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谷部的生物学与农学特色

合集下载

本草纲目全书药材 -回复

本草纲目全书药材 -回复

本草纲目全书药材-回复本草纲目全书药材是一部我国古代的重要药物学著作,由明代著名药学家李时中编撰而成。

全书分为16卷,收录了我国古代以及外邦的许多草药。

其中,《本草纲目全书》按药材的学名、别名、性味归经、功效功效、使用方法以及生长特点等细致的描述,为世人提供了宝贵的药物知识。

以下将着重对本草纲目全书药材的知识体系、特点以及对中国中医药学的影响进行一一说明。

一、知识体系《本草纲目全书》以中草药为主线,将草药分门别类,共分为矿物药、动物药、植物药三大类。

在这三大类下,又细分了各个不同的科、属、种。

每一种草药都有详细的描述,从草药的名称、别名、性能、功效,到其产地、采收时间和使用方法等,一应俱全。

此外,全书还包括了药物的验定、炮制方法、贮存、用量等方面的知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药物学的知识体系。

二、特点《本草纲目全书》的特点之一是其全面性。

全书收录了大量的草药,涵盖了各种动植物药物,矿物药物,为后世的药学家和医学家提供了丰富的药物资源。

同时,书中对每种草药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归纳,使人们对这些草药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此外,书中还引述了许多个案,说明了草药的具体应用和疗效,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本草纲目全书》的特点之二是其科学性。

全书收录的草药都经过了严格的鉴定和考证,作者以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为基础,认真研究了每一种草药的特性和功效。

同时,对于草药的炮制方法以及草药与矿物、动物药的配伍、草药的贮存等方面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使得书中的草药知识更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

三、对中国中医药学的影响《本草纲目全书》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药物学著作之一,对于中国中医药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系统地整理和归纳了我国古代的药物学知识,为后世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参考。

其次,本书提供了丰富的临床应用案例,使得中医药学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健康和治疗疾病。

最后,书中的草药知识和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药物炮制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中药产业的繁荣。

一谷部本草

一谷部本草

【谷部本草】【粳稻】【别名】白米、大米、粳米【药用部分】粳米、粳稻秆、粳稻根一、粳米【效用】味甘性微寒,为清凉性滋养强壮品,养阴,清热、利尿、消肿。

治身热、水肿、热性吐血、衄血、呕吐。

【临床举例】谷001治项疽:一军人于哑门穴处,生一项疽,肿硬而痛,项部转动困难,一老农嘱以冷大米饭和腊肉共捣敷之,果愈。

谷002治慢性胃炎:取大米二两,将大米浸泡后,用麻纸五、六层包好,烧成灰,研细末,早晚分两次,饭前用姜水冲服,轻者一剂,重者连服三剂,服药后一周内以流食为主,勿食生冷油腻等物。

这是民间方,效果良好。

【禁忌】内寒者应少吃大米。

【备用单方】谷003治婴儿初生,赤身无皮:生白米四两,将米研成粉筛过,撒在小儿身上。

谷004治洋碱中毒:米浆,大米研末,开水泡如糊状,灌之。

谷005治婴儿吐乳:粳米一勺炒黑,用水一杯煎服。

【附注】粳米味甘性微寒,为清凉性养阴强壮品,内服补中和胃,清热利尿,外用消炎解毒散肿。

张仲景《伤寒论》白虎汤曾用之。

二、粳米汤【效用】味甘性微寒,滋阴除热和胃,用于胃液缺乏,胃热呕吐。

【临床举例】谷006治发热呕吐:一妇发热旬日,舌干生刺,脉微细软,胸腹无所苦,闻药则吐,此胃气虚损之故,急进米饮,三日。

呕吐舌和而愈。

三、粳米泔水【效用】性味甘寒,清热解毒,止咳利尿。

【临床举例】谷007治腹痛:郭某,男40岁,因吃火酒烤肉烧饼,午后发热,腹中暴痛,面赤唇红,肌热口渴,便秘尿赤,舌苔黄腻,脉数,知为热滞,取大米三斤,加新汲水,用力摩擦,得浓汁二大碗,煮沸,加芒硝少许,服后连泻三次而愈。

【备用单方】谷008治吐血不止:陈红米泔水,温服一盅,日三次。

四、粳稻秆【效用】本品清热利湿,行瘀止血,解毒医伤。

治热性水肿,跌打损伤。

【备用单方】谷009治便秘:早稻禾秆一握,烧灰水冲,服上层澄清液120克。

谷010治黄疸:早稻草60克,薏苡仁根30克,水煎服,一日分数次服。

谷011治水肿:早稻草60克,烧灰,放磁钵中,开水冲淋,静待两小时,取上面清液,同白米粥服。

本草纲目_第五章 谷部

本草纲目_第五章 谷部

人以吃谷为主,五谷杂粮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主要食品,我们每天都食用,可是你了解吗?它还有药的功效。

