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区参与的村落文化景观遗产保护模式研究_以贵州省雷山县控拜社区为例

合集下载

社区参与村落文化景观保护实践框架与方法的初燃——以贵州省贞丰县岩鱼村为例

社区参与村落文化景观保护实践框架与方法的初燃——以贵州省贞丰县岩鱼村为例

年 “ 中 国- 贵 州 村 落 文 化 景 观 保 护 和 可 持 续
利 用 国际 学 术 研 讨 会 ” 。 其 定义 : “ 村 落 文化 景 观 是 自然 与 人类 长期 相 互作 用的 共 同作 品 , 是
作 者简介
王 玉
系, 将 其 整 体 进行 保 护 , 更 是寻 找 可 持 续 的 方 式 方法 管理 村 落 文化 景观 的动 态 演变 过 程 , 最 终达 到保 护 与发规 划和土地 管理局 科员 , 硕士
的生活方式, 记录着 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保
存 着 民间 传统 文 化精 髓 , 是 人类 宝 贵的 文 化遗
城市研究 1 8 4
并 符 合 村 落 文化 景 观 保护 的 目标 。 在 社 区参 与 控 拜村 落 文 化景 观 的 实践 中 , 社 区 参与 在 文 化
人类 行 为 创 造 的 并 包括 人类 行 为 在 内 的 文化
景观 的重 要 类型 , 体 现 了乡 村社 会 及族 群 所拥 有 的 多样 的 生存 智 慧 , 折 射 了 人类 和 自然 之 间 的 内在联 系 , 区别于 人 类有 意 设计 的 景观 和鲜
中国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
Ba n k Pr ot e c t i o n Wo r k b oo k wi t h t h e V i l l a g e Cu l t u r e L a n ds c a pe Co mm u n i t y pa r t i c i pa t i o n i mpl e me n t i n Gu i z h o u Pr ov i n c e Zh e n f e n g Y a n y u V i l l a ge ,t h epa pe r ma k e s a s i mpl e s u mm a r ya n da n a l y s i s o f pa r t i c i pa nt s ,c o n t e n t s , p r o c e d u r e s o ft h a t , At l a s t . t h epa pe r pr ov i d e spr o po s a l o nm e t h o d sa n dp r o c e d u r e so ft ha t b a s e do nt h ema t t e r si np r a c O b e .

基于生态理念下的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规划探究——以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朗德上、下寨为例

基于生态理念下的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规划探究——以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朗德上、下寨为例

基于生态理念下的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规划探究——以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朗德上、下寨为例石德芳;梅再美;龚显龙【摘要】在传统文化不断退化甚至消亡的严峻形势下,为保护和发展好传统村落,本文运用"自然环境"结合"文化生态"相结合的方式制定生态规划,从村寨的结构布局、绿化景观、道路设计、传统文化发展保护等方面进行探究,试图探寻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可行策略.【期刊名称】《四川建材》【年(卷),期】2017(043)003【总页数】3页(P54-55,171)【关键词】生态理念;传统村落;苗族文化;保护发展【作者】石德芳;梅再美;龚显龙【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州贵阳 550001;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州贵阳 550001;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州贵阳 5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2.29冯骥才先生说“从2000年到2010年,中国一共消失了90万个村落”。

而据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2010年前的田野调查显示,在长江、黄河流域,颇具历史、民族、地域文化和建筑艺术研究价值的传统村落,2004年总数为9707个,到2010年锐减至5 709个,平均每年递减7.3%,每天消亡1.6个[1]。

为了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2012年国家启动了对中国传统村落的调查和保护项目。

从2012年12月公布的第一批传统村落名录到2016年公布的第四批传统村落名录,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共计4 157个,其中贵州省有546个,占全国传统村落名录13.13%,黔东南共有309个村落进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占全国传统村落名录的7.43%,占贵州省传统村落名录的56.59%。

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雷郎德镇郎德上寨和郎德下寨(下文简称郎德上、下寨)2012年12月镇列入第一批传统村落名录。

郎德上寨是一个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村寨,同时也有大量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存。

浅谈贵州省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利用

浅谈贵州省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利用

浅谈贵州省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利用作者:全锐来源:《群文天地》2009年第16期镇山村是贵州省,乃至全国都不可多得的、保存完整的民俗文化村,其文物价值是丰厚的旅游开发资源。

镇山村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市花溪区石板镇花溪水库中部的一个半岛上。

镇山村历经历史沉淀和岁月臻磨,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独特的建筑景观、古朴的民风民俗,因此也吸引着四方的游客的关注。

贵州省旅游业的发展,使当地百姓得利受益,但由于当地对历史遗产的保护意识和保护方法不科学的情况下,同时加上经济利益的驱使,导致没有对这些珍贵的文化景观资源有效保护和利用,使原有的文化面貌遭到破坏。

因此,如何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这些村落文化景观以及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使其具有完整性和原真性,成为当地政府亟需考虑的问题。

一、镇山村的地理环境及村落景观简介(一)镇山村的地理环境镇山村座落在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中一个半岛之上,与半边山和李村隔水相望,风景秀丽,环境优美。

