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免疫诱抗蛋白的生理生化机制与植物免疫的机制
植物免疫系统植物对抗病原体的防御

植物免疫系统植物对抗病原体的防御植物免疫系统-植物对抗病原体的防御植物作为生物界的一员,同样需要保护自身免受病原体的侵害。
虽然植物没有像动物那样的免疫系统,但它们拥有一套精妙的防御机制,被称为植物免疫系统,能够有效地对抗病原体的侵袭。
本文将介绍植物免疫系统的基本原理和防御策略。
一、植物免疫系统的基本原理植物免疫系统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基因诱导免疫和细胞因子诱导免疫。
基因诱导免疫主要通过激活一系列防御基因来抵御病原体的侵害。
细胞因子诱导免疫则是通过细胞因子的释放和信号传递来启动相应的免疫反应。
在植物免疫系统中,感知病原体的信号通常通过植物细胞表面的受体来传递。
这些受体可以感知到病原体的分子特征,如细胞壁成分或病原体释放的信号分子。
一旦受体感知到病原体的存在,它们会触发一连串的信号传递,最终导致植物细胞产生抗病反应。
二、植物防御策略的多样性植物免疫系统具有多种防御策略,旨在保护植物免受病原体的侵害。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植物防御策略:1. 运动性防御:植物细胞可以将受感染的区域与健康的区域隔离开来,通过增加胞间隙的大小来限制病原体的传播。
此外,植物细胞还可以改变细胞壁的结构,加强抵御病原体入侵的能力。
2. 产生抗菌物质:植物可以产生一些具有抗菌活性的物质,如抗菌酶、抗菌蛋白和抗菌化合物。
这些物质可以直接杀死或抑制病原体的生长,增强植物对抗病原体的能力。
3. 感应系统:植物免疫系统中的感应系统可以感知到病原体的存在并触发相应的防御反应。
这些感应系统通常与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有关,可以增强植物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
4. 产生抗氧化物质:病原体侵害植物后,会产生大量的活性氧自由基,对植物细胞造成损害。
为了对抗这些活性氧自由基,植物会产生一些抗氧化物质,如抗氧化酶和类黄酮化合物,用于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5. 合作防御:植物免疫系统中的细胞间通讯也起着重要作用。
当一个细胞受到病原体感染时,它可以通过释放一些信号分子来警告相邻的细胞,从而激活相邻细胞的防御反应,形成共同防御的局面。
植物免疫系统的调控机制研究

植物免疫系统的调控机制研究植物免疫系统是植物保护自身免受病原菌和其他植食性生物侵袭的重要机制。
随着对植物病原菌互作的深入研究,人们逐渐揭示了植物免疫系统的调控机制。
本文将介绍植物免疫系统的概念、组分及其在植物免疫中的作用,并探讨植物免疫系统的调控机制,包括植物免疫信号传导通路、激素调控以及基因表达调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1. 植物免疫系统概述植物免疫系统是植物通过感知病原菌侵入并对之进行防御的重要机制。
它由两个主要分支组成:PAMP(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介导的PAMP诱导免疫(PTI,PAMP-Triggered Immunity)和效应器诱导免疫(ETI,Effector-Triggered Immunity)。
PTI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免疫响应,而ETI主要是对病原菌特异性效应物质的免疫响应。
2. 植物免疫系统的组分及其作用植物免疫系统包括多种蛋白质和信号分子,它们协同作用以实现植物对病原菌的防御。
其中,负责感知病原菌PAMPs的受体叫做PRRs (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通过识别PAMPs启动PTI。
另外,还有一类蛋白质叫做效应子蛋白,它们在感知病原菌效应物质时被激活,从而引发ETI。
免疫激活后,植物会产生一系列抗病基因产物,包括抗菌蛋白、抗氧化物质等,以增强植物的抗病能力。
3. 植物免疫信号传导通路植物免疫信号传导通路是植物免疫系统调控的核心。
主要的信号传导通路包括植物激酶信号网络和激素介导的信号通路。
植物激酶信号网络主要由激酶蛋白和底物蛋白组成,通过磷酸化和去磷酸化等方式进行信号传递。
