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史历程1

合集下载

中国图书出版史

中国图书出版史

王祯的贡献和木活字印刷
《农书》。这是一部见解独到、内容突 出的农学巨著,但因字数多,难于刻印, 他就采用木活字来排印。请匠人刻制木 活字3万多个,约两年完工。大德二年 (1298年)他用这套木活字试印了自己 纂修的《旌德县志》,全书6万多字,不 到1个月就印成了100部,比雕版的效率 高得多。
明清两代的木活字印刷
形式
折叠,卷轴(原始) (标准的卷轴有卷、轴、缥、带) 方便、轻便、容量大;昂贵。 帛、纸、竹并行时,分地位使用。
二、早期文献的传播
春秋前
学在官府 史官文化 春秋战国 学术下移 民间办学 史官制度瓦解 私人著述发展 先秦著作以单篇形式流传,内容不一 西汉刘向刘歆奉命校书最早的图书分类 《别录》《七略》六分法:六艺、诸子、 诗赋、兵书、术数、方技
定义:把文字写到或刻到经过整治 的竹片或木板上,单片竹为“简”, 编“简”成“策”,单片木未写字 称“版”,写字称“牍”。与书籍 有关的字“篇”、“籍”、“簿”、 “牒”。 时代:上限:比甲骨还要早;“不 知孰为后先”。下限:东晋末年 (404)桓玄下令“古者无纸,故 用简,今诸用简者,宜以黄纸代 之”。
经》 1966年在韩国发现的《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 隋大业三年(607年)的《敦煌隋木刻加彩佛像》 咸通九年(868年)的《金刚经》印本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经历了一个长期实践、不断 完善的过程,在公元6—9世纪,大体走过了印章— —捶拓——千佛像捺印——单页佛像——大批量窄 幅经咒——图文并茂的整部佛经这样一个历程。
刻辞的甲骨与备用的甲骨分开,龟甲和兽骨不相混杂,
备用甲骨区别为原料和成品分开储藏。 刻辞甲骨,除废弃者外,甲与骨分别以时代为序。同一 时期的刻辞存放的地区也比较集中。 从刻辞内容看,少数为记事刻辞,多数是卜辞。 记事刻辞所用文字简练,最简单的仅一字,如“雨”。 所用材料和部位也比卜骨差一个等级,如甲桥、甲尾、 骨臼或骨面下部。

《出版史》学习心得

《出版史》学习心得

《编辑出版史》学习心得本学期的《中外出版史》课程已经告一段落,通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学习,我已认真的了解了我国出版史的开展历程,对各个时期,各个时代的出版活动都有了细致入微的了解。

我想,这对我今后的学习工作将会有很大的帮助,任何一门学科都要以史为鉴,作为出版,这一从古至今,一直以传承文明,宣传文化为几任的学科更是如此。

在学习过程中,我对尤其是清代的《四库全书》特别有感情,在这里想写一些学习感想。

《四库全书》清乾隆时编纂。

1772年开始,经十年编成。

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之一,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据文津阁藏本,该书共收录古籍三千五百零三(3503)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79337)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

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四库全书》重视儒家著作,把儒家著作放在突出的位置。

把儒家经典放在四部之首,把一般儒家著作放在子部之首。

轻视科技著作。

认为西方现代科学技术,是“异端之尤”,可以“节取其技能,禁传其学术”。

除了农家、医家和天文算法类收录少数科技著作之外,一般科技著作是不收录的不收戏剧著作和章回小说。

从《四全书》修成至今已有200余年。

七部之中,文源阁本、文宗阁本和文汇阁本已荡然无存,只有文渊阁本、文津阁本、文溯阁本和文澜阁本传世至今。

文渊阁本今藏台湾省,文津阁本今藏北京图书馆,文溯阁本今藏甘肃省图书馆。

文澜阁本在战火中多所残阙,后来递经补抄,根本补齐,今藏浙江省图书馆。

从《四库全书》的编纂,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对于传播古代文化作出了重要奉献。

200多年来,递经战乱,如果没有集众书于一身的《四库全书》,古籍将会大量散失,从而造成无可弥补的损失。

其次,在古籍的方法上,尤其是在辑佚、校勘、目录学、汇刻丛书等方面给后人留下许多有益的启示:在辑佚方面,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佚书并收入《四库全书》者共有385种,不仅使不少亡佚已久的古籍珍本重见天日,而且为后代的辑佚工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在校勘方面,四库馆臣网罗众本、慎选底本等做法,为后代的校勘工作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典范;在目录学方面,《四库全书总目》的学术价值是古代任何官私书目无与伦比的,其编纂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汇刻丛书方面,清人以《四库全书》为典范,掀起了编刻丛书的热潮。

中国出版史复习提纲

中国出版史复习提纲

中国出版史复习提纲字数:1200字以上第一部分:古代中国的出版1.中国古代的书籍传播方式1.1古代的口头传承与手抄本1.2从竹简到纸张的演变1.3卷轴书籍及其在古代传播中的作用1.4古代的印刷术及其影响2.隋唐时期的出版2.1抄写坊的兴起与书籍贸易2.2木刻印刷术的发展及其应用2.3佛经的印刷及其影响2.4隋唐时期的出版社及其作用3.宋元明时期的出版3.1金属活字印刷术的发明3.2造纸工艺的改进及其对出版的影响3.3十三经的出版及其影响3.4转经活动与手抄本的传承第二部分:近代中国的出版1.清代的官方出版1.1官方的书籍编纂与出版1.2官方出版机构的建立与发展1.3翻译文献的收集与出版1.4官方出版的限制与审查制度2.近代中国的民间出版2.1民间书籍贸易的兴起与发展2.2民间印刷社的兴盛与消亡2.3近代私人藏书与书店的兴起2.4海外华人出版社的发展及其影响3.新中国的出版事业3.1新中国成立后的出版政策与法律3.2国家出版事业的建立与发展3.3人民出版社及其在发展中的作用3.4新中国时期的图书市场变迁第三部分:当代中国的出版1.数字化时代的出版1.1电子出版与数字化阅读的兴起1.2网络文学与自媒体的出版形式1.3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出版新业态1.4数字化出版对传统出版的影响与挑战2.当代中国的图书市场2.1图书市场的发展与变化2.2外国图书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2.3畅销书与文化现象的关系2.4中国图书市场的国际竞争力3.出版产业与知识产权保护3.1出版产业链与版权保护体系的建立3.2盗版与侵权问题的挑战3.3新技术对版权保护的影响3.4中国出版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实践结语:中国出版史的启示与展望1.知识的传播与社会进步的关系2.技术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中国出版史历程1资料

