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病理生理学》练习册参考答案
病理生理学课程练习册答案第一章疾病绪论、概论一、选择题1.病理生理学的主要任务是:揭示疾病的机制与规律2.下列有关疾病条件的叙述中,哪项是错误的: 条件因素即为疾病的诱因3.下列哪项不是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应激反应4.脑死亡是指:全脑功能不可逆性永久性停止5.脑死亡发生于: 临床死亡期6.脑死亡判断标准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脑干神经反射存在二、名词解释1.脑死亡全脑功能(包括大脑半球、间脑和脑干各部分)的不可逆的永久性丧失以及机体作为一个整体功能的永久停止。
三、问答题1.脑死亡与植物人存在哪些方面的区别?参考答案:脑死亡指全脑功能不可逆地永久性丧失,标志机体已经死亡。
植物状态指大脑因受损而功能停止,意识及脑电波消失,病人处于持续深昏迷状态,但植物人脑干功能尚存在,故基本生命活动如呼吸、心跳仍存在。
第二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一、选择题1.体液是指: 体内的水及溶解在其中的物质2.正常成人体液总量约占体重的: 60%3.细胞外液中的阳离子主要是: Na+4.细胞外液中的主要阴离子是:cl-5.血浆和组织间液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Na+、Cl-和HCO3-6.决定血浆渗透压高低的最主要离子的是: Na+7.血浆和组织间液所含溶质的主要区别在于: 蛋白质8.机体正常的排水途径不包括:生殖道9.体液中各部分渗透压的关系是: 细胞内、外液基本相等10.高钠血症是指血清钠浓度高于: 150 mmol/L11.低容量性低钠血症也称为: 低渗性脱水12.低渗性脱水的特点不包括: 细胞内液量增加13.低渗性脱水的婴儿皮肤弹性降低、眼窝凹陷、囟门下陷主要是由于: 组织间液量减少14.昏迷病人最易出现的脱水类型是: 高渗性脱水15.下列有关低容量性低钠血症对机体的影响,哪项是错误的?肾外因素所致失钠者,尿Na+含量高;肾性因素所致失钠者,尿Na+含量减少16.低渗性脱水时体液丢失的特点是: 细胞内液无明显丢失,细胞外液明显丢失17.下列关于低容量性高钠血症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细胞外液量减少,细胞内液量维持不变18.尿崩症患者易引起: 高渗性脱水19.高渗性脱水时体液容量的变化为:细胞内液量↓↓,细胞外液量↓20.下列关于低容量性高钠血症对机体的影响,哪项是错误的? 细胞外液量增加21.低渗性脱水对机体最严重的影响是:外周循环衰竭22.高热病人容易发生:高渗性脱水23.下列哪一类型水电解质代谢障碍更易发生休克? 低渗性脱水24.患者口渴,尿少,细胞外液量减少,细胞内液量明显减少,血钠浓度>150mmol/L,其水电解质紊乱的类型是: 高渗性脱水25.产生脱水热的主要原因是: 散热减少26.有关等渗性脱水的描述,下面哪项错误?等渗液大量丢失只引发等渗性脱水27.等渗性脱水时体液容量的变化为: 细胞内液量变化不大, 细胞外液量↓28.等渗性脱水如未得到任何处理,易转变为:高渗性脱水29.高渗性脱水的补液原则是: 补水为主,适当补钠30.低渗性脱水的补液原则是: 补充等渗液31.等渗性脱水的补液原则是: 补偏低渗(1/2或2/3张)液32.细胞内、外液均增多并有低钠血症,说明有:水中毒33.水中毒最常发生于: 急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而又补液过多时34.下列有关水中毒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低渗性液体主要在细胞外液潴留35.水肿液在组织间隙以游离状态存在,说明存在: 显性水肿36.水肿是指: 组织间隙或体腔内液体过多37.下列有关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的发生机制中,哪项是错误的?球-管失衡38.下列哪项不会引起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低渗性脱水39.水肿时近曲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多的主要机制是: 肾小球滤过分数增大40.钠水潴留的发生机制中,下面哪项是错误的?肾血流重分布(较大量的血流转入皮质肾单位,而近髓肾单位血流量↓↓)41.水肿首先出现于身体低垂部位,提示发生了: 心性水肿42.区分漏出液和渗出液的主要依据是水肿液的: 蛋白质含量43.下述哪项不会导致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 肾小球囊内压下降44.下列有关钾跨细胞转移因素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细胞外液钾离子浓度升高可直接抑制Na+-K+-ATP酶活性45.下述哪项不是高钾血症的原因: 胰岛素过量使用46.高钾血症是指血清钾浓度高于: 5.5mmol/L47.下列哪一项不是低钾血症的原因: 代谢性酸中毒48.引起低钾血症最主要的原因是: 钾丢失过多49.某手术患者术后禁食7天,仅从静脉输入大量的5%葡萄糖维持机体需要,此患者最易发生:低钾血症50.下面关于肾外途径过度失钾的原因,哪一项是错误的?长时间使用速尿等利尿剂51.过量使用胰岛素产生低钾血症的机制是: 跨细胞转移,细胞摄钾增多52.低钾血症时,血清钾浓度低于: 3.5mmol/L53.高钾血症对机体最危险的影响是: 心室纤颤54.碱中毒患者尿液呈酸性,提示存在: 低钾血症55.急性轻度低钾血症对神经肌肉的影响是: 兴奋性下降,肌肉松弛无力56.急性低钾血症对心肌生理特性的影响是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收缩性B. ↑ ↓ ↑ ↑或↓(严重缺钾)57.低钾血症对机体的影响,不包括:去极化阻滞58.引发高钾血症最重要的原因是: 肾排钾障碍59.高钾血症对心肌生理特性的影响是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收缩性C. 轻症↑,重症↓ ↓ ↓ ↓60.高钾血症患者尿液为: 反常性碱性尿二、名词解释1.低渗性性脱水其特点是:失H2O<失Na+ ;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细胞外液量减少,细胞内液量无明显减少。
疾病发生的核心规律
疾病发生的核心规律任何疾病都是有原因的,但是仅仅有原因是不够致病的。
疾病的发生还需要一定的条件,原因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发挥致病作用,就像寒冷、过度疲劳、免疫力低下等条件,能够使机体在接触感冒病毒后容易发病,在这里条件起重要作用。
但是无论条件如何重要,如果只具备条件而没有原因,相应的疾病就不会发生,有时同一因素对一类疾病说是原因,而对另一疾病是条件,例如营养不足是营养不良的原因,而营养不足使机体抵抗力低下,又是一些疾病发生的条件,如感冒发生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机体抵抗能力低下。
