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故乡学案3
《故乡》学案3
《故乡》学案
学习目标:
1. 掌握课文中的疑难词语的读音、字形。
2.学习本文运用肖像、语言、动作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3.理解课文通过人物形象的对比来突出中心思想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
同学习目标2、3。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展示:
(一)字词检测:
阴晦()瓦楞()胯()下獾()秕()谷
鹁鸪()()髀()嗤()笑絮絮()
瑟()索蜷()缩寒噤()折()本惘()然
恣睢()()潺潺()黛()色愕()然五行()
(二)作家作品
1.鲁迅(1881-1936),原名,字,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杰出的、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2.鲁迅生平著述很多,有短篇小说集和,散文集,散文诗集,杂文集《坟》《二心集》、《而已集》、《三闲集》、《华盖集》、《且介亭杂言文》等,皆收入《鲁迅全集》中,《故乡》选自。
3.小说三要素:、、。
二、导入:
有关“故乡”的诗句,你都知道哪些?
三、品析人物变化
这篇小说题目是“故乡”,却主要写的是故乡人的变化。
请用你那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找出人物的变化,并思考其变化的原因。
(速读课文,用圈划点括批注法自学课文)
1.请大家在文中找出闰土和杨二嫂的前后不同的语言、外貌、动作和神态描写的句子,独立完成下列表格的内容。
2.品味小说的主题:
(方法提示联系写作背景,思考人物变化如此之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分析“我”的形象
4.疑难问答。
初中语文九年级(初三)故乡教学设计学案教学反思
《故乡》教学设计9故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和采用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与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小组学习掌握相关知识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加强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多元化链接,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教学重点“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
教学难点“我”离开故乡时的心情与感受。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小组教学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要点】整体感知情节与环境一、导入新课以余秋雨《文化苦旅》序言中关于故乡的叙述引入课文其实,所有的故乡原不都是异乡吗?所谓的故乡不过是我们祖先漂泊旅程中落脚的最后一站。
在课文结尾,文中的“我”这样写到: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使我非常的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教师板书:悲哀)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
为什么二十年后的一次故乡之行却给我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请大家看课文,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
二、整体感知1、情节把握---- 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1)、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
(2)、“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老屋的寂寥,决定搬家。
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
“杨二嫂”的变化。
闰土的变化。
(3)、“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把希望寄托于未来、寄托于下一代。
2、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
--------板书:故乡的景、故乡的人。
3、故乡的景色怎样?(1)第二段描写写出了故乡怎样的特点?哪几个词语能集中表现出来?------天气阴晦、冷风呜呜、苍黄的天、横着萧索的村庄——没有一些活气。
学生齐读来感受一下这种悲凉。
十二段12段:深兰的天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英雄少年----令人神往。
---------回故乡所见到的景象与记忆中的进行对比,并说明其作用------突出变----变后心情(烘托铺垫)第二课时一、明确目标分析闰土,杨二嫂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初中九年级语文学案-故乡-优质课比赛一等奖
故乡【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晦暗、瓦楞、潮汛”等字词的音形义。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1.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2.学会辨析段的类型。
【学习重点】1.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
2.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学习难点】理解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第一课时一、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秕.谷bǐ鹁鸪..bógū颧.骨quán折.本shé潺潺.chán伶仃..líng dīng恣睢..ìsuī2.解释词语阴晦萧索鄙夷惘然谋食无端如许苏生瑟索影像髀黛一气展转恣睢二、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快速阅读课文后用简洁的语言复述小说的内容,找出本文的线索。
