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5版)课后习题详解-第三篇 社会主义经济【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章节题库(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市场实现)【圣才出品】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章节题库(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市场实现)【圣才出品】

第5章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市场实现一、名词解释1.社会简单再生产基本实现条件(中央财经大学2013研)答:社会简单再生产是指社会剩余产品是用于消费而不是用于积累的,生产在维持原来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为:Ⅰ(v+m)=Ⅱc。

第一部类产出中的Ⅰc部分,供求都发生在第一部类内部,因此是通过第一部类内部的相互交换而实现。

第二部类产出中的Ⅱ(v+m)部分,供求都发生在第二部类内部,因此是通过第二部类内部的相互交换而实现。

Ⅰ(v+m)价值上表示第一部类劳动者和资本所有者所需要的消费资料和生活服务,而其使用价值形态却仍然是生产资料;Ⅱc则在价值上表示第二部类生产中所消耗的需要补偿的生产资料和生产服务,但其产品的使用价值形态是消费资料和生活服务。

通过两大部类之间的相互交换,第一部类的消费需求得到补偿,第二部类的生产耗费得到替换。

2.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中央财经大学2009研)答:社会总产品就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社会总产品在物质形态上,根据其最终用途,区分为用于生产性消费的生产资料和用于生活消费的消费资料。

社会总产品和服务的各个组成部分经过流通进入消费,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使用价值上得到替换,这就是社会总产出的实现。

这个过程是在市场上完成的。

社会总产出的实现包括了价值补偿和使用价值替换,也包括了总量补偿和结构性的补偿。

所有这些补偿和替换过程就是社会总产出在价值和使用价值形态上都得到实现的过程。

3.社会简单再生产基本实现条件(中央财经大学2012研)答:社会简单再生产是指社会剩余产品是用于消费而不是用于积累的,生产在维持原来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为:Ⅰ(v+m)=Ⅱc。

第一部类产出中的Ⅰc部分,供求都发生在第一部类内部,因此是通过第一部类内部的相互交换而实现。

第二部类产出中的Ⅱ(v+m)部分,供求都发生在第二部类内部,因此是通过第二部类内部的相互交换而实现。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5版)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二)【圣才出品】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5版)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二)【圣才出品】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5版)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1.货币流通规律答:货币流通规律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流通手段的货币量,取决于需要流通的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

它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而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用公式表示为:=商品价格总额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所需货币量同名货币的流通速度公式中的商品价格总额,是由待流通的商品数量与商品的价格水平的乘积决定的;公式中的同名货币流通速度,指单位金属货币(例如1元)在一定时期内充当流通手段的平均次数。

2.抽象劳动答:从劳动的抽象形态看,如果抽象掉生产商品劳动的具体形式,则所有劳动都是人们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即都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这种撇开劳动的特定性质,即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称为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在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非劳动的自然物质的原子。

只有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关系中,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才形成价值,具体劳动才需要还原为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体现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人类劳动的质的同一性,决定了抽象劳动在商品交换中只能在量上起作用。

3.超额剩余价值答:超额剩余价值是单个企业的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是单个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使其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个别资本家保留超额剩余价值的状况是暂时的。

因为,其他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也会设法提高劳动生产率,等到生产率普遍提高后,商品社会价值就会降低,商品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就会消失。

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过程中,与工人生活资料相关的部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就会降低劳动力价值,整个社会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就会缩短,相对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4.资本有机构成答: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圣才出品】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圣才出品】

导论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0.1 复习笔记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广义上讲,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一定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中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

1.政治经济学的产生1615年,法国重商主义代表人物A.de.蒙克莱田出版了《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

在该书中,他首先使用“政治经济学”一词,表明了其所论述的经济问题已经超出了家庭管理的范围,涉及国家的经济管理问题。

2.政治经济学的发展(1)在理论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时,真正的近代经济科学便开始了。

(2)成理论体系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是由W. 配第创始,亚当·斯密集大成,大卫·李嘉图最后完成的。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政治经济学作了根本的改造,主要表现在:①第一次明确提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创造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方法,并据此进行社会经济分析。

