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合集下载

东北师范大学智慧树知到“小学教育”《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课测试题答案卷1

东北师范大学智慧树知到“小学教育”《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课测试题答案卷1

东北师范大学智慧树知到“小学教育”《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课测试题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第1卷一.综合考核(共10题)1.教学实践属于必修课,可以单独设置,也可以作为专业教育课程的组成部分进行,时间各国不等,一般为6~18周。

()A.正确B.错误2.初等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最初始阶段,具有最大的普及性、广泛性,一般属于()A.幼儿园教育阶段B.义务教育的阶段C.职业教育阶段D.中学教育阶段3.1990年就有学者提出我国应实行三级课程、三级管理的建议,其中的“三级”指的是:()A.国家课程B.省市课程C.地方课程D.学校课程4.爱迪生学校与其他学校相比,教师方面,以教师团队的方式展开教学工作,注重对教师的培训和提高。

()A.错误B.正确5.下列文件中,标志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的是:()A.《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B.《全国教育事业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要点》C.《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D.《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6.下列属于课程结构类型上的优化的是() A.要做到德智体美与劳动技术职业教育相结合B.要做到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特别要处理好必选课程与必修课和任选课的关系C.要做到显在课程(正式课程)与潜在课程(非正式课程)相结合D.要做到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学科类课程与活动类课程相结合,学期课程与短期课程相结合7.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中提出的三个面向指的是()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B.教育要面向世界C.教育要面向未来D.教育要面向社会8.下列属于课程结构内容上的优化的是()A.要做到德智体美与劳动技术职业教育相结合B.德智体美劳,无论哪一种课程都要做到知识、能力、品德三大功能融为一体C.要做到显在课程(正式课程)与潜在课程(非正式课程)相结合D.要做到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学科类课程与活动类课程相结合,学期课程与短期课程相结合9.1992年8月,国家教委正式颁发文件,这是建国后第一次将以往的“课程计划”改为“教学计划。

浅议初等学校教学改革的趋势和意义

浅议初等学校教学改革的趋势和意义

浅议初等学校教学改革的趋势和意义论述世界初等学校道德教育改革的原因和趋势态度上。

一个国家发展的进步与否都在于它对未来接班人的培养上。

孩子健康良好的素质道德教育更重于知识教育。

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

这句话蕴含了深刻而睿智的含义,任何事都脱离不了这个因果循环。

其实不管任何一个国家,教育没有所谓的好与不好,只有合适与否。

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出发点是一样的,而结局却是大有差异。

总之大家都在慢慢地改进和完善。

国外与国内教育的差异最大不同之处就是体现在教育的理念与考试的态度上。

国外的教育理念是注重培养新的人力资源,注重其包括劳动素质教养在内的各种与社会相处的综合素质。

其次才是考试,其考试的目的就相当于一种检测手段,通过考试知道孩子哪些知识没有掌握,从而进一步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

但是其要根据本身的教育资源,教育配置甚至是教育条件来平衡的。

而我国的教育更多的是看重书本与做题的能力。

教纲既是考纲、不考不教,不考不学,学生毕业后与社会脱节,甚至找不到工作也是不奇怪的事情。

而我们考试的目的就是将那些考的差的孩子淘汰掉,使之失去学习的机会,但是事实上他们才是最应该接受教育的。

这就是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匀,教育条件不够,教育配置达不到造成的结果。

学校其实就是一个人力资源的加工单位,如果一个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社会无法接轨,就是制造了废品,浪费了社会的资源,是求大于供,那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决定了它的发展进步与局限性和淘汰性。

只有拥有健康的心态,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谐的人生态度,才会铸就出一等一的好接班人。

其实教育的本义应该是快乐的,但愿彼此之间能够相互吸取和兼容,进一步提升素质道德的培养和选择性,为美好的未来共同努力。

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期末作业考核《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双重进度计划答:把传统的分科制与独班制结合起来的一种做法,具体地说,就是对学生同时进行两种分组,半天按能力分组,学习语音、词汇、拼写、语法、阅读、社会知识等必修课程;在剩下半天内,则不分级,学习数学、科学、艺术、外语等选修课。

2.教育投资体制答:是一个国家组织、领导和管理教育投资活动所采取的基本制度和主要方式、方法。

3.“两个必须”答: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4.义务教育答:是指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对适龄儿童实施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强迫的、免费的学校教育,这种教育要求社会、学校予以保证,对儿童既是应享受的权利,又是应尽的义务。