2.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二)深层探究通读课文,梳理故乡的人物和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三、拓展延伸鲁迅笔下所回忆的“故乡”是一幅优美的画面,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它的美丽吗第二课时(2)小组讨论:杨二嫂为什么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3.分析“我”的形象(1)小组合作研讨:在文中找出描写“我”的心情的句子,试勾画出“我”的心情变化脉络。
(2)“我”是小说中又一个重要人物。
小说中的“我”并不等于作者,而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
想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二、拓展延伸思乡诗句积累。
第三课时一、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一)语言品析1.“高墙”比喻什么“我”为什么感到气闷2.“我”为什么感到“悲哀”“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中“模糊”与“清楚”是否矛盾,为什么3.“我”为什么寄希望于下一代4.“我”想到希望,为什么“害怕”5.如何理解“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6.你是怎样理解文中最后两句话的(二)找出写景的段落,体会作用(三)主题探究总结明确小说的主题三、拓展延伸课后第五题。
9故乡学案
九故乡【学习目标】1 学习本文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 学习在前后对照中展示人物性格变化,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
3 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是造成农村和乡镇经济衰败、农民破产、人民生活艰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级观念酿就的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这种痛苦和悲哀。
【学习重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学习难点】认识造成农村经济衰败和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根源。
【知识链接】1、写作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从此,中国人民陷入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的痛苦深渊。
当时,在帝国主义扶持下,军阀连年混战,横征暴敛,致使广大农村日益凋敝,广大农民日趋破产。
1919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王朝,但中国人民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中。
中国人民被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着。
本文写于1921年1月,《故乡》反映的时代是广大农民日益陷入深重灾难的年代。
辛亥革命以后,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封建土地关系,农民仍然处于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中,同时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加快了对中国的侵略步伐,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洋货充斥市场,破坏了我国农村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造成了农民经济的急速崩溃,加之中国军阀连年混战,苛捐杂税,强抢豪夺,都一起向农民压来,广大农民被逼倾家荡产,在政治上、经济上、精神上遭受了极大的摧残,形成了农村一片荒凉萧条的景象。
1919年12月鲁迅曾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家眷迁移北京居住,这次回乡,他亲眼目睹了家农村的衰败景象和农民的痛苦生活,时隔一年后,便写了《故乡》这篇小说。
2、走近作者鲁迅(1881—1936)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
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自主学习】1、跳读课文,把握情感基调。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学案1:第9课 故乡
故乡〖学习目标〗1.能分析人物命运变化的原因,探讨出小说的主题,陶冶学生的情感。
2.通过对比手法和人物细节描写的揣摩,初步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学习重点〗1.研习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和对人物细节描写部分的内容,理解其作用。
2.把握“我”感情变化的脉络,尤其要体会最后三段”我”的内心独白,加深对有深层含义语句的理解。
〖学法指津〗采用多种阅读方法1. 本文是小说,由于篇幅较长,所以可以采用默读的方法,了解主要内容、故事情节;可采用跳读的方法,找出人物描写最精彩的地方,详细分析揣摩相关的描写文字;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对一些描写,或是一些关键的语句要通过精读的方式细细品味。
2. 采用对比阅读法,分析人物性格,理解主题。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导学1.查字典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隐晦.()鄙.()夷痴.()笑髀.()间愕.()然枉.()然恣睢..( )()瑟.()索2.解释下列词语。
隐晦:萧索:鄙夷:惘然:3.自查资料或上网搜索关于鲁迅的资料写在下面,了解小说创作背景。
4.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二三遍,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写在下面。
二、课堂学习·研讨(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用一句话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
2.小说以什么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的?依据这一线索完成文章结构图解。
一回故乡:1.故乡二在故乡 2.3.4.三离故乡:(四)合作探究品味鉴赏。
1.跳读描写闰土的段落,填写下表。
2.自主阅读分析杨二嫂这一人物形象。
①二十年前和二十年后的杨二嫂有怎样的变化?②四人小组讨论,杨二嫂是个怎样的人?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杨二嫂这个人物呢?3.小说中的“我”并不是作者,想想“我”是一个怎样的人?4.精读课文86——88段,思考下列问题。