中国出版史历程1资料
❖ 三国:《皇览》(八百多万字) ❖ 唐代:《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初学记》、
《白氏六帖》 ❖ 宋代:《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
华》、《玉海》、《太平广记》等。 ❖ 明代:《永乐大典》为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三亿
零七千万字)。 ❖ 清代:康熙时的体例完备的《古今图书集成》;乾隆
时的《四库全书》(收书三千四百六十一种)
2、图书内容忽视自然科学的应用技术整理。 --儒家重德轻艺,政治和意识形态结构高度一致。
3、印刷术发明后发展改进迟缓,活字印刷术未能普及 推广。
-- 学术更新慢、统治阶层轻视新发明、汉字特点本
2、文献载体众多,最先发明运用纸张,纸的发明具有 划时代的意义。
3、历代皆Leabharlann 视图书事业,设立专门的编撰机构。--书籍成为辅助统治、控制民众的重要手段。 --中央“重在教化”,民间则渐渐形成“敬惜字纸”、
“唯有读书高”的心理传统。
4、古代编辑活动具有编、著、校和一的特点
--具有优良的学术传统,编辑家往往兼有有学者身份。 --务求质量,形成专门的治书之学,如版本、校勘、辑
(四)1990年至今:中国出版史研究的丰收时期
❖ 周心慧 《中国古版画通史》、《新编中国版画史图录》 (10册)
❖ 《中国出版通史》(八卷本,国家重点课题项目) ❖ 李瑞良《中国古代图书流通史》 ❖ 刘国进 《中国上古图书源流》 ❖ 高信成 《中国图书发行史》
二、中国编辑出版史的特点
1、编辑出版活动在世界上发端较早,具有连续性和传 承性。
三、中国编辑出版事业的缺憾
中国社会结构的超稳定性、文化发展和历史道路 的曲折性——出版事业的先天不足。 1、编辑著述方式:
--编纂注疏占有很大比例,儒家经典的传、训、故、解、 证、笺、章句、正义、训诂、校注等不一而足,重复 累赘,束缚了创新精神和知识的更新;讲究述而不 作,信而好古。

中国出版史历程1

中国出版史历程1

2、注释文化与编辑主体的政治化
经典原著和释义之作汗牛充栋(编辑主流) ---注经释典的传统也影响到史学、佛学、文学等学科。 如裴松之所注《三国志》,金圣叹批注《水浒传》 《三国志演义》,王夫之以其《读通鉴论》和《宋论》 来表述其史学思想。 ---经典图书与相关注释历代相传,“好古,敏而求之”, 注经传统形成传统文化的特质,铸成了国人特有的思 维方式。
中国出版史历程
第一讲
中国古代编辑出版的成就与特点
一、中国编辑出版史主要成果(参考文献)
(一) 19世纪末至1949年
叶昌炽《藏书纪事诗》 叶德辉《书林清话》 孙毓修《中国雕版源流考》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卡特(Thomas Francis Carter)《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 其西传》(The Invention of Printing in China and Its Spread Westward)
2、图书内容忽视自然科学的应用技术整理。 --儒家重德轻艺,政治和意识形态结构高度一致。 3、印刷术发明后发展改进迟缓,活字印刷术未能普及 推广。 -- 学术更新慢、统治阶层轻视新发明、汉字特点本 身的不利、工艺复杂。
四、古代编辑思想和制度特征
1、编著校合一:编辑人的学者化 编辑活动往往集编辑、著述和校雠于一体 --孔子编辑活动与教育活动合一,所编六书首先是教材。 --司马迁学术功底深厚,《史记》编著合一,史著典范。 --刘向对经传、诸子和诗赋无所不通,带领专家校理群书。 --《永乐大典》主编解缙、《古今图书集成》主编陈梦雷、 《四库全书》总编纂纪昀等都是一时大儒,多有私著。 纪昀为翰林院侍读学士,除编纂《四库全书》、《四 库全书总目》以外,还有《阅微草堂笔记》等名著。
3、编辑无学:编辑人社会地位的尴尬性 编辑活动已有百余年,“出版学”21世纪初取得学科地位。 “编辑无学”观念根深蒂固。 原因: ---《说文解字》中释“编”为“次简也”,“辑”为 “车和舆 也”,编辑活动中的创造性被遮蔽。 ---“述而不作”思想及注经释典的传统不利于学科的 形成;选题狭隘 ,无以激发创造性。 --- 编辑活动的学术性使编辑人往往以学术和政治成就入 史名世,扼制了编辑地位的提高。

中国出版史历程2=..

中国出版史历程2=..

线 装 书
3、近代图书发展的五大变革—图书内容
1895前:科学技术 西书汉译作品,甲午战争之 前多为洋务派组织翻译的科 技书籍,多达354种。 于西方传教士和中国官办 的翻译出版机构外,一些华 人民办翻译出版机构也不断 建立,促进了西书汉译。 1895后:社会科学 大量翻译出版西方哲 学、法律、历史、地理、 政治学等书籍,法政类 书籍成为主流。 康有为、梁启超发挥 了重要作用,创建译书 局,积极从事西书汉译 及出版活动。
梁启超
“今日之中国欲为自强,第一策当以译书 为第一义”。
近代图书发展的五大变革—图书类型
(1)新式教科书
1895年教育体制全面革新, 大量新式学校建立,教学 用书需求数量巨大。
(2)工具书
洋务运动促使新学科 和新式教育发展, 外语学习风气形成, 工具书的需要量大增。
(3)新式报刊勃兴
发展:19世纪60年代出现传教士和商业性报刊; 甲午战后,新式报刊大量出现; 特点:出版周期较短、表达形式灵活、传播快捷; 影响:维新和革命派进行思想启蒙的最重要工 具;大众在娱乐、生活、学习方面的常 规媒介。
2、近代图书发展的五大变革—书籍形式
机器铅印渐取代手工雕版印刷 机械“洋纸”取代软纸 双面印刷:
出现了精装、平装样式。

横排本出现:
国内现存最早横排本是1884年点石斋的《无师自通英语录》。

开本变化:
--20世纪初,图书已基本统一采用32开或大32开规格 --图书装帧已完全与世界潮流合拍
--引进机制纸 --首先使用手摇平版机和单色轮转机
技术的发展与成熟

美华书馆姜别利的两大发明:
►发明用电镀法制造汉字铜模 --使字模形象完美清晰 --“美华字”。 ►发明元宝排字架 --将汉字分为常用、备用、罕用三类,合理排列, 提高了汉字排版的速度。

