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升压比交错并联Boost电路的分析

合集下载

交错并联式BOOST电路的Pspice仿真分析

交错并联式BOOST电路的Pspice仿真分析

异 步 调 制 为 载 波 信 号 与 调 制 信 号 不 同步 的 调 制 方 式 , 在 不变的情况下 , 变化 时 , 波 比 N 由此 发 生 变 化 。 信 号 波 的 载 在 半 周 期 内 ,WM 的 脉 冲 个 数 不 固 定 , 位 也 不 同 , 负 半 周 P 相 正
的脉冲不对称 。 交 错 并 联 拓 扑 结 构 通 过 异 步 驱 动 每 个 并 联 的 变 换 器 的
Ana y i fi e la i g pa a l lBOOST ic i a e pie l sso nt re v n r le c r u tb s d Ps c
H U C o g, HA GJ njn O hn Z N i - 。 a u
(. i帆 U i ri c neadT cn l y Xi 7 0 5 , hn ; 1X ’ nv syo i c n eh o g , ’ 10 4 C ia e t fS e o 肌
叶分析等 。 交 错 并 联 B O T电路 的 P pc 型 如 图 3所示 。 O S si e模
控 制 信 号 来 实 现 , 以减 少 输 出 电压 的 纹 波 。 可
21 拓 扑 结 构 图 . 交 错 并 联 BOOS T拓 扑 , 图 2所 示 。 如
22 P PI 仿 真 . S CE
Ppc si e是 一 种 功 能 强 大 的模 拟 电 路 和 数 字 电 路 混 合 仿 真
交 错 并 联 B O T拓 扑 公 用 一 个 电 源 ,输 出 电 容 也 为 ~ O S
图 3 交错 并 联 B ot 路 的 P pc 模 型 os 电 s ie
F g S r c u e d a a o e i tre v n r al lb o tt p l g s ie mo e i .3 t t r i g m ft n e l a i g pa le o s o oo y p p c d 1 u r h

交错并联+Boost+PFC+电路研究

交错并联+Boost+PFC+电路研究
本文首先介绍了功率因数校正技术的研究背景与发展现状进行,并对功率因数校正 电路的拓扑、工作模式以及控制方法进行了深入分析。在传统单相 Boost PFC 电路的基 础上,提出了交错并联 Boost PFC 电路,对其工作原理及电路特性进行了分析。另外对 支路参数失配情况下,电路性能的变化进行了研究与仿真,为后续电路设计提供了参考 依据。
最后,研制了基于 UC3854 的交错并联 Boost PFC 电路样机,采用平均电流控制模 式,通过分频电路与驱动电路实现交错控制。设计了主电路、控制电路等的关键元件参 数,利用 Saber 软件搭建了系统闭环仿真平台,通过软件仿真及样机实验验证了理论分 析的正确性以及系统设计的可行性,证明该电路具有良好的功率因数校正效果。
Name
: Zhang Longge
(Signature)
Instructor BSTRACT
Due to the wide application of power electronic devices, power quality problems have caused widespread concern. Thus, one of the hotspots in the research fields to improve the impact on power quality effectively is using the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PFC) technology in power electronic devices. The currently research of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technology focused on improving the power density and the efficiency and reducing the volume. Interleaving parallel technology can achieve power sharing through multiple converters in parallel. Using this technology can reduce the individual power requirements of the converter effectively, and enhance the overall power rating of the power supply. Due to the interleaved operation of each parallel converter, this technology can als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ower supply effectively.

交错并联式BOOST电路的Pspice仿真分析

交错并联式BOOST电路的Pspice仿真分析

交错并联式BOOST电路的Pspice仿真分析摘要:文中研究基于Pspice 软件的交错并联BOOST 变换器的拓扑结构,并对其建立仿真模型,进而延伸到N 个相同的BOOST 拓扑结构的并联,从中分析了此种拓扑结构的优点,进而得出此种拓扑结构适于在功率因数校正电路中应用的结论。

关键词:交错并联;BOOST 拓扑;Pspice 仿真;PWM 随着电力电子行业的发展,电路设计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仿真作为一种便利的设计手段被广泛的应用于电路设计、分析和验证中,包括用于电路设计中的一系列仿真软件如MATLAB 中的Simulink 及其Pspice 等软件,这些软件可以对电路中的信号进行仿真,让设计人员了解电路的工作特性,设计人员可以通过仿真来预测和验证电路设计的准确性,具有时效性强的优点,对于科学研究工作具有十分有用的价值。

笔者在基于Pspice 仿真软件的基础上对BOOST 变换器的并联交错技术进行仿真分析,通过搭建Pspice 模型分析了并联交错BOOST 变换器的优点,即输出纹波很小适用于带载要求纹波小的设备,如应用于计算机的CPU 等。

1 DC-DC 变换器DC-DC 变换器的基本拓扑结构非为BUCK 变换器、BOOST 变换器和BUCK-BOOST 变换器。

由于DC-DC 变换器中,输入端和输出端共地,所以也称为三端开关变换器。

开关变换器同三端线性调节器有很多相同点,例如输入电压不能调节,但是输出电压可以调节,在效率要求较高的情况下可以替代线性调节器,开关变化器在输入跟输出之间使用的是扼流圈而不是变压器。

BOOST 电路是升压电路,升压电感完成升压,并通过电容保持电压值。

其结构图如图1 所示。

,其中N 为并联的变换器的个数,本课题中N 为2,交错并联BOOST 拓扑中的PWM 信号的一种时序图如图4 所示。

由图4 的驱动波形分析扑结构的工作状态:状态1 当两个管子都为高电平。

交错并联Boost PFC电路的研究

交错并联Boost PFC电路的研究

交错并联Boost PFC电路的研究郭超;韦力【摘要】The single-phase interleaved parallel Boost PFC circuit is adopted to improve the power grade and efficiency.The discrete inductor is used as a boost inductor. The operation experiment and simulation of interleaved parallel Boost PFC circuit were conducted uner the intermittent mode of inductance current. The interleaved parallel Boost circuit is capable of reducing the inductance capability and EMI filter size. The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prove that the PFC circuit can realize good correction effect with small input current ripple and switching stress.%提出了一种单相并联交错Boost PFC电路,升压电感采用分立式电感.详细论述电感电流断续模式下的Boost PFC交错并联电路,减小单个电感容量和前级EMI滤波器尺寸,提高PFC 电路的功率等级和效率.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该PFC电路具有良好的校正效果,较小的输入电流纹波,较低的开关应力.【期刊名称】《现代电子技术》【年(卷),期】2011(034)010【总页数】3页(P133-135)【关键词】电力电子;交错并联;分立电感器;功率因数校正【作者】郭超;韦力【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54;西安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5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710-34Boost变换器由于其升压电路简单,效率高,工作性能稳定等优点被广泛的应用为PFC电路中。

基于磁集成电感的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研究与设计

基于磁集成电感的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研究与设计

学位论文题目基于磁集成电感的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研究与设计英文Research and Design of Interleaved Boost题目based on Coupling Inductor摘要电力电子变换器在新能源发电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对它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逐步向着小型化、集成化、高效性、高功率密度等方向发展,磁集成技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并发展起来的,是电力电子变换器的重要发展趋势。

