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 教案

合集下载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种群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种群

二、考题规律种群的基本特征是重要考点之一,其中,各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对特征曲线的描述既能够直接考查分析和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也能考查图表和文字信息的转换能力。

种群密度的调查从实验误差方面的分析能力能体现出学生对所考查技术的理解和应用。

三、考向预测1. 种群数量特征不会局限于对概念的记忆和简单识别,有难度加深的可能性。

2. 种群的空间特征值得注意,不排除成为新的难点的几率。

3. 种群密度的调查,包括酵母菌数量的变化,重在考查学生实际操作和实验分析能力。

考点分析:一、种群数量特征的曲线表述和特征之间的关系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种群。

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空间特征等。

(一)数量特征及部分特征的曲线表述:1. 种群密度: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某一种群全部个体的数量。

(① 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差异很大;② 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种群密度的估算:样方法、标志重捕法(1)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样方法:同样适用于活动量小的动物。

如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

样方大小一般为1m 2,随机取样。

常用的取样方法Ⅰ五点取样法。

适用于调查植物个体分布比较均匀的情况。

Ⅱ等距取样法。

当调查的总体为长条形时,可用此方法。

计数规则:样方的顶边、左边及左角处的个体统计在内,其他边缘不作统计(或相邻两边及顶角)。

(2)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量大的生物N (种群数量)= ×M (标记个体数)n (重捕个体数)m (重捕中标记个体数)(3)黑光灯诱捕的方法:适用于有趋光性的昆虫。

2. 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量。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最直接因素。

迁入率和迁出率也会直接影响种群密度。

3. 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年龄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图甲:增长型;图乙:衰退型。

A 国家各个年龄段比例适中,稳定型。

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一轮复习教学设计一、课程分析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这个专题是人教版必修三生物第四章第一节和第二节的内容,在一轮复习中本专题是在复习了个体的生命活动的调节之后,从群体水平来研究生态系统的相关内容,在知识上比较基础,使学生由简入难的复习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性。

本专题主要包含两个考点:种群的特征涉及的主要是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需要理解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种群的数量变化内容比较重要,主要是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方法,J型增长曲线和S型增长曲线形成的原因,特点,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判断,特别是J型曲线中倍数的应用,S型曲线中K值,K/2值的应用以及曲线分析。

本专题是高考常考的考点,考查的角度侧重种群的特征及种群数量的取样调查,种群数量增长类型的曲线分析,准确记忆各特征具体内容及其内在联系,并把握种群密度调查的两种常用方法,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本专题的重点是:1.种群的特征。

2.种群数量的变化。

难点是:种群数量的变化。

二、学情分析知识基础:由于本专题是学生在高一学习的,与现在间隔时间较长,学生对过去学习的知识大部分已经遗忘了。

对于基础好的学生,通过自己看笔记和书,可以回忆起绝大多数的知识点,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就需要参与到小组中,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完成自己复习总结的任务。

能力基础:大部分学生具备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还是欠缺自我总结知识与规律的能力,不能把零散的知识点汇总整理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复习了个体水平的生命活动的调节,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及调节、植物的激素调节,种群和群落以及生态系统的定义在必修一就已经学习掌握了,但是它们的特点是什么?稳态的维持与个体稳态的维持有什么区别?这是本专题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

三、设计思路本节的引入思路是:从问题出发,落脚于对科学方法的学习: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复习本专题知识,先通过学生自己的复习回顾基础知识,尤其是一些易混的概念的比较,将基础知识掌握牢固。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人教版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 教案.doc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人教版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 教案.doc

讲考纲讲考点考点一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种群是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不同物种,种群密度不同;同一物种,种群密度可变。

(2)出生率、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

(3)迁入率、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

(4)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①类型:②意义: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5)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

3.种群的空间特征(1)均匀分布:稻田中水稻的空间分布。

(2)随机分布:草地上某种杂草的空间分布。

(3)集群分布:瓢虫的空间分布。

【例1】(2017年新课标Ⅲ卷,5)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减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的面积【答案】B【跟踪训练1】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对种群的密度影响不大B.一般情况下,繁殖能力强的种群出生率高,种群增长快C.迁入率和迁出率对研究现代城市的人口变化影响不大D.水稻的空间分布不属于种群的特征【答案】B【解析】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可降低出生率,降低种群密度,A错误;一般情况下,繁殖能力强的种群出生率高,种群增长快,B正确;迁入率和迁出率会对现代城市的人口变化产生直接影响,C错误;水稻的空间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D错误。