①“我”不愿宏儿和水生“如我的辛苦辗转而生活”,也不愿他们“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不愿他们“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希望他们有“新”的生活。
故乡
《故乡》学案学习目标:1、感知课文,了解主旨。
2、会分析人物形象。
3、理解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表情达意的好处。
学习重点:目标1、2、3学习难点:目标3学习课时:三课时知识超市:1、写作背景:短篇小说《故乡》的素材,是鲁迅1919年12月初从北京回故乡的见闻,但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1919年8月,鲁迅在北京买下了西直门内公用库八道湾11号的住宅,于11月21日迁入,结束了长期的会馆生活。
12月1日,鲁迅离开北京南返,于4日抵故乡绍兴,在家停留至本月24日,与同族十多户人家共同卖掉新台门故宅。
卖掉故宅后,鲁迅将家中什物“可送的送,可卖的卖”,都处理了,只把三只书箱寄存在五云门外张梓生家里。
4月24日下午,鲁迅“以舟二艘奉母偕三弟及眷属携行李发兴”,于29日回到北京。
这次回到乡间,幼年的伙伴、农民章闰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
章闰水年纪刚过30,已是满脸皱纹,形容樵悴,向鲁迅讲述了“农村做人总是难,一点东西拿出去总是要捐三、四回”的悲惨处境,引起了鲁迅深切的同情。
后来,鲁迅将这次回乡的经历,艺术地再现于小说《故乡》之中,并以章闰水为原型,塑造了闰土这个朴实的农民形象。
2、作者简介: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
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
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等,散文诗集有《野草》等。
3、段落划分:第一部分(1-5段):交代“我”回故乡的时节、地点、原因,着重写渐近故乡时萧索的景象和“我”由此而产生的悲凉心情。
为闰土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作了铺垫。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故乡》学案
故乡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理清小说线索,把握小说主要内容。
2、认识《故乡》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
3、理清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决心变革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自主预习】1、了解作者。
2、文体知识。
A、一篇小说必须具备哪三个要素?B、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哪些?C、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哪几个部分?D、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分为哪几个方面?各有什么作用?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3、写作背景。
小说写于1921年1月。
当时辛亥革命虽然过去十余年了,但军阀各霸一方,在帝国主义操纵下,混战不已。
各地军阀自设关卡,自立税局,自订税额,对老百姓横征暴敛,层层盘剥,生活在这种社会现实中的广大劳动人民,身受双重压迫,在饥寒交迫中痛苦挣扎,农民生活日益贫困,农村经济衰败。
【合作探究】1、小说以“我”回乡迁居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情节,哪些语句能提示出这次故乡之行给“我”的感受和体验?2、作者千里迢迢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体会到的不是激动、喜悦,而是悲哀,究其缘由是故乡景、故乡人的变化。
那么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列一个人物表。
在这些人物中,哪些又着墨较多?3、归纳二十年后的闰土、杨二嫂有哪些方面使“我”悲哀呢?【当堂评价】作品表现的作者对“故乡”的情景态度,有哪些看法?【拓展提升】闰土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作者运用前后对比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写他的变化。
那么,作品是从哪几方面来进行对照的?通过对比突出了什么?【课后检测】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阴晦.( ) 瓦楞.( ) 祭祀.( ) 装弶.( )秕.谷( ) 鹁鸪..( ) ( ) 獾.猪( ) 潮汛.( ) 髀.间( ) 伶.仃.( ) ( ) 愕.然( ) 鄙.夷( ) 嗤.笑( ) 瑟.索( ) 寒噤.( ) 惘.然( )潺.潺( ) 瓷雎..( ) ( )【课后反思】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的对比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中英文实验学校九年级语文上册 9《故乡》教学案(第三课时) 新人教版
学习目标:1、重点研讨,精读全文的第三部分,探讨小说主题。
2、认识旧社会农民痛苦的根源,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学习过程:环节一:复习,听写课后生字词。
(5分钟)(每组抽一位同学上黑板前听写,其他同学在下面听写,互批互改,以准确率计分,满分为10分。
然后订正错误字词后朗读记忆。
)环节二:重点研讨,精读全文的第三部分(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组研讨、学生展示。
试完成的正确率酌情加分,满分为10分)1、,结合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1)\'我\'这次是\'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到异地去谋生。
离开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有没有依依不舍的情感?(2)作者希望下一代不要"辛苦展转"、"辛苦麻木"、"辛苦恣睢"。