本文对反向耦合的磁集成电感在10kW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包括其在降低稳态电流纹波及提高变换器瞬态响应上的贡献。

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基于课题要求设计了两相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系统结构。

在不同占空比下详细分析了其工作机理,计算其电感电流纹波及输入电流纹波。

根据电路分析进行了主电路参数设计,包括开关管选型及电感参数计算。

在分立电感的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基础上,对反向耦合磁集成电感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进行了研究分析。

通过研究其工作原理得出稳态等效电感模型,得到了电感电流纹波及输入电流纹波表达式,并根据开关网络法对该变换器进行了小信号建模,在MATLAB中仿真对比两种电感结构的系统阶跃响应,最后研究电感结构对其性能的影响及损耗分析,借助Maxwell 2D进行了电磁仿真辅助参数设计。

完成了磁集成电感交错并联boost样机设计与制作。

利用Maxwell 2D仿真进行电感参数设计,完成了满足参数要求的磁集成电感设计与制作,并进行自感、互感、耦合系数等的测量。

完成控制电路设计,包括电压电流采样电路及通讯电路,并进行软件总体设计。

最后,在saber中进行系统仿真,并在实验样机上进行了动静态及效率等的测试。

测试结果表明该结构相对于分立电感不论在稳态纹波还是瞬态响应速度方面性能都有了提升,并且磁件体积也大大变小,实现了设计目标。

关键词:功率密度,交错并联,磁集成电感,电流纹波,瞬态响应AbstractPower electronic converter occupies the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new energy power generation, is higher and higher demands are proposed on it, step by step toward miniaturization,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direction, such as high efficiency, high power density, magnetic integration technology is put forward in the background and development, is the important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power electronic converter.In this paper, the reverse coupling of magnetic integrated inductance in the application of 10 kw staggered parallel boost converter were studied, including its in reducing steady-state current ripple and improve the contribution of converter on the transient response.The main research content is as follows:Designed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 of subject two interleaved boost converter in parallel system structure.Under different duty cycles are analyzed in detail its working principle, calculation of the inductor current ripple and input current ripple.According to circuit analysis to design the main circuit parameters, including the selection of switch tube and inductance parameters are calculated.In discrete inductance staggered parallel boost converter,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magnetic inductance staggered parallel boost converter are analyzed.Through study the working principle of the steady state equivalent inductance model, obtained the inductor current ripple and input current ripple expression, and according to the switch network to the small signal model of the converter, and analyzed two kinds of inductance step response of the system structure, finally to study the effect of inductance structure on its performance and loss analysis, electromagnetic simulation is carried out by using Maxwell 2 d auxiliary parameter design.Complete integration of magnetic inductance staggered parallel boost prototype design and ing Maxwell 2 d simulation inductance parameter design, completed the magnetic integrated inductance that could satisfy the requirement of parameter design and production, and a measure of the self inductance, mutualinductance, the coupling coefficient, plete control circuit design, including the voltage and current sampling circuit and communication circuit, and the overall design of software.Finally, the system simulation in the saber, and carrying out the dynamic and static in the experimental prototype and efficiency of testing,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ructure relative to the discrete inductors both in steady state ripple and transient response speed performance have to ascend, and magnetic volume also decreases greatly, achieve the design goals.Key words: Power density, interleaving, coupling inductor, current ripple, transient response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目录............................................................................................................................ I V 第1章绪论 (1)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2 交错并联变换技术研究现状 (2)1.3 磁集成技术研究现状 (3)1.3.1 多路并联变换器中的磁集成技术 (4)1.3.2 集成磁件的构造技术及应用 (5)1.4 主要研究内容 (7)第2章交错并联boost系统结构与参数设计 (8)2.1 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系统结构设计 (8)2.2交错并联boost结构分析 (9)2.2.1 工作原理 (10)2.2.2 电流纹波分析 (14)2.3 交错并联boost主电路参数设计 (15)2.3.1 IGBT分析与选型 (15)2.3.2 电感参数设计 (17)2.4 本章小结 (18)第3章磁集成电感交错并联boost建模及电感性能研究 (19)3.1 磁集成电感交错并联boost结构分析 (19)3.1.1 工作原理 (20)3.1.2 稳态电感及电流纹波分析 (24)3.2 磁集成电感交错并联boost建模 (27)3.2.1 磁集成电感瞬态等效模型 (27)3.2.2 小信号建模 (29)3.3 磁集成电感结构对其性能影响的研究 (32)3.3.1 磁芯结构对磁集成电感性能影响 (32)3.3.2 气隙对磁集成电感性能影响 (36)3.4 磁集成电感损耗分析 (37)3.4.1 电感磁芯损耗 (37)3.4.2 电感绕组铜耗 (38)3.5 本章小结 (41)第4章磁集成电感交错并联boost样机设计 (42)4.1 磁集成电感设计与制作 (42)4.1.1 磁集成电感参数设计 (42)4.1.2 磁集成电感制作与测量 (44)4.2 控制电路设计 (45)4.2.1 采样电路设计 (46)4.2.2 通讯模块分析设计 (50)4.2.3 软件控制总体流程 (51)4.3 本章小结 (52)第5章系统仿真与实验分析 (53)5.1 系统仿真分析 (53)5.2 实验结果分析 (57)5.2.1 电感纹波测试与分析 (58)5.2.2 瞬态响应测试与分析 (59)5.2.3 效率测试 (60)5.3 本章小结 (60)第6章总结与展望 (61)6.1 全文总结 (61)6.2 展望 (62)致谢 (63)参考文献 (64)第1章绪论1.1 研究背景及意义我国目前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多得依赖于对不可再生能源的过度开采,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及身体健康。

