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PPT课件
第一章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
总论:探讨本学科的历史发展、确定 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并阐明本学科 进行科学研究的路线和方法等问题。
主要包括:学习理论、学习心理、知 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教学心理、 教学的设计及其成效的考核与评估、 教师心理
11
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一) 客观性原则
(二)系统性原则 (三)实践性原则 (四)综合创造性原则
12
一、横断研究。横断研究是在短的相同时间段内,同时考 查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并进 行横向比较,以了解随年龄增长被试组间的心理变化。它 是最常用的设计方式。
二、纵向研究。纵向研究是在较长的时间系列内对被试个 体或同一被试组群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考查,以了解心理随 时间进程而发生的连续变化。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
44
(三)阐明了教学与发展与的关系
1、“最近发展区”思想(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
维果斯基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 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另一 种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维果 斯基把两种水平之 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它表现为“在有指 导的情况下,凭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 水平与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 间的 差异。”
三、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的交叉设计。这种横断与 纵向的交叉研究。
13
1、教育心理实验 是自然实验法的一种重要形式。旨在探讨在改变教育
教学过程影响下的心理活动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 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优点:与自然实验一样 缺点:不如实验室控制严格,进行因果分析不太容易 等
14
2、观察法 这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 使用观察法要注意: (1)在观察前要有明确的目的和周详的计划 (2)观察中记录要详细、准确、客观、尽量避免
教育心理学全套PPT课件
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知识普及、心理调适能力培养等方面。
心理辅导方法
心理辅导可以采用个别辅导、团体辅导等形式,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进行有针对 性的指导。
05
个性发展与教育
个性概述及影响因素
个性的定义
个性是指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 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
社会适应能力定义
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适 应环境、应对挑战的能 力。
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培养独立生活能力、社 交技能、情绪管理能力 等。
实践应用
通过角色扮演、情境模 拟等活动,让学生在实 践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
THANKS
感谢观看
指个体通过自我反思、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等方式,实现自我成长 和发展的过程。
自我意识发展与自我教育
自我观察
通过观察自己的言行举 止,了解自己的优点和
不足。
自我反思
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进 行深入思考,总结经验
教训。
自我评价
客观评价自己的能力和 表现,树立正确的自我
价值观。
自我调控
通过自我激励和自我约 束等方式,调节自己的
人际关系建立技巧
真诚、尊重、倾听、关注等。
人际关系维护技巧
沟通、理解、宽容、支持等。
合作竞争意识与能力培养
合作竞争意识定义
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对合作与竞争关系的认知、情感和行 为倾向。
合作能力培养
学会分享、互助、协商和妥协等。
竞争能力培养
培养自信心、抗挫能力、创新思维和竞争意识等。
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及实践应用
通过德育课程、校园文化等途 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 观和人生观。
《教育心理学》PPT课件
种内在力量。
03
学习动机与兴趣的关系
学习动机是学习兴趣的基础和前提,而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表现
形式。只有当学习者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时,才会产生强烈的学习
动机。
03
认知发展与教育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通过感觉和运动来探索环境,形成客体永 久性概念。
02
认为语言是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工具,通过语言交流和学习,
个体能够获取和内化社会文化经验。
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03
提出“最近发展区”概念,认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引
导学生的认知发展。
认知发展对教育的启示
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
教育应当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 提供适宜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重视学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多元评价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全面、 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表现和发 展,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反 馈和指导。
自主学习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 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 求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
合作学习
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 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和成长,培养学生的合作精 神和沟通能力。
个性发展的影响因素
遗传因素
遗传是个性发展的生物基 础,为个性发展提供了可 能性。
环境因素
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 因素对个性发展具有重要 影响,尤其是家庭环境和 学校教育。
教育因素
教育对个性发展具有主导 作用,通过传授知识、培 养能力、塑造性格等方式 促进个性发展。
