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东:宋才发老师确实是一个很有人格魅力的人

合集下载

宋才发:广博与专深是研究生导师的基本素质

宋才发:广博与专深是研究生导师的基本素质

宋才发:广博与专深是研究生导师的基本素质广博与专深是研究生导师的基本素质宋才发广博与专深是互为支撑的智慧结构上的两极。

战国荀况曰:“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

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

伤良曰谗,害良曰贼。

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窃货曰盗,匿行曰诈,易言曰诞,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

多闻曰博,少闻曰浅,多见曰闲,少见曰陋。

难进曰偍,易忘曰漏。

少而理曰治,多而乱曰秏。

”[1]他在这里传授给我们一个应当如何修身养性,如何博学多闻的道理。

我以为在学术研究和研究生教学领域里,“广博”与“专深”不是二者必居其一的选择命题,而是互为支撑的智慧结构上的“两极”。

在通常的情况下,广博是基础,专深是标志。

广博是任何一个人知识的源流,是学者之所以能够独立地做学问的根基。

汉初陆贾说得好:“书不必起于仲尼之门,药不必出于扁鹊之方。

”[2]人们通常所说的灵感、顿悟和触类旁通,多源于广博知识的积累。

具体到一个研究生导师来说,其教育对象是高层次的专门人才,讲授的内容就应当是高层次的学术探讨,带领学生开展的每一项学术研究活动,也应当是前无古人的创新活动。

如果教师知识领域的接触面仅仅限于传统专业,或者孤零零的某一个方面,自然难免要使自己陷入孤陋寡闻的境地,甚至堕入片面和偏狭之中。

研究生导师只有进行广泛的知识积累,尽可能地、尽快地形成自己渊博的知识链,才能够促使自己形成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达到专业知识触类旁通、融会贯通,多层次、多侧面地实现对有关现实问题和学术问题的科学解析。

面对当今这个瞬息万变的知识化、信息化、现代化的社会,凡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应当对什么东西都多少懂得一点儿,也许知之不深,但是绝对不能使自己沦为科盲。

对个别事物尤其是与本专业、本研究领域相关的事儿,就应当懂得更多一些、更深刻一些。

思维敏锐、洞察秋毫和把握大局的能力,通常是我们解决任何一个大到战略、小到战术问题的关键。

宋才发教授:高教战线上的不老兵

宋才发教授:高教战线上的不老兵

宋才发教授:高教战线上的不老兵高教战线上的不老兵宋才发教授——读宋才发教授《惟寻真知启后人——我的执教生涯40年》李博(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北京,100081)[摘要]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关键。

高水平的教师是指德才兼备的好老师,中央民族大学二级教授宋才发就是这样一位德才兼备的好老师。

宋才发教授从一个贫苦的农家子弟,发奋上进最终成为全国著名学者、博士生导师。

在这个过程中宋才发教授始终坚持身正为范,教子从严,执着于“人师”的追求。

在其从事研究生教育的20年间,他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为党和国家培养了一批批有用人才。

[关键词]宋才发;人师;身正为范;教子从严2015年11月5日国务院公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期进一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建立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和学科。

什么样的大学才是一流大学呢?有一点是公认的,那就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关键。

那么,什么样的教师才是高水平的教师呢?评判标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的理解是高水平的老师不仅要具有高强的科研能力,还要具有良好的品性。

拿今天时髦的话语来说,就是德才兼备。

中央民族大学二级教授宋才发①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德才兼备的好老师。

宋才发教授生于1953年,1977年考入华中师范学院(现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系,是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后的首届“77级”大学生。

宋才发教授对教师这个职业有着很深的感情,他在考入华中师范学院之前就当过小学老师、初中和高中老师。

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做编辑,由于学术研究做得好,他被华中师范大学破格晋升为副教授,随后调到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专门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自此宋才发教授始终坚持身正为范,教子从严的“人师”追求,在其从事研究生教育的20年时间里,宋教授不仅著作等身,而且桃李满天下,为党和国家培养了一批批有用人才。

一、“博导”的成名之路(一)苦难的童年生涯苦难是人生最好的老师。

宋才发:研究生教育是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特殊教育

宋才发:研究生教育是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特殊教育

宋才发:研究生教育是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特殊教育研究生教育是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特殊教育宋才发只有注重学生个性培养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创造性人格体现为理智的诚实好奇、态度的专注自信、思维的敏锐灵活以及精神上的挑战性倾向。

我以为创造性人格的培养需要宽松自由的环境,更需要自主地学习与个性化地教育。

创造力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再生力,一个缺乏创造力的民族终究是没有前途和希望的民族。

南宋陈亮在《上孝宗皇帝书》中指出:“人只是这个人,气只是这个气,才只是这个才,譬之金银铜铁,只是金银铜铁,炼有多少,则器有精粗,岂有本质之外换出一般以为绝世美器哉”[1]。

其实陈亮在这里所说的“气”,指的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的那股“血气”,认为血气是人的本质。

他所说的“人”指的是具有血气的人。

气乃人之本,气足则血盛,无气则无力。

因其人有血气,故此人绝不是空谈仁义之理的儒生,必定是能够建功立业的才德双馨、智勇仁义者。

他论及的“儒”是指那些气不足、才不发的因循守旧之人。

我以为研究生教育不能搞“大呼隆”式的培养,不能搞批量生产和大批产出,唯有因材施教才是良策。

研究生教育方法要从现实可能性出发,“材”仅仅只是一种可能性,而不是已经完成了的事实,更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

从可能到现实之间存在着一个相当长的成长过程,客观环境的种种影响乃至师友的帮助和自己在读书期间的习得,综合地决定着这个过程的“长短”与“成败”。

教师的施教必须因“材”而别,成“才”必须依赖教育而为之。

在“材”与“教”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因教育所起的作用,“人材”可能最终成为“人才”。

在高级人才培养教育的过程中,也许这个人那一面倾向较强而这一面较弱,这就构成了每个人不同的个性特点。

我们通常所说的个性化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自由的天性、独立不羁的人格和求异思维的勇气。

