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介绍

合集下载

司马迁简短介绍

司马迁简短介绍

司马迁简短介绍1.司马迁的简单介绍司马迁(前145—前90)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

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于公元前90年,55岁终。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

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

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

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他因直言进谏而遭宫刑,却因此更加发愤著书,创作了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学臣著史记,为中国人民,世界人民流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一、继父志,任史官司马迁,宇子长,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出生于龙门山下(在今天的陕西省韩城县)。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承父亲司马谈的遗志,当上了太史令,开始从皇家藏书馆中整理选录历史典籍。

司马迁的祖先并不十分显要,其家族世代掌管太史的官职。

但是司马迁和他的父亲都以此为荣,在他们的心目中,修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

他们为此奉献了自己一生的精力。

司马谈一直准备写一部贯通古今的史书。

在父亲的直接教导下,司马迁十岁时便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

后来,他又跟着董仲舒学习《春秋》,跟孔安国学习《尚书》。

司马迁的人物介绍

司马迁的人物介绍

三一文库()〔司马迁的人物介绍〕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司马迁的人物介绍,欢迎阅读。

一、司马迁简介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司马迁生平▲早年经历西汉景、武年间(时间不详),在黄河龙门的一个小康之家中,司马迁出生了。

[6] [7] 司马迁的祖父司马喜在汉文帝诏入栗米受爵位以实边卒的政策下,用四千石栗米换取了九等五大夫的爵位,因此全家得以免于徭役。

[8]年幼的司马迁在父亲司马谈的指导下习字读书,十岁时已能阅读诵习古文《尚书》、《左传》、《国语》、《系本》[9] 等书。

汉武帝建元年间,司马谈到京师长安任太史令一职[10] ,而司马迁则留在龙门老家,身体力行,持续着耕读放牧的生涯。

[6]▲学游天下稍稍年长之后,司马迁离开了龙门故乡,来到京城父亲的身边。

此时司马迁已学有小成,司马谈便指示司马迁遍访河山去搜集遗闻古事,网罗放失旧闻[11] 。

去司马迁在二十岁时开始游历天下[12-19] ,他从京师长安出发东南行,出武关至宛。

南下襄樊到江陵。

渡江,溯沅水至湘西,然后折向东南到九疑。

窥九疑后北上长沙,到旧罗屈原沉渊处凭吊,越洞庭,出长江,顺流东下。

登庐山,观禹疏九江,展转到钱塘。

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简介司马迁简介司马迁,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司马迁简介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卒于公元前90年,55岁终。

字子长,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汉武帝时任郎中、太史令、中书令,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他撰写的《史记》被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因此后世尊称他称为史迁、太史公。

司马迁是西汉夏阳龙门人。

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

司马迁、文学家。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靠近龙门。

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太史公自序》龙门,龙门山,很有名气。

传说大禹曾在龙门开山治水。

龙门山的南面是黄河。

司马迁的家正好在黄河、龙门之间。

当地名胜古迹很多。

司马迁从小在饱览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历史传说和故事。

)人。

司马迁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卒于公元前87年,48岁终。

现司马迁墓祠,在韩城市城南10公里芝川镇南门外,位于黄河西岸的梁山东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87)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一生只写了《史记》,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馆长一职)。

早年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

建元六年,窦太后死后,汉武帝罢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重新发动尊儒,这便是有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元朔二年,司马迁从夏阳[念"假"] 迁居长安,后随家迁于京城,从孔安国学《尚书》,从董仲舒学《春秋》。

随后他继承父业为太史令。

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在主持历法修改工作的同时,正式动笔写《太史公书》。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他因为“李陵事件”,为投降匈奴的李陵求情,因此直言触怒了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遂遭受宫刑。

《廉颇蔺相如列传》赏析

《廉颇蔺相如列传》赏析

《廉颇蔺相如列传》赏析《廉颇蔺相如列传》赏析一、作者介绍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县南)人,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

他的父亲任太史令多年,是一位博学多闻的学者,天文、历法、诸子等无所不通,司马迁少年时代在父亲的指导下专心学习,后来又向著名学者孔安国学习《尚书》,向董仲舒学习《春秋》,受到良好的教育。

20岁以后,司马迁遍游南北,考察风土人情,文物古迹,搜寻史料,研究社会,为他以后写《史记》准备了丰富的材料。

公元前108年,司马迁担任太史令,4年之后开始撰写《史记》。

公元前98年,李陵兵败投降匈奴,他因为替李陵辨解,触怒了汉武帝,被下狱,受宫刑。

他极度愤懑,但为了著史,忍辱生活。

出狱后曾任中书令(皇帝身边掌握机要的宦官),仍努力写史。

公元前92年左右,司马迁完成了526,500字,130篇的不朽巨著《史记》。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鲁迅先生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他留下的著作,除《史记》外,还有《报任安书》和《悲士不遇赋》。