出版历史

出版历史

近、现代印刷业的发展
西方印刷技术的引进。英国传教 西方印刷技术的引进。 士马礼逊在澳门编著的《 士马礼逊在澳门编著的《华英字 六卷(1815 (1815— 典》六卷(1815—1823). 点石斋书局首次引进石印技术, 点石斋书局首次引进石印技术, 1878年印制 康熙字典》 年印制《 于1878年印制《康熙字典》,首 印四万部。申报馆引进及其纸印 印四万部。 申报》 《申报》,并首先使用手摇平版 机和单色轮转机。 机和单色轮转机。
古代的图书贸易
我国图书贸易产生于两汉时期。 古代文献中, “ 书 我国图书贸易产生于两汉时期 。 古代文献中, 的概念最初建于西汉末年扬雄《法言·吾子》 肆 ” 的概念最初建于西汉末年扬雄 《 法言 · 吾子 》 。 文 献还记载有中国最早的书肆— 槐市” 献还记载有中国最早的书肆 —“ 槐市 ” 。 至魏晋南北朝 得到进一步发展,名人新书、新作问世往往即行传抄, 得到进一步发展 , 名人新书 、 新作问世往往即行传抄 , 佣书、洛阳纸贵。 佣书、洛阳纸贵。
洋务派创办的出版机构
1862年 京师同文馆 ( 1862 年 , 在培养外交和洋 务人才的同时,翻译出版西方书籍, 务人才的同时,翻译出版西方书籍,其中以丁 韪良的《万国公法》 毕利干的《化学指南》 韪良的《万国公法》,毕利干的《化学指南》、 化学阐原》影响最大。 《化学阐原》影响最大。 上海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成立于1867 1867年 上海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成立于1867 年, 是近代中国最大的官办翻译出版机构, 是近代中国最大的官办翻译出版机构,翻译西 200多种 多种。 书 200 多种 。 另需一提的是盛宣怀曾建立的南 洋公学译书院,自编出版新式教科书。 洋公学译书院,自编出版新式教科书。该院出 版的《蒙学课本》三编, 版的《蒙学课本》三编,是我国学校正式使用 的第一种新式教科书。 的第一种新式教科书。

出版物发展史

出版物发展史

中国出版物发展概述悠久灿烂的华夏文明,在博大精深的文字记载中留下了永恒的光彩,数量宏富的文字典籍,汇成了人类文明进步奔流不息的长河。

出版物是知识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得以传播和发扬光大的工具。

出版物的实体是物质的,但它却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承载物,中国的出版物在累积、保存、发展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得以不断完善、创新和发展,不仅为中华文明,也为世界文明的进步和繁荣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一、古代出版物发展概况从甲骨图书的产生,到纸本书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在这历史进程中,图书从形成到内容都在不断变迁。

他们是甲骨的书、青铜的书、砖头的书、竹木的书和缣帛的书,一直到后来的刊印书籍。

这些古代出版物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1、甲骨文书甲骨文书是中国初期书籍形式之一。

甲骨是龟甲和兽骨的合称。

殷朝(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人乃至于西周(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人,都很重视占卜。

举凡征伐、狩猎、畜牧、农事以及灾害、疾病、祭祀等,进行之前通常都要求神问卜。

甲骨便是用于占卜的工具。

占卜之前,将龟腹甲和牛肩胛骨进行刮削整治,然后在龟甲或兽骨的背面钻出圆形的深窝或凿出棱形的浅槽。

占卜时把要问的事情先向上帝讲清,而后用烧着的木枝在深窝的中间或浅槽的边缘烫灼,于是在甲骨的正面就会出现不同形状的裂纹,这就是卜兆。

据说上帝的旨意就从这些卜兆中显现出来。

卜人根据裂纹的长短、粗细、曲直、横斜、隐显等判断吉凶。

占卜完毕,把占卜的时间、卜人的姓名、问卜的事项、占卜的结果以及事后应验的情况等,用文字记刻在卜兆的附近。

这种文字就称为甲骨文。

距今大约3000多年前的殷周时期,有文化的上层人物,已有利用甲骨进行占卜和刻写占卜记录的习俗。

这些以甲骨为文字载体的甲骨文书,具有起源时期书籍的意义,故历来书史研究者把甲骨刻辞看成是中国书籍的初期形式之一。

2、青铜器铭文青铜器是古代上层人物的生活器具,大约行用于商、周至西汉。

历代出版史

历代出版史

先秦一、概述:1.我国在殷周时期已经有早期史书和诗书的著述。

和编篡活动,但这一时期“学术统于王宫”(特点)著书、编书、藏书以及利用书的人大多是王室诸侯阶层的史官、采诗官、乐官等文化官员,范围极有限。

编辑出版活动主要体现的是统治阶层的意志。

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个高潮,“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开始发展。

3.著书立说成为风尚,出现一大批影响深远的著作。

4.出现了影响比较深远的编辑出版活动。

——孔子整理删定《六经》。

二、孔子整理删定《六经》1.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曲阜人。

其先世是宋国贵族,后逃到鲁国。

他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

他先后整理、删定了六部著作,即《易经》、《尚书》、《诗经》、《礼》《乐经》、《春秋》,受到封建统治者重视,被奉为经典。

2.编订六经的思想和原则①去除重复,即去掉诗中重复的篇章。

②述而不作;只编次整理,不创作。

③无征(对没有验证过的证据,不轻易下笔)不信,多闻阙疑(对历史材料的阙文,对有怀疑的事情要保留,让后人去思考解决,决不主观臆改)。

3.意义:①是春秋时期最重要的出版活动。

②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存和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③他在编辑实践中所确立的思想和原则,对后世的编辑活动有教育意义。

4.不足:(他的编辑思想和原则在实践上,并非无瑕可击)。

①为了肯定和宣扬自己的政治理想、观点,存在曲解古代文献原意的现象。

②为了追求史事的平实可靠,对神话传类似记载进行排斥,造成文化流失。

5.结论: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编辑家,在中国编辑出版史上享有崇尚地位,在指出其不足时,也要予以充分肯定。

三、总结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带动了思想文化的空前繁荣,编辑活动初具规模,形成多元格局,为之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而坚实的基础。

秦朝一、概述1.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推行统一文字即书同文和焚书坑儒(禁私学)。

2.书同文:就是针对文字异形采取的统一文字的措施。

因为文字异形与经济文化发展不适应,对封建国家的统一也极不利。

我国出版历史知识

我国出版历史知识

我国出版历史知识商业出版活动存在于我国古代出版体系的各个阶层,而最具代表的是书坊刻书体系。

店铺下面为大家整理关于我国出版的历史知识,欢迎阅读参考:一、文字与文献载体的变迁.(一)文字的产生与演变:1.文字出现之前,记录信息的方法:结绳记事、刻契记事、图画表意2.汉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以前: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陕西西安半坡文化,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了殷商时代甲骨文。