没有这种心灵的丰富性、完整性和独特性做支撑,人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创造力。

因此,我认为导师对研究生的个性丝毫不能压抑和磨损,应当因势利导发挥所长。

郭 庆:听宋才发教授《法学方法论》课程有感

郭  庆:听宋才发教授《法学方法论》课程有感

郭庆:听宋才发教授《法学方法论》课程有感听宋才发教授《法学方法论》课程有感郭庆(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2018级法律硕士研究生)宋老师是我终生难忘的好老师。

时光荏苒,一眨眼功夫,宋才发老师《法学方法论》课程就结束了。

蓦然回首,发现自己已经被宋老师的人格魅力和学术修养,深深地感染了、吸引住了。

在过去那么多年的大学生活里,教过我的老师确实不少,许多老师也都有他们的个性和特色。

但是能够让我终生难忘的,恐怕只有宋才发老师。

宋老师的授课风格独特,确实与一般老师不太一样。

譬如,尽管他已年过六旬,却始终站立着给学生授课;他授课从来不趴在讲台上念讲稿,不使用麦克风却声音非常洪亮,始终脱稿激情飞扬的尽兴发挥;他十分注意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引导和调动学生的听课热情和积极性。

平常他一边忙着学术研究工作,一边要给我们这些新入校的硕士生上课,还要指导他自己培养的法学博士生和博士后。

宋老师不仅学术造诣很深,而且有着丰富的教书育人经验,因而他不仅课堂教学效果极好,而且在法学界影响也很大,是名不虚传的教学名师。

所以,我打心底里敬佩宋老师,他注定是我终生难忘的一位好老师。

在第一次课上课之前,我和其他同学一样怀着好奇的心理,从“百度”引擎上搜索了一下宋老师的经历。

引入眼帘的“宋才发”词条介绍,发现他确实是个不得了的“大牛”。

宋老师1953年5月10日生,湖北省武穴市人,法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二级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

历任《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央民族大学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法学院院长兼民族法学研究所所长,中央民族大学科研处处长兼学校“211工程”办公室主任等职。

社会兼职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鉴定专家、教育部法律专家顾问组成员、中国法学会经济法研究会理事、中国法学会西部大开发法律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民族法学研究会秘书长等职。

农小旺:听《法学方法论》课程有感——论人师的重要性

农小旺:听《法学方法论》课程有感——论人师的重要性

农小旺:听《法学方法论》课程有感——论人师的重要性听《法学方法论》课程有感——论人师的重要性农小旺(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2018级法律硕士研究生)“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这是我听了宋才发教授《法学方法论》这门课程之后,最深的感慨与体会!求学17载,遇到数十上百位给我上过课的教师。

然而能够让我从内心里真真正正佩服的“人师”,实在是寥寥无几。

透过自己从小学到研究生的学习经历,个中原因确实值得深思。

想必现今正在授课的教师面对自己的学生时,多少有一种“恨铁不成钢”“一代不如一代”的不当情结吧!“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接触韩愈的《师说》之后,“教师”这一形象在我内心深处愈加笃定。

何为师?何为传道?何为授业?何为解惑?从宋才发老师身上,我已经找到了期盼已久的答案。

从事师者,只是在身份职业上的一种区分,稍加有兴趣爱好的人皆可从师。

同时,只有真正肩负起“传道授业解惑”之责的人,才不愧为师。

尔后再历经锤炼磨打、温情付出,终进阶为“人师”。

如若从普遍意义上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里讲的则是非学校教育中的“师”,意思是拜三人中年长者、能力稍强者为师。