激素是植物免疫调控中的重要参与者,包括水杨酸(SA)、茉莉酸(JA)、乙烯(ET)等。
这些激素在植物免疫中起到调控免疫反应的重要作用。
4. 植物免疫系统的基因表达调控植物免疫系统对基因表达的调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植物免疫学研究植物的天然及特异性免疫机制的学科

植物免疫学研究植物的天然及特异性免疫机制的学科[植物免疫学研究植物的天然及特异性免疫机制的学科]植物免疫学是研究植物对抗病原微生物的天然及特异性免疫机制的学科。
在进化过程中,植物逐渐形成了一套复杂而高效的免疫系统,以保护自身免遭病原微生物的侵袭。
在本文中,将介绍植物免疫学的研究内容、重点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植物免疫学的研究内容植物免疫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植物的天然免疫机制:植物通过一系列的非特异性防御反应来对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
这些反应包括激活植物的免疫信号传导通路、产生抗菌物质以及细胞壁增强等。
天然免疫机制是植物最早防御病原微生物侵袭的反应之一。
2. 植物的特异性免疫机制:当植物遭受特定的病原微生物侵袭时,会启动特异性免疫机制以进行针对性的防御。
这些机制主要包括植物病原识别受体的识别、信号转导、基因表达调控以及产生免疫蛋白等。
特异性免疫机制是植物对付多样化病原微生物的有效手段之一。
3. 植物与病原微生物的相互作用:研究植物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植物免疫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研究植物与不同病原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可以揭示病原微生物侵染植物的机制,从而为植物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二、植物免疫学的研究重点植物免疫学的研究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病原微生物的识别和克服:研究病原微生物侵染植物的识别机制,探究植物免疫系统对抗病原微生物的克服策略。
这对于增强植物的抗病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 免疫信号传导的调控机制:研究植物免疫信号传导通路的调控机制,揭示免疫信号的传递过程和关键分子参与。
这有助于深入理解植物的免疫反应机制。
3. 植物-病原微生物共进化的机制:研究植物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共进化过程,探讨植物免疫系统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式。
这对于揭示植物免疫系统的进化原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植物免疫学的未来发展方向植物免疫学作为一门前沿学科,仍面临着许多令人关注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植物免疫反应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植物免疫反应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研究植物是我们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植物免疫反应蛋白的研究则是植物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关注植物免疫反应蛋白的结构与功能,这些研究不仅有利于深入了解植物的免疫机制,也有利于开发更有效的植物保护措施。
一、植物免疫反应蛋白的分类植物免疫反应蛋白主要可分为两类:PAMPs(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和R proteins(Resistance proteins)。
PAMPs是外来病原体表面所具有的一种特定的分子模式,在与植物细胞相互作用时能够激活植物细胞对特定病原体的免疫响应。