5.古儒学校答:公元8世纪以后,印度出现的一种学校。

“古儒”是指对婆罗门教义有较深研究而又愿意致力于教育工作的人。

这种学校一般设立在“古儒”的家中,学生入学年龄一般为7或8岁,学习内容主要有识字、阅读、书写以及计算等基本知识。

二、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简述《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的基本目标。

答:所有的美国儿童入学时乐意学习;中学毕业率将至少提高到90%;美国的每所学校要保证所有的儿童具有应付挑战的能力,并会合理用脑,使他们为做有责任感的公民、进一步学习、在现代经济中谋求有创建性的职业做好准备;美国学生在自然科学和数学方面的成绩要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每个成年美国人将能读书识字,并将掌握在全球经济中进行竞争的本领;每所美国学校将没有毒品和暴力,并提供一个秩序井然的有益于学习的环境。

2.简述选择学校运动的兴起。

答: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小学兴起了一场“选择学校运动”,要求公立学校实行开放入学,给与家长和学生选择学校的自由,通过学校之间的自由竞争来促进学校的自我发展。

这场运动在90年代中后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美国小学陆续产生了一些新变化,如出现了特许学校、上级接管学校和公校私营等。

东师2017年春季《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期末考核标准答案

东师2017年春季《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期末考核标准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对象答:概括的说是研究初等教育改革中的事实或实践活动。

具体说,可以包括初等教育改革的本质、初等教育改革与其他社会改革的关系、初等教育改革的规律、过程、评价、设计等方面。

2、“两基”、“两全”答:“两基”即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全”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3、教育投资体制答:是一个国家组织、领导和管理教育投资活动所采取的基本制度和主要方式、方法。

4、幼小一贯学校答:2004年,日本中教审提出要将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一体化的建议,并具体提出了建立“幼小一贯学校”答案在下页的计划。

文部科学省决定从2005年试行、2006年正式设立“幼小衔接推动班”制,为未来正式实行“幼小一贯学校”作准备。

其基本特点是:小学低年级教育“幼儿园化”;教师之间的深度合作受到重视;研究工作成为教育实践的有力支撑。

5、“两个必须”答:“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

二、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试述初等教育改革的一般过程。

答:准备阶段;动员阶段;实验阶段;巩固和反思阶段;实施阶段。

2、简述当前学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答:(一)过去的学制改革未充分重视教育根本目的的实现。

(二)过去的学制改革缺乏历史眼光、世界眼光与未来眼光。

(三)过去的学制改革未能处理好学生身心潜能充分发展与健康发展的关系。

(四)过去的学制改革有不顾条件而盲目蛮干之弊。

(五)过去的学制改革缺乏教育事业整体改革的配合。

(六)过去的学制改革未能充分考虑全国各地和学生之间的差异。

(七)过去的学制改革中政治与行政干预过多。

(八)过去的学制改革未能处理好积极与稳妥的关系。

如果我国党和政府、教育界、学术界真正能够正视我国学制的现存问题,能够认真地从过去的学制改革中吸取经验教训,能够扎扎实实地通过长期的、全面的、科学的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找到建立适合我国各地和不同学生实际的、高效率的学制的理论与具体方法,那么中国教育的面貌就会彻底改变,中国社会发展的步伐就会大大加快。

中学初等教育的发展与变革

中学初等教育的发展与变革

中学初等教育的发展与变革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迅猛进步,中学初等教育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从教育的目标、课程改革、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发展等多个方面探讨中学初等教育的发展与变革。

一、教育目标的更新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目标也需要与时俱进。

传统的中学初等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为主,强调对学生的灌输式教育,但这种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因此,中学初等教育的发展与变革呼唤着更加全面的教育目标。

新时代中学初等教育的目标应当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综合素质包括道德品质、智力水平、身体健康以及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

这样的目标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更加全面、具有主动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人才。

二、课程改革的推动为了实现教育目标,中学初等教育需要进行课程改革。

传统的课程设置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灌输,导致学生缺乏实际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因此,中学初等教育的发展与变革需要从课程设置入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新时代中学初等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当更加注重学生的兴趣和实践。

通过引入选修课程和跨学科教学,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此外,课程还应当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质疑。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是中学初等教育发展与变革的重要方面。

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被动接受,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中学初等教育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新时代中学初等教育的教学方法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师应扮演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资源和环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此外,教学过程中也应注重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四、学生发展的关注中学初等教育的发展与变革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的教育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

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参考答案

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参考答案

离线作业考核《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1.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义务教育质量事关亿万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