如此之“师者”,人人皆可为之。

对“师”作此区分又有何意义呢?因此,“何为师”之疑已解。

那么在宋才发老师身上,又如何体现出“传道受业解惑”之义呢?且听我娓娓道来。

两鬓斑白,激情饱满。

初见宋老师始于《法学方法论》的首次课程。

看着您两鬓生辉、神采奕奕的老学者形象出现在讲台上,瞬间激起了我的浓厚兴趣。

犹记得那天早上,宋教授的第一次课,讲的是“著名大学与研究生教育”。

求学十几载,第一次有幸聆听学者对“名校”、“名师”及“研究生教育”的详细解读。

整个上午四个小时,您一直从未间断并饱有激情地进行授课。

或许是您的魅力点染了课堂,又或许是您的课程深入浅出、精辟入理,抑或是您坚守讲台一整个上午传道授业,对您的崇拜与敬意之感油然而生。

是啊,“大学=学者+学术”,您给出的大学公式,道出了大学是师生们共同为学、治学的一块宝地。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读宋才发教授《惟寻真知启后人-我的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读宋才发教授《惟寻真知启后人-我的
“ 仰之 弥高, 钻之 弥坚”
— —
读宋 才发教授《 惟寻真知启 后人一 我的执教 生涯 4 O年》
李 梦
(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北京 1 0 0 0 8 1 )
摘 要: 宋才发教授 , 是一位令我“ 仰之 弥高, 钻之 弥坚” 的师长。他从 穷山沟里走 出来 , 以坚强的毅 力和奋力拼搏 的精神 , 在教 师 的 岗位上勤奋耕耘 。奋 斗, 是他毕 生的信仰 ; 教育, 是他无尽的追求 ; 弟子, 是他永远的期盼。他就是 我人 生的楷模 , 努 力的方向。
关键词 : 宋 才发 ; 终 生执 教 : 培 育 后 生
“ 仰之 弥高 , 钻之弥坚” 。 《 论语 ・ 子罕》 中的这两句话 , 是孔子 的弟子颜渊对孔子 的学问道德高深不可穷 尽的赞 叹。 在他看来 , 老师 的学 问和人德 , 愈仰望愈觉得其高深莫测 , 愈钻研愈觉得坚 不可破 。老师善于一步 步引导我们 , 用文化典籍 开阔我们 , 用礼 仪制度来规范我们 。 而我们想停止学习都很难做到。 敬爱 的导师宋才发教 授 , 就是这 样一位令 我“ 仰 之弥 高 , 钻 之弥坚 ”的师 长。宋 教授于 1 9 5 3年 5月 l 0日生于湖北省武穴 市 。目前是华 中师 范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国 家重点学科带头人 。历任华 中师范大学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研究 中心常务副主任 , 中央 民族大学学术委员会秘 书长 、 法学 院院长 兼 民族法学研究 所所 长 、 科研处 长兼 学校 “ 2 1 1工程 ” 办 公室 主 任、 民族博 物馆长等职 。 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 学重点研究基地 中 国少数民族研究 中心特聘教授 . 全 国著名法学 家、 著名法学博士 生导师 , 享受 国务 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 省部级有突 出贡献 中青 年专家 、 国家 民委首届有突 出贡献专家 。 在取得 如此 多的光环和 荣誉之后 , 宋教授 在其花 甲之年沉下 心来 , 以一本厚 重 的《 惟寻 真知启后人一我 的执教 生涯 4 0年》 ,对其执教生涯进行 了认真 总结和深刻反思。 细 细研读这本书 , 发现 书中不仅仅记 录了宋才 发教 授的童年历练 、 求学生涯 以及执教 4 0年的艰辛足迹和奋斗 拼搏 的人 生历程 ,而且还讲述 了许 多为人 处世之道和成功 的经 验教 训 , 深受启发 。 奋斗 。 是他毕 生的信仰 宋教授一直把奋斗作为他毕生 的信 仰。我们虽然无法选择 决定 自己前半生命运 的平 台 。但是 我们要 学会的是真诚地正视 它和接受 它 , 从而改变 自己后半身的处境和生存方 式。 宋才发教 授在书 中坦言 , 自己出生于湖北省广 济县宋巷村宋家垸一个普 通的农民家庭 里, 出身和家境 条件并不是特别优越 ,父母亲文 化程 度不高, 可谓是平 台非 常之低 , 但他一直坚 信: 苦难是人生 最好 的老师。 所 以他 自幼对学 习知识 的强烈渴望 , 并不 因为条件 的恶劣而放弃 自己对知识 的追求 , 而是立志成为一名人 民教师 . 希望能够脚踏实地 ,为祖 国的现代化建设 培养 出更多的优秀人 才。宋才 发教授认为 , 一个人 最终能否在事业上获得成功 , 能否 赢得 社会 的赞誉与尊严 , 并不 取决 于他的外貌和家庭背景 , 而取 决 于在苦难面前 的顽强态度 和惊人毅力 。 正因为如此 , 宋教授凭 借 自己坚强 的意志, 历 经生活 的坎 坷, 终 于从偏僻 的农村走 进省 会城 市武汉再到首都北京 ,并 圆梦成 为一 名令 人敬仰的人 民教 师。他始 终相 信 : 成功 的秘诀 在于做任何一件事情 的时候 。 你 比 别人更执着 、 更拼命 。到 中央民族 大学工作后 , 宋教 授继续发扬 其“ 拼命三郎” 的工作作风 。 每 年的教学科 研业绩考核 , 其年终奖 励基本位 居全校 前列 , 他 的论 文和著作 在国 内外 的检索率 、 引证 率、 转 载率 稳居全校第一 。这些 “ 社会 影响力 ” 是宋 教授挑 灯苦 战, 钻研学问所理应得到 的回报 , 无不体现 了他一步 一步艰辛的 奋斗历程 。 但是 , 宋教授并没有 因为 已所取得 的成绩而延缓前进 的脚 步 , 他 对于学术领域 的勤奋 、 执着 与坚持 还在继续 , 并 将永 不停 息。

怀感恩心,行走天下——读宋才发教授《惟寻真知启后人——我的执

怀感恩心,行走天下——读宋才发教授《惟寻真知启后人——我的执

老师 。 非凡的治学毅力和学术研究能力 , 再 加 上 母 校 师 长 的 悉 心 扶 持 和精心栽培 , 使得 宋老 师在 3 0岁 出 头 的 时 候 就 成 大 器 。 给 我 E l J 象 深 刻 的是 他 接 受 章 开 沅 校 长 和 华 中 师 范 大 学 万 名 帅 生 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厚老实的父亲是朱老师 的楷模 , 教会 他 只有忍 耐 、 谦 和才 能酿
出 汁甜的美酒 , 做 人 只有 诚 实 守信 才能 行得 更端 、 走得 更 远。
天底下最无私 的爱是 母 爱 , 这种 爱很 纯粹 , 朴实 厄 华 , 神圣 博 大, 却义刻骨铭心 。在宋 老师 的笔下 , 我 们真切 地感 受到 一化
的入 , 邵 会 有 深 刻 的领 悟 。 大 爱 无 言 , 父 母 之 爱 是 需 要 我 们 用

重托 , 赴 京请邓小 平 同志题写 “ 华 中师 范大学 ” 校名 的精 彩 片
段 。在 较 短 的 时 问 内要 办 好 这 件 大 事 , 难 度 是 町 想 而 知 的 。 但 是宋老师抱着 “ 养 兵干 日, 用 在一 ・ 朝” 的感 恩 之 心 , 义 无 反 顾 地
父『 : 上 尤 的默默付出 , 铭 记恩师 无私 的谆谆 教诲 , 感恩 母校 厚
晕 的学 术 滋 养 。 “ 慈 手 中 线 , 游 子 身 上 衣 。 临行 密 密 缝 , 意 恐 迟 迟 归 。 谁
占寸 瞥心 , 报 得二春 晖。 ” _ 2 。 从 小就没有 离开过父母 的我们 , 大 多都体念不 到此 诗句的真正含义。但凡历经过离家求 学 、 丁作
人 — — 我 的执 教 生 涯 4 0年 》 这 部 深 刻 解 剖 自 己 的 传 记 。它 真

赵鑫鑫: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听宋才发教授《法学方法论》课有感

赵鑫鑫: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听宋才发教授《法学方法论》课有感

赵鑫鑫: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听宋才发教授《法学方法论》课有感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听宋才发教授《法学方法论》课有感赵鑫鑫(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2018级法律硕士研究生)进入研究生学习的第一个学期,法学院为我们开设了《法学方法论》这门课程。