二、解题本文节选自《史记·廉颇蔺(lìn)相如列传》。

原为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等人的合传。

这是原传的第一大部分。

战国后期是封建割据,诸侯纷争最严重的时期。

赵国处在四战之地,尤其是西邻强秦的威胁最大。

本篇记叙廉颇、蔺相如在这种历史情况下,西抗强秦,为赵国的安全和尊严所做出的贡献;同时也写了他们二人为维护赵国的利益,彼此搞好团结的事迹。

列传,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一种体例,用来记叙帝王、诸侯以外的历史人物的事迹。

三、注评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者,……也”:文言里判断旬的典型格式,“者”用在主语后边表提顿,“也”用在谓语后边表判断。

○先介绍廉颇。

赵惠文王十六年,即公元前283年。

赵惠文王:战国后期赵国的国君。

廉颇为赵将,伐齐,为:做,担任。

简要介绍司马迁史记人物塑造特点

简要介绍司马迁史记人物塑造特点

简要介绍司马迁史记人物塑造特点摘要:司马迁早年间便渚游各国了解各地的民俗风情、人文特点、千古故事,后归家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历史学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史记》被誉为中国史书的典范之作,又是“二十四史”之首。

读司马迁的《史记》,我们才能真正的了解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笔者总结出《史记》的三个艺术特色:叙事艺术、人物描写、风格独特,不求能简述历史,但求让读者有所感悟。

关键词:史记;司马迁;艺术特色史记,即记载历史的书籍,因在《书序》、《史记·周本纪》、《<春秋经传集解>序》、《李清臣等转官制》等著作中都将其称为史记,后来《史记》便独以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是一部十分优秀的文学巨著,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被刘向等人认为《史记》“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司马迁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也被拖累而以腐刑抵命,面对如此极刑却毫无胆怯之色,在坚忍与屈辱中,完成了《太史公书》(《史记》),司马迁的史记包含了太多太多的历史撰述,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

笔者认为应将《史记》的艺术特色分为三个方面:叙事艺术、人物描写、风格独特。

一、独特的叙事艺术《史记》具有独特的叙事艺术,着重于对事件之间因果关系的深层次研究,吸收了前代史书当中的精华,凝聚其心血,最终由司马迁著成鸿篇巨制。

《史记》分为纵横两种类别,纵向以十二本纪和十表为代表,叙述了西汉中期以前的各个朝代的历史事件;横向以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为代表,囊括了各个阶层、各个民族、各个领域、各个行业中的历史事件,最终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叙事结构。

同时,《史记》在章法、句式、用词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见解独到,别出心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产生出了一篇篇精彩的篇章。

司马迁及其史记介绍

司马迁及其史记介绍
“乘势起陇亩之中”,一往无前地摧毁 暴力统治的英雄人物。
歌颂反抗暴政的刺客、侠客和一些中下层 社会人物
❖ 《史记》专辟《刺客列传》:专诸、荆轲
❖ 《游侠列传》写了一些救人之急、解人之难 的侠义之士,“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 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 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生死矣,而不矜 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 善于抓住人物一生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 件和行动,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
❖ 项羽---钜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
钜鹿之战------叱咤风云、勇冠三军 鸿门宴 ------坦率天真、妇人之仁 垓下之围-----慷慨别姬、勇敢突围、
不愿忍辱偷生
❖ 善于运用“互见法”:关于某一历史人 物的部分材料,不放在本传中去写,而 是移植到其他相关的人物传记中。
《项羽本纪》,为不损害项羽的英雄 性格,把他许多政治、军事上的错误 放在《淮阴侯列传》中去写,韩信对 刘邦说项羽:匹夫之勇、迁逐义帝、 失天下之心、妇人之仁。
善于通过琐事来刻画人物
❖ 《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少时,尝与人佣 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 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 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焉知 鸿鹄之志哉!’”
歌颂爱国人物和对历史有贡献的人物
❖ 《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 ❖ 《李将军列传》------李广
《史记》人物刻画艺术
历史人物形象化
❖ 通过人物的言行,通过人物活动场面的 具体描写,来再现历史人物的生动面 貌 。如《鸿门宴》通过紧张、复杂的 情节描写,揭示了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
❖ 刘邦----项羽
❖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外,还有著名 的《报任安书》、《悲士不遇赋》。

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及个人事迹简介

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及个人事迹简介

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及个人事迹简介司马迁是中国古代一名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关于他的人物生平事迹大家了解多少呢?下面是店铺跟大家分享的司马迁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司马迁的人物生平事迹司马迁确切的生卒年代,史无明文记载。

近人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认为司马迁生于公元前145年(汉景帝中元五年),一说生于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建元六年);大约卒于公元前86年(汉昭帝始元元年),一说卒于公元前87年(汉武帝后元二年),又一说卒于公元前90年(汉武帝征和三年)。

据说司马迁家自唐虞至周,都是世代相传的历史家和天文家。

司马错是秦惠王时伐蜀的名将,司马昌是秦始皇的铁官,到了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又做汉武帝的太史令,恢复了祖传的史官恒业。