全村总面积3.8km,离开贵阳市区较近,交通十分便利,地处花溪风景区至天河潭风景区之间,是一个具有山水风景、民族建筑、历史文化特色的民族聚居的自然村寨。

(二)镇山村的村落文化景观镇山村是贵州中部地区典型的民族村寨,目前尚存50余栋传统民宅,镇山村以屯墙为分界,有上寨和下寨之分。

根据史料记载,上寨是李仁宇屯兵的遗存,四周围绕屯墙,连成一片,其中形成各个完整的三合院和四合院。

房屋采用穿斗式悬山顶一楼一底石木结构建筑,正房为面阔三间或五间,明间有吞口。

明间(堂屋)为双扇对开门,明间或次间窗户木雕图案精美,正对庭院的房屋,均有木雕花窗,图案多为传统的“三吊格”和“万字格”。

这些民居均以石头围护,墙面用石板镶嵌,屋顶以石板代瓦,院坝和通道均以方块石板铺成。

下寨是李仁宇夫人班氏原居住的布依寨, 1950年修花溪水库时搬迁至此。

下寨是布依族的传统的木质结构的民居,以石板镶嵌。

下寨的民房都有自己独立形成的庭院,这些庭院沿湖依次展开,把湖面围合成凹形空间,从而形成独特的人文景观,构成石板建筑别具特色的画面。

民族村寨文化遗产保护进程中领导群体消极假设现象探究——基于外力作用下社区参与式遗产保护模式

民族村寨文化遗产保护进程中领导群体消极假设现象探究——基于外力作用下社区参与式遗产保护模式
收 稿 日期 :0 9 4 2 2 0 -0 -1
在 全球 经 济 、 化一 体 化 浪潮 洗 礼下 , 文 强调 文 化 多样 性 、 重
视弱 势文 化保 护 已成 为全 人类 的共 识 。在 我 国偏 远 的 民族 村寨 中 。 有文 化 自觉 观念 的 民众屈 指 可数 , 具 大部 分做 不 到在 文 化 体
的模 式 。基 于各 参 与方 ( 主要 是 领 导群 体 ) 的利 益着 眼点 不 同 ,
各方 利 益 博 弈在 所 难 免 。 ( ) 者 之 于政 府 。 急功 近 利 ” 设 一 学 “ 假
论 民族 村 寨 文化 遗 产 保 护 模 式 前 ,有 必 要 对 领 导 群体 进 行 角 色划 分 。根 据 民族 村 寨遗 产 保 护 工作 开 展 的现 实 状 况 , 可将 领 导群 体 划 分 为 “ 大类 四群 体 ” “ 大 类 ” 外力 人 群 与 内 生 两 。 两 即 人 群 , 分 依据 为 其 身份 不 属 于 或属 于 该 民族 村 寨 。“ 大 类 ” 划 两
基 于外力作 用下社 区参与式遗产保护模 式
林 丽
摘 要 : 处 理 文 化 遗 产 的保 护 与 开发 , 展 与 传 承 问 题 上 , 于 外 力作 用下 社 区参 与 式 遗 产 保 护模 式是 一种 有 效 的途 在 发 基 径 。但 参 与 方 ( 主要 是 领 导 群体 ) 的利 益 着 眼 点不 同 , 方 利 益博 弈 在 所难 免 , 各 可能 存 在 某 些消 极假 设 现 象 , 遗 产保 护 时
项 目造成 负面 影响 。
关键词: 文化 遗 产 ; 护模 式 ; 保 民族 村 寨 ; 导群 体 ; 领 消极 假 设 ; 区参 与 社

贵州民族文化保护方式、问题与对策——基于雷山县的调查

贵州民族文化保护方式、问题与对策——基于雷山县的调查

贵州民族文化保护方式、问题与对策基于雷山县的调查罗邵陵(贵州民族大学研究生院,贵州贵阳550025)摘要:贵州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的省份,如何保护好民族文化非常重要《通过对雷山县的调查发现,目前民族文化保护主要有三种方式:民族文化进校园、打造民族文化旅游和修建民族博物馆等。

但当前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要使民族文化的保护更有成效,应该从夯实民族文化保护的群众基础、加强民族文化的研究和宣传、加强旅游开发中民族文化保护措施的针对性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文化保护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9311/ki. 1672-3198. 2016. 11.014泰勒认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9民族文化作为§个含义非常广泛的词语,包括建筑、服饰、语言、饮食、风俗、宗教习惯等。

作为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它是一个民族经历漫长时期,民族成员自发形成的,约定俗成的东西。

贵州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民族文化丰富多彩,这就使得对贵州民族文化的保护研究显得意义重大。

笔者以雷山县为例,总结其在民族文化保护方面的特点,试图为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保护工作和相关研究提供一些经验借鉴。

1贵州民族文化保护的主要方式1.1 民族文化进校园随着I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关于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実施意见》两 个条例的颁布实施,人们愈发地意识到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同时民族文化教育开始进人制度化、常规 化发展轨道。

雷山县为响应省教育厅、省民委的号召,结合自身情况,2003年起,霄山在全县从幼儿园到高中设立民族文化课程,并以此作为学校教育质量重要考评内容之一,从而加深了人们对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视e 这种模式不仅仅把保护民族文化停留在制度政策的层面,更是落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日常生活实践活动中。

贵州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中基于主题设计旅游模式运用论文

贵州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中基于主题设计旅游模式运用论文

贵州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中基于主题设计旅游模式的运用探析摘要:贵州有着丰富的村落文化景观。

目前在旅游开发热潮中,传统的观光式旅游对贵州村落文化景观,无论是物质形态的文化景观,还是非物质形态的文化景观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破坏了贵州村落文化景观的原真性。

如何既达到保护村落文化景观的目的,同时又能对村落文化景观得到有效利用,使游客能通过旅游的方式了解、感受真实的贵州村落文化景观,基于主题设计的旅游模式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本文提出针对贵州的实际情况,主题设计的旅游模式可以有体验型旅游、学习型和领悟型旅游。

关键词:村落文化景观;保护;利用;贵州;旅游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1-0-02村落文化景观是自然与人类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农耕文明与自然共同塑造的人类历史记忆,具有区域地方性的标志,是自然与社会的历史沉淀。