稻类粳[释名]和大米相同。

是稻谷的总称,有早、中、晚三季,有粘性的是糯稻,南方雨水多,适宜种植水稻。

北方土地平坦,只有润泽的地方适宜种植旱稻。

粳米[性味]味甘,性平,无毒。

[功效主治]主益气,止烦,止渴,止泄痢。

温中,和胃气,长肌肉。

健壮筋骨,益肠胃,通血脉,调和五脏,益精强志,聪耳明目、轻身,使人肌肤润泽,精力旺盛,不易衰老。

[附方]用粳米和芡实一一起煮粥食用更好。

初生的小孩,将粥煮成乳汁状适量地喂食,可以开胃、助食。

经常吃干粳饭,可以使人不噎。

新米刚开始吃,会动风气。

陈米下气,以病人尤为适宜。

但不能和苍耳一同吃,否则叫人猝然心痛,这时应赶快烧仓米灰和蜜浆服用,不然可置人于死地。

粳有早、中、晚三季,以晚白米居第一。

各地出产的种类很多,气味必有相异,但也相差不远。

天生五谷,之所以养人,得到它能生存。

得不到就会死亡,是因为谷米得了天地中和之气,与造化生育的功效相同,所以不是其他东西可以相比的。

光粳米[性味]味甘,性平。

[功效主治]可助胃益精。

白粳米[性味]味甘,性寒,性稍软。

黄茎籼[性味]味甘,性温。

[功效主治]有养容健身,健脾调和中气。

煎汤服用可以止痢疾。

天落黄[性味]味甘,性平,性软。

[功效主治]它益胃功效与上述的米相同,陈米养胃不滞。

红莲米[性味]色赤,味甘,性平,性软。

[功效主治]能健胃和脾,大补人的元气,是米中佳品。

淅二泔[释名]第二次的淘米水,清澈可用,所以称为淅二泔。

[性味]味甘,性寒,无毒。

[功效主治]可清热,止烦渴,利小便,凉血。

炒米汤[功效主治]益胃除湿但不驱火毒,使人}〗渴。

粳谷奴谷穗呈煤黑色即是。

[功效主治]主治在奔跑后气喘喉痛,将它烧后研碎,和酒服方寸匕,立即见效。

禾秆[功效主治]可解砒霜毒。

先将它烧成灰,然后以刚打出的井水淋汁,所得汁再过滤清澈,冷服一碗,毒即可排除。

[附方]主治米瘕,嗜吃生米,久亦毙人:可用白米五合,鸡屎一升,一同炒焦研为末,用水一升顿服。

论《本草纲目》的食物养生保健思想

论《本草纲目》的食物养生保健思想

在食物搭配时,我们可以借鉴《本草纲目》提出的“食宜杂而不宜纯”原则, 将不同种类的食物合理搭配在一起。例如,可以将粳米、糯米、大枣、龙眼等熬 制成八宝粥,每天食用;将韭菜、菠菜、鸡肉、鸡蛋等炒制成营养丰富的菜肴。
同时,在烹饪过程中还可以采用一些《本草纲目》中提到的食疗方法。例如, 在煮粥时加入一些葱白和生姜可以预防感冒;在炖鸡时加入一些红枣和枸杞子可 以改善贫血等。
2、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
通过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技术,可以从大量的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和知识。 例如,可以通过对食物和药物之间关联规则的挖掘,发现一些潜在的药食搭配方 法和作用机制。这可以为中医药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3、数据的共享与交流
通过数据库技术,可以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交流。例如,可以将整理好的《本 草纲目》中的食物文献数据分享给其他研究者或公众用户。这有助于促进中医药 研究的普及和应用。
《本草纲目》的食物养生保健思想不仅传承了古代的食疗理论,还融合了现 代医学和营养学知识。例如,《本草纲目》中提到的“食疗不如食养”原则,就 与现代营养学强调的“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思想相一致。同时,《本草纲目》 中的许多食物疗法也得到了现代医学的验证,如葱白、生姜、芫荽等食物可以用 于防治感冒,红枣、枸杞子可以改善贫血等。
论《本草纲目》的食物养生保健思 想
基本内容
《本草纲目》是我国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杰作,它汇集了古代关于草 药和食物疗法的知识,同时也体现了一种自然、平衡的养生保健思想。本次演示 将从《本草纲目》的食物养生保健思想入手,探讨其对于现代人们健康管理的启 示。
《本草纲目》将食物分为谷、果、菜、兽、禽、虫等类,各类下面又细分出 许多种类。这种分类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食物的属性和功效,从而更好 地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物。同时,《本草纲目》也提出了食物搭配的原则,如“食 疗不如食养”“食宜杂而不宜纯”等。这些原则强调了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告 诫人们在食物搭配时要注重平衡和协调。

本草纲目主要内容

本草纲目主要内容

本草纲目主要内容一、本草纲目的概述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草药学典籍之一,由明代李时中所著。

本书以草本药材为主,收录了大量的中草药信息,包括药用植物的名称、形态特征、生长环境、采制使用方法、药理功效等一系列内容,为后世的药物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

二、本草纲目的编纂与分类本草纲目共分为52个类别,其中包括了动物、植物、矿物等,以及虫、鱼、鸟、兽等。

在每个类别下,又根据药物的性质、功效等进行进一步的分类。

这种系统化的分类方式,方便读者查找和理解药物的特性。

1. 动物药物类别•陆生动物:包括了牛、狗、猪等动物的药材,如牛黄、麝香等。

•水产动物:包括了鱼、虾、蟹、田螺等动物的药材,如鲤鱼肉、田螺壳等。

2. 植物药物类别•根茎类:包括了黄芪、白术等植物的根茎部分作为药物。

•叶菌类:包括了菊花、苦荬菜等植物的叶子部分作为药物。

3. 矿物药物类别•金属矿物:包括了雄黄、朱砂等金属矿物作为药物。

•非金属矿物:包括了石膏、白矾等非金属矿物作为药物。

三、本草纲目的药物信息本草纲目记录了大量中草药的相关信息,其中包括了药物的名称、科属、形态特征、采制使用方法、药理功效等详细内容。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药物信息:1. 人参•科属:五加科人参属•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呈块状,叶互生,花小而黄绿色。

•采制使用:以秋季采收人参的根,晒干或蒸制。

•药理功效:补气养血,益精生津,健脾开胃,提高免疫力。

2. 陈皮•科属:芸香科陈皮属•形态特征:柑橘类果实的外层皮。

•采制使用:将陈皮晒干或蒸制,可整片使用或切片煎服。

•药理功效:理气和胃,消导化滞,行气止痛,舒缓胃肠不适。

3. 当归•科属:伞形科当归属•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植物,根部红褐色,花小而白色。

•采制使用:以秋季采收当归的根,晒干或蒸制。

•药理功效:活血补血,调经止痛,养颜美容,促进子宫收缩。

四、本草纲目对中草药的贡献本草纲目在草药学研究领域具有重大意义,它系统性地整理了大量中草药的信息,为中医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本草纲目》概述

《本草纲目》概述

《本草纲目》概述
《本草纲目》是由明朝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的一部药物学
巨著。

它是一部集中国传统医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等多种学
科知识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著作,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本草纲目》全书共 52 卷,分为 16 部、60 类,收载药物 1892 种,附方 11096 则,插图 1160 幅,约 200 万字。

它系统地总结了中
国 16 世纪以前的药物学知识和经验,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草纲目》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药物的名称、产地、形态、药性、功效、主治、炮制方法、用法用量、禁忌等方面的知识。