司马迁自称其先祖是颛顼时期的天官,《史记&middot;太史公自序》记载“昔在颛顼,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

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周宣王时期,司马迁的祖上来到秦国。

他的直系八世祖先是战国中后期秦国著名的武将司马错。

秦惠文王时期,司马错曾经在朝堂上与张仪辩论,辩论内容被收入《战国策&middot;秦策》,后收入《古文观止》,名为《司马错论伐蜀》。

辩论胜利后,秦惠文王派司马错等人出兵巴蜀,得胜而守之。

六世祖司马靳(司马错次孙)为名将武安君白起副手,参与长平之战,坑杀赵卒四十万人,司马错、司马靳等军事之功为秦国奠定了一统天下的军事基础。

高祖司马昌是秦始皇的铁官。

曾祖司马无泽,在汉初作长安的一个“市长”(管理市场)。

祖父司马喜,没有做官,而有第九等爵位,为五大夫。

司马迁的父亲是西汉武帝时期太史令司马谈。

司马谈是当时一位非常杰出的学者,著有《论六家要旨》一文,系统总结了春秋战国秦至汉初以来阴阳、儒、墨、法、名、道各家思想的利弊得失,并对道家思想进行了高度肯定,该文是对春秋战国以来的诸子百家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凝练总结。

司马谈在约汉武帝建元六年至元封元年间任太史令。

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简介导读: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卒于公元前90年,55岁终。

字子长,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汉武帝时任郎中、太史令、中书令,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他撰写的《史记》被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因此后世尊称他称为史迁、太史公。

司马迁是西汉夏阳龙门人。

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

司马迁、文学家。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靠近龙门。

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太史公自序》龙门,龙门山,很有名气。

传说大禹曾在龙门开山治水。

龙门山的南面是黄河。

司马迁的家正好在黄河、龙门之间。

当地名胜古迹很多。

司马迁从小在饱览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历史传说和故事。

)人。

司马迁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卒于公元前87年,48岁终。

现司马迁墓祠,在韩城市城南10公里芝川镇南门外,位于黄河西岸的梁山东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87)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一生只写了《史记》,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馆长一职)。

早年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

建元六年,窦太后死后,汉武帝罢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重新发动尊儒,这便是有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元朔二年,司马迁从夏阳[念"假"] 迁居长安,后随家迁于京城,从孔安国学《尚书》,从董仲舒学《春秋》。

随后他继承父业为太史令。

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在主持历法修改工作的同时,正式动笔写《太史公书》。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他因为“李陵事件”,为投降匈奴的李陵求情,因此直言触怒了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遂遭受宫刑。

在狱中司马迁发奋图强,自强不息,忍受了非常人所能忍受的痛苦,继续编写《史记》。

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简介司马迁与《史记》西汉王朝到武帝时期臻于鼎盛,文学创作也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

在政论散文和辞赋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历史也出现了里程碑式的杰作,这就是由司马迁撰写的《史记》。

《史记》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要》)。

《史记》是西汉散文由前期向后期转变时出现的,其风格兼有前期的气势磅礴、感情激切和后期深广宏富、醇厚典雅的特点;其内容既有前期历史反思的余绪,又有后期沟通天地人的尝试。

司马迁是汉代成就最高的散文家,他那渊博的学识、深邃的思想、不朽的人格,以及挥洒自如的神来之笔,令后代文人仰慕不已,千载之下依然可以想见其雄风。

第一节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家乡景观与童年生活家学渊源与转益多师博览群书与漫游交往从立言不朽到发愤著书司马迁(前145-?),字子长,生于夏阳龙门(今陕西韩城)。

那里南临黄河,北面50里是著名的龙门山。

长河名山,气势雄浑,同时又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相传大禹曾在龙门凿山治水。

韩城古称少梁,春秋时先属秦,后属晋,战国属魏,后又入于秦,屡为秦晋、秦魏战地,不少著名的战役都发生在那里。

司马迁的童年是在家乡度过的,他“耕牧河山之阳”(《史记·太史公自序》),与农夫牧童为伴,在饱览故乡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相关的历史传说和故事,乡土文化培育了司马迁的豪迈灵秀之气。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前110),曾任太史令,是一位刻苦勤奋的学者。

司马谈多方求教,“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

” (《太史公自序》)唐都是天文学家,汉武帝初年曾被诏测定二十八宿的角度和距离,后来又和司马迁等人一道制定太初历。

杨何是《易》学家,元光元年(前134)曾被朝廷征聘,官至中大夫。

黄子,又称黄生,司马谈向他学习的是道论,亦即当时流行的黄老之学。

司马谈知识广博,他身为太史令,但对诸子百家学说有深入系统的研究,《太史公自序》收录了他的《论六家要指》一文,文中分析了先秦到汉初六个主要学术流派的得失,精辟深刻,切中肯綮。

