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疾病指南与共识汇编

合集下载

中医消化相关指南和共识

中医消化相关指南和共识

中医消化相关指南和共识
前言
消化系统的功能异常和疾病是影响人体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

中医在消化领域累积了几千年的临床经验。

为了统一中医对消化相关问题的判断标准和治疗方案,下面拟订了一份中医消化相关指南和共识。

一、中医消化分类
1. 中医将消化功能分为五官:口腑、胃、小肠、大肠和胃肝脾等腑脏。

2. 根据病机,中医类消化问题为虚实所致:
虚型:气虚导致消化不良。

实型:食滞毒郁导致消化功能紊乱。

3. 根据症状,中医还可分类为腹泻、腹满、恶心等。

二、常见中医消化症状和病证辨别
1. 食泻:可能为湿热瘀滞或虚下弱。

2. 胃痛:可能为湿热邪感胃或虚饮寒邪所致。

3. 恶心呕吐:可能为湿热瘀滞或虚厥攻心所致。

4. 涨饱便溏:可能为脾虚湿瘀或淤积代谢不畅所致。

三、中医消化调理方案
1. 强脾生津,行气化滞。

2. 清热解毒,通利脾胃。

3. 补虚益阳,健脾开郁。

4. 调和中经,和胃和中。

5. 下行津液,去湿滑赀。

四、常用中药组方
如六神汤、四物汤、柴胡加芍药乐、乌梅汤等,以上方剂均为中医临床消化疾病治疗的常用组方。

以上为中医对消化问题的共识性指南,供广大医务工作者参考。

但实际操作时还应具体分辨病情,灵活应用中医理论药材进行个体化治疗。

消化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消化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目录第一章消化道出血 (1)第二章胃食管反流病 (11)第三章消化性溃疡 (16)第四章溃疡性结肠炎 (20)第五章急性胰腺炎 (23)第六章肝硬化 (35)第七章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38)第八章原发性肝癌 (41)第九章消化道息肉内镜下治疗 (43)第十章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47)第一章消化道出血第一节上消化道出血【概述】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部位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胆道和胰腺的出血。

在我国普通人群中,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以消化性溃疡占首位,其次为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急性胃粘膜病变和肿瘤等。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引起胃出血已日见增多。

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和出血部位的诊断,依靠病史和体检对确定出血部位和病因是困难的。

近年来如内镜检查、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对多数上消化道出血既可以准确确定出血部位,同时又可以进行某些治疗。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一、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cute nonvarieeal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ANVUGIB)系指屈氏韧带以上消化道非静脉曲张性疾患引起的出血,包括胰管或胆管的出血和胃空肠吻合术后吻合口附近疾患引起的出血,年发病率为(50~150)/10万,病死率为6%一10%[2-3]。

二、ANVUGIB的诊断1.症状及体征:患者出现呕血和(或)黑便症状,可伴有头晕、面色苍白、心率增快、血压降低等周围循环衰竭征象,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断基本可成立。

部分患者出血量较大、肠蠕动过快也可出现血便。

少数患者仅有周围循环衰竭征象,而无显性出血,此类患者不应漏诊。

2.内镜检查: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并在上消化道发现有出血病灶,ANVUGIB 诊断可确立。

3.应避免下列情况误诊为ANVUGIB:某些口、鼻、咽部或呼吸道病变出血被吞入食管,服某些药物(如铁剂、铋剂等)和食物(如动物血等)引起粪便发黑。

消化系统疾病诊疗指南

消化系统疾病诊疗指南
如辛辣、油腻、生冷、过硬等食物,以及浓茶、咖啡、酒等 刺激性饮料。
少量多餐
每餐不宜过饱,可采用少量多餐的方式,以减轻胃肠道负担 。
饮食调整建议及食谱举例
• 细嚼慢咽:充分咀嚼食物,以减轻胃肠道消化负 担。
饮食调整建议及食谱举例
早餐
燕麦粥、水煮蛋、香蕉。
午餐
清蒸鱼、炒青菜、米饭。
晚餐
炖鸡肉、蒸南瓜、面条。
分类
根据发病部位和性质,消化系统 疾病可分为食管炎、胃炎、胃溃 疡、肠炎、肝炎、肝硬化、胰腺 炎等多种类型。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
发病原因
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 包括感染、炎症、自身免疫、遗传、 环境等因素。
危险因素
不良饮食习惯、吸烟、饮酒、药物使 用不当、精神压力等是消化系统疾病 的常见危险因素。
通过症状缓解程度、实验室检查结果改善情 况等指标,综合评估治疗效果。同时,关注 并发症的复发情况和患者长期预后。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患者营养教育和心理辅导
营养教育
向患者及其家属普及营养知识,包括合理膳食、营养素摄入、饮食禁忌等,提 高患者对营养治疗的认知度和依从性。
心理辅导
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给予相应的心理辅导和支持,帮 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06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危险因素
针对某些高危人群,如肝硬化患者,可使用药物预防并 发症的发生。
处理方法和效果评估
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根据具体并发症类型,选用相应药物进行 治疗,如止血药、抗炎药、保肝药等。
对于某些严重并发症,如消化道大出血、 肠梗阻等,可能需要手术治疗以挽救生命 或改善生活质量。

