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基础概念复习
统计学重点
复习重点:统计学基本概念、问题简答复习重点统计1.简述统计的含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统计资料、统计工作、统计学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统计工作满足对统计资料的准确性统计学与统计工作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2.简述变量分配数列编制的步骤。
步骤:①将原始资料按其数值大小重新排列②确定全距③确定组距和组数④ 确定组限⑤ 编制变量数列3.什么是统计指标、什么是统计标志?说明二者的联系与区别。
统计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标志指标简称标志,是反映总体单位某种特征的名称。
区别: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而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标志有不能用数值表示的品质标志和能够用数值表示的数量标志两种,而指标都能用数值表示联系:许多统计指标的数值是从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汇总而来的;指标和数量标志之间存在着转化关系。
4.什么是发展速度?包括哪些类型?各类之间的数量关系?发展速度是两个时期发展水平之比,它表明现象发展的程度和方向。
(一)定基发展速度=报告期水平÷某一固定时期水平(二)环比发展速度=报告期水平÷前一期水平数量关系:1.环比发展速度的连连乘积等于相应的定基发展速度2.相邻的两个定基发展速度之比等于相应时期的环比发展速度5.什么是结构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和比例相对指标?各类之间的关系如何?结构相对指标是利用分组的方法,将总体去区分为性质不同的若干部分,以部分数值与总体数值对比,计算各部分所占比重或比率的相对数,是反映同一时期总体内部组成状况的综合指标。
部分与总体的关系比例相对指标是反映同一总体内部各部分之间数量对比关系的综合指标,用来反映总体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数量联系程度和比例关系。
部分与部分的关系强度相对指标是将两个性质不同但有一定联系的总体的指标对比而得到的相对数,用以反映现象强度、密度或普遍程度的综合指标。
关联指标间的关系6.什么是统计调查?有哪些类型?统计调查方案包括哪些内容?统计调查是根据研究的任务和目的,按照预先设计的方案,采用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所研究对象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搜集资料的工作过程。
统计基础必学知识点
统计基础必学知识点1. 数据的分类:数据可以分为定性数据和定量数据。
定性数据是描述性的,如性别、颜色等;定量数据是可量化的,如年龄、身高等。
2. 数据的度量尺度:数据的度量尺度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名义尺度、顺序尺度、间隔尺度和比例尺度。
名义尺度是无序的分类数据,顺序尺度是具有次序关系的数据,间隔尺度是具有固定间隔的数据,比例尺度是具有固定比例关系的数据。
3. 频数与频率:频数是指某个数值出现的次数,频率是指某个数值出现的次数与总数的比值。
4. 数据的中心趋势度量:数据的中心趋势度量包括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个数,中位数是将数据按照大小排列后的中间值,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
5. 数据的离散程度度量:数据的离散程度度量包括范围、方差和标准差。
范围是一组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方差是数据与其均值之差的平方和的平均值,标准差是方差的平方根。
6. 直方图和箱线图:直方图是将数据按照一定的区间划分,并统计每个区间内数据的频数或频率,在坐标系上绘制柱状图。
箱线图是通过四分位数和异常值来描绘一组数据的分布情况。
7. 相关系数:相关系数是用来描述两组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强度和方向的指标。
常用的相关系数有皮尔逊相关系数和斯皮尔曼相关系数。
8. 概率与统计分布:概率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统计分布是对数据的概率分布进行描述的函数。
常见的统计分布包括正态分布、泊松分布、二项分布等。
9. 抽样与统计推断:抽样是从总体中选取一部分样本进行研究,统计推断是通过样本数据对总体进行推断。
常用的统计推断方法包括点估计和区间估计。
10. 假设检验:假设检验是对统计推断的一种方法,通过构建假设、选择显著性水平和计算检验统计量,判断样本数据是否能够拒绝原假设。
常见的假设检验方法有单样本t检验、双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等。
统计初步知识点总结
统计初步知识点总结一、统计学的基本概念1. 统计学的定义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数据收集、处理、分析、解释和推断的学科。
它通过收集大量的数据,并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有关总体特征的结论。
2. 统计学的发展与应用统计学起源于古代的人口普查和财产统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统计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它在经济学、医学、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成为这些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3.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1) 总体和样本:总体是指研究对象的全体,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出来的一部分。
通过对样本的研究,可以对总体做出推断。
(2) 参数和统计量:参数是总体特征的数值度量,统计量是样本特征的数值度量。
通过统计量对参数进行估计。
(3) 变量和数据:变量是统计研究的对象,数据是对变量进行观测和测量的结果。
(4) 随机变量和概率分布:随机变量是随机现象的数学模型,概率分布描述了随机变量的取值规律。
二、统计方法1. 数据的收集数据的收集是统计学研究的基础,它包括实地调查、实验观察、问卷调查、文献资料收集等方式。
合理、科学的数据收集是统计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对于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2. 数据的描述数据的描述包括数据的整理、汇总和展示,通过频数分布表、统计图表等方式对数据进行直观展示,从而揭示数据的分布特征和规律。
3. 统计推断统计推断是利用样本数据对总体特征进行推断的过程,包括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两个方面。
(1) 参数估计:通过样本数据对总体参数进行估计,得到对总体的估计值和置信区间估计。
(2) 假设检验:根据样本数据对总体参数提出假设,并通过统计方法对假设进行检验,判断原假设是否成立。
4. 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相关性分析是研究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方法,通过相关系数来度量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
而回归分析则是研究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并用回归方程来描述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5. 方差分析和协方差分析方差分析是比较多组样本均值之间差异的一种统计方法,协方差分析则是研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协方差关系。
统计学基础知识及其概念