交错并联Boost_PFC电路的研究与设计

交错并联Boost_PFC电路的研究与设计

收稿日期:2022-06-15基金项目:苏州市职业大学研究性课程教改项目(S Z D Y K C 220707);苏州市职业大学 青蓝工程 资助项目;苏州市职业大学高级访问研修资助项目㊂作者简介:张波(1979 ),男,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电力电子技术㊂交错并联B o o s t P F C 电路的研究与设计张 波,吕欣呈,马文杰,王 宁(苏州市职业大学智慧能源装备与电能变换协同创新中心,江苏苏州 215104) 摘 要:交错并联B o o s t 不仅能提高P F C 电路功率等级,还能减小电路纹波,降低E M I 滤波器设计难度㊂文章针对传统的B o o s t P F C 电路的不足,用交错并联B o o s t 替代传统的B o o s t 电路来提高功率等级㊁提高效率㊂分析比较了B o o s t P F C 电路控制方式,优选平均电流控制模式,研制的交错并联B o o s t P F C 电路,效率达98%以上,P F 值达0.98以上㊂关键词:交错并联;S i C 器件;平均电流控制;高效率 中图分类号:T M 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6921(2023)07 0118 03 市电经二极管整流和电容滤波是很多电器和电子设备初步获得直流电的常用方式㊂但这种方式电流非正弦化,畸变严重,导致线路中产生大量谐波,电路功率因数下降很多[1],会给电网带来不少危害,必须进行功率因数校正(P F C )㊂无源P F C 笨重体积大,且对电流谐波抑制效果不够好,因此有源功率因数校正(A P F C )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㊂传统的B o o s t 电路实现P F C 有着不少优点,但也有一些不足㊂笔者从电路拓扑结构等方面入手,配合新颖的控制方式解决其不足之处㊂1 传统的B o o s t P F C有别于采用电感㊁电容等无源器件进行功率因数校正,采用可控半导体器件这类有源器件进行功率数校正称为有源功率因数校正㊂有源功率因数校正是在二极管整流电路和负载间加入D C /D C 变换器,采用相应的控制技术,强迫电流波形跟随正弦电压变化㊂有源功率因数校正极大地消除了电流畸变,从而获得很接近于1的功率因数[2],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总谐波畸变(T H D )㊂从理论上来说,任何一种D C /D C 变换的拓扑如B u c k ㊁B o o s t ㊁C u k ㊁f l yb ac k 等等都能用于P F C 的主电路㊂B o o s t 电路具有很多优点:输入电流连续;输入电感位于电流前端,输入电流易于控制,有助于功率因数提高和E M I 滤波器的设计;升压变换,以在很宽的输入电压范围内工作;功率开关器件电压应力不超过输出电压,且易于驱动㊂因此常用B o o s t 电路实现电路的P F C ,如图1㊂P F C 电路从系统结构来看,分为单级式P F C 电路和两级式P F C 电路㊂两级式P F C 电路前级的D C /D C 电路主要实现P F C ,后级D C /D C 变换负责电路最终的输出电压㊁电流㊂单级式P F C 用一个D C /D C 变换电路既实现P F C ,也负责控制最终输出的电压电流㊂单级式P F C 控制过于复杂,未达到人们预期,实际中用得很少㊂图1 传统的B o o s t P F C 电路根据B o o s t 电路工作时电感电流是否连续,把B o o s t P F C 电路分为连续导电模式(C C M )和不连续导电模式(D C M )两种㊂D C M 方式会增加E M I 滤波器负担,电感和控制电路设计复杂,电压过零点时电流波形有较严重的畸变,只能在中小功率的情况下应用㊂C C M 模式下,根据电流控制方式的不同,又分为峰值电流控制㊁滞环电流控制和平均电流㊃811㊃2023年4月内蒙古科技与经济A pr i l 20237521I n n e r M o n g o l i a S c i e n c e T e c h n o l o g y &E c o n o m yN o .7T o t a l N o .521控制3种㊂3种控制方式都是双闭环控制,外环电压控制使输出电压稳定,内环是电流控制实现P F C ㊂以控制B o o s t 电路为例㊂3种控制方式前面部分的控制都一样㊂采样B o o s t P F C 电路的输出电压U o u t 得到的电压信号与基准电压U r e f 经误差放大信号得到V e a ,V e a 与采样的二极管整流电压信号(正弦半波)相乘后得到电流基准信号i r e f ㊂峰值电流控制采样开关管电流i s ,每个控制周期开始时开关管导通,i s 达到电流基准i r e f 时开关管关断,电流峰值包络线为正弦波;滞环电流控制采样电感电流i L ,电流基准i r e f 与i L 的差值i e 达到设定的滞环下限时开关管导通,达到设定的滞环上限时开关管断开,电感电流峰谷包络线都是正弦波;平均电流控制也采样电感电流i L ,电流误差放大器设计为P I 调节器,i r e f 与i L 通过此P I 调节器输出与频率固定的锯齿波比较得到控制开关管的P WM 信号㊂当i L >i r e f 时,反向积分,P I 调节器输出电压变小,P WM 信号占空比减少,反之占空比增加㊂开关动作时刻取决于积分(上一周期的)结果,所以称之为平均电流控制㊂峰值电流控制时,峰值与平均值误差较多,T H D 较大,占空比变化较大,占空比>0.5时会产生谐波振荡,须加入谐波补偿;滞环电流控制是变频控制,滤波器设计困难,滞环宽度对开关频率和系统性能影响大;平均电流控制效果好,是目前用得最多的P F C 控制方式[3]㊂2 交错并联B o o s t P F C 电路单个B o o s t 电路功率不够高,用多个B o o s t 电路并联的方式可提高其功率等级㊂常用的是两个B o o s t 交错并联实现P FC [2],如图2㊂电感L 1㊁开关管S 1㊁二极管D 1㊁电容C 构成B o o s t 电路1,电感L 2㊁开关管S 2㊁二极管D 2㊁电容C 构成B o o s t 电路2,两B o o s t 电路共用1电容C ㊂两B o o s t 电路参数一致,工作情况一样,只是两开关管S 1和S 2开通时刻互差半个周期㊂图2 交错并联B o o s t P F C如前所述,采用平均电流控制模式㊂电压采样㊁获得电流基准等都和传统的单通道B o o s t P F C 电路相同,交错并联B o o s t P F C 电路的两路B o o s t 电路控制时共用一个电流基准i r e f ,获取电流基准后各自控制是分别实现的㊂两B o o s t 电路控制部分都有各自的电流误差放大器㊁P WM 信号比较器㊂两B o o s t 电路使用相同的误差放大器和比较器㊂生成P WM 信号时采用同幅值,同频率但初相位相差180ʎ的锯齿波信号㊂B o o s t 电路1采样电感L 1的电流i L 1,使用B o o s t 电路1的电流误差放大器和P WM 信号比较器完成后续控制㊂B o o s t 电路2采样电感L 2的电流i L 2,使用B o o s t 电路2的电流误差放大器和P WM 信号比较器完成后续控制㊂控制框图如图3所示㊂由于锯齿波1和锯齿波2初相位相差180ʎ,所以脉宽调制信号P WM 1和P WM 2形状相同,每个周期的起始位置相差180ʎ㊂对称性的设计,两B o o s t 电路的电流都为输入电流的一半㊂电感的储能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实现同样功率时,两路B o o s t 电路交错并联时单路电感体积是单独使用一个B o o s t 电路时电感体积的1/4[4]㊂假设占空D=0.5㊂并联交错的两B o o s t 电路一路开关管导通电感电流上升时另一路开关管断开电感电流下降,两电路参数一致时,理论上总输入电流(i L 1+i L 2)纹波电流为0㊂占空比>0.5时不会出现S 1和S 2同时断开的情况,占空比<0.5时不会出现S 1和S 2同时导通的情况㊂占空比偏离0.5的绝对值越多电流纹波越大,但总有两路B o o s t 电感电流纹波抵消的部分,总输入电流纹波比单个B o o s t 电路减少很多㊂并联交错时总输出电流频率是每路B o o s t 变换器的2倍㊂因此,同样情况下,可采用更小的输出电容C ,同时也降低了对输入E M I 滤波器的要求㊂图3 控制框图㊃911㊃张波,等㊃交错并联B o o s t P F C 电路的研究与设计2023年第7期3实验结果并联交错B o o s t P F C电路设计指标为:输入电压85V~265V,总功率4k W,功率因数ȡ0.96, T H D<5%,满载时本级效率ȡ98%㊂提高开关频率可减小电感电重量体积,但也会带来更大的开关损耗,设计时根据需要恰当取舍㊂此处开关频率设计为150k H z㊂功率半导体器件全都采用S i C器件㊂二极管采用耐压650V,额定电流16A的型号为D H16G65C6的二极管㊂S i C器件是新一代的宽禁带半导体器件,相比于S i器件有很多优点㊂MO S管选择导通电阻很小的型号为I MW65R027M1H的MO S管,其电压定额U D S= 650V,电流定额I D=59A,通态漏源间等效电阻R D S(o n)=60mΩ,开启电压U G S(t h)=4.5V㊂相比于S i材料器件,S i C器件有着更高的工作频率,可实现更高的耐压和更低的功率损耗㊂S i C器件目前市场化的主要就是二极管和MO S管㊂S i C MO S管的优越性能必须要有相应的驱动电路与之配合,通常不能照搬S i材料MO S管的驱动电路,否则其优越的性能就发挥不出来㊂Lȡ(1-D m a x)(2D m a x-1)U00.2i L m a xˑf s(1) Cȡ2P0ˑt h o l dU20-α2ˑU20(2)B o o s t电路电感L1(L2)和输出滤波电容C可分别按式(1)和式(2)选取㊂D m a x是B o o s t电路最大占空比,即输入电压最低时的占空比㊂i L m a x是单相电感电流最大峰值,取电感的纹波调整率为0.2,f s 是开关管工作频率,P0是电路总的输出功率,U0是输出电压㊂输入端掉电时输出电容能按原电压给负载供电的时间称为保持时间,记作t h o l d,一般在15 m s~50m s之间,这里t h o l d取20m s㊂α是输出电压保持系数,这里α取0.8㊂控制器以D S P芯片T M S320F28035为核心㊂图4是占空比为0.5时两MO S管漏源极上电压波形,两管子开通时刻相差半个周期㊂图5是占空比为0.4时两电感上电流i L1和i L2波形,从图中可以看出两电感电流i L1和i L2的变化量Δi L1与Δi L2可相互抵消相当大一部分,两电感电流之和即总和输入电流纹波减小很多,测试结果显示,满载时,输入电压在85V~265V范围内时均能实现功率因数校正,P F在0.973和0.987之间变化㊂输入电压为220V时,30%负载时P F值为9.961,P F值随着负载的增加而增加,满载时P F值为0.983㊂满载时,B o o s t P F C电路本级变换效率为98.29%,10%负载时其效率为94.05%,负载越大效率越高㊂图4两MO S管电压波形图5两电感电流i L1和i L2的波形4结束语采用参数一致的B o o s t电路交错并联工作,可极大地提高传统P F C电路的功率等级,减少纹波,减少电重量体积,而且实现功率因数效果很好㊂交错并联B o o s t P F C电路在功率较大的场合下有很高的应用和推广价值㊂[参考文献][1]杨文惠.配电网络最佳功率因数确定[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6(20):90-91. [2]梁凯歌.车载充电机中的交错并联B o o s t P F C系统设计与优化[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8.[3]王晨阳,罗萍,周先立,等.用于峰值电流模B o o s t变换器的瞬态响应优化电路[J].微电子学,2020,50(6):794-798.[4]廖鸣宇.低电流启动交错并联B o o s t型P F C变换器及其控制技术研究[D].重庆:重庆理工大学,2020.㊃021㊃总第521期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boost电路原理分析