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诊疗指南

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诊疗指南

药物治疗应遵循安全、有效、经济、方 便的原则,同时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禁 忌症。
对于需要长期用药的患者,应定期监测 药物疗效和安全性,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非药物治疗方法探讨
非药物治疗方法包括内镜治 疗、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等 ,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进行
选择。
内镜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 快等优点,适用于部分消化
断。
02
治疗方法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采用药物 治疗(如抑酸药、胃黏膜保护 剂等)、饮食调整及生活方式
改善等措施。
03
注意事项
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品,保持 饮食规律,加强锻炼,提高身
体免疫力。
胃溃疡
03
诊断方法
通过胃镜检查、X线钡餐检查及幽门螺杆 菌检测等手段进行诊断。
治疗方法
注意事项
采用药物治疗(如抑酸药、抗生素等)、 手术治疗及饮食调整等措施,根据病情严 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肝性脑病
影响神经系统功能,可能导致昏迷或死 亡。
感染
消化道疾病患者易并发感染,加重病情 。
预防措施建议
01
合理饮食
避免粗糙、刺激性食物,减少 消化道负担。
02
积极治疗原发病
控制病情发展,减少并发症发 生。
03
定期随访
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并发症。
04
良好的生活习惯
保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增强免疫力。
家属心理支持
02
关注家属的心理状况,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帮助,减轻家属
的焦虑和压力。
家属协作
03
鼓励家属积极参与患者的诊疗过程,与医护人员共同协作,为
患者提供全面的照护和支持。
THANKS
问诊与体格检查

消化系统疾病指南与共识汇编

消化系统疾病指南与共识汇编
Barrett 食管 临床表现 Barrett 食管(BE)本身通常不引起症状,临 床表现主要为胃食管反流病(GRED)症状,如烧 心、反流、胸骨后痛和吞咽困难等。但约 25% 的患者无 GRED 症状,因此在筛选 BE 病例时不 应仅局限于有反流相关症状的人群,在行常规 胃镜检查时,对无反流症状的患者也应注意有 无 BE 存在。 BE 的诊断 BE 诊断主要根据内镜检查和食管黏膜活 检结果。当内镜检查发现食道远端有明显的柱 状上皮化生并经病理学检查证实时,即可诊断 为 BE。 1. 内镜表现: 内镜表现对明确区分鳞、柱状上皮交界 (SCJ)和胃食管交界(EGJ)对识别 BE 十分重要。 ⑴ SCJ 内镜标志:为食管鳞、柱状上皮交界 处构成的齿状 Z 线。 ⑵ EGJ 内镜标志:为管状食管与囊状胃的 交界处,其内镜下定位的标志为最小充气状态
-1-
消化系统疾病指南与共识汇编
症状,尚不能诊断 GERD。宜进一步了解食管外 症状发生的时间、与进餐和体位的关系以及其 他诱因。需注意有无重叠症状(如同时有 GERD 和肠易激综合征或功能性消化不良)、焦虑抑郁 状态以及睡眠障碍等。
上消化道内镜检查 由于我国是胃癌、食管癌的高发国家,内镜 检查已广泛开展,因此,对于拟诊患者一般先进 行内镜检查,特别是症状频、程度重,伴有报警征 象、或有肿瘤家族史,或患者很希望内镜检查 时。 上胃肠道内镜检查有助于确定有无反流性 食管炎及有无合并症和并发症,如食管裂孔疝、 食管炎性狭窄以及食管癌等;有助于 NERD 的 诊断;先行内镜检查比先行诊断性治疗,能够有 效地缩短诊断时间。 研究证实,有反流症状的 GERD 患者可能 间断性出现食管黏膜破损,大多数患者反流性 食管炎的严重程度在 20 年内不会加重。 诊断性治疗 对拟诊患者或怀疑反流相关的食管外症状 患者,尤其是上胃肠道内镜检查阴性时,可采用 诊断性治疗。 质子泵抑制剂诊断性治疗(PPI 试验)已经 被证实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建议用标准剂量的 PPI,1 天 2 次,疗程 1~2 周。如服药后症状明显 改善, 则支持为与酸相关的 GERD;如服药后症 状改善不明显,可能有酸以外的因素参与或不 支持诊断。PPI 试验不仅有助于诊断 GERD,同 时还启动了治疗。其本质在于 PPI 阳性与否充 分强调了症状与酸之间的关系,它是反流相关 的检查。 PPI 阴性有以下几种可能:① 抑酸不充 分;② 存在酸以外因素诱发的症状;③ 不是反 流引起的。本试验的优点是方便、可行、无创、 灵敏度高,缺点是特异性较低。 胃食管反流证据的检查 1. X 线及核素检查 传统的食管钡餐检查将胃食管影像学和动 力结合起来,可显示有无黏膜病变、狭窄及食管 裂孔疝等,并显示有无钡剂的胃食管反流,因而 对诊断有互补作用,但灵敏度较低;核素胃食管 反流检查能定低下时较易出现阳

最新《常见消化系统疾病(脾胃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解读资料

最新《常见消化系统疾病(脾胃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解读资料

《常见消化系统疾病(脾胃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解读《常见消化系统疾病(脾胃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17)》(简称共识意见)于6月16在北京正式对外发布。

为推动《共识意见》更快、更好地服务于临床,由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发起,北京汉典制药承办的《共识意见》系列推广会于10月15日在武汉拉开帷幕,同时,10月14日和22日在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学术年会和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学术年会上,北京汉典制药支持了“功能性胃肠病诊疗进展及中医诊疗新共识运用”学术单元。

三场会议均重点对“肠易激综合征(IBS)”、“泄泻”、“胃脘痛”、“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FD)”、“脾虚证”、“便秘”等疾病的共识意见进行了详细解读。

现整理三场会议的主要内容,以飨读者。

“IBS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解读IBS根据其主要临床症状,对应中医的“泄泻”、“便秘”、“腹痛”等病证,肝脾失调为基本病机,脾胃虚弱、肝失疏泄、脾肾阳虚为主要病理环节。

