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的指南(2015-年版)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

测试。
血糖仪的测试结果和生化仪的测试结果之间的偏
差应控制在如下范围:当血糖浓度<4.2 mmol/L 时,95%的测试结果应在±0.83 mmol/L偏差范围
内;当血糖浓度≥4.2 mmol/L时,95%的测试结果
应在±20%范围内。
精确性的标准
血糖浓度<5.5 mmol/L时,标准差<0.42 mmol/L ;血糖浓度≥5.5 mmol/L ,变异系 数(CV)<75%。
2011年WHO正式发布“应用糖化血红蛋白诊
断糖尿病”的咨询报告,推荐在有条件的地方 HbA1c检测作为糖尿病的辅助诊断手段,6.5% 为诊断糖尿病的临界值。同时,HbA1c<6.5% 并不能排除经血糖检测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因 HbA1c6.5%的切点是否适合我国人群尚未在我
国人群中验证且我国检测方法的标准化程度不
解读动态血糖图谱及数据的注意点 (1)在解读结果时应着重分析血糖的波动规律 和趋势,并尽量查找造成血糖异常波动的可能 原因,而不是“纠结”于个别时间点的绝对血 糖值。
(2)每次的监测数据仅仅是反映既往短时间(
如72H)血糖控制情况,不能将此时间窗扩大
化。
解读动态血糖图谱及数据的注意点 (3)推荐采用“三步法”标准分析模式解读动 态血糖图谱及数据,简要而言,即第一步分析 夜间血糖,第二步看餐前血糖,第三步看餐后 血糖,每个步骤先观察低血糖、后看高血糖并
CGM的临床应用及适应症: (1)1型糖尿病;
(2)需要胰岛素强化治疗(每日3次以上皮下胰岛素
注射治疗或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
(3)在SMBG指导下使用降糖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
仍出现无法解释的严重低血糖或反复低血糖,无症状
性低血糖、夜间低血糖,无法解释的高血糖,特别是
糖尿病管理新指标血清和唾液1,5-脱水葡萄糖醇检测的临床意义及展望

【摘要】 血清1,5-脱水葡萄糖醇(1,5-anhydroglucitol ,1,5-AG )是一项反映既往1~2周内血糖情况的糖尿病管理新指标,近年来有较多研究探索其用于糖尿病早期筛查和科学管理的价值及临床意义。
唾液作为一种无创的生物样本,其1,5-AG 水平在糖尿病筛查中的应用也初见端倪。
未来1,5-AG 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尚需开展的研究包括:确立正常参考值范围、大型前瞻性研究明确其预测结局及指导治疗的优势、建立唾液1,5-AG 的便捷性检测方法等。
【关键词】 1,5-脱水葡萄糖醇;糖尿病;筛查;管理A new index of diabetes mellitus management: clinical significance and future prospective of serum and saliva 1,5-anh-ydroglucitolSu Jiaorong 1, Zhou Jian 1,2 (1. Department of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Affiliated Sixth People's Hospital, Shanghai Clinical Center for Diabetes, Shanghai Diabetes Institute, Shanghai Key Laboratory of Diabetes Mellitus, Shanghai 200233, China; 2. Department of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Kashgar Prefectur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Xinjiang, Kashgar 844000, China)Correspondingauthor:ZhouJian,E-mail:*****************.cn 【Abstract 】 As a new index of diabetes mellitus management, 1,5-anhydroglucitol (1,5-AG) reflects the blood glucose in the past 1~2 weeks. In recent years, a series of studies have explored the value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1,5-AG in early diabetes mellitus screening and scientific management. Saliva, as a non-invasive biological sample, the application of which 1,5-AG levels in diabetes mellitus screening is beginning to emerge. Further studies needed to be carried out for the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of 1,5-AG in clinic, includ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ormal reference value range, the identification of its advantages in predicting outcomes and guiding treatment in large-scale prospective studie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convenient detection methods for saliva 1,5-AG, and so on.