考点二种群的数量变化1.研究方法:构建数学模型。

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第1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教学案新人教版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第1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教学案新人教版

第1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考纲展示] 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考点一| 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相互关系①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

其概念为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②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③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群的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④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种群的空间特征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样方法①适用范围: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蚯蚓、跳蝻。

②调查过程: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取平均值。

③取样关键:随机取样。

④常用取样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

⑤计算种群密度:某植物种群密度=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2)标志重捕法 ①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②调查过程: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记→重捕、计数→密度估算。

③密度估算公式:种群数量=初次捕获个体数×再次捕获个体数再次捕获的被标记的个体数。

[判断与表述]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

(√)(2)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决定的。

(√)(3)在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采取逐个计数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4)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

(×)提示:调查该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

(5)从理论上讲,第二次被捕捉时动物躲避捕捉的能力增强,所以调查的种群数量比实际数量要偏小。

(×)提示: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数量=第一次捕捉的数量×第二次捕捉的数量÷第二次捕捉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量,第二次捕捉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量偏小,调查的种群数量比实际数量要偏大。

新高考一轮复习人教版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学案

新高考一轮复习人教版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学案

第30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考纲明细] 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判断正误并找到课本原文1.农林害虫的监测和预报、渔业上捕捞强度的确定等,都要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研究。

(必修3 P60—正文)(√)2.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是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必修3 P60—正文)(√)3.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必修3 P61—探究)(√) 4.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

(必修3 P63—思考与讨论)(×)5.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信息素)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不会影响种群的密度。

(必修3 P63—正文)(×)6.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必修3 P67—正文)(√)7.在自然界,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

因此,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

(必修3 P67—正文)(√)8.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

(必修3 P68—探究)(√)9.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

(必修3 P68—探究)(√)真题重组判断正误(1)(2017·全国卷Ⅱ)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2)(2013·全国卷Ⅰ)天敌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3)(2013·全国卷Ⅱ)用样方法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时,为避免调查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要做到随机取样。

(√)(4)(2012·全国卷Ⅱ)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种群的密度。

(×)一种群的基本特征1.种群的概念01同种生物的02全部个体。

《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

《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

《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我准备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法学法设计、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方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来加以介绍。

一、说教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和第二节,该内容是学生的视角从微观、个体水平到宏观、群体水平的转折点,对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有重要的意义。

教材第一节讲述了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种群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第二节讲述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介绍了种群数量的增长以及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用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发展变化,建立数学模型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界事物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又讲到了调查种群密度的两种方法,其中还设计了探究活动: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由于这一活动需要在野外进行,且属尝试模仿层次,故新课教学安排为两课时,本节为第一课时,探究活动为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本章的基本教学目标是:1、例举种群特征;2、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化;在深入研究新课标的基础上我制定了详细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简述种群的概念,并举例种群的特征。

(2)结合种群数量变动例子,能解释种群特征与种群数量关系。

(3)学会种群数量变化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4)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2.能力目标(1)学习有关概念,培养学生形成概念和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2)初步学会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激发学生今后对科研的兴趣。

(3)通过学习种群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全面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尝试利用数学模型解释当地的环境问题。

3.情感目标(1)通过对种群密度、还有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等特征的学习,能用种群特征去描述身边的种群,研究身边的种群的特征,并且注重人口的问题,对学生进行人口教育,让学生明白实施计划生育的目的。

专题9-1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教学案-2018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资料 含解析 精品

专题9-1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教学案-2018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资料 含解析 精品

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一、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种群是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②意义: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

②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③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2.种群的空间特征(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类型: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3.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 (1)样方法①适用对象:植物、昆虫卵、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密度的调查。

②过程:确定调查对象→取样→计数每个样方个体数→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估计值。

③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取样的关键:随机取样。

(2)标志重捕法①适用生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②密度估算公式个体总数N 初次捕获标记数M =再次捕获个体数n重捕的标记个体数m 。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应用1.“J ”型增长和“S ”型增长的比较2.下图中甲表示的是“J”型增长中的种群增长速率变化,乙表示的是“S”型增长中的种群增长速率变化。

由乙图可知,在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在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

3.两个经典曲线分析(1)甲图中的阴影部分代表环境的阻力或被环境所淘汰的个体数目。

(2)乙图表示一个种群的K值不是恒定不变的,可以使原来的环境容纳量(K2)变成新的环境容纳量(K1)的是①②④⑤(填数字)。

①过度放牧对某种牧草种群的影响②硬化地面、管理好粮食对鼠种群的影响③增加水中的溶氧量对鱼种群的影响④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对本地物种的影响⑤引进某种害虫的天敌对害虫种群的影响三(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实验原理(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之《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之《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教学设计