它不
仅对药物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和描述,还对每一种药物的性质、功效、
用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述。

《本草纲目》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对药物学的贡献,还在于它所包
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是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
了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和生命的认识和理解,对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
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草纲目》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医学著作,它不仅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世界医学的发展
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医药典本草纲目资料讲解

中医药典本草纲目资料讲解

中医药典本草纲目本草綱目(明‧李時珍)李時珍是中國古代偉大的醫學家,從1552年開始研究歷代的中國本草文獻,去繁補闕,精益求精,窮三十餘年的努力,終於在1578年寫成了《本草綱目》,全書共計190萬字,52卷,分12部62類,共有1892種藥。

每種藥材都詳細地敍述了性味、產地、形態、採集方法、炮製過程、藥理研究、方劑配合等。

另外還有10000多附方,分列於有關藥材之後,說明該藥在臨床上的實際應用。

總結了我國人民在16世紀以前的藥學經驗。

不僅詳細地整理了過去各家《本草》中所錄的藥物,而且新增了300多種,收集了過去方劑學中的有效成方,採用了許多民間驗方。

同時對大量藥物進行了細緻的研究,論述了藥物的培植、藥劑的炮製、生藥的鑒定、煎藥須知等。

綜合面之廣是空前的,博而不繁,詳而有要,綜核究竟,直窺淵海。

集明代以前歷代藥學成果之大成。

諸位留意,中醫藥典《本草綱目》中的穀、果、鱗、獸、禽、介、菜、水部都是食物,極其普通的天然食物(同時也是中藥),包括其餘各部中亦有不少是食物。

現代中醫院中藥房一般只有草、木、蟲、金石部而已,同樣位列這本中醫藥典之上的食物並未被使用和繼承,盡管這些食物都是上品的中藥、無毒無害、珍貴無比!《本草綱目》既然明列這些食物是中藥,可以治病,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完整地繼承之。

這就是將此中醫藥典置於此處之目的,引經據典,以正視聽,同時也方便研究者。

•草部(268):甘草(蜜甘、蜜草、美草、草、靈通、國老) 黃芪(黃耆、綿黃芪、戴糝、戴椹、草、百本、王孫) 人參(黃參、血參、人銜、鬼蓋、神草、土精、地精、海腴、皺面還丹) 沙參(白參、知母、羊乳、羊婆奶、鈴兒草、虎須、苦心) 薺苠(杏參、杏葉沙參、甜桔梗、白麵根、隱忍)桔梗(白藥、梗草、鈴當花、白藥、土人參) 長松(仙茆)黃精(黃芝、戊已芝、菟竹、鹿竹、仙人餘糧、救窮草、米鋪、野生姜、重樓、雞格、龍禦、垂珠) 萎蕤(女萎、葳蕤、萎、委萎、萎香、熒、玉竹、地節) 知母(母、連母、貨母、地參、水參(水須、水浚)、苦心、心草) 肉蓯蓉(大芸、寸芸、蓯蓉、查幹告亞、肉鬆容、黑司命) 列當(栗當、草蓯蓉、花蓯蓉、草蓯蓉、獨根草) 赤箭(天麻、赤箭芝、赤箭、獨搖芝、定風草、離母、合離草、神草、鬼督郵)白術(山薊、楊、薊、馬薊、山姜、山連、吃力伽) 蒼術(赤術、山精、仙術、山薊) 狗脊(扶筋、百枝、狗青)貫眾(貫節、貫渠、百頭、草頭、黑狗脊、鳳尾草) 巴戟天(不凋草、三蔓草、巴戟天) 遠志(小草、細草、棘菀) 淫羊藿(仙靈脾、放杖草、棄杖草、千兩金、幹雞筋、黃連祖、三枝九葉草、羊合葉) 仙茅(獨茅、茅爪子、婆羅門參)玄參(元參、浙玄參、黑參、烏元參、玄台、重台、鹿腸、正馬、逐馬、馥草、野脂麻、鬼藏) 地榆(玉豉、酸赭) 丹參(赤參、山參、郗蟬草、木羊乳、逐馬、奔馬草) 紫參(牡蒙、童腸、馬行、眾戎、五鳥花)紫草(硬紫草、大紫草、紅條紫草、紫丹、紫夭、此戾、藐、地血、鴉銜草) 白頭翁(野丈人、胡王使者、奈何草) 白及(連及草、甘根、白給) 三七(山漆、金不換) 黃連(王連、支連) 胡黃連黃芩(黃金茶、山茶根、爛心草、腐腸、空腸、內虛、經芩、黃文、印頭、苦督郵) 秦艽(秦膠、秦糾、左秦艽、秦瓜) 柴胡(茈胡、地薰、芸蒿、山菜、茹草。

本草纲目 详解

本草纲目  详解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智能图形项正文,文字是您思想 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
实用性强: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重 要贡献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智能图形项正文,文字是您思想 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
本草纲目的历史背景
明朝时期李时珍编 写的中药学著作
集结了李时珍30 余年的心血
共52卷,载有药 物1892种
被誉为“中药学巨 著”
分类:分为虫类、 鱼类、鸟类、兽 类等
特点:虫类药材 具有疗效显著、 应用广泛的特点
代表药物:如九 香虫、五谷虫等
本草纲目药物详解
草部药物详解
草部药物分类:草本植物、木本植物等 草部药物功效: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利尿通淋等 草部药物应用: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等 草部药物注意事项:使用方法、用量等
药物名称:沉香
露蜂房 虫白蜡 桑螵蛸 蜣螂 虫草
虫部药物详解
本草纲目应用价值
药用价值
收录药物种类丰富, 涵盖多种疾病的治 疗
药物功效描述准确, 为现代医学提供参 考
药物配伍禁忌明确 ,保障用药安全
对现代医学的影响 ,推动中医药学的 发展
食用价值
营养丰富:本草纲目中记载的许多食材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如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 药用价值:本草纲目中记载的许多食材具有药用价值,如清热解毒、润肺止咳、滋阴补肾等。 保健作用:本草纲目中记载的许多食材具有保健作用,如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等。 美容养颜:本草纲目中记载的许多食材具有美容养颜的作用,如美白肌肤、淡化色斑等。
本草纲目分类
草部
草部分类:草 类、木类、虫 类、禽兽类等
草类药材:甘 草、人参、黄
连、当归等
草类药材功效: 补虚、清热、 解毒、利尿等
草类药材应用: 中药配方、保 健品、食品添

