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编辑出版史——历史发展的印记
编辑工作发展史
编辑工作发展史编辑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职业,其发展历史源远流长。
从古代的手稿整理到现代的数字出版,编辑工作一直在促进人类思想和文化的传播。
本文将从不同时期的编辑工作发展历程中挖掘其演变脉络,介绍编辑工作在历史上的重要变革和影响。
古代手稿整理在古代,文字记录和文献整理是一项非常受尊敬的工作。
在中国、印度、中东等古老文明中,有很多人致力于整理古籍、宗教经典等文献。
这些手稿整理工作者不仅需要对文字本身有深刻的理解,还需要具备较强的校对、排版和整理能力。
他们通过将散乱的手稿整理成规范的文本,为后人保留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资料。
印刷术的发明15世纪,德国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一技术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编辑工作的发展。
印刷术的出现使得书籍的复制和传播效率大大提高,编辑工作者也因此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他们逐渐从手稿整理转变为对书籍和期刊内容进行修订和编辑,为印刷物的质量和规范化贡献了力量。
这一时期的编辑工作者还包括书商和批评家,他们为了满足读者的需求,不断改进和完善编辑工作的流程。
编辑出版的专业化19世纪,随着出版业的发展和文化产业的兴起,编辑工作开始逐渐专业化。
一批有文学造诣、专业素养和审美能力的编辑陆续涌现,他们通过对作品的审查、修订和选编,推动了文学创作和出版业的繁荣。
其中诸如法国的马克斯·德普克(Maxime Du Camp)等编辑们,由于对现代法国文学的推动,为编辑工作的专业化奠定了基础。
数字化时代的编辑工作20世纪末,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化出版的兴起,编辑工作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作为一项信息处理和管理工作的编辑,需要不仅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数据处理和网络出版等现代编辑工具。
编辑还需要与作者、排版设计师等专业人士密切合作,共同完成数字出版物的制作。
总结编辑工作是一项古老而又不断发展的艺术与科学。
从手稿整理到数字化出版,编辑工作者一直以其对文本的修订和规范化,推动着人类思想与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00 中国编辑出版史:绪论
• 蝶装的优点是折口与版心向里不易损坏, 翻开书册可以看到书页的全貌。现在一些 精致的整张画册、军事地图或海洋图等最 适用这种装订形式。这是因为折缝中间没 有订痕和针眼,不影响图面的内容,阅读 时摊得开,便于保存和收藏。
• 包背装
• 包背装盛行于元明时期,它的折叶方式与蝴蝶 装正好相反:将书叶版心向外对折,纸叶背面 相对,版心向外。各书叶左右两边的余幅向内, 装订时在此部位穿孔,用绵性的纸捻订住。最 后,用整张纸将书从封面到封底整个包裹粘牢, 类似现在的平装书籍。
平装书
精装书
第三节
中国的图书分类
• 中国古代的书籍浩如烟海,据不完全统计,尽 管经历了数千年的销蚀淘汰切实了解、把握这一伟大成 就的具体内涵,就需要从熟悉图书分类知识体 系入手。
• 书籍积聚多了,在阅读、查考和管理上,都会 产生建立图书分类体系的需要。关于图书分类 编目的学问,古代名之曰“目录学”。据文献 记载,中国最早的图书分类体系产生于公元前1 世纪末西汉成帝时期的一次大规模图书整理活 动。
中国编辑出版史
绪 论
• 编辑出版史,顾名思义就是编辑出版工作发 展和演变的历史。中国编辑出版史是一门以 中国编辑出版事业产生、发展、演变历史为 研究内容的学科。
• 中国编辑出版史的研究对象是明确的,就是 研究我国历史上作为社会文化现象的编辑、 出版活动。中国编辑出版史的研究内容则可 分两大方面:一是编辑出版内部诸方面的相 互联系,二是编辑出版事业与人类社会的政 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互联系。
• 2.装帧
• 雕版印刷,一块版印一叶纸,分左右两面。册叶 装帧就是将书叶沿版心中线双面对折,积叶成册。 宋元以来,书叶折叠和粘装的方法不断改进,先 后形成了蝴蝶装、包背装和线装3种样式。
图书编辑出版的发展时期(隋5
隋唐五代图书事业发展的背景
隋唐的统一,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 化方法都进入了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政治方面,用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 文化从南北对立开始南北文化的大融合。 文人的思想活跃,“遍观百家”、“好 语王霸大略”“喜纵横任侠”已经成为 当时文人的共同风尚。
编纂类书
隋代保存下来的唯一一部类书《北堂书钞》,现存最 早的类书。共分19部,其内容主要是汇辑古书中可供 吟诗作文之用的典故、词语及一些诗文摘句。此书在 编辑体例上存在着一个缺陷,就是引文首尾不完,又 未将所引书名、篇名注出,影响了使用价值。 《艺文类聚》的具体编辑体例是,卷之下为部,部之 下为子目,每一子目先列出经史百家之言,即所谓 “事”,每条“事”均注明其出处,“事”后则列诗 文,诗文以不同文体类别排序,其类别均加注明。类 别下所收诗文按作者时代顺序罗列,时代、作者、篇 名均注明。条理清晰,便于查检,首尾完整、意义明 了。
