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
司马迁的生平
![司马迁的生平](https://img.taocdn.com/s3/m/2393f3e8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f7.png)
司马迁的生平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的一生活动可分作四个时期:公元前145年至公元前126年为第一时期。
司马迁自龙门(今陕西韩城东北)降生后,度过了“耕牧河山之阳”的童年。
年十岁即开始诵读古文,后来又向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从董仲舒研习《公羊春秋》。
他在这二十年间刻苦攻读所获得的文化知识为后来的撰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后至公元前108年为第二时期。
这一时期,司马迁主要过着游历生活。
二十岁那一年,他踏上了漫长的旅途,曾经到长沙,“观屈原所自沈渊”(《史记·屈原列传》),凭吊屈子的遗迹;浮于沅湘,上九嶷山,调查舜帝南巡的传说;“登庐山,观禹疏九江”(《史记·河渠书》),游会稽,探禹穴,考察大禹治水的功业;访姑苏,“楚观春申君故城宫室”(《史记·春申君列传》),眺望范蠡泛舟的五湖;至淮阴,寻访韩信的故里;“北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史记·太史公自序》),访问孔孟二圣的故乡遗俗;到彭城,参观项羽的故都;过薛,观看孟尝君的封邑;游丰、沛,巡视萧何、曹参、樊哙等人的故宅;适大梁,访夷门,收集信陵君的故事,考察秦魏作战的史迹。
这次漫游结束后,回到长安任职郎中。
司马迁思想总结
![司马迁思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fc498c4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5a.png)
司马迁思想总结司马迁(前145年-前86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哲学家,也是汉代“史学之宗”司马谈的玄孙。
他的一生主要致力于编纂撰写《史记》,成为中国古代史学的重要里程碑。
司马迁的思想包含了众多的主题,如历史观、政治思想、文化观念以及性格品质等方面。
以下是对司马迁思想的总结。
一、历史观司马迁的历史观主要体现在他的史学著作《史记》中。
他认为历史是人类经验和智慧的总结,可以为人们提供重要的教训和警示。
他强调历史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详实而公正的描写,注重事实的搜集和考证。
同时,他也深刻意识到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注重揭示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研究历史演变的规律。
二、政治思想在政治思想方面,司马迁对统一国家和建立强大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持有积极的态度。
他主张稳定统一的国家,强调君主集权的重要性,并倡导明君良政的理念。
司马迁提倡从善治国的角度来考察历史人物和政治事件,强调以实际的行政方法来解决国家的问题,反对空泛的理论和主观偏见。
三、文化观念在文化观念方面,司马迁重视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他尊重古代文化,尤其是儒家经典的价值,认为儒家思想是传统道德和伦理观念的重要来源。
司马迁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家庭的和睦,以此达到国家的治理和社会的和谐。
他在《史记》中也展示了多元文化的审美观点,对诗词、音乐、书画等艺术形式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四、性格品质司马迁的思想中还可以看到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品质。
尽管他在编写《史记》的过程中遭受了各种困难和挫折,甚至遭受了皇帝的惩罚,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志向和原则,并以对历史真相的追求为己任。
他的坚韧毅力和勇于承担责任的品质使得他能够完成这一重大的著作,为后人树立了取得卓越成就的榜样。
总的来说,司马迁是一位思想深邃、作品卓越的史学家和文化名人。
他的思想观点和作品对中国古代史学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深刻地塑造了后世的历史观和文化观念。
司马迁好学的文言文
![司马迁好学的文言文](https://img.taocdn.com/s3/m/c5489a60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0c.png)
司马迁好学的文言文以下是司马迁好学的文言文: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人也。
父谈,为太史令。
迁自幼孤,随父游学于长安,闻长老贤儒皆称史记亦言迁既长,益慕圣贤之道。
初为太史令,上书言世务,为褚先生所议。
后坐罪当刑,李陵败降匈奴,上募能复取陵者,皆坐事亡家。
唯迁起自边吏,素持节,死不加刑。
是时,刑者被发而为徒四千里,迁既被刑之后,为中令书之官,奉使乘传至江海边九郡,触犯苛察,得报中书谒者仆射为太史令。
明年冬,上封禅泰山。
迁为太史令,中书谒者仆射封禅书奏,还坐事论系。
太史公父子皆言上封事,公独以宫刑为幽微,秉性刚直,而终仆射之职。
人皆以迁为不缪,然终以自悼伤其能。
是以缀五世之事唯述史记。
司马迁,字子长,是夏阳人。
他的父亲司马谈,是太史令。
司马迁从小就失去了父亲,跟随父亲在长安学习。
他听闻那些年长且贤能的人以及许多儒生都称赞《史记》,这使得他更加仰慕圣人的学说和儒家的思想。
司马迁最初担任太史令,他向朝廷上书谈论世务,但被褚先生所非议。
后来他因犯罪被判刑,当时李陵战败投降了匈奴,朝廷悬赏能够恢复李陵的人,但因为许多人都因这件事而亡家。