这里的三个"辛苦"含义各是什么?(3)“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作者知道新生活是什么样的吗?(4)“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为什么“害怕”?(5)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6)“我知道我在走我的路”中“路”的双重含义是什么?(7)“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应该怎么理解这句话?2、人物的塑造,不但要通过故事情节的安排,还要通过环境描写,那么,文中对故乡的描写共有几处?它的表达作用是什么?3、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着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
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旧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旧中国农村日益破败的面貌,深刻地揭露了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严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环节三:双基训练,当堂检测(15分钟)(学生先独立完成《课时达标》第23页的习题,然后展示。
故乡学案及答案
八年级下语文学案主备人:乔明辉审核:辛启欣、万远洋、齐明、张淑杰备课时间 2015-6-3 授课时间《故乡》学案(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了解小说三要素2、掌握生字词3、整体感知小说的情节二、作者及背景介绍鲁迅: 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的境况日益恶化,遭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1919年12月作者回故乡目睹了家乡的破败和人民生活的痛苦和凄凉,十分悲愤, 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经过艺术加工,写了这篇小说。
三、自主学习1.掌握下列字音字形:阴晦()愕然()嗤笑()髀()瑟索()惘然()恣睢()2.解词如许:恣睢:萧索:鄙夷:3、全文共88个自然段,结构线索却非常明晰,那么,作者是如何组织全文,展开情节的?请速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本文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2)、依据小说的线索,请你根据时间顺序,在“故乡”前再添一个词,概括全文结构层次。
3)作者回到阔别20余年的故乡,在故乡呆了大约多长时间?是如何推算出来的?4)这么长的时间,作者对每天都作了介绍吗?着重写了哪些天的事情?5)作者又着重写了这些天的哪些人、哪些事?用了哪些方法刻划人物?4、第一部分(故乡)1)第一自然段是一句话。
这句话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结构上有何作用?2)第2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起什么作用?3)怎样理解“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我所感的悲凉”?四、合作交流五、展示质疑八年级下语文学案主备人:乔明辉审核:辛启欣、万远洋、齐明、张淑杰备课时间 2015-6-3 授课时间《故乡》学案(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1、学习以“我”的见闻及对故乡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安排情节的方法;2、理解运用对比手法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二、自主学习1、文中着重刻画了哪几个人物形象?谁是主要人物?谁是衬托人物?谁是线索人物?2、如果用一个字来表达故乡留给我的印象,那就是:3、找出描写闰土的段落,填写下表。
人教版《故乡》学案
学习课题:故乡鲁迅编写人:执教人:※学习目标:1、积累课文生字词,了解课文背景及作者的生平。
2、复习小说的相关知识,理清课文的故事情节。
(重点)3、分析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学习通过对比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重点)4、分析人物命运变化的原因,体会作者情感,探讨小说的主题。
(难点)学法指导:细读品味、比较分析、研讨探究※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名、时、地、著、评)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他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21年12月发表小说《阿Q正传》。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专集。
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
◎在初中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风筝》(《野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朝花夕拾》)、《社戏》(《呐喊》)、《阿长与<山海经>》(《朝花夕拾》)、《藤野先生》(《呐喊》)。
2、背景介绍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十分悲愤, 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3、复习小说相关知识小说的三要素是:、、。
人物塑造方法:、、、、。
小说的故事情节分:、、、。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学案:9、《故乡》预习学案
9、《故乡》预习学案
一、掌握字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黛.色脚踝.獾.猪愕.然惘.然阴晦.秕.谷
瑟.索恣睢
..嗤.笑寒噤.颧.骨祭祀.潺.潺
2.解释下列词语
阴晦寓所愕然
苏生嗤笑瑟索
隔膜惘然鄙夷恣睢
二、文学常识填空。
1.《故乡》选自_________,出自该作品的我们还学过________,作者_______,原名
__________,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小说三要素是:、、。
二、自由朗读课文,试着完成下列各题
1.用自己的语言简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2.小说是通过塑造人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作者在本文中都写了哪些人物呢?本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必做)
3. 想一想;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