[1]它是我们人类行为所创造的,并且包括人类自身行为在内的文化景观的重要类型。

村落文化景观既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同时也蕴涵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通过保护村落文化景观,可以促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有效地促进新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

村落文化景观包括物质形态的景观,如乡土建筑、文物古迹、独特的村落布局以及自然环境等;还包括非物质形态的景观,如乡村民俗、名人诗文、民间艺术、传统生活方式的延续、娱乐方式、节日活动、礼仪、信仰、习俗、道德、伦理等等。

如何对村落文化景观进行有效的保护与利用是当前一个紧迫而现实的问题。

本文拟从主题设计的旅游模式的角度来探讨对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利用的问题,希望能找到一条既可以保护村落文化景观,又能使当地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双赢”之路。

一、传统旅游模式对贵州村落文化景观保护的影响贵州之所以村落文化景观丰富,保存状态相对较好,是由于原来贵州地处偏远地区,交通不便,经济较为落后。

近几年来,贵州对外大力宣扬“多彩贵州”,贵州逐渐被省外乃至国外的人了解。

社区工作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法与案例研究

社区工作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法与案例研究

社区工作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法与案例研究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独特的资源,对于社区的发展和身份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利益的驱动,许多社区的文化遗产面临着丧失、破坏或忽视的风险。

因此,保护和传承社区的文化遗产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探讨一些社区工作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方法,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社区调研与文化遗产识别在进行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之前,首先需要对社区的历史和文化进行全面的调研。

这包括对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特征以及社区居民的意识和认同进行深入了解。

调研可以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以获取社区居民的想法和意见。

同时,还可以与专家和学者合作,进行专业的文化遗产识别,确定社区中具有保护和传承价值的文化遗产。

案例研究:某城市的老街区文化保护项目某城市的老街区曾经是该市的商贸中心,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老街区的建筑和传统文化面临严重的破坏。

为了保护和传承老街区的文化遗产,当地政府组织了一次全面的社区调研,并邀请了专家和学者对老街区的历史和文化进行识别和评估。

最终,确定了一些建筑和传统手工艺品作为重点保护对象,并制定了详细的保护方案和措施。

二、社区参与与意识提升社区居民是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主体,他们对于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参与至关重要。

因此,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提高社区居民的意识和参与程度。

可以组织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培训班、讲座,提供相关知识和技能。

同时,可以开展社区活动和展览,加强对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普及,鼓励社区居民主动参与其中,并形成保护与传承的共识。

案例研究:某社区的传统戏曲保护与传承项目某社区的传统戏曲曾经是该地区的文化瑰宝,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一文化遗产濒临失传。

为了振兴传统戏曲,该社区开展了一系列的宣传和教育活动。

他们邀请了一些老艺人进行演出和讲座,向社区居民传授相关的戏曲知识和技能。

同时,还组织了传统戏曲比赛和演出,吸引了许多年轻人的参与。

浅析社区参与机制在贵州传统村落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探索

浅析社区参与机制在贵州传统村落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探索

浅析社区参与机制在贵州传统村落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探索摘要:众所周知,贵州传统村落资源极为丰富,在首批“中国传统村落”推荐名单中,贵州有46处村落入选其中,位居全国第一。

而今,如何科学有效地保护传统村落建筑遗产及历史文化要素成为当前热门话题,本文以黎平县肇兴乡堂安侗寨为例,以生态博物馆建设社区动员、社区讨论、社区组织机制描述为出发点,通过对该社区在传统民居、公共建筑、文物要素保护以及社区发展工作中沟通、监督及决策环节分析,以示社区参与机制在传统村落建筑文化遗产及历史文化要素保护方面的有益实践。

关键词:传统村落;建筑遗产;社区参与;生态博物馆1 研究对象概况堂安侗寨位于黎平县肇兴乡政府驻地以东3.5公里处,始建于清嘉庆年间(1795-1820)。

全村共有民居200余户,约900人,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公里,为侗族村寨。

村内有赢、陆、潘、蓝、吴、杨、石等七姓,其中以以赢、陆两姓为主,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南部方言土语区。

堂安侗寨古老的民族文化,传统的侗家民居、丰富多样的文物本体是构成其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

2 堂安侗寨建筑文化遗产概况2.1 村落格局堂安侗寨传统民居散居于“抱博”、“几定”两岭之间,利用半山的地势较缓处而建,沿山体等高线平行布置,高低错落,疏密有致,形成丰富的天际轮廓线。

寨子以鼓楼为中心向外辐射,构成蛛网式的道路网络格局,寨形呈凸显的五个组团,包括围绕鼓楼东西南北四个组团和村寨北面的新建组团,各组团间由自然绿化分隔。

2.2 历史文化要素构成堂安的历史文化要素丰富多样,包括寨门2座、鼓楼1座、花桥1座、戏楼1座、“萨堂”1座、石板路13条、古墓葬12座、土地庙1座、猪牛??数处、自流石瓢井1个、石条桥3块、禾晾6处、谷仓多座、水碾2座、石碓、榨油房1座、鱼塘多个、井亭3座、梯田1500块等。

其中鼓楼为木质密檐攒尖顶建筑,民居为穿斗式歇山顶小青瓦干阑建筑,寨门、戏楼、风雨桥、萨堂、土地庙等均为穿斗式小青瓦建筑。

文化景观基因视角下黔东南侗族特色村落保护策略研究

文化景观基因视角下黔东南侗族特色村落保护策略研究

文化景观基因视角下黔东南侗族特色村落保护策略研究吕思维;李立敏;邓肖洋
【期刊名称】《古建园林技术》
【年(卷),期】2024()1
【摘要】村落环境特色缺失、公共空间利用率低和乡土风貌遭到破坏是特色村落中存在较为普遍的现状问题。