第1节种群的特征第2节种群的数量变化(活动设计)第一课时一、能力发展目标1、通过阅读课本结合所给材料,并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说出种群数量特征及各数量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2、通过阅读课本,说出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能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计算种群密度;二、预习提纲1、阅读课本60-64页,完成《世纪金榜》163页知识梳理一2、完成《世纪金榜》163页盲点判断三、活动设计学生活动一:种群数量特征及其相互关系1、通过阅读课本60-64页,请回答:种群数量特征有哪些?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什么?【学生活动预设】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在课本上勾画出出种群数量特征及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教师活动预设】教师巡视学生阅读情况,适时辅导。

【小结】种群数量特征与空间特征有什么联系?2、学生阅读《世纪金榜》164页考点一,小组交流讨论回答:各个数量特征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学生活动预设】学生独立阅读分析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小组交流讨论各数量特征之间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

【教师活动预设】在各个小组间参与辅导,适当给予学生提示梳理各数量特征间的相互关系。

【巩固练习】《世纪金榜》164页通关题组2学生活动二: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1、通过阅读课本60-62页,请回答: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常用哪几种取样方法?如何计算种群密度?【学生活动预设】学生独立阅读61页探究实验,并说出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的共同点,说出计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教师活动预设】在各个小组间参与辅导,适当给予一定的指导纠正。

2、通过阅读《世纪金榜》164页考点一,请回答:标志重捕法适于哪些生物的种群密度调查?如何用标志重捕法来调查种群密度?【学生活动预设】学生独立阅读《世纪金榜》164页考点一,交流讨论出标志重捕法的调查步骤,并用字母写出相应公式。

【教师活动预设】在各个小组间参与辅导,适当给予一定的指导纠正。

【巩固练习】《世纪金榜》164页通关题组2【小结】如何根据不同的生物来选择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第二课时一、能力发展目标1、通过阅读,小组交流讨论,能正确分析种群数量变化的两种曲线,阐述产生的原因并举例说明实践中的应用。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9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29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教学案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9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29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教学案

第29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考纲明细] 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考点1 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2.种群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②调查方法(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①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概念:的比率。

②迁入率和迁出率的概念:比率。

(3)年龄组成②类型(如图):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4)性别比例①概念: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3.种群的空间特征(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类型4.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样方法②过程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 计数 ⎩⎪⎨⎪⎧ 样方内的个体全部计数↓③注意事项b .样方大小适中。

c .样方数量不宜太少。

(2)标志重捕法②过程确定调查对象↓M↓11重捕,计数⎩⎪⎨⎪⎧ 捕获数n 标记数m↓密度估算公式如下:N (种群数量)=n ×M m③注意事项a .调查期间无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

b 12无影响,并不能太醒目。

(3)黑光灯诱捕法对于趋光性昆虫,还可以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1.(必修 3 P 61探究)样方法更适合用于调查双子叶植物(填“单子叶植物”或“双子叶植物”),因为单子叶草本植物常常是丛生或蔓生的,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

2.(必修 3 P 62与社会的联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我国人口的死亡率在不断降低,要控制人口过度增长,必须降低出生率。

3.(必修3 P 61探究T 2改编)进行样方法调查时,要做到随机取样,原因是: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通过样方统计的结果(估算值)能更接近真实的情况。

题组一 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相互关系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动物性成熟的早晚对动物出生率大小有重要影响B .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就是种群的自然增长速率C .各种生物的种群性别比例均为1∶1D .种群密度是种群内个体特征的统计值答案 A解析 动物性成熟的早晚对动物出生率大小有重要影响,性成熟延迟则出生率降低,A 正确;出生率减去死亡率是种群的自然增长率,B 错误;一般情况下,种群的性别比例为1∶1,但也存在雌性数量大于雄性的,或雄性数量大于雌性的情况,C 错误;种群密度是种群内数量特征的统计值,D 错误。

2018届 一轮复习人教版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课件

2018届 一轮复习人教版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课件

考点精讲
2.“S”型曲线关键点(区段)的分析
考点精讲
3.“S”型曲线的K值及其变动示意图
考点一
种群的特征
4.规律总结

规律总结
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技巧
(1)统计 图
规律总结
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技巧
(2)曲线图和柱形图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曲线 图
柱形 图
考点二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应用
1.考点精讲