2.初等教育办学体制是对公民所实施的初等程度的教育。

包括儿童的初等教育和青壮年的初等教育。

它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组成部分,是义务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

3. 《国防教育法》是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防教育法》。

其中心内容是由联邦政府增拨大量教育经费,加强普通公立学校的数学、科学和外语教学,加强现代技术教育,资助高等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奖励科学研究,建立“国防奖学金”培养一流的科技人才,以增强国防能力。

4.公校私营是指社会“承包”公校的办学体制改革模式中的美国模式。

即政府把办学质量不高的公立学校承包给社会团体(大学、社区学院、教师团体、社区组织、共商企业等)甚至个人,学校公立性质不变,政府对学校的投资也不变,承包者可以免受学区某些规章的约束,并按照约定的章程进行自主管理的办学体制。

5.同伴指导是青少年对同伴有着很强的感受性,同时寻找同伴支持、指导,同伴一致性水平很高。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简述我国学制改革发展的趋势。

答:(1)重视学前教育的普及以及初等教育的衔接(2)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提前入学年龄(3)构建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立交桥(4)发展多类型、多层次的高等教育(5)建立立体开放的学校教育系统2.简述清代小学变化的原因。

答:清代古文献学的最大特点是“汉学”的空前发展和“小学”研究的科学化。

清人所以能够取得这样巨大的成就,除了受政治影响因素外,主要的还是受其本身学术规律的制约。

清统治者为了禁锢思想,一方面禁毁书籍,屡兴大狱,一方面又举科录士,开馆修史。

知识分子迫于生存大计,不得不回避思想政治,以至埋头于没有风险的经史考证,这就给“汉学”的迅速成长提供了非常肥沃的土壤。

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期末大作业

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期末大作业

1、论述我国普及初等教育有哪些主要经验?答:(1)全面提高认识,优先发展教育。

(2)加强教育立法,坚持依法治教。

(3)各方努力,增加教育投入。

(4)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按地区、分阶段、有步骤地积极实施义务教育。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2、论述新时期初等教育德育工作的改革应从哪些方面入手?答:(一)德育目标的改革德育目标虽然是对培养人在思想品德方面的要求,但在教育工作中,我们要时刻注意德育目标的定位问题。

(1)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的组成部分,它应该体现在整个教育工作中。

(2)以往德育目标的规定政治性倾向较浓,对少年儿童的德性要求粗疏,因而可操作性与指导性不强。

(3)德育目标既要重视社会规范的要求,又要重视对人的个性培养。

(二)德育内容的改革(1)德育内容必须体现时代精神。

(2)将社会基本道德规范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

(3)将科学技术有关的道德问题及环境、生态伦理道德问题渗透到学科教育及教育的全过程之中。

(4)德育内容的编制必须遵循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三)德育课程的改革(1)建立全面德育课程的责任观,要使每一位任课教师都具有育人的职责与使命,重视学校中的非正式课程和潜在课程,使少年儿童在德育的氛围中学习成长,德育更应建立在“全员育人”的共识下共同实施。

(2)设立符合少年儿童特性、顺应时代潮流的德育课程标准,提出具体明确与基本限度的德育要求。

(3)力求德育课程实施方法的多样化与校本化。

(四)德育模式的改革学校德育模式、方法与客观环境的要求,与少年儿童的精神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德育工作实效性不高。

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索德育模式与方法的改革,克服简单化、成人化、形式主义弊端,抛弃那些不符合时代要求的陈旧落后的方法,将广大德育工作者创造的体现时代特点,为但房贷少年儿童所欢迎的,行之有效的多样化的模式与方法,充实到学校德育模式和方法体系之中去,成为德育实践中与德育研究中必须回答的一个紧迫课题。

初等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初等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初等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初等教育的课程改革也变得愈发重要和紧迫。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实践。

一、教育理念的更新初等教育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更新教育理念。

以往的教育模式更加侧重知识传授,而在当今社会,传递知识仅仅是教育的一个方面。

课程改革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精神等。

这需要教育者从传统的教育观念中突破出来,真正关注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和潜能。

二、课程内容的优化课程内容是初等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

首先,应该优化现有课程内容,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其次,应该引入一些新的课程内容,以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

比如,可以增加对科技、艺术、体育等领域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个性发展。

同时,也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进行项目实践和社会实践,让他们学以致用。

三、教育方法的改进教育方法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

以前的教育方法往往是灌输式的,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课程改革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研究等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从而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此外,还可以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如多媒体教学、在线学习等,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的趣味性。