从文化景观基因的视角出发,将黔东南侗族特色村落的文化景观基因分为物质系统和非物质系统,综合运用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筛选出影响村落发展的主、次要基因以及各基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指标因子,明确特色村落的保护设计要点,提出基于文化景观基因的特色村落保护设计策略,并选取高增村为例,从环境、风俗和建筑景观基因三方面将保护策略进行理论实践。

【总页数】5页(P59-62)
【作者】吕思维;李立敏;邓肖洋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
【相关文献】
1.基于文化景观基因视角下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路径初探——以石台县奇峰村为例
2.文化景观基因视角下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以黔东北土家族村落为例
3.城镇化背景下广西侗族传统村落乡土文化景观保护对策研究
4.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侗族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发展研究——以程阳八寨为例
5.国土空间规划背景
下特色村落富集地区乡村振兴应对策略研究——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化景观”遗产保护面面观

“文化景观”遗产保护面面观
倒塌 、技艺 失传 的困境 。
也不 是 为了冻 结建设 。 可持续 发展 才是文化 景观 遗产保 护 的 核心 ,也是 其最终 目标 。保证 城市 有机 更新 与保护文 化 景 观 遗 产之 间需 要 达成 平衡 ,这 是 实现 可 持 续 发展 的 关
键。
“ 我常 说, 一座城 市中 ,文 化 景观存在 的最 大意义 和
历 史 文 化 保 护
中国文化 存在 “ 自我参 照 ”的价值 研究 局限性 :根 据 近 几年 的文 本编 制实践 发现 ,我 国对文 化遗 产的价 值评 估
为目标 , 以延续保 护对 象生 命功 能为手 段。位 于贵 州省雷 山 县的 控拜村 ,是 传统 的苗族 农村 聚落 ,农业 景观 、聚落 景观 、服饰文 化 、传统 文化活 动空 间 、节 日文 化 、歌舞文 化 、制 度文化 、银 饰文 化等共 同组成 了一处文 化景观 ,就 以擅 长 打 制本 民族 不 同 支 系和 其 他 民族 的传 统 银 饰而 闻
作用 ,就体 现在 其对 于人 的关 爱和体恤 。 ”他说 ,现代 人
面临 的最 严重 的问题就 是 归属感 、安全 感 的缺失 ;而一 座 有文化 理想 追求 的城市 ,就 是要 努力创 造城 市良好 的文化 氛围 ,为人 们的 生活提 供安 定 、轻松 、和谐 的环境 :一座 拥有 良好文 化景 观的城 市 ,在各 个方 面也会 拥有和 谐良好 的关 系,使 城市 的各个 部分 能更 好地相 互协 作, 从而促进 城 市整体 可持续地发展。
单霁翔 表示 ,在 中国现 阶段 ,每个 城市都 要面 临现代
化进 程 的挑 战。文化 景观 遗产 的保护 不是 为 了阻碍发展 ,
述 、还是价 值的认 同上 ,东 、西方仍 然不 可避 免地存 在着

控拜村传统民居景观保护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控拜村传统民居景观保护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日益增 长的物质生活需求; 多样性 的文化 变迁 , 导致传统 民居景观 保护 受到 外来文化的威胁 。针对 面临的 问题 提 出对策 , 对村赛文化遗产保护具有积极 的意义 。
关 键 词 : 统 民居 景 观 ; 传 问题 与 对 策 ; 拜 村 控 中 图分 类 号 : 9 J 5 文 献 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 0 5 9 (0 9 0 03 0 1 0— 09 20 )6— 18— 5 0
榫卯和绑扎, 技术水平已相当高。这种建筑 已有数千年 的历史 , 距今 70 年 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的干 00 栏式建筑 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苗族最早的文明发源于长江中下游一带 , 控拜传统 民居就是传承了这种 古 老的建 筑风格 。村落 建设 中 , 家户户 的 吊脚楼 沿 山坡 依 次第上 , 家 形成 一个整 体 的扇形 。控拜 传统 民居 与周围 的青 山绿 水 和 田园风光 融为一 体 , 和谐统一 , 相得 益彰 , 使得 控拜传 统 民居 具有很 高 的美 学价值 。
收稿 日期 :09— 9—1 20 0 0 作者简介 : 宋 江(95一) 男 , 18 , 贵州石阡县人 , 贵州师范大学地理 与环境科学学院 2 0 07级人文地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但 文红 (97一) 女 , 16 , 贵州赤水人, 贵州师范大 学地理 - 9环境科学学院 副教授 , 博士。
第2 7卷第 6期
20 0 9年 1 月 1
贵州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 U N LO UZ U U IE ST ( oi c ne) O R A FG IHO N V R IY Sc l i cs aSe
V I2 No 6 0. 7 .
NO . V舢
控拜村传统民居景观保护 的问 民居保 护的意义

乡镇社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成果报告

乡镇社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成果报告

乡镇社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成果报告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镇社区的文化遗产面临着被淡忘和破坏的风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乡镇社区的文化遗产,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和行动。

本报告旨在总结并展示我们在乡镇社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取得的成果。

二、调研与识别在保护和传承乡镇社区的文化遗产之前,我们首先进行了广泛的调研与识别工作。

通过搜集历史文献、走访乡镇居民以及与相关专家进行讨论,我们确定了乡镇社区的主要文化遗产项目。

这些项目包括古建筑、传统节庆、民间艺术等。

三、保护与修复针对确定的文化遗产项目,我们制定了相应的保护与修复计划。

我们聘请了专业的修缮团队,对古建筑进行了修复和保养工作,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避免进一步的破坏。

