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五正弦定理教案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1.1《正弦定理》word教案
1.1正弦定理 教学过程(二)推进新课[合作探究]师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由学生讨论、分析) 生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如右图,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CD ,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CD =A sin B =B sin A ,则B b A a sin sin =,同理,可得BbC c sin sin =.从而C cB b A a s i ns i n s i n ==.(当△ABC 是钝角三角形时,解法类似锐角三角形的情况,由学生自己完成) 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CcB b A a sin sin sin ==师是否可以用其他方法证明这一等式? 生可以作△ABC 的外接圆,在△ABC 中,令BC =A ,AC =B ,AB =C ,根据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以及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来证明CcB b A a sin sin sin ==这一关系. 师很好!这位同学能充分利用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此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下面的证法. 在△ABC 中,已知BC =A ,AC =B ,AB =C ,作△ABC 的外接圆,O 为圆心,连结BO 并延长交圆于B′,设BB′=2R.则根据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以及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可以得到 ∠BAB′=90°,∠C =∠B′,∴sin C =sin B′=RcB C 2sin sin ='=∴R Cc2sin =同理,可得R B bR A a 2sin ,2sin ==∴R CcB b A a 2sin sin sin ===这就是说,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上述关系式均成立,因此,我们得到等式CcB b A a sin sin sin ==点评:上述证法采用了初中所学的平面几何知识,将任意三角形通过外接圆性质转化为直角三角形进而求证,此证法在巩固平面几何知识的同时,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并且消除了学生所持的“向量方法证明正弦定理是唯一途径”这一误解.既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又为下一步用向量方法证明正弦定理作了铺垫 [知识拓展师接下来,我们可以考虑用前面所学的向量知识来证明正弦定理.从定理内容可以看出,定理反映的是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而在向量知识中,哪一知识点体现边角关系呢 生向量的数量积的定义式A ·B =|A ||B |C osθ,其中θ为两向量的夹角师回答得很好,但是向量数量积涉及的是余弦关系而非正弦关系,这两者之间能否转化呢 生 可以通过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sinθ=Co s(90°-θ)进行转化 师这一转化产生了新角90°-θ,这就为辅助向量j 的添加提供了线索,为方便进一步的运算,辅助向量选取了单位向量j,而j 垂直于三角形一边,且与一边夹角出现了90°-θ这一形式,这是作辅助向量j 垂直于三角形一边的原因师在向量方法证明过程中,构造向量是基础,并由向量的加法原则可得=+而添加垂直于的单位向量j 是关键,为了产生j 与AB、、的数量积,而在上面向量等式的两边同取与向量j 的数量积运算,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师下面,大家再结合课本进一步体会向量法证明正弦定理的过程,并注意总结在证明过程中所用到的向量知识点点评: (1)在给予学生适当自学时间后,应强调学生注意两向量的夹角是以同起点为前提,以及两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的运用(2)要求学生在巩固向量知识的同时,进一步体会向量知识的工具性作用 向量法证明过程(1)△ABC 为锐角三角形,过点A 作单位向量j 垂直于,则j 与的夹角为-A ,j与的夹角为90°-C由向量的加法原则可得=+为了与图中有关角的三角函数建立联系,我们在上面向量等式的两边同取与向量j 的数量积运算,得到AB j CB AC j ∙=+∙)(由分配律可得j j ∙=∙+∴|j|Co s90°Co s(90°-C )=|j|Co s(90°-A∴A sin C =C sin A ∴CcA a sin sin =另外,过点C 作与垂直的单位向量j,则j 与的夹角为90°+C ,j 与的夹角为90°+B ,可得BbC c sin sin =(此处应强调学生注意两向量夹角是以同起点为前提,防止误解为j 与的夹角为90°-C ,j与的夹角为90°-B∴CcB b A a sin sin sin ==(2)△ABC 为钝角三角形,不妨设A >90°,过点A 作与垂直的单位向量j,则j 与的夹角为A -90°,j 与的夹角为90°-C由=+,得j·=j·即A ·Co s(90°-C )=C ·Co s(A -∴A sin C =C sin A∴CcA a sin sin =另外,过点C 作与垂直的单位向量j,则j 与的夹角为90°+C ,j 与夹角为B .同理,可得C cB b sin sin = ∴CcB b simA a sin sin ==(形式1)综上所述,正弦定理对于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均成立 师在证明了正弦定理之后,我们来进一步学习正弦定理的应用[教师精讲](1)正弦定理说明同一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正弦成正比,且比例系数为同一正数,即存在正数k 使A =ksin A ,B =ksin B ,C =ksin C ;(2)C cB b A a sin sin sin == 等价于CcA aB bC c B b A a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 (形式我们通过观察正弦定理的形式2不难得到,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有关三角形问题.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角及其中一边可以求其他边,如BAb a sin sin =.这类问题由于两角已知,故第三角确定,三角形唯一,解唯一,相对容易,课本P 4的例1就属于此类问题②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可以求其他角的正弦值,如B baA sin sin =.此类问题变化较多,我们在解题时要分清题目所给的条件.