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沪版九年级上册《研究物质的比热容》WORD教案2
2019秋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2.3研究物质的比热容

教案:研究物质的比热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2019秋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2章的第3节。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研究物质的比热容。
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掌握比热容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比热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 让学生掌握比热容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比热容公式进行计算。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比热容的概念,比热容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比热容的本质,能够运用比热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包括温度计、烧杯、热水、冷水等)。
学具:笔记本,课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可以利用热水和冷水的实验,让学生观察温度变化,引发学生对物质温度变化的兴趣。
2. 理论讲解: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比热容的定义,讲解比热容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3. 实验演示: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比热容的计算方法。
4.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讲解典型例题,让学生掌握比热容的计算方法。
5. 随堂练习:教师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
6. 板书设计:7. 作业设计:教师布置作业,包括比热容的计算题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题。
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六、板书设计1. 比热容的定义2. 比热容的计算方法3. 比热容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计算题:已知一质量为1kg的水,温度从20℃升高到40℃,求水的比热容。
答案:c = (40℃ 20℃) / (1kg (4.18J/(g℃) 2000g)) =4.18J/(g℃)2. 实际问题题:解释为什么在冬天,地下室比地面冷的多的原因。
答案:因为地下室的土壤的比热容大,所以在相同的温度变化下,土壤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较多,导致地下室的温度较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验和理论讲解,让学生掌握了比热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比热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第13章第二节《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案

第二节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热量概念,知道物体吸收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热量的单位。
(2)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知道比热容的单位,会查比热容表,会用公式进行计算热量。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猜想物体吸收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经历比热容概念的建立过程。
(2)通过运用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理解一些简单现象,认识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猜想物体吸收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经历比热容概念的建立过程,激发探究热情。
(2)通过比热容的运用,感受物理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比热容概念难点:比热容概念的形成过程【导学过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师:大屏幕投影一幅漫画:炎热夏天的傍晚,有两个小胖子在海边游玩,为了纳凉问题两人发生激烈争执,甲主张划船到海中去,乙则认为在岸上散步更凉爽,你认为谁的意见对?以小组为单位思考、猜想、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自主预习案】1.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如果用△t表示升高或降低的温度,Q表示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计算比热容的公式是:C=Q∕(m*△t)比热容用符号表示,它的单位是,读作___________________,符号是。
2.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在所有的物质中的比热容最大,其大小为。
表示的意思是。
3.比热容是表示物体大小的物理量,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温度,比热容大的吸收的热量。
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比热容大升高的温度。
【课堂探究案】活动1:思考课本P130“想想议议”的问题,把你的想法写在下面空白处:在水的质量一定时,水升高的温度越大,水吸收的热量越___________。