司马迁介绍

司马迁介绍

公元前123年(元封六年) 41岁,为太史令。 冬,司马迁随汉武帝行至回中(今陕西陇县西北)。三月,经夏阳至河东,祭于后 土祠。 公元前123年(汉武帝太初元年) 42岁,为太史令。 司马迁与上大夫壶遂等制定《太初历》,汉武帝宣告废《颛顼历》,改用此历法。 太初历对后裔有极大影响。
司马迁 冬十月司马迁随武帝祭泰山。 司马迁开始著述《史记》。 公元前123年(太初二年) 43岁,为太史令。 司马迁用心著述。 公元前123年(汉武帝开汉元年) 46岁,为太史令。 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武帝发兵讨伐匈奴。 李陵为将,请“自当一队”。 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 47岁,为太史令。 三月,司马迁随汉武帝至河东,祭祀后土。
《史记》 《太史公自序》:“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扣来司马迁修改下限述于太初末 年。 公元前123年(元狩五年) 28岁,为郎中。 汉武帝游鼎湖,至甘泉(今陕西淳化县境内),司马迁以郎中身分侍从。
中年 公元前123年(汉武帝元鼎四年) 33岁,为郎中。 随汉武帝祭祀五帝到雍(今陕西凤翔县),到河东(今山西夏县东北)。 有司与太史企业马谈、祠官宽舒议祭祀后祠。始立后土祠于汾阴(今山西万荣 县)。冬十月,“武帝自夏阳东幸汾阴”,司马适随武帝回夏阳家乡。 公元前123年(元鼎五年) 34岁,为郎中。
公元前123年(元封四年) 39岁,为太史令。 冬十月,司马迁随汉武帝至雍,祭祀五帝。经回中道,批出萧关(今宁夏固原县东 南),经涿鹿,从代地(今河北蔚县)而还,经河东回长安。 公元前123年(元封五年) 40岁,为太史令。 冬,司马迁随武帝至南郡盛唐(庐江),望祭虞舜于九嶷山,自寻阳(今湖北黄梅 县西南)过长江,登庐山,北至琅琊(今山东诸城),增封泰山,沿海而行。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 其深。 以权利合者,权尽而交疏。 不知其人,视其友。

《史记》中的古文学家:司马迁、班固等人的文化思想与艺术成就

《史记》中的古文学家:司马迁、班固等人的文化思想与艺术成就

《史记》中的古文学家:司马迁、班固等人的文化思想与艺术成就1. 引言1.1 概述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历程中,文学作为一种重要的表达形式,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史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总结性历史著作,记录了从黄帝到西汉末年间共计3000多年的历史变迁。

其中,以司马迁和班固等人为代表的古文学家们不仅在记录和传承历史上做出了巨大贡献,更在其作品中展示了卓越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别对《史记》中的两位重要古文学家司马迁和班固进行深入剖析,并探讨他们独特的文化思想与艺术成就。

接着,在第四部分还将涉及其他一些在《史记》中有所记载的古文学家,以窥探其文化思想与艺术成就。

最后,在结论部分对整个文章所呈现出来的观点进行总结归纳。

1.3 目的通过对《史记》中这些重要的古文学家司马迁、班固等人进行深入研究,旨在展现他们的文化思想与艺术成就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贡献,并揭示他们作品中的智慧与艺术魅力。

同时,通过对其他古文学家也进行简要分析,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到这些古代文学巨匠在历史进程中卓越的地位和影响。

通过本篇长文的撰写,希望能够唤起读者对于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关注和尊重。

2. 司马迁的文化思想与艺术成就:2.1 司马迁的背景介绍:司马迁(前145年-前86年),字子长,汉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他出生在一个世族世代务农的家庭中,受到良好的教育。

司马迁对于历史与文学有着极高的热情和天赋,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成为了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历史学家之一。

2.2 司马迁的文化思想:司马迁的文化思想深受儒家经典《尚书》、《春秋》等影响。

他注重人类历史记录和研究,并将历史视为政治和社会变革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他相信通过研究过去的事件可以指导未来,并倡导“守道安民”的观点,即君主应当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而不是个人私欲。

司马迁非常重视道德伦理观念,在他看来,治理国家需要建立在仁爱和道义之上。

他认为大贤者能够通过仁政使社会获得和谐与稳定,同时也强调个人的修养和道德自律对于社会治理的重要性。

司马迁及《史记》内容介绍

司马迁及《史记》内容介绍

司马迁及《史记》内容介绍《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作者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人。

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大约卒于汉武帝征和三年。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

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

临死的时候,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司马迁幼年时就很刻苦,十岁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后来跟着董仲舒、孔安国学过《公羊春秋》、《古文尚书》。

汉武帝元朔三年,司马迁二十岁,满怀求知的欲望,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到处考察古迹,采集传说。

通过对历史遗迹和西汉建国前后的史实的实地调查,司马迁开阔了胸襟,增长了知识,为后来编写《史记》作了很好的准备。

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有条件看到大量的图书文献和国家档案,这对司马迁编写《史记》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开始编写《史记》。