一般地,已知三角形的某些边和角,求其他的边和角的过程叫作解三角形. 师接下来,我们通过例题评析来进一步体会与总结 [例题剖析]【例1】在△ABC 中,已知A =32.0°,B =81.8°,A =42.9 c m,解三角形分析:此题属于已知两角和其中一角所对边的问题,直接应用正弦定理可求出边B ,若求边C ,再利用正弦定理即可解: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C =180°-(A +B )=180°- 根据正弦定理,b =ooA B a 0.32sin 8.81sin 9.42sin sin =≈80.1(cc =osin32.02.66sin 9.42sin sin oA C a =≈74.1(c[方法引导(1)此类问题结果为唯一解,学生较易掌握,如果已知两角和两角所夹的边,也是先利用内角和180°求出第三角,再利用正弦定理(2)对于解三角形中的复杂运算可使用计算器【例2】在△ABC 中,已知A =20c m ,B =28c m ,A =40°,解三角形(角度精确到1°,边长精确到1 c m ).分析:此例题属于B sin A <a <b 的情形,故有两解,这样在求解之后呢,无需作进一步的检验,使学生在运用正弦定理求边、角时,感到目的很明确,同时体会分析问题的重要性 解:根据正弦定理,sin B =2040sin 28sin oa Ab =因为0°<B <180°,所以B ≈64°或B(1)当B ≈64°时,C =180°-(A +B )=180°-(40°+64°)=76°,C =ooA C a 40sin 76sin 20sin sin =≈30(c(2)当B ≈116°时,C =180°-(A +B )=180°-(40°+116°)=24°,C =ooA C a 40sin 24sin 20sin sin =≈13(c[方法引导]通过此例题可使学生明确,利用正弦定理求角有两种可能,但是都不符合题意,可以通过分析获得,这就要求学生熟悉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时解三角形的各种情形.当然对于不符合题意的解的取舍,也可通过三角形的有关性质来判断,对于这一点,我们通过下面的例题来体会变式一:在△ABC 中,已知A =60,B =50,A =38°,求B (精确到1°)和C (保留两个有效数字). 分析:此题属于A ≥B 这一类情形,有一解,也可根据三角形内大角对大边,小角对小边这一性质来排除B 为钝角的情形解:已知B <A ,所以B <A ,因此B 也是锐角∵sin B =6038sin 50sin oa Ab =∴B∴C =180°-(A +B )=180°-∴C =ooA C a 38sin 111sin 60sin sin =[方法引导同样是已知两边和一边对角,但可能出现不同结果,应强调学生注意解题的灵活性,对于本题,如果没有考虑角B 所受限制而求出角B 的两个解,进而求出边C 的两个解,也可利用三角形内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这一性质进而验证而达到排除不符合题意的解变式二:在△ABC 中,已知A =28,B =20,A =120°,求B (精确到1°)和C (保留两个有效数字). 分析:此题属于A 为钝角且A >B 的情形,有一解,可应用正弦定理求解角B 后,利用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排除角B 为钝角的情形解:∵sin B =28120sin 20sin oa Ab =∴B ≈38°或B ≈142°(舍去∴C =180°-(A +B )∴ C =︒︒=120sin 22sin 28sin sin A C a ≈12. [方法引导]此题要求学生注意考虑问题的全面性,对于角B 为钝角的排除也可以结合三角形小角对小边性质而得到(2)综合上述例题要求学生自我总结正弦定理的适用范围,已知两角一边或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3)对于已知两边夹角解三角形这一类型,将通过下一节所学习的余弦定理来解 师为巩固本节我们所学内容,接下来进行课堂练习:1.在△ABC 中(结果保留两个有效数字), (1)已知C =3,A =45°,B =60°,求B(2)已知B =12,A =30°,B =120°,求A解:(1)∵C =180°-(A +B )=180°-(45°+60°)=75°,CcB b sin sin =,∴B =︒︒=75sin 60sin 3sin sin C B c ≈1.6.(2)∵BbA a sin sin =, ∴A =︒︒=120sin 30sin 12sin sin B A b点评:此题为正弦定理的直接应用,意在使学生熟悉正弦定理的内容,可以让数学成绩较弱的学生进行在黑板上解答,以增强其自信心 2.根据下列条件解三角形(角度精确到1°,边长精确到(1)B =11,A =20,B =30°;(2)A =28,B =20,A(3)C =54,B =39,C =115°;(4)A =20,B =28,A解: (1) ∵B bA a sin sin = ∴sin A =1130sin 20sin ︒=b B a∴A 1≈65°,A 2当A 1≈65°时,C 1=180°-(B +A 1)=180°-(30°+65°)=85°,∴C 1=︒︒=30sin 85sin 11sin sin sin 1B C b当A 2≈115°时,C 2=180°-(B +A 2)=180°-∴C 2=︒︒=30sin 35sin 11sin sin 2B C b ≈1(2)∵sin B =2845sin 20sin ︒=a A b∴B 1≈30°,B 2由于A +B 2=45°+150°>180°,故B 2≈150°应舍去(或者由B <A 知B <A ,故B 应为锐角∴C =180°-∴C =︒︒=45sin 105sin 28sin sin A C a(3)∵CcB b sin sin = ∴sin B =54115sin 39sin ︒=c C b∴B 1≈41°,B 2由于B <C ,故B <C ,∴B 2≈139°应舍去 ∴当B =41°时,A =180°-A =︒︒=115sin 24sin 54sin sin C A c(4) sin B =20120sin 28sin ︒=a A b =1.212>∴本题无解点评:此练习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正弦定理,同时加强解三角形的能力,既要考虑到已知角的正弦值求角的两种可能,又要结合题目的具体情况进行正确取舍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学习,我们一起研究了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同时了解了向量的工具性作用,并且明确了利用正弦定理所能解决的两类有关三角形问题:已知两角、一边解三角形;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 布置作业(一)课本第10页习题1.1 第1、2题(二)预习内容:课本P 5~P 8余弦定理 [预习提纲(1)复习余弦定理证明中所涉及的有关向量知识 (2)余弦定理如何与向量产生联系(3)利用余弦定理能解决哪些有关三角形问题板书设计 正弦定理1.正弦定理证明方法: 3.利用正弦定理,能够解决两类问题:CcB b A a sin sin sin == (1)平面几何法已知两角和一边(2)向量法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
高一数学苏教版必修5《1.1正弦定理》教案2
多媒体
专用教室
教学过程设计
教
学
二次备课
一、复习回顾
、正弦定理:
正弦定理的变形形式
();;
()
()
、正弦定理可以解哪两类三角形问题
二、例题
【例】根据下列条件,判断△的形状
() ,
() ,
解题小结:
练习:.△中, ,则三角形为.