在水升高的温度一定时,水的质量越大,水吸收的热量越______________;结论:水吸收热量的多少跟、有关,对于同一种物质,越大,越多,则它吸收的热量越________.问题:对于不同的物质,例如一种是水,一种是沙子,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的度数也相同,那么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_____________ 你认为下列哪个猜想正确( )A.水吸收的热量多B.沙子吸收的热量多C.水和沙子吸收的热量多活动2:探究实验: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猜想:_______(填“水”或“食用油”)的吸热能力强.需要的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前需考虑的问题:(1)要得到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可以用________(填仪器名称)来获取(2)要保证水和食用油吸收相同的热量可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测量温度时应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不同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吸收的热量,也就是说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是________的. (填“相同”或“不同”) 活动3、请阅读课本P132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为了表示不同物质在吸热能力上的差别,物理学里引入了_________这个物理量.⑴比热容的定义:__________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_______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__________。
(新)粤沪版物理九上《12.3研究物质的比热容》公开课(教案)

12.3研究物质的比热容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2.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3.会进行简单的吸热问题计算。
4.能尝试用比热容的概念解释有关的现象。
5.利用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并提高他们分析、归纳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比热容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探究不同物质吸、放热性能不同的实验,现象分析。
课前准备水、煤油各80 g、易拉罐2只、温度计1支、酒精灯1盏、火柴1盒、铁架台1套、秒表1只、多媒体设备、量筒(100 mL)1只。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投影几幅图片,由学生分析沙漠地区某一天的气温变化以及同一天同一纬度某一海滨城市的气温变化。
提出问题:同一天这两个地方的温差为何如此之大?激发学生思考,进而提出课题: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二、新课教学(一)活动: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性能1.提出问题: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种类是否有关?2.猜想与假设(只有两种可能)(1)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种类有关;(2)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种类无关。
3.制订方案与设计实验提示: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质量、温度的变化量有关,可能与物质种类也有关系,实验时,为了验证物体吸热的多少与物质的种类是否有关,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学生讨论)4.方法研究:控制变量法具体做法:(1)如何选取物质:选取______相同的两种不同物质,如水和煤油。
(2)如何使水和煤油的温度升高?(3)如何比较水和煤油哪个升温更快?(4)如何判断温度的变化?(5)在考虑了上述几个问题后,谈谈你的思路。
(学生交流与讨论、发表见解)5.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根据你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把你测得的实验数据记录下来。
6.分析论证: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即不同物质吸热本领不同。
典例解读如图甲所示是“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的实验装置。
小雨经过分析思考,将实验装置加以改进,如图乙所示。
九年级物理上册12.3研究物质的比热容教案粤教沪版(2021年整理)

2018年九年级物理上册12.3 研究物质的比热容教案(新版)粤教沪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年九年级物理上册12.3 研究物质的比热容教案(新版)粤教沪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年九年级物理上册12.3 研究物质的比热容教案(新版)粤教沪版的全部内容。
12。
3 研究物质的比热容【教学目标】1.知道比热容的概念,会用比热容的知识分析、判断有关问题。
2.会查物质的比热容表。
【教学重难点】1.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2.用比热容知识解释有关现象或问题.【教学器材】酒精灯、烧杯、水、砂石、温度计、铁架台.【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据有关专家预测,我国目前最大的水电站——三峡水电站建成后,三峡水库区的气温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夏天气温将比原来下降2 ℃左右,而冬天气温将比原来升高2 ℃左右,请你们猜一猜可能的原因是什么?海边的故事:中午沙子很烫而水不烫;晚上沙子很凉而水不凉。
思考:为什么在同一时刻沙子和海水的温度却不一样呢?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不同物质吸、放热性能的问题(比热容).推进新课一、探究物质的吸热、放热性能实验探究:物质的吸热本领一样吗?1.演示实验:取两个相同的烧杯,甲烧杯里装水,乙烧杯里装相同质量的砂石,它们的初温相等。
用相同的酒精灯同时给它们加热相同的时间。
观察二者温度的变化。
2。
思考:质量相等的水和砂石,当它们升高的温度相同时,加热的时间长短是否相同?这个事实说明了什么?3.结论: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吸收的热量是不相等的.所以,不同种类的物质吸、放热的本领不相同。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2.3 研究物质的比热容

教案: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 12.3 研究物质的比热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2章第3节《研究物质的比热容》。
该节内容主要介绍比热容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并理解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中提供了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探究物质的比热容。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比热容的概念,能正确使用实验器材进行比热容的测量。