3.汉字字体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l)从商周甲骨文、金文变为小篆(2)从小篆变为隶书一一最大的一次变化,标志着汉字由古文字阶段进入了今文字阶段.(3)从隶书变为楷书(二)文献载体的变迁1.纸发明以前的文献载体:甲骨、青铜器、石头、简犊、嫌帛.2.简策是竹片,单片称“简”,多片竹简编连在一起称“策”.版犊是木片,简称“犊”。

3.与简犊有关的图书术语:版框、行款、天头、地脚,卷、册、杀青、尺犊、版图、书札、篇籍.4.纸张的发明不晚于西汉时期,西汉古纸:添桥纸、金关纸、马圈湾纸。

东汉时期,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技术,制造出的“蔡侯纸”大大促进了纸张的晋及应用.二、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一)雕版印刷:最早的雕版印刷品:西安市出土梵文陀罗尼经咒单页,为唐初印刷品,不晚于公元690?699年.韩国庆州佛国寺发现的《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印本,是公元702?704年的唐武周刊本.(二)泥活字印刷: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是宋代毕异发明的.泥活字印刷的图书:宋朝周必大印刷的《玉堂杂记》,元朝姚枢印刷《近思录》、《小学》、《经史论说》,清代翟金生印刷《泥版试印初编》.(三)木活字印刷:首先在西夏使用.木活字印刷品:元代王祯,在公元1298年排印了《放德县志》.最早系统叙述木活字印刷的文献:元代王祯作《造活字印书法》一文。

我国报纸用活字印刷的开端:明代(公元1638年)用木活字排印的《邸报》。

清朝最大一次采用木活字印书活动:乾隆年间,排印《武英殿聚珍版丛书》134种,主办人金简.金简把这改印数活动写成总结,名为《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该文内容比王祯的《造活字印书法》更为详明具体,是我国活字印刷史上的重要文献.(四)铜活字印刷:明代弘治、嘉靖年间,江苏无锡、常州、苏州一带盛行铜活字印刷,其中,无锡华氏和安氏家族最为有名.我国现存最早的铜活字本:明代华氏会通馆印行的《宋诸臣奏议》.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一次的铜活字印刷:清代雍正年间出版《古今图书集成》,全书一万卷,全用铜活字排印。

出版历史知识

出版历史知识

1、原始社会五帝∶前2528年-前2029年青铜器2、先秦时期简书是我国最早的正式的图书形态夏朝∶前2070年-前1600年商朝∶(前1600年-前1046年甲骨文金文周朝∶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大篆文字最多“毛公鼎”东周∶前770年 -前221年最早石刻秦国石鼓文简牍公元前5世纪~公元3世纪春秋∶前770年 -前476年《墨子》镂于金石记载战国∶前475年 -前221年金文(小篆)最早年代的竹简曾侯乙墓墨书篆体3、秦汉时期秦朝∶前221年-前202年小篆(秦篆)隶属汉朝∶“熹平石经”“一体石经”隶书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1973年出土马王堆汉墓帛书职业抄书人“佣书”洛阳纸贵书籍商品性日益明显西汉∶前202—公元8年11月西汉有纸扬雄《法言吾子》书肆最早出现文献书市:槐市东汉∶25年-220年蔡伦改进纸-促进建安文学魏晋学术繁荣-章草发展今草-楷隶体纸-越南中国图生产的第一次飞跃隶书-八分书-钟繇楷书“真书”“正书”公元2世纪法卢字《法句经》最早少数民族4、三国两晋南北朝抄书人“经生”三国∶220年-280年包含魏,蜀,吴;241年“正始石经”“三体石经”晋朝(266年-420年)包含西晋,东晋;南北朝(420年—589年)纸四世纪传入朝鲜中亚5、隋唐时期雕版印刷隋朝∶581年-619年经石刻房山石经现存数量最大的文字铭刻纸五世纪朝鲜传入日本唐朝(618年—907年)八世纪阿拉伯造纸钞书人八世纪雕版印刷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雕版存世最早的印刷品1974年出土梵文陀罗尼经咒单页佛经佛像最多其次历书韵书晚唐《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私刻:发端坊刻:相当普遍,佛经最多6、五代十国后唐宰相冯道《九经》雕版印刷推广应用的历史转折点四川成都-雕版印刷中心最早的官刻本,儒家经典大规模刊刻先河,印刷术从民间走向官府,田敏校勘7、宋元时期私刻:相当普遍《相台书塾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最早编辑出版业务条例宋∶960年-1279年含北宋,南宋;两宋雕版出版的黄金时代官刻:国子监-书库官刻书售书北宋∶960年-1127年毕昇发明泥活字印刷术沈氏活版中国图书生产的第二次飞跃相国寺书市鬼市子南宋∶1127年-1279年十二世纪欧洲造纸十一~十二世纪雕版印刷传入阿拉伯南宋末年雕版书替代手抄坊刻:很大发展-建阳余仁仲万卷堂,临安陈起的陈宅书籍铺,临安府太庙前的尹家书籍铺。

中国期刊史

中国期刊史

一、中国期刊史话(1815-1954年)作为中国近现代出版史整体一个组成部分的中国期刊史,它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粗糙到精细,从不完备到体例齐全的过程。

一、初创期(1815年-戊戍变法前)初创期的期刊以西方传教士创办的一批中文期刊和以华侨为主要读者的外文期刊为主,宗教性期刊占主导地位,还有商业性期刊和其他专业性期刊等。

总的来说,门类不多,数量的限,可以说是中国期刊史的蒙昧时代。

这些期刊不少是配合西方鸦片商和传教士等殖民者为叩开古老的中国的大门应运而生的。

1815年8月5日,英国传教士马礼逊(1782-1834年)和米连共同主编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Chinese Monthly Magazine)在马六甲创刊,学界一般认为这是近代以来以中国人为读者对象的第一份中文期刊,揭开了中国期刊史的序幕。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中的“察世俗”可能是英文Chinese的译音,“每月”即月刊,“统记传”即杂志的意思。

这个月刊仿中国线装书的形式,木版雕刻,每期五至七页,约两千字,初印500册,后增至1000册,免费在南洋华侨中散发,于1812年停刊,共出80多期。

在1840年鸦片战争前,外国传教士在南洋的华南沿海一带共创办了六家中文报刊和十一家外文报刊。

从编辑方针到期刊内容与形式都模仿《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麦都思主编了《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1823-1826年),麦都思、郭士立主编了《东西洋每月统记传》(1833-1837年)。