编辑手法:
1、自觉地以编辑作为表达思想的手段。不但通过书中的文字, 甚至还通过编辑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西汉以后,编著者进而 在著作中以“自叙”、“自纪”的形式来简述自己的履历、编辑 意图,并罗列篇目顺序。而第一次在序言中明确表示要通过编辑 来表达自己思想并对其表示方法加以诠释的则为杜佑此书。此书 的目的是要通过“采群言、征诸人事”,以便“将施有政”。从 此,通过编辑来表达作者思想的这一传统,开始由模糊和不自觉 转向明确和自觉。 2、在借鉴其他编纂形式的基础上开创新的编纂形式。总起来看, 属于类书与纪传体正史中志书相结合的产物。不但丰富了我国的 编辑体例,而且为其他编纂形式的产生开辟了一条新的渠道。 借用纪传体正史和志书的方式,先以主题为线索,横向地将政治 典制及于之相关的内容剖析成大大小小许多项目,然后再以时间 为线索,纵向地对这些项目进行分析、描绘。
中国编辑出版史
中国编辑出版史1.编辑:食用物质文明设施和手段,从事组织、采录、收集、整理、纂修、审定各式精神产品及其他文献资料等项工作,使之传播展示于社会公众者。
《中国大百科全书》2.出版: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将著作物制成各种形式的出版物,以传播科学文化、信息和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
3.图书:以记录和传播知识为目的,用文字或其他信息符号系统的记录在一定形式载体材料之上的著作物。
48页以上。
4.研究内容:其一,是编辑出版内部诸方面的相互联系;其二,是编辑出版事业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互联系。
5.出版物的构成要素:1.被传播的知识信息2.记录知识的文字、图像等符号体系3.用来负载文字、图像等符号的物质载体4.必要的科学技术与生产工具5.出版物的装帧形式。
6.早期的文字载体:陶器,甲骨文,青铜器,玉石,竹木简牍7.两汉的图书机构:石渠阁,天禄阁,麒麟阁,兰台,东观,秘书监8.东汉政府创置了我国封建中央政府中第一个主持图书校著的专门机构——秘书监9.刘向父子编辑《别录》和《七略》: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学,方技,六分法10.东汉对儒家经典的大规模校正——《熹平石经》11.《熹》的意义:1.订误正伪,平息战争,为读书人提供了标准教材2.开我国历代石经之先河3.导致捶拓方法12.字书:《尔雅》是第一部辞典,《说文解字》是第一部以部首分类检字的字典,《方言》是现存最早的方言字典13.《吕氏春秋》的编辑特点:1.有明确、务实的编辑意图,2.兼收并蓄,集众家之长,3.有所取舍,形成了新的思想体系,4.编排有序、体系严谨、结构完整14.司马迁《史记》:8书,10表,12本纪,30世家,70列传。
书,独创。
15.班固《汉书》,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
8表,10志,12帝纪,70列传。
区别:本纪—纪,书—志,列传—传。
16.《东观汉记》《史书》《汉书》在唐之前,并称为三史。
17.“槐市”作为西汉政权文化教育政策的产物,受到政府的直接影响和监督。
中国编辑出版史
中国编辑出版史一、编辑、出版、图书的概念:编辑:使用物质文明设施和手段,从事组织、采录、收集、整理、纂修、审定各式精神产品及其他文献资料等项工作,使之传播于社会公众者。
出版: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将著作制成各种形式的出版物,以传播科学文化、信息和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
(我国最早使用“出版”一词的人:清代末年思想家黄遵宪。
)图书:图书是以记录和传播知识为目的,用文字或其他信息符号系统地记录在一定形式载体材料之上的著作物。
我国有关方面曾把图书的定义概括为:以记录和传播知识为目的,用文字或其他信息符号系统地记录在一定形式载体材料之上的著作物,均称为图书。
图书在狭义上的理解是带有文字和图像的纸张的集合。
广义的图书则是一切传播信息的媒体。
中国编辑史研究的图书是广义的图书。
二、中国编辑出版史的学科体系中国编辑出版史以我国历史上的编辑出版活动为研究对象,是研究编辑和出版事业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研究内容:其一,是编辑出版内部诸方面的相互联系;其二,是编辑出版事业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互联系。
研究任务:1.重要文化典籍编辑、出版的过程及其历史意义2.著名编纂出版机构的创办、发展及其历史地位3.杰出出版家的重要业绩及其历史影响4.重大编辑出版技术与制度的产生、完善及其历史作用5.编辑出版活动在长期发展中积累的历史经验。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科学地认识编辑出版工作的产生与发展进程。
2. 编辑出版与理论课、技术方法课鼎足而立,共同支撑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科构架。
3.借鉴和继承我国编辑出版史上宝贵的文化遗产。
注重图书质量,讲求精校精审。
4.深刻认识编辑出版工作的社会作用,加强图书出版事业的建设,人类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科学文化的进步,都与编辑出版有密切关系。
5.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研究中国编辑出版史上的因果关系,探讨其发展规律。