②首创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③建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发现了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

④揭示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必然性,并预见了未来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

(4)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取得了突出的进展,主要表现在:①承认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商品关系,并进而确认社会主义经济也是市场经济。

②承认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并将研究的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③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与此相应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④承认公有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并进而明确公有制企业在股权多元化基础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

⑤依据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特征,将非公有制经济中的所有者、经营者、管理者和技术人员明确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圣才出品】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圣才出品】

第十七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17.1 复习笔记一、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1.市场经济中的交易主体市场交易主体是指参与市场交易的利益主体。

包括三类即个人(居民家庭)、企业(包括各类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和政府(包括各级各类型的政府权力机构)。

(1)个人(或居民家庭)。

居民个人通过提供劳动成为市场经济的供给主体,并获得相应报酬。

同时,居民个人作为消费者,根据个人偏好购买消费品,也是市场经济重要的需求主体。

(2)企业(包括各类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

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交易主体,其一方面是要素的需求者,另一方面是商品的供给者。

(3)政府(包括各级、各类型的政府权力机构)。

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扮演三重角色:市场秩序的维护者(主导或参与市场制度的建设)、宏观经济的调节者(运用各种手段调节经济运行);市场的交易主体(政府采购)。

2.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内涵(1)微观经济主体或微观经济单位微观经济主体,也称微观经济单位,是指具有独立产权的“个体”或“个体单位”。

市场经济的微观经济主体主要包括居民和企业。

市场经济中,连接各种微观经济主体的纽带是交易。

(2)微观经济主体是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在经济分析中,微观经济主体或微观经济单位,被视为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①从结构上看,在市场经济这种层级式的网络结构中,居民和企业这种具有独立产权的“个体”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经济单元。

②从市场机制的形成和市场经济功能发挥的角度看,居民和企业作为市场交易的主体,既是市场机制的调节对象,又是市场机制和市场经济功能形成的基础。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居民和企业1.居民个人或家庭,在经济学中统称为居民,是市场经济中的微观经济主体之一。

(1)居民在市场经济运行系统中的地位居民以最终消费主体、投资主体、劳动力的供给主体等身份与企业和政府结成广泛的利益交往关系,构成国民经济的整体。

作为微观经济活动主体,它的消费行为、投资行为、储蓄行为、劳动力供给行为等行为方式及其变化,对国民经济运行产生重大的影响。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5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体制改革】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5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体制改革】

第十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体制改革一、概念题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对称,是指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由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运行体制。

其在中共十四大上被确定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是:(1)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要以充满活力和规范的微观主体为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以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为基础。

(2)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统一是指商品和各种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可以自由流通,形成了国内统一的市场组织体系、市场运行规则和市场管理制度。

开放是指市场可以按照规则自由进入和退出。

竞争是指市场体系在一个由价值规律充分作用的公平竞争的环境中运行。

有序是指市场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秩序来运行,以保证公平竞争和市场的效率。

要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必须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

(3)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

建立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4)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理顺分配关系,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和发挥积极性有重大的作用。

(5)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保持社会稳定,支持市场机制发挥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顺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6)与以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具体内容相配套,还必须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技、教育体制和完备的法律体系,从而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

这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在总结国内外探索、创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历史经验,在对所处社会发展阶段经济基本属性的科学认识基础上,对现阶段应有的经济体制的整体把握,亦即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最终设定。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圣才出品】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圣才出品】

第19章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一、概念题1.经济增长答: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因就业人数增加、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等原因,经济规模(包括物质产品和劳务)在数量上的扩大和增加,它反映了一国国民经济总量的变化状况。

衡量经济增长,通常主要采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国民收入增长率等总量增长率和人均增长率等指标。

除此之外,衡量经济增长水平的指标还有各种效率增长率指标,包括: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资本-产出率增长率、资本-劳动比率增长率等。