【Key words 】 1,5-anhydroglucitol; Diabetes mellitus; Screening; Management糖尿病管理新指标:血清和唾液1,5-脱水葡萄糖醇检测的临床意义及展望苏娇溶1,周健1,2(1.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内分泌代谢科 上海市糖尿病临床医学中心 上海市糖尿病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上海 200233;2.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 内分泌代谢科,新疆 喀什 844000)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6D01C084)通信作者:周健 E-mail :*****************.cn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 A 1c ,HbA 1c )主要反映既往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是评估长期血糖控制状况的“金标准”,但其存在无法反映短期血糖波动、受红细胞平均寿命影响等问题,因此仅依靠HbA 1c 评价血糖控制状况尚不够全面。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

• 精确性的标准: 血糖浓度<5.5mmol/L时,标准差<0.42mmol/L;血糖浓度 ≥ 5.5mmol/L, 变异系数(CV)<7.5%。
SMBG的影响因素
(1) 血糖仪采用毛细血管全血葡萄糖,而实验室
检测的是静脉血清或血浆葡萄糖 采用血浆校准的血糖仪检测数值空腹时与实 验室数值较接近,餐后或服糖后毛细血管葡萄糖 浓度会略高于静脉血浆糖 若用全血校准的血糖仪检测数值空腹时较实 验室数值低12%左右, 餐后或服糖后毛细血管葡 萄糖浓度与静脉血浆糖较接近。
WHO于1980年提出并于1985年修订的糖尿病诊断标准
空腹血糖≥7.8mmol/L和/或OGTT 2小时血糖 ≥11.1mmol/L;这个标准在全球范围内应用了十多年, 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 诊断的敏感性太低:以空腹血糖>7.8mmol/L为诊断 标准,则80-99.5%的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若以 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为诊断标准,则新诊断的患 者中有61-69%的空腹血糖<7.8mmol/L。 (2) 应用这个标准,多数患者在诊断前已出现多种并发 症。2型糖尿病患者在明确诊断前10年实际上已有并发症, 在诊断时有29%的患者有视网膜病变,37%出现微量蛋 白尿。
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的病例分析

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的病例分析[摘要]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情况不容乐观。
本文通过对近1年中本社区内科糖尿病住院患者80例的病例分析,描述了我国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的一些特点及血糖监测水平低下的原因,同时结合我国糖尿病血糖监测指南,指出血糖监测的原则及应注意事项。
[关键词]糖尿病;血糖控制;血糖监测;糖化血红蛋白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我国推行65岁以上老年人体检的深入开展,发现糖尿病的患病率及患者数量呈逐年增加趋势,目前糖尿病的综合治疗措施包括糖尿病教育,饮食控制,运动疗法,降糖药物及自我血糖监测5项内容。
血糖监测作为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为规范血糖监测的临床应用,加强糖尿病的有效管理,我国发布了«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
据一项针对中国29个省份5950名糖尿病患者的调查显示,未按照临床指南推荐要求进行血糖监测的患者高达80%;甚至有33%的患者从未进行血糖监测,当血糖监测不到位时,血糖控制是较差的,不利于糖尿病的治疗和管控,导致糖尿病防治状况差,并发症多,因此患者的自我血糖监测不足已成为我国糖尿病管理的障碍之一。
