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从肺论治面部皮肤病案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肺论治面部皮肤病验案

肺实者,宜疏邪祛痰利气。偏于寒者宜温宣,偏于热者宜清肃。肺虚者,应辨其阴虚、气虚而培补之。阴虚者,滋阴养肺;气虚者,补益肺气;气阴并虚者,治当兼顾。本文所述之面部皮肤病证多为肺经风热,肺失宣降,湿热浸淫,痰湿蕴结。治宜疏风清肺,化湿祛痰。所用中药以泻肺、清肺、清热解毒、利湿化痰为主,常用桑白皮、枇杷叶、黄芩、金银花、陈皮、桔梗、猫爪草、茯苓等。证属肺经风热、痰湿蕴结之痤疮,用清肺疏风化痰汤治疗;证属肺胃积热之酒渣鼻,用清肺泻火汤治疗;证属肺经风热、痰湿蕴结之面部皮炎,用清肺化痰消疹汤治疗;证属肺失宣降、湿热浸淫之面部湿疹,用宣肺清热利湿汤治疗。从肺论治面部皮肤病,疗效满意。现举4则医案,供参考。

1 痤疮案

宋某,男,21岁,于2009年9月3日初诊。主诉及现病史:面部起粉刺、囊肿3年。3年前,面部起白头粉刺,时轻时重,未引起重视,久之,发展为脓疱及囊肿,内服外涂多种中西药物,无明显疗效,来中医门诊求治。现症:丘疹色红,微痒,散在脓疱及囊肿,El渴,大便秘结;舌红,苔薄黄,脉浮数。西医诊断:痤疮。中医诊断:肺风粉刺。辨证:肺经风热,痰湿蕴结。治法:清肺疏风,渗湿化痰。方药:清肺疏风化痰汤。药用:桑白皮10g,炙枇杷叶10g,黄芩10g,牛蒡子10g,金银花10g,连翘lOg,猫爪草10g,陈皮1Og,茯苓10g,北沙参10g,炙甘草10g。水煎服,早晚各1次。第三遍煎液局部湿敷。二诊(2009年9月10日):上方用7剂,已无新生丘疹,脓疱渐消,二便通畅。守方继服。外用药同前。三诊(2009年9月24日):上方又用14剂,脓疱及丘疹消失,囊肿明显回缩,二便通畅。上方去黄芩、牛蒡子、连翘,加桂枝3g,又服l4剂,诸症悉除。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现代医学认为发病主要与雄激素、皮脂分泌增多,毛囊口上皮角化亢进,痤疮丙酸杆菌感染及遗传等因素有关。中医病因病机多为素体阳热偏盛,肺经蕴热,外感风邪,熏蒸面部;过食辛辣及肥甘厚味,助湿化热,湿热互结,上蒸于面;肺胃积热,化湿生痰,痰湿凝结。本案为素体肺经蕴热,复感风邪,加之过食辛辣肥甘,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熏蒸面部所致。治宜清肺疏风,渗湿化痰。方中桑白皮甘、寒,归肺经,泻肺平喘,利水消肿;枇杷叶苦、微寒,归肺、胃经,清肺止咳,降逆止呕;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善清肺胃胆及大肠之湿热,尤长于清中上焦之湿热;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消肿散结;猫爪草化痰散结,解毒消肿;陈皮化痰;茯苓健脾渗湿;北沙参养阴清肺,益胃生津;炙甘草解毒和中,调和诸药。桑白皮、枇杷叶、

黄芩、牛蒡子、北沙参均直接作用于肺,或清,或宣,或养,而其他几味药通过疏散风热、化痰、渗湿,也起间接作用。

2 酒渣鼻案

陈某,男,26岁,于2009年1O月19日初诊。主诉及现病史:2年前鼻部潮红,未重视,久之,鼻部起丘疹,毛细血管扩张,曾用防风通圣丸及外涂药膏缓解,近期加重,求中医诊治。

现症:鼻部及面颊皮肤潮红,散在丘疹、脓疱,毛细血管扩张,口干,便秘;舌质红,苔黄,脉滑数。西医诊断:酒渣鼻。中医诊断:酒渣鼻。辨证:肺胃积热。治法:清肺胃之蕴热。方药:自拟清肺泻火汤。药用:桑白皮10g,炙枇杷叶10g,黄芩10g,黄连5g,猫爪草10g,陈皮1Og,丹参10g,天花粉10g,麦冬10g,炙甘草10g。水煎服,早晚各1次。第三遍煎液局部湿敷。二诊(2009年lO月26日):上方用7剂,潮红消失,丘疹回缩,二便通调。守方继服。三诊(2009年11月9日):上方又用l4剂,丘疹、脓疱消失,毛细血管扩张减轻。上方去黄连,加白术10g,茯苓10g,又服14剂,诸症悉除。