三、你初读这篇课文有什么收获和疑惑?请写下来与同学们交流。
收获:
疑惑:。
《故乡3》导学案
苏东中学导学案励志语言:一个今天抵得上两个明天。
撕一张日历,很简单,把握住一天,却不容易。
科目语文课题《故乡》3 时间09.17 编号15 主备人魏国营审核人喜维秋娥亚光班级姓名教学目标1.探究人物命运变化的社会根源。
2.体会“我”由回故乡到离故乡心情和感受的变化,理解“我”对于“希望”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1、充分理解人物性格发生变化的社会根源。
2、正确理解“希望”学生自主学习学案课堂同步导案一自主学习1.选出下列对中年闰土的形象理解正确的一项()A. 闰土受到多重压迫,生活艰辛,但满怀希望,充满活力.。
B.苦难的生活改变了闰土的外表,并没有改变他的内心世界。
C.闰土遵守社会的礼法,并以此处理与“我”的关系。
D.闰土见“我”时虽然没有很多的言语,但儿时的记忆不会忘却,两个人的心灵又融合一处。
2.二十余年过去了,故乡发生了哪些变化?二讨论展示1.通过闰土和杨二嫂两人性格特点的分析,探究造成人物性格和命运悲剧的社会根源是什么?2.面对这种社会现状,作者感触很多。
阅读最后三段,讨论探究下面问题。
探究思路和方法指导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结合背景讨论理解以小见大,“闰土”和“杨二嫂”只是两个典型的代表,是那个时代小人物的缩影。
结合初三学习谈谈个人认识。
练习有感情⑴)作者在文中否定了哪几种生活?(2)作者又希望的是哪种生活?作者对于“希望”的看法是什么?(3)你怎样看待“希望”?三检测小结1、“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为什么?2、为什么说“闰土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呢?3、总结本文主题。
本文通过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后作业1. 解释下面句中的三个“辛苦”。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9课《故乡》学案 新人教版
9、故乡鲁迅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识目标:(1)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2)把握闰土、杨二嫂人物形象。
能力目标:(1)理解小说运用反复、对比来刻画人物、展现主题的写法。
(2)掌握细节、动作、语言、外貌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德育目标:理解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决心改革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珍爱新生活,树立为远大理想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2.过程与方法:(1)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理解主题思想。
(2)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疑问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珍爱新生活,树立为远大理想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学习重点:“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学习难点:“我”离开故乡时的心情与感受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一、自学展示:1、检查词语预习阴晦(huì)瓦楞(léng)胯(kuà)下獾(huān)秕(bǐ)谷鹁鸪(bō)(gū)髀(bì)嗤(chī)笑絮絮(xù)瑟(sè)索蜷(quán)缩寒噤(jìn)黛(dài)色折(shé)本惘(wǎng)然恣睢(zì)(suī)潺潺(chán)2、概述故事情节(要求:讲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既力求完整,又要简明扼要)二:合作学习1、浏读课文,整体感知(标注文章段落层次,列出内容要点,注意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明确: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渐近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我”渐近故乡时见到的一片破败萧索的景象及当时的感触,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第二部分(从“第二日清早晨”到“已经一扫而光了”):“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着重刻画了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揭示农村破产、农民生活贫困的社会根源,是小说的主干部分。
第三部分(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结束):“我”离开故乡时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社会极大的愤懑,表现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心。
《故乡》学案
《故乡》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时代背景,把握特定时代中的人物形象。
2、分析对比手法,对话、外貌及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
3、品味关键词句,理解小说主题。
4、了解旧中国农民生活悲惨的状况。
5、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一、作者、作品、背景: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浙江绍兴人。
他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地主官僚家庭,幼年丧父。
为探索救国之路,鲁迅曾学习洋务实业,后又留日学医,但最终走上了“文学救国”的道路。
他生平著有大量的杂文和小说,以笔为武器,抨击时弊,唤醒世人,其作品文字犀利,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有着深远的教育意义,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作品筒介: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面旗帜,他一生创作颇丰,作品包括杂文、小说、评论、散文等,其中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有《朝花夕拾》;散文诗集有《野草》;杂文集有《坟》《二心集》《且介亭杂文》等。