天汉二年,李陵率兵随李广利出击匈奴,兵败投降。

汉武帝向司马迁询问对李陵的看法,于是,司马迁说,李陵投降,是因为众寡不敌,又没有救兵,责任不全在李陵身上。

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有意替李陵回护开脱,贬责汉武帝的爱姬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

于是,把司马迁投进监狱,处以腐刑。

三年后他被赦出狱,更加发奋写作《史记》。

大约在征和二年,基本上完成了编撰工作。

司马迁死后许多年,他的外孙杨恽才把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名著公诸于世。

《史记》约成书于前104年至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

“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著作而已。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则又简化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

论述《史记》塑造人物的艺术特色

论述《史记》塑造人物的艺术特色

论述《史记》塑造人物的艺术特色第一,精巧的剪裁和安排。

《史记》写人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

而其他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

这个方法被称为“互见法”。

第二,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

司马迁善于使用对比衬托的方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有不同篇章人物之间的对比,也有正反对比。

扩展资料:《史记》作者介绍: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卒于公元前90年,56岁终。

字子长,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民国,鲁迅)。

司马迁是西汉夏阳龙门人。

夏阳(今陕西韩城南),县名,靠近龙门。

所以司马迁自称司马迁出生地韩城位置“迁生龙门”(太史公自序)。

龙门,龙门山,很有名气。

传说大禹曾在龙门开山治水。

龙门山的南面是黄河。

司马迁的家正好在黄河、龙门之间。

当地名胜古迹很多。

司马迁从小在饱览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历史传说和故事。

公元前145年(汉景帝中元5年)司马迁生于龙门。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建元元年)六岁,在故乡读书。

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

《太史公自序》:“谈为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间。

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

”公元前136年(建元五年)十岁,在故乡。

《太史公自序》:“耕牧河山阳,年十岁,则诵古文。

”按:司马迁十岁左右,即在故乡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

公元前135年(建元六年)十一岁。

窦太后死,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重新发动尊儒。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元光元年)十二岁。

是年董仲舒上“天人三策”。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司马迁时在夏阳耕读,时在长安求学。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元朔二年)十九岁,从夏阳迁居长安。

少年读史记知识点总结

少年读史记知识点总结

少年读史记知识点总结《少年读史记》是司马迁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全面反映中国历史的著作,对于了解中国历史,秦汉时期尤其是其作者司马迁,都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就《少年读史记》进行知识点总结。

一、作者介绍司马迁,生于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也被誉为中国历史学的鼻祖。

他在其一生中,成就了中国历史学史无前例,著有《史记》,该书被誉为中国史学的奠基之作。

司马迁之所以成就如此之大,与其为人正直、独立不羁、敢于直言的性格有关,还与他广泛的知识、卓越的才华有关。

在《少年读史记》中,他首次提倡史学以史为鉴、以知为用。

二、书籍内容概述《少年读史记》全书由司马迁亲自撰写,书中主要包含了秦汉历史的内容,全书共分为十二篇,涵盖了秦汉历史的方方面面,包括了秦朝的兴衰、秦始皇的生平、汉初的建立、汉初的统一以及各种历史事件和历史名人的生平事迹等。

《少年读史记》的特色在于其内容生动、翔实、条理清晰,作者以严密的史学思想、精湛的文学技巧、辩证的历史观念,在全书中展示了深厚的历史素养和文学修养,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学艺术价值。

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了解到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风貌,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于历史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三、主要知识点1. 秦始皇改革秦始皇政权取代西周政权后,在经过长期的战乱和动荡之后,中国进入了统一的秦朝时期。

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措施,比如进行了土地的均分、推行了法家思想的法律制度、进行了兵役制的改革、进行货币的统一、推行了统一的文字和度量衡标准等等。

这些改革不仅加强了中央集权,也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2. 秦朝统一秦始皇继承他父亲所统一的西周地方势力、四百多年礼乐封建制度的遗志,继承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封建中央集权的全国政权。

在经过六年的艰苦努力和掌权20年的统治之后,他成功地结束了战国时期的混乱,把西周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制度以及国内传统政治制度改为以皇帝为中心的政治体制,他推行了中央政权、进行了地方的农村改革和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最终实现了秦朝统一。

介绍司马迁生平作文

介绍司马迁生平作文

介绍司马迁生平作文
今天咱来唠唠司马迁这位超级厉害的人物。

司马迁啊,他出生在一个挺有文化底蕴的家庭里。

他老爹司马谈就是一个挺有名的史官,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熏陶下,司马迁从小就对历史啊、文化啊这些东西充满了兴趣,就像咱们现在的小孩喜欢玩游戏一样,司马迁小时候就痴迷于那些古老的故事和典籍。

他年轻的时候就特别有志向,那时候就像一个充满活力的冒险家,到处游历。

他走过的地方可多了,什么名山大川啊,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他可不是单纯地游山玩水,每到一个地方,他就去探寻当地的历史传说、风土人情。

这就好比他在给自己的历史知识宝库不断地添加宝贝,他去看了孔子讲学的地方,感受那种文化的气息;到过屈原投江的地方,也许在那里他默默地在心里跟这位伟大的诗人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呢。