2. 通过实验探究,掌握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差异,并能够运用比热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测量方法,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差异。
难点:理解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够运用比热容解释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室用具(烧杯、温度计、电子秤、加热器等),多媒体设备。
学具:实验记录表格,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讨论夏天在户外活动时,为什么会有中暑的感觉,引导学生思考与物质比热容的关系。
2. 知识讲解:介绍比热容的概念,解释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强调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3.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择不同物质(如水、沙子、铜等),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测量,记录温度变化和加热时间。
4.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数据,比较不同物质的温度变化和加热时间,讨论比热容的大小与物质种类的关系。
5. 知识应用:举例说明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城市道路的铺设、汽车发动机的冷却等。
6.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相关的选择题和计算题,巩固学生对比热容的理解。
8. 作业设计:布置一些实验报告题目,要求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写出实验结论。
同时,给出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要求学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进行解释。
六、作业设计1. 实验报告题目:(1)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2)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差异的原因;(3)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来源。
2. 生活现象解释:(1)为什么在夏天,海边比内陆凉快?(2)为什么汽车发动机需要冷却系统?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探讨比热容在新能源开发、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引导学生关注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物理说课稿:12.3 研究物质的比热容

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物理说课稿:12.3 研究物质的比热容一、教材解读本节课涉及到的教材内容是研究物质的比热容。
比热容是物体单位质量的物质在单位温度变化下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是物质热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了解物质的比热容对于理解热传导、热膨胀等热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中的学习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1.知道什么是比热容,并掌握比热容的计算方法。
2.了解物质的比热容与物质的热传导性能之间的关系。
3.能够通过实验测量和计算物质的比热容,并能够分析实验结果。
二、教学设计1. 情境导入通过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出比热容的概念。
比如,让学生回忆一下,夏天用铝制的勺子和木制的勺子分别搅拌冰水,哪一把勺子会更快感觉到冷。
2. 知识讲解与图示首先,介绍比热容的定义和计算公式:比热容=吸收或释放的热量/质量*温度变化。
接着,通过图示的方式展示不同材料的比热容的差异。
例如,铁的比热容比铝的比热容要小,所以铁的温度变化比较大,导热性能较好。
3. 实验演示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热容的概念,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演示。
首先,准备一个容器和冷开水。
然后,用一个温度计测量室温和冷开水的温度。
将冷开水倒入容器中,在一定时间内记录温度变化。
最后,结合实验数据,让学生计算冷开水的比热容。
4. 实验分析与讨论在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与讨论。
通过比较不同材料的比热容,让学生发现物质的比热容与物质的热传导性能之间的关系。
例如,比热容较大的物质通常传导热量较慢,比热容较小的物质则传导热量较快。
5. 拓展延伸对于学习较好的学生,可以提出一些拓展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他们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比如,根据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情境,让学生分析不同材料的比热容会如何影响实际应用。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改变材料的特性来改善实际应用中的问题。
三、板书设计比热容的定义:比热容 = 吸收或释放热量 / 质量 * 温度变化比热容与热传导性能:比热容大 --> 热传导性能慢比热容小 --> 热传导性能快四、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物质的比热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初中初三物理上册《研究物质的比热容》教案、教学设计

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较强,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实验操作存在恐惧心理,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2.学生完成练习,教师进行个别辅导。
3.选取部分学生的解答进行展示和讲解,共同分析解题思路。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比热容的概念、公式、单位及实际应用进行回顾和总结。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比热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谁能总结一下我们学到了哪些内容?