回忆公式
基础练习:
、
在△中,
已知 ,则
、在△中,已知 ,则
.在△中,角、均为锐角且>,则△是.
教学过程设计
教
学
二次备课
【例】在△中, 是∠的平分线,用正弦定理证明:
练习:在△中,∠的外角平分线交的延长线与,用正弦定理证明:
三、巩固练习
.在△中, , ,则
.若△中, ,则△
是三角形
四、课堂小结
、比值的意义:
、正弦定理的变形形式
() ;
() ;
()
课外作业
教学小结
备课时间
年月日
上课时间
第周周月日
班级节次
课题
正弦定理()
总课时数
第节
教学目标
.会熟练应用正弦定理解斜三角形,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初步掌握正弦定理的变形形式,并会应用
教学重难点
.会熟练应用正弦定理解斜三角形,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初步掌握正弦定Hale Waihona Puke 的变形形式,并会应用教学参考
教材、教参
授课方法
合作探究、讲练结合
高中数学正弦定理教案5篇
高中数学正弦定理教案5篇高中数学正弦定理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正弦定理》是人教版教材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的第一节内容,也是三角形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与初中学习的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基本关系有密切的联系。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了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知识储备已足够。
它是后续课程中解三角形的理论依据,也是解决实际生活中许多测量问题的工具。
因此熟练掌握正弦定理能为接下来学习解三角形打下坚实基础,并能在实际应用中灵活变通。
二、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及原有知识水平,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正弦定理的证明,运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
能力目标:探索正弦定理的证明过程,用归纳法得出结论,并能掌握多种证明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推导得出正弦定理,让学生感受数学公式的整洁对称美和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内容,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及证明,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四、教法分析依据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学生的认识规律,本节知识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采用与学生共同探索的教学方法,命题教学的发生型模式,以问题实际为参照对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始,到猜想的得出,猜想的探究,定理的推导,并逐步得到深化,并且运用例题和习题来强化内容的掌握,突破重难点。
即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猜想——证明——应用”这一思维方法。
学生采用自主式、合作式、探讨式的学习方法,这样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五、教学过程本节知识教学采用发生型模式:1、问题情境有一个旅游景点,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想在风景区两座相邻的山之间搭建一条观光索道。
已知一座山A到山脚C的上面斜距离是1500米,在山脚测得两座山顶之间的夹角是450,在另一座山顶B测得山脚与A山顶之间的夹角是300。
正弦定理数学教案优秀5篇
正弦定理数学教案优秀5篇《正弦定理》教案篇一《正弦定理》教案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高一数学第五章《三角比》第三单元中正弦定理的第一课时,它既是初中“解直角三角形”内容的直接延拓,也是坐标法等知识在三角形中的具体运用,是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正弦定理揭示了任意三角形的边角之间的一种等量关系,它与后面的余弦定理都是解三角形的重要工具。
本节课其主要任务是引入证明正弦定理及正弦定理的基本应用,在课型上属于“定理教学课”。
因此,做好“正弦定理”的教学,不仅能复习巩固旧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的有用的知识,体会联系、发展等辩证观点,学生通过对定理证明的探究和讨论,体验到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进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对高一的学生来说,一方面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解直角三角形,任意角的三角比等知识,具有一定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另一方面对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理解、应用往往会出现思维障碍,思维灵活性、深刻性受到制约。
根据以上特点,教师恰当引导,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注意前后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设计思想: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是全面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
如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呢?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被动吸收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
”这个观点从教学的角度来理解就是:知识不仅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运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并通过与他人(在教师指导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协作,主动建构而获得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
本节“正弦定理”的教学,将遵循这个原则而进行设计。