后来呢,司马迁子承父业,也当上了史官。

这史官可不好当啊,就像是一个记录超级长篇大剧的编剧,而且还得保证每个情节都是真实可靠的。

他对待这个工作那叫一个认真,每天就钻在那些史料里,研究这个,琢磨那个。

可是呢,天有不测风云。

司马迁因为李陵的事情,可算是倒了大霉了。

李陵带兵打仗,结果兵败了,汉武帝很生气。

司马迁这人仗义啊,他就站出来为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了。

汉武帝那是龙颜大怒啊,就把司马迁给判了个死刑。

在那个时候啊,要是不想死,还有个办法,就是接受宫刑。

这宫刑对一个男人来说,那简直是奇耻大辱啊,就像把一个人的尊严给狠狠地踩在脚下。

司马迁当时肯定痛苦极了,估计想死的心都有了。

介绍司马迁生平作文

介绍司马迁生平作文

介绍司马迁生平作文咱今儿个要唠唠司马迁,这可是个超级厉害的人物呢!司马迁出生在一个史官世家。

啥叫史官呢?简单来说,就是专门记录历史的家族。

就好像他们家祖传的手艺就是把过去发生的事儿给原原本本地记下来。

司马迁小时候啊,就受到家庭氛围的熏陶,对历史那是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就像咱们现在的孩子从小就对某种东西着迷一样,他就迷历史。

他老爹司马谈也是个挺有名的史官。

司马谈对司马迁的教育那可没少操心,就盼着儿子能继承家族大业,把记录历史这事儿干得更出彩。

司马迁呢,也没辜负老爹的期望,从小就特别努力地读书学习。

他读的书可多了去了,什么天文地理、人文历史,只要能找到的书,他都如饥似渴地读。

就像一个小书虫,一头扎进了书的海洋里,畅游得那叫一个欢快。

后来,司马迁长大了,就开始游历四方。

这游历可不得了,那简直就是他的一场超级“大冒险”。

他到过好多地方,像什么山山水水的,到处都有他的足迹。

他每到一个地方,就去找当地的老人聊天,打听那些古老的传说和故事。

比如说,他到了某个古战场,就会想象当年打仗的时候是个啥情形,那些士兵们是怎么冲锋陷阵的。

他把这些听到的、看到的都记在心里,这些经历就像宝贝一样,给他后来写历史书提供了超级丰富的素材。

再后来啊,司马迁就子承父业,当上了史官。

这史官的工作看起来好像就是坐在那儿写写字,其实可没那么简单。

那时候的史官得有点“铁面无私”的劲头,得如实记录发生的事情,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

可这就给他惹上了大麻烦。

当时汉武帝在位,汉武帝那可是个厉害的皇帝。

有个叫李陵的将军,带兵出去打仗,结果打输了,还投降了敌人。

汉武帝那叫一个生气啊,满朝的大臣都跟着骂李陵,说他是个叛徒。

可司马迁呢,他站出来为李陵说话了。

他觉得李陵可能是有苦衷的,说不定是想找机会再报效国家呢。

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了,汉武帝大发雷霆,就把司马迁给判了个死刑。

在那个时候啊,要是不想死,有个办法,就是交一大笔钱,或者接受一种叫做“宫刑”的刑罚。

司马迁没钱啊,他只能选择接受宫刑。

史记作者司马迁介绍

史记作者司马迁介绍

史记作者司马迁介绍司马迁公元前145年—约公元前87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早年从董仲舒学《春秋》,从孔安国学《尚书》。

《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司马迁赋》八篇;《隋书·经籍志》有《司马迁集》一卷。

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学问渊博,曾“学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早年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10岁开始读古书,学习十分认真刻苦,遇到疑难问题,总是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

20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

后来回到长安,作了郎中。

他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

35岁那年,汉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他父亲司马谈死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接替做了太史令。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共订“太初历”。

同年,开始动手编《史记》。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

司马迁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获罪被捕,被判宫刑。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报任安书》为了完成父亲遗愿,完成《史记》,留与后人,含垢忍辱忍受腐刑。

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握皇帝的文书机要。

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他55岁那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

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10岁,在夏阳耕读。

《太史公自序》:“耕牧河山阳,年十岁,则诵古文。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11岁。

窦太后死,汉武帝罢黜黄老之言,发动尊儒。

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12岁。

是年董仲舒上“天人三策”。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司马迁时在夏阳耕读,时在长安求学。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19岁,从夏阳迁居长安。

从孔安国学《尚书》,从董仲舒学《春秋》。

孔安国为侍中。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20岁,开始外出游历,回长安后,为汉武帝近侍郎中,随汉武帝到过平凉、崆峒,又奉使巴蜀。

中国历史人物介绍:司马迁

中国历史人物介绍:司马迁

中国历史人物——司马迁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体系,中华文化既注重传统又不失创新,总是在王朝更迭中融合发展,具有高度的包容性。