只有司马迁,他作为边疆的小吏,一直保持着节操,即使被判死刑也没有屈服。
在那个时期,被判刑的人被强迫到四千里的边疆去充当劳工。
司马迁在被判刑之后,被任命为中令书官,他奉命出使乘传车到达长江和海边九郡,他不畏艰难险阻。
回来后,他被提升为中书谒者仆射的太史令。
第二年的冬天,皇帝封禅泰山,司马迁担任太史令。
中书谒者仆射封禅书奏事完成后,他又因事被判罪入狱。
太史公父子都曾向朝廷上书讨论封禅的事宜,但只有司马迁因为宫刑而遭受了极大的痛苦,他秉性刚直不阿,始终坚守仆射的职务。
人们都认为司马迁是一个不苟且偷生的人,但他在最终的自责中悲痛于自己能力的丧失。
因此他编撰了五代的事迹,仅仅只是通过《史记》来表达他的思想和感情。
司马迁的精神品质
![司马迁的精神品质](https://img.taocdn.com/s3/m/7bdf3003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65.png)
司马迁的精神品质
1、严谨,实录的精神。
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严谨认真,实录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
他写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史实反复作了核对。
2、爱憎分明。
在《史记》中,司马迁歌颂了那些为了反抗强暴,置自身性命于不顾的刺客以及救人急难、见义勇为的游侠。
大加赞赏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英雄人物。
3、有孝心。
司马迁继承父亲遗志遗业,完成“推古天变”之任务,并明确表述为“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其结论表述在《天官书》中。
4、爱国主义精神。
司马迁以个人传、纪为形式,以社会为中心记载历史,为后人展示了一部规模宏大的社会变迁史。
无论在历史上还是文学上,司马迁都取得了光辉的成就。
司马迁的人物介绍
![司马迁的人物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376af4e808a1284ac85043e9.png)
三一文库()〔司马迁的人物介绍〕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司马迁的人物介绍,欢迎阅读。
一、司马迁简介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司马迁生平▲早年经历西汉景、武年间(时间不详),在黄河龙门的一个小康之家中,司马迁出生了。
[6] [7] 司马迁的祖父司马喜在汉文帝诏入栗米受爵位以实边卒的政策下,用四千石栗米换取了九等五大夫的爵位,因此全家得以免于徭役。
[8]年幼的司马迁在父亲司马谈的指导下习字读书,十岁时已能阅读诵习古文《尚书》、《左传》、《国语》、《系本》[9] 等书。
汉武帝建元年间,司马谈到京师长安任太史令一职[10] ,而司马迁则留在龙门老家,身体力行,持续着耕读放牧的生涯。
[6]▲学游天下稍稍年长之后,司马迁离开了龙门故乡,来到京城父亲的身边。
此时司马迁已学有小成,司马谈便指示司马迁遍访河山去搜集遗闻古事,网罗放失旧闻[11] 。
去司马迁在二十岁时开始游历天下[12-19] ,他从京师长安出发东南行,出武关至宛。
南下襄樊到江陵。
渡江,溯沅水至湘西,然后折向东南到九疑。
窥九疑后北上长沙,到旧罗屈原沉渊处凭吊,越洞庭,出长江,顺流东下。
登庐山,观禹疏九江,展转到钱塘。
从《史记》看司马迁的人生价值观
![从《史记》看司马迁的人生价值观](https://img.taocdn.com/s3/m/117d63e1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f1.png)
从《史记》看司马迁的人生价值观
司马迁是西汉末年著名的史学家、史料收集家,他的人生价值观不
仅体现在《史记》之中,也反映了西汉末年文化的思潮。
以“廉正”为宗旨。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求之于历史,得廉正;
研究志传,知人义”,这说明了他对廉正的重视。
他认为:只有重视历史,在学习中勤奋努力,才能保持廉正,才能知人义。
因此,廉洁是
司马迁的崇高价值观。
以“真实”为追求。
司马迁不仅以详细的史料收集技巧和独到的观点著称,而且他在著述中注重真实,从而做一个注重实事求是的人。
他把
史学作为一种改革的手段,以熟练的史学技能来筛查历史、看破历史
伪存、思过历史,以致于真实地反映历史真实,这也是司马迁认为重
要的价值观之一。
以“尊重”为最高标准。
司马迁认为尊重是最高的价值观。
他认为,只
有尊重传统,继承和发扬传统,才能有效地将文化传承下去。
而且他
还认为:要有尊重的心态,多学习,多思考,以便更全面地了解社会,尊重其他文化的发展,这也是司马迁追求的价值观之一。
以“勇敢”为个人追求。
在《史记》中,司马迁也强调了勇敢的重要性,他要求人们要做一个勇敢而正直的人,敢于承担责任,敢于把自己的
建议付诸实施,敢于站出来反对任何形式的不公正性。
这种勇敢态度
也是司马迁追求的价值观之一。
司马迁的人生价值观,不仅是西汉末年个人的价值观,也体现了当时写作者的追求。
司马迁在《史记》中体现的价值,比如廉正、真实、尊重、勇敢等,使人们对古代的价值观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为后世的人们提供了很多非常值得学习的启示。
司马迁的名词解释
![司马迁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f3cae5b5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37.png)
司马迁的名词解释司马迁(前145年-前86年),字子长,汉朝末年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
他的名字至今仍闪耀在中国历史学界,成为古代历史学家的代表之一。
司马迁才华横溢,著有《史记》,被誉为史学宝库,被后人称为中国历史的第一部纪实性历史著作。