无论采用何种指标,一般都用不变价格进行计算,以消除价格水平变动的影响。

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有:生产要素投入特别是劳动就业量、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投资增长率和投资效率、科技进步程度及其应用、自然资源的数量与开发利用程度、制度和体制以及对外开放等。

2.经济发展答: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规模扩大、经济结构优化、经济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人们构建自己未来能力全面提升的动态过程。

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强调经济结构的变化、经济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有多个,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首次发布的《人类发展报告》,公布了“人类发展指数”,包括预期寿命、成年人识字率、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三个指标。

预期寿命代表物质生活水平,成年人识字率代表消费生活水平,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经过了购买力调整,考虑到一个人购买商品以满足其基本需要的能力,因此,这个指数不但估计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而且估计了它的分配。

决定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有:生产要素投入特别是劳动就业量、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投资增长率和投资效率、科技进步程度及其应用、自然资源的数量与开发利用程度、制度和体制以及对外开放等。

3.经济发展方式答:经济发展方式是指一国或地区实现其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质量提高的方法和模式。

它除了包括经济增长方式外,还包括依靠产业结构、需求结构、收入分配、居民生活以及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等结构优化和依靠社会福利的改善、经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等经济质量提高来实现经济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其实质在于全面地追求和实现国民经济更好的发展质量和整体的协调。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5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5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第十四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1.怎样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立的历史事实?答:(1)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制度变革的基本原理按照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

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

社会主义革命率先在苏联和中国等落后国家发生并取得成功,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率先在落后国家建立,是国际资本主义内部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逐渐激化的必然结果,是这种基本矛盾转嫁到落后国家使其具备了发生革命的全部客观依据的必然结果,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验证和在实践中的丰富和发展。

(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率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立不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背离和对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违反,其原因分析如下:①从苏联、中国等国家当时的国内情况看,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社会生产力从手工作坊向大工业发展,由此造就了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无产阶级;另一方面,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在落后国家遇到了最反动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严重阻碍。

②从国际条件看,一方面,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内部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逐渐激化,帝国主义列强之间为争夺势力范围而发动两次世界大战,极大地削弱了国际资本主义的力量;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对本国人民和殖民地国家的残酷压迫和疯狂掠夺,加剧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矛盾。

这些矛盾的交织、激化,造成了社会主义革命不是在这里爆发就是在那里爆发的特定国际环境。

国际、国内条件的共同作用,再加上马克思主义在这些国家的广泛传播,给这些国家的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送来了思想武器,共产党的建立和对革命运动的正确领导,所有这些都使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不可避免,并取得了成功。

③从历史上,经济落后国家越过特定的发展阶段,跳跃式地进入更高的历史阶段并不少见,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所表现出的是一种特定的跳跃方式。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市场实现)【圣才出品】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市场实现)【圣才出品】

第五章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市场实现5.1 复习笔记一、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1.社会总资本社会总资本是以社会分工和市场交换为条件,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全社会各单个资本的总和。

社会资本的构成具有广泛性和系统性。

2.社会总资本运动(1)含义社会资本运动就是互为条件、相互交替的单个资本运动的总和。

而所谓单个资本的运动是指各单个资本经过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依次变换不同的资本形态,独立进行循环和周转,实现着单个资本的再生产。

(2)社会资本运动与单个资本运动之间的关系社会资本运动是单个资本运动的有机组合,单个资本运动是社会资本运动的组成因子。

①相同点:二者都是生产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并且要在运动中变换资本的职能形式。

②不同点:a.社会资本运动不仅包括生产消费,而且包括生活消费;b.社会资本运动不仅包括媒介生产消费的资本流通,而且包括媒介个人消费的一般商品流通;c.社会资本运动不仅包括预付资本的运动,而且包括剩余价值的运动。

3.社会总产品和社会生产部门的分类(1)含义社会总产品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态上又称社会总产值,由三部分构成:包含在产品中的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c),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v),以及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m)。

(2)两大部类的划分①社会总产品根据其最终用途,在物质形态上可以区分为两类:用于生产性消费的生产资料和用于生活消费的消费资料。

②社会生产从产品最终用途出发可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Ⅰ)是由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产领域;第二部类(Ⅱ)是由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活消费领域。