补充:中国编辑出版事业的缺憾在编辑著述方式上,编纂注疏等形式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样的学术文化带有极大的保守性、排他性和禁锢性。
中国编辑出版史(共计217页)
10.中国古代编纂了许多部可称为世界之最的巨 帙大书
(二)中国编辑出版事业的缺憾
1.在编辑著述方式上,编纂注疏等形式占有相 当大的比例,提倡“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大部头类书强调“综贯群典”,以“征引浩博” 为善
2.在图书内容上,尽管类型丰富,但忽视自然 科学和应用技术的收集整理
2.第二阶段:曲折发展阶段(1950-1979年) (1)中国图书史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刘国钧《中国书史简编》 皮高品《中国图书史讲义》 张秀民 《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 (2)出版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取得喜人的成
就
张静庐《中国近现代出版专题史料》(七部, 共250万字 )
(3)有关图书、版本、印刷的知识随爱国 主义教育、文物图书展览和考古新发现 得到普及
3.构成图书的基本要素 (1)需要有被传播的知识信息 (2)记录知识的文字图像信号 (3)记载文字图像信号的物质载体
第节 中国编辑出版史的学科体系
(一)研究对象 1.研究对象:我国历史上的编辑出版活动(编
辑工作、出版事业的产生、发展和规律) 2.包括的涵义 (1)研究对象是明确的(但是“不包括新中国
港台研究学者群:李书华、屈万里、昌彼得、 吴哲夫、潘美月等 )
韩国清州古印刷博物馆
中国印刷博物馆
首图
国图
(二)编辑出版史研究现存问题的分析
1.编辑出版工作的环节上偏重印刷和收藏,不重视著述 编辑、发行和利用
2.历史时期上近现代比较薄弱 3.出版物研究偏重物质形态,内容分析不够 4.研究重点满足于材料的堆积和现象的罗列,没有注意
5.中国很早就编辑图书分类目录,建立起目录学,而且 还具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传统
我国编辑出版学教育的历史沿革及创新走向
我国编辑出版学教育的历史沿革及创新走向摘要:我国编辑出版学的教育的历史十分悠久同时在历史沿革中编辑出版学也做出了一次又一次的调整,尤其是在专业人才培养以及编辑出版学的发展方向上正在不断的向前推进,这是一种进步同时也是实在发展对于编辑出版专业提出的一种挑战和影响。
本文主要将就我国编辑出版学教育的历史沿革及创新走向进行分析,进一步探究我国编辑出版学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编辑出版专业;出版学发展;历史沿革;创新走向;发展研究;编辑出版学编辑出版专业与教育事业之间是具有一定的相互促进作用的,这是由于编辑出版专业自身特点以及教育的功能化所决定的。
尤其是在当前的数字化环境下,在提倡知识竞技强调出版业知识,含金量的21世纪对于出版学教育的历史沿革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究,以开创出编辑出版学未来发展的新方向。
笔者拟将就本文针对我国编辑出版学教育的历史沿革及创新走向进行分析。
一、我国编辑出版学教育发展历程的相关介绍1、编辑出版专业的主要内容介绍编辑出版专业主要是通过系统的编辑书本理论知识技能培养来打造编辑出版方向的高质量人才,是该行业人才能够应用在书刊出版的发行主管机关出版单位或其他的图书外贸部门以及文化教育部门等。
编辑出版学主要从事编辑出版发行相关的业务管理工作以及编辑出版方向的教育工作,编辑出版专业对于当前媒体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关系到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衔接同时也影响到了相关出版单位的进一步发展。
2、编辑出版学专业和教育方面的发展历程分析(1)编辑出版学的学科确立纵观历史发展局面可以发现出版专业的高等教育雨框架势在1955年前后确立的在中央美术学院开设书籍装帧设计的本科专业,但是编辑出版行业的兴盛和发展时期却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才出现的。
书籍装帧设计可以说是编辑出版专业的前身同时编辑出版学也是书籍装帧设计的一种发展和变革,直到1985年,各个大学才开始开设编辑出版专业,并且设立相应的学士学位,这是编辑出版学的学科确立标志。
中国编辑出版史:隋唐五代时期
• 集贤院分设在西京长安光顺门外和东都洛 阳明福门外,此外尚有诸多分院,是唐代 从事图书典藏、校理、搜访并编刊的最大 机构,因此建制齐备。院中设学士4人, 执掌刊辑古今典籍,并奉旨负责访求天下 遗书和被忽视的贤才能吏。
• 凡有贤士良策有利于治世,文士著述有益 于风教者,都要负责“较其才艺,考其学 术”,一一调查清楚,以上奏朝廷天子。 而承旨撰集文章、校理经籍则为常务。学 士4人与直学士10人、侍讲学士4人合称 “十八学士”,玄宗曾仿太宗凌烟阁十八 学士图故事,画“开元十八学士图”,悬 置东都上阳宫含象亭。
• 集贤院初以宰相1人为学士知院事,常侍1 人为副知院事,并置判院1人、押院中使1 人。后来,唐玄宗要选名儒硕学进讲侍读, 解说应答史籍疑义。于是,在集贤院置侍 讲学士、侍读直学士。其后,又增修撰官、 校理官、留院官、职检讨官等职官;招募 擅长书写者为书直及写御书人,其中专职 御书检讨8人,知书官8人,书直、写御书 手90人,画直6人,装书直14人,造笔直4 人,拓书6人,典书4人。
• 在图书编辑出版方面,这一时期发生了 许多重要的事件。首先是印刷术于唐初 发明,至五代,开始大规模地应用于刊 行儒家经典,使我国的编辑出版事业进 入了崭新的阶段。其次,科举制度的确 立、唐诗的繁荣,极大地促进了图书的 社会传播和贸易活动。再次,史馆修史 和大臣监修制度的确立,强化了统治者 对书籍编纂活动的控制。