boost电路原理分析

boost电路原理分析Boost电路是一种开关直流升压电路,它能够使输出电压高于输入电压。

在电子电路设计当中算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电路设计方式。

本篇文章针对新手,将为大家介绍Boost升压电路的工作原理。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电容阻碍电压变化,通高频,阻低频,通交流,阻直流;电感阻碍电流变化,通低频,阻高频,通直流,阻交流;假定那个开关(三极管或者MOS管)已经断开了很长时间,所有的元件都处于理想状态,电容电压等于输入电压。

下面要分充电和放电两个部分来说明这个电路。

充电过程在充电过程中,开关闭合(三极管导通),等效电路如图2,开关(三极管)处用导线代替。

这时,输入电压流过电感。

二极管防止电容对地放电。

由于输入是直流电,所以电感上的电流以一定的比率线性增加,这个比率跟电感大小有关。

随着电感电流增加,电感里储存了一些能量。

放电过程如图3这是当开关断开(三极管截止)时的等效电路。

当开关断开(三极管截止)时,由于电感的电流保持特性,流经电感的电流不会马上变为0,而是缓慢的由充电完毕时的值变为0。

而原来的电路已断开,于是电感只能通过新电路放电,即电感开始给电容充电,电容两端电压升高,此时电压已经高于输入电压了。

升压完毕。

说起来升压过程就是一个电感的能量传递过程。

充电时,电感吸收能量,放电时电感放出能量。

如果电容量足够大,那么在输出端就可以在放电过程中保持一个持续的电流。

如果这个通断的过程不断重复,就可以在电容两端得到高于输入电压的电压。

boost电路升压过程下面是一些补充。

AA电压低,反激升压电路制约功率和效率的瓶颈在开关管,整流管,及其他损耗(含电感上)。

电感不能用磁体太小的(无法存应有的能量),线径太细的(脉冲电流大,会有线损大)。

整流管大都用肖特基,大家一样,无特色,在输出3.3V 时,整流损耗约百分之十。

开关管,关键在这儿了,放大量要足够进饱和,导通压降一定要小,是成功的关键。

总共才一伏,管子上耗多了就没电出来了,因些管压降应选最大电流时不超过0.2--0.3V,单只做不到就多只并联。

采用耦合电感的交错并联Boost

采用耦合电感的交错并联Boost

采用耦合电感的交错并联Boost一、本文概述本文将深入探讨一种创新的电力电子技术——采用耦合电感的交错并联Boost电路。

在现代电力电子系统中,Boost电路作为一种重要的电能转换装置,广泛应用于各种场景,如电池管理、可再生能源系统和电动汽车等。

传统的Boost电路在某些应用场合下存在效率低下、热损耗大等问题。

为了克服这些限制,研究人员提出了采用耦合电感的交错并联Boost电路。

耦合电感作为一种特殊的电气元件,在电力电子电路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通过合理设计耦合电感,可以实现在相同体积下更高的电能转换效率,降低热损耗,并且具有更好的电磁兼容性。

而交错并联技术则能够进一步提高Boost电路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降低对单一元件的依赖。

本文将对采用耦合电感的交错并联Boost电路进行详细的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

我们将从电路拓扑结构出发,介绍该电路的基本构成和工作原理。

通过数学建模和仿真分析,探究该电路在不同工作条件下的性能表现。

通过实验验证,评估该电路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推动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也为解决现代电力系统中面临的挑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深入研究采用耦合电感的交错并联Boost电路,我们有望为未来的电力电子系统带来更高效、更可靠、更环保的解决方案。

二、耦合电感理论及其特性分析耦合电感,也称为变压器,是一种能够实现电能传输和电压变换的电感器件。

其工作原理基于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当一次侧线圈中的电流发生变化时,会在其周围产生磁场,进而在二次侧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动势,实现电能的传输。

