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免疫诱抗蛋白的生理生化机制与植物免疫的机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免疫诱抗蛋白的生理生化机制与植物免疫的机制

在自然环境中,植物与各种病原物的接触无时无处不在,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植物却能正常生长发育并繁衍后代,这是因为植物在其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多种与病原物对抗的途径,获得了免疫性。由于植物营固着生活,不像动物般能通过运动来躲避病原物,也不具有动物般的神经系统及体液循环系统,因此,植物的免疫具有不同于动物的特点。

植物免疫诱抗蛋白的生理生化机制

1、什么是植物免疫诱抗蛋白?

植物免疫诱抗蛋白是以色列著名农业生物科研机构——“Galilee-Green(嘉利利-绿色)实验室”最新科研成果,它基于细胞信号转导途径,可直接与植物细胞壁的果胶化合物结合,引起Cl、Ca、K、H、Cu、Zn离子通道和多种酶的激活,这些因子在植物抗病信号通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对植物进行处理后,可以诱导激发植物对多种病害的主动抵御,具有显著的增强植物抗性功能。植物免疫诱抗蛋白还可以诱导植物抗虫,促进植物生长发育,具有明显的增产和改善品质效果。在以色列“Galilee-Green(嘉利利-绿色)实验室”过去近6年的田间试验中证明,植物免疫诱抗蛋白可以诱导90多种作物对70余种病害及20多种虫害的抗性,对病虫害的防治效果为40%~80%,并且可以使作物增产10-75%。

2、植物免疫诱抗蛋白的生理生化机制

植物受病原物侵染时,侵染部位“氧化激增”,局部细胞主动程序化死亡,产生过敏反应,继而引起一系列的防卫性变化,产生对病原菌侵染的系统获得抗性。植物免疫诱抗蛋白诱导产生的抗病信号由内源信号分子SA、JA、Et和NO完成,经过一系列的基囚表达,植物体内会产生大量的酶催化活动,产生一系列相应生理生化指标的防卫化反应,催化一些诱导型抗病物质的合成,这些相关的抗病物质主要有植物保卫素、酚类、木质素、HRGP等。植物对病原物侵入的生理生化反应是通过酶催化活动实现的,与植物抗病相关的酶主要有苯丙氨酸解氨酶、B—l,3一葡聚糖酶、4一香豆酸辅酶A联结酶、多酚氧化酶、几丁质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一氧化氮合成酶

等。这些酶的催化也可以使植物营养吸收能力和生长发育能力大大提升,因此,诱导植物生长发育从而实现高产也是植物免疫诱抗蛋白的主要功能。

植物免疫的机制

1、植物免疫性的表现

植物的免疫性表现在避病性、抗病性及耐病性三方面。

1.1.植物的避病性

自然界的各种病原物几乎都有一个最适宜的发生和传播期,这是因为病原物的生长、传播及繁殖对周围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要求,如温度、湿度、酸碱度等,使其生长周期与节气相关。比如马铃薯晚疫病的病原菌大量发生和传播的最适条件是低温和高湿,对应我国华北地区就是七、八月份的雨季。同时,植物对某些病害又有一个最易染病期,上述的马铃薯晚疫病的最易染病期就在现蕾之后。不难发现这是由病原物的入侵特性决定的,如病原物特定的入侵途径、特定的入侵部位等,使其入侵与植物的生长周期相关。

如此一来,有的植物就可以通过发展出使其最易染病期避开病原物大量发生和传播期的免疫的机制而免受或少受病原物入侵,即获得了避病性。

植物的避病性的获得相信是生物间协同进化的结果,即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最易染病期与病原物大量发生和传播期相一致的植物因受病原物入侵而灭亡,不能通过繁殖而将其基因传给后代,而最易染病期与病原物大量发生和传播期不一致的植物却得以繁衍,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最终种群获得了避病性。1.2.植物的抗病性

植物的抗病性是指植物直接抵抗病原物入侵的特性,包括抗侵入、抗寄生及抗再侵染三方面。

抗入侵

抗入侵是指植物在受到病原物通过机械力量或酶类溶解植物表层或植物的伤口的方式入侵时,依靠其表面角质层、蜡质层、木栓层等结构,或者较迅速地愈合伤口,或者在被入侵表面分泌抗生物质来抵抗入侵的能力。

1.2.1.1.物理性防御机制

植物可通过在质膜和细胞壁间形成乳头状小突起、晕斑和胝质沉淀,在导管处产生胶状物质和侵填体,在叶表面等部位形成角质或蜡质层,在受伤组织周围

形成木栓组织,产生各种树浆和树脂等,有效防御病原微生物的入侵。这就好比是动物的皮肤免疫,但是植物的物理性防御机制对病原物的入侵更具有针对性,即它有选择性地在受入侵的局部区域加强防御,而且针对不同的区域,其物理性防御的机制也有所不同。

一方面,植物的这些防御结构可以在植物体表面或细胞外形成一道物理屏障,阻止病原生物的入侵;另一方面,可以结合化学性防御机制,如木质化组织产生木质素、树浆、树脂等化合物能在植物组织的多糖分子及蛋白质分子外形成一层保护膜,使病原菌不能通过水解植物组织而入侵。

此外,植物体表面的绒毛、水孔、气孔等的数量、构造及开闭的习性,细胞分裂的速度(影响伤口愈合的速度),植物的株型、叶型、开花类型(如闭花传粉)等都有一定的免疫意义。相信这是造成病原物具有特定的植物入侵种类的原因之一。

例如,有的植物的气孔的保卫细胞的外壁具有彼此相互接近的特殊的角质层隆起,能使气孔几乎关闭,导致带菌液滴不易进入。

1.2.1.2.化学性防御机制

一方面,植物可在受到真菌、病毒、细菌等病原微生物入侵时,在其特定的对侵袭具有自然免疫性的组织内,诱导次生代谢,形成对病原生物有杀灭或抑制作用的次生物质来构成植保素或抑菌物质以参与免疫反应(植物的诱导防卫系统);另一方面,植物体内的非诱导次生物质可预先形成的抑菌物质,并暂时贮存在一定的组织中,当其受到病原体的诱导后再转变为植保素、木质素等产生免疫反应(植物的预存诱导防卫系统)。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防卫系统共同作用时能互补不足:预存诱导防卫系统虽然能及时快速地在受入侵部位建立起应对的化学性防御机制,但若预存过多的次生代谢产物,将造成能量与物质的浪费,不符合经济性的原则,而且根本无法确定最大需求的预存量。这时,诱导防卫系统便起到根据实际需求补足预存不足的作用。可是,单靠诱导防卫系统也不行,因为虽然诱导防卫系统对实际需求具有针对性,但往往滞后,不能像预存诱导防卫系统般迅速应对入侵。

抗寄生

病原物一旦入侵植物体内,植物将从多方面抑制它的生长和繁殖:在薄壁组织中产生大量厚壁细胞来限制菌丝的蔓延伸展;入侵点附近的组织迅速木质化、木栓化甚至坏死,以断绝入侵病原物的营养来源;产生特殊的抗生物质,以杀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