后者是第一个在中国境内出版的近代中文期刊。

这些期刊“以阐发基督教教义为唯一急务”,主要内容是宣传基督教的道德观念。

外文报刊则抵毁中国禁烟政策,刺探军情,暴露出传孝士的真面目。

外文报刊中裨治文主编的《中国从报》月刊是美国人在华创办的第一家英文刊物。

鸦片战争后,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大批外国传教士涌进中国,其报刊活动也由华南沿海向华中、华东、华北深入,上海成为近代报刊出版事业的中心。

中国出版史

中国出版史

广学会(Society for the Diffusion Of Christian and General ledge Among the Chinese)原名同文书会(The Chinese Bookand Track Society),光绪十三年(1887年)由英国教士韦廉臣创立于上海。

到光绪十八年(1892年)改名为广学会。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英文名改为Christian and LiteratureSociety of China。

该会宣言说:“吾人以后当专心一志,·译著传播基督教福音之文字,推销振作人民、提高道德之书籍”,“用文字扩充上帝的工业;配合时世所必需”。

所以该会工作,编译出版新书为主。

该会主要由在华外籍官员、商人、传教士组成,而以传教士为其骨干,其中重要者有英国人李提摩太、慕维廉、艾约瑟、美国人林乐知、丁韪良、李佳白、德国人花之安等。

这些人都自称为中国人的老朋友,都会汉语,读中国书,有时也穿中国礼服,帽戴假辫,取中国人名(林乐知别号荣章,李提摩太别号蓉若),他们从美国获得“博士”头衔,自称为“美国进士”。

广学会在中国近代出版史上之所以影响较大,和这批经营出版事业的传教士以及李提摩太任广学会总干事后所实行的一些传教路线有关。

同治九年(1870年),24岁的李提摩太即由英国浸礼会派遣来华任传教士,对中国农民生活、中国国情,开始有所了解。

因此竭力主张,在中国传教“再没有比文字有效的工具了”。

并致力于在中国开展书籍的翻译出版。

从光绪十六年(1890年)李提摩太主持广学会直至他于民国5年(1916年)去世。

他的主张在广学会得到最大规模的实施。

首先,李提摩太明确了广学会出版的对象是一些中国士大夫、一些“有地位有学问的人”。

通过这些人去影响更多的中国人,他作过这样一个估计:中国人中文官自县长以上者 2289人武官自营长以上者 1987人学官自府视学以上者 1760人大学堂教习 2000人派驻各省省会的高级候补官员 2000人科举出身的文人: (1)在北京考取进士的;(2)在20行省考取举人的;(3)在253个府考中秀才的。

中国编辑出版史大整理

中国编辑出版史大整理

中国编辑出版史年代整理一、中国上古时代:三皇五帝文字的产生:《韩非子》《淮南子》《说文解字》等书中都认为上古黄帝时代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

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可信的。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从野蛮时期进入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古人在长期劳动实践过程中逐步创造的,它是集体经验积累的结果,绝不可能是一人一时的功劳。

而关于文字产生的年代,学界现在也未有定论。

图书的起源:“河图洛书”说:中国最早的古籍《易经》有“河出图,洛出书”的记载。

另一部古籍《尚书》中也有同样的说法。

有人进一步解释说:伏羲统治天下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

伏羲根据这种“图”和“书”画成八卦,就是后来《周易》的来源。

启示:在文字发明以前,就先有了图画和一些简单的符号作为传播信息的工具;我国文明的最早发生之地是在黄河、洛水一带的中原地区。

伏羲产生说:关于伏羲造书的传说,多种史籍都有记载。

唐代的司马贞在补《史记·三皇本纪》中记载:“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

”,标志着伏羲时代人们已经开始创制文字、制造文书,准备接受文明的洗礼,告别结绳记事的历史。

二、夏(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至今尚未发现夏朝的文字和文献实物,但根据其他文献判断分析,在夏这一历史时期即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完成了由文字到文献典籍这一历史性的转变。

三、殷商(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殷商甲骨文(甲是龟甲,契刻在龟腹甲(少数刻在背甲)上的文字成为甲文;骨是兽骨,骨(主要是牛肩胛骨或鹿头骨)上契刻的文字成为骨文)已是十分系统、发展成熟的文字,它显然不是我国最早的文字,这一点是比较肯定的。

殷商时期出现了掌管图书的人员——史官。

(我国古代把长官文字记录的专职人员通称为“史”。

)四、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文字载体——青铜器:青铜器的出现是我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之一,这意味着人类由新石器时代进入青铜器时代,标志着社会向前发展了一大步。

中国的出版业与传媒业发展

中国的出版业与传媒业发展

国际媒体联盟: 多个国家的媒体 联合成立联盟, 共同推广和传播 信息
国际媒体论坛: 各国媒体代表共 同讨论和交流行 业经验和发展趋 势
中国出版业与传媒业的国际影响力
出版物出口: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出版物出口国之一 国际合作:中国与多个国家建立了出版业与传媒业的合作关系 国际奖项:中国出版物和传媒作品在国际上获得了多项奖项 国际影响力:中国出版业与传媒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中国的出版业与传媒 业发展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历出 程版





业版 发权
展保



目录

传 媒





与传国 合媒际
作业出
的版Biblioteka 交业流与叁
业出 的版
互业
动与



议未 来




第一章
出版业的发展历程
古代出版业
起源:古代中国已 有书籍出版,如 《诗经》、《尚书》 等
发展:唐朝时期,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促进了出版业的发 展
全球化趋势:国际 出版市场逐渐全球 化,跨国出版集团 崛起
版权保护:版权保护 成为国际出版市场的 重要议题,各国加强 版权保护力度
跨界合作:出版业 与传媒业、科技业 等跨界合作,共同 推动行业发展
国际传媒业的交流与合作
国际新闻交流: 各国媒体之间的 新闻交换和共享
国际媒体合作: 不同国家的媒体 共同制作和播出 节目
第四章
版权保护与产业发展
版权保护的意义
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创作者的权益,鼓励创新和创作 促进产业发展:为出版业和传媒业提供法律保障,推动产业发展 提高作品质量:鼓励创作者投入更多精力和资源,提高作品质量 维护市场秩序:打击盗版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

中国图书出版业的发展概况

中国图书出版业的发展概况

中国图书出版业的发展概况1978年中国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

在这近30年的时间里,中国图书出版产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快速发展,但是这种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外延式、数量性、粗放型的方式加以实现的。

进入21世纪,这种粗放型增长方式所掩盖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开始显现出来;与此同时,信息技术革命和入世后外国资本的进入又对中国图书出版产业形成了外部冲击。

内在矛盾和外部冲击使得中国图书出版产业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变得难以为继,转变增长方式势在必行。

一、中国图书出版产业经历了一个高速增长的发展时期中国图书出版产业的增长历程划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1978-1985年的超常规增长阶段,1986~1994年的调整与徘徊阶段,以及1995年至今的新增长阶段。

