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勘探相关名词解释
地震勘探: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情况,力寻找油气田或其他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
几何地震学:又称地震波的运动学,是研究波前的空间位置与传播时间的关系,通过引入波前、射线等概念来描述波的传播规律。
费马原理:波在各种介质中传播遵循时间最短原理,可用数学上求最小值方法,利用费马原理证明地震波反射定律。
菲涅尔原理:从同一波阵面上的各点所发出的子波,经传播而在空间相遇时,可以相互叠加产生干涉现象,因此该点观测的是总扰动。
惠更撕原理:波前传播至一位置,可以看作一个新的波源,每个质点都激发球面波向前传播。
叠加原理:震源和检波器的位置可以互相交换,此种情况下,同一波的射线路径保持不变。可用于均匀各向同性的完全弹性介质,也可用于任意形状界面的弹性介质,不均匀介质和各向异性介质。
反射定律:入射波与反射波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条件为:上下界面波阻抗存在差异,入射波与反射波类型相同。
波阻抗:地震波速度与岩石密度的乘积。
射线:波前上任意一点都向该点波前的方向前进,这种垂直波前的线称为射线。
波前:某一时刻介质中各点刚好开始振动,这一曲面叫波前,也叫波阵面。
波后:某一时刻介质中各点的振动刚好停止,这一曲面叫波后,也叫波尾。
波面:把某一时刻介质中所有相同状态的点连成曲面,这个曲面就叫做这个时刻的波面,也叫等相面。
波线:在适当的时候,认为波及其能量沿着某一条路线传播,这条路线称为波线,或射线。
振动曲线:某质点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关系。
波形曲线:在某一时刻不同质点的位置关系。
振幅:在振动图形上极值的大小称为振幅。
同相轴:一串套合很好的波峰或波谷。
相位:一个完整波形的第i个波峰或波谷。
纵波: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一致的波。
横波: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垂直的波。
面波:沿地表界面传播的地震波。
转换波:当一入射波入射到反射界面时,会产生与其类型相同的反射波或透射波,也会产生类型不同的,与其类型不同的称为转换波。
绕射波: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如遇到一些岩性的突变点,这些突变点就会成为新震源,再次发出球面波,想四周传播,这就叫绕射波。
时距曲线:地震波走时与距离的关系曲线,即地震波到达各检波点的时间同检波点到爆炸点的距离之间的关系曲线,曲线上各段的斜率就是各地震波视速度的倒数。
正常时差:在界面水平情况下,对界面上某点以炮检距x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与零炮检距(自激自收)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之差。或者是在水平界面情况下,各观测点相对于爆炸点纯粹是由于炮检距不同而引起的反射波旅行时间差。
剩余时差:把某个波按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作动校正后的反射波时间与共中心点处的时间之差。
倾角时差:当界面倾斜时,炮检距相同,但相邻反射点传播时间不同而产生的角度差由激发点两侧对称位置观测到的来自同一界面的反射波的时差。这一时差是由于界面存在倾角引起的。
地震子波:震源产生的信号传播一段时间后,波形趋于稳定,我们称这时的地震波为地震子波。即爆炸时产生的尖脉冲,在爆炸点附近的介质中以冲击波的形式传播,当传播到一的距离后,波形逐渐稳定,这时的地震波为地震子波。
观测系统:指地震波的激发点与接收点的相互位置关系。
多次覆盖:对被追踪的界面进行多次观测。
静校正:为了消除地表起伏、激发深度不同、低速带波速与地层波速不一的影响,对原始地震数据进行地形校正、激发深度校正、低速带校正等,这些校正对同一观测点的不同地震界面都是不变的,因此统称静校正。
动校正:在水平界面情况下,从观测到的波的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得到炮检中点处的时间,这一过程叫动校正或正常时差校正。
反褶积:是通过压缩地震记录中的基本地震子波,压制交混回响和短周期多次波,从而提高垂向分辨率,再现地下地层的反射系数。
水平叠加:将不同接收点收到的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不同激发点的信号,经动校正后叠加起来,这种方法可以提高信噪比,改善地震记录的质量,特别是压制一种规则干扰波效果最好。
偏移:重排地震信息单元,使绕射波收敛、反射波归为到真实的位置,从而直观地展现地下构造的真实形态。(叠前偏移是把共炮点道集记录或共偏移距道集记录中的反射波归位到产生它们的反射界面上并使绕射波收敛到产生它的绕射点上。在把反射波回投到反射界面上和绕射波收敛到绕射点上时要去掉传播过程的效应,如扩散与衰减等。最后得到能够反映界面反射系数特点的并正确归位了的地震波形剖面,即偏移剖面。叠后偏移是在水平叠加剖面的基础上进行的,针对水平叠加剖面上存在的倾斜反射层不能正确地归位和绕射波不能完全收敛的问题,采用了爆炸反射面的概念来实现倾斜反射层的正确归位和绕射波的完全收敛。)
三维地震:就是在一个观测面上进行观测,对所得资料进行三维偏移叠加处理,以获得地下地质体构造在三维空间的特征。
地震分辨率:可分辨的最小地层厚度或最窄的地质体的宽度。前者称为地震垂向分辨率,后者称为地震横向分辨率。
地震属性:指的是那些由叠前或叠后地震数据,经过数学变换而导出的有关地震波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和统计学特征。
合成记录:用声波测井或垂直地震剖面资料经过人工合成转换成的地震记录(地震道)。
1)地质体:是地质工作中经常使用的涵义不严格的一个术语,通常是指地壳内占有一定的
空间和有其固有成分并可以与周围物质相区别的地质作用的产物。
2)压电性:电介质在压力作用下发生极化而在两端表面间出现电位差的性质。
3)电场:任何电荷在其所处的空间中激发出对置于其中别的电荷有作用力的物质。
4)感应电荷:若对导体施加静电场,导体中的自由带电粒子将向反电场方向移动并积累在
导体表面形成某种电荷分布,称为感应电荷。
5)介质:(或称电介质)一般指不导电的媒质。
6)电磁波:电场磁场互相激励,往复不止,是的电磁场以波动的形式在周围空间传播,所
以电磁场也称为电磁波。
7)电磁波波长:在任意固定时刻相位Φ相差2π的两个空间点的距离。
8)趋肤效应:进入良导体的电磁波及其引起的感应电流只能分布在良导体极薄的表面层中
的一种现象。或者说介质导电性越好,信号频率越高,场衰减得越快,这时场将只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