以下通过一个病例来了解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我国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的特点。
1.病例介绍我在对近1年中在我院住院患者80例糖尿病患者中,进行分析,其中年龄在45岁-80岁以下的患者40例,65岁-80岁以下的患者40例,其中控制血糖有的为单纯口服降糖药和使用胰岛素,有的为口服及胰岛素均使用者,病程均在5年以上,出现并发症人数的情况如下表:以上说明这些患者虽长期使用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但未做到定期进行血糖监测,对于血糖监测的原则、血糖监测的重要性不了解,平时也对血糖监测有一定恐惧心里,对血糖检查有抵触情绪。
这些患者平素随诊率极低,即使血糖异常,亦未到相关医疗机构就诊,调整治疗方案。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最全版)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最全版)前言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果有助于评估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的程度,制定合理的降糖方案,同时反映降糖治疗的效果并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
随着科技的进步,血糖监测技术也有了飞速的发展,使血糖监测越来越准确、全面、方便、痛苦少。
目前临床上血糖监测方法包括患者利用血糖仪进行的自我血糖监测(SMBG)、连续监测3d血糖的动态血糖监测(CGM)、反映2~3周平均血糖水平的糖化血清白蛋白(GA)和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测定。
其中患者进行SMBG是血糖监测的基本形式,HbA1c 是反映长期血糖控制水平的金标准,而CGM和GA是上述监测方法的有效补充。
目前我国临床上对血糖监测的重视仍然不够,糖尿病患者仍缺乏针对血糖监测的系统的指导和教育,而部分临床医生也缺乏根据血糖监测结果规范治疗行为的指导和训练。
鉴于国内现行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对血糖监测应用的建议较为简略,我们有必要在充分参考和吸收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国内现有的研究数据,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以规范糖尿病诊疗行为、促进糖尿病的有效管理。
一、SMBGSMBG是最根本的评判血糖控制水平的手段。
SMBG能反映实时血糖水平,评估餐前和餐后高血糖以及糊口事件(锻炼、用餐、运动及情绪应激等)和降糖药物对血糖的影响,发觉低血糖,有助于为患者制订个体化糊口体式格局干预和优化药物干预方案,进步治疗的有用性和安全性;另一方面,SMBG作为糖尿病自我管理的一局部,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疾病状态,并提供一种主动参与糖尿病管理、按需调整行为及药物干预、实时向医务工作者征询的手段,从而进步治疗的依从性。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1]、XXX(ADA)[2]和英国国家健康和临床医疗研究所(NICE)[3]等机构公布的指南均强调,SMBG是糖尿病综合管理和教育的构成局部,建议所有糖尿病患者都举行SMBG。
中国动态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

实时CGM
实时CGM技术简介
在提供即时血糖信息的同时提供高、低 血糖报警、预警功能,协助患者进行即时血 糖调节,但在决定调整治疗方案前还需应用 血糖仪 自测血糖以进一步证实。
适应症
①HbA1c <7%的儿童和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中 使用实时CGM技术可辅助患者的HbA1c水平持续 达标,且不增加低血糖发生风险。
回顾性CGM的适应症
此外,合并 胃轻瘫的糖尿病患者、暴发 性1型糖尿病患者以及特殊类型糖尿病患者 等如病情需要也可进行CGM,以了解其血 糖谱的特点及变化规律。其他伴有血糖变化 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如胰岛素瘤等,也可应 用CGM 了解血糖变化的特征。
准确度评价标准
(1)每 日匹配的探头测定值和指血血糖值 ≥3个; (2 )每 日匹配的探头测定值和指血血糖值 相关系数≥0.79 ; (3 )指血血糖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值 ≥5.6 mmol/L 时,平均绝对差 (MAD ) ≥28% ;指血血糖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 值<5.6 mmol/L 时, MAD ≥18% ,此时探 头测定值与指血血糖值相关系数 (R值)以 n/a 的形式报告。
②HbA 1c >7% 的儿童和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 如有能力每 日使用和操作仪器,也推荐使用。