一、《史记》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历史巨著《史记》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最重要的巨著,也是世界史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这部作品共分为十二篇,记载了从传说时代一直到汉朝初期的历史事件。
司马迁在《史记》中注重事实考证,不仅引用了大量的古代文献,还进行了广泛的实地考察。
在《史记》中,司马迁以中国历史为纲,融入了社会、文化、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涵盖了几乎所有的历史事件和名人传记。
这样的较为全面的刻画,使得《史记》成为古代历史研究的宝贵资料。
二、《史记》对历史学研究的影响司马迁在创作《史记》时,不仅对汉朝历史进行深入研究,还研究了上古时代的历史。
他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历史学观点。
其中最重要的是他对历史的客观性和真实性的追求。
司马迁在《史记》中多次强调历史的客观性,主张史家应该客观、真实地反映历史事实,对历史人物进行准确的评价。
他的这种历史观点对后世历史学家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奠定了中国古代历史学的基础。
三、《史记》中的人物评价在《史记》中,司马迁对各个历史人物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对于正直、忠诚的人物进行褒扬,对于奸邪、阴险的人物进行揭露。
他以司马迁自己的道德标准评价历史人物,这也是《史记》备受赞誉的原因之一。
例如,他对周瑜的评价是:“明于治国而忠于守节,才伟而志节。
”这个评价正好展现出周瑜的政治智慧和高尚品格。
四、《史记》的文学价值司马迁的才华不仅体现在史学研究上,也体现在文学创作上。
他以极高水平的文学才能和独特的文笔风格,将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描绘得生动鲜活。
《史记》中的叙事方法灵活多样,可以说是实事求是的历史著作中的一部文学作品。
其中,司马迁还多次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历史人物的决策和行动的伟大性或失败性。
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9ecc5d2e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1c.png)
司马迁简介司马迁简介司马迁,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司马迁简介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卒于公元前90年,55岁终。
字子长,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汉武帝时任郎中、太史令、中书令,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他撰写的《史记》被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因此后世尊称他称为史迁、太史公。
司马迁是西汉夏阳龙门人。
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
司马迁、文学家。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靠近龙门。
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太史公自序》龙门,龙门山,很有名气。
传说大禹曾在龙门开山治水。
龙门山的南面是黄河。
司马迁的家正好在黄河、龙门之间。
当地名胜古迹很多。
司马迁从小在饱览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历史传说和故事。
)人。
司马迁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卒于公元前87年,48岁终。
现司马迁墓祠,在韩城市城南10公里芝川镇南门外,位于黄河西岸的梁山东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87)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一生只写了《史记》,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馆长一职)。
早年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
建元六年,窦太后死后,汉武帝罢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重新发动尊儒,这便是有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元朔二年,司马迁从夏阳[念"假"] 迁居长安,后随家迁于京城,从孔安国学《尚书》,从董仲舒学《春秋》。
随后他继承父业为太史令。
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在主持历法修改工作的同时,正式动笔写《太史公书》。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他因为“李陵事件”,为投降匈奴的李陵求情,因此直言触怒了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遂遭受宫刑。
中国历史之父司马迁
![中国历史之父司马迁](https://img.taocdn.com/s3/m/daf5f9ff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67.png)
中国历史之父司马迁司马迁(约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李陵之事有所辩解,受腐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自称其先祖是颛顼时期的天官,《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昔在颛顼,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