• 隋文帝在诏禁谶纬之书后仅3个月,又 下诏禁止私撰国史。
• 唐代发生在文化领域的禁书活动不多, 惟太宗贞观年间禁毁过一部仅有14页的 图谶类小册子《三皇经》。
• 不难看出,《唐律》关于禁书的条款, 重在严惩当代造妖术、妖言和传播以 惑众者,对于古代早明文禁止过的天 文、图书、谶书、兵书之类,只是对 违法私藏者处以2年的处罚。唐朝政府 对于维护思想文化领域秩序的态度是 坚决的,控制图书编辑和传播活动的 措施也是严厉的。
中国编辑出版史:秦汉时期(广东海洋大学编辑出版专业)
2021/4/8
3
东汉和帝元兴元年(105),蔡伦完成了对 造纸术的革新改造,纸开始逐渐进入社会文 化生活,从而奠定了图书编辑出版事业得到 更大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秦汉时期,尤其是两汉的图书编纂出版活动, 在图书种类和编辑体例方面都有建树,为后 世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2021/4/8
4
第一节 秦汉时期的文化政策 与图书编校机构
周代文字笔画繁复,称为大篆,相传创自太史 籀,故又称籀文。今存石鼓文即其代表。
2021/4/8
8
大篆 :
2021/4/8
9
大篆:
2021/4/8
10
大篆:
2021/4/8
11
大篆
2021/4/8
12
大篆
2021/4/8
13
2021/4/8
14
2021/4/8
15
李斯统一、整理文字,即以大篆为基础,省去 繁复,简化笔画,形成一种形体偏长、匀圆整 齐的新文字,名为“秦篆”;又因其脱胎于春 秋战国之大篆,故别有“小篆”之称。此后, “小篆”被作为官方文字,颁行全国。今存 《琅琊台石刻》、《泰山石刻》残石,即小篆 的代表。
2021/4/8
38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纪》 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 《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 谈论《诗》、《书》者处死,以古非今者 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 为师。此即为“焚书”。
2021/4/8
39
2021/4/8
40
第二年,两个术士侯生和卢生暗地里诽谤 秦始皇,并亡命而去。秦始皇得知此事, 大怒,派御史调查,审理下来,得犯禁者 460余人,全部 坑杀。
01中国编辑出版史:古代编辑出版活动的起点(广告海洋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
甲骨文百家姓
甲骨文百家姓
甲骨文百家姓
甲骨文百家姓
甲骨文百家姓
甲骨文十二属相
甲骨文十二属相
汉字演变举例
卜辞的格式
卜辞有一定的格式。一条完整的卜辞,可分
为前辞、命辞、占辞、验词等部分。前辞, 也叫叙辞,记占卜的时间和人名。命辞,指 所要占卜的事项。占辞,记兆文所示的占卜 结果。验辞,记事后应验的情况。
第二节
夏商文明与图书的起源
图书是人类记载事实、表达思想、传播知识的 重要工具,由记录载体和表达一定知识内容的 记录符号(主要是文字)组成。 作为人类有意识创作的精神文化产品,图书是 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标志是文 字的产生。
“夏、商、周断代工程”推定夏代始年为公元前 2070年,亦即相当于龙山文化的晚期。西安西 郊斗门乡花园村遗址和山东桓台史家遗址岳石 文化祭祀坑中发现的刻符,甚至丁公“辞章” 式陶文,都证明夏代已经因使用早期文字而进 入文明时代。这一点,对于我们探讨图书和编 辑活动的起源及其早期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于是,人们就用契刻的方法,将数目用一定
的线条作符号,刻在竹片或木片上,作为双 方的“契约”。这就是古时的“契”。后来 人们把契从中间分开,分作两半,双方各执 一半,以二者吻合为凭。古代的契上刻的是 数目,主要用来作债务的凭证。
右图是在甘肃省西宁
县周家寨出土的仰韶 期遗址的骨契图形。
二、汉字起源的考古学依据
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大多为三足圆形, 但也有四足的方鼎,司母戊鼎便是最负盛名的四 足大方鼎。
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器贵重文物,
它是迄今为止所有出土的鼎中最大最重的。 鼎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 宽79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鼎大 得可以做马槽,所以人们又叫它“马槽鼎”。
中国编辑出版史
中国编辑出版史一名词解释1 甲骨文:(P54)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即为甲骨文。
甲骨文的主要内容是卜辞,内容涉及殷人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它是研究殷代历史的主要资料。
除了卜辞外,甲骨文中还有记事的刻辞。
甲骨文的发现,为我们研究商代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在考古学、文字学、古代科学技术及古文献整理等方面也都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在校订古文献考证历史上也有不小的作用。