2.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补充和归纳。
3.强调比热容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
3.重难点三: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实验是研究物质比热容的重要手段,但学生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学设想:在进行实验前,详细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确保学生掌握实验操作要领。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现象,并进行数据记录。实验后,组织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1.设想一:采用情境教学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比热容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设想二: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运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动画、视频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和公式。
3.设想三:注重分层教学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拓展性问题和实验探究;对基础薄弱的学生,重点巩固基本概念和公式运用。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第十三章第二节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第十三章第二节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案:物质的比热容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问题驱动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分析结果,从而让学生理解物质的比热容的概念,掌握影响物质比热容的因素。
整个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掌握影响物质比热容的因素。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难点: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烧杯、温度计、电子秤、热水、冷水、砂石、铝块。
学具:实验记录表、计算器。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夏天在沙滩上晒太阳感觉比在水泥地上热,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2. 提出问题:为什么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在吸收或放出相同热量时,温度的变化不同?3. 设计实验: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来探究物质的比热容。
4. 进行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质的比热容。
5. 观察现象:观察实验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情况,记录数据。
6. 分析结果:让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六、活动重难点活动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活动难点: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保暖材料的选择、汽车发动机的冷却系统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验设计环节的引导在实验设计环节,我引导学生回顾了比热容的定义,即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我强调了这个定义中的“单位质量”,为学生后续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埋下伏笔。
接着,我提出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比较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在吸收相同热量时的温度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粤沪版九年级上册《研究物质的比热容》
WORD教案2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材分析】
比热容概念是通过科学探究方式建立的,要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经历制定探究打算和设计实验的过程,要重视通过交流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的意识,初步具有整体观点。
建立了比热容的概念后,更要重视其与自然、生活和社会的联系。
本节的习题大多是以比较比热容的大小、热量的运算为主。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明白什么是物质的比热容,明白比热的单位及其读法。
2、明白比热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会查物质的比热表。
3、会依照水的比热较大这一特性来说明一些有关的简单现象。
【教学重点】
明白得比热的概念。
【教学难点】
依照水的比热较大这一特性来说明有关的简单现象。
【实验器材】
烧杯,电加热器,空气温度计,水,煤油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一、复习
提问:热传递的实质是什么?什么叫做热量?什么缘故热量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
二、引入
提出问题:水吸热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
依照已有的生活体会说出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
鼓舞学生大胆猜想,积极发言。
(1)水的质量。
猜想的理由:烧开一壶水比烧开半壶水加热时刻长,吸热多
(2)加热后的温度
(3)升高的温度
组织讨论(2)、(3)猜想哪个更合理,说出理由:
烧开一壶水比烧开半壶水需要的热量多,把一壶水烧开比烧成温水需要的热量多。
可见,水在温度升高时吸取的热量和水的质量有关,和温度升高的度数有关,水的质量越大,温度升高的度数越多,吸取的热量越多。
别的物质也是如此的。
那么,所有的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的度数也相等时,吸取的热量是不是跟水一样多呢? 为了更准确的做出判定要进行实验探究。
〖新课教学〗
1.探究。
与学生共同设计实验方案:选用实验器材、测量什么物理量、记录那些数据、如何样分析实验数据以及实验步骤。
并演示实验:P28图12-16实验。
(一)实验探究:
(1)、提出问题:
水和煤油,问:假如它们质量相同,升高相同的温度,两者吸取的热量是否相同。
由此提出如何样的研究课题,由学生总结。
(2)、设计实验与制定打算:
讨论:选择哪两种物质加热进行对比,加热液体好依旧固体好;如何操纵变量;测量那些物理量;用什么器材。
方案一: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取的热量不同。
方案二: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吸取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不同。
(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按照设计方案,分组实验,小组成员合作,注意操作规范。
设计记录表格,准确记录数据。
(4)分析与论证:
做好两种物质的数据对比,学会分析数据,探究结论,先小组交流意见,再师生共同交流,最后确定实验结论。
(5)评估:
交流实验的得与失,操作是否规范,实验误差的缘故,结论是否恰当,描述是否准确等等。
#实验结果:煤油温度升得快。
这说明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水吸取的热量比煤油多。
2.比热容。
换用其他物质,重复上述实验,得到的结果是类似的。
确实是说,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吸取的热量是不同的。
如何样来表示各种物质的这种物质上的不同呢?-----在物理学中就用比热容来表示。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取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比热容是物理的一种性质,它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物质的体积和质量等因素无关。
3.比热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比热的单位是焦/(千克·℃),读作焦
每千克摄氏度。
符号:J/(kg·℃)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放出的热量和它温度升高1℃吸取的热量相等。
数值上也等于它的比热容。
4.查比热表:
观看比热容表,了解常见物质比热容。
学会读表,引导学生查找规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发觉:
(1)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不同物质比热容一样不同
(2)同种物质状态不同时比热容不同
(3)液体的比热容一样比固体的比热容大
5.比热容的物理意义
(1)水的比热是4.2×103J/(kg·℃)。
它表示1千克的水当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取(或放出)的热量是是4.2×103焦。
(2)查铜、铅、铝等物质的比热,并与水的比热作比较。
得出水的比热最大。
水比热大的特点,在生产、生活中也经常利用。
如汽车发动机、发电机等机器,在工作时要发热,通常要用循环流淌的水来冷却。
冬季也常用热水取暖。
(3)什么缘故夏季内陆比沿海炎热,冬季内陆比沿海冰冷。
〖小结〗通过一些具体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明白得比热的概念。
〖作业〗课本P31-1
【板书设计】
第二节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第1课时)
一、探究物质的比热容
相同物质质量不相等,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吸取的热量是不同的。
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吸取的热量是不同的。
二、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取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三、比热的单位是焦/(千克·℃),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
符号:J/(kg·℃)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加深比热的概念的明白得,学会依照比热容进行热量运算。
2明白得热量的运算公式。
【教学重点】
明白得热量的运算公式。
【教学难点】
热量运算公式的应用。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一.复习
1.什么叫做比热?比热的单位是什么?如何样读?