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周宣王时期,司马迁的祖上来到秦国。
他的直系八世祖先是战国中后期秦国著名的武将司马错。
秦惠文王时期,司马错曾经在朝堂上与张仪辩论,辩论内容被收入《战国策·秦策》。
辩论胜利后,秦惠文王派司马错等人出兵巴蜀,得胜而守之。
六世祖司马靳(司马错次孙)为名将武安君白起副手,参与长平之战,司马错、司马靳等军事之功为秦国奠定了一统天下的军事基础。
高祖司马昌是秦始皇的铁官。
曾祖司马无泽,在汉初作长安的一个“市长”(管理市场)。
祖父司马喜,没有做官,而有第九等爵位,为五大夫。
司马迁的父亲是西汉武帝时期太史令司马谈。
司马谈是当时一位非常杰出的学者,著有《论六家要旨》一文,系统总结了春秋战国秦至汉初以来阴阳、儒、墨、法、名、道各家思想的利弊得失,并对道家思想进行了高度肯定,该文是对春秋战国以来的诸子百家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凝练总结。
司马谈在约汉武帝建元六年至元封元年间任太史令。
公元前145年前后,司马迁出生于家乡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市),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上,司马迁说:“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
” 与农夫牧童为伴,在饱览家乡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相关的历史传说和故事,乡土文化培育了司马迁的豪迈灵秀之气。
后来司马迁随父亲司马谈到长安习诵古文,打下了坚实的古文基础。
他还转益多师,从儒家大师孔安国治古文《尚书》,从董仲舒习公羊派《春秋》,受到了儒家思想的熏陶和教育。
司马迁 名词解释
![司马迁 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1312645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02.png)
司马迁名词解释摘要:一、司马迁简介二、司马迁的主要成就三、司马迁的历史地位四、司马迁的影响和启示正文:一、司马迁简介司马迁(前145年-前1世纪),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秉承家学,自幼嗜好史学,成年后游历名山大川,积累了丰富的史料。
公元前104年,司马迁任太史令,负责整理和编纂国家历史,著有《太初历》。
二、司马迁的主要成就1.史记:司马迁最著名的成就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全书共130篇,分为本纪、书、世家、列传四部分。
该书详细记载了上至黄帝、尧舜,下至汉武帝的历史,对后世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2.太初历:司马迁在天文历法方面也有重要贡献,他改革了原有的历法,制定出更加精确的太初历,为后世天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地理学:司马迁在游历名山大川的过程中,对地理地貌进行了深入考察,为后世地理学的发展积累了宝贵资料。
三、司马迁的历史地位1.史学家:司马迁被誉为中国史学的奠基人,他的《史记》成为后世史学家学习的典范,对我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文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文笔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思想家:司马迁倡导实事求是的历史观,强调历史的客观性,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启示。
四、司马迁的影响和启示1.勤奋好学:司马迁自幼嗜好史学,成年后游历名山大川,积累了丰富的史料。
他的勤奋好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坚持真理:司马迁在创作《史记》过程中,坚持客观公正地记载历史,勇于揭露统治者的弊端,展现了崇高的历史责任感。
3.创新精神:司马迁在天文历法、地理学等方面都有重要贡献,他的创新精神为后世科学发展提供了榜样。
4.为国家繁荣作出贡献:司马迁的《史记》成为后世治国理政的重要参考,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司马迁生平简介
![司马迁生平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dbd0bbd66137ee06eff918ea.png)
司马迁生平简介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中文名司马迁别名:司马子长国, 民族:汉族出生地:龙门出生日期:公元前145年逝世日期:不可考职业:史学家,文学家主要成就编著《史记》,开创纪传体史学代表作品《史记》《报任少卿书》官职:太史令.人物生平:早年经历西汉景、武年间(时间不详),在黄河龙门的一个小康之家中,司马迁出生了。
司马迁的祖父司马喜在汉文帝诏入栗米受爵位以实边卒的政策下,用四千石栗米换取了九等五大夫的爵位,因此全家得以免于徭役。
年幼的司马迁在父亲司马谈的指导下习字读书,十岁时已能阅读诵习古文《尚书》、《左传》、《国语》、《系本》等书。
汉武帝建元年间,司马谈到京师长安任太史令一职,而司马迁则留在龙门老家,身体力行,持续着耕读放牧的生涯。
学游天下:稍稍年长之后,司马迁离开了龙门故乡,来到京城父亲的身边。
此时司马迁已学有小成,司马谈便指示司马迁遍访河山去搜集遗闻古事,网罗放失旧闻。
去司马迁在二十岁时开始游历天下,他从京师长安出发东南行,出武关至宛。
南下襄樊到江陵。
渡江,溯沅水至湘西,然后折向东南到九疑。
窥九疑后北上长沙,到旧罗屈原沉渊处凭吊,越洞庭,出长江,顺流东下。
登庐山,观禹疏九江,展转到钱塘。
上会稽,探禹穴。
司马迁人物资料简介