一、概念篇总体: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务的整体;亦称统计总体..总体单位:总体单位是指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的总称..指标: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标志: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统计调查:是按照预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客观实际搜集统计资料的过程.. 调查对象:是根据调查目的、任务确定的调查的范围;即所要调查的总体;它是由某些性质上相同的许多调查单位所组成的..调查单位:是所要调查的现象总体中的个体;即调查对象中的一个一个具体单位;它是调查中要调查登记的各个调查项目的承担者..报告单位:是负责向统计调查机关提交调查资料的单位..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或时期内的现象的总量..抽样调查:是从研究的总体中按随机原则抽取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研究;并根据这部分单位的调查结果来推断总体;以达到认识总体的一种统计调查方法..抽样调查又称为概率抽样或称为随机抽样..抽样调查是抽取总体重的部分单位;收集这些单位的信息;用来对总体进行推断的调查方法..这里的总体是指抽样推断所要认识的研究对象的整体;它是由所要研究的范围内具同一性质的全体单位所组成的整体..被抽中的部分单位构成样本..一般的;将总体记作N;将样本记作n..面谈访问法:是由访问员与被调查者见面;通过直接访问来填写调查问卷的方法..统计整理:是统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根据统计研究的任务与要求;对调查所取得的各种原始资料;进行审核、分组、汇总;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从而得到反映总体特征的综合资料的过程..复合分组:对同一总体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重叠起来进行分组..复合分组体系:多个复合分组组成的分组体系..频数:是指分配数列中各组的单位数;也称次数..频率:是将跟组的单位数频数与总体单位数相比;求得的用百分比表示的相对数;也称比率或比重..统计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基本概念及其具体数值的总称..总量指标:是反映总体规模的统计指标;表明现象总体发展的结果..平均指标:是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一般水平的统计指标..是将一个总体内各个单位在某个数量标志上的差异抽象化;以反映总体的一般水平的综合指标..标志变异指标:是表明总体各个单位标志值的差异程度离散程度的指标..强度相对指标:是不属于同一总体的两个性质不同但相互间有联系的总量指标对比的比值;是用来反映现象的强度、密度和普遍程度、利用程度的综合指标..加权算数平均数:是在总体经过分组形成变量数列包括单项数列和组距数列;有变量值和次数的情况下;将各组变量值分别与其次数相乘后加总求得标志总量;再除以总体单位数即次数总和而求得的数值..标准差:是总体各单位变量值与其平均数的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的平方根..发展速度:是表明社会经济现象发展程度的相对指标;它是根据两个不同时期发展水平对比求得;说明报告期水平是基期水平的几倍或百分之几;常用倍数或百分数来表示..由于所采用的基期不同;发展速度又可分为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概率抽样:概率抽样在抽取样本时不带有任何倾向性;它通过从总体中随机抽选单位来避免这种偏差;因而对总体的推断更具代表性..比例分析法:比例分析法又名“比率分析法”;是用倍数或百分比表示的分数式;即通过计算相关指标之间的相对比值;来揭示和对比不同规模、不同性质事物的水平和效益的好坏;或分析部分和整体之间比例关系的分析方法.. 国家统计报表制度:国家统计报表制度是各级政府统计部门实施国家统计调查项目的业务工作方案;由国家统计局制定;或者由国家统计局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制定..现行国家统计报表制度分为周期性普查制度、经常调查制度和非经常性调查制度三大类..周期性普查制度:是国家统计报表制度的一个类型;是就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由国务院组织;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普查的统计调查制度..经常性调查制度:是国家统计报表制度的一个类型;是由国家统计局制定;或由国家统计局与国务院其他部门共同制定;进行年度和定期半年、季度、月度等经常性统计的统计调查制度..非经常性调查制度:是国家统计报表制度的一个类型;是由国家统计局制定;或由国家统计局与国务院其他部门共同制定;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实施或一次性实施的专项调查、试点调查等临时性统计调查制度..基本单位:是指我国境内除住户以外拥有一定活动场所并从事一定生产活动的社会经济单位..增加值:也称追加价值;是所有常住单位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之和;即追加到中间投入上的价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出:是指以货币表现的农林牧渔业全部产品产量;即农林牧渔业生产活动的总成果..农林牧渔业总产出一般采用“产品法”进行计算;即将每种产品都按产品产量乘以相应的单价求得每种农产品的产出;然后将各种产品的产出相加求得..工业总产出:是指工业企业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工业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是以货币表现的工业最终产品和提供工业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工业总产出一般采用“工厂法”计算..批发和零售业总产出:是指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单位一定时期内从事商品的购进、保管、整理、包装及销售等服务活动总量的价值;反映批发零售贸易活动的总成果..它表现为通过商品购销活动追加到商品上的价值;也就是商品销售收入减去商品进价所得的差额;即毛利..能源统计:是运用综合能源系统经济指标体系和特有的计量形式;采用科学统计方法;研究能源的勘探、开发、生产、加工、转换、输送、储存、流转、使用等各个环节运动过程、内部规律性和能源系统流程的平衡状况等数量关系的一门专门统计..能源消费量:是指能源使用单位在报告期内实际消费的一次能源或二次能源的数量..能源使用企业用于消费的库存:是指能源消费企业购进的在报告期某一时点尚未消费;在原材料、能源供应仓库或场地中实际结存的商品库存量..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资产总计: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资产按其流动性即资产的变现能力和支付能力可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其他资产和递延资产..流动资产:指企业可以在一年内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主要包括现金、银行存款、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短期投资:指企业能够随时变现并且持有时间不准备超过一年的投资;包括股票、债券、基金等..无形资产: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或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负债合计:指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将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按偿还期长短可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 流动负债:指企业债务的偿还期在一年内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的短期借款、应付和预收款项、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付股利、应交税金等..长期负债:指企业债务的偿还期在一年以上或者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实收资本:指投资者按照企业章程或合同、协议的约定;实际投入企业的资本;包括货币、实物、无形资产等各种形式的投入..增值税:是以法定增值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计税一句是纳税人销售货物的销售额和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应税劳务的营业额;税率分为4%、6%、13%和17%..财政拨款:是指单位本年度实际收到的上级财政拨款;含一般预算拨款和基金预算拨款..收支结余:是指行政事业结余和经营收支结余的合计项..行政事业结余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年度各项事业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余额..经营收支结余是指事业单位年度各项经营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余额..单位从业人员:是指在各级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及企业、事业单位中工作并取得工资或其他形式的劳动报酬的全部人员..长期职工:是指用工期限在一年以上含一年的职工..包括原固定职工、合同制职工、长期临时工;以及原国有单位使用的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的人员和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原计划外用工..临时职工:是指用工期限不足一年的在岗职工..竣工房屋面积:指在报告期内房屋建筑按照设计要求已全部完工;达到住人和使用条件;经验收鉴定合格或达到竣工验收标准;可正式移交使用的各栋房屋建筑面积的总和..二、其他篇指标与标志的区别1. 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而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2. 