R蛋白则是植物特有的一类蛋白,它们能够在植物感染病原体时识别与其相应的效应物(effectors),并进而激活植物的免疫反应。
二、PAMPs的结构与功能PAMPs通常是氨基酸序列或二级结构特异性,其分子量可从相对较小的寡糖和寡肽到较大的大分子复合物。
PAMPs广泛存在于各种不同病原体和植物中,它们能够激活植物细胞的PAMPs识别受体(PRRs,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从而加强植物的免疫反应。
PAMPs的识别和结合亦存在一定的特异性,这种特异性通常是由于其化学性质和特殊的结构和/或空间构形所造成。
三、R蛋白的结构与功能R蛋白拥有一系列高度保守的结构域,其中包括NBS(Nucleotide-binding Site)和LRR(Leucine-rich Repeat)结构域,这些结构域在R蛋白的结构和功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NBS结构域是R蛋白中最保守和最典型的功能结构域之一,它广泛存在于各种不同的生物体中,并且具有ATP结合和水解的功能。
LRR结构域则是R蛋白中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结构域,它通过其富含的亮氨酸残基来与植物感染的病原体的效应物相互作用。
根据其不同的结构和功能,R蛋白可分为两大类:TIR(Toll-Interleukin 1 Receptor)类R蛋白和CC(Coil-Coiled)类R蛋白。
植物生物学中的植物免疫系统

植物生物学中的植物免疫系统在植物生物学中,植物免疫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植物在面对外界的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胁迫时,能够通过一系列的免疫反应来保护自身免受损害。
本文将重点介绍植物免疫系统的组成和机制。
一、植物免疫系统的组成植物免疫系统是由两个基本组成部分构成:固有免疫和后天免疫。
1. 固有免疫固有免疫是植物一直携带的免疫系统,类似于人类的先天免疫。
植物的外表皮、表皮细胞、细胞壁和某些化合物等都具有防御作用。
固有免疫通过植物体表的化学物质和物理结构来阻止病原体的侵入。
此外,固有免疫还通过产生抗菌肽和酶来杀死或抑制入侵的病原体。
2. 后天免疫后天免疫是植物在感染病原体后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植物通过感知病原体侵入后,激活一系列的信号传导路径来启动免疫响应。
这些信号传导路径包括激活特定的抗原识别受体、介导降解病原体的酶系统以及产生一系列的防御蛋白质等。
后天免疫能够识别并清除病原体,从而保护植物免受疾病的侵害。
二、植物免疫系统的机制植物免疫系统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机制来保护植物免受病原体的侵害。
1. PAMPs-PRRs识别机制PAMPs(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是病原体上广泛存在的特定分子,而PRRs(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模式识别受体)是植物细胞上能够识别PAMPs的受体。
当病原体入侵植物细胞时,PAMPs与PRRs结合,激活后继的免疫反应。
2. 内源性免疫激活内源性免疫激活是指植物通过感知细胞内部异常信号或胁迫信号来启动免疫反应。
这些异常信号可以是由病原体释放的效应蛋白、ROS (Reactive Oxygen Species,活性氧物种)的积累以及植物细胞内部的一些胁迫信号。
这样的免疫激活是一种重要的后天免疫反应机制。
3. 器官间信号传递植物的不同器官之间可以通过信号传导来进行免疫反应的调控。
植物免疫诱抗剂的作用机理和应用研究进展

植物免疫诱抗剂的作用机理和应用研究进展一、概述植物免疫诱抗剂,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农药,近年来在农业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其核心概念在于通过激活植物自身的防御机制,提高植物对病虫害的抵抗力,从而实现病害防治的目的。