③按社会总产品的物质形态把社会生产分成两大部类和把社会总产品从价值上分成三个部分(c+v+m),是研究社会再生产的两个基本前提,也是研究社会资本运动的关键。

(3)三次产业划分按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历史发展序列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过程划分三次产业反映了社会生产的历史阶段和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5版)模拟试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5版)模拟试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模拟试题及详解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5版)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1.价值答:价值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价值是商品经济的特有范畴。

价值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

商品与商品相交换,在表面看来,是一种物品同另一种物品相交换,是物与物的交换,但实质上是人们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

商品是劳动产品,但不是任何劳动产品都是商品,只有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

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内在基础。

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形成的,但劳动本身并不就是价值。

不是人类劳动的任何生产性支出都会形成价值,只有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凝结在商品上的人类劳动才会形成价值。

劳动形成价值,是商品经济关系赋予人类劳动的一种特殊社会形式。

所以,价值是商品区别于其他劳动产品的决定性因素,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是商品经济最基本的范畴。

商品价值是在物的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一种社会经济关系,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点。

2.劳动对象与劳动资料答:劳动对象指在劳动过程中,人们将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

它是构成劳动过程的三个简单要素之一。

如果没有劳动对象,就不可能有人们的生产活动。

劳动对象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经过劳动加工的自然物;另一类是经过劳动加工的原料。

劳动资料是生产过程中人们用以影响和改变劳动对象的一种结构复杂、范围广泛的物质系统。

包括: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生产工具的系统、用以发动生产工具的动力系统和能源系统、运输和辅助系统,以及为实现各种劳动资料的最佳结合所必需的信息传递系统等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系统。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构成了生产资料。

3.超额剩余价值答:超额剩余价值是单个企业的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是单个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使其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个别资本家保留超额剩余价值的状况是暂时的。

因为,其他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也会设法提高劳动生产率,等到生产率普遍提高后,商品社会价值就会降低,商品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就会消失。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圣才出品】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圣才出品】

第十九章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19.1 复习笔记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含义(1)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的产品与劳务总量的增加,即国民经济的更多产出,它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长,一般以一定时期内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等总量指标的增长率以及按人平均的增长率来表示,反映的是国民经济量的变化。

(2)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以及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不断优化和高度化的演进过程。

经济发展除包括经济增长的内容外,还包括经济结构的改变,以及生态环境、文化卫生、生活状况等方面的变化。

2.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密不可分的。

(1)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增长就没有经济发展。

(2)经济发展又不等同于经济增长,单纯的经济增长可能会出现“只增长不发展”的现象,即只有经济量的增加而没有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3.决定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因素(1)劳动力供给的数量与质量(2)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3)投资增长率和投资效率(4)科技进步程度及其应用(5)自然资源的数量及开发利用程度(6)制度和体制(7)对外开放二、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三步走”战略目标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制定了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战略,即: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三步走”战略已完成两步,达到了总体小康水平,但却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21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5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资本主义的分配】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5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资本主义的分配】

第九章资本主义的分配一、概念题1.工资答:工资是与利润、利息、地租相并列的一种分配形式和分配范畴。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工资是指劳动力价值的转化形式。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特殊物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具体地说,其价值包括:为维持工人及其家属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及为训练工人掌握必要技术所需的费用。

资本主义工资在现象上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是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决定的,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包括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计时工资是按一定的劳动时间来支付的工资,其实质是劳动力的月价值、周价值、日价值的转化形式。

计件工资则是按工人完成的产品数量或完成的工作量来支付的工资,它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2.平均利润答:平均利润是指投入各个不同部门的等量资本获得的等量利润。

平均利润的计算公式为:平均利润=预付资本额×平均利润率。

它是部门间竞争和利润率平均化的结果,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

投入各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在剩余价值率相同的条件下,因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利润率也不同。

资本家为获取高额利润,不断把资本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

原先利润率高的部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利润率下降;而原先利润率低的部门,却发生相反的变化,利润率上升。