共识意见指出,IBS的中医治疗应当分型辨证论治,根据各型的特点结合证型变化适当佐以通便止泻方法进行治疗。

IBS分为腹泻型IBS(D-IBS)和便秘型IBS(C-IBS),其中,D-IBS分为肝郁脾虚证、脾虚湿盛证、脾肾阳虚证等5个证型;C-IBS分为肝郁气滞证、胃肠积热证、阴虚肠燥证等5个证型。

共识对每个证型的主症、次症、治法、主方等进行了详细介绍和推荐,以供临床参考。

以D-IBS中的脾虚湿盛证为例,共识指出,主症为大便溏泻、腹痛隐隐;次症为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神疲倦怠和纳呆;推荐治法是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其中,参苓白术颗粒健脾益气,渗湿止泻,被共识推荐为治疗的D-IBS脾虚湿盛证的经典方剂。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消化中心主任张声生教授介绍,研究表明,参苓白术颗粒可抑制小肠推进、有效缓解腹泻,调节肠道菌群、保护肠粘膜,抗氧化损伤、保护胃粘膜,增强胃动力促进胃排空,从而具有多靶点改善胃肠功能的作用。

消化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消化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消化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首先,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应包括以下内容:1.疾病的定义和分类:明确疾病的定义和分类有助于医生正确诊断和治疗。

例如,消化道溃疡可以分为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而胃溃疡又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

2.临床表现:详细描述疾病的临床表现,包括主要症状和体征。

例如,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症状包括腹泻、腹痛、大便带血等。

3.辅助检查:列出诊断其中一种疾病所需的辅助检查方法和标准。

例如,诊断急性胆囊炎需要进行腹部B超或CT检查,有时还需行胆囊造影。

4.诊断标准:提供诊断其中一种疾病的标准和标准化的诊断流程。

例如,慢性胰腺炎的诊断需要符合解剖病理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表现的标准。

5.治疗原则:明确治疗其中一种疾病的原则和方法。

例如,治疗急性肠炎应以补液、抗菌药物和对症治疗为主。

6.药物治疗:推荐适用于其中一种疾病的常用药物和给药方法。

例如,胃溃疡的一线治疗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和抗生素。

7.手术治疗:详细描述疾病需要手术治疗的指征、手术方法和注意事项。

例如,胆囊结石导致胆囊炎和胆总管结石需要进行胆囊切除术。

8.随访和复查:给出患者术后随访和复查的时间和方法。

例如,患者在胃肠道肿瘤手术后,需要定期进行内镜检查和肿瘤标志物检测。

9.并发症和预后:列出其中一种疾病可能的并发症和治疗后的预后。

例如,急性胰腺炎的严重并发症有胰腺坏死、胰腺假性囊肿和胰腺脓肿等。

10.注意事项和禁忌症:提醒医生特定疾病或药物治疗中的注意事项和禁忌症。

例如,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不宜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物,因为它们可能导致溃疡的复发和出血。

其次,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的制定应依据以下原则:1.循证医学:依据现有的临床试验结果和大规模研究的证据,来支持制定指南和规范的建议和推荐。

2.多学科参与:需要各专业医生和相关专家共同参与,形成共识,并综合专业知识制定指南和规范。

3.定期更新:指南和规范需要根据新的研究结果和医学进展进行定期更新,并及时将更新的内容传达给医生。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诊疗指南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诊疗指南

服 ,每日 3次 。 ⑥胃体萎缩性胃炎 :目前无有效治疗 和多发性难治性溃疡 ,手术后近期多复发 ,有的伴有
方法 ,主要对症治疗 。合并恶性贫血者需终生注射 水泻或脂肪泻 。
维生素 B12 100μg肌注 ,每日 1次 。有缺铁性贫血者 补充铁剂 ,硫酸亚铁片 0. 3g或琥珀酸亚铁 100mg同 时加用维生素 C,口服 ,每日 3次 。可适当补充一些
2. 1. 1 症状无特异性 , 可有中上腹不适 、饱胀 、隐 告病因 ,结合内镜所见 、取材部位及每块标本组织学
痛 、烧灼痛 ,疼痛无节律性 ,一般于食后为重 ,也常有 变化作出诊断 。当胃窦和胃体均有炎症者称慢性胃
食欲缺乏 、嗳气 、反酸 、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 。有一 炎 。但当胃窦和胃体炎症程度相差两级或以上时 ,
分开装瓶 ,并向病理科提供取材部位 、内镜所见和简 黏膜不同程度的萎缩和肠化难以逆转 ,当有活动性
要病史 。 ⑤组织学分级标准 :有 5 种形态变量要分 炎症时要积极治疗 。
·70·
中国临床医生 2009年 第 37卷 第 10期 (总 791) ·指南与共识 ·
3. 3 诊断要点 3. 3. 1 临床表现 消化性溃疡往往具有典型的临床 症状 ,但要注意特殊类型溃疡症状往往不典型 。还
微量元素如锌 、硒 、β胡萝卜素等 。
有极少数患者无症状 ,甚至以消化性溃疡的并发症
2. 3. 3 关于手术问题 萎缩性胃炎和肠化不是手术 的绝对指征 ,对伴有息肉 、异型增生或有局灶性凹陷
2. 3. 2 药物治疗 ①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 。 ②胃黏 ②疼痛性质及时间 :空腹痛 、灼痛 、胀痛 、隐痛 。十二
膜保护剂 :硫糖铝片或混悬液 1. 0g口服 ,每日 3 ~4 指肠溃疡有空腹痛 、半夜痛 ,进食可以缓解 。胃溃疡

消化系统常见病中医诊疗指南(基层医生版和患者科普版)

消化系统常见病中医诊疗指南(基层医生版和患者科普版)