那你知道中国是怎样把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传承至今的吗?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注重修史编志。

中国具有历史悠久的史官制度,这些史官主要的工作是记录历史和编撰史书,一个朝代覆灭了,下一个朝代就会为上一个朝代修史,这就让优秀传统文化有根可循、让中华文化的精髓可以保存,也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历史保存最完善的国家之一,所以这些史官功不可没!而堪称古代最牛史官,鲁迅先生评价他的著作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他忍辱负重,艰难修史,最终“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成一家之言”。

这本著作就是“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而这位作者正是司马迁。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写作这本《史记》究竟要付出何等的艰辛,司马迁又是如何破茧成蝶,让《史记》流芳百世。

为什么司马迁会做史官,走上修史的道路呢?首先,父亲司马谈对他的影响很大。

司马迁出生在一个史官世家,但后来家族逐渐没落。

司马谈为了重振家学,刻苦钻研,学贯古今。

司马谈认为当时的史书对历史的记载断续不接,自己身为史官,有责任写一部通史,把从古至今的历史完整地记录下来。

为了这个心愿,司马谈从小教育司马迁要好好学习历史,以便将来和他一起修史。

好在司马迁聪颖勤奋,十岁时就已经能阅读诵习《尚书》《左传》等书。

稍稍年长之后,司马迁离开了故乡龙门,来到京城长安,来到父亲身边。

此时司马迁已学有小成,一有空他便和父亲一起四处搜集史料。

积累知识不仅要读万卷书,而且要行万里路。

在司马迁20岁时,他开始游历天下。

他从京师长安出发向东南方前进,几乎跑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这一次的游历使他见过大场面,经历了生死难关,变得更加谦卑有礼,有种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坦然和自信。

几年以后,司马迁回到长安,在父亲的帮助下做了郎中,也就是汉武帝的侍卫官。

司马迁的职位让他的格局迅速提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是一个耿直而智慧的人,对我国史学和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鲁迅先生曾称赞他的《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纪传体和书表的编写体例。

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世纪(记历代帝王政迹)、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十表(记大事年月)、三十世家(记侯国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行事功)五个部分,共五十二万字。

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明长达三千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比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社会面貌,对后世史学研究有深远影响。

司马迁爱憎分明的感情在史记当中表现得非常充分。

他高度评价了秦末农民大起义。

陈涉出身贫农,是农民起义的领导者,可司马迁却将他和诸侯并列,放在“世家”当中来叙述。

对于一个封建史学家来说,能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

班固就曾评价司马迁说,“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他司马迁这种“态度严谨认真,实录精神”的写作特色也被带到了自己为官处世当中,在那个汉武帝穷兵黩武的年代里,耿直而忠心、公正而严明的大臣必然会因自己的言行而受到迫害甚至是死亡的威胁的。

天汉二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

司马迁因直言进谏汉武帝,汉武帝大怒,立即下令处死司马迁,将司马迁下入了死牢。

这件事的发生要追溯到同年发生的“李陵之祸”。

李陵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也是汉武帝时的大将。

天汉二年五月,汉武帝令李陵率五千步卒出延北,贰师将军李广利率三万骑兵出酒泉,共击匈奴。

李陵贪功冒进,深入虎穴,与匈奴主力相遇陷入重围。

因寡不敌众、救兵不至,而矢尽道穷、兵败投降。

司马迁虽与李陵素来没有来往,但他认为,李陵投降很可能只是无奈之计;即便是真降,也是出于不得已。

李陵兵败投降的消息传到汉室,并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

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

汉武帝刘彻召问群臣,司马迁便照实把这些想法陈述了出来。

汉武帝闻则大怒。

加之汉武帝对司马迁不满意已非一日,“李陵之祸”只不过汉武帝杀司马迁的借口罢了。

原来,到天汉二年时,司马迁写《史记》已有六七年了。

东汉卫宏就曾在《汉书·旧仪注》上说道,“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之过,帝怒而削去之。

”司马迁在写史时,毫不留情地揭露了汉朝社会的某些黑暗现实,为那些被贵族阶层无辜杀害的人物或小人物鸣冤叫屈。

更要命的是,他还无情地拂去了当朝汉武大帝的神圣光圈,将其缘饰儒术、刻薄寡恩的酷吏统治,侵略掠夺弱小民族的扩张野心,以及迷信神仙方士的种种荒唐丑态,逐一呈现在世人眼前。

这是怎么能不受到汉武帝的忌恨?
汉朝的刑法,死刑有两种减免方法: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腐刑”。

司马迁官小家贫,当然拿不出这么多钱赎罪。

腐刑既残酷地摧残人体,也极大地侮辱人格。

司马迁一度消沉,悲痛欲绝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杀。

可想到父亲临终的嘱托,《史记》的未完成,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孙膑等人,想到了他们所受的屈辱以及后来所取得的巨大成果,顿时给他增
添了诸多继续活下去的勇气,他毅然选择了腐刑。

司马迁曾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记》写完,为着这个信念,他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