按:酒渣鼻是一种发生于鼻、面中部,以红斑、丘疹及毛细血管扩张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病。现代医学认为与精神因素、颜面血管运动神经功能失调、胃肠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蠕形螨感染等有关。中医病因病机为肺胃积热上蒸,复感风邪,血瘀凝结而成,或嗜酒之人,酒气熏蒸,复感风邪,交阻肌肤所致。治宜清肺胃之蕴热,化痰散结消疹。方中桑白皮、枇杷叶清肺化痰;黄芩清肺胃湿热;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猫爪草化痰散结,解毒消肿;陈皮燥湿化痰;丹参活血化瘀;天花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麦冬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甘草解毒和中,调和诸药。本案既属从肺论治,又应用了八法中的消法、清法、补法等。祛痰、化瘀、解毒、养阴生津,痰瘀毒并治,消、清、补并用。

3 面部脂溢性皮炎案

周某,男,31岁,于2009年9月15日初诊。主诉及现病史:头面部起淡红色斑片、其上覆有油腻性鳞屑及痂皮、瘙痒2年。在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诊断为脂溢性皮炎,局部外涂2酮康唑及5 硫磺软膏缓解,停药后复发,皮损加重,面积扩大,求中医诊治。现症:头、面、眉、耳均可见暗红色斑片,覆以鳞屑,头皮痂皮较重,瘙痒,咳嗽痰多,纳呆,便溏;舌红,苔腻,脉滑数。西医诊断:脂溢性皮炎。中医诊断:面游风。辨证:肺经风热,痰湿蕴结。治法:疏风清肺,祛痰化湿。方药:自拟清肺化痰消疹汤。药用:桑白皮15g,炙枇杷叶10g,黄芩10g,川贝母5g(研末服),前胡10g,桔梗10g,砂仁10g,白术10g,茯苓10g,白鲜皮1Og,刺蒺藜1Og,炙甘草10g。水煎服,早晚各1次。第三遍煎液局部外洗,每日2次。二诊(2009

年9月22日):上方用7剂,鳞屑消退,结痂脱落,瘙痒明显减轻,二便通畅。守方继服。三诊(2009年10月13日):上方又用21剂,痒止,疹消,咳止。上方去黄芩、川贝母,又服7剂,诸症悉除。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脂溢性皮炎是发生于头、面、眉、耳等处皮脂分泌活跃部位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以暗红色或黄红色斑片上覆以鳞屑或痂皮为特征。中医病因病机为素体湿热内蕴,感受风邪;或平素血燥之体,复感风热之邪,血虚生风,风热燥邪蕴阻肌肤;或过食辛辣肥甘厚味,脾失健运,化湿生热,湿热蕴阻肌肤。本案为素体湿热内蕴,风邪袭肺,肺失宣降,痰湿蕴阻肌肤。治宜疏风清肺,祛痰化湿,消疹止痒。方中桑白皮、炙枇杷叶泻肺平喘,清肺止咳,利水消肿;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清肺、胃、大肠之湿热;川贝母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肿;前胡降气化痰,疏散风热;桔梗宣肺,祛痰,利咽,排脓;砂仁化湿行气,温中止泻;白术、茯苓健脾渗湿;白鲜皮、刺蒺藜疏风止痒;甘草解毒和中,调和诸药。本案既要疏风清肺,又要化痰祛湿。化痰既要消除已生之痰,又要杜绝生痰之源,本案所用化痰之品既直接作用于肺化痰,又通过清热、燥湿、降气而化痰,而祛湿主要通过健脾,且湿祛有助痰消,绝痰湿产生之源。

4 面部湿疹案

钱某,女,29岁,于2009年1O月8日初诊。主诉及现病史:面部起丘疹、渗出、瘙痒1年。经某医院诊断为湿疹,口服西替利嗪片及外涂炉甘石洗剂,有所缓解,近2周因外感风邪及过食辛辣而加重,现求中医治疗。现症:面部散在丘疹、脓疱,颊部尤重,已出现糜烂,渗出,瘙痒,咳痰,身热,心烦,口渴,大便干,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滑数。西医诊断:湿疹。

中医诊断:湿疮。辨证:湿热浸淫,肺失宣降。治法:清热利湿,宣肺化痰,消疹止痒。方药:自拟宣肺清热利湿汤。药用:黄芩10g,前胡10g,桔梗10g,川贝母5g(研末服),桑叶1Og,石膏2Og(包煎),知母10g,蝉蜕10g,防风10g,荆芥10g,白鲜皮1Og,苦参10g,车前子30g,(包煎),泽泻30g,苍术10g,炙甘草10g。水煎服,早晚各1次。第三遍煎液局部冷敷。二诊(2009年1O月15日):上方用7剂,渗出止,痒减轻,热退,二便通调。上方去石膏、苦参,继续口服及外敷。三诊(2009年10月29日):上方又用14剂,丘疹大部分消退,瘙痒及咳痰止,二便通调。守方又服7剂愈。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病因复杂,一般认为与变态反应有关。中医病因病机多为禀赋不耐,风、湿、热邪阻于肌肤所致。本案为饮食失节,过食辛辣厚味,脾失健运,湿热内生,复感风热之邪,肺失宣降,风湿热侵淫肌肤。治宜清热利湿,宣肺化痰,消疹止痒。方中黄芩清肺、胃、大肠湿热;前胡降气化痰,疏散风热;桔梗宣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