1、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价涨量增,同步上扬从1978年到2005年,中国图书出版产业的发展是引人注目的,这同中国整体宏观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变化是吻合的。

但是如果深入考察图书出版产业的变化趋势和增长轨迹,则可以看出,其发展和增长并不是稳态的,而是存在一定程度的波动,在某些阶段这些波动甚至表现得十分明显。

本文选取了总印张数、总印数、图书出版种数、新出图书种数、定价总金额、图书纯销售收入以及出版利润7个指标及其相应的年度增长率来反映这一阶段的总体变化特征。

从1978年到2005年,中国图书出版产业的图书出版种数和新出图书种数分别从14987种和11888种增长到222473种和128578种,27年间分别扩张了14.8倍和10.8倍,年均增长10.51%和9.22%。

27年间的增长几乎是逐年递增的,仅在1990年和1995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负增长,连续且高速增长的态势十分明显。

但是如果考察总印张数和总印数这两个衡量图书出版产业总量特征的最重要的实物指标,则中国图书出版产业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波动性,只是这种波动是在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发生的,如图2所示。

从1978年到2005年,中国图书出版产业的总印张数从135.43亿印张增长到493.29亿印张,年均增长率为4.90%;总印数从37.74亿册(张)增长到64.66亿册(张),年均增长率为2.01%。

第1讲出版物的起源和发展分析

第1讲出版物的起源和发展分析
❖ 新华社印刷厂排字车间用很大的地方放置铅字 ❖ 排字工人接到排版任务后,就要用手挨个挑选
铅字,排一张报纸的工作量很大,更不用说排 几十万字的书籍 ❖ 使用铅字排版的新华社印刷厂只承担两三份报 纸和几份杂志的印刷,排字车间有100多工人, 每天总排版量100多万字,平均每人1万字左右 ❖ 新华社印刷厂担负着30多份报纸和数份杂志的 照排印刷,20多分钟就可以排一版报纸,这是 过去要好几个小时才能完成 ❖ 告别“铅与火的年代”
皮纸
出版概论
❖纸张印刷本
▪10~14世纪:中国的印刷术,中亚→中东→ 欧洲
▪1438~1450年:德国人谷登堡发明铅活字印 刷术和印刷机器
•模型铸造活字 •木制印刷机
出版概论
谷登堡
谷登堡印刷机
出版概论
第一部铅活字印刷品 《四十二行拉丁文圣经》
出版概论
出版概论
电子书阅读器与电子书
2011年10月美国电子书销量较去年同期增 长30%
▪以羊皮纸为载体 ▪兽皮——制革——羊皮纸
❖贝叶书——印度——7世纪
▪以棕榈树叶(贝多罗树叶)为载体 ▪贝叶经——在棕榈树叶上书写的佛经
出版概论
贝叶经
出版概论
出版概论
出版概论
❖纸张书写本
▪105年,蔡伦发明造纸术 ▪3世纪,传入越南、朝鲜 ▪5世纪,传入日本 ▪8世纪,传入中东 ▪751年,阿拉伯人在撒马尔罕建成造纸厂 ▪11~12世纪,经摩洛哥传入西班牙和意大利 ▪12~13世纪,欧洲人应用造纸术,纸张取代羊
的Espresso印刷 Espresso应用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
、英国等多个图书馆和书店中 出版商、经销商、作者和读者共赢
出版概论
那些疯狂到以为自己能够改变世界的人, 才能真正改变世界。

出版史

出版史

2.辨识文字: 孙诒让《契文举例》 商承祚《殷墟书契类编》 3.考证历史: “甲骨四堂” 罗振玉(雪堂) 王国维(观堂)《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 考》、《说商》 董作宾(彦堂)《甲骨文断代研究例》 郭沫若(鼎堂)《甲骨文字研究》《卜辞 通纂》《殷契粹编》《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甲骨分期断代的十项标准 一、世系;二、称谓; 三、贞人; 四、坑位; 五、方国; 六、人物; 七、事类; 八、文法; 九、字形; 十、书体;
内容与价值 1.前辞:庚子卜,争贞 2.命辞:翌辛丑,启?贞:翌辛丑,不其启? 3.占辞:王固曰:今昔其雨,翌辛丑后 4.验辞:之夕允雨,辛丑后
卜辞的内容 有卜祭祀祖先鬼神的,有卜风雨天象的, 有卜年成丰收的,有卜旦夕凶吉的, 有卜征伐方贺的,有卜田猎游玩的, 有卜疾病梦幻的,有卜遣使施令的, 有卜妇事生育的,有卜出入往来的。 后世学者将其分为成20多类。
甲骨文的分类管理 ■甲骨与其他文献严格分开 ■地下埋藏分为四类情况,即储存、埋藏、散佚、废 弃。 ■刻辞的甲骨与备用的甲骨分开,龟甲和兽骨不相混 杂,备用甲骨区别为原料和成品分开储藏。 ■刻辞甲骨,除废弃者外,甲与骨分别以时代为序。 同一时期的刻辞存放的地区也比较集中。 ■从刻辞内容看,少数为记事刻辞,多数是卜辞。 ■记事刻辞所用文字简练,最简单的仅一字,如 “雨”。所用材料和部位也比卜骨差一个等级,如 甲桥、甲尾、骨臼或骨面下部。
甲骨文的反复使用 ■反复使用历书 ■频繁省视验证 ■查阅参考引用
金文 青铜器铭文 钟鼎文 刑鼎 刑书 时间: 三代春秋战国 文字由少到多最多的西周毛公鼎497字 不完全统计:迄今出土商周有铭铜器5000余件 容庚<金文编>1925年第一版;1985年第四版 采用铭文3902件,收字3772个

中国古代出版历史知识资料

中国古代出版历史知识资料

中国古代出版历史知识资料什么是竹木简牍?竹木简牍应用于书写的时间?其在内容、形式上有何特点?竹木简牍:把文字写到或刻到经过整治的竹片或木板上。

单片竹为“简”,编“简”成“策”,单片木未写字称“版”,写字称“牍”。

与书籍有关的字“篇”、“籍”、“簿”、“牒”。

时间从上古时期(甲骨文同期)到东晋末年(404)从出土的简策分析,其内容可分为:祭祷、记录遣策、书籍。

正式书籍包括儒家经典,编年体史书,地理书,科技书,再加上秦汉时期的法律书、兵书、历谱等,内容相当广泛形式固定。

简椟制度是我国最早的书籍制度。

以经过刮削的竹条、木板为书写材料,编连诸简,成为一策(册);以尾简为中轴从左向右收卷,成为一札。

此为我国汉代以前图书的普遍形式。

竹木简牍在出版史上的地位:在造纸术发明以前,通行时间最长,适用范围最广,已成为较为固定的书籍制度。

1)竹木取材容易、价廉易得;整治刮削工艺简单,方便书写修改;刻连缀成册,使容量加大,便于文化普及、学术发展,在中国发展史上十分重要;2)大量出版术语来源于此,如“册”、“篇”、“籍”、“笔”、“符”、“版图”、“杀青”、“尺牍”、“入木三分”、“连篇累牍”等;3)影响出版形制(卷轴、册页制度),行文格式(从上至下、从右到左)。