因此,正确认识和区别疾病的原因和条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对于预防疾病有重要意义。
疾病发生的共同规律是:第一,调节功能失去平衡。
身体在各种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因素作用下,通过各种反应的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的功能和新陈代谢保持在正常范围内,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疾病是由于各种致病原因对身体的伤害,打破了身体的平衡系统,使自身调节出现障碍,从而引起相应的功能和代谢障碍,通过反馈作用,又建立新的平衡。
我们来看一个平衡被打破的例子:大家都知道北京的沙尘暴越来越严重,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树木被砍伐太多,水土流失严重;另一个是人口不断增加,环境污染严重。
这两个原因,导致了自然界生态严重失衡,于是沙尘暴产生了,并且越来越严重。
人体也是同样的系统。
胃口好,补充的材料多;胃口差,补充的材料少。
如果消耗得多补充得少,身体需要的健康材料不足,而身体的消耗仍在不断地进行,就犹如树木被不断地砍伐。
我们在吃进去营养的同时,也吃进去了身体不需要的材料,这些身体不需要的材料,就成了身体的负担,如果不及时排出去,相当于环境污染。
人体需要的健康材料不足,反应不能有效进行,同时身体的负担又过重。
这就是营养不均衡,毒素又太多,导致体内系统失去平衡,引起身体往疾病方向反应,身体就会生病。
第二,因果转化规律。
因果转化规律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指在原始病因作用下,机体发生的一些变化又可能转化为新的病因,引起新的变化,而后者再转化:为原因,再引起新的变化,如此病因与结果交替作用,形成一个螺旋式的发展过程。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1.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着重从功能与代谢的角度探讨患病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其任务是揭示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2.健康:一种躯体、精神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现象。
3.疾病: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稳态发生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4.脱水:体液容量的明显减少在临床称为脱水。
5.低渗性脱水:体液容量减少,以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为主要特征的病理变化过程。
6.高渗性脱水:体液容量减少,以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150mmol/L和血浆渗透压>310mmol/L为主要特征的病理变化过程。
7.水肿: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的病理过程。
8.低血钾症: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
9.高血钾症:血清钾浓度高于5.5mmol/L。
10.代谢性酸中毒:血浆中HCO3-原发性减少,而导致pH降低的酸碱平衡紊乱。
11.呼吸性酸中毒:血浆中PaCO2原发性增高,而导致pH降低的酸碱平衡紊乱。
12.代谢性碱中毒:血浆中HCO3-原发性增高,而导致pH升高的酸碱平衡紊乱。
13.呼吸性碱中毒:血浆中PaCO2原发性减少,而导致pH增高的酸碱平衡紊乱。
14.乳酸酸中毒:血浆中乳酸浓度增高所致的代谢性酸中毒。
15.酮症酸中毒:血中酮体(β—羟丁酸及乙酰醋酸)含量增多所致的代谢性酸中毒。
16.乏氧性缺氧:由于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氧含量减少,导致组织供氧不足的缺氧。
17.血液性缺氧:由于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或性质改变导致的缺氧。
18.循环性缺氧:因组织血液灌流量减少而引起的缺氧。
19.组织性缺氧:因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减弱而引起的缺氧。
20.缺氧:组织、细胞因供氧不足或用氧障碍而发生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
21. 呼吸衰竭:当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以致机体在静息状态吸入空气时,PaO2低于60mmHg,或伴有PaCO2高于50mmHg,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
7 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2第三节发病学发病学主要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和共同机制⏹自稳调节紊乱⏹因果交替⏹损伤与抗损伤⏹局部与整体⏹神经机制⏹体液机制⏹细胞机制⏹分子机制一般规律共同机制疾病概论疾病概论一、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自稳调节紊乱⏹因果交替⏹损伤与抗损伤⏹局部与整体3疾病概论(一)自稳调节紊乱疾病发生的基本环节:病因通过其对机体的损害性作用而使体内神经内分泌网络调节体系某一方面发生紊乱,继而通过连锁反应引起生命活动障碍。
如:糖尿病的血糖代谢调节紊乱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调节失衡4疾病概论(二)因果转化⏹原始病因使机体某一部分发生损害后,这种损害又可作为发病学原因而引起另一些变化。
⏹因果不断交替,推动疾病发展。
56机械暴力大出血血容量↓血压↓心输出量↓交感神经(+)血管收缩组织缺氧缺氧酸中毒微循环淤血回心血量↓心肌收缩力↑心率↑出血↓恶性循环良性循环输血、输液血管活性药物纠正酸中毒休克死亡疾病概论7(三)损伤与抗损伤应激原毒物致病微生物自由基创伤出血免疫屏障应激修复凝血解毒抗氧化在疾病过程中,损伤与抗损伤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的复杂关系,是推动疾病发展的基本动力。
疾病概论8疖、痈(四)局部和整体糖尿病败血症疾病概论疾病概论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自稳调节紊乱⏹因果交替⏹损伤与抗损伤⏹局部与整体9。
发病学概论
4.受体病