标志可以分为不能用数值表示的品质标志与能用数值表示的数量标志两种;而指标都是用数值表示的;没有不能用数值表示的指标..指标与标志的联系1. 有许多指标的数值是从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的..2. 指标与数量标志之间存在着变换关系..由于研究目的不同;总体和总体单位也会不同;有的指标可能会变成标志;有的数量标志也可能变成指标..统计的工作过程: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承上启下——统计分析最终目的统计的认识过程统计的认识过程是:从定性认识统计设计到定量认识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再到定量认识与定性认识相结合统计分析..这种质-量-质的认识过程是统计的完整过程;虽然每个阶段有各自的独立性;但它们又是相互连接的统一过程;缺少哪个环节都会出现偏差..普查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或时期内的现象的总量..普查比任何其他调查方式所搜集的资料都更全面、更系统;但普查工作牵涉面广;工作量大;所需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普查的组织方式有两种:一是组织专门的普查机构;二是由被调查单位填报..抽样调查的特点1.按照随机原则抽取样本2.根据样本的资料推断总体的数值初级资料搜集的方法1直接观察法2报告法3面谈访问法4邮寄访问法5电话访问法6互联网访问法统计调查误差分为登记误差和代表性误差..图示法:1直方图2折线图3曲线图4饼图统计表的构成统计表是由总标题、横行标题、纵栏标题和指标数值四部分构成..统计指标的三个要素:1指标名称2计量单位3计算方法实际统计工作中;使用的是另一种涵义的统计指标;这种涵义的统计指标是指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及其具体数值;如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83084.8亿元;这时统计指标除包含上述三个要素外;还包含了时间限制、空间限制和指标数值等另外三个要素..统计指标的种类一按统计指标所说明的总体现象内容的不同;可分为数量指标外延指标和质量指标内涵指标..二统计指标按作用和表现形式的不同;可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标志变异指标四类;分别反映现象的规模、水平、结构、比例、集中分散程度等数量特征..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时期指标是反映总体在某一段时期内累计规模的总量指标..如:2005年北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902.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额为2827.2亿元;这些都是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是反映总体在某一时刻状态上规模的总量指标..例如:期末物资库存量、2005年底我国国有企业单位职工人数2569.6万人、年末企业固定资产数等..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区别在于:1. 时期指标数值的大小与包含的时期长短有直接关系;一般情况下;包含时期越长;指标数值越大;包含时期越短;指标数值越小..时点指标数值的大小与时点间的间隔长短无直接关系..2. 时期指标的各期数值可以相加;表示现象在更长时期内发生的总量;时点指标的数值不能相加;因为相加的数值没有实际意义..平均指标的特点1 它是一个代表性的指标;代表总体各个单位某一数量标志的一般水平..它代表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集中趋势..2 它把各个单位某一标志数值的差异抵消掉;而反映总体的综合特征..加权算术平均数= ∑各组变量值各组次数∑各组次数时间数列的编制原则1.指标数值所属的时期长短或时间间隔应该一致;2.指标数值所属的总体范围应该一致;3.指标的经济涵义应该相同;4.指标数值的计算方法、计算价格和计量单位应该一致..发展速度发展速度是表明社会经济现象发展程度的相对指标;它是根据两个不同时期发展水平对比求得;说明报告期水平是基期水平的几倍或百分之几;常用倍数或百分数来表示..由于所采用的基期不同;发展速度又可分为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一)定基发展速度地基发展速度是指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时期水平通常是最初水平之比;表明这种社会经济现象在较长时期内总的发展速度;因此也叫“总速度”;用公式表示如下:(二)环比发展速度环比发展速度是指报告期水平与前一期水平之比;表明这种社会经济现象逐期的发展速度..如果计算的单位时期为一年;那么这个指标也称为“年速度”;用公式表示如下:(三)定基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之间的关系1. 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哥哥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用公式表示如下:2. 将相邻时期的定基发展速度相除;即可求得相应的环比发展速度..此外;在实际统计工作中;为了消除季节变动的影响;常计算年距发展速度;用公式表示如下:水平法;又称几何平均法;其特点是:从最初水平出发;每期平均发展速度为;经过期发展;达到最末水平 ..按这种方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可用公式如下:累计法;又称方程法;其特点是:从最初水平出发;每期按固定的平均发展速度发展;各期计算水平之和等于各期实际水平之和..按这种方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可用公式如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大多数国家都编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反映城乡居民购买并用于消费的消费品及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并用它来反映通货膨胀程度..从2001年起;我国采用国际通用做法;逐月编制并公布以2000年价格水平为基期的居民消费价格定基指数;作为反映我国通货膨胀或紧缩程度的主要指标..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统计局负责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编制及相关工作;并组织、指导和管理各省区、市的消费价格调查统计工作..我国编制价格指数的商品和服务项目;根据全国城乡近11万户居民家庭消费支出构成资料和有关规定确定;目前共包括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八大类;251个基本分类;约700个代表品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就是在对全国550个样本市县近3万个采价点进行价格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国际规范的流程和公式算出来的..抽样调查的概念和特点抽样调查是抽取总体重的部分单位;收集这些单位的信息;用来对总体进行推断的调查方法..这里的总体是指抽样推断所要认识的研究对象的整体;它是由所要研究的范围内具同一性质的全体单位所组成的整体..被抽中的部分单位构成样本..一般的;将总体记作N;将样本记作n..(一)抽样调查的概念:是从研究的总体中按随机原则抽取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研究;并根据这部分单位的调查结果来推断总体;以达到认识总体的一种统计调查方法..抽样调查又称为概率抽样或称为随机抽样.. (二)随机原则:是在抽取调查单位时;完全排除认为的主观因素影响;保证每一个调查单位都有相等的中选可能的原则..就概率意义而言;又称为等可能性原则..(三)抽样调查的特点1、按照随机原则抽取样本2、根据样本的资料推断总体的数值3、费用低4、时效性强5、抽样调查有时是唯一的选择概率抽样有两条基本准则:第一;样本单位是随机抽取的;第二;调查总体重的每个单位都有一个非零的入样概率..概率抽样按抽样过程中总体单位数是否相同;可分为重复抽样与不重复抽样..咖喱抽样按组织方式不同可分为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比例抽样、多阶抽样、与大小成比例的抽样..影响抽样误差的因素样本单位数目2、总体标志变动程度3、抽样方法4、抽样组织方式抽样误差范围估计的可靠程度:概率度越大;可靠程度越高;反之;概率度越小;可靠程度也越低..统计分析的特点:1、数据性2、目的性3、时效性统计分析报告写作的特点1、明确的目的性2、文体的特殊性3、明显的综合性4、鲜明的实践性统计分析报告写作的原则1、主题要突出2、结构要严谨3、观点和材料要统一4、语言要力求准确、简洁、通俗易懂5、要有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管理机构与职责权限政府综合统计机构统一管理和协调国家统计调查制度、部门统计调查制度和地方统计调查制度..其中国家统计局负责管理和协调国家统计调查制度、部门统计调查制度和由省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单独制定或者和有关部门共同制定的地方统计调查项目;省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负责管理和协调由省级以下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单独制定或者和有关部门共同制定的地方统计调查制度;县及县以上地方各级政府统计机构负责管理和协调同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的地方各类统计调查制度..