消化系统常见病中医诊疗指南(基层医生版和患者科普版)消化系统疾病具有发病率高、疾病易反复发作的特点,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大,造成了严重的疾病负担,中医药在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基层地区应用较为广泛,成本相对较低。

目前针对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诊疗指南面对的受众均为大型医院医师,且内容多针对专科医生,其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更符合科研的需要,而针对基层全科医生及患者的指南相对较少。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中医诊疗指南(基层医生版)》以广大基层医师及患者为服务对象,基层医生版的制定有利于提高基层医生对常见消化疾病的诊疗水平,从而有利于医院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行。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中医诊疗指南》(基层医生版)经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化办公室评审,于2016年9 月立项,由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唐旭东教授担任组长,组织全国消化领域权威专家组建项目组,负责指南的编制。

于 2017年5月召开了课题启动会,对指南的编制方法、评价方法及编制体例进行了培训和规范。

并根据《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编制通则》的要求,以文献为依据,以中药方剂、中成药、针灸等实用技术为主要干预手段,以中西医专家共识为基础,采用德尔菲法、专家会议讨论法制订。

2019年5月29日,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三十一次学术交流会中,基层客户期待已久的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消化系统常见病中医诊疗指南(基层医生版和患者科普版)》正式发布。

“内容包括前言、引言,指南正文部分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流行病学特征、诊断、治疗、并发症预防及预防调摄8 部分内容。

疾病病种包括复发性口腔溃疡、胃食管反流病、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胃下垂、溃疡性结肠炎、功能性腹胀、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腹泻、(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急、慢性)胰腺炎共14 个病种。

”在《消化系统常见病中医诊疗指南(基层医生版)》中,诊断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推荐使用荜铃胃痛颗粒;诊断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的患者推荐使用胃苏颗粒;诊断为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患者推荐使用双花百合片。

消化内科的护理共识、团体标准、指南解读等

消化内科的护理共识、团体标准、指南解读等

消化内科的护理共识、团体标准、指南解读等1. 引言1.1 概述在医疗领域中,消化内科护理是一门关注胃肠道疾病和消化系统功能异常的重要学科。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改变,患者对消化内科护理的需求越来越大。

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消化内科护理共识、团体标准和指南解读对于优化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文章进行简要介绍,并说明本文的目的与意义。

接着,我们将详细介绍消化内科护理共识的重要性、具体内容以及实践指南。

然后,我们将概述团体标准的定义与作用、制定过程以及应用范围。

接下来,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详细解读消化内科护理指南,并提供解读方法、实际操作建议以及临床应用示例。

最后,我们将在结论与展望部分总结观点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探讨消化内科护理共识、团体标准和指南解读,以提高护士对消化内科患者的护理质量和效果。

通过阐述这些内容,我们希望能够加深对消化内科护理的认识,并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与支持。

同时,本文也将促进学术交流,推动消化内科护理领域的发展。

2. 消化内科护理共识:2.1 重要性:消化内科护理共识是指在该领域的专业人员通过充分讨论和研究,基于实践经验和临床证据,达成一致意见并形成的关于患者护理标准的指导性文件。

消化内科护理共识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提供规范化的护理流程,并优化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共识文件旨在确保所有从事消化内科护理工作的人员都能遵循同一套准则,以提供高质量、安全和综合性的护理服务。

2.2 具体内容:消化内科护理共识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确定消化系统相关疾病的分类与鉴别诊断标准:根据不同疾病类型给出明确的分类方法,并提供相关鉴别诊断标准,方便临床人员对患者进行准确判断和合理分级。

- 指导患者评估与监测:详细列出了评估消化系统疾病患者时需要收集的信息,包括主观和客观评估内容。

同时,还建议了监测指标和频率,以便及时发现并跟踪疾病进展情况。

消化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消化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目录第一章消化道出血 (1)第二章胃食管反流病 (11)第三章消化性溃疡 (16)第四章溃疡性结肠炎 (20)第五章急性胰腺炎 (23)第六章肝硬化 (35)第七章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38)第八章原发性肝癌 (41)第九章消化道息肉内镜下治疗 (43)第十章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47)第一章消化道出血第一节上消化道出血【概述】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部位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胆道和胰腺的出血。

在我国普通人群中,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以消化性溃疡占首位,其次为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急性胃粘膜病变和肿瘤等。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引起胃出血已日见增多。

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和出血部位的诊断,依靠病史和体检对确定出血部位和病因是困难的。

近年来如内镜检查、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对多数上消化道出血既可以准确确定出血部位,同时又可以进行某些治疗。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一、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cute nonvarieeal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ANVUGIB)系指屈氏韧带以上消化道非静脉曲张性疾患引起的出血,包括胰管或胆管的出血和胃空肠吻合术后吻合口附近疾患引起的出血,年发病率为(50~150)/10万,病死率为6%一10%[2-3]。

二、ANVUGIB的诊断1.症状及体征:患者出现呕血和(或)黑便症状,可伴有头晕、面色苍白、心率增快、血压降低等周围循环衰竭征象,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断基本可成立。

部分患者出血量较大、肠蠕动过快也可出现血便。

少数患者仅有周围循环衰竭征象,而无显性出血,此类患者不应漏诊。

2.内镜检查: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并在上消化道发现有出血病灶,ANVUGIB 诊断可确立。