正是由于开设了这门课程,我们才有机会认识和近距离接触中央民族大学二级教授宋才发老师。

第一次上课时,我在教室外遇到宋才发教授,就被他满头白发所吸引。

当得知他就是为我们授课的老师时,我的心里顿生敬意。

当听到他开口讲第一句话的时候,那浓浓的“湖北口音”又使我倍感亲切。

宋才发教授的亲切教诲,对于我研究生三年的学习生活,必将起到很好的指导和引领的作用,确实使我受益良多。

对于像我这样刚刚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的人来说,宋才发教授的《法学方法论》这门课,有助于我们从迷茫的、不知所措的状态中走出来;让我有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动力,知道自己在这三年乃至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应该如何做好一个人,如何做好每件事。

通过聆听宋才发教授的八次授课,我得到的答案就是“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一、低调做人第一,我要谈论做人的重要性。

我经常在校园的墙壁上,看到这样一条标语:“先成人,后成才”。

我记得第一次看到这条标语的时间,是在我上初中的时候。

那时,我对于这句话的含义不是特别理解,我疑惑地想:“成人和成才为什么要有先后之分?就不能倒过来先成才后成人吗”?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加,我才渐渐地领悟到这句话的本意。

即我们要先学会做人的道理,成为一个有道德情操的人,然后再去寻求知识、增长才干,最终才能够成为一个有才智的、德才兼备的人。

如果我们倒过来“先成才”,学会并掌握了很多的知识,然后再去学会如何做人,我们就有可能发展成为唯利是图、有才无德之人;我们所学的才识,很可能会成为道德沦丧的工具,那将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

宋才发教授在《法学方法论》的第一讲和第六讲中,都论及到了“如何做人”这个问题。

特别是在第六讲中,专门谈到“研究生的治学与做人”。

宋才发:教人求真是研究生导师的精神境界

宋才发:教人求真是研究生导师的精神境界

宋才发:教人求真是研究生导师的精神境界教人求真是研究生导师的精神境界宋才发指导研究生在学术研究过程中求真、求新。

人生在世很难做到始终不说套话,做官的人还要会说“官话”,但是做学问的人一定要自觉地说“真话”。

因为“讲真话”、“说实话”是最基本的社会道德,是官员、学者人格最起码的底线。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从来没有间断过进行实事求是的教育。

但由于实际上存在着两种形式的教育,使得实事求是教育的作用和效果,有时候在相互矛盾中抵消了。

在这两种教育形式中,一种是口头的、纸上的宣传教育,另一种是实践的教育。

口头的和纸上的教育,多是鼓励人们讲真话、求真务实。

而实践的教育,却是如刘少奇在1962年7000人大会上所讲的:“近几年来,由于某些领导机关和领导人的错误,有些说老实话、做老实事、敢于实事求是地说出自己意见的人,没有受到应有的表扬,反而受到了不应有的批评和打击;有些不说老实话、作假报告、夸张成绩、隐瞒缺点的人,没有受到应有的批评和处分,反而受到不应有的表扬和提拔。

”[1]这样的事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发生,就连刘少奇这样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因之在惨无人道的“文化大革命”中被活活地整死。

对一个人的不公正,也许就是对所有人的威胁和示威。

这不能说不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教育,人们不得不“长记性”。

所以,“讲真话”在官场中却常被视为“冒傻气”,相当多的官员都取明哲保身的态度。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说真话就是一种幽默,你说真话会引起哄堂大笑的。

大学代表着一种独立的人格,作为正本清源和拨乱反正后成长起来的研究生导师,应当懂得教育与其他社会事业之间的关系,懂得教育怎样才能真正有所贡献于社会。

学术研究贵在创新、求新,这似乎是所有学人的一种共识与约定。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却有意无意地误解了“求新”。

在这里仅以西学的译介和研究为例。

譬如,改革开放以来国外各种思想流派和学术思潮纷纷亮相并涌入中国,这对于我国学者尤其是青年学生,了解世界学术动态、推进东西方学术文化交流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做一个有魅力的老师

做一个有魅力的老师

做一个有魅力的老师作者:蒋翠娥来源:《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3年第06期读完著名特级教师宋运来的《魅力语文教师的修炼》一书,最打动我的是“一个后进教师的羽化”故事。

我仿佛在听那从前的故事,这故事有挫折,有倔强,有委屈,也有得意。

拥有许多光环的特级教师一下子变得可亲起来,仿佛就是我们学校里的一个老教师。

有魅力的教师是一个仁者。

魏书生说:“人活在世上,能不能幸福,最主要的是能不能有一颗好心。

心肠好了,那么生活穷点富点,工作轻点重点,寿命长点短点,他都能坦然无愧、豁达大度地对待,从而活得心安,活得幸福。

而教师显然是最有利于培养真诚、善良、美好心灵的职业。

” 魏书生的这段话其实也揭示了教师应具备的思想道德素养。

一个教师,只有热爱自身的工作,才会有责任心,才会想方设法地去“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才会主动“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

宋运来老师在向我们阐述一个后进教师的羽化之路中的每一句“自言自语”,无不诠释着他对教育的执著与热爱。

没有爱就没有一切。

仁爱是做一个有魅力教师的前提。

有魅力的是教师一个乐者。

一个引领孩子们成长的人,必须是一个乐观向上、热爱生活、充满激情的人。

做一个“乐者”是多么不易,然而却也十分简单——微笑着对待每一天,微笑着面对每一位学生,微笑着对待自己的每一项工作。

善于倾听花开的声音,善于理解尊重童真的行为,善于等待守候美丽的瞬间,善于鼓励表扬闪光点。

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流。

这样的老师必是学生温馨的港湾。

有魅力的教师是一个智者。

教师不是鹦鹉,不是喇叭,而是艺术家,是工程师。

艺术家和工程师的魅力就在于他们有自己的思维和思想。

书中《不可不知的十件作文难心事》真是说到一线教师的心坎上了,其实这些难心事早就存在,却也没有人提出异议,生态的作文走了多少弯路。

只是因为我们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缺乏积极思考,缺少自己的思想,我们早已习惯了平庸。