考点精讲
项目 增长 模型 增长率
1. “J”型和“S”型曲线的比较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 类推。 (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 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 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 ________,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 答案 (1)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1∶1∶1 保持稳定 化趋势是________。 (2) 活动能力 (2) 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 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________强、活动范围广 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第29讲 种群的特征和 数量变化
1.种群的特征
2.种群的数量变化
3.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4.随堂●真题演练
基础复习课
考点一
种群的特征
1.考点精讲

考点精讲
1.种群的数量特征
(1) 种群密度 是种群最基 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 _____________、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 和迁入率。 _______________。 (3)年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 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出生率和死亡率 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 出生率 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4)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 _________间接影响种群密 度的。

2018届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课件(67张)

2018届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课件(67张)

难点知识· 讲练贯通
强化提能集训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结束
2.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技巧 (1)种群年龄组成的表示方法: ①模式图
主干知识· 自主联通
重点知识· 探究学通
难点知识· 讲练贯通
强化提能集训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结束
②统计图
主干知识· 自主联通
重点知识· 探究学通
难点知识· 讲练贯通
强化提能集训
主干知识· 自主联通
重点知识· 探究学通
难点知识· 讲练贯通
强化提能集训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结束
种群的数量特征
[过程体验]
1.观察下图中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回答相关问题
主干知识· 自主联通
重点知识· 探究学通
难点知识· 讲练贯通
强化提能集训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结束
(1) 种群密度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 因素。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但在一定程度上能预 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只影响出生率,不影响死亡率。 10 ×100% (4)1 000 个人的村庄一年出生 10 个小孩, 则出生率是_____________ 1 000
结束
[系统认知]
1.种群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 变化的直接因素。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但在一 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4)种群特征的实际应用 ①城市人口的剧增——迁入率>迁出率造成的。
主干知识· 自主联通 重点知识· 探究学通 难点知识· 讲练贯通 强化提能集训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01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教案新人教版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01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教案新人教版

第01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1.种群的概念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3)年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年龄组成⎩⎪⎨⎪⎧⎭⎪⎬⎪⎫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增加稳定型:出生率≈死亡率→不变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减小种群密度(4)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3.种群的空间特征(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类型⎩⎪⎨⎪⎧ 均匀分布型:如稻田中水稻的空间分布随机分布型:如田野中杂草的分布集群分布型:如瓢虫的空间分布4.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1)“两看法”选择合适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2)样方法与标志重捕法的比较(必修3 P 62“学科交叉”改编)将M 只鹿标记,在捕获的n 只鹿中有m 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多少只?若部分标记物脱落,该鹿群的数量与实际数量相比有何变化?答案 (M ×n )÷m 只 增大走出误区 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中的4个关键点关键点①:样方法中样方的选择要合适a .随机取样:常用五点取样法(如图甲)和等距取样法(如图乙)。

b .大小适中:乔木100 m 2、灌木16 m 2、草本1 m 2;样方数量不宜太少;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呈网状)。

c.数量合适:样方太少,误差偏大;样方过多,工作量增大,因此要选择合适的数量。

关键点②:样方法中的计数要准确: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

关键点③:标志重捕法中标记物要合适,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

关键点④:标志重捕法中两次捕捉间种群数量要稳定:被调查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

高考生物一轮教师用书 第3单元 第1讲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的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考生物一轮教师用书 第3单元 第1讲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的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三单元 种群和群落第一讲种群的特征与数量的变化[教材知识问题化梳理]一、种群的特征 1.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①样方法⎩⎪⎨⎪⎧适用范围: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②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是迁入率和迁出率及出生率和死亡率。

(3)年龄组成:①写出图中各年龄组成的类型。

A :增长型,B :稳定型,C :衰退型。

②根据上图分析各年龄组成类型的特点以及种群密度变化的趋势。

类型 各年龄分布 种群密度变化趋势A 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 增大B 各年龄个体比例适中 基本不变 C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减小(4)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空间特征(1)含义: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常见类型:①均匀分布型:如稻田中水稻的空间分布。

②随机分布型:如田野中某种杂草的空间分布。

③集群分布型:如瓢虫的空间分布。

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1)“J”型曲线⎩⎪⎨⎪⎧①产生原因: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②数学公式:N t =N o λt③特点:增长率保持不变(2)“S”型曲线⎩⎪⎨⎪⎧①产生原因: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②特点: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③K 值:又称环境容纳量,一定环境条件下所能维持种群的最大数量[效果自评组合式设计]一、在小题集训中洞悉命题视角1.(2009·广东高考)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 A .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B .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C .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 .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答案:B2.(2010·海南高考)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其年龄组成见表。