统计调查报表的法定标识经过批准或备案的合法统计调查报表的右上角需标明法定标识..法定标识至少包括:1、表号2、制定机关3、批准文号/备案文号4、有效期限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编制规则国家标准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编制规则GB11714-1997是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提出并制定;经原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实施的..它规定了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的编制规则;其目的是使全国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社会团体等组织机构均获得一个唯一的、始终不变的法定代码;以适应对各类单位实现计算机自动化管理的需要..单位代码是一个无关标识代码;由八位无属性的数字和一位校验码组成;其本身没有任何含义;不反映单位的行业类别、隶属关系等任何标识..这项标准属于国家强制性标准;在银行、税务、财政、公安、统计等部门应用..单位代码由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登记主管机构赋予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社会团体;并颁发由技术监督部门制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统计用区划代码统计用区划代码由12位代码组成..在统计工作中;各级统计部门不编制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统一采用国家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2260-2002..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由1-6位代码组成..县以下区划代码由7-12位代码组成;按照国家标准县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GB/T10114-1988和国家统计局制订的村级代码编制规则编制..行业分类标准共分20个门类、95个大类、396个中类、913个小类;并对每一个类都按层次编制了代码..将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三个门类合并;就是我国习惯上所称的工业..三大产业的范围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以我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企业登记注册的实际类型为基础;将全部企业划分为3个大类;16个中类;部门中类下又设若干小类.. 3个大类是:内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以法人企业作为划分规模的对象;以从业人员数、销售额和资产总额三项指标为划分大中小型企业的依据..基本单位的分类我国基本单位按其作用和性质的不同划分为两种;一种叫法人单位;另一种叫产业活动单位..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的关系法人单位由产业活动单位组成;一个法人单位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产业活动单位..非经济普查年份的基本单位统计在非经济普查年份;国家统计局对调查方法未做统一规定;一般采用重点调查的方法..其具体范围依据调查年度的基本单位调查统计报表制度的规定进行;一般小于普查年份的调查范围..国家统计局一般不对组织方式做具体规定..通常由各地区统计部门根据国家基本单位统计报表制度的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组织实施..生产法增加值生产法增加值是从生产的角度计算的增加值;即从货物和服务等生产过程中产出的货物和服务的总成果总产出价值;扣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的转移中间投入价值;而得到的新增加的价值..其计算公式为:生产法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总产出:是一定时期内所有常住生产单位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反映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生产活动的总规模..它是一定时期内生产的货物和服务的全部价值;包括转移价值和新增价值两部分..总产出等于中间投入价值与增加值之和;一般按生产者价格计算..总产出的计算公式为:总产出=∑货物单价含税+∑投入的服务单价中间投入也称中间产品或中间消耗:是一定时期内所有常住单位在生产或提供货物与服务活动过程中;消耗和转换的所有非固定资产的货物和服务的价值..中间投入一般按购买者价格计算..中间投入的计算必须遵循以下两项原则:一是范围一致的原则;中间投入的计算范围与总产出的计算范围必须保持一致;即总产出计算到哪;中间投入也必须计算到哪;二是实际消耗掉和外单位提供的原则;计入中间投入的价值必须是本期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并已消耗掉的;由外单位提供本单位外购的原材料、燃料、动力及各种服务运输、邮电、信贷、保险、广告、信息、咨询及技术服务等的价值..中间投入一般是外单位的劳动成果..中间投入的计算公式是:中间投入=∑投入的货物单价含税+∑投入的服务单价批发零售业购进、销售与库存价值量统计批发零售业购进、销售与库存价值量统计反映商品流转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主要指标为商品购进额、商品销售额、商品库存额..商品库存额商品库存额对于批发和零售业法人企业和个体经营户;是指取得所有权的全部商品金额含增值税;对于批发和零售业产业活动单位;是指期末实际在库且归属法人具有所有权的全部商品金额含增值税..这个指标反映批发和零售业的商品库存情况;以及对市场商品供应的保证程度..库存商品包括:1)存放在本单位如门市部、批发站、采购站、经营处的仓库、货场、货柜和货架中的商品;2)挑选、整理、包装中的商品;3)已记入购进而尚未运到本单位的商品;即发货单或银行承兑凭证已到而货未到时的商品;4)寄放他处的商品;如因购货方拒绝付款而暂时存放在购货方的商品;5)委托其他单位代销未做销售或调出尚未售出的商品;6)代其他单位购进尚未交付的商品..。
统计学初步知识点归纳总结
统计学初步知识点归纳总结一、概率1.1 概率的定义概率是描述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数值,通常表示为介于0和1之间的一个数。
概率越大,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大;概率越小,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小。
1.2 概率的计算概率的计算可以通过经典概率、几何概率和统计概率等方法来实现。
其中,经典概率是指基于事件出现的可能性来计算概率;几何概率是指基于事件的空间形状和大小来计算概率;统计概率是指基于样本观察得出的事件发生频率来估计概率。
二、随机变量和概率分布2.1 随机变量随机变量是指在一次实验中可能取得一系列数值的变量,其取值是由随机性决定的。
随机变量可以分为离散随机变量和连续随机变量两种类型。
2.2 概率分布概率分布是描述随机变量在取值范围内各个取值的概率的分布规律。
常见的概率分布包括离散型概率分布(如二项分布、泊松分布)和连续型概率分布(如正态分布、指数分布)等。
三、统计量3.1 样本均值和总体均值样本均值是指从一个样本中计算得到的平均值,用来估计总体的平均值。
总体均值是指对整个总体的平均值进行估计。
3.2 方差和标准差方差是一组数据与其均值之间的离差的平方和的平均值,用来衡量数据的离散程度。
标准差是方差的平方根,用来度量数据的波动程度。
3.3 相关系数相关系数是用来衡量两个变量之间关联程度的指标,取值范围为-1到1。
当相关系数接近1时,表示两个变量呈正相关关系;当相关系数接近-1时,表示两个变量呈负相关关系;当相关系数接近0时,表示两个变量之间没有线性相关关系。
四、抽样与估计4.1 简单随机抽样简单随机抽样是指从总体中以相同的概率随机选择样本的方法,从而确保样本的代表性和可比性。
4.2 抽样分布抽样分布是指在随机抽样下统计量的分布。
当样本量足够大时,抽样分布可以近似服从正态分布。
4.3 参数估计参数估计是指利用抽样数据估计总体参数的方法。
常见的参数估计方法包括点估计和区间估计。
五、假设检验5.1 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假设检验是指通过统计推断的方法,对总体参数提出假设并进行检验的过程。
统计学基础知识期末复习资料
统计学基础知识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统计学统计学是一门阐明如何去采集、整理、显示、描述、分析数据和由数据得出结论的一系列概念、原理、原则、方法和技术的科学,是一门独立的、实用性很强的通用方法论科学。
2、指标和标志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或特征的名称。
指标是说明总体综合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数字资料。