夏、商、周三代,甚至三代以前已经有了甲骨文。
甲骨文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系统成熟文字。
它的发现对研究文字的发展、图书的产生和编辑活动的起源均有重大意义。
多数学者认为,从本质上讲,它是档案不是书。
2 帛书:(P107)写在绢、缯、缣、帛上的文字为帛书,亦称素书。
现在发现最早的帛书实物是战国中晚期之交的遗物,即著名的长沙子弹库战国“楚缯书”。
帛书的使用是在春秋至魏晋之间,约有上千年的历史,而战国至三国则是其盛行时期。
帛书在简牍的影响下,形成帛卷,其后向卷轴制度过渡,到写纸本时达到完善。
帛书多用来记录有纪念意义的文字或重要资料,以示郑重和珍贵。
帛书的特殊用途:丝绸多用以绘画,丝帛可用来绘制地图,绘制简书中的附图,练书法。
优点:1)质地轻软,书写、舒卷、收藏、携带、阅读都十分方便2)体积小、容量大,还可据内容长短随意剪裁3)表面洁白,比竹木更易吸收墨汁,致使内容清晰4)克服了竹木简牍笨重的缺点缺点:成本高、价格昂贵3 敦煌遗书:(网络版)敦煌遗书指敦煌所出5至11世纪的古写本及印本。
从外形看,敦煌遗书主要有卷轴装、经折装和册子装3种。
从内部字迹看,可分手抄和印本两种,其中以抄本居多。
敦煌遗书是指清代以来,在古敦煌境内多次出土的古代文献和在外地发现的敦煌古文献。
敦煌遗书多为卷轴式,还有梵筐装、蝴蝶装、册子装、挂轴装和单张零星页等形式。
4 槐市:(P143)汉武帝令丞相制订设立太学的具体方案,太学不断发展,众多士人和太学生的聚集,扩大了对书籍的需求。
于是,在太学近旁形成了包括买卖书籍在内的综合性贸易集市——“槐市”——因其地槐树成林,无墙屋而得名。
中国编辑出版史2
绪论编辑:使用物质文明设施和手段,从事组织、采录、收集、整理、纂修、审定各式精神产品及其他文献数据等项工作,使之传播于社会公众者。
出版: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将著作制成各种形式的出版物,以传播科学文化、信息和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图书:图书是以记录和传播知识为目的,用文字或其他信息符号系统地记录在一定形式载体材料之上的著作物。
编辑出版的萌芽时期(上古至西周)王国维在《释史》一文中说:然则史字从又持中义,为持书之人。
”史”是专门保管,研究及写作的官吏,它的另一个名称是”作册”,负责起草册命和记录宫廷中的重要事件,天子诸侯的言行和政府各机构的种种活动。
编辑出版的草创时期(春秋战国)史官:中国历代均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
主要的可以分类记录类和编纂类两者。
商周时代,甲骨文中有“作册”、“史”、“尹”等字。
史的初义是指古代记事之官吏,即史官。
金文有“作册内史”、“作册尹”的记录。
“作册”和“内史”是同样的官职,其长官称“尹”,都是掌管文书、记录时事的史官官学的衰落与私学的兴起:学在官府的原因: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私学兴起的意义:第一:冲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学校教育为官府垄断的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
第二:私学是专门的教育场所,这就打破了官师合一,政教合一的旧官学教育制度,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
第三;私学使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得到了新的发展。
第四;私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练。
促进了先秦教育理论的发展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汉书·艺文志》将战国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
西汉人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六经,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诗》《书》《礼》《乐》《易》《春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中国近代编辑出版史
中国近代编辑出版史中国近代编辑出版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随着中国近代化的不断推进,出版业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
编辑出版行业在这一历史时期中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变革和发展,成为了现代中国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中流砥柱。
最初,中国的出版业主要是以官方出版为主,出版物以政治、历史、经济等方面的专著为主,且数量稀少。
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直到外国传教士和商人出版社的进入才开始了编辑出版业的现代化。
1893年,《申报》报纸创立,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新闻报纸之一。