四、学校管理的创新学校管理也是初等教育课程改革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传统的管理方式往往单一和僵化,制约了课程改革的推进。

学校管理需要创新,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多元化发展。

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课程改革工作组,负责课程改革的推进和研究,吸纳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形成一个良好的课程改革氛围。

同时,还可以加强与社区和企业的合作,让学生能够参与社会实践,增加他们对社会的了解和认同感。

五、评价体系的创新评价体系是课程改革的重要衡量标准。

传统的评价体系往往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

在课程改革中,应该建立一个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学科知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东北师范大学智慧树知到“小学教育”《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课测试题答案卷2

东北师范大学智慧树知到“小学教育”《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课测试题答案卷2

东北师范大学智慧树知到“小学教育”《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课测试题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第1卷一.综合考核(共10题)1.1833年,英国国会通过了《福斯特法案》。

这是英国教育从只作为宗教或民间行为向国家行为发展的需要,也是英国建立国民教育制度的开始。

()A.正确B.错误2.1992年,英国改组了教育与科学部,成立了教育与就业部,发表白皮书《选择与多样化》,随后又出台了《1993年教育法》,其共同目的就是把中央政府的特设管理机构权力转移到中央政府和地方教育机构。

()A.错误B.正确3.初等教育办学主体形式有:()A.国家办学B.企业办学C.民办学校D.民间学校4.2004年,日本中教审提出要将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一体化的建议,并具体提出了建立()A.“教育结构计划”B.“总纲计划”C.“追求卓越的城市教育”计划D.“幼小一贯学校”计划5.我国初等教育的恢复、调整和改革、发展阶段,教育改革的目标是:()A.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B.贯彻执行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C.缩短学制、精简课程设置、彻底改革教材D.面向21世纪,适应国际竞争的具有个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6.新时期学制总体说,我国现行的小学学制以六年制为主,同时存在着五年制,少数地方、少数学校在实行其它学制。

()A.错误B.正确7.美国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简称PDS学校)概念是针对原有的教师教育的弊端由霍姆斯小组在1986年报告《明天的教师》中提出。

()A.正确B.错误8.1964年,《汉堡协定》规定所有儿童都应接受九年全日制义务教育。

()A.正确B.错误9.如何改善我国初等教育办学条件。

10.国家办学通常指的是公办学校,一般指政府办学。

()A.正确B.错误第1卷参考答案一.综合考核1.参考答案:B2.参考答案:A3.参考答案:ABC4.参考答案:D5.参考答案:AD6.参考答案:B7.参考答案:A8.参考答案:A9.参考答案: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全体人民对初等教育重要性的观念的东西,不易简单改变或消除;增加投人;改善教师队伍状况;改善人口环境;改善初等教育法制现状。

《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练习题二

《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练习题二

《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练习题二一、填空1.国际初等教育教师教育培养较为典型的课程方案一般为四年制本科教育学士学位课程,基本上由三类课程和教学实践(实习)构成。

这三类课程是普通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学术性课程。

2. 1985年,全美科学技术教育理事会发表了名为《普及科学——2061 计划的报告,总结了80年代以来美国教育改革的经验教训,分析了科学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同时提出了80年代后期到21世纪初期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

3. 1833年,英国国会通过了 .《教育补助金法案》。

这是英国教育从只作为宗教或民间行为向国家化发展的需要,也是英国建立国民教育制度开始。

1870年,英国国会正式颁布“初等教育法”,也称福斯特法案。

这是英国国民教育制度正式形成的标志。

4.1964年,联邦德国各州州长在汉堡签订了《关于统一学校教育事业的修正协定》。

这是德国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和赶上其他发达国家而采取的改革措施。

5.优化办学体制结构,形成多元化的、比例合理的办学体制结构是办学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和理想结果,其关键衡量指标是各种办学体制之间的比例数和每种办学体制总的数量。

6.1958年,美国颁布了《国防教育法》以作为战后教育的根本大法,以应对“人造卫星的挑战”。

7.“生计教育”是由美国教育总署署长马兰(S.P.Marland)1971年提出的,他指出生计教育的实质是以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为核心的适应社会的教育。

把中小学分为三个阶段,其中小学属于“职业了解阶段”。

8.日本封建社会时期,初等教育主要有三种类型,即乡学、寺子屋和私塾。

9.从1905年到清廷被推翻5年多时间里近代初等教育的学制变革十分活跃。

其影响较大的学制主要有三个:《壬寅学制》、《癸卯学制》、《壬戌学制》。

10.根据教育投资体制规定的内容可以得出,教育投资体制应由教育投资来源体制、教育投资来源体制、和教育投资管理体制三部分组成。

其中,教育投资来源体制主要规范教育经费的来源、筹措以及由谁负担的问题: 教育投资管理体制主要规范教育经费合理有效地分配的问题; 教育投资分配体制主要规范教育经费的使用与管理。