拒绝平庸,也许就能超越。

有魅力的教师是一个行者。

陆德福:学贵得师——听宋老师《法学方法论》课程有感

陆德福:学贵得师——听宋老师《法学方法论》课程有感

陆德福:学贵得师——听宋老师《法学方法论》课程有感学贵得师——听宋老师《法学方法论》课程有感陆德福(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 2018级刑法学硕士研究生)美好的时光总是让人感觉过得很快。

宋才发教授讲授的《法学方法论》课程,实在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时光犹如白驹过隙,仿佛就在昨日宋老师授课的课堂上,我仍在聆听宋老师传授知识。

今日课程结束了,要完成期末作业了。

耳闻目睹宋才发老师其人其事。

在还没有与宋老师见面之前,我就从其他任课老师和师兄师姐那里,听到宋老师的各种传奇事迹,譬如有才情、高水平、法学大咖、“千古奇人”等等。

确实让我深深地感觉到,宋老师似乎就是神话故事里的人物一般,不仅神秘、完美,而且极具无穷魅力。

就我肤浅的了解,凡是接触过宋老师的学生,无不被宋老师的人格魅力所吸引,为其痴、为其狂,对其极为推崇。

由此,我也对宋老师充满了好奇心,期待着能够在课堂上一睹宋老师的风采,感受宋老师的人格魅力。

当我在课程安排表上,看到由宋才发老师讲授《法学方法论》的时候,我非常的兴奋和期待,心里想着终于可以见识宋老师本人了。

这种愿望终于如期而至。

经过一个学期的接触,我确实被他深厚的文化知识底蕴和人格魅力所折服,我也就成为宋老师的忠实粉丝了。

读书当如宋老师。

我记得《劝学》有这么一句话:“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宋老师就是如此,博学且明达,行为无差错。

宋老师在课堂上教导我们,读书要以广博而深厚的知识功底为目标。

我觉得“博学”是一种读书的基本要求,也是一种生活状态,更是一种生命境界。

每一天都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读书,逐渐养成读书的好习惯,使之成为一种读书人的常态。

仅就如何读书而言,一是要培养自己的读书兴趣,一旦我们对读书产生了兴趣,就能够从读书中获得精神的快乐,后而能够保持读书的状态,使之成为一种习惯,成为生活和生命的一部分。

二是要挤出时间读书,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肯去挤,总是可以或多或少地挤出水来的。

宋才发教授在从教4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答谢词

宋才发教授在从教4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答谢词

宋才发:在从教4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答谢词在从教4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答谢词(2013年6月29日)宋才发尊敬的各位嘉宾、朋友们、弟子们:2013年是我从事教师职业生涯的40周年,执教研究生工作的20周年,也是我人生的“花甲之年”。

花开甲子,天保九如[1]。

今天学界同仁、教坛师友、硕博弟子从四面八方赶来,齐聚北京会议中心,真可谓群贤毕至、胜友如云。

孔圣人早在春秋时期就说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老朽在这里诚挚地向您们以及您们的家人道声“谢谢”啦﹗我这一辈子最感恩的人是母校师长。

是母校“广济县宋巷小学”、“广济县大金中学”和“华中师范大学”无私地给予我这个农民儿子的知识、智慧和能力,铺展了我人生的发展之路。

无论是中小学教师还是大学教师,他们的辛勤劳动无一例外地促进了人类的文明与进步,理应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尊重。

愚以为尊师重教不仅是对教师所从事职业的崇敬,而且是对体现在教师身上人类文明的一种价值肯定。

我在华中师范大学学习与工作的22个春秋,母校把我由一名懵懵懂懂的山里娃,熏陶和培养成为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重点学科带头人、湖北省重点学科带头人和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最终成就为国家二级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和知名度的研究生导师。

在我人生拼搏的道路上,时刻都感受到母校的悉心“呵护”与“关爱”。

我终生忘不了副校长邓宗琦教授、恩师李会滨教授等师长们,他们是我敬仰的长辈和学术成长的引路人。

我终生忘不了那些给我授课的辛勤园丁们,实在很难说出他们哪儿伟大,可现在一回想起来就是觉得他们真的很伟大;也实在说不出他们哪儿不凡,可就是从内心里觉得他们实在不凡。

他们具有良好的知识修养和人格操守,不愧为社会的道德良心,我们应当永远铭记他们的恩德和不朽的功勋。

我这一辈子最敬畏的职业是教师。

愚以为敬畏是人理智的开端。

心有所畏,行有所止,方能一身正气。

历史上凡有成就者,大多对所从事的职业保持着一种敬畏之心。

宋才发:长期在教学第一线从事教学工作

宋才发:长期在教学第一线从事教学工作

宋才发:长期在教学第一线从事教学工作长期在教学第一线从事教学工作宋才发教学科研活动始终是大学全部工作的中心。

无论何时何地,也无论身兼何种行政职务,教学科研工作在我心目中始终是第一位的。

我历来认为教师不仅是我的职业,更是我一生的事业追求,我乐于在“三尺讲坛”上自由地耕耘。

我觉得只有始终保持着对教育教学事业的热爱,始终保持着使命感与责任感,才能真正成为受学生尊敬和爱戴的好教师。

自1996年我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1],从事大学教师职业(主要是承担研究生的教育教学工作)以来,从来就没有脱离过教学工作岗位,也从来没有因为行政工作忙,或者因为外出开会而拉下任何一节课。

我以为思想决定行动,做好本职工作是每个人生存的必须。

如果一个人能够把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真的看成是一种责任和荣誉的话;那么,他就一定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自身的潜力,最终做出正直而纯洁的事情来。

社会上有好些人不是不聪明,也不是不知道自己应当做什么,而是知道了却仍然没有去做。

我以为大学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在大学里最受人敬重的不应当只是各级领导,主要的应当是那些一心扑在讲台上,倾注满腔热血为学生授课的教师。

学校党政领导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的工作固然重要,但是比起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来说就是次要的。

从工作性质来说,他们的天职就是为学生和教师服务的。

譬如,我本人在担任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院长的时候,给自己工作定位就是一手抓学科发展,一手抓创收,力图实现“两手抓、两手硬”。

如果我不抓学科发展,法学院的整体发展就没有一个好的平台或者缺乏发展空间,教师就没有出路;如果我不抓“创收”,要改变法学院的生存发展环境就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就留不住教师、引不进来好教师。