此外,我们还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力量的支持,筹措了必要的资金进行保护工作。

通过这些努力,乡镇社区的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不再面临明显的衰败和损坏。

四、传承与推广除了保护工作,我们还重视乡镇社区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推广。

我们组织了一系列的活动,包括传统节庆的举办、艺术展览的策划、民间技艺的培训等,旨在激发乡镇居民对文化遗产的兴趣和参与度。

我们还与学校和社会组织合作,将乡镇社区的文化遗产纳入教育课程和旅游推广计划中,提高了社会大众的认知度和关注度。

五、成果评估与反思为了评估我们的工作成果,并不断改进我们的措施,我们开展了成果评估与反思。

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评审和居民反馈等方式,我们了解到民众对我们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普遍表示肯定和支持。

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传承工作的可持续性和政府支持力度的不足。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进一步改进我们的工作,争取更好的成果。

六、结语通过多年的努力,我们成功保护和传承了乡镇社区的文化遗产。

但这只是一个开始,我们将继续努力,进一步完善我们的工作,保护和传承乡镇社区独特而宝贵的文化遗产,以期让后代子孙能够继续享受和传承这份宝藏。

参考文献:无(字数:532)。

古村落传统手工技艺的生产性保护研究-以雷山控拜村银饰锻制技艺调查为例

古村落传统手工技艺的生产性保护研究-以雷山控拜村银饰锻制技艺调查为例

古村落传统手工技艺的生产性保护研究以雷山控拜村银饰锻制技艺调查为例引言古村落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真实记录了传统建筑风貌、优秀建筑艺术、传统民俗民风和原始空间形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与根基。

”[1]作为农耕文化的载体,古村落更是农业文明的重要标志。

保护古村落,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而保护古村落不仅要保护其传统的物质文化遗产,更要保护其赖以生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手工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个子目,所占的比重最大,因此,研究古村落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尤为重要。

现今,学术界关于传统手工技艺如何保护的问题似乎定格在生产性保护,而仅仅依靠引进市场、促进流通难以达到学者们所期待的效果。

那么,在本文中,笔者以古村落——雷山控拜村的银饰锻制技艺为研究对象,从传统手工技艺生产性保护的视角,结合自身田野经历,对这一问题做深入细致的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以期为保护当地乃至全国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奉献一分力量。

一控拜村及其银饰锻制技艺(一)控拜村的基本情况控拜村地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雷公山半山腰,作为一个大的行政村,控拜村由上寨、中寨、下寨和新寨四个自然寨共12个村民小组组成。

整个寨子的传统建筑为吊脚楼,均为木质结构,是贵州黔东南地区比较典型的传统村落(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

控拜村海拔约为980米,村民所处位置的海拔则在900~1100米,全村大约居住着320多户1300余人,且整个寨子的居民都是苗族,以李、龙、杨、穆、潘五个姓氏为主。

控拜村以水稻、玉米为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种植较少,养殖业则以当地稻田鱼生产为主。

据笔者调查发现,由于控拜村村民拥有精湛的银饰锻制技艺,目前有近80%的村民外出从事银饰加工来补贴家用。

图1 控拜村村貌图2 控拜村村貌图3 控拜村村貌图4 控拜村村貌(二)控拜村的银饰锻制技艺1.控拜村银饰锻制技艺的历史渊源有关贵州民族银饰的相关记载,最早出现于明代郭子章的《黔记》,后则常见有“富者以金银耳珥,多戴至五六如连环”,“未嫁者以银环饰耳,号曰马郎,婚则脱之”等记载。

贵州千户苗寨的文化遗产保护如何做

贵州千户苗寨的文化遗产保护如何做

贵州千户苗寨的文化遗产保护如何做贵州千户苗寨,这座深藏在大山之中的古老村落,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苗族独特的文化光芒。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化的冲击,千户苗寨的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诸多挑战。

如何更好地保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其在岁月的长河中继续熠熠生辉,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要做好千户苗寨的文化遗产保护,首先需要深入了解其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

千户苗寨拥有独特的建筑风格,那依山而建的吊脚楼,错落有致,不仅美观实用,更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苗族的传统服饰,色彩斑斓,图案精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寓意。

还有那古老的苗族歌舞、芦笙演奏,以及独特的苗族节日,如苗年、鼓藏节等,都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文化遗产的普查和记录工作是保护的基础。

相关部门应当组织专业人员,对千户苗寨的文化遗产进行全面、系统的普查。

详细记录每一处建筑、每一件传统服饰、每一首古老的歌谣,建立起完善的文化遗产档案。

这不仅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和研究苗族文化,也为后续的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在保护过程中,注重原真性和完整性至关重要。

对于千户苗寨的传统建筑,应当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尽量使用传统的建筑材料和工艺进行修复和维护。

不能为了追求现代化的舒适和便利,而破坏建筑的原有结构和风貌。

同时,要保护好周边的自然环境,因为自然环境与苗寨的建筑、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培养当地居民的文化保护意识是关键。

当地居民是千户苗寨文化的传承者和守护者,他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态度直接关系到保护工作的成效。