本草纲目体例特点

本草纲目体例特点

本草纲目体例特点
《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医学著作,由明代医学家张仲景于公元前2世纪创作,是中国古代医学文献中最重要的一部著作。

《本草纲目》以药物为主,收录了当时已知的药物的性质、功效、用法、禁忌等内容,共收录了1189种中药,是中国古代药物学的经典著作。

《本草纲目》的体例特点是:
1、按照药物的性质分类:《本草纲目》把药物分为五大类,即金、木、水、火、土,每一类又分为上、中、下三类,共计十五类,每一类又分为若干小类,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完整的分类体系。

2、按照药物的功效分类:《本草纲目》把药物分为清热解毒、清热解表、清热止血、清热润肺、清热安神、清热润肠、清热润肤、清热润燥、清热润肝、清热润肾、清热润肺、清热润肠、清热润肤、清热润燥、清热润肝、清热润肾等十六类,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完整的分类体系。

3、按照药物的用法分类:《本草纲目》把药物分为内服、外用、烧灼、煎煮、熏洗、洗涤、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洗。

『本草纲目1000问』第七篇《本草纲目》之谷部

『本草纲目1000问』第七篇《本草纲目》之谷部

『本草纲目1000问』第七篇《本草纲目》之谷部麻麦稻类李时珍认为胡麻有何功用?李时珍认为:胡麻就是脂麻,有迟、早两种,黑、白、赤三种颜色,茎都是方形。

秋天开白花,亦有略带紫色的。

节节结角,有一寸长,角有四棱、六棱的,子房小而子少,亦有七棱、八棱的,子房大结子多,是随土地的肥瘠不同而产生。

苏敬认为:四棱的叫胡麻,八棱为巨胜,这是说其子房巨大。

茎高三四尺,有的一枝独茎生长,角紧贴茎而子少,有的分枝多而四面散开的,角多子多,这是因为苗的稀疏不同而产生的。

叶片有的叶基圆而叶端尖锐,有的叶基圆而叶端成三丫状如鸭掌。

葛洪说一叶两尖足巨胜,就是指的这种。

殊不知乌麻、白麻本身就有两种叶型。

按《神农本草经》说,胡麻一名巨胜,《吴普本草》又名方茎《抱朴子》与《五符经》都说巨胜叉叫胡麻,这些解释都很清楚。

至陶弘景开始按茎的方圆划分。

雷教认为赤麻是巨胜,乌麻不是胡麻e《嘉裕补注本草》又用白油麻来区别胡麻,是因为不知道巨胜就是胡麻中丫叶巨胜,角肥子多的那个晶种,所以由原来的错误而导致新的疑问。

只有盂诜说四棱、八棱是因土地肥瘠所致,寇宗寅按沈存中的观点断然认为脂麻就是胡麻,就足以证明诸家说法的错误。

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载收种胡麻的方法,就是现在种收脂麻的方法,就更加证实r是一种植物。

然而市场上因茎有方圆之分,就用茺蔚子假冒巨胜!以黄麻子及大藜子假冒胡麻,是错上加错了。

茺蔚子长一分多,有三棱;黄麻于黑色细如韭子,味苦;大藜子形如壁虱及酸枣桉仁,昧辛甘且无脂油,不能不分辨清楚。

粱简文帝《劝医文》中曾说,市上误用灰涤菜子为胡麻。

可见胡麻的讹误是由来已久的。

胡麻雷教认为;收取后用水淘去浮粒,晒干,用酒拌燕,摊开晒干。

臼中舂去粗皮,留薄皮,用小豆拌炒至豆熟,去豆备用。

味甘,性平,无毒。

《神农本草经>记载:补肝益肾,润滋五脏,填精益髓,补血扶赢,营养肌肤。

久服身轻不老。

《名医别录》记述:养筋坚骨,明目聪耳,延年益寿,止金疮疼痛,治伤寒温疟、病后虚热。

中药学·明清时代的中药学·《本草纲目》及其科学价值

中药学·明清时代的中药学·《本草纲目》及其科学价值

中药学·明清时代的中药学·《本草纲目》及其科学价值中药学·明清时代的中药学·《本草纲目》及其科学价值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的问世,标志着中药学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该书以中医的阴阳、五行、脏象、经络等学说为基础,对历代的中医药发展成果,从中药学的角度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归纳、分析与综合,反映出中医药宝库在那时的基本内容,因而被西方称为“东方医药巨典”,李时珍也因而被举世誉为具有世界水平的卓越的科学家。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号濒湖,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人。

祖为铃医,父亦业医。

李时珍在乡试落第后,即弃仕途,随父学医。

李氏在多年行医的实践过程中,发现古代本草书中的一些记载错误太多,不切实用。

如果按照这些错误记载来遣方用药,不仅影响治疗效果,而且还会对人的生命与健康产生危害。

所以他决心编写一部经过验证、切合实用的新的本草著作。

他用了将近三十年的时间,引用自《神农本草经》以来的历代本草书籍四十一种、各种医书二百七十七种、经史百家书籍四百四十种,再加上到各地山野收集药物标本,向山村野老、药农、走方郎中、樵夫等劳动人民请教,以及亲自栽培、品尝药物等,对古代本草书中的错误加以修改,并补充了大量资料和加入自己的意见。