耦合电感的特性主要由其耦合系数、匝数比以及电感值等参数决定。

耦合系数是描述一次侧和二次侧线圈间磁场耦合程度的物理量,其值越接近1,表示耦合程度越高,能量传输效率也越高。

匝数比则是一次侧和二次侧线圈的匝数之比,它决定了电压的变换比例。

电感值则是描述电感器件对电流变化的阻碍程度,其大小会影响电流的变化速率以及磁场的强度。

交错并联磁集成Boost变换器的内部本质安全特性分析

交错并联磁集成Boost变换器的内部本质安全特性分析

交 错 并 联 磁 集 成 B ot 换 器 的 内部本 质 安全 特 性 分 析 os 变
杨 玉 岗 ,吴 建 鸿
( 宁工程技 术 大 学电 气控 制 工程 学院 ,辽 宁 葫芦 岛 15 0 ) 辽 2 1 5
摘 要 : 了提 高本质 安全 电源的 电气性 能( 为 大功率 , 输 出电压 纹 波) 本 文将 交错 并联磁 集成理论 低 ,
应 用到 B ot os 变换 器 中 。 出等效 电气电感 和等效 本安 电感 的概 念 , 过 增 大电 气 电感和 减 小本 安 提 通
电感使 变换 器在满足 内部 本质 安全 特 性 的前 提 下提 高 电气性 能 , 两相 交错 并联 磁 集 成 B ot 以 os 变
换 器为例进 行研 究 , 分析 该 变换 器的 内部 本质 安全特 性 , 出交错 并联磁 集成 B ot 得 o s 变换 器 内部本
第3 2卷 第 2期
21 0 3年 4月
电 工 电 能 新 技 术
Ad a c d Te hn l g fElcrc lEn i e rn n e g v n e c oo y o e tia gn e i g a d En ry
Vo . 2, No 2 13 . Ap . 2 3 r 01
1 2
电 工 电 能 新 技 术
第3 2卷
由图 1 a 知 ,。u分别 为加 在两相 电感 绕组 上 ( ) 、2 的 电压 , 设 和 分 别 为变 换 器 的 输 入 和 输 出 电
源 和耦合 电感 才共 同 向分断处 提供 能量 。 由两相 交错并 联磁 集成 B ot os 变换 器 可知 , C A、 两 点开 路分 别 发生 在 开关 管 Q 和 Q 由导通 转 换 为 。

新型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的研究

新型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的研究

进 而 解 决 升 压 型 交 错 并 联 boost 变 换 拓 扑 中 二 极 管
低成组一致性的要求,电池成组采用多节单体锂电池
[1]
并联成组的方式 ,这种方式虽然解决了电池容量问
题,但是电池包输出电压较低,不能满足电压平台相
匹配的要求,需要将电池包电压先进行升压。
收稿日期:2019-07-31
第 28 卷
Vol.28
第6期
No.6
电子设计工程
Electronic Design Engineering
2020 年 3 月
Mar. 2020
新型交错并联 boost 变换器的研究
周万鹏 1,杨 艳 1,朱智富 2
(1. 青岛大学 电气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2. 青岛大学 物理科学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Abstract:Based on the solution of the interleaved parallel Boost switching circuit,the switching tube is
turned off and has loss,the reverse recovery of the diode generates the turn⁃off loss,and there is a current
摘要:基于解决交错并联 Boost 电路开关管开、关断具有损耗,二极管反向恢复产生损耗,且两支路
存在均流问题,一旦不均流会导致某一支路开关电流应力加大的目的。采用一种带耦合电感的软
开关交错并联 Boost 电路的方法,通过实验数据及开关管电压电流波形图、二极管电流波形图得出
该电路不仅能解决二极管反向恢复和实现开关管零电压开通的结论,这使得变换18GGX105012)

交错并联临界连续Boost PFC 变换器移相控制策略稳定性分析

交错并联临界连续Boost PFC 变换器移相控制策略稳定性分析

ISlave
t
3TM1 2
3TM2 TM1 − 2 2
3TM3 TM2 − 2 2
3TM4 TM3 − 2 2
3TM5 TM4 − 2 2
图 1 移相开通信号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
IMaster
假设输出电压 uac 和输出电压 U dc 保持不变,下一个开
关周期
TM1
TM2
TM3
TM4
TM5
3TM4 TM3 − 2 2
3TM5 TM4 − 2 2
TM6
t
∆I1 = 1, 误差信号不会放大。 然而 I Sl
3TM2 TM1 − 2 2
Turn off Turn off
输入电流增大,输入功率增大,而由于电压环的调节作 用 , 开 通 时 间 Ton 就 会 减 小 , 从 而 几 个 周 期 后 ,
t
3TM3 TM2 − 2 2
TS1
TS2
TS3
TS4
TS5
图 2 移相关断信号
∆I n < 1 。实验也证明采用这种移相控制方法,从相 ∆I 0
电感电流工作稳定且移相 180°。
利用 FPGA 实现上述两种移相控制方案,并且利用 电路中的耦合电感实现了 Boost 电路的二极管零反向恢 4 复损耗。实验发现,采用图 1 移相开通法,两相的电感 电流工作稳定,且得到的总输入电流的纹波很小。采用 这种控制方法即可以保证从相电感电流工作于 CRM 图 2 移相关断法,当输入电压较低时,两相电感电流工 模式又能满足移相的要求,但实际上从相电感电流工作 作稳定,但当输入电压上升到一定的幅值时,就会出现 不稳定。 次谐波振荡现象。于是,分别对这两种控制方法进行了 稳定性分析,并得出结论。 如图 4, 理想的从相电流应该是零电流开通, 在 180 ° 控制 信号处 关 断 并 且从 相 开 通 时间 等 于 主 相 开 通 时 间。假如在某一时刻有一个扰动 ∆Ton ,如图 4 所示。实 线是从相电流理想波形,虚线是扰动后电感电流变化的 这种控制方法的缺点是从相的电感电流可能工作在 曲线。 DCM 或者 CCM 状态。但无论是实验还是仿真,CCM 或者 DCM 现象都不严重。如图 3-3,理想的从相电流应 在 180°移相控制信号处零电流开通并且从相开通时间 等于主相开通时间。假设某一时刻从相电感电流工作在 CCM 状态,相对于理想的电流波形有个 ∆I 0 ,如图 3 所 示。

交错并联BoostPFC电路的应用研究

交错并联BoostPFC电路的应用研究

定稿日期:2009-09-01作者简介:赵相瑜(1974-),男,四川蓬溪人,硕士,研究方向为电子技术。

1引言Boost 型功率因数校正(PFC )变换器的升压电路具有结构简单,效率高,输入电流纹波和器件导通损耗都很小以及工作性能稳定等优点,因此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PFC 电路中[1-2]。

但Boost PFC 电路的单位功率因数不能由电压跟随控制方法得到,一般情况下需要采用电流、电压双闭环反馈控制;另外,根据电感电流连续与否,工作模式分为电感电流连续工作模式(CCM )和电感电流断续工作模式(DCM )。