通过开展文化普及活动、举办培训班等方式,让居民了解苗族文化的价值和重要性,增强他们的文化自豪感和保护意识。

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来,例如传承传统技艺、参与文化活动等。

合理开发利用文化遗产也是一种有效的保护方式。

发展文化旅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要避免过度商业化。

在开发旅游项目时,应当充分考虑文化遗产的承载能力,控制游客数量,避免对文化遗产造成破坏。

贵州农村经济文化类型特点研究——以贵州省金沙县西洛街道申家街社区黑朝门组为例

贵州农村经济文化类型特点研究——以贵州省金沙县西洛街道申家街社区黑朝门组为例

贵州农村经济文化类型特点研究——以贵州省金沙县西洛街
道申家街社区黑朝门组为例
高赟
【期刊名称】《人口·社会·法制研究》
【年(卷),期】2014(000)001
【摘要】以贵州省金沙县西洛街道申家街社区黑朝门组为例,对贵州农村经济文化类型特点研究。

随着经济发展与政策改变,当地经济类型由传统的丘陵稻作型生计逐渐变为复合型非农经济,并由此产生一系列文化类型的转变。

采用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对当地从社会文化、地域风土等多方面深入了解当地的经济情况及经济文化类型,找寻经济文化类型变化的过程,并且由此探讨贵州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及所面临的问题。

【总页数】6页(P140-145)
【作者】高赟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人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7
【相关文献】
1.基于社区参与的村落文化景观遗产保护模式研究——以贵州省雷山县控拜社区为例 [J], 彭思涛;但文红
2.贵州省金沙县安洛煤矿勘查区9号煤储层参数研究 [J], 周泽妮
3.黔蜀门屏天人合一--以贵州省洛龙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为例 [J], 刘塑;廖懿
4.精英:建构和谐移民社区的决定性变量——以贵州省金沙县八一村为例 [J], 麻勇恒
5.民族互嵌社区精准治理的理论向度与实践路径——以贵州省兴义市S街道社区为例 [J], 高文勇;尹奎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模式研究——以贵州省黔东南州为例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模式研究——以贵州省黔东南州为例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模式研究——以贵州省黔东南州为例
范生姣
【期刊名称】《凯里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35)5
【摘要】黔东南州传统村落丰富,其数量之大、类型之多、品质之高排在全国同级地州(市)前列,但分布过散、通达性差、同质化强,使保护和发展面临许多困难.本文研究黔东南州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模式,探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目的在于探索一条既有利于保护传统村落文化遗产,又有利于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增加村民收入的有效路径,这将对我国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和借鉴意义.
【总页数】5页(P18-22)
【作者】范生姣
【作者单位】凯里学院,贵州凯里55601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基于生态理念下的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规划探究——以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朗德上、下寨为例 [J], 石德芳;梅再美;龚显龙
2.基于乡村文化振兴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研究——以贵州省从江县马安村为例 [J], 李潇
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传统村落景观的保护与发展——以贵州省贵定县盘江镇音寨为例 [J], 罗羚艺; 黄朝宾
4.美丽乡村建设中传统村落保护与营建
——以贵州省黔东南州为例 [J], 吴平
5.观察:传统村落保护视阈下民族村寨危房改造的实践与探索——以贵州省黔东南州榕江县三盘村危房改造为例 [J], 吴文华[1];陈开源[2];石廷满[3]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社区参与视角下的传统村落活态保护研究

社区参与视角下的传统村落活态保护研究

社区参与视角下的传统村落活态保护研究
传统村落承载着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生存状况却不容乐观。

虽然近年来传统村落规划逐渐受到全面重视,我国传统村落规划编制的相关政策法规起步较晚,具体规划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

以往实践中忽视村落社区居民参与,采用“自上而下”政府主导的规划模式造成部分传统村落规划没能顺利实施的情况。

本论文从社区参与视角,以元阳梯田遗产核心区内的阿者科村为研究案例,探索如何实现传统村落保护。

论文在对社区参与理论进行综述的基础上结合对贵州地扪侗寨、云南可邑彝村两个具体案例,以现有规划编制要求为指导,从参与对象、参与组织体系、参与内容、参与方法、参与模式五个方面,提出包括前期调查、规划定位、规划编制、实施行动、信息反馈五个阶段的渐进式社区参与传统村落规划模式。

社区参与规划模式在阿者科实证受到一定制约,首先是参与人员局限,不能代表所有村民的
利益;其次村民对规划成果理解程度低导致反馈信息不全面;最后是缺乏有序的社区参与平台。

通过规划实践总结出现阶段社区参与主要受到村落自身发展条件、居民本身的思想观念以及外力(包括地方政府、规划者、NGO组织)管理引导等因素的影响,并针对参与平台构建、参与发展以及政策制度提出建议和对策。

雷公山地区梯田的形成及其文化价值研究——以雷山县为例

雷公山地区梯田的形成及其文化价值研究——以雷山县为例

雷公山地区梯田的形成及其文化价值研究——以雷山县为例毛祥
【期刊名称】《凯里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5(33)1
【摘要】雷山地区的苗族先民即从居住的鱼米之乡被迫西迁溯都柳江北上到达古州(今贵州榕江),最后定居在雷公山周围繁衍生息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他们来到高寒山区后,随着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通过一代又一代的不懈奋斗,苗族先民因地制宜,伐木耕山,开荒造地,修筑梯田,开辟了规模庞大、雄伟壮观的雷公山梯田.雷公山地区的层层梯田展现的风貌反映了苗族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及在极限自然条件下顽强的生存能力、伟大的创造力和乐观精神.千百年来,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山深处的苗族人民利用雷公山特有的地理条件,创造了农耕文明的壮丽奇观.
【总页数】4页(P17-20)
【作者】毛祥
【作者单位】中国民族博物馆苗族文化雷山研究中心,贵州雷山5571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南方梯田地区的乡村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及优化研究——以湖南紫鹊界梯田为例[J], 罗意坚;王鹏;邓育武;田成;罗文丽;黄政珉;唐高溶
2.基于主体功能定位的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研究——以雷山县为例 [J], 王珏;熊康宁;盈斌;彭惠蓉;谌妍
3.蜜蜂养殖在雷公山地区精准扶贫的助力作用——以雷山县扶贫活动为例 [J], 顾先锋
4.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与加工业融合的实践路径研究
——以雷山县为例 [J], 朱梅梅
5.滇桂黔石漠化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措施研究——以贵州省雷山县为例 [J], 龙志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社区参与的村落文化景观遗产保护模式研究———以贵州省雷山县控拜社区为例彭思涛,但文红(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州贵阳 550001)摘 要:村落文化景观是以社区为主体的文化景观,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