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司马迁49岁时遭受了宫刑。

公元前96 年(汉武帝太始元年),司马迁受大赦出狱。

汉武帝此时也因李陵案深疚于司马迁,升他为中书令。

中书令一般由宦官担任,司马迁任此职,无疑又压一块屈辱之石于头上。

之后,司马迁以超乎寻常的毅力和惊人的勇气忍辱含垢,勇敢地迎接着厄运的挑战。

他以古人为榜样,将悲愤化为力量,“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摘自《报任安书》)
司马迁将自己全部的爱、恨、悲、愤,以至全部的血泪,都凝聚于笔端,倾注到《史记》的写作之中。

于是,一幕幕悲壮的活剧在他的笔下应运而生,一部前所未有的宏大的史诗般历史巨著诞生了,公元前91 年(汉武帝征和二年),司马迁完成了“究天人之击,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的《史记》。

司马迁用纪实的笔触让自己的悲剧人生放射出了奇绝灿烂的光辉。

《史记》人物传记共112篇。

其中以悲剧人物名篇的不少于57篇,大大小小的悲剧人物多达120多个,有荆轲告别易水的悲壮;有屈原投江的瑰丽;有项羽自刎的刚强;有廉颇饮恨的凄凉……这些悲剧人物往往都具备了一种英雄的气质:豪迈奋发、勇于进取,不怕挫折,不怕牺牲,为自己的追求而暴发出全身的力量,使得生命彰显出光彩来。

司马迁从自身遭遇及生死观出发,给予这些悲剧人物以最热烈的歌颂。

这些悲剧人物同样也给我们留下了积极的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一部《史记》,将司马迁与历史上无数的悲剧英雄紧紧地连结起来,成为他们之间精神世界相通的桥梁。

同时,它也给我们走进司马迁、走进中国汹涌澎湃的历史打开了一扇大门。

〔案例分析〕:
司马迁的爱憎分明不仅体现在为一个“素少往来”的李陵在汉武帝的在殿上直谏,而且体现在他的巨著《史纪》当中那纪实的描写上。

面对强权暴戾与绝大多数的沉默顺从,真正的智者同时又会是一个勇敢者,明哲保身的智者虽然是现实的一种无奈,但委实已不能称这样的人为智者了。

勇敢者无畏,智者也应该无畏。

“历尽苦中苦,终成人上人。

”这句话是说经历了重重磨难而终成大器的人,可现实是,一个极端愚蠢而胆怯的人,就算经历了五道轮回,他也还是一个愚蠢而胆怯的人。

成大器者之所以在历尽苦难后成大器,是因为他们那勇敢的智慧,他们能坚持正确的判断与看法,他们能直言而实事求是地说出真理般的事实,就像故事中的司马迁陈述对“李陵事件”的看法一样,事实说明,司马迁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

最终的过错方是晚年穷兵黩武、头脑发昏的汉武帝。

而反观我们,当我们在谈论或事或人时,是不是经常地含含糊糊地冒出一句,“那个…那个…啊,我也说不清楚,大概差不多吧!”怕得罪人的心态决定了这一切,怕受到打击报复、怨恨的的心态遮挡了我们的口与舌。

这样,我们就一辈子生活在了良心的不安当中。

我们也有向当时我们没有“出口”帮助的朋友解释,但往往在,“那天,我不是故意要那样说,我是不得已的”中收尾,这样的解释更加深了彼此的矛盾。

我们要勇敢起来,不怕流言蜚语、不怕众口铄金、不怕砥毁、不怕打击报复,不怕怨恨的言语与歹毒的目光;我们要坚强起来,如果我们不坚持真理,这个世界也就将没有人再坚持真理,那这个世界必将被虚伪与罪恶充塞,真理不去的地方,那谬误就一定会将它占领。

一个到重庆某边缍小县挂职副县长、踏实苦干三年的社会学博士,把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带上了致富的新路,却被重庆的很多官员斥责:“当了三年副县长,还不懂得立正稍息。

”这个立正稍息是什么,就是官场的规距。

那我要问,一个踏实为人民干活并干出了一番为民造福、为国造福事业,真正实践了代表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与全体人民(最起码是全重庆那个贫困县)利益的人不懂得官场规距,不应该当官,那到底什么样的人才应该当官啊?那到底什么样的规距才是官场的规距啊?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应该怎样度过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呢?……”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借保尔·柯察金的口向我们大喊。

是的,我们是决定在怕得罪人、怕受到打击报复迫害或者是怨恨与歹毒的目光中得到的良心的巨大谴责与痛苦中度过一生、最终遗憾而死,还是决定坚强起来,不怕流言、不怕迫害,勇敢地坚持正义,像司马迁一样公正客观事实地诉说我们应该诉说的一切,然后毫无遗憾地死去。

我想,真正的一个社会的现代的人一定会选择后者的。

朋友们,让我们的心理坚强起来,在我们的人生当中请事实地表达我们将要表达的一切吧!能够正视或事或人并客观地说出来,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智慧
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