“赘简”为衬页和环衬的渊源。

对后世图书有重要影响。

杀青:“杀青”一词来源先秦时代,是古代制竹简程序之一,将竹火炙去汗后,刮去青色表皮,以便书写和防蠹。

后来人们将写定的书稿也称为“杀青”。

尺牍:长一尺的木简。

古代用以书写。

一尺牍多用于写书信,所以书信古称“尺牍”。

简牍制度:我国最早的书籍制度。

从上古到造纸术发明前是竹帛并行时期,通行的是简牍制度。

一部简牍书籍的制作方式及其形式,大致分为:刮削整治、编简成册、长度内容、书写字体、收卷。

两汉政府建立了哪些图书编撰机构?石渠阁、天禄阁、麒麟阁、兰台、东观及秘书监等。

试述熹平石经产生的背景、内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背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后,儒家书籍被奉为经典,法定为教科书,设专门博士官讲授,成为判断是非标准与决策依据。

第1讲出版物的起源和发展

第1讲出版物的起源和发展

纸莎草制成的船
出版概论
第1讲 出版物的起源和发展
蜡版书——亚述人发明——公元前8世纪
以蜡版为载体
羊皮书——古罗马人发明——公元前2世纪
以羊皮纸为载体 兽皮——制革——羊皮纸
贝叶书——印度——7世纪
以棕榈树叶(贝多罗树叶)为载体 贝叶经——在棕榈树叶上书写的佛经
出版概论
第1讲 出版物的起源和发展
贝叶经
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相结合 向公众传播 出版物诞生
卷轴装 《史籀篇》——已发现的最早的书——周宣王 时代,蒙童识字课本
版牍——西周晚期
版——未写字的木板 牍——写了字的木板
出版概论
第1讲 出版物的起源和发展
出版概论
第1讲 出版物的起源和发展
帛书——缣帛(丝织品)——春秋——公 元前7~前6世纪
质地轻薄,书写、携带、保存、舒卷方便,但 较昂贵
卷轴装 战国缯书——现存最早的帛书——长沙战国楚 墓 马王堆帛书——长沙马王堆汉墓
纸张书写本——西汉至东汉初期
蔡侯纸——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技术 卷轴装——经折装——旋风装
出版概论
卷轴装 旋风装
第1讲 出版物的起源和发展
经折装
出版概论
第1讲 出版物的起源和发展
纸张印刷本
雕版印刷——隋唐——公元7世纪 活字印刷——北宋毕昇发明泥活字印刷术
• 木活字——铜活字——锡活字
从西方传入铅活字印刷术和印刷机器
出版概论
第1讲 出版物的起源和发展
出版概论
1.出版物的起源和发展
1.1 书籍的起源 1.2 中国早期的书籍 1.3 西方早期的书籍 1.4 当代出版物的发展 1.5 出版物产生的条件
作业和阅读推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1980至1997年
方厚枢 《中国出版史话》 方汉奇 《中国近代报刊史》 魏隐儒 《中国古籍印刷史》 张召奎 《中国出版史概要》 李致忠 《中国古代书籍史》 钱存训 《纸和印刷》(Paper and Printing) 曹炯镇 《中韩两国古活字印刷技术之比较研究》 郑如斯、肖东发 《中国书史》、《中国书史教学参考 文选》、《中国书史教学指导书》 谢灼华 《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
10、典籍宏富、编撰事业连绵不衰。 (巨型类书和丛书)
三国:《皇览》(八百多万字) 唐代:《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初学记》、 《白氏六帖》 宋代:《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 华》、《玉海》、《太平广记》等。 明代:《永乐大典》为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三亿 零七千万字)。 清代:康熙时的体例完备的《古今图书集成》;乾隆 时的《四库全书》(收书三千四百六十一种)
中国编辑出版史主要成果(参考文献)
陈原 《商务印书馆大事记》、《商务印书馆九十年—我 和商务印书馆》 韩仲民 《中国书籍编纂史稿》 伍杰 《中国古代编辑家
(四)1990年至今:中国出版史研究的丰收时期
通史性专著 专题性论著 发行史研究成果 印刷史著作 断代史研究 成果 地区性研究成果 图书文化成果
(一) 19世纪末至1949年
郑鹤声、郑鹤春著《中国文献学概要》 贺圣鼎、赖于彦《近代印刷术》 陈彬和、查猛济《中国书史》 陈登原《古今典籍聚散考》
(二)1950至1979年
刘国钧《中国书史简编》 皮高品《中国图书史讲义》
张秀民 《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 张静庐 中国近现代出版专题史料(七部,共250万字) 钱存训《书于竹帛 》(Written on Bamboo and Silk) , 中文名《中国古代书史》
2、注释文化与编辑主体的政治化
经典原著和释义之作汗牛充栋(编辑主流) ---注经释典的传统也影响到史学、佛学、文学等学科。 如裴松之所注《三国志》,金圣叹批注《水浒传》 《三国志演义》,王夫之以其《读通鉴论》和《宋论》 来表述其史学思想。 ---经典图书与相关注释历代相传,“好古,敏而求之”, 注经传统形成传统文化的特质,铸成了国人特有的思 维方式。
9、历史上图书遭损严重,中国藏书史也是图书保护史。
隋代牛弘的“五厄”说: 秦始皇焚书;西汉赤眉军入关;董卓移都;刘石乱华; 梁元帝自焚烧书。 明代胡应鳞的“续五厄”: 隋朝江都焚书;安禄山入关;黄巢进长安;靖康之难; 南宋末伯颜入临安。 近代祝文白再续“五厄”: 李自成攻占北京;钱谦益绛云楼被焚;清高宗编《四库全 书》时焚书毁版;太平天国战争及英法联军攻陷北京;日 本侵华时炸毁上海东方图书馆以及在占领区劫夺图书。
2、注释文化与编辑主体的政治化 经典原著和释义之作汗牛充栋(编辑主流) ---古代经部图书竟达9906种,占总数的15.5%,仅易 类 就达1514种。 ---从东汉到魏晋,解释名物、文字的笺注之学成为治 经主流,传至今天的有《毛诗传》《三礼注》 《公羊传解诂》等;南北朝后出现讲义式的“义 疏”“正义”;宋朝学者自创新注,即宋学;清代学 者以“恢复汉学”为旗而兴考据之学,据前人笺注作 “疏证”。