探讨我国初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探讨我国初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探讨我国初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引言初等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初等教育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因此,对我国初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进行探讨是非常重要的。

改革的必要性1. 大规模入学率增加:近年来,我国初等教育的普及率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孩子进入学校接受教育。

这给初等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来适应这一变化。

2. 学生负担过重:目前,许多学生在研究中面临过多的课业负担和竞争压力,而缺乏足够的时间进行其他活动和充电。

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也限制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改革初等教育需要减轻学生的负担,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3. 教育资源不均衡:我国的初等教育资源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现象,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较大。

同时,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一些特定地区和学校,其他地区和学校则面临着资源紧缺的问题。

改革需要解决这些不均衡问题,使优质教育资源更加均衡地分布。

改革的方向1. 优化课程设置: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兴趣爱好和实践活动。

同时,要保证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

2. 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初等教育师资培训和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

同时,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和待遇,增加他们的专业发展空间,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新能力。

3. 推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支持,缩小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

同时,建设更多优质学校,提供更好的教育条件和环境。

改革的保障措施1. 政策支持:制定并完善与初等教育改革相关的政策法规,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

同时,要加大对初等教育的经费投入,提供良好的教育设施和资源。

2. 家长参与: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关注孩子的教育发展。

3. 评估与监督:建立科学的评估与监督机制,定期对改革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改革的可持续发展。

初等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初等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初等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初等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变得尤为重要。

教育不再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更需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探讨初等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创新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一. 初等教育改革的必要性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

学生需要具备更全面的知识以及创新能力,以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此外,初等教育也面临着内容和方法的更新,以适应现代化教育的要求。

因此,初等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二. 初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初等教育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与创新:1. 多元化课程设置:传统的学科知识仍然重要,但需要结合其他学科进行综合教学。

学生可以通过跨学科的课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2. 探索性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学生应当从课堂中走出来,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通过亲身经历来获取知识和技能。

3. 创新评估方式:评估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发展。

除了传统的考试,可以引入项目制评估、小组讨论等方式,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实际表现。

4. 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是初等教育改革的核心。

需要给予教师更多的培训和资源支持,以培养其创新能力和教学技巧,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发展。

三.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初等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方法:1. 培养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探索精神。

2. 引导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并尝试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度,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3.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应当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和项目制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4. 培养社会责任感:学生应当了解社会的需要,并主动参与社区服务和公益活动。

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18春在线作业2

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18春在线作业2
D.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7.初等教育的调整发展阶段教育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有.
A.教育体制上,过分强调统一,限制过死;
B.中小学过分重视课堂知识教育、升学教育,忽视劳动教育和就业教育;
C.教学内容一切划一,不重视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的发展;教育脱离实际,脱离社会生产劳动;
D.教育脱离政治,脱离党的领导;专家治校,专家办教育。
B.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
C.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D.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
6.教育目标确立的依据 :
A.一定的教育目的观
B.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
C.一定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科技发展状况的要求
14.《义务教育法》的实施,对于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建设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有着深远的意义。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A.错误
B.正确
15.《1988年教育改革法》则进一步扩大了《1980年教育改革法》中赋予的家长选择学校的权利。
A.错误
B.正确
D.加快现代化进程
2.初等教育改革的类型 , 根据教育改革的目标的远近划分:
A.远期改革
B.中期改革
C.短期改革
D.近期改革
3.2001年启动的课程改革 .
A.是对课程内容的简单调整,是新旧教材的替换
B.是一次以课程为核心的波及整个教育领域乃至全社会的系统改革
C.是一场课程文化的革新
9.1972年制定的《初等学校补助法》,开支二亿四千二百万美元解决废除隔离和黑白并校的活动,凡自动而认真合校者领取大量补助费,抗拒者不得享受补助。

初等教育改革

初等教育改革

初等教育改革在当今社会中,初等教育改革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议题。

初等教育是每个孩子的起点,它的质量对于孩子们的未来发展以及国家的繁荣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因此,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提高教育质量,初等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首先,初等教育改革需要关注教学内容的更新。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变迁,传统的课程设置已经无法满足学生们的学习需求。

因此,应该加入更多现代化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培训,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