不同部门的利润率在竞争中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

在资本主义社会,平均利润的形成进一步掩盖了利润来自剩余价值这一本质联系。

因为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以后,一个部门获得的利润量与其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往往是不一致的。

平均利润率规律表明资本家之间瓜分剩余价值的矛盾和竞争;揭示了工人不仅受本企业的资本家剥削,而且受整个资本家阶级的剥削,不是个别资本家和个别工人的对立,而是整个无产阶级和整个资产阶级处于对立的地位。

3.生产价格答: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即商品不再是按照成本价格加剩余价值的价值出售,而是按照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的价格来出售了,这种由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构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教材及真题精讲(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圣才出品】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教材及真题精讲(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圣才出品】

导论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1.政治经济学的含义政治经济学,广义地说,是研究一定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中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

2.政治经济的产生与发展(1)14~15世纪,伴随着西欧贸易的兴起,重商主义思想开始关注国民财富的积累问题。

近代经济科学的理论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

法国的重农主义把农业看作是创造纯产品(剩余价值)的领域。

(2)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是由W.配第创始,亚当·斯密集大成,大卫·李嘉图最后完成。

在一定程度上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内部联系,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并接触到了剩余价值问题。

(3)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政治经济学作了根本的改造。

马恩使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第一次全面的分析了作为人类一个发展阶段的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运行规律,并科学预言了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些特征。

(4)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分析了当时帝国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创立了帝国主义理论。

斯大林继承列宁的事业,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斯大林依据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初实践,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规律做了新的概括。

(5)斯大林逝世以后,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先后进行了经济体制的改革。

在中国,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很好的完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突破了原有的理论教条。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的论述“摆在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资本论》第一卷)1.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不仅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涉及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不是生产的自然属性,而是生产的社会属性。

2.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以生产为对象但不是一般地研究生产,而是研究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关系。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笔记及习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体制改革)【圣才出品】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笔记及习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体制改革)【圣才出品】

第16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体制改革16.1 复习笔记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特点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定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也就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

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理论上要把握三个要点: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的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市场经济,而不是说市场经济本身还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性质的区分;②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③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必须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积极作用。

(2)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之所以也是市场经济,由以下因素决定: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社会分工。

②经济利益的差异。

③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发展市场经济可以极大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极大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我国理论界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式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1)我国理论界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式的探索对社会主义经济究竟是什么形式的经济的认识,我国经历了长期的探索过程。

①1978年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

1978年后,理论界针对计划经济的弊端,先后提出:社会主义经济要实行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②1984年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③1987年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与市场的作用都是覆盖全社会的,不再提以计划经济为主。

④1992年提出,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要建立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

(2)我国理论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①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性质就是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

②另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是说市场经济还有一个姓“资”姓“社”问题,而恰恰是为了表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应该而且能够同市场经济统一起来。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5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货币与货币流通量】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5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货币与货币流通量】

第三章货币与货币流通量一、概念题1.货币答:货币是指一种被人们所接受的,用做交换媒介、计价单位和具有价值储藏作用的商品或者法定的凭据。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在金属货币条件下,货币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但货币是一种特殊商品,它除了以自然属性满足人们的特定需要外,还具有特殊的社会职能,即具有表现、衡量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和直接进行交换的能力,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在信用货币条件下,货币是一种交换媒介,表明保有或向社会索取等量物质财富的权利。

货币作为商品,只是对货币的使用权进行交易的一种特殊商品。

货币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是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产物。

物物交换中,商品的价值表现经历了偶然的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四个阶段。

纸币是货币的完成形态。

货币的形式从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发展到信用货币和现代的电子货币,形式不断更新,趋于多样化和电子信息化,但基本职能不变。

2.价值形式答:价值形式是指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值不能自我表现,必须在两种商品的交换中,通过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

价值形式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发展的,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

马克思对价值形式发展的考察,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指出货币的出现和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货币一经产生,商品内部的矛盾就转化为商品与商品、商品与货币的矛盾。