四、教学目标:1、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和处理几何图形的常用方法出发,探索和证明正弦定理,体验坐标法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的优越性,感受数学论证的严谨性。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五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学案(4)
2012高一数学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2)学案一、学习目标:1. 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最值探求有关的实际问题.2. 能把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能应用正弦、余弦定理及相关的三角公式解决这些问题.二、教学过程:1、复习旧知1. 正弦定理:2. 余弦定理:3. 推论:正余弦定理的边角互换功能.①②③④4. 三角形中的基本关系式:5.总结解斜三角形的要求和常用方法:(1).(2). 应用余弦定理解以下两类三角形问题:2、问题情境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三角形在测量、航海、几何、物理学等方面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在计算、最值探求等方面的应用.如果我们抽去每个应用题中与生产生活实际所联系的外壳,就暴露出解三角形问题的本质,这就要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化实际问题为抽象的数学问题的能力.下面,我们将举例来说明解斜三角形在实际中的一些应用.3、数学运用例1. 如图1-3-4,半圆O 的直径为2,A 为直径延长线上的一点,2OA =,B 为半圆上任意一点,以AB 为一边作等边三角形ABC .问:点B 在什么位置时,四边形OACB 面积最大?学生活动:问题1:四边形怎么产生的呢?问题2:如何求该四边形的面积?问题3:选什么作为自变量呢?例2 如图,有两条相交成60o 角的直线XX '、YY ',交点是O ,甲、乙分别在OX 、OY 上,起初甲离O 点3千米,乙离O 点1千米,后来两人同时用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甲沿XX ' 方向,乙沿Y Y '方向步行,(1)起初两人的距离是多少(2)用包含t 的式子表示t 小时后两人的距离; (3)什么时候两人的距离最短? 4、课堂练习1、ΔABC 中,a=1,b=3, ∠A=30°,则∠B 等于2、符合下列条件的三角形有且只有一个的是3、若(a+b+c)(b+c -a)=3abc,且sinA=2sinBcosC, 那么ΔABC 是4、两灯塔A,B 与海洋观察站C 的距离都等于a(km), 灯塔A 在C 北偏东30°,B 在C 南偏东60°,则A,B 之间的相距多少?XX 'YY '•B QPOA •• •5、课堂小结6、课后练习1.已知山顶有一座高为30m 的铁塔,在塔底测得山下A 点处的俯角为300,在塔顶测得A 点处的俯角为320,则山相对于A 点的水平高度为(精确到1m )2.一只汽球在2250m 的高空飞行,汽球上的工作人员测得前方一座山顶上A 点处的俯角为180,汽球水平向前飞行了2000m 后,又测得A 点处的俯角为820,则山的高度为(精确到1m ) 3. 一飞艇在8000m 的高空飞行,发现前下方地面有一大型神秘建筑,测得该建筑前后的俯角分别为310和270,则建筑物前后的长为(精确到1m )4.已知轮船A 和轮船B 同时离开C 岛,A 向北偏东250方向,B 向西偏北200方向,若A 的航行速度为25n mile/h ,B 的速度是A 的53倍,问:过了三小时,A 、B 的距离是 5.A 为ΔABC 的一个内角,且sinA+cosA=127, 则ΔABC 是______三角形.6.在ΔABC 中,A=60°, c:b=8:5,内切圆的面积为12π,则外接圆的半径为_____.7.在ΔABC 中,a =5,b = 4,cos(A -B)=3231,则cosC=_______. 8.一颗卫星探测器到达X 星球的入射角(与星球表面的垂直线所成的角)是600,如果它的入射速度是v ,在X 星球引力作用下的速度是21v ,求它此刻实际运行的方向和速度。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第1课时)》教学教案
1.3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把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能应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相关的三角公式解决这些问题。
2.体会数学建模的基本思想,应用解三角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一般步骤:①根据题意做出示意图;②确定所涉及的三角形,搞清已知和未知;③选用合适的定理进行求解;④给出答案。
3.了解常用的测量相关术语(如:仰角、俯角、方位角、视角及坡度、经纬度等有关名词和术语的确切含义);综合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与测量学、航海问题等有关的实际问题。
4.能够从阅读理解、信息迁移、数学化方法、创造性思维等方面,多角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规范学生的演算过程:逻辑严谨,表述准确,算法简练,书写工整,示意图清晰。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小结,使学生牢固掌握两个定理,熟练运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图形、数学符号表达题意和应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综合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掌握求解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难点:根据题意建立数学模型,画出示意图。
【学法与教学用具】:1. 学法:让学生回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以及它们可以解决哪些类型的三角形,让学生尝试绘制知识纲目图。
生活中错综复杂的问题本源仍然是我们学过的定理,因此系统掌握前一节内容是学好本节课的基础。
解有关三角形的应用题有固定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寻求实际问题的本质和规律,从一般规律到生活的具体运用,这方面需要多琢磨和多体会。
【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思路】: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总结解斜三角形的要求和常用方法(1)利用正弦定理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解斜三角形问题:①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它两边和一角;②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从而进一步求其它的边和角。
高一数学苏教版必修5《1.1正弦定理》教案3
B 60 , C 45 , 试 计 算 AB 的 长 ( 精 确 到
0.01m) .