CCM 下的Boost PFC 电路具有导通损耗小,输入电流纹波小等优点,但是电感电流连续状态下输出整流二极管会产生很高的反向恢复损耗;DCM 下的Boost PFC 电路开关损耗小,输出整流二极管不会产生反向恢复损耗[3],但输入电流的纹波很大,前级EMI 滤波器的设计尺寸也增大,这增加了电路的体积和成本,同时因为流过开关管的电流较大,开关具有很高的通态损耗,降低了PFC 电路的效率,此外,Boost 变换器工作在固定频率,输入电流波形还可能产生畸变。

针对以上不足,采用两个工作在DCM 下的Boost PFC 电路交错并联运行,同时为了减小电感的体积和成本,采用了一种新颖的耦合电感绕线方式。

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该交错并联电路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2交错并联Boost PFC 电路图1a 示出交错Boost 变换器并联电路,两开关SW 1,SW 2的导通占空比相等,SW 2滞后SW 1二分之一个开关周期导通。

由图1b 所示的交错并联电流波形可见,虽然单个Boost 变换器的电感电流i L 1和i L 2是断续的,但PFC 电路的输入电流i in 变成了连续的,故其输入电流纹波减小,频率提高了两倍,从而降低了输入电流的高频谐波含量,减小了前级EMI 滤波器的尺寸,而且输入电流的平均值接近其峰值,进而提高了PFC 变换器的功率等级。

一种新颖的升压型电压调整器两相交错并联耦合电感BOOST变换概要

一种新颖的升压型电压调整器两相交错并联耦合电感BOOST变换概要

第26卷第9期2006年5月文章编号:0258—8013(2006)09—0094—05中国电机工程学报ProceediIlgs、,b1.26No.9May2006@2006Cllin.Soc.五0rElec.EngofmeCS髓文献标识码:A中图分类号:TM624学科分类号:470.40一种新颖的升压型电压调整器一两相交错并联耦合电感BOOST变换器胡庆波,瞿博,吕征宇(浙江大学电力电子国家专业实验室,浙江省杭州市310027)ANoVelStep-upV】王M——Two—phaseHUInterleaVedCoupled-boostConVerterZheng—yuQing-bo,QUBo,LU(NationalKeyLabomtoryofPowerElec仃onics,ZhejmgUIliversity,zheji柚gPmvince,H柚gzhou310027,Cllina)islongersoABsl’I认C1j’11leAsfornatIlrallifeOfbanerycellth柚low.关键词:升压型电压调整器,交错并联,耦合电感,有源钳位batterygroupusedinseries,butbatteryceUv01tageismisproblem,tllispaperin廿oducestwo—phaseintedeaVedcanastep—upcircllit,namedcoupled—BoostconVener,and0引言随着蓄电池的大量使用,蓄电池的使用寿命越dif托rentoutputVoltageofbeacquiredbych柚gingtIlmsisratioaco叩ledinductor.Tho—phasela唱edutycyclebecaIIsecanboostconverteroperatesatVoltagegain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

目前,蓄电池在使用过程中通常采用串联的工作方式,这种方式下串联组内蓄电池均以同样大小的电流进行充放电。

高压差升压级联Boost变换器效率最优分析_邵峰

高压差升压级联Boost变换器效率最优分析_邵峰
生产一线
高压差升压级联 Boost 变换器效率最优分析
文⊙ 邵峰 王娜(河南省计量科学研究院)
摘要: 级联 b o o s t 变换器可实现大压差 的升压,它的级数和中间电压的选择是影 响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对级联 B o o s t 变换器主要损耗的分析,推导了它们 的效率公式,进而得出两级、三级 Boost 变 换器中间电压和效率的关系。以输入 28VDC 输出 400VDC 功率 400W 的指标为例, 得出分别用三种变换器来实现的效率曲 线,进行了效率对比,进行级数和中间电 压的最优选择,并用实验进行了验证。
两级中第二级实验参数为: f s = 5 0 k H z , V F 2 = 1 . 1 5 V ,V o = 4 0 0 V , L 2 = 1 . 5 m H , RL2=0.175 ,Rc2=0.3 。RF2=0.085 , Ron2=0.27 ,Co2=480pF, R=400 ,
把数据带入式(17),在 Matlab 中得出对 应数据的曲线如图 3 ,可看出用两级变换
率曲线如图 4 可看出达到效率最高点的时 候是一个面,其中包含第二个过渡电压为 4 0 0 V 时,第一个为 1 0 0 V 这个点,也就是 相当用两级来实现同样可以达到同样高的 效率,第二级为 4 0 0 V 时,三维图中的曲线 和图 3 中两级的曲线是重合的。
图 4 三级 boost 变换器效率 (三)实验验证
(a) 带寄生参数等效电路
(7)
这里的开关状态损耗[ 3 ] 主要分为三部 分:
1、Mosfet 开通时,在电压还没降到零 时,与二极管反向恢复电流和电感电流一 起产生功率损耗。
2 、在开通过程中,由于 M o s f e t 漏源 极寄生电容放电产生损耗。

基于交错并联型boostpfc功率因数校正拓扑电路的研究

基于交错并联型boostpfc功率因数校正拓扑电路的研究

• 7•新能源电动汽车的迅速发展,对电动汽车充电问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方面要实现车载充电机的高频化和高效率,一方面由于能源危机和谐波污染要求车载充电机能够实现高功率因数和低污染,所以本论文研究车载充电机的前级采用交错并联BoostPFC 功率因数校正拓扑电路,提高车载充电机的功率因数。

由于传统能源的不断匮乏,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而电动汽车环保安全能持续发展等优势,电动汽车行业在国家政策大力扶持下得以迅速发展,电动汽车的续航问题不可忽视,如何提高充电机的功率效应,降低开关损耗、消除电磁干扰,是电力电子技术行业一直关注的问题。

根据车载充电机所处的空间和环境,要求车载充电必须具有功率密度高,体积小,效率高,还要有良好的电气隔离,有良好的功率因数PF 和低谐波分量。

本文车载充电机的结构采用两级变换器,交错BoostPFC 变换器具有功率因数校正与输出稳定的直流母线电压,电感体积小、输出纹波电流小、功率因数高、效率高、THD 小。

因此基于BoostPFC 功率因数校正拓扑对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图1 BoostPFC结构图1 进行BoostPFC技术的必要性交错BoostPFC 拓扑电路如图1所示,电路中的V AC 为输入电网电压,i AC 为输入电网电流。

交错BoostPFC 拓扑电路它有两个参数相同的BoostPFC 单元电路并联组成,其中包含滤波电路EMI ,不控桥式整流(VD1~VD4),电感L1、L4,驱动信号相差1800的开关管VT1、VT2,续流二极管VD5、VD6和母线滤波电容C B 。

220V 交流电压输出稳定的直流电压是经不可控整流电路,但不可控整流二极管只在电网电压大于滤波电容两端的电压时电网才有电流产生,这样使电网电流产生崎变非常严重,会产生包含很多谐波分量的尖峰波,对电网电压造成严重的谐波污染和危害。