他曾前后修改这些手稿三次。

最后在六十岁(1578)时撰成《本草纲目》这一不朽名著。

全书共约一百四十万字。

除了收入旧本草书籍中的一千五百一十八种药物外,再加上自己新增的三百七十四种,共载入中药一千八百九十二种。

在《本草纲目·凡例》中,李氏从哲学角度阐明了撰写此书的工作方法。

他说:“虽曰医家药品,其考释性理,实吾儒格物之学。

”所谓格物,就是根据历代文献资料和李氏亲身调查所获资料,来研究药物的性质、功能及使用范围。

这一格物之学充分说明了实事求是为李氏著书的基本指导原则。

除了书的内容处处表现出他的注重实际的格物求实精神之外,书名也可能受到宋代理学家朱熹和明代医学家楼英(1520—1589)的影响。

论《本草纲目》中的五谷之性

论《本草纲目》中的五谷之性

论《本草纲目》中的五谷之性王明军【摘要】五谷乃民生之本,《本草纲目》对其进行了系统、详实的记载.文章从药性的角度出发,着眼于五谷的种植、生长、加工制作及其应用并深度解析.旨在发掘五谷的科学性品质,为五谷的应用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期刊名称】《中医文献杂志》【年(卷),期】2019(037)002【总页数】3页(P23-25)【关键词】药性;本草纲目;五谷;应用【作者】王明军【作者单位】厦门医学院厦门,361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1.3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物质。

自古以来,“五谷”便成为了粮食作物的代名词。

《论语·微子》有云“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是“五谷”之说最早的记载。

《素问·脏气法时论篇》又有“五谷为养”之论,并以“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作为五谷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本草纲目》(简称《纲目》载录了包括上述五谷在内的麻麦稻类12种、稷粟类18种、菽豆类14种,以及造酿类29种,共计73种谷物,其分类系统,内容详实。

五谷不仅能够养育生命,而且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

笔者立足中药药性,对五谷的种植、生长、加工及其应用进行深度解析,旨在发掘其科学性品质,为科学应用五谷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五谷乃天地造化之物,万民生养之本人类从“茹毛饮血”到“尝草别谷”,“始得遂养生之道”,直至“谷之类可谓繁矣” [1],是无数古圣先贤和劳动人民适应、探索自然所创造的伟大成果。

由于受到当时五行学说和思想的影响,“五谷”之说逐渐产生,并发展盛行。

经考证[2- 3],广义而言,五谷泛指各种粮食作物。

狭义的五谷则代表五种作物,通常是指“稻、黍、稷、麦、菽”(以下同)。

同时,“五谷”之说亦被历代颇多的诗词歌赋所推崇,比如“愿得年年被神福,秋宜稻谷春宜桑”(宋·李若川),“十日一风雨,五谷千常丰”(宋·李复),“五谷结实,万物归功”(宋·释普宁)等,足以印证了《纲目》所述:“天生五谷,所以养人,得之则生,不得则死。

本草纲目:谷之一

本草纲目:谷之一

本草纲目:谷之一李时珍曰∶太古民无粒食,茹毛饮血。

神农氏出,始尝草别谷,以教民耕;又尝草别药,以救民疾夭。

轩辕氏出,教以烹饪,制为方剂,而后民始得遂养生之道。

周官有五谷、六谷、九谷之名,诗人有八谷、百谷之咏,谷之类可谓繁矣。

《素问》云∶五谷为养。

麻、麦、稷、黍、豆,以配肝、心、脾、肺、肾。

职方氏辨九州之谷,地官辨土宜KT 之种,以教稼穑树,皆所以重民天也。

五方之气,九州之产,百谷各异其性,岂可终日食之而不知其气味损益乎?于是集草实之可粒食者为谷部,凡七十三种,分为四类∶曰麻麦稻,曰稷粟,曰菽豆,曰造酿。

旧本米谷部三品共五十九种。

今并入九种,移一种入菜部,自草部移入一种。

《神农本草经》七种(梁陶弘景注) 《名医别录》一十九种(陶弘景注) 《唐本草》三本草》一种(唐李) 《食疗本草》三种(唐孟诜) 《开宝本草》二种(宋马志) 《嘉本草》三种(宋掌禹锡) 《图经本草》二种(宋苏颂) 《日用本草》一种(元吴瑞) 《本草补遗》一种(元朱震亨) 《救荒本草》一种(周定王) 《食鉴本草》一种(明宁原) 《食物本草》三种(明汪颖) 《本草纲目》一十五种(明李时珍)【附注】魏李当之《药录》《吴普本草》宋雷《炮炙》齐徐之才《药对》唐杨损之《删繁》萧炳《四声》孙思邈《千金》南唐陈士良《食性》蜀韩保升《重注》宋寇宗奭《衍义》金张元素《珍珠囊》元李杲《法象》王好古《汤液》明王纶《集要》汪机《会编》陈嘉谟《蒙筌》谷之一(麻麦稻类十二种)胡麻(《别录》上品)【校正】今据沈存中、寇宗奭二说,并入《本经》青及《嘉》新立白油麻、胡麻油为一条。