3.应避免下列情况误诊为ANVUGIB:某些口、鼻、咽部或呼吸道病变出血被吞入食管,服某些药物(如铁剂、铋剂等)和食物(如动物血等)引起粪便发黑。

中国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和治疗共识

中国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和治疗共识
其能够及时发现、及时干预。
针对儿童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 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提高儿
童的自我保护意识。
提高家长育儿知识
提高家长对儿童饮食卫生的认识,避免食物污染或交 叉感染。
家长应了解儿童的生理特点,掌握正确的喂养方法, 避免过度喂养或不当喂养。
家长应了解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及时发 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注意饮食卫生
保证食物的新鲜、清洁、卫生,避免食 物污染或交叉感染。
注意儿童的饮食规律和饮食习惯,避免 适当控制儿童的饮食,避免摄入过多的
暴饮暴食或过度进食。
油腻、刺激性食物或饮料。
适当运动锻炼
鼓励儿童参加适当的运动锻炼,促进胃肠道蠕动,增强消化功能。 合理安排儿童的生活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休息。
诊断标准包括:年龄在10岁以上,有上腹痛、上腹胀等症状,经检查排 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病程至少2个月,近3个月来症状持续存
在或反复发作。
FD的诊断主要依靠症状的描述和体格检查,无特异性实验室检查指标。
03
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
发病机制
01
02
03
胃食管反流
食管下括约肌松弛,导致 胃酸和胃内容物反流入食 管,引起食管刺激症状。
流行病学特征
儿童FD患病率高, 国外报道为10%~ 30%,国内报道为 25%~30%。
儿童FD男性多于女 性,性别差异随年龄 变化。
儿童FD发病率随年 龄增长而升高,10~ 12岁为高峰期,14 岁以后逐渐下降。
临床表现与诊断
儿童FD症状通常包括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胀痛、嗳气、食欲不振、 恶心等,可伴有失眠、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
02
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概述

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

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

在诊疗篇,本书重点介绍了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程序。从病史采集、 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到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本 书还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营养支持等方面的知识进行了系 统阐述。这部分内容对于提高临床医生的诊疗水平和规范化的治疗流程具有重要 的指导作用。
在特殊篇,本书针对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一些特殊情况进行了专门介绍,包括 消化系统肿瘤的早期发现和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特殊疗法等。这部分内容不仅 拓宽了临床医生的视野,也有助于提高对消化系统疾病的综合诊疗能力。
精彩摘录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症状包括胃灼热、反酸、嗳 气等。该病的发病机制是胃内高酸性的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对食管黏膜造成损 伤。该病的治疗主要是通过抑制胃酸分泌、促进胃动力等方法,减轻症状,预防 并发症。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主要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发病机制 是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黏膜和十二指肠黏膜的侵蚀。该病的治疗主要是通过抑制 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等方法,促进溃疡愈合,预防复发。
阅读感受
《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是一本由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编写 的书籍,它详细介绍了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这本书的对于临床 医生、医学生和消化系统疾病患者来说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包含了消化系统疾病的各个方面,包括食管、胃、 肠、肝、胆、胰等多个器官。每个章节都详细介绍了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 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及相关的临床经验和前沿研究成果。
该书还针对消化系统疾病的预防和康复进行了深入探讨。预防措施包括改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 加强健康教育和定期筛查等。康复方面则重点介绍了康复评估、康复治疗和康复护理等方面的内 容。

最新: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专家共识

最新: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专家共识

最新: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专家共识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全球人口患病率>10%。

罗马专家委员会2016年颁布的功能性胃肠病(FGID)罗马Ⅳ标准对FD的定义、诊断标准和分型进行了更新。

近几年国内FD的基础、临床研究也取得很大进展,积累了许多我国的研究数据。

为及时更新对FD的认识,规范临床诊疗,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在2015年我国FD诊治共识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国际最新进展和我国研究证据,于2022年启动了FD诊治共识的制定。

本共识意见涉及FD的定义、发病机制、诊断和评估、药物和非药物治疗,以及难治性FD等方面内容。

本专家共识的制定是采用国际通用的德尔菲法实施程序。

先由本共识制定小组成员通过检索Medline生物医药文献数据库、Embase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和万方医学网,制定本共识意见的草案。

随后邀请全国FD领域的专家对各项条目进行多轮投票直至达成共识意见。

共识意见的证据级别分为高、中等、低和极低质量4个等级。

高质量指进一步研究也不可能改变该疗效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中等质量指进一步研究很可能影响该疗效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且可能改变该评估结果;低质量指进一步研究极有可能影响该疗效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且很可能改变该评估结果;极低质量指任何疗效评估结果都很不确定。

陈述1:消化不良指位于中上腹的一个或一组症状,主要包括餐后饱胀、早饱、中上腹痛、中上腹烧灼感,也可表现为胀气、嗳气、恶心和呕吐(证据级别:中等质量;推荐强度:强推荐;陈述同意率:100%)。

从罗马Ⅱ标准开始,消化不良的定义为起源于胃十二指肠的一个或一组症状,以餐后饱胀、早饱、中上腹痛、中上腹烧灼感为主要症状,也可见胀气、嗳气、恶心和呕吐。

Wang等通过分析罗马Ⅲ标准诊断的457例FD 患者的症状谱发现,中上腹痛占74.8%,餐后饱胀占58.2%,早饱占33.3%,中上腹烧灼感占25.8%。

高晓阳等研究158例FD患者的临床特点发现,中上腹痛占75.3%,中上腹烧灼感占10.8%,早饱占7.6%,餐后饱胀占20.9%。

消化病学国内外指南一览

消化病学国内外指南一览

2012年消化病学国内外指南一览ACP结直肠癌筛查指导声明Ann Intern Med. 2012,156:378在美国,结直肠癌是男性和女性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美国内科医师协会通过评估其他组织发布的目前结直肠癌筛查指南,发布了该指导声明。