课堂小结:
-3-
课外 作业
教 学 小 结
-4-
备 课 时 间 课题 教学 目标 教学 重难 点 教学 参考 授课 方法 教学
2016 年 2
月 26
日
第 上 课 时 间 班级Βιβλιοθήκη 周周 节次 总课时数
月
日
正弦定理(3)
第
节
1.掌握正弦定理和三角形面积公式,并能运用这两组公式求解斜三角形. 2.熟练应用正弦定理及其变形形式 1.掌握正 弦定理和三角形面积公式,并能运用这两组公式求解斜三角形. 2.熟练应用正弦定理及其变形形式
角C 2 、 在 △ ABC 中 ,
a :b:c =
4.在△ABC 中,若 sin A : sin B : sin C = 4 : 5 : 6 ,且
a + b + c = 15 ,则 a =
bc = 30
.
S ABC
A=
三、例题 例 1、证明
15 3 ,则 2
王新敞
奎屯 新疆
3、在△ABC 中,∠A= 30º , AC = 16 ,
B 120 , b 12 , 边 , S 是 △
. 那么 a , ABC 的面积, 若 a =4 ,
中 , c 6, A 450 , a 2 , 则 . 中 , A : B : C = 4 :1:1 , 则 .
ABC 的面积
是 .
B=
b
=5
,
3 . 在 △ ABC
S = 5 3 ,求
0 0 0
练习: 1. 在△ ABC 中,已知
高一数学必修5正弦定理 苏教版 教案
高一数学必修5正弦定理【教学目的】1.探究并证明正弦定理,了解数学理论的发现发展过程;2.理解并掌握正弦定理,能初步运用正弦定理解斜三角形。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证明和解三角形 【教学难点】 正弦定理的证明 【教学过程】 一.定理引入: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A+B+C=π;A>B 则a>b;a+b>c; 直角三角形中A+B=90°;勾股定理;c a A =sin ,c b B =sin ,1sin =C CcB b A a sin sin sin ==⇒ 在非直角三角形ABC 中有这样的关系吗?几何画板验证 二.定理证明:方法1,转化为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 方法2,面积公式法 方法3,外接圆法 方法4,向量法 三.定理直接应用:1.在△ABC 中,(b+c):(c+a):(a+b)=4:5:6,则=C B A sin :sin :sin 7:5:32.在△ABC 中,A:B:C=4:1:1,则a:b:c= ( D ) A 4:1:1 B 2:1:1 C 2:1:1 D 3:1:1 四.解斜三角形: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三角形中两类问题:①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进而可求其他的边和角;②已知两角和一边,求另一角和其他边。
例1 在△ABC 中,已知c=10,A=45°,C=30°求边 a,b 和角B. B=105°a =b =例2 已知a=16,b=316,A=30°,求角B ,C 和边c. 60,90,32B Cc =︒=︒=或120,30,16B C c =︒=︒= 例3 已知a=30,b=26,A=30°,求角B ,C 和边c. 例4 已知b=40,c=20,C=45°,求角A ,B 和边a. 无解 五.练习与拓展:练习:P9 1 2 3 P10 练习3 作业:P11习题 1 2补充 在△ABC 中,a:b:c=4:5:6,则(2sinA-sinB):sinC= 拓展:P12 10 1.1正弦定理(2) 【教学目的】1.利用正弦定理,解决三角形中的有关问题;2.利用正弦定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高中数学必修五苏教版:1.1 正弦定理(1) 学案 (1)
【学案17】正弦定理(1)使用时间:【课前检测】在ABC Rt ∆中,10==AB c ,6==BC a ,8==AC c ,则=A a sin ,=B b sin ,=Cc sin 。
【新课学习】一、学习目标1.正弦定理的探索与证明;2.运用正弦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中的度量问题。
二、知识点归纳1.正弦定理:=Aa sin =2.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解斜三角形的问题(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典型例题例1 在ABC ∆中,104530=︒=︒=a C A ,,,求c b ,。
变式训练:在ABC ∆中,1010530=︒=︒=a C A ,,,解此三角形。
例2 根据下列条件解三角形:(1)︒===4521616B b a ,, (2)︒===3021616A b a ,,;变式训练:根据下列条件解三角形:(1)︒===6063A c a ,,; (2)︒===30333A c a ,,。
四、课堂检测1.在△ABC 中,B=450,C=150,b=5,则此三角形的最大边长为 。
2.在△ABC 中,已知6,30o a b A ===,则B 等于 。
3.在△ABC 中,已知160=︒=a A ,,则CB A c b a sin sin sin ++++为 。
4.已知△ABC 中,3:2sin :sin =B A ,则=+b b a 。
5.在△ABC 2sin b A =,则B= 。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你学会了哪些?(在你已经懂的知识点后面打“√”)(1)掌握正弦定理-------------------------------------()(2)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苏教版必修5第一学生版教案第1课时正弦定理1
听课随笔第1章 解三角形【知识结构】正、余弦定理的应用解三角形余弦定理正弦定理→→⎭⎬⎫【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难点: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1.1 正弦定理 第1课时【学习导航】知识网络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任意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正弦定理学习要求1.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有几种,但重点要突出向量证法;2.正弦定理重点运用于三角形中“已知两角一边”、“已知两边一对角”等的相关问题【课堂互动】自学评价1.正弦定理:在△ABC 中,===CcB b A a sin sin sin ______, 2.正弦定理可解决两类问题:(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典范例】 【例1】在ABC ∆中,30A =︒,105C =︒,10a =,求b ,c .分析:正弦定理可以用于解决已知两角和一边求另两边和一角的问题. 【解】【例2】根据下列条件解三角形: (1)60,1b B c ==︒=;(2)45,2c A a ==︒=.分析:正弦定理也可用于解决已知两边及一边的对角,求其他边和角的问题. 【解】追踪训练一1.在△ABC 中,0105=C ,045=B ,5=c ,则b 的值为( )A )13(5-B )13(5+C 10D )26(5+2.在△ABC 中,已知3=a ,4=b ,听课随笔32sin =B ,则A sin = ( ) A 43 B 61C 21D 13.在△ABC 中, (1)已知075=A ,045=B ,23=c ,求a ,b ;(2)已知030=A ,0120=B ,12=b ,求a ,c .4.根据下列条件解三角形: (1)40=b ,20=c ,025=C ; (2)13=b ,26=a ,030=B 。