【释名】巨胜(《本经》)、方茎(《吴普》)、狗虱(《别录》)、油麻(《食疗》)、脂麻(《衍义》。

俗作芝麻,非)。

叶名青(音箱)。

茎名麻(音皆,亦作秸)。

时珍曰∶按∶沈存中《笔谈》云∶胡麻即今油麻,更无他说。

古者中国止有大麻,其实为。

汉使张骞始自大宛得油麻种来,故名胡麻,以别中国大麻也。

寇宗奭《衍义》,亦据此释胡麻,故今并入油麻焉。

本草纲目·谷部

本草纲目·谷部

本草纲目·谷部胡麻释名巨胜、方茎、狗虱、油麻、脂麻。

叶名青蓑,茎名麻皆。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1、腰脚疼痛。

用新胡麻一升,熬香后,捣烂。

每日吞服适量,以姜汁、蜜汤、温酒送下均可。

2、手脚酸痛,微肿。

用胡麻熬熟,研强烈,取五升加酒一升,泡一夜后随意饮用。

3、偶感风寒。

用胡麻炒焦,乘热捣烂泡酒饮用。

饮后暖卧,以出微汗为好。

4、热淋。

用胡麻子、蔓菁子各五合,炒黄,装袋中,以水三升浸泡,每饭前取服一钱。

5、疔肿恶疮。

用胡麻(烧灰)、针砂,等分为末,加醋调敷患处。

6、痔疮肿痛。

用胡麻子煎汤洗。

7、坐板疮疥。

用生胡麻嚼烂敷涂。

8、妇女乳少。

用胡麻炒过,研细,加盐少许服下。

9、汤火伤。

用胡麻生研如泥,涂搽伤处。

10、痈疮不合。

用胡麻炒黑。

捣烂敷涂。

11、漏胎难产(血干涩,胎儿不能下)。

用麻油半两,蜜一两,同煎开多次,温服,胎滑即下。

他药无益。

12、眉毛不长。

用胡麻花阴干,研为末,泡麻油中,每日取擦眉部。

大麻释名火麻、黄麻、汉麻。

雄者牡麻,雌者名苴麻、苎麻。

花名麻麻勃。

麻勃即大麻的花。

气味味麻勃:辛、温、无毒。

麻:辛、平、有毒。

大麻叶:辛、有毒。

主治麻勃(大麻的花)1、记忆力衰退。

用初秋收取的麻勃一升、有参二两,共研为末,蒸透。

每睡醒时服一小撮。

2、瘰疬初起。

用初秋收取的麻花、中夏收取的艾叶各等分,作炷灸患处百壮。

3、刀伤病麻木。

用麻勃一两、蒲黄二两,共研为末。

每服一小匙,酒送下。

白天服三次,夜间服一次。

4、风病麻木。

用麻花四两、草乌一两(炒存性),共研为末,加炼蜜调成膏。

每服三分,开水送下。

麻(麻子连壳的总称,大麻的果实)1、大便秘,小便数。

用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厚朴一尺,大黄、枳实各一斤,杏仁一升,一起熬研,加炼蜜和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十丸浆水送下。

一天服三次。

此方名“麻仁丸”。

2、月经不通(或两、三月,或半年一次)。

用麻子仁二升、桃仁二两,研匀,熟酒一升中沁一夜,每天服药一升。

3、消渴(日饮数斗,小便赤涩)。

本草纲目总结

本草纲目总结

本草纲目总结《本草纲目》是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中所著的一部医药著作,是中国古代最早系统总结药物的著作之一。

它汇集了当时的医学知识,收集了大量的药物信息,并详细描述了药物的性质、功效、应用方法等内容。

本文将对《本草纲目》进行总结,主要介绍其内容、特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内容概述《本草纲目》以草木、虫鱼、矿石等物品为主题,详细列举了各种药物,并对其进行系统分类。

整部书分为16卷,包括总论、上品、中品、下品等章节。

总论部分主要介绍了药物的分类原则、应用方法等基本知识。

各品部分则详细描述了各种药物的性质、来源、功效和应用等内容。

在《本草纲目》的内容中,除了对药物进行分类外,还涉及到许多与医学相关的知识,例如病理学、症状判断、诊断方法等。

这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中医药知识的机会,对中医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特点分析《本草纲目》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系统性:《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医学著作中最早具有系统性的一部。

它以药物为主题,并将药物进行了严格的分类,使读者可以更加系统地了解药物的性质和功效。

2. 考证严谨:《本草纲目》在内容收集方面非常严谨。

李时中在撰写《本草纲目》时,广泛收集了各种药物的信息,并在书中详细记录了药物的属性和应用。

他还特别注重对药物的来源、制作方法等进行考证,以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医药实践指导性强:《本草纲目》不仅仅是一本理论性的医学著作,更具有实践指导性。

它详细描述了药物的特点和应用方法,并结合临床实践,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医疗经验。

4. 影响深远:《本草纲目》对中国古代医药以及后世的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系统总结了当时的医学知识,还对后来的医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对后世的影响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医学著作之一,《本草纲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和传承,还对世界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浅谈《本草纲目》

浅谈《本草纲目》
• 李时珍以超人的毅力,刻苦阅读他当时所能借到的医学著作;善于用批判的
眼光对待古人的科学成就;不迷信古人,抱着后来者居上的雄心壮志,在医学 和药物学领域,力图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终于取得辉煌成就,为祖国医药学宝库 增添了珍品
• 李时珍曾到武昌楚王府当过几年奉祠正,兼管良医所实务;又到京师太医院
干了1年工作 他把主要的精力都用在埋头钻研医、药、从事著作上 他1生写 了6部科学著作
2. 中药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3大类 本书论述动物药、植物药的生态
、生长环境、培植繁育方法等,论述矿物药的特性、产地及采摘手段等,涉 及大量有关生物学、矿冶学知识,以及农、林、牧、渔等生产技术知识
3. 李时珍对各种药物都作了详细的历史考察和理论分析,《本草纲目》又成为
研究中国医学史、药学史和古代历史、地理、考古的参考书
第1章 《本草纲目》的内容及其编撰过程
1、《本草纲目》是1部什么书
• 《本草纲目》问世以来,不少中外知名学者高度评价了它的科学成就 • 《本草纲目》大致包含了3大方面的科学知识: 1. 作为本草著作,它记述了1892种药物,给我们留下丰富的药物学知识 李时珍
是药学家又是医学家,论药处处结合论医,故此书又是1部医学著作 它成为历 代研究中医学、中药学的必读书
浅谈《本草纲目》
”本草“的含义
• 中药的来源以植物药材占大多数,使用上也以植物药材最为普遍,所以古来相
沿把药学称为“本草学” 随着西方医药学在我国的传播,本草学逐渐改为“ 中药学”
• 本草学主要阐述中药的来源、加工、性质、主治及运用中药的方法和理论
等,是中药防治疾病的主要武器
目录
• 第1章 《本草纲目》的内容及编撰过程 • 第2章 如何掌握《本草纲目》的科学体系 • 第3章 《本草纲目》对祖国医药学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草纲目》谷部的生物学与农学特色:李时珍《本草纲目》虽然是医药学的巨著,但从生物学和农学的角度看,也是极有贡献的著作,本文试就书中的“谷部”在生物学和农学上的成就作一些探讨。

谷部共四卷(第二十二至二十五卷),李氏在卷二十二中指出:“五方之气,九州之产,百谷各异其性,岂可终日食之而不知其气味损益乎?”这几句话深刻反映了李氏在书中之所以兼及粮食作物,是从人的日常饭食的营养与人体健康(气味损益)的角度来考虑的,这比历代农书所强调的“民以食为天”以填饱肚子(能量供应)为目的,无疑深入一层。