3、总体、样本和单位统计总体是统计所要研究的对象的全体,它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体所构成的整体。
简称总体。
构成总体的个体则称为总体单位,简称单位。
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单位。
4、统计调查统计调查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要求、采用科学的方法,有组织有计划的搜集统计资料的工作过程。
它是取得统计数据的重要手段。
5、统计绝对数和统计相对数反映总体规模的绝对数量值,在社会经济统计中称为总量指标。
统计相对数是两个有联系的指标数值之比,用以反映现象间的联系和对比关系。
6、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时期指标是反映总体在一段时期内累计总量的数字资料,是流量。
时点指标是反映总体在某一时刻上具有的总量的数字资料,是存量。
7、抽样估计和假设检验抽样估计是指根据所抽取的样本特征来估计总体特征的统计方法。
假设检验是先对总体的某一数据提出假设,然后抽取样本,运用样本数据来检验假设成立与否。
8、变量和变异标志的具体表现和指标的具体数值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称为变异。
数量标志和指标在统计中称为变量。
9、参数和统计量参数是反映总体特征的一些变量,包括总体平均数、总体方差、总体标准差等。
统计量是反映样本特征的一些变量,包括样本平均数、样本方差、样本标准差等。
10、抽样平均误差样本平均数与总体平均数之间的平均离散程度称之为抽样平均误差,简称为抽样误差。
重复抽样的抽样平均误差为总体标准差的1/n。
11、抽样极限误差抽样极限误差是指样本统计量和总体参数之间抽样误差的可能范围。
我们用样本统计量变动的上限或下限与总体参数的绝对值表示抽样误差的可能范围,称为极限误差或允许误差。
统计学理论基础知识(史上最全最完整)
统计学理论基础知识(史上最全最完整)统计学是一门关于收集、分析、解释和展示数据的学科。
它在许多领域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商业和医学等。
基本概念- 数据: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可以是数值、文字或图像等。
- 总体与样本:总体是我们想要研究的所有个体或事物,而样本是从总体中选择的一部分。
- 参数与统计量:参数是总体的数值特征,统计量是样本的数值特征。
- 频数与频率:频数是某个数值出现的次数,频率是频数与样本大小之比。
描述统计学- 中心趋势:用于衡量数据集中的位置,常用的统计量有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 变异程度:用于衡量数据集中的离散程度,常用的统计量有标准差、方差和四分位数。
- 数据分布:用于描述数据集中每个值的频率分布情况,常用的图表有直方图和箱线图。
推断统计学- 参数估计:通过样本统计量对总体参数进行估计,包括点估计和区间估计。
- 假设检验:根据样本数据对总体参数的假设进行推断性统计分析,包括设置原假设和备择假设,并进行显著性检验。
相关分析- 相关系数:用于衡量两个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常用的相关系数有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
- 回归分析:用于建立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常用的回归分析有线性回归和多元回归。
统计学软件- 常用统计软件:如SPSS、R、Excel等。
- 数据可视化工具:如Tableau、Power BI等。
这份文档提供了统计学的基础知识概述,包括基本概念、描述统计学、推断统计学、相关分析和统计学软件。
它将帮助读者理解统计学的核心概念和方法,为进一步探索统计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840统计学基础
840统计学基础摘要:一、统计学基础概念1.统计学的定义2.统计学的研究对象3.统计数据的类型二、统计学的基本方法1.数据收集2.数据整理3.数据分析三、统计学在实际中的应用1.描述性统计分析2.推断性统计分析3.假设检验4.回归分析四、统计学的发展趋势1.大数据时代的统计学2.人工智能与统计学的结合3.统计学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正文: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收集、整理、分析、解释、展示数据的方法和技巧的科学。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数据、概率、抽样、假设检验、回归分析等。
统计数据分为定量数据和定性数据,其中定量数据又分为数值型数据和类别型数据。
统计学的基本方法包括数据收集、数据整理和数据分析。
数据收集是通过调查、实验等手段收集原始数据。
数据整理是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处理和汇总。
数据分析是根据研究目的,对整理好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推断性统计分析和假设检验等。
统计学在实际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描述性统计分析用于概括和描述数据的基本特征。
推断性统计分析通过对样本数据的分析,推断总体数据的特征。
假设检验用于检验关于总体参数的某种假设是否成立。
回归分析用于研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统计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大数据环境下,统计学需要解决数据量大、复杂度高、实时性要求高等问题。
同时,人工智能与统计学的结合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统计学在金融、医疗、教育、科研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其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科学工具。
统计基础复习
统计基础复习名词解释1.统计学是关于认识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科学。
它是通过搜集、整理、分析统计资料,认识客观现象数量规律性的方法论科学。
2.统计总体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所确定的客观事物的全体。
3.总体单位是构成总体的个别事物,简称单位。
4.统计指标简称指标,是反映同类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某一综合数量特征的概念和数值。
一个完整的统计指标应包括时间限定、空间范围、指标名称、指标数值、计量单位、计算方法等六个基本要素。
5.描述统计学主要研究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的方法,重点是研究客观现象总体各项指标和在时间、空间变动的计算分析方法,以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
描述统计学是一切统计活动中所运用的基本方法。
6.推断统计学是以概率论为基础,用随机样本的数量特征信息来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作出具有一定可靠性的估计或检验。
7.统计调查是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向社会搜集统计资料的过程。
8.抽样调查是一种以正态分布概率理论为基础,按随机原则从调查对象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并用样本统计量对调查对象的总体的数量特征作出推断的一种调查方法。
9.重点调查是在调查单位的全部单位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调查。
所谓重点调查,是指这些单位的某一主要标志值占整个调查对象标志总量的较大比重。
10.普查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为详尽地了解国情国力而专门组织的、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所进行的周期性全面调查。
它主要是调查在一定时点上或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
11.典型调查是从调查对象中有意识地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调查的一种统计调查方法。
典型调查的认识方法与其他非全面调查方法一样,也是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但典型调查的特点是典型单位的确定以调查人员的主观判断与决策为主。
12.样本我们通常将由所要研究的事物全体构成的总体称为总体,简称总体。
统计学基础复习提纲复习内容统计数据数据搜集
统计学基础复习提纲复习内容:第一章:统计数据;第二章;数据搜集;第四章:数据分布特征的测度;第五章:抽样与参数估计;第六章:假设检验;第七章:相关与回归分析;第八章:时间序列分析和预测:第九章:指数。
重点内容:第一章统计和数据(1)统计的概念和应用(2)统计数据类型:分类数据、顺序数据、数值型数据;观测数据和实验数据;截面和时间序列数据。
(3)统计中的基本概念:总体与样本;参数与统计量;变量。