正弦定理二 正弦定理 教案 苏教版必修5
正弦定理二一、课题:正弦定理(2)二、教学目标:1.掌握正弦定理和三角形面积公式,并能运用这两组公式求解斜三角形, 解决实际问题;2.熟记正弦定理2sin sin sin a b c R A B C===(R 为ABC ∆的外接圆的半 径)及其变形形式。
三、教学重点:正弦定理和三角形面积公式及其应用。
四、教学难点:应用正弦定理和三角形面积公式解题。
五、教学过程:(一)复习:1.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比相等,即:2sin sin sin a b c R A B C===(R 为ABC ∆的外接圆的半径); 2.三角形面积公式:111sin sin sin 222ABC S bc A ac B ab C ∆===. (二)新课讲解:1.正弦定理的变形形式:①2sin ,2sin ,2sin a R A b R B c R C ===; ②sin ,sin ,sin 222a b c A B C R R R===; ③sin sin sin ::::A B C a b c =.2.利用正弦定理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解决以下两类斜三角形问题:(1)两角和任意一边,求其它两边和一角;(2)两边和其中一边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进而可求其它的边和角。
一般地,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斜三角形,有两解或一解(见图示)。
A b a sin =b a A b <<sin b a ≥b a >一解 两解 一解 一解B c a B 2 aC A B 1 b a b a C A B a BA C b3.正弦定理,可以用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其主要功能是实现三角形边角关系的转化: 例如,判定三角形的形状时,经常把,,a b c 分别用2sin ,2sin ,2sin R A R B R C 来替代。
4.例题分析:例1 在ABC ∆中,1 A B > 2 sin sin A B >的 ( )A .1只能推出2B .2只能推出1C .1、2可互相推出D .1、2不可互相推出解:在ABC A B ∆>中,2sin 2sin sin sin a b R A R B A B ⇔>⇔>⇔>,因此,选C . 说明:正弦定理可以用于解决ABC ∆中,角与边的相互转化问题。
《正弦定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7.板书设计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1.一个三角形的两角和边分别是30和45,若45角所对边的长为8,那么30角所对边的长是 .
2. 在ABC ∆中:
(1)已知75,45,32A B c ===,求C ,b ;
(2)已知30,120,12A B b ===,求a ,c .
3.根据下列条件解三角形:
(1)40b =,20c =,25C =
(2)15a =,20b =,108A =
9. 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
多媒体辅助教学,互联网相关资源等
10. 教学反思与改进
这堂课由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探索研究三角形中边角关系,展示了一个完整的数
学探究过程。
提出问题、发现规律、推到证明,定理应用,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再发现的过程,促进了个性化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体会认识事物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规律,体会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并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和运用,进一步使学生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进而领会数学的人文价值、美学价值,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高中数学 第一章 解三角形 1.1 正弦定理教案2 苏教版必修5-苏教版高二必修5数学教案
1. 在 中:(1)已知 ,求 , ;
(2)已知 ,求 , .
2. 已知两角一边会不会出现以上情况?
学生练习:
学案:5,7
6,9板演,
课 外作 业
教 学 小 结
正弦定理
教 学目 标
1. 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
2.会运用正弦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教 学重 难点
利用正弦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教 学参 考
各省高考题 教学与测试
授 课方 法
自学引导 类比
教学辅助手段
多 媒 体
专用教室
教
学
过
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设
计
教
学
二次备课
一、引入新课
1.正弦定理:在△ABC中
===。
练习:
学案1,2,3
1.已知两边一对角,为什么分别会出现两解、一解和无解的情况呢?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
学
二次备课
例2、仿照正弦定理的证明,证明 ,并运用此结论解决下面问题:
(1)在 中,已知 , , ,求 ;
(2)在 中,已知 , , ,求 和 ;
三、课堂小结
1.正弦定理的内容。
2.应用正弦定理解两类三角形问题。
2.正弦定理可解决两类问题:
(1)已知,求;
(2)已知,求。
二、学生活动
1.一个三角形的两角和边分别是 和 ,若 角所对边的长为8,那么 角所对边的长是.