相较于传统的化学农药,植物免疫诱抗剂具有显著的环境友好性和生物安全性,对人畜无害,不污染环境,因此在现代农业中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植物免疫诱抗剂的作用机理复杂而精妙,它并不直接杀灭病虫害,而是通过诱导或激活植物产生一系列的免疫反应,使植物对病原物产生抗性或抑制病菌的生长。
这一过程中,植物免疫诱抗剂能够激活植物的防御基因表达,调控激素平衡,诱导抗病蛋白的合成,从而强化植物的免疫防线。
随着研究的深入,植物免疫诱抗剂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拓宽。
它不仅可以用于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还可以应用于植物抗逆性的提高,帮助植物抵御逆境条件的挑战。
植物免疫诱抗剂还可以与其他防治措施协同作用,形成综合防治策略,提高防治效果。
尽管植物免疫诱抗剂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其作用机理尚未完全明确,剂量效应和长期影响仍需进一步探究;如何将其与现有的农业生产体系更好地融合,实现其可持续应用,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本文旨在对植物免疫诱抗剂的作用机理和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我们将从植物免疫诱抗剂的概念与分类、作用机理研究进展、应用效果评估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1. 植物免疫诱抗剂的定义与分类《植物免疫诱抗剂的作用机理和应用研究进展》文章段落植物免疫诱抗剂的定义与分类植物免疫诱抗剂,也被称为植物免疫激活剂或植物疫苗,是一类新型的生物农药。
它的核心定义在于能够激发植物产生诱导抗病性反应,从而提升植物对各类病害的抵抗能力。
这类物质通过诱导或激活植物自身的防卫和代谢系统,使植物在面对外界刺激或逆境条件时能够产生免疫反应,从而延迟或减轻病害的发生和发展。
植物免疫机制

植物免疫机制植物作为生物界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需要应对各种外界环境压力和病原体的入侵。
与动物的免疫系统不同,植物没有免疫细胞和抗体,但它们拥有自身独特的免疫机制来应对病原体的侵袭。
本文将介绍植物的免疫机制,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植物的自我保护机制。
一、感知病原体的信号转导植物免疫机制的起点在于感知病原体并传递信号。
植物通过特殊的受体蛋白感知病原体引发的分子模式,并识别出来。
这些受体蛋白称为模式识别受体(PRRs),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可以识别病原体的特定分子。
一旦病原体被感知,植物细胞会传递信号到细胞核,启动免疫反应。
二、PTI和ETI两种免疫反应在病原体感知后,植物会启动两种免疫反应,即PTI和ETI。
PTI (PAMP-triggered immunity)是由PRRs介导的免疫反应,其主要作用是限制病原体的入侵扩散。
PTI反应包括增加植物细胞壁的强度,产生抗菌物质以及调控防御相关基因的表达。
ETI(Effector-triggered immunity)是由病原体效应子诱导的免疫反应,也被称为“特异性免疫”。
病原体通过分泌特定的效应子来干扰植物的免疫系统,植物通过感知和识别这些效应子来引发ETI反应。
ETI反应通常表现出快速的细胞死亡(HR,hypersensitive response),封锁病原体入侵。
三、植物激素在免疫中的作用植物的免疫反应离不开植物激素的调控。
植物激素可以作为信号分子,在感染过程中起到调节免疫反应的作用。
植物激素包括水杨酸(SA)、茉莉酸(JA)、乙烯(ET)等。
SA是抗病性激素,能够诱导增强植物的抗病能力。
JA和ET则与植物的抗虫性和抗生物性有关。
植物激素的合理调控可以增加植物的抗病能力,使其在面对病原体侵袭时更加有力地应对。
四、抗病基因和抗病蛋白的作用植物的免疫也受抗病基因和抗病蛋白的调控。
抗病基因编码的蛋白能够与病原体的效应子相结合,进而诱导植物的免疫反应。
抗病蛋白的产生可以增强植物的抗病能力,提高其抵御病原体侵袭的能力。
植物的抗病机制

植物的抗病机制植物在其生长和发育过程中,常常面临病原微生物的侵扰,例如真菌、细菌和病毒等。
这些病原体一旦侵入植物体内,便可能导致植物生长受阻乃至死亡。