受体数量、结构和功能异常所致。 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是因基因突变引 起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缺陷,使血浆LDL增高, 属于遗传性受体病。
5.膜转运障碍所致的疾病
第三节
发病学概论
发病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及 转归过程中共同的基本规律和机 制的学说。
一、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
一、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疾病时自稳态的紊乱 (二)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 (三)疾病过程中的损害和
抗损害反应 (四)局部和整体
㈠ 疾病时自稳态的紊乱
生
病
机 体
自 稳
功能↓
命 活
因损 态
动
害紊
代谢 ─ →糖尿病─ →脂肪代谢↑ ─ →酮体↑ ─ →代谢性酸中毒
(二) 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
在原始病因作用下,机体发生某 些变化,这些变化又作为发病学原因, 引起新的变化,因果不断交替、推动 疾病的发展。
(原始病因)
机械力
(结果)
创伤失血
1、内分泌作用
分泌细胞分泌的化学活性物质,通过血液循 环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分,被远处靶细胞上 的受体识别并发挥作用。
分泌细胞
靶细胞
血液
靶细胞
2、旁分泌作用
指细胞分泌的信息分子,如神经递质、 生长因子等仅作用邻近的靶细胞。
内分泌细胞 靶细胞
靶细胞
靶细胞
3、自分泌作用
指细胞能对它们自身分泌的信息分子(如生 长因子)起反应,即分泌细胞和靶细胞为同 一细胞。
(一)神经机制
病理学作业例说明疾病发生发展遵循的因果交替的规
病理学作业一1、例说明疾病发生发展遵循的因果交替的规律.答:原始病因作用于机体引起某些变化,前者为因,后者位果;而这些变化又作为发病学原因,引起新的变化,如此因果部断交替转化,推动疾病的发展.例如车祸时,机械暴力作为原因引起机体创伤,机械力是因,创伤是果,创伤又引起疼痛、失血等变化,进而造成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动脉血压下降等一系列后果.如此因果不断交替,成为疾病发展的推动力量.2、试谈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意义.答: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模式已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人们对健康与疾病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防治疾病,促进健康,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生命质量是医务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从健康到疾病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能说不生病就是健康.例如,有的人大脑并无器质性病变,也没有精神疾病,但性格古怪,心理状态很不稳定,不能视为健康.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和不完善的社会关系,也是社会上不健康的表现,精神与社会上的不良状态为疾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3、试分析肺动脉栓塞的途径及后果.答:血栓栓塞是指由脱落的血栓栓子引起的栓塞,是临床血栓栓塞发病最常见,约占栓塞总数的99%.肺动脉栓塞绝大多数是由来自下肢深部静脉,特别是腘静脉、股静脉和髂静脉.其后果取决于栓子的大小、数量和心肺功能状态.脱落的血栓栓子经过肺动脉和支气管动脉双重血液供应的丰富吻合支时,较小的栓子栓塞于肺动脉的小分支引起临床症状,但症状较轻;若栓塞前就有严重的肺淤血如左心衰竭,吻合支不能有效代偿时,局部可发生出血性梗死:若栓子较大,栓塞在肺动脉主干或其他的分支或者栓子较小但数量较多时广泛栓塞在肺动脉分支里,患者可以出现严重的临床表现,出现呼吸困难、紫绀、休克,甚至猝死.4、试分析血栓形成和对机体的影响答:在循环系统中,血栓的形成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是:1、心血管内膜的完整性 2、血液的粘稠度和凝固性 3、血流状态的改变.当心血管内膜的完整性破坏和血液的粘稠度和凝固性增加及血流缓慢,在这些条件下就形成栓子,栓子集聚形成血栓;血栓形成后对机体会产生严重的影响:1、阻塞血管.阻塞动脉又缺乏有效的侧支循环代偿时就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的缺血坏死;阻塞静脉就会引起局部组织的淤血、水肿、出血.2、栓塞.血栓脱落后随着血流运行,栓塞于相应大小的血管3形成心瓣膜病.反复发生在心瓣膜上的血栓,机化后引起瓣膜粘连、增厚、变硬.5、试分析休克早期微循环的变化及其代偿意义.答:休克早期微循环的变化主要由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儿茶酚胺增加所致,对休克有一定的代偿意义.1、有利于维持动脉血压:机体通过自身输血和自身输液作用增加回心血量,缓解血容量的绝对或相对不足;同时心输出量增加、外周阻力升高.通过上述调节,休克早期血压无明显变化;2、血液重新分布有利于心、脑血液供应:休克早期,腹腔内脏、皮肤、骨骼肌和肾等器官血管收缩,血流量显着减少,而心、脑血管不发生收缩,血流量基本正常,加之此时动脉血压变化不明显,所以在全身循环血量减少的情况下,有利于优先保证重要生命器官如心、脑的血液供应.6、从病因和机制、病理生理变化、防治原则三个方面列表比较高渗性、低渗性、等渗性脱水的异同.7、简述引起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的因素.答: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可引起组织液生成大于回流,使过多的体液积聚在组织间隙.其发生的基本因素有:1、毛细血管血压增高,常见于静脉压升高.2、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常见于血浆白蛋白含量下降.3、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常见于炎症性、过敏性疾病等对血管壁的损伤.4、淋巴回流受阻,常见于淋巴管受压或吸收增加病理学作业二1、试比较代谢性酸中毒与呼吸性酸中毒时机体的代偿性和损伤性变化.2、内源性致热源是如何产生的简述其引起体温升高的机制答:①、发热激活物与产致热原细胞膜的特异受体结合后,产致热原细胞即被激活,通过一定的信号转导途径,激活核转录因子NF-kB,启动IL-1、TNF和IL-6等细胞因子的基因表达,合成后释放入血.