美国内科医师协会认为,当一种疾病有多个指南指导或与现有指南冲突时,对现有指南进行严格评估比制定新指南更有价值。

指导声明包括:(1)对所有成年人进行个体化结直肠癌风险评估。

(2)一般人群在50岁开始筛查;高危组患者在其40岁开始筛查,或比最年轻亲属确诊为结直肠癌时的年龄小10 岁时开始筛查。

(3)对一般风险人群,可选择粪便检测、乙状结肠镜或光学结肠镜作为筛查方式;对高危人群,选择光学结肠镜作为筛查方式。

临床医生应基于每项检查的风险和益处、检查的有效性及患者个人偏好进行选择筛查。

(4)对>75岁或预期寿命<10年的成年人,应终止结直肠癌筛查。

ACG溃疡出血患者处理指南Am J Gastroenterol. 2012,107:345该指南为有显性上消化道出血(UGIB)的患者提供了递进式的推荐意见,并就溃疡出血患者的危险评估等10项临床实际问题进行论述。

初始评估与危险分层应根据临床表现立即评估血液动力学状态,并按需启用复苏措施(强烈推荐)。

内镜检查前药物治疗应考虑静脉输注红霉素250mg于内镜检查前约30min使用,以提高诊断阳性率并减少内镜复查,但红霉素的使用并不能改善临床转归(有条件推荐)。

内镜检查前静脉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PI)大剂量静脉推注80 mg 后以8 mg/h 输注,可降低内镜检查时出血征象高危患者的比例以及接受内镜治疗患者的比例。

但PPI 的使用不能改善临床转归,例如进一步出血、外科手术或死亡(有条件推荐)。

洗胃UGIB 患者不需要为了诊断、预后判断、显示病灶或治疗的目的而经鼻胃管或口进行洗胃(有条件推荐)。

内镜检查时机有较高危临床特征患者,如心动过速、低血压、血性呕吐或在医院有鼻胃吸出物者,在入院12 h 内接受内镜检查,有可能改善临床转归(有条件推荐)。

消化内科常见病指南汇编临床部分

消化内科常见病指南汇编临床部分

幽门螺旋杆菌根除诊疗规范一、概述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一直是消化内科的热点问题,各国指南层出不穷。

2017年,中国终于再次更新自己的指南,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重磅来袭。

在中国新指南背景下,我们要统一认识,精确诊断,规范根除,强化管理,合理评估。

现对新共识热点问题作如下解读。

2015年幽门螺杆菌京都全球共识报告明确指出幽门螺杆菌胃炎是一种感染(传染)性疾病。

中国共识又重申了这一观点,因为Hp感染与慢性胃炎之间的因果关系完美地符合了柯赫氏法则。

京都共识还指出,因Hp感染后难以自愈,因此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应给予根除治疗,除非有权衡方面的考虑。

这似乎是在告诉大家,Hp的根除不再需要指征,要“格杀勿论”。

但结合中国的国情,我国面临的现实问题极为残酷:①我国人群中Hp感染仍很高(40%-60%),Hp感染的人口基数庞大;②抗生素滥用显著,Hp耐药率高,根除率下降或显著下降;③共同进餐的饮食方式,让再感染率提高;④不正规使用抗生素根除Hp治疗问题突出。

基于上述原因,在中国,Hp的根除依然需要指征。

二、幽门螺杆菌根除指征表1.Hp根除指征补充1.消化不良处理中实施Hp“检测和治疗”策略在消化内科门诊中,因消化不良就诊患者占据半壁江山。

消化不良的初始处理三阶梯策略包括:短期经验治疗、Hp“检测和治疗”以及内镜检查三种策略。

Hp“检测和治疗”策略对未经调查消化不良处理是适当的。

我国上消化道肿瘤发病率高、内镜检查费用低,内镜检查在总体上应是消化不良处理的主要策略。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胃癌发病率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恐惧内镜检查不在少数。

新指南提出排除有报警症状、胃癌家族史者,将年龄阈值降低至35岁以下,在胃癌低发区实施“检测和治疗”策略可显著降低漏检胃癌的风险。

补充2.Hp相关性消化不良属器质性消化不良Hp胃炎可在部分患者中引起消化不良症状,在做出可靠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前,必须排除Hp相关消化不良。

