规律及应用 (4)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