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作用是消除这样的电网电流尖峰,使输入电流成为正弦波且与输入电压同相位,得到一个比交流输入电压幅值略高的稳定直流电压。

高升压比Boost电路的研究与设计

高升压比Boost电路的研究与设计

Telecom Power Technology研制开发Boost电路的研究与设计波,丁玥,郭静媛,赵智轩(苏州市职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江苏电路广泛应用于用供电电压低于需求直流电的场合下,但传统的Boost电路中的电感,利用变压器助力实现尽一步提高效率,减少电路的体积重量,在电压较高的场合用SiC器件替代传统的器件后效率可提升1.5%以上。

电路;自耦变压器;SiC器件Research and Design of Boost Circuit with High Boost RatioDING Yue,GUO Jingyuan,Department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Suzhou vocational UniversityBoost circuit is widely used when the supply voltage is lower than the demand of DC. But the traditional boost circuit is difficult to achieve higher boost ratio in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In the traditional boost circuithigh-frequency autotransformer is used to replace the inductance to realize higher boost ratio.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2021年1月10日第38卷 第1期Telecom Power TechnologyJan. 10, 2021 Vol.38 No.1 张 波,等:高升压比Boost 电路的 研究与设计式,只有一个时刻点为零的称临界导电模式,有一小段时间为零的称为不连续导电模式。

交错并联倍压Boost变换器轻载控制策略

交错并联倍压Boost变换器轻载控制策略

交错并联倍压Boost变换器轻载控制策略沈国桥吴小田张龙龙徐德鸿(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杭州310027)摘要:本文研究了交错并联倍压Boost变换器的轻载运行特性及其控制策略。

该类变换器在轻载运行条件下将工作于电流断续模式,开关占空比小,采用常规控制方法存在倍压电容电压下降问题,造成功率开关电压应力增加,从而限制了低耐压器件的应用。

本文分析了变换器在轻载运行条件下存在的问题,推导了维持正常运行状态的临界条件。

然后进一步提出了称为交替移相控制的一种新的PWM控制策略,使该变换器克服了轻载问题,维持正常工作所具有的高升压比、低电压应力等特性。

最后给出了仿真和实验验证结果。

 关键词:电力电子升压变换交错并联移相控制倍压电路 中图分类号:TM46A Novel Control Method for Light-loaded Multiphase Boost ConverterWith Switching CapacitorsSHEN Guoqiao WU Xiaotian ZHANG Longlong XU Dehong(College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7)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 method for improving the ope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ultiphase interleaved boost converter integrated with switched capacitors is presented. The light-load problem of this converter is investigated. The critical condition to maintain a desirable operation even at light load is derived as a guide to design the converter and its control. A novel PWM control method named Alternating Phase Shift (APS) is proposed to assure the good operation at light-load. Simulations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prove the theory and the proposed control method.Key words: Power electronic, Boost, Interleaving, Phase shift control, V oltage multiplier1引言高升压比DC-DC变换器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通信电源、不间断电源及燃料电池发电等领域,其高直流增益通常由高频变压器、耦合电感和开关电容等方法来实现[1-5]。

高升压比交错并联Boost电路的分析

高升压比交错并联Boost电路的分析

高升压比交错并联Boost电路的分析类别:阅读:869摘要:文章分析了传统BooST电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型的交错并联Boost电路。

在电感电流连续模式下,根据占空比大于或小于0。

5的情况,详细分析电路的工作过程,推导了稳态情况下输出输入电压关系式,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0 引言升压变换器是最常用的一种变换器,随着新能源的推广,由于太阳能、燃料电池、蓄电池等输入源具有输入电压较低的特性,升压变换器成为不可或缺的关键部件。

常用的非隔离Boost升压变换器,在高输出电压场合,由于寄生参数的影响不可能达到很高的输入输出电压比。

而另一种升压电路是隔离升压电路,例如正激、反激电路。

隔离升压电路中必须用到的变压器通常具有隔离、变压的功能,在那些不需要隔离或体积要求较小的应用场合,通过变压器升压就很难满足要求,另外变压器漏感引起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开关电压过冲,EMI等,常常对电源本身及周围设备带来安全隐患。

为了克服常用升压变换器在大功率、高输入输出变比等场合应用的限制,本文研究分析了一种新的电路拓扑结构及其工作方式,并对其进行了仿真验证。

1 工作原理下面分析Boost电路存在的不足,在理想情况下:M(D)=U0Uin= 11-D(1)根据式(1),在一定的输入电压下,理论上可以产生任意高于输入电压的输出电压。

而实际情况中,由于电感、二极管、开关管都会产生一定的损耗,这些损耗可以等效为一个与电感串联的电阻RL,如图1所示:图 1 Boost等效电路图此时根据磁平衡原理:由式(2)、(3)可得:根据式(4),在不同的RL/R 情况下,M(D)如图2所示。

由此可见,在实际电路中,Boost电路升压比有限制极限,输出电压一般能达到输入电压的4~5倍。

在大功率应用环境中,由于损耗严重,升压比反而更低。

为了克服上述非隔离升压电路的不足,本文研究的升压变换器如图3所示,它由交错并联Boost电路与电容串联组合而成。

BOOST升压电路案例分析

BOOST升压电路案例分析

BOOST 升压电路案例分析将直流电能转换为另一种固定电压或电压可调的直流电能的电路称为直流斩波电路。

它利用电力开关器件周期性的开通与关断来改变输出电压的大小,因此也称为开关型DC/DC 变换电路或直流斩波电路。

直流斩波电路的用途非常广泛,包括直流电动机传动、开关电源、单相功率因素校正,逆变器以及其他领域的交直流电源等。

测试电路如下图所示,测量输入与输出关系。

通道2:输出直流电压信号u o +-(a)BOOST 测试电路 (b)输出波形图 BOOST 升压电路(multisim)一、直流斩波电路的基本原理基本的直流变换电路原理如图所示,T 为全控型开关管,R 为纯电阻性负载。

当开关T 在时间T on 开通时,电流流经负载电阻R ,R 两端就有电压;开关T 在时间T off 关断时,R 中电流为零,电压也就变为零。

直流变换电路的负载电压波形如图(b)。

(a) 直流斩波原理图 (b)输出波形图直流斩波原理示意图定义上述电路中脉冲的占空比:on on s on offT T D T T T ==+。

其中T s 为为开关管T 的工作周期,T on 为开关管T 的导通时间。

由图(b)的波形可知,输出电压的平均值为:01s T on O d d d s ST U U dt U DU T T ===⎰ 此式说明,控制开关管的导通与关断来控制就可以达到控制输出电压。

二、BOOST 升压过程直流输出电压的平均值高于输入电压的变换电路为升压变换电路,又称为Boost 电路。

电路如图所示。

图中Q2为开关管, D1是快恢复二极管,XFG1为频率和占空比都可调的函数发生器, 用于产生驱动开关器件Q1所需的脉冲信号。

假设输入电源电压为U d ,输出负载电压为U o ,流过电感的电流为I L 。

当Q1在出发信号作用下导通时,电路处于T on 工作器件,D 承受反向电压而截止。

一方面,能量从直流电源输入并存储到L 中,电感电流从I 1线性增大到I 2;另一方面,R 由C 提供能量,显然,L 中的感应电动势与U d 相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升压比交错并联Boost电路的分析
类别:电源技术阅读:869
摘要:文章分析了传统BooST电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型的交错并联Boost电路。