Hp胃炎伴消化不良症状的患者,根除 Hp后可使部分患者的症状获得长期缓解,是优选选择。

消化临床与病理需要共识的几个要点

消化临床与病理需要共识的几个要点
• 1975年Grundmann(英国)首次将“dysplasia”一 词专门用于描述胃癌前病变
• WHO批准使用该词, 并详细描述了基于非典型性细 胞、变异性细胞与异型增生细胞的区别以及组织结 构变化上的诊断原则
• 日本将dysplasia 称为:異形成 (いけいせい)
• 子宫颈上皮不典型增生(dysplasia of cervical epithelium) • 乳腺导管称为:结构不良 (dysplasia of breast )
8 胃腺颈部局灶腺体球样异型增生----胃印戒细胞癌
9大肠腺瘤----癌
10 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管状腺癌
11 Vater壶腹肌腺瘤
12 胰腺癌---慢性胰腺炎
13 肝细胞腺瘤---分化良好的肝细胞肝癌
14 肝脏髓外造血―――恶性肿瘤
15 肝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肝细胞肝癌
16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良性还是恶性
• 2003The new Vienna
classification
– the term dysplasia has been replaced by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65
胃癌的发生过程 一夜换成了“高 级别”
• 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一个连续的组织学改变:
– 慢性炎症 – 粘膜萎缩 – 肠化(完全和/或不完全) – 异型增生 – 浸润性癌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CIN )
• 呼吸道、消化道、胰腺及胆管、乳腺、前列腺、泌 尿道、女性生殖道和皮肤等器官组织肿瘤
69
70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但阳性率不高,应用不普遍。 2. 24 小时食管 pH 监测 24 小时食管 pH 监测的意义在于证实反流
的存在与否。24 小时食管 pH 监测能详细显示 酸反流、昼夜酸反流规律、酸反流和症状的关 系及对治疗的反应,使治疗个体化。EE 患者中 的 阳 性 率 ﹥ 80%,NERD 患 者 的 阳 性 率 为 50%~75%。鉴于目前国内食管 pH 监测仪应用 仍不够普遍的情况,一致主张在内镜检查和 PPI 试验之后,仍不能确定是否有反流存在时应用。
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
消化系统疾病指南与共识汇编
2006 年 8 月 26 日,全国胃食管反流病学术 研讨会在海南三亚召开。除国内消化病学界知 名专家、学者参会外,还有来自美国、日本的学 者。大家就胃食管反流病定义和分类、诊断和 治疗、流行病学研究等相关内容进行了交流和 讨论,并达成了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
-2-
便携式 24 小时食管 pH 监测可以测定是否 存 在 病 理 性 酸 反 流 , 但 只 有 约 50%~75% 的 NERD 患者达到阳性标准。结合症状指数可判 断酸反流是否与烧心症状相关,症状指数指与 酸反流(pH<4)相关的烧心症状发生次数占烧心 发作总次数的比例,超过 50%为阳性。
定义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 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 GERD 三种类型及定义 GERD 可分为下面三种类型:非糜烂性反流 病(NERD)、糜烂性食管炎(EE)和 Barrett 食管 (BE),也可称 GERD 相关疾病。Fass 等提出 GERD 三种类型相对独立,相互之间不转化或很 少转化,而有些学者则认为这三者之间可能有 一定相关性。 NERD 是指存在反流相关的不适症状,但内 镜下未见 Barrett 食管及食管黏膜破损。 EE 是指内镜下可见食管远段黏膜破损。 1994 年洛杉矶会议提出明确的分级标准,根据 内镜下食管病变严重程度分为 A~D 级。 BE 是指食管远段的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 取代。 在 GERD 的三种疾病形式中,NERD 最常 见。EE 可以合并食管狭窄、溃疡和消化道出血。 BE 有可能发展为食管腺癌。这三种疾病形式之 间相互关联及进展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 反流症状群 与反流相关的症状称反流症状群。反流的 典型和常见症状是烧心和反流,其他少见或不 典型的相关症状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上腹痛、 胸痛、嗳气、腹胀、上腹不适、咽部异物感、 吞咽痛、吞咽困难等,还有食管外症状如慢性咳 嗽、咽喉炎、哮喘等。 烧心是指胸骨后烧灼感。 反流是指胃内容物向咽部或口腔方向流动 的感觉。 反流相关的症状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明显 负面影响时就称为不适的症状。反流症状如果 没有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就不作为
Barrett 食管 临床表现 Barrett 食管(BE)本身通常不引起症状,临 床表现主要为胃食管反流病(GRED)症状,如烧 心、反流、胸骨后痛和吞咽困难等。但约 25% 的患者无 GRED 症状,因此在筛选 BE 病例时不 应仅局限于有反流相关症状的人群,在行常规 胃镜检查时,对无反流症状的患者也应注意有 无 BE 存在。 BE 的诊断 BE 诊断主要根据内镜检查和食管黏膜活 检结果。当内镜检查发现食道远端有明显的柱 状上皮化生并经病理学检查证实时,即可诊断 为 BE。 1. 内镜表现: 内镜表现对明确区分鳞、柱状上皮交界 (SCJ)和胃食管交界(EGJ)对识别 BE 十分重要。 ⑴ SCJ 内镜标志:为食管鳞、柱状上皮交界 处构成的齿状 Z 线。 ⑵ EGJ 内镜标志:为管状食管与囊状胃的 交界处,其内镜下定位的标志为最小充气状态
-1-