例如,可以增加关于信息技术、创新思维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

其次,初等教育改革需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

过去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

然而,现代教育研究表明,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能够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因此,教师应该采用积极互动的教学方法,例如小组合作学习、问题解决和案例教学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初等教育改革还需要关注教师队伍的建设。

优秀的教师是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

他们不仅需要扎实的学科知识,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教学技巧和教育理论。

因此,应该积极提高教师的培训和发展机会,引入更多专业化的教育培训和教学评估机制,吸引并留住优秀的教师。

最后,初等教育改革需要加强家庭与学校的合作。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的参与和支持对于孩子们的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学校应该积极与家庭沟通,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机制,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需求,并提供家长教育和学生辅导的指导。

总之,初等教育改革是当前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通过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培养优秀教师和加强家校合作,我们可以为孩子们提供更优质、更普惠的教育资源,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成功。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满足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推动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初等教育改革的道路虽然充满挑战,但是只要我们持续努力,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初等教育的现状与改革

初等教育的现状与改革

初等教育的现状与改革现代社会对初等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人们开始意识到初等教育是培养下一代的基石。

然而,在我国目前的初等教育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此篇文章将探讨初等教育的现状,并提出一些改革的建议,以期促进初等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一、现状分析1. 教育资源不平衡在我国的初等教育中,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教育资源差距。

许多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城市,而农村地区的学校则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

这导致了农村学生在学业水平上与城市学生的差距日益拉大。

2. 教学内容单一现行的初等教育课程设置较为单一,主要围绕语文、数学等学科展开。

其他重要学科如科学、艺术、体育等则显得相对较弱,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3. 教育方式过于注重功利性部分地区过于注重应试教育,将教育过程转变为僵化的知识灌输。

这导致了学生缺乏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只能机械地接受和重复知识,无法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的人才。

4. 教师素质不均衡虽然我国培养了大量的优秀教师,但是目前仍存在着教师素质不均衡的问题。

一些地区的教师素质较低,师范院校的培养质量有待提高。

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业发展。

二、改革建议1. 加大教育资源投入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初等教育投入,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

同时,应建立城乡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机制,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2. 多元化教学内容在课程设置上,应注重多元化发展,加强科学、艺术、体育等学科的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学校还应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成长空间和发展平台。

3. 注重培养创新能力教育部门应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4. 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加强师范教育的质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培养更多高质量的教师,并为教师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持续提升他们的教育水平和专业技能。

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pdf

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pdf

单选题1.1973年,德国联邦与州教育计划委员会制定了《综合教育计划》,其中规定:A.所有儿童都应接受九年全日制义务教育B.所有儿童都要接受四年的基础学校教育,然后再接受两年的促进阶段教育C.把初等教育的入学年龄由6岁提前到5岁D.初等教育的机构为基础学校,学制为4年,儿童6岁入学,属于义务教育答案:D2.1984年,苏联公布了《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改革的基本方针》,提出A.初等教育仍为4年B.延长初等普通教育的学制1年,即把普通学校的学制改为4+5+2制,并要求把儿童入学年龄提早到六岁C.把1984年学制改为3~4+5+2~3制,把初等教育年限改为3~4年,儿童入学年龄改为6~7岁,体现出了一定的灵活性D.初等学校学制为4年,属于义务教育,但在一些农村和偏远地区仍实行3年答案:B3.1833年,英国国会通过了这是英国教育从只作为宗教或民间行为向国家行为发展的需要,也是英国建立国民教育制度的开始A.《福斯特法案》B.《教育补助金法案》C.《巴尔福教育法》D.《费舍教育法》答案:B4.2004年,日本中教审提出要将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一体化的建议,并具体提出了建立A.“教育结构计划”B.“总纲计划”C.“追求卓越的城市教育”计划D.“幼小一贯学校”计划答案:D5.初等教育恢复、调整和改革、发展阶段的教育改革目标是:A.教育的大众化、民主化和制度化B.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C.多快好省地扫除文盲、普及教育D.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答案:D6.我国小学教育之开设,始于A.1896年B.1897年C.1898年D.1899年答案:B7.《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颁布于A.1997年B.1998年C.1999年D.2000年答案:B8.1993年,克林顿政府提出了(),将六大教育目标扩展为八项,实现了教育目标的法制化。