尽管“创收”对于大学来说,在本质上是一种无奈之举。

我在担任学校科研处处长兼学校“211工程”办公室主任的时候,给自己工作定位归纳为三条:一是当好校领导的参谋;二是当好专家学者与上级有关部门联系和沟通的桥梁;三是努力做好服务工作,杜绝科研处出现“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

宋才发:教师必须珍惜和维护自己的声誉

宋才发:教师必须珍惜和维护自己的声誉

宋才发:教师必须珍惜和维护自己的声誉宋才发:教师必须珍惜和维护自己的声誉名誉是一个诚实的人的道德良心。

人活在世上要有一份责任感,正如我们现在所干的一切不纯粹只是为了自己,更多地是为了别人。

同样道理,人必须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负责,这也许是天道、人道中最基本的一道,“这一道”不少人是当他走到生命尽头的时候才看清楚的。

任何人如果不经过艰苦的努力就无法摘取桂冠,不经过痛苦的磨难就得不到成就,不经过刻骨铭心的灾祸就得不到真正的荣誉。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儿子,在孩提时代我曾怨怼老天不公,现在我才真切地懂得了感谢和感恩。

因为当它赐给我一片荒野的时候,意味着它要我经过磨难而成为高飞的鹰。

我觉得学者在成功面前,首先想到的应当是获得成功之前的挫折和教训,而不仅仅只是成功后的赞扬和荣誉。

事业成功的人与其他人最明显的区别,只是标示着两者人生态度的不同,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心态,就决定着他对事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乐趣,那么人生就是天堂;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累赘,那么人生就是地狱。

同样一件事情当我们换一种心态去面对它的时候,也许实际情形就有天壤之别。

一个人如果失去了基本的责任心、感恩心和廉耻感,那么什么坏事他(她)都能够做得出来。

我以为虚荣是一件无聊的外衣,得到它的人未必有什么功德,失去它的人也未必有什么过失。

一心谋取虚荣的人往往为智者所蔑视,愚者所叹服,阿谀者所崇拜,最后为自己的虚荣所奴役。

说句不太雅观的话,名誉其实就像人的呼吸一样,不仅是必需的,有时也是不卫生的。

因而获得真实名誉的途径只能走正道,无瑕的名誉才是世间最纯粹的珍宝。

从某种意义上说,名誉实质上就是一个诚实的人的道德良心。

因此,我认为一个优秀的研究生导师,应当是一位才德兼备的人,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如果没有自讨苦吃和鞠躬尽瘁的工作热情是根本不行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钱确实能够给人带来自由,但是也能将人囚禁起来。

在一定情况下金钱既是翅膀,又是镣铐,它在让你飞起来的时候,又无形中捆住了你的双脚。

教育战线上不知疲倦的老兵——读《惟寻真知启后人——我的执教生涯40年》

教育战线上不知疲倦的老兵——读《惟寻真知启后人——我的执教生涯40年》

教育战线上不知疲倦的老兵——读《惟寻真知启后人——我的执教生涯40年》教育战线上不知疲倦的老兵——读《惟寻真知启后人——我的执教生涯40年》杨韵来源:上海育路网发布时间:2011-07-08回顾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曲折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形形色色的传奇人物,他们的奋斗精神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当代的青年学子,他们的人生经历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他们所取得的成就也可谓举世瞩目。

在这些为国家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奉献青春和汗水的人之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宋才发教授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近日,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宋才发教授《惟寻真知启后人——我的执教生涯40年》一书,就详细记录了他的奋斗历程和执教40年来的所思所感。

细细读来,其求学故事之曲折,思想学问之深邃,为人情感之丰富,无不令人赞叹。

宋才发教授的求学经历是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宋才发教授出生于国家颁布过渡时期总路线的1953年,从七岁萌发进入宋巷小学读书到文革期间被迫中断学习参加生产劳动,再从成为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到1996年拿到博士学位,宋才发教授一路走来,其中的艰辛只有自己才能体会。

按他的话来讲,自己是既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前的入学升学统一考试,也品尝过“文化大革命”中的免试推荐入学,还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后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大学、硕士、博士全国统一入学考试,“完整的饱尝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乎所有层次的国民教育”①,其传奇经历不言而知。

在这些经历中,77年恢复高考对其尤为重要,记忆犹新。

通过宋才发教授笔端,时光仿佛又倒回了34年前,您似乎可以体会到1977年恢复高考前社会压抑的氛围,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到人们耳朵里的激动喜悦之情,以及参加考试的紧张气氛。

这是一个几代人为着理想和未来咬牙拼搏的年份,“1977年恢复高考不仅成为我个人命运的转折点,而且成为国家与时代的关键拐点。

”②经过高考的洗礼,宋才发教授幸运地进入了华中师范学院政治系学习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本科毕业论文《生产责任制是发展农业集体经济的必由之路》,入选1981至1982年全国25篇优秀毕业论文之一。

宋才发:诲人不倦是研究生导师的基本特点

宋才发:诲人不倦是研究生导师的基本特点

宋才发:诲人不倦是研究生导师的基本特点诲人不倦是研究生导师的基本特点宋才发勤奋好学、孜孜以求是研究生导师的基本品性。

大学教师的学术研究活动,说到底就是求真与创新的过程,而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质疑性则是普遍的科学精神。

勤奋好学既是教师勇于探索、求真务实的现实基础,又是这种精神的具体体现;既是教师的一种良好品性,又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先决条件。

唐代大思想家韩愈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1]这句话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耳熟能详,然而真正把它做到了、做好了的人极少。

任何一个获得事业成功的人,必定有某些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

天道酬勤,必须忍人所不能忍,方成人所不能成。

历史上一切成就大学问、大事业的人,无不具有勤奋好学的品性。

譬如,战国时期的苏秦,一开始就有出人头地的雄心壮志。

但是由于他学识浅薄,尽管他跑了许多地方,终究得不到重用。

后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有时读书读到深夜,实在疲倦快到打盹的时候,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屁股上刺去,刺得鲜血直流。