此后,随着新闻媒体的不断发展,报纸逐渐成为了中国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时,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的出版也逐渐增多,这使得编辑出版行业在文学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了民主革命时期,编辑出版业也随之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一些新的报纸、杂志和出版社涌现出来,成为了推动中国近代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同时,许多著名作家、学者和教育家也开始在编辑出版行业中发挥作用,推动了出版业的文化进步。
然而,在战争、内乱、政治运动等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影响下,编辑出版行业也遭受了不小的挫折。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编辑出版业被重新规划和重建,得到了更多的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全面进入了现代化时期。
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推行,编辑出版行业也开始向商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出版物类型逐渐丰富,电子出版和网络出版也逐渐兴起。
编辑出版业的发展不仅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也为中国经济的腾飞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总之,中国近代编辑出版史是一段充满变革和发展的历史时期。
从最初的官方出版到现代的商业化、产业化,编辑出版业一直在不断变革和创新,为中国文化事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编辑出版史复习资料
编辑出版史复习资料一、解释名词:中国编辑出版史:顾名思义就是编辑出版工作发展和演变的历史。
中国编辑出版史是一门以中国编辑出版事业产生、发展、演变历史为研究内容的学科。
编辑:使用物质文明设施和手段,从事组织、采录、收集、整理、纂修、审定各式精神产品及其他文献资料等项工作,使之圆满进入出版程序者。
出版:是指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将著作制成各种形式的出版物,并使之进入流通领域,以保存和传播人类知识的社会专业文化活动,包括排版、印刷、装帧和发售等环节。
图书:图书是人类记载事实、表达思想、传播知识的重要工具,由记录载体和表达一定知识内容的记录符号(主要是文字)组成。
编年体:编年体是以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为顺序,来编撰、记述历史的一种方式。
以编年体纪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
实录:实录是一种编年体大事记,记录各朝皇帝在位时的史事,作为编修国史的基本史料。
类书:是一种根据一定的意图,辑录群书中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按类别或韵目编排,主要供寻检查考的图书品种。
总集:是指汇集二人以上作品编纂而成的出版物,可分为全集与选集两种。
唐代三大类书:欧阳询的《艺文类聚》、徐坚的《初学记》以及白居易的《白氏六帖事类集》,三者合称为唐代三大类书三通:南宋郑樵的《通志》和元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与杜佑《通典》合称“三通”。
印刷:所谓印刷,是指用油墨把反体或翻转的文字或图形翻印到纸张或其他材料表面上去的技术。
摹拓:所谓摹拓,就是把石碑或器物表面上刻写的文字或图形复印到纸张上的一种方法。
官刻: 政府刻书的统称,指由中央政府机关及地方各级行政文化机构出资或主办的印刷出版活动。
家刻: 是指由私人出资校刻书籍的出版活动,所刻书籍称为“家刻本”或“家塾本”。
坊刻: 是指古代书坊的刻书活动,所刻图书称为“坊刻本”。
监本: 国子监是宋代中央政府主要的刻书发行机构,内设印书钱物所,主管刻印书籍和发行出售事务。
中国近代编辑出版史
中国近代编辑出版史
中国近代编辑出版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该历史也
称作“书报史”,因为它专门研究和记录国内书刊的编辑出版活动。
20世纪初,随着清朝政府的统治一步步放松,革命意识和思想活
跃开始,使得书刊出版变得不断活跃起来。
随着新经济、新政治等新
事物涌现,书报出版也十分活跃,泛泛不断出现各种新观点和新事物。
由于旧有的出版原则和审查政策进行了改革,大量的纸媒的出版开始
见端倪。
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版本裁定机构成立,以更先进的出版理
念为指导,建立了新的出版模式,以求更多的政治服务和经济利润,
同时也确保版权的安全。
20世纪30年代,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受到外部制约,许多新书出版集体搁浅,甚至出版社都因此受到重创,中国出版史也面临着严重
地困境。
20世纪50年代,中国人民出版社以及全国其他出版社探讨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出版模式,放宽了审查政策,大量的出版物开始涌现,这
为编辑出版史注入了新的活力,更多的中国作家和出版商开始展示出原创性和创新性,也为中国出版史带来了新的曙光。