在控拜村落文化景观保护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村落文化景观保护的社区参与机制,探索了尊重社区文化自觉权的村落文化景观保护模式,实现了发展与保护的统一。

关键词:村落文化景观保护;社区参与;山控拜村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09)02-0094-05 村落文化景观是地域性的文化标志,体现了乡村社会及族群所拥有的多样的生存智慧,折射了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农业文明的结晶和见证。

其所蕴含的自然和文化多样性是未来理想生活的活力源泉,具有重要的文化象征意义。

在文化多样性保护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目标的形势下,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受到各方面的高度关注。

传统的文化遗产保护注重物质遗产的实体保护,其可以通过博物馆收集、保护或保护区建设,或确定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保护区,增列历史文化名城等方法,可以使文物或遗产项目获得较为有效的保护。

原真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从根本上也正是针对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古迹、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等制定的保护原则,对各类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普遍适用性。

村落文化景观不仅包括村落的山地农业景观,更涵盖其所孕育的村落传统建筑景观及社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简单地提倡遗产保护中原真性、整体性保护的根本原则显然不能满足村落文化景观保护的需要,需要在保护实践中根据村落文化景观的形成与演变规律探求新的保护模式。

这里,笔者以雷山县控拜村落为例探索社区参与在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中的作用。

一、社区参与性文化村落旅游与文化遗产保护(一)社区参与的理论所谓社区参与是指社区居民自觉自愿参加社区各种活动或事务的行动。

居民作为社区的主体,他们的充分参与是社区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社区发展以推进社区的全面发展为主旨,它不但谋求社区经济的发展,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条件,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而且谋求社区的社会、文化层面的发展,即通过发展社区教育和文化事业,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水平,提倡有利于社会进步的道德伦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同时,社区发展也把社区的政治发展置于重要地位,即通过社区组织活动,加强社区居民的自我组织能力,增强社区居民的民主意识和自治能力。

[1]由此可见,社区发展的目标取向在于谋求社区的整体发展,在这一整体目标中,人的发展处于中心位置。

(二)社区参与性的文化村落旅游社区参与的概念最早于1985年由墨菲(Peter Mur phy)在其著作《旅游:社区方法》一书中提出。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通过社区参与的方式进行文化村落旅游与发展的思想逐渐引起研究者的3收稿日期:2009-04-03基金项目:贵州省文物局“村落文化景观保护———现代化中的文化传承”项目部分成果。

作者简介:彭思涛(1978-),男,土家族,贵州三穗人,贵州师范大学教师,在读硕士生。

研究方向为文化地理与遗产学。

Journal of O riginal Ecological N ational Culture关注,在研究内容、方法、理论等方面已经取得了深入进展。

中国社区参与文化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围绕文化村寨的旅游利用加以研究。

在思想认识方面,刘纬华探讨了社区参与涉及的不同层面和社区参与的内在机理,并提出了实现文化村落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方法和措施[2]。

理论分析方面,胡志毅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社区参与的必要性。

他将社区参与分成四个阶段:一是个别参与阶段;二是组织参与阶段;三是大众参与阶段;四是全面参与阶段[3]。

在实践方面,孙九霞、保继刚对阳朔社区及西双版纳傣族园进行了村落旅游社区参与发展实证研究[4][5]。

近年来,社区参与与遗产地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的研究逐步深入。

宋章海、韩百娟(2007)提出要强化社区参与在中国遗产旅游地中的有效作用,他们提出要强化资源共有共享,合理引导资源消费;建立社区协调发展机制,有效规划各方利益;完善社区参与机制,强化第三方力量;加强社区管理,重视社区培训等[6]。

总体来说,我国的文化村落社区参与研究多偏向于旅游开发而较少用于遗产保护当中,且与西方相关社区的主动参与不同,中国相关社区几乎都是被动参与(保继刚,2006),社区参与方式的三大特征:外部资源非主导性、参与各方的平等性和决策的社区自主性难以显现[7]。

因此迫切需要在保护实践中根据村落文化景观的形成与演变规律下探求社区参与这一文化村落保护的新模式。

二、控拜社区的村落文化景观(一)控拜社区概况控拜村隶属于贵州省雷山县西江镇,村寨主体坐落在雷公山半坡海拔近1000米的阳坡上,是典型的苗族聚居村落。

全村由上寨、中寨、下寨3个部分组成,全村222户,951人。

控拜平均每户有1.3个银匠,是黔东南地区著名的银匠村,至今保存有独特的苗族银饰文化。

(二)控拜社区的村落文化景观控拜社区村落文化景观包括控拜的山地农业景观、传统建筑景观及社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三个方面。

控拜村是典型的山地村落文化景观代表:层叠的梯田;鳞次栉比、疏密有致的吊脚楼;茂密、碧绿的杉林;蜿蜒、清澈的水渠等构成了山地农业生产系统景观,体现了传统农耕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控拜村传统民居以木质的吊脚楼为主,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