③推荐有能力接近每日使用的成人1型糖尿病患 者使用实时CGM技术,无论患者血糖是否已经达 标。
适应症
④在8岁以下儿童中使用该项技术尚缺乏循 证医学证据。
⑤基于准确性和安全性方面循证医学证据的 局限性,暂不推荐在重症监护室 (ICU )或 手术室中单纯采用实时CGM技术进行血糖监 测。
最好选择血糖相对较稳定的时间段进行 (如 三餐前及睡前等)。 (3 )进行指血血糖检测后,应立即将血糖值 输入血糖记录器;如两者之间间隔超过5分 钟,则需要重新检测指血血糖。
中国持续葡萄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解读(全文版)

中国持续葡萄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解读(全文版)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果有助于评估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程度,制定合理的降糖方案。
自我血糖监测(SMBG)是血糖监测的基本形式,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反映长期血糖控制平均水平的金标准。
但无论是HbA1c还是SMBG,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持续葡萄糖监测(临床通常称之为动态血糖监测,即CGM)技术成为传统血糖监测方法的有效补充,并逐渐在临床上得到推广和应用。
为了充分发挥CGM的技术优势,规范临床应用(如适应证的选择、对监测数据准确性的评判、监测结果的阐释),2009年12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制定并发布了首版《中国动态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1],为CGM的规范化应用提供了依据。
2012年出台了《中国动态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2年版)》[2],增加了来自中国人群的研究证据。
随着更多国内外临床证据的产生,国际指南和共识也不断推出,2016年10月CDS血糖监测学组启动了对《中国动态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2年版)》的修订,经过学组委员和CDS专家的共同努力,广泛征询、多方考量,完成了中国持续葡萄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7版)[3](以下简称《指南》),并在本期《中华糖尿病杂志》上全文刊发。
现将《指南》要点摘述如下。
1.增加最新国内研究数据,扩增实时CGM的内容:CGM技术可分为回顾性和实时CGM两种。
回顾性CGM测定的葡萄糖值,在佩戴结束后才能提取数据,比较客观地反映患者的血糖水平及变化规律,以便医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实时CGM的工作原理与回顾性CGM技术相同,但是可以提供即时的葡萄糖值,同时提供高、低血糖报警和预警功能,协助患者进行及时的血糖调节,对患者的血糖波动和高、低血糖进行干预。
2.更新回顾性和实时CGM的适应证:《指南》更新了回顾性和实时CGM技术不同的临床适应证,1型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以及血糖波动大的患者是首选推荐进行回顾性CGM的人群,在合适的情况下,回顾性CGM还可用于临床研究。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21年版)》解读PPT课件

规范血糖监测临床应用
01
通过指南的制定,规范血糖监测的临床应用,提高血糖监测的
准确性和可靠性。
指导医生合理选择监测方法
02
指南提供了不同监测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人群,有助于医生根
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
推动血糖监测技术发展
03
指南的制定将促进血糖监测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为患者提
供更加便捷、准确的监测手段。
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推动作用
政策法规的推动促进了血糖监测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提高了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为患者带来了更好的健康保
障。
THANKS。
培训教育与技能提升
医护人员培训
对医护人员进行血糖监测 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系 统培训,确保熟练掌握相 关技能。
患者教育
通过健康讲座、宣传册等 多种形式,对患者进行血 糖监测知识普及,提高患 者自我管理能力。
新技术学习与应用
关注血糖监测领域新技术 、新方法的发展动态,及 时组织医护人员学习并掌 握。
连续血糖监测技术
动态血糖监测