他用这种“锥刺股”的特殊方法振作精神坚持学习,终于成了著名的政治家。

古人这种刻苦态度、追求真理和完善人格的不倦努力,对于我们这些后学者来说,无论做人、为学,都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古人还教导我们说:“君子之学必日新。

日新者,日进也。

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

”[2]只有能天天新的人,方能天天进步;如果不天天进步就必然后退,从来就没有既不进而又不退的事情。

学者只有求索攻坚、锐意进取,再加上具有开拓勇气和创新意识,才能够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一代伟人毛泽东就从程颢、程颐的上述古训中,提炼出“日进有功”四个字,用来勉励侄儿毛远新以及身边的工作人员,希望他们一定要努力学习,日进有功。

我也因之常借“日进有功”来鞭策自己,并且用来勉励弟子们勤奋上进。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研究生导师的基本特点。

《论语·述而第七》:“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宋才发教授的教育观—读《惟寻真知启后人—我的执教生涯40年》

宋才发教授的教育观—读《惟寻真知启后人—我的执教生涯40年》

平 等 的 对 话 与 交 流 诸 多 方 面 ;体 现 在 教 进 时 代 的 步伐 , 以 达 到教 学 目标 。评 价 一 师 能 够 倾 听 学 生 的 心 声 ,对 每 一 位 学 生 所 大 学 的优 劣 ,不 只 是 看 它 拥 有 多 少 硬 都 一视 同仁 、 不 厚 此 薄 彼 上面 。这 就 要 求 件 设 备 , 而 要 看 它 是 否有 好 的 科 研 成果 、
人” , 就 是 说 教 育 具 有 百 世 不 迁 的 重 要 意
其 它 事 物 关 系 的 看 法 。教 育是 一 项 塑 造
义 。学 校教 育 的主 体 是教 师 和 学 生 , 教师
是 承 接 过 去 与 未 来 的 纽 带 ,是 人 类 文 明
人 的 工 程 , 它 承 载 着 一个 国 家 的 希 望 和 未 来 。 学校 教 育 对 于 一个 人 的 品德 、 智 力
有大师 , 能 培 养 出 对社 会有 用 的 人 才 。

教 育是 一 项 塑造 人 的 工 程
魂 。学 校 教 育 通常 影 响 着 一 个 人 一 生 要
经 历 的幼 年 、 儿童 、 少 年 到 青 年 的 每 一 个
关键 词 : 教 育观 ; 人 格 塑造 ; 研 究 生教 育
阶 段 ,它 对 于 一 个 人 的 成 长 有 着 巨 大 的 促 进 和 推 动 作 用 。 宋才 发 教 授 认 为 要 当 教 师 就 要 做 一 个 优 秀 教 师 , 即不 仅 是 教
是 大 学 教 师 的 天 职 。 只 有 真 心 热 爱 教 育
事业 , 才 能使教师 做到 干一 行 、 爱 一行 、 钻一 行 。“ 我 以为 只 有 引发 教 师 的情 感 动 力, 才 能 点 燃 和 激发 他 们 的 教 育 激 情 , 释 放出他们的生命活力与创新意 识。” t ・ 】 宋 才 发 教 授 在 教 学 中有 着 饱 满 的 激 情 和 热 情 , 精 心 备课 、 不讲套话废 话 , 不念 讲稿 , 他 认 为 只 有 不 断 改 进 教 学 方 法 才 会 有 得 心应 手 的 教 学 效果 。每 届 新 生 入校 后 , 他

做教师,就做魅力教师

做教师,就做魅力教师

做教师,就做魅力教师人物速写宋运来,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中小学优秀班主任,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现任南京市南湖第三小学副校长。

长期致力于“张力语文”研究,是国内“儿童漫画作文教学”的首创者与实践者。

曾获全国示范课一等奖,形成了“交往中突显民主,探究中展现创造”的教学风格。

先后主持国家、省、市级课题8项,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发表教研文章180余篇,多篇文章被转载。

出版《中国儿童漫画与作文赏析》《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名师特色课堂研习》《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学》《语文教学最需要什么》等专著18部。

人物故事从10分钟的晨会课到全国示范课一等奖,从三番五次地请求上课而不得的普通教师到享誉全国的著名特级教师,这种巨大的人生跨越,无疑让宋运来超越了自己。

他的成功源于执著,源于对教育的虔诚,源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更源于他“做教师,就做魅力教师”的理想追求。

魅力,从一个梦想开始一转眼,宋运来已经工作5个年头了,但还没有参加过一次县级语文赛课,他认为这是自己专业成长史上的一件憾事。

一天,教研室老主任带领一帮各乡镇推荐上来的青年教师到宋运来所在的学校借班赛课。

渴望上课的他,斗胆向老主任申请:“我可以上一节吗?”“哟,不行呀,你看这些名单都是乡镇选拔推荐上来的。

”老主任说。

年轻气盛的宋运来翻看了一下赛课名单,十分自信:“我相信这里没有一个人可以赛过我的,请给我一个机会。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老主任和颜悦色。

“是金子,如果不从泥土里扒出来,它永远也不会发光的。

”宋运来不服气啊!这种“请求”不是作秀,而是蓄积已满自信的追求与做魅力教师的自然流露。

不服输的宋运来,渴望上公开课的宋运来,已经有了雄鹰高飞的向往,而不甘心做在地上爬行的甲虫。

他把目光投向了一般教师不屑一顾的小课。

三次申请,校政教主任才答应他,面向全校班主任上10分钟的晨会课。

那是令全校班主任耳目一新的晨会。

接着又向教导处请求上20分钟的写字小课。

宋才发:列宁论人民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宋才发:列宁论人民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宋才发:列宁论人民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列宁论人民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宋才发*人民教师是一个至高无上的光荣称号。

教育是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是一个与人类社会共存亡的永恒的社会范畴。

自从有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就产生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职业者——教师。

任何社会、任何国家、任何民族,要想进步和发展,就一刻也不能脱离教育,一刻也不能没有教师。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关键,教师是社会主义教育的主力军。