②发热激活物→→→产EP细胞→→→EP 信息传递↓↓体温调定点←←←中枢发热介质←←←下丘脑中枢调节┃┠→→皮肤血管收缩→→→散热↓┃\体温↑外周效应┃/┠→→寒战→→→→→→→产热↑3、在病理学上,常常把炎症概括分为变质性炎、渗出性炎、增生性炎三类,试简要描述各类炎症的主要特征,并举例.4、何为肿瘤导致恶性肿瘤难以根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试分析其原因.答:1、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病因素是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发生改变,导致异常增生所形成的新生物,通常形成肿物.2、恶性肿瘤难以根治的原因取决于肿瘤的特性,其特性包括其形态和结构、代谢特点、异型性、生长方式和生长速度、扩散转移方式.而恶性肿瘤具有其特有A数目少、大小不定、形态多样性.B通过无氧糖酵解获得能量.C肿瘤细胞分化差,不成熟与起源组织差异大.D大多数具有侵润性生长,侵润是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的特点之一.E恶性肿瘤生长迅速.F恶性肿瘤还具有直接蔓延和转移的特性,其中转移是恶性肿瘤最本质的表现病理学作业三1、良性高血压按照其病变发展过程分哪几期试述内脏病变期心脏、肾脏、脑、视网膜的基本病变特点.答:1良性高血压按照其病变发展过程分三期.第一,机能障碍期;第二,动脉病变期;第三,内脏病变期.2内脏病变期心脏、肾脏、脑、视网膜的基本病变特点分别表现为:心脏,体积明显增大,左心室肥大,心肌细胞增大,核肥大深染;肾脏,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体积缩小,重量减轻;脑,细小动脉纤维素样坏死,血栓及微动脉瘤形成;视网膜,受累血管迂回、苍白、反光增强呈银丝状,严重者视乳头水肿,视网膜出血.2、左心衰竭时,机体最早出现的功能变化是什么试述其主要表现的程度及机制.答:呼吸功能的改变是左心衰竭时最早出现的变化,其表现为呼吸困难.主要表现的程度是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其发生机制分别为1劳力性呼吸困难:体力活动时四肢血流量增加,回心血量增多,肺淤血加重,体力活动时机体需氧量增加,但衰竭的左心不能相应提高心输出量,因此机体缺氧进一步加重,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快,加深,出现呼吸困难.2端坐呼吸:端坐位时下肢血液回流减少,肺淤血减轻,膈肌下移,胸腔容积增大,肺活量增加,通气改善,端坐时可减少下肢水肿液的吸收,使血容量降低,肺淤血减轻.3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平卧时下半身静脉回流增多,水肿液的吸收入血循环也增多,加重肺淤血,入睡后神经反射敏感性降低,只有当肺淤血程度较为严重、动脉血氧分压降低到一定程度时,方能刺激呼吸中枢,使患者感到呼吸困难而惊醒.3、试比较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军团菌肺炎、支原体肺炎、病毒性肺炎的异同.4、试从缺氧的原因、血氧变化特点两方面列表比较四种类型缺氧异同.5、试述门脉性肝硬化后期主要临床表现及机制.答:①脾肿大:脾静脉回流受阻,脾因慢性淤血及结缔组织增生而肿大;②胃肠道淤血、水肿:胃肠静脉回流受阻使胃肠壁发生淤血、水肿;③腹水:由于门静脉压升高,使肠及肠系膜等处毛细血管淤血,内压升高,管壁通透性增加,水、电解质及血浆蛋白漏入腹腔;肝硬变时肝脏灭活醛回酮和抗利尿激素能力减弱,致使这些激素在血中浓度升高造成钠水潴留,促使腹水形成;④侧支循环形成:门静脉发生阻塞后,门静脉和腔静脉间的吻合支逐渐扩张形成侧支循环,使门静脉血流经侧支循环进入腔静脉流回心脏.病理作业41、试比较肾小球肾炎与肾盂肾炎的异同.2、简述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多尿期的主要临床表现及其机制少尿期3、何谓原发性肺结核描述其典型的病理变化特点.何谓继发性肺结核描述其主要是病变类型和特点.答:原发性肺结核指机体初次感染结核杆菌而发生的肺结核病,多见于儿童,因而又称儿童型肺结核病.在肺内形成原发性综合征是本病的特点. 继发性肺结核是机体再次感染结核杆菌引起的结核病,多发生于成人,因而又称成人型肺结核病.成人型肺结核病多为原发性肺结核病肺内播散的结果:1病变多从肺上部开始,向肺下部发展;2病变多为增生性病变,易发生干酪样坏死;3病变的扩散途径以气道播散为主,淋巴道和血道播散少见;4病程呈慢性过程,在肺内形成新旧混杂、上重下轻、上旧下新的复杂病变.常见的继发性肺结核病有局灶性肺结核、浸润性肺结核、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干酪性肺炎及结核球.4、比较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与流行性乙行型脑炎的异同.答:5、何谓艾滋病其传播途径是什么答:艾滋病是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致死性传染病.传播途径有性传播、经血传播和母婴垂直传播.HIV选择性侵犯和破坏Th细胞.病毒表面的CD4分子高度亲和,并侵入Th细胞,在Th细胞繁殖,导致Th细胞溶解和坏死,Th 细胞减少.由于Th细胞分泌的多种淋巴因子对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Ts细胞、NK细胞的正常功能具有调节作用,因而当Th细胞减少时上述细胞功能均发生异常,导致肌体免疫功能缺陷,引起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机会性肿瘤,导致患者死亡.3、试比较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军团菌肺炎、支原体肺炎、病毒性肺炎的异同.4、试从缺氧的原因、血氧变化特点两方面列表比较四种类型缺氧异同.5、试述门脉性肝硬化后期主要临床表现及机制.答:①脾肿大:脾静脉回流受阻,脾因慢性淤血及结缔组织增生而肿大;②胃肠道淤血、水肿:胃肠静脉回流受阻使胃肠壁发生淤血、水肿;③腹水:由于门静脉压升高,使肠及肠系膜等处毛细血管淤血,内压升高,管壁通透性增加,水、电解质及血浆蛋白漏入腹腔;肝硬变时肝脏灭活醛回酮和抗利尿激素能力减弱,致使这些激素在血中浓度升高造成钠水潴留,促使腹水形成;④侧支循环形成:门静脉发生阻塞后,门静脉和腔静脉间的吻合支逐渐扩张形成侧支循环,使门静脉血流经侧支循环进入腔静脉流回心脏.。
病理生理学重点题型终
病理生理学-重点题型(终)1.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①损伤与抗损伤②因果交替③局部和整体2.脑死亡的判定标准:①自主呼吸停止②不可逆性深度昏迷③脑干神经反射消失④脑电波消失⑤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3.低渗性与高渗性脱水哪一种更易引起休克?为什么?低渗性脱水易发生休克。
①细胞外液减少,易发生休克:低渗性脱水主要是细胞外液量减少。
同时由于低渗状态,水分从细胞外液向渗透压较高的细胞内转移。
②血浆渗透压降低,无口渴感,饮水减少。