![司马迁人物资料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c2ad86db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4c.png)
司马迁人物资料简介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史学家之一,他的著作《史记》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里程碑。
以下是关于司马迁的详细人物资料简介。
一、生平经历司马迁,字子长,出生于公元前145年,陕西韩城人。
他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朝的太史令,负责掌管国家的历史记录和编纂。
在父亲的熏陶下,司马迁自幼便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早年曾在全国各地游历,考察历史遗迹,收集历史资料,为日后编写《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征召司马迁为郎中令,命其陪同将军李陵出征匈奴。
在此期间,李陵兵败投降,司马迁因触怒汉武帝被判入狱。
在狱中,司马迁遭受了残酷的刑罚,包括宫刑和死刑。
然而,他并没有放弃,而是以更加坚定的信念继续编写《史记》。
最终,他在公元前91年成功出狱,并继续担任太史令一职。
二、历史贡献1.创立纪传体通史的写作方式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以人物传记的方式记述了从黄帝时代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这种写作方式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开创了中国史学的纪传体传统。
在此之后,历代的正史、野史和地方志等都采用了这种写作方式。
2.提出以人为本的史学观司马迁在《史记》中把人作为历史的中心,以人的活动和遭遇来展现历史的进程。
他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刻画和对历史事件的描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种以人为本的史学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推崇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司马迁的学术思想注重经世致用,即关注现实问题和社会变革。
他在《史记》中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反思和总结,提出了许多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见解和建议。
这些见解和建议对于当时的政治决策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影响与评价司马迁作为中国史学的杰出代表,他的影响和评价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他的著作《史记》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里程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史学观和学术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史学发展和文化传承。
在评价司马迁时,我们应该充分肯定他的历史贡献和学术成就。
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411bd64780eb6294dd886c98.png)
司马迁简介导读: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卒于公元前90年,55岁终。
字子长,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汉武帝时任郎中、太史令、中书令,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他撰写的《史记》被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因此后世尊称他称为史迁、太史公。
司马迁是西汉夏阳龙门人。
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
司马迁、文学家。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靠近龙门。
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太史公自序》龙门,龙门山,很有名气。
传说大禹曾在龙门开山治水。
龙门山的南面是黄河。
司马迁的家正好在黄河、龙门之间。
当地名胜古迹很多。
司马迁从小在饱览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历史传说和故事。
)人。
司马迁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卒于公元前87年,48岁终。
现司马迁墓祠,在韩城市城南10公里芝川镇南门外,位于黄河西岸的梁山东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87)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一生只写了《史记》,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馆长一职)。
早年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
建元六年,窦太后死后,汉武帝罢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重新发动尊儒,这便是有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元朔二年,司马迁从夏阳[念"假"] 迁居长安,后随家迁于京城,从孔安国学《尚书》,从董仲舒学《春秋》。