通过植入皮下的葡萄糖传感器实时监测组织间液葡萄糖浓度,可持续数天至数 周不等,提供全面的血糖波动信息,有助于发现隐匿性高血糖和低血糖。
扫描式葡萄糖监测
利用敷贴于皮肤表面的葡萄糖传感器和手持扫描仪进行无创连续血糖监测,操 作简单方便,患者痛苦小,适用于门诊和居家血糖监测。
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一
一位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指南推荐的血糖监测 方案,成功实现了血糖的平稳控制。
01
案例二
一位长期患有1型糖尿病的患者,在遵 循指南建议的血糖监测频率和技术后, 有效减少了低血糖事件的发生。
02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21年版)解读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21年版)解读一、更新要点1.血糖仪的准确度和精密度要求:毛细血管血糖监测包括自我血糖监测和在医院内进行的即时检测,是血糖监测的基本形式。
2015年版指南中,对血糖仪提出了“准确性要求”和“精确性要求”。
新版指南为了与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现行行业标准中的名称统一,将2015年版指南中的“准确性”更改为“准确度”,“精确性”更改为“精密度”。
准确度是指血糖仪的测量结果与实验室血糖检测结果之间的一致程度,精密度是指同一样本多次重复测量后的一致程度。
准确度和精密度是保证血糖仪临床开展准确检测的基本要求。
新版指南采用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1年4月发布的卫生行业标准《便携式血糖仪临床操作和质量管理指南》(WS/T 781‑2021),该行业标准对准确度的要求为,当血糖浓度<5.5 mmol/L时,至少95% 的检测结果差异在±0.83 mmol/L的范围内;当血糖浓度≥5.5 mmol/L时,至少95%的检测结果差异在±15% 的范围内。
对精密度的要求是,当血糖浓度<5.5 mmol/L 时,标准差<0.42 mmol/L;当血糖浓度≥5.5 mmol/L 时,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7.5%。
2.毛细血管血糖监测的频率:新版指南在血糖监测时间点的适用范围与2015 年版指南保持一致,但在毛细血管血糖监测方案与频率的选择上与2015年版指南有所不同。
2015年版指南根据不同的降糖措施推荐了不同的血糖监测方案,而新版指南则强调根据患者病情和治疗的实际需求制定个体化监测方案。
鉴于目前降糖药物的种类和剂型日益增多,原来固定的监测方案已无法覆盖所有的治疗需求。
新版指南对于血糖监测方案的推荐仅给出原则性建议,提出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监测方案。
总体原则是对于血糖控制较为稳定的患者,监测的间隔可以适当灵活。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一、本文概述《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和医疗工作者提供关于血糖监测的权威、全面和实用的指导。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血糖监测的基本概念、目的、方法、技术、以及在不同疾病和情况下的应用策略。
通过参考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我们提供了关于血糖监测的最新理念和技术,以及针对各种临床情况的优化策略。
本文的编写旨在提高我国临床医生在血糖监测方面的技能水平,帮助他们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应用血糖监测技术,以改善患者的疾病管理和治疗效果。
我们希望通过这份指南,推动中国血糖监测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为我国的糖尿病防治工作做出贡献。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讨论血糖监测的基本原理、血糖监测设备的选择和使用、血糖监测的频率和时机、以及血糖监测结果的解读和应用。
我们还将针对不同类型的糖尿病患者(如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等)以及特殊情况下(如低血糖、高血糖危象等)的血糖监测策略进行深入探讨。
我们期待这份指南能对临床医生和医疗工作者在血糖监测的临床应用中提供有益的参考,为我国的糖尿病防治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二、血糖监测的基本原则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评估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在进行血糖监测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个体化原则:血糖监测的频率、时间和方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设定,包括患者的糖尿病类型、病程、治疗方案、血糖控制目标以及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等因素。