A.《关于美国初等教育的报告》B.《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C.《国家处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D.《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答案:D9.1993年,英国教育委员会发表了长达458页的报告A.《巴特勒教育法》B.《儿童和他们的初等学校》C.《1988年教育改革法》D.《学会成功——今日教育之根本观点和未来战略》答案:D多选题1.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初等教育包括A.儿童阶段的初等教育B.成人的初等教育C.中学教育D.幼儿园教育答案:A,B2.初等教育目标改革的特点:A.基础性B.时代性C.针对性D.全面性答案:A,B,C,D3.初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亟需解决的问题.A.拉大了初等教育投入的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B.造成了对初等教育管理认识的混乱和行为失控C.影响了初等教育办学条件的改善和师资水平的提高D.导致了小学校方行为的畸变和校与校之间的差距答案:A,B,C,D4.初等教育的性质:A.基础性B.普通性C.全面性D.全民性答案:A,B,C,D5.爱迪生学校与其他学校相比,主要有以下特点:A.经营方面,与学区或特许学校合作,追求以较低成本提供优质教育服务,致力于学生的发展,并获取利润;B.课程设置方面,丰富而富有弹性,学习时间较长,同时提供其它的教学服务,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充分的发展;C.教学方面,致力于使用有效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鼓励创新,注重营造令人振奋的学习环境;D.评价方面,拥有自己独特的教学评估和成就管理体系,发布学生学业成绩的年度报告,以增进公众及教育团体对爱迪生学校的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线考核
《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俄罗斯目前正在探索的新型初等教育学校制度。

答:包括三个阶段:准备阶段(5~6 岁—6~7 岁)、高级小学(9~10 岁—11~12 岁)、初级小学(6~7 岁—7~8 岁)。

2.简述协同教学的几种模式。

答:典型模式;支持模式;嘉宾模式;平行模式。

3.简述我国宋代小学教育发展概况。

答:宋代的小学教育已有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中央政府所立的小学,情形较为复杂,除诸王宫学和宗学中包含小学教育外,在国子监内也还设有小学。

其中诸王宫学和宗学都是大小学混在一起的,并且都是以王室子弟为教育对象。

国子监小学的设立,标志着小学教育已经纳入国家整体的教育部署当中,这一点是值得关注的。

此外由中央直接设立的小学还有内小学和京小学,并且在地方也广建小学,且比唐代更加的稳定。

4.如何改善我国初等教育办学条件。

答: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全体人民对初等教育重要性的观念的东西,不易简单改变或消除;增加投人;改善教师队伍状况;改善人口环境;改善初等教育法制现状。

二、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为什么现今开始重视德育教育,谈谈你的看法。

答:中小学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 21 世纪
国民素质的整体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基于这种认识、各地从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出发,把德育工作的一般原则和基本要求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丰富德育的形式和内容,注意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

以法制建设、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德育基本建设已初具框架;以“五爱”教育为主线,以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基础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以“四个一百”为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蓬勃开展;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共同育人的网络正在形成。

各地各校在教育中逐步注意遵循中小学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把党和国家对青少年、儿童教育的要求与其自身思想的实际相结合,科学地确定各阶段德育的内容要求和相应的教育方法、手段,多形式。

多渠道开展德育工作,做到“有的放矢”。

今天的人们价值观有了问题,把利放在第一位。

这样德就缺失了,积财丧道。

过去士农工商,商是最后一位,所以社会不乱,现在,商商商商,所以扰乱了社会秩序。

另外,鼓励人们消费。

这样浪费那就是必然。

俭以养德,所以德也就丢了。

因此,现在应该大力提倡德育。

特别是弟子规。

学好弟子规,做好中国人。

2.论述日本“幼小一贯学校”的产生背景、基本特点并分析对我国的启发。

答:产生背景: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对综合探究学习的重视和对儿童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再加上日本中小学“班级崩溃”现象的日益严重,“幼小衔接”再次受到重视。

基本特点:小学低年级教育“幼儿园化”;教师之间的深度合作受到重视;研究工作成为教育实践的有力支撑。

启发:1、制定幼小衔接教育的具体法规政策; 2、增设学前班;
3、抓好幼小衔接教育的各项内容,为儿童进入小学阶段做好全面准备,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差异不仅仅是知识上的,而且还包括环境、人际关系、学习方式、社会要求等方面。

4、切实提高教师的素质。

公平与义务教育投资中出现的嫌贫爱富现象
三、分析题(共20分)
公平与义务教育投资中出现的嫌贫爱富现象
“贫”与“富”好似横亘在公平两端的砝码,当我们正处于“嫌贫”还是“仇富”的若干争论中难以厘清时,我国基础教育的投资取向似乎也有“济富不扶贫”的倾向。