4.水肿的发生机制①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1)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2)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3)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4)淋巴回流受阻②体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钠、水储留1)肾小球滤过滤下降2)近曲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多3)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钠水增加5.引起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的因素有哪些?试各举一例说明。
①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如充血性心衰时,全身毛细血管流体静压↑②血浆胶体渗透压↓,如肝硬化时,蛋白合成↓③微血管通透性↑,如炎性水肿时,炎症介质使微血管通透性↑④淋巴回流受阻,如丝虫病,可引起阻塞性淋巴性水肿6.球—管失衡有哪几种形式?常见于那些病理情况?①GFR下降,肾小管重吸收水钠正常②GFR正常,肾小管重新收水钠增多③GFR下降,肾小管重吸收水钠增多,常见于充血性心衰、肾病综合症、肝硬化等7.高钾血症的心电图变化:①T波狭窄高耸②Q-T间期轻度缩短③P波压低、增宽或消失④P-R间期延长⑤QRS综合波增宽8.钾代谢与酸碱平衡的关系:①低血钾症可引起代谢性碱中毒,同时发生反常性酸性尿。
1)细胞外液K+浓度减少,细胞外液H+内移2)肾小管上皮细胞内K+浓度降低,H+浓度增高②高血钾症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同时出现反常性碱性尿。
1)细胞外液K+浓度升高,细胞内液H+外出2)肾小管上皮细胞内K+浓度升高,H+浓度减低9.代谢性酸中毒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①室性心律失常:与高血钾有关重度高血钾可造成致死性心律失常和心脏骤停②心肌收缩力降低:竞争性抑制Ca2+与心肌肌钙蛋白结合;影响Ca2+内流;影响心肌细胞肌浆网释放Ca2+③血管系统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降低10.呼吸性酸中毒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可出现肺性脑病,出现各种神经、精神症状,其机制:①PaCO2使脑脊液pH降低,发生脑细胞酸中毒②PaCO2使脑细胞血管扩张,脑血流量增加,颅内压增高11.缺氧的原因、分类在血红蛋白正常的人,发绀与缺氧同时存在,可根据发绀的程度大致估计缺氧的程度。
病理学学习指导(汇总)
第一章疾病概论内容要点(一)健康与疾病1、健康正确理解健康的概念,首先是要建立:“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观念。
健康的基本标准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全和社会适应能力强。
2、疾病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作用,机体稳态自调节发生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活过程。
其主要特征是内环境紊乱和生命活动障碍;由病因引起的,没有病因的疾病是不存在的;是损伤与抗损伤斗争的过程;是一个过程,具有自身的一般规律。
3、亚健康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第三状态”,即机体处于非病、非健康的状态,可以向健康和疾病转化。
亚健康概念的建立对于早期预防疾病,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病因学1、病因引起疾病的必不可少的特异性的,并决定疾病特征的因素。
病因在所有疾病发生中起决定作用,必不可少的,没有病因就没有疾病的发生;不同疾病各有其特征性变化,这种疾病的特征是由病因所决定的。
要注意与疾病的条件、诱因和危险因素的区别与联系。
2、疾病发生的条件:疾病发生的条件不能直接引起疾病发生,但可以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
其影响作用包括:促进或防止疾病发生发展两方面的作用。
疾病的诱因是指促进或加速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而疾病的危险因素与疾病发生密切关系,目前还无法确定其是病因还是条件的一类因素的统称。
(三)发病学1、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任何疾病都有其特定发生、发展规律,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主要是指各种疾病过程中一些普遍存在的共同的基本规律。
疾病发生的普遍规律包括:损伤与抗损伤、因果交替和局部与整体规律。
损伤与抗损伤规律阐明疾病的发生发展是由损伤与抗损伤的矛盾斗争所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决定疾病的发展和转归,损伤与抗损伤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因果交替规律认为疾病在原始病因作用下,机体发生结构或功能变化,这些变化结果又作为病因引起另一结果,从而形成因果循环交替,并贯穿于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局部与整体规律揭示任何疾病都有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局部和整体互相影响和制约。
中医基础理论辅导: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中医的发病学认为,疾病在“正邪相争”、“正不胜邪”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邪气侵入机体有其一定的途径,“正”与“邪”两者之间的力量对比亦有其盛衰消长的变化,因此在整个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就产生了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而在发病途径、病变部位以及疾病的传变等方面,都存在着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发病途径及病变部位中医发病学认为,疾病的发生途径,大致有如下几方面:1.病由外入:主要是指病邪由外侵袭机体。
其侵袭途径则有由皮毛而经络而脏腑,或由口鼻而入及染易等方面。