全面性原则:血糖监测应全面反映患者的血糖波动情况,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夜间血糖等。
同时,对于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的患者,还应关注低血糖事件的发生。
及时性原则:血糖监测结果应及时获取并反馈给患者和医生,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的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安全性原则:血糖监测过程中应确保患者的安全,避免因操作不当或设备故障等原因导致的意外伤害。
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在糖尿病中的应用

患者自身因素的影响
⑦年龄和种族:因空腹血糖水平随年龄增长略有增高, 所以HbA1c也与年龄呈正相关,有研究认为,30岁后, 年龄每增长10岁,HbA1c 会增长0.1%;白种人的HbA1 c较其他种族都低。
NHANES调查,2001-2004
非方法学特异的干扰
升高:
• 缺铁性贫血,缺铁状态 • 脾切除术后 • 药物:维他命D,B12缺 乏
误区四 检测糖化血红蛋白需要空腹
糖化血红蛋白不受进餐的影响,检测时可以任意 时间采血,不需要空腹,但是患有贫血和血红蛋 白异常疾病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结果不可 靠,应采用血糖,糖化血清白蛋白或糖化血清蛋 白来评价血糖的控制情况。
误区五 糖尿病患者需要不定期经常检测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是糖尿病监控的“金标准”,但没有必要 频繁的进行该指标的检测。初诊糖尿病患者需要进行糖 化血红蛋白检测,对于血糖控制平稳并达标的患者,每 年检测2次糖化血红蛋白即可,对于治疗方案改变或血糖 控制没能达标的患者,最好每季度测定一次糖化血红蛋 白。
糖化血红蛋白的特点
• 与即时血糖无关,与测定前2~3月平均血糖水平相关 • 糖化血红蛋白——红细胞中血红蛋白与葡萄糖持续且不可 逆地进行非酶促蛋白糖基化反应的产物 糖化血红蛋白寿命与红细胞的寿命一致 糖化血红蛋白生成量与反应物的浓度成正比 • 糖基化水平取决于 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 与高浓度葡萄糖接触的时间长短有关
糖化血红蛋白
• 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反映既往2~3月平均血糖水平 的指标,而与抽血时间,病人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岛 素等因素无关。 在临床上已作为评估长期血糖控制状 况的金标准,也是临床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治疗的重要依 据。 • 无论是1型糖尿病的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研究(DCCT) 还是2型糖尿病的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 等大型临床试验,均已证实以降HbA1c为目标的强化 血糖控制可降低糖尿病微血管及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风 险。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5 年版)血糖检测在糖尿病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临床血糖监测方法主要有:(1)血糖仪进行毛细血管血糖检测;(2)动态血糖监测CGB;(3)糖化白蛋白GA 监测;(4)糖化血红蛋白HbA1c 监测等。
各个方法各有利弊、反映的时间窗也各不同。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1 年版)》据今已有4 年,随着信息更新、进步、完善,新的指南呼之欲出。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日前发布了最新版(2015 年版)的《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特将核心内容整理如下,供大家参阅。
毛细血管血糖监测1. 患者自我血糖监测SMBG与ADA、IDF 和NICE 的推荐一致,新的指南建议所有患者进行SMBG。
对于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SMBG 可减少糖尿病相关终点事件;对于非胰岛素治疗的T2DM 患者,SMBG 地位仍需研究。
2. 医院内血糖监测方法多通过POCT 完成以便可尽早处理,但需注意POCT 法止咳用于血糖监测而不可用于诊断。
院内需在血糖仪的精确度和抗干扰性、操作人员培训与考核、操作规程及制度制定、质量控制方面进行严格要求。