第二章数据搜集(1)数据来源:直接来源和间接来源(2)调查设计:调查方案设计和调查问卷设计(3)统计数据质量第四章数据分布特征的测度(1)集中趋势的测度:平均数;中位数和分位数;众数(2)离散程度的度量:极差和四分位差;平均差;方程和标准差;离散系数(3)偏态与峰态度量:偏态系数;峰态系数第五、六章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1)参数估计的基本原理:点估计与区间估计(2)总体均值的区间估计和总体比率的区间估计(3)样本容量的确定(4)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原假设与备择假设;两类错误与显著性水平;检验统计量与拒绝域。
(5)总体均值的检验:大样本检验方法;小样本检验方法。
第七章相关与回归分析(1)变量间关系度量:相关关系的描述和测度;散点图与离散系数。
(2)一元线性回归: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参数的最小二乘估计;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显著性检验。
(3)利用回归房产进行估计和预测第八章时间序列分析与预测(1)时间序列的分解和描述:图形描述;增长率分析(2)预测方法的选择和估计(3)平稳序列的预测: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4)趋势序列的预测:线性趋势预测;非线性趋势预测平均数:x 二2 4 10 11| 14 151096 9.610(2-9.6)2(4-9.6)2 川(15-9.6)2n -110-12、一家公司在招收职员时,首先要进行两项能力测试。
在A 测试中,其平均分数是100分, 标准差是15分;在B 项测试中,其平均数是 400分,标准分数是50分。
统计分析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统计分析学基础知识点总结一、统计学的基本概念1.总体和样本总体是指研究对象的全部个体或事物的集合,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部分个体或事物的集合。
在统计学中,我们通常通过对样本进行分析来进行总体的推断。
2.变量和数据类型变量是指在研究中所测量的特定属性或属性,它可以是数量变量(比如身高、体重)也可以是分类变量(比如性别、职业)。
数据类型包括定量数据和定性数据,定量数据是指其取值可以进行数值运算,定性数据是指其取值为某种类别或符号。
3.测度尺度在统计学中,我们通常将变量分为不同的测度尺度,包括名义尺度(仅仅表示事物标识的意义)、顺序尺度(表示顺序关系)、区间尺度(表示等距关系)和比率尺度(表示等比关系),不同的尺度对于统计分析的方法和技术有重要的影响。
4.概率概率是描述不确定事件发生可能性的一种数值。
在统计学中,我们通过概率来对随机事件进行描述和预测,并且使用统计概率来进行统计推断。
5.统计量统计量是指从样本数据中计算得到的数值指标,比如均值、方差、标准差等。
统计量可以帮助我们从样本数据中获取总体特征的信息,并且在假设检验、参数估计等统计推断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6.概率分布在统计学中,我们通常通过概率分布来描述随机变量的取值概率规律。
常见的概率分布包括正态分布、均匀分布、指数分布等,它们在统计分析中都有重要的应用。
7.统计推断统计推断是指根据样本数据对总体特征进行推断的一种方法。
它包括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两种基本方法,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对总体参数进行估计和推断。
8.统计学的应用统计学在科学研究、社会调查、市场调查、生物医学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它可以帮助我们从数据中获取信息,揭示事物规律,为决策提供依据。
二、常用的统计方法和分析技术1.描述统计描述统计是指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和描述来获取数据特征的一种方法。
常见的描述统计方法包括均值、中位数、众数、标准差、方差等指标,它们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
统计学(复习)
第1章统计和统计数据1统计学的定义:是收集、处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科学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的含义、内容、目的.描述统计: 是研究数据收集,处理和描述的统计学方法。
其内容包括如何取得研究所需要的数据,如何用图表形式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展示,如何通过对数据的综合,概括与分析,得出所关心的数据特征。
推断统计:是研究如何利用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特征的统计学方法,内容包括两大类:参数估计: 是利用样本信息推断所关心的总体特征.假设体验:是利用样本信息判断对总体的某个假设是否成立.2、变量与数据:不同数据类型的含义,会判断已有数据的类型.变量:它们的特点是从一次观察到下一次观察会出现不同结果。
Ex:企业销售额,上涨股票的家数, 生活费支出,投掷一枚骰子观察其出现的点数数据:把观察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总体:包含所研究的全部个体(数据)的集合样本: 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样本量: 构成样本的元素的数目定量变量或数值变量:定量变量的观察结果称为定量数据或数值型数据。
可以用阿拉伯数据来记录其观察结果 .如“企业销售额"、“上涨股票的家数”、“生活费支出”、“投掷一枚骰子出现的点数”定性变量:分类变量和顺序变量统称为定性变量分类变量:表现为不同的类别.如“性别”、“企业所属的行业”、“学生所在的学院”等.分类变量的观察结果就是分类数据顺序变量或有序分类变量:具有一定顺序的类别变量。
如考试成绩按等级,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
顺序变量的观察结果就是顺序数据或有序分类数据离散型变量:只能取有限个值得随机变量连续型变量:可以取一个或多个区间中任何值得随机变量3、获得数据的概率抽样方法有哪些?根据一个已知的概率来抽取样本单位,也称随机抽样-简单随机抽样:从总体N个单位(元素)中随机地抽取n个单位作为样本,使得总体中每一个元素都有相同的机会(概率)被抽中。
抽取元素的具体方法有重复抽样是抽取一个个体记录下数据后,再把这个个体放回到原来的总体中参加下一次抽选。
统计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统计学基础知识点总结1.数据与变量数据是指收集到的一组数字或符号,而变量是指可以变化的数值。
在统计学中,常用的变量类型有两种:定量变量和定性变量。
定量变量是用数字表示的,如身高、体重等;而定性变量是用非数字表示的,如性别、血型等。
2.数据的描述在统计学中,常用的描述性统计方法有中心趋势度量和离散程度度量。
中心趋势度量包括均值、中位数和众数,用来衡量数据的集中程度;离散程度度量包括极差、方差和标准差,用来衡量数据的分散程度。
3.概率与概率分布概率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它是统计学中的重要概念。
概率分布是用来描述随机变量可能取值的分布情况的概率分布函数,常见的概率分布有正态分布、均匀分布、二项分布和泊松分布等。
4.统计推断统计推断是指根据样本数据对总体特征进行推断的方法,它包括点估计和区间估计两种方法。
点估计是通过样本数据估计总体参数的数值,而区间估计是通过样本数据估计总体参数的范围。
5.假设检验假设检验是统计学中用来检验总体参数假设的方法,它包括参数假设检验和非参数假设检验两种。
参数假设检验是对总体参数的假设进行检验,常用的方法有t检验、F检验等;非参数假设检验是对总体分布形式的假设进行检验,常用的方法有卡方检验、秩和检验等。
6.相关性与回归分析相关性是指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程度,常用的相关性指标有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回归分析是用来分析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常用的回归分析方法有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7.贝叶斯统计学贝叶斯统计学是一种基于贝叶斯定理的统计学方法,它与频率统计学有所不同。
在贝叶斯统计学中,统计推断是基于先验概率和似然函数进行的,而不是基于频率分布进行的。
8.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指在统计实验中如何设计实验方案,以达到准确、可靠、有效地进行统计分析的目的。
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有完全随机设计、区组设计和受试者设计等。
以上就是统计学基础知识点的总结,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统计学在各种领域中的实际问题。
统计学基础知识要点
统计学基础知识要点第一章:引言1,什么是统计?统计方法可以分为哪两类?统计学是收集、分析、表达和解释数据的科学。
统计方法可分为描述性统计平方值根据收集方法,观察数据是在没有人为控制的情况下获得的。
通过控制实验对象收集的数据。
根据所描述的对象和一个地区所有人口的平均年龄,“平均年龄”是一个参数。
统计是用于描述样本特征的一般数字度量例如,应该调查一个地区所有人口的平均年抽样方法和推断统计方法。
2.统计数据可以分为哪些类型?不同类型数据的特征是什么?根据不同的测量尺度分为分类数据、顺序数据和数值数据。
根据统计数据的收集方法,分为观测数据和实验数据。