接着说:“于是集草实之可粒食者为谷部,凡七十三种,分为四类:曰麻麦稻;曰稷粟;曰菽豆;曰造酿。

”这73粒食的植物中,有58种是李氏辑录前人本草中的植物,(计从梁・陶弘景《神农本草经》开始,历经唐、宋、元、明的各家本草《李氏本人又添入15种。

他的贡献不光是增添了种类,而是在摘录前人后所作的补充“时珍曰”的内容。

这些补充大大超过前人的描述,而赋予更多的含义。

李氏所划分的四大类中,第四类造酿即农产品加工,从药物上说是新的项目,从作物来说是与前三类重复的,所以除去重复的29种造酿物,实际的植物为44种。

又,由于李氏是从药物的性质进行分类的,因而同一种作物常常被分成几种来叙述,如水稻就分成糯、粳、籼三种;大豆被分为大豆、黄豆、大豆黄卷三种;粟、粱、秫分列为三种;大麦和��麦分列二种等。

如把它们加以归并,实得34种。

其中还有东*[原字外广内啬]、蓬草子、*[原字艹头下冂内又]草、�N草、罂子粟等五种辑自前人本草,有的李氏本人也未见过实物,难以确定,而且属野生植物的子实,不是栽培作物,不宜列入李氏自己所定的“百谷各异其性,岂可终日食之”的范畴,除去这5种,实得29种。

还有一种阿芙蓉即鸦片,虽是栽培植物,却非谷物,亦不宜列入,则实得28种,它们的分类关系如下:毕业论文禾本科13种:小麦、大麦,(��麦),燕麦,稻(糯、粳、籼),黍(稷),蜀黍,玉蜀黍,粟(粱、秫)子,稗,狼尾草,菰米,薏苡。

豆科11种:大豆(黄大豆,大豆黄卷),赤小豆(腐婢),绿豆,白豆,稆豆,豌豆,蚕豆,豇豆,扁豆,刀豆,黎豆。

胡麻科1种:胡麻(脂麻)。

亚麻科1种:亚麻。

大麻科1种:大麻。

蓼科1种:荞麦(苦荞)。

以上28种食用作物中禾本科和豆科24种,占绝对优势。

其余胡麻、亚麻、大麻、荞麦属次要。

禾本科和豆科则近乎平分秋色,同样的重要。

这是人自古以来依赖谷物淀粉和豆科蛋白质获得营养平衡的优良传统。

先秦古籍如《孟子》、《管子》、《墨子》等都时常用“菽粟”连称,说明农业生产和民生的密切关系,如孟子说:“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

”管子说:“菽粟不足,末生不禁,民必有饥饿之色。

”墨子说:“贤者治邑也……,聚菽粟。

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

”这里的粟和菽是广义的,即指禾谷类和豆类作物。

两者并重,是中国农业为人民提供食谱的基本特色。

李时珍不是从农书而是从历代本草著作中归纳而来,同样反映了这一基本特色。

从李氏归纳的这28种植物中有“时珍曰”的部分,可以看出下述三方面的特色,为历代农书所不载,弥足可贵。

毕业论文一、;补充农书中粮食作物种类的不足中国古代禾谷类作物的种类一向很多,但因将重要的谷物归纳为“五谷”,其他作物提到的相对较少。

是早的农学巨著《齐民要术》所收的谷物种类相当完备,也只有12种,以后直至明代《农政全书》的谷部收录了28种,算是对作物种类作了重要补充。

它们是:菰米、薏苡、�_子、稗、苦荞和许多豆类。

这前五种谷物并非明代新出现的作物,都是在秦汉时文献中常见提及的:苦荞则是在少数民族中早已栽培的。

特别是薏苡的种子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遗址中即已发现。

并非如《后汉书・马援传》所说的由马援从越南带来,中国才始有薏苡,马援只是引种而已。

历代农书不收这些作物,可能因为它们的栽培面积不如五谷大,其实它们的分布很广,上的种植从未间断过。

《要术》未收薏苡和苦荞可能是这些作物以南方为主,北魏时北方没有栽培,所以只在引《�锸ぶ�书》中附带提到稗。

《农政全书》对这三种作物的描述也远较《本草纲目》谷部为简略。

从李时珍广收粮食作物种类中,可以得到一点启发,即作物的重要性是相对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薏苡在历史上曾从粮食渐渐退居到药用,似乎愈来愈不重要,但近年来日本发现薏苡在营养上的特殊价值而大力提倡对薏苡的加工食品,我国也发现薏苡在栽培、加工、产量方面有新的潜力可以发掘,很可能薏;苡又会回到粮食队伍中来。

李氏有关薏;苡营养价值的叙述也有进一步的必要。

近年来提倡天然食物的呼声日益增加,发掘新老作物种类是其内容之一。

毕业论文李氏在豆类作物中,补充了稆豆(Glycine;gracilis)这是一种“半栽培”也称“半野生”的大豆,至今仍很普遍,可以供食用或饲用,但为历代农书所不收。

“时珍曰:此即黑小豆也,小科细粒,霜后乃熟”。

对稆豆的特性说得很清楚了。

李氏还补充了野豌豆和野绿豆的材料,凡此皆说明李氏对栽培作物的野生种也注意其利用价值,这是一般农书所做不到的。

二、;纠正前人文献的谬误《本草纲目》的体例按“释名”、“集解”、“气味”、“主治”、“发明”、“附方”等次序排列。

将“释名”和“集解”放在最前面,是表示该植物作为药物的基础知识和根据。

如果药物本身所指的对象都混淆不清、张冠李戴,以之治病,岂非贻患无穷,所以正名是根本。

李氏本人一贯坚持实践,亲自调查观察记载,因而他对于鉴别前人文献的正谬,有特殊的权威性。

单就作物的名称而言,历来就有很多紊乱,只知读书的文士一般都不谙植物的形态习性,未见过实物,辗转相传,遂增误解。

加以各地方言称呼不一,同物异名或异物同名,所在皆有。

李氏对此在“释名”和“集解”两部分中,一一加以澄清,这是他的很大贡献。

例如脂麻,前人文献中就有方茎、狗、青�Z、藤弘、乌麻等异名。

脂麻的茎是方形的,但陶弘景把脂麻的茎分为方、圆两种,此后即被划成两类,造成紊乱。

脂麻的叶片是多型的,从茎基部到中、上部,变异很大,没有固定的叶形,前人不明者,按叶形加以分类,遂愈分愈乱。

脂麻的蒴果有四棱、六棱、八棱的不同,乃是品种的遗传特性。

前人便拿棱数多少作分类,以四棱为胡麻,八棱为巨胜等,使人无所适从。

李氏对此一一加以纠正:“巨胜一名胡麻,其说甚明。

至陶弘景始分茎之方圆,雷�掠忠猿嗦槲�巨胜,谓乌麻非胡麻……故承误启疑如此……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收胡麻法,即今种收脂麻之法,则其为一物尤为可贵。