3. 毛细血管血糖监测频率与时间点血糖监测频率及时间点均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决定:(1)生活方式干预以控制糖尿病的患者:据需要有目的地进行血糖监测来了解饮食运动队血糖影响并予以调整。
(2)服口服降糖药的糖尿病患者:每周2-4 次空腹或餐后2 h 血糖,或就诊前一周连续监测3 天。
每天监测早餐前后、午餐前后、晚餐前后、睡前这7 点血糖。
(3)使用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基础胰岛素使用者:监测空腹血糖并据之调整睡前胰岛素剂量;预混胰岛素使用者:监测空腹+ 晚餐前血糖,据空腹血糖调整晚餐前胰岛素剂量、据晚餐前血糖调整早餐前胰岛素剂量;餐时胰岛素使用者:监测餐后或餐前血糖,据餐后血糖和下一餐前血糖调整上一餐前胰岛素剂量。
(4)特殊人群的糖尿病患者:遵循以上基本原则并据情况可实行较宽松血糖控制标准,包括:围手术期患者、低血糖高危人群、危重症患者、老年患者、1 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等。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5年版)

≥5 次/d
2~4 次/d
多次注射或胰岛素泵治疗,应进行 SMBG 的时间点:正餐和点心前、偶尔餐后、睡
前、运动前、怀疑低血糖时、治疗低血糖至血糖恢复正常后、执行关键任务前(如驾
驶)
1~2 次注射:SMBG 结果有助于指导治疗决策和/或自我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5 年版)
血糖检测在糖尿病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临床血糖监测方法主要有:
(1)血糖仪进行毛细血管血糖检测;(2)动态血糖监测CGB;(3)糖化白蛋白GA 监测;(4)糖化血红蛋白HbA1c 监测等。
各个方法各有利弊、反映的时间窗也各不同。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1 年版)》据今已有4 年,随着信息更新、进步、完善,新的指南呼之欲出。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日前发布了最新版(2015 年版)的《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特将核心容整理如下,供大家参阅。
毛细血管血糖监测
1. 患者自我血糖监测SMBG
与ADA、IDF 和NICE 的推荐一致,新的指南建议所有患者进行SMBG。
对于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SMBG 可减少糖尿病相关终点事件;对于非胰岛素治疗的T2DM 患者,SMBG 地位仍需研究。
2. 医院血糖监测
方法多通过POCT 完成以便可尽早处理,但需注意POCT 法止咳用于血糖监测而不可用于诊断。
院需在血糖仪的精确度和抗干扰性、操作人员培训与考核、操作规程及制度制定、质量控制方面进行严格要求。
3. 毛细血管血糖监测频率与时间点
血糖监测频率及时间点均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决定:
(1)生活方式干预以控制糖尿病的患者:据需要有目的地进行血糖监测来了解饮食运动队血糖影响并予以调整。
(2)服口服降糖药的糖尿病患者:每周2-4 次空腹或餐后 2 h 血糖,或就诊前一周连续监测3 天。
每天监测早餐前后、午餐前后、晚餐前后、睡前这7 点血糖。
(3)使用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
基础胰岛素使用者:监测空腹血糖并据之调整睡前胰岛素剂量;
预混胰岛素使用者:监测空腹+ 晚餐前血糖,据空腹血糖调整晚餐前胰岛素剂量、据晚餐前血糖调整早餐前胰岛素剂量;
餐时胰岛素使用者:监测餐后或餐前血糖,据餐后血糖和下一餐前血糖调整上一餐前胰岛素剂量。
(4)特殊人群的糖尿病患者:
遵循以上基本原则并据情况可实行较宽松血糖控制标准,包括:围手术期患者、低血糖高危人群、危重症患者、老年患者、1 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等。
4. 毛细血管血糖监测注意事项
(1)准确性
要求患者同一部位血样血糖仪测试的全血结果和生化仪测试的血浆结果之间的偏差应控制在如下围:当血糖浓度<5.6 mmol/L 时,应在±0.83 mmd/L 偏差围;当血糖浓度≥ 5.6 mmd/L 时,应在±15% 偏差围。
(2)精确性
血糖浓度<5.6 mmol/L 时,标准差<0.42 mmol/L;血糖浓度≥ 5.6 mmol/L,变异系数(CV)<7.5%。
(3)考虑干扰
常见干扰物有:乙酰氨基酚、维生素C、水酸、尿酸、胆红素、甘油三酯等源性和外源性物质,当血液中存在大量干扰物时,血糖值会有一定偏差。
pH 值温度、湿度和海拔高度都是血糖仪和试纸最佳工作状态的必要条件。
(4)排除主客观因素
操作不当、血量不足、局部挤压、更换试纸批号校正码未更换、试纸保存不当等均会影响结果。
建议一次性吸取足量的血样量(某些满足二次加样设计的血糖仪可以允许吸二次血样); 在测试中不要按压或移动血糖试纸、血糖仪等。
新买的血糖仪、启用新的试纸条及血糖仪更换电池后需要用随机所带的模拟液或质控液进行仪器校正,当毛细血哲血糖结果与HbA1c 或临床情况不符时,或怀疑血糖仪不准确时,应随时进行仪器校准。
糖化血红蛋白HbA1c
临床上已是评估长期血糖控制状况的金标准,是决定是否调整治疗的重要依据,反映既往2-3 个月平均血糖水平的指标。