2.水的比热是多少?它表示什么物理意义?
3.比较下列物质谁的比热大:一滴水和一桶水?一枚铁针和一支铁棒?0℃的水和100℃的水?
二.引入。
以水的比热为例,说明它的物理意义,使1千克的水温度升高1℃,需要吸取4.2×103焦的热量,完成下列表格。
〖新课教学〗
一、公式明白得。
Q=cmΔt
1.吸热公式及明白得。
(1)Q吸=cm(t-t0)用Δt升=(t-t 0)表示升高的温度可写成Q吸=cmΔt升
式中的Q吸是吸取的热量,单位是J;c是物质的比热;m是物质的质量,单位是kg;t0初温,t是末温,单位是℃。
(2)公式的应用。
例题1 要把2kg温度地20℃的水加热到100℃,至少需供给多少热量?
解:水的比热容c=4.2 ×103 J/ (kg ℃), 水的初温L1=20℃,末温L2=100℃。
2kg水吸取的热量是
4.2×103 J/ (kg. ℃) × 2kg ×(100℃-20℃)=6.72 × 105 J。
因此,至少需供给6.72 × 105 J的热量。
2.放热公式的明白得。
(1)Q放=cm(t0-t)用Δt降=( t0-t)表示降低的温度可写成Q放=cmΔt降
(2)公式的应用。
例题2 质量是100kg的铁锭,温度从1.3×103 ℃降到30℃,放出多少热量?
解:依照比热容的定义式也能够运算物体降温放出的热量,只是公式中的温度差必须改为(t1- t2)。
钢的比热容c=0.46×103J/(kg ℃),钢锭的初温t1=1300℃,末温t2=30℃。
100kg钢锭放出的热量是
0.46×103J/ (kg℃)×100kg×(1300℃-30℃)=5.84×107J
〖小结〗
回扣目标,总结学到了什么,有哪些疑问,及时补救。
1、学生容易把t0和t混淆,因此要告诉学生经历的方法:有标脚“0”的就可想到“一
切从零开始”就表示开始的温度即初温。
没有标脚的确实是末温。
)
2、区别“升高”、“升高了”、“升高到”和“降低”、“降低了”、“降低到”。
〖作业〗
课本P31-2。
【板书设计】
第二节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第2课时)
公式明白得。
Q=cmΔt
1.吸热公式及明白得。
(1)Q吸=cm(t-t0)用Δt升=(t-t 0)表示升高的温度可写成Q吸=cmΔt升
式中的Q吸是吸取的热量,单位是J;c是物质的比热;m是物质的质量,单位是kg;t0初温,t是末温,单位是℃。
2.放热公式的明白得。
(1)Q放=cm(t0-t)用Δt降=( t0-t)表示降低的温度可写成Q放=cmΔt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