个性化教育的实施途径
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 段,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 求。
教育心理学全套完整版ppt课件
兴趣的种类
兴趣的培养
通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参与实践 、体验成功等方式培养兴趣。同时, 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避免过度干预和强制学习。
根据内容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根据稳定性可分为短暂兴趣和稳定 兴趣。
2024/1/30
13
动机与兴趣的关系及激发策略
动机与兴趣的关系
动机和兴趣相互促进,共同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动机强的学生更容易对学习 内容产生兴趣,而兴趣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2024/1/30
发展历程
教育心理学经历了从萌芽 到独立的发展历程,逐渐 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 研究领域。
研究趋势
当前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 势包括认知心理学、建构 主义、多元智能等理论的 融合与发展。
4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 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 、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 。
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三大要素 ,以及由此形成的独特行为模式
。
人格特质
稳定性、独特性、整体性、社会 性。
2024/1/30
24
人格的发展阶段与特点
幼儿期
形成主动性,培养 创造力。
学龄期
形成自我同一性, 培养角色认同。
婴儿期
建立基本信任感, 培养自主性。
2024/1/30
学龄前期
培养勤奋感,克服 自卑感。
效率。
2024/1/30
对教育改革的意义
教育心理学为教育改革提供了 心理学依据,有助于推动教育 改革的深入进行。
对个人发展的意义
教育心理学关注个体在教育过 程中的心理发展,有助于促进 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PPT课件
2。肛门期(1-3岁)
性兴趣集中在---肛门区域, 排泄活动—--产生区域愉快、满足感觉。
3。前生殖期(性器期)(3-6岁)
性兴趣集中在---性器官。 有性别意识 变得依恋异性父母一方-“恋父、母情结”。
4。潜伏期(6-12岁)
* 性发展呈现一种停滞或退化的现象;相当平静 * 主要活动是学习——获得快乐。
1。 优点: (1)开创了无意识研究的新纪元。
(2)关注个体早期经历的研究
(3)关注人类情感的研究
2。局限:
• 把个体发展的基本动力归为性本能,过分 强调性本能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忽视意 识的作用。
• 把变态心理普遍化绝对化。
• 忽视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
三、弗氏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启示
1。引导学生把精力用与学习游戏等活动 在活动中体验快乐、释放精力
2.狭义的(儿童) 人从出生—›心理成熟心理积极变化.
3。人的心理的组成
认识\ 心理过程 情感\
意志过程 心理 注意
个性心理 个性倾向性 个性心理特征
二。 影响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
遗传 人的心理发展在 环境与教育
个体主观能动性
共同作用下发展起来的
(一)遗传素质-----物质基础
1、遗传与成熟-------------提供可能性,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伍新春教材 2012.3 ***
第一章 儿童心理与教育心理学概述
• •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 •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第一节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一.概念p11
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学习规律及其教学应用的科学 .
兼跨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两大领域的一门交叉学科.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十二章品德心理PPT讲义课件
自考辅导《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十二章品德心理第01讲品德的概述、品德发展理论、品德的形成过程和品德不良的转化目录第一节品德的概述第二节品德发展理论第三节品德的形成过程和品德不良的转化第一节品德的概述一、什么是品德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它是一种个体心理现象。
品德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的出来的某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它是个性中具有道德意义的核心部分。
品德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品德必须以某种社会道德意识或道德观念为基础,并与道德行为有密切的联系;二是品德具有稳定性特征。
个体的品德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下,家庭、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下,以及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对道德准则、行为规范不断内化和反复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社会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品德与道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联系上说,离开道德就谈不上有个人的品德,个人的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区别在于,道德产生、发展和变化服从于整个社会发展的规律,他不一个别人的存在、个别人品德的好坏为转移,而品德的发生、发展则有赖于某一个体的存在。
二、品德的结构(一)我国传统的因素构成观点壹道德认识是指个体对到的知识和行为规范的了解、领会及掌握。
道德情感贰道德情感是在道德认识基础上产生的,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道德意志叁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确定道德目的和动机,并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到的目的和动机的心理过程。
道德行为肆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各种行动,是实现道德目的、动机的手段,也是品德的外部标志。
(二)林崇德的品德系统结构观点该理论以辩证为主主义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观为理论基础,以系统论为处理复杂品德心理结构问题的方法论,阐述了品德心理结构是一个完整的有机联系的系统,包括三个子系统:①品德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的关系系统;②品德的心里过程和行为活动的关系系统;③品德的心理活动和外部活动的关系及其组织形式系统。
儿童发展和教育心理学概述PPT课件
.
5
(3)荀子——性恶论(“人之性恶, 其善者伪也”)
人天生性恶,必须由学习来矫正其 本来性恶。
教育具有“化性起伪”的功能,借 助教育的外烁力量来改变人性--外 烁论。
.