鲁迅的一生,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全部作品结集为《鲁迅全集》《故乡》选自小说集《呐喊》。
背景资料:鲁迅于1898年第一次离开老家绍兴,“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呐喊》自序)。
1919年12月,他最后一次回故乡绍兴接他的母亲等人来北京居住。
从《鲁迅日记》中可以大致了解这次回乡的经过:1919年9月,鲁迅卖掉了绍兴的老屋,添了些钱买妥了北京西城新街口附近八道湾宅第。
11月修葺完毕,同月21日“上午与二弟眷属俱移入八道湾宅”。
同月26日,鲁迅“上书请归省”。
12月1日由北京动身回乡,4日晚“抵绍兴城,即乘轿回家”,在家乡处理搬迁事务,约住了二十来天。
12月24日“下午以舟二艘奉母偕三弟及眷属携行李发绍兴”,29日中午抵北京,“下午俱到家”。
往返共计约29天。
《故乡》的故事情节便是根据这段生活经历演绎而成的。
不过,这只是触发故事的一点,而作品真正反映的却是更为广阔深邃的社会背景。
《故乡》学案
《故乡》学案一、学习重、难点:1.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理清小说线索和故事情节。
2.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理解课文中“我”的人物形象。
理解课文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 把握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二.学习过程:1.给加横线的词语注音:阴晦猹五行装弶獾猪篷隙竹匾胯下髀骨愕然嗤笑伶俐吓瑟索潮汛秕谷打拱隔膜寒噤廿年深黛惘然恣睢潺潺2. 搜集写作背景:3. 搜集作家、作品介绍:4.复述课文。
5. 整体感知课文(1)作者回到阔别20余年的故乡,在故乡呆了大约多长时间?是如何推算出来的?(2)这么长的时间,作者对每天都作了介绍吗?着重写了哪些天的事情?(3)作者又着重写了这些天的哪些人、哪些事?用了哪些方法刻划人物?(4)题为“故乡”,请你根据时间顺序,在“故乡”前再添一个词,概括全文结构层次。
第一段:写“我”渐近故乡时的悲凉心情和眼前故乡破败萧条的景象,交代了“我”回故乡的时间和原因。
开头到第自然段第二段:叙述“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
第自然段到第自然段第三段:写“我”离开故乡的心情、感想,表达了“我”对新生活的向往。
第自然段到结尾。
6.分析闰土人物形象:(朗读第12自然段—30自然段;第55自然段)《故乡》写闰土着重的是前后对照的方法。
作品从哪几方面进行对照?通过对照突出了什么?(1)外貌对照:少年闰土:中年闰土:(2)动作、对话对照:少年闰土:中年闰土:(3)闰土对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对照:对我:少年闰土:中年闰土:对生活:少年闰土:中年闰土:(4)小结:7.杨二嫂人物形象(外貌、对话、动作描写):(朗读39自然段—52自然段)小说对杨二嫂的描写,先闻其声,再见其人。
外貌描写——“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对话描写——动作描写——8. 分析离开故乡:(读第78—85自然段)(1)“我”这次是“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到异地去谋生。
语文:湖北省武汉市陆家街中学 故乡3 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下)
陆家街中学“主动学习”课堂教学导学案编号:025课题八下语文 11.《故乡》第三课时授课教师学生姓名班级学习时间设计人吴翔雁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中'我'的人物形象。
2.理解课文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学习要点重点难点考点易错点理解课文中'我'的人物形象。
理解课文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内容探究、文意把握知识链接链接内容链接方式如何理解鲁迅小说中的“我”?初中语文书中,收录了鲁迅以下的小说。
1、《一件小事》2、《社戏》3、《故乡》4、《孔乙己》鲁迅喜欢用第一人称写法。
这与鲁迅的创作思想“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是密切相关的。
其一,鲁迅采用第一人称写法,便于发表主观感受,直接评述事物。
如《故乡》中,“我”直接揭示了造成闰土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象一个木偶人了”。
猛烈抨击了旧中国黑暗社会。
其二,鲁迅采用第一人称写法,便于直接抒发深蕴心底的革命激情。
如,《一件小事》中“我”赤诚心灵的剖露,深刻的自我反省:“我”感到眼前的车夫“刹时高大了”,而“我”越来越渺小,几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由衷地抒发了作家对劳动人民的崇敬之意,钦佩之情。
其三,鲁迅采用第一人称写法,是为了充分发挥小说的艺术功能,服务于“改良这人生”的创作需要。
在中国小说结构艺术上是一种开创性的突破。
中国旧小说千篇一律的章回体格式,用说书人客观地讲述故事的手法。
鲁迅一反中国旧小说这种写法,在小说中巧妙设置线索人物“我”,“我”是故事的叙述者,也是故事的直接参与者、见证者。
如,《孔乙己》中,鲁迅匠心独运地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将精心提炼的有关孔乙己的生活片断,连缀成一个完整的有机的小说艺术结构,形象深刻地揭露了“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
鲁迅小说中的“我”是一个经过作家艺术加工而典型化了的小说人物,“我”并非鲁迅自己。
因为,以塑造典型人物形象为中心,具体地、形象地、多层次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是小说的主要特征之一。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学案-故乡
【繁體轉換簡體方法】打開文檔---功能表列---審閱---繁轉簡---轉換完成【簡體轉換繁體方法】打開文檔---功能表列---審閱---簡轉繁---轉換完成9故鄉教材分析《故鄉》是魯迅先生以鴉片戰爭後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腐敗政治為背景,以自己回故鄉的親身經歷為題材創作的一篇短篇小說。
小說以“我”記憶中的故鄉與現實目睹的故鄉巨大的變化為基本內容,以“我”回故鄉的見聞和感受為線索,按照“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情節安排結構。
課文通過閏土等幾個人物形象的前後變化,採用多角度形象鮮明的對比,層層揭示了農村經濟的凋敝以及人們思想的扭曲變化,啟發人們要尋找新出路,創造新生活。
課時安排2課時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理清小說線索,把握小說內容,提煉小說要素,感悟小說主題。