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出版和报刊业的发展迎来了大规模改革和发展,国家采取多项政策支持新出版,加强了版税和著作权体系,也为新出版注入了活力。
从20世纪以来,中国出版史发展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版的思想及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越来越多的人从各个方面参与到出版史中,编辑出版也发展为今天的一个复杂的系统。
隋唐五代时期的编辑出
编辑出版中的校勘与注释
校勘的重要性
隋唐五代时期,书籍在编辑出版过程中需要进行校勘,以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校勘是对书籍进行审查、 核对和修正的过程,旨在消除错别字、遗漏和矛盾之处。
注释的丰富性
02
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文化艺术也取
得了巨大的成就。
03
编辑出版业作为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隋唐五
代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编辑出版的发展历程
01
隋唐五代时期,随着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和改进, 编辑出版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02
书籍的印刷和传播变得更加便捷,书籍内容也更加 丰富多样。
编辑出版的社会影响
1. 官方编辑出版机构的设立
隋唐五代时期,官方设立了专门的编辑出版机构,如唐代宫廷内的“弘文馆”和“集贤 殿书院”,负责整理、校勘和刊印各类典籍。这些机构在保存和传承中华文化方面发挥
了重要作用。
2. 私人编辑出版的兴盛
与官方编辑出版机构相对应,私人编辑出版业在隋唐五代时期也非常活跃。许多文人墨 客自己筹集资金、组织人力进行书籍的编纂和印刷,使得许多珍贵的文献得以流传下来。 如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就曾自己出资刊印了多部经典著作,为后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常得志传
01
常得志传是关于常得志生平事迹的传记,常得志是唐朝中期的 一位官员和文人。
02
该传记主要描述了常得志的政治生涯和文学创作,以及他在唐
朝政治和文化领域的影响力。
常得志传对于了解唐朝中期政治和文化状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
03
值。Biblioteka 元褒传元褒传是关于元褒生平事迹 的传记,元褒是唐朝中期的
从《中国编辑出版史》看编辑活动的古今流变
从《中国编辑出版史》看编辑活动的古今流变吴文静07编辑出版班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典册丰富,自从有了龟甲、简牍的典册以来,就有原始的编辑活动。
《尚书》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距今有近4000年历史。
我国古代的卜筮官、史官、乐师就做着不同的文化编纂工作,卜筮官、史官、乐师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编辑的雏形。
孔子不愧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编辑家。
他删《诗》《书》、修《春秋》,编选为“六经”,具有“垂世立教”的宗旨。
两汉时期中央政府注意保存文献,聚书征书,不仅出现了刘向父子这样的编辑大家;而且出现了第一部训诂词典《尔雅》和第一部字典许慎的《说文解字》。
我国目录校勘学开始奠基。
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家修史之风颇盛,诗、文、小说和文学批评文体呈现,一些作品选本的编纂较有特色,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和萧统的《昭明文选》最为著名。
唐宋时期确立了官修正史制度,大规模地编纂类书,创立了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典志、纲目、实录、会要及史志等编撰方法。
比较有名的有“三通”、“四大类书”(《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册府元龟》)、“四书章句集注”以及诗词别集。
明清时代类书、丛书的编纂以及对历史文献典籍的整理校勘编订成绩巨大。
最有名的明成祖永乐五年编成的《永乐大典》22937卷;清康熙雍正两朝编印而成的《古今图书集成》计32典6109部10000卷;乾隆年间编辑而成的最大丛书《四库全书》是纪昀等通力合作的硕果。
有人做了统计,我国古代出版了约181000多部书籍,辛亥革命至建国前出版了约10万多种书籍,我们可以通过这些书籍研究古代和近代的编辑经验,为谱写新一代的“经世文编”贡献绵力。
编辑在我国古代“编辑”是个多义的动词,除修撰、编写外,还作编集、编纂讲。
最早在南北朝出现,后唐朝多次使用。
由于我国“编著合一”是古代编辑的特征,编辑的对象是历史档案,编辑主体是史官,编辑内容是“收集材料,整理成书”。
从这个意义上说,当时的出版活动,只是处于萌芽阶段。
隋唐五代时期编辑出版
《元褒传》的编辑与出版
总结词
元褒是隋唐时期的文人,其传记《元褒传》在隋唐五代 时期被广泛传播,成为当时文化和历史的代表作品之一 。
详细描述