指南建议(1)目前应采用结合NGSP 标准化的HbA1c- 结果来估测平均血糖水平;(2)积极参加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室间质评;(3)尽量避免HbA1c 参考围的变化。
1. 检测频率:据《中国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 年版)》建议,在治疗之初至少每3 个月检测1 次,一旦达到治疗目标可每 6
个月检测1 次。
2. 暂不推荐用于诊断糖尿病:虽然WHO、ADA 均推荐6.5% 为诊断糖尿病临界值,但指南指出由于HbA1c 在我国不够普遍、检测方法标准化程度不高、测定HbA1c 的仪器及质量控制尚不符合诊断糖尿病要求等原因,暂不推荐在我用HbA1c 诊断糖尿病。
3. 注意可影响HbA1c 检测结果的因素:
(1)任何可增加红细胞平均寿命的因素均可升高HbA1c 水平,如脾切除后红细胞清除率下降。
任何可缩短红细胞平均寿命的因素可降低HbA1c 的水平,如接受透析治疗的尿毒症患者。
(2)这些药物可使测定结果降低:维生素C、维生素E、大剂量水酸盐、促红细胞生成素、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利巴韦林、氨苯砜。
(3)样本储存时间与温度:结果随样本存放时间延长而升高。
大多可在﹣70℃存 1 年,全血4 ℃存1 周,室温下仅数天。
(4)特殊情况勿忘考虑:慢性肝病可降低HbA1c 水平,高甘油三酯血症及高胆红素血症可升高HbA1c 水平,妊娠中期女性HbA1c 水平略降低,妊娠晚期女性HbA1c 水平略升高。
糖化白蛋白GA
糖化白蛋白在糖化血清蛋白基础上的定量测定、去除血清蛋白水平对检测结果影响而更准确。
1. GA 正常参考值
应用较短,尚缺乏公认正常值。
有研究初步建立中国GA 正常参考值为10.8%-17.1%。
2. GA 的临床应用
(1)评价患者短期糖代控制情况的良好指标:对短期血糖变化比HbA1c 敏感,可反映糖尿病患者检测前2-3 周平均血糖水平。
(2)筛查糖尿病:GA ≥ 17.1% 可筛查出大部分未经诊断的糖尿病患者。
GA 异常是提示糖尿病高危人群需行OGTT 的重要指征。
3. 注意这些影响GA 检测结果的因素
(1)血清白蛋白更新速度:同样血糖水平,血清白蛋白更新速度加快者GA 水平更低。
如遇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异常、肝硬化的糖尿病患者时,需考虑这一因素。
(2)体质指数与GA 呈负性影响,在体脂含量增多或中心型肥胖的人群中,GA 可能会低估实际血糖水平。
(3)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白蛋白分解,甲亢可致测定结果降低,甲减可致测定结果升高。
连续血糖监测CGM
可作为传统血糖监测方法的有效补充,是通过监测皮下组织间液的葡萄糖浓度而间接反映血糖水平的技术,但可提供连续、全面、可靠的全天血糖信息、了解血糖波动趋势、发现隐匿性高血糖和低血糖。
分回顾性CGM 和实时CGM 两种。
1. 回顾性CGM 适应证
(1)T1DM 患者;(2)需胰岛素强化治疗的T2DM 患者;(3)在SMBG 指导下降糖的T2DM 患者仍出现如下情况之一者:无法解释的严重低血糖/ 反复低血糖/ 无症状性低血糖/ 夜间低血糖、无法解释的高血糖尤其是空腹高血糖、血糖波动大、对低血糖恐惧而刻意保持高血糖者;(4)妊娠期糖尿病或糖尿病合并妊娠;(5)患者教育。
2. 实时CGM 适应证
(1)HbA1c<7% 的儿童和青少年T1DM 患者,使用实时CGM 可辅助患者HbA1c 水平持续达标,且不增加低血糖发生风险;(2)HbA1c ≥ 7% 的儿童和青少年 T1DM 患者,如有能力每日使用和操作仪器;(3)有能力接近每日使用的成人T1DM 患者;(4)住院胰岛素治疗的T2DM 患者;(5)围手术期 2 型糖尿病患者;(6)非重症监护室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
3. CGM 使用规
(1)保证准确:由于CGM 测定的是皮下组织间液的葡萄糖浓度而非静脉血/ 毛细血管血糖值,进行数据分析前需首先进行准确度评判。
每日匹配的探头测定值和指尖血糖值≥ 3 个;每日匹配的探头测定值和指尖血糖值相关系数≥ 0.79;指尖血糖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值≥ 5.6 mmol/L 时,平均绝对差(MAD)≤ 28%;指尖血糖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5.6 mmol/L 时,MAD ≤ 18%。
(2)动态血糖正常值:国际尚缺乏公认标准。
国一项全国多中心研究结果推荐24 h 平均血糖值<6.6 mmol/L,而24 h 血糖≥ 7.8 mmol/L 及≤ 3.9 mmol/L 的时间百分率分别
<17%(4 h)、12%(3 h)。
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 及血糖标准差(SDBG) 分别<3.9 mmol/L 和1.4 mmol/L 作为中国人动态血糖正常参考值标准。
(3)推荐三步法解读动态血糖图谱
即第一步分析夜间血糖、第二步看餐前血糖、第三步看餐后血糖,每个步骤先观察低血糖、后看高血糖、并找到具体的原因以指导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