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3.价格答:价格通常指市场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商品的交换价值在流通过程中所取得的转化形式。

价格是一种从属于价值并由价值决定的货币价值形式。

价值的变动是价格变动的内在的、支配性的因素,价值是价格形成的基础。

但是,由于商品的价格既是由商品本身的价值决定的,也是由货币本身的价值决定的,因而商品价格的变动不一定反映商品价值的变动。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圣才出品】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圣才出品】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圣才出品】第18章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概念题1.社会总产出答:社会总产出是指社会再⽣产的总成果,也称作社会总产品。

其中,社会再⽣产过程是由社会总⽣产通过⽣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周⽽复始、不断地运⾏和发展,构成的。

⽽社会总⽣产是指社会主义国家在⼀定时期(如⼀年)内,根据社会需要和⽣产资源的供应状况,将全社会的⽣产要素有效地结合起来,进⾏供社会消费和使⽤的各种物质产品和服务的⽣产。

社会总产出的实物构成,可分为物质产品和服务两部分。

相应地,⽣产社会总产品的部门可分为物质⽣产部门和⾮物质⽣产部门两⼤部门。

分析社会总产出可以从总量和结构两⽅⾯来考察,社会总产出的总量即其价值构成,可⽤系列总量指标来衡量,如社会总产值、总产出、国内⽣产总值、国民⽣产总值和国民收⼊等。

社会总产出的结构即其⽣产门类划分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亦即产业结构和社会总产出的地区分布。

2.投资需求答:投资需求⼜称投资⽀出,是指整个社会在⼀定时期内通过货币资⾦的⽀出所形成的对投资品的需求。

从构成上看,社会总投资可分为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即对建筑物(如⼚房、住宅、公共建筑、码头、⽔坝等)和固定设备(如机器、仪器、器具等)的投资和对流动资产的投资。

从资⾦来源上看,社会总投资可以区分为重置投资(更新改造投资)和新增投资两部分。

其中,重置投资是指⽤折旧费进⾏的投资,它主要⽤于重新购置、替换和更新已经报废的现有固定资产及企业的改建。

由于这种重置、替换和更新通常与企业的改造结合在⼀起,因此⼜称这部分投资为更新改造投资。

新增投资是指⽤社会积累资⾦进⾏的投资。

3.消费需求答:消费需求是指整个社会在⼀定时期内通过货币资⾦的⽀出所形成的对消费品和服务的需求。

从消费形式上看,社会总消费包括居民个⼈消费和社会公共消费两部分。

其中,个⼈消费需求是指居民个⼈⽇常⽣活中对各种个⼈消费品和⽣活服务的需求。

社会公共消费需求主要包括两部分:服务部门对公共消费品和服务的需求和物质⽣产部门为供集体消费之⽤⽽对消费品和服务的需求。

人大802考研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5版)重点章节及重点课后习题(精细版修订版)

人大802考研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5版)重点章节及重点课后习题(精细版修订版)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5版)重点章节及重点课后习题I逄锦聚《政治经济学》重点章节或知识点〇、导论(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重点掌握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表述,即教材或讲义中的三点。

(2)政治经济学的任务。

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基本任务是认识和掌握所研究社会的经济规律。

重点掌握:经济规律的含义、特点、三个层次;对资本主义分析的任务;对社会主义分析的任务。

【教材P10-12】(15年真题)备注:实际上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5版将经济规律的论述,从“政经经济学的任务”中调整到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下面,但不并影响答题,大家使用第4版教材(P7-10)的论述答题是没有问题滴。

(3)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一、政治经济学一般理论(第1、2、3、4、5、6、7章)政治经济学的一般理论是学习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因此,也是本学科的重中之重,相关理论务必理解透彻,掌握熟练。

本篇重点章节在前6章。

1、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第1章)(1)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

重点掌握:①社会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及其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生产与其他三个环节之间的关系;②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关系;③注意将社会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与产业资本循环三个阶段(购买、生产、售卖)区分开来。