为了抵御这些威胁,植物进化出了一系列复杂而高效的抗病机制。
本文将深入探讨植物的抗病机制,包括物理防御、化学防御及免疫应答等方面。
一、物理防御机制物理防御是植物最初的抗病措施之一,其主要表现为植物的结构特点和表面特性。
1. 结构特征植物的细胞壁是其天然的屏障,通常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复杂多糖组成,这些成分形成了坚固而具弹性的结构,有效阻挡病原体的侵入。
细胞壁上还蕴含有多种抗性物质,如苯丙素类化合物,在遭受病原侵袭时会迅速增产,进一步增强细胞壁的强度。
2. 表面特性许多植物表面有一层蜡状物质,即角质层,这是一种有效的物理防御屏障,能够减少水分蒸发,并阻碍病原体附着。
此外,叶片上的毛细结构可以通过增加病原体与植物表面间的摩擦,降低其侵入几率。
3. 落叶现象一些植物在遭受病害时,会采取落叶方式以减少感染累积。
这种策略能够有效降低病原体在植物体内的传播,并为重建健康个体提供可能。
二、化学防御机制除了物理防御外,化学防御也是植物抵御病害的重要手段。
植物能够合成并释放多种生物活性化合物,以对抗外部威胁。
1. 抗性代谢产物当植物受到感染时,其细胞会合成各种次生代谢产物,如黄酮类、萜类和生物碱等,这些化合物不仅具备抑制病原生物生长的功能,还能刺激周围细胞的自我保护反应。
例如,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菌和抗真菌活性。
2. 诱导式反应诱导式反应是指当植物被病原体攻击或受到伤害时,启动的一系列防御反应。
该过程中,植物会合成甲基水杨酸(MeSA)等信号分子,这些分子可在植株内外传递信息,从而诱导其他未受害组织提升防御能力。
3. 抗病蛋白质针对特定病原体,植物还会合成各种抗病蛋白,比如嗜菌素(PR)蛋白,这些蛋白能直接抑制某些微生物,同时也能促进植物自身的免疫反应。
例如PR-1和PR-2等蛋白在大多数受感染植物中都有显著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免疫诱抗蛋白的生理生化机制与植物免疫的机制在自然环境中,植物与各种病原物的接触无时无处不在,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植物却能正常生长发育并繁衍后代,这是因为植物在其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多种与病原物对抗的途径,获得了免疫性。
由于植物营固着生活,不像动物般能通过运动来躲避病原物,也不具有动物般的神经系统及体液循环系统,因此,植物的免疫具有不同于动物的特点。
植物免疫诱抗蛋白的生理生化机制1、什么是植物免疫诱抗蛋白?植物免疫诱抗蛋白是以色列著名农业生物科研机构——“Galilee-Green(嘉利利-绿色)实验室”最新科研成果,它基于细胞信号转导途径,可直接与植物细胞壁的果胶化合物结合,引起Cl、Ca、K、H、Cu、Zn离子通道和多种酶的激活,这些因子在植物抗病信号通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对植物进行处理后,可以诱导激发植物对多种病害的主动抵御,具有显著的增强植物抗性功能。
植物免疫诱抗蛋白还可以诱导植物抗虫,促进植物生长发育,具有明显的增产和改善品质效果。
在以色列“Galilee-Green(嘉利利-绿色)实验室”过去近6年的田间试验中证明,植物免疫诱抗蛋白可以诱导90多种作物对70余种病害及20多种虫害的抗性,对病虫害的防治效果为40%~80%,并且可以使作物增产10-75%。
2、植物免疫诱抗蛋白的生理生化机制植物受病原物侵染时,侵染部位“氧化激增”,局部细胞主动程序化死亡,产生过敏反应,继而引起一系列的防卫性变化,产生对病原菌侵染的系统获得抗性。
植物免疫诱抗蛋白诱导产生的抗病信号由内源信号分子SA、JA、Et和NO完成,经过一系列的基囚表达,植物体内会产生大量的酶催化活动,产生一系列相应生理生化指标的防卫化反应,催化一些诱导型抗病物质的合成,这些相关的抗病物质主要有植物保卫素、酚类、木质素、HRGP等。
植物对病原物侵入的生理生化反应是通过酶催化活动实现的,与植物抗病相关的酶主要有苯丙氨酸解氨酶、B—l,3一葡聚糖酶、4一香豆酸辅酶A联结酶、多酚氧化酶、几丁质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一氧化氮合成酶等。
这些酶的催化也可以使植物营养吸收能力和生长发育能力大大提升,因此,诱导植物生长发育从而实现高产也是植物免疫诱抗蛋白的主要功能。