随后他继承父业为太史令。
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在主持历法修改工作的同时,正式动笔写《太史公书》。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他因为“李陵事件”,为投降匈奴的李陵求情,因此直言触怒了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遂遭受宫刑。
在狱中司马迁发奋图强,自强不息,忍受了非常人所能忍受的痛苦,继续编写《史记》。
司马迁
![司马迁](https://img.taocdn.com/s3/m/9c79f217a216147917112848.png)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前86年),字子长,一说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
他编撰的《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皇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
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馆长一职)。
早年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10岁开始读古书,学习十分认真刻苦,遇到疑难问题,总是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
20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
后来回到长安,做了郎中。
他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
35岁那年,汉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他父亲司马谈死后,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马迁接替做了太史令。
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共订“太初历”。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成就了《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全书130篇,52万余字,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
因此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
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
家谱世系司马迁自称其先祖是颛顼时期的天官。
《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昔在颛顼,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
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周宣王时期,司马迁的祖上来到秦国。
他的直系祖先是战国时期秦国著名的武将司马错。
秦惠文王时期,司马错曾经在朝堂上与张仪辩论,辩论内容被收入《战国策·秦策》,后收入《古文观止》,名为《司马错论伐蜀》。
司马迁最有名的十首诗
![司马迁最有名的十首诗](https://img.taocdn.com/s3/m/b729848b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c2.png)
司马迁最有名的十首诗《司马迁墓》诗题:《司马迁墓》作者:牟融(唐)诗文:落落长才负不羁,中原回首益堪悲。
英雄此日谁能荐,声价当时众所推。
一代高风留异国,百年遗迹剩残碑。
经过词客空惆怅,落日寒烟赋黍离。
《司马迁》诗题:《司马迁》作者:王安石(宋)诗文:孔鸾负文章,不忍留枳棘。
嗟子刀锯间,悠然止而食。
成书与后世,愤悱聊自释。
领略非一家,高辞殆天得。
虽微樊父明,不失孟子直。
彼欺以自私,岂啻相十百。
《司马迁》诗题:《司马迁》作者:秦观(宋)诗文:子长少不羁,发轫遍丘壑。
晚遭李陵祸,愤悱思远托。
高辞振幽光,直笔诛隐恶。
驰骋数千载,贯穿百家作。
至今青简上,文彩炳金雘。
高才忽小疵,难用常情度。
譬彼海运鹏,岂复顾缯缴。
区区班叔皮,未易议疏略。
《司马迁》诗题:《司马迁》作者:徐钧(宋)诗文:李陵矢尽困重围,苏武曾将汉节归。
司马包羞无地自,却将毫末算功高。
《司马迁》诗题:《司马迁》作者:周紫芝(宋)诗文:蚕室非其罪,龙门寄此身。
黄河坼地阔,青史上天新。
英气人皆仰,悲歌自不禁。
可怜成绝笔,犹记未全焚。
《司马迁》诗题:《司马迁》作者:林景熙(宋)1. ◦ ◦ ◦2. ◦ ◦ ◦3. ◦ ◦ ◦4. ◦ ◦ ◦5. ◦ ◦ ◦6. ◦ ◦诗文:万死艰难逾北海,一枝聊借祝江东。
英雄已矣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
九庙有灵余硕果,五湖无兴寄鸱夷。
素车白马休相问,我亦因之赋黍离。
《司马迁》诗题:《司马迁》作者:于石(宋)诗文:落落奇才世莫识,欲知功罪莫轻评。
李陵苏武俱尘土,豪杰由来自得生。
《司马迁》诗题:《司马迁》作者:陈普(宋)诗文:群公爱我邀我居,平生文举情岂疏。
钩陈玄武在北极,上帝之府森图书。
赵韩魏降显德尾,司马蝉嫣世良史。
其人不见其言在,青草生原岁阳止。
吾君好学由生知,成汤得尹方有为。
应合它年尹躬学,书成泣像麒麟阁。
《司马迁》诗题:《司马迁》作者:徐钧(宋)诗文:忍辱明时事可嗟,直书无隐是良史。
李陵降北名终败,苏武生还志未移。
司马迁史记励志故事
![司马迁史记励志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66f7f2ea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04.png)