2、图书内容忽视自然科学的应用技术整理。 --儒家重德轻艺,政治和意识形态结构高度一致。 3、印刷术发明后发展改进迟缓,活字印刷术未能普及 推广。 -- 学术更新慢、统治阶层轻视新发明、汉字特点本 身的不利、工艺复杂。
四、古代编辑思想和制度特征
1、编著校合一:编辑人的学者化 编辑活动往往集编辑、著述和校雠于一体 --孔子编辑活动与教育活动合一,所编六书首先是教材。 --司马迁学术功底深厚,《史记》编著合一,史著典范。 --刘向对经传、诸子和诗赋无所不通,带领专家校理群书。 --《永乐大典》主编解缙、《古今图书集成》主编陈梦雷、 《四库全书》总编纂纪昀等都是一时大儒,多有私著。 纪昀为翰林院侍读学士,除编纂《四库全书》、《四 库全书总目》以外,还有《阅微草堂笔记》等名著。
中国出版史历程
第一讲
中国古代编辑出版的成就与特点
一、中国编辑出版史主要成果(参考文献)
(一) 19世纪末至1949年
叶昌炽《藏书纪事诗》 叶德辉《书林清话》 孙毓修《中国雕版源流考》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卡特(Thomas Francis Carter)《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 其西传》(The Invention of Printing in China and Its Spread Westward)
三、中国编辑出版事业的缺憾
中国社会结构的超稳定性、文化发展和历史道路 的曲折性——出版事业的先天不足。 1、编辑著述方式:
--编纂注疏占有很大比例,儒家经典的传、训、故、解、 证、笺、章句、正义、训诂、校注等不一而足,重复 累赘,束缚了创新精神和知识的更新;讲究述而不 作,信而好古。 --类书以汇编为主,缺乏概述,强调综合性和淹博引证。 由此造成原创性差,芜杂不精。
1、编著校合一:编辑人的学者化 古代校勘方法具有更高的学术性 ---现代史家陈垣在《校勘学释例》中总结校勘四种方 法: 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 ---这些校勘方法的应用比现代技术性的“校对”有更浓 厚的学术性,是古代编辑思想的核心之义。
1、编著校合一:编辑人的学者化 原因分析 ---古代编辑活动是政治和学术的附庸,无正式的图书编 辑出版机构;但相关部门都设有管书、校书的专职人 员,使学者介入并并融编著校于一体成为可能。 ---古代学者著作一般身后编印,易形成编著校合一。 ---古代图书手抄和印刷造成很多谬误,同时对书籍 的挖补篡改经常发生,就使得后人在辑编图书时必须 根据各种版本进行选择、整理和加工。
2、注释文化与编辑主体的政治化 学术与政治难分难解(“学而优则仕”传统) ---翰林院侍读大学士、编修等既是官衔又是学术象征。 ---清代陈廷敬曾参与纂修《清世宗实录》《清太宗实 录》,修辑三朝《圣训》《方略》《一统志》《佩文韵府》 《明史》的总裁判官,《康熙字典》总阅官;曾历任翰林 院庶吉士、内阁学士、工部尚书、刑部尚书、文渊阁大学 士兼吏部尚书,权倾一时; ---纪昀曾任清代兵部侍郎、左都御史、礼部尚书、协 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司马光《资治通鉴》是皇帝治国安 邦的教科书,其头衔为“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 充理检使上护军赐紫金鱼袋臣”。
3、编辑无学:编辑人社会地位的尴尬性 编辑活动已有百余年,“出版学”21世纪初取得学科地位。 “编辑无学”观念根深蒂固。 原因: ---《说文解字》中释“编”为“次简也”,“辑”为 “车和舆 也”,编辑活动中的创造性被遮蔽。 ---“述而不作”思想及注经释典的传统不利于学科的 形成;选题狭隘 ,无以激发创造性。 --- 编辑活动的学术性使编辑人往往以学术和政治成就入 史名世,扼制了编辑地位的提高。
(四)1990年至今:中国出版史研究的丰收时期
张树栋、庞多益、郑如斯 等人《中国印刷通史》 (台湾、大陆两地出版) 潘吉星 《中国、韩国与欧洲早期印刷术的比较》 、 《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冯鹏生 《中国木版水印概说》 史金波、雅森·吾守尔 《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及其 早期传播》 曹之 《中国印刷术的起源》
4、古代编辑活动具有编、著、校和一的特点
--具有优良的学术传统,编辑家往往兼有有学者身份。 --务求质量,形成专门的治书之学,如版本、校勘、辑 佚、辨伪等,造就了历代不绝的大批编辑家。
5、中国古代重视图书分类,很早建立目录学
--刘向《别录》编辑思想: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郑樵、章学诚在著作中也提到系统分类目录的重要性
(四)1990年至今:中国出版史研究的丰收时期
肖东发 《中国编辑出版史》 、《中国图书出版印刷史 论》 宋原放、李白坚 《中国出版史》 李致忠 《历代刻书考述》 来新夏 《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 姚福申 《中国编辑史》
(四)1990年至今:中国出版史研究的丰收时期
周心慧 《中国古版画通史》、《新编中国版画史图录》 (10册) 《中国出版通史》(八卷本,国家重点课题项目) 李瑞良《中国古代图书流通史》 刘国进 《中国上古图书源流》 高信成 《中国图书发行史》
二、中国编辑出版史的特点
1、编辑出版活动在世界上发端较早,具有连续性和传 承性。 2、文献载体众多,最先发明运用纸张,纸的发明具有 划时代的意义。 3、历代皆重视图书事业,设立专门的编撰机构。
--书籍成为辅助统治、控制民众的重要手段。 --中央“重在教化”,民间则渐渐形成“敬惜字纸”、 “唯有读书高”的心理传统。
6、拥有典籍的数量和图书类型的数量为世界各国之最。
●至今仍存世的古籍有10万种左右。 ●门类丰富且有独创性。 --如经学、训诂、小学、史学、方志、家乘、法律、文 学、小说、戏曲、立法、佛藏、道藏等等。 --方志是中国独有的书籍类型,现有方志8500多种。
7、中国图书形制实用、美观并重,书籍制度成熟早并在 不断完善。形制和装饰手法不断改进,日趋精美。 简牍制度——卷轴制度——册页制度。 8、世界上最先发明雕版、活字和套版印刷技术,形成世 界最早、持续最久的印刷业高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