(14年真题)(2)所有权与产权。

适当了解所有制与所有权的关系、产权与产权制度。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

重点掌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

【教材P26-29】2、商品和价值(第2章)(1)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重点掌握:使用价值、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含义,三者之间的关系。

(2)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重点掌握:①劳动二重性的含义及关系;②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③劳动二重性学说的意义。

【教材P34】(10年真题)(3)个别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圣才出品】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圣才出品】

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一、概念题1.生产力答: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控制自然界的能力,它反映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生产力包含三个要素,即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人的劳动是生产力的决定性要素,但划分经济时代的标志是生产工具。

这就是马克思说的,“动物遗骸的结构对于认识已经绝迹的动物的机体有重要意义,劳动资料的遗骸对于判断已经消亡的社会经济形态也有同样的意义。

各个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资料进行生产。

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劳动资料包括生产工具、建筑物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科学技术不仅提高了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并使劳动者创造出新的劳动资料和工艺方法,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生产力的发展中起着主要作用,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社会生产的组织或制度安排也会形成生产力,在社会化生产中,对生产过程进行有意识的监督和调节,对生产者及生产资料在社会不同劳动部门中合理分配有重要意义。

科学、合理的生产组织或新的制度安排是提高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2.生产关系答: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即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的,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组成的有机联系体系。

生产关系是一个由多重关系组成的系统,既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又包括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中的关系。

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所决定、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

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历史上从低级到高级依次经历原始共产主义的、奴隶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五种生产关系。

3.所有制答:所有制在本书中主要是指生产资料所有制,即由一定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5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体制改革】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5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体制改革】

第十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体制改革一、名词解释1.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答:市场机制是指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形成的以价格、供求和竞争三位一体的互动关系为基础的经济运行和调节的机理。

它主要包括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等。

这些机制互相制约、互相作用,呈现出复杂交织的状态,但它们却统一在市场机制这个机体内,具有市场机制的一般特征与功能。

市场体系是在市场交换关系中所包含的有不同交换内容和交换主体的各种市场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结成的市场总体,具有统一性、开放性、竞争性、规范性等特点。

按市场客体结构,市场可分为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

市场机制功能的充分发挥,要以完善的市场体系为基础。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

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出发,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点是发展和完善商品市场、金融市场、技术和信息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及产权市场等。

2.市场经济[中央财经大学2006研复试]答:市场经济是指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运行方式或经济运行体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什么样的商品,用什么方法生产,以及生产出来以后谁将得到这些商品等问题依靠价格信号,由市场力量来解决。

经济决策是分散进行的,它由经济组织和个人各自独立地作出。

市场经济对于资源的配置是通过市场、市场机制来实现的,通过市场机体内的供给与需求、价格、竞争、风险等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各部门的按比例发展。

(1)生产什么。

在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通过供求规律来决定生产什么。

当需求量超过供给量从而产生短缺时,市场机制促使价格上涨,刺激这种短缺商品的生产,减少对它的消费。

如果需求量小于供给量从而产生过剩时,市场机制促使价格下跌,减少这种过剩商品的生产并增加对它的消费。

在这两种情况下,最终会导致该商品的供求达到平衡。

市场机制的作用在于变动价格水平来使每一种商品的生产适应于它的需求量。

(2)如何生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篇社会主义经济第14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1.怎样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立的历史事实?答:(1)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制度变革的基本原理按照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

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

社会主义革命率先在苏联和中国等落后国家发生并取得成功,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率先在落后国家建立,是国际资本主义内部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逐渐激化的必然结果,是这种基本矛盾转嫁到落后国家使其具备了发生革命的全部客观依据的必然结果,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验证和在实践中的丰富和发展。

(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率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立不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背离和对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违反,其原因分析如下:①从苏联、中国等国家当时的国内情况看,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社会生产力从手工作坊向大工业发展,由此造就了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无产阶级;另一方面,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在落后国家遇到了最反动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严重阻碍。

②从国际条件看,一方面,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内部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逐渐激化,帝国主义列强之间为争夺势力范围而发动两次世界大战,极大地削弱了国际资本主义的力量;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对本国人民和殖民地国家的残酷压迫和疯狂掠夺,加剧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矛盾。