司马迁史记励志故事司马迁,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他的代表作《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史学宝库。
司马迁的一生充满传奇和励志故事,他的坚韧不拔、执着追求的精神,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些司马迁的励志故事,感受他的伟大精神。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夫志当存高远,慕先哲而不求同。
”这句话道出了他对于追求卓越的执着追求。
在他年轻的时候,曾被敌国俘虏并受尽折磨,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反而在狱中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最终,他凭借着坚强的毅力和才华,完成了《史记》这部伟大的著作,成为了中国历史学界的巨擘。
除了在学术上的成就,司马迁在为国家立言的过程中也历经坎坷。
他曾因直言不讳而遭受严重的责罚,甚至被割鼻削耳。
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依然坚持不懈地为历史真相而奋斗,最终留下了不朽的成就。
他的励志故事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逆境,只有坚定信念,才能战胜一切。
在《史记》中,司马迁对待历史的态度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历史是一个国家命运的镜子,只有真实地记录历史,才能为后人提供宝贵的教训。
他的执着追求历史真相的精神,激励着后人不断努力,不断追求真理。
司马迁的励志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就。
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和挑战,只要心怀坚定的目标,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
司马迁的一生,就是对这一点最好的诠释。
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我们也可以从司马迁的励志故事中汲取力量。
无论我们面对怎样的困难和挑战,都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坚定的信念,不断地努力奋斗。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司马迁的励志故事,永远激励着我们向前奋进,不断追求卓越。
让我们铭记这位伟大的历史学家,传承他的精神,努力成就自己,为社会、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让我们以司马迁为榜样,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不断超越自我,创造更加辉煌的人生。
司马迁
![司马迁](https://img.taocdn.com/s3/m/e8ad1e5a804d2b160b4ec08e.png)
栩栩如生——《魏其武安侯列 官场显形 栩栩如生 《 传》 终难封侯——《李将军列传》 戎马一生 终难封侯 《李将军列传》 文化交融——《匈奴列传》 汉匈和亲 文化交融 《匈奴列传》 安邦定国——《货殖列传》 商道货殖 安邦定国 《货殖列传》 千古传颂——《太史公自序》 史公记史 千古传颂 《太史公自序》
“本纪纪年,世家代传,表以正历,书 本纪纪年,世家代传,表以正历, 本纪纪年 以类事,传以著人,使百代而下, 以类事,传以著人,使百代而下,史官 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 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六经之 惟有此作。 后,惟有此作。” ——郑樵:《通志》 郑樵: 通志》 郑樵
纪传体
纪传体最重要特点是突出了人在 历史上的地位, 历史上的地位,通过记叙人物活 反映历史事件。 动,反映历史事件。
小节
一、司马迁的生平事迹。 司马迁的生平事迹。 史记》的历史地位、 二、《史记》的历史地位、体例结构以 及编写宗旨。 及编写宗旨。 史学界对司马迁和《史记》 三、史学界对司马迁和《史记》的研究 状况。
讨论: 讨论:
我从司马迁身上学到了… … 我从司马迁身上学到了
思考
司马迁与班固的异同点。 司马迁与班固的异同点。
1、《史记》的历史地位 、 史记》
①《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 史记》 通史,为中国第一部“正史” 通史,为中国第一部“正史”, 位居“二十四史”之首。 位居“二十四史”之首。
二十四史
西汉)司马迁《史记》 姚思廉《梁书》 (西汉)司马迁《史记》 (唐)姚思廉《梁书》 姚思廉《陈书》 东汉)班固《汉书》 (唐)姚思廉《陈书》 (东汉)班固《汉书》 刘宋)范晔《后汉书》 北齐)魏收《魏书》 (刘宋)范晔《后汉书》 (北齐)魏收《魏书》 西晋)陈寿《三国志》 李百药《北齐书》 (西晋)陈寿《三国志》 (唐)李百药《北齐书》 房玄龄《晋书》 令狐德棻 周书》 (唐)房玄龄《晋书》 (唐)令狐德棻《周书》 南梁)沈约《宋书》 魏征《隋书》 (南梁)沈约《宋书》 (唐)魏征《隋书》 南梁)萧子显《南齐书》 李延寿《南史》 (南梁)萧子显《南齐书》(唐)李延寿《南史》
一、司马迁简介
![一、司马迁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39ad5a5a03d8ce2f00662379.png)
所以,如果我要买镜,一一定要一一面面特制的镜:一一面面光亮如洗,可察毫末:一一面面昏暗沉 寂,模糊朦胧。
用用一一面面特制的镜,照人人、照世、照史,既不不会让目目光被瑕疵纠缠,也不不会让湖北北高高考优秀作文文《买 镜,我要特制的》节选) (二二)一一个冷清、幽深的闪房,墙上的窗户里里里斜射几几丝惨淡的光,一一个无无奈奈但又又沉重 的声音音,低低地说:“我,接受,腐刑。”抬起头来,两行行行清泪从脸颊滑落。 对,他就是司⻢马迁,他直言言进谏,即惹来君主的大大怒怒,并被赐予腐刑这种让男儿儿耻辱 的刑罚。司⻢马迁是不不幸的,但更更不不幸的却是他的君主,亲手手毁了了这面面明镜,却让昏镜当道, 最终,一一片片惨像。(2004年年湖北北高高考优秀作文文《本期话题》节选)
