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培训讲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

教学培训讲稿

一关于教材与教学关系的再认识

(一)教材:引领教学的一条重要路径

通过教材的内容组织、活动设计,以及版式呈现,不仅可以向教师传递教学观念,也能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进行引导。

既让教材成为“学本”,便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也要让教材成为“教本”,便于提升教师的教学。

教材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引领教学:

其一,教材可以传递教学观念:道德认知取向的品德观到综合品德观;

其二,教材可以提供教学内容:故事到生活事件;

其三,教材可以指引教学方法:说一说到演一演。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指出:“首先我们要提出一个重要观念,那就是教材与教法连为一体,不可分割”,“如将学科教材与教法划分开来,那将是一个大错”。

(二)德育教材:引领教学从知识学习到生活建构

在新课改之前,德育课程中的道德是一种知识形态的道德。

相应地,德性的发展就等同于道德知识的学习。基于这种道德观和德性形成观,德育教材中所预设的教学也就以道德知识学习为目的。德育教材所引领的这种转变,也是我们本教材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新理念。

人们认为,经过学科结构化的加工,理论化和普遍化的道德知识是道德的惟一存在形态。

我们再来看看以往的教材

杜威在《道德教育原理》中指出,这种“关于道德知识”的教学,实质并不是德育,而是智育,它的影响,“即使充其量说,比较地在数量上是少的,在影响上是微弱的”。

因为,这种道德教学往往是对道德问题进行抽象的、理论的学习,而这些学习并不必然能转变学生已有的价值观念。此外,由于这种道德教学脱离班级中每个学生具体的生活,无法保证学生经验的进入,后果便是日常的经验无法得着它应有的丰富意义,无法在学校中得到滋润成长。正因如此,美国一项研究甚至表明,中小学开设的品德教育课对儿童的道德行为没有影响,直接的道德教学并未培养出道德品质或道德良心之类的东西。

新型的教材要引领教学从知识学习到生活建构,这一转变的实质是从知识道德向生活道德的转变。

因为,道德存在于生活,生活是道德存在的基本形态,或者说,道德就是人所选择的生活方式。

生活建构,也就是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反思自己的生活,改变自己的生活,建构一种新的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道德的生活。

我们再看看本套教材的设计是如何体现这一理念的:

教学的根本目的主要不是道德知识的学习,而是引导儿童去选择和建构有道德的生活及生活方式。

引导学生在多种可能的生活中选择“好”的生活,即一种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并通过这样的生活涵养其德性。

二引领新型教学的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

我国的小学德育课程多以兼职教师为主,本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也处于弱势地位。如果我们的教材只是内容载体的话,那么教学就很容易变成死记硬背。

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在追求“学本”的同时,力求使教材具有“教本”的特性,从教材开始为教学打下基础。

(一)课文的结构:预设了引导生活建构的教学目的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中,课文的结构就预设了引导儿童生活建构的教学目的,其是通过关注生活、反思生活和超越生活这三个紧密相连的板块来实现的。

(二)课文的栏目:指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中,课文的栏目多是针对学生的,需要他们去观察、操作和探究,这也使教师在教学中无法自己唱独角戏。

为什么这些栏目都要以学生为中心呢?事实上,如果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引导儿童生活建构的教学目的是无法实现的。

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还努力使课文的栏目富有童心和童趣。因为,只有当栏目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具有趣味性,才能吸引学生主动的参与。

(三)课文的范例:点明了源于学生生活的教学重点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的栏目中还呈现了不少源于学生真实的生活的典型范例,并以“生活事件”的形式呈现出来。

在讲学习的途径时,教材中不仅呈现了“我从课外书籍、报纸和儿童杂志上学到了许多知识”“在与同学的交往中,我懂得了人与人之间应友好相待”,还呈现了“在野外玩耍时,我认识了许多植物和昆虫”。

这些范例不仅能为学生打开一种不同的生活,也能为教师点明相应的教学重点,比如,玩耍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途径。

那么这些范例又是如何选择的呢? 一个重要的依据就是学生生活中真实的道德需求和道德困惑。

小学德育课程实效性偏低问题的核心就在于教师缺乏对学生真实道德需求和道德困惑的诊断。

为了引领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就通过课文的范例为教师指明了学生真实的道德需求和道德困惑。不仅加深了教师对于学生的了解,也点明了每课相应的教学重点。

(四)课文的呈现:展示了经过课堂检验的教学蓝本

为了给教师提供一个有效引导学生生活建构的教学案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中,编写者还尝试将经过课堂检验的教学“蓝本”直接融入课文中。

虽然课文以文字和图片形式呈现,表面上看是平面和静止的,但由于融入了教学的“蓝本”,这就使课文成了立体和动态的。

课文以教学“蓝本”的形式呈现,并不是说课文就是封闭式的设计,教师只能按照这个“蓝本”进行教学。

“蓝本”只是一个教学的参考,它的作用在于指明教学范式的类型和教学的价值取向,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另行设计同类教学活动。三用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整体教学建议

(一)关于每课的课时建议

为了方便教师教学,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甚至将课时分配都大致安排好。一般而言,每课2个课时。这样的课时划分不是凭空想象,而是通过试讲检验的。

一般而言,4个二级标题的课,2个框题1课时,2个二级标题的课,1个框题1课时。个别课可以根据具体内容确定课时数。

(二)从本班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教学

引导儿童生活建构的关键在于能够直接满足学生真实的道德需求,解决他们真实的道德困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