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前后天津寺庙的地理分布情况考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鸦片战争前后天津寺庙的地理分布情况考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从南到北,由沿海到内地逐步发生变化。但是以天津为代表的北方沿海城乡仍然处于传统社会的氛围中,不论是城内、城外、还是农村,均分布着种类繁多、规模不一的传统庙宇。成书于 1846 年的《津门保甲图说》,本是关于天津海口民防事务之书,全书有总图、分图 181 桢,记述了天津各类寺庙 490 处,反映了传统社会天津庙宇之概貌,是研究天津传统庙宇分布的重要资料。本文以《津门保甲图说》为中心,对鸦片战争前后未曾发生剧烈变迁以前的天津庙宇的空间分布情况进行初步考察。

一、鸦片战争前后天津庙宇的数量及类别

鸦片战争前后,天津庙宇众多,虽然在城内、城外、农村的数量及其与户口的关系有所不同,但是却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不同宗教、类别的庙宇数量分布,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天津民众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

(一) 不同区位庙宇的数量及其与户口之关系

如表一,鸦片战争前后天津共有居民 87661 户,庙宇490 座,僧道 340 户。约每户僧道看护1. 44 座庙宇,每 178.

90 户共享一座庙宇。其中县城内有居民 9914 户,庙宇 34 座,僧道 32 户,约每户僧道看护 1. 06 座庙宇,每 291.

58 户居民共享一座庙宇。东门外、西门外、南门外、北门外、东北城角、西北城角 (以下称‚城外‛) 等经济较发

达地区,虽然和城内存在明显区别,但是亦和农村地区有所不同。这些地区总户数为 22943 户,庙宇总数为 126 座,僧道 73 户,约每户僧道看护 1. 73 座庙宇,每 182. 09 户居民共享一座庙宇。农村共有 54805 户居民,寺庙 330座,僧道 235 户。约每户僧道看护 1. 40 座庙宇,每 166. 07 户居民共享一座庙宇。

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庙宇与户口的关系是从城内到城外再到农村递减,单位庙宇的使用比例逐渐减小。城内及城

外商业较为发达之地,单位庙宇的使用户数较多,经济较为落后的农村,单位庙宇的使用户数较少。

尽管如此,以上数据并不能说明商业发达的城内及城外更加世俗化,而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传统保存较好。事实上,《津门保甲图说》所反映的是天津仍处于传统社会状态时的基本面向,并具有这样一些分布特点:

其一,城内及城外商业较为发达之地寺庙所占面积相对较小,相对于农村来说,密度相对更大。其二,城内及城外户口虽然较多,但是由于空间相对农村要小得多,因此,民众到最近庙宇的距离比农民要近。由此可知,城内及城外民众可以占用庙宇资源虽然相对农村要少,但对庙宇的利用率却相对较高。其三,从僧道户与庙宇的数字对比可以看出,在城内,每户僧道平均看护1. 06 座庙宇,远低于农村每户僧道看护 1. 40 座寺庙的水平。这表明在城内生活的民众

更容易接触僧道等宗教人士。如果说庙宇是宗教活动的场所,那么僧道等宗教人士便是宗教活动的主持者和引导者。由于这部分人士相对较多,又能较容易为民众所接触,便意味着民众过宗教生活较为方便。

当然,统计数字亦有不协之处,即城外是平均每户僧道看护 1. 74 座庙宇,高于农村的水平。

这里每户僧道看护庙宇的数量,稍有差异。如东门外,1. 28 座; 西门外,1. 33 座; 东北城角,1. 05 座。和城内基本持平而显略高,似乎意味着东门外、西门外、东北城角三处民众的宗教生活与农村相比相差不多。

南门外共有庙宇 6 座,僧道 4 户,合每户居民 1. 5 座,略高于农村地区。不过应该看到南门外地势较为低洼,且水道纵横,沟汊密布。康熙时期总兵蓝理曾于此地引水种稻,时有‚‘小江南’之号,土人谓之‘蓝田’。‛据《津门保甲图说》记载,这里有村十一,而图中只可看到小王庄、十五间房、五窑、侯家台、太平庄等 5 个村庄。可见此地

人烟相对稀少,与东门外、西门外、东北城角等处相比商业较为落后。其数据之畸高,不足以作为资料或研究的依据。另外,西北城角有庙宇 13 座,僧道户 8 户,合每户居民 1.

63 座,也高于农村地区。考虑到西北城角虽然较为繁荣,

但是土地过于狭窄,才造成这种结果,因此应视其为特例。

北门外有庙宇 33 座,却无一户僧道。此一结果,于理不合,令人不解。这也是城外总体统计数字出现平均每户僧道看护 1. 74 座庙宇的主要原因。

不过,总体来说,虽然城内、城外、农村地区庙宇数量及与户口和僧道户的关系有所不同,仍可见到在传统社会,无论城市还是农村,民众们都有强烈的信仰和实践的需求,

这种信仰的需求和具体实践与经济发展水平未必有直接关系。

(二) 不同类别庙宇的数量及其与信仰之关系

综观天津境内 490 座庙宇,以土地庙、观音庙、关帝庙和娘娘庙为多。如表二,土地庙占全部庙宇的 17. 76%,关帝庙占 12. 04%,观音庙占 12. 24%,娘娘庙占 5. 31%。四类庙宇总数占全部庙宇的 47. 35%。其中,分布于南面、东南、东面村庄的寺庙甚至超过了 60%,西面、西北、东北城角、南门外也达到或超过 50%。可见天津民众虽然信仰较为驳杂,却有主要信仰对象。他们多崇信土地、关公、观音和妈祖,对于其他神灵的祭拜则相对较少。

传统中国以农立国,而农民的各种需求均附着在大地之上,所以对之充满期待。不仅生活在农业地区的民众与土地紧密相关,就是在商业较为发达的天津,因为有一定数量的

农民存在,土地庙、土地祠仍扮演传统的角色。‚亲初殁,男女哭奠于……土地祠。‛由于民众的日常生活、生老病死与土地紧密相关,所以在天津东面的 24 个村庄中,有 5 个村庄的庙宇全是土地庙。在此种情况下,民众的求子、祈雨、迎神赛会等各类宗教需求,也只能在土地庙中才能得到满足。

统计数字也印证了上述看法。据统计,除了城西的村庄人烟稀少,仅有 2 座庙宇,而无土地庙外,在其他地方,都有土地庙。如前所述,东面一带的村庄,共有 5 座庙宇,均是土地庙。另外,东南一带的村庄,有土地庙 29 座; 南面一带的村庄,有土地庙 18 座; 西南一带村庄,有土地庙11 座; 西北一带的村庄,有土地庙 10 座,基本上都达到了两位数以上。土地庙分布地域之广,密度之大,均是其他庙宇所无法比拟的。

另外,城隍是一座城市的保护神,护佑生活在这里的民众之平安。天津城内有 2 座城隍庙,分别是县城隍庙和府城隍庙,均坐落在县城的西北角。城内民众的日常生活、生老病死与城隍庙紧密相关。天津城居民每到清明这一天,都要‚迎城隍神于西郊,赦辜。‛四月初六、初八两日,府县城隍神出巡,经过地区热闹异常。有竹枝词云: ‚会仿张傩以鬼名,泥金面具突双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