这些矛盾的交织、激化,造成了社会主义革命不是在这里爆发就是在那里爆发的特定国际环境。

国际、国内条件的共同作用,再加上马克思主义在这些国家的广泛传播,给这些国家的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送来了思想武器,共产党的建立和对革命运动的正确领导,所有这些都使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不可避免,并取得了成功。

③从历史上,经济落后国家越过特定的发展阶段,跳跃式地进入更高的历史阶段并不少见,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所表现出的是一种特定的跳跃方式。

2.怎样理解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答:(1)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科学社会主义的胜利,但同时又使社会主义事业不可避免地要遇到由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产生的一系列困难,并使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长期性与艰巨性。

(2)决定和影响因素具体分析,这种长期性和艰巨性是由以下一些因素决定的:①生产力落后因素的制约。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前,都发生过长期的帝国主义国家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国家之间以及国内各种力量之间的战争,这些战争,使原本落后的生产力遭受到严重的破坏从而更加落后。

小农意识、自给自足和闭关锁国,导致了长期处于市场不发达,市场体系不完善,经济发展裹足不前的境地。

在这样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不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是不可能接近或赶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

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制约。

在世界历史上,每一次社会制度的变革都要经过曲折、反复的斗争,每一个新生的社会制度都有一个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也不例外。

代表新的生产力的无产阶级在掌握政权、建立并巩固新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严重阻碍。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要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文化教育水平,建立高度文明、高度民主、高度公正的新社会,并在这一过程中,改变几千年形成的传统观念,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和公正。

这个宏伟目标必须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才能最终实现。

③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作为一种与资本主义对立的崭新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一诞生就处于强大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遏制和扼杀,面临异常严峻的国际环境。

在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之初,国际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进攻以武力为主,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社会主义制度有了长足发展之后,其进攻的方式则转变为以和平方式为主渗透社会主义。

无论是以武力方式进攻还是以和平方式渗透,资本主义国家所依仗的是其经济的发达和在经济发达基础上的军事、科技等综合国力的强大。

在严峻的国际环境挑战面前,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然有艰巨性和长期性。

总之,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立起的社会主义制度要代替原有的旧制度,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必须经历一个漫长的曲折过程。

3.谈谈对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一般特征的理解。

答:(1)社会主义的本质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展望和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社会主义的本质可以概括为:①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否定,社会主义具有比资本主义更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优越性。

但现实中的社会主义诞生于资本主义很不发达的国家,而社会主义一诞生,就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共存于同一个世界之中。

因此,社会主义只有解放生产力并以更快的速度来发展生产力,才能在两种社会制度的竞争对比中展现出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巨大优越性。

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要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

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这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之一。

③社会和谐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在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中,社会和谐是经久不变的主题之一。

人的发展是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基础上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全体社会成员的发展,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实现了真正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理想社会的构想,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为我国社会主义实践所证明。

(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②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③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④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⑤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⑥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在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理解中,最重要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这是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体现。

4.试论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答:(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的一般规定性和本质为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共同遵循的一般原则。

但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各国的具体国情是不同的,社会主义制度赖以建立的基础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发展阶段等都有差异。

所以,在进行社会主义探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在遵循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性的同时,必须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建设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

(2)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邓小平,都为我们做出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光辉典范马克思、恩格斯广泛研究前人的思想材料,批判地吸收前人的成果而形成超越前人的学说,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运动创建了科学的思想体系。

列宁揭示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首先获得成功,并且领导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开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指引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将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承、发展并成功推向21世纪,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引领改革开放的航船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

(3)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把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推向胜利,必须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坚持科学的态度,站在时代前列,立足于新的实践,大胆进行探索。

只有这样,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得到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发展问题上的集中体现,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它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的发展实践,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积累了正反两个方面的宝贵经验。

但是从它的长期发展过程来说,它还处于实践和发展的初期,还不成熟,不完善。

根据不同的国情,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具有本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依然是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