根据所描述的对象与时间的关系,将其分为区间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
根据测量尺度,分时:在分数数据中,不同类别之间有一个相等的并列,不同类别之间的顺序可以任意改变;序列数据可以在类别之间进行比较。
数值数据结果表明,具体数字是分时的:截面数据描述了某一时刻现象的变化;时间序列数据描述了现象随时间的变化。
3,举例说明人口、样本、参数、统计和变量的概念。
群体是一个集合,包括所有被研究的个体。
例如,如果你想检查一批灯泡的使用寿命,那这组灯泡就是整体。
样本是从群体中提取的一些元素的集合。
例如,从一批灯泡中随机选择100个灯泡,这100个灯泡形成一个样本参数是用于描述总体特征的通用数值度量。
例如,为了调查256岁以上岁的人,样本中的“平均年龄”是一个统计数字。
变量是说明现象某些特征的概念。
例如,商品的销售额是不确定的,它是变量。
第2章:数据收集1。
调查计划包括哪些方面?调查的目的是实现调查的具体目标。
调查对象和单位是根据调查目的确定的总体或调查范围。
调查项目和问卷是解决调查内容的。
2年,间接数据来源(次要数据)主要是公开发表或公开报道的数据;数据的直接来源是调查或观察和实验3.统计调查方法:抽样调查、普查、统计报表等。
抽样调查是从调查对象的人群中随机选取一部分单间房间之间的空隙。
统计学基础考点
统计学基础考点归纳第一节统计的相关概念一、统计的产生与发展1、统计是随着人类社会活动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包括统计实践活动和统计理论两部分。
统计学最早的萌芽:公元前2200年,大禹“平水土,分九州,数万氏”。
九州表是统计学最早萌芽。
2、统计的发展(1)古典统计学。
17世纪初,分为:德国的国势学派和英国的政治算术学派。
(2)近现代统计学(引入概率论的统计)。
分为:数理统计学派和社会统计学派。
二、统计的涵义统计,是指对与某一现象有关数据的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等的活动。
统计有三种涵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与统计学。
统计工作(识记),即统计实践活动,是利用科学的方法,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的信息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工作过程。
统计资料(识记),是统计工作中取得的、反映社会现象的各项数据资料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实际资料的总称。
资料的形式是多样的,有统计图、统计表、统计公报、统计年鉴、统计手册和统计分析报告等。
统计学(识记),是研究如何对统计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统计研究所要认识的客体。
是统计工作成果和经验的理论概括,是研究统计工作规律和方法的科学,是指导统计工作的原理和原则。
【2012 判断】统计的涵义是指统计理论与统计实践。
( )【答案】×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三者之间的关系(领会):第一,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是统计活动过程与统计活动成果的关系。
第二,统计工作与统计学是统计实践与统计理论的关系。
第三,统计工作是先于统计学发展起来的。
【例单选】统计学的基本涵义是( )。
D、研究如何对统计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的学科第二节统计学的基本概念一、总体与个体(一)总体总体(识记):又称统计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在某种共性基础上由许多个别事物结合起来的整体。
例如,要研究北京市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北京市所有工业企业就是一个总体。
各个事物在某一方面的共同性(同质性)是形成统计总体的必要条件。
统计学基础知识归纳
(1)若过程正常,即分布不变,则出现超出上限UCL的点概 率只有1%。左右;
(2)若过程异常,分布的中心会发生变化,其发生概率位 1%。的几十乃至几百倍。
第二种解释: (1)偶然因素引起质量的偶然波动,异常因素引起质量的
异常波动,偶然波动是不可避免的,对质量影响小,异常波动 对质量影响大,通过采取措施可以加以消除。
CL C B
LCL A
41
准则6:连续5点中有4点落在中心线同一侧的C区外 与准则5类似,这第5点可在任何处。本准则对于过程平均值的偏移也是较 灵敏的。出现本准则的现象也是由于过程参数u发生了变化。
UCL A B C
CL C B A
LCL
42
准则7:连续15点在C区中心线上下
出现本准则的现象是由于参数σ(过程标准差)变小。造成这种现
较常用,计算简单,操作 工人易于理解。
样本数量相等。
计算量大,控制线凹凸不 平(在特定条件下,控制 样本数量可以不等。 线可为直线)。
较常用,计算简单,操作 工人易于理解。
样本数量相等。
计算量大,控制线凹凸不 平(在特定条件下,控制 样本数量可以不等。 线工人易于理解。
用于控制一般的 ~ 过程。
用于控制关键的过程。
2、正态分布及其统计量 2-5 统计过程控制基本信息(SPC)
➢ 控制图的涵义
➢ 控制图示图
2、正态分布及其统计量 ➢ 控制图的定义
➢ 控制图的组成 中心线 上控制限 下控制限
2、正态分布及其统计量 ➢ 控制图的来源
将通常的正态分布图转个方向,使自变量的方向垂直向上, 将,
2、正态分布及其统计量
计算公式
xi= 1n
初级统计师考试《统计基础》基本概念复习
初级统计师考试《统计基础》基本概念复习2017年初级统计师考试《统计基础》基本概念复习理解基础概念是复习的第一步,你知道初级统计师考试统计基础的基本概念有哪些吗?下面是yjbys店铺为大家带来的统计基础的基本概念复习。
欢迎阅读。
一、总体与总体单位总体是客观存在的,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整体,是统计总体,简称总体。
总体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称为总体单位总体单位,总体与总体单位的概念不是固定不变,随着研究目的的不同,可以改变。
例 1.1:对某市工业企业职工收入情况进行研究,总体是:DA. 每个工业企业B. 每个工业企业的全部职工C. 该市全部工业企业D. 该市全部工业企业的全部职工(总体)例 1.2:要了解某工业企业职工的文化水平,则总体单位是:BA .该工业企业的`全部职工(总体)B 该工业企业的每一个职工(总体单位)C 该工业企业每一个职工的文化程度D 该企业全部职工的平均文化程度例 1.3:构成总体,必须具备:DA. 总体性、数量性与同质性B. 总体性、同质性与差异性C. 社会性、同质性与差异性D. 同质性、大量性与差异性例 1.4 总体的基本特征有(A)(B )A.同质性B.大量性C.差异性D.相对性E.绝对性 (06 年考题)二、指标与标志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
标志是指总体中各单位所共同具有的属性和特征。
或者说,单位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和特征的名称。
标志的分类:按性质不同:品质标志、数量标志、数量标志;数量标志又分常量、变量;变量又分连续变量、离散变量。
变量指标与标志的区别:指标是总体特征,标志是总体单位特征。
例 1.4:总体:一年级全体在校大学生。
总体单位:每个一年级大学生。
常量品质标志数量标志在校大学生年级变量性别年龄、入学成绩例 1.5:一个总体( D )。
(07 年考题、06 年考题)A. 只能有一个标志B. 可以有多个标志C. 只能有一个指标D. 可以有多个指标例 1.6 某职工月工资为 1800 元,“工资”是(B )。
统计基础知识复习
时间数列的水平指标 发展水平 a0,a1, a2, …,an 平均发展水平 增长量 平均增长量
平均发展水平与一般平均数的共异 共同点:都是将研究现象的个别数量差异抽象化,概括反映现 象的一般水平。 区别: 平均发展水平 一般平均数
所平均的是社会经济现象在不同 将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在同一时 时间上的数量差异 间上的数量差异抽象化 从动态上说明其在某一段时间内 从静态上说明现象在具体历史条件下 发展的一般水平 的一般水平
总量指标的作用 1.是认识现象的起点。 2.能够反映社会经济发展规模、国情国力和生 产建设成果,是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制定经济 发展政策的重要依据之一。 3.是计算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等其他形式统计 指标的基础。
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 1.实物单位 2.价值单位 3.劳动时间单位 总量指标的计算原则 1.科学地测定总量指标的含义、计算范围, 才能保证总量指标计算的准确性。 2.必须注意其计算口径、计算方法和计量单 位的统一,才能进行汇总计算。
第四章 统计指标
统计指标在统计理论和统计设计上涵义 三要素:指标名称、计量单位、计算方法 在统计结果的涵义 加三要素:时间限制、空间限制、指标数值
统计指标的特点 1)同质事物的可量性 2)量的综合性
统计指标的作用 1)从认识角度讲,是记录社会经济现象变化发展情况 的工具,同时又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数量规律的手段。 2)从社会管理和科学研究的角度讲,它提供以数量表 现的事实,是进行社会管理和科学研究的基本依据。
平均指标的作用 1)可以消除因总体规模不同而带来的总体数 量差异。从而使不同规模的总体具有可比性。 2)可以反映同一总体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 趋势。 3)可以分析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4)可以进行数量上的推算和预测。 5)对总量指标进行补充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计学基础概念复习