《元褒传》在编辑过程中,注重对元褒生平事迹和文学 成就的全面展现,同时也对其在当时文化领域的影响和 地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该传记在出版后,迅速成为当 时文化和历史的热门作品,为当时的文学和文化研究提 供了重要的参考。同时,该传记也为后世的文学和文化 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与普及,极大地 促进了隋唐五代时期文化的传播与 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书籍版式的规范化
书籍版式的统一
隋唐五代时期,书籍版式逐渐走向规 范化,书籍的排版、字体、字号等逐
渐形成统一的标准。
书籍版式的特点
规范化后的书籍版式清晰、整洁,易 于阅读,提高了书籍的阅读体验。
书籍版式规范化的影响
价格昂贵
隋唐五代时期的印刷技术成本较高,导致书籍价格普遍较高。对于普通百姓来 说,购买和阅读书籍是一项不小的经济负担,限制了书籍的普及程度。
技术手段的局限性
印刷技术落后
隋唐五代时期的印刷技术尚处于初级阶段,主要采用木版印刷,制版工艺繁琐, 印刷效率低下。这导致了书籍生产成本高、周期长、数量有限等问题,制约了编 辑出版业的发展。
03
隋唐五代时期的编辑出版活动 ,还为后世的学术研究提供了 宝贵的资料和文献,对学术发 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隋唐五代时期,随着编辑出版业 的发展,书籍的种类和数量不断 增加,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
食粮。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历史故事、 哲学思想等作品广为流传,丰富 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了文化
的军事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编辑出版史——历史发展的印记
——读《绪论》浅感
08编辑出版班何璐
谈到文化,总是不能不联系到书籍等出版物的发行与传播,在当代中国,编辑出版已经是一个发展日趋加快的行业,然而我国对于编辑出版历史的研究依然有待进一不的推进和完善。
读过了《绪论》这一章,对于中国古代图书编辑出版史有了一些浅薄的感想想一吐为快。
中国是编辑出版活动最先发端的国家之一,而且一脉相成,从未中断,这是世界公认的事实,也是我们民族值得骄傲与自豪的历史。
在中国编辑出版史上,可以看到文化的兴盛与衰弱不断交替出现,可以看到朝代的更替与变换的影子,它反映着时代的兴衰。
所以我认为,编辑出版这一文化领域的上层建筑物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并鲜明的反映了社会不同时期发展的状况。
根据历史阶段来划分,中国编辑出版史可以划分为:上古至西周的萌芽时期,春秋战国的草创时期,秦汉的奠基时期,魏晋南北朝的初兴时期,隋唐五代的发展时期,宋辽金元的壮大时期,明清前期的壮大时期,清代后期的变革时期和中国民国的斗争时期共九个阶段。
从各阶段的形容定位不难看出,这基本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走向。
举例来说,商周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刚刚起步,编辑出版业也在这个时期悄然兴起;秦汉王朝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局面,中华民族开始形成,社会经济有了一定的基础,可以有力的支持编辑出版业的进一步规范,编辑出版也进入了有计划的奠基时期,并初步成为封建君主统治国家的有力工具;隋唐时期我国进入了中国文化交流的鼎盛时期,中华民族内部和外部各国之间的交流空前频繁,封建经济高度发展,对文化的需求也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这决定了我国编辑出版事业的空前发展,卷轴制度日益完善,并向册页制过度。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我国图书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将产生新的飞跃,编辑出版工作跨入了一个新阶段;宋辽金元时期,虽然中国社会大多处于动乱和纷争,但是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古典文化的发展达到鼎盛,图书形态已完成由卷轴制向册页制的过度;明清时期是封建制度达到鼎盛并日渐衰落的阶段,可以更清楚的看到经济因素对于编辑出版事业的影响,能够明确的把编辑出版业氛围兴盛和变革两个时期。
总之,中国编辑出版史深深的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深刻的反映着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等等的变革和发展,是中国历史发展一条漫长而曲折的印记。
改革开放的3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经济飞速发展,这对于文化事业的发展无疑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编辑出版业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绩。
所以,当代编辑出版业的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产物,是社会的需要,是历史的车轮留给后人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