所谓病邪由皮毛而侵袭机体:即如《素问·调经论·皮部论》所论:“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脏腑也”。
伤寒病的“六经传变”,即是由表入里,由皮毛而经络入脏腑而发病,并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顺序进行传变。
所谓病邪由口鼻而入:此即是温热病的发病途径,即如叶天士《温热论》所谓“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之类,包括了现代临床常见的多种呼吸道或消化道传染病的传染途径在内。
所谓“染易”发病:即病邪传染互易于人,说明传染之邪为病,与伤于风寒之邪为病不同,其最大的区别就是可以相互“染易”,甚至造成流行。
“染易”发病,一般可归纳为空气相染、饮食相染及接触相染等途径。
同时,古代医家还认识到能够影响染易的因素,除了疫病病邪致病毒力的强弱、正气的盛衰外,还与气候的反常有关。
2.病由内生:主要是指精神刺激、饮食、房室、劳逸所伤,以及年老体衰等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机体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低下,从而使脏腑组织阴阳气血的功能发生失调、紊乱或减退,因而导致病由内生。
如《灵枢·口问》说:“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阴阳破败,经络厥绝,脉道不通,阴阳相逆,卫气稽留,经脉空虚,血气不次,乃失其常。
”3.外伤致病:主要即是指跌仆、刀枪、虫兽伤等意外损伤,则可使机体皮肉、经络破损,气血亏耗,同样亦可以导致脏腑组织阴阳气血功能紊乱而发病。
疾病发展的规律
疾病发展的规律
疾病发展的规律是指疾病在人群中的传播和演化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一些普遍规律和特点。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疾病发展规律:
1. 传染性规律: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具有一定的规律,通常会出现一个传播过程,称为传染链。
传染链通常包括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疾病传播的速度和方式取决于病原体的传播途径、人群密度、个体免疫力等因素。
2. 流行病学规律:疾病在人群中的流行往往会呈现出一定的季节性或周期性。
例如,许多呼吸道感染病毒(如流感病毒)在冬季传播更为频繁。
流行病学研究可以通过对疾病的时空分布和传播途径的调查研究,揭示出疾病发展的规律。
3. 演变规律:许多疾病在演化过程中会产生变异,导致不同的血统或菌株产生。
这些变异可能会影响疾病的传播力、临床表现以及对药物的敏感性。
例如,流感病毒常常会发生抗药性的变异,导致疫苗的疗效下降。
4. 免疫规律:人体经过感染或疫苗接种后,会产生免疫力以抵抗疾病。
但免疫力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需要进行定期的免疫接种或补充免疫。
此外,个体之间的免疫水平也会存在差异,这将影响疾病在人群中的传播和发展。
总的来说,疾病发展的规律是由病原体的传播特点、人群因素、
环境因素以及免疫力等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了解和研究这些规律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防控和治疗疾病。
病理生理学试卷及答案
. .. . .《病理生理学》试卷(A)第一部分:单项选择题(A型)1. 病理生理学大量研究成果主要来自()A. 流行病学调查B. 动物实验研究C. 临床观察病人D. 推理判断E. 临床实验研究2. 能引起疾病并赋予其特征性、决定其特异性的因素称为()A. 疾病的原因B. 疾病的条件C. 疾病的诱因D. 疾病的内因E. 疾病的外因3. 按目前有关死亡概念,下列哪种情况意味着人的实质性死亡,继续治疗已无意义?()A. 四肢冰冷,血压测不到,脉搏测不到B. 大脑功能停止,电波消失C. 心跳、呼吸停止D. 脑电波消失E. 全脑功能永久性停止4. 大量丢失小肠液首先出现的水电解质紊乱,多见的是()A. 高渗性脱水B. 低渗性脱水C. 等渗性脱水D. 低钠血症E. 高钾血症A5. 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时首先通过什么调节水钠平衡?()A. ADHB. 血管内外钠交换C. 醛固酮D. 心钠素E. 细胞内外钠交换6. 最易出现休克倾向的水电解质紊乱是()A. 高血糖致低钠血症B. 低钾血症C. 等渗性脱水D. 高渗性脱水E. 低渗性脱水7. 低钾血症最常见原因是()A. 摄入钾不足B. 细胞外钾转移进入细胞内C. 经肾丢失钾D. 经胃肠道丢失钾E. 经皮肤丢失钾8.下列哪个不会引起脑细胞水肿?()A. ADH分泌异常增多症B. 呼吸衰竭C. 脑缺氧D. 正常人一次饮水3000mlE. 肝性脑病9. 用钙盐治疗高钾血症的作用机制是()A. 提高心肌阈电位和动作电位2期钙内流B. 使血钾向细胞内转移C. 使血钠向细胞内转移D. 改变血液pH使钾降低E. 促进钾在肠及肾排出10. 酮症酸中毒时,机体可出现()A. 细胞内K+释出,肾内H+-Na+交换↓B. 细胞内K+释出,肾内H+-Na+交换↑C. 细胞外K+内移,肾内H+-Na+交换↓D. 细胞外K+内移,肾内H+-Na+交换↑E. 细胞外K+内移,肾内K+-Na+交换↓11. 从动脉抽取血样后如不与大气隔绝,下列哪项指标将会受到影响()A. SBB. ABC. BED. AGE. BB12. 组织细胞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必须处于(c )A. 弱酸性的体液环境中B. 较强的酸性体液环境中C. 弱碱性的体液环境中D. 较强的碱性体液环境中E. 中性的体液环境中E13. 大气性缺氧一般不引起()A. 中枢神经功能障碍B. 肺水肿C. 循环衰竭D. 心律失常E. PaCO2增高14. 休克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处于()A. 强烈兴奋B. 先抑制后兴奋C. 先兴奋后抑制,最后衰竭D. 改变不明显E. 强烈抑制15. 下列哪种因素可导致左心室后负荷过度()A. 肺动脉高压B. 高血压C. 血容量增加D.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E. 二尖瓣关闭不全16. 限制性通气障碍不是()A. 因肺泡扩张受限引起B. 因呼吸肌活动障碍引起C. 因呼吸道阻塞使气体进肺泡受限而引起D. 因胸廓顺应性降低引起E. II型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A17. 急性心力衰竭时下列哪项代偿方式不可能发生?()A. 心肌肥大B. 心率加快C. 血液重新分配D. 交感神经兴奋E. 心脏扩张C18. 心肌肥大是一种有效的代偿反应,因为()A. 促进了能量利用B. 增加了肌浆中[Ca2+]C. 增加了心肌的收缩物质D. 改善了心肌血供E. 支配心肌的交感神经数量增多19. 心力衰竭时血液灌流量减少最显著的器官是()A. 