6
2、道德教育与知识学习(德育与 智育)
(1)道德教育:知、情、意、行四者并重
“未知,焉得仁”(道德认知是先决条件) “仁者不忧”(有道德的人有道德情感) “苟至于仁,无恶也”(道德意志的作用)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道德言行一致)
.
13
四、认知发展与教学心理学取向使儿童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窄化
20世纪60年代以后,心理学科学取向 转变为认知发展与教学心理学取向
三个重要原因 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改革运动 过于偏重知识教学,忽视人格的培养
.
14
五、社会性发展与成就动机研究使儿童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迈向全人发展的轨道
(背景:人本主义,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理
论,信息技术环境)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逐
渐迈向了全人发展的轨道 重视研究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因素 成就动机、班级社会学习,合作学习,研
究性学习
.
15
第二节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 研究对象与任务
一、研究对象 研究儿童发展特点与学习规律及其教
20世纪30年代以后,发展与教育 心理学放弃了对学校教育实际问题 研究的初衷,走上了心理科学研究 之路——偏离了自身的目的,失去 了自身的独特性。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
12
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
斯金纳:行为主义
心理学失去人的灵魂之后又失去人 的心,最后人的意识也丧失了。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发展的理论PPT讲义课件
自考辅导《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发展的理论第01讲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理论、精神分析心理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目录一、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理论二、精神分析心理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三、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四、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五、朱智贤的心理发展理论PART01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理论一、环境决定论的发展观华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1913年,华生发表了著名的论文《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改论文标志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一)否认遗传的作用①行为的产生是由刺激决定的,刺激来源于客观,而不决定于遗传;②生理结构上的差异并不导致技能上的差异;③研究心理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行为的可控性,而遗传是不可控的。
(二)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华生认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
①人出生后,生理特点是不同的,但此时每个人都只有一些简单的行为;②教育对人的心理发展具有决定作用;③后天学习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二、华生的儿童教育观(一)教育标准要多样再教育儿童诗,方法应该多样,且要根据不同文化背景有所变化。
(二)不体罚儿童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不应有“体罚”一词。
(三)培养儿童各种习惯儿童的习惯有情绪习惯、发音习惯和身体动作习惯。
(四)幼儿培养目标幼儿的培养目标是:让他们成为快乐、自由、独立、有毅力、诚恳、有创造力、勇敢和自信的人。
(五)科学的性教育①儿童出生后,家长要注意不让孩子的生殖器接受不良的刺激;②要让儿童及青少年懂得性器官及其功能;③克服儿童及青少年的手淫习惯,要用语言进行开导和矫正;④指导男女儿童及青少年直接正常交往;⑤要在学校里,特别是大学里,开设性教育课程。
三、华生论儿童情绪发展华生认为,出生的婴儿有三种天生的情绪反应,即怕、怒、爱。
后来由于环境的作用,经过条件反射,促使怕、怒和爱的情绪不断发展。
(一)关于儿童的怕、怒和爱的研究1.怕,出生婴儿就有惧怕的表现;2.怒,最初的愤怒是一种对自己身体运动受到限制的天生的反应;3.爱,最初的对儿童皮肤的抚摸、抓痒、轻拍,就会使儿童发出微笑,产生愉快地表情和行为,这就是天生的爱。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六章初中生心理的发展PPT讲义课件
自考辅导《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六章初中生心理的发展第01讲初中生发展的概述、初中生心理过程的发展目录1.初中生发展的概述2.初中生心理过程的发展3.初中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第一节初中生发展的概述一、初中生的生理发展初中阶段正好出于个体的青春发育期,这个时期的到来,使初中生在生理上产生急剧的变化,不仅表现在身体的外部特征上,也表现在内部机能上。
(一)身体的发展1.身高;2.体重;3.身体形态,进入青春发育期的初中生,在身体形态上表现出了明显的性别特征,即第二性征。
具体表现为:男生主要是喉头突出、音调变低、上唇出现胡须等;女生主要是音调变尖、乳房隆起、骨盆变宽、臀部变大、皮下脂肪增多等。
4.身体机能(1)心脏功能的发展;(2)肺功能的发展;(3)肌肉力量的发展。
二、初中生的生理发展对其心理发展的影响第一,存进了“成人感”的产生和“我”的形象的改变;第二,运动需要显著增强;第三,心理和行为上出现了一些不协调现象;第四,性意识的觉醒与发展。
三、初中生主导活动的发展初中生的主导活动仍然是学习,但学习活动发生了明显变化,表现为:学习内容上,科目明显增多,内容加深,开始学习学科的基本规律,学科体系也接近科学。