2. 在 中, , , ,求角C.
例题剖析
例1. 在 中:
(1)已知 , , ,求 , , ;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五正弦定理教案(1)(1)
让学生学会学习听课随笔第3课时正弦定理知识网络⎪⎩⎪⎨⎧解的个数的判定平面几何中某些问题判断三角形状正弦定理的应用学习要求1.掌握正弦定理和三角形面积公式,并能运用这两组公式求解斜三角形; 2.熟记正弦定理及其变形形式; 3.判断△ABC的形状. 【课堂互动】自学评价1.正弦定理:在△ABC 中,===CcB b A a sin sin sin R 2, 2R sin sin sin sin sin a b a b cA B A B C±±±==±±±R 为ABC ∆的_______________2.三角形的面积公式:(1)s=_______=_______=_______ (2)s=__________________ (3)s=____________ 【精典范例】【例1】在△ABC中,已知A a cos =Bbcos =C ccos ,试判断△ABC的形状. 【解】点评: 通过正弦定理,可以实现边角互化.【例2】在△ABC中,AD是∠BAC的平分线,用正弦定理证明AC AB =DCBD. 【证】【例3】根据下列条件,判断ABC ∆有没有解?若有解,判断解的个数.(1)5a =,4b =,120A =︒,求B ; (2)5a =,4b =,90A =︒,求B ; (3)106a =,203b =,45A =︒,求B ;(4)202a =,203b =,45A =︒,求B ; (5)4a =,103b =,60A =︒,求B . 【解】追踪训练一 1. 在△ABC 中,已知b = 6,c = 10,B = 30°,则解此三角形的结果是 ( ) A.无解 B.一解 C.两解 D.解的个数不能确定让学生学会学习听课随笔 2. 在△ABC 中,若B A 2=,则a 等于( )A .A b sin 2B .A b cos 2C .B b sin 2D .B b cos 2 3. 在△ABC 中,若22tan tan ba B A =,则△ABC 的形状是( )A.直角三角形B.等腰或直角三角形C.不能确定D.等腰三角形 【选修延伸】【例4】如图所示,在等边三角形中,,AB a =O 为三角形的中心,过O 的直线交AB 于M ,交AC 于N ,求2211OM ON+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解】追踪训练二1.在ABC ∆中,::4:1:1A B C =,则::a b c = ( )A .4:1:1B .2:1:1C 2D 3 2.在ABC ∆中,若sin :sin :sin 4:5:6A B C =,且15a b c ++=,则a = ,b = , c = .3.已知△ABC 中,a ∶b ∶c =1∶3∶2,则A ∶B ∶C 等于( )A .1∶2∶3B .2∶3∶1C .1∶3∶2D .3∶1∶24.如图,△ABC 是简易遮阳棚,A 、B 是南北方向上两个定点,正东方向射出的太阳光线与地面成40°角,为了使遮阴影面ABD 面积最大,遮阳棚ABC 与地面所成的角为( )CDB阳光地面A.75°D.455.已知△ABC 中,sin A ∶sin B ∶sin C =k ∶(1-2k )∶3k (k≠0),则k 的取值范围为 ( )A .(2,+∞)B .(61,41)C .)0,21(-D .),21(+∞6.在△ABC 中, 证明:2222112cos 2cos ba b B a A -=-.【师生互动】学生质疑教师释疑。
江苏省高一数学苏教版必修5《1.1正弦定理》教案1
第 周 周 月 日
备 课 时 间 2016 年 2 月 22 日 上 课时 间
班级 节次
课题
正弦定理(1)
总课时数第 节
教学目标
1.掌握正弦定理,了解其证明方法;2.会初步应用正弦定理解斜三角形
教学重难点1.理解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2.会初步应用正弦定理解斜三角形
教学参考教材、教参
多 媒 体授课方法
合作探究、讲授
教学辅助手段
专用教室
教
学
二次备课
一、问题情境
1、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
在△中,设,则,RT ABC 0
90 C sin a A c
= , =,sin b
B c =sin 1
C =c
c 即:, , , 则sin a c A =
sin b c B =sin c
c C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对于任意三角形,这个结论还成立吗?