控拜传统纯木吊脚楼结构严谨,以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重结构组合,柱柱相连,枋枋相接,构成了三维空间的网络体系。

控拜传统吊脚楼源于上古居民的南方干栏式建筑,是中华上古居民建筑的活化石。

控拜传统民居与周围的青山绿水和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和谐统一,相得益彰,使得控拜传统民居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控拜社区的服饰、歌舞、刺绣、蜡染、纺织和精湛的银饰锻造技艺和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等反映了控拜居民与自然多样化的依存关系,都是村落文化景观的重要外在表现和内涵。

控拜有着悠久的银饰锻造传统,他们创作的苗族传统银饰记录着苗族的物质与精神世界,蕴涵着苗族图腾崇拜、宗教巫术、历史迁徙、民俗生活等方面的文化记忆[8]。

如他们常用蝴蝶、鱼、蜈蚣、牛、虎、姜央等图案来纪念蝴蝶妈妈与水泡恋爱的神话。

控拜传统银饰更多是源于一种精神力量的驱动,具有苗族文化符号象征的意义,是璀璨的苗族文化的体现。

(三)控拜村落文化景观面临的威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约2/3的控拜村民举家离开村寨,逐渐聚集到交通便利的城市加工银饰,使控拜村成了“空心村”,村落文化景观的文化空间变成了即将消失文化元素的“空间”。

生长在城里的年轻人没有了苗族文化延续的文化空间———芦笙场、对歌场、鼓藏场等苗族文化土壤的滋润,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正逐渐淡出他们的脑海,村落文化景观正面临着失去传承人的威胁。

生活在城市的银匠们也因为失去了苗族文化土壤的滋润,传统银饰代表的文化象征意义和精神世界没有了村落情感的依托,控拜银饰锻造技艺逐渐蜕变为大众旅游商品的加工工具,银饰图样蕴涵的苗族文化象征意义正在被现代消费文化价值意象代替。

大部分的银匠都在“临摹”现代元素的商品,缺乏对本民族文化的基本认识。

这种现象使村落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迅速消失在现代城市生活方式的冲击下,村民很难建立起自己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并导致年轻一代文化认同感缺失,村落文化景观后继无人。

(四)村落文化景观保护新的尝试由于社区村落文化景观面临传承性断裂,失去传承人的危险,在省文物局的支持下,由贵州师范大学地环学院的但文红博士在社区进行研究,探索符合村落文化景观新的保护模式。

针对控拜村落文化景观保护面临的问题,贵州省文物局制定了吸引银匠回到控拜村传承银匠技艺,保护苗族银匠诞生的文化土壤———控拜村落文化景观的项目目标,探索基于发展的控拜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传承模式。

此项目于2008年5月正式进入实施(2008年10月控拜被省文物局授予村落文化保护示范村,为我省首个村落文化保护示范村),在项目研究阶段,他们开展了以村民参与为基础的问题调查和需求评估。

通过对控拜村村民全面的调查和走访,他们了解到制约控拜村发展与保护的关键问题是:村里基础设施差、个人市场应对能力弱、城市生活负担重、迁居城市困难大、乡村生活习惯弊病多等问题。

村民们有很强的村寨荣誉感,对建设家乡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由此,贵州决定从构建社区文化集体记忆入手,根据需求评估,示范性地开展了社区基础设施集体建设、银饰制品集体创作、村寨记忆集体收集与展示等活动,探索文化集体记忆构建下的村落文化景观保护模式。

三、社区参与的控拜村落文化景观保护控拜村落文化景观保护重点关注保护与发展以社区为主导,外部因素起推动作用,参与社区决策的各利益相关者平等,尊重社区的选择,是村落文化景观保护成为社区发展的推进力量。

(一)控拜村落文化景观保护的社区主导性村落文化景观保护的社区主导性是一个社区为主的概念,即由社区自行决定为什么要保护,保护什么,保护多少等问题。

保护方法由社区制定,保护的目的是为了整个社区,而不是为了外界或单个个体利益[9]。

在控拜社区实践中,通过社区的广泛参与,社区在保护的原因、目的和方法上初步达成一致,确立了社区在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中的主导地位,并在下列活动中得到体现。

1.建设社区文化空间。

社区步道为村落文化景观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是社区文化活动的空间和载体。

步道建设是经过社区讨论后决定的,体现了社区发展和村落文化景观保护的意愿。

因此在步道建设中,由村民民主推选出修路小组,修路小组在村民委员会的监督下,负责步道修建的一切工作。

如:设计步道路线草图并将步道路线设计草图张榜公布,以征求修改意见;负责步道工程经费预算和申请,步道材料的购买、管理、发放与财务管理等。

项目组只协助社区在设计路线时提供地质勘测技术支持,协助社区做出更精确的经费预算,协助修路小组到相关部门申请经费等。

因此,在整个步道工程中,自始至终的体现了社区的主导地位。

2.集体制作礼品①活动。

控拜苗族传统银饰锻造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控拜村落文化景观的重要因子,银饰锻造技艺的传承是村落文化景观保护的重中之重。

在项目组设计的集体制作礼品的活动中,项目组仅跟村民提及制作礼品的成本,全村包括暂住在凯里、雷山和控拜的银匠都参与了讨论。

经过四次讨论后,最终大部分银匠决定做项圈,并在选材、种类、分工和图案和技术要求等达成一致。

在这项活动中,项目组只参与了礼品的成本控制环节,充分体现了社区在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对银饰锻造技艺的传承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控拜村落文化景观保护坚持平等参与社区参与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建立“伙伴”关系,是让“外部人”和“当地人”建立一种平等的“合伙人关系”[10],保证参与各方的地位平等,才能使保护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