肝脏B. 皮肤C. 肾脏D. 骨骼肌E. 脑20.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共同发病环节是()A. 肺内DIC形成B. 急性肺淤血水肿C. 急性肺不张D. 急性呼吸膜损伤E. 肺泡内透明膜形成21. 有关应激的论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 它属于一种全身性特异性反应B. 它普遍存在C. 它可利于增强机体适应能力D. 它可成为疾病发生发展的病因或诱因E. 它是机体保护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22. 下列疾病中哪一种可引起高输出量性心衰()A. VitB1缺乏症B. 冠心病C. 肺源性心脏病D. 风湿性心脏病E. 高血压病23. 在肝性脑病发病过程中,下列哪种神经递质既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又是假性神经递质()A. 5-羟色胺B. 苯乙醇胺C. 羟苯乙醇胺D. γ-GABAE. 多巴胺24. 胸外中央性大气道阻塞常可导致()A.呼气性呼吸困难B.吸气性呼吸困难C.限制性通气不足D.呼气性呼吸困难和吸气性呼吸困难E.以上都不是25. 谷氨酸钠可降低血氨,其机制是()A. 促进蛋白质合成B. 使血浆pH降低C. 促进NH3由肾脏排出D. 结合血氨生成谷氨酰胺E. 促进鸟氨酸循环第二部分:多项选择题(X型)BC26. 应激时最主要的神经内分泌改变发生于(abcd )A.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B. 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C.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系统D. 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E. 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素系统ABE27. 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可见于()A. 严重心力衰竭B. 饥饿C. 肾小管酸中毒D. 轻、中度肾功能衰竭E. 摄入大量水杨酸制剂ABDE28. 应激时机体内代谢变化包括(abcde )A. 代谢率升高B. 糖原分解和糖异生增强C. 外周组织对糖的利用增加D. 脂肪的动员和分解增强E. 蛋白质分解增强,出现负氧平衡29. 缺氧所致紫绀可见于(bde )A. 贫血(Hb 6g%)B. 低张性缺氧C. 氰化钾中毒D. 休克并发ARDSE. 左心衰竭ABCE30. 剧烈呕吐导致代谢性碱中毒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 ab )A. H +丢失B. K +丢失C. Cl –丢失 D. Na +丢失 E. 细胞外液丢失 二、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 20分)1. pathophysiology2. hypovolemic hypernatremia3. hyperkalemia4. hypoxia5. stress6. 血红蛋白氧饱和度7. 慢性肾功能衰竭8. 代谢性酸中毒9. heart failure10. 肝性脑病三、填空题(每空0.5 分,共10分)1. 循环性缺氧血氧变化的特点是PaO 2______ , 血氧容量______ , 血氧含量______,血氧饱和度____ ,动-静脉血氧含量差________。
病理生理学问答题_百度文库.
1、简述病理生理学与生理学及病理(解剖学的异同点。
病理生理学和生理学都是研究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但前者研究的是患病的机体(包括患病的人及动物,后者研究的则是正常的机体(正常的人和动物。
病理生理学和病理(解剖学虽然研究的对象都是患病的机体,但后者主要侧重形态学的变化,而前者则更侧重于机能和代谢的改变。
2、试举例说明何谓基本病理过程。
基本病理过程是指两种以上疾病所共有的成套的机能、代谢变化的病理生理过程。
例如,炎症可以发生在全身各种组织和器官,但只要是炎症,尤其是急性炎症,都可发生渗出、增生、变质的病理变化,局部有红、肿、热、痛和机能障碍的表现,全身的症状常有发热、WBC数目增加、血沉加快等。
所以说,炎症就是一种典型的基本病理过程。
3、如何正确理解疾病的概念?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于病因与机体的相互斗争而产生的损伤与抗损伤反应的有规律的病理过程。
应抓住下列四点理解疾病的概念:1凡是疾病都具有原因,没有原因的疾病是不存在的;2自稳调节紊乱是疾病发病的基础;3疾病过程中引起机体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临床上表现为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主要是劳动能力的异常(包括损伤与抗损伤);4疾病是一个有规律的过程,有其发生、发展和转归的一般规律。
4、简述疾病和病理过程的相互关系。
疾病和病理过程的关系是个性和共性的关系。
同一病理过程可见于不同的疾病,一种疾病可包含几种不同的病理过程。
5、何谓疾病的病因和诱因?病因、诱因和条件三者的关系如何?某个有害的因素作用于机体达到一定的强度和时间会产生某个特定的疾病,这个有害因素就称为该疾病的病因。
诱因是指在病因存在下具有促进疾病更早发生、病情更严重的因素。
仅有诱因不会发生疾病。
疾病的原因是引起某一疾病发生的特定因素,它是引起疾病必不可少的、决定性的、特异性的因素。
疾病的条件是指能够影响(促进或阻碍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其中促进疾病或病理过程发生发展的因素,称为诱因。
诱因属于条件的范畴。
病生教案(1)
课程名称病理生理学
第 1 页
上课教师第 2 页
课程名称病理生理学
第 1 页
上课教师第 2 页
课程名称病理生理学
第 1 页
上课教师第 2 页
课程名称病理生理学
第 1 页
上课教师第 2 页
第 1 页
第 2 页
课程名称病理生理学
第 1 页
上课教师第 2 页
课程名称病理生理学
第 1 页
上课教师第 2 页
课程名称病理生理学
第 1 页
上课教师第 2 页
课程名称病理生理学
第 1 页
上课教师第 2 页
课程名称病理生理学
第 1 页
上课教师第 2 页
课程名称病理生理学
第 1 页
上课教师第 2 页
课程名称病理生理学
第 1 页
上课教师第 2 页
课程名称病理生理学
第 1 页
上课教师第 2 页
课程名称病理生理学
第 1 页
上课教师第 2。
病理学-第一章-疾病概论
营养不良
营养过剩
23
5. 遗传性因素
(1)遗传性疾病: 由于亲代生殖细胞中遗传物质基因突变或
染色体畸变而引起后代患病,如血友病、白 化病、21-三体综合征(先天愚型) 、色盲等;
白化病
21-三体综合征
测色盲图片
(五)先天性因素
指妊娠期能损害 胎儿的有害因素
不遗传:风疹病毒 →先天性心脏病、白 内障