2、阅读书5-6页,了解正弦定理的证明过程
二、建构数学1、正弦定理: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2、正弦定理的证明
师生共同经历发现正弦定理的过程
阅读正弦定理的证明
过程
记忆公式
教学二次备课
1】在
C
:边求另两边和一角的问题
、正弦定理:
)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对一角:ABC
课外作业教学小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1 课时: §1.1 正弦定理(1)【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和推导过程;2.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能够运用正弦定理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3.通过三角函数、正弦定理、向量数量积等多处知识间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4.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并进行定理基本应用的实践操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2.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想能力,通过三角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及其基本应用。
难点: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学法与教学用具】:1. 学法:引导学生首先从直角三角形中揭示边角关系:sin sin sin a b cA B C==,接着就一般斜三角形进行探索,发现也有这一关系;分别利用传统证法和向量证法对正弦定理进行推导,让学生发现向量知识的简捷,新颖。
2. 教学用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直尺、计算器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在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是怎样的? 2.这种关系在任意三角形中也成立吗?3.介绍其它的证明方法 二、研探新知1.正弦定理的推导(1)在直角三角形中:c a A =sin ,1sin ,sin ==C CBB , 即 =c A a sin ,=c B b sin ,=cC c sin ∴A a sin =B b sin =Ccsin能否推广到斜三角形?(2)斜三角形中 证明一:(等积法,利用三角形的面积转换)在任意斜△ABC 中,先作出三边上的高AD 、BE 、CF ,则sin AD c B =,sin BE a C =,sin CF b A =.所以111sin sin sin 222ABC S ab C ac B bc A ∆===,每项同除以12abc即得:sin sin sina b cA B C==.证明二:(外接圆法)如图所示,∠A=∠D∴RCDDaAa2sinsin===同理BbsinR2=,CcsinR2=证明三:(向量法)过A作单位向量jr垂直于−→−AC,由−→−AC+=−→−CB−→−AB,两边同乘以单位向量jr得jr •(−→−AC+=−→−)CB jr•−→−AB,则jr•−→−AC+jr•=−→−CB jr•−→−AB∴|jr|•|−→−AC|cos90︒+|jr|•|−→−CB|cos(90︒-C)=| jr|•|−→−AB|cos(90︒-A)∴AcCa sinsin=∴Aasin=Ccsin同理,若过C作jr垂直于−→−CB得:Ccsin=Bbsin∴sin sin sina b cA B C==从上面的研探过程,可得以下定理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sin sina bA B=sincC=2.理解定理(1)正弦定理说明同一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正弦成正比,且比例系数为同一正数,即存在正数k 使CkcBkbAka sin,sin,sin===;(2)Aasin=Bbsin=Ccsin等价于Aasin=Bbsin,Bbsin=Ccsin,Aasin=Ccsin,即可得正弦定理的变形形式:1)2sin,2sin,2sina R Ab R Bc R C===;2)sin,sin,sin222a b cA B CR R R===;3)sin sin sin::::A B C a b c=.(3)利用正弦定理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解决以下两类斜三角形问题:1)两角和任意一边,求其它两边和一角;如BAbasinsin=;2)两边和其中一边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进而可求其它的边和角.如BbaA sinsin=。
一般地,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斜三角形,有两解或一解(见图示).abcOBCADA b a sin = b a A b <<sin b a ≥ b a >一解 两解 一解 一解注意:(1)正弦定理的叙述:在一个三角形中。
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比相等,即:A a sin =B b sin =Ccsin 它适合于任何三角形。
(2)可以证明A a sin =B b sin =Ccsin R 2= (R 为△ABC 外接圆半径)(3)每个等式可视为一个方程:知三求一一般地,已知三角形的某些边和角,求其他的边和角的过程叫作解三角形。
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例1 已知在B b a C A c ABC 和求中,,,30,45,1000===∆解:0030,45,10===C A c Θ∴00105)(180=+-=C A B 由CcA a sin sin =得 21030sin 45sin 10sin sin 00=⨯==C A c a 由CcB b sin sin =得 25654262075sin 2030sin 105sin 10sin sin 00+=+⨯==⨯==C B c b 例2 在C A a c B b ABC ,,1,60,30和求中,===∆解:∵21360sin 1sin sin ,sin sin 0=⨯==∴=b B c C C c B b ,C B C B c b ,,60,0<∴=>Θ为锐角, 0090,30==∴B C ∴222=+=c b a例3 C B b a A c ABC ,,2,45,60和求中,===∆解:23245sin 6sin sin ,sin sin 0=⨯==∴=a Ac C C c A a Θ012060,sin 或=∴<<C c a A c Θ1360sin 75sin 6sin sin ,75600+=====∴CBc b B C 时,当, 1360sin 15sin 6sin sin ,1512000-=====∴C B c b B C 时,当或0060,75,13==+=∴C B b 00120,15,13==-=C B b例4 试判断下列三角形解的情况:(1)已知060,12,11===B c b(2)已知0110,3,7===A b a (3)已知045,9,6===B c b四、巩固深化,反馈矫正1.在ABC ∆中,三个内角之比3:2:1::=C B A ,那么c b a ::等于____2.在ABC ∆中,5,15,13500===A C B ,则此三角形的最大边长为_____3.在ABC ∆中,已知045,2,===B cm b xcm a ,如果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有两解,则的取值范围是_____4.在ABC ∆中,已知B c b sin 2=,求C ∠的度数五、归纳整理,整体认识1.用三种方法证明了正弦定理:(1)转化为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2)利用向量的数量积.(3)外接圆法 2.理论上正弦定理可解决两类问题:(1)两角和任意一边,求其它两边和一角;(2)两边和其中一边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进而可求其它的边和角.3.(1)判断三角形的形状特征,必须深入研究边与边的大小关系:是否两边相等?是否三边相等?还要研究角与角的大小关系:是否两角相等?是否三角相等?有无直角?有无钝角?(2)此类问题常用正弦定理(或将学习的余弦定理)进行代换、转化、化简、运算,揭示出边与边,或角与角的关系,或求出角的大小,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 六、承上启下,留下悬念七、板书设计(略) 八、课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