在今日举办的“2004中国经济热点聚焦研讨会”上,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潘云良教授首次向外界公布了《中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困境与出路》的报告,该报告明确对当下公布的“普九”数据进行了质疑,“目前‘普九’的成果是低标准的,并且相当脆弱。

近几年,农村学生的辍学率、流失率偏高,初中生辍学率上升,有的地方农村辍学率高达10%以上。

”同时,该报告还指出,财政预算内教育比重仍在降低,“这些有限的教育投资,大部分还被锦上添花地投放在基础较好的城市学校,尤其是其中的重点中小学。

”这份报告得到了教育部的认可,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杨进承认,“这基本反映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实际情况。


坦率地讲,义务教育投资的这种现状与倾向,并不是“农村学生的辍学率、流失率偏高,初中生辍学率上升”的全部原因。

农村经济本身的贫困,当下大学生就业前景的不乐观等诸多原因,“现实的”说服力很难将“知识改变命运”的口号渗透到贫困地区人们的心中,从而上升为他们进行阶层流动的理念与动力。

教育的公平应该是这个社会公平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说得形象一点,教育公平就犹如一个坐标上的原点,一旦把握不好它的进展方向,一个人今后的发展要么越“正”越多,要么越“负”越多。

教育公平的实质,就是政府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对教育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合理配置,以确保各阶层受教育群体和个体的受教育权利相对平等。

如果基础教育投资也“嫌贫爱富”,并且一味地将这种倾向坚持到底,那“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任务的完成,恐怕永远会是海市蜃楼般的遥远。

更让人担忧的是,义务教育投资嫌贫爱富,还有可能造成义务教育“精英化”。

看看那些基础较好的城市学校里的小学生们的知识面有多么开阔:他们敲打键盘的小手是那么灵活,他们网络冲浪的资源是那么丰富,他们可以随口蹦出英语单词,他们可以随时参加奥赛的学习……而这些,对贫困农村的学生来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当然,作这种比较,倒不是想牺牲城市孩子的拥有去满足农村贫困学生的需求,只是想说,如果历史的贫困和体制的积垢我们一时无法解决,那当下我们就该尽可能去抹平这些不平,比如基础教育投资应该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

事实上,专家已经为我国义务教育的困境寻找了出路,比如取消城乡分割的教育投入机制,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加大对县级、尤其是贫困地区转移支付力度,同时逐步压缩高等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教育投入逐步向义务教育倾斜;比如调整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内容,融通与农村社会的血肉联系等等。

这些出路值得我们深沉期待。

根据上述材料,试分析我国现行初等教育投资体制的弊端及其产生原因,并谈谈你对我国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思考。

答:我国现行义务教育投资体制的弊端目前,我国现行义务教育投资体制的特点是:中央政府在整个义务教育经费筹措与分配中仅占有较低的比重或份额;地方政府、尤其是地方基层政府是实施义务教育的主体,承担着实施义务教育90%以上的经费;家庭和学生直接负担一部分义务教育费用。

中国的教肓,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做的都是在用同一个模型来灌注人才,做的都是应试教育!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办这样的教育,当官者最省心,才便于这些高官低能者管理。

学生高分低能,当官者高官低能,这是多么和谐的社会呀!!而这却是中国的现状!高分者是涛得清洁漂亮的正品,低分者是次品。

所以中国教肓培养出的人才大都是高分低能,缺乏个性,没有创造力的所谓人才。

反而是那些没有受到过多少教育的人更容易成功。

这就是今天为什么有那么多孩子不愿意上学,小小年纪就出去打工的根本原因了。

一方面是教育精英化,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均;另一方面是
某些学校教育产业化,从小学到大学热衷搞经济创收,其招生规则自然就会偏向富人和有权者。

在国家经济实力大为增强的情况下,提出教育公平正当其时,必须将教育公平作为教育公共政策的价值基础。

“完全可以实现好的教育、相对理想的教育,把优质资源向弱势群体倾斜。

”如何改善和促进教育公平,提出了以上三项建议:一是改善基础教育阶段的城乡差距,如北京市正在修订相关教育政策,将首次取消城乡之别,实行教育资源配置的城乡一体化,使城乡居民享受平等的教育待遇;二是改变重点中学制度,改善正在扩大的阶层差距,贯彻基础教育均衡化的方针,这是减少高等教育阶段的阶层差距的关键所在;三是改革高考招生录取制度,不仅要改变目前偏重大城市的招生名额分配,逐步过渡到大致按照考生数平均分配各地招生名额,而且要革除那些可能成为腐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