消化系统疾病指南与共识汇编
症状,尚不能诊断 GERD。宜进一步了解食管外 症状发生的时间、与进餐和体位的关系以及其 他诱因。需注意有无重叠症状(如同时有 GERD 和肠易激综合征或功能性消化不良)、焦虑抑郁 状态以及睡眠障碍等。
上消化道内镜检查 由于我国是胃癌、食管癌的高发国家,内镜 检查已广泛开展,因此,对于拟诊患者一般先进 行内镜检查,特别是症状频、程度重,伴有报警征 象、或有肿瘤家族史,或患者很希望内镜检查 时。 上胃肠道内镜检查有助于确定有无反流性 食管炎及有无合并症和并发症,如食管裂孔疝、 食管炎性狭窄以及食管癌等;有助于 NERD 的 诊断;先行内镜检查比先行诊断性治疗,能够有 效地缩短诊断时间。 研究证实,有反流症状的 GERD 患者可能 间断性出现食管黏膜破损,大多数患者反流性 食管炎的严重程度在 20 年内不会加重。 诊断性治疗 对拟诊患者或怀疑反流相关的食管外症状 患者,尤其是上胃肠道内镜检查阴性时,可采用 诊断性治疗。 质子泵抑制剂诊断性治疗(PPI 试验)已经 被证实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建议用标准剂量的 PPI,1 天 2 次,疗程 1~2 周。如服药后症状明显 改善, 则支持为与酸相关的 GERD;如服药后症 状改善不明显,可能有酸以外的因素参与或不 支持诊断。PPI 试验不仅有助于诊断 GERD,同 时还启动了治疗。其本质在于 PPI 阳性与否充 分强调了症状与酸之间的关系,它是反流相关 的检查。 PPI 阴性有以下几种可能:① 抑酸不充 分;② 存在酸以外因素诱发的症状;③ 不是反 流引起的。本试验的优点是方便、可行、无创、 灵敏度高,缺点是特异性较低。 胃食管反流证据的检查 1. X 线及核素检查 传统的食管钡餐检查将胃食管影像学和动 力结合起来,可显示有无黏膜病变、狭窄及食管 裂孔疝等,并显示有无钡剂的胃食管反流,因而 对诊断有互补作用,但灵敏度较低;核素胃食管 反流检查能定量显示胃内核素标记的液体反流, 在胃食管交界处(EGJ)屏障低下时较易出现阳
NERD 应与功能性烧心鉴别。根据罗马Ⅲ 标准,功能性烧心的诊断标准是:患者有烧心症 状,但缺少反流引起该症状的证据,如 ① 内镜 检查无食管黏膜损伤;② 24 小时 pH 检测示食管 酸反流阴性;或③ 症状指数(50%;PPI 试验性治 疗阴性提示烧心症状与酸反流关系不密切,并 非 GERD, 但阳性结果不能排除功能性烧心,因 其特异性不高。
消化系统疾病指南与共识汇编
下胃黏膜皱襞的近侧缘和(或)食管下端纵行栅 栏样血管末梢。
⑶ 与 EGJ 分离。BE 的 长度测量应从 EGJ 开始向上至 SCJ。内镜下美 兰染色有助于对灶状肠化生的定位,并能指导 活检。
PPI 试验是目前临床诊断 NERD 最为实用 的方法。PPI 治疗后烧心等典型反流症状消失 或明显缓解说明症状与酸反流相关,如内镜检 查无食管黏膜破损证据,临床可以诊断为 NERD。
不典型症状 NERD 患者, 如上腹痛、腹胀、 非心源性胸痛、慢性咳嗽、哮喘或慢性咽喉痛 等,须行与反流相关证据的检查,明确症状与胃 食管反流的关系。
3. 食管测压 食管测压不直接反映胃食管反流,但能反 映 EGJ 的屏障功能。在 GERD 患者的诊断中, 除帮助食管 pH 电极定位,术前评估食管功能和 预测手术外,也能预测对抗反流治疗的疗效和 是否需要长期维持治疗。因而,食管测压能帮助 评估患者食管功能,尤其是治疗困难的患者。 4. 食管胆汁反流测定 部分 GERD 患者有非酸性反流物质因素的 参与,特别是与胆汁反流相关。可通过检测胆红 素来反映胆汁反流存在与否和其程度。但多数 十二指肠内容物的反流与胃内容物的反流同时 存在,并在抑酸后症状有所缓解,因此胆汁反流 检测的应用有一定局限性。 5. 其他 食管黏膜超微结构研究可以了解反流存在 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无线食管 pH 测定可以提供 更长时间的酸反流检测;腔内阻抗技术应用可 监测出所有的反流事件,明确反流物的性质(气 体、液体或气体液体混合物),与食管 pH 监测联 合应用可以明确反流物为酸性或非酸性,明确 反流物与反流症状的关系。 非糜烂性反流病 目前尚没有足够的临床随访资料阐明 NERD 的自然病程,但有限的资料显示大多数 NERD 在其演进过程中并不发展为 EE。 NERD 主要依赖症状学特点进行诊断,典型 的症状是烧心和反流。当患者以烧心症状为主 诉时,如能排除可能引起烧心症状的其他疾病, 且内镜检查未见食管黏膜破损时,可做出 NERD 的诊断。 内镜检查对于 NERD 的诊断价值在于排除 EE 或 BE,以及其他上消化道疾病如溃疡或胃 癌。
GERD 的诊断依据。当轻度症状在 1 周中≥2 天 或者中度、重度症状在 1 周中≥1 天时就被认为 是不适症状。在临床实践中,是否为不适症状应 由患者自己来决定。
患病率 GERD 是常见的,全球不同地方的患病率不 同。 西欧和北美 GERD 症状患病率[至少每周 1 次烧心和(或)反流]为 10%~20% 亚洲通常比较低。日本的研究显示 GERD 症 状 患 病 率 约 6.6%, 韩 国 为 3.5%, 新 加 坡 为 10.5%。中国广东社区调查显示,每周有烧心症 状患病率为 6.2%。北京和上海两地同时进行调 查显示 GERD 患病率为 5.77%。 亚洲国家的资料显示内镜对反流性食管炎 的检出率在 3.0%~5.2%之间。上海长海医院回 顾性研究显示,反流性食管炎内镜检出率为 2.95%,北医三院回顾性研究显示为 4.1% 。反流 性食管炎的检出率正逐年升高。 危险因素 国内外资料显示,GERD 发病的危险因素包 括:年龄、性别、吸烟、体质指数(BMI)增加、 过度饮酒、服用阿司匹林及非类固醇类抗炎药 和抗胆碱能药物、体力劳动、社会因素、心身 疾病及家族史等。 发病机制及损伤因素 GERD 的发病机制是防御机制削弱及食管 清除酸能力下降,主要变化为食管下括约肌压 力 (LESP) 降 低 和 一 过 性 食 管 下 括 约 肌 松 弛 (tLESR)过度等。主要损伤因素为过多的胃内容 物主要是胃酸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黏膜损伤, 胆汁和消化酶也损伤食管黏膜。 GERD 的诊断 根据 GERD 症状群作出诊断 在临床上,如患者① 有典型的烧心和反流 症状,又无幽门梗阻或消化道梗阻证据,临床上 可考虑是 GERD。② 有食管外症状,又有反流 症状,可考虑是反流相关或可能相关的食管外 症状,例如反流相关的咳嗽、反流相关的哮喘。 但③ 仅有食管外症状,而无典型的烧心和反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