三个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为( )A B .甲是稳定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 C .甲是增长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 D .甲、乙、丙三个种群都是稳定型 答案:A3.(2009·上海高考)在光照下,将等细胞数量的衣藻和大肠杆菌分别接种到只含无机盐的培养液中培养,结果是(虚线和实线分别表示大肠杆菌和衣藻的生长曲线)( )答案:C二、在回顾教材图表中强化学科能力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该曲线为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还是“S”型曲线?其产生的条件是什么?答案:“J”型曲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讲考纲
讲考点
考点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
种群是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不同物种,种群密度不同;同一物种,种群密度可变。

(2)出生率、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

(3)迁入率、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

(4)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①类型:
②意义: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5)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

3.种群的空间特征
(1)均匀分布:稻田中水稻的空间分布。

(2)随机分布:草地上某种杂草的空间分布。

(3)集群分布:瓢虫的空间分布。

【例1】(2017年新课标Ⅲ卷,5)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减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的面积
【答案】B
【跟踪训练1】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对种群的密度影响不大
B.一般情况下,繁殖能力强的种群出生率高,种群增长快
C.迁入率和迁出率对研究现代城市的人口变化影响不大
D.水稻的空间分布不属于种群的特征
【答案】B
【解析】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可降低出生率,降低种群密度,A错误;一般
情况下,繁殖能力强的种群出生率高,种群增长快,B正确;迁入率和迁出率会对现代城市的人口变化产生直接影响,C错误;水稻的空间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D错误。

考点二种群的数量变化
1.研究方法:构建数学模型。

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2.“J”型增长和“S”型增长的比较
3.K值与K/2的应用
【例2】(2017年新课标Ⅰ卷,5)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禽,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
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答案】D
【跟踪训练2】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种群数量的变化模型。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示种群数量的变化模型与DNA双螺旋模型的类型相同
B.图中K值反映的是环境容纳量,该K值不受季节因素的影响
C.图示反映甲种群不存在环境阻力,而乙种群始终存在环境阻力
D.图中C点时乙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而甲种群的增长速率为定值
【答案】C
【解析】图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S曲线,而DNA的结构为双螺旋结构,A错误;图中K值反映的是环境容纳量,该K值受季节等环境因素的影响,B错误;图示反映甲种群不存在环境阻力,而乙种群从C点开始出现环境阻力,C错误;图中C点时乙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而甲种群的增长速率为定值,D正确。

讲方法
1.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3)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2.种群年龄组成常见类型及判断技巧
(1)常见类型
①统计图
②曲线图
③柱形图
(2)判断技巧
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讲易错
1.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中的4个关键点
(1)关键点1: 样方法中样方的选择要合适
①随机取样:常用五点取样法(如图1)和等距取样法(如图2)。

②大小适中:乔木100 m2、灌木16 m2、草本1 m2;样方数量不宜太少;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呈网状)。

③数量合适:样方太少,误差偏大;样方过多,工作量增大,因此要选择合适的数量。

(2)关键点2:样方法中的计数要准确: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

(3)关键点3:标志重捕法中标记物要合适,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

(4)关键点4:标志重捕法中两次捕捉间种群数量要稳定:被调查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

2.K值的易误点解读
(1)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值会上升。

(2)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

当种群数量偏离K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种群数量回到K值。

(3)K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在保证环境不被破坏前提下所能容纳的最大值;种群所达到的最大值会超过K值,但这个值存在的时间很短,因为环境已遭到破坏。

3.“J”型增长中λ和增长率的关系
λ为某时段结束时种群数量为初始数量的倍数,而非增长率。

增长率=(末数-初数)/初数×100%=(N0λt+1-N0λt)/N0λt×100%=(λ-1)×100%。

所以当λ>1时,增长率>0,种群数量增加;当λ=1时,增长率=0,种群数量稳定;当λ<1时,增长率<0,种群数量下降。

4.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
(1)含义
①增长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即增长率=一定时间内增长的数量/初始数量×100%。

②增长速率: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斜率),即增长速率=一定时间内增长的数量/时间。

假设某一种群的数量在某一单位时间t(如一年)内,由初始数量N0增长到数量Nt,则该种群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计算公式分别为:
增长率=(末数-初数)/初数×100%=(N t-N0)/N0×100%(无单位);
增长速率=(末数-初数)/单位时间=(N t-N0)/t(有单位,如个/年)。

(2)两种曲线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