2.學習運用對比的寫法來刻畫人物、表現主題。
能力目標1.理解對比和景物描寫在小說中對刻畫人物形象、表現小說主題的作用。
2.引導學生運用圈點勾畫、比較鑒賞的方法,品讀文章豐富而有表現力的語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懂得要開拓進取才能創造未來的道理,教育學生要勇敢地開創屬於自己的新天地和新生活。
教學重、難點重點1.理解小說運用對比來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2.體會富有哲理味道和深刻意蘊的語言,培養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
突破方法:設計表格讓學生對比小說中的人物二十年前後在外貌、動作、對“我”的態度、對生活的態度等方面的變化,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準確而全面地把握人物形象。
引導學生運用“圈點勾畫”和“換詞比較”的方法,體會作者在遣詞造句上的深刻用意,感受語言的韻味。
難點感悟小說主題,領會魯迅先生的寫作意圖。
突破方法:通過創設“三個故鄉”的大討論,即對“過去的故鄉——現在的故鄉——未來的故鄉”的認知與理解,讓學生深入小說,體會作者給予不同的“故鄉”不同的情懷。
然後通過探究“誰的故鄉”的問題,理解小說在表現社會生活方面的普遍意義,領會魯迅對人們的啟迪與呼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 课故乡学案3
初二年级导学案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中'我'的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
理解课文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学习过程】
温故知新1、选词填空,每词只能用一次。
斟酌推敲思索揣摩
①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都不打折扣的承认,
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②有的知识只须浅尝,有的知识只须粗知。
只有少数
专门知识需要深入钻研,仔细()。
③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④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
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
2、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交流会上,李教授通过一系列贴切的比喻把深奥的
道理讲得深入浅出,又耐人寻味。
B .他填报志愿时,想报北大,又想报复旦,真是见异
思迁。
C.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
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
D .那是一张两人合影,左边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师,右边是一位
文弱的莘莘学子。
、探究活动一)、亮标明确二)独学
自读课文第三部分:
1、选文中有三个“辛苦”排列一处,表现了当时人们
生活的负重感,它们字面上意思虽然相同,但包含的具体生活内容却不
同,即“我”为()而辛苦,闰土为()而辛
苦,别人为()而辛苦。
这里,“别人”是作品中的(
)。
2、对“我在蒙胧中,眼前展开一片…”一句中
词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月光不明,暗淡无光。
B、水声潺潺,使人昏昏欲
睡。
C、通过想象,展现出模糊的景象。
D、迷迷糊糊,眼
睛看不清楚。
3、小说最后一句话,构成了一组相关的比喻,如果把
希望”看成是本体,那么喻体就是()。
如果把希望无所
谓无(希望不能说没有)看成是本体,那么喻体就是()。
如果把()看成本体,那么喻体就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4、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X。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这是源于我对现实的
沉重感,对通向希望之路的迷惘。
()
他的愿望切近” ,是指闰土的生活愿望很实际,在现
实生活中是可以看得见的,即摆脱贫困。
()不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因而茫然,又因为现在还看不见我的希望的曙光,因而远。
()
我的愿望茫远”是指“我” 的希望还不够清晰、具体,
三)、对学(小组合作)
1、讲读第三段,离开故乡:这一段主要写。
1)'我'这次是'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
故乡',到异地去谋生。
离开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有没有依依不舍的情感?
明确:
O
2)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
明确:2、“我”的人物形象:(描写。
主要的方法。
)小说不同于一般记叙文,小说中的人物是经过艺术加
工的人物形象,“我”不是作者。
是一个线索人物。
3、理解课文环境描写的作用:提问:这篇小说实际上写了两个故乡:
一是记忆中的故
乡,一是现实目睹的故乡。
记忆中的故乡,色彩鲜明,是幅“神奇的图画” ,现实的故乡又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最后一段又再现了记忆中的故乡的美丽画面,这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4、小说的主题思想:
、回标测试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
我想:
我竞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
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
生活,也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
别人的生活。
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
经生活过的。
1.在“□”内填上标点符号。
2.在“”线上填写词语。
3.给加点的字注音:
A .潺潺
B .隔膜4.解释词语:
A .隔膜:
B .隔绝: 5.“我想”的内容概括起来说有几点?
6.“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这“新的生活”的具体内涵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7.本段文字运用了修辞手法。
四、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