在电感电流连续模式下,根据占空比大于或小于0。

5的情况,详细分析电路的工作过程,推导了稳态情况下输出输入电压关系式,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0 引言升压变换器是最常用的一种变换器,随着新能源的推广,由于太阳能、燃料电池、蓄电池等输入源具有输入电压较低的特性,升压变换器成为不可或缺的关键部件。

常用的非隔离Boost升压变换器,在高输出电压场合,由于寄生参数的影响不可能达到很高的输入输出电压比。

而另一种升压电路是隔离升压电路,例如正激、反激电路。

隔离升压电路中必须用到的变压器通常具有隔离、变压的功能,在那些不需要隔离或体积要求较小的应用场合,通过变压器升压就很难满足要求,另外变压器漏感引起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开关电压过冲,EMI等,常常对电源本身及周围设备带来安全隐患。

为了克服常用升压变换器在大功率、高输入输出变比等场合应用的限制,本文研究分析了一种新的电路拓扑结构及其工作方式,并对其进行了仿真验证。

1 工作原理下面分析Boost电路存在的不足,在理想情况下:
M(D)=U0Uin= 11-D(1)根据式(1),在一定的输入电压下,理论上可以产生任意高于输入电压的输出电压。

而实际情况中,由于电感、二极管、开关管都会产生一定的损耗,这些损耗可以等效为一个与电感串联的电阻RL,如图1所示:
图 1 Boost等效电路图此时根据磁平衡原理:
由式(2)、(3)可得:
根据式(4),在不同的RL/R 情况下,M(D)如图2所示。

由此可见,在实际电路中,Boost电路升压比有限制极限,输出电压一般能达到输入电压的4~5倍。

在大功率应用环境中,由于损耗严重,升压比反而更低。

为了克服上述非隔离升压电路的不足,本文研究的升压变换器如图3所示,它由交错并联Boost电路与电容串联组合而成。

图 2 升压比与占空比关系曲线图
图3 高升压比交错并联Boost电路结构图在电感电流连续模式下,当占空比大于0。

5时,系统工作原理时序如图4所示,PS1、PS2分别为开关管S1、S2的驱动脉冲。

ID1、ID2分别为流过续流二极管D1、D2的电流。

图4 系统工作波形图在一个周期内系统工作状态如下:[t0~t1]阶段,S1、S2同时导通。

输入电流流过电感与开关管,所有的二极管电流为零,电感储存能量,如图5
所示。

图5 [t0~t1]阶段电路工作图[t1~t2]阶段,S1导通、S2关断。

电感L2储存的能量通过D4、D2释放给C1、Co,如图6所示。

此时C1、C2通过D4串联,同时与Co通过D2并联,输出电压等于C1或C2两端电压的两倍。

图6[t1~t2]阶段电路工作图[t2~t3]阶段,S1、S2同时导通。

系统状态与[t0~t1]阶段相同。

[t3~t4]阶段,S1关断、S2导通。

电感L1储存的能量通过D3、D1释放给C2、Co,如图7所示。

此时C1、C2通过D3串联,同时与Co通过D1并联,L2继续导通并储存能量。

图7 [t3~t4]阶段电路工作图在电感电流连续模式下,占空比大于0。

5时,设L1=L2=L,C1=C2=C,UC1=UC2=U,由磁链守恒得:
根据式(5)可得:输出电压U0等于UC1与UC2之和:
由式(7)可见,在相同占空比的条件下,采用本文所述电路结构的升压比比采用传统Boost电路的升压比提高了两倍。

在电感电流连续模式下,占空比小于0。

5时,开关管S1、S2的驱动脉冲如图8所示。

图8 占空比小于0.5时,开关管S1、S2的驱动脉冲在一个周期内系统的工作状态如下:[t0~t1]阶段,开关管S1导通S2关断。

电感L2储存的能量通过D4、D2释放给C1、C0,这时电路工作状态与图6所示相同,且C1、C2通过D4串联,同时与Co通过D2并联,输出电压等于C1或C2两端电压的两倍。

[t1~t2]阶段,开关管S1、S2同时关断。

电感电流分别通过C1、D1与C2、D2向负
载放电,如图9所示。

图9 S1、S2同时关断时工作原理图[t2~t3]阶段,S1关断、S2导通。

电感L1储存的能量通过D3、D1释放给C2、Co,这时电路工作状态与图7所示相同,且C1、C2通过D3串联,同时与Co通过D1并联,电感L2继续导通并储存能量。

[t3~t4]阶段,开关管S1、S2同时关断,系统状态与[t1~t2]阶段相同。

在电感电流连续模式下,占空比小于0.5时,设L1=L2=L,C1=C2=C,UC1=UC2=U,UCo=Uo,根据以上状态分析,在[t0~t1]时间段内,电感L1两端电压为Uin,在[t2~t3]时间段内,电感L1两端电压为UC2-Uin,在[t3~t4]与[t2~t3]时间段内,电感L1两端电压为UCo-UC1-Uin,由磁链守恒得:
根据式(8)、(9)可得:输出电压Uo为UC1与UC2之和:
因此,在电感电流连续的状态下,无论占空比大于还是小于0.5,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关系都满足式(11)。

2 仿真验证为了分析验证上述电路的工作原理,本文选用PSIM 软件进行仿真。

电路参数选择如下:Uin=25V,Uo=200 V,L1=L2=200μH,C1=C2=Co=200μF,开关频率为50 kHz,输出功率为1 000 W。

电感、电容的参数大小由式(12)、(13)、(14)确定。

式中,ΔlL1为电感L1的电流纹波。

式中,ΔU C1为电容C1的电压纹波,Iin为输入电流。

ΔUo为输出电压的纹波。

下文的仿真实验验证了本文所分析的电路工作原理。

图10所示为稳态下开关管S1、S2的驱动波形,从图中可以看出占空比为0.75,输入电压与输出电压的关系为:
图10 图11、12所示为开关管电流IS1、IS2与二极管电流ID3、ID4的波形图。

由图可见仿真波形与图4所示的开关管、二极管理论分析波形一致,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图13、图14为输入电感L1、L2和输出电压Uo波形图。

由公式(12)、(14)可得,理论电感电流、输出电压纹波分别为 1.875 A、0.125 V。

图11开关管S1、S2电流波形图图12 二极管D3、D4电流波形图
图13电感L1、L3电流波形图图14输出电压波形图 3 结论本文详细分析了非隔离Boost电路的升压比受到限制的原因,研究了一种高升压比交错并联Boost电路拓扑结构。

此电路结构可以在不采用变压器的条件下,有效地提高输入输出电压比。

文中主要对电路的工作过程和其主要参数进行了分析研究,并由仿真实验对其进行了验证。

通过分析可知,采用该电路结构比采用普通Boost电路,升压比提高了2倍,极大地扩大了非隔离式Boost电路的应用范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