植物免疫的机制1、植物免疫性的表现植物的免疫性表现在避病性、抗病性及耐病性三方面。
1.1.植物的避病性自然界的各种病原物几乎都有一个最适宜的发生和传播期,这是因为病原物的生长、传播及繁殖对周围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要求,如温度、湿度、酸碱度等,使其生长周期与节气相关。
比如马铃薯晚疫病的病原菌大量发生和传播的最适条件是低温和高湿,对应我国华北地区就是七、八月份的雨季。
同时,植物对某些病害又有一个最易染病期,上述的马铃薯晚疫病的最易染病期就在现蕾之后。
不难发现这是由病原物的入侵特性决定的,如病原物特定的入侵途径、特定的入侵部位等,使其入侵与植物的生长周期相关。
如此一来,有的植物就可以通过发展出使其最易染病期避开病原物大量发生和传播期的免疫的机制而免受或少受病原物入侵,即获得了避病性。
植物的避病性的获得相信是生物间协同进化的结果,即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最易染病期与病原物大量发生和传播期相一致的植物因受病原物入侵而灭亡,不能通过繁殖而将其基因传给后代,而最易染病期与病原物大量发生和传播期不一致的植物却得以繁衍,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最终种群获得了避病性。
1.2.植物的抗病性植物的抗病性是指植物直接抵抗病原物入侵的特性,包括抗侵入、抗寄生及抗再侵染三方面。
抗入侵抗入侵是指植物在受到病原物通过机械力量或酶类溶解植物表层或植物的伤口的方式入侵时,依靠其表面角质层、蜡质层、木栓层等结构,或者较迅速地愈合伤口,或者在被入侵表面分泌抗生物质来抵抗入侵的能力。
1.2.1.1.物理性防御机制植物可通过在质膜和细胞壁间形成乳头状小突起、晕斑和胝质沉淀,在导管处产生胶状物质和侵填体,在叶表面等部位形成角质或蜡质层,在受伤组织周围形成木栓组织,产生各种树浆和树脂等,有效防御病原微生物的入侵。
这就好比是动物的皮肤免疫,但是植物的物理性防御机制对病原物的入侵更具有针对性,即它有选择性地在受入侵的局部区域加强防御,而且针对不同的区域,其物理性防御的机制也有所不同。
一方面,植物的这些防御结构可以在植物体表面或细胞外形成一道物理屏障,阻止病原生物的入侵;另一方面,可以结合化学性防御机制,如木质化组织产生木质素、树浆、树脂等化合物能在植物组织的多糖分子及蛋白质分子外形成一层保护膜,使病原菌不能通过水解植物组织而入侵。
此外,植物体表面的绒毛、水孔、气孔等的数量、构造及开闭的习性,细胞分裂的速度(影响伤口愈合的速度),植物的株型、叶型、开花类型(如闭花传粉)等都有一定的免疫意义。
相信这是造成病原物具有特定的植物入侵种类的原因之一。
例如,有的植物的气孔的保卫细胞的外壁具有彼此相互接近的特殊的角质层隆起,能使气孔几乎关闭,导致带菌液滴不易进入。
1.2.1.2.化学性防御机制一方面,植物可在受到真菌、病毒、细菌等病原微生物入侵时,在其特定的对侵袭具有自然免疫性的组织内,诱导次生代谢,形成对病原生物有杀灭或抑制作用的次生物质来构成植保素或抑菌物质以参与免疫反应(植物的诱导防卫系统);另一方面,植物体内的非诱导次生物质可预先形成的抑菌物质,并暂时贮存在一定的组织中,当其受到病原体的诱导后再转变为植保素、木质素等产生免疫反应(植物的预存诱导防卫系统)。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防卫系统共同作用时能互补不足:预存诱导防卫系统虽然能及时快速地在受入侵部位建立起应对的化学性防御机制,但若预存过多的次生代谢产物,将造成能量与物质的浪费,不符合经济性的原则,而且根本无法确定最大需求的预存量。
这时,诱导防卫系统便起到根据实际需求补足预存不足的作用。
可是,单靠诱导防卫系统也不行,因为虽然诱导防卫系统对实际需求具有针对性,但往往滞后,不能像预存诱导防卫系统般迅速应对入侵。
抗寄生病原物一旦入侵植物体内,植物将从多方面抑制它的生长和繁殖:在薄壁组织中产生大量厚壁细胞来限制菌丝的蔓延伸展;入侵点附近的组织迅速木质化、木栓化甚至坏死,以断绝入侵病原物的营养来源;产生特殊的抗生物质,以杀死入侵的病原菌。
这就是植物抗寄生的能力。
其物理性及化学性防御机制与抗入侵相同,在此不再重复。
抗再侵染抗再侵染是指植物在受到病原物的入侵后,很快产生一种抗性,使同类病原物不能继续入侵的能力。
即植物拥有系统获得抗性(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SAR),它往往是广谱而且系统性的,相当于动物的后天获得免疫性。