学习方法上,不仅要在课堂上善于听讲、记笔记并积极参加老师的教学活动,还要在课下独立完成作业并做好预习工作。
学习动机上,出现新特点:第一,远大的学习动机逐渐确立,学习的责任感增强;第二,学习动机的自觉性有较大提高。
学习态度上,初中生能认真、主动、独立地完成作业,并注重作业质量,但对作业的认真态度并不是自发形成的;此外,初中生对待分数的态度要更加客观和正确。
学习兴趣上,有以下特点:第一,兴趣的范围扩大;第二,兴趣出现选择性,主要表现在有的初中生有偏科现象,第三,学习兴趣的深刻性增加,主要表现在对某种现象的原理感兴趣;第四,学习兴趣的自觉性增强。
第二节初中生心理过程的发展一、感知觉的发展(一)感觉,初中生感觉发展的特点是:①视觉感受性在不断提高;②听觉感受性在不断提高;③运动觉和平衡觉不断发展。
教育心理学完整版ppt课件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社会互动与认知发展
维果茨基强调社会互动在认知发展中 的重要作用,认为语言和文化是认知 发展的重要媒介。
最近发展区
支架式教学
基于最近发展区的理念,教师或成人 可以通过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帮 助儿童跨越最近发展区,实现认知发 展。
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即 儿童在成人或更有经验的同伴的帮助 下能够达到的潜在发展水平。
信息加工理论与认知发展
信息加工模型
信息加工理论将认知过程视为对信息的输入、编码、存储 和提取等加工过程,强调认知的主动性和策略性。
认知发展阶段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认知发展经历不同阶段,每个阶段有不 同的信息加工能力和特点。
工作记忆与认知发展
工作记忆在信息加工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容量和加工 速度限制了个体的认知表现和发展水平。通过训练和提高 工作记忆能力,可以促进认知发展。
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学 习方式,培养多元化学 习能力。
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
特殊儿童的表现:智力障碍、情感行为障碍、 学习障碍、自闭症等。
01
教育对策
02
04
注重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提供心理咨询和 辅导服务。
05
加强家校合作,为特殊儿童提供全方位的 教育支持和关爱。
针对特殊儿童的不同类型和程度,制定个 别化教育计划,提供特殊教育支持。
教育心理学完整版ppt 课件
目录
• 教育心理学概述 • 学习心理 • 认知发展 • 情感与动机 • 个体差异与教育 • 教师心理
01
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
定义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过程 中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
研究对象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全套313页PPT课件
• (四)心理发展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 (五)心理发展的方向性与不可逆性
• (六)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 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具体表现在:不 同系统在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成熟 水平方面不同;同一机能系统特性在发展 的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三、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 1.心理学家所讲的关键期,是指人或动物的某些 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以 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 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 力的缺失。
• 局限: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偏向滞后; 只注意到普遍性规律,忽视特殊性规律。
• 教育意义:教育要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特 征,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心理发展。教育要 照顾儿童的个别差异。
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 列夫·维果斯基(Lev Vygotsky,1896-1934)是前苏 联杰出的心理学家,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维列鲁 学派)的创始人,前苏联心理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所创立的文化历史理论对心理学发展产生了广 泛而深远的影响。他在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中,对 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等学科都 作出了贡献,并留下了186种200多万字的文献著 作。
• (三)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交互作用 • 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作用并不是孤立的,而
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 • 首先,遗传是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并奠定
了个体心理发展差异的先天基础,规定了发展的 高低限度,但不能限定发展的过程以及所达到的 水平; • 其次,在遗传所规定的范围内,儿童的发展水平 是由环境决定的。 • 此外,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相对作用在个体 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领域所产生的作用都不一 样:在发展的低级阶段,一些较简单的初级心理 机能受遗传的制约作用较大;而较复杂的高级心 理机能则更多受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