列宁非常尊敬人民教师,他不但在历次报告和讲话中给予人民教师以极高的评价,而且在实际行动上也为维护教师的尊严而身体力行。

有一次,阿·瓦·卢那察尔斯基在电话里给列宁读一份十分令人忧虑的电报,讲的是苏俄西北几个省某些地方教师所处的困境。

电报最后说:“‘施克拉勃’在挨饿。

”列宁急忙问:“谁?谁?”卢那察尔斯基回答说:“教师”(‘施克拉勃’是对教育工作者的新的称呼)。

列宁气愤地说:“我以为是鱼缸里的什么螃蟹,用这样难听的字眼来称呼教师,真是太不像话了!他们有自己的光荣称号——人民教师。

这个称号,他们应保持不变。

”1教师队伍中的绝大多数是靠近工农的。

在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尽管有许多教师坚持资产阶级偏见,抗拒社会主义革命,敌视无产阶级,公开怠工,列宁不是将这些教师推到资产阶级一边去,而是对他们采取团结和教育的方针。

列宁始终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绝大多数教师都是靠近工人和劳动农民,以全副精神关心他们的利益的。

由于这个事实,列宁对教师总是抱着信任和支持的态度。

他在1919年1月举行的全俄国际主义教师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演说中指出:“毫无疑问,绝大多数教师都是靠近工人阶级和劳动农民,现在都深信社会主义革命有它的深刻的根源,社会主义革命必然会扩展到全世界;因此我认为,在为社会主义革命而进行的斗争中,在反对那些一直抱着资产阶级旧偏见、站在旧制度和虚伪的立场上、幻想可以把旧制度的一些东西保存下来的教师斗争中,绝大部分教师是一定会真诚地站到被剥削的劳动者的政权方面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向东:宋才发老师确实是一个很有人格魅力的人
宋才发老师确实是一个很有人格魅力的人——在当代民族法学研究暨宋才发教授从教4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国务院研究室司长向东
(根据视频录音整理)
尊敬的宋老师、夏老师,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同盟:
大家下午好。

首先我要对今天的研讨会表示热烈地祝贺,并再一次向宋老师、夏老师表示崇高的敬意!作为宋门弟子在这里发言,我知道在座的还有很多人比我更具有代表性。

今天我主要是受刚才几位在上面发言者的启发,谈几点对老师的真实印象。

第一,我认为宋老师确实是一个很有人格魅力的人。

司马光说过:“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遇到宋老师,是我人生之幸。

我记得初次报考宋老师博士生的时候,第一次见到宋老师的印象太深刻了,可以说是初次见面就挨了一顿训。

宋老师说:“你们这些在官场上混的人,能把课上下来就来学,上不了课就不要来报考。

”他还说:“想在这里混个文凭,我这里的文凭是不好混的。

”所以,第一次见面在让我尴尬之余,确实对宋老师肃然起敬。

这些年和宋老师交往多了,在一起的时间多了,对他就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

我觉得宋老师是一个有个性、有原则、有底线的人,也是一个不卑不亢、襟怀坦荡、光明磊落的人。

他这个人在说话的时候,可能让人一时半会儿感到不太高兴。

但是事情过后,反过来你就会对他充满敬意。

我觉得像宋老师这样的人,在目前的社会上确实还是比较稀缺的。

第二,我认为宋老师确实是一个很有执着精神的人。

我记得欧阳修曾经说过:“古之学者必言其师”。

正所谓“言教不如身教”。

这个时下我们的领导人也说“打铁还得自身硬”,老师的行为示范乃至一举一动,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学生。

宋老师作为一个“严师”,我觉得他是一个比较过硬的人。

他教书育人、潜心做学问,关于这个问题刚才几位领导,包括陈理校长都对他做出了比较中肯的评价。

其实我也在说,像今天这种活动很有必要,我在这里再多说几句。

本来是学生自发发起的,大家要在一起聚一聚。

后来我在一个场合向陈校长做了一个汇报,陈校长马上脱口而出:“你们这个活动我是一定要去参加的。

”我知道陈校长平常出席这样的活动不多,也不爱出席这类活动。

所以,他今天来了,我觉得他对宋老师的评价是很中肯的。

话尽管不多,但都是发自内心的,说的也很中肯。

应该说宋老师在民族法学、科学社会主义等一些研究领域都有丰硕的成果。

当然啦,最可贵的是宋老师在中央民族大学工作期间,在一些教育管理的岗位上处理得很好。

既在教育管理方面做出了贡献,同时也未耽误他认真做学问。

总之,我觉得宋老师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一种执着的精神和勇气,要干就干好,不干拉倒。

所以,我觉得他今天取得的这些学术成就,实在是实至名归;我想这样的人也正是我们社会非常需要的。

第三,我觉得宋老师确实是一个让人敬仰的人。

《论语》里面有一句话叫“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所以,我觉得刚才我们的利丹师兄、峻峰师兄说得好,宋老师确实是那种具有认真负责精神的人。

我不论是在读本科还是在读硕士阶段,都接触了很多老师。

但是,真正像宋老师这样认真对待学生,这么严格要求学生
的老师确实是寥寥无几。

他每一次对学生的论文都是亲自确定选题,亲自动笔修改,与学生一块讨论框架,帮助学生出主意、想办法。

我记得自己在做博士学位论文的时候也是这样。

论文写完以后,宋老师从头至尾地改了两遍。

虽然我也整天在爬格子,但是最后一看宋老师的修改,确实让我受益匪浅。

我觉得在当下全社会似乎普遍都有一种浮躁之风的情况下,像宋老师这样能够耐得住这份沉寂,潜心治学,潜心教书,实在难得。

当然,刚才师兄们也说了,宋老师绝对不是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人。

我觉得宋老师确实是有时候对学生的这种关心,叫做柔中带刚。

这里不妨借用时下的一种说法,就是对学生恐怕是一种“强硬的”心爱,但不是那种溺爱。

对学生要求很严,但是又充满了细致的关怀。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宋老师以自己的心血培养了大批的学生,为社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应该说他堪称教师中的楷模,同时也是我终身为学、做人的榜样。

最后,我再次预祝研讨会圆满成功。

也祝宋老师、夏老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在学术上取得更大的辉煌。

谢谢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