1.3.植物的耐病性当病原物入侵植物体内并在其中生长繁殖时,植物能够通过自身调节,免受或少受病原物的危害。
例如,当小麦锈病能破坏植物表皮,使小麦蒸腾增大,丧失水分,而抗病品种则可以以较强的吸水能力来减少这种危害。
再如甘蓝根肿病能破坏甘蓝的根部,而抗病品种却能通过迅速生出新根来减轻病害。
还有些感染病毒的植物能够通过降低病毒颗粒在体内的浓度或者降低病毒毒性来减少受害。
2.植物免疫性的机理2.1.病原的致病作用造成植物病害的病原主要有真菌、细菌、病毒、类病毒等几类。
不同种类的病原物对寄主的致病破坏途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产生破坏寄主细胞的酶类如角质酶、果胶酶、纤维素酶、磷酸酶、蛋白酶等,使寄主组织变软、腐烂、坏死。
②分泌破坏寄主细胞膜和正常代谢的毒素或者分泌阻塞寄主导管的物质,致使植株因运输被中断而枯萎;产生植物激素,破坏寄主原有的激素平衡,导致生长异常。
③利用寄主的蛋白和核酸合成系统作为自身的增殖原料。
④把自身的片段整合到寄主上,迫使寄主合成供自己生长增殖的物质。
2.2.寄主对病原体产生的诱导因子的信号识别病原在对寄主的致病过程中能产生可诱发植物的一系列防卫反应的物质,即为诱导因子。
诱导因子可在植物受入侵部位通过胞外介质局部扩散,在细胞质膜上或者细胞膜内、细胞壁上,通过配体和受体间的特异性相互作用,引起植物细胞对病原体信号识别。
因此,植物的免疫反应是局部的免疫反应。
2.3.防卫反应中的信号传导离子流的变化当植物细胞上的受体与病原体产生的诱导因子(配体)特异性相互作用后,会引起植物细胞的离子流的变化,即由Cl-、K+外流及Ca2+、H+内流引起的质膜电位的去极化。
其中H+内流和K+外流可引起胞外介质碱性化;Ca2+内流可激活1,3-β-葡萄聚糖合成酶,活化蛋白激酶,蛋白激酶(A、C、G)和Ca2+-钙调素依赖的蛋白激酶可使受体末端的丝氨酸或苏氨酸磷酸化从而诱导胞外介质碱性化等反应。
氧化跃变又称氧爆、氧猝发,表现为植物在对病原的非亲和反应中,活性氧的急促释放,可能是通过信号途径产生的,与哺乳动物嗜中性粒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相似。
其产生的机制可能与NADPH氧化酶有关,即受体与病原体产生的诱导因子(配体)特异性相互作用后激活G蛋白,活化PKC(蛋白激酶C),引起Ca2+内流,作为第二信使,磷酸化蛋白激酶,在质膜中形成NADPH氧化酶复合物,催化O2与NADPH反应生成O2-,后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催化作用下,与H+反应,迅速转变成H2O2。
H2O2又能通过Harber-Weiss反应,与O2-生成•OH。
肌醇磷脂途径受体与病原体产生的诱导因子(配体)特异性相互作用后激活G蛋白,活化磷脂酶C(PAC),催化肌醇磷脂(PIP2)水解,生成3磷酸肌醇(IP3)和二酰甘油(DAG)。
其中IP3可促进Ca2+库释放Ca2+,而DAG可激活蛋白激酶C(PKC),加速上述的氧化跃变。
2.3.4.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e Response,HR)、系统获得性抗性(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SAR)与诱导性系统抗性(Induced Systemic Resistance,ISR)SA-依赖性途径(SA-dependent pathway)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e Response,HR)指植物在受到病原物入侵时,其受侵部位在几小时内形成局部细胞死亡以限制病原物的增殖与扩散的现象,其生理特性包括迅速的氧化跃变并形成氧化斑,K+-H+交换,植物细胞壁的交联(crosslinking),病程相关蛋白如几丁质酶和葡聚糖酶的合成等。
值得注意的是,过敏性的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必须在NO及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的协调作用下发生,而NO的产生须经植物抗病原物的识别诱导,这确保了过敏性的细胞程序性死亡对病原物有针对性,并将其作用区域局限在受入侵部位,以减少对其他正常区域细胞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