一一、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梷前87?),⻄西汉史学家,文文学家。字子子⻓长,左冯翊夏阳 (今陕⻄西韩城⻄西南)人人。太初元年年(前I04),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李李陵辩护, 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了《史记》的撰写,人人称 其书为《太史公书》。
二二、素材运用用 话题1:遭遇挫折和放大大痛苦 材料料加工工: 独自自踯蹰在冰冷的寒夜,你是否在为遭遇挫折而而痛苦不不堪:徘徊于夜色色仍明的街头, 你是否在为生生活的不不顺而而将痛苦放大大?…¨其实人人生生中挫折与痛苦时常有之,但调整好心心 态,以正确的方方法面面对挫折与痛苦,才能快意人人生生。身受腐刑的司⻢马迁,生生遭尽世人人的白白 眼,死无无颜面面对己己逝的宗族,他的挫折足足可以放大大内心心痛苦郁郁而而终,但平静的心心境与坚 强的意志使其由一一介匍匐于地的殿臣臣站立立成一一个为⺠民写史的华夏史官,《史记》永表后世。 (2004年年黑黑⻰龙江高高考优秀作文文《一一蓑烟雨雨任平生生》节选) 话题2:转折 材料料加工工: 有转折的⻛风景是美丽的。便便如⻩黄河般百丈九回的浩荡、密林林的蜿蜿蜒蜒的神秘、山山峰 曲曲折折的奇伟,都是转折造就的。更更有那"山山重水水尽疑无无路路,柳柳岸花明又又一一村"带来的惊 喜与顿悟,也都是转折的妙处。 如同奇⻛风秀景,有转折的人人生生才是精彩的。转折带给人人的不不仅仅是生生活状态的改变, 更更有对意志、生生命力力力和对真理理认知的考验。中华五千年年的文文明,就是由无无数个转折谱写的。 中华五千年年的多少英魂,就是由无无数转折造就的。 司⻢马迁握着那杆沉甸甸的铁笔走走来。他那依然矫健的身姿,依然从容的步履履,丝毫没 有带着对那次人人生生转折的沧桑与苦痛,他轻轻耳耳语:"是转折赐予了了我勇气气。"有些惊讶, 那种肉肉体的折磨和精神的屈辱竟没能在他身上留留下一一点痕迹?不不,留留下了了,留留下了了灿烂辉 煌的第一一部纪传体通史!我明白白了了,如若没有转折,司⻢马迁恐怕还不不知道自自己己修史的决心心 竟有如此之大大,是转折赐予了了他执著。转折是如此神奇。(2003年年高高考北北京满分作文文《转 折》节选) 话题3:心心灵的选择 材料料加工工: 作为社会意义上的人人,我们无无可避免地要面面对选择的考验。一一个人人成⻓长的过程,就是 一一个不不断选择的过程。要想彻底抛弃选择,恐怕谪仙人人李李太白白都得摇头叹气气道:"噫吁唏! 难于上⻘青天也!"可⻅见,要先学会选择,之后才会懂得自自下而而上的立立世之道。 我的脑海海中走走出一一位头发花白白而而嗓音音纤细如丝缕的老老老头子子,这是谁呀?司⻢马迁。老老老司 ⻢马当年年不不过替李李陵说了了一一句句公道话,不不想拂了了圣听,挨了了武帝一一刀刀子子。司⻢马迁告诉任少卿 说"每念及此,未尝不不发汗沾衣衣也。"他想到死,一一了了百了了,也想到老老老父父亲的临终遗言言。终 于,他选择了了含垢隐忍,写一一部"通古今之变,成一一家之言言"的大大著作。司⻢马迁的选择给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马迁
司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卒于公元前90年,55岁终。
字子长,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汉武帝时任郎中、太史令、中书令,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他撰写的《史记》被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因此后世尊称他称为史迁、太史公。
司马迁是西汉夏阳龙门人。
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
司马迁一生只写了《史记》,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馆长一职)。
早年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
建元六年,窦太后死后,汉武帝罢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重新发动尊儒,这便是有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元朔二年,司马迁从夏阳[念"假"] 迁居长安,后随家迁于京城,从孔安国学《尚书》,从董仲舒学《春秋》。
随后他继承父业为太史令。
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在主持历法修改工作的同时,正式动笔写《太史公书》。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他因为“李陵事件”,为投降匈奴的李陵求情,因此直言触怒了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遂遭受宫刑。
在狱中司马迁发奋图强,自强不息,忍受了非常人所能忍受的痛苦,继续编写《史记》。
司马迁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于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
公元前87年,司马迁逝世,终年56岁。
对于司马迁的死因,因史料无明确记载,至今仍为未解之谜。
夏阳,县名,靠近龙门。
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太史公自序)。
龙门,龙门山,很有名气。
传说大禹曾在龙门开山治水。
龙门山的南面是黄河。
司马迁的家正好在黄河、龙门之间。
当地名胜古迹很多。
司马迁从小在饱览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历史传说和故事。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
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