今市肆间因茎分方圆之说,遂以茺蔚子伪为巨胜,以黄麻子及大藜子伪为胡麻,误而又误矣。

茺蔚子长一分许,有三棱,黄麻子黑如细韭子,味苦;大藜子状如壁虱及酸枣核仁,味辛甘,并无脂油,不可不辨。

”其他如稆豆,唐・陈藏器《本草拾遗》将其误为《尔雅》所说的戎菽,又等同于驴豆及*[“莹”字的上部下加“豆”字]豆。

李氏指出:“戎菽乃胡豆,*豆乃鹿豆(即野绿豆)”。

黎豆,陈氏误为《尔雅》所载之虎�Α⑸��Α@钍现赋觯骸啊抖�雅》山�Α⒒��υ�是二种,陈氏合二为一,谓诸虑一名虎涉,又以为千岁�Γ�并误矣。

”诸如此类辩正甚多,不一一列举。

李时珍这种辩正工作是对千余年来文献流传中的谬误,作一次大的清理,是为中国医药本草正名的一个大贡献。

:三、;植物形态描述的贡献农书从西汉《�锸ぶ�书》起,便一贯重视生产实际操作,而很少涉及栽培作物的形态特征和生长习性,像《齐民要术》这样的巨著也不例外。

所讲的都是整地、播种、中耕除草、收获、留种等等,偶或涉及,也都是为操作提供一个标准,如说粟的除草时间是“苗高一尺,锋之。

”是以苗高一尺作为中耕除草的标准,而不涉及对苗本身有什么描述。

这一传统一直沿续到明清的农书。

个别农书间或提及一些生育特性,也都是一鳞半爪,如马一龙《农说》,提到水稻的开花:“稻花必在日色中始放,雨久则闭其窍而不花,风裂则损其花而不实。

”这是唯一的对水稻花器的描述了,《天工开物》也类似。

这不能不认为是中国农书的最大缺陷。

因为生物学的知识是农业操作赖以提高的基础,不注意生物学基础知识的观察积累,使中国农业操作始终停留在感性认识,而难以上升到普遍的归纳和,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想不到弥补这缺点的却是作为医药专书的《本草纲目》谷部的某些叙述。

以下试举几例:1.;荞麦。

“时珍曰:南北皆有。

立秋前后下种,八九月收刈。

性最畏霜。

苗高一二尺,赤茎绿叶,如乌桕树叶。

开小白花,繁出粲粲然,结实累累如羊蹄。

实有三棱,老则乌黑色”。

这一段描写把荞麦的特性如生育期短,畏霜以及植株各部特点茎赤、叶绿、花白、子黑都讲清楚了。

在历代农书中很少有这样的叙述。

又如苦荞麦:“时珍曰:苦荞出南方,春社前后种之。

茎青,多枝,叶似荞麦而尖,开花带绿色,结荚亦似荞麦,稍尖而棱角不峭,其味苦恶。

农家捣为粉蒸使气馏,滴去黄汁,乃可作为糕饵食之。

”苦荞麦一般农书不收录,其实在西南各地栽种甚多,李氏这一段荞麦和苦荞麦的形态区别描述,很像的分类检索,且对于如何加工,以去掉苦味,乃可食用,也说得清楚明白。

2.;高粱。

“时珍曰:蜀黍宜下地。

春月播种,秋月收之。

茎高丈许,状如芦荻而内实。

叶亦似芦,穗大如帚,粒大如椒,红黑色。

米性坚实,黄赤色。

有二种,黏者可和糯秫酿酒作饵;不黏者可以作糕煮粥。

可以济荒,可以养畜。

茎可织箔席,编篱,供爨”。

这一段描述不仅把高粱的形态特征、子粒的糯与非糯讲得很全面,就连穗、茎的用途也不遗漏,很是难得。

3.;玉蜀黍。

玉蜀黍是明朝初传入的新作物,这是谷类中少有的雌雄异花同株植物。

玉蜀黍的形态特征较为复杂,但李时珍的描述却很成功:“时珍曰:玉蜀黍,种出西土,种者亦罕。

其苗叶俱似蜀黍而肥矮,亦似薏苡。

苗高三四尺,六七月开花成穗,如秕麦状。

苗心别出一苞,如梭鱼形,苞上出白丝垂垂。

久则苞拆子出,颗颗攒簇,子亦大如芡子,黄白色,可炸炒食之。

”说“种出西土”是表明玉米传入的方向;说“种者亦稀”是反映初传入时推广尚未普及,所以还停留在“炸炒食之”的阶段。

说玉米的株形像高粱和薏苡也很确切,通常在抽穗前,不是农家,也很难区别的。

李氏把玉米雄蕊形容为“秕麦状”,以及对果穗抽穗后吐丝和结实的描述等都甚生动。

这是在不知道雌雄异花同株的情况下所作的描写,是很不容易的。

明代中如田艺衡《留青日札》(1578),慎懋官《华夷花木鸟兽珍玩考》(1581)及王象晋《群芳谱》(1621)等,也都有玉米植物形态的描述,但都不及李氏这样详细生动,直至清・汪灏的《广群芳谱》(1708)有关玉米的描述干脆照抄李时珍的原文而无补充。

毕业论文此外,如李氏对豌豆和蚕豆的长期相互混淆作了辩正,并对二者的形态作了精辟的叙述,就不一一例举了。

以上是就《本草纲目》谷部的生物学特性和农学特色所作的扼要,借以窥见一斑。

另一方面,我们不能要求历史上的家是完人,他们的一言一语都正确无误。

这里本着不为贤者讳的探讨精神,就谷部记述中一些不够正确的地方提出讨论,初步涉及的有以下几点:1.;大麦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