一、名词解释
1、统计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总体数量变动关系和变动规律的活动的总称,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有力工具。
2、统计学是研究如何测定、收集、整理、归纳和分析反映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的数据,以便给出正确认识的方法论科学。
3、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整体。
有无限总体与有限总体之分。
4、总体单位是指构成总体的个别事物。
5、总量指标是反映统计对象总体规模或水平的综合指标,其表现形式为绝对数
6、相对指标也称相对数,它是用两个有联系的指标进行对比的比值来反映现象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综合指标。
7、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国民经济各部门创造的增加值之和,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指标。
8、统计决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凡是利用统计方法进行的决策都可称之为广义的统计决策;狭义的统计决策是指在不确定情况下的决策。
9、指标是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范畴,一个完整的指标应包括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两部分。
10、指标体系是指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所构成的整体。
二、填空题
1、中位数是将总体各单位的标志值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中间位置的那个标志值,通常用M表示。
2、众数是指总体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标志值,它能够鲜明地反映数据分布的集中趋势。
3、总体的特征有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
4、直接计算法就是根据全面调查的资料对各个体的数量进行汇总。
间接计算法是利用指标之间的数量对等关系或非全面调查资料来推算总量指标的方法。
5、指标体系的种类按其内容可分为:经济指标体系、社会指标体系、科技指标体系。
6、中位数和众数是与算术平均数配合使用的两个位置平均数。
算术平均数一般适合于具有集中分布趋势
7、如果数列的数据项数n是奇数,则位于中间的数是第(N+1)/2 项,如果数据项数n是偶数,则取中间两个数值的算术平均数作中位数。
8、普查是专门组织的非经常性的全面调查,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的社会经济现象总量,以了解重要的国情国力和资源状况的全面资料,为中央政府制定规划、方针政策提供依据。
9、直接观察法是调查人员亲临现场直接对调查对象进行观察测量和计数,以取得调查资料的方法。
10、计划完成相对指标也称计划完成百分比,它是将同一总体在某一时期的实际完成数与计划任务数比较,用来反映计划的完成程度。
一般用%表示。
11、重点调查是在调查对象中,只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的非全面调查。
12、样本是由总体抽出的部分单位构成的集合体,样本是总体的代表。
13、方差是数据与均值离差的平方算术平均数,标准差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
14、调和平均数是数据倒数的算术平均数的倒数,算术平均数是全部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项数。
1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的一种经济指数,简称CPI,是综合反映居民家庭所购买的各种消费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动程度。
16、结构分析就是在分组的基础上,将各组的总量指标
与总体的总量指标对比,计算出各组数量在总体中所占的比重,从而反映总体内部的结构状况。
三、简答题
1、统计学的产生经历了那些阶段,具体有什么职能?答:统计学的产生经历了:古典统计学、近代统计学(数理统计学派、社会统计学派。
)、现代统计学。
统计的职能有:统计信息职能,统计咨询职能,统计监督职能。
2、统计研究过程有哪些?统计工作过程又包括哪些?答:统计研究过程包括:统计设计、收集数据、整理分析、开发应用。
统计工作过程包括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四个阶段
3、什么是相对指标?什么是结构相对指标?
答:相对指标也称相对数,它是用两个有联系的指标进行对比的比值来反映现象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综合指标。
其表现为相对数。
结构相对指标是同一总体内部某一部分数值与总
体全部数值对比的比值,反映总体内部的构成和
类型特征,一般用百分数或系数表示。
4、统计调查方法中有报告法和采访法有什么不同?答:报告法是由基层单位根据统计、会计或业务核算的原始记录,按照一定的表格形式和要求,向上级有关部门提供统计资料的方法。
采访法是由调查人员按照调查提纲向被调查者提
出问题,直接根据被调查者的答复取得资料的方
法。
5、什么是统计指数?有什么作用?
答:统计指数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指数是反映现象数量变动的相对数。
例如动态相对数、计划完成
相对数、比较相对数。
狭义的指数是反映复杂现象总体数量综合变动的一种特殊的相对数。
指数的作用:
①综合反映复杂现象总体数量变动的方向、程度及影响的量;
②分析复杂现象的总变动中,各个因素的影响方向、程度及量;
③反映现象在较长时间条件下的变动趋势;
④综合评价现象的发展状况
6、统计研究的方法有哪些?什么是随机变量的方差?答:统计研究方法: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归纳推断法。
随机变量的方差是用来反映随机变量取值的离散程
度的统计指标,它是每一个随机变量取值与其期
望值的离差平方的期望值。
四、不定选择题(每小题中可能有1个或多个答案,漏选、多选、错选为0分。
)
1、变量之间的关系按相关程度可分为(CD)。
A、正相关
B、不相关
C、完全相关
D、完全不相关
2、相关系数的取值区间为(B)。
A、0≤R≤1
B、-1≤R≤1
C、-∞≤R≤1 D-1≤R ≤∞
3、统计调查对象是(B)。
A、总体各单位标志值
B、总体单位
C、现象总体
D、统计指标
4、我国统计调查体系中,作为“主体”的是(A)。
A、经常性抽样调查
B、必要的统计报表
C、重点调查及估计推算等
D、周期性普查
5、常用的统计图有(ABC)。
A、直方图
B、折线图
C、曲线图
D、立方图
6、统计学发展过程中有重要影响的学派有(ABCD)。
A、政治算术学派
B、国势学派
C、社会统计学派
D、数理统计学派
7、测试数据离散程度的指标有(ABCD)。
A、极差
B、四分位差
C、方差
D、变异系数
8、测试数据离散程度的指标有(BCD)。
A、离差
B、平均差
C、方差
D、标准差
9、选择评价指标应遵循的原则有(ABCD)。
A、代表性
B、客观性
C、全面性
D、敏感性
10、选择评价指标应遵循的原则有(BCD)。
A、代表性
B、可比性
C、相互独立性
D、可操作性
11、评价指标的方法有(BC)。
A、算术平均值方法
B、定性方法
C、定量方法
D、正态分布方法
12、速度分析指标有(AC)。
A、发展速度
B、增长量
C、增长速度
D、平均发展速度
五、计算题
1、某企业生产的产品需经6道工序,为提高该产品的
质量,寻找出一季度全部户口产生的原因,特对各道工序进行了质量检查,结果如表,请整理数据。
2、 某企业上年度单位产品成本为100元,本年度计划降低5%,实际降低7%,试计算该企业单位产品成本的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解:根据:%10011⨯--=计划降低率实际降低率计划完成相对数 所以:计划完成相对数=[(1-7%)÷(1-5%)]×100%=97.9%
计算结果表明该企业劳动生产率超额 2.1%完成了计划(由于单位成本是逆指标,所以计划相对数小于100%是超额)。
3、 某企业2006年劳动生产率计划比上年提高5%,实际比上年提高了8%,试计算劳动生产率的计划完成程度。
解:根据:%10011⨯++=计划增长率
实际增长率计划完成相对数 所以计划完成情况相对数=[(1+8%)÷(1+5%)]×100%=102.86%
计算结果表明该企业劳动生产率超额2.86%完成了计划。
4、 假定某班学生先后两次进行了难度不同的综合考试,第一次考试成绩的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80分和10分,第二次考试成绩的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70分和7分。
学生李敏两次考试的成绩分别是92分和80分,就她与全班相比较,哪次的考试成绩更好? 解:因为两次考试的均值与标准差不同,每个学生两次成绩不宜直接比较,要先将两次考试成绩标准化。
根据公式得:第一次考试Z=(92-80)/10=1.20 第二次考试Z=(80-70)/7=1.43
显然,与全班相比而言,李敏的第二次考试成绩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