单纯胸外按压 呼吸:10~12次/分;与胸外按压不同步 大约每次呼吸1s;明显胸廓隆起 尽快连接并使用AED;尽可能缩短电击前后的胸外 按压中断;每次电击后立即从按压开始心肺复苏
生物学死亡
尸僵,尸斑,尸冷,腐败分解
脑死亡(brain death)标准
1. 自主呼吸停止 2. 不可逆性深昏迷,对外界刺激无反应 3. 脑干神经反射消失 4. 瞳孔散大或固定 5. 脑电波消失 6. 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血压升高
大脑皮质 下丘脑
血管运动中枢 交感神经兴奋
RAAS 激活
47
(三)组织细胞机制
无选择性损伤
损
细胞完整性破坏
有选择性损伤
伤
方
细胞膜功能障碍
钠钾泵 钙镁泵
式
细胞器功能障碍
线粒体
48
(四)分子机制 通过大分子多聚体(核酸、蛋白质)
和小分子物质受损导致疾病的发生。
49
分子病:指由DNA的遗传变异所引起 的以蛋白质异常为特征的疾病。
52
疾病的转归
康复
疾病的转归
完全康复 不完全康复
死亡
53
死亡(Death) • 一个过程,包括濒死期、临
床死亡期与生物学死亡期 • 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
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阶段:
1.健康阶段:身体处于正常状态,没有出现明显的生理或心理问题。
2.前兆阶段:身体出现一些不适症状,如头痛、疲劳、食欲减退等,但还没有明显的疾病表现。
3.发病阶段:疾病开始出现明显的症状和体征,如发热、咳嗽、胃部不适等。
4.高峰阶段:疾病症状和体征达到最高峰,可能会出现严重并发症。
5.康复阶段:身体开始逐渐恢复,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
6.后遗症阶段:病情已得到控制,但仍可能留下一些后遗症或长期的健康问题。
总之,不同的疾病发展过程会有所不同,但以上的一般规律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面对自己的健康问题。
疾病中的一般规律包括
疾病中的一般规律包括
一般规律是指在疾病发展和治疗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些规律性现象。
了解这些规律有助于预防和治疗疾病,提高健康水平。
以下是常见的疾病中的一般规律:
1.病因多样性: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病因,包括感染、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
了解病因对于防治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2.发病机制:疾病的发生有其内在的机制,可以是细胞的异常增殖、免疫系统的失调、代谢的紊乱等。
深入研究发病机制可以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思路和方法。
3.发展过程:大多数疾病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从潜伏期到临床症状出现再到病情恶化。
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有助于及早发现和干预。
4.免疫反应:机体对于感染和病变有自身的免疫反应。
免疫系统的反应能力和适应性决定了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通过调节免疫反应可以治疗和预防疾病。
5.慢性病问题:许多疾病具有慢性过程,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肾脏病等。
慢性疾病的治疗需要长期的管理和维持,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改变等。
6.预防意识:预防是疾病防治的重要环节。
尽早发现、早期干预和积极进行健康管理有助于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8.治疗效果:疾病治疗的效果不仅取决于药物和治疗手段的选择,还受到患者的遵循度、生活方式、心理状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总结起来,了解疾病中的一般规律对于预防、治疗和管理疾病具有重
要意义。
从病因、发病机制、发展过程、免疫反应、预防意识、个体差异、治疗效果等多个方面加深对疾病的认识,有助于提高健康水平和保持身体
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主要是指各种疾病过程中一些普通存在的共同的基本规律。
(一)损伤与抗损伤
损伤与抗损伤两者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斗争。
例如,烧伤,高温引起的皮肤、组织坏死,大量渗出引起的循环血量减少,血压下降等变化属损伤性变化,与此同时体内出现白细胞增加、微动脉收缩、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等属抗损伤反应。
损伤与抗损伤贯穿于疾病的全过程,双方作用力量对比,决定着疾病的发展方向和结局,当损伤性变化占优势时,病情就恶化,甚至造成死亡,反之,病情趋向缓解或痊愈。
损伤与抗损伤之间无严格的界线,有些变化可有双重作用,并且可以相互转化,例如,烧伤早期的血管收缩有助于维持动脉血压具有抗损伤意义,而持续收缩,就会加重组织器官的缺血、缺氧,甚至造成组织的坏死和器官的功能障碍。
(二)因果交替
因果转化是指在原始病因作用下,机体发生某种损伤性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作为结果,同时又作为新的原因引起新的变化,原因、结果交替出现,互相转化,推动疾病的发展,现以外伤性急性大出血为例:
大出血→血容量减少、血压下降→反射性小血管收缩→组织缺氧→微循环淤血→回心血量锐减→心输出量减少→加重组织缺氧→大量血液瘀积在微循环内→心输出量进一步减少...如此循环,致使每一次因果转换均可使病情进一步恶化。
疾病中因果交替规律的发展,常可形成恶性循环(viciouscycle),从而使疾病不断恶化、直到死亡。
但如经过恰当的治疗,在疾病的康复过程中也可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促进机体的康复。
(三)局部与整体
任何疾病,基本上都是整体疾病,任何疾病都有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在疾病过程中局部与整体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例如,肺结核病的病变主要在肺,但一般都会出现发热、盗汗、乏力及血沉加快等全身反应。
如肺结核病变越重,全身反应也会越大,反之,肺部病变轻,全身反应也会小;另一方面,当机体抵抗力增强时,肺部病变可以局限化甚至痊愈,抵抗力下降时,肺部病变可以发展,甚至扩散到其它部位。
因此,只有正确认识疾病中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才能无误地采取有效措施。